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乡_城_人口迁移对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

_乡_城_人口迁移对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

_乡_城_人口迁移对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
_乡_城_人口迁移对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

经济评论 2008年第6期ECONOMIC RE VIEW No 16 2008

“乡-城”人口迁移对中国城乡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

刘昌平 邓大松 殷宝明Ξ

摘要:在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由于“乡-城”人口迁移,中国的城乡人口老

龄化趋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本文基于2005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人口预

测,研究了“乡-城”人口迁移对城乡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的影响:一方面,“乡-城”人口

迁移将缓解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为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大量的“养老金红利”;

另一方面,它将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进一步加速农村传统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迁移 城乡 人口老龄化

一、引言

中国在近30年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人口迁移浪潮。特别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地区的迁移规模逐渐增大,基本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姚从容等,2005)。据杨云彦(2003)估计,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1994年超过4000万,1999年超过5000万,到2000年已经接近6300万,迁移率接近5%。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人口老龄化标准①,中国已经从21世纪初开始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并且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蔡日方(2004)预测,到2017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10%,在少儿抚养比仍然高达26.4%的情况下,老年抚养比超过14%。伴随着工业化的持续进行,非农部门对农村迁移人口的需求持续增加,人口迁移从均衡到失衡是工业化的必然规律(杨靳,2006)。那么,“乡-城”人口迁移对城乡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有多大?需要从人口预测和迁移预测的角度进行量化和测度。

姚从容等(2005)基于历史数据分析指出,大规模劳动年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和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导致农村女性人口比例上升、老少人口比例上升等。蔡日方等(2006)指出:由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年龄较轻,大规模劳动力流动的结果导致城乡老龄化程度差异已经逆转。杨云彦(2003)通过对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人口普查源代码的交叉汇总,建立了漏报率估算的计量经济与线性拟合模型,测算了1950年以来中国年度人口迁移规模及迁移率。卢向虎等(2006)通过测算指出,1979-2003年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总量达到27762万人,“乡-城”迁移构成了全国城镇人口增量的79%。邓曲恒等(2007)利用2002年的大样本住户调查数据估计了农村永久移民的数量大约有1亿人之多,占城市居民的20%。

综观上述文献,或是依据历史数据给出了有关“乡-城”人口迁移对人口老龄化影响趋势的判断,或是在定量基础上对历史迁移规模与迁移劳动力比例进行估算,尚未在人口预测与迁移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乡-城”人口迁移对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趋势与程度的定量研究。本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

称“五普”)数据,在同步预测未来城乡人口数量与“乡-城(镇)”迁移人口数量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乡-城Ξ

①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刘昌平,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邮政编码:430072,电子信箱:Liucp1@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8385070.html, ;邓大松,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邮政编码:430072,电子信箱:dengdas on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8385070.html, ;殷宝明,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邮政编码:430072,电子信箱:shangquan2004@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8385070.html, 。

本文系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乡-城’人口迁移对城乡养老保障的影响研究”

(项目批准号:70873089)的阶段性成果。

(镇)”转移的规模及其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城乡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二、模型假设及数据选取

(一)模型假设

第一,本文将所要研究的社会人口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社会成员;在定量研究中,所有表征和影响社会人口变化的因素都是在整个社会人口平均的意义下确定的,如死亡率、育龄妇女生育率、人口迁移率、出生人口性别比等。

第二,本文将整个社会中现存的人口按年龄的分布称为社会人口状态;将时间的流逝、婴儿的出生、人口的死亡和居民的迁移看成是决定人口状态变化的全部因素,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对社会人口状态的影响,且假定在预测期内国家的人口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第三,假定“乡-城”人口迁移中只存在乡村→城镇的迁移,而不存在城镇→乡村的人口逆流,年度“乡-城”人口迁移规模为年末迁移人口数;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乡-城”人口迁移速度,即城市化率的增长能反映“乡-城”人口迁移的强度;迁移人口的人口特征变量在迁移后,由迁出地的特征转变为迁入地的特征。

(二)符号约定

t :表示第2000+t 年,t =1,2,3…分别表示2001年,2002年,2003年,……。

j :表示不同子系统,j =1、2、3分别表示城市、镇、乡村。

i :表示个体的年龄,i =0,1,2,…,100,其中i =0表示婴儿,i =100表示年龄等于或大于100岁。

s :表示个体的性别,s =0表示女性,s =1表示男性。

n s i (t )j :表示系统j 中性别为s 、年龄为i 的人口在t 年的总人数。

N s (t )j :表示系统j 中性别为s 的人口在t 年的总人数。

N (t )j :表示系统j 中人口在t 年的总人数,即N (t )j =N 0(t )j +N 1(t )j 。

N (t ):表示全国t 年的总人数,即N (t )=N (t )1+N (t )2+N (t )3=

∑3

j =1N (t )j 。d s i (t )j :表示系统j 中性别为s 、年龄为i 的人口在t 年的1岁间隔死亡率。

i +1p s i (t )j :表示系统j 中性别为s 、

年龄为i 的人口在t 年存活到i +1岁的存活率,其中以p s (t )表示s 性别婴儿存活概率。

b i (t )j :表示系统j 中年龄为i 的育龄妇女在t 年的生育率。

β(t )j :表示系统j 中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即β(t )j =

∑49

i =15b i (t )j 。h i (t )j :表示系统j 中年龄为i 的育龄妇女的年龄别生育率占总和生育率的比例,即生育模式,有b i (t )j =β(t )j h i (t )j 。

λ(t )j :表示系统j 中第t 年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女性以100为基数)。

R s i (t )(j 1→j 2):表示在t 年性别为s 、年龄为i 的人口由系统j 1迁移到系统j 2的总人数。

w s i (t )(j 1→j 2):表示在t 年性别为s 、年龄为i 且从系统j 1迁移到系统j 2的人口占t 年该性别总迁移人口

的比例。m (t )(j 1→j 2):表示t 年从系统j 1迁移到系统j 2的总迁移率。

λm (t )

(j 1→j 2):表示t 年从系统j 1迁移到系统j 2的迁移人口性别比(女性以100为基数)。(三)数据选取及参数设定

本文以“五普”人口数据为基准数据,同时将《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公布的2001-2005年的人口数据作为补充数据。由于预测期较长(2001-2050年),本文选取2005年、2010年、2020年三个节点年份对参数进行调整。

本文在几种主要控制变量的选取以及预测上,主要采用国家公布的现有数据和未来的预期数据指标或政策控制指标。

1.出生婴儿性别比。国家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①:1996-2005年出生婴儿的性别比达127;“五普”资

参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公报———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7年第2号),2007-03-21,http ://w w w.chinapop.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8385070.html,/xzzq/t20070321—152715281.html 。

料显示为119.92,城市为114.15、镇为119.90、乡村为121.67①;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06年)显示为120.49。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长期偏离正常范围,并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剔除瞒报、漏报出生女婴因素的影响,本文设定在2020年节点年份之前,城市、镇、乡村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分别为110、115、120,2020年之后统一降为110。

2.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的通知》和

《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②,以及我们的合理估计,本文假定2006-2050年间的全国育龄妇女总

和生育率为1.8。观察表1可以发现,2000-2005年全国、城市、镇、乡村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因此分别建立全国与城市、镇、乡村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2006-2050年城市、镇和乡村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表1 2000-2005年全国、城市、镇和乡村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全国城市镇

乡村2000 1.220.87 1.08

1.432001 1.43 1.01 1.19

1.602002 1.390.96 1.21

1.652003 1.410.95 1.32

1.682004 1.45 1.05 1.35

1.692005 1.340.93

1.28 1.64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1-2006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通过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三个回归方程分别为:city =0.684TFR +0.023;town =0.884TFR +0.024;village =1.002TFR +0.239,其中,TFR 为总和生育率。从而得到2006-2050年城市、镇、乡村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25、1.62、2.04。

3.分年龄死亡率。本文采取年龄内均匀死亡及中心死率假设的方法,将由“五普”人口数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出来的城、镇、乡分年龄性别人口死亡率平均值并对异常年龄死亡率数据进行修正和对死亡率曲线进行平滑处理后作为预测期内城、镇、乡的分年龄性别人口死亡率,并假定其在预测期内

保持不变,其中,婴儿存活率由实际统计数据直接计算得到。③同时根据国务院有关资料中对婴儿死亡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05年、2010年、2020年各节点年份的控制目标或预测值进行相应的调整。

④41城市化预测。本文运用logistic 增长模型对我国未来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粗略估计,通过选取1951-2005年(剔除1959-1961年)51年的城市化率统计数据作为模型拟合的样本数据⑤,获得拟合结果和预测参数(见表2)。

表2

logistic 增长模型的参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e S td.Error 95%C on fidence Interval Lower Bound Upper Bound a

8.2717110.381297867.5058529.037571b 0.031577

0.001274520.0290170.034137 注:R 2=1-Residual SS/C orrected SS =0.93215。

说明:结果由SPSS10.0软件给出。

①②③④⑤参见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见《国务院批转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发[2007]16号),2007-05-21,http ://w w w.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8385070.html,/g ongbao/content/2007/content —663664.htm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2007年5月,http ://w w w.nwccw.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8385070.html,/show/fzbgShow.jsp ?belong =妇女儿童发展报告,&alias =jcpg —fvetfzbg&news —id =6270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06]107号),2006-12-29,http ://w w w.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8385070.html,/g ongbao/content/2007/content —526981.htm 。

人口普查中0周岁的人口数是指在统计调查的标准时间止的0周岁的人,即当年出生并存活下来的未满周岁的婴儿数,因此婴儿存活率=0周岁人口数/出生婴儿总数。参见《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196、570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06]107号),2006-12-29,http ://w w w.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8385070.html,/g ongbao/content/2007/content —526981.htm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01-11,http ://w w w.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8385070.html,/gzdt/2007-01/11/content —493677.htm 。

参见《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1681、1684、1687、1690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即logistic增长模型表达式为:U t=1

1+8.271711e-0.031577t

5.迁移人口分年龄性别分布比例。本文运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的分年龄性别迁移人口并剔除市区内人户分离后所计算的分年龄性别迁移率作为“乡-城”迁移人口分年龄性别迁移率。同时,本文对迁移人口统计数据中65岁及以上堆积的迁移人口进行分解处理,分析数据发现应用指数化曲线模型对50岁及以上迁移人口数据的拟合度较好(结果见表3)。

表3 指数化曲线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分析结果

R2F S ig f S td.Error b0b1男0.981671.400.0418*******-0.0648

女0.984796.600.04026195320-0.0679

说明:结果由SPSS10.0软件给出。

得到男女性迁移人口中5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据分别满足指数化曲线回归方程:Y=196092+e-0.0648t、Y=195320+e-0.0679t,从而将65岁及以上的统计人口总数分解成分年龄人口,同时假定90岁以上人口不存在迁移。

三、建立模型

本文将城市、镇、乡看作三个子系统,采用Leslie模型对各类人群的增长趋势做出预测,建立了以城、镇、乡分年龄性别人口数为状态变量,以总和生育率和分年龄死亡率为主要控制参数的差分方程模型;通过对未来时间内总和生育率、死亡率、出生婴儿性别比等的合理预测,建立了描述人口增长趋势与人口结构演变的数学模型;同时,考虑到中国具有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的特点,本文引入人口迁移率,对迁移人口分年龄迁移数量进行预测,以期得到反映人口迁移状况的人口发展总体状况。

(一)人口预测模型

1.Leslie人口矩阵

系统j中性别为s的人口在t年的存活矩阵为:

P s(t)j=

00 (00)

 1p s0(t)j0 (00)

0 2p s1(t)j………

……ω……

000 i p s i-1(t)j i+1p s i(t)j

(1)

根据生命表理论中死亡均匀假设的方法,0岁组以上的1岁间隔存活概率满足i+1p s i(t)j=2-d s i(t)j/2+ d s i(t)j。

矩阵中i+1p s i(t)j的存在是因为最后一个年龄段(i>100)中的人存活下来还属于该年龄段。

系统j中t年育龄妇女生育率矩阵为

:

B(t)j=0...0b15(t)j...b49(t)j0 0

0...00...00 0

………………………………………………

0...00...00 0

(2)

从而构建系统j中t年性别为s的Leslie人口矩阵为:

L s(t)j=

0...0b15(t)j...b49(t)j0 0

 1p s0(t)j...0...00 0

0……………………

……0 16p s15(t)j0…………

……

…0…0………

…………0 50p s49(t)j0……

………………………

000000… i p s i-1(t)j i+1p s i(t)j

(3)

系统j中性别为s的人口在t年按年龄分布的人口总数向量为:

n →s (t )j =[n s 0(t )j n s 1(t )j … n s 99(t )j n s 100(t )j ]T (4)

系统j 中t 年的人口总数为:

N (t )j =

∑1s =0∑100

i =0n s i

(t )j (5) 则在各子系统封闭情况下的全国人口在t 年的总数为:N (t )=

∑3

j =1∑1s =0∑100i =0n s i

(t )j (6) 21对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矩阵B (t )j 的改进根据人口学理论,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是比较稳定的,即h (t )是相对固定的。h i (t )=b i (t )β(t );

∑49i =15h i (t )=1;∑49i =15b i (t )=β(t )(7)

从数据来源上看,总和生育率β(t )比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b (t )容易获得、预测和控制,是最常用的生育水平统计指标;此外,β(t )比b (t )更适合做长期预测。因此,本文采用β(t )h (t )表示b (t ),则育龄妇女生育率矩阵可改写为生育模式矩阵形式:B (t )j =β(t )j 0...0h 15(t )j ...h 49(t )j 0 0

0…00…00…0………………………

………………………

0...00...00 0

(8) 3.基于人口分年龄移算法的人口差分方程增长模型

由于所有人口的自然增长都是由女性的繁殖所产生的,男性人口的增加数也应由与他处于相同子系统类型的女性的生育率矩阵、女性上年总数、出生性别比等来确定,在不考虑人口迁移流动的情况下,男女性别人口的自然减少均由人口的死亡导致,由此建立子系统封闭状态下的人口状态发展方程:

n s i +1(t +1)=n s i (t )i +1p s i (t )

(9)N s (t +1)j =∑100i =0n s i +1(t +1)j =∑49i =15n 0i (t )j h i (t )j β(t )j p s (t )j

λ(t )j λ(t )j +100+∑100i =1

n s i (t )j i +1p s i (t )j =p s (t )j λ(t )j λ(t )j +100

B (t )j n →o (t )j +P s (t )j n →s (t )j =p s (t )j λ(t )j λ(t )j +100

β(t )j H (t )j n →o (t )j +P s (t )j n →s (t )j

(10)(9)式是人口状态发展的变量描述,是人口差分方程的核心;(10)式则为人口状态发展的存量描述,表示人口从t 时点变化到t +1时点的完全形式。

(9)式和(10)式用L 矩阵表示为:n →s (t +1)j =L s (t )j n →s (t )j (11)

进而可得:n →s (t )j =Πt t =0L s (t )j n →s (0)j

(12)因此,当矩阵L s (t )j 、按年龄组初始分布向量n →s (0)j 以及出生婴儿存活概率p s (t )已知时,可以预测t 时

段j 系统性别为s 的按年龄组的人口分布。

结合(4)式、(11)式和(12)式可求得无人口迁移状态下t 年全国总人口,城市、镇、乡各子系统人口以及

分年龄、性别的人口结构。

(二)人口迁移模型

上述人口预测模型是在不考虑“乡-城”人口迁移的封闭状态下的Leslie 矩阵人口增长模型。实际上,由于城乡生育水平、人口生育意愿以及死亡率的客观差异,人口的“乡-城”迁移对生育率和死亡率无疑将会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城乡人口的年龄结构,而且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决定了城乡人口迁移的强度。为了较为准确地预测和判断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本文引入迁移人口分年龄分布比例向量进行估算。

由系统j 1迁移到系统j 2的性别为s 的迁移人口年龄分布比例向量为:

w →s (t )(j 1→j 2)=[w s 0(t )(j 1→j 2) w s 1(t )(j 1→j 2)…w s 99(t )(j 1→j 2) w s 100(t )(j 1→j 2)](13)

在t 年性别为s 、年龄为i 的由系统j 1迁移到系统j 2的人数:

R s i (t )(j 1→j 2)=N (t )j 1m (t )(j 1→j 2)λm (t )

(j 1→j 2)λm (t )(j 1→j 2)+100w s i (t )(j 1→j 2)(14)

从而可以得到性别为s 的迁移人口分年龄分布人数向量为:

R →s (t )(j 1→j 2)=N (t )j 1m (t )(j 1→j 2)λm (t )(j 1→j 2)λm (t )

(j 1→j 2)+100w →s (t )(j 1→j 2)(15) 结合(4)式,我们可得系统j 1和系统j 2在人口迁移后的按年龄分布的人口总数向量及迁移方程为:

mn →s (t )j 1

=n →s (t )j 1-R →s (t )(j 1→j 2)mn →s (t )j 2=n →s (t )j 2-R →s (t )(j 1→j 2)(j 1=3,j 2=1或2)(16)

(16)式表示“乡-城”人口迁移,即只存在由乡村→城镇的人口迁移而不存在由城镇→乡村的人口逆流。

从人口预测模型的推导过程中,我们通过(16)式可得到在“乡-城”人口迁移状态下的未来全国人口分城市、镇、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结构和人口总量。

四、经验分析

(一)模型预测结果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出生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到21世纪初迈入初期老龄化,过程不过二十多年,老年人口数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更是前所未有。从人口金字塔可以清楚地看出,2000-2050年,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特别是从2030年开始,老年人口的规模与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见图1)。

说明:1990年数据来源于《1990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44~46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570~572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30和2050年数据源自本文预测数据。其中,受资料限制,1999年年龄分布区间为0~85+,2000、2030和2050年年龄分布区间均为0~100+。

图1 1990年、2000年、2030年、2050年中国人口金字塔

图2 2000-2005年乡-城人口迁移对中国城乡60+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影响

在全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由于“乡-城”人口迁移,中国的城乡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发生重大变化。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在没有“乡-城”人口迁移的状态下,农村与城镇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差甚远,但是在“乡-城”人口迁移的状态下,城乡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在逐渐减缓,而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却在快速上升,甚至在2020年之前将超过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

(二)“乡-城”迁移对城镇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在无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状态下,城镇老年人口抚养比呈快速增高的趋势,且2020年以后的增幅非常大;而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之后,城镇老年抚养比明显下降,比例与增幅都远低于无迁移状态。从2008年开始,新增农村迁移人口将使城镇老年抚养比从16.60%下降到15.56%,2020年从29.62%下降到25.99%,2030年从50.25%下降到43.30%,2040年从72.34%下降到59.02%,2050年从87.31%下降到71.65%,城镇人口老龄化趋势因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而明显减缓,且下降幅度不断增加。图3显示了2000-2050年期间农村劳动力迁移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15~59岁)的整体规模,在无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状态下,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总数在日益减少,而同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规模在日益增加,其结果是导致迁移后的城镇经济活动人口总数呈增长趋势,从而为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带来了大量的“人口红利”。

说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那么2000年城镇人口中已经包括了“乡-城”迁移人口。

图3 2000-2005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状态下城镇经济活动人口规模

从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来说,正是由于城镇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而“乡-城”迁移中的大部分迁移人口是青壮年劳动力,这些人口正处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期,并到未来20~30年之后才会领取养老金,因此将这些人口纳入中国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会为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大量的“养老金红利”,从而缓解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危机。

从图4可以看出,21世纪前30年将是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期”,养老保险制度将一直处于财务不平衡的巨大压力下。而与此相反的是,这一时期正好是“养老金红利”的集中收获期,农村迁移人口所创造的巨额“养老金红利”将有效地化解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危机。在2040年之前,覆盖“乡-城”迁移人口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呈现出年年盈余的良性状态。随着农村迁移人口自身的不断老龄化,“养老金红利”发生逆转,然而此时已渡过危机期,采取精算盈余制度设计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为此提供良好的支撑,并有助于覆盖“乡-城”迁移人口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平稳渡过21世纪的前半个世纪。

说明:图4数据是依据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的相关规定,在假定制度覆盖率为90%、缴费工资占参保人员人均工资90%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迁移前后人口变化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影响得出。

图4 “养老金红利”与迁移前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三)“乡-城”迁移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

“乡-城”人口迁移将会导致农村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在无“乡-城”人口迁移的状态下,农村老年抚养比虽然也是呈向上的发展趋势,但增幅相对较缓慢;而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之后,农村老年抚养比显示出快速上升的趋势,且高于无迁移时的状况。从2008年起,迁移后的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将从19.57%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30.28%、2031年的40.72%、2050年的44.59%,这也意味着在2008年将由5个经济活动人口赡养1位老年人,而到2050年将出现2个经济活动人口赡养1位老年人,届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空前严重。并且,同期迁移后的农村人口总抚养比也会快速上升,到2052年将达到75.95%。

中国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的结果是:弱化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和进一步加重养老保障负担。一方面,许多子女远离乡村成为城市工人,原来的扩展家庭走向小型化———核心家庭,子女也不再“稀罕”父母将会遗留给他们的土地和家庭财产,家族、邻里、兄弟间的监督已经不再起约束和监督作用,代际空间距离的拉大也必然带来代际冲突,增加赡养方面的困难;城市生活的紧张节奏和高生活成本也使很多迁移农民家庭难以顾及身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结果是家庭养老保障维系的基础发生变化而导致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出生率下降使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使得家庭户的平均规模正在缩小,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4.3人/户降到3.97人/户,199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家庭户规模降为3.7人/户,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降为3.44人/户。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在农村形成“4-2-1”的家庭结构,显然进一步加重了子女的赡养负担。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乡-城”人口迁移正在改变着城乡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和老龄化趋势,也必将影响到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与模式。因此,必须未雨绸缪,不断改革、完善和建立健全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妥善应对因此而带来的挑战:

第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将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大量的“养老金红利”,而当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为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参与做好准备。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农村迁移劳动力特点,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适应农村迁移劳动力参保。

第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将会给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灾难性后果,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恶化。我国传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社会经济条件不成熟”的理由下于1999年被停止,导致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处于缺失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来临之前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正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缓解了城镇人口老龄化,给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养老金红利”,减轻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压力。因此,政府应该有责任为农村建立一个以财政补贴为主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养老金红利”的收益返还给农民。

参考文献:

1.蔡日方:《我国人口总量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载《中国经贸导刊》,2004(13)。

2.蔡日方、王美艳:《“未富先老”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挑战》,载《宏观经济研究》,2006(6)。

3.邓曲恒、古斯塔夫森:《中国的永久移民》,载《经济研究》,2007(4)。

4.卢向虎、王永刚:《中国“乡-城”人口迁移规模的测算与分析(1979-2003)》,载《西北人口》,2006(1)。

5.杨靳:《人口迁移如何影响农村贫困》,载《中国人口科学》,2006(4)。

6.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测算与强度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6)。

7.姚从容、余沪荣:《论人口乡城迁移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载《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8.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9.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3、2004、2005、2006。

10.国务院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成奎)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汤兆云 摘要: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越来越不堪重负,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的数额增大;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社会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不善,且增值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出台社会保障法,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探索投资渠道,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提高退休年龄,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率,减轻养老金发放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按照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必然经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这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简单型转变为扩大型,扩大再生产又由外延变为内涵型这一客观趋势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数十年严格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调控,我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反映妇女平均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1970年为5.81,1990年为2.31,1999年更下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目前为1.8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199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其绝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1、3.56、4.91、5.57和6.96;1953~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其中1953~1964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01%,1964~1982年为2.7%,1982~1990年为2.8%,1990~2000年为2.4%)。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是1953年的3.3倍,同期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增加了6.5倍。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 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4.37亿最大值。与“五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国务院新闻办,2006)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化时期。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早已跨人老龄杜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已进人老龄社会。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复杂。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到2050年,增加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占亚洲的35%,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中国人口趋势》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 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 分点)。所以目前还是青壮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未来会趋向严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 ●全国老龄办于2月23日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 测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 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 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摘要:21世纪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社会经济还处于欠发达,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性问题。因此,我们应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妥善研究解决。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影响;相应对策 当前,我国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川。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出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面临着要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环境稳定,改革发展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我国顺利度过人口老龄化这一阶段,解决其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艰巨。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己占我国总人口的7.1%,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事实上我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所需的时间作比较,英国和德国大概需要45年,瑞典需要55年,法国需要115年,而中国只需28年。尤其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倍。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根据统计,世界上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的国家已达70个。而其中只有中国等4个国家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里,老龄问题与人口问题同时出现,使我国处于两难境地,只有认真探讨,才能找到出路。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和政策实践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 ——国外养老模式案例研究及经验启示 人口问题是全球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据联合国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100亿,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亿,65岁以上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5亿,将很快超过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这种形势下,很多人必须重新规划自己的退休计划,或推迟退休,甚至不退休,以维持稳定收入。控制人口的增长已迫在眉睫,而老龄化问题是人口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 对社会而言,迅速膨胀的老龄人口并非一笔财富,而意味着沉重的财政负担,比如全球每年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标准普尔公司在近期题为《2010年全球老龄化》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这一事实,将成为勾勒未来国民经济健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其他力量能与其相比。”该报告警告,很多国家并未准备好负担未来这么多退休人口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未来几十年内,假如这些国家政府未能在针对老年人口的投入政策方面作出深度改革,持续增长的国家负债水平将大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国家有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其高达25%以上,而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按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控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刻不容缓,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程度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增长速度快。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2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2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同时也将第一次超过全世界儿童(0—14岁)的人口数。根据联合国专题项目的研究估算,到2050年每5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到了2150年,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图1,2)。 (图1)2010-2015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数据及预测数据(单位:亿人): (图2)部分国家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从10%增加到20%的年数: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离开代代相传与积累,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公正对待老年人,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公正对待老年人,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一问题,要保证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不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均水准,并不断提高。 公正对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即要解决养老金的来源(经济问题)与提供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实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赡养能力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将不断退化。我们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在养老问题上,社会被期望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大。但是,与期望相比,与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严重滞后的情形。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4年04月09日10:41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徐光瑞韩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 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40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0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2011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多。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万人,年均增加1262.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 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抚养比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抚养比显示,1982-201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从62.6%下降至34.2%。但是,总抚养比近两年持续增长,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34.4%和34.9%,显示出全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正在加重。细分抚养比显示,我国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时老年抚养比从8.0%上升至12.7%。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

前言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是我国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表明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社会趋于稳定、医疗正在进步,但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1.人口老龄化概述 1.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和趋势。两个比较直观的衡量指标是:老年比例和老年人口抚养比例。前者是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期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者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又称赡养率,是指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工资人口数量的比重,用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对于老年人口的负担程度。 1.2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性问题。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原因包括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长及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对人类生物特性的影响等。而世界各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和时间都有所不同。 法国是进入老龄化最早的国家,1865年即进入老龄社会。法国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法国革命,帝国战争消耗了青壮年人口,同时加上法国最早采取了避孕措施,出现了低生育率。瑞典1890年进入了老龄社会,它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全面实施了福利政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一战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爱尔兰、德国等。而二战后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苏联、日本。据2000年统计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分布情况为:在世界193个国家中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为62个,比重最大的是亚洲,占86%,比重最小的国家是非洲,在53个国家中仅有一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1.3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历史

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方案

老龄化问题及解决 方案

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不久前,一篇报道《银发中国》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当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而且它还严肃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 一、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五个特征。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进,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当前已接近1.41亿,中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来势猛 老龄化可能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 3.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中国是未富先老。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北京市等都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说“活到70不稀奇”。中国高龄老年人口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认真对待。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分析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分析 【摘要】青岛市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将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影响。通过分 析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社会影响,找到解决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应对方案与措施。【关键词】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措施 老龄化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青岛市人口构成现状 年龄构成:全市总人口中,0 —14岁的人口为1287549人,占17. 18%; 15 —64岁的人口为5505645人,占73. 47%;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00993人,占9. 35% I 0-14 岁厂 15-64岁 门65岁及以上 性别构成: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3757487人,占50. 14% ;女性为3736700 人,占49. 86%。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0. 56。 □出生率■I死亡率 ■增长率

一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青岛市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依据2007年人口调查数据: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9.3万,占总人口的15.93%。其中,新增76692人, 死亡等原因减少38636人,比去年净增38056人,年增长率3.3%; 65岁及以上人口为87.5万,占总人口的11.69%。比去年新增13057人,年 增长率为1.52%; 70岁及以上人口为62.1万,占总人口的8.29%。比去年新增52052人,年 增长率为9.15%; 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19.3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6.19%。比去年新增 10109人,年增长率为5.52%; 90岁及以上长寿人口为2.4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2.03%。比去年新增2296 人,年增长率为10.47%。占总人口的2.58%,大大超过国家“健康长寿城市” 1.4% 的标准。 100岁及以上人口为694人,比去年增加了 48人,年增长率为7.43%,达到 了 9.27名百岁老人/10万人口,大大超过国际10万人口 7.5名百岁老人的国公 认的“健康长寿城市” 标准。 根据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青岛市人口年龄结构构成: 年份 总人数 (万) 0-14 岁 15-64 岁 65岁及以上 比例 (% 人数 (万) 比例 (% 人数 (万) 比例 (% 人数 (万) 1990 737.47 26.60 165.72 67.20 512.68 6.20 59.07 2000 749.12 20.85 156.19 71.12: 532.77 8.03 60.15 2010 763.78 14.56 146.39 75.50 556.11 9.94 61.3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65 70 80 90 ⑴上 60- G 5- 70- 80- 0及以 90 1占总人口比例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王香香(1993),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王香香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随之加剧。“医养结合”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医疗服务模式有效结合,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而言,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做出努力加以解决,以实现我国老龄人口的健康、幸福养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问题 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存在互不衔接的问题。我国如何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背景下,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成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1]。“医养结合”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其实现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现有医疗与养老服务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医养结合内涵进行分析,探析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7% 时,就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社会”。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的数据证明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2]。任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的杨燕绥教授提出: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4% 时,就是深度老龄社会[3]。在已经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中指出: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龄人口总数达到1. 94亿,占人口总数的14. 3%。所以,我国在2012年就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 二.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简称《意见》)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被列为是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六大任务中其一。“医养结合”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服务主体,指服务的提供方,如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客体,指服务的对象,如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服务内容,指服务项目,如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方式,即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联合三种;管理机制,即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及相关政策制度,如它的管辖部门、管理方式、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 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一)政府多重管理加大了政策监管落实难度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机构是民政部的审批单位,民政部是其主要管理部门,而医养结合模式的运营过程中养老结构要受到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以及公安消防部门等多重管理,这就使得其职能分散,养老机构的扶持优惠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加剧,这必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 标签: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 前不久听取了市老龄委殷志刚教授关于“上海老龄化现状趋势及‘十三五’老龄工作目标”的报告。报告中涉及的一连串数据都指出了上海在老龄化的进程中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直面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了必须重視的时刻。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不仅老龄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而且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也是世界第一。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于2011年4月28日由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社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尚不发达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其必将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是相关的。但是由于我国推行计划生育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生育率被迫下降,因此导致了我国在国家财力尚未非常强大的时候就面临老龄人口比重过高的威胁。世界上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的人均GDP基本都大于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进入老年化国家时仅达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尚缺乏应付老龄化挑战的实力。 由于生育率水平的不同,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比农村要高,特别是上海等大城市人口老龄化超前,使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过,近几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得一些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加快。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域上看,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年龄人口决定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供给又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研究背景: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1.原因 ①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③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3.影响 不利影响 ①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②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 ④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 ⑤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

唐山老龄化现状

进入本世纪,我国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银发浪潮”。老龄人口多,老龄化进程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人口总数的11%。市老龄人口在不知不觉中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3%,明显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1%。在市日益发展的今天,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给市带来的重要影响,已经波及到全市的各个方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应对“银发浪潮”的冲击、如何构建适应市具体情况的完善养老体系,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的过程中,我们应怎样提出积极的对策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后果,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老龄化社会将成为所有国家的归宿 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的老年人口绝对数将达到112.1亿,占总人口比例的9.5%,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将继续发展,围将更为普遍,速度将明显加快。老龄化社会将成为所有国家的归宿。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都是一个自发的、平稳的、缓慢的过程,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大概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至到二战后由于低出生率出现人口严重失衡现象,人们才开始对人口老龄化进行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从人口老化到高度老龄化的发展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我国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要快得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占总人口的7%上升到14%仅用27年。 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1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在社会经历、生理、心理以及利益等方面需要等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存在着某些差异,因此,各种制度的设置和社会安排应适应该群体规模的变化 2老龄化给价值观和制度上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年人越来越多。高龄老人一般是需要照顾的群体,同时他们又可能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群体。因此,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需要在价值观、规则、立法和制度上加以调整,以满足高龄老人群体的需要,以确保社会关系得协调发展。 解决好老龄化问题对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主题一: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中国现在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 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重庆的老龄化趋势在全国尤为严重。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许多方面,比如经济、政治和民生等各个领域。所以如何妥善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促进重庆和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重庆老龄化趋势的研究,而进一步做出相应的对策,尽量减少老龄化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首先,阐述了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其次,通过建立模型研究重庆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再次,总结了人口老龄化对重庆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重庆应对老龄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重庆地区现状趋势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7%。而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国内外都对此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并积极需找相应的对策。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在社保制度准备不足、老龄保障和服务滞后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如果不及时分析解决,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将造成巨大影响。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分析得到:到201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6个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0%。而重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达到17.42%,比全国比例13.32%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老龄人口年均增加20万人以上,已经成为中国“最老”的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抚养比更是高达26.56%,相当于平均100个劳动力年龄人口需要赡养26个老年人口。根据重庆统计局数据,2000年,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245万人,每13个人里1人年龄超过65岁;到2010年,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33.41万,每6个人里就有1位老人。老龄化发展趋势迅捷,形势相当严峻。 还通过对第四、五次和第六次的人口普查情况的一些数据汇总(见表一)分析可知:1990年到2000年重庆总人口增加164.66万人,增长比例为5.7%,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76.25万人,增长比例为45.3%;2000年到2010年总人口减少了166.66万人,0-14岁人口减少176.49万人,下降了26.49%,15-64岁人口也减少79.04万人,下降了3.69%,而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了88.87万人,上升了36.34%。由此了解重庆这2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是: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出生率在不断下降,而且下降比例越来越快,会造成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力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表一:第四、五、六次重庆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