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视角比较与整合框架构建_刘素

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视角比较与整合框架构建_刘素

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视角比较与整合框架构建_刘素
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视角比较与整合框架构建_刘素

2013年第5期(总第509期)May ,2013管理学动态

Vol.35

No.05

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视角比较与整合框架构建

*

素1,2,陈志军

1

(1.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3;

2.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内容提要:多元化经营一直是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多

元化经营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制度、产业组织、资源基础、委托代理和财务五个视角论述了多元化经营的理论渊源,并从分析层次、研究动因、研究议题和研究方法等角度对多元化经营的五

种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依据多元化经营的前因、

策略和结果构建了一个关于多元化经营研究的整合框架来揭示其内在机理。最后在简评多元化经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整合框架;动因;策略选择;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13)05—0190—10

收稿日期:2012-12-03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网络视角下集团战略异质性与子公司治理的选择机制研究”(2012M511526);山东省博士后创新资助项目“网络视角下集团战略异质性与子公司治理的动态匹配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企业集团为例”(201203078)。

作者简介:刘素(1982-),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是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E-mail :longlivetinna @163.com ;陈志军(1965-),男,山东青州人。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是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E-mail :czj926@sina.com 。

一、引言

多元化是企业利用经营所涉行业数目的增加

来满足企业成长或扩张的一种经营方式(Gort ,1962)。在战略管理、产业组织和财务管理等研究领域,多元化经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虽然在发达市场中企业追求多元化的热潮已逐渐

被强调核心能力的归核化所取代,

但是,在新兴市场中,多元化经营却依然受到企业的热烈追捧,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普遍选择的还是

多元化经营,

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和政治政策来推行。在不同的市场情境下,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资源种类和业务相关性、外部市场条件和社会关

系背景、

政治—经济因素以及外部监督和控制系统与内部代理问题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如何选择恰当的理论对不同市场情境下多元化经营实践给予合理解释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梳理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多元化经营的研究文献主要基于产业组织、制度、资源基础、财务和代理五个维度展开。在不同的研

究视角下,多元化经营的研究动因、研究议题、分析层次和研究方法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虽然在各自研究视角下已经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针对多元化经营的综合性和比较性的研究却相对少见。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文献,分别从五个视角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脉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对不同研究视角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构建一个关于企业多元化经营前因、策略和结果的研究框架来揭示其内在的作用机理。最后针对现有研究不足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多元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基于不同视角的多元化经营脉络梳理对多元化经营的探讨起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背景,虽然在发达市场中企业经历了多元化热潮后已逐渐消退,但由于在新兴市场上企业多

元化经营取得不俗业绩,

两种情景下企业表现的明显差异促使多元化经营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早期关于多元化经营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框架下,随后资源基础论、代理理

91

2013年第5期(总第509期

管理学动态

论和制度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发展赋予了多元化经

营更加丰富的内容(贾良定等,

2005)。按照从企业外部环境逐渐推进至企业内部的分析层次,对五个

主要理论来源进行概述,随后对五个研究视角进行对比分析。图1展示了多元化经营的不同理论来源和分析层次

图1多元化经营的理论来源和分析层次

1、制度视角

制度观点主要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进行阐述,其核心命题是制度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企业不同战略

的选择。世界各地的研究(Davis 等,

1994)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的研究中(Delios ,

Xu ,&Singh ,2007;Peng 等,2005),已经开始勾画出一个基于制度视角的多元化分析范式,制度视角是产业组织视角的有益补充。Ravenscaft &Scherer (1987)在其论文中指出,

20世纪60年代,由于反垄断法对水平并购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导致了企业普遍倾向于转为经营完全不相关产品组合的大企业。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受反垄断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又倾向于

大型水平并购;Lee &Cooperman (1989)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不相关的大企业集团或高度多元化的企业到了80年代以后变得越来越专业化,

其原因在于该法案对于接管约束的放松。此外,还有很多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研究(Guillen ,2000;Khanna &Rivkin ,2001;Khanna &Yafeh ,2005;Na-chum ,2004)。Khanna &Palepu (1997)指出,虽然新兴市场差异较大,但是,各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度缺失,这些都造成了新兴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普遍较高。为了降低由于制度缺失所引发的高额交易成本,企业往往通过组建成立集团的形式用内部市场进行交易和协调以替代新兴市场上缺失的机制。

2、产业视角

由于原有的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企业多元化

经营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学者们不得不将原有的研究视角转向产业组织视角来寻求企业多元化经

营的理论解释(刘素、薛有志、纪鑫,2010;杨鑫,金占明,

李鲲鹏,2010)。在产业组织范式下,研究普遍认为,市场结构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主导因素,多元化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Gort (1962)利用200家最大的制造企业中的100家样本进行检验后发现,

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多元化水平和回报率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Berry (1975)利用1960 196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同样没有发现公司盈利性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

但是,上述结论并没有考虑到多元化经营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性。Remelt (1974)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开创性成果,他发现,采用相关多元化的企业经营业绩要远远好于实行其他多元化方式的企业绩效。随后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也基本支持这一结论。但这些研究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即在研究中都没有控制市场势力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这有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产生偏差。Christens-en &Montgomery (1981)在解决该问题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突破,他们发现,产业结构变量(例如高的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增长率和高的产业盈利性以及市场份额等)所引发的系统性差异确实存在,

并通过研究证实了确实是这些产业特征而不是多元化的战略类型引发了公司绩效之间的差异。

3、财务视角

当财务观点被用来解释多元化经营时,主要从内部资本市场、未来现金流和企业经营风险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内部资本市场主要依据的是交易成

本理论(韩忠雪,2005)。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当外部市场成本较低时,企业应利用市场机制分配资

源,但当成本较高时,企业应使外部交易内部化。Chatterjee &Wernerfelt (1988)认为,只要交易成本比组织成本高,那就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多元化就自然成为一个可行的战略。

有关未来现金流不确定的诱因,企业多元化可能是存在出于防备性的原因。Leontiades (1986)认为,处于成熟或将要成熟的产业中的企业必须通过

1

91

2013年第5期(总第509期

管理学动态

多元化来保持其长期经营;Beaties(1983)研究认为,不确定性可能来源于供给和需求两种资源,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多元化来处理这两类问题;Miles (1982)描述的烟草行业的多元化正是由于未来现金流不确定性所诱发的。因为群众的健康意识日益提高,吸烟数量日益下降,使得大多数烟草公司从其主业获得的现金流日益减少,从而导致所有的大烟草企业都增加了它们多元化的范围。

关于降低风险的诱因,其基础假设认为,多样化的投资可以用来平衡风险,因为多元化公司的现金流风险低于非多元化公司的现金流风险。Mark-ham(1973)指出,当各业务部门的现金流并不是完全相关时,通过多元化可以将公司整体的风险(通过整体的现金流进行衡量)降低。Amit&Werner-felt(1989)研究发现,通过多元化来降低风险可以创造股东价值,因为它降低了股东的非系统性风险。

4、资源视角

要想使多元化在经济上可行,必须使企业在实施多元化前具备所必需的资源。Jensen(1986)研究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自由现金流可以作为企业多元化的一种资源,他认为,自由现金流这种资源要比其他资源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更少,企业更倾向于向无关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Chatterjee&Werner-felt(1988)指出,由于投资者和经理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实施相关多元化会更倾向于通过内部融资来实现,特别是当股价低迷时,公司是不会利用股权形式来为相关多元化提供资金支持的。Hitt&Ireland(1985)在研究中发现,公司层面独特的竞争力存在于企业之间,他们在衡量研发管理和集中营销等职能特征时发现,这些公司层面的特征能够使它们的业绩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业绩。

5、代理视角

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是Berle&Means(1932),他们在《现代企业与私有产权》中指出,由于企业中股权的分散使得管理者实际控制了企业,同时,由于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他们有可能会出于私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最大化。Jensen&Meckling(1976,1986)在前人的分析基础上,对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其随后提出的“自由现金流”理论也成为解释企业多元化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Amihud&Lev(1981)指出,只要在公司利润不会明显下降的前提下,公司管理者可能通过公司多元化来降低他们的雇佣风险;Dyl(1988)研究发现,多元化能够给管理者带来一种股东无法享有的额外收益。因为多元化程度越高,公司规模越大,管理者的报酬就越多。有关多元化和管理者动机的研究相对较少(顿曰霞、薛有志,2007),因为管理者自己不乐意承认他们试图通过多元化来使私人效用最大化。正是由于检验多元化和管理者动机的文献的缺乏,更多的理论和文献更侧重于通过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来推测两者的关系。

三、不同研究视角下多元化经营理论的比较分析

通过梳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脉络发现,不同多元化经营理论的研究动因、研究层次、研究议题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存在明显不同,本文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基于上述维度的划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如表2所示。通过对现有研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分析发现,探讨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视角由单一理论逐步向多理论融合的方向转变,研究关注的重点由企业和产业互动以及企业内部资源层面转向制度环境、产业结构和企业内部资源层面交叉并重。

表企业多元化经营不同研究视角的比较分析

研究视角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研究动因制度缺失引发的市

场调节失灵、政府政

策和政府行政干

预等

行业壁垒、协同效

应、范围经济以及多

点竞争等

利用内部市场进行

交易和协调以替代

外部市场上缺失的

机制

各种资源和能力对

企业多元化策略选

择产生的影响存在

明显差异性

管理者和股东的

利益不一致以及

难以检验管理者

动机

研究议题政府政策导向和制

度环境对企业多元

化策略选择及其经

济后果的影响

市场结构对企业多

元化经营的影响以

及协同效应产生机

制等

从内部资本市场和

经营风险等维度探

讨内部市场交易和

协调机制等

企业多元化经营所

需各种资源和能力

对绩效和竞争优势

的影响

企业多元化经营

产生的内部代理

问题以及监督控

制机制等

291

2013年第5期(总第509期

管理学动态

研究视角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方法

以定性和案例研究方法为主

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

以二手数据的实证研究为主

以问卷调查研究为主

以二手数据的实证研究为主代表性研究成果

Ravenscaft 等(1987),

Lee 等(1989)Guillen

等(2000),

Kanna 等(2005),Peng (2005),

Singh 等(2007)

Gort (1962),Berry

(197),Demsetz

(1984),Teece

(1980),Porter

(1985)Montgomery

(198),Rumelt (1974)Jensen 等(1986),Chatterjee 等(1988),Miles (1982),Daphne 等(2007),Michael 等(2011)

Hitt 等(1985),Teece

等(1982),Wernefelt 等(1988),Hoskisson 等(2008),Barney 等

(1986),

Scott (1995),Porter (1987)Jensen 等(1976),La porta 等(1999),Amihud

等(1981),

Khanna 等(2001),

Chang 等(2000),

Seo 等(2010)

未来研究方向

从演进视角研究企

业特别是集团如何同外部制度环境共同演进和发展

如何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和管控机制发挥业务模块间协同效应和不同业务间核心能力的转移

如何在业务间有效分配资源和相互协调,同时发挥子公司的经营自主性

如何将企业拥有的资源例如政府政策支持和企业家社会关系资源等转化为企业的特定优势

如何构建适合的公司治理保障机制,确保战略有

效执行,

降低治理风险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1、分析层次的比较

制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侧重于从外部市场条件、制度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的角度来探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因、策略选择及其经济效果。交易成本理论在考虑到外部市场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高额交易成本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利用内部市场进行交易和协调以替代外部市场上缺失的机制,其研究成果为制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解释提供了有力的补充。三种理论逐渐融合来解释企业多元化经营行为。资源基础理论主要从企业资源层面展开研究,该理论认为,建立在一般资源基础上的多元化不可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利润,因为这些资源并不稀缺,而且可以被模仿,只有投入有价值的、持久的、不可被模仿和替代的资源来发展多元化,才可以为企业奠定持久的竞争优势(Markides &Wil-liamson ,1996;Teece ,1982;Montgomery &Wernerfelt ,1988)。委托代理理论则更多从企业内部管理层和股东对风险偏好的不同所引发的利益冲突,探讨两者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等。

2、研究动因的比较

基于制度视角探讨多元化的前因主要从政府政策和市场失灵两个角度展开研究。政府政策主要包括反垄断法、税收政策等。Gilson 等(1988)认为,现实存在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使并购成为确保税收收益的最具吸引力的方式,税收激励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并购是企业多元化最主要的方式。Stapleton (1982)认为,如果不免利息税,或在公司的边际税率很低的情况下,多元化的税收优势是

很小的,并且他通过实证经验证实,在美国,多元化公司要比非多元化公司具有更大的融资能力。关于市场失灵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组织的内部市场和公司内部的交易机制,特别是内部交易的战略要素,例如资本、信息、技术和知识等,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可以建立内部市场来协调配置和交换各种类型的资产、商品或服务。基于产业组织探讨多元化经营的前因主要从

行业进入壁垒(Demsetz ,

1974;Montgomery ,1985;Hoskisson ,1987)、多元化协同效应(Perry ,1998;Teece ,1980)以及市场力量(Singh &Montgomery ,1987)展开研究。研究产业结构的学者们发现,行业间存在的利润差异,促使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进入盈利性更高的行业。Teece (1982)研究认为,如果两家企业共用基础设施,包括有形的或无形的资

源,

例如品牌、生产和分销等,协同效应就会产生;Carter (1987)阐述了良好的企业经营业绩与多元化产生的协同效应相关。市场力量是指市场参与者影响价格、质量和产品性能的能力。一般认为,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要比一般专业化的企业更容易建立起基于经验优势、品牌或专利等因素的进入障碍,并采用交叉补贴、掠夺性定价等方式来获取

更大的市场力量(Singh &Montgomery ,1987;Mark-ham ,1973)。基于财务的视角研究多元化经营主要从企业前期业绩、内部资本市场和企业经营风险三方面展开研究。Rumelt (1975)研究指出,好的绩效会弱化

3

91

2013年第5期(总第509期

管理学动态

企业通过寻求多元化来提高绩效的动机,差的绩效会刺激企业通过多元化来寻求提高绩效的新的增长点;Bowman(1984)也发现,风险和企业经济绩效的负相关关系主要是由于面临困境的企业倾向于承担更高风险而引发的;Williamson(1975)在文章中指出,内部资本市场为多元化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当市场上由于与资产专用性相关的契约问题引发高额交易成本时,企业会倾向于对资产进行内部化配置,并通过多业务结构创造一个内部资本市场来更为有效地配置资源。

基于资源的视角探讨多元化的前因主要从组织资源和能力视角两个方面展开研究。Markides&Williamson(1996)研究发现,只有在有价值的、持久的、不可模仿和替代的资源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经营,才能让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Kazanjian&Drazin (1987)指出,实施内部发展的多元化和通过并购实施的多元化所需的路径和核心能力是有差别的。

基于代理的视角研究多元化经营主要从管理者动机和控股股东及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等方面展开研究。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管理者经常以提高报酬、巩固职位的安全性和分散人力资本风险为动机进行多元化经营。在很多新兴市场上,很多创始人家族通过内部交易将一个企业的资源转移到另一个企业,这种行为剥夺了中小股东的所有者权益,造成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3、研究议题的比较

制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比较完善的市场交易体系,这种体系的完善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增加了产品多元化的边际利润。随着规模的增大,边际成本不断增加,限制了产品范围的扩张(Davis等,1994)。随着外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提升,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收益会逐渐减小,而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导致的信息和控制成本逐渐上升,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相对外部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本的优势日益减少,当多元化经营引发的成本超过其收益时,多元化经营就会损害企业价值。因此,在发达市场上,成本降低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性是多元化的主要目标(Ansoff,1965)。

很多新兴国家的政府会为那些对国家具有一定战略意义的企业集团提供例如资金、技术和补贴等关键性的资源来鼓励和支持其发展。在中国,对于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而言,其从成立至今,一直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对很多行业进行管制,这会使处于管制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可以获取高于其他非管制性行业的利润率。企业集团都可以得到直接的或国家政策倾斜带来的收益(Aoki,2001)。Kedia、Mukherjee&Lahiri(2006)指出,受印度政府实行严厉的监管形式和官僚政治的影响,以及国家政策对企业规模有明确的大小限制和不支持创业行为的限制,公司要想在可能的地域成长的唯一做法就是通过建立公司形式的企业集团。企业家利用资本、产品和内部劳动市场走多元化战略。许多学者研究不同国家政府绩效的决定因素时都发现,政府对经济活动介入的程度越高,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效率越低,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越差(Rajan&Zingalas,1999;LLSV,1999a)。

此外,由于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政府对国内的市场是采取保护政策的,在面临巨大市场空白和市场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只要掌握一项产品或技术并进入市场就能迅速获取可观的利润。企业家在面临巨大市场诱惑的情况下,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快速扩张,进入更多空白市场,获取先动优势,因此,企业更倾向于无关多元化战略。Kim等(2004)在研究韩国企业集团的演进和重构时也指出,20世纪60 80年代,韩国政府开始加快工业化进程,试图实现跳跃式发展,在当时,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很多有魄力的企业家抓住机会,通过不相关多元化迅速发展壮大,并形成各种类型的财阀集团;Kedia,Mukherjee&Lahiri(2006)在研究印度企业集团的演进和转型时也得出相类似的结论。他们指出,在1991年的经济改革之前,在市场缺陷,弱的合约执行力以及大量市场机会的存在等因素的作用下,印度一批大企业快速成长起来,这些集团大多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战略;Haggard(1990)就曾在其研究中指出,正是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和较晚进入成熟的产业,使得20世纪60 70年代的新兴经济体成为检验制度和环境对追求不相关多元化的作用和企业集团演进的理想对象。

交易成本理论更多的研究成果是为制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解释提供了有力的补充。Khan-na&Palepu(2000)研究认为,为了降低由于新兴市场的制度缺失引发的交易成本,企业会以组成集团的形式来替代市场缺失的某些机制。关于新兴市

491

2013年第5期(总第509期

管理学动态

场上交易成本的研究更多地是关注组织的内部市场和公司内部的交易机制,特别是内部交易的战略

要素例如资本、

信息、技术和知识等。这样,集团的内部市场就可以协调配置和交换各种类型的资产、商品或服务。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在新兴市场中,市场和体制发展不足造成了诸多市场障碍的产生。在缺乏运作良好的商业市场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原则更强调塑造社会和组织行为的周边组织系统所发挥

的作用(Scott ,

1995;Guillen ,2000)。在政策扭曲,信息不完善,创业精神的缺失以及大量市场机会存

在的情况下,

企业走向了“以关系为基础”和“以网络为中心”的战略(Peng ,

2003)。新兴市场上企业集团的出现和繁荣,正是企业“以网络为中心”战略的结果。在缺少专业中介商的资本市场中,这些集团只能通过建立平行的内部市场来获取资本及管理人才。政治关系也是企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特别是当企业面对不利的政府政策或不一致的制

度框架时(Witt &Lewin ,2007),他们为了自己的生

存和成功而从事政治活动(Hillman &Hitt ,1999)。以政治活动作为影响政府的政策来维护公司利益

的研究有很多(Hillman 等,

2004;Tian 等,2008)。很多企业通过政治努力来与监管机构建立亲密的关系网络(Peng &Heath ,

1996;Peng 等,2005;Guillen ,2000;Hillman &Hitt ,1999);Kedia (2006)

研究印度集团时指出,

Tata 集团通过在选举中投入大量资金,在财务上支持议会政府,与政府间建立

了很强的关系,

并利用非市场形式的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声誉资本精心打造企业的品牌价值,即使业务之间的相关性很低,集团依然可以保持较好的业绩;Bonardi (2004)声称,在一个新解除管制的市

场中,

前垄断公司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同政府机构建立密切关系,这些关系成为他们经营活动的关键部分。此外,还存在一些有独特能力和一般专业管理知识的企业家,在缺失运作良好的商业市场情况下,这些企业家有能力利用政治关系来为他们

谋求利益并从事不同业务(Guillen ,

2000)。在新兴市场上,企业家具备的独特能力和政治关系作为企业发展的资源可以在不同产业领域使用,集团可以利用这些通用资源在非相关产业进行多元化投资

并获取盈利。此外,

Linitch &Zeithmal (1995)研究了管理相关度和多元化绩效的关系,发现管理相关度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联;Markides &Williamson (1996)在品牌认可度、顾客忠诚度和组织体制等产品或特定资源的研究基础上开发了这种相关度的衡量指标,并且发现这些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Singh &Montgomery (1987)研究发现,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与其竞争者相比,更有可能建立基于规模经济、专利、经验优势和

品牌声誉的进入障碍,

因此,也获得比不相关多元化企业更多的市场力量和更好的业绩。上述来自于发达市场的经验证据都表明,在发达市场上,企业只有在对其现有的特定资源和能力相关的产品上进行多元化投资,才能取得较好的业绩。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多元化会给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工作保障和报酬。在管理者激励的视角下,多元化问题已不仅仅被看作与市场和企业的不完善相联系,而且还受到管理者试图最大化他们自身效用的影响。有关管理者的两个最主要的动机是降低雇佣风险和增加报酬。然而,代理的逻辑认为,管理者不仅要为他们滥用多元化负责,还要为企业优良的绩效负责。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盈利且发展良好的,

这说明他们是股东有效的代理人,并且他们的许多战略意图还是对企业成功起到促进作用的。很多学者从外部治理机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办法以解决多元化经营产生的内部代理问题。世界上不同经济体的历史数据显示,良好的外部治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健康发展。法律/规制、资本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等外部治理机制都会影响企业多元化经营。资本市场的治理机制主要通过机构投资者和股东的监督来发挥

作用。Hartzell &Starks (2003)指出,

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数量越高,对高管的监督作用就越明显,高管层通过多元化来谋取私利的可能性就越小,多元化引发的代理成本也就会相应减少;Bethel 等(1998)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积极的股东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股东价值。公司控制权市场作为一个治理工具,通常是在内部控制工具失效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的。然而,随着控制权市场的日趋活跃,这个活动也引发了种类繁多的管理者防御策略;Bittlingmayer (2000)认为,公司控制权市场也可能是把双刃剑,因为它为无效的经理人提供了一种渠道,使其通过不明智的收购沉溺于构建自己的帝国。产品市场竞争在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企业代理成本和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对内部治理和公司多元化两者的关系起到重要的调节作

5

91

2013年第5期(总第509期

管理学动态

用。产品市场也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将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经理会更少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滥用手中的投资决策权侵占公司的资源,损害股东的利益。外部治理机制虽然对管理者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并不能够对管理者动机提供完美无瑕的控制。

在新兴市场中,多元化经营的代理问题有其独特的特征。企业股权的集中度较高,大股东同时也是企业的管理者,因此,并不存在发达经济体中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但是,新兴经济体中,由于国家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企业就以金字塔所有制的结构形式建立企业集团。集团错综复杂的所有权安排给其带来独特的公司治理挑战,即高股权的少数所有者可能剥夺少数股东利益。这种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冲突已经被普遍认为是由于股东缺乏保护和执法机制而造成的。在大型的企业集团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利益冲突、交叉补贴和低效的投资战略等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多元化和绩效的关系。在外部信息披露要求较弱、治理机制效率低下以及公司控制权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集团多元化引发的代理问题可能会更为严重。

4、研究方法的比较

由于不同理论的研究议题、分析层次和研究动因的异同,依据不同的研究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存在明显差异。制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视角的研究更多采用定性和案例的研究方法,交易成本和委托代理理论视角的研究更多采用以二手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而资源基础理论视角的研究则更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学者要依据所选择的理论基础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加以分析和论证。

四、企业多元化经营前因、策略和结果的整合研究框架

综上所述,有关多元化经营的研究主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制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等相关理论展开。本文围绕多元化经营这个核心问题,以上述理论为基础,试图解释多元化经营的各种动因,剖析外部产业和制度环境因素以及组织内部因素对多元化策略和结果关系的权变影响,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前因、策略和结果的整合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多元化经营的前因、策略和结果整合研究框架

对于多元化经营的前因,主要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组织因素展开研究。探讨外部环境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主要以制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探讨内部组织因素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主要从财务、资源和代理三个维度展开研究。

对于多元化经营的策略,主要从多元化战略导向、模式和类型展开研究。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是对上述多元化动因权衡后的结果。一旦做出决策,企业首先面临的就是确定多元化的战略导向,随后是选择多元化的模式和类型。以往文献主要将多元化的扩张模式分为两大类:内部自建和并购。两者关注的核心点集中在是通过内部成长还是通过兼并来实现扩张。由于多元化涉及到一系列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科范式,因此,在对多元化类型划分和衡量时存在较大争议。

对于多元化经营的后果,多元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并不明显,过去的实证研究结论提供了极具争议性的研究结果。特别是现有文献大多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背景下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对于许多新兴国家的市场,受制度环境的制约,其多元化经营的后果与发达市场中的企业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多元化经营的前因、策略和结果整合到同一个框架中,可以深入探究多元化经营的形成及生成机理问题,解析影响多元化经营的关键要素,厘清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导向、模式和类型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后果。该框架是对不同视角下多元化经营研究内容的提炼和抽象,清晰地揭示出多元化经营的内在机理和作用路径。

691

2013年第5期(总第509期

管理学动态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梳理以往实证研究发现,探讨多元化经营的研究热潮已经逐渐由发达市场向新兴市场中企

业多元化的动机、

策略和结果转移,研究关注的重点由企业和产业互动以及企业内部资源层面转向

制度环境、

产业结构和企业内部资源层面交叉并重,研究视角也由单一理论逐步向多理论融合的方向转变。结合新兴市场中多元化经营的现实表现和多元化研究的进展,未来的多元化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和拓展。

第一,制度环境和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态匹配关系需要进一步拓展。现有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有一个假设前提,即企业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做出的战略选择。值得学者们注意的是,在很多新兴市场

上,

虽然制度环境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

随着政府各项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这些改革措施将会对制度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如果不能从

动态的角度跟踪制度环境和企业战略调整,

将会使研究面临极大的局限性。因此,

未来还需要从演进的视角研究企业特别是集团如何同外部制度环境

共同演变和发展。制度背景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制度变迁是否会促使集团的多

元化战略迅速做出调整、

为了应对外部制度环境的变动,企业多元化经营又应该如何调整来应对外部

制度环境的变化、

集团在多元化经营时如何将集团所拥有的和制度背景相关的竞争优势(例如政府的政策支持或社会关系资源等)转化为子公司特定优势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学者们的深入思考。

第二,如何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和管控机制以保障组织的效率、发挥业务模块间的协同效应和不同业务间核心能力的转移,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网络组织的发

展,

集团更加强调通过子公司资源的整合,发挥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总部之间的资源协同效应

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而子公司之间资源协同

效应必须通过集团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和有效的

管控机制来实现。在企业多元化经营过程中,

如何在子公司或不同业务之间有效地分配资源、子公司

或不同业务之间如何相互协调,

通过共享资源来使集团多元化经营的价值最大化、子公司或不同业务

之间如何相互学习,

通过竞争能力的相互传递以提升集团的竞争优势、

集团如何选择适宜的管控机制,在确保子公司能够有效执行集团战略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子公司的自主性,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制约集团多元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既是应对多元化经营实务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为丰富现有理论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第三,如何解决在新兴市场集团多元化经营中普遍存在的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市场并非按照效率原则对集团内部资本等要素进行资源配置,这会进一步提高集团化运作所造成的代理成本,并引发集团内部巨大的系统风险。集团错综复杂的所有权安排,例如金字塔控股结构和交叉持股带来了公司治理的挑战。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会对子公司和集团多元化绩效产生何种影响、集团内部的连锁董事会对集团多元化经营起到何种作用、集团内部正式的治理机制(例如股权结构)和非正式的治理机制(例如关系治理)如何影响子公司行为、如何依据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不同类

型,

指导集团构建适合其战略需要的公司治理保障机制,

以提高多元化战略成功实施的概率、子公司在集团多元化战略既定的情况下,

应选择何种战略与集团战略相匹配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绩效、如何借助其他公司治理机制调动其他股东或利益相关

者的积极性,

加强对集团大股东进行监督和制衡,在发挥大股东积极作用的同时避免其消极作用的

产生,最大程度地降低治理风险,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Amihud ,Y and Lev ,B.Risk Reduction as a Managerial Motive for Conglomerate Mergers [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1,(12).

[2]Barney.Returns to Bidding Firm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Reconsidering the Relatedness Hypothesi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1).

[3]Ben L.Kedia ,et al.Indian Business Groups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12).

[4]Bittlingmayer ,G.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In Bouckaert ,B.De Gaest ,G.(eds )[M ].Encyclopedia of Law and Eco-

7

91

2013年第5期(总第509期)

管理学动态

nomics,University of Ghent and Edward Elgar,2000.

[5]Chang,S.J and Hong,J.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Group-affiliated Companies in Korea:Resource Sharing and Internal Business Transac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2).

[6]Chatterjee,S and Wernerfelt.Related or Unrelated Diversification:AResource-based Approa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 Proceedings,1988,(2).

[7]Daphne W.Yiu,et al.Business groups:An Integrated Model to Focus Future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8).

[8]Dyl,E.A.Corporat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Compensation-Evidence on the Agency Problem[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88,(9).

[9]Hicheon Kim,et al.The Evolution andRestructuring of Diversified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Markets:The Lessons from Chaebols in Korea[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4).

[10]Hitt,M.A and Ireland,R.D.Corporate Distinctive Competence,Strategy,Industry and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5,(6).

[11]Jensen,M.C.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86,(3).[12]Jensen,M.C and Meckling,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ur,Agency Costs,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13]Khanna,T and Palepu,K.Is Group Affiliation Profitable in Emerging Markets?An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Indian Business Groups[J].Journal of Finance,2000,(7).

[14]Khanna,T and Palepu,K.Why Focused Strategies May be Wrong for Emerging Markets[J].Harvard BusinessReview,1997,(4).

[15]Khanna,T andRivkin,J.W.Estimating 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Marke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1).

[16]La Porta,et al.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4).

[17]Peng,M.W.,et al.What Determines the Scope of the Firm over Time?A Focus on InstitutionalRelatedn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2005,(6).

[18]Porter,M.E.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Review,1987,(3).

[19]Rajan,Rand Zingales,L.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98,(5).

[20]Rumelt,R.P.Strategy,Structur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1]Saptarshi Purkayasth,et al.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Developed and Emerging Market Contexts:A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Reviews,2011,(1).

[22]Singh,H and Montgomery,C.A.Corporat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7,(8).

[23]Teece.Economies of Scope and the Scope of the Enterprise[M].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0,(1).

[24]Teece.Internal Organiz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rofitability of Principal Firm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1981,(2).

[25]Vasndevan and Vardarajan.Research on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

[26]Williamson,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Mac Millan Free Press,1975.

[27]Williamson,O.The Modern Corporation:Origins,Evolution,Attribut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1,(8).

[28]Yip,G.Diversification entry:Internal development versus acquisi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3).

[29]Yiu,D.,et al.Understanding Business Group Performance in an Emerging Economy:Acquiring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sper[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5,(2).

[30]顿曰霞,薛有志.多元化经营企业组织结构与治理特征的匹配关系[J].北京:经济管理,2007,(10).

[31]韩忠雪.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J].上海: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

[32]贾良定,张君君,钱海燕等.企业多元化的动机、时机和产业选择———西方理论和中国企业认识的异同[J].北京:管理世界,2005,(8).

[33]刘素,薛有志,纪鑫.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行业特征的实证研究[J].武汉:管理学报,2010,(10)

[34]杨鑫,金占明,李鲲鹏.多种行业因素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天津:南开管理评论,2010,(6)

891

2013年第5期(总第509期)

管理学动态Comparation between DiversificationResearch Angles and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ion Framework

LIU Su1,2,CHEN Zhi-jun1

(1.Shan D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Jinan,Shandong,250014,China;

2.Shan 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inan,Shandong,250014,China)

Abstract:Diversific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ly research issu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Based on a survey of previous literatur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in terms of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in-stitutions,resources,agents,finances as well as industry organizations.On the ground of the above overview,a num-ber of comparisons have been made between the five diversification theories from levels of analysis,the research mo-tivation,research issues and study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diversification antecedents,strategies and results the author has constructed a diversification integration research framework to reveal its inner mechanism.Finally after a brief comment on the present research about diversification,the future research has been prospected.

Diversification is a kind of operation mode which is used to satisfy the business growth or expansion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units or industries that the firm involves(Gort,1962).In research area such as strategic manage-ment,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so on,considerable concern has arisen over the diversification thesis.An early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diversification was mostl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alysis.Then related theories including resource based theory,principal-agent theory as well as institutional theory contributed considerably to the content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cation.The au-thor reviewed the previous empirical research and found that the most literature in terms of diversification was based on five angles lik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institutions,resources,finances and agents.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re existed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various theories.For example,institutional theory would like to use case study or qualitative study to discuss diversification problems.However,principal agency theo-ry would like to us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ain their hypotheses and resul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diversification and regards the above theories as the foundation,trying to explain various driving factors,analyzing the contingency impact on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the following result in terms of the external industrial and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An integration research framework which contains the antecedents,strategies and results of diversification is constructed.This framework is the refinement and abstract of different di-versification research which clearly reveals the inner mechanism.

Through the combing previous empirical studies 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the diversification research upsurge has transferred from developed markets to emerging markets.Moreover,the research issue has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diversification antecedents,strategies and results.The research focus has turned from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in-teraction as well as inner resource level to the interac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ternal resource level as well a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The research thesis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theorie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diversification,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could be expanded following the four aspects:Firstly,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terprises’diversification needs to be deeply implored.Secondly,to what extent can organization choose ap-propriate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organization?In addition to the choice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how to transfer the core competence between different units?What’s more,how to coordinate between various modules as to strength the synergy effect.These topics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Thirdly,how to resolve the agency confliction in business groups’diversification between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minority shareholders in the emerging market is worth discussing.

Key Words:diversification;integration framework;research driving factors;strategy choices;performance

(责任编辑:舟山)991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附录部分中文版

P109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之间的关系 1992年,COSO(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赞助组织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该框架建立了内部控制结构,并提供评价工具,从而使企业和其他主体可以评估其控制系统。该框架定义了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过程,该控制过程受到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职工的影响,旨在提供合理保证,以实现下列目标: ?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本附录概述了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间的关系。 对内部控制的拓展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则更为深入,它扩展和详述了内部控制的范畴,这使企业风险管理成为了更加全面关注风险的更加健全的概念。由于企业主体和其他组织只关注自身的内部控制,从而使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仍然有重要的影响。 目标分类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细分了三种目标—运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企业风险管理也细分了三种类似的目标类别—运作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在内部控制框架中,报告类别被认为与公布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相关。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报表的范畴被明显的扩展,涉及了主体编制的所有在内部和外部使用的报表。包括管理层内部使用的报告和那些对外发布的报告,以及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报告和监管申报材料等, 其范围也从财务报表拓展为不仅包含更加广泛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含非财务信息。 P110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增加了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即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来源于主体的规划,同时运营、报表和合规性的目标都要与之一致。企业风险管理被应用于战略制定以及其他三类目标的实现。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还引入了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概念。风险偏好是在主体实现目标或制定规划过程中所愿意承担的广义风险的数量,它为战略制定及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参考。在确定风险承受能力过程中,管理层需考虑相关目标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企业风险偏好相协调。在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经营有助于确保该主体能保持在它的风险偏好之内,进而确保该主体将会实现其目标 风险组合观点 风险组合未包含在内部控制框架之内。对企业内每个单位而言,其风险可能落在该单位的风险容忍度范围内,但从企业总体来看,总风险可能超过企业总体的风险偏好范围。因此,应从企业总体的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 组成部分 在加强关注风险的同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扩展为四个组成部分—目标设定(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内部环境 在论述环境组成方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讨论了一种主体风险管理理念,即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描述了主体如何考虑风险,反映了它的价值观,并影响其文化和经营风格。如上所述,此框架包含了风险偏好的概念,风险承受能力更加明确的印证了这一点。 考虑到董事会的决定性作用及其构成,为了使企业风险管理更加有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

内部控制五要素

按美国的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分为以下五要素: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监察 中国的《内控规范》借鉴了美国的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结合中国国情,要求企业所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五个要素: 1、内部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内部监督 详解: 有效的内部控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五项基本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

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简介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简介 1992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管理组织(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以帮助企业和其他实体评估并加强内部控制系统。此后,《内部控制—综合框架》被首席执行官、理事会成员、监管者、准则制定者、职业组织以及其他人士视为内部控制方面合理的综合框架。 同时,财务报告和相关立法以及监管环境也发生了变革。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其中,《萨班斯法案》第404号条款要求公众公司管理层每年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报告。 随着情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项框架到今天仍然是有效的,遵从《萨班斯法案》第404号条款的各种规模的公众公司管理层仍继续沿用。然而,较小型公众公司在面对执行第404号条款的挑战时,承受了意料之外的成本。为了指导较小型公众公司执行第404条款,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管理组织于2006年发布了《较小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并非是对《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取代亦或修改,而是就如何应用提供了指导。就如何按照成本效率原则使用《内部控制—综合框架》设计和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指南》为较小型公众公司提供了指导(当然《指南》也同样适用于大型公司)。尽管《指南》本意上是为了帮助管理层建立和维持财务

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制定的,但它同样有助于管理层按照监管者的评估要求对内部控制效果进行更有效率地评估。 《指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要,向公司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介绍了整个文件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了较小型公众公司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的主要观点,其中描述了公司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内部控制的、较小型公众公司面临的挑战以及管理层如何使用《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此外,还从《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中提炼了20个基本原则,并介绍了较小型公众公司以符合成本效率的方式应用这些原则的相关态度、方法和实例。 第三部分提供了解释性工具以帮助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管理者可能会使用这些解释性工具以确定公司是否已有效地应用了这些原则。 高层管理人员将对第一部分“概要”和第二部分“主要观点”的概述章节比较感兴趣,并在必要的情形下参考第二部分的其它章节,而其他管理人员将把第二部分“主要观点”和第三部分“解释性工具”作为指导其具体工作的指南。 一、“较小型”公众公司的特征 尽管人们希望能够在小型、中型和大型公司之间划定一条的“清晰的界限”,但《指南》并未提供此类定义。它使用了“较小型公众公司”而非“小型公众公司”,这意味着《指南》适用于更大范围内的公司。《指南》对“较小型公众公司”的特征作

内部控制体系基本框架

部控制体系基本框架 目次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编制原则……………………………………… 1.4 主要应用……………………………………………………………………… 1.5 主要容………………………………………………………………………… 1.6 控制的原则……………………………………………………………………… 1.7 控制的职责……………………………………………………………………… 2 框架基础……………………………………………………………………………… 2.1 公司愿景………………………………………………………………………… 2.2 公司使命………………………………………………………………………… 2.3 公司战略………………………………………………………………………… 2.4 经营理念………………………………………………………………………… 2.5 企业文化………………………………………………………………………… 2.6 核心价值观……………………………………………………………………… 2.7 公司与政府的关系……………………………………………………………… 2.8 公司与投资方的关系…………………………………………………………… 2.9 公司与员工的关系……………………………………………………………… 3 控制环境……………………………………………………………………………… 3.1 公司治理架构…………………………………………………………………… 3.2 管理理念及经营风格…………………………………………………………… 3.3 组织结构………………………………………………………………………… 3.4 诚信与道德价值观……………………………………………………………… 3.5 权责分配体系…………………………………………………………………… 3.6 人力资源政策及实施…………………………………………………………… 4 风险管理……………………………………………………………………………… 4.1 风险管理容…………………………………………………………………… 4.2 风险管理目的…………………………………………………………………… 4.3 风险管理信息的采集………………………………………………………… 4.4 风险评估……………………………………………………………………… 4.5 风险管理策略………………………………………………………………… 4.6 风险应对措施………………………………………………………………… 4.7 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5 控制活动…………………………………………………………………………… 5.1 实施控制活动的基本要求…………………………………………………… 5.2 建立预算管理和经营活动分析评价制度…………………………………… 5.3 期末财务报告流程…………………………………………………………… 5.4 建立控制活动体系…………………………………………………………… 6 信息与沟通………………………………………………………………………… 6.1 信息……………………………………………………………………………

JAVA Web课程设计--注册登录系统-- 用SSH框架整合实现注册登录系统

用SSH框架整合实现注册登录系统 注册登录系统几乎是每一个web程序必须拥有的功能,因此,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将其单独提取出来,并使用SSH框架的整合来实现这个系统。虽然注册和登录系统并不复杂,但这两个子系统却拥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必要功能,如验证客户端输入、数据库访问等。因此,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练习,大家可以基本上了解使用SSH框架整合开发一个完整系统的一般步骤。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系统概述 ●设计数据库 ●SSH三大框架的整合 ●MD5加密的实现(选做) ●注册系统的实现 ●登录系统的实现

1、系统概述 本次课程设计练习了一个简单的Web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用户注册、用户登录两个功能。本系统的实现是基于SSH框架整合技术的。本系统功能单一,业务逻辑简单。主要用于大家练习如何使用SSH框架整合技术开发一个完整的Web 系统。 1.1系统功能简介 本系统分为两个功能:注册和登录,当用户注册一个新用户时(可以使用英文和中文用户名),就是向数据库的user表中添加一条记录。 当用户输入注册信息时,本系统提供了基本的客户端验证,来判断用户输入的合法性,只有当用户的输入满足系统的要求时,才会将用户输入的数据提交到服务器端负责处理注册信息的Action。在注册Action成功处理完用户提交的注册信息后,客户端仍然会回到注册页面。如果用户想使用已经注册的用户名来登录,可以通过单击“登录”超链接转到登录页面进行登录。 当用户在登录页面正确输入在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用户名和密码时,就可以成功登录了。在用户登录页面也拥有和用户注册页面类似的客户端验证机制。也就是说,只有当用户名和密码都输入时,系统才会向服务器端负责登录的Action 提交信息。通过验证用户名和密码都正确,系统才允许登录。 1.2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的注册系统和登录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但可以通过使用注册和登录系统的相应超链接导航到另一个系统中。每一个系统分别由一个处理业务逻辑的Action、DAO层代码和若干个JSP页面组成。其中注册系统的Action是RegisterAction类,另外还有一个用于显示用户注册页面的register.jsp文件和一个负责显示处理结果的result.jsp文件。登录系统的Action是LoginAction类,另外还有一个login.jsp文件和一个表示用户已经成功登录的success.jsp文件。用户注册登录系统的工作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关于优势视角理论的综述(综合全面,参考权威)

优势视角理论 一、理论渊源 (一)对传统理论视角的反思与优势视角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之前,社会工作像其他助人专业一样,主要遵循临床医学治疗的以问题和病理为核心的问题视角,它以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切入点,认为服务对象是有问题,有疾病,有瑕疵的,社会工作者正是以权威的治疗者出现的,通过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找出原因、解释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1982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的一项针对慢性精神病患的实验引起了优势视角的迅速崛起和学术界对于优势视角的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负责此项目的charles Rapp教授与Ronna Chamberlain博士放弃了既有的实务模式,而是采取了一个以服务对象为核心的视角,它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认为身处困境,具有疾病或问题的人仍然具有优势与资源,只是缺少发现与挖掘,这一视角即优势视角。此后,优势视角作为一个全新的、正向积极的社会工作处遇方式而得到不断发展。 1989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的Weick,Rapp,Sullivan,Kusthard发表了《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视角》一文,宣告优势视角的诞生。 1992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的教授Dennis Saleebey编写出版了《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成为优势视角的主要文本。此后,社会工作教育者、服务提供者和管理人员不断完善与发展优势视角,澄清了它的复杂应用过程及如何评估其有效性的质疑,使其越来越富有实用性。 (二)优势视角的思想来源 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案主的优势和潜在的能力以及案主如何构造和理解、解释意义世界。以存在主义社会工作为例,存在主义强调理解的重要性,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的方式,理解本身不是达到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去理解存在的潜在性和可能性;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存了主义社会工作模式,强调人们要真诚用心的生活,无论什么形式的存在都是符合人的本质的存在,人们应该按着自己的选择而非按规定了的生活,在实务中鼓励案主以自己的选择、理解去生活,工作者不能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解释案主及其生活或选择。 ①也就是说以优势视角来界定社会工作的本质时,一定要强调理解和解释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从优势视角对社会工作的本质进行界定,可以将其简单定义为这样一种递进过程:交流——理解——解释——互助。这里的交流是一种人与人 ①李晓凤.两种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发展、危机和繁荣[J].学术论坛,2004(2).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c o s 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 框架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前沿译丛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美)COSO 制定发布 方红星王宏译 大连 制定发布机构简介 COSO是Treadway委员会(Treadway Commission,即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通常根据其首任主席的姓名而称为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的简称。Treadway委员会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财务经理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等5个组织于1985年发起成立。1987年,Treadway委员会发布一份报告,建议其发起组织共同协作,整合各种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定义。1992年,COSO发布了着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4年作出局部修订),成为内部控制领域最为权威的文献之一。2003年7月,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征求意见稿)》,经过一年多的意见反馈、研究和修改,2004年9月发布了最终的文本。本书就是按照2004年9月正式发布的文本进行翻译的。 译者简介

方红星,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兼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编审,东北财经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三友会计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兼职有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常务理事及多家学术期刊编委。 王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财政部会计司综合处,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中文版前言 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演进过程之中,COSO的突出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它在1992年所发布的、并于1994年作出局部修正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已经成为世界通行的内部控制权威文献,被国际和各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银行监管机构和其他方面所采纳。 2003年7月,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征求意见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也有一些学者撰文介绍了相关的情况。诚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并没有立即取代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但是它涵盖和拓展了后者。因此,对新的框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4年9月,正式的最终文本发布之后,由于着作权保护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在国内很难取得该框架最终定稿的版本。而许多学者继续按照征求意见稿来进行转述、介绍和研究,已经显得不合适了。为此,我们通过积极联络和多方努力,最终获得了正式授权,得以将这份重要的文献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公开出版。 长期以来,尤其是在2001年前后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公司丑闻爆发之后,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立法行动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也概莫能外。我国的有关部门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制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积极尝试。目前,关于研究和制定企业内部控制指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COSO的内控魔方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COSO的内控魔方 清华大学 宋逢明教授

中国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 2008522保监会等五部委于年月日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文) 2.五部委又于2010年4月26日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财会【2010】11号文)

关于COSO 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是由左列五个民间机构联合 发起的组织,旨在提供企业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思想 指导和管理架构。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Framework) Integrated Framework (ICIF: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Internal Control ●首次发表于1992年 ●金融危机后被广泛接受 ●在美国使用非常普遍 ●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被 普遍使用 原始的COSO内控魔方

2012年的修订版 商业环境的变化内控整合框架的相应变化 修订时间表(正式发布时间已推迟)201020112012 9月-1月2月-10月12月-3月4月-12月 有关方面的 审阅和评估设计和构建 公开 征求意见完成定稿

内部控制的定义 ● 定义:内部控制是受到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活动所影响的企业管理过程,这一过程的设计是为实 现以下三类企业运行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障: 1企业运行(操作)的有效和效率1. 2.报告的可靠性 3. 合规性(符合法律和监管要求) ● 内部控制的涵义: 1.内部控制是一个管理控制过程 内部控制是个管理控制过程 2.内控是受人们活动影响的,不只是手册或一套规章制度3.为实现企业运行目标提供合理而非绝对的保障 4.内控与三类运行目标(运行操作、报告和合规性)配套 5. 内控要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

JAVAWeb课程设计--注册登录系统--用SSH框架整合实现注册登录系统

用SSH框架整合实现注册登录系统注册登录系统几乎是每一个web程序必须拥有的功能,因此,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将其单独提取出来,并使用SSH框架的整合来实现这个系统。虽然注册和登录系统并不复杂,但这两个子系统却拥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必要功能,如验证客户端输入、数据库访问等。因此,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练习,大家可以基本上了解使用SSH框架整合开发一个完整系统的一般步骤。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系统概述 ●设计数据库 ●SSH三大框架的整合 ●MD5加密的实现(选做) ●注册系统的实现 ●登录系统的实现

1、系统概述 本次课程设计练习了一个简单的Web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用户注册、用户登录两个功能。本系统的实现是基于SSH框架整合技术的。本系统功能单一,业务逻辑简单。主要用于大家练习如何使用SSH框架整合技术开发一个完整的Web系统。 1.1系统功能简介 本系统分为两个功能:注册和登录,当用户注册一个新用户时(可以使用英文和中文用户名),就是向数据库的user表中添加一条记录。 当用户输入注册信息时,本系统提供了基本的客户端验证,来判断用户输入的合法性,只有当用户的输入满足系统的要求时,才会将用户输入的数据提交到服务器端负责处理注册信息的Action。在注册Action成功处理完用户提交的注册信息后,客户端仍然会回到注册页面。如果用户想使用已经注册的用户名来登录,可以通过单击“登录”超链接转到登录页面进行登录。 当用户在登录页面正确输入在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用户名和密码时,就可以成功登录了。在用户登录页面也拥有和用户注册页面类似的客户端验证机制。也就是说,只有当用户名和密码都输入时,系统才会向服务器端负责登录的Action 提交信息。通过验证用户名和密码都正确,系统才允许登录。 1.2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的注册系统和登录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但可以通过使用注册和登录系统的相应超链接导航到另一个系统中。每一个系统分别由一个处理业务逻辑的

基于SSM整合框架的快速开发技术研究

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作业簿 年级计算机科学S151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计算机新技术专题 姓名熊魏 交作业时间2016年10月8日

基于SSM整合框架的快速开发技术研究 熊魏 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S151班学号:0 1引言 框架,即framework。其实就是某种应用的半成品,把不同应用程序中有共性的一些东西抽取出来,做成一个半成品程序,这样的半成品就是所谓的程序框架。 软件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复杂了,特别是服务器端软件,涉及到的知识、内容、问题太多,在某些方面使用别人成熟的框架,就相当于让别人帮你完成一些基础工作。你只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系统的业务逻辑设计,这样每次开发就不用白手起家,而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搭建。 使用框架的最大好处:减少重复开发工作量、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同时,还有其它的好处,如:使程序设计更合理,程序运行更稳定等。基于这些原因,基本上现在在开发中,都会选用某些合适的开发框架,来帮助快速高效的开发应用系统。 框架的选择,就是看哪个框架最合适,从而减少开发的工作量,提高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并有效减少维护的工作量,最终达到节约综合开发成,本获取更多的收益。下面简单了解一下Spring MVC+Spring+Mybatis三大框架。 2.技术架构 系统采用以spring为核心并整合了Spring mvc和mybatis的3个轻量级框架技术的组合,即SSM整合框架。利用SSM整合框架可开发出分层、易扩展、易维护的企业级应用系统。,能够极大地满足系统的需求。SSM框架结构图如图2所示。 随着web应用的规模、复杂度不断升级,对软件架构的复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课题采用了MVC这一软件架构模式,该模式成功实现了动态的程序设计,简化了后续对程序的修改以及扩展,使部分程序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此外,此模式简化了应用程序的复杂度,使程序结构更直观。基于MVC架构模式,本系统采用SSM框架,即Struct2,spring3.0,mybatis框架组合,采用此框架技术可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程序的复杂度。

(完整版)哈佛分析框架外文文献及翻译

经营分析与估值 克雷沙·G.帕利普保罗·M.希利 摘自书籍“Business Analysis and Valuation”第五版第一章节 1.简介 本章的目的是勾勒出一个全面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因为财务报表提供给公共企业经济活动最广泛使用的数据,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依靠财务报告评估计划企业和管理绩效率。 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通过财务状况及经营分析解决,如下面的示例所示: 一位证券分析师可能会对问:“我的公司有多好?这家公司是否符合我的期望?如果没有,为什么不呢?鉴于我对公司当前和未来业绩的评估,该公司的股票价值是多少?” 一位信贷员可能需要问:“这家公司贷款给这家公司有什么贷款?公司管理其流动性如何?公司的经营风险是什么?公司的融资和股利政策所产生的附加风险是什么?“ 一位管理顾问可能会问:“公司经营的行业结构是什么?该策略通过在工业各个企业追求的是什么?不同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表现是什么?” 公司经理可能会问:“我的公司是正确的估值的投资者吗?是我们在通信程序中有足够的投资者来促进这一过程?” 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项有价值的活动,当管理者在一个公司的战略和各种体制因素完成后,他们不可能完全披露这些信息。在这一设置中,外部分析师试图通过分析财务报表数据来创建“中端信息”,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关于该公司目前业绩和未来前景的展望。 了解财务报表分析所做的贡献,这是很重要的理解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财务报告的作用,形成财务报表制度的力量。因此,我们首先简要说明这些力量,然后我们讨论的步骤,分析师必须执行,以提取信息的财务报表,并提供有价值的预测。 2.从经营活动到财务报表 企业管理者负责从公司的环境中获取物理和财务资源,并利用它们为公司的投资者创造价值。当公司在资本成本的超额投资时,就创造了价值。管理者制定经营战略,实现这一目标,并通过业务活动实施。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其经济环境和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环境包括企业的产业、投入和产出的市场,以及公司经营的规章制度。公司的业务战略决定企业如何定位自己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 2.1会计制度特点1:权责发生制会计 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权责发生制,它们是以权责发生制而不是现金会计制备的。不像现金会计,权责发生制会计与经济交流活动和实际收付现金相关的成本和效益的记录之间的区别。净收益是应计制会计下的主要周期性业绩指标。计算净收入,生态影响的经济交易记录的基础上的预期,并不一定是

(管理)新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13版)-中文版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执行纲要 内部控制帮助组织达到重要的目标,维持和改进业绩。科索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使得组织能够开发有效果且有效率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且能够适应变化的商业和运营环境,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促进规范决策和组织的治理。 设计并实施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充满挑战的;每天保持制度运行的效果和效率会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崭新且不断更新的商业模型,对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依赖,日益繁多的监管要求和检查,全球化和其他挑战要求每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都能够更加敏捷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运营和监管的环境。 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除了对制度和流程严格遵守外,还要求判断力。管理层和董事会通过其判断来决定多少控制是充分的。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每天通过其判断,在组织内选取,推进和实施各类控制。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师,以及其他的员工,通过其判断来监控和测试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本框架在内部控制方面,对管理层,董事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和其他与组织产生互动关系的相关方有所帮助,且不会过分死板;而这有赖于对内部控制体系构成要素的理解,有赖于对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的时机的洞见。 翻译:@注册内审师

对于管理层和董事会,本框架提供: 一套工具,将内部控制推广到各类型的组织,无论行业或法律形式,无论在组织层面,经营单元层面或职能层面; 一种原则导向的方法,能够灵活设计,实施和推进内部控制,并留有判断空间——这些原则可在组织层面、运营层面和职能层面应用; 一些要求,具体阐述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要素和原则是如何存在和发挥作用,如何在一起产生协调作用; 一套工具,识别和分析风险,开发和管理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且更关注反舞弊措施; 一个机会,将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扩大应用范围,满足各种其他的报告、运营和遵循目标; 1.一个机会,清理那些在降低风险方面价值不大的无效,冗余和 低效的控制。 2.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和组织的其他相关方,本框架的应用可使 其: 对于董事会针对内部控制的监管更有信心; 对于组织实现目标更有信心; 对组织识别,分析和应对来自商业与运营环境风险与变化的能力更有信心; 翻译:@注册内审师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执行纲要2013版(中英文对照)

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Executive Summary 执行纲要 Internal control helps entities achieve important objectives and sustain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COSO’s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Framework)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develop systems of internal control that adapt to changing business 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s, mitigate risks to acceptable levels, and support sound decision making and governance of the organization. 内部控制帮助组织达到重要的目标,维持和改进业绩。科索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使得组织能够开发有效果且有效率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且能够适应变化的商业和运营环境,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促进规范决策和组织的治理。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n effective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can be challenging; operating that system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every day can be daunting. New and rapidly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greater use and dependence on technology, increasing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scrutiny,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challenges demand any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to be agile in adapting to changes in business, operating and regulatory 翻译:@注册内审师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光明乳业财务分析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光明乳业财务分析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在乳制品的消费上也产生了变化。有关资料呈现出我国乳制品产量在近10年内增添了10倍多,且奶类的生产量逐年增添,以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增添。我国乳制品行业中以蒙牛、伊利和光明三大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推进着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市场发展。在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刻,在面对伊利与蒙牛两大龙头企业的双重压力下,光明乳业如何在行业中继续保有一席之地引起了我的关注。光明乳业一直致力于创造高品质的乳制品,其品牌信誉也有目共睹。本文对光明乳业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是为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发现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其制定更适合的发展战略以此来提高行业竞争力。 本文之所以采取哈佛框架法是因为运用传统财务分析法对企业进行的财务分析不够全面,有些不适用和有毛病的地方越来越突出。比如传统财务分析法太过依赖报表数据,在源头数据上把握不精确,无法完全代表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果。但是哈佛分析框架法就填补了这些空缺改正了这些毛病,从战略、会计、财务和前景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可以整体掌控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但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而且有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哈佛分析框架简述 2.1哈佛分析框架的定义和内容 定义:哈佛分析框架是一种新型的财务分析方法,它由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四部分组成,与传统财务分析法不同的是它把战略分析放在重要位置,以它为起点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

内容:(1)经营战略分析。经营战略分析是哈佛分析框架的根本和出发点,主要包括对整个行业的剖析和对企业的竞争力剖析这两个方面。对整个行业的剖析采取PEST和波特的“五力模型”,就企业的竞争力而言,运用SWOT分析法发现其在外部环境中的机遇与威胁以及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再依照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 (2)会计分析。通过对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信息的评估来揭示经营成果的真实状况;选用适合的会计政策和对会计灵活性的分析,可以降低信息失真的程度,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重新计算数据后,可以减少会计工作虚报错报的可能性。 (3)财务分析。通过年度报告公示的财务数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更直观地表现财务数据的浮动走势,对某些重要的指标与同行业的企业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和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 (4)前景分析。简单来说是对公司未来的成长方向进行预测。主要分为前景预测和风险预测,结合内外部因素,规避风险,制定更加合适的发展战略。 2.2哈佛分析框架法与传统财务分析法的比较 传统财务分析法有杜邦分析体系、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和比率分析等方法。比如像杜邦分析法它是对几种主要财务比率的关系来分析评价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 传统财务分析法的弊端: (1)传统财务分析法太过依赖报表数据,在源头数据上把握不精确,不能完全说明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果。

以优势视角设计

以优势视角设计:社会工作者如何进行 社区工作与社区发展实践 作者简介:李图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非盈利组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系100872) [摘要]社区工作者如何进行社区工作和社区发展建设,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一项刚刚起步的社会试点工作,倍受各界人士重视,其理论与实践方法正处在探讨和发展阶段。本文以优势视角的观点出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从优势角度对社会了作的涵义进行了论述;第二,对居民与社区的关系展开讨论,强调社区与居民自身的切实利益紧密相连;第三,对社区了作提出若干策略行动;第四,对如何落实社区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全文四点互为联系,较完备地构成了优势视角的社区工作的理沦与方法体系。 [关键词]优势视角社区工作社会发展参与 美国学者Dennis Saleebey近年来提出的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受到了社会工作界广泛好评,正如美国《社会工作》原主编Stanley witkin所评价: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优势视角已经被应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各种被需要的领域,它的原则也已经被进一步细化。优势视角作为一种工作手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促进了一场革命静悄悄地发生(Dennis Salecbey,2004)。甚至有学者认为:这一突破在社工领域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此言虽有过誉之嫌,不管怎样,它的确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工作领域的高度重视,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发展趋势。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应该说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一个领域,社区是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高度的人际关系带有极强优势的资源,社区工作者如何在社区内辨识出居民的资源和社区资源并从优势的角度重新建立起与这些资源的关系?如何通过设计提升社区工作?一些什么具体工作方法和原则?优势视角作为一个方法和策略,它可以怎样应用在社区发展工作亡?这些都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优势视角”下的社区工作的涵义 一直以来,传统的社会工作着重补救性的危机介入,很多时候只重视改变或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条件。为了改善这种社会工作“补救多于预防”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工教育课程委员会正式认可社区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这个确认,并不是要取代个案工作的位置,而是希望扩展社会工作的分析角度,跳出微观局面,补充危机介入方法的不足,最终令当事人的问题能全面得到处理及解决。 所以,整个20世纪以来,美国、英国一些学者经常讨论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但总体而言,认为:社区工作可视为一种社工专业,在这个专业内的其中一些工作事务,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居民权益,倡导社会公义及公平。此外,建正互助合作、互相关怀及群策群力的社区也是社区工作的目标。基本上可以说,传统社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立足于这样的假设:案主之所以成为案主,是因为他们有瑕疵、有问题、有病理和疾病。 搜寻较早各种社区工作的定义文献,可以看到定义主要概括地归纳为以下的共同点,认为社区工作:是一种介入方法;是一项有汁划的行动;是一个运用集体行动的方法;满足社

优势视角与问题视角对比

第4卷第10期 2005年10月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yangTeaehers’College(SoeialSeienees) Vol.4 Oet. No.10 2005 社会工作中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的比较 闻英 (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社会工作中的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问题视角将关注点聚焦在案主所面 临的问题和困难上,优势视角将关注点聚焦在案主自身的能力和优势上。二者有着不同的假设理论基础,对社 会工作本质的理解不同,由此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关键词:社会工作;问题视角;优势视角 中图分类号:BZ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一6132(2005)10一0014一03 视角是人看问题的不同切人点,是人的不同思认为人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着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可 维架构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是以依靠自身的潜能和优势解决问题。所以,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中的两种不同思维模式。问题视角也称缺陷强调发现案主身上的“闪光点”,挖掘案主身上的潜 视角,它是以问题为核心,社会工作者在利用自己所学力,培育、鼓励、协助、支持、激发、释放人们内在的优 专业知识对案主进行帮助时,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案势,通过案主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主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在对案主所遭遇到的问题二、两种视角的理论基础不同 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的属性(一)问题视角的理论基础 制定一系列的帮助和改变案主的计划。优势视角是以从问题视角出发,工作者往往将案主评估为问 优势为核心,社会工作者在对案主进行帮助时强调将题,社会工作者聚焦于案主“出了什么问题”以及〔 关注点聚焦在案主身上,尽可能的发挥案主自身的能作者要“做些什么”来帮助案主脱离这些问题,即要 力和优势,并利用案主的这些优势来进行自我的帮助对案主进行诊断和治疗。而这种考虑问题的角度与 和发展!”。社会工作领域中的这两种不同视角有着不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内容或要求相符, 同的假设、理论基础,对社会工作的本质理解不同,由也就是说持有这种思维方法的工作者或社会工作学 此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家大多采用了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两种视角的假设不同精神分析理论以弗洛伊德为代表,是迄今为止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执行纲要2013版(中英文对照)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Executive Summary 执行纲要 Internal control helps entities achieve important objectives and sustain and improve performance.COSO’s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Framework)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develop systems of internal control that adapt to changing business 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s,mitigate risks to acceptable levels,and support sound decision making and governance of the organization. 内部控制帮助组织达到重要的目标,维持和改进业绩。科索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使得组织能够开发有效果且有效率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且能够适应变化的商业和运营环境,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促进规范决策和组织的治理。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n effective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can be challenging;operating that system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every day can be daunting.New and rapidly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greater use and dependence on technology,increasing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scrutiny, globalization,and other challenges demand any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to be agile in adapting to changes in business,operating and regulatory 第1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