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地理要素分析及答题思路

1、气候基本要素(特征描述):

①气温——高低、变化(季节、年际);②降水——多少、变化

2、气候分布规律描述:南北半球(南北纬)、纬度范围、海陆位置

3、气候影响因素

①太阳辐射(纬度)——基本因素(决定气候带)

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风的性质——控制因素

③地面状况:海陆位置及轮廓、地形地势、洋流、植被、反射率

——复杂化

④人类活动——影响、改造局地气候(利、弊);排放废弃物,产生

三大环境问题

[应用举例]巴西高原东南部热带雨林气候:①纬度低,地处热带;

②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③沿岸巴西暖流增温增湿

4、影响气温因素

①太阳辐射:纬位、太阳高度、昼长

②大气:自身条件——削弱、保温;风向

③地面状况:海陆差异、地形地势(含坡向)、洋流、地面物质(反

射率差异)

④人类活动:

◇改变大气成分:

排放CO2—变暖;氯氟烃—紫外线增加;烟尘—削弱辐射;

◇改变下垫面;

◇释放废热:城市热岛等。

5、气温分布特点描述:气温高低及变化(总体);极值的位置;气温差

距(大小、变化)

6、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低纬<高纬;

②下垫面性质:海洋<陆地,沿海<内陆,植被好<裸地;

③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云雨少的地方。

7、影响降水因素:

①大气环流;②海陆位置(风向);③天气系统(及其移动);

④地形地势(迎、背风坡);⑤洋流;⑥人类活动(改变地面性质、

烟尘凝结核)。

8、雾的形成:晴朗夜间、水汽充足、凝结核多、大气稳定、地形影响(谷

地、盆地)

9、降水形成条件:水汽供应、上升冷却(方式)、凝结核

10、天气状况描述:

①降水(阴晴、雨雪);②气温(高低、变化)、湿度

③气压(高低、变化);④风(风向、风力大小及变化)

11、气候资源评价(利弊):光照、热量、降水、日较差、风、

气象灾害

12、太阳辐射影响因素:①纬度(太阳高度);②地势;③天气状况(云

量);④空气密度(大气透明度)

[应用举例]: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13、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①昼长;②地势(地势高,日照时间长);③天气状况。

14、有利于下渗的条件:①降水:强度较小、历时较长;②地形:坡度

较缓;③植被:较好

15、雪线影响因素:降雪量与消融量对比关系

(具体:降水量、气温——纬度、坡向)

16、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分析

①纬度位置——决定基带类型

②相对高度——共同决定带谱数量

③阳坡、阴坡——影响分布高度

④迎风坡、背风坡——影响降水多少与雪线高度

17、沙漠成因

(1)热带沙漠:终年受副高下沉气流或干燥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备注:地形、洋流影响其分布范围

(2)温带沙漠:地处中纬大陆内部,加之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18、沼泽地成因(地表水收入大于支出)

①气候:降水或地表水量大于蒸发量;

②地形:地势低洼,不利于排水;

③水文:河流易泛滥,洼地积水;

④冻土:地下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高纬冻土、高原冻土)

[保护湿地意义]①湿地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②湿地生态功能显著:调节径流,防洪蓄水;增加湿度,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③湿地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19、河流水文特征:

①流量(大小、变化:季变、年变)——取决于降水量、流域面积;

降水量季节分配、年际变化

②汛期(长短、季节)——取决于补给源性质、

③含沙量大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

④结冰期(长短、凌汛)——取决于气候带

⑤补给源、补给关系(如黄河下游)

△⑥水力资源

△⑦性质(内、外流河及流程)

20、河流(水系)特征:

①流向、②流程(长短)、③流域(大小)、④流速、⑤河网密度;

支流、湖泊(分布、多少)、⑥河道(形状、曲流)

21、坝址选择:

①峡谷段建坝,工程量小;②河谷(盆地状)库区,库容量大;③地

质条件好,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④少淹农田,少搬村镇

22、河流水能丰富成因

①流量(大小、变化):降水丰富,径流量大;②落差:地势落差

大,水能丰富

23、水电站选址理由:坝址+水能丰

24、河流断流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流域内的干湿状况(降水量和蒸发量);②降水的地区分布、季

节变化和年际变化;③下渗补给地下水;④气候异常情况。

(2)人为原因:

①农业、工业、生活用水;②污染、浪费;③各河段对水资源的利用

不平衡;④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西线导致四川水量减少)。25、河流凌汛发生时空条件:有冰期;低纬流向高纬;结冰和融冰时期。

凌汛危害:冰坝抬高水位,浮冰冲击河岸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26、河流航运价值(能力)分析:

①自然因素:

◇通航里程—流域、支流;

◇流量(大小、季变)—流域大小或干湿地区、降水量多少及季变◇流速—地势地形

◇结冰期—温度带

◇含沙量—地形、土质、植被

②经济因素:

◇运输需求量:流域内经济水平、人口城市;经济腹地

◇运输条件变化:水运网络、水利工程建设

27、海水性质:温度、盐度

28、影响海水温度因素

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不同纬海区;

②洋流——同纬海区;

③季节——同一海区;

④海域轮廓(封闭性)

29、影响海水盐度因素:

①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不同纬海区;

②洋流——同纬海区;③径流;④海域轮廓(封闭性);

⑤结冰与融冰——高纬海区

30、渔场成因:

①温带大陆架海域——光照充足,水温适宜,浮游生物繁生;温带

海水冬季上泛。

②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附近,饵料丰富

③径流——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物质

31、盐场成因:

①气候:气温较高(春季升温快),多风,蒸发旺盛;雨季短

或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多晴燥天气

②场地:广阔的淤泥或沙质海岸,利于晒盐

32、地形特征描述:地势起伏、主要地形类型及分布

33、登山选线:距离、坡度、相对高度

34、输油(水)管线:距离、坡度(影响施工)、方向(自流)

35、隧道选址——背斜:①岩层向上拱起,安全性好,不易塌方;

②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易渗漏、积水。

36、影响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不确定性与相对确定性

①资源(可耕地、淡水)(首要因素);②科技;③地区开放程度;

④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37、城市化标志——城市数目、人口、规模、人口比重(水平)

38、城市化进程分析:

城市数目,城市人口,用地规模,城市化水平、速度及其变化;地区差异;城市规模构成变化

39、人口迁移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主要)

①经济(主导):经济水平地区差异、经济布局改变

②交通、通信;③文化教育;④家庭婚姻

(2)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变迁、战争

(3)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资源开发

40、自然灾害

①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

②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寒潮、沙尘暴、低温冻害

41、地震——震级

(1)成因分析:板块交界处(板块名称、边界类型);地壳运动强烈

(2)影响烈度因素: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基础、地面建筑(经济密度)42、滑坡、泥石流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主导):

①地形:地面崎岖、坡陡谷深;②降雨(或冰雪融水)集中;

③地质:地壳活动,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④植被:不良(2)人为原因(诱发):

①破坏植被;②工程建设破坏地表结构

治理:保护植被;加固坡面;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43、洪灾成因——东部季风区平原地区

(1)自然原因

①降水——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或集中,年际变率大

②水系、水文特征——支流多,汇水集中,流量季变大;曲流发育,

行洪不畅。

③地形——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排洪不畅

④海潮——河口海潮顶托,河面抬升,泄洪不畅

(2)人为原因

①植被——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行洪

不畅;

②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功能下降。

③经济密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严重。

[应用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

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

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

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44、河流治理措施:

①上游(调洪)——修建水库,削峰补枯;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

草;开展小流域治理,保持水土

②中游(分洪、蓄洪)——修建水库,削峰补枯;设立分洪蓄洪区

③下游(泄洪、束水)——加固河堤,清理、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退耕还湖,曲流段裁弯取直。

45、旱灾(缺水)成因分析(围绕供需矛盾)

——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1)自然原因

①降水:降水量少,径流量小;降水的季节分配

②蒸发:气温高,多风,蒸发旺盛,土壤干燥;

③气候异常:降水异常偏少

(2)人为原因

①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众多,生产、生活用水增加;

②灌溉方式落后,水利设施不完善;

③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④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⑤过度抽取地下水

旱灾危害:①粮食减产;②人畜饮水困难;③森林草原火灾频发;

④北方沙尘暴多发;⑤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46、旱灾治理措施:(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人手)

(1)开源:①跨流域调水(调水工程);

②建库打井,淡化海水,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③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④发展农业科技,培育耐旱作物;

⑤加强用水管理(如分片供水,提高水价),增强节水意识;

⑥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用水效率;

⑦防治水污染,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⑧控制人口增长,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

⑨植树种草,涵养水源。47、华北春旱、江淮伏旱成因(自然原因)

华北春旱:①春季锋面雨带位于南部沿海,华北降水较少(主因)

②春季升温快,多风,蒸发旺盛

③过度垦殖,植被破坏

江淮伏旱:7月份长时间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燥少雨

48、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

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49、环境问题描述: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城市的电磁

波、光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资源短缺、生物

多样性破坏、草原森林破坏、土壤流失、沙尘暴、石漠化等50、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扩散途径—水平扩散(风);垂直扩散(对流)。

(2)污水扩散速度—河流水量大小和流速(从汛期和枯水期考虑);

冰期;水系特点。

(3)污染事件:人类排放的污染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4)大气污染事件成因:

①自然—污染物不易扩散(逆温、地形为盆地或谷地)。

②人为—排放的有害气体过多;能源利用结构(燃烧煤炭污染物

的排放较其他能源危害严重)。

排放途径: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北方冬季燃煤取暖)、汽车尾汽(5)水污染:工业、农业和生活排放的有毒物质或有机物;石油泄露;

农业使用化肥农药等。

51、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1)产生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较少,季变大,蒸发旺盛,旱涝频繁(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降水不足,以灌溉水源为主。

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2)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农田覆盖;合理灌溉,有灌有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植树种草等

52、水土流失问题

(1)分布:湿润、半湿润山区(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2)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强度)、地形、植被、土质

例证:黄土高原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沟谷发育、地面崎岖;地表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②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3)主要危害:

①表土流失,水源枯竭,旱涝增多;②土地贫瘠,农业减产;③岩石裸露,土地难以利用;④河湖淤积,湖泊萎缩,河床抬升,调蓄行洪能力下降,洪灾加剧;⑤生态恶化,制约经济发展。

(4)治理的措施:

①生物措施(根本):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植被;

②工程措施:兴建水库,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③农技措施:轮作套种,地膜覆盖,增肥改土,节水灌溉;

④管理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矿区土地复垦;分家分户治理。(5)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

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

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

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53、荒漠化问题

(1)分布:干、半干及部分半湿地区(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

(2)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地处内陆,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多大风;地表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鼠害、蝗害。

②人为原因(主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3)治理措施:制定法规,加强管理;推广轮牧,建设人工草场,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恢复自然植被;禁止采挖发菜等

(4)治理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②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54、酸雨

(1)成因:①气候—降水量大;②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多(SO2为主),尤其是有色冶金工业(2)治理措施: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②降低能耗;③达标排放;④综合利用,变废为宝;⑤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55、赤潮成因分析——中低纬封闭性大陆架海域

①纬度(水温):中低纬大陆架海域,夏季多发——水温高,赤潮生物繁生

②海域轮廓:海湾多发——风力小,海水流动性差

③人类活动(主因):沿岸大量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排入;海水养

殖过度——海水富营养化

注:湖泊蓝潮——水温(纬度、季节)、降水(径流)、排污

[赤潮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危及水产养殖业,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

游业。

56、咸潮成因分析——钱塘江口、珠江口多发

①入海径流减少:枯水期、调水用水多

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倒浸

③潮汐

[咸潮危害]:淡水咸化、水质变坏、水资源减少

57、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条件(利用改造):

①气候——光、热、水、水热组合、温差、气象灾害

②地形——地形类型、地势起伏

③土壤——肥力、酸碱性、质地

④水源——河湖分布、地下水、冰雪融水

⑤生物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

①市场——市场的需求、市场距离

②交通——交通通达度、运输方式

③政策——政策指向、发展趋势

④科技——技术水平、科技投入

⑤劳动力——数量、素质

⑥地价

⑦工农业基础

⑧种养历史、生产消费习惯

[应用举例]商品粮选建条件:地平、土肥、水足,农业基础与生产条件好;平原广阔,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耕作;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提供农业机械、化肥等生产资料;科技投入与政策支持。

58、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思路:

①分析角度: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②分析内容: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

③分析气候条件季节差异

[应用举例]: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①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②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59、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①经济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市场、劳动力、技术(科技、

教育)、交通、信息

②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消费习惯

③环境因素:主要考虑与居民区远近、盛行风向、水源地(河流)

关系

④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等

60、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导):经济结构(工矿业、商贸、金融、农业)、

经济水平;交通、科技

②社会因素:政策、战争

③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旱区);

④开发历史:文明中心

61、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

①地形(含地势);(平原;高原-热带;河谷-山区)

②气候——气温、降水适宜;

③河流——供水、水运、防卫

水运:河运起、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处;运河两端;过河点

(2)社会经济因素(主导)

①自然资源——矿业城市

②交通——通达性、变化(促进或抑制)

③政治——国家政策、政治中心变迁

④军事:趋弱

⑤宗教:趋弱

⑥科技(新增)

⑦旅游(新增)

⑧工农业基础

分析思路:分析形成(诞生)因素→分析促进或限制因素,确定主导因素。

62、交通线路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影响桥梁孔径、路基);水文——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

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影响选线(2)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

(3)社会因素——国防巩固、民族团结、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经

济发展

(4)技术因素——保障

备注:铁路建设中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①自然—海陆位置;地形地质地貌;水文状况(河流、沼泽、洪

水、滩涂、干旱、冻土)。

②社会经济因素—资金、科技、经济基础、城市分布、资源状况;

考虑占用农田、拆迁村镇。

63、交通运输点区位因素

(1)港口(河港、海港)

①社会经济条件(主要)

◇经济腹地——腹地范围、经济水平、人口城市

◇城市依托——人财物优势

◇水陆交通——便于客货集散

◇技术

②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提供航行、停泊空间(宽度、深度、少淤积);

提供淡水

◇陆域条件——地势平坦开阔,提供筑港用地及合理平面布局

选址要求:①河港:河宽、水深、近城、陆运便利、冰期短

②海港:海湾、开阔、避风、水深、冰期短、泥沙淤积

少、水陆交通便利

(2)航空港

①地形:地势较高,开阔平坦

②水文:坡度适当,利于排水

③地质:地质条件良好,地基稳定

④气象:低云、雾、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大气能见度好;

机场多布盛行风垂直郊外,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逆风起降。

⑤交通:距城较远,交通联系便利

⑥经济:经济发达,客货流量大

(3)汽车站:多布市区边缘、城市交通干线附近或火车客运站附近。

64、城市交通的规划

(1)放射状线路方便市中心和郊区的联系;环行线路避免将车流、人

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

中心区的交通容量;方格线路有利于分散交通流量,但增加了对

角点之间的路程。三种线路一般要相互结合运用。

(2)城市布局要紧凑,生活区和工厂区、机关区相互接近,但商业服

务区和文娱场所要避免过分集中。

(3)过境道路最好从市区边缘通过,与市内道路相分离。

(4)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城市道路.

65、商业中心形成因素:

①稳定的商品来源或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

②巨大的消费市场;

③便利的交通

66、核电站建设的区位因素:

①核能的优势:清洁新能源;能量集中,地区适应性强(核燃料能量

集中,运输量小)。

②供需矛盾(必要性):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不

足,供需矛盾突出。

③技术资金保障(可能性):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等。

例证:法国核能比重最大的原因——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贫乏;经济发达,资金技术力量强。

67、航天发射场区位因素:

①纬度: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成本延长卫星

使用寿命;

②天气(发射窗口):晴天多,阴雨、雷雨天少,能见度好;

③地形: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跟踪观测;

④交通:交通便利,利于运输大型火箭;

⑤国防安全:宜建在山区、沙漠地区,地广人稀、河湖较少地区

⑥科技

68、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①游览价值——资源种类、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

②市场距离——远近、经济发达程度;

③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④地区接待能力;

⑤环境承载量

69、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

①总体——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缓解交

运压力(输气、输电)

②对输出地——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相关产业发展、就业、环保(调

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等;

③沿线、输入地——缓解资源或能源紧张、基础设施、就业、相关

产业发展、就业、环保等。

70、水利工程建设利弊:

①利—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生态等综合效益。

②弊—移民、淹没土地、生态危机、文物破坏等。

71、铁路建设的意义:

①经济意义——农业、资源开发、工业、商业、旅游业、区际经济联

系等;

②政治意义——脱贫致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③战略意义——外向型经济、国防;

④生态意义——人口对生态的压力、能源的调运改善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7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即工资水平);②资源、能源;③市场;

④政策——开发战略;⑤内部交易成本

7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产业结构调整

②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区域地理环境

④劳动力

⑤就业的空间分布

74、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比较法、综合法)

(1)基本概况

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

范围——面积、组成

(2)、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地质——地形特征、主要地形区;板块位置、地壳活动、

地质构造

◇气候——类型、特点、成因;评价

◇水文——主要河湖、水系概况、水文特征、与人类关系

◇土壤——类型、评价

◇生物——种类、评价

◇资源——种类、分布、评价

◇自然灾害——气候、地质

(3)社会经济环境特征:

◇经济——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联系与协作

◇工业、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地区分布、发展变化趋势及原因

◇交通——线路区位分析

◇人口——分布、民族,增长,数量与素质

◇城市——区位分析

◇科技、资金、市场

◇政局:稳定或动荡

◇地区冲突—资源、领土争夺;民族、宗教矛盾;帝国主义干预

◇环境问题——类型、成因分析

75、区域经济分析

(1)发展的方向:从农业、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交通运输业、旅游业、高科技产业等角度思考。

(2)区域特色经济: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有针对性的发展相

应的产业。关键是从文字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充分合理的利用资

源优势针对性的作答。

(3)某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根据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发展的原则组织答案。

备注:

①农业发展要防止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②工业发展重点是防止“三废”污染;

③交通也应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④旅游业发展要保护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注意旅游环境承载量等

高考地理常用公式

1、北半球某地地理纬度(Φ)=当地北极星的仰角(α)

2、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地方时差

地方时差=两地经度跨度×1小时/15°

=两地经度跨度×4分钟/1°

经度跨度=所求地经度-已知地经度(注:东经度为正,西经度为负)

备注:①本公式不考虑日界线的影响: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地方时刻的早晚及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②光照图上地方时推算:找出特殊地方时(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

东早(加)西晚(减)。

3、区时

(1)时区序数=(经度+7.5°)/15°(注:结果取整数部分)

(2)求时区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

区时差=(所求时区序数-已知时区序数)×1小时(注:东时区序数为正)

备注:本公式不考虑日界线的影响:时区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

差别。

(3)时区中央经线经度=时区序数×15°

4、昼长、夜长(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均为地方时或均为区时。

(2)昼长=(12-日出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方时-12)×2

昼长=昼弧经跨× 24小时/360°

=昼弧经跨× 1小时/15°

=昼弧经跨× 4分钟/1°

(3)夜长 =(24-日落地方时)×2

夜长 =日出地方时×2

夜长=夜弧经跨× 1小时/15°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北纬某地夜长=对应南纬的昼长

(5)昼长+夜长 = 24

(6)同半球(南、北),与夏至(或冬至)日期间隔相等的两日,昼长(夜长)相同,日出、日落地方时刻相同。

(7)同一地点:夏至日昼长=冬至日夜长

5、日出、日落地方时刻

(1)日出时刻=12-昼长/2

=夜长/2

(2)日落时刻=12+昼长/2

=24-夜长/2

(3)日出时刻+日落时刻=24

6、陡崖的相对高度⊿H: (n-1)d≤⊿H<(n+1)d

注:n—重叠等高线的条数 d—等高距

7、正午太阳高度(H)

H = 90°-|Φ±δ|

注:(1)δ--太阳直射点纬度Φ--观测点纬度

(2) |Φ±δ|为两地纬度跨度:(南北半球)同半球大减小,异半球相加

(3)推广与应用

①与直射点纬度跨度相同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②南北同一半球(回归线以外),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两地纬度跨度

|H

甲-H

|=|Φ

|

③极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于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H =δ

④极昼出现最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于直射点的地理纬度的2倍。

H = 2δ

⑤太阳能热水器理论倾角α:

α=90°-H α=|Φ±δ|

⑥南北半球中纬楼间距与采光(前楼高M、楼间距S、全年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h,要求后楼底层全年见光)

tan h =M/S S=M×coth

⑦物体日影长(L)=物体高度(h)×coth (注:h为太阳高度角)

⑧极昼区某地纬度(Φ),正午、子夜太阳高度角、直射点纬度(δ)的关系

H午 + H子 = 2δ

(H午 - H子)/2+ Φ = 90°

8、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δ、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纬度Φ、晨昏线与地轴夹角α的关系:

δ+Φ = 90°

α=δ

9、某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估算

太阳直射点大约每月推移8°,近乎1°/3日。依据二分二至直射赤道、回归线以及该日与二分二至的日期间隔进行估算。

10、比例尺(缩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1)比例尺本身无单位,计算时图距、实距的单位要求统一。

(2)实际距离即水平距离。

(3)推论:①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②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③比例尺变化倍数的平方 = 图幅变化倍数

④比例尺的缩放

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新比例尺=原比例尺×n

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新比例尺=原比例尺×(n+1)

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新比例尺=原比例尺×1/n

将原比例尺缩小1/n:新比例尺=原比例尺×(1-1/n)

⑤坡度角α计算:

tanα=垂直高差/水平距离

sinα=垂直高差/坡面距离

坡降= 坡高/水平距离

11、地表两地距离(L)

(1)最短距离:

同经线(圈)上两地 L=两地球半径夹角(纬度跨度)×111千米/1°

赤道上两地 L=两地球半径夹角(经度跨度)×111千米/1°

(2)同纬(Φ)两地纬线弧长 L=两地经度跨度×111千米/1°×cosΦ

12、人口(算术)密度(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常住人口/土地面积

13、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生理密度=总人口/可耕地面积

14、耕地比重

耕地比重=耕地面积/总面积

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5、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出生人口/总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6、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地区总人口

17、水量平衡

(1)原理:某区域某时段内水量收入-水量支出=储水量的变化量(⊿S)(2)

水量平衡方程式(多年平均状况,⊿S≈0)

①外流区域 P

= E

+ R

②海洋 P

+ R

= E

③内流区域 P

0= E

④全球 P

0= E

(注:P

0—多年平均降水量,E

--多年平均蒸发量, R

--年平均径流量)

18、气温计算

(1)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2)对流层气温垂直差异(⊿T)=海拔差(⊿h)×(-6°C/1000m)

=海拔差(⊿h)×(-0.6°C/100m)

19、性别比

性别比=人口中男性人数/女性人数。

注: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对应有多少男性人口。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即106.74︰100)。

20、客货周转量

旅客周转量(人?km)=运量(人)×运距(km)

货物周转量(吨?km)=运量(吨)×运距(km)

21、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复种指数=年内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垦殖指数=已垦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归纳!最新

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归纳 思路要点:分值决定要点,题型归类莫搞错。 表达语言:专业化,别错字,要点不重复、不拆分、序号化。 题型归类:指出列举归纳、简述概述综述、分析推测比较等不同层次行为动词。1)原因(自然、人为) 2)条件(有利、不利) 3)影响(正面、负面) 4)区位(自然、社会、经济、环境)5)效益(经济、社会、环境)6)措施(生物、工程、技术、管理) 7)重大工程意义(涉及两端、中间)或(包括经济、社会、生态) 8)要素(总量、较差、结构)9)评价( 积极、消积) 10)特征(数值大小、分布疏密、水平高低、结构简复、变化快慢、时间分配) 五步操作程序: (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 模拟训练:①从大气环流角度,解释两地气候特点及成因②分析图示地区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③结合图示地区的地形,评价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④比较两地水土流失带来损失的差异性,并分析其 主要原因⑤从环境角度,分析该城市工业布局的合理性。

“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5)书写答案。“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三大思维:A比较思维能力、B综合思维能力、C区域思维能力 ☆等值线判读:气温、降水、气压、海拔、盐度 ⑴读数值:同线等值、等差不变、极值确定 h=(n-1)·d~(n+1)·d ⑵看形状得特征:熟练判读中国世界1/7月气温分布图 ①疏密状况推知差异大小:温差、坡度等 ②延伸方向推知递变规律:等温线判断南北半球 ③弯曲方向推知高低: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④闭合中心推知范围值:大于大、小于小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矿产等,突出重点 ☆如何描述位置特征: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海陆位置; 2.经纬度位置; 3相对位置; 4.大洲交界或国界位 置; 5.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6.经济和军事位置; 7.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势起伏状况(哪高哪低),识记重要剖面特征. 2.地形类型(五种,单一或为主)及其分布。 3.有何特殊地貌(沟谷、峡湾、喀斯特、冰川、熔岩)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总量=强度X日照时间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影响气温的因素:平均值、日较差、年较差、积温等特征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年较差(低纬度气温日较差大于、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形态):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日、年较差变化(内陆较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地面状况: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人为废热)、温室效应(CO2↑O3↓)、湖泊效应(植树、水库) ☆影响降水的因素: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年际变化等特征1.大气环流:三圈+季风。上升气流多雨,下沉少雨;迎岸风多雨,离岸风少雨 2.地形:迎风坡多雨,且向上递增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森林为标志 3.海陆位置:沿海有海洋迎岸风的多雨,且向内陆递减;盛行离岸风少雨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影响水汽蒸发和气流上下运动 5.地面状况: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尤其内陆影响水汽蒸发 6.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森林、湖泊有利水汽蒸发,易云雾 ☆影响气候的因素:气温、降水、季节组合特征 ☆雾、霜的影响因素:需要水汽来源和近地面冷却条件,多与逆温有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完整版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总结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2005年江苏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环境优美 B、交通便利 C、知识技术 D、市场广阔 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 B、寒流 C、冷锋活动 D、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例如: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 B、南半球,向南移动 C、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地理的答题技巧以及思路

地理的答题技巧以及思路 有正确的答题技巧能让大家在考试中成绩提升很多,所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地理的答题技巧以及思路,以下就是全文阅读,欢迎大家跟小编一起学习。 学地理要:1.多记图(图是要死记的,经纬,具体在哪,旁边有哪个国家……当然小技巧也可以用点)2. 一定要理解原理。特别是自然地理,理解了才可举一反三。3.就是记答题模式,以应对主观题。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自然地理答题思路

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自然地理答题思路自然地理答题思路归纳优化梳理 一、地球运动类: 1.区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差别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强调太阳释放的电磁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人类生产生活的最重要能量来源 (2)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天气状况(云量);地势高低(海拔高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强调太阳大气层的异常现象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产生极光;】 2.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1)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行星际空间】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大量的液态水】 3、描述昼夜长短特点 ☆昼夜长短状况:昼夜长短变化趋势:【时间点、时间

段】 ☆某一日期的昼夜长短描述:昼夜长短半球状况、昼夜长短纬度变化;极昼或极夜范围 ☆某一段时间的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趋势: 【----渐长-----渐短;极昼(夜)范围的变化『由-----向---扩大(缩小)』;】 4、正午太阳高度表述: ☆某一日期的随纬度变化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某一地点的随季节变化规律:【哪一天最大,哪一天最小,哪一段期间逐渐增大,哪一段期间逐渐降低】☆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或最小值出现的区域范围:用纬度范围说明,如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5、季节、日期的表述: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季节:春、夏、秋、冬 ☆日期: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前后(不能用3.21方式表示) 6、直射点坐标的表述:【纬度+经度(地方时12时的经线)】 二. 天气气候类 1.对流层特点的表述:

地理答题分析思路

地理答题分析思路 一、自然环境特征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河湖)/植被/土壤、自然资源(如矿产)、自然灾害等 二、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其它位置(如交通位置、经济位置) 三、地形特征 ①地形类型(以…为主、分区)②地势高低③地势起伏④独有的地貌特点 四、气候特征 气温:均温、最冷(热)月、年较差 降水:总量、雨季(分配)、季节变化 光照:强弱、时间长短 影响光照因素:海拔高低、天气、纬度(昼长及太阳高度角)、坡向、能见度 风:风向、风速 影响风向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影响风速因素:下垫面状况、源地远近、地形等(若有等压线则看疏密) 五、河流 1.水文特征 ①流量(水位)、②含沙量、③汛期、④结冰期、⑤凌汛、⑥流速(水能) 我国内流河水文特征:①流量较小②夏季流量较大,冬季可能断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③含沙量较大④夏季形成汛期⑤冬季有结冰期 2.水系特征 (1)流向、流程、流域、支(汊)流——四流 (2)河道曲直、落差、水系形状 (3)源地、上中下游分界、注入 3.水运 ①河流:流量及季节变化、流速、通航里程、结冰期、河宽水深状况、运河 ②社会经济:人口城市、经济状况 4.水能:径流量大小、落差 5.(1)水灾(暴雨洪灾) 自然原因:①气候:该时段降水多、降水集中或降水变率大 ②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河流:支流多或支流同时汇集、流域面积广、河道弯曲 无天然入海口(淮河)、地上河(黄河下游、荆江) 人为原因:④上游植被破坏,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⑤围湖造田,湖泊调节作用减弱 (2)水灾(融雪洪灾)季节:春季天气:晴 (3)水灾(冰凌洪灾)季节:初春或深秋河流:有结冰期、低纬向高纬 6.水量:(1)时间变化: 夏汛(原因:降水多或气温高冰川融水多)冬汛(原因:降水多) 冬季断流(原因:无冰川融水补给或河流封冻)

高级高中地理答题思路和技巧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答题思路和技巧总结 一、答题总的原则: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类问题都要往两个大的方面去想:自然原因(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地形、气候[光热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土地、气压带 和风带、大气环流等)和人为原因(人口、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 基础、历史)。 (2)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3)回答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2.作答地理综合题: (1)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2)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二、需熟记的地图 ①各大洲和各主要国家和各主要地形区的经纬网图。 ②世界地形图。注意各主要经纬线经过地形区的地形剖面图。 ③世界气候分布图。④世界海陆轮廓图,包括主要河流、湖泊、海洋、海峡、岛屿、半岛分布图。 ⑤世界洋流分布图。⑥世界自然带分布图。⑦板块构造图。⑧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气候类型。 ⑨世界主要工业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分布图。⑩中国各地形区的经纬度。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⑿中国地形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⒀各种光照地球图的判读方法。⒁各种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高线等) 三、自然地理答题思路 (一)地形(背熟世界及中国各地地形分布及成因。背熟世界板块分布、名称及边界类型。) 1、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地形组成:主要有什么地形、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 地势特点:海拔高度、哪里高、哪里低,向哪个方向降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地表状况:起伏大小、平坦或崎岖;是否有流水、风力、冰川地貌发育 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名称、分布方位、伸展方向 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2、分析地形成因 ①板块作用形成的地形:板块碰撞、板块张裂 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地壳运动抬升(隆起)、凹陷;褶皱、断层(宏观地貌) ③外力作用形成地形: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的侵蚀、堆积作用(微观地貌)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三角洲形成的条件:①河流流量及流速、含沙量大小②入海口附近地形条件③海岸地形及沿岸海水运动 (3)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4)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5)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6)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高中地理重要的十四个图综合题答题技巧

一、快期中了,这14组图你还不知道吗? 地理中的图示认识很有必要,因为每次考试都有图示,马上就要期中了,你这14组图还不知道吗?如果让你在图中分析已知内容,你会吗?下面这几张图是有对比性的,还有对应的考点,快来学一学!

7天气系统

11、地质构造

14.农业地域类型

二、综合题答题方法 (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 描述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简述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说出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 阐述 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 例析“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3..。不利:1、2、3..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分析 语言格式:有利:1、因为..所以(导致)..2..。不利:1、因为..所以(导致)..2.. 比较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A..,以A比B... 意义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它地区(事物)意义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影响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2)列出“模板”。(见下面的常见模板) (3)仔细“筛选”。根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4)酝酿“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5)书写答案。“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二.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 地形地势 1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 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3.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4.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5.经济和军事位置;6.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3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 哪里高,哪里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4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地理主观题答题思路

大题答题总的原则 答题总的原则——掌握基础知识是前提+审题(圈关键词)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类问题都要往两个大的方面去想,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光热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等; 人为因素包括人口、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基础、历史等。 (2)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3)回答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2.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3.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4.学会看分值,多角度答题 答题时尽量结合题目所给的图上信息或资料作答。 要熟记的地图——做题的基础。 1、经纬网,各大洲和各主要国家和各主要地形区的经纬网图, 2、世界地形图——主要地形区的地形剖面图。 3、世界气候分布图。 4、世界海陆轮廓图——河流、湖泊、海洋、海峡、岛屿、半岛分布图。 5、世界洋流分布图。 6、世界自然带分布图。 7、板块构造图。 8、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气候类型。 9、世界主要工业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10、中国各地形区的经纬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秦岭,台湾岛,海南岛,北回归线、25°N、30°N、40°N、45°N、90°E、105°E、110°E、115° E、120°E、125°E穿过的地形区)。 11、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12、中国地形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13、各种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高线等

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

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 高考地理非选择题的答题模版——自然地理部分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1. 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2. 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3. 河道:宽阔平直,水深。「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自然原因」1. 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 含沙量大;c. 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2. 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 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1. 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 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2.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原因「自然原因」1. 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 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人为原因」1. 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 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 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2. 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 、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 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 2. 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 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 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1. 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2. 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3. 有利于发展旅游业4. 具有防洪作用 5. 具有发电价值6. 具有灌溉功能7. 提高航运价值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及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及答题技巧有哪些 【一】高考地理答题模板有哪些 1.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昼长;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天气状况。 2.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太阳高度(即纬度);天气状况;地势;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3.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4.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5.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6.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二】高考地理答题答题模板汇编 1.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2.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3.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5.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

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归纳!最新

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归纳 给你一把钥匙,打开一扇知识宝库大门! 抓好三关:审题准确:图文材料信息提准全面,题目类型限定看清。 思路要点:分值决定要点,题型归类莫搞错。 表达语言:专业化,别错字,要点不重复、不拆分、序号化。 题型归类:指出列举归纳、简述概述综述、分析推测比较等不同层次行为动词。)原因(自然、人为) )条件(有利、不利) )影响(正面、负面)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环境)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措施(生物、工程、技术、管理) )重大工程意义(涉及两端、中间)或(包括经济、社会、生态) )要素(总量、较差、结构))评价( 积极、消积) )特征(数值大小、分布疏密、水平高低、结构简复、变化快慢、时间分配) 五步操作程序: ()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 模拟训练:①从大气环流角度,解释两地气候特点及成因②分析图示地区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③结合图示地区的地形,评价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④比较两地水土流失带来损失的差异性,并分析其主要原因⑤从环境角度,分析该城市工业布局的合理性。 常见“词语”的把握和答题要求 描述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简述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说出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阐述分析叙述;有原因,有结果和观点;因为…所以(导致).. 例析“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不利:、、.. 分析“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 比较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以比... 意义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它地区(事物)意义 影响正面负面;本地(事物)影响它地(事物)影响;现在的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 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判断理由结论。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 变化体现“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关系思路:导致导致..。体现“因果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结构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 ()头脑列出“模板”。(见下面的常见模板) ()仔细“筛选”。根据题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图文提供的材料筛选。 ()酝酿“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书写答案。“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三大思维:比较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区域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1)

专题: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文综地理选择题一般以组题出现,即以一段图文资料为背景设计2个以上试题,每个问题都有其题干和选项,背景材料中有相关的信息,有时题干或题目之间也能成为有效信息,如果审题和解答时不注意,往往会造成连锁性错误,所以解答地理选择题必须掌握一定的解答方法技能。 一、选择题的置疑特点 命题者为了减少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势必增加选择题的迷惑性 ...(每题中的3个错误选项即为迷惑选项)。要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率,就必须 熟知如下常见的置疑 ..(设置迷惑)方法: 1.混淆概念。 2.以偏概全或表述绝对化。 3.误联因果。一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是选项部的因果关系。常见的误 联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果倒置,一种是无因果关系。 4.正误同项。选项由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所以迷惑性大。 因此,审题要细心,不能“只看前不顾后”,才不致受迷惑。 5.肢不符干(异项)。选项本身正确,但是与题干不符。其迷惑度更大。 6.无图考图。与方向(方位、风向、洋流流向等等)有关的试题常常采用。 7.定式诱惑与变式迷惑。即或利用定式思维习惯来设置陷阱,或利用图文转换、图 图转换等形式上的变化来增加迷惑度。 8.隐含信息。把关键信息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以增加试题迷惑度,这是当今高 考选择题最常用的置疑方法。 二.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仔细审题。 “仔细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手段的多样化,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越来越强,迷惑性也越来越大。其答案不像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盘皆错。仔细审题,对做选择题尤其重要。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①明确题目结构提取有效信息 选择题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题组试题的题干包括主题干和小题题干,主题干的条件是各个小题的共同条件,小题题干只是本小题的条件“仔细审题”是指对主题干与小题题干认真地加以审读,搞清题干中的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等。选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表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容的各方面限定。特别要关注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 ②全面分析题干容和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显性信息: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 隐性信息: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 限制性(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 (2)认真筛选。

地理问题解决措施类答题思路

措施类 答题思路: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非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 一、自然灾害类 (一)类型 (三)具体灾害 1、洪灾 ※角度一: 1)工程措施 ①上游: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②中游: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③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2)非工程措施: ①加强天气监测、预报; ②鼓励参加灾害保险; ③学习抗洪知识技能; ④提高防洪意识 ⑤制定灾后撤离和应急计划,及时进行灾后救援 ※角度二:减少来水;增强排泄能力 2旱灾 1)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 2)非工程措施: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喷

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等。 二、生态破坏类 (一)措施 (二)具体生态破坏问题 1、盐碱化

1)、工程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 2)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减少种植业比例;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2、荒漠化: 1)非工程措施 ①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 ②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 ③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④发展荒漠化地区的各类科教事业。 ⑤建立先进的荒漠化动态监测与预报系统, ⑥ 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⑧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2)工程措施 ①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②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 ③通过植物播种、扦插、植苗造林种草固定流沙,修建草方格或使用沙障固沙。 ④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⑤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 ⑥采用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 三、环境污染类 【思路一】 【思路二】 ①提高环保意识,主动减排、低排; ②被动约束:法律、法规、制度、机制、奖惩、监管、检测等; ③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式; ④依靠技术:依靠技术进步,低排、治污; ⑤调整结构:严控高污染、高能耗; ⑥加强合作:全球性环境问题,国际合作; ⑦提高自净:绿化、疏通等,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 【三】具体某类污染的分析思路: ⑴治理水污染措施的一般思路 控制污染源 预防,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进行无害处理 分散污染源 通过分散布局,减轻污染 增强净化能力 建立废物回收处理机制 加强治理 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环保宣传 加大执法的力度 加强区域间合作,联防联治

高中地理大题答题思路

高中地理大题答题思路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一、自然地理部分(8)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 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 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 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高中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归纳(一) 学法指导

高中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归纳(一)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高考地理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及方法

2019高考地理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及方法 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⑴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 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4. ⑴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 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⑵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

高考自然人文地理答题模板以及思路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 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 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 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地理考试选择题和问答题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选择题、问答题答题技巧 整理人:泸县四中地理组袁勇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1、明确题干要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2、分析解题条件。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 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 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 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四)解题方法介绍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2005年江苏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