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物理量子理论知识点总结与例题

高中物理量子理论知识点总结与例题

高中物理量子理论知识点总结与例题
高中物理量子理论知识点总结与例题

量子理论初步

1.光电效应现象。

光照使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现象;所发射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子定向移动所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 2. 光电效应现象的实验规律:

(1)对于任何一种金属,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某一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极限频率,无论强度如何,无论照射时间多长,也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在单位时间里从金属极板中发射出的光电子数跟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发射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4)只要入射光的频率高于金属极板的极限频率,无论其强度如何,光电子的产生都几乎是瞬时的,不超过10—9s. 3.光子说

光子说的主要内容为:沿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E 与光的频率ν成正比,比例系数即为普朗克常量E =h ν h =6.63×10 – 34 J.s ——普朗克恒量 4.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W h mv

m

-=γ22

1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图象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光电效应现象中的表现形式 逸出功和极限频率的关系: 0γh W =

极限波长和极限频率的关系: 由f v λ= 得0

0γλc

=

5.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充分表明光是波,而光电效应现象和康普顿效应又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光是粒子。事实上,光具有波动和粒子二重特性。俗称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在传播时更多地表现为波动特性,在与物质微粒发生作用时更多地表现为粒子特征;波长越长的光波动性越显著,频率越高的光粒子性越显著;大量光子的整体行为表现为波动性,少量光子的个别行为表现为粒子性。 光是一种概率波,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

氢原子的能级跃迁

复习精要

一、玻尔的原子理论——三条假设

(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定态假设实际上只是给经典的电磁理论限制了适用范围:原子中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受该理论的制约。 (2)―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吸收)电磁波(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hv=E 2-E 1。

跃迁假设对发光(吸光)从微观(原子等级)上给出了解释。

(3)―轨道量子化假设‖:由于能量状态的不连续,因此电子绕核转动的轨道半径也不能任意取值,必须满足

)3,2,1(2 ==

n n h m v r π

轨道量子化假设把量子观念引入原子理论,这是玻尔的原子理论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氢原子能级及氢光谱

(1)氢原子能级: 原子各个定态对应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值叫做能级。 ①能级公式:)6.13(1112

eV E E n

E n -==

; ②半径公式:)m .r (r n r n 10

11

2

10

530-?==。

(2)氢原子的能级图 (3)氢光谱

在氢光谱中,n=2,3,4,5,……向n=1跃迁发光形成赖曼线系; n=3,4,5,6向n=2跃迁发光形成巴耳末线系; n=4,5,6,7……向n=3跃迁发光形成帕邢线系; n=5,6,7,8……向n=4跃迁发光形成布喇开线系,

其中只有巴耳末线系的前4条谱线落在可见光区域内。 三、几个重要的关系式 (1)能级公式 2

12

6131n

eV

.E n

E n -=

=

n E /e V

∞ 0 4 -0.85

3

(2)跃迁公式 12E E h -=γ (3)半径公式 )m .r (r n r n 10

112

10

530-?==

(4) 动能跟n 的关系:由

n n n

r mv r ke 2

2

2=

得 2

2

2

122

1n

r ke

mv E n

n

kn ∝

=

=

(5)速度跟n 的关系n

r mr ke

v n n n 11

2

=

=

(6)周期跟n 的关系3

3

2n r v r T n

n

n n ∝=

=

π 关系式(5)

(6)跟卫星绕地球运转的情况相似。 四、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玻尔理论能够十分圆满地解释氢光谱并且预言了氢原子辐射电磁波谱的问题,其成功之处在于引进了量子化的观点;但是,在解释其它原子光谱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玻尔理论过多地保留了经典理论。

牛顿力学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相对于光速)的宏观物体,对于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力学不适用了。 五、氢原子中的电子云

对于宏观质点,只要知道它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以及受力情况,就可以应用牛顿定律确定该质点运动的轨道,算出它在以后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对电子等微观粒子,牛顿定律已不再适用,因此不能用确定的坐标描述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玻尔理论中说的“电子轨道”实际上也是没有意义的。更加彻底的量子理论认为,我们只能知道电子在原子核附近各点出现的概率的大小。在不同的能量状态下,电子在各个位置出现的概率是不同的。如果用疏密不同的电子表示电子在各个位置出现的概率,画出图来,就像一片云雾一样,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电子云。

12.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此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比原来增加了5条。用△n 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n 之差,E 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可以判断,△n 和E 的可能值为( AD )

A 、△n =1,13.22 eV

B 、△n =2,13.22 eV

C 、△n =1,12.75 eV

D 、△n =2,12.75 eV <

E <13.06 eV

解析: 原子的跃迁公式只适用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 实物粒子与原子相互作用而使原子激发时, 粒子的能量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本题由于是电子轰击, 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n=2到n=4,所以电子的能量必须满足13.6-0.85

1n

E E n =,其中E1是基态能量,而n =1,2,…。若一氢原子发射能量为116

3E -

的光子后处

于比基态能量高出14

3E -

的激发态,则氢原子发射光子前后分别处于第几能级?

解:(5分)设氢原子发射光子前后分别处于第l 与第m 能级,则依题意有

12

1

2

1

163

E m E l E -

=-

①,

112

1

43

E E m E -

=- ②,由②

式解得m =2 ③,由①③式得l =4 ④,氢原子发射光子前后分别处于第4与第2能级。

15.氢原子在某三个相邻能级间跃迁时,可发出三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已知其中的两个波长分别为λ1和λ2,且λ1>λ2,则另一个波长可能是( C D )

A. λ1+λ2

B. λ1-λ2

C.

2

121λλλλ+ D.

2

121λλλλ-

【分析】玻尔原子模型的跃迁假设(E 初-E 终=hν)及λ=c/ν可得: E 3-E 1=

3

λhc

,E 3-E 2=

2

λhc

,E 2-E 1=

1

λhc

, 所以得:

2

1

3

λλλhc

hc

hc

+

=

?λ3=

2

121λλλλ+,

故C 选项正确,同理D 选项正确。

十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物理

(二十二)量子论 一.2012年高考题

1. (2012·江苏物理)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 、b 、c 为原子跃迁所发出的三种波长的光. 在下列该原子光谱的各选项中,谱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增大,则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_.

E 3 E 2

E 1

2.(12·上海)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单色光照时某种金属表面,有光电子逸出,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取决于入射光的 (A )频率

(B )强度

(C )照射时间

(D )光子数目

3.(2012·四川理综)如图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的一部分,则氢原子

A .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比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波长长

B .从n=5能级跃迁到n=1能级比n=5能级跃迁到n=4能级辐射出电磁波的速度大

C .处于不同能级时,核外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

D .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氢原子核一定向外放出能量

4.(2012·上海物理)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可知 (A )“光子说”本质就是牛顿的“微粒说” (B )光的波长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小 (C )一束单色光的能量可以连续变化

(D )只有光子数很多时,光才具有粒子性

5.(2012·北京理综)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

A . 放出光子,能量增加

B . 放出光子,能量减少

C . 吸收光子,能量增加

D . 吸收光子,能量减少 6(2012·海南物理)产生光电效应时,关于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 k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于同种金属,E k 与照射光的强度无关 B .对于同种金属,E k 与照射光的波长成反比 C .对于同种金属,E k 与光照射的时间成正比 D .对于同种金属,E k 与照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E .对于不同种金属,若照射光频率不变,E k 与金属的逸出功成线性关系

7 (2012·江苏物理)A 、B 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2∶1,它们都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且所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分别为EA 、EB . 求A 、B 两种光子的动量之比和该金属的逸出功. 8(2012·山东理综)氢原子第n 能级的能量为12

n E E n

=

,其中E 1为基态能量。当氢原子由第4能级跃迁到第2能级时,发出

光子的频率为ν1;若氢原子由第2能级跃迁到基态,发出光子的频率为ν2,则12

νν= 。

二.2011年高考题

1. (2011·天津理综卷)下列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实验是

A. 光电效应实验

B. 伦琴射线的发现

C. α粒子散射实验

D. 氢原子光谱的发现 2.(2011·上海物理)用一束紫外线照射某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措施是 (A)改用频率更小的紫外线照射 (B)改用X 射线照射

(C)改用强度更大的原紫外线照射 (D)延长原紫外线的照射时间

3. (2011·全国理综卷)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激发态能量2

1/n E E n =,其中n=2,3…。用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的最大波长为 A.

1

43hc E -

B.1

2hc E -

C.1

4hc E -

D. 1

9hc E -

4(2011江苏物理)下列描绘两种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与波长关系的图中,符合黑体辐射规律的是

5.(2011四川理综第18题)氢原子从能级m 跃迁到能级n 时辐射红光的频率为ν1,从能级n 跃迁到能级k 时吸收紫光的频率为

ν2,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 ,若氢原子从能级k 跃迁到能级m ,则

A. 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 ν1+h ν 2

B.辐射光子的能量为h ν1+h ν 2

C. 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 ν1-h ν

2 D.辐射光子的能量为h ν1-h ν

2

6(2011江苏物理)按照玻尔原子理论,氢原子中的电子离原子核越远,氢原子的能量_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E 1<0),电子质量为m ,基态氢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一频率为ν的光子被电离后,电子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普朗克常量为h ).

7.(2011·新课标理综)在光电效应试验中,某金属的截止频率相应的波长为λ0,该金属的逸出功为______。若用波长为λ(λ<λ0)单色光做实验,则其截止电压为______。已知电子的电荷量,真空中的光速和布朗克常量分别为e ,c 和h 。 三.2010年高考题

1. (2010新课标)用频率为ν0的光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所发射的光谱中仅能观测到频率分别为ν1、ν2、ν3的三条谱线,且ν3>ν2>ν1,则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 、ν0<ν1 B 、ν3=ν2+ν1 C 、ν0=ν1+ν2+ν3 D 、

1

2

3

111v v v =

+

2.(2010重庆理综)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不同色光的光子能量如下表所示。

A .红、蓝靛

B .黄、绿

C .红、紫

D .蓝靛、紫 四.2009年高考题

1(2009`·全国理综1)氦氖激光器能产生三种波长的激光,其中两种波长分别为λ1=0.6328μm,λ2=3.39μm,已知波长为λ1的激光是氖原子在能级间隔为△E 1=1.96eV 的两个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用△E 2表示产生波长为λ2的激光所对应的跃迁的能级间隔,则△E 2的近似值为

A.10.50eV

B.0.98eV

C. 0.53eV

D. 0.36eV

2. (2009·全国理综2)氢原子的部分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在1.62eV 到

3.11eV 之间。由此可推知, 氢原子 A. 从高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了出的光的波长比可见光的短 B. 从高能级向

n=2

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均为可见光

C. 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的频率比可见光的高

D. 从n=3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为可见光 五.2008年高考题

1.(2008四川延考区理综)用具有一定动能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使这些氢原子被激发到量子数为n (n >2)的激发态。此时出现的氢光谱中有N 条谱线,其中波长的最大值为λ。现逐渐提高入射电子的动能,当动能达到某一值时,氢光谱中谱线数增加到N ’条。其中波长的最大值变为λ’。下列各式中可能正确的是 A .N ’= N+n B .N ’= N+n-1 C .λ’ >λ D .λ’< λ 六.2007年高考题

1.(2007年高考重庆理综)真空中有一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分别由铂和钾(其极限波长分别为λ1和λ2)制成,板面积为S , 间

图1

距为d . 现用波长为λ(λ1<λ<λ2)的单色光持续照射两板内表面,则电容器的最终带电量与其成正比的为( )

A.???? ??-11λλλλS d

B.2

2d S λλλλ??- ??? C. ???? ??-11

λλλλd S D.???

?

??-22λλ

λ

λd S

2.(2007年高考江苏物理)μ子与氢原子核(质子)构成的原子称为μ氢原子(hydrogen muon atom ),它在原子核物理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图为μ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假定光子能量为E 的一束光照射容器中大量处于n=2能级的μ氢原子,μ氢原子吸收光子后,发出频率为ν1、ν2、ν3、ν4、ν5

和ν6的光,且频率依次增大,则E 等于( ) A .h (ν3—ν2) B .h (ν5+ν6) C .h ν3 D .h ν

4

3(2007·广东物理)图1所示为氢原子的四个能级,其中E 1为基态,若氢原子A 处于激发态E 2,氢原子B 处于激发态E 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A 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 B .原子B 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

C .原子A 能够吸收原子B 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 4

D .原子B 能够吸收原子A 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

E 4 4.(2007年高考海南物理)氢原子第n 能级的能量为2

1n

E E n =

,其中E1是基态能量,而n =1,2,…。若一氢原子发射能量为

-

16

3E 1的光子后处于比基态能量高出-

4

3E 1的激发态,则氢原子发射光子前后分别处于第几能级?

七.2006年高考题

1(2006全国理综2)已知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为ν0 A .当用频率为2ν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

B .当用频率为2ν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 ν0

C .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0时,若ν增大,则逸出功增大

D .当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ν0时,若ν增大一倍,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加一倍

2(2006·四川理综)现有a 、b 、c 三束单色光,其波长关系为λa >λb >λc 。用b 光束照射某种金属时,恰能发生光电效应。若分别用a 光和c 光照射该金属,则可以断定

A .a 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B .c 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C .a 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数目最多

D .c 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最小 3.(2006·全国理综1)红光和紫光相比,

A.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B.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C.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D.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八.2005年高考题

1.(2005天津理综)某光电管的阴极是两金属钾制成,它的逸出功为2.21eV ,用波长为2.5×10-3m 的紫外线照射阴极,已知真空中光速为3.0×108

m/s ,元电荷为1.6×10-19

C ,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

J ·s ,求得钾的极限频率和该光电管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动能应分别是( ) A .5.3×1014Hz,2.2J

B .5.3×1014Hz,4.4×10-19J

C .3.3×1033Hz,2.2J

D .3.3×1033Hz,4.4×10-19J

2(2005·天津理综)现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线度为d 的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为满足测量要求,将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设定为

1,>n n

d 其中。已知普朗克常量h 、电子质量m 和电子电荷量

e ,电子的初速度不计,则显

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加速电压应为( )

A .

2

22med

h n

B .3

1

3

2

2

2)(

e

n h md

C .

2

222men

h d D .

2

222med

h n

3(2005·全国理综2)图中画出了氢原子的4个能级,并注明了相应的能量E 。处在n=4的能级的一群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够发出若干种不同频率的光波。已知金属钾的逸出功为2.22eV 。在这些光波中,能够从金属钾的表面打出光电子的总共有( )

A .二种

B .三种

C .四种

D .五种

4.(2005·全国理综3)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欲使一处于基态的氢原子释放出一个电子而变成氢离子,该氢原子需要吸收的能量至少是

A . 13.60eV

B .10.20eV

C . 0.54 eV

D . 27. 20eV

5.(2005·江苏物理)为了强调物理学对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并纪念爱因斯坦,2004年联合国第58次大会把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爱因斯坦在100年前发表了5篇重要论文,内容涉及狭义相对论、量子论和统计物理学,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某人学了有关的知识后,有如下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所谓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C)在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入射光强度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之增大 (D)质能方程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它的质量有简单的正比关系 九.2004年高考题

1.(2004·全国理综1)下表给出了一些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现用波长为的单色光照射上述材料,能产生光电效应的材料最多有几h=6.6×10-34J ·s , 光速c=3.0×10 -8

m/s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2.(2004·广东物理)图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用光子能量为1

3.07eV 的光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能观测到氢原子发射的不同波长有多少种? A. 15 B. 10 C. 4 D.

1

3. (2004·广东物理)分别用波长为λ和3λ/4的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板,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比为1:2,以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此金属板的逸出功为: A.

12hc λ

B.

23hc λ

C.

34

hc λ D.

45h c

λ

2003高考题

1. (2003·广东物理)用某种单色光照射某种金属表面,发生光电效应。现将该单色光的光强减弱,则(AC ) A.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 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少 C.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光电子数减少 D.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

2. (2003广东物理)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有可能不发射光子。例如在某种条件下,铬原子的n =2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n =1能级上时并不发射光子,而是将相应的能量转交给n =4能级上的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这一现象叫做俄歇效应。以这种方式脱离了原子的电子叫做俄歇电子。已知铬原子的能级公式可简化表示为2

n

A E n -=,式中n=1,2,3…表示不同的能

级,A 是正的已知常数。上述俄歇电子的动能是

A.A 16

3 B.A 16

7 C.A 16

11 D.A 16

13

一.2012年高考题

1.【答案】C 【解析】谱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增大,正确的是C 。

2【答案】:A 【解析】: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单色光照时某种金属表面,有光电子逸出,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取决于入射光的频率,选项A 正确。 3【答案】:

A

4【答案】:B 【解析】: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可知,光的波长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小,选项B 正确。 5.【答案】:B 【解析】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放出光子,能量减少,选项B 正确。

6. 7.【答案】p A ∶p B =2∶1。 W 0= E A -2 E B 。。 【解析】光子能量E=h ν,动量p=h/λ,且ν= c/λ,

联立解得:p=E/c 。则:p A ∶p B =2∶1。A 光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A =E A -W 0,。B 光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B =E B -W 0, 联立解得:W 0= E A -2 E B 。。 8.【答案】

14

【解析】当氢原子由第4能级跃迁到第2能级时,发出光子的能量E= E 1/16- E 1/4= -3E 1/16;氢原子由第2能级跃

迁到基态,发出光子的能量E ’= E 1/4- E 1= -3E 1/4;光子能量为h ν,则12

νν=

14

二.2011年高考题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物理学史及其相关知识。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所以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实验是α粒子散射实验,选项C 正确。

2.解析:根据光电效应规律,改用X 射线照射,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选项B 正确。

3.答案:C 。解析:第一激发态能量为E 2=E 1/22=E 1/4,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最小能量为E=- E 1/4,由E=hc/λ得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最大波长为λ=1

4hc E -

,选项C 正确。

4.答案:A 解析:黑体辐射的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着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所以选项A 正确。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述可知能级k 高于能级m ,氢原子从能级k 跃迁到能级m ,辐射光子能量为h ν2- h ν1,选项D 正确。

6.

,解析:电子离原子核越远,电势能越大,氢原子的能量越大。由能量守恒定律,h ν+ E 1=

12

mv 2,

解得电离后电子速度大小为

7.(1)答案: hc/λ0

00hc e

λλλλ

-解析:金属的逸出功等于W=hc/λ0. 若用波长为λ(λ<λ0)单色光做实验,由爱因斯坦

光电效应方程,E k = hc/λ-W ,而E k =eU ,联立解得其截止电压为U=00hc e

λλλλ

-。

三.2010年高考题

1.【解析】:大量氢原子跃迁时只能发射频率分别为ν1、ν2、ν3的三条谱线,这说明氢原子是从n=3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根据能量守恒有,h ν3=h ν2+h ν1,解得:ν3=ν2+ν1,选项B 正确。

2.【解析】根据玻尔理论,如果激发态的氢原子处于第二能级,只能够发出10.2 eV 的光子,不属于可见光范围;如果激发态的氢原子处于第三能级,能够发出12.09 eV 、10.2 eV 、1.89 eV 的三种光子,只有1.89 eV 属于可见光;如果激发态的氢原子处于第四能级,能够发出12.75 eV 、12.09 eV 、10.2 eV 、2.55 eV 、1.89 eV 、0.66 eV 的六种光子,1.89 eV 和2.55 eV 属于可见光,1.89 eV 的光子为红光,2.55 eV 的光子为蓝—靛,所以选项A 正确。【答案】A 四.2009年高考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波尔的原子跃迁理论.根据△E=h ν=hc/λ,可知当△E 1=1.96Ev,λ1=0.6328μm,当λ2=3.39μm 时,可知△E 2=0.36eV 。

2.答案:AD 解析:从高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了出的光的波长比可见光的短,属于紫外线,选项A 正确;从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为可见光和紫外线,选项B 错误;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的频率比可见光的低,属于紫外线,选项C 错误;从n=3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为可见光,选项D 正确。 五.2008年高考题

1.正确D 错误。

2.答案:AB 解析:图A 实验是康普顿散射,图B 是光电效应实验,深入地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一面,选项AB 正确;图C 是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式结构,图D 氢原子线状光谱,说明氢原子具有能级。 六.2007年高考题

1.解析:由题意可知,铂的逸出功为W 1= hc/λ1,钾的逸出功为W 2= hc/λ

2.。现用波长为λ(λ1<λ<λ2)的单色光持续照射两板内表面,极限波长为λ2的钾产生光电效应现象,电子从钾极板逸出到达铂极板,电容器带电。当钾铂极板的带电量产生的电场足以使光电效应中产生的初动能最大的光电子不能到达铂极板时,此时电容器的带电量为最终带电量Q 。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 = h ν-W 得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hc/λ— hc/λ2,

由动能定理得eU=E k —0

电容器的电容定义 C=Q/U , 平行板电容器C ∝

S d

,联立上述各式解得Q ∝

???

?

??-22λλλ

λd S , 所以正确选项为D.。 2.即E=h ν3,所以正确选项为C 。

3.答案:B 解析:原子A 可能辐射出1种频率的光子,原子B 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选项A 错误B 正确;原子A 不能够吸

收原子B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

4, 原子B不能够吸收原子A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

4

,选项CD错误。

4.

七.2006年高考题

1.

2.答案:A解析:根据光电效应产生条件,a光束照射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c光束照射时,能发生光电效应;c光束照射时,释放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最大,选项A正确。

3.解析:由光子能量公式,红光频率降低,光子的能量较小;红光折射率较小根据n=c/v可知,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选项B正确。

八.2005年高考题

1.解析:由逸出功W=hv

0解得钾的极限频率v

=5.3×1014Hz;由光电效应方程E k=hc/λ-W解得E k=4.4×10-19J,选项B正确。

2.解析:由德布罗意物质波波长公式可知:λ=h/p,又λ=d/n,设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加速电压为U,由动能定理eU=1

2

mv2=p2/2m,

联立解得U=

22

2

2

n h

m ed

3.答案C解析:在n=4的能级的一群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够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波。其中能量大于2.22eV有能级4跃迁到2、跃迁到1,能级3跃迁到1,能级2跃迁到1,总共有四种,选项C正确。

4.答案:A解析:氢原子的电离能是13.60eV,欲使一处于基态的氢原子释放出一个电子而变成氢离子,该氢原子需要吸收的能量至少是13.60eV,选项A正确。

5.答案BD解析:所谓布朗运动就是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选项A错误;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具有波粒二象性,选项B正确;在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入射光强度增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光电子数目随之增大,选项C错误;质能方程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它的质量有简单的正比关系,选项D正确。

九.2004年高考题

1.

2.答案:B解析:用光子能量为1

3.07eV的光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氢原子可以跃迁到n=5能级,可能观测到氢原子发射的不同波长有4+3+2+1=10种,选项B正确。

3.

1.答案:AC解析:根据光电效应规律,将该单色光的光强减弱,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光电子数减少,选项AC正确。

2.答案:C解析:铬原子的n=2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n=1能级上时释放能量-A/22-(-A)=3A/4,转交给n=4能级上的电子后脱离原子,俄歇电子的动能是3A/4+(-A/42)=11A/16,选项C正确。

高考能及跃迁试题5点破解

一. 应注意一群原子和一个原子跃迁的不同

一群氢原子就是处在n 轨道上有若干个氢原子,某个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从n 能级直接跃迁到基态,产生一条谱线;另一个氢原子可能从n 能级跃迁到某一激发态,产生另一条谱线,该氢原子再从这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再产生一条谱……由数学知识得到一群氢原子处于n 能级时可能辐射的谱线条数为C n n n 2

12

=

-()

。对于只有一个氢原子的,该氢原子可从n 能级直

接跃迁到基态,故最少可产生一条谱线,不难推出当氢原子从n 能级逐级往下跃迁时,最多可产生n -1条谱线。

例1. 有一个处于量子数n =4的激发态的氢原子,它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能发出几种频率的光子?

解析:对于一个氢原子,它只能是多种可能的跃迁过程的一种,如图1所示,由能级跃迁规律可知:处于量子数n =4的氢原子跃迁到n =3,n =2,n =1较低能级,所以最多的谱线只有3条。

图1

例2. 现有1200个氢原子被激发到量子数为4的能级上,若这些受激氢原子最后都回到基态,则在此过程中发出的光子总数是多少?假定处在量子数为n 的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到各较低能级的原子数都是处在该激发态能级上的原子总数的

11

n -( )

A. 2200

B. 2000

C. 1200

D. 2400

解析:这是全国理综考题,由题中所给信息,处于量子数n =4的氢原子跃迁到n =3,n =2,n =1较低能级的原子数分别为

1200141

400?

-=个,则辐射光子数为40031200

?=个。而处于量子数n =3的400个氢原子向n =2,n =1跃迁,跃迁原子数分别为400131

200?

-=个,则辐射光子数为200×2=400个,而处于量子数n =2的原子总数为400+200=600个,

向基态跃迁则辐射光子数为600个。所以,此过程发出光子的总数为1200+400+600=2200个。即选项A 正确。

二. 应注意跃迁与电离的不同

根据玻尔理论,当原子从低能态向高能态跃迁时,必须吸收光子方能实现;相反,当原子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必须辐射光子才能实现,不管是吸收还是辐射光子,其光子的能量必须满足h E E n k

ν=-,即两个能级的能量差。使基态原子中的电子得到一定的能量,彻底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叫做电离,所需要的能量叫电离能。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发生电离时,不再受“h E E n k ν=-”这个条件的限制。这是因为原子一旦被电离,原子结构即被破坏,因而不再遵守有关原子的结构理论。

例3. 当用具有1.87eV 能量的光子照射n =3激发态的氢原子时,氢原子 A. 不会吸收这个光子 B. 吸收该光子后被电离,电离后的动能为0.36eV C. 吸收该光子后被电离,电离后电子的动能为零 D. 吸收该光子后不会被电离

解析:当n =3时,氢原子的能量E e V 3

151=-.,所以处于n =3激发态的氢原子的电离能是1.51eV ,当该原子吸收具有1.87eV 能量的光子后被电离,电离后电子的动能是eV eV 36.0)51.187.1(=-,所以选项B 正确。

三. 要注意辐射谱线频率、波长的不同

氢原子能级图形象地给出了各能级的能量大小关系。当氢原子从n 能级直接跃迁到基态时,两能级能量差值最大,由能的转化与守恒可知,辐射的光子频率最大,对应的波长最小,表达式为h E E n νm a x =-1

,hc

E E n λmin

=-1,同理从n 能级跃

迁到n -1能级时,两能级能量的差值最小,辐射的光子频率最小,波长最长,即h E E n n ν

m i n =--1

,h c E E n n /m a x

λ

=--1

。 例4. 氢原子能级图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a 、b 、c 分别表示在不同能级之间的三种跃迁途径,设在a 、b 、c 三种跃迁过程中,

放出光子的能量和波长分别是E E E a b c 、、和

λλλa b c 、、,则( ) A.

λλλb a c

=+ B. 1

1

1

λλλb

a

c

=

+

C.

λλλb a c

=? D. E E E b a c

=+

解析:由能量关系可知E E E b a c =+,由E h h c

==νλ

代入上式有h

c

h

c

a

h

c

b

c

λλλ=+,即

1

1

1

λλλb

a

c

=

+

。所以

选项B 、D 正确。

四. 应注意入射光子与入射的实物粒子不同

根据光子说,每一个光子的能量h ν均不可“分”,也只有频率ν=

-E E h

n k

的光子才能使k 态的原子跃迁到n 态。实物

粒子与光子不同,其能量不是一份一份的。实物粒子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是通过碰撞来实现的。当实物粒子速度达到一定数值,具有一定的动能时,实物粒子与原子发生碰撞,其动能可全部或部分地被原子吸收,使原子从一个较低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较高的能级,原子从实物粒子所处获得的能量只是两个能级的能量之差。只要入射粒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值,均可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

例5. 用能量为12eV 的光子照射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使基态电子电离

B. 使电子跃迁到n =3的能级

C. 使电子跃迁到n =4的能级

D. 电子仍处于基态 解析:由E n

eV n =-

136

2

.可知,E e V 1136=-.,E e V 234=-.,E e V 3151=-.,E e V 4

085=-.,所以E E e V e V 2110212-=<.,EE e V e V 31

120912-=>.,根据玻尔理论处于基态的原子不可能吸收该光子,所以电子仍处于基态。故选项D 正确。

例6. 用总能量为13eV 的一个自由电子与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发生碰撞(不计氢原子的动量变化),则电子可能剩余的能量(碰

撞中无能量损失)是( )

A. 10.2eV

B. 2.8eV

C. 0.91eV

D. 12.75eV

解析:氢原子各级能量由低到高分别用E 1、E 2、E 3、E 4表示,则E E e V e V 2110213-=<.,EE e V e V 31120913-=<.,E E e V e V 41127513-=<.,因λ射电子的能量大于任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差,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能分别跃迁到n =2、3、4能级,而电子可能剩余的能量分别为2.8eV 、0.91eV 、0.25eV ,故正确选项为B 、C 。

五. 应注意电子跃迁时电势能的变化量与其动能的变化量不同 若某定态的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半径为r ,则电子的总动能为E

k e

r

k

=

2

2,电势能为E ke r

P =-

2

,该定态的总能量为

E k e

r

=-

2

2。显然,某定态核外电子的动能E k 总是等于该定态总能量的绝对值,原子系统的电势能E P 总是等于该定态总能

量值的两倍。若电子从轨道半径r n 跃迁到r m (r r n m >),其动能的减少量为?E E E k e r r k k k m n

m n

=-=-1

2

11

2

(),其势能的增加量为?E E E k e r r k P P

n m

m

n

=-=-2

11

()。显然||||??E E k P <。 例7.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可能发生的情况有( ) A. 放出光子,电子动能减少,原子势能增加,且动能减少量小于势能的增加量 B. 放出光子,电子动能增加,原子势能减少,且动能增加量与势能减少量相等 C. 吸收光子,电子动能减少,原子势能增加,且动能减少量小于势能的增加量 D. 吸收光子,电子动能增加,原子势能减少,且动能增加量等于势能的减少量

解析:放出光子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减少量应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反之,吸收光子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且势能

的增加量大于动能的减少量。所以,只有选项C 正确。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高中物理知识点和方法总结

2012物理高考知识点和方法总结 解物理计算题一般步骤 思维方法篇 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 ① 用定义式:t s ??=一v 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 ② v =V V t 02 +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 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 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 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 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讨论: 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v 相等时,S 追V 被追则还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 2.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 ②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 4.利用运动的对称性解题 5.逆向思维法解题 6.应用运动学图象解题 7.用比例法解题 8.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 ①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这段时间中时刻的即时速度 ②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一个恒量 ③位移=平均速度?时间 解题常规方法:公式法(包括数学推导)、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变法 3.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分过程: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1)上升最大高度:H = (2)上升的时间:t= (3)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5)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2 g V o (6)适用全过程S = V o t -g t 2 ; V t = V o -g t ; V t 2-V o 2 = -2gS (S 、V t 的正、负号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分享 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 (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⑵设法将同一束光 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 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2.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 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 δ=nλ(n=0,1,2,……) 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 δ=(n=0,1,2,……) 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 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3.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

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 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0.5mm时,有明显衍射 现象。) ⑶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 4、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 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光的偏振说明光 是横波。 5.光的电磁说 ⑴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明了正确性。) ⑵电磁波谱。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各种电磁波中,除可见光以外, 相邻两个波段间都有重叠。 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分别是:无线电波是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周期性运动产生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 到激发后产生的;伦琴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γ 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⑶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举例。 种类产生主要性质应用举例 红外线一切物体都能发出热效应遥感、遥控、加热 紫外线一切高温物体能发出化学效应荧光、杀菌、合成VD2 X射线阴极射线射到固体表面穿透能力强人体透视、金属探伤 以上就是新编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之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学习物理重要,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更重要。学好物理的“法宝”包括预习、听课、整理、应用(作业)、复习总结等。大量事实表明: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做好练习是巩固、深化、活化物理概念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善于复习、归纳和总结,能使所学知识触类旁通;适当阅读科普读物和参加科技活动,是学好物理的有益补充;树立远大的目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保证。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课前认真预习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

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的! 四、及时做作业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重点

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Ⅱ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希望你能养成解题的好习惯,这一点很重要。 1、看题目的时候,很容易会看着头晕转向,这是心理问题,是自己逃避的 表现。因此再看题目的过程中,要手拿笔,画出重要的解题关键点。比 如:物体的开始与结束的状态、平衡状态等等;(这是一个积累过程,习 惯了就会事半功倍,不要不要在乎纸的清洁。); 2、画图;物理解题应该是想象思维、图形结合,再到推理的过程。画图真 的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懒而省了这一步。一定要画图,而且要整洁,不 可马虎; 3、辅导书是第二个老师;你若自学辅导书的每一章节前面的是总结梳理, 认真的记忆梳理,你课都可以不听了(不骗人,前提是你真的用功了)。 自习的时候,不要直接做辅导书的题那么快,认真看前面的知识点和例 题,消化好了,绝对受益匪浅。(任何一门理科都可以这么学的) 第一模块: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一> 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 3、曲线运动的性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选择题) 由于曲线运动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选择题)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总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选择题) 5、分类 ⑴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⑵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大小变、方向变或两者均变)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 <二>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小船渡河是重点) 1、运动的合成: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运动合成重点是判断合运动和分运动,一般地,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做题依据) 2、运动的分解: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解题时应按实际“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⑴运动的等效性⑵等时性⑶独立性⑷运动的矢量性 4、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关于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 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1.610-19c;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高考物理复习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归类总结高中物理例题解析,原来还有这么巧妙的方法!

高考物理复习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归类总结 (高中物理例题解析) 方法一:图像法解题 一、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像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像、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运用图像解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分析有关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抓住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等几个要点,常常就可以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 二、典型应用 1.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s-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U-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 2.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例1、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根据得出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 V,内电阻r=_______ Ω. 【解析】电源的U-I图像是经常碰到的,由图线与纵轴的截距容易得出电动势E=1.5 V,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是路端电压为0.80伏特时的电流,(学生在这里常犯的错误是把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当作短路电流,而得出r=E/I 短=2.5Ω的错误结论.)故电源的内阻为:r=△U/△I=1.2Ω 3.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解题中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例2、A、B两汽车站相距60 km,从A站每隔10 min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为60 km/h.(1)如果在A站第一辆汽车开出时,B站也有一辆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开往A站,问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能遇到几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如果B站汽车与A站另一辆汽车同时开出,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从A站开出的车数最多,那么B站汽车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多长时间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几辆车同时开出)?最多在途中能遇到几辆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那么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又最多能遇到几辆车? 【解析】依题意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分别从A、B站由不同时刻开出的汽车做匀速运动的s一t图像,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一目了然地看出:(1)当B站汽车与A站第一辆汽车同时相向开出时,B站汽车的s一t图线CD与A站汽车的s-t图线有6个交点(不包括在t轴上的交点),这表明B站汽车在途中(不包括在站上)能遇到6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的车最多,它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50 min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6辆车同时开出此时对应B站汽车的s—t图线MN与A 站汽车的s一t图线共有11个交点(不包括t轴上的交点),所以B站汽车在途中(不包括在站上)最多能遇到1l辆从A站开出的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知识网络图(大全)

力学知识结构图

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V t =V 0+at S=V 0t+21 at 2 as V V t 22 02 += 2 0t V V V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抛物体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分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规律:水平方向 Vx = V 0,X=V 0t 竖直方向 Vy = gt ,y = 22 1gt 合 速 度 V t = ,2 2y x V V +与x 正向夹角tg θ= x y V v 匀速率圆周运动 特点:合外力总指向圆心(又称向心力)。 描述量:线速度V ,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α,圆轨道半径r ,圆运动周期T 。 规律:F= m r V 2=m ω2r = m r T 2 2 4π 物 体 的 运 动 A 0 t/s X/cm T λx/cm y/cm A 0 V 天体运动问题分析 1、行星与卫星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遵循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 =m =m ω2R=m( )R 2、在不考虑天体自转的情况下,在天体表面附近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F 引=mg,即?=mg,整理得GM=gR 2。 3、考虑天体自传时:(1)两极 (2)赤道 平均位移:02 t v v s vt t +== 模 型题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不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 非弹性碰撞遵守动量守恒,能量关系为: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完全不能够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最多.此种情况m 1与m 2碰后速 度相同,设为v ,则:m 1v 1+m 2v 2=(m 1+m 2)v 系统损失的动能最多,损失动能为 ΔE km =12m 1v 21+12m 2v 22-12 (m 1+m 2)v 2 1 .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弹性碰撞除了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外,还具备:碰前、碰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即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特殊情况:质量m 1的小球以速度v 1与质量m 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根据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有m 1v 1=m 1v 1′+m 2v 2′,1 2m 1v 21= 12m 1v 1′2+1 2m 2v 2′2.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分别为: v 1′=m 1-m 2m 1+m 2v 1,v 2′=2m 1 m 1+m 2v 1 动 量碰撞 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直导轨上,静止着三个质量为m =1 kg 的相同的小球A 、B 、C 。现让A 球以v 0=2 m/s 的速 度向B 球运动, A 、 B 两球碰撞后粘在一起继续向右运动并与 C 球碰撞,C 球的最终速度v C =1 m/s 。问: om (1)A 、B 两球与C 球相碰前的共同速度多大? (2)两次碰撞过程中一共损失了多少动能? 【答案】(1)1 m/s (2)1.25 J .线球模型与杆球模型:前面是没有支撑的小球,后两幅图是 有支撑的小球 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由mg=mv 2/r 得v 临=? 由小球恰能做圆周运动即可 得 v 临=0 .车过拱桥问题分析 对甲分析,因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mg-?,所以(1)当v=?时,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0; (2)当0≤v?时,汽车将脱离桥面危险。 对乙分析则:F N-mg=m , 甲 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 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 2. 自由落体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总结:从实验入手深化理解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基础知识,对学生扩展牛顿定律的认识、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研究有关碰撞和打击等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这个问题,尤其是对冲量和冲力的认识,往往模糊不清。 因此,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就成为动量定理教学中的关键。 我给学生做过一道简单习题:体重60kg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空跌下,由于弹性安全带的保护,他被悬挂起来。已知弹性缓冲时间是12s,安全带长5m, 求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力。在解题中不少学生暴露出来对动量定理的模糊认识,计算结果是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力小于工人体重。错在哪里?为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可让学生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在教师提出几个有针对性问题的启发下,自己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总结。 [实验]:用很轻的细线吊着一个物体。 [启发性问题]: ①在平衡状态下,物体受哪些力的作用?细线所受的拉力是多大?(物体受细线的拉力和 重力的作用。细线所受的拉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量,方向向下。) ②托起物体,让物体自由落下,在冲拉一瞬间,细线断了。问:在这一瞬间,物体受哪几个力的作用?细线所受的拉力有何变化?(这一瞬间细线断了,表明细线所受的拉力增大了。)这里教师应该指出,细线和物体所受的这个瞬时拉力就是冲力。 ③上题中,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力会小于工人的体重吗?(这时学生知道:不会。)这个简单实验,定性地否定了上题中的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量定理,可把实验略加改动:换一条较韧的细线,不让它断,线的上端挂在弹簧秤钩上。利用弹簧秤的读数,可以半定量地说明问题(由于弹簧秤的弹力而产生的微小振动,不宜在这里分析)。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得出结论。 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学生站在磅秤上不动,然后又让他跳上磅秤(跳的高度任意),这时磅秤的瞬时读数比人的体重大等等。这些实验虽然都很简单也远非完善,却能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对形成正确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动量定理,灵活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需要反复讲 清动量和冲量、冲力等几个重要概念,讲清动量定理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①动量定理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F的冲量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里的动量的改变。 ②冲力f是作用时间很短而平均值很大的变力。这种力常见于碰撞或打击现象中,有时又称为冲击力或打击力。但是,冲力f和合力F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如果物体只受某一冲力f 作用而动量发生改变,则f就是F。如果物体除受冲力f外还受其他力(如重力)的作用,则f就不等于F;只有其他的力比冲力小很多而忽略不计外,才可以认为f等于F。我们在解题过程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 ? ???? ? ??,仍不发生加光强,增加照射时率可以于射光频率增加效应发生子逸出射光强度大压越大能大电射光频率大生光电间2.增发生截止频大入1.光电不能饱和光电流大→多光电→光子数目多→2.入遏止电→子的最大初动光→光子能量大→1.入效应能发 (Ra) 和镭(Po)钋n H E )(E 101 10 10位素、发现正电子、放射性同居里夫妇) 发现中子(粒子轰击铍核查德威克)发现质子(粒子轰击氮核卢瑟福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发现贝克勒尔谱 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跃迁假设()定态假设(能量不连续)轨道假设(轨道不连续氢原子结构玻尔原子的核式结构 荷原子内部有集中的正电少数大角度偏转原子内大部分是空的大部分直线穿过粒子散射(金箔)卢瑟福电荷是量子化的 与质量 测出了电子电量油滴实验密立根测出了电子比荷结构 原子是可以再分有复杂发现电子阴极射线汤姆孙实物粒子波动性德布罗意光电效应光子说爱因斯坦解释黑体辐射能量量子化普朗克→→→→→→→? ??? ??? ??? ????==?→??? ???→→→?? ?→?? ? ??→= →→→-=→→→→-ααλναλνhc h e e p h W h k ?? ? ??用只跟临近核子有核力作核力是短程力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核力

释放能量 质量亏损比结合能变大小的核(聚变)较轻的核结合成中等大小的核(裂变)较重的核分解成中等大质量亏损会释放能量它的核子质量之和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质量亏损最大 平均每个核子质量亏损最大中等大小的核比结合能定 比结合能越大的核越稳核子数 结合能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能越大核子越多的原子核结合子所需的能量把原子核分解成自由核结合能→→??? →→→→=→→波粒二象性 实验基础 表现 光的波动性 干涉和衍射 ①光是一种概率波,即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可用波动规律来描述 ②大量的光子在传播时,表现出波的性质 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①当光同物质发生作用时,这种作用是“一份一份”进行的,表现出粒子的性质 ②少量或个别光子清楚地显示出光的粒子性 波动性和 粒子性的 对立、统一 ①大量光子易显示出波动性,而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 ②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波动性强,而波长短(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 光电效应规律 图像名称 图线形状 由图线直接(间接)得到的物理量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图 ①光照的一端为阴极 ②阴极接外电源负极时为正向电源 ③光电子逸出向阳极运动,构成闭合回路,出现光电流,说明发生了光电效应。电流为电子运动反方向。 规律: 1.频率高的光发生光电效应,频率低的不一定发生。 2.改变电压,电流不一定变化。 3.改变电源极性,电流不一定消失。 4.光电效应瞬间产生。 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线 ①(截止)极限频率:图线与ν轴交点的横坐标νc ②逸出功:图线与E k 轴交点的纵坐标的值W 0=|-E |=E ③逸出功与(截止)极限频率νc 的关系是W 0=hνc ④普朗克常量:图线的斜率k =h 颜色相同、强度不同的光,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①遏止电压U c :图线与横轴的交点 ②饱和光电流I m :电流的最大值 ③最大初动能:E km =eU c 颜色不同时,同金属板的光电效应,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①遏止电压U c1>U c2 ②饱和光电流 ③最大初动能E k1=eU c1,E k2=eU c2 ④U c 越大照射光频率越高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有很多同学会问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应该是没有,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来不得半分含糊。 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 物理老师给大家介绍6+2 学习法,所谓6+2 学习法即在学习过程中严格贯彻预习T上课T复习T作业T质疑T小结六个环节,另外对于每一章或一单元进行学习前后还应该有计划和系统两个环节。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分析。 1.预习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在每次上课前,抽出一段时间将知识预 先浏览一下,一则可以帮 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二则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 我们应该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2.上课上课是我们学习的中心环节。对此我准备强调三个问题:(1)主动 听课。有人将听课分成了三种类型:即主动型、自觉型和强制型。主动型就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地思考,在理解基 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自觉型则是能对老师讲课的程序进行思考,能基本接受讲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对难点和重点一般不能进行自觉推理思维,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而强制型则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思维迟缓,推理滞留,必须在老师的不断指导启发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你属于哪一种类型呢?我说,如果你属于强制型,那你要试着改变自己,由强制型变为自觉型;如果你是自觉型,那么你就要加强主动意识,努力变成主动型,毕竟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总之,我们应该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讲,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 (2)注意课堂要点。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这主要是指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 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或条分缕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应培养自己善于去抓住这些。 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专意,仔细听讲。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能听出门道。高中物理学习方法(3)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我们应认识清楚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听课是主要的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记笔记呢?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老师的课堂语录,也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板书复印。 笔记中我们要记的内容应该有:记课堂重点、记课堂难点、记课堂疑点、记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记课堂灵感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 3.复习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边翻课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六、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七、电场的叠加:在空间若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解题方法:分别作出表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场强的有向线段,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场强; 八、电场线: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用锯木屑观测电场线.DAT(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 远;(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3、电场线的作用:1、表示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则电场强(电场强度大);电场线疏则电场弱电场强度小);2、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4、电场线的特点:1、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2、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向交; 九、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且分布均匀;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间距的平行线;2、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是匀强电场;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