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凤文化探源

凤文化探源

凤文化探源
凤文化探源

第20卷第4期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d.20No.042009年7月J0um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lion)JuI.2009

口语言文学研究

凤文化探源

臧彤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我们在广漠的时空中漫游七八千年,路遍华夏大地,乃知凤凰园原始先民崇鸟而生,由各民族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的碰撞融合而来,经道德升华而至。凤凰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上早就是名副其实的“国鸟”。中华民族对凤凰的热爱,除龙之外。无它物能及。它和龙一样,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标态和精神象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凤、爱凤的民族,风文化源远漉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凤的形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时期的形象演变,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典型。凤文化的源头是原始先民对于神秘自然的崇拜,更重要的是风文化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即对于我们的民族品格、思维模式及传统哲学思想带来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形象演变;文化渊源;深层含义

【作者简介】减彤(1985一),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法学研究。

一、凤形象的发展历程

【一)史前时期的图腾崇拜

史前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萌芽时期,而凤的形象就始于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百鸟齐飞的时代,各部族之问的征伐、迁徙,各种鸟图腾相互融合,融入凤的家族,并在凤的形象上留下各自不同的印记,形成原始凤纹。(见图①>由于融合过程的初级性,融合对象的多样性,使这一时期的风的形象呈现出比较原始,比较粗糙的特点。这种形象与图腾崇拜之间的联系,将在后面的文章中做迸一步的阐述。

(二)宋元以前的变幻不定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百家争鸣,这导致风形象愈加变幻不定。(见图⑦③)

①②③

到秦汉归于一统,风的形象已化作千姿百态的朱雀,它作为太阳的精魂,口含赤珠,飞扬舞动,生气淋漓。(见图④)唐代凤的形象瑰丽华贵,流光溢彩,集百鸟华彩于一身,终成百鸟之王。牡丹在当时是百花之王,花鸟之王相结合,使得凤凰牡丹的形象在此时广为流传。(见图⑤)凤的形象也随着统治阶级治国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于当时统治阶级开放的治国思想,使得凤与人在此时产生了完美的结合,体现出天人感应、人神合一的观念,也反映出风的形象自此走下了神坛,体现了世俗生活的倾向。(见图⑥)

一95—

⑤⑥

{三)宋元以后形象的确立及附加的政治象征相较于宋朝的贫弱,北方少数民族却日渐强大起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建立了辽、金、元,与宋对峙并最终取代宋朝。因此,与之前富丽堂皇、健壮丰满的凤形象相比,这一时期凤的形象上打上了征服者文化的烙印。北方少数民族所崇拜的鹰的形象融入了凤,逐渐形成以鹰为基础,以鸟为原型的风形象。(见图⑦)明清在沿袭鹰形凤的基础上,进一步附丽,使其更加华美、精细、繁博,并逐渐定型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风形象。(见图⑧)

I四)近现代趋于平民化

从远古飞来的东方神鸟——凤凰,在历经历史的浮沉之后跨入了近现代的门槛。它以其自身独特的亲和力,艺术形象在民间不断得到丰富、精美。至此,在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们更愿意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神奇的风凰,看成是吉祥符号来看待。既然作为一种吉祥的符号,风凰图案便出现在雕刻、刺绣、编织上面,以突显其吉祥、祥瑞、和谐、美好之意。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于是凤凰便与其他象征吉祥的形象,如:龙、牡丹、莲花、梧桐等一同出现,更加突显吉祥的意蕴。(见图⑨)

⑦⑧

二、“凤”的文化渊源⑨

(一)风与崇拜意识

原始社会的精神文化,实质上是以巫术礼仪和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精神文化。自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原始先民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初步摆脱了人类自身的动物习性,但这时候的人们对于自身所生存世界的理解还很模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盲目地屈从于他们眼中那不可思议的自然力量。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随着原始先民们对周围世界探索的不断加深,对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他们产生了原始的世界观念,产生了“专注在存在物和现象的神秘属性、神秘力量、隐蔽能力上面”。…‘P2I)原始先民正是在这种神秘观念的影响下,构筑了自身的信仰体系,创造了虚幻而又神秘的精神世界,并企图以此来掌握和支配自然,处理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以达到猎获丰收、五谷茂盛、驱除邪魔、免灾祛病的目的。尽管这个体系在今天看来是极其荒谬的,但它却包含了许多经验事实,真实地反映出原始先民的精神世界和风俗习惯。[2】(P157,

1.风与鸟崇拜。凤崇拜源于鸟图腾,它是中国古代东方部族崇拜的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淄国的国君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高祖少吴氏之立也。风鸟适至。”东方少昊氏大部族中就有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等二十四个氏族。殷商和秦、赵等国都是风氏族的子孙。商的先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怀孕而生的。<诗-商颂?玄鸟>也有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在古代玄鸟即凤鸟,屈原在<天问>和‘离骚》中说到简狄时,就把玄鸟和风鸟都作为同义词。郭沫若指出:“玄鸟就是凤凰”,正如“龙”是蛇的夸张和神化一样,“凤”也是鸟的神化形态。它们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3】(Pl’)

2.风与太阳崇拜。太阳崇拜与动物崇拜一样,同属于自然崇拜的范畴,是原始先民最基本的崇拜之一。太阳的东升西落,日夜交替,带给人们光明与温暖,黑暗与宁静,这样的变化在原始先民看来是具有神奇的力量的。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

一96—

与前面的旧石器时代相比,因为产生了农业生产,所以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万事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太阳赐予农作物以热量,充足的阳光照射,使农作物茁壮成长,并且成熟谷物也必须在阳光下碾打晒干才会便于收藏。由此以来,太阳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就变得更加神圣起来,凤与太阳的崇拜相联系,是因为先民们将凤与太阳进行类比,发觉太阳在天空运行,鸟也在天空飞行。如河姆渡文化有双鸟负日的象牙鸟形器,…(P20’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个字,上为日,中为鸟形,下为火。此字反映了先民对太阳的认识:太阳就是由飞行的神鸟载着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5】(P136一138)

3.凤与风崇拜。<左传?昭公十七年>言东夷少吴族以凤鸟氏为“历正”,“历正”是主治历数正天时的官员,“风鸟知天时,故以名历正之官”(杜预注)。“知天时”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知风”,即观测季风的时序、大小、风力、风向等等,藉以指导生产、生活。于是可以推断,在少吴时期,风崇拜和风崇拜就已经融合在一起了。这种融合,延续到了殷商时代。从甲骨卜辞中有“帝史凤”、“宁凤”等祭祀用语,并联系古人“风者,天之使也”、“风者,天地之使”等说法。我们不难看出,在商人的心目中,凤就是天帝派来的风使,它承担着“知风”、“知天时”的重要责任。

在甲骨文中,“凤”与“风”便是同一个字,因此凤崇拜与风崇拜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从文字中体味一二。

以“风”为“凤”或以“风”为“风”,象鹰鸟形。甲金文古风,即凤作鹰鸟头上置狩猎器形即斧形、辛形等。据<卜辞通纂》记载:“于帝史风,二犬。”郭沫若注释为:“卜辞以风为风,……此言于帝史风者,盖视凤为天使,而祀之以二犬。<苟子?解惑》引诗曰:有凤有凰,乐帝之心,盖言凤凰在帝之左右。”笔者认为郭沫若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何古人以风为风,以风为风?这应该与古文字中假借字众多有关,另外卜辞中多借凤为风,盖取其当风飞舞、毛羽婆娑之状,兼借风声。【6“硒0)【二)风的神性分析

风是神物,神物自然具有非同一般的神性。

其实,原始先民们赋予凤以神性,从中体现出人们对于周围神秘世界的向往,也表现了自身探求周围世界的渴望。

1.向阳。在凤所具备的众多神性之中,向阳应排在第一位的。因为风是鸟崇拜的产物,它的形象融合了众多的鸟类形象,而鸟类中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温暖、喜爱阳光的。在一幅题作<一品当朝》的吉祥图案,画面上的丹顶鹤,抬颈仰头,面对一轮骄阳。这幅图所表现的是借用鹤的“一-品鸟”的雅名来象征君臣关系,预示仕途顺利,当然也就有了“丹凤朝阳”的意味了。既然鸟儿们都如此喜欢太阳,那么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岂能有不“向阳”的道理呢?

2.达天。“向阳”也就意味着“达天”,因为太阳高悬于天空之中,鸟类化身的凤,在飞向太阳、获取温暖和力量的过程之中,也就等于飞上了蓝天。即使没有向太阳的方向飞去,那也是在天空中翱翔。凤凰之所以具备达天的神性,源于鸟类飞翔于天空和出于人们敬天、畏天的情结,但最为重要的是人们厌倦了一尘不变、被妪迫的生活,渴望摆脱束缚,超越一切桎梏,乘着凤凰来到那无拘无束、可以充分释放自我的天空。

凤凰达天的内容,在出土的帛画、壁画上也有所反映。如在名为(乘三头凤升天图》的汉代壁画所描绘的“驾凤同游”中,反映出的正是人们理想中那种超越束缚、摆脱枷锁、乘着凤凰来到那具有灵气的凤凰出生地——丹穴之山,以完成人们想逃离尘世的喧嚣,来到世外桃源寻找自我的人生理想。

3.兆瑞。<山海经?南山经》云:“又东五百里日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入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日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出天下安宁。”这里的凤凰被理想化,作为一种代表吉祥的吉祥鸟。它代表天下大治,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在《韩诗外传》中也有记载,天下越太平,风鸟停留的时间也就越长。

4.秉德。凤凰由于其独特的神性,因此它成为高洁的人格象征,<山海经?南次三经》对此概括为“首文日德,冀文日义,背文曰礼,膺文日仁,腹文日信。”这样便把人间的五种最崇高的德行与凤凰相联系,谓之“凤德”。士人皆以风为楷模,又因“君子比德于玉”,所以男子多佩戴玉凤饰物,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德行操守。历史上也常把贤德之人比作凤凰,从史书记载可以查考的,首推孔子。‘庄子?人间世》载:“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日:‘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时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三、凤文化的深层含义

(一)凤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模式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形象思维。它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即“天一地一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深层含义的,必须通过对“象”的领悟方可把握。

首先,原始先民们“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其次,由于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只能对字宙进行整体与直观的猜测和把握,正是由于强调整体观念,于是特别推崇直觉。(7】(跚8’风形象的形成也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观察世间自然万物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的。最后“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即通过直觉而领悟“象”的深层含义。所以风的形象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逐渐产生了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对于天地“形容”之“拟”,对于万物“物宜”之“象”的“领悟”,这一步是很难的,但又是必须的。因为如果缺少了对于“象”的“领悟”这个环节,表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就无法被发觉出来,也就无法形成今天这含义深远的风文化了。

一97—

{二)凤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和”

中国的农耕文明,上关联到人的字宙观,即天人合一,人我和谐,下影响到人的行为准则,即本分的做人处世,谦和礼让。古人称之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因此植根于农耕自然经济上的中国文化,是以“和”为其基本核心的。【8】(P57)“和”的思维由于较好的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不偏不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字由“禾”和“口”结合而成。“禾”字是象形字,‘说文?禾部>:“禾,嘉谷也。二月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本义为谷子,也泛指粮食作物。而“口”也是象形字,是人和动物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所谓“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口部》)。大凡动物,都会长口。据此,我们大可以将“口”视为动物的代表。那么,一个“和”字,就具有了将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结合在一起的意义。

这样的结合,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第一,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的完美结合才可以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第二,结合中应注意阴阳相谐、比例相宜;第三,以人为本的同时,还应兼顾其它;第四,“和”的基础应该是“合”,不同事物相结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相互化合,才能构成一个“和”的世界。

那么,如果要给“和”找一个象征物的话,风凰便是最好的选择。首先,凤凰是合起来的神物,它是在结合了众多鸟类特征的基础上加以神化而生成的。其次,中国古人讲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着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事物称之为“阴阳”,而凤凰就是阴阳的结合。风是凤凰的总称,当凤凰两字排列,凤是指雄性凤鸟,是凤凰中最美丽、最完整的成年禽鸟,色彩在五彩缤纷中偏向红色。当凰字单一排列。则是雌性凤鸟,它和风的区别是翅下没有凤胆,体形也较风略小,有的地区没有凤冠或是凤冠较小。最后,凤凰因“和”而生,由“合”而成。

风,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现则天下大安宁。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它身上凝结着全体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寄托着世代华夏儿女的希望和理想,它留给了我们极其丰富与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凤不独舞于中华,亦翱翔于亚洲,影响世界,它生机勃勃地舞动,将永不停歇l

参考文献:

[1】【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7.

[2]田文棠.中国文化源流视野[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李修松.上古时期中国东南地区的太阳崇拜[J].历史研究,2002。(2)

【5】蔡英杰.“皇。字本义考[J】.辞书研究,2001,(5).

[6]王大有。龙风文化源漉[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E7】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8]王瑾瑾.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98—

凤文化探源

作者:臧彤, Zang Tong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名: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21(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8条)

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2007

2.田文棠中国文化源流视野 2003

3.李泽厚美学三书 1999

4.李修松上古时期中国东南地区的太阳崇拜[期刊论文]-历史研究 2002(02)

5.蔡英杰"皇"字本义考[期刊论文]-辞书研究 2001(05)

6.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 1987

7.张岱年文化与哲学 1988

8.王瑾瑾中国文化概论 2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c87654297.html,/Periodical_ccgydxxb-shkxb200904030.aspx

授权使用:华中科技大学(hzkjdx),授权号:19452a0a-9cfd-474e-bb89-9e6300e85bf1

下载时间:2011年1月6日

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八单元《文明探源》单元检测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测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考试须知:全卷8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他们过着群居生活B.他们已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C.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D.他们生活的时代,猛兽经常出没 2.韩非子在描述远古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 A.学会制造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D.过群居生活 3.被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并与湖北省著名风景区神农架得名相关的是 ( ) A.黄帝B.炎帝C.禹D.有巢氏 4.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发明的生产与生活工具有() ①石耘;②石磨棒;③石磨盘;④陶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是()A.人面鱼纹彩陶盆B.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C.司母戊大方鼎 D.蛋壳黑陶杯6.下列大河流域,按文明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黄河流域②尼罗河流域③印度河流域④两河流域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②①④③ 7. 最早以年号纪年的中国皇帝是:() A.汉武帝 B.汉文帝 C.周赧王 D.唐太宗 8.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A.黄河流域B.西亚地区C.印度D.古希腊 9.新石器时代取代旧石器时代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A.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B.已能捕鱼为食 C.使用了磨制石器 D.有了古老的村落 10. 公元前1884年是在:() A、公元前18世纪80年代 B、公元前19世纪90年代 C、公元前18世纪90年代 D、公元前19世纪80年代 11.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典型例证有() ①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②黄河流域发现的古城遗址③青海大通出土 的新石器时代舞蹈文彩陶盆④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我国某地新发现了一处古人类遗址。发掘出的资料有:①黑色的灰烬层;②磨制的石 刀、石斧;③骨针;④黑陶片;⑤房屋遗骸。上述资料证明该处遗址最有可能出现于()A.北京人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人时期 D.河姆渡人时期 13.下列与其他三项文明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1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指南车,辨兆万民之易方向。” 这是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何处的祭文()

古埃及文明历史成就

古埃及文明历史成就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古埃及文明历史成就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埃及人除了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及制造木乃伊而闻名天下外,还发明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东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丰富。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构成。 表意符号是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关系。例如: 古埃及文字对照表表示水就画了条波形线≈,画一个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 表音符号是为了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取得了音值。例如:猫头鹰的图形用作音符时,读[m]音,已失掉“猫头鹰”的含义。表示门闩的图形符号,代表音,而另一个表示小山坡的符号,则用来表示[k]音。 限定符号是在表音符号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是属于哪个事物范畴的。限定符号本身不发音。例如:在象形文字中,“犁杖”和“朱鹫”这两词的音符完全相同,都有两个辅音组成,读音为hb.区别词义的方法是:在hb后分别加上表示“犁杖”和“朱鹫”的限定符号。把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便可构成完整的句子。 古代埃及文字的形体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1、象形文字: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构成体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体系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 2、祭祀体文字:为实用和方便起见,书吏又将象形文字的符号外形加以简化,创造了祭祀体文字。 3、世俗体文字:它是祭祀体文字的草写形式。与祭祀体文字对比,世俗体文字的连写形式更简单,已不具有图画特点,它的书写方向保留了祭祀体文字的传统。固定从右往左。 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文字,深受希腊文、圣经文学的影响。

2020春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同步测试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 [见学生用书P92]

1.早期农业的发展 (1)时间、地区:距今__一万年__前后,__黄河流域__和__长江流域__的一些地区开始进入__新石器时代__,并出现了__早期农业__。 (2)表现: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__粟作__农业区和__稻作__农业区。 2.手工业的兴起 (1)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2)表现:__陶器__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①最初的陶器都很简朴、粗糙,以__实用__为主。 ②渐渐地,一些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

高超的__制造技术__和非凡的__审美情趣__。如在山东日照出土的蛋壳黑陶杯,被考古界誉为“4 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3.文字的雏形的出现 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__刻划符号的陶器__,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__文字的雏形__。 4.阶级分化 (1)原因:生产发展带来了__剩余产品__,社会分工推动了__商品交换__,这一切打破了原始聚落的宁静生活。 (2)表现: ①生产关系:原来共同分享资源的公有制慢慢解体,__私有制__出现了。 ②社会关系:先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__财富__和__权力__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__社会阶层__。如在浙江余杭__良渚遗址__的一处墓葬出土了玉琮等大量玉器。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赫人物。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__早期国家__。 5.古代城市的出现 (1)原因:伴随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一些原始聚落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向__城市__演变。 (2)表现:在黄河流域就发现了一些距今约__5__000年__的古城遗址。 (3)特点:古城由城墙围起来,__城墙__既是城市的__管理边界__,也是城市的__防御设施__。城里分布着__住宅区__、__手工业区__、__墓葬区__等,具有明显的__城市规划__的痕迹。如在河南省淮阳平粮台古城下发现地下陶质排水管。 6.宗教信仰的萌芽 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还出现了__自然崇拜__和祖先崇拜(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等宗教形式,有__巫师__专门负责宗教活动。不少遗址还发现了专门用来祭祀的__大型祭坛__、__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单元检测卷新人教版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我们能准确了解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主要依据的是()A.史书B.文物C.口头传说D.图片、音像 2.下列生活场景,不可能在北京人中出现的是 ( ) A.用火烧烤事物B.使用打制石器C.过群居生活D.过定居生活 3.关于陶器与瓷器的说法,错误的是()A.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彩陶 B.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黑陶 C.陶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的专门发明,其它地方不可能制作 D.瓷器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唐三彩显示了高超的制瓷艺术 4.被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并与湖北省著名风景区神农架得名相关的是 ( ) A.黄帝B.炎帝C.禹D.有巢氏 5.属于古代尼罗河流域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是() ①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②修建金字塔③建造空中花园④营建了乌尔城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6.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均为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国家,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地处大河流域②以农业经济为主③地处亚非洲④诞生了世界性的宗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在古代西亚,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阿蒙神被人们供奉 B.种姓制度下人们不平等 C.象征王权的司母戊鼎 D.刻在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代埃及曾经建立过横跨亚、非两洲的军事大帝国 B.希伯来人流落到世界各地,统称为犹太人 C.尧、舜、禹被称为中国的人文初祖 D.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周口店 9.“北京人”主要食物获得方式是() A、采摘或挖掘植物的果实、块根 B、猎取动物 C、以上二者都是 D.用火烧死野兽 10.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发明的生产与生活工具有() ①石耘;②石磨棒;③石磨盘;④陶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是()A.人面鱼纹彩陶盆B.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C.司母戊大方鼎 D.蛋壳黑陶杯 12.发明“人面鱼纹彩陶器”的遗址是在() A、河姆渡村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村人 13.反映的是神农氏的事,具体是指() ①发明耒耜,教人农耕;②尝遍百草,发明医药;③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古埃及文化的特点

古埃及文化的特点 埃及的古文明非常丰富,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埃及有许多的古文明产物被保留了下来。你知道埃及有什么文化特点与习俗吗?下面是本人分享的古埃及文化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古埃及文化的特点简介 埃及地跨非、亚两洲,埃及伊斯兰教是国教。埃及人正直、爽朗、宽容、好客。他们往往以幽默的心情来应付严酷的现实生活。晚餐在日落以后和家人一起共享,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有约会是失礼的。埃及伊斯兰教徒有个绝不可少的习惯:一天之内祈祷数次。 埃及的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谈现代埃及,是无从谈起的。斋月的断食,清真寺一日五次召唤教徒进行礼拜的声音……将游人们带入异国情调之中的伊斯兰教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埃及伊斯兰教生活习俗 从宗教方面来看埃及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多神教的古文明时代、基督教(科普特教时代以及从7世纪开始 直至今日的伊斯兰教时代。古文明因为相信死者在某一天会复生这一信仰,所以将遗体做成木乃伊。但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信奉惟一的神祗的宗教,所以没有死后能成为神,生死轮回的思想。特别是伊斯兰教,其教义不是救现世而是为了修来世,因此死后所有的人都将被带到神的面前,在今世行善的人可以进天堂,作恶的则被打入地狱。现在埃及90%的国民是逊 尼派(正统派)的伊斯兰教教徒,伊斯兰教对于现代埃及有着 很大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五功

伊斯兰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必需遵守的五功。 信仰告白:只要一有机会就要高唱伊斯兰信仰的核心部分:"安拉以外别无他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礼拜:分为日出前、中午、下午、日落后、夜间共五次。 斋月:伊斯兰教的第九个月是斋月,即断食月。这个月中,白日不允许吃东西。 施舍:富人将本身收的一部分施舍给穷人。 朝圣:伊斯兰教的第十二个月的8、9、10三天是朝拜伊斯兰的第一圣地麦加的日子,而且举行必然仪式。 过去,朝圣者坐船渡过红海,而后从西奈半岛穿越阿拉伯半岛。现在乘飞机去麦加的人也多了起来。经济上有余力的伊斯兰教徒一生只要朝圣过一次就可以了。虽说如此,但朝圣是伊斯兰教徒的梦想,因此,在埃及,许多人在工厂和公司辛勤工作,为的就是多次去麦加朝圣。朝圣者出发之时,家人亲友们众人欢送,祝他能平安归来。朝圣者则在麦加买一些念珠和做礼拜用的器具作为礼物送给家人,邻居和朋友们。

中国农耕文化探源

ATE 源源 源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夏学禹 农家服务社 【编者按】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 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它的形成和发展,浸透着历代 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本刊自2009年5月开辟“农业古诗文赏析”栏目起, 一直致力于从农耕文明的浩瀚海洋中撷取先贤智慧的点点珍珠,以期带给读者科学启迪和 文化传承。近日在北京举办在“中华农耕文化展”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一再延期闭幕,让我 们欣喜地看到社会公众对农耕文化的关注和追捧。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夏 学禹先生撰写的《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一文对农耕文化的思想和内涵 进行了深刻地诠释,本刊特摘取其中一段,以飨广大读者,在此向夏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中国农耕文化探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1.主要内涵 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1)“应时”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后来,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人们 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动,其时间性是很强的。因此,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的准则,“不违农时”是世代农民心中的“圣经”。“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吕氏春秋、审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 (2)“取宜”取宜主要是对“地”来说的,即适宜、适合。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种庄稼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取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我们的祖先在农事活动中很早就懂得了“取宜”的原则,周祖农耕文化中的“相地之宜”和“相其阴阳”理念,就是“取宜”的实践经验总结,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守则”则,即准则、规范、秩序,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崇尚和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 (4)“和谐”农业是农业生物、自然环境与人构成的 72

四大文明古国说法探源

四大文明古国说法探源 “ 四大文明古国”指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据我所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逐渐定型的。 1924年,陆懋德在《中国第一篇古史之时代考》一文中,评论韦尔斯(Wells)的《世界史纲》时写道:“吾国为东方最古之民族,此为世界所公认者也。……此书于中国上古文化之开始,虽未能详定其时代,然已明言‘当阿利安人 (Aryan) 语言生活传布东西之时,其他文化甚高之民族,已存在于埃及、米索怕土迷亚,或中国及印度’。此于中国虽用疑词的‘或’字,然固已不能不承认中国之文化与埃及、嘉尔地、巴比仑同一远古也。” 差不多同时,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引证日本学者浮田和民《西洋上古史》论迦勒底、亚述、巴比伦、埃及的兴衰年数,柳诒徵得出这样的看法:“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 柳诒徵此文,是迄今我所见到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最早的定型说法。 稍后,王正颜做了历史比较研究,认为“巴比伦文化距今八九千年,中国自伏羲至虞舜二千年,自虞舜至今五千年”。他划分世界文化为“发源之国”与“非发源之国”两种类型,称埃及、巴比伦、中国为“文化发源之国”,而希伯来、以色列为“非文化发源之国”。 但是王正颜对于世界文明史的年代划分,根据不足,更没有确切考证;神话传说是不足为凭的。而且遗憾的是,除中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历史痕迹。这种说法只在我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使用这个定义。梁启超的说法来源于当时世界学术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发源地”。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是在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初创始“四大文明古国”之说。这首七言长诗写道: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 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邻相望, 但梁先生当时只是用诗表达爱国情怀,梁启超的这首七言长诗抒发了一种热烈的爱国情感,但在学术上根据不足。他所谓:“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其中这个“小亚细亚”指 的是“安息,即波斯或伊朗”,可见当时梁启超对于世界古代历史并没有深入的考察。并没有学术上的确凿根据。所以不足为凭。 而且同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学家对于古代世界文明的学术观点,并不公认这“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例如—— 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里面,将中国历史跟世界历史作一比较,说道:“读上古之史,则见至高深之理想,至完密之政治,至纯粹之伦理,灿然大备,较之埃及、迦勒底、印度、希腊,无有愧色。读中古之史,则见国力盛强,逐渐用兵,合闽、粤、滇、黔、越南诸地为一国,北绝大漠,西至帕米尔高原,裒然为亚洲之主脑,罗马、匈奴之盛,殆可庶几。此思之令人色喜自壮者也。”(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6页。)他认为中国上古历史,较之埃及、迦勒底(两河流域)、印度、希腊,“无有愧色”也就是足以相提并论。实际上历史学家夏曾佑已经默认“古代世界五大文明——埃及、两河流域、

《中华文明探源》教案

《中华文明探源》教案 第一课时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本课的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图表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比较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文明吗?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解释:为什么说那是文明的出现?是因为这些流域不仅诞生了早期农业,而且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这些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志。在上节课的内容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那今天,随老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设计意图:回顾大河流域孕育文明的知识,切入黄河和长江流域,直入主题。教师解释文明诞生的标志,抛出引子,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探究与学习。 新课教授: 2、自主阅读,提炼归纳。 阅读书本109-111内容,对照文明出现的标志,找出证明早期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证

2020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达标检测

第八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下列关于北京人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B.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约20万年以前 C.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照明、防寒,并会钻木取火 D.在体质特征上,头部仍然像猿,但手脚分工明显 2.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考古学家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标志是( C ) A.劳动效率得到提高B.人类社会演进速度加快 C.磨制石器工具的出现D.陶器生活用具的出现 3.【2019·山东烟台中考】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B ) A.干栏式房屋 B.半地穴式房屋 C.出土的稻谷 D.铜鼎 4.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承中华美食文化,引发广泛关注。右图是我国远古时期的陶制炊具,它距今约有( B )

A.170万年B.6 000~7 000年 C.4 000多年D.2 000多年 5.【2019·湖北恩施中考】袁隆平在出席三亚国际海水稻论坛时,提出以海水稻一颗种子,带动中国农业全产业链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C ) A.元谋人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6.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明的特点有( A ) ①种植农作物②饲养家畜③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早期文明区域均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它们的共同点有( A ) ①地处大河流域②以农业经济为主③地处亚非洲④诞生了世界性的宗教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8.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棒把字刻在湿润的泥板上,干燥后文字笔画形似楔子。这种文字起源于( D ) A.尼罗河流域B.印度河流域 C.黄河流域D.两河流域 9.古代埃及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尼罗河与埃及文明的关系是( A ) A.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带来了理想的天然肥料,有利于埃及农业的发展 B.尼罗河的泛滥毁灭了埃及文明 C.尼罗河在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D.尼罗河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 10.下列哪一项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其他三项不同( D ) A.古代埃及文明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希腊文明 11.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黑陶杯出土于黄河流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C ) A.黄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经超过了现代 B.黄河流域的农业水平已经非常高 C.黄河流域的文明程度相对比较高 D.黄河流域的文明程度要比长江流域高出很多

21世纪初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特点成果与展望

21世纪初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特点、成 果与展望 朱乃诚 【作者简介】朱乃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主任、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末算起,已有80年的历程。20世纪的有关探索与研究,我已做了粗略的阐述与归纳[1],这里仅归纳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特点与重要的成果,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一 21世纪初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最大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原于三个方面条件的成熟。 1. 学术发展的要求 20世纪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巨大的,这些丰硕成果筑就了21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坚实基础,是进一步探索、撷取更为丰硕成果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要求21世纪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必须做更深入仔细、更广泛扎实的艰苦卓越的探索,需要更多地投入,争取在点和面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尤其是个案研究方面的突破。这是学术发展的要求。 所以,全国社科规划考古学科调查组在2001年完成的“十五”期间《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调研报告》[2]中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列入“十五”

期间重大课题之一;在2006年完成的《考古学科“十一五”规划调研报告》[3]中再次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列入“十一五”期间重大课题之一。 2.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与初步结项 由国家科技部支持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自1996年开展以来,于1999年、2000年初步结项。 从学术研究史上看,“夏商周断代工程”原本应是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这一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及其初步结项,以及形成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国家支持、多学科结合进行学术大课题研究的经验,为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基础。而某些不足方面的经验,也成为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吸取而予以规避。 3. 社会发展的需要 80多年来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尤其是1977年以来的30多年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形成的成果,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亿万群众都在关心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这无疑是要求学术界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做出更为清晰的阐述。 已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先后分“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是由国家政府部门组织、有几十个学术单位、上百位学者参与进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使得21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呈现出一种多学科介入的生动局面。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试卷练习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87654297.html, 1. 2. 3. 4. 5. 6. 7. 9.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试卷 姓名 ________ 班级 ________ 学号 _______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我们能准确了解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主要依据的是( A.史书 B .文物 C. 口头传说 下列生活场景,不可能在北京人中出现的是 A.用火烧烤事物 B.使用打制石器 关于陶器与瓷器 A. ) D.图片、音像 ( ) C.过群居生活 D.过定居生活 B. C. D. 迭興的说法,错误的是(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彩陶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黑陶 陶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的专门发明,其它地方不可能制作 瓷器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唐三彩显示了高超的制瓷艺术 被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并与湖北省著名风景区神农架得名相关的是 A.黄帝 B .炎帝 C.禹 D.有巢氏 属于古代尼罗河流域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是( ①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统一的国家 ②修建金字塔 A.①② B .②③ C.②④ D.①④ 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均为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国家,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地处大河流域 ②以农业经济为主 A.①②③ B .①②④ 在古代西亚,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阿蒙神被人们供奉 C.象征王权的玉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③建造空中花园 ③地处亚非洲 C .①③④ ) B.种姓制度下人们不平等 D.刻在泥板上的图画文字 ) ④营建了乌尔城 ) ④诞生了世界性的宗教 D .②③④ A. B. 古代埃及曾经建立过横跨亚、非两洲的军事大帝国 希伯来人流落到世界各地,统称为犹太人 尧、舜、禹被称为中国的人文初祖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周口店 C. D. “北京人”主要食物获得方式是( ) 采摘或挖掘植物的果实、块根 B 猎取动物 C 、以上二者都是 D.用火烧死野兽 10.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发明的生产与生活工具有( ) ①石耘;②石磨棒;③石磨盘;④陶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 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是(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米诺斯王宫的壁画 C.司母戊大方鼎 D .蛋壳黑陶杯 12. “人面鱼纹彩陶器”,是( )时的发明。 A 、河姆渡村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13. 反映的是神农氏的事,具体是指( ①发明耒耜,教人农耕; ②尝遍百草,发明医药; ) D 、半坡村人 ③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20200627205223)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 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 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 世纪20 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 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 世纪20 年代至20 世纪20 年代) 形成期以19 世纪20 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 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 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 年至1918 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 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 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

2021年广东省清远市清城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最新】广东省清远市清城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华文明从何时开始,从哪里起源,这些问题成为一代代学者兀兀穷年的追问。 ②于是有了上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了从本世纪初持续至今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目前,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人们都想知道,经过8年的探寻,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多少。 ③在古代中国,“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一个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④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在麦田覆盖的地下,掩藏着最早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在他的新作《最早的中国》中如是说。 ⑤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在探索夏墟时发现的。此前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中国的考古学家认为,殷墟的甲骨文非常成熟,而文字从形成期步入成熟期至少需要千年的历史。殷墟精湛的青铜器制作工艺,不会从天而降。在商之前,必然有更早的文明,二里头文化就是更早的文明。在二里头从事十余次挖掘的许宏说,二里头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展现了成熟的文明。它至少有五个“之最”: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群、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青铜作坊,还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这些都表明了王朝文化已经形成。 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儒家礼制,都可以在二里头找到源头。二里头出土的三足酒爵,与商朝出土的酒爵造型大致相同,贵族墓葬里出土的青铜器、乐器、玉礼器,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而这正是华夏早期文明的特质。” ⑦许宏说:“迄今为止,二里头的王朝归属问题仍是待解之谜。二里头无论是夏晚期还是商早期,都不妨碍它是最早的中国的雏形。” ⑧在考古界,就是最保守的人也承认,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但二里头所呈现的也是相当成熟的文明,应该也是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可以抵达的。那么,在这个最早的中国之前又处于怎样的状态? 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王巍说,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现,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的确存在着比二里头文化更为遥远却更为发达的文明形态。

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但对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虽然巴比伦现巳消失,但其影响(尤其宗教方面)却很多流存至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苏美尔几乎和古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板。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汉穆拉比。汉穆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后,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他个人集宗教、军事、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设等各种大权于一身。为了更有效的统治自己的国家,他颁布了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完备成文的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穆拉比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人推翻勒亚述帝国。迦勒底人

第八单元 文明探源

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知识点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一、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1、史前时代: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岁月,曾生活了逾百万年,被称为史前时代。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2、我国古人类遗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北京人(约70~20万年前);山顶洞人(约3万年前) 3、北京人与山顶洞人比较: 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约70~20万年前约3万年前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外貌特征面部保留某些猿类特征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似 工具情况打制石器打制石器为主 获取食物 火的使用天然火人工取火 生活群体群居血缘氏族 说明:1、共同点: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 2、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3、有了火,人类受寒冷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大大降低,活动范围逐步扩大。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二、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1、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对比: 劳动工具食物来源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采集狩猎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种植粮食,饲养动物 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相比,进步之处: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研磨,可多次使用,磨制石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农业村落: 最早的农业村落:西亚地区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对比: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生活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环境特征气候湿润,水网密布气候干燥,河流少 建筑形式干栏式半地穴式 粮食作物水稻粟 饲养动物牛,猪,狗猪,狗 陶器黑陶彩陶 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 一、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第一章 古代埃及文化

第一章古代埃及文化 “失落的文明”历史分期: 始于公元前4500年,兴盛3000余年 26个王朝——早期王国、古王国、 中王国和新王国。 一、古埃及语言文字 1、属性:Hieroglyph神的文字 ——神圣的铭文、象形文字。 2、结构和特点:音、形、义。 每字表达完整的词和概念。 方向无定规。 符号+表音符号+限定符号 二.古埃及宗教观 2、诸神特征 1)形貌多元 2)大多与死亡相关 3)开放的神之谱系 4)人间神权 5)以神为媒介,宗教艺术化,艺术宗教化 (法老图坦卡蒙王黄金面具。高54厘米,重10公斤余。额头上是象征王权的秃鹫和眼镜蛇。面具与本人相貌几乎完全一致。) 古埃及诸神 阿吞Aton 外形:红色太阳圆盘,光线的末端是人手。阿吞是太阳神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阿肯纳顿统治时期,阿吞被视作众神之王。 贝斯特Bastet 外形:猫首人身的女性。贝斯特通常被看作保护神。有时也以狮头形象出现,保护战争中的法老。猫是贝斯特神的象征。古埃及人制作了许多猫的雕像用以供奉

贝斯特神。贝斯特是太阳神拉的女儿,在尼罗河三角洲就建有贝斯特的神庙。哈托尔Hathor 外形:长有牛耳的女人、牛、戴有角和太阳盘头饰的女人。 哈托尔是古埃及的爱情和欢乐女神,外形幻化成母牛。哈托尔是荷露斯的妻子,有时也被看作法老的母亲。 伊西斯Isis 外形:戴有王权头饰的女人、一对牛角和一个太阳盘。 古埃及人相信伊西斯是宇宙间最有魔力的女神。伊西斯是奥西里斯的妻子,荷露斯的母亲。因为法老是人间的荷露斯,所以伊西斯的地位相当显赫。伊西斯的双腿被看作是荷露斯最初的宝座。 护身符称作伊西斯结,象征着对主人的护佑。为供奉伊西斯,菲莱岛建有神庙,至今还在。 凯普里Khepri 代表太阳在天上周行一日的路径,也是代表旭日初生的太阳神。外形为圣甲虫推动太阳,或身体为人、头为圣甲虫. 穆特Mout 底比斯的女神,阿蒙之妻,威力强大的神母。 努特Nut 外形:天空女神,太阳之母,苏和泰夫姆特之女,给布的妻子与姐妹,奥西里斯、伊西斯、塞特、奈芙提斯的母亲,通常被画成一具有蓝色皮肤的拱形女人,身体含有星星,四肢撑在地面,表示天空在地面上的弧度。 古埃及人相信:每天晚上,努特吞下太阳,第二天又让他获得重生。 布塔Ptah 外形:长着胡子且戴着无边帽,身披白色抖蓬,手握着凤头权杖(Uas) 。 布塔是创造之神。万物的创造者,除了为国王与工匠的守护神之外,亦为孟斐斯的主神。他是塞克荷迈特之夫,奈夫提斯之父。

2020北京朝阳六校高三(下)4月联考A卷历史含答案

2020北京朝阳六校高三(下)4月联考A卷 历史 2020.4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002年发掘出土的36000多枚里耶秦简,计20多万字,内容多为官署档案,记事详尽,出现了史书尚未记载的 “洞庭郡”以及令西方都震惊不已的“九九口诀”,就目前公开的竹简内容已经改写了某些文史记载中的秦代历史。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献中关于秦朝的记载不可靠 B.官员记录的档案不能作为史料 C.只有经考古证明的结论才可靠 D.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不足 2.宋朝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中,军事制度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下对于宋初军事制度改革的理解正确的 是 ①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强化皇权②枢密院专掌军政分散相权 ③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加强中央④派文官出任统帅指挥军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宣德二年(1427年)的科举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中卷和北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10%和35%。这一政策的目的 ①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②保持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 ③加大社会各阶层人员流动性④确保满洲贵族子弟特殊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此举 ①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