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案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案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案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案

第三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教材分析: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在前面四个单元中,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已经能够用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定性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这为本节课学生运用实验探究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理解、解释化学变化中物质总质量不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本节课知识前后联系及作用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实质,既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总质量是否改变、为什么不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原子、离子)有了较深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判断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学习水的分解和化合时,学生也已经从微观角度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分子被破坏,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到本单元时,学生知道化学反应中不但有物质的变化还有能量的变化,但不知道反应前后质量有无变化。没有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也没有把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不变跟物质总质量不变联系起来。因此,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量和质量不变,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也不发生变化,是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起点和落点。本节课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等知识提供理论支持。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是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定律之一,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质量守恒定律的教育价值,一是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这一基本的、普遍的自然规律;二是通过从微观和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是学生进一步形成变化观和元素观;三是使学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四是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原因。教学难点: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本节课的教学情境素材如下:

素材一、学生生活常见的现象(燃烧和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两种生活现象前后质量如何变化),以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深入课题,根据便面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得出错误答案。激发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素材二、以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过氧化氢分解)为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测过氧化氢分解分解过程中物质的总质量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提出正确的假设,引导学生结合素材三

素材三、让学生选择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该素材的目的: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的知识,引导学生做出化学反前后应质量关系的推测。如果学生选择丙,说明在他的潜意识中已经建立起元素守恒的观念,教师只要进一步引导如何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即可。

素材四、本实验是一个条件开放的验证性实验。为提高课堂高效率,学生分组探究前,师生

讨论优化各种实验方案,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试验后,教师应给予学生进行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修订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探究试验后,无论结论对于错,都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本素材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与体验实验探究,学习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的意识和习惯。

素材五、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该素材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素材六、通过交流共享,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即反应前后原子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化学法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必然相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理解并能正确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不发生变化,能正确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能形成元素守恒观。

③、通过实验探究探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巩固使用托盘天平的技能,提高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

④通过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习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东疏中学赵恒良

【学习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理解并能正确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不发生变化,能正确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能形成元素守恒观。

3、通过实验探究探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巩固使用托盘天平的技能,提高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解释

【学习难点】

1、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常见生活现象

【学习准备】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课前预习】

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哪?

任务一:学生结合教材彩图,讨论说出自己的假设。

问题二:分解了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与生成的氧气和水的质量是否相等?

任务二:学生结合活动5-1,并通过解释选择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学生推测出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预习诊断]

⑴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

没有增减,原子的也没有变化。

【课中实施】

一、合作探究

问题一: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任务三:学生结合实验探究5-1,进行合作探究实验。

1、探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探究1现象:

探究2现象:

探究3现象: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的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二: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哪?

任务二:学生结合交流共享,学生结合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示意图,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即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就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必然相等。

二、【反思拓展】

1、判断下列说明是否正确。

①10克糖溶解在90克水中, 得到100克糖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12克碳与33克氧气反应(有1克氧气有剩余),一定会生成45克二氧化碳。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煤燃烧后剩余煤灰的质量减少了,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镁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增强了,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三、【典例分析】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如: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了SO2和H2O,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哪种元素?可能含什么元素?

四、课堂总结,学生归纳说出自己的收获。

五、限时作业

1、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A.1g水完全汽化后质量仍是1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镁燃烧之后生成氧化镁,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某物质加热分解产生氧化铜和水,则该物质含有的全部元素是()

A Cu 、O

B Cu、O、H

C O、H

D Cu、H

3、在化学反应2A+B=C+2D中,12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克C则生成D的质量是。

4、在化学变化中,下列各项一定不变的是()

①分子的种类②分子的数目③原子的种类④原子的数目⑤物质的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5、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对该化合物的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B、只含有

C、H元素

C、一定含有C、H、O元素

D以上答案都不对。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东疏中学赵恒良

教材分析

内容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用文字、图形、符号表示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宏观物质以及化学反应的经验,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表示的意义,但是还不会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另外,上一节学生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怎样表示化学反应才能既简单又能体现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教师要抓住这一认知的起点和认知的需求,以化学反应的表示为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分析对比、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有关知识。

以化学方程式为中心,组建了本单元。化学方程式不尽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基本内容:1、化学上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定义)2、问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意义)。3、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怎样书写)

教学素材分析:化学符号即使化学思维的工具,有时化学思维的结果。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变化科学、简洁、直观、便于交流,他既是人类认识化学变化成果的集中体现,又是人类认识和描述化学变化规律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这一内容的教育价值,教材一开始设置

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让学生比较几种化学反应表示的方法。有两个目的:1、是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需求,从而非常自然的引出化学方程式,纠正了以往教学中把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直接塞给学生的不良做法,是学生能轻松的掌握化学方程式(定义);2是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明显的感受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应的有点,使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化学上问什么要用化学方式表示反应。

教材中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教学内容做了巧妙、科学的安排:1是灵活的回答了问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应,2是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多个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既为今后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方应做出方法的引领,又为第三“化学方应中的有关计算”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即: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实际质量之比等于相对质量之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不同表示方法,比较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变化的优点,并能正确说出具体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尝试性的书写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放学方程式,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书写步骤和配平方法。能正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读和写)代表性的、常见的、简单的化学反应。

3、能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能正确计算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归纳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难点: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写法。2、由所给信息写方程式

教学设计

【学习准备】复习所有学过的有关反应

【课前预习】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4、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

5、红色铜粉在空气中加热,生成黑色物质

6、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7、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8、双氧水制氧气

二、预习问题:

1利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从化学方程式2H2+O22H2O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3、书写化学方程式遵循哪些原则?

三、预习诊断

把上面的任意3个反应改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

2

3、

一、【课中实施】

问题一、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从化学方程式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通过完成活动5-2,讨论分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不同表示方法,比较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变化的优点,并能正确说出化学方程的含义、反应条件和生物状态的表示。学生结合教材情景素材:水化合的具体反应方程式说出所表示的信息。

问题二、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结合活动天地5-3,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书写步骤和配平方法。通过尝试性的书写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放学方程式,能正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读和写)代表性的、常见的、简单的化学反应。

二、【精讲点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根据客观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用+号、=号连接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前面添上适当的数(称为化学计量数),使各种元素的

原子个数反应前后相等。结合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讲解配平的方法:最小公培

数法、奇偶数法、观察法、待定系数法等

3、标:标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沉淀物用“↓”

4、查:检查是否正确。

三、【课堂练习】

学生重新书写预习学案中的9个化学方程式。

1、

2、

3、

4、

5、

6、

7、

8、 9、

四、归纳小结

只有反应物中没有气体或沉淀才用上下箭头 用三角号表示反应条件加热不能用来表示点燃

配平的方法:最小公培数法、奇偶数法、观察法、待定系数法等 一般先用通过整体观察,观察法配平,不能配平后再用其他方法。 五、 限时作业

1.关于“C + O 2 = CO 2”正确的叙述是( )

A.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B.碳加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C.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是反应物,碳和氧气是生成物

E.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三者之间的质量比为12:16:44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2AB+B 2=2C 中C 的化学式为( ) A.AB B.AB 2 C.A 2B D.A 2B 2

3.2C 2H 5SH + 9O 2 4CO 2+2X+6H 2O ,则X 的化学式为( )

A.H 2SO 4

B.SO 3

C.CO 2

D.SO 2 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Mg + O 2 = MgO 2 B .Fe + O 2 点燃 Fe 3O 4 C .

O H O H 2

2

2

22 通电 D .2NaOH + CuSO 4

= Cu(OH)2

↓+ Na 2

SO 4

6.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_____CH 4 + ____O 2 点燃 ____CO 2 + ____H 2O (2) _____KClO 3 △ ____KCl + ____O 2

(3) _____Fe + ____H 2O 高温 ____Fe 3O 4 + ____H 2 (4) _____FeS 2 + ____O 2 点燃 _____Fe 2O 3 + ____SO 2

点燃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复圣中学

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中,学生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道了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但学生还不知道化学反应中具体物质之间在质量方面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明确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建立化学反应中宏观物质与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联系,是本节教学的起点。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中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是理解化学变化原理,而不是数学计算技能。学生学习的困难点主要是不明白发生的是什么化学变化,以及相关联的是哪些物质。教材一开始没有首先呈现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这种编排思路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避免学生在不理解化学变化原理的情况下套用解题步骤。因此,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建立数学比例模型的方法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最后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习,一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定量认识和描述化学变化的规律;二是认识到化学上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或产物;三是体会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的重要意义。

本节基础知识是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者反应物)的质量。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计算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中分子之间的质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关系的实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未来的理想能源—氢能源的制取方法,培养学生的能源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其学习化学的热情。

2、认识化学方程式不仅反映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的变化,而且能反映出物质在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

(1)共制得氧气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学习目标】

1、在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涵义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2、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3、培养自己的化学思维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学习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

【学习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范格式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2H2O = 2 H2↑+ O2↑

2个水分子分解

10个水分子分解

100个水分子分解

n个水分子分解

参加反应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所以 3.6g ()g ()g

()g 0.2g ()g

()g ()g 0.8g

1、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

②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

③既可以根据反应物质量求生成物质量,也可以根据生成物求反应物质量。

2、自主学习课本例题,注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学习诊断:完成课本由铝求氧化铝质量的计算。

二、自主合作:

例1、某钢铁厂每天需消耗1000t含氧化铁(Fe2O3)80%的赤铁矿石,该厂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Fe2O3+3CO=高温=2Fe+3CO2)

巩固训练①完成课本在线测试2

例2、小明在实验室里加热31.6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28.4g。将剩余固体溶解、过滤、烘干,回收二氧化锰。请计算:

(3)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4)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

巩固训练 在实验室里加热30g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20.4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三、拓展提升:

某兴趣小组用图22所示装置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表。制取结束后,将剩余固体用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回收二氧化锰固体,并得到氯化钾溶液100g。

(1)共制得氧气 g。

(2)计算生成氯化钾的质量。

四、系统小结: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_⑥

五、达标测试(10分)

完全分解34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的过氧化氢(H2O2),最多可生成多少克氧气?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授课计划 单元名称: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39―P68)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 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数学思考:在应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3、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单元教学重点: 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教学难点: 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讲授、演示、练习。 教学用具: 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卡片、图形卡片、计数器、小棒等。 教学改进措施: 1、充分发挥主题图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 2、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的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的含义,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如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的概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教学中重视用数的组成、摆学具、观察事物图形等方法和途径,让学生了解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计算。 4、注重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加强“用数学”过程的指导。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16 海上日出

师:是呀,实在是太美了!今天,我们就走进《海上 的日出》,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画面。板书课题: 15 海 上日出。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3、4】 巴金( 1904年 11月 25日— 2005年10月 17日), 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 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 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 1904年 11月生 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 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 反封建斗争。 1923 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 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写作背景:巴金 1927年 1月,从上海乘船去法国留 学,在轮船上,观察海上日出的景象,他非常喜欢这幅大 自然画卷,就用文字把这些美丽的画面描述了出来。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出示课件 5】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 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 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出示课件 6】 扩大 范围 努力 一刹那 灿烂 替代 镶嵌 不仅 (1)读准字音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紫”,翘舌音“刹 (2)多音字:荷、重 【出示课件 7】 荷:荷花 重荷 “重荷”中“荷” 字有如下解释,给它选择正确字义 () a 、承当 b 、负担新课 教学 ( )分 钟

重:重担重围“重围”中“重”字有如下解释,给它选择正确字义()a、重复b、层 (3)一刹那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刹那” 的近义词“转眼间、一会儿、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不用词典,咱们也能理解词义 (4)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师画云,让学生“镶”边(5)书写指导(重点指导“镶紫”)【出示课件8】“扩烂镶仅”左窄右宽,“范努替紫”上下结构,其中“范”上窄下宽结构。 “镶”左窄右宽,注意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右边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 “紫”上下结构,注意把字写得扁一些,上面是个“此” 字。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出示课件9】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提示:读课题,有时根据课题就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预设:本文主要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 (2)请同学们默读2—5 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生动地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景象?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思考:作者用哪一句话热情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景象?找出来读一读。 (4)出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出示课件10】说说什么是“奇观”?这指什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奇观”指雄伟、壮丽又少见的景象;“这”指日出的景象;整句话指海上日出是雄伟壮丽的景象。)

(2020年春)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16.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看:有面 ──日出时海面的美景;有点──具体介绍有云和没有云的情况下日 出的景象。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生朗读。 回顾这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重点抓住“读”这一方法,安排自读和范 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篇文章。其中,我先指出一名学生读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互评,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同学范读,整堂课有学生自由地读,有学生尝试地读,有学生合作地读, 有老师指导性地读,有音乐配合下带感情地读。一个“读”字贯串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 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不觉得累,孩 子们觉得轻松,让他们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走进文本的情景,赏其景, 享其美,悟其情。我们要力求营造这样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 们爱上学习。 2.教学收获(思得)。 读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第一遍读,要求读正确,读后验收过程中 要有指导和修改。本课教学时我把要认的字拿出来,由字形、字音到 字义,认识这些字,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然后结合句意进一步理解字 词在文中的意思,并要求读文章的相应段落。第二遍是指名按自然段读,这次读就要读得流利。第三遍读就是默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文章哪些部分是写海上日出的。这次读的目的就是要孩子 们逐渐学会理清文章的层次。如果说前三次读是基础,那么后面的读 就是深化和升华了。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确有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不足之处(思失)。 课后王校长耐心地给予我指导,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为了赶快完成教学任务,怕耽误时间而忽略了教学中的某个生成,让 学生练读得不够多。非常感谢王校长及课题组的指导,以后我要多学

.版PEP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Unit 5 Do you like pears?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懂、会说一些进餐时需表达的语言: Let us buy some fruit.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 Here you are. Thank you. Have some …。Can I have some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运用。要求模仿正确,语调自然。 2、能听说、认读pear, apple, banana, orange, watermelon, grape,strawberry等有关水果的单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3、能正确听,说,读,写单词fun run duck under并知道其在单词中的发音。 A部分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Let's talk. 本部分通过一个真实自然的情景会话,要求学生能理解对话大意,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教给学生如何表达自己喜欢的水果并能在图片、实物和教师的帮助下,在语境中运用Do you like …?\ Yes ,I do。No I don’t I like … 2. Let's play. 本部分通过一个图片的游戏,使学生巩固Let's talk中所学的有关水果的单词以及 Do you like …?\ Yes ,I do。No I don’t I like …....的用法。 二、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水果的图片卡 三、教学步骤 1、热身 (1)学生自由口语交谈(Free talk in pairs)(3-5分钟)。(2)复习Unit 4中Let's do部分。 2、新课展示

三上第五单元教案

场口镇中心小学教师教学设计专用表格

场口镇中心小学教师教学设计专用表格

1、热身/复习(Warm-up/ Revision) (1)日常口语会话活动。 (2)游戏:对号入座(Matchi ng game )可以复习有关食物的单词。分别将已学过的食物单词卡和图片卡发给不冋的学生,每人一张。教 师读出一个单词,如bread。拿“面包”的图和“ bread ”这个词的两 名冋学就要快步跑到前面。此活动可在两组冋学之间开展,最先到达讲台的同学获胜,可为本组加分。 (4)教师播放歌曲“ Let' s have a Picnic today”,学生拍手演唱。 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 )放B部分Let' s talk的投影,对全班学生说:Look ! Today is a lovely day. Jone and his friends are having a Picnic. They are drinking .(教师在说drinking这个词时,一疋要通过牛动形象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What are they drinking ? Oh, they are drinking water.于是教师拿出一瓶水,教water 一词。教师让学生通过看、闻、尝等感官的动作来学习其他几种饮料。 告诉学生有关饮料的词都是不 可数名词,因此不能说a water或waters等,但可以说some water等。 (2 )教师将各种饮料都放在讲桌上,鼓励学生用I' d like…. Can I have some…?的冋句来表达自己想喝的饮料。教师回答Here you are.并倒一些在纸杯中给学生喝。接着学生用Thank you .感谢老师;老师说:You' re welcome. (3)让学生听录音,教师放投影或通过录像、VCD来展示A部分let' s talk的内容。 3、趣味操练(Practice) (1)游戏:从后往前跟读句子 教师先说“ Can I have some water ?"然后说“ water”,学生重复 “ water”. 教师说:“ some water”,学生重复这两个词。教师用每次多加一词的方式一直引导学生能流利地说出Can I have some water ? (3)三人一组表演Let' s talk部分的对话。 4、production 同桌一组根据Let' s play操练以下对话: A : Can 1 have some…,please? B : Here you are. A : have some….B: Thank you . 5、homework (1)听录音,仿读Let' s talk的对话。 (2)和朋友们一起做买卖食品及饮料的游戏活动。 授课时间:年月曰

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课题: Unit One My classroom 教学重点:学习What’s in the classroom?及相关单词: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 教学难点:1.window一词注意w的发音,不要与v的发音混淆,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纠正。 2.在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时,注意单词复数的读音。 教具准备: 1.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 1 Let’s learn/A] 2.教师自制的单词卡 3.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 / Revision) 1.教师播放第一册Recycle 1单元中得“Chant and find”部分,学生跟着录音一起说。 2.教师出示与chant内容相符的图片,问:“What’s in the picture?”让学生进行回答。Picture一词由这里引出。 3.复习pencil, ruler, bag, book, pencil-case, sharpener, eraser, crayon,pen等单词。 4.引导学生用以上单词做问答练习,如:What’s in the bag? What’s in the pencil-case ? 5.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可再追问:How many pencils/pens…?使学生能用复数进行回答。如:What’s in the pencil-case? A ruler, two pencils…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把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贴到黑板上,说:This is a classroom. What’s in the classroom? 2.学生听懂后,教师可先试着让学生回答,能说出英文的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科学与发现”为主题,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中,《奇异的琥珀》、《自然之道》、《一位这样的老师》是精读课文,《表里的生物》、《最佳路径》是略读课文。 这五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大自然中奇妙有趣的知识,有的展现了人类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去探索。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主要写的是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来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但是与一般说明文不同的是,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组织材料,使文章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个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位生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太平洋绿龟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鹰咬啄,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送到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里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件事使“我们”感到震惊和懊悔。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位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怀特森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上,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动物。第二天测验,每一个同学的试卷都不及格。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不及格的原因,并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逐渐地“我们”在怀特森老师的课上学会了探索,学会了“新怀疑主义”的学习方法。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就要对外开放了,但是连接各个景点之间的道路的设计方案还没有确定。这使大师大

第五单元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主题单元教材解读表

几点说明: 一、主题单元教学实施总思路:了解单元主题——分课教学,关注主题关联,突出语文意识——回顾收获,拓展练习。 (一)单元教材模块结构: 1:-《识字5》 导语→模块2:-《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3:-《语文园地五》 《识字5》主要通过5条谚语说明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把它定为模块一;《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因此定为模块二;《语文园地五》走向生活实践,在生活中发现和做到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二)主题单元教学构想: 第一部分:整体感知,把握模块,学习主题。 (学导语,引疑激趣)——浏览并读正确本组四篇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置疑——提出课外搜集谚语和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 第二部分:模块一的学习 学习《识字5》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谚语,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并从中感悟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语文实践活动:收集、整理、交流谚语。 第三部分:模块二的学习 学习《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四篇课文。《称赞》通过自读、范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情感,也要抓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文中的真情。《蓝色的树叶》、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将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作为指导重点。《纸船和风筝》、可以借助插图和设置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人物内心活动;《从现在开始》重点在指导朗读时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将朗读与理解结合,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在学习四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积累文中有关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词语。 语文实践活动:把本组课文中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四部分:模块三的学习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五、分类 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单一标准分类和不同标准分类两部分内容。单一标准分类就是以不同事物之间公用的某种属性作为标准,把他们划分为一类。不同标准就是某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属性,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单一标准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变的。不同标准分类,由于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单一标准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不同的标准分类中,重点是让学生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环境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要重视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选择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3、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4、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分类(单一标准)—————————————————————————1课时 分类(不同标准)—————————————————————————1课时 学案例 案例1 《分类》同一标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按一定的标准给物体分类,培养需学生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摆放情况中,逐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并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习惯及主动探索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怎样分类。 2.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具准备: 学具、铅笔、彩笔等各种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一班的语文教学。一学期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较为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上课时我较为充分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内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让集体来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全班交流所得及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但是,在教学中也有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一、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学习语言最关键,学习语言的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平时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缺少朗读指导的设计。通过这学期的教学后,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课文朗读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该要有朗读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说逻辑重音的处理等。学生对重音的处理也是五花八门。而

我平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默认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得不到提高。 二、写作指导不够充分 作文是需要老师通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作起来部分孩子很困难,觉得无从下手空泛、不生动。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内容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三批注式阅读抓得不实 本学期我校提倡批注式阅读教学,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深入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本学期我抓得不够实,中下等生批注得很肤浅,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抓好孩子们的批注式阅读能力的培养。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分类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为说明文单元,共四篇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文章基本上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内容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本设计重点处理《中国石拱桥》研读说明方法和说明事物特征,通过《苏州园林》及其对应的丛书《故宫博物院》和《春游颐和园》比较阅读,学习说明顺序。通过《蝉》《梦回繁华》和丛书中《绿色蝈蝈》与《松鼠》研读说明语言的平实性与生动性。本单元大作文写作训练“说明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名著导读《昆虫记》。 人文 主题 文明的印记 语文 要素 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语言等方面把握说明文的特征。 单元学习目标1. 抓住事物特征,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 单元课时安排(11课时) 课型课时内容教学重点 单元导读课2课时整体感知主题,全单元把握通读,熟悉内容,把握单元主题,把握说明文特征。 主题阅读课3课时中国石拱桥(精读精讲,1课时) 名胜留古韵智慧创文明(《苏州园林》+ 《故宫博物院》《春游颐和园》《从甲骨 文到缩微图书》)(1课时) 自然物语(《蝉》《梦回繁华》《绿色蝈蝈》 《松鼠》))(1课时) 说明事物抓特征,说明方法, 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 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 作者介绍建筑园林的顺序。 文体特征,语言生动性, 群文阅读课1课时桥梁飞架南北美名传扬古今(丛书《卢 沟桥》《名桥谈往》《安济桥》《安济桥》) 把握说明方法,欣赏桥之美。 以读促写课2课时说明要抓住特征(阅读《国宝——大熊猫》 《蜘蛛》《绚丽的蝴蝶》) 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 运用所学知识学写说明文 自主实践课1课时复述与转述(《我的几位老师》《胡适先生 二三事》《金岳霖先生》) 复述与转述的含义和区别 详细复述与简单复述 变换人称、时空等转述方法 名著导读课2课时读昆虫史诗享精神盛宴作家生平 全书的大致内容

第五单元《分类》的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分类》的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分类》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分类教学的第二节课,要求学生要把同类的物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学生通过动手分铅笔和小组合作分卡片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分”的机会,建立分类表象,掌握分类方法,感受到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分类时,要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能选择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学生准备:铅笔若干枝。教师准备:水果卡片(若干袋)、cai课件、图片若干张、磁性水果卡一套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

在一片绿色的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娃娃,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盖了三间漂亮的小房子。无忧无虑、幸福地生活着。(边说边出示房子图片:有蔬菜的家,动物的家,水果的家)可是有一天,这些娃娃们出去玩迷了路,找不到家了,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生:愿意 师:(给学生发图片)请你们帮忙把他们送回家!(生贴图片) 师:他们送对了吗?说说为什么这样送? 生:送对了。因为蔬菜是一类,水果是一类,动物是一类。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大家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给不同物品分类的知识,帮这些娃娃们找到了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二)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及“找家”游戏,即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也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分铅笔 师:要分的物品是什么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请大家猜一猜。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生:铅笔 师:对,铅笔是我们的好朋友,每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在你们的文具盒里是不是也有好几枝铅笔?请把你的铅笔和同位的铅笔合在一起,仔细观察,你们的这些铅笔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同位互相商量,你们想按什么分,然后再动手操作,听清楚了没有?下面就开始活动吧! 同位互说、互摆、互分,汇报交流。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17.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而在理解这一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最难的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用给字组词,通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了诗意,但很难体会到作者李白想表达的那种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分析了一下原因:部分学生没有见过瀑布,部分学生见过却没有仔细观察体会过,学生想象的能力有些弱。学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这种感情,只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这种感情,所以后面的有感情朗读也是比较失败的,而最后的诵,在朗诵方面也是失败的,而背诵是十分成功的,因为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会背了。我想这次教学中,能够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引出课题之前让学生观看瀑布的飞流直下的视频,听听瀑布所发出的巨响,在学生对瀑布的雄伟气势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教学,效果会更好。 《绝句》教学反思 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我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导入,我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拨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由于事先未拟题目,写成后也不打算你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诗的美,景的美。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 。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组教材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先后安排了《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账单》四篇课文,前三篇是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有关爱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里有所涉及,三年级上册第八组安排了四篇关于“献爱心”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从别人的故事里感受这种感情。本单元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将课文的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景,反复朗读课文,默读,感悟课文,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生活。 2、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紧抓重点词句,逐层深入进行感知与理解,重点突出,既符合本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 三、教学目标 1、会认25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懂的关心父母、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4、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抓住人物表情、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四、教学时间安排: 17.《可贵的沉默》 2课时 18.《她是我的朋友》 2课时 19.《七颗钻石》 2课时 20.《妈妈的账单》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4课时 17、可贵的沉默 教学目标 1.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会写“贺、顾、迅”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 “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 4.学习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难点是体会沉默的可贵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歌曲《懂你》。 2.文字投影片。 3.学生查找自己最满意的生日照片或一份生日礼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A. a.学会自由读课文。 b.检查生字读音:蕴,读“yùn,不读wēn;霎,读shà,翘舌音,不要读成sà;拙,读zhuō,不要读成zhuó。 2.(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单元导读时已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图中学生的表情和动作,试着用合适的词语形容两幅图。(如,第一幅图:热闹、兴奋、骄傲、兴高采烈;第二幅图:沉默、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等) 3.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上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表现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儿到哪儿是写这一堂课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一幅图片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二幅图片的。提出要求,合作学习 1.同学们在读书中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对话很多,而且这件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我们就以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2.要想演好课本剧,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提出几点要求) a.每个人都要认真练习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组内商议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 c.画出描写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句子,再认真多读几遍,读出人物的语气,仔细体会应该怎样才能演好。 d.共同讨论一下扮演老师和学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在组内排演。深入小组,个别指导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一下各组学生读书情况,并在角色把握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尤其是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要结合他所画的重点语句进行个别指导。小组表演,引导评论 1.激发兴趣:哪一组愿意为大家表演《可贵的沉默》这一堂课?那我们其余同学就来做小小评论家仔细观看表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评论。一会儿,我们来评出这一组中的“最佳演员”,好吗? 2.小组表演,老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观看。 3.引导学生评出“最佳演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结合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深入体会爱的情感。如, a.对老师的表演要做到和蔼可亲、真诚平等。 b.对文中学生的表演要真实自然。 在表演体悟到要回报爱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寂然无声”“沉默不语”“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像获得赦免”“七嘴八舌”等词句的理解,认识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热闹兴奋(感受到爱)──羞愧不安(意识到自己从未回报过爱)──热闹兴奋(准备回报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二、研读课文,激发情感 A、课件出示老师围绕“沉默”提出的思考题: 1、找一找:课文中带有“沉默”这个词的句子。 2、说一说:“沉默”是什么意思?谁“沉默”了?“沉默”了多长时间? 3、看一看:课堂上“沉默”前是什么样子?“沉默”时呢?“沉默”之后课堂又是什么样子? 4、想一想: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B、带着问题读书,小组合作讨论 C、班级汇报交流 1、抽生回答思考题“找一找”后,老师课件出示内容(4句话) 2、学生回答思考题“说一说”后,老师及时评价 3、课件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观察和想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预案 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1.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2.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测量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是: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的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与原来的《修订大纲》比,突出了探索性。因此,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教材在设计思想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即变过去只重公式计算为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变过去重教师讲解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己建构数学知识。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第五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将借助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而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推导都将借助前一图形面积计算,前后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在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中,“转化”的数学思想得以充分渗透,这种数学思想也将为学生在六年级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转化”思想的体验需要学生在数、剪、拼、摆等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得到,进而促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操作”是本单元教

学的重要环节。到这一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第二学段就基本学完。 组合图形的面积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由义务教育教材的选学内容设定为本教材的必学内容,其好处在于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编排特点】 其一,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基础:长方形面积计算; 线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本方法:未知向已知转化。 其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数方格→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直接要求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 梯形面积: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推导。

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本单元以“说明性文章”为主题,包括《太阳》《松鼠》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整个单元就是通过这一条重要的线索串起了各部分的学习内容,全面推进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教材从单元提示到课后习题,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这一语文要素,使整个单元成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本单元所选的两篇课文都是优秀的说明文,每篇课文的说明对象特点明晰,使用的说明方法非常典型,对同学们认识说明文、学习使用说明方法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课后习题也是紧扣这一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使用说明方法。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本单元基本的语文要素,紧扣学习重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多读课文,在读课文中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方法,进而学会使用说明方法。 内容课 时 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太阳2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 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帮助我们了解了太阳的有关知 识。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20个字,正确读写 2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太 阳和松鼠的特点是什么。 3.说出两篇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知道每种 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4.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 松鼠 2 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松鼠的活动、松鼠的食性、松鼠的搭窝及松鼠的生育等内容,突出了它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

16 太阳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摄、氏”等9个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摄氏度、繁殖、粮食”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本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3.了解本文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对照说明方法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尝试运用说明方法描述事物。 ●难点 1.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1.字词教学。 本课有4个会认字和9个会写字,重点指导会写字。这10个字,有的容易读错,如“摄、殖”;有的容易与形近字混淆,如“炭”与“碳”;有的容易写错,如“区、杀”。教师要指导读法、写法、用法。最好是把字放到词语里、句子里去学习和理解。 本课要求掌握的11个词语可一边教学课文一边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先用提取关键句和简洁概括的方法理解文章各段落的意思,再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利用分类归纳的方法知晓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脉络的梳理,属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要感受太阳的特点,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方法的妙处。第三阶段要开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第五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学习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我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习作编排有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自由作文,二是编一本自己的习作选。“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具体感受;二是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关于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方面的20个成语。“成语故事”讲述了“舍本逐末”的故事。 【学习者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单元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单元教学措施及手段】 1、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 2、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传记及其他科普作品。 【单元教学课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