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关系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关系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关系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关系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2018年7月

第41卷第4期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Vol.41 No.4

Jul.,2018

DOI;10.7612/j.issn.2096-5281.2018.04.003

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关系研究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孙青,张晓青%尹向来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济南250358)

摘要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利用效率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实现土地利用效益 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极差标准化法、熵值法、耦合协调等,对2006—2016年山东半岛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综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6—

2016年,17地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态势较为明显,空间上呈

现“济南一青岛”双核格局.(2)研究时段内,耦合度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为0.001~0.029 6,但整体处于

中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度整体稳步上升,上升幅度为0.010~0.045 8,但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呈现沿海

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异格局.(3)整体上,土地利用效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两者

间的差距趋于收敛.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存在新型城镇化与土地供给不充足矛盾,亟需调整城镇化结构,提高

土地利用效益,实现二者的良性共振.

关键词土地利用效益;新型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数;山东半岛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6-5281(2018)04-0016-10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Benefits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Level

一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SUNQing,ZHANGXiao-qing**,YIN Xiang-lai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 nvironmen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Human-Nature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y of Shandong,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250358,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and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refore,how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nd use benefits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an urgent problem. nation,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rel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of tlie land use benefits and the new-

type urbanization level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during 2006—2016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extreme standardization method,entropy method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The results showthat benefits and the level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17 cities are all rising,but tlie dynamic efits wave is more obvious,and the dual core pattern of“Ji’nan-Qingdao”is presented in space.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 coupling degree presented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and the increase range was between 0.001 ~

0.029 6,but t!ie whole was in the middle height coupling phase.The overall level of coordination increased steadi-

ly,and the r ise was between0.010 ~0.045 8,but most areas were still mildly disordered.The spatial variation pat-

收稿日期:2018-01-09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4DM0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RK012)

* 通讯作者,E-mail:suqing1718@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9253436.html,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 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 1980年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又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 在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农村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政府用政策引导农村的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 1994年9月,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开端。 1995年4月,根据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国家土地局、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布《中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依靠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选择一批小城镇,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将小城镇建设提高到了“大战略”的高度。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5年胡锦涛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会议还着重强调,未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产业布局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而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01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特别强调要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失衡是城市发展的巨大阻碍。密集的城市人口为城市发展增添动力,稀缺的城市土地成为城市重要经济来源。城市发展必须要注重综合资源的使用,要妥善处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城镇化城市发展 一、引言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化现代化道路”。从1978年开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速度加快,目前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镇化水平处于急速上升加速时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出现不协调等问题。我国城市如要稳步迈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重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在保证城市发展质量的基

础上,实现城市崛起战略。 二、城镇化概述 城镇化严格来讲,属于舶来品范畴,最早于1867年出现在西班牙A.Serda所编撰的《城镇化基本理论》一文中,英文名为“Urbanization”。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流行。我国国内《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在1992年2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中将城镇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朝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大类。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而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社会城镇化是城镇化重要发展环境。只有四个方面共同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城镇化真正健康发展。 人口城镇化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或人口朝向城镇集中,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导致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土地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建成面积增加,原城市周边土地资源被城市发展所开发利用,逐渐转变为城镇土地。人口城镇化表现为人口朝向城市集中,这一活动过程中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及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人们朝向城市转移的同时,生产方式同样发生变化。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组织关

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及措施研究

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及措施研究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未来全国开发区发展的方向,是加速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把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体系,走出了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新路子。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各项土地利用指标在两年一次的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中连续三次居全省第二名(2008年、2010年、2012年),综合评分达到98.6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项目集中建设、产业集中布局的发展模式,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力争在三年内创建“全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示范区”。 一、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现状 近年来,漯河开发区坚持探索质量型、内涵式增长的新路子,通过招大引强、联大做强、盘活存量、建设标房等措施,使土地资产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显著提高。一是招大引强。开发区始终把招大引强作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先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2家,国内500强企业6家。中粮集团、美国嘉吉、可口可乐、台湾旺旺、统一食品等知名食品企业先后入驻开发区,大项目聚集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美国嘉吉和旺旺休闲食品两个项目均实现了“三个一”,即:亩均投资强度达到100万美元,亩均税收达到100万元人民币,人均产值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成为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典范;二是联大做强,集约节约用地。开发区通过各种方式,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区内企业联大做强,先后实现了北大荒集团与恒瑞化工,今麦郎与鸿盛公司、永利乳业与王老吉、完达山、王牌砂布与百瑞包装、益通肠衣与龙回首高端肉制品、喜多多公司与雅士利乳业、平平食品与广州华栋的合作,引导企业靠大联大,共盘活土地780亩;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吸引了120多家企业入驻,节省土地约2500亩,同时将23个项目拒之门外、核减32个项目用地规模1780亩。 二、下步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一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摸清全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存量土地数量、可利用土地情况、可挖潜能力、用地需求等基础数据,建立《开发区集约节约用地规划》,以规划管控各类建设用地合理布局。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引导企业进标准化厂房发展。采取吸引社会资金建设、鼓励企业按照规划自建、根据企业需要定制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标房建设合理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建设用地的规模引导、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弹性利用,达到报批土地逐年减少、盘活土地逐年增多、供应土地保持平稳,确保土地利用实现集约化节约化精细化。 2.建设专业园区,拉长产业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通过三年努力,实现项目集中建设、产业集中布局的发展模式,通过产

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半岛城市群规划方案出台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济南青岛将成为区域双中心·龙头高昂群雄并起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下) ·培植高标号产业 集群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上)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台誓做经济增长第3极·[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了山东近七成的国税收入·创新春潮涌半岛山东省半岛城市群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滨州欲加盟山东半岛城市群目标:扩大半岛城市群腹地·半岛城市群聚六成投资山东成重要制造基地·个性就是生命力--建半岛城市群就应有一些个性鲜明城市·半岛城市群人 才联盟逐渐浮出水面人才一体化来日可期·半岛城市群副中心--烟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角色·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话题:环境硬优势与“人和”软力量·[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年内启动将组 合1+7都市圈·城市群与凹陷带:县级市--半岛城市群峰的隆起带·[济宁]三个层次两条主线鲁西南济宁都市圈呼之欲出·山东规划鲁西南济宁都市圈济宁徐州争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一核两心壮 大优势集群鲁西南打造济宁都市圈·济宁都市圈大盘敲定以济宁为核心菏泽枣庄为区域中心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由北京大学和省建设厅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5月12日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待省政府正式批准后正式实施。 战略定位为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增长极。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将邹平纳入规划区域,主要考虑到邹平虽然在行政上隶属滨州,但因黄河的阻隔,与同在黄河一侧的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规划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 空间结构为六级节点和三个城市联合区。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其中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

人口城镇化应与土地城镇化到底是什么鬼

人口城镇化应与土地城镇化到底是什么鬼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从微观上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及居民幸福感的大小,从中观上关系到城镇空间布局及交通通达性,从宏观上关系到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苏信集团发现,在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上,不少人存在较大的认识偏差,认为我国土地城镇化相对人口城镇化过快,要求严格控制城镇用地扩张。然而,这不利于正确处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和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认识偏差背后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之一:城镇化与耕地面积呈现“负相关”关系。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耕地面积明显减少,二者之间貌似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出于保护耕地底线及维持粮食自给自足的考虑,政府被迫采取了严格控制城镇用地扩张的政策。实际上,在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制度下,城镇用地扩展基本不会影响耕地红线及粮食安全。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耕地增减成因数据看,1999—2008年建设占用对耕地面积减少的责任仅为17%,而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别为56%、23%。并且,1997年以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使建设占用的耕地均通过开发复垦整理等方式得到弥补。 内因之二:农民工群体在农村和城镇的“双重占地”加剧土地资源紧张。 当前,我国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到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的50%,这意味着当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如果能够把农村人口原有的居民点用地部分地复垦为耕地,城镇化反而会节约耕地资源。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及土地制度等制约,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未能市民化,这些人口既占用了城镇建设用地,还保留甚至扩大了宅基地等农村居民点用地。其结果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在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这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紧张,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紧张。 内因之三:工业用地粗放利用。 由于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竞争的需要,地方政府曾长时间免费或低价出让工业用地,这使得城镇建设用地中的工业用地利用粗放。中央政府虽然多次要求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但当前工业用地粗放利用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加上不少地方普遍出现的“大广场”、“大马路”等,使得不少人由此判断我国土地城镇化相对人口城镇化过快。确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用地比例明显偏高;但在另一面,我国居住用地比例明显偏低。居住用地的供给不足,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科学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八个设区城市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2020年,有关重大行动计划安排在近期(2006年—2010年)开展,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年—2010年)》 5、国家、山东省和各地其他相关规划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五条发展总目标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条发展分目标 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 青岛要率先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之一,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2、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 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 依托胶济-蓝烟铁路、沿海铁路等主要发展轴线,选择有利区位强化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集聚,强化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与外部区域的社会经济联系,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活力、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 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群体。 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土地规模种植经济效益

---------------------------------------------------------------范文最新推荐------------------------------------------------------ 土地规模种植经济效益 根据专业学术资料介绍和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较大规模的平整种植土地不仅可以为农民和农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为农村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一、平整前的耕种状况通河县目前拥有种植耕地180.2万亩,其中水田120万亩,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可种植耕地的80%为丘陵地貌,其余为平原,土质肥沃、土壤较疏松,境内有大小河流27条,水资源丰富,特别适宜水稻种植,是水稻主产区,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据调查统计,在现有120万亩的水田面积中,单池面积在5亩以下的约占80%,也就是说:有近96万亩的水田目前还不适于大中型机械整地、插秧和收获作业,严重地制约着大中型机械作业效率的发挥,同时由于单池面积小池埂多,致使筑埂用工多,既减少了种植面积,又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二、平整耕地的目的及意义1.目的进行大规模标准化平整土地,建立方条田,使水田单池面积达到5~7亩的理想状况,实现连片作业,充分发挥大中型机具轮耕整地、插秧和收获作业的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放出大批劳动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意义一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需要。通过机械化作业,能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消灭病虫害、增强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利于提高粮食品质和粮食产量。二是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实施规模化耕作和集约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劳动力转移。三是强化管理的需要。可以提高各作业环节的标准化水平,满足作物生长的条件,通 1 / 3

新型城镇化意义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坚持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产业聚集和公共服务提升,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居乐业平台,更好地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切实保障全体居民的发展权利,让所有人享受现代文明,实现全面发展。 (二)加强和提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坚持超前规划,质量优先,加强城镇道路、电力、给排水、通信网络、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住房以及商贸、餐饮等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三)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要积极推动城镇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多力支撑的产业体系,并以产业为保障,促进城镇承载力提升和各类服务配套,推动城镇与产业共同升级,吸引和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实现产业、城镇、人口有机融合。(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积极发展城镇产业,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使进城人口能够实现稳定就业,服务有保障,生活安居乐业。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能力,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真正融入城镇,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 (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各类要素,不断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城镇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推动农村改造提升,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应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要求,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城镇历史和文化特色,承接历史脉络,凸显特色和建设风格。 (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群为单元,突出城镇的相互关系及分工合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与服务功能,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和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在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需要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基础。 (一)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幅度增加,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问题。同时,城镇化能够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人口在城镇集聚,发挥城镇的规模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推动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同时带动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三)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和火车头。加快城镇化,目的在于让发展要素最大限度地集聚城镇,以城镇为平台交换整合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城镇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过度消耗,通过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摘要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8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分布的密集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该地区北接京津唐和辽东半岛,南联长三角经济区,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土地面积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4244万,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2006年底山东半岛城市群GDP总量14484.52万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二,超过了辽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辽宁全省GDP总量,也超过了京津唐三市之和以及沪宁两市之和,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都非常大。山东半岛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资源和经济优势,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土地紧缺、水资源不足、无序竞争、缺乏整合等问题和挑战,如何加快山东半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使其尽快成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已成为我省面临的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山东半岛城镇体系、城市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安全格局,整合半岛城市群各类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全省区域发展的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和城市密集区、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对外联系的交通通道与物流中心,辐射全省,带动山东省的整体发展。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入剖析了半岛城市群发展的宏观背景、存在问题和环境容量,通过对总体发展目标、区域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等进行统筹安排,为半岛城市群确定了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发展目标,三个发展阶段,四个战略定位,六大发展战略,四条发展轴线,四类空间布局,六级规模结构,八项行动计划"。 一个发展目标:即要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分目标为: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体;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三个发展阶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建设,增强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促进8个设区城市的一体化整合,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城市体系完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分布密集的多条城市带,都市连绵区初具雏形,到201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60%。2010~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城市体系逐步优化完善,城市群网络化程度大幅提高,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到202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70%。2020~2050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在环黄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地位日益突出。 四个战略定位:即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在环黄海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之一,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推动"中韩日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冀、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山东省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的前缘,是全面体现山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密集地带。六大发展战略: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人口城市化战略,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龙头带动战略,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以培育都

基于SPSS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基于SPSS的重庆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向海霞,王 力,陈 引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运用经济学理论、SPSS实用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对重庆市3个经济区中的6个区县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状况进行了分析,可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同时,研究了上述3个经济区的特点及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重庆市提高农地、农村、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措施以及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效益;土地利用;spss因子分析方法;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8)01-0012-03 Analysis of Econo mic Efficiency of Land Utilization in Chongqing Cit y Based on SPSS XIAN G Hai2xia,WAN G Li,CH EN Y in (School of G eography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Applying factor analysis of multitudinous statistics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economic theory,this study analyze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land utilization in6counties in Chongqing City.Obvious regional diversity is noticed in terms of the level of land utiliz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of the three major economic zones of Chongqing are studied and several measures are advanced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utilization of faming land,rural land and urban land.The direction of the f u2 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discussed. K ey w ords:agricultural economy;economic efficiency;land utilization;factor analysis based on sp ss;Chongqing City 无论是追溯古文明衰落的痕迹,还是展望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无不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休戚相关。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能源和资源五大问题均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有关[1]。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是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核心,它是一般经济效益问题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具体化。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为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布局提供基础和依据,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就目前研究而言,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定量研究比较困难,而其经济效益是可以进行定量评价的。根据2005年重庆市的统计年鉴,笔者通过比较研究6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提出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重庆市提高农地、农村、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概念 在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经常需要同时调查或分析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可能归为几类,而每一类均具有相同的本质,常称为因子。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潜在指标(因子)的线形组合来表示实际存在的多个指标,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分组,使组内变量间高相关、组间变量低相关,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就是因子。 (二)因子分析应用 1.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分析,从中找出少数几个能够控制原始变量的随机变量F i(i=1,2,…m),选取公共因子的原则是使其尽可能多地包含原始变量中的信息,建立模型X=A?F+e,忽略e,以F代替X(m ≤p),用它再现原始变量X的众多分量X i(i=1,2,…p)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简化变量降低维数的目的[3]。通过分析研究,具体结合了6个区县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10个指标构成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第6卷第1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6,No.1 2008年2月 Journal of Sout 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Feb.2008 ①收稿日期:2007-08-30 作者简介:向海霞(1984—),女,重庆万州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土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但是解决已经进城的几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公平待遇问题,而且对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的大事。 作为位于祖国西南部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XX省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更是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壮举。 一、影响世界的重大意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这场预计未来20年内由3亿农民移居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革,将为中国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提振世界需求释放巨大动能。 (一)我国的城镇化能够使地球上十几亿人迈入现代化行列,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4,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全球X围来看,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实现社会公平、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都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我们总结了建国后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终于实现了国际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以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具有全方位性和开放性,不以任何国家的衰败为前提。中国顺应历史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及时调整和转变发展战略,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与竞争,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不断前进,使14亿多的人民生活初步实现小康,国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巨大贡献。 (二)中国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城市化和现代化只是不能实现的梦想。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而来,是在一个非常差的底子上,而且是在常年战争的废墟上开始建设的。这一点与许多当年也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发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向全球的扩X,是现代世界演进的方向,异质的其他民族除了调整自身,很难抵抗得住这种文明形态的挑战。于是,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欧洲之外的民族,

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不协调

关于城镇化的内涵,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纵观各学科对城镇化的不同理解,陈春等人将城镇化的内涵概括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①人口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核心,其实质应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 ②经济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指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则是城镇化程度的表现; ③土地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载体,主要表现为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 ④社会城镇化。伴随着经济、人口、土地的城镇化进程,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都会发生转变,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基于这四个内涵,不同的学科对城镇化有诸多讨论,其中,又以人口城镇和土地城镇化为甚,前者是城镇化的核心,后者是城镇化的载体,任何关于城镇化的讨论,都绕不开土地和人口。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始终难以协调此二者。所以我们主要针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开展讨论,分析其在我国未能协调发展的原因,由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此造成的影响,并给出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评判体系 来源: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_陈凤桂 赋予上述指标不同的权重,代入公式可计算人口城镇化指数f(x)和土地城镇化指数g(x) 再根据下述公式,即可计算协调发展水平。

式中:D 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C 为协调度;T 为发展度;α 和β 是待定权数,k≥2。f(x)为人口城镇化函数,g(y)为土地城镇化函数。ai、bj为权重。 2.我国的评价结果 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结果 数据来源: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_陈凤桂 从上表可以看出,到2002 年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达到0.62,进入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4 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至0.76,属于中度协调发展类;2005 年进一步上升至良好协调发展水平阶段,达到0.84;直到2006 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超过0.9,步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从发展和协调两个维度看,依旧是发展度T 低于协调度C。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两个维度看,2002—2006 年,土地城镇化指数低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因此属于土地城镇化滞后型;2007 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达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0.92,出现土地城镇化超前现象。 3.关于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解释: 第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但对人口城镇化所发挥的“吸纳效应”则相对有限,人口城镇化因而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虽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形成对土地和劳动要素的大量需求,但两种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转化的过程和结果却存在差异: 一方面,工业化进程直接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从而促进了土地城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只是使大部分人群进入城市后从事“候鸟”式的迁移,而并没有带来城镇人口的大规模增长。 第二,由于能从土地的低价征收和高价转让中获取巨额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激励其推进土地城镇化,而对人口城镇化的推进则由于其带来公共支出的增加而相对缓慢,这一行为加剧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失衡。自1994 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在承担更多事权的同时,却仅有较少的税权,其财政收入来源相对有限,因此,这一“窘境”迫使地方政府不可能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由于地方政府形成了对土地财政收入的长期依赖,因此财政收支水平的提

工业园区发展中土地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

工业园区发展中土地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上) 作者:龚健崔元星未分类 2005-9-13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布局探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园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工业园区可以把土地、劳动力、服务等优势集聚在一起,形成规模,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本地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据统计,仅54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85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7%。由于工业园区不仅成为各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各地政府都会划出些成片地块来引领当地经济发展,根据产业功能、规模及政策的不同,这些区域往往冠以不同的名字:开发区、工业园、科技园、软件园、物流园等各种产业园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各地掀起了开发区热,有些开发区不仅是一个工业区,而且承担着城市新区的职能,甚至成为城市新的CBD,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工业再生产场所、工厂聚集地,而是一个城市再生。 一、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特点 我国的工业园区是在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不够成熟的背景下产生的,带有较浓的政府行政色彩。土地作为工业园区实现经济效益的生产要素之一,扮演着经济效益和行政行为的双重角色。 1、用地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旧城改造用地为辅 由于旧城改造成本高,土地权属复杂,效率低,用地规模小,连片开发度差,且随着城市“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的布局思路的实施,因此,大多数工业园区选址都独立城区开发,距母城30—50KM左右。这些开发区的各种市政设施及配套都要新建,包括水电、煤气、通讯、道路、排污等相关的市政及生活配套设施,为了使开发区与主城区的联系,通常会修建高速公路或快速干道。这些开发区的建设用地大多是占用农用地,然后通过征用把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土地统归开发区管委会管理。也有的开发区依托老城区,充分利用原有的各种基础设施,这类开发区通常是一些高新开发区,如深圳高新科技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各地开发区的建设大多是选择类似城市新区或新兴工业基地的建设方式,是一种外延式的扩

【城市规划】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1总论 1.1规划名称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2任务由来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地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研究区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聚集的态势逐渐显现,卫星城镇逐步发展,以交通干线为主线形成的城市带和产业带逐渐形成,城际间客运需求大幅增加。虽然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公路、铁路、民航网络,但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幅增加的过境客货运量、城际客货运量和区域对外中长途客货运量,既有交通方式能力已经或即将不足,必须发展新的交通系统。城际铁路具有全天候、运能大、用地省、节约能源、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小、公交化等优点,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建设速度快、安全性好、运能大的城际铁路可以改善交通结构,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运输方式,并通过大型换乘枢纽与市内轨道交通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了立体换乘甚至是零换乘,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能有效地解决区域交通运输瓶颈、提高通勤速度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促进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必须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既是缓解区域主要通道运输紧张状况、满足城际客运需求的需要,也是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报告编制工作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3评价范围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山东省内14个行政区域,评价对象涉及到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要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其影响范围也相差较大。因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既要考虑不同的环境要素,又要考虑不同的建设方案。

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探索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模式

收稿日期:2003-09-1 作者简介:张忠国,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探索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模式 张忠国1 高 军 2 (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2.青岛市规划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 从土地资源的经济和生态特性入手,结合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探讨了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关键词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4)02-0104-04 土地是城市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赖以生存的载体,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自从城市诞生以来,城市中的人地关系一直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城市土地的供给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怎样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实施有效控制,已成为我们必须加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1 问题的提出:当代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 与弊端 1.1 城市用地浪费严重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扩展用地是必然的。但是,由于长期对土地使用效率重视不够,忽视内涵改善,过多盲目地外延式扩大,导致放着大片的旧城区不去改造利用,造成闲置荒芜或者利用不当,而使城市郊区化严重。 1.2 乱征滥用耕地 有的多征少用,有的早征晚用,有的征而不用,这种现象不仅直接侵蚀了耕地,造成了大量农业用地的流失,而且会影响到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从而影响城市的经济效益,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 1.3 土地的经济效益无法体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由国家统一分配,无偿 地、无限期地交给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使用,使土地的经济价值无法显现,土地的所有权也不能在经济上体现出来,甚至连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投资都不能收回,土地使用单位具有实际的所有权,又没有任何的经济负担,闲置浪费严重,使土地的经济效益不能正常发挥。 1.4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的过度集中,经济密度过大,使城市进行着大量的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商品消费等活动,在生态环境防止和处理技术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大量的生产和生活废弃物被排出,并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大量的城市开发建设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些都给未来城市的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成本。 2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1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和生态特性 土地资源具有经济特性和自然生态特性。土地的自然生态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同时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获取长远经济效益的体现。土地的经济特性是土地利用的社会属性的反映,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空间,是以人为本,以利用土地为特点,以获取聚集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经济系统。城市以利用土地为前提,土地以承载城市和城市经济为职能,从而显现出鲜明的经济特性。 (1)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面积是一个常数,它作为自然资源,既不象阳光、空气那样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不象生态资源那样是一种再生资源,人们只能改造 104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4年 第14卷 第2期 CH INA PO PULATI 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 NT Vol.14 No.2 200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