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细胞生理学

细胞生理学

细胞生理学
细胞生理学

第二章细胞生理学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内容说出跨膜物质转运的几种主要方式。复述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的概念。列举单纯扩散的物质种类。说出易化扩散的种类及其特征。列

举离子通道的控制类型。说出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列举钠钾泵的意义。复述继发

性主动转运的概念,说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熟悉内容描述物质入胞和出胞转运的过程,列举入胞和出胞转运的生理

现象,说出入胞作用的几种类型。

了解内容简单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液态镶嵌模型),解释并列举细

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讨论葡萄糖的跨上皮转运机制。讨论易化扩散的生理意义。

讨论入胞和出胞转运的生理意义。

(一)名称解释

液态镶嵌模型、单纯扩散、易化扩散、通道、载体、电压门控、受体门控、机械门控、饱和现象、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入胞作用、出胞作用、受体内化。

(二)思考题与讨论

1.葡萄糖的跨上皮转运机制和临床应用。

2.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3.团块物质转运的意义。

(三)选择题

A型题

【A1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哪种脂质成分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靠近胞质的内层并与第二信使DG和IP3的产生有关

A.磷脂酰肌醇B.磷脂酰胆碱C.磷脂酰乙醇胺

D.磷脂酰丝氨酸E.糖脂

2.葡萄糖或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方式属于

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3.在膜蛋白质帮助下,某些胞外的蛋白质分子选择性地进入胞内的跨膜转运方式属于A.原发性主动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C.经载体易化扩散

D.受体介导入胞E.液相入胞

4.水分子快速通过细胞膜主要是借助

A.水泵B.载体蛋白C.水通道D.单纯扩散E.离子通道5.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

A.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

D.转运的物质都是小分子E.有饱和性

6.下列关于Na+泵功能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将细胞内K+转运出去B.将细胞外Na+转运入细胞

C.转运等量的Na+和K+D.维持细胞内外的Na+、K+离子浓度梯度

E.活动增强导致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反应

7.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到组织液的过程属于

A.入胞B.易化扩散C.出胞D.主动转运E.单纯扩散8.下列哪一项属于主动转运

A.安静时K+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B.兴奋时Na+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C.葡萄糖由细胞外液进入一般细胞D.Na+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

E.肌质网终池内的Ca2+流入胞质

【A2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9.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处的吸收是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实现的,抑制下列哪种功能活动可以影响该葡萄糖的吸收

A.钠泵B.钙泵C.质子泵D.钠钙交换体E.钠氢交换体(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每组题共用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入胞作用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10.O2和CO2跨膜转运属于

11.Na+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属于

12.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属于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

13.经通道易化扩散完成的生理过程有

A.静息电位的产生B.动作电位去极时相的形成

C.动作电位复极时相的形成D.局部反应的形成

14.下列哪些过程需要细胞本身耗能

A.维持正常的静息电位B.达到阈电位时出现大量的Na+内流

C.动作电位复极相中的K+外流D.骨骼肌胞质中Ca2+向肌质网内部聚集15.经载体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有结构特异性B.有饱和现象

C.逆电-化学梯度进行D.存在竞争性抑制

16.关于跨膜转运正确的描述是

A.O2与CO2的跨膜转运属于单纯扩散

B.动作电位去极过程中的Na+内流属经通道易化扩散

C.复极过程中的K+外流属经通道易化扩散

D.Na+的跨膜外移和K+的内移是主动转运

17.记录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时

A.须将微电极插入细胞内B.记录到的是细胞内外的电位差

C.增大刺激强度可增加去极化的幅度D.增大刺激强度可增加去极化的速度18.钠泵的生理作用有

A.逆浓度差将胞内的Na+转移到胞外,同时将胞外的K+移到胞内

B.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无关

C.建立离子势能储备

D.维持细胞内正常的渗透压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掌握内容复述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说出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类型(途径)。复述第二信使、蛋白激酶等概念。

熟悉内容描述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信号转导的过程;描述几种主要的效应器酶-第二信使-蛋白激酶途径的对应关系;描述酪氨酸激酶受体途径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途径,并比较其与G蛋白偶联受体途径的异同。

了解内容讨论跨膜信号转导途径的简并意义。列举主要信号途径的交叉对话。讨论解释信号简并与信号特异性保持的对立统一。

(一)名称解释

信号转导、G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效应器酶、第二信使、蛋白激酶、信号途径。

(二)思考题与讨论

1. 几种主要的效应器酶-第二信使-蛋白激酶途径的对应关系。

2. 信号简并情况下如何保持信号效应的特异性?

(三)选择题

A型题

【A1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cAMP作为第二信使主要是激活

A.AC

B.PLC

C.PKA

D.PKC

E.PKG

2. 细胞内能使蛋白质磷酸化的酶是

A.磷脂酶C

B.蛋白激酶

C.磷酸二酯酶

D.乙酰胆碱酯酶

E.蛋白磷酸酶

3. 细胞膜结构中,促使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分解生成IP3和DG的物质是

A.磷脂酶C

B.乙酰胆碱酯酶

C.蛋白激酶C

D.腺苷酸环化酶

E.磷酸二酯酶

4. 生长因子一般作用于生长因子受体而激活

A.招募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B.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C.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D.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E.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5. 促离子型受体是指

A.电压门控通道

B.离子通道型受体

C.G蛋白耦联受体

D.化学门控通道

E.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

6. 7次跨膜受体是指

A.离子通道型受体

B.G蛋白耦联受体

C.酶联型受体

D.招募型受体

E.核受体

7. 与细胞因子跨膜信号转导有关的受体主要是

A.促离子型受体

B.促代谢型受体

C.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D.招募型受体

E.核受体

8. 激素反应元件是指

A.核受体的一个功能区段

B.热休克蛋白

C.靶基因DNA的特定片段

D.称为分子伴侣的蛋白质

E.激素-受体复合物

9. G i蛋白

A.是一种单跨膜蛋白质

B.可抑制AC的活性

C.可结合ATP

D.可与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

E.可结合ADP

10. 通过激活cGMP-PKG通路而产生生物效应的气体信号分子是

A.O2

B.CO2

C.NH3

D.N2

E.NO

11. 不属于第二信使的物质是

A.cGMP

B.cAMP

C.ADP

D.DG

E.Ca2+

12. 类固醇激素调控靶细胞功能的机制是

A.主要是膜受体机制

B.主要是核受体机制,也有膜受体机制

C.主要是膜受体机制,也有核受体机制

D.热休克蛋白机制

E.仅为核受体机制

(二)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

13. 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

A.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B.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C.招募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D.酶联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14.下列物质中可以作为第二信使的有

A.IP3

B.二酰甘油

C.Ca2+和钙调蛋白

D.cAMP

15. 一条完整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应包括

A.G蛋白效应器

B.G蛋白耦联受体

C.蛋白激酶和G蛋白

D.第二信使

第三节细胞生物电学

掌握内容复述刺激、兴奋、阈值、兴奋性等概念,说出构成刺激的3个要

素;复述静息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复述动作电位的概念,描

述动作电位的形状,描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复述动作电位的“全或无”

特性,解释“全或无”特性的机制和生理意义;描述不应期现象,解释不应期产

生的机制和意义;复述阈电位的概念,说出阈电位形成的机制;复述局部电位(局

部兴奋或局部反应)的概念,说出局部电位的特征,解释其产生机制;说出动作

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播的原理,列举影响动作电位传播速度的因素。

熟悉内容描述细胞生物电的主要术语,包括极化、去极化、复极化、内

向电流和外向电流、膜电阻、膜电导等;讨论解释膜电导与离子通道状况的关系;

讨论宏膜电流与单通道电流行为的关系;讨论动作电位后膜兴奋性变化及其原

理。

了解内容列举生物电测量的主要原理和方法;讨论解释电压钳、膜片钳的

工作原理和意义;列举解释动作电位离子机制的证据;讨论阈电位与膜兴奋性的

关系;列举时间性总和和空间性总和的生理现象,讨论其意义;解释为什么有髓

鞘纤维传播速度较快。

(一)名称解释

刺激、兴奋、阈值、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内向电流、外向电流、膜电导、静息电位、平衡电位、动作电位、锋电位、超射、阈电位、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后电位、等级性电位、局部电位(或局部兴奋、局部反应)、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局部电流、损伤电流、跳跃性传导。

(二)思考题与讨论

1. 不同组织细胞类型的静息电位值是否相同?为什么?

2. 动作电位幅度不因刺激强度而改变,什么因素决定动作电位幅度?

3. 动作电位幅度的“全或无”特性如何解释神经系统对不同刺激强度的编码?

4. 讨论解释膜电导与离子通道状况的关系。

5. 讨论宏膜电流与单通道电流行为的关系。

6. 讨论动作电位后膜兴奋性变化及其原理。

7. 讨论解释电压钳、膜片钳的工作原理和意义。

8. 讨论阈电位与膜兴奋性的关系。

9. 讨论时间性总和和空间性总和的生理现象及其意义。

10.解释为什么有髓鞘纤维传播速度较快。

(三)选择题

A型题

【A1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完全由膜固有电学性质决定而没有离子通道激活的膜电位是

A.动作电位B.局部反应C.终板电位

D.电紧张电位E.突触后电位

2.静息电位的实测值小于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主要是由于静息时膜对

A.Na+有小量的通透性B.Ca2+有小量的通透性C.Mg2+有小量的通透性

D.C l-有小量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

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

A.仅有少量K+外流B.仅有少量Na+内流

C.没有K+外流也没有Na+内流D.既有少量K+外流也有少量Na+内流

E.有少量K+和Na+同向流动

4.逐渐增加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将

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

5.降低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

6.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

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7.质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或Ca2+通道打开后,肌细胞的膜电位

A.将向该离子的平衡电位移动B.胞内负值将减小

C.将远离钾离子的平衡电位D.将发生去极化E.以上都有

8.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共同表现形式是出现

A.动作电位B.局部电位C.收缩D.分泌E.收缩和分泌9.将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通以直流电进行刺激时兴奋将发生在A.刺激电极正极处B.刺激电极负极处C.两个刺激电极处同时发生

D.两处均不发生E.先正极后负极

10.将神经纤维的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0mV水平时

A.先出现内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

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

C.仅出现内向电流

D.仅出现外向电流

E.不出现任何电流

11.神经细胞在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中,Na+的电化学驱动力

A.持续增大B.持续减小C.由大变小而后恢复

D.由小变大而后恢复E.没有变化

12.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膜电位值超过0mV的部分称为

A.去极化B.超极化C.复极化D.超射E.极化

13.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Na+通道失活. B.K+通道激活C.Na+通道失活和K+通道激活D.C l-通道激活E.K+通道和C l-通道激活

14.用河豚毒素(TTX)处理神经轴突后,其生物电的改变为

A.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C.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D.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

E.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15.下列哪项不是动作电位的特征

A.由电压门控通道开放引起B.去极化过程中膜电位可以逆转

C.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D.幅度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加大

E.Na+通道和K+通道同时开放

16.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不受影响

17.神经元的绝对不应期

A.仅出现在去极化期间B.仅出现在复极化期间

C.仅出现在发生超射时D.出现在锋电位期间E.出现在后电位期间18.通常用作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动作电位幅度B.组织反应强度C.动作电位频率

D.阈值E.刺激持续时间

19.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是

A.Na+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B.Na+通道开始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C.K+通道开始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D.K+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E.Na+通道少量开放的膜电位值

20.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其中后一个锋电位最早见于前一次兴奋的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

D.低常期E.兴奋性恢复正常后

21.即使给予非常强大的刺激,神经元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是

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

D.低常期E.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22.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的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

A.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导到另一端

B.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

C.将在中点相遇后停止传导

D.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而到达另一端

E.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

23.神经细胞发生的局部兴奋和动作电位的共同点是

A.反应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B.反应幅度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

C.可以叠加或总和D.都有不应期E.都有Na+通道的开放24.局部反应的时间总和是指

A.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

25.具有局部兴奋特征的电信号是

A.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B.神经干的动作电位

C.锋电位D.终板电位E.后电位

26.神经轴突丧失髓鞘后,其空间常数将

A.增加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

【A2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27.体外实验中,用葡萄糖逐渐替代浸浴液中的Na+,神经元或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不发生改变

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

28.用间隔时间较长的两个脉冲刺激可诱发蟾蜍坐骨神经干先后产生两个幅度基本一致的动作电位,若逐渐减小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后一个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E.不变

29.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发生去极化的过程中,Na+的驱动力和K+的驱动力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A.Na+的内向驱动力将逐渐减小,K+的外向驱动力则逐渐增大

B.Na+的内向驱动力将逐渐增大,K+的外向驱动力则逐渐减小

C.Na+的内向驱动力和K+的外向驱动力都会逐渐减小

D.Na+的内向驱动力和K+的外向驱动力都会逐渐增大

E.两者都不变

30.用毒毛花苷G抑制钠泵活动后,细胞的静息电位将会

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基本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

31.如果绝对不应期为2ms,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不可能超过A.5次B.50次C.400次D.100次E.500次

B型题配伍选择题,每组题共用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

A.去极化B.复极化C.反极化D.超极化E.极化32.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

33.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内电位负值增大,称为

34.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为

A.Na+通道开放,产生净Na+内流

B.Na+通道开放,产生净Na+外流

C.Na+通道开放,不产生净Na+流动

D.K+通道开放,不产生净K+流动

E.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

35.膜电位突然由静息电位改变为0mV时

36.膜电位等于K+平衡电位时

37.膜电位持续保持在Na+平衡电位时

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

38.记录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时

A.须将微电极插入细胞内B.记录到的是细胞内外的电位差

C.增大刺激强度可增加去极化的幅度D.增大刺激强度可增加去极化的速度39.局部兴奋

A.具有“全或无”特征B.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征

C.可产生时间总和D.可产生空间总和

40.动作电位在单一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有

A.双向传导B.不随距离延长而衰减

C.可以总和D.相对不疲劳

41.可以通过幅度变化、总和效应在细胞上实现信号整合的电活动有

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

C.终板电位D.突触后电位

第四节肌细胞收缩

掌握内容神经-肌接头、量子式释放、运动终板、终板电位等概念,说出

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列举该传递的特点,讨论该传递存在的临床问题靶

点;复述兴奋-收缩偶联概念,说出偶联部位和偶联因子;复述单收缩、强直收

缩、等长收缩、等张收缩概念,描述相应的收缩表现;复述前负荷、后负荷、肌

肉收缩能力等概念,讨论前负荷与初长度、后负荷与主动张力的关系,复述最适

初长度(前负荷)的概念,说出前、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熟悉内容描述肌丝滑行理论,复习粗、细肌丝的组成成分和肌小节的结

构组装,描述横桥运动周期;解释讨论前负荷对张力影响、后负荷对缩短速度影

响的微观机制。

了解内容列举几类主要的肌组织或肌细胞,列举人体内细胞所有的运动类

型;讨论肌细胞运动中ATP的意义,讨论收缩过程横桥运动周期的同步性问题;

描述“三联管”结构、偶联过程两种受体的作用和区别,讨论肌细胞内钙离子的

振荡循环;讨论列举可能影响肌肉收缩能力的靶点。

(一)名称解释

神经-肌接头、量子式释放、运动终板、终板电位、横桥、兴奋-收缩偶联、单收缩、强直收缩、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最适初长度。

(二)思考题与讨论

1. 不同类型的肌组织细胞收缩原理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有哪些?

2. 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有哪些?

3. 如何保证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1:1特性?

4. 肌肉连续收缩过程横桥分子运动周期是否同步?为什么?

5. 人或动物临床死亡后一定时间内为何出现尸体僵硬?。

6. 为什么复合收缩所能产生的张力远大于单收缩?

7. 解释讨论前负荷对张力影响、后负荷对缩短速度影响的微观机制。

8. 讨论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振荡循环。

9. 讨论列举可能影响肌肉收缩能力的靶点。

(三)选择题

A型题

【A1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 横纹肌神经-肌接头处传递兴奋的神经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5-羟色胺

D.乙酰胆碱

E.去甲肾上腺素

2. 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是

A.肌纤维

B.肌原纤维

C.肌丝

D.肌节

E.横桥

3. 在横纹肌,引起肌丝滑行的始动步骤是

A.肌质中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B.横桥ATP酶活性增高,使ATP分解

C.肌凝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

D.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E.钙泵活动增强

4.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的骨骼肌收缩形式主要是

A.等张收缩

B.等长收缩

C.单收缩

D.完全强直收缩

E.不完全强直收缩

5. 骨骼肌是否发生强直收缩主要取决于

A.刺激强度

B.刺激时间

C.刺激频率

D.刺激电流

E.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6. 肌肉收缩时张力保持不变而只发生肌肉缩短,称作

A.等长收缩

B.等张收缩

C.单收缩

D.不完全强直收缩

E.完全强直收缩

7. 关于终板电位的特点,错误的是

A.只有去极化,不出现反极化

B.EPP大小与ACh释放量有关

C.存在时间性、空间性总和作用

D.由K+内流所致

E.终板电位没有不应期

8.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不包括

A.单方向传递

B.易受药物及环境因素影响

C.有时间延搁

D.非一对一传递

E.由ACh介导

9. 能回收骨骼肌细胞胞质中Ca2+的钙泵主要分布在

A.肌膜

B.肌细胞核膜

C.横管膜

D.终池膜

E.纵行肌质网膜

10.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筒箭毒碱

C.四乙基铵

D.六烃季胺

E.酚妥拉明

11. 骨骼肌细胞在静息时,阻碍肌球蛋白的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物质是

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肌钙蛋白

D.收缩蛋白

E.原肌球蛋白

12. 在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时,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A.幅度减小

B.幅度变大

C.相互融合

D.不发生融合

E.幅度增大但不融合

【A2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3. 在骨骼肌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曲线检测实验中,前负荷应

A.为0

B.为最大值

C.为某一数值不变

D.等于后负荷值

E.小于后负荷值

14.在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刺激神经观察肌肉收缩实验中,若给予连续刺激,则肌

肉收缩容易出现疲劳,其原因是

A.神经传导的AP幅度越来越小

B.神经传导AP的频率越来越低

C.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能力越来越弱

D.肌纤维疲劳,产生AP的能力越来越弱

E.肌细胞三联管结构的兴奋-收缩耦联能力越来越弱

15.在终板区邻近部位可以记录到MEPP的原因是

A.运动神经末梢释放1分子ACh所引起的终板膜电活动

B.运动神经末梢1个AP引起ACh释放所引起的终板膜电活动

C.运动神经末梢没有释放ACh时终板膜多个离子通道随机开放所致

D.肌细胞自发的生物电活动

E.运动神经末梢自发释放1个囊泡的ACh所引起的终板膜电活动

16.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使

A.ACh释放量增加

B.ACh释放量减少

C.胆碱酯酶活性升高

D.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E.ACh释放量减少且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B型题配伍选择题,每组题共用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

A.肌凝蛋白

B.肌动蛋白

C.肌凝蛋白和肌动蛋白

D.肌钙蛋白

E.肌钙蛋白和原肌凝蛋白

17. 收缩蛋白是指

18. 骨骼肌细胞中作为Ca2+受体的是

19. 调节蛋白是指

20. 肌丝滑行时,横桥必须与之结合的蛋白是

21. 横桥是哪种蛋白的一部分

22. 具有ATP酶活性的是

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

23. 机体增强骨骼肌收缩程度是通过

A.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增加

B.产生动作电位的幅度增大

C.收缩频率加快

D.每个肌细胞每次收缩幅度增加

24. 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的主要步骤包括

A.三联管或二联管结构处终池中Ca2+的释放

B.T管膜的动作电位传导

C.胞质中Ca2+触发肌丝滑行

D.原肌凝蛋白转变为肌凝蛋白

25. 关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有

A.接头前膜量子式释放的递质是ACh

B.接头后膜有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

C.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

D.终板电位是指一个囊泡释放的ACh所引起的反应

细胞生理学

第二章细胞生理学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内容说出跨膜物质转运的几种主要方式。复述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的概念。列举单纯扩散的物质种类。说出易化扩散的种类及其特征。列 举离子通道的控制类型。说出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列举钠钾泵的意义。复述继发 性主动转运的概念,说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熟悉内容描述物质入胞和出胞转运的过程,列举入胞和出胞转运的生理 现象,说出入胞作用的几种类型。 了解内容简单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液态镶嵌模型),解释并列举细 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讨论葡萄糖的跨上皮转运机制。讨论易化扩散的生理意义。 讨论入胞和出胞转运的生理意义。 (一)名称解释 液态镶嵌模型、单纯扩散、易化扩散、通道、载体、电压门控、受体门控、机械门控、饱和现象、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入胞作用、出胞作用、受体内化。 (二)思考题与讨论 1.葡萄糖的跨上皮转运机制和临床应用。 2.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3.团块物质转运的意义。 (三)选择题 A型题 【A1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哪种脂质成分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靠近胞质的内层并与第二信使DG和IP3的产生有关 A.磷脂酰肌醇B.磷脂酰胆碱C.磷脂酰乙醇胺 D.磷脂酰丝氨酸E.糖脂 2.葡萄糖或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方式属于 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3.在膜蛋白质帮助下,某些胞外的蛋白质分子选择性地进入胞内的跨膜转运方式属于A.原发性主动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C.经载体易化扩散 D.受体介导入胞E.液相入胞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第二章 绪论 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 盖伦(Galen,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文章。 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开始用人尸作解剖材料,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书》,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 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1682年发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洛维(Lower 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 列文虎克(Avan 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 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伽尔夫尼(Galvani 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 巴甫洛夫(Sechenov 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施塔林(Starling 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 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 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 K,1868-1943)德国生理学家。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坎农(Cannon 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

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诸论 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6.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7.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8.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9.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 状态。 10.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 种调节方式。 1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2.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 反应。 1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5.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6.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7.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 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 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 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 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 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7.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8.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 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9.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 流。 10.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1.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2.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3.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4.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5.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 5 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均匀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一)、单纯扩散 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如O 2、N2、CO2 、乙醇、尿素以 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物质转运的方向 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 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扩散。(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扩散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1、经载体的异化扩散。(离子,分子,选择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殊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扩散。(速度快,被动) 特征:离子选择性 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二、主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更不均匀)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或称,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一)、原发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 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钠钾泵。(外Na+内K+) 每分解一份子的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生理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单选题 1.人体内O2、CO2和NH3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 单纯扩散 B. 主动转运 C. 易化扩散 D. 出胞作用 E. 入胞作用 2.大分子蛋白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 A. 出胞作用 B. 主动转运 C. 易化扩散 D. 入胞作用 E. 单纯扩散 3.参与细胞膜易化扩散的膜蛋白质是: A. 泵蛋白 B. 通道蛋白 C. 受体蛋白 D. 糖蛋白 E. 免疫蛋白 4.关于载体介导扩散,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能产生竞争性抑制 B. 有高度的特异性 C.有饱和现象 D. 具有时开放、有时关闭的特点 E. 葡萄糖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膜转运 5.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依赖于膜上的: A. 受体蛋白 B. 通道蛋白 C. 紧密连接 D. 载体蛋白 E. 脂质双分子层 6.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 主动转运 B. 单纯扩散 C. 易化扩散 D.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E.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7.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点是: A.需膜蛋白质的帮助 B. 细胞本身都要消耗能量 C. 转运的物质都是大分子物质 D. 转运的物质都是离子或小分子物质 E. 均是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转运 8.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属于: A. 入胞作用 B. 主动转运 C. 易化扩散 D. 单纯扩散 E. 出胞作用 9.Na+由细胞内移到细胞外是: A. 出胞作用 B. 单纯扩散 C. 载体介导转运 D. 主动转运 E. 通道介导转运 10.下列哪项不是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的直接因素: A. 膜两侧的渗透压差 B. 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C. 膜两侧的电位差 D. 膜上离子泵的活性 E. 膜两侧的浓度差 11.细胞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 膜上ATP的作用 B. 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 Na+和K+易化扩散的结果 D. 膜上Na+-K+泵的作用 E. 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12.主动转运不同于被动转运的是: A. 经过通道蛋白作用 B. 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转运 C. 需要消耗细胞能量 D. 转运脂溶性物质分子 E. 转运离子、小分子水溶性物质 13.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的维持: A. 不需耗能 B. 需要耗能 C. 需要通道蛋白质

细胞的基本功能--生理学

细胞的基本功能 二.填空题 33.人体和其它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 34.机体的每个细胞都被一层薄膜所包被,称为。 35. 细胞膜主要有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等组成;从重量上看:膜中与脂质在膜内的比例大约在4:1~1:4之间;功能活跃的膜,膜中比例较高。 36. 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 37. 脂质双分子层在热力学上的和它的 ,使细胞膜可以承受相当大的张力和外形改变而不致破裂,而且即使膜结构有时发生一些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而修复。 38. 体内靠进出细胞膜的物质较少,比较肯定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它们进出的量主要受该气体在膜两侧的影响。 39.根据参与的膜蛋白的不同,易化扩散可分为:由和由介导的易化扩散。 40.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是;在其物质转运过程中,是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41. 钠泵能分解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了不均衡离子分布。 42. 继发性主动转运可分为和两种形式;与其相应的转运体,称之为和。 43. G蛋白的共同特点是其中的亚单位同时具有结合或的能力和酶活性。 44. 膜学说认为生物电现象的各种表现,主要是由于细胞内外分布不均匀和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不同。 45.静息电位是由形成的,峰电位的上升支是形成的。 46. 在刺激的以及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度;也就是能够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电位的外加刺激的强度。 47.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当用河豚毒阻断通道后,则动作电位不能产生。 48.神经髓鞘在进化过程中的出现,既增加了神经纤维的又减少了这一过程中的。 49.每个囊泡中储存的Ach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 释放时是通过作用,以为单位倾囊释放。50. 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纵管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对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触发肌节的收缩和舒张。每一条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它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 51.横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细肌丝上的呈可逆性的结合;具有的作用,可以分解ATP而获能量,供横桥摆动。 52.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是收缩,这种收缩因无位移,而没有做功;其作用是保持一定 的,维持人体的位置和姿势。 53. 若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称为收缩;若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中,称为收缩。肌肉发生复合收缩时,出现了收缩形式的复合,但引起收缩的 电位仍是独立存在的。 54. 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 称为 ;其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 55.根据兴奋传导的特征将平滑肌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其类似于骨骼肌细胞;另一类称 为,类似于心肌细胞。 56.无论哪种平滑肌,都可以产生两种形式的收缩:和;根据平滑肌的收缩形式,也可将平滑肌分为:和两大类。 57.G-蛋白通常由、和 3个亚单位组成,亚单位通常起催化作用。 58内分泌腺细胞把激素分泌到细胞外液中,属于形式的跨膜物质转运;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属于形式的跨膜物质转运。 59.有机磷农药和新斯的明对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阻止已释放的的清除,引起中毒症状。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常见生理学缩写

常见生理学缩写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常见生理学缩写: 1、细胞内液(ICF) 2、细胞外液(ECF) 3、组织液或组织间液(ISF) 4、第二信使三磷酸肌醇(IP3) 5、二酰甘油(DG) 6、水孔蛋白(AQP) 7、葡萄糖转运体(GLUT) 8、质膜钙ATP酶(PMCA) 9、肌质网和内质网钙ATP酶(SERCA) 10、低密度脂蛋白(LDL) 11、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 12、谷氨酸促离子型受体(iGluR) 13、甘氨酸受体(GlyR) 14、r-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 15、腺苷酸环化酶(AC) 16、磷脂酶C(PLC) 17、磷脂酶A2(PLA2) 18、磷酸二酯酶(PDE) 19、环磷酸腺苷(cAMP) 20、环磷酸鸟苷(cGMP) 21、花生四烯酸(AA)

22、蛋白激酶A(PKA) 23、蛋白激酶C(PKC) 24、交换蛋白(EPAC) 25、结合蛋白(BP) 26、酪氨酸激酶受体(TKR) 27、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TKAR) 28、鸟苷酸环化酶(GC) 29、心房钠尿肽(ANP) 30、脑钠尿肽(BNP) 31、蛋白激酶G(PKG) 32、激素反应元件(HRE) 33、静息电位(RP) 34、动作电位(AP) 35、后去极化电位(ADP) 36、后超极化电位(AHP) 37、微终板电位(MEPP) 38、肌质网(SR) 39、连接肌质网(JSR) 40、红细胞(RBC) 41、白细胞(WBC) 42、血小板(PLT) 43、树突状细胞(DC)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 2、内环境 3、钠泵 4、阈电位 5、红细胞比容 6、红细胞渗透脆性 7、心动周期 8、心输出量 9、窦性心律10、房室延搁 11、肺泡通气量12、通气/血流比值13、肺牵张反射14、容受性舒张 15、能量代谢16、基础代谢率17、排泄18、水利尿19、渗透性利尿 20、近点21、视敏度(视力)22、暗适应23、明适应24、易化 25、脊休克26、第一、第二信号系统27、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28、应激29、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30、月经周期31、顶体反应 二、判断题: @ 1、通过对单细胞生物以至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研究,发现生命现象至少包括新陈代谢、兴奋和抑制三种基本特征。(×) 2、内外环境因素(条件)的变化就是刺激。(√) 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个环节组成。因此,神经调节是通过一种开放回路来完成的。(×) 4、在静息状态下,Na+较容易通过细胞膜。(×) 5、正常细胞膜内的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10倍。(×) 6、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钾的平衡电位。(√) 7、阈下刺激不能引起锋电位,但在刺激达到阈值后,锋电位就始终保持固有的大小和波形。(√) 8、与无髓神经纤维相比,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单位长度内每传导一次兴奋所涉及的跨膜离子的总数要少,而能量消耗较多。(×) 9、男人体液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小于同年龄同体重的女人。(×) 10、血浆和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主要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移动。(√) ; 11、若将血沉快的病人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的血浆中,则形成叠连的程度和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加快。(×) 12、制造红细胞所需要的铁95%直接来自食物。(×)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重点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6.变移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而改变。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6.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可呈圆形、锥体形、星形、梨形等。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分支多,分支上可见大量的树突棘。 轴突的形态细长,分支少,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 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在安静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的非门控的钾通道持续开放而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同时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液,因而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K+外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减少,而膜外正电荷增多,这就形成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习题答案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名词解释: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模特化,凸凹相连,形状呈梯状,呈闰盘。 神经原纤维:位于神经元胞体内,呈现状较之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尼氏体:为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朗飞氏结:神经纤维鞘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朗飞氏节。 问答题: 1. 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状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糖体。 内质网功能:粗面内质网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光面内质网除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外,还参与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解。

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参与分泌颗粒的形成。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在扁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后进入大泡形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后移出胞外。 线粒体功能: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窦由此供给,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溶酶体功能: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梅和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细菌、异物和自身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结构。 中心体功能:参与细胞的游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质的移动有关。 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 2. 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3. 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膜。 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有免疫功能。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习题及答案

iFFF-r-F-FFF F-=. FXF —…八扌彳-FFFFF-* - F.-F- - - = *XFXF* " ~ '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易化扩散2?阈强度3?阈电位4.局部反应 二、填空题 1. 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 和________ 。 2. 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________ 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 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__________ 。 4. 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动的物质可溶于___________ 。 5. 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___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 。 6. 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 _______ 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___________ 。 7. 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________ 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浓度梯 度扩散。 8. 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___________ 和 _______ 。 9.02和CQ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 ;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 10. 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_______ 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_ 细胞内。 11. 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_______ 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 上______ 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_________ 。 12. 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_ 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13. 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_ 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____ 处于开放状态。 14. 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__ 和________ 。 15. 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_____ 。 16. 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_ , ______ 和________ 。 17. 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_______ 实现的。 18. 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 。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明带长度_______ , H带_______ 。 19. 横桥与 ______ 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20. 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 ______ 和________ ,其中 _______ 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 有时开放,有时关闭是细胞膜物质转动方式中__________ 的功能特征。 22. ________________ 阈下刺激引扩布。 三、判断题 1. 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2. 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3.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 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4. 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5. 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6. 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7. 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8. 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9. 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10. 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学习要求 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熟悉: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内容精要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宏观世界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的研究任务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特别是各个器官、细胞功能表现的内在机制,研究不同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从而使人们认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各部分的功能活动是如何相互协调、互相制约,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 1.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根据生物进化观点,人同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有许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之处。因此,可用动物试验的研究结果间接地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变化及其机制。

2.生理学研究的水平 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许多功能相近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由功能上密切联系的一些器官构成系统,各个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人体复杂的整体。因此,生理学研究从下列层次进行: 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构成某器官各种细胞的生理特性和构成细胞的各个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学和化学特性。针对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功能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知识称为细胞生理学。 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及其在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心脏如何射血、肾脏如何产生尿液、消化系统如何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 整体水平三个层次来研究的研究人体整体情况下,各器官、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以及整个机体在变化的环境中是如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 以上三个水平的研究不可分割,互相联系和补充。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它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只有通过新陈代谢才能不断地获得更新。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便结束。 二、兴奋性 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兴奋活动和抑制活动,两者既对抗又协调,并可相互转化。因此,兴奋和抑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生理活动过程。

生理学,细胞生理

1、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有什么区别? 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区别在于:主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的物质转运,转运过程中要消耗生物能(ATP);被动转运是顺电化学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转运的,转运过程中的动力来自于相关物质的电化学梯度,不需要另外消耗能量。 2、要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刺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刺激要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足够的强度:任何性质的刺激只有足够的强度,才能引起生物体的反应。 (2)足够的作用时间:不管多强的刺激,作用于细胞或生物体都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引起反应。时间过短,不能引起反应。 (3)强度的时间变化率:强度的时间变化率指单位时间内强度的变化幅度,变化率过低,不能成为有效刺激。 3、神经细胞受到1次阈上刺激发生兴奋时,其兴奋性会发生哪些规律性变化?组织或细胞在每一次感受刺激而发生反应时,其兴奋性就要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变化。变化的顺序为,首先出现的是绝对不应期,此时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降低到零,在此期间给予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引起第2次反应。紧接着是相对不应期,兴奋性开始回升,但仍低于正常的兴奋性,因此阈值增大,即需要用大于正常阈值的强度,才能引起组织发生第2次兴奋。此后出现的是超常期,组织兴奋性不但完全恢复,而且高于正常(兴奋前),阈值减小,即给予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第2次兴奋。在超常期之后,组织兴奋性又低于正常,阈值稍高,只有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第2次兴奋,即低常期。最后又重新恢复正常。 4、激素和神经递质是如何通过膜受体向细胞内传递信息的? 激素是通过受体-第二信使系统传递信息的,即激素与膜特异性结合,通过膜中G蛋白调控细胞内第二信使的生成量,从而影响蛋白激酶的活性,改变细胞功能,完成信息的传递。神经递质是作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与膜上特异性结合,引起与受体同属一个蛋白分子的通道开放,造成带电离子的跨膜移动,引起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发生电变化或细胞内某些离子浓度的改变,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 5、何谓继发性主动转运?举例说明。 有些物质在逆电化学梯度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膜内、外的Na+浓度势能差,由于造成这种势能差的钠泵活动需要消耗ATP,因此这种靠间接消耗ATP 完成物质的逆电化学梯度转运形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主动重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吸收的动力来自小管液高Na+和细胞内液低Na+之间的浓度势能,而细胞内的低Na+状态是依靠钠泵消耗ATP来维持的,因此,葡萄糖被主动重吸收所需的能量还是间接来自ATP分解。 6、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1)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2)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3)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离子分布的浓度。 7、试比较以载体为中介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协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它分为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两类。 载体易化扩散有以下特点:(1)载体蛋白质较高的结构特异性:即某种载体只选择性地与某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A1 1、下列关于完成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通过离子通道完成转导 B、可通过钠泵完成转导 C、可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完成转导 D、可通过鸟苷酸环化酶受体完成转导 E、可通过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转导 2、Na+跨细胞膜顺浓度梯度的转运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载体协助 E、离子泵转运 3、下列关于钠泵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镶嵌在膜上的特殊蛋白质 B、具有ATP酶的作用 C、可逆浓度差,主动转运Na+和K+ D、将细胞内K+泵出,将膜外的Na+泵入 E、可维持膜内外Na+、K +的不均匀分布 4、细胞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以 A、核糖双分子层为基架 B、单糖双分子层为基架 C、蛋白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D、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E、胆固醇双分子层为基架 5、通过单纯扩散机制通过细胞膜的是 A、氧气 B、蛋白质 C、氨基酸 D、葡萄糖 E、氯离子 6、带电离子的跨膜移动属于 A、入胞 B、出胞 C、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D、单纯扩散 E、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7、葡萄糖在小肠黏膜重吸收的Na+-葡萄糖转运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 B、原发性主动转运 C、继发性主动转运 D、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E、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8、葡萄糖在小肠黏膜重吸收的Na+-葡萄糖转运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 B、原发性主动转运 C、继发性主动转运 D、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E、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9、离子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属于 A、单纯扩散 B、原发性主动转运 C、继发性主动转运 D、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E、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0、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安静时对Na+通透性大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Na+-K+泵的作用 E、膜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11、依靠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的物质是 A、氨基酸 B、蛋白质 C、葡萄糖 D、Na+、K+、Ca2+等离子 E、O2、CO2、N2、尿素、乙醇 1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不包括 A、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B、离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C、膜受体-G蛋白-Ac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D、膜受体-G蛋白-PLC-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E、膜糖链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13、受体-G蛋白-Ac途径中作为第一信使的是 A、内因子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液态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 2.单纯扩散( simple diffusion) 3.经载体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4.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5.继发性主动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6.出胞( exocytosis) 7.入胞( endocytosis) 8.配体( ligand) 9.化学门控通道( chemically-gated ion channel) 10.电压门控通道( voltage-gated ion channel) 11.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ion channel) 12.电紧张电位( electrotonic potential) 13.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14.极化( polarization) 15.去极化( depolarization) 16.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 17.复极化( repolarization) 18.电化学驱动力( electrochemical driving force) 19.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20.锋电位( spike potential) 21.阈值(threshold) 22.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23.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24.兴奋性( excitability) 25.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26.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 27.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28.横桥周期( cross-bridge cycling) 29.钙触发钙释放( CICR)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 盖伦(Galen,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文章。 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开始用人尸作解剖材料,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书》,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 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1682年发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洛维(Lower 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 列文虎克(Avan 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 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伽尔夫尼(Galvani 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 巴甫洛夫(Sechenov 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施塔林(Starling 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 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 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 K,1868-1943)德国生理学家。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坎农(Cannon 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机体功能的任何变化,都是为保持其内环境生活状态的稳定。稳态已经成为生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