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

摘要: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促使其溶入城市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在城市归属感问题上呈现出不和谐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和谐健康发展,应以强化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为切入点和重心,同时辅以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必要配套性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社会;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字面上的理解是“归于、属于某种事物的情感”之意,隶属于社会文化心理范畴。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指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村人口在实现由农村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后应当归属于城市社会的一种情感表达、心理认同和依恋程度。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目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完成了社会角色(由农民向工人转变)、资源获取方式(由依赖土地向不依赖土地转变)和空间位置(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改变,尚未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尚未融入城市社会。当作为市民最重要的标志-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并没有出现农民工大量迁移户口、举家涌入城市的火爆局面,进城的民工依然处于“漂泊”状态,并没有迅速地实现身份的转变而溶入城市社会,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其中的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缺失是制约其溶入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促使其溶入城市社会的关键。

一、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上的不和谐态势

=、总体层面上的不和谐。笔者将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划分为两大相对独立的层面——地域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和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总体上呈现出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上的弱归属。主要由于城乡的巨大差距,进城农民工留恋城市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希望能留在城市定居,在地域上表现出对城市的强烈归属与认同。但由于客观与主观、制度与观念、自身与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又对与城市居民互相交往、共同生活的意愿不强。。彼特·布劳(peterblau)在《不平等和异质性》一书中指出的:“有着相近的社会位置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要比其位置相差大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普遍些”。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阻碍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互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的城市意识和对城市居民群体的归属感的发育

=、进城的高成本是低收入的农民工难以跨越的门槛。农民工就业的城市往往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商品房价格高,房租高,物价也相对

较高。此外,子女转学费用高,物价相对较高,学校对农民工子女上学一般均有额外收费,如借读费,赞助费以及用种种借口增加的各项收费。与进城的高成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民工收入的低水平。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租或买新的居所。农民工在城市历来是以“临时工”的身份出现的,还没有达到较为固定的就业。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就不会取得稳定的收入,就不会有维持城市生活的经济来源。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目前在城市里,主要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最累、最脏和最苦的活,因而这些工作的报酬一般也都十分微薄.据有关部门统计,====年我国农民工年均收入====元左右。有人对杭州外来民工工资水平调查,有==%的农民工的收入在===~====之间,且====~====的占==.=%,近=/=。相当一部分民工的收入很低,只有四五百元左右。其它城市农民工的状况大体与此相似。显然,这样的经济收入水平是不足以支撑其在城市安身立命和养家糊口的。以前的一纸城镇户口附加了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显性和隐形的福利,让城市人拥有傲视农村人的莫大的资本,现在城镇户口的上述功能被渐渐剥离,因而对农村人也就丧失了吸引力。如果没有较强的经济后盾,即使拥有一纸城镇户口,又怎能在城市里站得住脚呢?有一少部分素质较高、善于经商和理财的农民,靠自己的智慧、良好的机遇、过硬的技能等等发了财,因而具备了在城市安居乐业家落户的条件,但是这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是难以做到的,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基础。

=、城乡之间思想观念和心理文化的反差。

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其年龄绝大部分集中在==~==岁之间,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毕业。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所受的教育有限,在对于事物现象、本质的认识上都较不完全、不充分,这无疑会阻碍其人际交往。他们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里人在许多方面都难产生相同的认识,造成沟通上的障碍。进城农民工在进城之前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原有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至深,因而身上沉淀了许多与城市生活不相融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缺乏公共意识,包括公共卫生意识、公共秩序意识、公共法律法规意识等等,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和城市卫生,导致违法乱纪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而这些观念和行为很难被所在城市或市民所接受,甚至被歧视、被排斥。此外,他们的小农思想和农民意识容易滋长“城市过客”心态的生成和膨胀。打工赚钱、增加收入是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外出的首要目的,他们中不少人打算务工赚钱再“卸甲归田”、回到农村老家谋划生活,这使得他们有产生“城市过客”心态的潜在条件。这种潜在条件在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群体较弱归属感的催化下而被激发和放大,强化了这种心态的效应与影响。正是这种过客心理,导致他们对

所在城市缺少"主人翁"的态度和责任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会,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不愿意主动地吸纳城市文明,而对之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愿意积极承担城市建设的责任,只是处于一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临时状态。

(三)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和谐健康发展,应以强化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为切入点和重心,同时辅以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必要配套性措施。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从统一思想认知抓起,为农民工归属城市社会营造融洽的氛围。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来提高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媒体和舆论应引导大众正确看待农民工,转变市民的偏见和歧视观念,改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城市市民与农民工的交往和互动,达到相互认同。

首先,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所发挥的主力军作用,摈弃对农民工的传统认识偏见。农民工进城就业,填补了城市居民不愿问津的一些险、脏、苦、累的工作岗位,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说明,城市建设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民工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上亿农民工,就没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就没有现代城市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城里人要改变“一等公民”的身份优势意识,真正在心理上认同、接纳、靠拢他们。

其次,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已是我国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摈弃看不起农民工的歧视心理。那种看不起农民工的歧视心理,是对农民工的工人阶级性质的一种否定,其实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主力军作用,因而是完全错误的。城市的各类组织,尤其是社区组织、各级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应将农民工群体纳入进去,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组织参与和组织化程度,提供其与城市主流社会交流互动的机会,逐步化解进城农民工与市民间的误解与隔阂,加速新时期城市社会的整合以及进城农民工城市意识的发育。

再次,提高对农民工溶入城市社会必然性认识,摈弃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排斥心理。农民进城做工,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大潮流,成为与我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行的社会发展大趋势。中国全局性的城市化可以说才刚刚起步。中国有==%的人均生活在乡村,除开=亿必要的农村人口,尚有=亿人等待进入城市。这=亿人,加上以后==年里将要增加的=亿人,是未来“城市中国”的主体。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离开或排斥农民,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实现不了的。要改进

对进城农民工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方法,清除并杜绝任何针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性和排斥性政策与做法,改变在经济结构和需求上接纳、社会结构和身份上拒绝的不合理趋向。城市社会特别是作为市民利益代表的城市行政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热情对待进城农民工,把促成农民工溶入城市社会当成自己的应尽义务和责任。

=、从落实国民待遇抓起,为农民工归属城市社会构建和谐的体制。

进城农民工处于城市社会的最底层,是城市的无归属群体,在城市普遍性地受到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对待,其与市民群体相比不管是在基本公民权利还是就业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福利待遇上都有相当的差距,成为事实上的“二等公民”,其根源就在于“名亡实存”的我国长期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体系。

2017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2017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希望对你调研报告写作有帮助!。 篇一: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 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 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 据走访句容市后白镇水北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水北村地处丘陵地带,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

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 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 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所以目前已有不少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 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2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异常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每周平均工作6.3天,平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11-12- 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 编号:71073102)和国家社科基金(编号:10CGL048)。童雪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摘 要: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包括“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的社会融合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理论和视角,结合个案调查、访谈等方式来分析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的状况、适应的层次与路径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包括研究视角单一、缺乏从流动人口自身因素进行探讨等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文献综述 目前, 中国有1.2亿农民工“离土离乡”在大中城市就业和生活。与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民工潮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迁徙、怀有叶落归根之情的“ 候鸟式”农民工相比,新时代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融入城市,他们希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而非被当作“打工者”看待,希望在城市拥有稳定住所而不是居无定所,希望把打工地当作自己的家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地方。他们的生活状态正逐步由城市流动向城市融入转变(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6)。农民工合理、有序地融入城市,既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可促进城市化进程,对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会融合的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国外对社会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的移民身上,虽然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存在差异,乡-城流动人口与国际移民自身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流入地的客观环境也不一样,但他们在流入地均属于弱势群体, 面临许多类似的问题,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情况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1 国外对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研究 在国外,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90年代就展开了对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的分析,研究其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城市环境。虽然不存在城市户籍和农村土地制度的阻碍和牵绊,他们仍然要面对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要经历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可能要 随之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也面临社会融入问题。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形成了不同流派的社会融合理论。虽然众说纷纭,但大致可以分为“ 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1.1 同化论、 融合论与熔炉论同化论(acculturation)或融合论(assimila-tion )在字面意思有所差异(后者更强调族群之间的竞争、冲突、渗透与交融),但两者均强调外来移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的抛弃。 同化论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论述之中,并历经发展,到20世纪中叶,由Gordon等人发扬光大, 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大理论范式。Park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30年版)中为“社会同化”下了定义,“社会同化指的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 这种文化的共性至少应当达到足以使国家得以延续的程度。”Gordon提出应从七个方面来测量族群的社会融合程度:文化接触、社会结构的相互深入、通婚、族群意识或身份认同、族群偏见消除、族群间教育或就业等领域无歧视和价值趋同。 同化论认为随着移民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的延长,并经过语言的适应、经济的整合、文化的认同等一系列过程,移民终将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中。“熔炉论”正是这一同化模式的形象表述。以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为实证基础,熔炉论认为,各外来民族应当、而且必然会在美国这个“上帝的伟大的熔 ·041·陕 西 农 业 科 学2012(2 )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53307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我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我们走出了书斋,走出了校门,担当起了一个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我们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二、调查内容: 时下正值酷寒的严冬季节,当大多数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窝里时,而那些民工兄弟却饱受严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干工,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

人,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书上看到一篇报导,跟5个老乡租住在xx一带的小李今年20岁,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xx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14个小时才拿15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李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

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实现“以城带乡、以城富农”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身为产业工人主力军的农民工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也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江苏省苏州市作为调查对象,就如何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一些简要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日渐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5 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苏州市作为中国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农民工的境况及政府的相关举措对全国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因此,在此选择苏州作为城市典型来研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揭示其存在问题,探究其内在原因,为改善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建言献策。 一、国内外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 (一)国内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在国家建设中作用和地位的日渐突出,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及相关机构对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关注。就其研究内容而言,目前国内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主

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的研究;二是对培训过程中的政府责任和角色问题的研究;三是对如何系统地组织培训及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研究;四是对培训效果的分析研究等。 (二)国外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启示 在西方发达国家漫长的工业化过程中,它们很早就开始普遍重视农民教育以及农民教育投入,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在此过程中,它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实践经验。另外,以刘易斯和乔根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研究基本奠定了职业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基础。尽管各国培训类型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建立在尊重利益相关者利益选择的基础上的,它们借助经济诱导来激发企业、农民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中。例如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均设有以鼓励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为目的的专项基金。但是,这些资金不会直接划拨给企业,也不会通过政策强行增加企业负担,而是通过一系列经济诱导性方式鼓励企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比如把企业花费的培训费计入生产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再对其减免部分税收等。另外,在德国,如果农民参加培训,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二、苏州市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 为了解当前我国相关机构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具体培训方式,本文选取农民工较为集中地区的典型之一——

1980年后农民工大量流入城市问题

1980年后农民工大量流入城市问题从《泥鳅也是鱼》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出80年代后农民工进城后工作和生活的艰辛,他们在城市中干着最艰辛的工作,过着最艰苦的生活的工作,有时还拿不到他们应得到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呢? 我认为其基本原因在于提高收入。中国经济结构是典型的发展中的二元经济,即同时存在落后的农业部门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部门。那么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伴随大量的农民工进城的现象?因为农业部门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土地,而农业的性质决定在土地在生产要素中作为一种投入品,其投入数量是很难改变的(拓荒或者填海对土地数量的增加影响并不大)。在土地给定的情况,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必然是过剩的。在城市经济中,土地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工业和服务业,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资本,而且其增长是无限的。这就决定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是农业劳动力通过结构转换进入城市并以此提高自己收入的唯一途径。虽然城市中最底层的工作工资少,但是相对于农村的生活水平来说,还是一笔相当打的收入。 第二个原因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有许多的工作缺少人做,一方面是工作岗位比较多,另一发面,艰苦、肮脏的工作没有人来做,这就为不怕苦不怕累的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国家不再对农民进行严格的限制,使得这部分农民工怀着挣大钱的目的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寻找工作。 第四,农民工进城后赚的钱远比呆在农村多,当他们回到家乡后,刺激着更多的农民工转移到城市。 总之,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道路。

新时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1..心理情绪问题。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婚恋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出现家乡的“归根”和城市的“扎根”的两难局面,婚恋取向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两栖”婚恋模式为以后婚姻埋下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青年农民工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时,会经历“脱根”———扎“根”———归“根”的过程,经历文化震惊、心理压力以及“农民”———“农民工”———农“民”角色的转变等。 3.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视角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20世纪50年代曾忧心忧心仲仲地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这一预言已经成为中国正在面临的事实和严峻挑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就业。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三轮驱动下,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一农民工阶层产生了。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农民工是在一个特殊的国度里、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研究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己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变动的背景,因此,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1.1选题的意义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可以说是中国转型期的特有现象和重要特色在。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寻找工作,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市民,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十一五”时期,中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建立并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制度与社会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农民不必被束缚在土地上,城市用工制度也逐渐宽松。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推动下,工资高和的生活条件好的城市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流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以寻求较高的收入,人口流动变的空前繁荣,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就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产生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1994年为6000万,2000年是8840万,2003年已达1.14亿。全国已有近两亿农民工进城工作,形成了热极一时的“民工潮”。现在,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由城市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长期存在,有的人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将农民工严重边缘化了。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没有城市的归属感和相应的文化认同。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进行研究,对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平衡,重塑农民工的价值体系,加快我

浅谈农民工进城现象

浅谈农民工进城现象 农民工,这个让人看了就觉得朴素的字眼,也让人值得细细的斟酌打量——农民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大量的农工背离自己的家乡,离开曾经在打拼过的土地,来到东部沿海城市,寻找新的生活,新的生活支撑点。 那么农民工为什么要进城?第一个原因,是了提高家里的经济收入,维持家里生活。现在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当前的土地资源的分配已满足不了农民的种地需求,众多的人口,狭小的土地,维持不了家里。加上农部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征收土地,农民的土地已变得很少了,经营不了一家的糊口饭,所以为寻找提高生活条件的办法,进城务工是农民工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东部沿海城市的崛起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也提高了,农民家里多出劳动力,将转移动东部地区,迎合新时代的需求。而东部的发展也正好提供给农民就业的机会。 再次,农民进城也是看到城市生活的美好和优越性。农民是一个很朴素的群体,也很讲究出息和面子,在他们看来,没到过城市里打拼过是很没出息的。为拼博而背井离乡也是农民进城的原因之一。 农民工进城,其实也是社会结构化和分工化的一种体现,这些纯朴的民众进城带着一味的笑容进入城市,给城市的发展或者说对城市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呢? 农民工进城在城镇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城市化进程化不断加快,部分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居民。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抱着一线希望,奔向茫茫的城市。经济的深入发展,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接轨,城市的就业岗位向全社会开放,劳动者凭借自身的条件竞岗。而且也随着教育的发展,农村功动力素质与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竞争力。这也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此外,农民工就业的岗位,一般是城镇人口不愿意去的脏累苦险的岗位,恰恰是这部分农民工填补了这些岗位的空缺,保证了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速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就业水平,促使全省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进入城镇的农民工生活、工作逐渐相对稳定,这对城市社会治安状况的稳定带来良性影响。进城农民工,既是城里人,因为他们在城里工作、生活;又是农村人,因为他们在农村还有土地,仍然保持着土地承包者的身份,仍把农村作为经营的后盾,他们处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决定农民工能否在城镇长期生活工作的因素众多。首先是经济因素,当收入水平较高时,他们会长期在城镇生活、工作;当收入水平较低,或者不能维持生活时,可能就会选择离开,或者是候鸟式的进城务工经商。其次是社会地位因素。由于进城农民具有个特殊的身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城镇能否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能否参与社会管理,特别是进城农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在城镇能否行使,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工是否长期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抉择。一旦他们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或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调查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进城务工一族。他们在为城市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出现了出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急需改善,社会地位也需要提高,面对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社会和政府需要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以便能够保障农民工的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为进一步了解我镇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现状及权益落实状况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大限度地把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使其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充分调动和发挥进

城务工人员在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现作如下调查: 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 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按现有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率计算,种植业最多容纳2亿人,扣除转移到乡镇企业及其他方面的亿人口,目前大约有亿之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目如此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倘若得不到合理安置,必定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诸如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等,我们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了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必然的选择。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极快,单靠城市现有的劳动力必定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目前,我国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用工短缺,便是这一问题的最好例证。于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基于各方面的原因,纷纷向城市转移。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他们有

的为了下一代着想,有的是为了跟风,想去大城市闯荡一番,也有的也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或者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摆脱世代种地为生的枷锁,一批又一批的农村青壮年男女走向街头巷尾,用他们的真诚、勤恳为数不清的大中小城市默默奉献着。 二、农民工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找工作难,且大多数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大多也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很难在比较象样的工作,他们大多数靠着卖苦力,干些又粗又重的体力活,而且有时又不稳定,随时有被炒鱿鱼的可能.更令人难发的是,他们大都是干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活,却还要遭受着城市居民的歧视。 2、知识水平有限,维权意识差,劳动条件差,生产安全没有保障,农民工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障得不到解决。一些地方忽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甚至歧视农民工,并且一些企业利用农民工法律意

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丁宪浩 [内容摘要]城市二元社会结构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加大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成 本,因而应通过积极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尽快消除城市二元社会结构。本文认为, 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关键是制度障碍和经济障碍。实现农民工社会融入目标,需分 三个阶段进行,即融入障碍消除阶段、融入机制完善阶段、融入文化培育阶段。而根 据农民工社会融入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应分别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融入;城市二元社会结构 作者简介:丁宪浩,男,苏州科技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教授,苏州215009 在112亿农民工[1](3-4)为流入地做大GD P而辛勤劳作的同时,/农民工0的特殊身份让他们总是游离在他们所生活的城市的边缘。以当地户籍居民为一方,外来农民工为另一方,城市里形成了一个新的二元社会结构。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弱化消解这一新二元结构,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努力加以解决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 作为一个由农村流入城市的不断扩充的外来社会群体,农民工虽然改变了自己生存的空间位置,但却远未完成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社会角色改变。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鸿沟,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两者间境遇状态的显著落差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的出现,虽在我国目前快速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是难以避免的,但它对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威胁。 (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降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质量 其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媒介作用大大削弱,延长了大量农民完成社会流动的进程,使农民工群体与流入地居民处于排斥、对立状 责任编辑:潘德平收稿日期:200618126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1)

社会学研究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朱考金,吴磊!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0095) 摘要: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民工潮#的出现,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07)03?0029?04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1]87-94。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他们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在我国,农民工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占据着绝对主导。近年来,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社会融合的前提是社会适应,因此,考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必须参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2]。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田凯指出,这3个不同方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而学界对当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的。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度很低,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仅仅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即农民工付出劳动然后获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仅仅是一种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而从城市社会的其他方面来看,农民工实际上还是被拒于门外的。这就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现状[3]67-69。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方法,对农民工城市融入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同结论。徐志旻[4]通过对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已改变某些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文明体系靠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在 ? 29 ? 第9卷第3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9N o.3 2007年6月Journal o f Eastern L i aoning U niversity(Socia l Sc i ences)Jun.2007 !收稿日期:2007-03-08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部分成果(06J SCS H003) 作者简介:朱考金(1973?),女,浙江台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吴磊(1984-),男,安徽宁国人,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农民工进城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农民工 进城务工保障问题 巴山歌 09级法本一班 200901010016

农民工进城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农民工问题自提出日起就是一个热点话题,它关系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一背景下,利用2012年寒假放假期间,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到社会上对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农民工一些真实的状况,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在我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南宁市当地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在如何提高农民工城市生活保障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措施。希望能让农民工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提高。 一.研究方法: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为2012年1月16日至2月19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大同区30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部分调查情况如下: 1.到城市生活会不会觉得自卑 A.会74% B.不会26% 2.为什么选择进城 A.想出来见世面22% B.为了给孩子提供进城读书的机会36% C.因 为城里挣的钱比较多42% 3. 您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 A、受伤 19% B、失业后找不到工作8% C、生活困难4% D、养老22%

E、无钱供孩子上学24% F、生病23% 4.平时娱乐活动多吗 A.偶尔19% B.几乎没有40% C.从来没有41% 5.您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备将来养老 A、在老家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0% B、在打工的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22% C、购买了商业保险7% D、定期存钱养老21% E、养儿防老9%G.未采取任何措施31% 6. 您生病后通常会怎么做立即 A、上正规医院检查、治疗12% B、去街头的小医院、私人诊所、游医进行检查、治疗17% C、自己去药店买药 23% D、能忍则忍,能拖就拖,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医院48% 7.您生病时的医疗费由谁负担 A、个人/家庭45% B、单位9% C、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46% 8.您感觉目前的医疗费 A、太贵65% B、比较贵30% C、还可以接受5% 9.您是否参加了失业保险 A、是40% B、否35% C、不知道25% 10.您在打工的过程中,是否受过工伤或者患过职业病 A、是77% B、否23% 11.您在打工过程中,受伤或患职业病后,如何处理 A、自己进行治疗21% B、用人单位、老板负责治疗 25% C、自己负担一部分,单位、老板负担一部分49% D、没有治疗5%

农民工进城-经济学-案例答案-解析(汇编)

农民工 1.积极影响首先,进城农民工填补了城市劳动力的空白行业,尤其是那些苦、累、脏、险的艰苦岗位,调整了城市劳动力结构性空缺,打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部门界限,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成为城市流动人口,为中国下一步城市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打下了基础。 其次,进城农民工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从事经商,服务行业,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加大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再次,农民工进城务工降低了工业劳动力的成本,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工业发展和经济繁荣。我国城市中的中小型企业及农村乡镇企业在设备落后,规模不大的条件下能存活下来,并能快速发展所依靠的正是这些廉价劳动力,同时国有企业中的建筑业的发展也与大量使用农村劳动力有关。 第四,进城农民工促进着城市就业市场的繁荣。农民工的加入,增加了城市就业岗位。同时,缓解了部分城市劳动力老化的现象,迫使城市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竟争意识,变压力为动力。 第五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是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领域有较强的互补

性,农民进城就业主要从事建筑、环卫、餐饮等行业,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工进城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这些脏活、累活、苦活都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农民工进城并不直接构成对城市职工就业岗位的竞争。 2. 3.消极影响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们的许多正当权益和权利得不到保障,只是一个处于被歧视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到来也给城市增加了不少隐患。这些隐患概括起来主要有: (l)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面临着严峨的挑战。农民工人城后使得城市人口增多,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水电供求紧张,城市校园容量的有限也是导致进城农民子女辍学的原因之一。 (2)城市犯罪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身份和相同待遇,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从而形成大量农民工在城市的流动和滞留,严重威胁着城市社会

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8714434.html, 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 作者:杜景莲 来源:《企业文明》2015年第10期 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亿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工1.6821亿,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农民工数量还有逐年递增趋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对城市现代文明是个巨大的冲击。 农民工精神层面的权益缺失则不容易被发现,从而使得这一重要的“精神权益保护”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荒芜状态。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处于真空状态,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主流文化之外。 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 文化生活的极度匮乏与单调。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少,睡觉、聊天、打牌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二是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仅限于花钱少或免费的有限项目,并主要集中在看电视、玩手机、上网、打牌等上面,其中又以看电视和玩手机为主,总体上呈简单随意、廉价免费的特点。三是兴趣品位不高,文化消费多属于消遣娱乐型,主要集中在消遣娱乐、影视节目等上面,对有关科技、文学等的关注很少。四是本地农民工仍保留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文化生活相对传统。 有着显著的农村传统文化的烙印。农民工身上具有农村传统文化的烙印,具有农民的深层次文化背景和特质。这个特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勤劳朴实、任劳任怨、注重亲情、讲究孝道、知足常乐、知恩图报。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是小农思想严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小进则满不求跨越。二是缺少文明意识。由于农村相对城市来说,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文化教育相对薄弱,使得农民工养成许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普遍缺乏缺少法律意识,多数是法盲,在遇到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较难采取法律途径讨回公道。三是具有群体特征。由于城市的排斥,农民工有很强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等传统意识,喜欢在企业中结集“同乡会”等自发性的非正式组织以同舟共济。 遭遇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表面看来,农民工与城市的冲突是一个个农民工个体的冲突,其实深层次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农民工身上所体现的传统和守成与城里人所推崇的开放和创新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冲突。农民工震惊于城市的现代文明,羡慕城市生活,希望能早日融入其中。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善待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农民工的人格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保护。农民工从事着市民不愿意做的脏、累、差的工作,却又受到市民的冷漠和歧视。农民工虽然置身于城市,但是与城里人生活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圈子里,茫然、自卑和对外界的敌对情绪,加深了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导致农民工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

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报告

xx镇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报告 按照市县进城办的安排,我镇近期抽调专人,进院入户和农民面对面进行访谈交流,对农民工进城落户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整理梳理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xx镇位于xx县中南部,距县城xx公里,东邻xx镇,西接xx镇,南靠xx镇,北与xx镇接壤。辖xx个村xx余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境内主要农业产业为茶饮、畜牧等。全镇有工业企业xx家,个体户xx户,常年外出务工xx人,签署劳动合同xx人,办理社会保险xx人,有30%的户愿意进城定居,近几年有xx余户已购买住房和进城落户。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比45岁以上的老年人愿意进城入镇;从经济基础上看,在外务工或有固定收入的较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更愿意进城生活;从分布地域上看,居住在中高山的农户较居住在河边川道的农户更渴望进城;从进城方式上看,进集镇社区定居的比进县城的农户比例要大。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农民进城住房保障需求与现实存在有较大距离。进城农民最关心最关注的就是住房问题,大多数的人认为,无法承受城市的高房价,按照目前政策,虽然农民进城可以申请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但从实际来看,城区房源太少,仅靠农户自己经济实力无法购买,进城后居者有其屋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太大。 二是现行政策对农民进城双退出吸引力不强。如果实行

双退出(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进城居住,国家所给补偿标准较低,且没有详细的补偿政策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且随着近几年粮食蔬菜价格上涨及城市周边征地范围扩大,农民对承包地和宅基地预期收益期望值较高,农民视宅基地和承包地为生存的基本的保障,进城居住易,退出土地难。 三是就业和收入不稳定对进城有过多担忧。农民工进城落户后主要从事建筑、运输、三产服务等行业,工资水平较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社会保障不全,而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使农民对城市生活既向往又觉得遥不可及。 四是农民进城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民进城不仅仅是户籍转变,进城最有吸引力的是城市完善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但目前各项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农民进城后顾之忧较多。如医疗保险等还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成对接;承包地、宅基地等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无法顺利进入市场进行流转,也无法办理金融抵押贷款等等。 五是部分农民乡土情结较重。部分农民工“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比较重,认为自己生在农村、根在农村,进城只是为挣钱养家,最终也会回到农村的,没想成为市民中的一员。另一方面,部分村民认为自己家里有承包地,家人也乐于耕种,不想放弃家里的田土。 三、几点建议 农民进城入镇居住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的现实举措,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建议今后在推进农民进城落户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点: 1、加强调控监管,解决房价问题。住房问题是进城农

2021年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关注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 保障其合法权益, 使他们能在城市和城市 居民一样安居乐业, 更好地为岳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是政协委员十_大, 进入西湖街道范围就业谋生的农民工人数也越来越多, 已逐步形成了一个 数量庞大的群体。经调查统计,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 在西湖街道范围务工的农民工已达2.5万余人, 比去年同期增长8%。进入城市后,由于受文化和技能的制约,农民工大多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劳动,职业工种比较单一。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被调查的农民工中, 从事技术工种的占8%;服务员工种的占13%;生产工人占6%;建筑工人占22%;一般人员占11%;专业技术人员占7%;管理人员占8%;家政服务人员占7%;商务人员占4%;其他职业占14%。其中, 建筑工人所占比例最高。 2.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财产积累比较缓慢。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 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 但是少数企业 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经调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 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 仅有四成超过1500元, 农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 农民工大都省吃俭用, 除日常的住宿费用、衣食费用、出行费用外, 其余都寄回农村用于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或存储起来以备急需。经调查得知, 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于日常开支, 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于收入低, 负担重, 农民工很难

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 内容提要:本文从一种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我国进城农民工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研究。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表现出一种矛盾不和谐的态势,即对城市社会在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上的弱归属。这种状况对进城农民工和城市社会都可能并已经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对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地域归属感群体归属感 一、问题的提出 “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农民工问题正同时处在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也许正缘于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同时也成为我国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流动行为的研究、农民工内部的分化或分层状况、农民工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农民工的社区研究以及农民工外出对农村发展和农民现代性的影响、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1],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中宏观层面和显性的角度出发,而从农民工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城市融入和适应等微观层面和隐性角度的专门研究显得不足。然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解决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不可不研究。就如本文研究的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其不仅是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程度的重要表现和参照,同时也是影响进城农民工城市适应和城市社会稳定与整合的重要因素,农民工很多的行为都可以从该角度进行合理解释,例如进城农民工的迁移与回流、进城农民工的行为失范与犯罪、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摩擦与冲突等等。 对进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的专门性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但在对农民工问题的相关研究中有很多零星涉及。比如,“我们认为这种(与城市)接触的经验也会带来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而‘村民’心态使农民工对城市无法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只有自卑的‘陌生人’的感觉”[2],“农民工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就会使他们只有家乡意识而没有他们所在城市的社区意识,对所生活的城市社区没有归属感,更无法产生主人翁意识”[3],“要使他们(农民工)既是城市生活的创造者,又是城市生活的享受者,以致对城市产生归属感”[4],“(农民工)获得了一些较为现代化的观念,但仍对城市没有归属感”、“引导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城市的主人、社区的主人”[5]。 以上这些对进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的相关论述,一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存在的广泛性,有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对这一问题研究有待规范,凸现了进行专门研究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二、进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概念界定及其层面构成 所谓“归属感”,字面上的理解是“归于、属于某种事物的情感”之意,隶属于社会文化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