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字词句;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探讨。

教具道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步了解庄子及其思想。

2、提炼文章主旨思想

3、分析“蜩与学鸠笑大鹏”(1-4段),

4、疏通该部分字词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故事引出庄子的“无为”主义,即“逍遥”主义,并简单介绍庄子。

有这么一个人,他妻子死去的时候,他鼓盆而歌。后来他自己临死前拒绝弟子们为他厚葬的建议,他认为天地

明确:庄子……其实这些都是他“无为”思想的体现,他的“无为”主义也称“逍遥”主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逍遥游》,顾名思义,就是“逍遥”主义的代表作品。通过这篇散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还能领略他奇异的散文艺术特色。具体怎么样,我们还是先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提炼主旨。

1、听录音,注意字音,体验情感。(PPT展示文中难读字)

听完录音,请同学奇读ppt上的字。

通过朗诵者的语音语调,请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受。

明确:气势非凡、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等。

小结:庄子散文有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我们要欣赏其浑莽

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我们在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地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浏览全文,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句话是说……可想而知,在作者眼里,这些人才真正算得上“逍遥”。

文章末尾才提出自己的观点,那么前面的内容都是写什么呢?它们是不是逍遥的呢?引出大鹏、蜩学鸠,找出“蜩与学鸠笑之”。

三、分析一笑

蜩与学鸠笑的是谁?大鹏

(1)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鲲鹏的?齐读一二两段,找出直接描写鹏的句子。

前四句描写鲲鹏,雄奇壮丽,带有想象色彩。(请同学读一读)

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大)

(2)鹏由鲲而来,又硕大无比,非常不可思议。是真的吗?

是的。以《齐谐》书为证。学习这一段。

总结:硕大无比的鹏鸟借助六月风展翅高飞,九万里而南为,然后居高临下,自由飞翔。请你想象下,你认为它逍遥吗?逍遥或不逍遥。那么我们看看庄子是怎么看待的。

庄子是肯定大鹏鸟南飞的壮举,但认为它并非真正的逍遥,它的南飞是依靠大风的。

(3)齐读第四段,分析舟与水,大翼与风,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舟依靠水,大翼依靠风。

(4)这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什么道理?

类比。以水与舟的比喻,(以杯水与芥这一比喻进一步说明水与舟的关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

(齐读这段文字,体验比喻说理的妙处)

(5)蜩与学鸠为什么笑?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态度?从哪里看出来?

分析: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持批判否定态度。

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两者实际上是小知大知之别。

(有时间再齐读四个自然段)

主板书:

蜩与学鸠(小,自以为是)

↓笑

鹏(大,以六月息难为)

附:重点字词句总结,在文本分析过程中解决

(PPT罗列重点字词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迁移,迁往

而后乃今培风:乘着,趁着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环旋而上旋风

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阻碍打算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快速的样子;触,碰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状语后置)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亦若是则已矣(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宾语前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斥鷃笑大鹏”。即疏通、分析第5、6自然段

2、欣赏作品语言特色和巧借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疏通第7自然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笑大鹏”这个典故。庄子笔下,大至鹏鸟,小至蜩鸠,皆有所待。只不过,小知不及知。这是要求背诵的一个段落,请同学们跟据PPT上的提示齐背前三段。相信在背诵的基础上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意思。

(PPT提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齐谐》者,……野马也,尘埃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这节课继续学习下面内容。请相应地在后文找出表明斥鷃对大鹏态度地句子,引出“斥鷃笑之”。

二、分析二笑

1、齐读第六段

思考:该段中是怎么描写大鹏鸟的?

斥鷃自己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笑鹏?

找出相应的句子翻译分析。斥鷃和蜩学鸠一样都满足于自己的世界,自以为是而不能理解鹏

南飞的壮举。

发现这段文字与之前内容的相似甚至重复。引出讨论话题。

问:这段文字内容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句子。(PPT显示,共四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二度重墨,极言“鲲”之大文字中还有对鲲鹏生活环境“北冥天池”的说明。前文提到“北冥”,后文的补充强调,北是“穷发之北”,这正是硕大无比的鲲鹏的居所。更有利于突出鲲之大。)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蜩与学鸠笑之曰

斥鷃笑之曰

讨论:你认为这一段事多余的还是有必要的?请说明理由。(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随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可以整体讲感想,也可以就其中一组谈谈其作用。蕴涵的小问题:如果是必要的,那只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侧重点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小结:这段文字是必要的。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这段描写,内容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这种写法在一般散文家笔下很少见到。其实这正是庄子有意之笔。庄子极尽想像、夸张、铺垫的笔法在这里有生动形象的表现。另外,《齐谐》是俳谐之书,而汤之问棘是史实,史实比野史更有可信度。这也表明庄子论证手法的周密。

(PPT显示)《庄子》的《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运用,正是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通过这一段与开头部分那一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

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

该段末尾说“此小大之辨也”,请找出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我们说鹏是大智,蜩鸠斥鷃是小智,那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该段写了哪些小年和大年的。

小年朝菌蟪蛄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匹之为例,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赶不上寿命长的。即小年不及大年。

小结:“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本质是一样的,均有所待。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附:重点字词句总结,在文本分析过程中解决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智慧年寿

奚以知其然也怎么里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相比

绝云气,负青天:穿过

彼且奚适也?它将要到哪里去呢?(宾语前置)

三、作业

1、巩固前四段的背诵。

2、练习册作业

主板书:

蜩与学鸠(小,自以为是)

↓笑小知不及大知

鹏(大,以六月息难为)小大之辨

↑笑(非真逍遥)小年朝菌蟪蛄

斥鷃(小,自以为是)小年不及大年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宋荣子犹然笑之”即第7自然段。

2、综合全文,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并学会批判地看待。

3、总结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

一、课前回顾

这堂课我们进入最后一个课时的学习。所以我们在完成新内容学习的同时也要查漏补缺。相信两天的时间内,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背得很熟练了吧。那现在就给同学们一个表现的机会。(请两个同学背诵课文第前三段,随后全班齐背)

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蜩与学鸠笑大鹏”,“斥鷃笑大鹏”,同时也了解了庄子认为他们只是小大的区别,都不是真正的逍遥。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在末段找出文章的第三笑——“宋荣子犹然笑之”

二、分析三笑

1、齐读末段

(1)宋荣子笑谁?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2)这些人是怎么样的?

自视甚高,追求功名利禄

(3)宋荣子是怎么样的,庄子对他的态度?

不追求名利,但犹有未树,修养还不够高。

(4)该段还写了其他哪些人,他们分别是怎么样的,庄子的态度又是怎么样?

列子御风而行,有所待非逍遥

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真逍遥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庄子唯一肯定的就是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

能够忘记自我,不追求功绩,不追求名利的人。

三、综合全文,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并批判地看待。

1、怎么看待庄子“绝对自由”思想?

讨论:通过文章的学习,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三“无”的看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积极作用:“鹏程万里”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同流合污。

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物我合一,皈依自然成为历代文人理

想中的人生境界,庄子思想中的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消极作用:宣扬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完全反对有所依赖,过分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主观唯心主义。不符合客实际,完全彻底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

总结: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

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追逐外物。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

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

主义的幻想。这种绝对自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所以对于庄子思想我们要一分为二地

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

自由的不合理因素。

2、谈谈你的逍遥观,从文中提到的鹏、蜩鸠、斥鷃、宋荣子、列子等人中挑一类,用你

的逍遥观去评价,甚至可以从社会中找具体的一类人与之相对应。

四、文章的论证思路及写作特色

学完整篇文章,我们在回到第一节课开始时所涉及到的问题。文章在结尾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前面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进行,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论证方法。体现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论述方法。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什么才是“逍遥游”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这种论证方法是值得借鉴的,这篇文章除了构思上的奇特外,更有很多内在的精华。如鲲之变化、海运鹏徙、蜩鸠讥笑寓言故事。《齐谐》的记载、汤问之传说等古人言论,积水负舟来喻说大鹏高飞培风,用外出备粮来喻说智之大小以讥刺二虫等等譬喻。这样一来,论证更加充实有力。

小结写作特色:先破后立,善用讽喻,想象丰富,寓言说理。

附:重点字词句总结,在文本分析过程中解决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胜任顺合满意

未数数然:追求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称誉更加劝勉责备沮丧

而御六气之辨驾仅

彼且恶乎待哉还要依靠什么呢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高的人,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连任何名位都不追求了。

板书:

蜩与学鸠(小,自以为是)

↓笑

鹏(大,以六月息难为)

↑笑

斥鷃(小,自以为是)非真逍遥

效比合征之人(追求功名利禄)

↑笑

宋荣子(修养不够高)

列子(御风而行,有所待)

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真逍遥(绝对自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