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诗两首——雨巷

2诗两首——雨巷

2诗两首——雨巷
2诗两首——雨巷

2、诗两首——雨巷

编写人:栗军曹珍敏审稿人:张甫春编号:使用日期:

预学案

【预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的特点。

【预习过程】

一、戴望舒及其写作背景

1、戴望舒(1905.3.5—1950.2.28)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

2、背景资料:《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有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3、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

象征诗派——象征诗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诗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它源自于19世纪8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象征主义。它不拘泥于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的、简单的描摹,注重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瞬间的思想。它是诗人想象中的一幅写意画,是作者意念流动中的一个场景,它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这种感情既含蓄深隐,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

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并非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和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

二、基础积累

1. 重点字

彷.徨()寂寥.()惆怅.()凄婉.()颓圮.()

2. 词语解释

彷徨:

寂寥:

彳亍:

惆怅:

凄清:

凄婉:

颓圮:

【素材运用】

追求路上,永不言弃

“雨巷诗人”戴望舒身处白色恐怖的年代,虽然在革命失败的痛苦中煎熬着,但仍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理想与信念是人生路上的指南针。人类追求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追求世俗的价值,如追逐金钱、权力、财富、名誉和地位;另一种是追求理想和信念等超越性价值。在这方精神的家园中,穷则独善其身,可以青灯黄卷、夜雨打窗、办事寂寥、一世穷愁,但一生都在进行德行修养,精神超越;达则兼济天下,可以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与信念。我们中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势必经历挫折磨难,经历忧伤烦恼,但一定要有一颗勇敢的心、追求的心。

【运用角度】“追求”“理想”“信念”“人与路”

编写人:栗军曹珍敏审稿人:张甫春编号:使用日期:

【探究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结构。

2、分析诗中的意象。

【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你们感觉到了什么?这首诗美吗?并谈谈感受。

2、总体梳理诗歌内容,并分析诗歌的层次。

3、朗读诗歌,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诗歌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的最好?为什么?

编写人:栗军曹珍敏审稿人:张甫春编号:使用日期:

一、基础掌握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倩.影(qiàn)青荇.(xìng)栉.风沐雨(jié)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笙.箫(shēng)桀.骜不驯(jié)从.容不迫(cóng)

C.彳亍

..(chìchù)颓圮.(sǐ)无济.于事(jì)载.歌载舞(zài)D.长篙.(gāo)斑斓.(lán)荒谬.绝伦(miù)味同嚼.蜡(jiáo)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即便伟大者如钱学森、贝时璋,在其生命岁月中,又岂无压力重重意念之时刻?而他们,却还是坚定地、执着地走到了荣光辞世的人生终点站。

(2)如果说青啤百年品牌的是品质和信誉,那么现代青啤品牌要宣扬的则是“年轻、时尚和活力”。

(3)11月11日,光棍节。这个日子里,单身一族在做些什么呢?是独自,还是在这个日子里告别单身?

A.彷徨沉淀寂寥B.徘徊积淀寂寥

C.彷徨积淀寂寞D.徘徊沉淀寂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师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

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

....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

..

拈来

..,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

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桥,波光潋滟,栩栩如生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当年,梁启超为徐志摩和陆小曼证婚时,就直言他俩是品格有问题的人,并希望他们以后不要在道德上再出问题了。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王林待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5、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1)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出了。

(2)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①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②草的青,花的香,星月的光明,流水的殷勤

③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

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6、对下列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B.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顶真)

C.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借代)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拟人)

7、比较《雨巷》《再别康桥》这两首诗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诗共同特点都是首尾两节大体相似而微有差异。

B.两诗都有很强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C.两诗都是通篇使用重叠和反复的句式,营造一种低回迷茫的氛围。

D.两诗所表现的情感很不一样。

8、名句默写。

(1)我希望逢着/ 。

(2)消散了,甚至她的,。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4),: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5)撑着油纸伞,,。

(6)她是有/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7)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二、阅读与品味

阅读诗歌《雨巷》中的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1)从诗中来看,“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又该怎样理解这个意象?

(2)诗中是怎样展现出寻找“丁香姑娘”的过程的?

(3)从本选段来看,《雨巷》的诗歌风格是()

A.沉郁激切B.清丽幽婉C.豪迈通达D.沉雄浑朴

《雨巷》探究二

编写人:栗军曹珍敏审稿人:张甫春编号:使用日期:

【探究目标】

1、分析诗歌的意象及意境。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合作探究】

1、讨论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象女子的形象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呢?

2、分析艺术特色。

《雨巷》训练案二

编写人:栗军曹珍敏审稿人:张甫春编号:使用日期: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1)概括这首诗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特点。

(2)《寻梦者》由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这支美丽的歌告诉了我们什么?

(3)诗重点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案点拨

【预学案】

1. 重点字

彷.徨(páng )寂寥.(liáo )惆怅.(chàng )凄婉.(wǎn )颓圮.(pǐ)2. 词语解释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寂静;空旷。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惆怅:伤感;失意。

凄清:清冷;凄凉。

凄婉:哀伤;(声音)悲哀而婉转。

颓圮:坍塌,毁坏。

【探究案一】

1、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图景: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

不尽的细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心中怀着一点朦胧的希望,想遇上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既有丁香一样的色彩和芬芳而又忧愁抑郁。她与诗人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哀伤的心情和寂寥的雨巷相融合,使诗中凄凉的意境更加突出。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如梦幻般出现了,她美丽,结着愁怨,默默地“走近”,投出了“太息一般的眼光”。等诗人跟踪而去,姑娘却像梦幻一样消失在雨的哀曲里了。在最后一节里除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诗句和音节与第一节完全一样,诗人低回咏唱,重叠往复,一个失意者的孤独和惆怅跃然纸上。

作者的感情是低沉的,感伤的,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仍在继续希望着,追求着。

2、第一部分(第1节):“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第二部分(第2—6节):“我”遇见丁香姑娘。

第三部分(第7节):“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3、(1)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

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

期待着什么?

(2)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

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

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

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3)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作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

油纸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

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平添了一份冷漠、

凄清的氛围,衬托出撑着伞风雨中独立销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

产生奇特的意象。

(4)篱墙。在第5节中,出现了“篱墙”这一意象。“篱墙”一词,使整首诗产生了一种清远的氛围。它具有哀怨、凄凉、衰败的特点,与全诗情调较为契合。

(5)“我”。“我”这个意象较特殊,具有象征意味。“我”是一个游子形象。而姑娘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我”彷徨求索,为了寻找理想——姑娘,但又可望而

不可即——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孤苦

心情。

(点拨:其中“雨巷”和“丁香”是两个主要意象)

【训练案一】

一、基础掌握

1、D(点拨: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2、C(点拨:“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徘徊:○1在一个地方

来回地走;○2比喻犹疑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彷徨”与“徘徊”都有犹疑不决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描写心理状态,后者侧重于描写动作。

“沉淀”:○1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2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

的固体物质。○3比喻凝聚,积累。一般用本义,使用对象为具体事务。积淀:

○1积累沉淀。○2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一般用引申义,使用对象为抽象事物,

如文化、知识、经验等。“寂寥”指寂静;空旷。多用于形容环境。“寂寞”:○1

孤单冷清;○2清净,寂静。多用来形容心情。)

3、A(点拨: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

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

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

4、B(点拨:A项“两千多年前”应放在“文物”之前,并在“两千多年前”后加“的”。

C项缺少主语,句子混乱。D项“十天的报纸”有歧义,可理解为“十天内的报纸”,也可以理解成一共看了“十天”的报纸。另外本句也不存在因果关系。)

5、D[点拨:第(1)句应填入的语句是按照由高到低,由实到虚。第(2)句横线处缺少

的部分在句子中实际作时间和地点状语。]

6、C(点拨:应为比喻。)

7、C(点拨:“低回迷茫”错,《再别康桥》营造的是一种宁静、清丽、淡淡忧伤的氛围。)

8、(1)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2)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3)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4)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5)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6)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7)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丁香般的惆怅

二、阅读与品味

(1)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美丽;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又惆怅。

“丁香姑娘”融美丽、高洁、愁怨于一体。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是,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又不雷同于古人,她是诗人理想和追求的化身。

(2)先写“我”所期待的“丁香姑娘”的特征,然后写寻找她的情况,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但最后还是未能相逢。

(3)B(点拨:本题考查对戴望舒诗风的把握。注意从诗的意境去分析揣摩)

【探究案二】

1、诗中“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

芳”的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

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2、(1)复沓句式的妙用,形成了回环叠唱的效果。

(2)词语的重叠运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3)每节押“ang”韵两至三次,使得音节舒缓悠扬。

(4)在修辞上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是一组排比句。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

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

蒙的意境。

【训练案二】

延伸拓展

(1)构思: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地交织成一体。

特点: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为一体;

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2)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得,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3)重点放在寻求“无价的珍宝”的精神历程,由金色的贝子所在,到逢到金色的贝的艰苦,由对金色的贝的丰美与价值的赞颂,在引向桃色的珠的艰苦生成,最后写人生获得无价的珍宝之后的快乐与幸福。

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 作品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作品赏析】 (一) 本文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 主讲教师:李润霞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你认为现代作家中对乡村与农民描写比较真实的是谁?为什么?请举例详加分析。 2、请从各个角度比较分析《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异同。 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几种类型?你最欣赏哪一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4、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迅速,谈谈你最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 5、你认为莫言小说中哪个人物写得最好?请结合具体文本详细讨论。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雨巷》与《再别康桥》意象的古典美1927年、1928年,中国的社会正是风起云涌,中国的文坛也正孕育着激流。 闻一多的《死水》,鲁迅的《野草》这种情感激烈的文字占据主流。在这众多文 学作品中,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 的焦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成诗于1927年的作品注定承载着那个年代的 记忆——风云激荡的夏天,阴沉狭窄的雨巷,那踽踽独行的孤独者和那个像丁香 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灰白的墙壁,青石的小路,紫色的迷茫,这是诗人留给我 们的隽永的记忆。不管《雨巷》的文字中透露的是时代的感伤,还是个人情感的 抑郁,这首诗给我们的情感的体验都是一种具有中国古典色彩的含蓄之美。这种 美让我们整个人安静,沉浸在紫色的忧郁之中。 而1928年,另一位前去悄悄拜访老友的男子,也在那条寂静的康桥上回味 着自己的一幕幕往事。从马赛归国的途中,他展纸执笔,写下了“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样经典的诗句。千般不舍,万般离愁正如康河的涟漪荡漾开 来,散发着儒雅的气息。 风云激荡的社会中,这两篇诗歌就像是两点星光,细小却明亮,他们在与整 个社会写作风格大潮流不相应的同时,却彼此相似。比如:文章结构、韵律上的 音乐性,语言文字上的运用风格,音节、节奏、句读、平仄、或轻重音等音乐元 素。反复,复沓重叠等表现手法,诗人情感的含蓄性,朦胧性,诗歌在陌生化的 表现上等等,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对中国古典意象的运用,也就是他们意象运用 所体现的古典美。 首先,这两首诗从整体内容和风格上来看就很符合中国诗歌的写作要求。 《尚书》有云:诗言志。《诗大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的说法。《文赋》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首诗都从诗人的个人体 验出发,写自己内心深处对情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 闻一多的《死水》还是鲁迅的《野草》,他们都于诗人本身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感。那条北京的普通臭水沟被诗人赋予了过多的情感,或者说,我们普通人无法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但是戴望舒和徐志摩不同,我们作为普通人也会对 雨巷中邂逅的姑娘有所挂牵,我们也会对生活过的学校,与爱人共度过的康河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1检测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 雨巷再别康桥 徐志摩诗二首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鉴赏:诗《沙扬娜拉》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开头,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像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沙扬娜拉”是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音译,既是杨柳依依地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偶然》写于1926年5月,诗中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著名诗人卞之琳认为“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pánɡ) 巷.道(xiànɡ) 怅.惘(chànɡ) 寥.若晨星(liáo) B.踟.蹰(chí) 漫溯.(sù) 颓圮.(qǐ) 载.歌载舞(zài) C.河畔.(pàn) 埋.怨(mán) 青荇.(xìnɡ) 悄.然无声(qiāo) D.斑斓.(lán) 长篙.(ɡāo) 似.的(shì) 泥.古不化(nì) 解析:A项,“巷”应读hànɡ;B项,“圮”应读pǐ;C项,“悄”应读qiǎo。 答案:D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 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前几节课,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 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 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 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见所发资料书)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 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 学。1918.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 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 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 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 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 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 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 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 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 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 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 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 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高考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专题1

高考语文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专题1 2020.03 1,对下面舒婷的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留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为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无奈和孤寂的心情。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寂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C.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2,(2005年高考北京卷)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舷梯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 B.按捺纳税刚毅木讷方凿圆枘 C.静谧猕猴弥天盖地所向披靡 D.皎洁缴纳狡兔三窟矫揉造作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2《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后练习指导

《诗两首》课后练习指导 一、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两首诗。 设题意图: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诗篇。无论是旧诗还是新诗,一般都注意音乐性,讲究韵律。辨识诗歌韵脚对尝试写诗也有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如《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其实《雨巷》选段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虽然分行,却是一句,那么,押韵的是2、4、5句。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五四以后,有的新诗一点也不讲韵律,可谓完全的“自由”,许多人接受不了。而戴望舒一方面冲破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禁锢,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 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姑娘”的含义,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中领悟诗歌欣赏中“诗无达诂”的特点,即文学欣赏中允许有不同的理解。

参考答案: “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三、《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参考答案:一般说来,一首诗能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在于它外在的韵律,继而透过文词感知其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初读就能把握的。结构形式上,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向来为人所称道。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 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 3、诗歌主要意象: ① ② ③ 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 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 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 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 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 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 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具体要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课标要求分解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 诗歌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诗歌欣赏素材新 人教版必修1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王川) 读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仿佛看到一位失败英雄的在倒下的瞬间情景,有些悲壮、有些凄凉,又有些肃然起敬! 徐志摩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一个有志的文人,只是他选择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学道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错的。可是,他的目的是一个----拯救中国。此时不妨回忆他第一次

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雨巷》《再别康桥》堂堂练 (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倩.影(qiàn)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 ..(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答案 D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 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 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 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 解析A项“井”应为“阱”,B项“锭”应为“绽”,D项“生”应为“声”。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 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 ....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 执笔,信手拈来 ....,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 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解析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雨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

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 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雨巷和再别康桥

诗两首(教案) 雨巷戴望舒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能够分析《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以及其他的意象,并把握《雨巷》的整体意境; 二.掌握“象征”以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能够分析《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以及其他的意象,并把握《雨巷》的整体意境; 二.掌握“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二、诗人“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

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整体感知,正字音 (1)了解字词读音和意思。 (2)听朗读带,正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低沉、伤感、朦胧,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 四、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姑娘、“我”。 2、具体意象解读 1)雨巷(悠长寂寥)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篱笆墙(颓圮)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3)油纸伞 大家见过油纸伞吗?当年《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在断桥上拿的那把伞就是油纸伞。在这首诗中,如果我们把油纸伞换为雨伞或阳伞好吗? 不好。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丁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暮春、寂寥的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了一个撑着油纸伞在风雨中独立销魂的形象。 4)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本诗中的丁香展现出其美丽、高洁、愁怨。那我们再来看看几首古典诗词,了解一下丁香在古人心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营造气氛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 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 生我喜欢《雨巷》。 师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师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生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师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一.教学目标: 《雨巷》 1. 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再别康桥》 1. 学习诗人用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 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三. 教学重难点: 《雨巷》 1. 学习象征的用法 2. 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再别康桥》 1. 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 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四. 知识分析: 《雨巷》 1. 了解写作背景“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2. 意象的解析 (1)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 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叠印剥离教学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现代派诗人,以一首《雨巷》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一、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参考: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3、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二、默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得美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明确:美,是一种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2、这首诗的意境怎样? 明确:朦胧、含蓄、空蒙。 3、诗中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意象有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