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文学》洪子诚版期末考试

《当代文学》洪子诚版期末考试

《当代文学》洪子诚版期末考试
《当代文学》洪子诚版期末考试

当代文学专题课程知识要点

一、思潮流派与文学史概念:

十七年文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史称“十七年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是实用理性和狂热的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是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普遍应用。这一时期自觉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狂热性。代表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吴强的《红日》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宏伟的建构和史诗的追求,如“三红一创”(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一创”指柳青的《创业史》。);纪实性的品格;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

样板戏:“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百花时代或双百方针:1956年-1957年这一时期被称为“百花时代”阶段,这一词最早源于对苏联作品的讨论。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出现了动摇、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乎当时苏联文学界“解冻”的现象,所以百花时代又被称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其艺术特点为对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作出反应,大胆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走进人性深处,突破私人感情的题材禁区,张扬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代表作品有: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宗璞的《红豆》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朦胧诗派: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诗派,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其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朦胧诗的诗歌主题一是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黑暗的诅咒,如艾青《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二是不屈的人格精神的显现,如曾卓《悬崖边的树》;三是对爱情或友情的讴歌,如曾卓《有赠》。

(主题的第二种说法1、对现实的质疑和抗争——包括对人生苦难的倾诉,特别从个人角度对文化大革命表示出强烈不满。诗人们虽然年青,但却是民族的先觉者和思想的抗争者。如北岛《回答》:写对文革的抗拒与批判。“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2、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整个民族的命运表示忧虑,表现对民族的深沉之爱。如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3)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追寻。如杨炼的《诺日朗》,歌唱民族文化中的男神精神。)

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在五六十年代。这一文学史命名所指称的“历史”具有“既定”的性质,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也就是说,讲述的是中共发动、领导的“革命”的起源,和这一“革命”经历曲折过程之后最终走向胜利的故事。革命历史小说因具有的革命内涵与其他历史性题材小说区分开来,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央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这一小说的形成为的是普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念和历史知识,高扬理性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等。主要代表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

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其实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作品有汪曾祺的《受戒》、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新历史小说:是指用新的历史观念或历史意识去解释历史的文学潮流——重说历史的小说。基本特点:(1)反叛旧有的历史观念——“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历史发展动力)。(2)确立新的历史观念——“一切历史都是欲望的历史”(欲望、权力:历史发展动力)。(3)(题材)告别“正史”走向“野史”。新历史小说:吃、婚姻、两性、妻妾争斗。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有: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莫言:《红高粱》;格非:《迷舟》、《敌人》、《青黄》;苏童:《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米》;余华:《鲜血梅花》、《活着》;张炜:《古船》、《家族》;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温故一九四二》、《故乡天下黄花》;阿来:《尘埃落定》;陈忠实:《白鹿原》。(作品举例时自选)

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萨拉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错误》、苏童《桑园留言》《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故事:外乡人父子》、格非《迷舟》、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叶兆言《五月的黄昏》、孙甘露《信使之函》、洪峰《瀚海》《极地之侧》、北村《谐振》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新写实小说: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刘震云《塔铺》《一地鸡毛》等。

二、作家作品分析

赵树理:《锻炼锻炼》《登记》

《锻炼锻炼》

人物形象:主任王聚海、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

语言:(1)把民间特色引入小说(2)民间语言(快板,地方语,土语,俚语)与幽默语言的运用(如取名)。

《“锻炼锻炼”》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坚持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同时,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创作与农民的阅读心理、欣赏习惯相一致。这种创作追求使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锻炼锻炼”》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小说还从更深的意义上揭示农民群众中消极落后意识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于党的某些干部对其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错误态度。它并不孤立地描写“小腿疼”、“吃不饱”损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谈举止,而是同时描写社主任王聚海对其不讲原则、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风,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矛盾的症结所在。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风,使“争先社”里解决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副主任杨小四等人身上,并使杨小四等人采取了与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小说由表现农民内部的思想意识斗争进而表现干部队伍中思想作风的矛盾,既明确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的小说主旨,显露了批判矛头所向,从而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

《“锻炼锻炼”》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构建作品、刻划人物的方法。它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小说骨架和结构线索,在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中,逐渐显现出王聚海、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等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它也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茅盾《论赵树理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几近炉火炖青的地步。

《登记》是为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出台创作的一部评书体短篇小说。小说主要以张家庄张木匠的老婆小飞蛾为主线,描写了她与婆婆和女儿艾艾三代女性的婚恋故事。由于赵树理十分熟悉山西的风俗民情,了解农民的思想和心理,同时注重遵循艺术的创作规律,真实地揭示了中国农民尤其是农村女性心灵演变的艰难轨迹。

《登记》注重的是人物的丰满与故事的跌宕,采用双线结构,主线实写艾艾、燕燕的自主恋爱,副线回忆小飞蛾的包办婚姻,双线交织演绎了老中青三代女性的婚恋故事,给人以更内在和圆整的感觉。

从人物塑造来看,小飞蛾作者的描写趋于内在;更多理解与宽容;是饱受封建婚姻之苦的农村妇女,委曲求全;开始都反对女儿的自由恋爱,后来又都有所觉悟同意了孩子的婚事,但对这一痛苦转变,小飞蛾的转变真切自然,有其内在的动力,由命运的屈从者转而成为女儿婚姻的推动者,但是小飞蛾并没有被作者描述成“正面形象”,她身上仍有许多值得人们反思和批判的劣性,如其灵魂深处的惰性与被动等。是符合传统价值和伦理道德而性格瑕瑜互现的中间人物形象,细腻而丰满。新人形象艾艾、燕燕亦是《登记》的塑造更富于立体可感性。为了取得父母的支持,艾艾、燕燕则和风细雨得多,既有抗争性又有人情味。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征

(一)首先,他始终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方法从事创作。这一最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形象地塑造,对矛盾冲突的处理和反映生活的准确时空性三个方面。

(二)其次,他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建立起自己的美学追求。为农民写作,在审美心理上适应农民的欣赏习惯和文化层次,使他的作品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特点。

(三)借鉴和改造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运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创造出雅俗共赏的新通俗文体,具体表现为:

1、着重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

2、故事连贯、首尾照应、顺序发展、逻辑严密。

3、语言口语化,幽默风趣、简约有韵味,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气息。

李准:《李双双小传》

《李双双小传》是“17年”时期的主流作家李毕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大胆泼辣、“有着一股子敢说敢笑的爽快劲儿”的主人公李双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身上,寄寓着那个年代人们对女性的审美理想。

李毕1959年推出的李双双形象堪称这一时期女性解放的典型,《李双双小传》是解读此期中国农村妇女情况的不可多得的一个范本。李双双的形象在建国后的历史中带有普遍的意义。李双双17岁就嫁给了孙喜旺,丈夫比她年长8岁,经常打她,遇事从不与她商量。李双双年纪轻轻的就拖着3个孩子.整日在家纺线织布,拉扯孩子,村里街坊邻居很少有人知道她姓什么叫什么,都管她叫“喜旺家”、“喜旺媳妇”、“喜旺嫂子”。至于喜旺本人在人前提起她,就只说“俺那个屋里人”、“俺小菊她妈”、“俺做饭的”。解放后,李双双首先获得了与丈夫平等的地位。婚姻法实施后,孙喜旺不敢再打她了。由于男女同工同酬,李双双也获得了经济收入,孙喜旺办什么事,也得和她商量商量了。喜旺若再独断专行,双双也可以找村干部评理了。其次,李双双从家门的迈出。如果说,上述的权利,是被政府赋予的话,那么,从“家门”的迈出,倒带有自觉的意味。李毕作为一个意识形态型的作家,很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新气息。李双双面对热火朝天的新生活,要求结束自己传统的角色。“家务事,真心焦,有干劲,鼓不了!整天围着锅台转,跃进计划咋实现?”自然,李双双形象无疑有着1958年极“左”的烙印。1958年的大炼钢铁,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了土地,提高妇女劳动的积极性,号召她们离开锅台,走上田问劳动工地是一种时代的召唤。但是,在李双双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妇女沉睡已久的曾被压抑的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也就是进入历史的意识。几千年来,她们是亚社会群体,她们的正当事业是相夫教子,料理家务,是在厨房里调羹弄汤,嘘寒问暖,她们得到的最高殊荣是“贤妻良母”,她们永远被关在家门里。家门外的事务,她们不得过问。若有个别女性过问家的事务,是越距,是“牝鸡司晨”。时代发生了变化,李双双已经意识到了,蜷缩在狭小的天地,是一种束缚:“人谁精,谁憨,工作多了见人多了就聪明,整天闷在家里就笨。”她不愿整日围着锅台转,不愿意为孩子所拖累,成为什么都不懂的女人。为此,李双双上民校,一心一意学文化,学知识,听新闻,听报告,关心时事,不要塞耳闭目,极力要融入到窗户外的世界中去。但要挣脱羁绊,和男人们一样,在时代舞台上演好自己的角色,李双双毕竟还要迈出更大的一步,走得更远。李双双和众姐妹合计的结果是“只要能把食堂办,妇女能顶半个天”。彻底结束做饭洗衣、带孩子守在家里的角色。她们要求建公共食堂、托儿所,然后,和男人们一样,到水利工地劳动,到田间地头操作。真的获得解放后,李双双不怕苦,不怕累。在处理公共事务时,显示公正、公平。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又能大公无私,顾全大局。在自己的工作中,严以律己,兢兢业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工作做到最好。这些无疑带有美化的色彩,但充分体现了李双双在历史提供给她的舞台上,所具有的潜能,而这些潜能曾被有意掩饰或忽视。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男人们征战讨伐的英雄史,女人则或仅仅是红袖添香,或仅仅是祸水的历史。“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女人一无是处,惟有被人言说,她们没有主观意愿,没有思想,当然更缺乏才干,只能被豢养着。当历史的契机提供给李双双们的时候,她们焕发出的才智,她们的热情,令人惊异。“她一面推着水车,看着清清的泉水,顺着渠道往地里奔腾地流着,一面听着大家呼噜呼噜的吃饭声音,吃得那样香,那样甜,那样有味。就在这时候,她忽然感到她们在食堂里滴下的汗珠,好像也随着清清的泉水,流到这茁壮茂盛的丰产田里,变成了米粮。”小说结尾这段充满着诗意的描述,抛开时代的色彩,倒是对李双双和她的姐妹们昂扬精神的极恰切的描写。这是一个女性意气风发的时代,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村妇女从没有如此的感觉,生命在集体劳动中,在社会事务中会变得如此伟

大和自豪。事过境迁之后,重新审视李双双那个时代的农村女性的解放,她那种奋发的热情,那种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无不令人振奋。但在为中国农村妇女能走到今天击掌叫好之余,仍有所惶惑和质疑。“l7年”时期是一个过于意识形态化的时期,而男女平等是此期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解放了,男女都一样”是那个时代的时尚话语。李双双在国家政权的话语中享有着发达国家妇女迄今还在争取的某些经济权利和社会地位,并有法律和各级专门的妇女机构予以保证。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李双双的“解放”就没有问题了?“也许应该注意,中国妇女解放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自发的以性别觉醒为前提的运动,妇女平等地位问题先是由近代史上那些对民族历史有所反省的先觉者们提出,后来又被新中国政府制定的法律规定下来的。在这两点之间并没有出现任何意义上的社会性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在争取解放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最终被承认,被规定。”也即是说,李双双的“解放”是主流意识形态和男权修辞共谋的产物。

在李双双身上,印有那个时代的深深印痕。她坚决要到黑山水利工地去修渠,要到最艰苦的岗位去拼杀,争当先进,争做模范,在轰轰烈烈的变革时代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是“17年”时期农村题材中的“女英雄”们的行为。李双双的姐妹们很多,玉梅(《三里湾》)、盛淑君(《山乡巨变》)、萧淑英(《耕云记》)等等,是这个“男女都一样”的时代让她们勇敢地跨出了家门。这是她们自愿的结果,也是一种必须的选择。“泯灭性别以后的所谓‘男女平等’,对妇女而言,便是无视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主观控制上片面强调妇女要跟男人们完全一样,在思想和体力行为模式上,消除了妇女选择的自主权,实则是在传统的尊卑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妇女所承受不起的负担。”【2 李双双在黑山水利工地去干起非体力所能胜任的工作,还必须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每天别人不下工她就得跑回来,忙得烟熏火燎的烧火做饭,打发孩子吃上,丈夫吃完,自己还未吃到嘴里,上工的钟声又敲响了。无论她多么疲倦地回家,丈夫都可以理所当然地等她洗衣做饭。中国农村的妇女解放出现在中国社会步人工业文明之前,出现在宗法制的农村,传统的妇德教化尚未打破,所以李双双在外面无论如何劳苦,而回到家里之后,她必须仍旧操持传统的女红,仍旧要洗衣烧饭伺候男人。在外面,她可以是劳模,是先进,但在家里,她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角色。“被解放”以后的妇女必须承受传统角色和现实选择的双重压力,跨出家门的李双双要打两份工。当然,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时代洪流的推动。那些退回家里或不愿跨出家门的妇女会遭受百般嘲笑,并要承受政治风险。同样写于“大跃进”前后的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塑造了两个落后的妇女形象“小腿疼”与“吃不饱”,她们以各种借口不愿参加集体劳动,被公社干部和其他社员奚落、瞧不起,几乎要开群众大会批斗她们。此时,时代的号召内化为农村妇女的一种自觉认识,在家里洗衣做饭带孩子,就是一种落后。“这使我们无法断定,享受着平等公民权的女性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解放’意义上的自主和自由,女性是否是妇女解放中的‘主体’,她今天的一切究竟是她应该有的一种权利还是被强制规定的一种身份。”同时,泯灭性别差别的男女平等无视男女问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打着“男女都一样?‘男人能干的事女人都能干的”的幌子,在把农村妇女引领出家门的同时,又使她们的“解放”走人新的误区。李双双在水利工地上提篮挑担,在体力上与男人们一样奋力拼杀时,的确,她与那拖着“三寸金莲”守在门内的传统女性迥异,她可以参与外面的事务,投入时代的洪流,在社会变革中发出女性自我的声音,彻底

结束女人无历史的状态,这在中国女性解放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但李双双进入历史的方式却是泯灭性别,什么都要达到和男人一样,无论智力还是体力上的。自然,李双双改变了孙喜旺的看法:“女人家,懂什么!”男女间智能的差异遭到了彻底否定,但在各种建筑工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雄性化的“铁女人?‘铁姑娘”。与男人们一样,也就是走进男性角色,这恰恰是女性的“异化”,而这种异化又得到了李双双自觉的认同。当李双双为能与孙喜旺一样而自豪时,她就既完全丧失了自我,又完全丧失了寻找自我的理由,使女性性别生活中独有的问题永远成为可以忽略掉的盲点。她们各种生理心理的体验,她们作为女性独有的惶惑从未真正进入人们的视域。中国农村妇女浮出了历史的地表,但有关她们自身的问题却仍然是隐晦的神秘之物。因此,“17年”时期的农村妇女的解放是对真正女性解放的“荫蔽”。她们“或许进入了历史,或许冲出了漫长的两千年的历史无意识,但并未完全冲出某些人及某些群体的政治无意识。”[ 她们前进的道路还十分崎岖。

小说《李双双小传》是作家李准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58年“大跃进”与随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为背景,通过农村青年妇女李双双冲破丈夫的阻挠为集体办食堂的故事,既歌颂了所谓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又歌颂了运动中农村妇女的形象。

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以李双双为代表的农村妇女新形象。下面,就对李双双的形象进行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塑造出这样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一.取材于现实生活,有群众基础。李双双这个人物形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作者深入农村时遇到的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集合体,源于生活,与时代相符合,鲜明、真实。二.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显得质朴,口语化,说的是朴实平易的“人话”,而不是“假、大、空”的“官话”,带有鲜明的农村生活气息,读来有亲切感。三.通过李双双和孙喜旺的矛盾表现人物性格。小说的情节始终围绕李双双与丈夫孙喜旺的矛盾冲突展开,着重在他们的夫妇关系中,在他们的思想性格中,来刻画人物,展示主人公的形象。四.用喜旺的变化来衬托李双双的性格特点。整篇小说洋溢着单纯,明快的格调,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尽管其所表现的主题已显陈旧,但在李双双这一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却是成功、动人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刻画,使李双双不但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新中国文学的源头在延安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左”的思潮,60

年代初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组成了十七年文学。国家初定,既不能无视五四新文化的传统,又不可能放弃对大众精神领域的宣传与占领,于是左翼文学的观念便借助政权力量扩张而至全面贯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手法。小说作为最容易最直接被大众所接受的文学体式,在这一时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以《李双双小传》(李准)为例,以党的工作队进驻农村与离去为开始和结束,大部分农民家庭经历了由不情愿放弃土地和私有财产,到被说服、教育,然后自愿加入农业合作化队伍这一过程。也就是说,“家庭”做为

人类存在的基本单位被强迫解体,父子之间血缘性承继关系没有任何意义,而个人存在和个体需求的合理性也被彻底否定,只能服从绝对的政治统一。农业合作化道路说穿了,不过是给农民指定一个新的“家长”――党,这在某种意义上仍是家族制度的文化原型。农民对合作化的真诚信任实际上仍来自于对延续几千年的家族制度(皇权制)的惯性依赖,虽然他们在此中一直位于附属地位,但在潜意识中仍把它作为一种权威和理想的生存方式。

讨论人物心理,时代人的变化,并非从私有到公有的过程,而是人的心灵性格层面的东西,李双双小传属于轻喜剧,步伐欢快,建国初此类作品不多,而多数属于颂歌。轻喜剧依靠丑的东西,建国即使有此类作品,也属于对比,上纲上线的文字充斥着文坛。李双双小传真实的展示了农村农民和人性的真实,展现人性革命化的内容。作品的出发点在于是否革命。作者李准写作本片为了让广大农村妇女摆脱了旧习惯,旧意识的羁绊,走出家庭,勇敢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革命场面中摄取一个侧面。他成功塑造了一位农村妇女的形象。李准小说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老一辈落后一点的农民和农村新人,李双双小传里面的孙喜旺代表了农民典型的精神特征:明哲保身,一切由他人操心、支配,这正是对于盲目革命生产方式的一种无意识抵抗。

宗璞:《红豆》

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大学生江枚与银行家少爷奇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

作品通过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的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爱情虽然是故事内容的主要承担,但并不是作品的主题。作家要想表现的就是这种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世事纷争,岁月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杨沫:《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的主题:

《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对林道静从寻求个人出路到自觉参加革命,从苦闷彷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

战士这一艰难历程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展示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表明了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由此也可以说,《青春之歌》是一曲歌颂党、歌颂革命青春的赞歌。

小说通过对林道静性格成长的三个历程的描绘,表现了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曲折,概括了那个时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投入到整个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去,才会获得真正的青春。

除林道静外,作者还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的形象。他们是以“党的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对林道静走上革命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作家杨沫为更加形象地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性,还塑造了堕落为时代渣滓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经不起磨练的白莉萍,在物欲的诱惑下叛变革命的戴愉等,他们与林道静、卢嘉川,以及几经动摇最终走向革命的许宁、王晓燕祥成了鲜明的对比。

《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

《青春之歌》布局严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作品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清节,贯穿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概括了广泛的社会内容。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作者善于选择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善于通过对比来刻划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如卢嘉川的献身精神与余永泽的自私自利,林红的傲雪寒梅的高洁与白莉萍的腐化堕落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好的展现了人物不同的精神境界。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作者简介:王蒙

2、作品简介:作者以北京市一个区委组织部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为背景,通过刘世吾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敏锐的揭露了组织部门存在的种种消极因素,有力的触及到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党的肌体是否健全这个重大问题。

3、“干预生活”的小说: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在揭露针砭的同时,也描写和赞扬了与之对立的正面形象、积极力量,使其更有批判锋芒和积极意义。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

1、外部视角(时代社会生活层面):

小说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暴露生活阴暗面,表现干部意志衰退,组织部长未老先衰,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2、内部视角(心理意识层面):从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理历程。

主人公林震快乐,单纯,富于青春的朝气和理想的激情,小说正是以林震的心理体验为视角,在事业功勋和爱情体验两条线索,通过麻袋厂的始末,展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叙述。

二、人物性格形象

1、主人公林震是典型的扁平人物,信仰真诚而单纯,富于朝气和理想,勇于进取,体现出“青春万岁”和“理想主义”的永恒魅力,及对现实的审视和批判意义。

2、赵慧文:可亲可爱但不丰满;

3、韩常新、王清泉:简单化、漫画化

4、刘世吾:领导者身份,传奇般的经历,复杂人物形象,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

(1)、双重性:富有能力、魄力和经验,冷静理智而老练,精明圆滑、世故冷漠,并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

(2)、面性:有意无意之间的显露,为人态度上的脱节(倚重于喜欢是两码事),现实与精神的分立;

(3)、性格核心:看破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

(4)、形象意义:揭露当时社会生机中的危机,象征了现实对理想的改造同化。或者说现实对理想的冲击,理想对现实的妥协。

1.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北京市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

态度的官僚主义主义者。区委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这篇作品是较早的,有突破“禁区”的意义。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区委的领导,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和干部。艺术描写也较成功,因而在文坛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3.简析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4.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人物的对比手法

小说塑造人物运用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构成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对比。

5.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叙述结构特征

叙述结构特点是:(1)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因此,林震这一个人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2)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

《受戒》的人性内涵:

对健康人性的呼唤,对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羁绊的人生的抒写(在小说中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

对洋溢着生之快乐的“桃花源”式生活理想的向往(《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聪明、善良、纯朴的小和尚明海和天真、美丽、多情的小英子,实际主人公却是“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受戒》作品分析

作者:汪曾祺。著有短篇小说〈大淖记事〉及随笔集〈榆树村杂记〉,本篇是一篇散文化诗意化的小说.

1.简析〈受戒〉的主题意蕴.

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对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的批判。2.简析〈受戒〉的风格特色。

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

3.简析〈受戒〉是怎样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现主题的。

这种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种含蓄的方式。佛门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样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种职业,和尚也有七情六欲,会有爱情的追求。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叙述和尚们的这些故事,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叙述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这就含蓄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大淖记事》

《大淖记事》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作品。该书描写小锡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儿巧云的爱情故事,挺拔厮称的十一子和心灵手巧的巧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感情,作品同时以散文的笔调,细腻的描写了大淖的风光、世俗和人情。

汪曾祺以故乡高邮为背景创作的[乡土系列]小说,洋溢着和谐清新之美,处处充满了对健康美丽人性的描绘。他以优雅散淡的笔触,灵敏细致地挖掘平民生活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平凡中折射出人生哲理。他的小说从容平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就像一幅幅生动活法的画,是一个爱与美的世界。

也许是因为汪曾祺曾经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曲艺方面的工作,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开始的短篇小说写作,明显地带有受到民间文学、曲艺影响的痕迹。与《受戒》类似,《大淖记事》采取的是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与民间文学常用的叙事方式如出一辙。这种叙事有以下一些特点:1.想象中的读者(隐含读者)是一个充满猎奇心理期待的信息接受者,他对本文的叙事并不信以为真,而是将其视为与己相距甚远的、理想中的或另一世界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的"故事"。2.叙述语调的民间性。如本文所采取的平缓流畅的叙述语调,简短

朴素的句式,"主干突出,旁枝逸出"的叙事格局(在插叙刘号长其人其事时即采用此种策略)。3.叙事结构的民间性。借鉴普罗普对俄国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大淖记事》"解构"如下:男女两性相悦(以外貌或声音相互吸引、互相爱慕)--爱情受阻--佳人落难、英雄(男)相救--恶人窥视、寻机破坏--佳人落入魔掌、受到羞辱--英雄挺身而出、保护佳人--恶人行凶、打击英雄--英雄借助第三者的帮助,挫败恶人--恶人受到惩处、英雄佳人结为伉俪,具体地说,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巧云是"不同的人",只是因为美貌、唱戏两人互相倾慕,相互依恋。但十一子家有快瞎眼的母亲,巧云家有半瘫的父亲,两人的爱情无法实现,只得将彼此的爱慕隐藏在心底。接着,巧云不慎落水,十一子舍身相救,义侠型的男英雄形象得以完成,佳人爱慕的正是这样的英雄。这就为下文二人最终的完满结合埋下伏笔。但是故事并不就此结束,英雄佳人的结合还要经受挫折与考验。于是,恶人角色出现了,这就是刘号长。他深夜拔开了巧云的门。巧云破了身,又屡遭恶人的羞辱,但她不想死,她舍不下十一子和半瘫的父亲。这时,"拯救者"十一子勇敢地接受了她的爱,以一种无声的行动对抗刘号长的暴力。刘号长不肯善罢甘休,纠集同伙打击十一子。锡匠们帮助十一子,巧云也站在十一子一边。锡匠们以沉默无言的游行抗议着恶人的暴行。县长不得不出面调解。最后,刘号长被驱逐出境,十一子的伤也终于要好起来,有情人终究结成眷属。由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大淖记事》的叙事采用了传统文学、民间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模式--"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的格局。这是传统文学及民间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情爱模式"。本文叙事的民间性特征由此亦得到印证。

其次,《大淖记事》还明显地借鉴了民间曲艺的一些手法。本文一、二、三节对大淖环境及在这一空间里生存、活动的人物的叙事,恰好对应于曲艺舞台上的道具布景与序幕说明。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编导,布置好一舞台奇异而古朴的道具,指挥着各种人物活动起来,使这舞台充满生气。之后,他让主要角色出场了。作者导演的这一场大"戏",无疑是相当精彩的,也相当引人入胜。他通过类似曲艺的手法,营造了一个美的舞台。美的空间。作者通过本文叙事所努力追求的正是一种美的意境,美的境界。在叙述者的视域里,大淖及其周遭生活、活动着的一切无不是美的对象,无不焕发着美的光辉。

本文所呈现的"美",是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的:自然美(包括景色美,色彩美,如那片沙洲、飘散在大淖之上的炊烟)、人情美(美好的人际关系、乡俗风情)、人性美。人性美是作者企图抵达的最高目标。大淖人古朴纯真的生活,自然无拘束的男女关系,要多野有多野的女人,开放的性爱观(原则是"情愿"、乐意),小锡匠与巧云那一段动人的爱情……所有这一切,经由作者以淡淡的语调娓娓地叙来,从而笼罩上了一种素朴清雅的优美。

本文第五节对巧云照料被打伤的十一子这一情节的叙述,更是极好地渲染了这种透明可触的人性美的光辉。当巧云喂着十一子尿碱汤的时候,她轻轻地呼唤,使他从死亡之缘苏醒喝下了尿碱汤。而"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很好地揭示了美丽少女巧云的心灵世界,她对爱情的忠贞、执着与这种执著的美。待到十一子终于能说话时,巧云同他的那一段对话更是见情见性,充分展示了两人关系的清纯真挚:为了爱人而挨打,十一子自认为"我值";为了养活两个卧床的男人,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便去挑担挣"活钱"

了。应该说,作者表现自然的人性美的意图已经得到了完满的实现:人物在他的笔下不仅是鲜活明亮的,而且是美丽动人的。为了最好地表现这种透明可触的人性美,即使是带有悲壮色彩的锡匠大游行,作者也把它淡化得很优美:锡匠们以一种无声的反抗来表达自己的意志,这支沉默的队伍像中世纪的行帮色彩的游行队伍一样,十分动人。

汪曾祺写作的独特之处:

他小说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隽永、淡泊高雅。

A、淡化情节,铺开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风俗画。

例如,在小说《受戒》中“受戒”的场面一直在最后才出现,而且还是侧写,作者并不把它当作情节的中心。小说不断的插入其他成分,插入成分中还不断地出现其他的插入成分。

B、汪曾祺的小说具有和谐含蓄之美。

他的小说很少抽象的思辨与迷狂的沉醉,而是适可而止,“怒不写到怒不可遏,乐不写到乐不可支,悲不写到悲不欲生”。在文中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

C、语言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2、汪曾祺的“诗化风情小说”

一、题材内容:以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著称。

1、故乡纪事:以高邮故乡的生活为背景,调动童年少时的记忆。《受戒》、《大淖纪事》。

2、昆明纪事:青年时代西南联大时的生活经验。《老鲁》

3、现实纪事:以建国后的经历。《讲用》、《云致秋行状》

创作中最具美质的是故乡纪事,展现地域风情,民俗特色的篇章。

二、作品特征:

1、风俗性:

(1)地域风情、民俗世界。以地方景观为相,地方的生活方式为脉,地方的气息为氛围,而建构起来的艺术审美世界。《受戒》表现的是一种田园诗性,生命欢情,神灵之地的世俗性,并有那纯真的爱情。《大淖纪事》表现风水风情风流。

(2)、生命形态、人格向度:俗世人物,呈现民间生活的底色和美色。《职业》椒盐饼子西洋糕。

(3)、风俗即人、人传风俗:生存空间洋溢着生命的快乐,率性自然,顺其自然,超功利的潇洒和美象征着作者自然、通脱、宽厚、仁爱的生活理想

2、抒情性:

(1)、“风俗诗”与自然美:“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造的生活抒情诗”。张扬审美精神和生命情调,强调自然与和谐之美。

(2)、运化古典情韵:“我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仁爱”、“乐天”意识。田园诗、山水画意味。文人画的写意性。

(3)、回忆性的调式:往事回忆的芬芳,梦态抒情。

总体美学倾向趋于和谐与纯美:

变调:“裂帛之音”《陈小手》;“伤逝之音”《乡医》;“嘲谑之音”《异秉》。

3、散文化:

(1)、闲话文体、聊天文体、随笔体、笔记体;

(2)、叙事简洁平缓,行云流水的笔法;

(3)、叙述者的插入成分,“指事类情”甚多。《鸡毛》

4、雅俗化:文白相间,雅俗互化。

汪曾祺的意义:

文体作家:审美回归创造转化民间和传统。

短篇作家:风格、语言、结构。

母语变造:改变汉语欧化体不纯粹,不地道。

阿城:《棋王》

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著有中篇小说《棋王》、《孩子王》、《树王》

1.分析王一生的形象及意义

《棋王》是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王一生出身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他还从棋道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司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2.简析《棋王》的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一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以及“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这就是说作品的主题思想。

3.简析《棋王》语言文字的生动传神对表达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文字的新颖是这篇小说的另一个明显特色。许多形容词和动词都用得颇为奇特,初读似乎很怪,仔细回味却非常生动而传神。文字上力破俗套,讲究简洁有力,在这一方面,《棋王》的成就是相当出色的。

1.思想内容

[1]反映了极左路线横行时的社会现实。“吃”是王一生的大事。

[2]表现了淡名泊利的庄禅式的人生观。王一生“为棋不为生”。

2.艺术特点

[1]情节平和舒缓,冲突性、戏剧性不强。

[2]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认为形象。

[3]语言平淡而素朴,情感隐含而不外露。

韩少功:《爸爸爸》

《爸爸爸》是作家韩少功1985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但这样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相公”、“丙大

爷”、“丙仙”。于是,缺少正常思维的丙崽正显示了村人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而丙崽却依然顽固地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

韩少功通过《爸爸爸》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惰性,明显地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韩少功基本上属于一个写实的作家,但由于他对楚巫文化和《离骚》浪漫传统的推崇,在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审视民族劣根性的同时,以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重新复活了楚文化中光怪陆离、神秘瑰奇的神话意味,使文本涂抹上浪漫神秘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思考。我们说过,“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可能是个例外。

这是一部有意识把主题掩藏起来的作品,或者说它的主题比较隐晦。它呈现给读者的,首先是其奇特的美学风貌:神秘、悲壮,而又有一层淡淡的喜剧色彩。这种美学风貌使小说具有了无穷的魅力。神秘性的形成得力于多种艺术手段。首先是作者有意淡化故事的背景,把鸡头寨放在白云缭绕的深山里。从小说提及的汽车、报纸看,故事是发生在不久以前,而从人物原始、愚昧的生存方式看,故事又似乎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于是故事的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都有些游移不定。其次是写出人物、事物的怪异。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小说主人公、永远长不大的小老头丙崽。他含意不明的两句话、怪异的外貌乃至喝完毒汁而未死的结局,都难以理解。那用公鸡血引各种毒虫干制成粉,藏于指甲中弹到别人茶杯中致人死命的妇人,山里那鸟触即死、兽遇则僵的毒草,都具有神异色彩。其三是有意识写出人物活动的不确定性。比如关于丙崽爹德龙的去向就有好几种说法,于是德龙这个人物也变得晃晃忽忽、难以捉摸了。其四,神话传说的引入直接给作品造成神秘色彩。比如关于刑天的传说、关于五支奶和六支祖跟着凤凰西行的传说。上述诸种手段造成的神秘色彩是这部中篇小说的基本美学风格。小说的悲壮美主要来源于对鸡头寨人们惨烈的死亡与凶悍的“打冤”的描写。在鸡头寨人的意识中,坐到削得尖尖的树桩上去死最慷慨、最惨烈,是君子的死相,所以仲裁缝要去坐桩。他们认为为了宗族的生存而死是理所应当的,所以老小弱残那样认真、坦然、自豪地去喝毒汁,让青壮年男女无牵无挂地去寻找新天地、创造新生活。“打冤”中的砍牛头占卜、杀个男人和牛一起煮了分给大家吃,已经不仅仅是悲壮,甚至散发着一股原始、野蛮的气息。小说的喜剧色彩主要来源于仲裁缝的儿子仁宝这个人物。他的故弄玄虚、不新不旧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因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和谐而显得可笑。在准备“打冤”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和许多人告别,好像马上就要去赴汤蹈火,但告别之后却什么也没干,依旧穿着大皮鞋壳子在寨子里晃来晃去。这个带些喜剧性的人物缓解了小说的神秘气息和悲壮色彩给人的压抑感。韩少功研究资料如何透过小说奇特的美学风貌把握其思想内涵呢?应当注意:小说富于象征意味的表象世界为多种解释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小说的思想蕴含必然是丰富的。但从总体上看,它表现的是一个生命群体(鸡头寨的人们)从愚昧、衰败到走向新生的艰难历程。在

这个意义上,丙崽和鸡头寨的人们具有某种一致性,虽然鸡头寨的人们厌恶、羞辱丙崽,但在愚昧这一点上他们和丙崽没有区别。在他们眼里,丙崽一会儿是可以随意羞辱的白痴。一会儿又成了被顶礼膜拜的大仙。他们不理解丙崽,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自己。丙崽的永远长不大,暗示着生命与时间的停滞。鸡头寨的人们也同样陷于这种停滞中。他们祖祖辈辈重复着同样的生存方式,就像丙崽永远是同一副面孔一样。小说对鸡头寨大迁陟时的焚烧房舍、毒杀老小弱残的描写,可以理解为一种隐喻:新生命只能诞生在火的洗礼与去腐生肌的蜕变中。不过,对于《爸爸爸》这样一部具有高度象征性的作品来说,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读出不同的味道来。

王安忆:《小鲍庄》

在一个虚化的背景和虚化的时空里,王安忆用凝重的笔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古朴的仁义道德的故事,然而承载这个故事的却是一种封闭的状态,反过来说,一个开放的状态能承载故事里仿佛不需要怀疑的仁义道德吗?王安忆的时代怕是不行,王安忆以后长长的时代怕是不行。然而我们民族的文化构成里是有的,就像故事里仁义道德是作为小鲍庄的一种传承。对于小鲍庄中那种自由自在的生存方式和那样自然的仁义道德,我们是向往的,王安忆是向往的。但如果要我们真的置于一个封闭的背景去完成同样的仁义道德,我们或是作者自己会轻而就愿意吗?不会。所以,向往是一种复杂的向往,带着一种复杂的审视,这种审视想要解读的是民族文化构成于现实的生存状况的意义。

故事里最牵动人心的是那个作者塑造的至仁至义的孩子涝渣,他始终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承载着小鲍庄最迷人的精神内涵。但我想王安忆要安置在这个故事的里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远不是一个涝渣就能承载的:所以出现了对文学怀着一种超常信仰的文化子和鲍仁文,他们那种单纯的信仰是让我们喜爱和尊敬的,可是他们的信仰同样也是寂寞的,甚至是压抑的,最后令他们完成信仰的方式更是带着一种温情而无奈的嘲讽的色彩,或者说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他们的信仰带着他们自己也闹不清的含混;所以出现了聪惠的小翠子,她的聪慧自始就带着一种忧伤,因为她的聪慧使她很明白自己难以自己把握的生活,所以她用一种坚持的姿势忧伤的守候着她的爱情。与她的爱情冲突的却恰恰是小鲍庄那种古旧的观念,她的挣扎于作者来说,或者传递的是更深的意味;所以出现了鲍秉德家里的那个疯子,她的疯始终带着一种真真假假的味道,或者她的疯她的死只是为了成全鲍秉德的生活,她是让人感动让人怜惜的。然而她疯的原因和她自我放弃的原因于小鲍庄里的观念和婚姻价值的评判或多或少有着丝缕的联系。所以出现了小鲍庄里每一个过着自己的生活的人,他们的生活都以小鲍庄的仁义道德为背景,然而影响他们生活状态的还有承载这种仁义道德的封闭的环境而衍生的许多其他保守的带着落后样子的种种观念,这样的文化构成下的小鲍庄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可是这种自由自在总是蒙着一种静静流淌的灰色调调,或者说:自由自在并不意味着喜剧色彩。

故事的转折在于涝渣的死,他的死成全了鲍仁文的文学梦,成全了拾来和二审的生活,成全了文化子和小翠子的爱情……好像小鲍庄许许多多的问题

都随着涝渣的死有了转机。这个转机是随着那种封闭的生活状态的打破而来,虽然打破这种状态的代价是有些残酷的,但作者却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认同:涝渣是故事里像精灵一样的人物,从一开始作者就给他蒙上了一种带着宿命意味的传承色彩,他身上那与生俱来的仁义道德成为小鲍庄精神内涵的一种集中体现。作者更像是把他安置成一种精神的载体,而他的死则成为小鲍庄的精神内涵走出去的一个契机,他死了,可是小鲍庄的精神内涵走了出去,并获得了外界的认同,随之而来的是由于一种交流带来的事情的转机。这中间自然也有着作者对这种仁义道德的认同。

接下来的描述中,作者连上了一直潜心安排的另一个方面所要表达的对现实状态的微讽,这便是对外面现实世界的一种评判,先是写到了那些以文学为名而频繁开会游玩的作家,接着就是外面的人不断的企图给涝渣的仁义加上某崇高的帽子,先前古朴自然的仁义道德在一种意识形态需要的情况下,被渲染得有些不自然,这种不自然也是人们面对小鲍庄精神内涵的不自然,外面是喧嚣热闹的,然而外面的文化构成里却恰恰缺失小鲍庄里的那种仁义构成,作者在这里显露了自己的一种对小鲍庄的倾向,对古朴的仁义道德的推崇。然而却正是这样的一个外面的世界给小鲍庄的事情带来了转机。

这种转机同时带来的,可以想象,有一种文化上的冲击,但作者把它处理的很淡然,或者是对小鲍庄精神内涵的一种有意的维护吧。

整个故事里,我觉得作者所要表述的东西都是复杂的:既有对古朴的仁义道德的认同,但更多的是对与之对应的现实的生活状态的思考,也或多或少的用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开放的生存环境与之对照。对小鲍庄的仁义道德始终是有一种神圣的推崇。但向往是复杂的

余华:《现实一种》《活着》

余华(1960——),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中学毕业后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当牙医。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1986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早期的写作以极其冷酷的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著表现的对象。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早期的作品成为先锋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写作。

2、余华小说的先锋性:

冷漠叙述。作者在叙述中既不作过多的议论,也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更不作价值判断。

对传统创作主题的颠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等的颠覆。

对旧有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观的颠覆。”

《现实一种》书中收录了三部中篇小说,均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尤其是其中的《现实一种》,以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异常冷静理智、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亲人间相互残杀的故事。余华认为这些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活着》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生生活的一种反思,据我对该书和作者余华的理解,他是借助小说主人公“富贵”一生的遭遇来反映当时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的艰辛,以及种种社会问题,同时小说的时间背景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写照,作者通过对富贵及其一家人的惨痛遭遇说明了书的主旨,这就是人的一生活着并不容易,它需要经过多重灾难的洗礼和净化,也许只有等到人不如晚年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人一生活着的真实意义,就如小说中富贵对这老黄牛所诉的一番话一样,那番话就是对主人公富贵以及人生活着的一种最好阐释。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喜玛拉雅山雪人;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围。

61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00531)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课程代码 00531)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以“就那么回事”为处世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林震 B.刘世吾 C.韩常新 D.王清泉 2.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叙事线索是 A. 借被子 B. 插野菊花 C. 放馒头 D.补军装 3.下列作品中,通过今昔宴会场景的比照,反映原国民党上层阶级撤退到台湾后的沧桑之感的是 A.《将军族》 B.《喜宴》 C.《游园惊梦》 D.《赴宴者》 4.冯骥才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故事背景是 A.“文革”时期 B.建国初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 大跃进时期 5.在铁凝的下列小说中,把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诗化,创造空灵蕴藉艺术境界的短篇小说是 A.《无雨之城》 B.《哦,香雪》 C.《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D.《笨花》 6.阿城小说《棋王》中,表现王一生对理想境界执着追求的故事高潮是 A. 连环大战 B.与脚卵对弈 C.钻研模艺 D.参加地区象棋比赛 7.陈染小说《空的窗》中,摆脱了绝望,重拾生活信念的两个人物形象是 A.“我”和退休老人 B.退休老人和他的老伴 C.“我”和邮政局长 D.邮政局长和退休老人 8.下列作品中,围绕“假结婚”事件展开故事,呼唤打破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实现真正楣互沟通的短篇小说是 A。《与往事干杯》 B.《少女小渔》 C.《无处告别》 D.《小姨多鹤》 9.孙犁散文《黄鹂——病期琐事》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A.对偶排比 B.托物言志 C. 营造紧张的气氛 D. 浪漫的想象 10. 为准确呈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刘庆邦在小说《鞋》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2018年度尔雅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标准答案

对“文学”的理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文学是能指的自由游戏,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弗洛伊德 B、海德格尔 C、德里达 D、王德伟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文学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叶芝 C、华兹华斯 D、别林斯基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文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副对联纪念的人物是()。窗体顶端 A、鲁迅 B、李济 C、胡适 D、吴宓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窗体顶端 A、 胡适 B、 刘半农 C、 俞平伯 D、 鲁迅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如何与伟大的文学相遇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多选题】关于《巨流河》的描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窗体顶端 A、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 B、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 C、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记 D、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我的答案:ABCD得分:50.0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润物细无声,这是文学发生作用的独特方式。()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文学与生命经验息息相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2018年10月自考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课程代码00531) 本试卷共7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睨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I页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小说《喜宴》通过知青视角描写的两个场景是 A.“喜宴”和“卖油绳” B.“喜宴”和“上门喝茶” C.“假结婚”和“卖油绳” D.“假结婚”和“上门喝茶” 2.小说《鞋》中守明将做好的鞋交给未婚夫并请他试穿,未婚夫的反应是 A.觉得有点挤脚 B.觉得有点大 C.觉得正合脚 D.没有试鞋 3.小说《广陵散》刻画人物时采取的描写方式是 A.生活细节与心理活动相结合 B.梦幻与现实的叠加 C.意识闪回与蒙太奇交织 D.正文与补记相互映衬 4.小说《马桥词典》中“宝气”一词的引申涵义是 A.民间正道和对权力的不屈反抗 B.友情的诚挚和爱情的忠贞 C.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 D.对现代都市文明生活的向往 5.小说《送一个人上路》故事展开时采用的叙述方式是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二人称叙述 C.青年“我”的视角叙述 D.童年“我”的视角叙述 6.散文《致傅聪》的作者傅雷与傅聪的关系是 A. 师生关系 B.兄弟关系 C.父子关系 D.朋友关系 7.“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是 A.汪曾祺 B.孙犁 C.丰子恺 D.阿城

全国2012年10月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林震是 A.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 B.一个官僚主义者形象 C.一个世故圆滑的年轻人 D.有理想、有朝气、富于正义感的青年干部 2.《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感人故事发生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战争时期D.北伐战争时期 3.小说《棋王》的主人公是 A.脚卵B.“我” C.小英子D.王一生 4.构成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A.卖帽子—住招待所—买油绳B.买油绳—卖帽子—住招待所 C.住招待所—买帽子—卖油绳D.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 5.下列作品中,重知识、有趣味、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将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的是 A.《社稷坛抒情》B.《茶花赋》 C.《早熟的枣子》D.《下放记别》 6.揭示美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一主题的作品是 A.《下放记别》B.《听听那冷雨》 C.《夜航船》D.《黄鹂—病期琐事》 7.巴金的《怀念萧珊》一文,出自他的散文集 A.《英雄的故事》B.《再思录》 C.《随想录》D.《新声集》 8.“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出自A.牛汉的《童年二题》B.茹志娟的《百合花》 C.铁凝的《哦,香雪》D.张洁的《拣麦穗》 9.“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一句出自 A.白先勇的《游园惊梦》B.邵燕祥的《和尚之喻》 C.贾平凹的《秦腔》D.余秋雨的《夜航船》 10.《草木篇》中“白杨”的象征寓意为

201904真题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含解析)

2019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课程代码 00531)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 A.对比 B.夸张 C.象征 D.排比 2.小说《百合花》叙述的核心事件是【】 A.假结婚 B.生日宴 C.借被子 D.割麦子 3.小说《游园惊梦》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A.台湾 B.香港 C.南京 D.上海 4.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故事结局是【】 A.矮丈夫另组家庭 B.主人公白头到老 C.主人公劳燕分飞 D.高女人因病去世 5.小说《哦,香雪》中香雪替凤娇感到委屈的原因是【】 A.“北京话”骗走了凤娇的鸡蛋 B.“北京话”已经有爱人了 C.凤娇用了太多的鸡蛋才换到自动铅笔盒 D.“北京话”抛弃了凤娇 6.小说《棋王》中,王一生执着于钻研棋艺且乐于与人对弈的原因是【】 A.淡忘生活的苦难 B.转移病痛的折磨

C.摆脱工作的失意 D.躲避家庭的琐事 7.小说《空的窗》中故事的叙述者是【】 A.“我”和“老人 B.“老人” C.“老人”和“邮局局长” D.“我” 8.小说《少女小渔》中对塑造小渔形象起衬托作用的两个男性人物是【】 A.洋老头和证婚人 B.江伟和洋老头 C.洋老头和瑞塔 D.江伟和瑞塔 小说《鞋》讲述了乡村少女守明为未婚夫做鞋的故事,这双鞋所寄托的情感是 【】A.深情与期盼 B.甜蜜与哀怨 C.思念与悲伤 D.失落与痛苦 10.小说《将军族》中的“三角脸”是【】 A.大陆去台湾的退伍老兵 B.康乐队老板 C.骑单车的高大农民 D.挑着水肥的矮小农夫 1.小说《受戒》叙述上的主要特点是【】 A.顺叙 B.插叙 C.倒叙 D.转叙 12.小说《残月》呈现杨三老汉人生经历的艺术手法是【】 A.内心独白与心理回闪 B.“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C.“击鼓传花”式的结构 D.正文与补记相互映衬 13.迟子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 A.《雾月牛栏》 B.《额尔古纳河右岸》 C.《亲亲土豆》 D.《北极村童话》 14.小说《送一个人上路》中,“祖父”悉心照料韩老七并给他送终的原因是 【】A.为了报恩 B.血缘亲情 C.信守承诺 D.感化他人 15.傅雷《致傅聪》中,作者在“第二封信”里主要探讨的是【】 A.恋爱与婚姻 B.个人与国家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离线考核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 70分。) 1.《洼地上的“战役”》在选材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在众多的表现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中,路翎选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最容易引起非议、又十分真实感人的生活侧面一一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个朝鲜姑娘和一名志愿军战士之间发生的纯朴、朦胧的爱情故事,来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从爱情与纪律所引发的感情冲突中,具体地写出一种更崇高、更伟大的对于朝鲜人民的爱,对于和平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更加深刻地展示出我们志愿军战士伟大的胸怀和美好、高洁的心灵。也使小说具有了独特、感人的艺术魁力。 2.陈奂生的形象。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

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竞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 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 课题。。 3.《一个鸡蛋家当》的艺术特色。 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是本文的重要特点。文章篇幅很短,但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现实 讽喻精神,体现了邓拓勇于针砭时弊、捍卫真理的宝贵品格。 寓教于乐,将深刻的思想寓于生动通俗的故事当中,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也是这篇杂 文的显著特色。 4.《拣麦穗》的艺术特色。 答:首先,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小女孩的心理,心态描写真切细腻,感情真挚朴实;其次,作品 在艺术上以“丑”显美,将两个人物形象都描画而为“美丑联体”的意象,外面都具有“丑” 的特征,通过形“丑”与神“美”的错倒、反差,达到人性“美”的讴歌;寓意的深沉含蓄也是文章的.--个特色;语言自然朴素、明净清丽,也是艺术上的鲜明特色。 5.《草木篇》的艺术特色。 第一,构思上,整组诗都采用拟人化手法,使五种自然植物,具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第二,作者将深刻的思想和丰厚的人生体验与生动鲜明草木形象有机结合,使抽象的思想观念化作具体感性的形象,既有哲理性,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第三,运用对比手法,把五种植物分为两种类型,构成对立的艺术形象. 6.《双桅船》的艺术特色。. .第一诗作以总体的象征来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第二,还具有内涵丰富性和主题多义性的特点;第三,诗作还具有典雅、端丽、温柔的抒情风格。 7《关汉卿》为什么采用“戏中戏”的结构?. 答:关汉卿是我国元代著名戏剧家,但他的事迹在《元史》中却无记载。由于史料的匮乏,给剧作

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稿

当代文学作品选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期末作业考核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 64分) 1、林震的形象。 答:林震是一名年轻,富有理想主义精神,勇敢进取的人。队工作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了神圣的憧憬。又因为他本就是理想主义者,所以在现实中会遇到挫折以及惶惑,但他依旧勇于面对。在不断的挫折中成长,成熟起来,并且明白了生活的真正美好,懂得了个人的力量永远是弱小的道理。 2、《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答:(1)不是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过程,而是撷取战争中的一朵“浪花”,从侧面来表现战争。 (2)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 (3)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准确,富于层次感。 (4)艺术风格清新、俊逸。 3、简析《双桅船》中“船”与“岸”的多重象征性含义。 答:全诗使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借用了一系列的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和复杂的情感,如“双桅船”、“风”、“岸”、“风暴”、“灯”等。双桅船中的“双桅”象征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灯”象征着光明信念,“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时代风云等。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的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时而又感到一种时代

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含蓄蕴藉,一语双关,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无限的回味余地。 4、《回延安》的艺术特色。 答:《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热烈。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5、《拣麦穗》的艺术特色。 答:作者很注意叙述文体的纯净、清新,无论遣词还是造句,都尽力舒缓从容,形成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气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她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 这篇作品在情感上也很真挚,都使人感到极为自然与亲切。作品显示出的温柔的伤感所构成的诗情画意,更使整篇文章具有近似于音乐与抒情诗那样的艺术魅力。 6、《秦腔》叙述视角的独特性。 答: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还原了乡村巨变。是作者寻找自由自在的写作方式,也让《秦腔》在乡土在叙事方法上有了突破性改变,更加立体的表现出了乡村在社会发展中重要意义以及时代价值。 7、《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答: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2018年10月自考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及答案

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课程代码0053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I页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小说《喜宴》通过知青视角描写的两个场景是 A.“喜宴”和“卖油绳” B.“喜宴”和“上门喝茶” C.“假结婚”和“卖油绳” D.“假结婚”和“上门喝茶” 2.小说《鞋》中守明将做好的鞋交给未婚夫并请他试穿,未婚夫的反应是 A.觉得有点挤脚 B.觉得有点大 C.觉得正合脚 D.没有试鞋 3.小说《广陵散》刻画人物时采取的描写方式是 A.生活细节与心理活动相结合 B.梦幻与现实的叠加 C.意识闪回与蒙太奇交织 D.正文与补记相互映衬 4.小说《马桥词典》中“宝气”一词的引申涵义是 A.民间正道和对权力的不屈反抗 B.友情的诚挚和爱情的忠贞 C.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 D.对现代都市文明生活的向往 5.小说《送一个人上路》故事展开时采用的叙述方式是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二人称叙述 C.青年“我”的视角叙述 D.童年“我”的视角叙述 6.散文《致傅聪》的作者傅雷与傅聪的关系是 A. 师生关系 B.兄弟关系 C.父子关系 D.朋友关系 7.“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是 A.汪曾祺 B.孙犁 C.丰子恺 D.阿城 8.“文革”后,表达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良知觉醒的代表作是 A.《随想录》 B.《回看血泪相和流》 C.《哭小弟》 D.《干校六记》 9.散文《母亲的羽衣》一文的主题是 A.对女性婚后不幸命运的同情 B.对母亲少女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 C.对母爱的真诚讴歌 D.对母女情深的赞颂 10。下列选顼中,,属于张洁的一组作品楚 A.《方舟》《拣麦穗》 B.《自雪乌鸦》《亲亲±豆》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一)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一) 精读小说(一)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 一、主题思想发表于1956年,当代文学中较早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矛盾, 揭示官僚主义的作品 二、刘世吾形象1、不是一眼就看出的官僚主义①革命经历丰富 ③工作忙但主次分明 ④作风正派→林震尖锐的批评→好干部 ⑤平易近人 2、、人生、工作态度①革命热情衰退、看透一切→“就那么回事” ②对错误冷漠、麻木的态度 3、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 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 4、曾经有过“我是多么热情、多么年轻啊!” 三、刘世吾形象的意义1、似是而非的理论形象表现①揭露官僚主义的深度 ②具有相当深刻和普遍的意义 2、曾经有过提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经验的增多,如何永远保持 年轻人的单纯、热情和朝气 四、林震的性格特点及其作品作用1、特征有理想、有朝气、富有原则性和正义 感的青年 2、作用①具有重要的性格意义 ②具有结构上的作用A、以林震在组织部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结构线索)B、以林震为 视角,刻画系列官僚主义者形象 五、塑造人物的手法1、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突出个人的性格特征 →显示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主题 2、细节运用心理描写→深入展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六、叙述结构特征1、林震①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和结构上的作用 ②通过他的眼光及在组织部的经历,塑造刘世吾形象 2、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清晰,结构严谨 精读小说(二)红旗谱(梁斌) 一、故事背景1、以北伐大革命前后翼中平原上的革命故事为背景

2、通过三代农民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变迁 3、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二、怎样描写三代农民1、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①方式:单枪匹马,赤膊 上阵 ②结局:家破人亡,但群众纪念他,传唱“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的故事 2、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朱老明①方式:打官司、对簿公堂 ②结局:输官司、倾家荡产损失惨重 ③教训:吸取父辈和自身教训,参加党走上正确的斗争道路 3、第三代:(严运涛、严江涛、朱大贵)①党培养下新一代革命代表 ②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4、描写方式①深刻勾勒出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②指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农民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 ③作品将革命风暴和农村日常生活交融描写,塑造历史内容的农民形象 三、朱老忠的形象意义1、民族性①具历代农民英雄的传统品格 ②爱憎分明、对恶霸地主怀着深仇大恨 2、时代性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农民英雄的时代特征 ②横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3、革命性①坚韧不拔的和封建势力斗争 ②找到党后,革命性提高到无产阶级思想高度 4、形象意义①深刻勾勒出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②指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农民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 ③形象塑造是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四、民族风格1、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自然风光→地方色彩、民族风 格 2、继承古典小说及国外的手法和形式,形成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①故事性强 ②人物性格特征用行动和语言来刻画 ③章法、结构继承我国古典小说,可分可合,疏密相间,分卷分章似断实连的表现形式 精读小说(三)百合花(茹志鹃)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真题及详解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真题 (总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 1.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存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这段话出自( ) A 《哦,香雪》 B 《棋王》 C 《鞋》 D 《拾婴记》 答案:B 2. 严歌苓小说《少女小渔》中,小渔男友江伟所持的主要价值观是( ) A 实利主义 B 人与自然的和谐 C 热爱祖国 D 舍己为人 答案:A 解析:小渔在男友江伟的安排下,为了获得绿卡与一个贫穷的洋老头假结婚。江伟处处看不起洋老头,可又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忍受小渔与洋老头的婚姻,凸显了江伟所持有的实利主义的价值观。故选A。 3. 王安忆小说《喜宴》描写了一场无声无息的喜宴,运用的笔调是( ) A 忧伤的 B 冷峻的 C 激烈的 D 淡漠的 答案:D 解析:小说以淡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场无声无息的喜宴,出色的环境描写为小说营造了象征意蕴的氛围,其中不断提到的"天阴冷得很"等,是暗示也是描写现实,营造出漫不经心的气氛,给人一种无聊的趣味和冷漠的感受。 4. 刘庆邦小说《鞋》的主人公守明是( ) A 与洋老头假结魂的农村少女 B 渴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村少女 C 情窦初开的农村少女 D 双目失明的农村少女 答案:C 解析:《鞋》讲述了一位乡村少女守明定亲后给未婚夫做鞋的故事。作者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情窦初开的守明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 5.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中,以"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这一句话描述的人物形象是( ) A 小弟 B 朋友 C 母亲 D 祖父 答案:C 解析:见原文"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故选C。 6. 张晓风散文《母亲的羽衣》中,与少女华美浪漫的羽衣相对的、表现母爱神圣而伟大的物象是( )

全国2018年4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作品中,王蒙创作的小说是 A.《生死疲劳》B.《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C.《邢老汉和狗的故事》D.《沉重的翅膀》 2.冯骥才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贯穿故事始终的物品是 A·鞋子B.雨伞C.铅笔盒D.月亮 3.下列选项中,属于小说《哦,香雪》的一组人物形象是 A.女乘务员、波外翁B.赵慧文、李爱杰 C.癞六伯、志煌D.凤娇、“北京话” 4.阿城小说《棋王》中,说“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物是A·脚卵B.小毛C.“我”D.王一生 5.陈染小说《空的窗》中,让一位孤独寂寞的退休老人重燃生命热情的工作是A.坚持做礼拜B.街头卖艺C.为邮局送信D.领养弃婴

6.严歌苓小说《少女小渔》中小渔“嫁”给洋老头的原因是 A.一见钟情B.贪图钱财C.获得绿卡 D. 日久生情 7.王安忆小说《喜宴》中,知青和小岗村教师一家交往的两个场景是 A.喜宴和喝茶B.喜宴和下棋C.喜宴和送葬D. 喜宴和割麦 8.刘庆邦小说《鞋》塑造守明这一人物形象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A.心理描写B.外貌描写C.侧面烘托D.环境描写 9.陈映真小说《将军族》中,最终殉情的国民党老兵是 A.王利发B.杨三老汉C.“三角脸”D.秦山 10.高晓声小说《陈奂生上城》的文体风格是 A.浪漫抒情B.寓庄于谐C.先锋魔幻D.荒诞滑稽 11.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故事在对苦难现实的真实写照中幻化出童话色彩,其主题意蕴是 A.对“文革”时代的否定和批判 B.对听任权势和命运摆布的否定和批判 C.对神秘世界的膜拜 D.对黑孩特异功能的推崇 12.韩少功小说《马桥词典》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是 A.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北小镇 B.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湖南泪罗县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台东县 D.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山东高密东北乡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全国试题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考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吴组缃的小说《菉竹山房》将主要笔墨用来( ) A.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B.叙述悲剧爱情故事 C.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 D.叙述“窥房”的故事 2.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是( ) A.漫画式的夸张 B.冷静的白描 C.点睛法 D.倾诉与宣泄 3.下列小说强烈地表现了“反封建”主题的是( ) A.《春风沉醉的晚上》 B.《家》 C.《断魂枪》 D.《春桃》 4.鲁迅小说《阿Q正传》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具体手法是( ) A.立体化描写 B.传神的白描 C.心理描写 D.动作描写 5.下列小说具有“同情与讽刺兼备”的特色的是( ) A.《华威先生》 B.《在其香居茶馆里》 C.《潘先生在难中》 D.《断魂枪》 6.属于茅盾小说《子夜》的人物形象是( ) A.冯乐山 B.魏老头子

C.刘四 D.冯云卿 7.下列小说最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是( ) A.《山峡中》 B.《围城》 C.《在其香居茶馆里》 D.《小二黑结婚》 8.下列鸟类没有在《凤凰涅槃》中出现的是( ) A.野雉 B.鸱枭 C.白鹤 D.家鸽 9.下列属于现代派诗歌的是( ) A.《繁星》 B.《断章》 C.《死水》 D.《给战斗者》 10.没有 ..在巴金散文《爱尔克的灯光》中出现的灯光是( ) A.办公室的灯光 B.旧居的灯光 C.爱尔克的灯光 D.心灵的灯光 11.陆蠡的散文《囚绿记》的写作背景是( ) A.辛亥革命时期 B.“九·一八”事变前夕 C.抗日战争前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辛笛的诗歌《航》的突出特色是( ) A.具有“三美”特征 B.突出“主观战斗精神” C.情感表露直白简单 D.思想知觉化 13.下列诗歌中,大量使用暗喻和补充式复句的一首是( ) A.《生活是多么广阔》 B.《铸炼》 C.《孤岛》 D.《星星》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测试试题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测试试题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共十五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秦腔》的主题在于() A、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B、表现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人文景观 C、表现秦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的民族气质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D、展示秦地这样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充实的世界 2、《麦地》出自于() A、邵燕祥 B、秦牧 C、唐弢 D、海子 3、下列属于蓝星诗社的作家是() A、穆旦 B、艾青 C、余光中 D、海子 4、对《关汉卿》描述正确的是() A、关汉卿是明朝的戏剧家 B、歌颂了关汉卿和朱廉秀的爱情故事 C、揭露了明朝的腐败和黑暗 D、揭露了元朝的腐败和黑暗 5、属于“文革”后“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的作品是() A、《青春之歌》 B、《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C、《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D、《棋王》 6、下列对《草木篇》描述正确的是() A、真诚热烈 B、深层厚重 C、含蓄细腻 D、雄壮激昂 7、下列作品中,以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而著称的是() A、《锻炼锻炼》 B、《哦,香雪》 C、《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D、《将军族》 8、“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诗中“麦子”主要象征() A、自然 B、生命的本源 C、父亲 D、粮食 9、《在山区收购站》的人物有() A、三角脸 B、小英子 C、乔玛 D、王子修 10、下列反映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小说”是() A、《在山区收购站》 B、《春天》 C、《锻炼锻炼》 D、《受戒》 11、下列属于“九叶诗派诗人”的作家是() A、穆旦 B、曾卓 C、艾青 D、舒婷 12、《陶渊明写挽歌》一文,是通过来再现历史人物的() A、细致的心理描写 B、白描 C、细致的日常生活描写 D、人物对话 13、安巴·乌兰在《春天》里是名。() A、姑娘 B、马 C、地名 D、集市 14、《受戒》在语言上的特点是() A、纯朴淡雅 B、诙谐幽默 C、辛辣犀利 D、口语化,通俗易懂 15、下列属于'“朦胧诗”一类的作品是() A、《冬》 B、《双桅船》 C、《春天遂想起》 D、《慕尼黑》 二、多项选择题(共5大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对《我》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本篇作者是曾卓 B、本篇创作于90年代初 C、诗作充满了不断奋进的精神光辉 D、全诗以一种矛盾的手法写成 E、诗篇用语浅白,情感坦诚 2、下列作品中讲述悲剧性故事的有() A、《将军族》 B、《棋王》 C、《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D、《受戒》 E、《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3、下列对《我与地坛》的分析,正确的有() A、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B、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 C、本文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D、全篇贯穿着作者失恋后焦灼、痛苦的情感 E、本篇回忆性的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 4、下列符合《社稷坛抒情》一文的特点有()

10月全国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夜航船》的作者是() A.史铁生 B.余秋雨 C.周涛 D.张承志 2.小说《受戒》描写的是() A.北方山村生活 B.南方水乡生活 C.雪域高原生活 D.现代都市生活 3.小说《鲁鲁》中的鲁鲁是() A.一个小女孩 B.一个小男孩 C.一条狗 D.一只猫 4.具有“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朴素之中”这种艺术风格的作品是() A.《将军族》 B.《刑老汉和狗的故事》 C.《陈奂生上城》 D.《透明的红萝卜》 5.《“锻炼锻炼”》中有两个作为“自私自利”典型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小腿疼”,另一个是() A.高秀兰 B.“吃不饱” C.“小诸葛” D.张太和 6.主要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并以一个固定视角进行对比来刻画塑造人物的小说是 ()A.《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春天》 C.《我的第一个上级》 D.《陶渊明写挽歌》 7.下列作品中,重知识、重趣味,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将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的是() A.《社稷坛抒情》 B.《茶花赋》 C.《早熟的枣子》 D.《下放记别》 8.《红旗谱》通过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力图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其中第三代农民的代表人物是() A.朱老忠、严志和 B.朱老巩、大贵 C.严志和、江涛 D.运涛、大贵 9.下列作品中,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创造空灵蕴藉的艺术境界的是() 1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题目)

精读小说 一、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 二、百合花茹志娟 三、游园惊梦白先勇 四、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冯骥才 五、哦,香雪铁凝 六、棋王阿城 七、空的窗陈染 八、少女小渔严歌苓 九、喜宴王安忆 十、鞋刘庆邦精读散文 一、致傅聪傅雷 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三、怀念萧珊巴金 四、母亲的羽衣张晓风 五、捡麦穗张洁 六、学圃记闲杨绛 七、杂文二题邵燕祥 八、秦腔贾平凹 九、巩乃斯的马周涛 十、我与地坛史铁生精读诗歌 一、望星空郭小川 二、有赠曾卓 三、麦坚利堡罗门 四、相信未来郭路生 五、乡愁余光中 六、智慧之歌穆旦 七、双桅船舒婷 八、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 九、麦地海子精读戏剧 一、茶馆老舍 二、关汉卿田汉泛读小说 一、广陵散陈翔鹤 二、将军族陈映真 三、陈焕生上城高晓生 四、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贤亮 五、受戒汪曾祺 六、透明的红萝卜莫言 七、残月张承志 八、亲亲土豆迟子建

九、马桥词典韩少功 十、送一个人上路张学冬十一、拾婴记苏童泛读散文 一、髻琦君 二、缘续堂续笔. 癞六伯 三、记波外翁台静农 四、哭小弟宗璞 五、致西绪福斯西西 六、回看血泪相和流柯灵 七、童年二题牛汉 八、融入野地张炜 九、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泛读诗歌 一、有的人臧克家 二、红玉米痖弦 三、重读圣经绿源 四、长恨歌洛夫 五、回答北岛 六、哎,大森林公刘 七、一个人老了西川 八、日记王家新 九、陈毅市长沙叶新

精读小说 一、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1理解小说的叙述结构特征。 2分析小说的主题意蕴。 3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 4简析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5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人物的对比关系及其作用 二、茹志娟《百合花》 《百合花》的主题。 2.分析《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 3.简析《百合花》在选材角度和刻画侧重上的特色及其作用。 4.简析《百合花》运用对比、衬托,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5.简析《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在表现主题、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6.简析《百合花》的结构特点。 三、白先勇《游园惊梦》 1分析《游园惊梦》的主题意蕴。 2分析《游园惊梦》采用象征、暗示、意识流等表现手法的艺术特点。 3《游园惊梦》中“戏剧穿插法”的运用对展现人物命运、刻画人物心理,突出悲剧主题的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1

期末作业考核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64分) 1、林震的形象。 答:林震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朝气蓬勃、满怀革命理想、单纯热情的年轻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基层的党务工作者,他满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崇敬和对火热生活的热切向往,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的。他直率、认真、执着、对腐败的斗争、对权力的不屈、对真理的坚持,使他一次次跃进迷茫和困惑,同与工人对立的麻袋厂厂长王清泉斗争,同推诿麻木的直接领导,韩长新怒目相对,同“一切看透了”,“一切就那么回事”的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据理力争。他积极地向上级汇报、反映情况,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得到的确实嘲讽、警告和批评,使他进一步陷入惶惑和苦恼之中。他却逐渐摆脱了对新工作、新生活的美好幻想,开始了认真、理性的思考。后来,他终于鼓起勇气向组织部部长倾诉自己的想法。2、《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答: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其次,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1)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而仅仅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有词意的描写。(2)在构思上善于以小见大。(3)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4)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 3、简析《双桅船》中“船”与“岸”的多重象征性含义。 答:由于诗人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使“船”与“岸”的关系十分复杂,具有了多重的含义。我们不妨把他们假设为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而《双桅船》也就可以说是一首情诗。但这海岸又实在不止是一位情人的代表,它似乎还象征着某种比情人更为阔大深厚的事物,你甚至可以说它象征着祖国、民族、以及其他许多令人起敬的东西。另外,假如我们不一定要把它具体归结为某一种事物,而只是说这首诗表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茹志娟小说《百合花》刻画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是 A.“我”与卫生员B.“我”与小通讯员 C.小通讯员与新媳妇D.新媳妇与卫生员 2.诗句“他的骨头/已足够坚硬,撑得起历史/让后人把不属于他的箴言刻上。”出自 A.牛汉《悼念一棵枫树》B.曾卓《悬崖边的树》 C.柯灵《回看血泪相和流》D.西川《一个人老了》 3.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癞六伯》一文创作于20世纪 A.30年代B.60年代 C.70年代D.80年代 4.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采用的叙述视角是 A.第一人称全知视角B.第一人称限制视角 C.第三人称全知视角D.第三人称限制视角 5.铁凝《哦,香雪》中,香雪在火车停留一分钟期间以鸡蛋换取的物品是 A.铅笔盒B.书 C.玩具D.点心 6.阿城小说《棋王》的主人公是 A.“我”B.脚卵 C.老者D.王一生 7.严歌苓《少女小渔》的叙述借以展开的中心事件是 A.假结婚B.租房 C.住院D.回国 8.以“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起笔,以讴歌母爱为主题的散文作品是 A.《母亲的羽衣》B.《髻》 C.《黄鹂——病期琐事》D.《哭小弟》 9.公刘诗歌《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中的“烈士”张志新是 A.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军人B.反右运动中的知识分子 C.“文革”时期坚持说真话的干部D.和平时期舍己救人的普通工人 10.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外国名著有 A.《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B.《约翰·克里斯多夫》和《高老头》

东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18春在线作业3

(单选题) 1: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上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出自()中的诗句。 A: 北岛的《回答》, B: 食指的《相信未来》, C: 舒婷的《双桅船》, D: 顾城的《一代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洼地上的“战役”》是建国初期反映抗美援朝战争题材作品的代表作,其作者是 A: 杨朔 B: 巴金 C: 刘白羽 D: 路翎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属于吴强的作品是______ A: 《红日》 B: 《林海雪原》 C: 《长恨歌》 D: 《美食家》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著有“陈奂生系列”的作家是_______ A: 高晓声 B: 张洁 C: 赵树理 D: 余华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诗人_()笔下的诗句。 A: 顾城 B: 海子 C: 北岛 D: 舒婷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1961年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邓拓在该报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笔名是 A: 红杨树; B: 马南邨 C: 吴南星 D: 徐懋庸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文化苦旅》是_____________在八十年代后期创作的散文集,曾在社会上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响,被称为是“文化散文”。 A: 余秋雨 B: 张中行 C: 马丽华 D: 钱钢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怀念萧珊》是_()创作的散文。 A: 余光中 B: 秦牧 C: 巴金 D: 贾平凹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中国丢失了的“钥匙”这样一组象征性的意象系列概括“文革”期间青年一代的精神处境和心理状态的诗作是梁小斌的() A: 〈〈祖国啊,祖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