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牛顿发现地心引力

牛顿发现地心引力

牛顿发现地心引力
牛顿发现地心引力

牛顿发现地心引力

重量的本质概念

1 ~~~重量的本质概念~~~ 一、前言牛顿发现地心引力,有引力才有重量,重量是随地心引力的大小而改变,因此,同一物品或人,在地球上秤重和在月球上秤重,其结果地球上测量出来的数值会比月球上测量出来的数值还大,因为月球的引力较地球的引力小。二、本质概念「重」的特性是属於非视觉型的量感,无法像长度、角度、面积、体积、容量等一样,以眼睛直接观察来得到的量感,需藉著”测重工具”(ex:天平、弹簧秤)与”肌肉的感觉”联络(将物品放置测重工具上),并且根据一定的单位,将重量的大小用「数」表示出来,所以重量是可被测量而得知的。所谓的测量(measurement)意指赋予某物件某一属性(ex:重量)的一个数值。了解测量的属性、熟悉测量单位系统及如何测量这属性的过程是学习量与实测的基本要点,量与实测不仅在生活中广泛需要,亦是数学课程中的重要项目。一般而言,在教材的安排上,简单视觉的量感,大都会放在低年级开始进行,因为它的有些概念会成为其他量的基础,例如:长度的线性刻度是「称重量」刻度的基础;而非视觉的量感的教材安排,大都会在中年级来处重量的本质概念

2 理;至於两阶单位或是内包量都会放在高年级。执是之故,重量的基本概念在中年级占较大的部分。三、数学结构 1.秤面上的刻度-秤是科技文明的产物,将物件置於弹簧秤上,可就指针所指刻度报读物重。一般的秤都有其秤重上限,且弹簧秤上的刻度为一数线结构,并利用此数线结构来表示物件的等比例重量。举一公斤的秤面为例子:◎1公斤秤面的刻度结构=>最大刻度100g;次大刻度50g。 0 0 0 5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g g 将一公斤(kg)的秤面数线上平均划分成 10 等分,形成最大刻度,每一最大刻度表示100 公克(g),再将每一个最大刻度等分为二,形成次大刻度,每一次大刻度表示50 公克(g)<如上图>。如果再将每一个次大刻度10 等分<如下图>,每一小等分则代表5 公克(g)。◎1 公斤秤面的刻度结构=>最大刻度100g;次大刻度50g;最小刻度5g。 0 0 5 50 100 150 200 1000 g g g g g g ◎3公斤秤面的刻度结构=>最大刻度1kg;次大刻度0.5kg。【与1公斤秤面的刻度结构不同】0 0 ………. 重量的本质概念

3 500g 1kg 1.5kg 2kg 2.5kg 3kg 2.体重计的刻度数线结构-市面上贩卖的简易体重计通常只能看到局部秤面,而且秤面上类似指针功能的标线是不动的,而是秤盘上的刻度在转动。市售简易体重计(以公斤为单位)的刻度标示有下列四种:(1)秤面出现大刻度、小刻度,每一小刻度代表一公斤,只列有0、5、10、 15、25、......等刻度。 ......... 0 5 10 15 20 25 公斤(2)秤面上出现大刻度、小刻度,每一小刻度代表1公斤,只有列有0、10、 20、30、40、50......等刻度。 ......... 0 10 20 30 40 50 公斤(3)秤面上出现大刻度、中刻度、小刻度,每小格刻度代表0.5公斤,指列 0、5、10、15、......等刻有……………… 重量的本质概念经济四曾亭喻

4 度。 0

5 10 15 20 公斤(4)秤面上出现大刻度、中刻度、小刻度,每小格代表0.5公斤,只列有0、 10、

20 等数字。 0 10 20 公斤 3.重量的单位:公吨、公斤、公克。我国采用标准公制单位,一般常用公吨、公斤、公克。(1)一公克【g】:1公克的物件不易感觉,必须借助天平的法码系统来进行教学,砝码不同的组合所形成的重量,能够妥善引导加法性,其方法正如秤面刻度系统一样。(2)一公斤【kg】:1 公斤重的物件在超过一公斤的秤面上的刻度为1000 公克或1 公斤,读作1000 公克或1 公斤。同一个1 公斤的物件不论置於2 公斤或3 公斤的秤上,指针都会指向1 公斤,1 公斤就代表此物件的重量。而2 公斤的秤面最多仅能秤2 公斤重的物件,超过2 公斤重的……………… 重量的本质概念

5 物件此秤就无法测量出其实际重量了。(3)一公吨【mt】:1000 公斤的东西和1 公吨的东西一样重,记作1000 公斤=1 公吨,国小教材对1 公吨的认识应藉由教师引导讨论重量非常非常重的东西,例如:TOYOTA 小轿车大约1.5 公吨、一般发财车大约为1.6~2.2 公吨、蓝鲸约重15000 公吨、渔获量、电梯等,用公斤为单位来表示重量,数字相当大,然而人类通常用两位或三位的数量来表示重量,因此,给1000 公斤另外一个名称,以方便描述一些非常重的物件,而公吨单位的实测一般用磅秤来测量。四、认知结构 1.「重量」为一种非视觉感官量:重量属於实物本身具有的性质,是一种「非视觉感官量」,它可藉由提、拿、掂等人体动作来判断,不同於时间是藉由时钟所比对、测得的「工具量」。

2.「重量」需经过测量:重量除了真实存在於实物本身,并可以藉由天秤、磅秤等工具来测量,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弹簧」或「天平」等测重工具,让「重」以线性的方式转换出来,可能「重」与「美丽」的语词一样无法描述出「量」。

3.厘清「力量」与「重量」是不同的:重量的本质概念

6 「力量」的描述是相对的观点,可能不同的人对同一物质用力有不同的感觉,例如:甲同学打乙同学的手臂,乙同学觉得甲同学打他打得很用力,使他的手臂非常地痛,但甲同学觉得他的打得力道很小,这就是他们两位对力的感觉不同,因为力量的感觉与个人的体力、体格有关。宇宙中质量是守恒的,「重量」则是随引力的不同而改变大小,即是在同一地心引力之下,一物件的重量,不会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不同的测量结果。 4.皮亚杰(Jean Piaget)重量保留概念:具有重量保留(或称守恒)概念的儿童,他们可以知道物质经过变形或分割后,其重量和原来的一样,一般儿童大约在9~12 岁发展重量保留概念。儿童此时,对以下的重量保留活动,有不同的认知,而会影响重量概念的学习: a.重量保留概念与时间因素-重量和物件有关,同一物件在不同时间所秤出的重量是一样的。儿童此时已知道重量和物件有关,而且同一物件你秤的、我秤的、今天秤的、明天秤的都一样重。 b.重量保留概念与物件变形-同一物件经济挤压或拉长等变形并不会改变其重量。儿童此时不一定能接受物质变形前后或置放方式不同,而认为该物件重量没重量的本质概念

7 有改变。 c.重量保留概念与物件分割-某物件切割成几部分,这些部分合起来的重量和原物件的重量保持不变。儿童此时几乎不可能接受物质分割后,该物件重量不会改变的情形。 d.重量保留概念与物件递移性-如果甲物和乙物在天平上比较重量时,甲物和乙物一样重;且乙物和丙物在天平上比较重量时,乙物和丙物也一样重,那麼,甲物和丙物必定一样重。儿童此时不一定能认为○ 1 甲物和乙物在秤面上的刻度一样,而一样重。或是○ 2 甲物和乙物一样重、乙物和丙物一样重,就表示甲物和丙物一样重的概念。 5.重量大小≠体积大小:体积重量=密度,所以重量与体积并非具有正比关系,除非同一物质其密度一样时,重量才和体积有正比的关系。例如:0.8 公斤的棉花比1 公斤的铁重,但棉花

的体积却比铁大(重量:铁>棉花体积:铁<棉花),老师要特别注意,别让学童误以为物体越大就越重。重量的本质概念经济四曾亭喻 8 6.重量公制单位标准表:重量名称 *公吨公担公衡 *公斤(千克) 公两公钱 *公克(克) 英译 tonne(metricton) quintal myriagram kilogram hectogram decagram gram 代号 mt q mag kg hg dag g 五、教学策略 1.老师教导学生使用自动上皿秤的方法时,须注意下列几项要点:(1)要把秤放平。(2)秤上未放物件或物件拿走时,要让学生观察指针确实指著「0」处。(3)实测物件时,必须轻轻地放在秤皿上,搬动时要避免强烈震动。(4)看刻度时,要从指针的正面水平位置来报读,以免角度不对而失真。(5)把实测的结果记下后在把物件拿开。(6)市售3 公斤秤通常是公制与台制并用,教师教学时应特别提醒学生所欲观察的刻度是内圈还是外圈。 2.培养理解秤面的数线结构:重量的本质概念经济四曾亭喻 9 (1)四年级上学期,学生看秤面比对刻度之后报读物重,有时很难去体会刻度的数线结构,老师宜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公克」单位意义为何,并与其先备知识-「50 公克」为单位的旧经验结合,进一步和「1 公斤」单位连结。(2)老师要让学生知道秤面的数线结构是以累加的方式来构成的,可以使用秤面放大图配合实际的磅秤。 3.台制≠公制,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换算:市场交易买卖最常使用的是台制(台斤)单位,老师要在课堂去教导区别及换算台制与公制的方法。将1 台斤=0.6 公斤的概念教给学生时,可以直接从磅秤上观察到。 4.掌握量感:请学生实际拿80 公克重的东西后,再用弹簧秤予以测量此物件的真正重量。藉由多次的反覆练习,他们就知道50 公克重的东西比1000 公克重的东西来的轻并大概用手掂即可知物件重量,从此培养孩子的量感。 5.「公斤」和「公克」间的化聚及以「几公斤几公克」两阶段描述重量:「化」是指大单位描述的量改成用小单位来描述,例如:3 公斤等同於 3000 公克,反之,「聚」是指由小单位描述的量改成用大单位来描述,例如3450 公克等同於3.45 公斤亦等同於3 公斤450 公克。教师可以重量的本质概念

10 使用定位板来协助教学。公斤公克 6.解决「公斤」、「公克」的合成分解问题:老师布题时可以用「共重多少?」或「相差多少?」,学生的答案除了解题过程清楚外,一定要写单位。数字配合单位均对者,才算全对。 7.两物重量的比较,需藉由第三物加以比较:例如:玩翘翘板游戏,游戏者均坐翘翘板的最尾端,已知小芬比小铭重,且小铭比小安重,请问小芬和小安谁比较重?这里的第三物就是小铭。我们可从推理得知小芬的重量>小铭的重量,小铭的重量>小安的重量,所以小芬的重量必定>小安的重量(小芬>小铭>小安)。然而,并非所有情况都可以藉由第三者即可比较出谁重谁轻,例如:已知小芬的重量>小铭的重量,小安的重量>小铭的重量,请问小芬和小安谁比较重?这样的条件,我们还是无法得知小芬和小安谁重谁轻。 8.单位的运用,与生活作结合:(1)我的体重约是30 。(2)一颗苹果约重350 。重量的本质概念经济四曾亭喻 11 (3)一条虱目鱼约1 。(4)一台小型家用轿车约15000 。 9.教学流程是以『感觉比较』→『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的方式进行。 10 个别单位的比较是以一个量作为基准:例如:已知养乐多和6 个十元硬币一样重,鲔鱼罐头和20 个十元硬币一样重,且一个十元硬币约3 公克,请问养乐多和鲔鱼罐头谁比较重?多重多少?我们可从题目得知养乐多比鲔鱼罐头重14 个十元

硬币,一个十元硬币为 3 公克,所以 14 个十元硬币为3×14=42,答案写成鲔鱼罐头较重,多重42 公克。六、结语台湾地区近来由於经济成长,国民所得渐渐迈入开发中国家的水准,人民生活富裕,已不愁吃亦不愁穿,导致儿童吃

得好、吃得过多,体重普遍比标准重,因而并发许多疾病,教师可以顺势将保持适当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来维持标准体重的重要。

牛顿第三定律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5 牛顿第三定律 一、教材分析 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该条目包含了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而且力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不困难,因此教学中应着重让学生参与定律的形式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的体验, 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物理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前概念——根深蒂固 ①作用力有先后之分; 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是有条件的;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 ④接触的物体间才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接触则无。 (2)非智力因素——不容乐观 ①缺乏观察、抽象思维、动手、合作等能力; ②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可能出现不适应现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 称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五、教法与学法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自主构建相结合;教师引导、学案辅助相结合。 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小组反馈、动态评价相结合。 六、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三个方面展开: 1、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引入新课 (1)让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们—— 主体参与策略;老师赞扬学生很热情,拍 的很用劲,手掌的疼痛感引出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 个体激励策略。 理论依据:以游戏方式引入,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到课堂之中,缩短进入学习状 态的时间。很多学生心理就会产生疑虑:老师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砂锅被 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被打破,认知结构失去平衡,就有强烈要求重新平衡的 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 (2)情景展示: ①气球演示 ②玩具车; 解释 生活实例 猜想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 实验 情景一 举 例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开始 回归生活 情景二

牛顿第一定律讲述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同州中学教师:王亚文 1.知识与技能一、三维目标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

世界上有违反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地方

一个违背牛顿万有引力的地方 美国的圣克鲁斯镇,这里有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海滨城市旧金山驱车南行,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圣克鲁斯镇,再驱车约5分钟,就会到达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人们称为"魔鬼地带",面积约1.7万平方米.这里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奇怪的是,这林中的树木,如同遭遇12级台风侵袭一样,都向着同一个方向大角度倾斜,就好像向日葵永远朝着太阳长一增,亘古不变。在这片森林中,其中就有两块神奇的魔板石和两座神秘的小木屋圣鲁克斯镇位于北纬30度,是大自然赋予了它的神秘,它“严重”违反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地球重力磁场在这个弹丸之地突出的异样表现,令众多的科学家为之困惑。 神秘地带的入口处,有两块长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的青石,这两块石板仅相距约40厘米。看上去,这两块石板与普通石板没有区别,可一旦有人站上去,奇异现象马上就会出现,其中一块能使人显得高大,而另一块却会令人变得又矮又胖,人能随魔石一样变幻着.当时有人怀疑石块有高低,于是有人拿出水平仪测量,可结果两块石块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也有人拿卷尺测量人站在石板上的身高与站在其它地方的身高,结果完全一样.这看上去人体的增高与缩小,究竟是人们的视觉失错,呢?还是其它原因? 接着进去小木屋,这时要小心些才好,屋里立刻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向你袭来,似乎要把你推到重力的中心点去.敏捷的人虽然可以就近抓紧把手,与这股力量抗争,但不出10分钟,就会使你感到头昏眼花,像晕船一般难受.在小木屋里,人们可以在没有任何扶持工具的情况下,自然地站在房子的板壁上,甚至可毫不费力地在板壁上自由自在地行走,有点像中国的飞檐走壁. 解释:头昏眼花,晕船都是血液流动阻力太大。根据电磁力与引力的统一的原理,万有引力是电磁力,电磁力也万有引力。血液是电介质,在强大的大地电磁力作用下,血液供应不到大脑上所以就有前面的现象。如果小木屋内的电磁场是均匀,即电磁场沒有梯度,那么人在地面上受的电磁力与板壁所受电磁力是一样,那么,人就可毫不费力地在板壁上自由自在地行走。 在相邻的另一间小木屋,横梁上悬挂着一条铁链,铁链的下端系着一个直径25cm,高约5cm的盘状圆形物体,看上去沉甸甸的,犹如台钟的钟摆.奇怪的是,将这个"钟摆"向一个特定方向轻轻一推,甚至微微碰一下,就能摆动起来,相反,人若往反方向推即使用劲推,"钟摆"也 动不起来.更有趣的是,这个"钟摆"的摆动十分奇怪,每过五六分钟,它会自然划起圆圈来.至 今这些现象的原因,科学家们还无法解释清楚。 解释:地球是电磁场,且地球各点的电磁场大小和方向都不同和变化的,但变化不会很大。但某些很小局部地方电磁场确实不同,有些地方电磁场大,有些地方小,有些地方的电磁场方向变化很大,有些地方则不变,钟摆顺着电磁场方向用的力小,反之逆着电磁力的方向就大。如变化的电磁场可测量铁链对地的电压,铁链上会产生涡流,在电磁场作用当然就运动,就电机一样。这个地方的电磁场是周期性的变化。 圣鲁克斯镇的神奇魔板石、诡秘的小木屋,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同时也赢得了世人的关注。科学家们陆续来圣鲁克斯镇,对此进行了周密地勘测。 有人认为是人的“视觉”产生误差而造成的。 物理学家认为:这很可能是“重力移位”现象,他们根据“万有引力”学说,认为物质结构的密度很大,则引力越强。在坡顶端地下,很可能有一块密度很大的巨石和空洞,引起了这种奇特的现象。但这个引起“位移”的物质至今并没有找到。 在英格兰斯特拉斯克莱德的克罗伊山公路中,也有令人迷惑的现象。从北部驶向这座小山,会遇到离奇事,司机眼看前面道路向下倾斜,总以为车辆会加快,因而把车速降低,结果汽车嘎的一声完全停止。事实与表面现象相反,那条路并非下坡路,而是上破路。从南部来的驾驶人也同样产生颠倒混乱的感觉。他们以为是向上坡行驶,于是加速,结果发现车子比预期的速度快得多,其实那条路是“下坡”路。 曾有人认为,那地方周围的岩石含有大量铁质,存在磁场,感应出磁力,因而产生强大的引力,将汽车拖上山坡。但这个说法现在也遭摒弃。有人认为,此种感觉是视觉假象,或由当地的特殊地开造成,或由于地球磁场发生局部变化。 无论是奇魔板石、奇异的怪坡、还是诡秘的小木屋,科学家们都无法解释清楚,因为他们完全背离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美国的圣克鲁斯镇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游人,更引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现在大家公认是牛顿发现的,连小学生也知道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看见苹果落地而想到万有引力的故事。但它的发现岂只是看见苹果落地这么简单? 万有引力公式:这个公式与库仑定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G为万有引力常量,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首先在实验室测出其大小。在牛顿的时代,一些科学家已经有了万事万物都有引力的想法。而且牛顿和胡克(即发明了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结构的罗伯特虎克)曾经为了万有引力的发现优先权发生过争论,有资料表明,万有引力概念由胡克最先提出,但由于胡克在数学方面的造诣远不如牛顿,不能解释行星的椭圆轨道,而牛顿不仅提出了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而且圆满的解决了行星的椭圆轨道问题,万有引力的优先发现权自然归属牛顿。 正如牛顿所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万有引力发现前的准备开普勒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开普勒是德意志的天文学家,幼年患猩红热导致视力不好,后来有幸结识弟谷,一年后弟谷过世,把他一生的天文观测资料留给了开普勒。在此基础上,开普勒经过20年的计算和整理于1609年发表了行星运动的第一、第二定律。后来又经过十年又发表了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牛顿老年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有这样的话: 同年(1666年)我开始把引力与月亮轨道联系起来并找出如何估计一个天体在球体内旋转时用来趋向球面的力的方法。根据开普勒的行星周期与于他们的距离轨道中心的距离的二分之三次方成正比的规律,我得出使行星沿轨道旋转的力必然与他们离旋转中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结论。从而把使月亮沿轨道旋转所需的力与地球表面的引力相比较发现它 它们符合得很接近。所有这些发生在1665年和1666年两个时疫年内,因为那时正是我创造发明的黄金时期,我对数学和哲学的思考比此后的任何时都候来的多。 此后惠更斯先生发表的关于离心力的思想,我猜想他在我之前就有了,最后在1676和1677之间的冬天我发现了一个命题:利用与距离成反比的离心力行星必然环绕力的中心沿椭圆轨道旋转,这中心在椭圆的下部,从这中心作出的半

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点和经典习题

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点和经典例习题 一,必过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理解要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5)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而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后,另一个可能仍然存在。 2.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程序:(1)确定研究对象;(2)采用隔离法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3)按照先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弹力和摩擦力(4)画物体受力图,没有特别要求,则画示意图即可。 3.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即F=mg+ma.;(2)失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mg-ma,当a=g时,F N=0,即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4、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研究惯性系中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用于非惯性系;(2)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3)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微观粒子。 5、牛顿第三定律讲述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必须遵循的规律。这对力叫作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题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题姓名: 一、填空题 1.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以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力是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从______变为运动或从______变为静止,物体速度的______或______发生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______. 4.当汽车突然起动的时候,由于乘客具有______,他会向跟车行______的方向倾倒;向北行驶的汽车突然向西拐弯时,车上的乘客会向______倾倒. 5.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轰炸机,要击中地面目标,应在______投弹.(填“目标正上方”或“到达目标上方前”) 6.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的阻力大小______汽车的牵引力(=,<,>). 7.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物体,受到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 8.重104N的车厢,在103N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厢受到的阻力是______N;若将拉力增大,则车厢速度将______;若拉力减小,则车厢速度将______. 二、选择题 9.正在运动着的物体,如果它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立即停下来 B.先慢下来,然后再停下来 C.改变运动方向 D.沿原来的运动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10.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 C.物体惯性的大小与运动状态有关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11.一位旅客在匀速直线前进的轮船的甲板上竖直向上跳起,这位旅客的落地点(不计空气阻力) ( ) A.在起跳点之后 B.在起跳点之前 C.仍在起跳点 D.无法确定 1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 D.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一定改变 1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几下 C.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车闸 14.我国公安部规定,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课题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本章讲述牛顿运动定律,进一步研究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揭示出运动和力之间的本质关系及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重难点 透视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B 考点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表达式:F万=G 知识点剖析 序号知识点预估时间掌握情况 1牛顿第二定律30 2圆周运动30 3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表达式:F万=G30 4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F向=ma向=m=mRω230 5 教学内容 一、考试要求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B 2.牛顿第二定律、质量 B 3.牛顿第三定律 B 4.牛顿定律的应用 B 5.超重和失重 A 6.圆周运动 B 说明:1.处理物体在粗糙面上的问题,只限于静止或已知运动方向的情况。 2.不要求用牛顿定律列方程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问题。 3.有关向心力的计算,只限于向心力是由一条直线的力合成的情况。 4.不要求推导a=v2/R 二、知识结构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说明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外力来维持,确定了力的含义即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给出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三定律说明物体间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并且同时增减,同时消失。而牛顿第二 定律反映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具体关系。圆周运动和天体运动的动力学特 征可以用牛顿定律的关系式来反映,这里的加速度为向心加速度。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惯性的概念,力的定义。 2.牛顿第二定律,包含了力和质量的量度定义。 (1)表达式:a∝∑F/m (2)分量式:∑F x=ma x,∑F y=ma y (3)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 (4)力的独力作用原理:F1=ma1,F2=ma2,… 3.牛顿第三定律,阐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4.失重和超重.视重大于重力G=mg叫超重;小于重力叫失重。 5.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F向=ma向=m=mRω2 6.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1)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表达式:F万=G (2)人造卫星计算公式:=mrω2=mR 第一宇宙速度v=,R为地球半径。 讲解较细,理解的较好,但课下需多做题熟悉公式 课堂 总结 课后作业教材解析习题,熟悉课本 课堂反馈: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一般 ○ 差 字: 校长签字: ___________ 日期

牛顿三大定律知识点与例题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知识要点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明确以下几点: (1)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独立的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揭示了:运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①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它定性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表述的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实际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而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理想实验就是把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理想实验方法:也叫假想实验或理想实验.它是在可靠的实验事实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来展开的实验,是人们在思想上塑造的理想过程.也叫头脑中的实验.但是,理想实验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首先,理想实验以实践为基础,在真实的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一层的抽象分析;其次,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是以一定的逻辑法则作为依据. 3.惯性 (1)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固有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它和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是指:在同样的外力下,产生的加速度的大小;或者,产生同样的加速度所需的外力的大小. (3)惯性不是力,惯性是指物体总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应明确以下几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同性质力; (3)注意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对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理解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铅山县第一中学陈志峰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小牛顿科学班课程介绍

小牛顿科学班课程介绍 小牛顿科学班课程介绍 小牛顿科学班课程介绍 2011年11月11日 幼儿时期好奇心强,动手欲望高,喜欢新奇的事物,是天生的科学家?科学是幼儿教学五大领域之一,是多元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牛顿科学班】专们为是为3,6岁的儿童设计的课程;手脑并进的教学方式,将一般人认为较枯躁难懂的科学知识及道理,透过动手游戏与的教学模式,化繁为简,最能产生<开悟〉式的学习效果。它是一套将<科学知识与实验动手>紧密结合的系列课程活动,拥有100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让小朋友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情境中,享受到更高的学习乐趣与成就。【小牛顿科学班】课程体系幼儿阶段共六个级别,每学期 学习一个级别。每个级别十六个单元,每周学习一次,一个单元。【小牛顿科学班】教学步骤背景与主题导入现象与基本原理制作与实验亲子互动【小牛顿科学班】教学特色每次课一人一套实验器材;深入浅出的教授原理;重视儿童的拓展表达及运用能力;拥有作品,成就感高;【小牛顿科学班】学习效果拓宽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精神;观察,探究,解惑,培养良好学习方法;实践,运用,游戏,丰富生活乐趣;亲子互动学习,促进家庭和乐;培养良好的兴趣,成为科学爱好者; 声音一自制简易电话 摆动的现象一制作单摆 人体认知一指纹实验 色彩一颜色的分解 光与紫外线一变色珠 磁铁一走迷宫游戏 透镜一认识放大镜 浮力一大船小船载多少 表面张力一神奇的泡泡 力量的传送一好玩的带传动 重心一制作不倒翁 空气阻力一神奇的降落伞 飞行一飞去来器 电路一小灯泡亮了

声音一自制排笛 弹性实验一飞舞的飞盘 光的反射一多变的万花筒 静电一MINI吸尘器 人体认知一人体消化路径 磁铁一趣味钓鱼 认识面镜一奇妙的哈哈镜 声音一奇妙的四壬玄琴 湿度计一制作湿度器 风的力量一制作风车 人体认知一人体骨骼 溶解与过滤一东西哪里去了 重力作用一纸筒电梯 种子成长一种子发芽 寻找历史的足迹一恐龙化石 分类点数一制作图书温度与湿度一会跳舞的纸动物动物认知一昆虫 重心实验一灵巧的小丑 星空认识一认识星座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刷刷车 杠杆一杠杆实验 认识空间一奇妙的空间图形 声音一塑料袋 地图一认识中国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气球直升机 风一风力与风向 昆虫一蚂蚁王国 简单机械一滑轮 认识弹性一弹簧秤 磁铁一磁力小车

中国人发现的“牛顿第一定律”

由牛顿第一定律想到《墨经》 李树祥(特级教师) 所谓牛顿第一定律就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从教科书中,我们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和笛卡尔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的的。实际上,早于牛顿两千多年的我国的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所著的《墨经》中就直观的描述了运动物体的停止现象,《墨经》上说:“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研究《墨经》中的上述相关内容时,认为可以理解为:“运动的停止是由外力造成的-----如果没有外力,运动就永远不会停止。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正如牛就是牛,而不是马。”由此可以看出,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非常接近的。除此之外,《墨经》中还包含着哪些物理知识呢? “墨经”是《墨子》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概括了墨家关于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它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内。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墨子首先是位机械师,因而在他的著作中,包含大量力学与机械设计原理。他在《经上》中明确提出,力是物体加速运动的原因,即“力,刑之所以奋也”。更进一步,他在《经上说》中指出,力与重力等效,即“力,重之谓”。纠正了流传已久的谬误:把重力与重量混淆。他这种论断与近两千年后伽俐略、牛顿的理论极为接近。

在《墨经》中,空间是一个与时间密不可分的概念,墨子认为“宇”即“域徙”,即物体运动的区域。两千多年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这一直觉的朴素时空观添上了完美的注脚。 在光学方面,墨子还详尽地说明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光线照入小孔同箭的射入一样,即光是直线传播的,从物体高处射入的光线到达壁的下方,从物体低处射入的光线到达壁的上方。人足在下,蔽着下光,故足的影成于壁的上方,人首在上,蔽着上光,故首的影 成于壁的下方。 《墨经》成书的年代比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还要早,但其涵盖的内容却要丰富得多。在墨子的著作中,对杠杆、斜面、滑车等于民有利的机械原理大书特书。比如他完整无误地阐述了杠杆原理,短臂叫本,长臂叫标,指出杠杆省力的原因乃“本短标长”。他提倡用滑轮(挈)与斜面(滑车)来帮助提升重物。他设计的滑轮系统与英国的“阿特伍德机”极其相似。 现在看来,墨家学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于科学启蒙的著作。它比阿基米德掌握杠杆原理要早两个世纪,与欧几里得一样对几何学进行了朴素且严密的定义,可是它并没有取得《几何原本》在西方科学史上那样彪炳史册的地位。它也没有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这不能不令人嗟叹。当然,主要原因在于墨家遭到当时王公大人的猜忌和反对,再加上墨家本来就是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特征的反映,同时这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不易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随着封建势力的发展,墨家思想体系也逐渐泯灭,他的闪光的科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牛顿第三定律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牛顿第三 定律 课 件www.5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7526629.html,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2.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同时出现的,只要有力,这个力一定有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就可以知道它的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找到这个力的施力者,就可以知道反作用力的受力者.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同的是大小和性质,而不是作用效果.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的特点,极易混淆.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将它们加以区别: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 作用对象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力的效果分别对两个物体产生作用,对各物体的作用效

果不可抵消,不可求合力对同一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可以互相抵消,合力为零 力的变化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可以独立地发生变化 4、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和功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个过程中的总冲量一定为零,但作的总功可能为零、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这是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时间一定是相同的,而位移大小、方向都可能是不同的。 【同步练习题】 1.跳水一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如右图所示,一运动员站在3m跳板上,图中F1表示人对跳板的弹力,F2表示跳板对人的弹力,则 A.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 B.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先有力F1,后有力F2 D.F1和F2方向相反,大小不相等 解析: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B正确. 答案:B 2.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

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 ―中国科大.李弦(李涧心),2011.9,摘抄自《世界文明史》,重排于2013.1。 伊萨克·牛顿,1642年生于英国林肯郡格兰赛姆区的伍耳索普村。12岁时他寄宿在克拉克的药店楼上。克拉克提供各种实验材料,满足牛顿的实验爱好。克拉克的女儿与他十分要好,后来却另嫁他人,因此牛顿一直独身。 牛顿享年84岁。他从事专业的研究上在1661年考入剑桥大学开始的。巴罗教授举荐了牛顿,并向他讲述了伽利略、哥白尼的事迹。后来,牛顿留校从事科研活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欧洲科技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阿基米德的力学、开普勒的天文学和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学,都成了牛顿唾手可得的理论依据。牛顿曾经这样说,“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也建立了自己一套独有的研究方式。不久,牛顿归纳出二项式数学定理,形成微积分,然后用三棱镜分解白光并计算出不同彩色光的折射率。后来,牛顿通过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同时在非线性方程中形成了新的求解思路。 牛顿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是阐明光的粒子性。这与胡克提出的光的波动性相抵触。直到20世纪,两种学说依然并存,人们都承认光的波粒二重性。 1679年,牛顿的论敌胡克也意识到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但无法确定,只得向牛顿请教。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受到启发,然后在微积分的基础上结合开普勒的天文学和伽利略动力学成果,先推出自由落体定律,然后又提出牛顿三大定律,形成空间、时间、质量与力的关系式,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适合于一切宇宙天体的运行。 在天文学家哈雷的帮助下,1685-1687年,结合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学术著作《数学原理》写成并出版,形成牛顿力学的新体系。行星运动、落体运动、摆体运动、微粒运动、振子运动、潮起潮落以及各种与运动有关的力学问题迎刃而解。1704年,牛顿的《光学》又交付出版。力学、光学和二项式定理等等,奠定了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小牛顿科学实验班知识点总结

小牛顿一级 一、直升飞机 知识要点: 1、认识弹性物体:比如橡皮筋、弹簧、蹦蹦床等都属于弹性物体。 2、了解弹性势能:当弹性物质发生形变后,会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3、直升飞机动力装置:橡皮筋。 4、直升飞机工作原理:扭转的橡皮筋带动螺旋桨转动,会产生升力,当升力大于机身重力时,直升飞机就飞了。 知识分享: 1、如何判断自然界中的虫子哪些是昆虫?可利用昆虫的特征。 2、分别描述人、四条腿动物以及昆虫的足迹,人和四条腿动物的行走足迹是直线,昆虫是之字形。 创新作业:画一幅图昆虫的乐园 二、道闸 知识要点 1、齿轮的作用:齿轮可以:改变转数、改变方向、传递力 2、蜗轮蜗杆齿轮的特点:具有自锁型 3、道闸工作原理:转动手柄—蜗杆转动—蜗轮转动—闸杆上下 拓展作业 1、你见过生活中哪些不同的道闸?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2、你能将自己的道闸变得与众不同吗? 三、昆虫运动 知识要点: 1、识记昆虫的特征:体躯三段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 一对触角头上生,遍布全球旺家族。 2、昆虫的行走方式:以“三角形支架”结构交替前行。 行走足迹是之字形。 拓展作业 知识分享: 1、如何判断自然界中的虫子哪些是昆虫?可利用昆虫的特征 2、分别描述人、四条腿动物以及昆虫的足迹,人和四条腿动物的行走足迹是直线,昆虫是之字形。 四、表面张力 知识要点:

1,当液体与气体相接触时,会形成一个表面层,在这个表面层内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 2,通过“膜力实验”,水滴呈球形,环形针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知道表面张力确实存在。 3,通过“水酒拉力赛”实验,知道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大小不一样。 4,通过“皂角动力船”实验,知道洗涤灵可以破坏水的表面张力。 拓展作业: 1,改进膜力实验器材,做出更好玩的实验,展示给爸爸妈妈看一看 2,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一瓶好玩的泡泡液 五、自制小手电 知识要点: 1、知道简单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 2、各电器元件的作用 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能 3、小手电亮起来的原因:电池提供电能—导线传输电能—开关控制电能—灯泡亮起来 拓展作业 1、生活中小手电的用途 2、你能将这个小手电改造成用其他能源做的小手电吗? 六、恐龙化石 知识要点: 1,恐龙生活的三个时期: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2,恐龙出现于三叠纪,在白垩纪灭绝 3,恐龙化石的形成:恐龙死后,身体中的软组织腐烂消失,骨骼等坚硬组织沉积在泥沙中,经过长时间以后骨骼石化得以保存 4,了解恐龙的种类和不同恐龙的特征,认识一些常见的恐龙 拓展作业: 1,收集一些关于恐龙的相关知识、故事或图片,与同学分享 2,完成课本第5页的探究实验 七、龙卷风 知识要点: 1,龙卷风的特点:上粗下细呈漏斗状 2,龙卷风形成的原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龙卷风3,龙卷风的种类:陆龙卷,海龙卷,火龙卷 拓展作业: 1,遇到龙卷风我们应该怎么做?(趴在低洼处) 2,生活中有哪些热空气会上升的例子?(孔明灯,热气球,走马灯,温泉冒热汽)

牛顿第三定律 弹力 摩擦力

第二章 力与相互作用 合力与分 力 考 纲 要 求 高考频度 备 考 指 导 1.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Ⅰ ★★★★ 2.形变、弹性、胡克定律Ⅰ ★★★★ 3.矢量和标量Ⅰ ★ 4.力的合成和分 解Ⅱ ★★★★★ 5.共点力的平衡 Ⅱ ★★★★★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 关系 ★★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 则 ★★★ 1.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掌握弹力、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方法以及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 3.本章的重点是力与物体的平衡,尤其是摩擦力和物体的平衡两知识点,往往与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

能量守恒定律相结合,有时还与电场及磁场中的带电体的运动相结合,题目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也 较高. 第1讲 牛顿第三定律 弹力 摩擦力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 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表达式:F =-F ′. 3.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三同三不同”. (1)三同???? ? 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例:如果是弹力都是弹力) ③产生、存在、消失、变化,具有同时性 (2)三不同???? ? ①方向不同②作用的对象不同③作用的效果不同 【针对训练】 1.(2011·上海高考)在日常生活中,小巧美观的冰箱贴使用广泛.一磁性冰箱贴贴在冰箱的竖直表面上静止不动时,它受到的磁力( ) A .小于受到的弹力 B .大于受到的弹力 C .和受到的弹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 .和受到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析】 因磁性冰箱贴静止不动,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磁力与弹力,应为平衡力,所以D 正确,A 、B 、C 错误. 【答案】 D 弹 力 1.产生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 (2)两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几种典型的弹力的方向如下: (1)压力: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

万有引力及牛顿第二定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7526629.html,/Soft/WuLi/gswl/wlst/200707/200 70702235616.html 第二章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一.高考探究 (1)2007年与2006年考试说明的对比 (2)对新课标的解读 本单元新课标共罗列有8条目,具体解读如下:

1、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对于胡克定律不必出现繁难的计算.能引导学生调查了解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或启发学生能用胡克定律解释弹簧秤的工作原理等. 3、要求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应达到理解的水平,并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且要求学生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共点力平衡的实例;并通过认识力对矢量和标量加以区分,要求学生对矢量深入认识,矢量不仅有大小和方向,而且两个矢量的加法还必须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 4、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能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质量、力,并能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这里必须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掌握探究过程所用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5、要求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这里包含了对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物理力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解决物理问题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在高考卷中是必考内容. 6、要求学生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7、让学生通过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如促使物理学完成了第一次大综合,预测当时的未知天体,使人造卫星上天等,让学生由此体会到科学定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作用. 8、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环绕速度,会通过公式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什么是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二.重点难点解析 1、关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对物体进行准确的受力分析是学好高中物理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必须随时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久而久之也就能够提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前,应先解决的问题是:准确确定研究对象.常常需要解决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联体,有时分析研究某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方便,这时需要把该物体隔离出来进行研究.有时又需要将这几个关联体的整体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确定及转移,重新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其次是画出草图,通过按重力(场力)、弹力、摩擦力和其他力的顺序依次作出受力分析图,指出各个力的性质.受力分析时既不能“遗漏”力,也不能“无中生有”多加力,需联系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应与运动状态一致,符合力的作用效果.另外,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客观存在,与选取的隔离体的顺序无关,但顺序取得适当,可使受力分析变得容易些. 2、关于力的合成和分解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为等效和替代作用,不可重复计量. 形定则.定理等).要提醒学生注意:(1)二力的合成时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 如图2-1所示,分力(F 1、F 2)的合力θcos 2212221F F F F F ++= .

科技手抄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doc

科技手抄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1642年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里,刚出生时极度衰弱,几乎夭折。牛顿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166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根据牛顿的发现,可测定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确定计算慧星轨道的法则,说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并推导出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们分别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并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

宙速度。牛顿不但验证了前辈们的成果,而且为未来空间运载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确而权威的科学依据。 牛顿将其一生的成就写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一书中。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数学。他后来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顿于久病不医中去世。据说在生命即将停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坦荡而平静的。英国诗人波普为他写的碑铭说:"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间;人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1642年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里,刚出生时极度衰弱,几乎夭折。牛顿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166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