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职体育硕士全国联考《生理学》复习资料。

在职体育硕士全国联考《生理学》复习资料。

在职体育硕士全国联考《生理学》复习资料。
在职体育硕士全国联考《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一个分支,研究

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变

化规律及机制的科学。指导人们合理从

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

动训练。

2、任务:

(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功能,正常人体活动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变化及规律。

(3)掌握基本生理学原理,形成、发展规律,为从事教学和锻炼提供指导。

3、人体活动供能调节。

(1)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

(3)自身调节。特点: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第二章肌肉

一、肌肉收缩原理。

1、滑行学说:(1)肌肉缩短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间滑行造成的。(2)滑行现象证据:肌肉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缩短。(3)暗带中央的H区也变窄。

2、肌肉收缩过程:

(1)兴奋—收缩耦联。钙离子是关键因子。(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收缩肌肉的舒张。

二、肌肉收缩形式。缩短收缩、等长收缩、拉出收缩。

1、缩短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收缩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做正功,又叫向心收缩。实现加速运动的基础。如:屈肘、高抬腿、挥臂扣球。

2、拉长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被拉长,张力方向与阻力相反,做负功,又称为离心收缩。作用:制动、减速、克服重力。

3、等长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长度不变,没有做功,又称静力收缩。作用:动作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姿势。

三、肌肉收缩力学特征。

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的时才遇到的负荷或者阻力。曲线说明:①一定范围内,张力和速度呈反比。②后负荷增加到一定时,张力最大,速度为零,做等长收缩。③后负荷为零时,张力理论为零,速度最大。

2、意义:①其他因素相同,要想较快的速度,必须降低负荷量。②要想大的负荷阻力,速度就要降低。③要想最大输出功率,获得最佳效果,应采用合适的负荷、速度。

3、张力和长度关系。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拉长状态。曲线说明:①逐渐增大初长度,张力也增加。②当初长度增大某一数值时,张力最大。③继续增加初长度,张力减小。

四、骨骼肌纤维。包括:快肌纤维、慢肌纤维。

1、形态特征。

(1)结构特征。①慢肌含有较多收缩蛋白,直径小于快肌。②快肌肌浆网比慢肌发达,摄Ca2+能力强,快肌反应速度快。③慢肌的线粒体数量大于快肌且直径大,慢肌毛细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好。④慢肌含较多肌红蛋白,成红色。

(2)神经支配。大α支配快肌,传导速度快,8—40米\秒。小α支配慢肌传导速度慢。2—4 (3)运动单位。快肌纤维称快运动单位,慢肌纤维称慢运动单位。

2、代谢特征。

(1)底物。慢肌甘油三酯比快肌高,肌糖无差异。快肌A TP高于慢肌60%,CP高70-100%。(2)代谢酶活性。快肌无氧氧化酶活性高于慢肌,无氧代谢能力高于慢肌。相反。

3、生理特征。

(1)收缩速度。快肌收缩速度快,原因:大大α支配、A TP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肌浆网释放和回收Ca2+强。

(2)收缩力量。快肌大于慢肌。收缩能取决于肌肉横断面积,而快肌的直径大。

(3)抗疲劳性。慢肌抗疲劳性强。

五、骨骼肌类型与运动

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1)短时间、大强度项目运动员的快肌多于耐力项目运动员。

(2)耐力项目运动员慢肌多于非耐力运动员。(3)既要速度,又要耐力的项目运动员,两种肌纤维比例相当。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转变的影响。研究表明,肌纤维的类型百分比结构,可以通过后天运动训练加以改造的,尤其是快肌纤维内各种亚型之间的比例关系。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面积和数量的影响。

①训练可以是肌肉组织壮大,功能得到改善,可以使肌纤维肥大、数量增多。②耐力训练可使慢肌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使快肌选择性肥大。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的影响。耐力训练对有氧能力:①有氧氧化酶活性提高,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等酶活性增加。②速度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耐力:乳酸脱氢酶活性提高,无氧能力随训练形式而改变。

第三章呼吸

一、呼吸运动。

1、呼吸:人新陈代谢过程中,与环境之间的

气体交换。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1)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的气体

交换。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肺换

气(肺泡与毛细血管)。

(2)气体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气

和二氧化碳。

(3)内呼吸: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有时也包括细胞内的氧化过程。

2、呼吸形式。包括:腹式呼吸、胸式呼吸、

混合呼吸。腹式以膈肌收缩为主,胸以肋间外

收缩为主。呼吸形式与年龄、生理状态、运动

专项有关,儿童以腹式呼吸,成年人混合式。

3、肺通气功能。包括:肺活量、时间肺活量、

每分钟通气量和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1)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呼出最大的气量,

一次通气最大能力。成人男3500ml,女2500ml。

(2)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最快速度呼

气,第1至3秒末呼出的气体占肺活量的%。

第1秒末肺活量最有意义。意义:①反映肺活

量大小。②气道是否狭窄③呼吸阻力是否增

加。

(3)每分钟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气体

的总量,=潮气量×频率。正常人频率12-18

次,潮气量500ml。每分钟通气量6—8L。

(4)最大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最大

气量。我国成男100—120L,女70—80L。

(5)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新鲜空气

量。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才是有效的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频率。从

提高肺泡气体更新率考虑,一定范围内深而慢

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好。举例。潮气量500ml,

无效腔150ml,频率12—18次。

4、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1)提高通气效率、降低呼吸肌耗氧量。运

动员肺通气量的增长主要是加深呼吸。

(2)降低氧通气当量。指每分钟通气量和每

分钟吸氧量的比值。VE\VO2。氧通气当量小,

氧摄取效率高。正常人为24,50%VO2max运动

负荷时氧通气当量最小。

(3)使亚极量运动的每分钟通气量增加幅度

减少,承受运动强度、每分钟通气量上限增大。

二、气体交换。

1、运动对交换功能的影响。换气机能主要是

通过氧气的扩散和交换体现的。

(1)运动对肺换气影响。

①加快氧气在肺部的扩散速度。原因:组织器

官代谢的加强,流向肺部的静脉血中的PO2比

安静是低,使呼吸膜两侧的PO2差增大。

②通气肺泡数增多。原因:血液中的儿茶酚胺

增多,细支气管扩张。

③呼吸膜面积增大。肺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

张,开放的肺泡毛细血管增多。

④右心室泵血量的增加也使肺血量增多。

(2)对组织换气的影响。

①氧气在肌肉的扩散速度加快。原因:运动肌

肉需要很多氧气,来重新合成A TP,组织的PO2

迅速下降,使组织和血液间的压差变大。

②增大了气体交换面积,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增多,血流量增加。

③提高肌肉氧气的利用率。由于二氧化碳积

累,压力的升高和局部温度的升高,使氧离曲

线发生右移。促使肌肉利用氧气能力提高。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运动直接受到呼吸中枢的控制,但呼

吸中枢的活动也受来自呼吸器官本身的各种

感受器传入的反馈影响。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

节也是呼吸反射性调节的一类。

2、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1)运动中肺

通气量变化规律:有训练的从事强度低运动,

每分钟通气量增加主要是潮气量增加。到一定

程度后,才是增加频率。(2)运动中通气量上

升,运动前,略有上升(条件反射),开始后,

先突然上升(大脑皮层在发出冲动使肌肉收缩

的同时,也发出冲动到达脑干呼吸中枢,引起

呼吸加强。),然后缓慢上升,平衡水平。运动

停止后,先骤降(皮层和其他向呼吸中枢发出

的冲动停止),然后缓慢下降到运动前水平。

运动时呼吸变化机制: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

节。

四、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1、减少呼吸道阻力。采用口代鼻或口鼻并用

进行呼吸。意义:①减少肺通气阻力,增加通

气②减少呼吸肌为克服阻力而增加的能量消

耗,推迟疲劳出现。③暴露口腔潮湿面,增加

散热,冬天注意。

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通过增加频率和加深

呼吸实现。径赛呼吸频率不超过30次,加深

呼吸,减少肺泡腔内功能余量,提高肺泡通气

量,摄入更多氧气。

3、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呼吸的形式、时

相、节奏,必须适应技术动作的变换,随运动

技术动作而调整。

(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根据动作特点

灵活转变呼吸形式,有利于提高动作质量和成

绩。如:完成胸廓需要固定便于发力的动作(支

撑悬垂、倒立)时,以腹式呼吸为主。完成腹

肌紧张的动作时(仰卧起坐、直角支撑,)胸

式呼吸为主。

(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以人体关

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

为转移。如:两臂前屈、外展、旋、扩胸、提

肩、展体、反弓时,用吸气。两臂后申、内展、

内旋、收胸、踏肩、屈体、团身用呼气。例外:

杠铃负重蹲起展体,呼气好。首先考虑发力和

完成动作,然后考虑吸气、呼气时相协调。

(3)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配合。周期性多采

用,如长跑:2—4个单步一吸、呼。短跑:憋

气2—12个单步,做1秒钟深呼吸。

4、合理运用憋气。憋气:或深或浅的吸气后,

紧闭声门,做尽力的呼气动作。在最大静力动

作时,多采用。其作用:增加肌肉张力,为运

动环节提供有效收缩条件。不良影响:增加胸

内压、静脉回流不畅、出现头晕。正确合理运

用方法:(1)憋气前吸气不要太深。(2)结束

憋气时,呼出气逐步而有节制的进行。(3)应

用于决胜时刻,不要每一个动作的都用。

第四章血液

一、血液概述

1、体液:细胞内外的液体。占体重60-70%。

细胞外的液体称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生

活的环境称内环境。它包括:组织液、血液中

的血浆。分别占体重的15%和5%。

2、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血细胞。合称

全血。

(1)血浆的组成

A、水和电解质。水的作用:①维持体液平衡

②各种物质的溶剂③维持渗透压④实现血液

于其他液体物质交换⑤运输营养物质。电解质

作用:①维持渗透压、酸碱度②维持细胞兴奋

性。

B、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

蛋白。含量依次减少。作用:①代谢物质和激

素的载体。②缓冲内环境PH值。③免疫供能。

④生理止血。⑤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C、非蛋白和其他物质。包括:尿素、尿素、

肌酐、氨基酸、多肽、葡萄糖、乳酸、脂类。

(2)血细胞组成。

A、红细胞。没有核、数量最多。它在全血中

占的容积比称红细胞比容。其含有的血红蛋

白,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

B、白细胞。无色、有核、体积大。

C、血小板。体积小、运动时增加。供能:有

止血、加速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二、血液功能

1、运输供能。运载工具:水分、血浆蛋白、

血红蛋白。(1)将O2和营养物质运送组织细胞,

将CO2和代谢产物运至排泄器官。(2)将激素、

酶、维生素、运到需要部位,实现体液调节。

(3)血压中的水可以调节体温。

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1)维持水、氧、

营养物质含量。(2)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

温、血液成分的相对稳定。正常血浆PH值

7.35--7.45。

3、保护和防御。(1)细胞防御。(2)自行止

血。

三、氧解离曲线的意义。也称血红蛋白氧解

离曲线。指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

关系。

(1)上段。PO260Hg—100Hg,坡度较

小,PO2在这个范围内变化对血氧

饱和度影响不大,为机体摄取足

够的氧气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

有重要的意义。

(2)中段。PO260Hg—40Hg,坡度较

大,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明

显下降,释放O2,生理意义:能

保证正常状态下的组织细胞的O2

供应。

(3)下段。PO240Hg—15Hg,坡度更

陡,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显

著下降,释放大量O2,意义:适

应组织活动增强对O2需求。

四、运动对红细胞影响

1、对数量的影响。红细胞数量因为运动发

生改变,与运动种类、强度、持续时间

有关。

(1)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长时间耐

力运动红细胞增加的明显。时间相同的运动,

运动量越大,增加的越多。原因:血浆的相对

和绝对减少。不能以单位容积血中的红细胞绝

对值来衡量变化。运动后即刻观察到数量增

多,由于血液重新分布的结果。是暂时性的,

1—2小时就可以恢复到正常。

(2)经过长时间运动训练,尤其耐力性训练

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数不比一般人高。单

位体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不高。但其

总量较高。原因:红细胞和血容量同时增加,

但是血浆增加的明显,甚至红细胞数、压积、

血红蛋白含量比一般人要少,这是运动员血液

对运动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3)安静时红细胞浓度下降和红细胞压积下

降意义:A、降低血黏度、减少血循环阻力、

减轻心脏负荷。B、在肌肉活动时,血浆的水

分丧失使血液比安静相对浓缩,保证血红蛋白

含量提高,但又不影响流变性。

2、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就是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

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人:37—50%。

(1)运动时红细胞数量变化直接影响到红细

胞压积的变化,变化一致。过量增加积压,会

使血流阻力增加,降低氧运输能力。

(2)红细胞数量和压积的变化和训练水平有

关。水平低运动员训练后,积压增加明显。说

明血黏度增加,循环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

限制或降低了运动能力。

五、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可以和氧结合

或分离的蛋白质,承担氧的运输供能。经过系

统训练,血红蛋白量会发生良好的变化。但血

红蛋白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

力。

1、应用血红蛋白指标应注意问题。

(1)冬训评价标准降低;女运动员月经期也

稍低。

(2)运动员血红蛋白个体差异。男不超过17g。

女不超过16g。最低不能少于全年80%。

(3)主要评定某个训练周期或阶段,不能评

价每次课的情况。

(4)针对有氧工作为主的项目。

2、用血红蛋白进行选材。

根据血红蛋白的评价值,可以分为三类:偏高

型、正常型、波动型。实践证明,一血红蛋白

值高波动小的最好,能耐受大负荷运动训练,

适合耐力性项目。在训练期间,每周或隔一周

测定一次血红蛋白,1-2个月就可以基本判定

所属类型。

第六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一、有氧工作能力:常用指标是最大摄氧量和

乳酸阈。

1、最大摄氧量:进行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

激励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

到本人极限水平,每分钟所摄取的氧量。反映

机体氧运输系统工作能力,评价心肺功能指

标。

2、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最大摄氧量是最

大心率、最大每博量和最大动静脉氧差的乘

积。

(1)最大摄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泵

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他们分别被称为

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和外周机制。肌纤维类

型影响肌肉的摄氧能力,慢肌摄氧能力强。

(2)遗传、年龄、性别、以及训练因素都对

最大摄氧量有影响。

3、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常用仪器有跑台、功率车、

台阶。标准:心率180以上,呼吸商达到1.15;

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增加出现平台或下降;受试

者无法保持预定强度。准确可靠,不适合老少。

(2)间接测定法:进行亚极量运动,根据心

率、摄氧量、或者到某一心率时的做功来推

断或者预测最大摄氧量。适合一般人和水平较

低者。

4、乳酸阈定义:人体在运动中,血乳酸浓度

随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达到某一负荷是,血

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反映由有氧代谢

向无氧代谢过渡的临界点。影响因素:训练水

平、运动项目、肌纤维类型、酶活性、年龄、

环境条件等。

乳酸阈测定方法:

(1)乳酸阈测定:递增负荷实验,绘制乳酸

—功率曲线,乳酸急剧增加的拐点对于的浓

度。(2)通气阈测定:递增负荷运动中,将肺

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为肺通气阈。是无损伤测

定乳酸阈常用指标。

5、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1)评定有氧耐力水平。最大摄氧量和乳酸

阈是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两者

的生理机制不同,前者是反映心肺功能,后者

是反映骨骼肌代谢水平。前者受遗传影响大,

所以用来评定有氧能力增进是有限的。乳酸阈

评价更有意义。

(2)制定训练强度。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

有氧耐力的训练最佳强度。依据:既能使呼吸、

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利用有

氧供能,又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到最低限度。

6、提高有氧工作能力训练方法:持续训、间

歇训、高原训练法和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二、无氧工作能力: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

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1、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

(1)能源物质储备。ATP和CP的含量、糖原

含量及其酵解酶的活性。

(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和运动恢复过程的

代谢能力。代谢过程调节能力包括:酶活性、

神经、激素的代谢调节、内环境变化时的酸碱

平衡的调节、各器官活动的调节。

(3)最大氧亏积累。定义:人体从事极限强

度运动时,完成该项运动的最大需氧量和实际

耗氧量之差。是衡量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

志。

2、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通过无氧功率测定。

定义:机体在最短时间内,无氧条件下发挥最

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测试方法:纵跳实验、

马格里亚楼梯实验法、Wingate无氧试验。共

同特点:机体在最大无氧状态下进行全力运动

负荷或定量负荷试验,来测定无氧做功能力。

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1)发展A 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采用无氧低

乳酸的训练。发展磷酸原系统训练,采用时间

短、强度高的重复训练法。

(2)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A、最大乳酸训练。练习强度、密度大,间歇时间短。时间大于30秒,1—2分钟最好。

B、乳酸耐受能力。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获得。要求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以12mmol\L为宜。然后重复训练维持这宜水平。

第七章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一、物质代谢相关概念。

1、物质代谢: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能源物质中间代谢、代谢尾产物的排泄三个过程。

2、能量代谢:在物质代谢中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3、基础代谢率:人在基础状态下的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人体在清醒安静状态。

二、糖代谢

1、糖的分解供能。(1)糖酵解:无氧、生成乳酸、酵解酶浓度高、反应速度快,快速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2)有氧氧化:糖原和葡萄糖耗氧氧化,生成CO2和水。是糖酵解19倍。

2、血糖浓度。在不同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的运动中,血糖浓度变化不同。(1)短时间、剧烈运动时、浓度升高。(2)长时间运动,在运动前或运动中,适量补充糖可以维持血糖水平,提高运动能力。因此,血糖水平稳定对于运动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3)脑组织和红细胞依靠血糖供能,当缺乏时,脑细胞和红细胞开始死亡。

3、糖原储备。体内肌糖储量耗尽是运动性疲劳或过度训练的原因之一。(1)运动前补糖或加碳水化合物食物,可使体内有充足的肌糖原和肝糖原储备,有利于运动过程中血糖水平和肌糖水平,提高运动能力。(2)力竭性运动,活动的肌肉不能利用不活动肌肉中的葡萄糖或肌糖原,这时,只有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提供能力。

4、运动补糖。(1)补糖时间:①运动前3—4小时,增加肌糖原储量。②运动前5分钟内或开始效果理想。③比赛前1小时不补糖,胰岛素效应降低血糖。④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应补充高糖食物,3天前更早食用。⑤长时间运动中,途中饮料站补糖。⑥运动后补糖。(2)补糖量:①运动前浓度稍高40—50g糖。

②运动中浓度较低5—10%,每20分钟补15—20g。(3)补糖种类:低渗高热量的糖溶液,膳食中应有充足的淀粉。

三、脂肪代谢。

1、供能特点:运动过程中,脂肪代谢随运

动强度增大而减低。随着运动时间增长

而增高。

(1)动员较慢,在糖原储备降低情况才开始供能。(2)长时间运动后期主要靠脂肪酸氧化供能。(3)短时间剧烈运动脂肪分解收到抑制。

2、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1)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供能能力。(2)改善血脂异常。指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3)减少体脂积累。

四、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1)构成和修复机体组织。机体组织总是处于不断衰老和更新的平衡中,蛋白质是维持组织修复更新的原料。(2)调节机体生理功能。①酶、激素是有蛋白质组成。②有缓冲酸碱物质作用。③维持渗透压。

2、运动对蛋白质代谢影响。(1)运动时,可以提供一部分能量(2)可以壮大肌肉。

五、肾脏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1、维持水平衡。2、维持酸碱平衡。

六、运动对肾泌尿功能影响。

1、运动性尿蛋白。在剧烈运动或者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项大量的蛋白质,尿蛋白呈阳性,经一段时间休息以后,尿蛋白自行消失。这种的过性蛋白尿叫做运动性尿蛋白。

2、意义:蛋白阳性率及尿蛋白量与运动强度、运动量有密切关系。可用来对训练进行监控。

3、运动性尿蛋白影响因素。

(1)负荷量和强度大小。大时,易出现。量随着增加。坚持一段时间,产生适应,完成相同的负荷量时,尿蛋白减少。

(2)机体状况及负荷量适应能力。良好是,排量少,恢复期短。

(3)训练水平。同一个体完成相近运动量时,尿蛋白量稳定。训练水平提高,量减少。(4)运动项目。长距离项目运动后,出现尿蛋白可能性大。而体操、举重、排球可能较小。(5)年龄和环境。①尿蛋白出现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②温度、海拔。如:冬泳后高、原条件下阳性率高。

(6)可能与运动时酸性代谢产物的刺激、肾血管收缩造成的缺血和缺氧、肾组织机构改变、肾单位出现急性损失等有关。

4、运动性血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过性显微镜或肉眼可见的血尿。一般出现在激烈运动后,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长不超过7天。通过调整运动量和服用药物,可以治疗。

5、运动性血尿影响因素。与运动项目、负荷量、强度、身体适应能力及环境因素有关。

①跑步、跳跃、球类、拳击运动后,发生率高。

②负荷量和强度加大。③身体适应能力下降,如过度训练会有大量血尿产生④严寒、高原条件下,也容易出现血尿。

七、三个能源系统供能特点和实践意义。

1、特点

磷酸原系统概念:特点:总量少,时间短,输

出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

乳酸能系统概念:特点:总量较多,较快,不

需要氧气,代谢产物乳酸。

有氧氧化系统概念:特点:总量大,输出功率

低,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

2、能量连续统一体: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

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

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运动能力很大程度取

决于能量供应的能力,对体育教学、训练有重

大意义。

3、在实践中应用。

(1)着重发展去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不同

运动项目主要供能系统是不同的,在制定教学

和训练计划时,要注意发展。如:短跑--无氧

供能。长跑—有氧。极短时间—CP供能。有

些项目,发展无氧、有氧混合供能。

(2)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确定着重发展供

能系统之后,要选择有效的训练方法,不同的

训练方法对发展供能系统起的作用不同。为有

效发展该项目主导能量系统,尽可能选择与该

项目供能比例最接近的训练方法,制定合理实

施计划。

第八章运动技能

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说)

1、运动技能定义: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

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是掌握和有效

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需要用精确的力量和速

度,按一定的次序和时间完成需要的动作。是

一中行为,是后天获得的。

2、分类:开式、闭式

(1)开式。特点:①完成动作时,基

本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动

作。②多属周期性重复动作③完

成动作时,反馈信息只来自本体

感受。

(2)闭式。特点。①完成动作时,往

往因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动作②

多样性和非周期性③完成动作

时,由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综

合反馈信息。

3、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泛化相、分化相、巩

固相、自动化相。

4、影响技能的因素:生理、心理、环境。

(1)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兴奋性过高,兴

奋容易扩散;兴奋过低,条件反射的联系不容

易接通;合适的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2)多通道感觉信息的作用。包括:本体感

觉、视觉、听觉、位觉。多利用,尤其是本体

感觉,建立正确的肌肉运动感觉,促进、加快

运动技能的形成。

(3)反馈信息的作用。在动作形成的不同阶

段,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语言的反馈作用。

(4)消除防御性反射。适当降低动作难度高

度,消除害怕心理,增强完成动作信心。

(5)运动技能之间的影响。有良好的影响:

原有的技能促进新技能,新技能形成巩固原有

技术。不良影响:妨碍,

5、体育教学训练中技能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泛化相,注重直观教学。①正确示范讲

解,建立正确动作概念。②突出重点,强度动

作环节,不过多要求细节③及时指出错误,正

确的给予肯定。

(2)分化时相,注意纠正错误。①强度动作

细节、反复实践。②加强动作的分析思考,促

进分化抑制的完善。

(3)巩固时相。加强练习频率,防止运动技

能消退,技术越复杂,难道越大消退越快。加

强认识动作内在规律,强度练习经常化和精细

化,促进动作迅速达到自动化。

(4)自动化时相。避免变质动作的出现,不

断检查动作质量,保证动作精益求精。

第九章肌肉活动激素调节

一、激素定义和作用。定义:由内分泌腺或散

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个器

官或者组织而发挥其特定的作用的高效能生

物活性物质。作用:参与控制和整合许多功能。

如:物质、能力代谢,水、电解质平衡,生长、

发育、生殖,应激反应,内脏器官功能活动。

二、几种激素。

1、糖皮质激素生物学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①促进组织摄取、

利用葡萄糖,加强糖异生,升高血糖。②促进

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分解。③使血中的游离脂肪

酸增加。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维持血压和血容量。

(3)抗炎症作用。

2、应急反应:人体对超出所能适应的而且有

害的环境变化,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有大量

的糖皮质激素分泌。应激包括:警戒反应期、

抵抗期、衰竭期。生理应激(无衰竭期):代

偿反应期、适应期和恢复期。

3、儿茶酚胺定义: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素都

是单胺类化合物,统称儿茶酚胺。作用:

(1)对代谢的作用(促分解、加强代谢):①

调节肝糖代谢,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②促进肌糖原分解利用。③促进脂肪分解为脂

肪酸、甘油。④生热作用。

(2)对心肌和平滑肌作用。

4、应急反应:机体在应付环境突变中,通过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反应。

作用:应急反应时神经系统兴奋、心脏活动、

血流速度、糖原分解都提高,利于动员几天潜

在力量,应付环境剧变,使机体做好格斗和逃

避的准备。

5、应急反应和应激反应的区别联系:应急是

应激的前奏,反应途径不同,前者是交感—肾

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后者是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6、生长激素作用:(1)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

增加蛋白质合成,加速DNA和RNA合成。

(2)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增加肝糖的异生,升高血糖。(3)促进脂肪的

动员分解。(4)促进生长,特别是骨骼生长。

7、睾酮作用:(1)代谢作用:促进①蛋白质

合成。②骨骼生长。③红细胞生成。④脂肪分

解。(2)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攻击性。

三、兴奋剂的危害。

1、兴奋剂分类:(1)禁用药物。包括:刺激

剂、麻醉剂、利尿剂、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

素。(2)禁用方法。包括:血液兴奋剂(血液

回输)、尿样篡改法。(3)限制使用药物。

2、危害:(1)生理机制危害。(2)心理危害。

第十章运动过程中的人体机能的化

一、赛前状态

1、定义: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

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2、主要表现: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

代谢加强,体温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

强。例如: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

通气量、吸氧量增加、出汗尿频。反应

大小与比赛性质、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

有关。

二、准备活动。

1、定义:在比赛、训练、体育课的基本部

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

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预防运动创伤

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

2、生理作用:

(1)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

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

的运动中枢间相互协调,增强内分泌,为正式

练习做好准备。

(2)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使肺通气量、

吸氧量、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毛细

血管扩张,获得更多氧气,从而克服内脏器官

的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体温适度升高,提高酶活性。肌肉收缩

速度加快,氧离曲线右移,有利于氧供应。

(4)降低肌肉黏滞性,增加伸展性、柔韧性、

弹性。预防损伤。

(5)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体温

过高。

3、生理机制:

(1)通过预先进行的肌肉活动在神经中枢的

相应部位留下了兴奋性提高的痕迹,这一痕迹

产生的生理效应能使正式比赛时中枢神经系

统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应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

善,内脏惰性得到克服,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

机能水平。

(2)训练、赛前进行准备活动,也会形成条

件反射,因此,准备活动产生的生理效应也有

条件反射的作用。

(3)生理负荷。准备活动生理效应影响因素:

持续时间、运动强度、内容、与正式比赛时间

间隔。训练注意:①强度50%VO2max或心率

100—120。②持续时间10—30分钟。③间隔

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教学课准备活动2—3分

钟。④以微微出汗为宜。

三、极点。

定义:机体在进行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周期

运动时,在运动进行到某一段时程,产生的难

以忍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

晕、心率加快、肌肉无力、动作缓慢,想下来。

原因:①内脏器官功能惰性和肌肉活动不相

称,导致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

值变小,影响肌肉的兴奋性,和引起呼吸循环

系统紊乱,从而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被破

坏。

四、第二次呼吸。

定义:极点出现后,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

奏继续运动下去,植物性神经和躯体神经系统

机能水平达到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底下综

合症状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有力,呼吸均匀。

原因:①内脏器官惰性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

乳酸逐步清楚。②运动速度下降,每分钟需氧

量下降,减少乳酸产生。③这样机体内环境得

到改善,被破坏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五、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1、极点出现的迟早、反应的强弱以及消失的

快慢,与项目、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

准备活动和呼吸等有关。

2、中长跑极点反应较明显,强度越大、训练

水平越低,气候闷热,极点出现的越早,反应

也明显,消失的也迟。

如何运用: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准备活动,

可以推迟极点出现、减弱反应程度。极点出现

时,加深呼吸,可以减少血液中CO2浓度,有

利于减轻反应和更快消失。

六、运动性疲劳。

1、定义: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

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

理现象。是复杂的身体变化的综合反应过程。

2、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

(1)衰竭学说。原因:能量物质的耗竭。依

据:疲劳产生同时,血糖降低,补糖后,工作

能力有所提高。

(2)堵塞说。原因:代谢产物在肌组织堆积。

依据: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机能下降。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原因:PH值下

降,水盐代谢紊乱、血浆渗透压改变。依据:

人体失水5%,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20—30%,

失水过多,易中暑。

(4)保护性抑制学说。原因:运动时大量冲

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神经细胞,使长时间兴

奋,耗能增多,为较少消耗,产生抑制。依据:

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渗透

压升高等都促使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下降,

从而促进疲劳发生。

(5)突变理论。在能量和兴奋性丧失的过程

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兴奋性突然

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者输出功率的突然衰退。

(6)自由基学说。

七、疲劳恢复

1、超量恢复。(1)运动时能源消耗,恢复都

在进行,消耗占优势。表现能源减少,运动能

力下降。(2)停止后,消耗减少,恢复占优势,

能源、器官系统功能恢复到原来水平。(3)消

耗的能源,在运动一段时间内超过以前水平,

产生超量恢复,一段时间后回到原来水平。

2、促进恢复的措施。

(1)活动性手段。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

强度,来消除疲劳,也叫积极性休息。与安静

休息比,乳酸消除快一倍。整理运动作用:①

减少肌肉延迟性酸痛,有助于消除疲劳。②使

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乳酸利用。③预防骤然

停止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

(2)营养性手段。补充营养是恢复的基础。

机体能力储备包括:肌糖原、肝脏糖原、关键

酶活性、体液、元素平衡、细胞膜的完整性。

①补糖。赛前数日内、赛前1.5—2小时。运动

中每隔15—30分钟或每隔30—60分钟。运动

后,时间越早越好,不超过6个小时。补糖量:

每小时50克或者每公斤体重1克。

②蛋白质。应该是总容量的12--15%,1.2—2.0

克,每千克体重。补充维生素,可以提高运动

能力,食物补充钾、钠等其他元素。

③药物手段。化学药物和中药。

④睡眠。代谢同化为主,异化减弱,使体力得

到恢复。

⑤物理手段。采用按摩、理疗、吸氧、针灸、

气功等。

⑥心理学手段。暗示性睡眠休息、肌肉放松、

心理调整训练、消遣娱乐活动,舒适生活条件。

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一、身体素质

1、定义: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

速度、耐力、灵敏、柔韧能力总称。

其发展水平取决于肌肉本身结构和功能特点,

还与肌肉工作是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机能、

神经调节能力有关。

2、意义: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提高运动成

绩的基础、进行特殊专业训练的基础。

二、力量素质。

1、定义: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对抗阻力的能力。

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影响和制约其他素质

的因素,是最基本的素质。

2、生理学基础。

(1)肌肉解剖、代谢特点。解剖特点:生理

横断面越大,力量就越大。肌肉代谢:①肌红

蛋白增加,肌肉储氧能力提高。②肌糖原、磷

酸肌酸增加。③腺苷三磷酸酶、果糖磷酸激酶

活性提高。④快肌百分比提高,肌力增大。

(2)神经系统对肌肉调节能力。中枢神经兴

奋,使更多运动单位参加工作,无训练,60%

肌纤维参加工作,高水平90%参加工作。

3、力量训练原则。(1)超负荷原则。(2)渐

增阻力原则。高水平:负荷8训练到12RM。

低水平:10训练到15RM。(3)专门性原则。

(4)合理练习顺序原则。先大后小。(5)有

效运动量原则。足够大强度和时间。(6)系统

训练原则。

4、力量训练方法:

(1)等张练习(动力性)。作用:①交替性练

习,改善神经协调能力,提高肌力。②大负荷、

少重复,提高肌力。③中等负荷,多重复,肌

肉粗壮。④小负荷、多重复,发展耐力。

(2)等长练习(静力性)。提高神经元的工作

能力,发展绝对力量和静力耐力。

(3)等动练习。作用:使肌肉在整个练习中

产生较大的张力。

(4)离心练习。肌肉收缩同时被拉长。易产

生酸痛。

三、速度素质。

1、定义: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

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分为:反应、动作、

位移速度。

2、反应速度生理基础。

(1)反应时。反应速度快慢取决于兴奋通过

发射弧所需的时间,即反应时的长短。

(2)中枢神经的灵活性和兴奋性。(3)条件反射巩固程度。运动技能熟练,反应速度加快。

3、动作速度生理基础。

(1)肌纤维类型百分比组成、面积。(2)肌肉力量。(3)肌组织的兴奋性。(4)条件的巩固程度。

4、位移速度的生理基础。影响因素很多,如跑:位移速度取决于步长和步频。步长取决与肌力的大小、肢体的长度、髋关节柔韧性。步频取决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灵活性、各中枢间的协调性、快肌纤维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肌肉放松也能提高速度。

5、速度素质的训练。(1)快速变换动作练习。采用给出信号,做出快速反应的练习、高频率动作练习。(2)发展磷酸盐系统供能。重复训练法。(3)提高肌肉放松能力。(4)发展腿部力量、关节柔韧性。进行超等长练习,连续单腿条、蛙跳,发展力量。

四、耐力素质。

1、无氧耐力生理学基础:(1)肌肉糖无氧代谢供能能力。(2)缓冲乳酸能力(3)神经细胞耐酸能力。

2、训练方法:(1)间歇训练法。(2)缺氧训练法,如高原训练法、模拟高原训练法。

3、有氧耐力生理学基础:(1)心肺运氧能力。(2)骨骼肌利用氧能力。(3)神经条件能力。(4)能量供应特点。

4、训练方法:(1)持续训练法(2)间隙训练法。(3)高原训练法

五、灵敏与柔韧素质。

1、灵敏定义: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多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道综合表现。

2、灵敏素质生理学基础:(1)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其分析综合能力。灵活性好,兴奋与抑制转换快,机体的反应就灵敏。(2)各种感觉器官机能状态。有良好的感觉机能,动作准确,变换迅速。时空感觉表现为准确的定时定向能力。(3)掌握运动技能及其其他身体素质水平。

3、柔韧素质定义: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

生理学基础:(1)关节结构及其周围组织的伸展性。

(2)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如改善主动肌和对抗肌之间的协调关系。

(3)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协调能力。(4)减少对抗肌紧张产生阻力。

4、训练方法:

(1)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的训练。(2)提高肌肉放松能力。

(3)柔韧练习和力量训练相结合。(4)注意年龄特征并要持之以恒。

第十二章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

一、负荷阈的组成。

1、定义:体育课和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低限至高限的范围。受到物理、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基本因素包括:强度、持续时间、密度、练习数量。相互联系、影响。

(1)运动强度。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功率。

①周期性运动中,体重是恒定的,以速度来表示强度。为更准确反映生理负荷,常用即刻10秒心率来控制强度的方法。比跑速反映更客观。②非周期性项目,强度指一次性阻力负荷的重量或完成负荷的总重量。

(2)持续时间。一种练习、一堂体育课、训练课所持续的时间。在密度强度相同的情况下,持续时间越长,负荷量越大。周期性练习中,一次练习负荷等于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乘积。

(3)运动密度。全课实际练习时间和全课总时间的比。练习间隔时间越短,重复次数越多,密度就越大。密度还包括一周训练课次数。(4)练习数量。一次教学课、训练课,完成练习的总次数、距离、重量。非周期:总次数。周期性:总距离。力量性:总重量。

二、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生理学基础:心

博峰理论、最佳心率范围理论。

1、心博峰:每博量达到峰值是的心率水平。心率110—130次\分钟每博量最大。安静到运动,心率随负荷而增加,每博量达到峰值不再增加,心输出量增加通过心率加快。

2、最佳心率范围:心输出量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110—120至170—180。

3、中学体育课教学负荷阈控制。

(1)用心率评价体育课生理负荷。平均心率标准:120—140。

(2)充分考虑心博峰和最佳心率范围理论。在心博峰心率水平上维持运动一定时间,发展心肌泵血功能。在心博峰时心率并不高,心脏泵血功能效率不是最高。

(3)考虑到练习内容的特点:周期性项目心率较高,非周期性项目心率较低。

三、中学课余运动训练负荷阈。

1、负荷阈要求:(1)运用各种训练原则,考虑青少年发育特点。(2)比体育教学课要高,但比成人要低,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超负荷原则。(3)应用最佳心率理论,使大多数时间心率处于最佳心率范围,其最高限度因不同项目而不同,有时也可以超过上限。(4)不同项目:100—200米,140—160。400米、800—1500

米,200以上。长跑,180—200。超长跑,140。

非周期项目多在最佳心率范围之内,长周期性

项目要低。

2、中学课余训练负荷阈控制。

(1)强度合理控制,强度不宜过大。青少年

对匀速中小强度负荷易适应,对大强度负氧债

高的负荷不易适应,因为:青少年呼吸循环机

能发育不完善,呼吸能力差。

(2)负荷量节奏合理安排。使大、中、小负

荷合理结合、节奏明显,使疲劳加速消除。

(3)注意不同项目特点。不同项目,要求强

度和时间不同,能量代谢也不同,能量恢复过

程也不同。恢复过程:磷酸肌酸(2—5分钟)、

糖原(15分钟)、蛋白质、脂肪。

(4)注意营养和休息。青少年处于生长旺盛

阶段,蛋白质代谢处于正氮平衡,需大量营养,

特别是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保证充分休息。

四、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效果的评定。

1、安静状态下的运动效果评定。(1)主要指

标:身高(纵向)、体重、上下肢长、肩宽(横

向)、胸围(软组织、肌组织)等。(2)生理

指标:基础心率、动脉血压、反应时、肺活量。

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评定。主要表现:运

动系统、氧运输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3、极量负荷运动效果评定。主要指标:最大

摄氧量、最高心率、氧脉搏和最大做功量。

第十三章少年儿童体育运动

1、生理特点:

一、运动系统。

(1)骨骼。特点:①软骨多,有机物比例较

成人多,因此,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

但易变形。②随着年龄增长,无机盐增多,坚

固性变强,韧性减小。训练时应注意:①培养

正确的身体姿势。②避免跳跃着地过猛。③避

免单一肢体长时间大负荷或左右腿负荷不均

匀的动作。④静力性动作时,多休息、变化体

位和着力点。⑤负重练习要慎用,防止骨化过

早。

(2)关节。特点:①关节面软骨较厚,关节

囊薄。②关节内外韧带薄而松,周围肌肉细长,

伸展性好、活动范围大,所以灵活性、柔韧性

容易发展。③牢固性差,容易脱位,训练注意。

(3)肌肉特点:①含水量多,蛋白质、脂肪、

无机盐少,细嫩。②收缩力弱,耐力差,易疲

劳,但恢复快。

二、氧运输系统。

(1)心脏的重量和体积。均小于成人,与体

重比值和成人相当。随年龄增长,所以训练要

循序渐进,强度和量要严格控制。

(2)心率、心输出量。①心脏、神经调节发

育不完善,但代谢旺盛。②交感神经兴奋占优

势,因而心率快,随年龄增长减慢,19岁基本

稳定。③因心肌收缩力弱,每博量、每分钟输

出量小,但相对每公斤体重输出量大。训练时

应注意:量不宜过大,憋气、静力不宜过多。

(3)血压。①血压低,随年龄增长血管外周

阻力加大,血压也逐渐升高。②青少年会出现

“青春性高血压”,训练时,量不宜过大,少

憋气。

(4)呼吸频率、肺活量。①胸廓狭小、气道

窄、呼吸肌力量弱,肺活量小。②代谢旺盛,

需氧量大,频率高。③随年龄增长呼吸加深、

频率减慢、肺活量增大。训练可提高其功能。

(5)肺通气量、摄氧量。绝对值比成人低,

相对值高于成人。

三、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1)自然增长的特点。其各项素质随年龄增

长而增长,称自然增长。①男女13岁以前,

差异不大。②男15岁左右,女12岁左右,增

长速度快,幅度大。③男16-20岁,女13—20

岁增长缓慢。18岁以后稳定。训练注意:不同

年龄阶段,各项素质增长速度不同,同一年龄

阶段,不同素质发展不同。但都随年龄递增,

大到小的顺序:力量—耐力—速度。

(2)发展阶段性特点。身体素质自然增长包

括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每种素质都是由增长

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但时间长短不一,按速

度、耐力、力量顺序发展。

(3)各种素质发展都有敏感期。不同年龄阶

段,各种素质增长速度不同,敏感期:男7—16

岁,女7—13岁。各种素质达到最高水平年龄。

多在19—21岁。

第十四章运动与环境

1、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1)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的海拔高大大

约1200米。

(2)时间超过2分钟,全身性耐久性

运动,成绩会下降。

(3)由于空气稀薄,减少阻力,短距

离跑成绩提高。

(4)除去速度和耐久性运动以外的项

目,影响不大。对于投掷项目需

要升力的回收到影响,但是铅球、

链球由于阻力减小,成绩会提高。

2、高原训练。定义:在低压缺氧的条件下的

强化训练。包括:运动缺氧负荷、高原缺氧负

荷。生理适应表现:呼吸、血液、心血管系统,

骨骼肌、免疫、内分泌系统的适应。

3、预防热危害的原则:

(1)保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状

况,逐渐增加强度、时间,直到

完全适应。

(2)在一天中凉爽时练习和比赛。(3)

湿球温度在25.5度以上,取消或

修改训练。

(4)安排有规律的饮水和休息,鼓励多喝水。

(5)饮料较凉(8—13度),低糖、含少量或

者不含电解质。(6)在比赛前30分钟喝足水,

400—600毫升。(7)皮肤上洒水,利于蒸发。

(8)强度应反映个人的适应能力,对偶尔参

加运动的人特别重要。(9)应在计划时间内完

成训练,保证运动远的习服。(10)开始阶段,

鼓励补充饮料。(11)每天训练前应称体重。体

重下降3%以上不能参加运动,直到补充足水

分。(12)禁止服用盐片,吃饭时要摄足盐。

4、补充体液的原则:少量、多次,渐渐地补

充体液的需要。水和盐的补充,按丢失体重补

充体液,注意气候因素,穿着适当服装和注意

危险信号。

生理学 复习题

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何谓生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可从哪些水平研究? 2.何谓兴奋性、刺激、兴奋与抑制、稳态、反应、反射? 3.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4.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有哪些?何谓新陈代谢、能量代谢? 5.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并比较其异同及其各自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地位。 6.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7.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 8.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被动转运的方式及其各自主要转运的物质是那些? 2.何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易化扩散、单纯扩散、Na+-K+泵及Na+-K+泵的作用和意义? 3.何谓跨膜信号转导?信息物质主要包括有哪些?什么叫配体、受体? 4.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有哪几种? 5.何谓静息电位(RP)?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 6.何谓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各时相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细胞AP的共同特征? 7.何谓阈值、阈电位、超射、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状态及绝对不应期?8.阈值与阈电位的区别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阈值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 9.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10. 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11.神经纤维上某点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12.何谓兴奋-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Ca2+起何作用?肌丝蛋白各起什么作用?骨 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3.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肌细胞收缩是怎样发生的? 14.何谓肌肉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有那几种?如何影响的? 15.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 第三章血液生理 1.血液组成及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有那些?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 渗透压分别由血浆中何种主要成分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那些? 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下列正常值并熟记前两者的名词解释: 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分类、血小板数 5.简述各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尤其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6.什么叫生理性止血?

《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基本情况 《医学基础》就是我院助产专业学生得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得专业技能与就业状况,根据社会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我们针对《医学基础》课程跨度大得特点,仅平面教学,学生学习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等目前教学存在得问题,从优化理论教学、改进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与加强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改革《医药基础》课程得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探索高职《医学基础》课程得教学规律,建立具有高职特色得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医学知识得掌握,提高学生得综合素质。 2.课程性质 本课程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助产专业学生得一门必修课程,它就是研究正常人体得组成、代谢、功能与在病理状态下人体得形态结构与功能变化及其机制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传统课程中得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内容。本学期学习得内容就是基础医学概论中得正常人体结构与正常人体功能。其任务就是:使助产专业得学生获取所必需得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得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她医学课程与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得能力,更好地从事医药卫生工作打下一定得基础。 3.课程定位 3、1 课程面向得专业岗位需求 通过前期得社会调研,结合近期得深入调查与论证及岗位得需求,确定课程面向得职业岗位主要有:妇产科专业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计划生育机构等。 3、2 专业课程需求 对于助产专业,《医学基础》就是一门专业核心课,为以下后续课程提供必需得理论基础,如《正常人体结构》、《成人护理》、《高级助产》、《妇科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学》、《精神科护理》、《社区护理学》等 3、3 本课程与其她相关课程得关系 医学基础得前导课程有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掌握有关医学得基本理论知识,为医学基础教学奠定了基础。医学基础为后面得《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为后续得教学实习、护理实践打下坚实得基础。 4.课程目标 通过对《医学基础》课程得学习,使学生能概述现代医学相关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得工作任务,不仅具有妇产科护理得特色专长,还要具备普通护士得基本条件,能够应用所学得知识分析与解决生产中得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得辩证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得职业道德观念。 具体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熟知人体得基本结构与功能。 (2)知道常见疾病得概念、病因、症状。 职业技能目标: (1)能够准备描述人体得基本结构与功能。 (2)能够准备识别常见疾病。 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认真细致,为人民健康负责得工作态度。 (2)培养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新得医药知识。 (3)具备良好得职业道德。

2010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2010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测试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1、站立式起跑的口令包括“各就位”、“预备”、“鸣枪”。() 2、排球比赛中A队队员在接发球时,用脚将球踢到了对方场地,裁判判其违例。( ) 3、身体素质一般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素质。() 4、足球比赛中只有双方守门员可以有意用手触球。() 5、《体育和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 的的必修课程。() 6、耐久跑是提高学生无氧代谢能力的有效手段。() 7、足球比赛规则规定直接接到界外球者没有越位限制。() 8、俯卧式跳高是用靠近横杆的腿起跳的。() 9、人体自身发展,需要体育锻炼伴随终身。() 10、体育课按时间先后顺序一般可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11、奥林匹克的理想是“和平和友谊”。() 12、《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 其中1---2年级为水平六。() 13、行进间“向左转走”时,转向后先迈右脚。() 14、篮球比赛时进攻方将球投进后,可以马上要求暂停。() 15、排球“中一二”进攻战术的基本配合方法是由前排3号位队员担任二传,其他五 名队员都将来球垫(传)给二传队员,由二传队员组织进攻的进攻战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标准篮球场的中圈直径米,标准男子排球网高米。 2、三级跳远的第一跳为单腿跳,第二跳为,第三跳为。 3、马拉松全程共长千米。 4、短跑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5、体育和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框架,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 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 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必测内容是、、。 7、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叫。 8、1894年法国教育家建议恢复奥运会,1896年在举行第一届。 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是。 9、耐久跑中的途中跑,要求的节奏和节奏相配合。 10、田径运动可分为田赛、和。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标枪场地落地区的角度是。 A、40度 B、29度 C 、35度 D 、30度 2、下面哪种不属于氧运输系统组成部分的是___________。 A、呼吸系统 B、血液 C、神经系统 D、心血管系统 3、《教师法》是年颁布的。 A、1992 B、1993 C 、1994 D 、1995 4、用右手投掷铁饼,铁饼出手后的旋转方向为。 A、顺时针 B、逆时针 C、顺时针和逆时针均可 D、不旋转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人体工程学课程标准

人体工程学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升本) 适用年级:二年级 课时数:90(理论40+实训50) 主编:马丽媛 主审:李平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人体工程学是以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和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为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为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即人体工程学概述、人体工程学基础知识、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与室外环境设施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人体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率能为主要目标,同时,要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为今后的功能性设计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人体工程学的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能力和认识的提高,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人体工程学概述 教学内容: 1、人体工程学的定义; 2、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 3、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教学要求: 掌握人体工程学的定义;熟悉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第二章人体工程学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人体测量学 2、视觉系统 3、听觉系统 4、嗅觉系统 5、运动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人体的结构尺寸、功能尺寸、人体测量点、人体感官系统特点,并可以熟练应用。第三章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教学内容: 1、人的行为习性; 2、人的环境行为特征; 3、环境构成和行为内容; 教学要求: 掌握人的行为习性;熟悉人的环境行为特征;了解环境构成和行为内容。 第四章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1、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2、人体工程学与店堂设计 3、人体工程学与餐厅设计 4、人体工程学与展厅设计 教学要求: 掌握人在不同环境中人体活动空间尺度的要求;熟悉家具设备空间尺度的要求;掌握知觉空间尺度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 第五章人体工程学与室外环境设施设计 1、人体工程学与步行设施 2、人体工程学与服务性设施 3、人体工程学与无障碍设施

小学体育教师业务考试试卷及答案

株洲市教师业务考试小学体育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B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2.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A A.迁移。B.同化。 C.顺应。D.模仿。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B A.传授学生知识。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D.养成学生品德。 4.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A A.感知能力不成熟。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D.思维能力有欠缺。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B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6.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7.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C A.焦虑症。B.恐惧症。 C.强迫症。D.抑郁症。 8.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B A.积极的情感教育。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D.良好性格的教育。 9.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

大学体育理论考试题目

1.拦近网扣球时,手臂不能伸过球网,否则判过网击球犯规。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2.在做推铅球练习时,可用前脚掌停球或用手直接接滚动的铅球。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3.体能也叫体适能,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获得。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错误 4.器械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组成的器械套路对练形式.( )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5.法国网球公开赛是在硬地网球场进行比赛的。( )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6.篮球比赛中持球队员身体部位触接端线或边线均判出界。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错误 7.古代足球游戏起源于中国汉朝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8.在发展体能时,综合练习方法,是指在教学中各种练习方法往往是相互结合起来运用,就形成了综合练习法。( )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错误 9.篮球运动起源于美国由美国麻省奈.史密斯在1891年发明的。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错误 10.一名运动员站在发球线外被发出的球在落地前击到,他将得到这一分。( )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年排球运动传入中国,当时为16人制,直到1950年中国才推广6人制排球。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错误 12.马拉松被称为距离最长的田径项目。()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错误 13.武术具有攻防技击和外虚内实,貌似神非等特性.( )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14.为了保持适宜的体重,人体要保持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15.拥有良好的体重和围度,需要一生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16.早期的网球的裹球的布是产自英国的坦尼斯镇,所以英国人称网球为TENNIS.( )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17.一般负荷强度大时,负荷量则应减小;反之负荷强度小时,负荷量则应加大。()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错误 18.运动中运用脉搏控制运动强度,脉搏保持在140 ~ 165之间效果最佳。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19.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错误 20.单局数比赛结束后,运动员要交换场地。( )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错误 二、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 21.下列何种运动,在位置安排会有一个守门员?( ) 错误;正确答案:B A) 手球 B) 以上都是 C) 曲棍球 D) 足球

最新生理学复习提纲

Chapter 1 绪论 名词解释 1.生理学2.兴奋性3.刺激4.可兴奋组织5.内环境6.稳态7.反射8.神经调节8.体液调节9.自身调节13.反馈信息14.负反馈15.前馈 问答题 1.人体生理学从哪些水平进行人体功能的研究?试说明各水平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3.在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有何特点? 4.体液调节主要调节人体的哪些生理功能?举例说明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chapter2 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兴奋5.阈强度6.绝对不应期7.相对不应期8.静息电位9.动作电位10.阈电位11.极化12.去极化13.超极化14.超射15.后电位20.“全或无”现象21.电压门控通道22.化学门控通道23.局部兴奋24 电紧张性扩布25.时间总和26.空间总和27.量子式释放28.终极电位29.三联管结构30.兴奋一收缩耦联31.前负荷32.后负荷33.等长收缩34.等张收缩35.最适初长度6.单收缩37.不完全强直收缩38.完全强直收缩 问答题 1.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试比较以“载体”为中介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3 .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4.试述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产生的基本原理。 5.论述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6.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在产生过程中Na+、K+通透性有什么变化? 7.试述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有哪些功能状态?它们与膜的通透住有什么关系? 8.局部兴奋有哪些特点?它是如何转变成为锋电位的? 9.论述兴奋在同一细胞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10.试用肌丝滑行理论来解释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 11.论述骨骼肌兴奋一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 12.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 13.何谓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为什么说在最适初长度时肌肉的收缩效果最好? Chpter 3 血液 名词解释 1.内环境2.红细胞比容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4.红细胞沉降率5.血浆胶体渗透压6.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7.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8.生理止血9.出血时间10.血液凝固11.凝血因子12.抗凝系统13.纤维蛋白溶解14.人血小板粘附与聚集15.促红细胞生成素16.凝集、凝集原、凝集素17.ABO血型系统18.Rh因子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有哪些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品作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4.生理学课程标准(临床专业)

《生理学》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基础部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 , 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制,属生物医学的分支。 生理学是临床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 基础上开设的,并为后续基础医学课(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和临床医学课(诊断学、内科学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结合基层临床工作要求以及后续基础课的授课需要,合理取舍生理学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适当增加课程新进展 , 以便更好的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服务。 本课程安排在第 2 学期,理论学时为52 学时,实验融入机能实验(生理相关实验16学时)。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生理学基本概念; 2.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制。 3.熟悉各系统间功能联系; 4.了解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正常的生命现象; 2.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 3.能分析不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功能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应机制。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3.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要求

序教学教学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学设计建议课时 号名称任务 1.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 1. 能用兴奋性的 生理概念 1. 以人体的生命表 相关知识解释刺 学的 2. 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现导入 生命基激与人体反应的 基本调节机制,负反馈、正 2. 教学内容:运用举本特征联系,并用于实际 一内容反馈的概念例讲解生理基本概2(理论)及功能生活 及相 3.熟悉生理学的研究方念、研究方法,对比调节 2. 能说出人体功 关概法法讲解机体功能调 能调节的方式及 念 4.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任节方式的特点 特点 务和内容 1. 细胞1.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 1. 通过制备蛙类 1. 从新陈代谢导入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 膜的物 现象及其产生原理坐骨神经 - 腓肠肌细胞功能的讲解 质转运 细胞 2.熟悉刺激引起兴奋的标本,能正确使用 2. 教学内容:借标本 2. 神经 的基条件;肌细胞收缩的原常用的手术器械实例讲解神经、肌细 4(理论)二细胞及 本功理 2. 能用物质转运胞的兴奋性及其表 肌细胞 能 3.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兴奋性的知识现,解决因内容抽象兴奋表 上传导的原理;肌肉收点来解释生理现学生不易理解的问 现及联 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象题 系 析 1. 血浆 渗透压 2. 血细 胞生理 功能三血液 3. 血液 凝固 4.ABO 血型及 的鉴定 输血1. 掌握血浆渗透压,各 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 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 1. 能初步鉴定ABO 本过程, ABO 血型及输血型 血 2. 能将输血原则 2. 熟悉血浆酸碱度,各及注意事项运用 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于临床 Rh 血型系统 3. 能利用不同的 3. 了解血沉,红细胞的手段来影响凝血 生成,抗凝物质,纤溶,的速度 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凝 集 1.以输血的由来导 入血液的功能及血 型 2.教学内容: 结合腌制食品讲解 血浆渗透压内容,以 4(理论) 临床病案为例讲解 血液凝固和输血,通 过血型鉴定实验加强 对血型分型原则的理 解 血液四 循环1.心脏 1. 掌握心肌的生物电现生 理象,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 心脏的泵血功能,动脉 泵血机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 制)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2.血管的因素 生理 2. 熟悉心音的种类和意 (血压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形 成、及其意义,微循环的组组织 液成及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 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 成)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 3.心血节 管活动 3. 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的 调节特点,微循环的调节 1. 能用心肌细胞 的自律、兴奋、传 导和收缩特性解 1. 以人体基本生命 释心脏的泵血过体征(心率和血压) 程、机制,解释临导入循环系统 床一些心脏用药 2. 教学内容:借心血 的原理管系统的临床病案, 8(理论) 2. 能分析不同的分析心血管的功能 生理状态下,血压及机制,讲解可通过 的变化及机制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3. 会用组织液生或用比喻来帮助学 成的影响因素分生理解 析病生水肿出现 的原因

小学体育教师考试试题(包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标准篮球场的中圈直径长3.6 米,标准女子排球网高2.24 米。 2、《学生体质建康标准》的必测项目有3项,分别是身高、体重和肺活量。 3、女子100米栏共有10 个栏架,起跑点至第一栏13 米。 4、08年甘肃省对高考体育专业考试项目进行了改革,其中改革后一般身体素质包括1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和原地推铅球三项。 5、短跑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三磷酸腺苷(ATP) 。 6、跳远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 7、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第23 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 8、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叫运动技能。 9、弯道跑技术要求左手臂摆幅小,右手臂摆幅大,重心向内倾斜。 10、田径运动包括田赛、径赛和全能运动。 11、篮球跳起投篮时,应在身体至最高点时使球出手,中远距离投篮球出手后,应使球向后方向旋转。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孔子关于为人师表的名言。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铅球场地落地区的角度是。 A、40度 B、29度C 、35度D 、30度 2、一次标枪比赛中,共有7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每个运动员可跳次。 A、3 B、4 C、5 D、6 3、国家规定,在校学生每天必须保证体育活动小时。 A、0.5 B、1 C、1.5 D、2 4、下列不属于动力性力量的项目是___________.

A、田径 B、游泳 C、吊环 D、球类运动 5、___________ 对增强呼吸系统摄取氧、心血管系统载荷及输送氧的能力,以及组织的有氧代谢利用氧的能力有显著的训练作用。 A、耐力运动 B、有氧运动 C、无氧运动 D、恒常运动 6、决定短跑成绩的主要因素是 A、起跑 B、起跑后的加速跑 C、途中跑 D、终点冲刺和撞线 7、灵敏素质测定方法有___________十字变向跑、滑步跑等。 A、50米 B、100米 C、300米 D、折线跑 8、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___________,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A、冷敷 B、温敷 C、凉敷 D、热敷 9、1895年,由国人发明了排球运动。 A、美国詹姆士.奈史密斯 B、英国詹姆士.奈史密斯 C、美国威廉.基.摩根 D、英国威廉.基.摩根 10、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10秒钟的脉搏数一般认为次较合适。 A、20――24 B、22――26 C、24――28 D、26――30 11、正规的排球比赛每个队有名队员在场上比赛。 A、5 B、6 C、7 D、8 12、足球比赛中,攻方队员触球出端线,由守方在球门区内(任意地点)踢球。 A、球门球 B、角球 C、任意球 D、掷界外球 13、接力跑中的接力区长米。 A、10 B、15 C、20 D、25 14、运球是下列运动的技术。 A、篮球和排球 B、篮球和足球 C、足球和排球 D、篮球和乒乓球

大学体育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乒乓球部分)

乒乓球试题 一、判断题 1.乒乓球是一项集力量、速度、柔韧、灵敏和耐力素质为一体的球类运动。答 案:true 2.乒乓球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供给大脑充分的能量,具有很好的健 脑功能。答案:true 3.乒乓球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能力。答案:true 4.乒乓球运动对保护视力和预防近视起到积极的作用。答案:true 5.乒乓球比赛实行的是每球得分制。答案:true 6.现行的乒乓球比赛方法,团队赛每场五局三胜,单项赛七局四胜。答案:true 7.乒乓球比赛,每局十一分制,先得11分为胜,但10平以后,净胜2分为胜。 答案:true 8.乒乓球比赛,每2分球换发球,直到一局结束,但10平以后,每1分换发 球。答案:true 9.乒乓球比赛的场地标准,长不小于14米,宽不少于7米。答案:true 10.乒乓球球台,长2.74米,宽1.525米,高76厘米。答案:true 11.球拍两面不论是否有覆盖物,必须无光泽,且一面为鲜红色,另一面为 黑色。答案:true 12.球网装置包括球网、悬网绳、网柱及将它们固定在球台上的夹钳部分。 答案:true 13.球网高15.25厘米。答案:true 14.击球时,可以用光板(没有覆盖物)将球击过去。答案:false 15.击球时,击在手指上,将球击过去是不可以的。答案:false

16.击球时,击在拍柄上、拍边上,将球击过去是不合法的。答案:false 17.比赛时,可以将球拍扔出去击球。答案:false 18.比赛时,不执拍手可以触及台面。答案:false 19.比赛时,可以移动台面,只要不是故意的。答案:false 20.对方击球后,在比赛台面上方或向比赛台面方向运动的球,尚未触及本 方台区,即触及本方运动员或其穿戴(带)的任何物品,即为阻挡。答案:true 21.发球时,球必须在球台台面水平面以上。答案:true 22.发球时,可以在端线内发球。答案:false 23.发球时,必须近乎垂直地向上抛球。答案:true 24.发球时,必须等球下落时才能击球。答案:true 25.从发球开始,到球被击出,不能被发球员或其双打同伴的身体或他们所 穿戴(带)的任何物品挡住。答案:true 26.比赛开始时,发球、接发球和方位的选择由运动员商量决定。答案:false 27.双打比赛时,发球只能从右半区发到右半区。答案:true 28.双打比赛,每次换发球时,前面的接发球员应成为发球员,前面的发球 员的同伴应成为接发球员。答案:true 29.双打比赛,决胜局中,当一方先得5分时,应交换方位,接发球次序不 变。答案:false 30.乒乓球和羽毛球一样,双打比赛,一名运动员可以连续击球。答案:false 31.乒乓球比赛,发现发球、接发球和方位错误应立即中断比赛,中断前的 比分一律无效。答案:false 32.乒乓球比赛实行轮换发球法,则每人轮发一分球。答案:true 33.实行轮换发球法后,下一局可以不再实行。答案:false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试题

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公共理论(20分) (一)、填充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把教师界定为:履 行工作的专门人员。 2、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榜样,学生具 有的特点。 3、教师的专业态度要求教师对待学生:倾心相爱,诲人不倦;对待自 己: , 。 4、是教育的心脏。 5、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6、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具体内容是教育 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和。 (二)、简答题:[共10分,每小题5分] 1、简要叙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要叙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二、专业知识(80分) (一)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本小题1分,共10分) 1、篮球比赛中裁判鸣哨时所有球员应立即暂停所有动作,等候判决。() 2、运动除了可以增进人体的生理功能外,更可增进心理功能,使人的态度积极,稳定情绪,舒解压力及有成就

感。 () 3、中长跑采用分道、站立式起跑出 发。() 4、防守篮板球的争抢,个人的弹跳力应重要于防守的卡 位。() 5、从事重量训练时应先做小肌群的动作再做大肌群的动 作。() 6、台阶试验,主要用以测定心血管系统功能,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 () 7、在实施《标准》时,五个学习领域目标在每节体育课上都要有所体现。() 8、径赛的距离应以起点线的后沿量至终点线的后 沿。() 9、篮球比赛中持球队员身体部位触接端线或边线均判出 界。() 10、排球比赛中后排队员不得参与进 攻。() (二)选择题(在括号里填入A、B、C、D即可,每小题1分,共10分) 1、羽毛球女子单打先得几分的球员,为胜一 局?() A、9分 B、11分 C、15分 D、21分 2、初中男子110m栏比赛栏架高度应 为() A、0.762m B、0.914m C、1m D、1.067m 3、当饮食的摄取量大于身体的活动量,身体的体量 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皆错 4、正式排球比赛中,球员的轮转方式 为()

大学体育理论考试题库完整

1. 雅典奥运会举行的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A )年。 A . 1896 B . 1897 C . 1898 D.1899 2. 以自我(B)为基本活动方式来实现对自身的改造,是体育的特有属性。 A.体育锻炼 B.身体活动 C.强体健身 3. 体育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会人们去(A)利用、保护和促进身体发展,它是一种用身体而又去完善身体的活动过程。 A.合理有效地 B.循序渐进地 C.持续不断地 D.周而复始地 4. 体育是(B)的结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社会化进程。 A.物质文明 B.人类文化 C.历史发展 5. 体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是(D)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A. 中华文化 B. 民族文化 C. 各国文化 D. 大众文化 6. 全面提高大学生(B)水平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A. 身体健康 B. 身心健康 C.体质健康 7. 大学体育对大学生(C)教育培养以及人格、品质的陶冶塑造的积极、独特的作用。 A.文化、专业的 B. 思想、道德的 C. 身体、心理的 8. 大学体育的(A)与育人功能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推崇。 A. 健心功能 B. 锻炼功能 C.教育功能 9. 身体活动不仅能够(C)、提高素质,还可以消除紧张情绪、调节心理状态。 A.体育锻炼 B. 活动筋骨 C 增强体质 10. 大学体育的目标之一是进一步理解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B),培养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A. 意义 B. 关系 C. 涵意 11. 现代社会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A)、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A. 心理健康 B.身体健康 C 体质健康 12. 健康的水平可分为:最佳健康、一般健康、(C )。 A. 不健康 B. 次健康 C.亚健康 13.目前危害人类的三大杀手:( A )。 A. 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 B. 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精神病

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性 1、什么叫兴奋性?(P3) 2、哪些是可兴奋细胞? 3、通常被认为是发生兴奋的客观指标——动作电位 第三节机体功能的调节 1、有哪三种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哪一种是最重要的?三种方式各自的特点(最重要是前 两种调节方式)(P4) 2、正负反馈的作用?(P6)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P9) 1、转运的层次结构(分类) 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通道——离子 载体 主动转运(耗能,逆浓度差)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膜电位的概念?及两种表现形式?(P16) 2、静息电位与K+的电位相当,可用其表示。 3、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起码知道上升支——Na+内流;下降支——K+外流)(P19) 4、阈电位的概念(P20) 5、阈值(也称阈强度)的概念?衡量细胞兴奋性常用的指标——阈强度(P23)

第四节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兴奋—收缩偶联的因子——Ca2+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1、内环境的概念(P31) 2、 3、血浆渗透压分哪两类?及其各自的作用?(P3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1、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P36) 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成熟辅助因子——维生素B12,叶酸,内因子; 调节因子——爆式促进活性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阶段(P42) 2、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FXII; 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FIII;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 1、ABO血型的分型(题目千变万化,考试时自己推算)(P45)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1、哪些是工作细胞?哪些是自律细胞?(P49) 2、心肌的生理特性4个 兴奋性经历了哪几个时期?(P53) 自动节律性正常起搏点的位置——窦房结 传导性浦肯野纤维网最快和房室结区细胞最慢及其各自的意义(P56)收缩性自身特点(及与骨骼肌的不同处)(P57)

《航空航天生理学》课程标准

《航空航天生理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航空航天生理学》 英文名称:《Aerospace Physiology》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74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30学时。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航空航天医疗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 航空航天生理学是研究航空航天特殊环境因素对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规律与机理及其防护原理与措施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它既是航空航天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生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且是航空航天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本门课程的学习是完成一名普通的医学生向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转变的重要环节,对于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好的完成航空航天医学本职工作,保障航空航天活动的安全,维护机组人员和乘客的健康与舒适,以及提高飞行劳动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四、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与国家、军队总部的要求相一致。 2、课程教学目标和组织,与学校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定位相匹配,与所有单位的发展目标相符,体现国际化、精品化等一流的办学理念。 3、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渗通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4、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员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5、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组合视频录像、电子幻灯、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