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Barrett食管424例内镜诊断结果分析_陈明彤

Barrett食管424例内镜诊断结果分析_陈明彤

Barrett食管424例内镜诊断结果分析_陈明彤
Barrett食管424例内镜诊断结果分析_陈明彤

2013年1月第20卷第2期

Barrett 食管424例内镜诊断结果分析

陈明彤 吕 军 王济邦 吕国庆

自2008年7月以来,本院统一应用国际公认的Barrett

食管内镜诊断标准[1]

进行胃镜检查。现将经内镜诊断的424

例Barrett食管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共进行胃镜检查2861例,检出Barrett食管434例,其中10例重复检查2次,故实际发现Barrett食管424例,Barrett食管检出率为14.8%。424例中,男288例,女136例,男∶女为2.1∶1;年龄16~87岁,20岁以下8例(1.9%),20~49岁286例(67.5%),50~70岁106例(25.0%),70岁以上24例(5.7%)。Barrett食管合并食管腺瘤2例(男1例,31岁;女1例,81岁),合并食管腺癌2例(男2例,72岁和83岁)。

1.2 Barrett食管合并症 Barrett食管合并消化性溃疡100例(23.6%),反流性食管炎6例(1.4%),食管裂孔疝5例(1.2%),其他疾病63例(14.9%,包括十二指肠降部憩室、球部息肉、食管息肉、急性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胃癌、胃息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黏膜下肿瘤)。

1.3 内镜下所见 424例患者食管胃连接处紧张度均佳。岛状橙红色黏膜者共310例(73.1%),其中不合并齿状线舌状突起和(或)环周状齿状线上移者224例(52.8%,224/310)。224例中,20岁以下7例(3.1%),20~49岁159例(71.0%),50~70岁50例(22.3%),70岁以上8例(3.6%)。齿状线舌状突起者共137例(32.3%),不合并环

周状齿状线上移者133例(97.1%,133/137)。133例中,20岁以下1例(0.8%),20~49岁83例(62.4%),50~70岁43例(32.3%),70岁以上6例(4.5%)。环周状齿状线上移(包括合并齿状线舌状突起)65例(15.3%,65/424)。65例中,20岁以下0例,20~49岁43例(66.2%),50~70岁12例(18.5%),70岁以上10例(15.4%)。岛状鳞状上皮4例,其中合并齿状线舌状突起或环周状齿状线上移者2例。在20~49岁、50~70岁及70岁以上各年龄段,岛状橙红色黏膜患者与齿状线舌状突起患者的发病率接近;在20~49岁、50~70岁这两个年龄段,岛状橙红色黏膜患者与环周状齿状线上移患者的发病率也接近;而环周状齿状线上移患者中70岁以上的病例较多,提示70岁以上患者发生Barrett食管时其病变常较严重。Barrett食管病变黏膜长度(仅计算环周状齿状线上移者)为3~5cm,平均长度4cm。

1.4 黏膜活检病理检查 共70例在内镜确认的Barrett食管黏膜中行黏膜活检,每例活检块数为一块。其中发现柱状上皮65例(92.9%),肠化14例(20.0%),食管腺瘤、食管腺癌各2例(各占2.9%)。岛状橙红色黏膜(单独存在者)病理检查数为40例,发现柱状上皮39例(97.5%),肠化7例(17.5%)齿状线舌状突起(不合并齿状线上移)病理检查数21例,发现柱状上皮17例(80.9%),肠化6例(28.6%)环周状齿状线上移病理检查9例,发现柱状上皮9例(9/9),肠化1例(1/9)。其中齿状线舌状突起的柱状上皮检出率低于岛状橙红色黏膜,齿状线舌状突起的肠化检出率略高于岛状橙红色黏膜。50岁以下人员的病理检查数49例,发现肠化9例(18.4%),发现食管腺瘤1例(2.0%)。50岁以上的病例检查数21例,发现肠化5例(23.8%),食管腺瘤1例(4.8%),食管腺癌2例(9.5%)。50岁以上的肠化检出率略高于50岁以下患者。

作者单位:321300 浙江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陈明彤、吕军)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王济邦)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吕国庆)

通信作者:陈明彤,Email:zhengzezhang5@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9019246.html,

【摘要】 目的 在应用国际公认的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标准的基础上,总结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近3年来胃镜检查中Barrett食管检出情况。方法 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因各种主诉来本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Barrett食管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424例Barrett食管,其中2例食管腺瘤,2例食管腺癌;其中70例患者在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黏膜中行黏膜活检,柱状上皮检出率为92.9%,肠化检出率20.0%。结论 内镜诊断可以作为长Barrett食管诊断的金标准,本研究也初步反映浙江省永康市古山地区Barrett食管及其转变而来的食管腺癌不是少见疾病。

【关键词】 Barrett食管;食管胃连接处;内镜诊断;结果分析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修订版)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修订版) 一、定义 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其中伴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至于不伴有肠化生者是否属于癌前病变,目前仍有争议。二、临床表现 BE主要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等。但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发现,有接近40%的患者并无GRED症状。目前认为,BE的主要临床意义是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对于普通人群和单纯GERD患者,并不建议常规筛查BE,但对那些有其他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年龄50岁以上;长期反流性食管炎;膈疝;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者)]应该筛查BE。 三、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有柱状上皮化生表现时称为"内镜下可疑BE",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有柱状细胞存在时即可诊断为BE,发现有肠上皮化生存在时更支持BE的诊断。 (一)内镜诊断 1.内镜检查标志: 食管远端灰红色鳞状上皮在胃食管连接处移行为桔红色柱状上皮,在鳞-柱状上皮交界处构成齿状Z线,即为鳞-柱状上皮交界处(SCJ)。胃食管结合处(GEJ)为管状食管与囊状胃的交界,其内镜下定位的标志为食管下端

纵行栅栏样血管末梢或最小充气状态下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明确区分SCJ及GEJ对于识别BE十分重要。正常情况下SCJ(Z线)与GEJ应位于同一部位,Z线下方为胃贲门部黏膜,Z线上方为鳞状上皮。因反流性食管炎黏膜在外观上可与BE混淆,所以确诊BE需要病理活检证实。 2.内镜下表现: 发生BE时Z线上移,表现为GEJ的近端出现橘红色伴或不伴有栅栏样血管表现的柱状上皮,即SCJ与GEJ分离。近年色素内镜、放大内镜、窄带光谱成像内镜(NBI)、激光共聚焦内镜已应用于BE的诊断,这些技术能清晰显示黏膜的微细结构,有助于定位,并能指导活检。 3.内镜下分型: ①按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为长段BE(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 cm)和短段BE(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 cm)。②按内镜下形态分为全周型、舌型和岛状。③布拉格C&M 分类法。C代表全周型化生黏膜的长度,M代表化生黏膜最大长度。如:C3-M5表示食管圆周段柱状上皮长3 cm,非圆周段或舌状延伸段在GEJ 上方5 cm;C0-M3表示无全周段上皮化生,舌状伸展在GEJ上方3 cm。此分级对≥1 cm的化生黏膜有较高敏感性;而对<1 cm者则敏感性较差。 (二)病理学诊断 1.活检取材: 推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即常规从GEJ开始向上以2 cm的间隔分别在4个象限取活检,每个间隔取8块以上的黏膜组织能有效提高肠上皮化

护理考试题

消化内科第三季度考试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和() 2、痰液是()、()、()所产生的分泌物。() 和鼻咽分泌物虽可混入内,但并非痰的组成部分。 3、对于痰量少或无痰的患者,可将()加温至45℃左右后超声雾化 ()使痰液稀薄、痰量增多而易于排出,常可达目的。 4、()或()患者,留痰可()引流,根 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体位。原则是使病肺处于高位,使其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持续约()分钟,体位引流时间歇作呼吸后用力咳嗽,同时用手轻拍患部,可提高引流效果,采到满意的痰液标本。 4、若要从痰中检查(),而痰量较少时,可采用集菌法提高检查的阳 性率。为此,要用无色广口玻璃瓶收集24小时的痰液,收集时应嘱患者不要将口水、鼻液等混入,并将容器放置阴凉、少尘处,容器需加盖。 5、作结核()或()培养的痰液如不能立即送检,应放入冰 箱()储存,以减少杂菌等生长 6、若要从痰液中查找()时,尽量选择来自肺泡、支气管内的血丝痰、 灰白色痰、透明黏液痰。因癌细胞易发生自溶,应立即送检,也可用()酒精或()甲醛固定后送检 7、取血后:勿剧烈震荡、勿加温,应在室温下放置()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20分) 胃食管反流病: 三查八对: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输血的注意事项? 2、输血反应有哪些?

二、 [判断题](每题10分,共50分) 请判断下列方法、行为或概念是否正确,正确者,在括号处打“√”,错误者在括号处打“×”。 1.浅静脉留置针置入术后,留置针一般可保留8~10d。 ( ) 2.实施浅静脉留置针置入术时,无需在无菌透明膜上注明穿刺日 期。 ( ) 3.留置静脉针后,应告知患者加强穿刺肢体锻炼,保持穿刺肢体下垂姿 势。 ( ) 4.浅静脉留置针置入术正压封管法:边退针头边推药,直至把针头退出肝素锁。( ) 5.浅静脉置管时一般宜选用最短、最小型号并能满足输液要求的留置 针。 ( ) 三、案例分析简答题(20分) 患者王××,右上肢实施浅静脉留置针置入术.置管后穿刺肢体经常下垂,第四天输液时主诉穿刺部位疼痛,检查见穿刺部位皮肤微红,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导管回血不明显,滴数明显减慢。请问:(1)该患者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2)该如何护理?

食管癌内镜诊断

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武育卫1彭贵勇2胡文华1高春芳1郭先科1房殿春2 1.解放军150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河南洛阳471031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病研究所 目的 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 1% (48/51)、98.0%( 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 (8/10)、72.7% (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 26/28),观察3~ 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R735.1A1006 - 5709 ( 2011 ) 09 - 0785 -042011-03-26 Diagnostic value of endoscopic ultrasounography and therapic value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in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WU YuweiPENG GuiyongHU WenhuaGAO ChunfangGUO XiankeFANG Dianchun

医学三基考试复习题常见考题及答案消化科

医学三基考试复习题常见考题及答案消化科

消化科 下列有关胃食管反流病烧心的描述,错误的是A: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 B:常在餐后半小时出现 C:腹压增高时可加重 D:弯腰时可加重 E:卧位可加重 答案:B 关于消化性溃疡的癌变,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各种消化性溃疡均有癌变可能 B:癌变发生于溃疡边缘 C:癌变率可达1%以上 D:症状经严格的4周内科治疗无改进 E:癌变率与年龄无关 答案:B 下列哪一种药物兼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A:甲氰咪胍 B:雷尼替丁 C:奥美拉唑 D:碳酸钙

E:胶体铝镁合剂 答案:C 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肝性脑病 B:自发性腹膜炎 C:上消化道出血 D:肝肾综合症 E:原发性肝癌 答案:C 克隆(Crohn)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腹腔内脓肿 B:吸收不良综合征 C:肠梗阻 D:大量便血 E:发生癌变 答案:C B型胃炎主要是由下列哪个原因引起? A:幽门螺杆菌感染 B:胆汁反流 C:消炎药物 D:吸烟 E:酒癖

答案:A 克隆(Crohn)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腹腔内脓肿 B:吸收不良综合征 C:肠梗阻 D:大量便血 E:发生癌变 答案:C 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可见于哪种黄疸?A:肝细胞性黄疸 B:溶血性黄疸 C:Roter综合征引起的黄疸 D:Gilbert综合征引起的黄疸 E:阻塞性黄疸 答案:E 关于肝性脑病的氨中毒学说,下列正确的是A:NH4、有毒性,能透过血脑屏障 B:肠内pH>6时,NH3不易被吸收 C:低钾碱中毒时增加氨毒性 D:腹泻时增加氨毒性 E:高血糖时增加氨毒性 答案:C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王洪升,刘运祥,黄留业,车金标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 消化内科,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9例早期胃癌病人行EMR治疗,及同期行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胃癌病人,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手术治疗(P<0.05)。结论 EMR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规模的医院进行推广及普及。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早期胃癌;治疗;外科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The clinical study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WANG Hong-sheng,LIU Yun-xiang,HUANG Liu-ye,et al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Yantai Yuhuangd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000,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safety and superiority.【Methods】Select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 found by gastroscopy from September 2011 to may 2012.39 cases with EMR treatment,and 46 cases of the same period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mong efficacy,complications,length of stay hospital and Hospitalization costs.【Resluts】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surgical treatment in bleeding rate,mortality,length of stay and hospital costs(P<0.05).【Conclusion】EMR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it can be Spread Universal in the certain scale of hospital. Key words: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early gastric cancer;therapy;surgery;complications 癌症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各类肿瘤的首位[1]。早期胃癌(EGC)是指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病变限止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症状较为轻微,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容易漏诊。目前对于胃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早期胃癌一旦确诊并予以根治,5年内的生存率可达90%[2] 。随着内镜技术的改进,早期确诊率的提高,内镜医师经验的积累,内镜治疗逐渐成为治愈胃肠道早期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内镜下治疗与手术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最早应用于治疗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方法。本研究对39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和同期4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对比二者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取病理发现的早期胃癌39例行EMR治疗。EMR组39例,男性27例,女性1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4.7±6.5岁。同期手术组46例,男性32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50.5±8.9岁。所选择的病例在性别、年龄方面没有明显差别。 1.2器械及设备 1.2.1器械 小探头超声胃镜(FUJIN SP720)、色素胃镜(OLYMPUS GLF-H260)、圈套器、爱尔博高频电切装置、注射针、钛夹1.2.2药品 止血:8%去甲肾上腺素、0.01%肾上腺素盐水、注射用血凝酶、奥曲肽;固定液:10%福尔马林;黏膜下注射液:0.01%肾上腺素盐水;术后用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黏膜保护剂(胃苏颗粒、瑞巴派特片),抑酸剂(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 1.3方法 1.3.1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禁食,查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乙肝五项、输血前检验、血型、凝血四项、胸部CT、腹部CT、心脏彩超、心电图,评估患者一般状况。术前常规行小探头超声胃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及浸润层次。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手术方法及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信任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患者术前处于较好的心理状态,有焦虑、紧张、恐惧等给予安定镇静。 1.3. 2.1 EMR治疗 根据病灶的大小及形态选择不同的切除方法[3-5]。①标准切除:在病灶黏膜层注入0.01%肾上腺素盐水2-10mL,将病变托起,应用圈套器将其电切,回收送病理。(见图1-6) 图1 图2 图3 6 通讯作者:黄留业,E-mail:huangliuye-yhd@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9019246.html,。

消化科考试题附答案

选择题300 填空题50 名词解释20 问答20 病例分析10 带*者成人教育不要求 一、名词解释 1.Barret食管:食管粘膜因受反流物的反复刺激,食管与胃交界处的齿状线2cm 以内的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称为Barre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2.GERD:Gastroesophogeal reflux disease:胃十二直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的食管粘膜炎症,而产生的烧心、返酸的症状。称胃食管反流病。 3.HP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相关。 4.球后溃疡(Postbulbar Ulcer):DU发生在球部以下的部位,称为球后溃疡,多见于十二指肠降部。 5..复合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溃疡,称为复合性溃疡。 6..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胃泌素瘤,是胰腺的非β细胞瘤,可分泌大量的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增生而引起大量的胃酸分泌,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消化性溃疡,不但常见部位,非常见部位也易发生溃疡伴腹泻,溃疡难治,易出血,穿孔。 7..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胃肠道粘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粘膜的梅克尔憩室内。 8.炎症性肠病(IBD):特发性炎症型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 9.中毒性巨结肠:多发生在爆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此时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累及肌层与肠神经,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量积聚,引起急性结肠扩张,一般以横结肠最严重。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有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鼓肠、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 10.肝肾综合征: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发生的功能性肾衰竭,主要由于肾脏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所致,肾脏无明显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 11.肝肺综合征(HPS):由于肝硬化时,引起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梯度增加。临床上以严重肝病、肺内血管扩张,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梯度增加组成的三联症。 *12.肝性脑病(HE):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13.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在病理上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 *导读: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换的一种病理现象。本身可无特殊症状,当呈现食管炎、溃疡、癌变时才会出现相应的反流症状,部分Barrett上皮易发生癌变。…… 正常食管黏膜为粉白色,胃黏膜为橘红色,两者界处形成不规则 的波浪线即为齿状线(“Z”线) ,也被称为鳞柱交界处(SCJ ) 。生理情况下,SCJ 与胃- 食管连接处( GEJ ) 在同一部位,当发生BE 食管时,Z 线向口端移位,内镜下诊断BE 食管的关键是明确GEJ 和SCJ 的位置,日本学者以食管下端栅状血管网作为食管末端的标志。他们认为,发生BE 时,尽管柱状上皮代替了鳞状上皮,但其下方的血管网仍为栅状,以此判断SCJ 下的组织为胃贲门黏膜还是BE。内镜下染色有助于诊断:美蓝可使肠化的上皮呈现蓝色,正常的食管和胃黏膜不染色;卢氏碘可使鳞状上皮呈褐色, BE 上皮不着色;乙酸可使食管色泽变苍白,BE 上皮呈微红色。 BE 在内镜下按形态可分为3 型: (1) 全周型,橘红色黏膜向食管延伸累及全周,与胃黏膜无明显界限,其游离缘距食管下括约 肌在310 cm 以上; (2) 岛型,齿状线110 cm 处以上出现斑片状红色黏膜或红色黏膜内残留岛状灰白色黏膜; (3) 舌型,与齿状线相连,伸向食管呈舌形或半岛状。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内镜下病变的长度,分为3 型: ①长节段BE ,食管下段黏膜受累长度

≥310 cm; ②短节段BE ,病变长度 310 cm; ③超短节段BE , 内镜下无法确定位于GEJ 上,病理学检查有柱状细胞存在。 内镜下对BE 的诊断应包括:明确描述SCJ 和GEJ 的位置;病变远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近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的形态。在2003 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芝加哥会议,专家组建议诊断BE 必须进行组织学检查,活检方法为用大活检钳进行系统的四象限间隔210 cm 活检。有前瞻性研究显示,这一活检方法可在首次内镜检查时, 发现大多数在5 年中进展成癌的病灶。对于高度异型增生的病例,活检密度增加到110 cm。 在临床工作中,内镜医生应掌握BE 内镜诊断标准及活检原则,病理医生利用病理诊断标准和内镜医生相互配合,才能得出合理、正确的诊断,提高BE 的诊断率。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检出率、BE分类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近4年我院确诊为BE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计算BE 检出率及各型BE的比率、BE病理类型及合并症的发生率。结果胃镜检查7 938 例中确诊BE44例,检出率为0.59%。其中全周型8例(18%),岛型26例(59%),舌型10例(23%);长节段BE (LSBE)4例(9.1%),短节段BE (SSBE)40例(90.9%)。病理类型为胃底型14例(31.8%),贲门腺型8例(18.0%),特殊肠化生型22例(50.2%)。肠化检出率为全周型6例(75%),岛型12例(46.2%),舌型4例(40%);LSBE 4例(100%),SSBE18例(45%)。合并症有反流性食管炎10例(22.7%),其中全周型4例、岛型4例、舌型2例。结论各型BE中以岛型BE检出率最高,全周型及LSBE检出率低,但后两型BE中肠化检出率高,提示可能更易发生癌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Barrett食管;胃镜;病理学 Barrett 食管(BE)是食管下段腺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1-3],是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发生伴有杯状细胞的肠上皮化生现象。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50倍,加大此病的研究对食管腺癌的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近4年来确诊BE患者的内镜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 7 938例中确诊为BE患者44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9~76岁,平均50.0岁。 1.2 BE诊断标准 按2006年8月海南三亚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学术研讨会达成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的规定,BE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证实时即可诊断。 1.3 BE分型 (1) 按化生柱状上皮的长度分类。长节段BE(LSBE):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 cm。短节段BE(SSBE):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 cm。(2) 按内镜下形态分类。分为全周型、舌型和岛型。全周型:表现为桔红色胃黏膜与粉红色食管黏膜的交界线呈环周型并上移至胃-食管连接处(GEJ)上方,交界线形状不规则、波浪状或有中断;舌型:为红色

消化系统考试试题

2015昭昭消化系统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共72 题共72分) 1.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应选择的药物是(1分) A、H2 受体拮抗剂 B、促胃肠动力剂 C、钙离子拮抗剂 D、质子泵抑制剂 E、糖皮质激素 2.在确定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时不合适的检查是(1分) A、急诊胃镜 B、急诊X线钡剂造影检查 C、血常规 D、肝、肾功能检查 E、腹部B超 3.男,56 岁。反酸、烧心 5 年。胃镜检查:食管下段黏膜多发条形破损,相互融合。该患者首选的治疗药物是(1分) A、奥美拉唑 B、法莫替丁 C、硫糖铝 D、枸橼酸铋钾 E、铝碳酸镁 4.男,62岁。间断上腹痛10余年,加重伴餐后上腹胀3年,胃镜见幽门前区大弯侧直径1.5 cm范围黏膜不平,活检病理示重度异型增生。最适当的处理方式是(1分) A、近期进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 B、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近期复查

C、口服胃黏膜保护剂,近期复查 D、近期进行胃大部切除术 E、口服H2受体拮抗剂,近期复査 5.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1分) A、穿孔 B、出血 C、癌变 D、腹腔粘连 E、幽门梗阻 6.男,45 岁。上腹部剧烈疼痛 3 小时,随即蔓延至全腹,呈持续性。查体:板状腹,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消失。对明确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是(1分) A、直肠指诊 B、诊断性腹腔穿刺 C、腹部立位X 线平片 D、腹部 B 超 E、血常规 7.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不确定的疾病是(1分) A、慢性胃炎 B、消化性溃疡 C、反流性食管炎 D、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E、胃癌 8.慢性活动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是(1分) A、饮食和环境因素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随着近年来消化内镜新技术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食管癌的生存率。现综述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特点、内镜检查方法,包括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电子染色成像技术、荧光内镜、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共聚焦内镜、细胞内镜。 标签:食管癌;早期;内镜;诊断 早期食管癌是指在患者的体内,由于癌组织局限在食管黏膜层以内,并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包括原位癌、黏膜内癌(M癌)、黏膜下癌(SM癌),亦称浅表癌[1]。我国是食管癌病死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食管癌在早期诊断治愈的可能性极大,到进展期或者后期治疗的希望不大[2-3]。据李建生的报道早期食管癌在临床上是采用单独手术根治的方法治疗,原位癌患者或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在I期和ⅡA期手术治愈率相当高,约80%。但在患者进展期后,患者单独手术治愈率极大的下降,约10%[4]。从早期食管癌到进展期癌的转变过程中,患者可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但并无特异性,故临床医生很难做出早期癌诊断。常规的胃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的病变发现率不高,并常导致漏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消化内镜技术不断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本文就近几年早期食管癌内镜的诊断情况做出总结和阐述,并对其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做简单估计。在进行了食管癌的手术之后以及放射治疗后,患者往往会产生疼痛感,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更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从而造成患者的焦虑感、失望感和恐惧感,因此做好食管癌手术之后对患者疼痛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这样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实行,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细心的护理,一方面能更好的达到镇痛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 食管癌发生的早期有三大主要特性:(1)色泽的变化:黏膜会有白色区域和红色区域的两种表现。其中,红色区域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一般边界较清晰,黏膜略微粗糙浑浊;白色区域有稍隆起的黏膜白斑,且无光泽。(2)黏膜和血管的变化:相比于正常的食管黏膜,早期食管癌患者的黏膜会增厚,不再呈现出半透明状,黏膜下面的血管模糊,不能透见[5]。(3)形态学的改变:早期食管癌的患者黏膜出现糜烂、斑块、粗糙和结节等不确定性的改变。三种特征的变化为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5]。 1 色素内镜 色素内镜主要是指患者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如直接喷洒、注射、口服等途径将色素等染料导入内镜下需要进行观察的黏膜上,从而使患者的正常黏膜颜色与病灶对比更加明显,这样既有助于对病变目标进行活检,也有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该方法第一次提出是在于19世纪70年代,由日本著名学者Yamakawa创立的,之后到90年代,临床上对于显色的生物学基础、染料的选择及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才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6]。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试题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试题 一、最佳选择题 1、胃酸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中用法错误的是 A、雷贝拉唑 bid ,餐前30min B、西咪替丁bid ,餐后 C、法莫替丁bid ,餐后 D、铝碳酸镁1.0g咀嚼,prn E、多潘立酮tid,餐前 2、关于GERD药物治疗,叙述错误的是 A、RE需要强力抑酸治疗,PPI bid约8周 B、对RE患者而言,促胃动力药没有确切疗效 C、NERD抑酸治疗4周,不宜长期使用 D、NERD也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需同时抗抑郁治疗 E、即使是轻度的RE和NERD患者,也需维持治疗避免加重 3、以下不属于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的是 A、长期使用影响钙吸收,导致骨质疏松 B、可导致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吸收下降 C、便秘 D、WBC↓ E、口干 4、下列药物中,可引起黑便的药物为 A、铝碳酸镁 B、枸橼酸铋钾 C、硫糖铝片 D、多潘立酮 E、莫沙必利 5、下列药物中,可影响性功能的药物为 A、雷尼替丁 B、法莫替丁 C、西咪替丁 D、泮托拉唑 E、莫沙必利 6、以下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用药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A、长期服用抑酸剂会降低钙吸收 B、RE患者抑酸治疗为主,且强度和时间超过消化性溃疡 C、多潘立酮(吗丁啉)可能引起心脏相关风险,建议限制使用 D、慢性咽炎需要至少抑酸治疗3~6月方能见效 E、RE患者应使用促动力剂治疗

7、消化性溃疡抗Hp的四联疗法正确的是 A、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 B、奥美拉唑+甲硝唑十阿奇霉素+枸橼酸铋钾 C、雷尼替丁+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甲硝唑 D、西咪替丁+枸橼酸铋钾+哌仑西平+替硝唑 E、兰索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硫糖铝 8、作为根除幽门螺旋菌感染的一线四联治疗方案的药物服用错误的是 A、埃索美拉唑50mg bid,餐前30min B、枸橼酸铋钾0.6g bid,餐前30min C、阿莫西林1.0g bid,餐后30min D、克拉霉素 500mg bid,餐后30min E、甲硝唑0.4g bid,餐后30min 9、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线四联治疗方案中,不包括的药物是 A、铋剂 B、甲硝唑 C、克拉霉素 D、质子泵抑制剂 E、组胺H2受体阻断剂 10、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防御因子为 A、前列腺素E B、酒精 C、Hp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胃酸与胃蛋白酶 11、导致消化性溃疡病的重要病因是 A、吸烟 B、遗传因素 C、化学物质的刺激 D、强烈的精神刺激 E、幽门螺杆菌感染 12、非甾体抗炎药导致消化性溃疡病的主要机制是 A、促进胃酸分泌 B、抑制胃酸分泌 C、减少前列腺素E合成 D、影响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 E、减少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 13、抗消化性溃疡根除Hp的一线四联方案是 A、雷尼替丁+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次碳酸铋 B、奥美拉唑+甲硝唑十克拉霉素+胶体次碳酸铋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1 早期胃癌的定义及分型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内镜学会1962年提出[1],定义为癌肿位于黏膜和黏膜下未达肌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EGC 又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及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早期胃癌的概念是就癌肿的浸润深度而言,在内镜就大小而言,与EGC相关的有小胃癌、微小胃癌、超微小癌三个概念。小胃癌指的是直径为6-10 mm的EGC,小胃癌指直径在5 mm以下的癌灶,超微小癌,又叫“一点癌”系胃癌黏膜标本为恶性,但是手术切除的标本却找不到癌灶[1]。 1962年日本内镜协会按胃癌侵犯深度不同,将早期胃癌分为三型:Ⅰ型(隆起型);Ⅱ型(平坦型),又分为Ⅱa(微隆起)、Ⅱb(表面平坦)、Ⅱc(浅凹陷);Ⅲ型(凹陷型),这一分类方法2002年在巴黎会议上被西方学者接受[2],现在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分类方法。 2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3]:EGC约有7%~29%的病例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EGC 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但是EGC有无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强调认识EG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彻底廓清受累淋巴结的重要性。EGC还具有浅表性扩散和多灶性生长的特点,浅表性扩散的EGC具有沿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胃壁四周呈扩延性生长的倾向[4]。 3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胃癌的预后与诊断的早晚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日本的EGC的诊断率最高,达50%,我国报道仅为10%左右[5]。 3.1 普通电子胃镜:普通电子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形态变化,并可以取病变组织活检,多块组织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对黏膜粗糙、色泽改变、表面有白

反流性食管炎与BARRETT食管和食管早期腺癌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关键词】食管癌 食管癌是消化系统高发的肿瘤,本文介绍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全球定义及其发病机制。 barrett食管一直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这里介绍了几种内镜诊断方法和镜下分型,是研究诊断和治疗 barrett食管的最新方法。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切实可行的方法,文中介绍了3种微创治疗技术。最后,对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早期腺癌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文中提出了两种比较活跃的基因,提示了三者的联系。 【关键词】食管癌 1 有关gerd的全球定义及其发病机制 1.1 gerd的全球定义 gerd是一种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gerd的特征性症状是烧心和反流,最常见的食管损伤是反流性食管炎[1]。 新的定义强调:从病人的角度描述症状的负性影响,承认症状如何影响病人的差异性,当反流症状达到引起病人不适的程度时才能定义为gerd,否则,烧心症状本身不构成一种疾病。在临床上,确定症状是否对病人有影响应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而不由频率和时间的任意值来决定。在人群研究中,一周发作2次或以上的轻度症状,或者一周发作1次以上的中重度症状常被病人认为引起不适。 无症状病人仍可存在潜在的并发症,如反流性食管炎或barrett食管,因此也满足gerd 的诊断标准。无症状者可依据证实有胃内容物反流的检查来诊断(ph检测、电阻抗) 、或者反流的损伤效应(内镜、组织学、电镜)进行诊断。 1.2 发病机制及损伤因素 gerd的发病机制是防御机制削弱及食管清除酸能力下降,主要变化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降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驰(lesp)过度等。主要损伤因素为过多的胃内容物,主要是胃酸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胆汁和消化酶也可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 在nerd(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研究方面,我国和世界各国都充分重视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扩大(dis)的研究,抑酸可以使dis恢复,认为它可以作为胃食管反流病非常重要的指征,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有望在将来成为反流病诊疗中重要的临床指标。但近期有文献提出在应激等其他情况下也存在dis的现象,有关dis在gerd中的作用今后仍将继续深入研究。 2 barrett食管诊断的新进展 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be本身通常不引起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gerd的症状,如烧心、反流、胸骨后痛和吞咽困难等,但有约25%的患者无gred的症状[2]。 2.1 内镜表现明确区分鳞、柱状上皮交界(scj)和食管胃连接处(egj)对识别be十分重要。(1)scj内镜标志:为食管鳞、柱状上皮交界处构成的齿状z线。(2)egj内镜标志:为管状食管与囊状胃的交界处,其内镜下定位的标志为最小充气状态下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和(或)食管下端纵行栅栏样血管末檐。(3)be内镜下的典型表现是egj的近端出现橘红色

消化内科试题

1.重度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应采用 A A.质子泵抑制剂与促动力药联用 B.H2受体拮抗剂与促动力药联用 C.质子泵抑制剂与粘膜保护药联用 D.促动力药与H2受体拮抗剂联用 E.促动力药、H2受体拮抗剂及粘膜保护药联用2.胃食管反流病治疗至少应维持用药B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1年半 E.2年 3.有关非甾体抗炎药哪项是正确的C A.诱发消化性溃疡与剂量和疗程无关 B.长期服用者约50%有消化性溃疡 C.可穿透上皮细胞而破坏粘膜屏障 D.为弱酸性水溶性药物 E.可促进促胃液素分泌致消化性溃疡 4.抗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方案哪项不正确E A.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 B.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甲硝唑 C.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甲硝唑 D.胶体铋+阿莫西林+甲硝唑 E.胶体铋+质子泵抑制剂+甲硝唑

5.消化性溃疡治疗中不属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是A A.氢氧化铝 B.普鲁本辛(澳丙胺太林) C.丙谷胺 D.雷尼替丁 E.奥美拉唑 6.降低胃酸最有效的药物是D A.H2受体拮抗剂 B.抗胆碱药物 C.促胃液素受体拮抗剂 D.质子泵抑制剂 E.抗酸剂 7.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首选是B A.肾上腺皮质激素 B.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C.免疫抑制剂 D.抗生素 E.双歧杆菌制剂 8.治疗重型溃疡性结肠炎应首选C A.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B.免疫抑制剂 C.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D.手术治疗

E.大剂量抗生素 9.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口服药物有C A.泼尼松 B.环磷酰胺 C.SASP D.甲硝唑 E.抗生素 10.下列哪项不是SASP的副作用E A.恶心、呕吐 B.食欲不振 C.自身免疫性溶血 D.粒细胞减少 E.不可逆性男性不育 11.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是B A.降低肠腔酸度,促进溃疡愈合 B.抑制炎症反应 C.促进肠上皮细胞再生 D.抑制细菌生长 E.免疫抑制作用 12.服用硫酸镁导致的腹泻从发病机制上分类应属于D A.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 B.分泌性腹泻 C.渗出性腹泻

食管癌诊治指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食管癌诊治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食管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地市级、县级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二级)及其医务人员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从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 2.1.1食管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2.1.2食管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的Barrett粘膜的腺管状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偶尔起源于上段食管的异位胃粘膜,或粘膜和粘膜下腺体。 2.2早期食管癌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ncer 指局限于食管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 2.3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 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代替。 2.4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炎、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食管失弛缓症、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良性狭窄。 癌前病变指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3 规范化诊治流程 3.1食管癌诊断与治疗的一般流程

图1 食管癌规范化诊疗流程 4诊断依据 4.1高危因素 食管癌高发区, 年龄在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或者有食管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4.2症状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或明显的吞咽困难等,考虑有食管癌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吞咽食物时有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一般是早期食管癌的症状,而出现明显的吞咽困难一般提示食管病变为进展期。 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出现胸痛、咳嗽、发热等,应考虑有食管穿孔的可能。 4.3体征 4.3.1大多数食管癌病人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4.3.2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头痛、恶心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骨痛,肝肿大,皮下结节,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4.4 辅助检查 4.4.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食管癌,目前无特异性血液生化检查。食管癌病人血液

Barrett食管的诊断

Barrett食管的诊断 1 概况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 B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最重要的一种并发症[1],其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食管下段腺癌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E,BE发展到食管腺癌的年发病率为0.5%~1.0%[2]。 各个国家报道的BE的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患病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被调查样本的选择不同,而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BE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的标准不同,也就是BE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不同。瑞典最近的一个研究,在社区人群中随机选取1 000人接受内镜检查,发现BE患病率为1.6%[3]。而Rex DK等对961例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既往未接受过胃镜检查,也无胃镜适应证,年龄在40岁以上),进行内镜检查,发现BE患病率为6.8%[4]。Gerson等则报道, 对接受乙状结肠镜检查且无反流症状的退伍军人(主要是男性),同时进行内镜检查,发现BE的患病率高达25%[5]。 2 定义和诊断的历史演变 BE的定义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已经历数次变化。文献上对BE的描述和定义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发现期,英国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1950年描述了食管下段红色的柱状上皮腺体粘膜,但他错误的认为这是因为近端胃由于食管下端溃疡后形成的疤痕而被向上“拖入”食管所致。其实在此描述之前,美国病理医生Tileston早在1906年就描述了在消化性溃疡病人的远端食管中存在胃粘膜样上皮。这些发现多基于肉眼观察,曾被错误的认为是先天性的而不是一种癌前期获得性病变。 在第二阶段,Goyal等学者根据内镜和组织病理学所见,把BE分为三类:含有杯状细胞的特殊肠上皮;不含杯状细胞的胃贲门-幽门交界性上皮;不含杯状细胞的胃体粘膜上皮。因为在当时难以确定粘膜活检的部位,即弄不清是取自膈疝中的胃粘膜还是食管下段粘膜。所以,当时BE的诊断标准为:食管下段柱状上皮病变段在3 cm以上;该部位鳞状上皮变成柱状上皮,对于那些小于2 cm的病变就认为可能是一种反应性正常变异;不含杯状细胞的胃贲门粘膜上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广州,510080) 熊理守 陈 湖 XIONG Li-shou CHEN Min-hu 作者简介: 陈湖,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胃肠道疾病及肝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全文)

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全文) 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一直受到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已初见成效。在非高发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普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肿瘤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策略。 (一)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下列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超过40岁;(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3)有上消化道症状;(4)有食管癌家族史;(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 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癌肿状态, 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期诊断。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的组合操作技术已成为我国

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55]。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评估阶段,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56]和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因诊断效能及接受度等问题,已基本被淘汰,不做推荐。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流程见图5。 内镜精查 (一)检查前准备 1.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2 h,有梗阻或者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2. 检查前应取得知情同意,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唾液,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3. 检查前10~20 min可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如链酶蛋白酶)及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口服,以清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改善视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