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

一、关于“纲要”教材教学的目的

中国有重史的传统,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中国人历史意识强,认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以研究、编写历史作为自己的责任。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讲到:中国人是一个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唐太宗强调修史可以“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镜鉴”,也就是说要以史为鉴。清朝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把历史提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历史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历史知识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教育具有资政、资治的特殊作用,因此受到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重视,形成了重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如周公是西周王朝的缔造者之一,亲身经历了殷周之际的社会巨变,对殷商迅速败亡的历史教训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在他当政时期,经常结合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对统治集团开展历史教育,并提出了以“夏鉴”、“殷鉴”为代表的历史鉴戒思想。唐代统治者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令狐德、魏征、房玄龄、虞世南、杜如晦等唐朝开国功臣都是名重一时的史学家。唐太宗不仅自己重视读史,而且要求太子、诸王和大臣们都要学习历史,他在谈到史籍的作用时说:“不出岩廊,神交千祀之外;穆然旒纩,临睨九皇之表。是知右史序言,由斯不昧;左官铨事,历兹未远。发挥文字之本,通达书契之源: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1]清代的龚自珍对历史教育更是予以了高度重视。他认为历史记载和历史教育是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2]其之语重心长,至今令人振聋发聩。近人梁启超在论及史学的作用时曾指出:“史学者,学问之最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也。”又称:“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3]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教育和研究。早在1924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的李大钊在其史学名著《史学要论》一书中,即以专章阐述“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他认为,史学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科学的态度,帮助人们树立进步的世界观、乐天努进的人生观,同时通过“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不觉对之感历兴起,自然而然的发生一种敬仰心”,从而激发人们“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

[4]毛泽东一向重视历史学习、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重视史学工作对指导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认为史学工作可以给无产阶级政党提供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作为指导当前革命运动的借鉴。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我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5]毛泽东要求要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邓小平对历史教育也同样予以高度重视,他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6]他一再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7]江泽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十分重视对广大青少年的历史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8]胡锦涛强调:“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工作。”

[9]他指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

[10]可以看出,党的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历史教育的论述,都强调了历史学习、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历史教育的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国高校的普遍开设,是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虽然发生在过去,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现在,并引领着未来。通过对过去的回忆与思

考,可以起到启迪心智的作用,激扬开拓进取的精神。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和实施方案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就决定了本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所承担的不是单纯的历史教育的功能,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具体来讲,通过这一门课的教学应当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也就是现代化这两项基本的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也就是说,要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和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政治代表的政治的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主义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和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关于“纲要”教学注重的两个原则

第一,全面准确的领悟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但它不是大学历史系本科学生的专业课,而是所有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和它的各个方面都去做详尽的展开的叙述和论证。教学的着力点应当是在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了解的基础上,突出讲述有助于大学生达到两个了解和懂得三个选择的有关历史情况和历史经验。也就是说,“两个了解”、“三个选择”有关的内容,必须着重的比较展开地讲。而同这“两个了解”、“三个选择”关联不是十分紧密的,可以从简或者从略。把握住这一个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有没有质量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二,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要求。我们曾经向在校的大学生、向中学历史教师、向有关专家进行过咨询,同时也阅读了初中和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初中的教材分上下两册一共是17万字。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也分上下两册共计45万字。他们普遍反应,学习这门课程有收获,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他们也赞成大学里面开这个课,因为他们感到,对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这段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准确的了解;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的情况,也还缺少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存在着某些困惑。根据这一情况,在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另一方面,更要着力弥补大学生对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使他们在原来所学的基础之上,大大地提高一步。“纲要”的篇幅只有高中教材的二分之一,共20多万字,而授课的时数只有高中近现代史授课时数的三分之一稍多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讲好这一门课程,难度很大,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在从事这一门课程教学之前,一定要研究一下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看一看哪些问题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问题还没有深入掌握,这样才会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一定要从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在教学中,要注重各个时期的世界形势,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虽然学生对一些基本史实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很多问题还存有疑惑。比如,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犯错误?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多党制?如何理解“文化大革命”,等等。通过深入的专题教授,可以解决学生的很多疑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三、关于“纲要”的教材的体例

现在的“纲要”教材,采取的编写方法是:

第一,把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即1840年到1919年。这个时期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的斗争开始主要是单纯农民战争,后来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年到1949年。这一个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但是中国人民进行的斗争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编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也就是从1949年一直延伸至现在。这个时期,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并且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第二,在每编下设一个综述。综述分别讲述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讲述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建国方案和这些方案历史命运,使学生对这个时期最基本的问题有大体了解。

第三,除了综述,在每编下面设若干专题。因为学时有限,专题的设置不能过多。上编设有三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主要说明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早期的探索。主要说明,无论是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等等,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真正指明出路。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主要说明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说明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像过去有些书那样,讲辛亥革命只讲它的失败,不讲它引起的近百年内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不说明辛亥革命本身虽然失败了但也还有它的价值。中篇设有四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主要说明中国的先进分子怎么样经过艰苦求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面我们讲到,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讲到大革命

的发动,这个是作为例证来证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变化了,并不是要求在课程里面系统地讲授第一次工运的历史和大革命的历史。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主要是通过叙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说明党要领导人民赢得历史性的胜利,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叙述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的前进历程,说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主要说明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必须被打败,而且也是能够被打败的,说明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赢得胜利的历史经验,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斗争。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及其基本经验,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归于幻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格局是怎么样形成,说明新中国的创建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下编设三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主要结合叙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说明历史和人民怎么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主要通过叙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20年的历史发展,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教训。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把近现代史分为互相衔接的三大阶段,采取综述和专题相结合的讲法,既可以避免与中学教程内容上的简单重复,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基本线索、发展规律和主要经验。

四、关于“纲要”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普通历史课程侧重于从学科本身或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三个选择”的教育,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探讨。当然,这里并不否认中学历史课以及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的政治教育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更为鲜明、更为突出而已。

第一,必须紧紧围绕“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主线。这是我们教学能不能搞好很关键的一点。十五大文件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现在有人认为,近现代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现代化,十五大明确否定了这一

个看法。我们面临两个历史任务,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也就是说,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进行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央这一个话很短,但是非常重要。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两个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所以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个历史任务而斗争,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前半段主要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而后一段主要是为实现现代化,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而奋斗。根据十五大的概括,我们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它的本质和主流来说,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曲折50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

第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加强针对性。在论述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时候,有必要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思潮,比如说,近年来流行一种告别革命的思潮,流行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要注意结合历史加以分析。要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和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比如说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主义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如何评价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失误等等。要联系这些问题有针对性说明有关历史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从正面讲清有关的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例如,近年来在社会上有人鼓吹否定革命、出现了“告别革命”论的思潮,鼓吹革命只起过破坏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等。“如果革命要不得,革命的成果是不是要得,就会在根本上成为问题了。”所以,在讲授纲要课程时,要特别注意讲清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讲清没有革命作为前提,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道理。所以,在讲辛亥革命时,可以把革命派与改良派的那场大辩论的历史情况展开来介绍,也可以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和评论,以此来帮助学生懂得“告别革命”论者所鼓吹的那一套,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第三,要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注意加强比较。为了使教学的内容比较丰满,比较有说服力,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近现代史,也就是说要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来论述中国的问题。

(2)除了政治史外,要加强对各个时期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反映,尤其是经济史。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它在政治上有软弱性,如果不能联系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来说明,那么就会缺少应有说服力。

(3)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来说明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4)全面地、实事求是地阐述有关的历史。如在讲述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之前,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爱国官兵抗日的积极表现等作必要的说明;注意阐明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全面地分析其积极作用和历史的局限性;等等。

第四,要恰当地处理“纲要”课与“概论”课的关系。与历史系的专业课不同,应该要着力注意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规律的阐述要加强理论性。与“概论”课不同的是,它不是要展开地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而是应当结合历史发展的进程,用历史事实,来阐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纲要”和“概论”在内容上有交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两门课注意采用各有特点讲述的方法,大量的简单重复是可以避免的。当然,这一些问题具体怎么样解决,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来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1840年至现在的历史发展,使学生理解“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离不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的,也不可能不讲授历史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必然会有一些历史知识的重复。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然要注重理论性,但毕竟是讲“史”,是要用基本史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点。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则更多的是讲“论”,因此,是完全可以避免大量的简单重复的。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所谓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有以下几层含义: (1)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要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以及当前文艺作品和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所过分渲染的一些人物形象及其历史事件等。后者对大学生影响比较大,需要我们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加以澄清或纠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2)在本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和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大学生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正处于形成过程中,易受社会上流行的和外来思潮的影响,并形成了令自己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其他课程是无法从正面予以解决的。那么,本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要关注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3)要注意联系中国的

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众所周知,现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历史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中国近现代史与现实和未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要了解现在,把握未来,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现代史。而且任何事物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都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尽管大学生关心中国的现实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但是当代大学生缺少对现在与历史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不善于在历史的大尺度中把握现实生活的发展以及发展规律。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还要关注现实生活的发展,联系历史讲清现在的问题,要以史为鉴、鉴古知今,让历史告诉未来。即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历史规律性的教育,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小学音乐的教学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3、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总体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首先从唱歌方面来说:1、学习中外优秀歌曲。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独立地、有感情地歌唱,并积累和背唱一定数量的歌曲;2、学习轮唱和二声部合唱。提高与他人共同歌唱的能力,做到声音和谐、均衡,能够理解指挥的意图;3、在小学基础上,进行唱歌基本技能练习,提高歌唱表现力。了解保护嗓音的常识,防止喊叫和用嗓过度。其次从欣赏方面来说:1、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重视学习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2、进一步了解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听辨常见乐器的音色,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常见的音乐体裁。再次从器乐方面来说:1、根据不同条件,可选学简易的乐器。所选乐器,应注意音准和音色。鼓励师生自制简易乐器;2、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所选乐器的演奏方法;3、提高演奏表现力,能演奏并积累一定数量的简单乐曲。最

后我们从识谱技能的掌握来说:1、在小学基础上,继续学习简谱或五线谱知识。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听辨节奏、旋律和视唱乐谱的能力。 二、我们在音乐课堂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然而今天我们反思课改以来的音乐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实习的几个月实习时间,发现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1、音乐课的内容设计虽形式多样,但缺乏目的性。教师们应该想一想,每一个教学环节你想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在各个环节上图有虚名,摆花架子,不管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目标达成的怎样,最后草草收场。如:音乐欣赏课,在引导学生学习与聆听的环节上学生还没有静下来,没有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就急于让学生用各种形式去表现,结果影响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适得其反。 2、歌曲的学唱,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完的怎样,或怎样来完成。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歌曲歌词与旋律所包含的美的情感表达,挖掘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得音乐课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好音乐教学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名词解释 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 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 的破坏。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 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这一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理想和农民起义的特色,成为 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 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 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 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内部一部分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他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 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虽 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具有爱国思想的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令。由 于后党发动政变,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失败了,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 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建立为一 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结社、集会、著作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临时约法具有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专制、愚昧和旧道德旧文 学等封建复古思想。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 追求民主科学和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核心课程建设内容要求及规范

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中,核心课程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项目,影响范围较广,对学院的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核心课程建设内容的要求与规范如下: 一、资源入库前的总体属性要求: 1、Title (标题):资源的名称; 2、Creator (创建者):资源的创建者、作者; 3、Subject (主题):资源的主题内容; 4、Description:(描述):资源的内容、介绍信息; 5、Date (日期):资源制作及上传时间; 6、Type (类型):资源所属的类别,系统也可自动识别; 7、适用专业 8、关键字:时间、主题、涉及系部; 9、扩充属性包含:适用课程(可以多个),资源来源等等。 二、教学文件类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定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2、内容要求: 含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完整文档。(学院提供模板) 3、技术标准: 文档格式为word 或pdf。

4、获取途径: 根据学院骨干建设目标与要求,由学院教务处提供模板,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组织撰写,聘请专家论证,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审议后调用。 (二)课程标准 1、定义: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专业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结果的期望。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内容要求: 含有课程标准各要素的完整文档。(学院提供模板) 3、技术标准: 文档格式为word 或pdf。 4、获取途径: 由各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根据课程目标,参考学院提供的模板,自制本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经系重点专业负责人审核,报教务处审核通过后实施。 (三)课程设计 1、定义: 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狭义指课程组织实施的过程及进度的规划。 2、内容要求: (1)含有课程设计的各要素。(学院提供模板) 2)课程设计以2 课时为教学组织单元 3、技术标准:

浅谈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物理实验可以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现在就如何进行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教学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首先说教师演示实验。 一、演示实验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效果,要做到精心选择。 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说明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但教师不必一一演示,而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 例如,为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可选择用“厚纸片顶住一杯水”的演示实验,不必将马德堡半球、针筒抽水等演示实验都端到学生面前,以致罗列了许多现象而忘却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弄得学生眼花缭乱,不知其所以然,反而达不到建立大气压这一物理概念的目的。 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三、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分析实验,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再作分析。例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做演示,将“220v, 25w”“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能否正常发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四、演示实验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关键时刻提问学生,让学生边思考,边通过演示实验来分析,以求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边演示边启发,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又能较好地掌握和理解连通器的特点。 下面再谈学生演示实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习惯 初中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不强,又没有实验基础,有的甚至认为实验只是玩玩而已,学生实验较难组织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我们一开始做学生实验就强调实验室规则并制定合理的纪律,要求学生做到:(1)实验前必须完成预习内容;(2)必须按分好的实验组坐到相应的实验桌前,不得乱动器材;(3)实验时不能大声喧哗;(4)实验完后将器材摆放整齐,经检查无误后方可离开;(5)不能随意将器材带出实验室,如有损坏及时说明。 二、制订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 学生实验教学应制订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实验教学和考核有章可循,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依据物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个人理财概述 识记: 个人理财的定义 理财商数的定义 个人理财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个人理财的基本理论 理解: 综合财务策划模式 个人理财的基本内容 个人理财的基本作用 生命周期理论 资产组合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期权定价理论 贴现现金流量模型(DCFM) 应用: 会制定个人理财计划 第二章个人理财流程 识记: 个人理财流程 理解: 建立客户联系 收集客户数据及决定目标与期望 分析客户现行财务状况 整合个人理财策略并提出个人理财计划 执行个人理财计划 监控个人理财计划 应用: 掌握与客户沟通的技巧 会收集客户数据及决定目标与期望 会分析客户现行财务状况 会整合个人理财策略并提出个人理财计划 能够执行个人理财计划 有效监控个人理财计划 第三章个人银行理财 识记: 1.个人银行理财的基本涵义 2.商业银行的概念 3.个人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和特点 4.银行卡、借记卡和贷记卡的概念 理解 1.个人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类别

2.传统和新型储蓄类理财产品的种类和特点 3.境内外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种类和特点 应用 1.制定个人银行理财规划 2.储蓄类个人银行理财组合应用 3.个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和风险管理 第四章个人证券理财 识记 个人证券理财的概念 个人证券理财的作用 个人证券理财的原则 股票的概念 债券的概念 基金的概念 基金的特点 基金的分类 理解 个人证券理财产品的收益 影响债券收益的因素 影响股票收益的因素 影响基金收益的因素 个人证券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特征对比 应用 会确立个人证券理财目标 能够选择个人证券理财策略 制定不同年龄段的个人证券理财者应有的基本组合理财策略第五章个人保险理财 识记 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的概念 创新型保险理财产品的概念和特点 分红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万能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投资连接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创新型非寿险保险理财产品的概念 理解 制定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的原则与环节 个人保险理财产品盈余来源的渠道 可供个人选择的传统的保险理财产品主要的特点 目前新型保险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 制定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的原则与环节 分析个人保险理财产品盈余来源的渠道 制定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 第六章个人外汇理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专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导言(2学时)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通过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概述,使学生了解由于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40—1919年的中国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重点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如何写好教学设计

如何写好教学设计 一、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理念下,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关系。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案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所以,广大考生在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之前,首先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考题中,试卷编写者也把教案编写的题目直接设计成“教学设计”题目,这里,广大考生要引起注意。 二、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1、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广大考生,在面对具体的教学设计题目时,首先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考生需要知道什么是教学设计,以及写教学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具体来说,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每次教学的基本计划,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及教育资源的使用计划;二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必须按教学准备有序有效实施;三是教学研究的成果,教学设计是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四是教学实施的工具,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参照系,可以提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标、思路,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每一次教学。2、内容齐全,要点具备 那么明确了教学设计的作用以后,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或者指定的章节,如何设计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的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题、课时、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在这里提醒广大考生,在备考时,应对教学设计的题目,一定要在心中清楚教学设计所涵盖的这几个方面。 接下来,具体谈一下每个方面所涉及的具体内容。 (1)课题:说明所选章节的的名称,也即本课的标题。 (2)课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说明第几课时。 (3)课型: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而确定的课的类型,即为课型。例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实习课、检查课、测验课、综合课、活动课等。 新授课是以讲解新知识为目的的课。 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课。 实验课、实习课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课。 检查课、测验课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程度为目的的课。 综合课、活动课是将讲授、复习巩固、检查提问、作业练习等活动交叉进行的课。 任课的教师要根据选择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的类型。 (4)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本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点。 ②过程与方法: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写教学目标时,请广大考生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

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四类基本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的管理才能;理解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均衡分析、边际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了解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早期的微观经济学、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定与确立、发展和演变。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选择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难点是将初学者引入经济学的思维范式,理解经济学分析的前提条件。 主要教学内容:(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怎样生产;(2)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 学的关系;(5)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的决定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分别影响需求、供给的因素和均衡价格的决定;理解需求和供给规律、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需求和供给水平的变动、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掌握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掌握利用均衡分析经济现象 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供求的含义、供求定理、均衡价格,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难点是各种弹性的概念、分类及计算。 主要教学内容:(1)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2)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3)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4)均衡产量、均衡价格、蛛网理论;(5)价格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消费者偏好、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基数效应、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正常物品、低档物品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和序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的关系;掌握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偏好公理的基本原理;理解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掌握收入变化和价格变化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和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学会运用效用与消费者均衡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边际效用的含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和特征、预算约束线的含义。难点是需求曲线的推导;不同类 型商品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1)消费者偏好;(2)无差异曲线;(3)预算约束线和消费者均衡 条件;(4)价格效应和消费者选择。 第四章生产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组织、生产要素、生产函数、生产技术、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

教学常规五项基本要求

教学常规五项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教学常规五项基本要求 一、计划与总结“三突出”: 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体现教学工作的善始善终。 计划突出目标、进度、措施 总结突出重点、亮点、反思 完成突出及时、规范、完整 1.各教研组工作计划应根据上级的教学计划或有关教学工作的知识及新课标、教材,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教学计划在开学后一周内完成。教研组工作计划应具备:(1)本学期教学、教研教改、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工作目标及措施;(2)教研教改和实施计划;(3)各年级活动科技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落实措施。(4)本学期各年级教学进度表和教学科研安排。2、学科教学计划以备课组为单位制定,应具备:(1)教材分析;(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以及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的分析和要求;(3)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4)以单元或章节拟定的教学进度表;(5)教研教改课题及教研活动日程安排。3、教师、备课组教学总结应在期末放假前及时交教务处备案。 二、备课与上课“三不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课与上课要力求做到: 抓住基础知识不放,

抓住学生主体不放, 抓住启发互动不放。 (一)、备课 1、实行集体备课制。二人以上的备课组实行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五统一”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即:统一教学指导思想、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研究教法和学法、统一练习与测试。所有教师须按时认真参加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集体备课记录并纳入学期考核。 2、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教案要求:(1)教案内容要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具、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设计、作业布置等,主体部分是教学过程,体现学生活动、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手段的使用;(2)超前一周备课,提前一天写好教案,上课前应再加以修改、充实、完整。要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的得失,写好教学反思;(3)初级教师写详案,中级教师可写详案或较详案,高级教师可写较详案或略案 (二)、上课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基本技能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场所,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必须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课堂教学。

说课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三、说课的内容和要求 1.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一般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1)说课标 说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 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用力的依据。 说课标,可以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2)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 说教材的要求有: ①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②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③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④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⑤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3)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就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 具体要说清两大问题: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倒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4)说教法 说教法,应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

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一般要求用明确、具体、详细的行为术语来描述。目标不能定得太笼统、太抽象,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个人的理解可能相去甚远。此外,用以陈述教学目的的词语常常是用以说明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词语,如“掌握”、“领会”等,而这些内部过程常常是无法观察和测量的,导致学生无法衡量和确定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适应、技能、体力等。(辛普森、哈罗) 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克拉斯伍)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3、国内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认知学习领域学习水平分类: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见。 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水平分类:模仿、对模仿动作的理解、动作组合协调、动作评价、新动作的创造。 情感学习领域学习水平分类:接受、思考、兴趣、热爱、品格形成。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 可以运用布鲁姆、克拉斯伍、加涅等人的学习目标分类作为框架,把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层次,通过设计双向细目表的方式完成。

马杰(Mager)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这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一个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行为: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了解目标是否达到。 (2)条件:说明学习者表现学习行为是所处的环境、条件因素。 (3)标准: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 ABCD模式的具体应用: 1、对象的表述:注明教学对象。 2、行为的表述: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例如: “操作”、“说出”、“列举”、“比较”等都是行为动词,在它们后 面加上对象就构成了教学目标中关于行为的表述。 3、条件的表述: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 4、标准的表述:为完成质量可被接受的最低程度的衡量依据。一般 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方面来确定。 应用ABCD模式的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 2、教学目标必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 段来描述。 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编写认知学习目标可供选用的动词表

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一、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主要涉及到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基本层次,即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层面。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对这一领域的概念和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包括人格差异、激励、领导、团队冲突和组织沟通等内容。课堂活动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主题演讲、阅读、自我评估、延展性的讨论、视频观看和分析,以及从学生视角进行的个体或小组展示,因此学生也会学习到如何把这些专题内容进行整合,并有效地应用于多元化的组织情境中去。此外,今天的企业组织通常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构成的,这一课程的另外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发展必要的智力能力和行为技能,这些将有助于提高他们有效地处理各种工作环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动时产生的问题。 This course will cove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t three levels—the individual,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s. In the class, students will develop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motivation, leadership, group conflict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etc. Course activities include case analyses, role plays, lectures, readings, self-assessment tools, extensive discussions, video watching and analysis, and students’ presentations (individual and group), so they will also learn how to integrate these topics and effectively apply them in pluralistic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In addition, business today is conducted with and through people from various cultural backgrounds. Another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behavioral skills that will increase their effectiveness in dealing with problems that arise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from difference cultures in a variety of work settings.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重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 “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 “三大”(1923),1923 年6 月, 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 1 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 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瓦窑堡会议(1935) (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 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 洛川会议(1937): 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 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集合与模式教学内容核心经验及目标要求

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核心经验、教学目标与内容要求一览表(集合与模式) 年龄段教目标及内容要求 儿童发展 轨 迹 核心经验 集合与分类模式 1、物体的属性可以用来对物体进行匹配、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 2、同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3、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感知其关系 1、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拍成的序列(可以是从重复或发 展的),他不仅存在于数学中,也存在于这个世界中 2、识别模式可以有助于进行预测和归纳概括 3、同一种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 幼儿集合发展轨迹: 1、泛化笼统知觉阶段 2、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3、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段 4、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阶段 幼儿分类能力发展轨迹: 1、据表面、具体、简单的特征进行分类 2、根据内壁特征来对食物进行抽象概 括,但脱离不了具体的情景和功能 3、据本质属性进行分类,能抽象事物的 多种属性和特征 1、模式能力结构上的渐进性发展: 识别--复制--扩展、填充---创造---比较、转换 2、模式类型认识上的渐进性发展: 重复性模式---发展型模式 实物材料模式---符号材料模式 小班(3--4岁)1、几个物体中,根据范例和口头知识把相同或不相同的物体找出来 (感知集合) 2、按照物体的名称或物体的某一特征归类(匹配) 包括: (1)物品与名称匹配(2)物品与物品、物品与照片匹配 (3)大小匹配(4)图案匹配 (5)事物关系匹配(身体部位、食物、部分与整体等) (6)找相同(7)找异同 3、学习按照物体的名称或某一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用途)进行 分类 包括: (1)颜色分类(2)大小分类(3)形状分类(4)用途分类(5)特征分类(6)习 性分类 4、区分“1”和“许多”,从周围环境中找出“1个”和“许多个”物 体,初步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学会运用词语“1个”和“许 多个” 5、学习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相等--一样多与不 相等---多或少<无需计数>)并能正确运用词语表述 复制(再现)、扩展、创编动作模式,视觉模式(颜色、形 状、大小)

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这种方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 ⑴教学对象 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写的,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有时候如果教学对象已经明确了,就可以从目标中省去这个要素。 ⑵行为 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 ①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 ②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 ③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 ④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 ⑤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

结等; ⑥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 ①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 ②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 ③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 ④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 ⑤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 编写行为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前面讲过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上面提供的动词中选择出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就可以了。例如: 学习内容是“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要求学生能够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中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害。这是一个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其目标层次是应用,所以应该从“应用”一行中查找动词,比如使用“列举”这个词,这样“行为”就可以被描写成“列举生活中的一至两个例子,说明人们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害。” ⑶条件

大学物理实验示波器实验分析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示波器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数字示波器的使用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测控技术仪器152班 学生姓名:王家桢学号:5801215028 实验地点:B211 座位号:14 实验时间:第四周星期二下午一点开始 【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学习用示波器观察电信号的波形和测量电压、周期及频率值。 3、通过观察李沙如图形,学会一种测量正弦波信号频率的方法。

【实验仪器】 VD4322B 型双踪示波器、EM1643型信号发生器、连接线及小喇叭等 图8-2 VD4322型双踪示波器板面图 1、电源开关 2、电源指示灯 3、聚焦旋钮 4、亮度调节旋钮 5、Y1(X)信号输入口 6、Y2信号输入口 7、 8、入耦合开关(AC-GND-DC ) 9、10、垂直偏转因数选择开关(V/格)11、1Y 位移旋钮12、2Y 位移旋钮13、工作方式选择开关(1Y 、2Y 、交替、断续)14、扫描速度(时间/格)选择开关15、扫描微调控制旋钮16、水平位移旋钮17、电平调节旋钮 【实验原理】 一、示波器的结构及简单工作原理 示波器一般由5个部分组成,如图8-3所示:(1)示波管;(2)信号放大器和衰减器(3)扫描发生器;(4)触发同步电路;(5)电源。下面分别加以简单说明。 1、 示波管 示波管主要包括 荧 光 屏 内 + - 外触发 扫 描 发生器 放 大 或衰减 触 发 同 步 放 大 或衰减 X 轴输入 Y 轴输入 亮度 聚焦 辅助聚焦 电源 Y X H K G A 1 A 2 电子枪 图8-3 电路 电源 Y X 1 1 2 3 4 5 6 8 9 1 111111

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1.建筑地点及你建基地平面图 该工程位于河南城建学院院内 2房间组成及要求 居室:包括卧室和起居室,卧室之间不宜相互串套。居室面积规定:主卧室不小于12平,其他卧室不小于6平,起居室不小于18平; 厨房:每户独用,内设安泰,灶台,洗池: 卫生间:每户独用,内设蹲位,脸盆,淋浴(或浴盆) 储藏设施: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搁板,吊柜,壁柜等 阳台:生活阳台一个,服务阳台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其他房间:如书房,客厅,储藏室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3面积指标:一梯两户或一梯三户,户型面积:80平,100平,130平中任选两种组合,三个单元,5~7层,套型及套型比自定:但应以中套为主,兼做部分大小套,以适应不同的家庭环境居住。 结构形式:砌体结构。 5建筑技术条件 (1)气象条件 雪荷载:基本雪压为So=0.30kN/m2(水平投影);风荷载: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基本风压为Wo=0.35kN/m2;常年气压差值:30℃。最大降雨强度65.2mm/阵雨强度145mm/h。(2)工程地质条件 (3)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场地地形平缓,地下水位标高月4.2m,无侵蚀性;场地地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物理状态和容许承载力值见附表 建筑底层情况表 序号岩土分类土层描述土层 深度 (m)厚度 范围 (m) 地基土承载 力(KPa) 1 杂填土由碎石,砖块,粘土等组成 松散 0.7 0.7 2 粉质粘土黄褐色,湿可塑 2.0 1.8 130~160 3 中,粗砂黄褐色,石英石石质,梢湿, 中密 4.6 2.6 180 4 圆砾黄褐色,石英,长石质,湿 粒构,湿中密 15 510 (5)地震设防烈度 地震按6级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05g (6)建筑耐久等级,防火等级均为II级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一)建筑设计部分 (1)建筑方案及其初步设计: (2)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设计 (3)主要部位的建筑构造设计及材料做法 (4)绘制建筑施工图 3成果形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