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摘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国内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民农业和农村将在未来经济中高速增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今经济下行压力下,农业农民农村将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因此在山西省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有差距的情况下只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相关制度及做好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刺进经济发展,实现中国经济新腾飞。

关键词:

新常态农民收入山西

正文:

一绪论: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前中国经济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大量外资涌入,出口竞争力迅速提高,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自从经济危机后,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变缓,人口红利衰退,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政策导向需要改变。总之,经济新常态的核心是减速度,调结构,上台阶。具体来说新常态下我们必须大力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方向发展,重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给传统产业“做手术”,致力于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提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依靠经济结构大调整谋求上台阶,以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其中在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新常态下农业与农民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使得政府必须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追加农村和农业方面的投资同时现行的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十二五”期间,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为“十二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那么“十三五”期间,如何让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就成了一个非常有研究意义的内容,“十三五”规划中就曾明确指出了三看点和一朝向。三看点指土地产权明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互联网+,一朝向指朝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农”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山西历来就是农业和资源大省,农民占比很大,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山西发展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这个伟大目标。农民收入翻番能够有效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保证结构合理转变和保证农产品安全供给。总的来说,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环境势在必行,益处颇多。

二山西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农民人均收入连续增加,而且其增速也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 809元,是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4倍,实现“十二五”农民

收入翻番的目标见表1

(二)农民收入结构日趋合理。2010年以前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很高,但其所占比重却逐年下降,直至2014年营业净收入仅占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8.18% 。2011年以后,随着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比重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加,数据显示2014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51.87%,2014年底,山西农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4570元,其中财产净收入所占比重仅仅1.4%,该指标由2010年的4.52%逐年降到2014年的1.45%,与此相反的是转移净收入由2010年的8.13%逐年增长到2014年的18.55%。见表2

(三)农民消费能力逐年增加。2014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达到6992元,消费支出比上年增加16.20%,而同年城镇居民生活支出14637元,增速却仅仅11.17%,增速低于农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增速。见表3

(四)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农村家庭用于衣食住行的

比重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用于交通通信,娱乐及医疗保健的开支却逐步增加。2014年用于衣食住的比例占全年开支的一半多,而用于医疗娱乐交通的比重各占11.02%,13.28%,10.10%。说明农民的健康意识在提高,教育问题也得到了重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见表4

(五)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近年来山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很快,但其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从收入差距看:2010年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0911.4元,2014年山西城乡收入差距为15260元,从2010年到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从增长速度看:2010年城市居民收入15647.7元2014年城市24069元,从2010年到2014年增加了8421.3元,而农村居民收入由4736.3元增加到8809元,5年间增加了4072.7元,很明显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额少于城市居民;从收入比看,2010年收入比为3.3,2014年收入比为2.73,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但未来形势依然严峻。见表5

(六)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差距在拉大。2010年全国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5919元,2014年全国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10489元,5年间增加了4570元,而山西省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到2014年仅增加了4072.7元。(见表5)同时山西农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及中部6省中排名靠后,从2010年到2012年山西在全国排名仅仅徘徊于17-23名;在中部六省中始终排在4,5,6名;同样与周边五省相比多排在第四名,最靠前的排名仅在2003年排在第二(见表7)。可见山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全国收入有一定的差距。

(七)与周围省份相比差距明显。近年来,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中部六省中排名靠后,差距不断拉大,2008年之前山西在中部地区排名第四第五,大体处于中间位置,而2008年之后却又掉回第六位,分别低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1495.1元、1083.6元、1472.8元、803. 9元、1168. 3元。在周边省份中长期处于第四位,排在河北、内蒙、河南和陕西之后,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见表7)。

表9数据显示:2012年山西人均GDP、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1位,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排在中部6省的倒数第1位。再次可见前,山西的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业得到的份额高,居民尤其是农民得到的份额却很少,收入分配不合理。

三影响山西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历史因素:

山西一直是扶贫重点省份,贫穷人口众多,贫穷面积大是事实,尽管已经采取了多年的扶贫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很难在短期内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山西共有119个县(地级市/区),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程度深。2013年山西省119个县(市、区)中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5个、省定贫困县22个,这57个贫困县共有贫困人437万,这些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大都集中分布在

西部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东部太行山干石山区和北部高寒冷凉区。对此山西省扶贫办发布了2017年我省扶贫工作要点,要点指出2017年,我省将努力实现14个贫困县摘帽、2270个贫困村退出、66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同时也要预防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的出现,保证精准扶贫的工作质量。为此山西省省政府将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定点扶贫和驻晋部门参与脱贫攻坚。并且也要引导有能力的省内组织和单位开展“富省帮穷省”的活动。

(二)农业因素:

1.山西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

众所周知,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自然条件不足,土壤贫瘠,据不完全统计山西耕地资源中有70%不具备灌溉条件(旱田);50%的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耕地分布在丘陵盆地的占比超过40%;有效灌溉面积占比约为30%,大大低于全国水平。另外由于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每年因降水导致土壤氮肥,有机质等营养成分流失严重,加之历代农民在耕田过程中不合理利用化肥,没有做到科学耕田而使得山西省耕地质量下降。

山西省紧邻黄河,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山西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降雨总量少,这使得省内地区降雨差异大,灌溉不均匀。同时山西光热资源不足,地区间热量差异大,因而省内耕作习惯不同,如临汾晋城一年两熟,大同一年一熟。

2.山西省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且土地质量不高。

改革开放后,山西大力发展工业及煤炭产业,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在退耕还林后留下的后备土地资源质量中下,开发难度大,据统计2000年至2004年的四年间,山西省耕地面积减少76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平均每年下降0.11亩。2003年省保有耕地为6258.45万亩,人均耕地首次跌破2亩,降至1. 93亩。1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乱采乱挖侵占了大量土地,加剧了土地资源矛盾,另外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使得现有土地质量下降;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落后使得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大大影响了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3.山西省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山西省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不仅实现了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小杂粮为特色,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农业结构日趋合理,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上升。但是农林牧渔各产业投入与产出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因此相关专家建议山西省调整产业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品竞争力为取向,同时加强政府的信息指导和财政技术支持力度。

农产品特别粮食类需求价格弹性小,农民很难把握价格在市场中的波动,很难从市场上获利。长期以来政府靠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从当前情况看,农产品价格上扬的余地几乎没有了。近年来,全国农业生产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供小于求到供给平衡再到如今的供过于求并且需求和供给完全不对称,百姓需要的优质农产品市场上却稀少。另外由于山西农业集约化,现代化经营发展滞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缓慢,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中间环节过多使得农民手中的农产品在质量,销路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进而农民获益很少,影响了农民收入持续增收。

(三)结构及制度因素

1.二元经济结构

1数据来自山西统计年鉴2000-2004年

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即农村经济和工业经济并存,其基本特征是农业经济生产率低,存在很多剩余劳动力,其原因是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于其他国家,基于当时的经济情况,必须支持工业发展忽视农业发展,即工业优先战略。该战略大致经历了农业支持工业,工农均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三个时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农村人口达到农业发展需求时,剩余劳动力会选择工资较高的工业部门,这样工业部门就可以支付较少的报酬,而把较多的资金投入到再生产中,这样工业经济得到了发展,相应的农业经济却逐步落后。长此以往农村与城市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因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2.社会福利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

(1)社会福利制度。

早年间,户籍制度形成后,相应的也出现了两套社会福利制度,与城市居民社会福利制度相比,农村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首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管在覆盖率上还是在参保人数及发放金额上都落后于城镇居民,2010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为8%,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为5.67%,虽然近年来农村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但依然与城镇居民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在2008年山西部分地区试行的,资金来源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部分组成,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进行自己缴费,另外由政府补助相应金额,由于政府财政有限,仅仅能够维持每个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额不大,相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退休后可以拿到较多的退休金。最后农民居民医疗保险同样有个人和国家承担医疗费用,农民可到不同级别的医院就医,只不过不同级别的医院报销比例不同,对于一些大病慢性病的补偿有所不同,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相比,农民在报销比例及内容上有所区别,但差别减小,2017年已经提出了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并轨的想法及意见。相对滞后的福利制度使得农村居民不得不把大量收入用于储存而不是投资。这对农业与农村发展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

(2)土地流转制度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那么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必会进行改革,土地流转也就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石。2016年我省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集体产权制度、国有林场、水权制度、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业水价改革,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2而且与土地流转相伴而行的是农业合作社,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进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大棚蔬菜,设施农业等得建设,据统计2010年省级示范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6056元,比当年全省人均纯收入高出了30%左右,到2015年,省级示范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12000元,比当年全省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500多元。2017年山西省将继续完善和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搞活农业与农村经济。

三山西省农民收入问题对策

(一)改善耕地质量,保护耕地资源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了土地就没办法进行农业生产,那么我们的衣食住行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山西农民增收主要得靠土地生产收入,因此保护耕地资源,改善土地质量成了保障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措施。在此措施

22016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实录

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针对水资源问题:政府应当出台完善相关技术条款,推广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做到合理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使得所有农田都能得到有效灌溉。(2)针对中缓坡地,水土流失土地的问题:从整地改土入手,以提高降水利用率为目标,推广抗旱品种及相关配套技术,生物覆盖技术,少耕免耕休耕技术来达到蓄水抗旱,保持水土,稳产高产的目的。同时,在河滩地、沟坝地、缓坡地等较好条件的地区开发新耕地及建立有拦沙、淤地、灌溉、滞洪功效的淤地坝。(3)针对耕地减少的问题:国家应严厉打击圈地占地的行为,尤其是土壤肥力较好的耕地,积极恢复增加耕地面积,合理规划耕地数量及范围。做到既不影响经济发展需要又要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保护农民收入不受侵害。(4)针对乱用化肥,破坏土地质量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化肥等的不合理利用使得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相关单位及科研院校应当帮助农民量土施肥,科学种田,同时严厉打击假化肥的生产。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到先导作用,这是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业收入。近年来山西省推进了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东西两山小杂粮干果和中南部果菜两大农业生产经济区的建设,集中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另外,为了进一步促进山西农业的发展,山西省规划了农业区域布局,继续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形成产业规模和经济优势。同时又适时调整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方向调整。

同时,农业生产要根据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利用自己可用的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集中生产最佳的农副产品,尽快建成有特色的集中度高的,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形成基地规模优势和区域比较效益,从而树立自己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当然,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为了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政府必须给予合作社及相关组织以财政税收优惠,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及时将市场动向,科研动向告知相关组织单位,给予他们资金,技术,信息上的帮助。

(三)完善农业生产合作社,树立农业品牌

2016年12月26号,山西省公布了《“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到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了实施该项改革,专门提出了一组组合拳,为农业现代化布局,该组组合拳简单的讲就是,打造农业品牌,优化区域布局,实现集群示范,推进产业提升。为了实现区域布局和集群示范,我们可以通过生产合作社的方式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当中,2016年山西经济日报曾报道:武乡县一个2007年注册的种植黑花生,黑玉米,黑谷子,黑豆的合作社,叫做三里湾种植生产合作社,并且注册了“翻得高”品牌,其成员由50户增加到108户,带动农户由206户变为2830户,种植土地多达6000多亩,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达到了17500元,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3针对十三五农业农村规划,除了生产合作社之外,还可以通过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十五期间,山西省曾实施过“百龙工程”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7年我们依然可以继续实施“扶优,扶强,扶大”的战略,借助古城乳业,水塔陈醋,屯玉种业这样的龙头企业扩大我们的产业规模,树立自己的农业品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让农民更多的参与其中,并且从

3魏贵福,从一株“小苗”到参天大树,山西经济日报

中获利。

(四)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吕薇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产业化组织为载体,在市场机制与政府的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精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1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

在新形势下,必须用崭新的农业现代化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特别是把握中央提出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把农业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中通盘考虑,跳出农业抓农业,切实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支持作用,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联动,市场对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将先进的工业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推进农业的工业化。

2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现代农业客观上需要现代设施和装备的配套。要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争取国家财政更多的向三农倾斜,切实增加投资,调动全社会的投资热情,广泛采用工业化成果,加快农田基础改造和设施配套,以机械替代人力,以设施武装农业,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同时也要开发农业的功能,实施“沃土工程”等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生态保障,促进农业朝现代化发展。

3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术成果层出不穷。针对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普及率偏低的现状,必须把科技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以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使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4用坚强的执法手段保障农业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下的农业需要法制的有效保障。要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抓紧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仲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继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财务公开,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扩大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有效遏制重点领域的乱收费、乱摊费、乱罚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使农民利益不受损。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应急处理体系,尽快编制农业生产灾害与事故应急预案。

(四)互联网+农业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各行业开始了互联网+的探索,在今天经济大变革的形势下农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也必须依托互联网进行生产变革。互联网+农业这个新概念是指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服务问题。农民也可以通过电商购买所需的农资、农机,并获得防治病虫害、施肥用药等农业技术指导,科学种田。借助互联网形成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实现精准化生产、智慧型生产。同时“互联网+农业”可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带动农村经济集约化发展。而且有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让消费者通过

扫码即可了解该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信息。为此相关单位应该积极促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更多的农村电商人才及推进互联网和农业的深度融合。

(五)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农户状况实施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其方式有很多:电商扶贫,绿色生态扶贫,特色产业扶贫。总之,精准扶贫就是让贫困人群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并且可以在市场中获利生存。2016年,9月针对阳曲县,娄烦县贫困问题,太原市扶贫办专门开出了一张富有针对性的脱贫处方,娄烦县实施“一县一品”马铃薯现代农业种植,积极推进汾河生态农业经济带;而阳曲县则发展泥屯河流域观光农业经济带和杨兴移民搬迁循环农业经济带建设,继续发展“4+ 1”产业,发展像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百万羊业工程、旱地菜及设施蔬菜建设、育苗及经济林建设、农家乐旅游这样的地区特色产业。山西省贫困县分布不均,只有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安排适当的发展规划,让专家,技术骨干进驻贫困县,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技示范项目,才能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

(六)制度创新

1社会保障制度

2017年山西将继续整合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建立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管理,并且要将新农合和原城镇居民医保信息系统整合成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同时该信息系统将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承办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建成一个集中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信息系统。上述系统建立后,将实现医保信息系统与医保定点机构信息系统联网,参保人员在统筹地区内就医购药将持社保卡直接结算。另外山西省按照“六统一”(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的要求,将除已参与职工医疗保险的其他人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覆盖范围,这样城乡居民将不再受身份限制,同意参保,按照统一政策参与缴费和享受待遇。据了解新制度建立后居民缴费人均不低于150元,新生儿也将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同时居民在政策范围内住院费报销75%左右,居民大病保险支付比例55%以上,如果去异地就医的话,市内统一,省内各市间便捷操作,如果在基层就医,那么你的报销比例将会更高。

2017年将在原有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继续改革完善。2017年该政策将加大对残疾人员及独生子女或双女户的补助,而其他参保人员可自愿参照缴费档次进行参保,对已经达到60周岁的人群可享受养老保险及相关补助。

2土地流转制度

2017年伊始,农业部发表文章称:2017年赚钱从土地开始,国家鼓励各地整合涉农资金,引导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农户流转土地,推进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具体内容:1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降低土地流转成本,让农民在保底收益+流转分红的基础上增加收入;2推进三权分置,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将农业和互联网深度结合,打造现代新农业模式;3进行土地确权登记,扩大两权试点范围,已达到解决资金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目的。

(七)合理安排农民工外出打工及回乡就业

1培训农民就业技能,及时通告就业信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模式,打造新经济发展动力的挑战,

中国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同时积极发展一带一路消耗国内过剩产能,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国内制造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那么他们需要的是懂技术,有专长的从业者。而我省农民工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外打工时保护措施不及时。因此我省免费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免费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工资制度,劳动合同制度,解决农民工工伤、大病等社会保障问题,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地理优势,发展农家乐生态游,DIY自主农业园,农业采摘园等新型农业园区,总结清徐,右玉,太谷等地经验,推广庄园经济等发展模式,鼓励大资本进入农业,发展农业,塑造一批高质量,有大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同时鼓励民间发展小微企业,通过扶持小微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3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城市化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带动当地经济更快发展,为此我省应该(1)进一步扩大大中城市规模,随着城市的扩大,会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2)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县城衔接着农村和城市,县城发展了,周边经济和农民的投资热情也就带动了。(3)积极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周边聚集着众多乡镇企业。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

[2]陈锡文.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3]林毅夫.农民增收六点建议〔J〕.经济学,

[4]李朝林.安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生产与反贫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5]王德文.影响农民增收的宏观经济条件(J).农村经济文稿,2003.5(4)

[6]孟丽.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

[7]杨冬民.从日本的经验看我国农民增收的出路(J).东北亚论坛,

[8]耿明友.美国现代化进程中增加农民收入政策及其启示.边疆经济与文化,

[9]林洪涛.国外农业支持政策对我国农民增收的启示〔J〕.北方经贸,

[10]韩东娥等《2005年:山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山西经济出版社

[11]杜华章.城市化进程对农民收入及结构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 经济科学. 2014

[13]覃业玲.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D]. 湖南大学2013

[14]李子联.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增收: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J]. 经济评论. 2014

[15]叶前林,何伦志.美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做法及启示[J]. 经济纵横. 2014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 等。 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市场因素。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和核心问题。我镇农业人口众多,农民增收问题已经成为龙市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两大战略任务。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是关系到我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也是农民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能量释放的减弱及结构性矛盾的突出,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呈现4个特征。? 1、从绝对量看,绝对额增加较多,幅度较大。? 2、从相对量上看,农民收入增长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3、从结构上看,存在两个下降。一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农业纯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农民收入的多元化,非农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对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农民实物性纯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随着农业生产及农村多种经营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商品率不断

提高,农民实物性收入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货币收入比重上升。? 4、价格政策的作用,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从1979年起,国家大幅度提高了18种主要农副产品的收构价格,我国粮价呈现出一种全面上涨的趋势。1978年1995年,5 种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指数都上升了5倍以上,并且在后10 年里呈加速度上升。1978年1984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年均增长%,其中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年均提高了%。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年均递增%。据测算,六年间农副产品提价直接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占年纯收入增长额的%。1985年1989年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年均提高了12%。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涨了%。据测算,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额中,有80%来自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1992年1996年国家连续三次提高粮食收构价格,这是农民收入仍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总之,1978年至今,在政府提价政策的指导下,一方面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 二、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 众所周知,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已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以注重效益为内涵的调整,再提高阶段,继之而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2010级02班姓名:蒙清新指导老师:邓李林学号:20100342048 摘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如今改革开放的航船已驶过三十几个春秋,中国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本文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内江市的农民收入现状及增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内江市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制约内江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充分说明农民工收入状况造成的严重影响及需要迫切解决的紧迫感。我们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收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农民工收入情况增长问题影响改变 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着郯城人民的命运。30年前,人们住的都是土房,房顶连瓦片都没有,下雨天,人们可就遭殃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有时墙壁也会掉土。还不时听见老鼠窸窸窣窣的声音。人们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穿的都是粗布衣,补丁罗补丁,家里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一直穿到实在不能穿了,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穷,念不起书,都没有上过学校。即便上了学校,一两年也就辍学了。交通工具就更没有了,出门全是步行。小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收割机,播种机,全部是人工,每当农忙时节,你便会看到地里忙忙碌碌的,大人小孩,手操镰刀,弯着腰一把一把的收割,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冒着炎炎烈日,时间就是生命啊,若遇上大雨那一年的功夫就化为泡影了,那时完全是靠天吃饭。现如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也不断优化。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拼搏,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今天,在衣、食、住、行、用等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直接反映了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以来,我国提出的农民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跨入小康社会,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和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我国新常态时期的经济发展,承担着有效化解长期粗放发展中积累的矛盾与风险以及保证经济提质增效稳定发展的双重任务。但从目前整个经济发展态势看,因受众多因素制约,老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如发展速度下滑较快、人民币汇率走势不稳、城镇化盲目扩张形成多种矛盾等。这对新常态时期“发展与调整”双重任务的实施,既形成制约,又带来新的风险。对此,需要采取诸如夯实推动发展的动力基础、打造稳健的金融市场、继续加大对“短板”的扶持力度、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平台等措施,着力防控和化解各种风险,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标签:经济新常态;发展风险;防控对策 为了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诸多矛盾,保持经济中高速高质量发展,中央提出了新常态经济发展逻辑,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目前部分地方和部分领域仍继续着传统发展模式,致使老的问题与风险没能解决,新的风险问题又相继出现。如何有效地遏制与规避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危机,已经成为能否促进新常态下经济调整与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当前经济发展显现“硬着陆”风险端倪 自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尽管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实施的调整转型等措施,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从今年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增速持续滑落,已大大低于预期的7%增速水平。虽然一季度GDP实际增速为7.0%,二季度增速6.8%,但名义GDP增速仅为5.8%和5.6%。分区域看,原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更是塌方式下滑。如东北和西部的部分区域,其名义GDP增速和财政增速都出现负增长。同时,整个社会总供给持续疲软,工业发展也显出萧条迹象。2015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6.2%。比去年同期下滑2.5个百分点,如考虑价格因素,名义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6%,较去年同期下滑5.2个百分点;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9个月负增长。宏观一致合成指数创近10年来新低,为93.32。①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已显出“硬着陆”的征兆,其发酵效应影响着整个国民的发展信心与积极性。目前面中央提出的“三种叠加”的调整手段,因受工资、债务兑付、财政支出等三重刚性的约束,在缺少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新发展手段支撑下,更加剧了其实施的复杂性与难度。当前的经济下滑、新的增长点缺乏,难以较好地为顺利调整提供坚实的支撑基础,加大了转型的难度与风险危机的有效化解。 2.近期人民币汇率连续下降对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较大负面影响 当前,因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美元升值、大量外资回流以及国际上希腊债务等多重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加大。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农村实际,分析农民收入现状,深入探讨其症结所在,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对策 一、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事关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首先,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进而实现全国小康。其次,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小,其消费需求增长受到制约,农村消费市场萎缩。农村市场的疲软使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很好落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第三,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保证农村的稳定。第四,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城乡人民的共同富强和工农联盟的巩固。近几年由于农民收入增加不多,使得曾有所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扩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真的会出现两极分化。这显然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不断巩固工农联盟是不相适宜的。第五,农民收入能否增加,事关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巩固,事关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现。只有广大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才能缩小,贫富悬殊才能消除,农村大局才能稳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实。 二、农民收入的现状 1、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79年以来的十多年中稳定快速增长,名义年均收入增幅达14.30%。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却出现了连续4年增幅下降的现象。 2、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持续减缓。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无论从名义收入,还是从实际收入看,都出现了持续减缓趋势。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210元,名义收入比上年增长2.2%,实际收入增长近3.7%,均是近几年来增长幅度最低的。 3、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3年下降,农村总体上已陷于农业减收,只能靠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增收的局面,多数纯农户实际已减收。

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的意义 “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解决好农民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没有9亿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只能是一种愿望,不很好地解决农民问题,农村和农业问题就无从下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农民收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标志。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是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进入21世纪,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收入却没有像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势头那样强劲,农民收入没有显著提高,这样的状况对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将发生负面影响。农民因为是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农民担负着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民收入上不去,肯定影响农民积极性,势必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减少,不仅制约着农民的生活改善,而且制约着农民再生产的投入。从这个角度说,农民收入问题,也是农业生产问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农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每个农民的生产投入水平。 农民收入还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发展经济主要是要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以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显然,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农民口袋里的钱多了,购买力自然增加了,农民愿意花钱了,农村经济自然搞活了。如果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民购买力就上不来;购买力上不去,农村市场就打不开,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才能形成购买力,才能使潜在的、巨大的农村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为工业经济的升级发展创造持续的拉动力量,带动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焦敏1,王红梅 2 (1.内蒙古宁城县天义镇财政所,内蒙古宁城024200;2.内蒙古宁城县五化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阐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对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 本思路。 关键词收入;农民;必要性;现状;制约因素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2- 作者简介 焦敏(1974-),女,内蒙古宁城人,经济师,从事会计工 作。 收稿日期2012-01-21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正视城乡收入差距态势,并关注其对全局的影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1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实现农村稳定,也是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密切,社会治安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1.1 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 大市场有效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要扩大 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 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提高农民购买力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2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大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1.3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 追 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经济发展的2个目的:①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②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 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 必须使农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我国对农产品供给目标历来都很重视,而对农民收入目标则重视不够。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推广,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 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2 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2253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6977元,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这些年医疗、教育、农资的支出增长相比,这个增长速度仍很慢。 农民收入中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地区差距上看, 全国50%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中部,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多于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如果从局部来看,基尼系数已突破0.4的警戒线。从城乡差距看,随着1985年后改革重心向城镇转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从农民的就业选择看, 纯农业的收入低于非农业户和兼业农户,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这部分农户基本上是中低收入户。 加入WTO 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 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3 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经济行为能力降低,对收入预期下降, 从而导致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是严重侵犯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影响了 农技服务,2012,29(2):233-235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在新的历史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研究

在新的历史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研究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三农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及有效供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如何有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紧迫的问题。结合新的历史阶段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应从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效应、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好综合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出发,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可持续增长。 标签:新的历史阶段;农民收入;长效机制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开篇便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①,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②。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无论对我国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是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成效 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14年发布了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为指向的一号文件,对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进行重大部署。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民收入整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趋势,2004—201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36元增至12363元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農民收入总量稳步增长,收入来源结构稳定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整体上保持了显著的增长趋势。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36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6.2%,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④,对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已形成以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为主的收入来源结构⑤,四部分收入构成在这些年均有各自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 2.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在农民收入中占比最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球村、全球制造、全球商品中国制造等大环境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市场空间,也提供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在农闲时走出农村获得较高的工资性收入提供了可能。农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农民通过向单位或者个人出售自己的体力劳动而得到的回报,每年增长幅度都很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资性收入由2004年的998元增长到2016年的5022元,增长约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4.41%。同时,工资性收入在农民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只有从实际出发查找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安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我就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 1、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在中央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支农力度,农村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等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投资增幅很小,推动生产发展的资本要素动力不足。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快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解决农业投资主体缺位,农民自身发展缺钱的问题,既是有效发挥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作用的关键,也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2、农户生产经营粗放 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户种植结构单一,基本处于传统农业经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生产手段落后,

由于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原因,仍然是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四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在很多地方仍旧是“种地在人,收成在天”。 3、农民组织程度低 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近一两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目前已接近30个,会员总数约5000多人,带动农户10000多户。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大、管理制度不健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如何鼓励、引导和支持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既需要国家从法律上保障,更需要我们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从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 4、农民的隐性负担过重 据分析,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于农业生产资料、婚丧喜庆费用、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居高不下,远远超过了“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业生产费用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民间婚丧喜庆费用增长,修祠堂盖宫庙,搞迷信活动等费用支出让农民日渐感到吃力。再次就是医疗费用的支出,虽然农村都实行的医保,但是农民一旦生大病,大头的医疗费用还是要自己支付,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

(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2016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 分析情况汇报 一、上半年农民收入情况及分析 今年上半年,预计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5元,较去年同期的2790元增加265元,增长9.5%。其中,工资性收入198.5元,较去年同期的187.16元增加11.34元,增长6%;经营性收入658.3元,较去年同期的632.5元增加25.8元,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农业经营性收入65.8元,较去年同期59.1元增加6.7元,增长11.3%,林业经营性收入31.9元,较去年同期28.3元增加3.6元,增长12.7%,牧业经营性收入165.6,较去年同期156元增加9.6元,增长6.2%,第三产业经营性净收入395元,较去年同期389.1元增5.7元,增长1.5%;转移净收入1637.6元,增加219.46元,增长15.5%;财产性收入560.6元,较去年同期552.2元增长8.4元,增长1.5%。从结构上分析,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增速放缓;转移净收入增速加快;财产净收入增幅较小。 1、农业生产总体向好,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落,经营性收入增速放缓 受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放缓的影响,我县当前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偏低,红芸豆市场价3.0元,

同比下降1.0元,下降25%;谷子市场价1.6元,同比下降1.03元,下降39.3%;12种主要农产品价格较2015年同期全部下跌,跌幅最高的为黄瓜、张杂谷3号、黍子,跌幅分别为-53.3%、-44%、-43.5%。跌幅最低的为豌豆、大豆、绿豆,跌幅分别为-10%、-9.7%、-1.7%。全县种植面积最大、占农民收入份额最多的玉米跌幅也达到26%。由于龙头企业,小杂粮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加工率低,种植业收入无法提高,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严重影响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增长。 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降,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据上半年对六种主要农资价格的监测,呈现“两升四降”:碳铵、棚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7%和2.5%;尿素、复合肥、地膜、农用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4.4%、2.6%、0.1%、16.3%。 玉米价格下跌,羊产业持续低迷,影响了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受到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下跌以及国内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和国家下调临储玉米收购价等因素的影响,玉米价格从去年9月份开始快速下跌,我县玉米种植面积最大,当前玉米平均市场价0.85元/斤,同比下降0.3元,下降26%,羊产业持续低迷,养殖户因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即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整体疲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呢?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四个“没有变”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归纳。这四个“没有变”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那么,四个“没有变”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呢? 1、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夏粮产量达到2821亿斤,比上年增产89亿斤,增长3.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伴随着7%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和物价上涨压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由此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 从国内看,7%的增速在改革以来的增长史中不是最低,而属于“中高速”,虽然与前36年年均10%的“高速”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比只有“周期性调整”而无“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重叠”的1989、1990年年均不足4%高出了3个百分点。尤其是,在经济规模按不变价格计算今年上半年比15年前同期扩大了60倍左右的基础上,实现一个百分点增速的经济内涵容量要比以往大得多。 从国际看,7%增速虽然略逊于处于规模小、基数低发展阶段的印度经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为中国的1/5)的增速,但是远超世界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

[收入,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思考 摘要: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当前制约莲花镇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有多方面,本文通过对莲花镇农民收入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分析;途径 莲花镇是厦门市同安区主要农业镇之一,“三农”问题一直是钳制该镇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三农”问题中最核心问题追根溯源是农民收入问题。几年来,莲花镇的农业虽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同期其他行业收入而言,农民收入不仅水平明显偏低,而且增幅也过于缓慢。 一、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二)农民收入增长优势不明显。近年来,一是受农业科技转化率提高影响,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加上国外农副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农产品流通渠道受到严重制约,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二是由于社会消费量萎缩,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农民增收难度增加;三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受规模、地域和市场需求等限制只能带动一部分农民增收,加上基地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等,对农民的普遍增收带动、辐射作用不大,农民收入增长优势体现不出来。 (三)农民收入增收渠道不畅通。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近年提出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来安排农业生产,但面临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可以赚钱和短缺的农产品越来越少,出现了农产品一年涨、二年跌、三年四年全灭绝的现象。加之受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大规模有效转移无法实现,农民收入增收渠道不畅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非农经济收入。 (四)农民收入增加的政策未落实。近年来,虽然中央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生猪养殖户、农民购置农机具等的补贴力度,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由于区、镇财政困难,对农村各种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持续发展,加上由于户籍、医疗、社保和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效果还不显著,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进展。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一)减少农民非生产性支出 当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一定时,减少农民非生产性支出其实质就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大力扶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面对不确定性的全民困惑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我想,各位企业家和高管们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应该都是感同身受。我本月从内蒙的锡林格勒到河南的郑州、漯河,到四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看到了很多现象,总体感觉是,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这种不景气的状态已经渗透到了最边远的地区。 在锡林格勒的时候,我曾经在街头一个很小的饭馆吃饭,听老板说,他们现在的客流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原来我们还以为餐饮业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八项规定”,限制公款吃喝等造成的,现在看来,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在那样一个公款消费不会光顾的小饭馆,生意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旁边的工地少了。原来都是工地的工人在这吃饭,而现在工人变少了,它的生意就直线下降。 后来我到了雅安,那里有一种小鱼特别鲜美,是当地特产。我们两个人在这个小店吃了四斤半这种小鱼,我想可能会要到五六百块钱,但事实上,加上其它菜和锅底,一共才收了元。并且,正当中午饭点,整个店就我们两位客人。我感觉到,即便在边远地区,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经济的下行。所以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非常不乐观,应该说情况很复杂、形势很严峻。 对于经济的下行,社会上也有很多不一致的看法。比如前一段《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说这种经济形势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现在都在讲经济呈形走势,但这个形的底部究竟在哪里?我听到的最悲观的说法是要在谷底年。 现在社会上对经济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一个是“三期叠加”。但是这不完全是经济问题。经济只是整个社会趋势的一部分,必须将其放到整个社会趋势中去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来自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而稳定的预期是指国家的方向感、上层的安全感、民众的希望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方向感。国家方向感,要放到历史的脉络中来看。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三十年,还要接着走向下一个三十年。 但是,未来究竟会怎么样,人们也正处于一种困惑的状态。并且当经济衰退与经济转型结合在一起,这种困惑会越发强烈。这两年我一直在讲,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段时间,因为我们走不动了。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7924626.html,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作者:陈博王彦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31期 摘要:农民的收入是推动我国各项全面发展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宝鸡市全面落实党对乡村的发展制定的各项政策,使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依然迟缓,农民收入相比较于其他地区仍偏低,农民各自内部的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依然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建议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影响宝鸡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宝鸡市部分地区农作物收成不理想,农业方面的收益无法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部分家庭的经营性生产总体水平不高,以至于农民的收入增长有所缓慢。 (二)市场因素 1.销售市场制度不完善,安排不合理。 2.品牌多,产品少,宝鸡市近几年围绕粮食,家畜,水果和蔬菜这几个主要的产业,创建了大概50多个品牌。这些品牌的创建虽然提高了宝鸡市地区的知名度,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品牌在共享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品牌的市场机制不完善,不仅出现了品牌多,产品少的局面,同时也产生了有牌无品,品牌不名,产品的结构单一,国外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和所形成规模的不多的情况。 (三)经营因素 1.土地规模不合理。宝鸡市目前土地的流转具有的特点分别是:一是流转方式的灵活多样。二是流转主体的多元化。三是自发流转是主流。 2.龙头企业的数量多。近期,宝鸡市公布了第七批重点龙头企业的名单,被认定为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有大概31家,其中有3户国家级的,7户省的,21户市级的。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宝鸡市的知名度比以前有了一定的提升,龙头企业的数量在陕西省全省范围内名列前茅。 (四)科技因素

2019年整理--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随经济的发展亦有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且变得越来越突出,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逐步形成一个随经济发展使农民稳定增收的良好机制。 一、近一时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

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主要由这两部分支撑,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据有关专家测算,1979—1996年农业增收中增产占其增长比重的11.9%,而涨价因素则高达88%。而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产品的价格近几年连续下降,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