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拉美生态危机对中国生态文明构建的启示

拉美生态危机对中国生态文明构建的启示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3·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获奖论文

拉美生态危机对中国生态文明构建的启示

张理霖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当前环境问题的密切关注。拉美作为中国传统的友好伙伴,与中国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也出现过与中国类似的生态问题。因此,研究拉美的生态危机问题,从他们的发展历程中总结规律,吸取经验和教训,无疑对当今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从拉美生态危机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危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以及对当今中国生态文明构建的启示。

关键词拉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构建Latin America ecological crisis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在2012年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单独列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五位一体”的布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经经济上的高速持续发展,仅仅三十年,便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在经济超高速发展的背后,产业结构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却已经不容忽视。因此,十八大报告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充分显示了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拉丁美洲作为中国传统的友好伙伴,在国家发展上与中国有着很多类似的地方。历史上都有沦为殖民地的惨痛历史,独立后也同为后发型国家,都经历了短时间内现代化的进程,也同样面临过经济高增长后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研究拉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从拉美的经历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吸取他们的教训,借鉴他们处理生态危机的经验,无疑对当今中国的生态文明构建具有启示性的作用。

一、拉美国家出现的生态危机

拉丁美洲通常用来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大片以罗曼语族语言作为主要语言的地区。拉丁美洲主要有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有巴西、墨

西哥、古巴、阿根廷、乌拉圭。从15世纪开始,拉美曾遭受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到了1826年,经过与殖民者的长期斗争,拉美十多个国家宣告成为独立国家。直至今日,拉美在探索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了一段十分曲折的历程。其中既有经济高速发展的辉煌历史,又有饱受二战炮火摧残和金融危机冲击的惨痛经历。

拉美国家曾是地球上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地域内不仅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而且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的各种矿石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同时,拉美又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地区之一,在1900年,拉美森林覆盖率曾经达到了85%以上,温带林木郁郁葱葱,草长莺飞的场景随处可见。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方式和民众环保理念的错位,到了本世纪,拉美大陆这块“世外桃源”却开始面临巨大的生态危机,各方面的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热带雨林的面积急剧减少,根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统计数据库显示,1980到1990年的十年间,每年消失的森林数都在700余万公顷。而到了近几年,毁林开荒的速度更是惊人,据统计,1990年至1996年之间,拉美的森林就减少了3000多万公顷,相当于意大利的国土面积。森林的消失使得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大批珍贵的动植物面临灭顶之灾。同时拉美的水资源污染不断加剧,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得工业区和城市周边的水体污染严重,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空气质量不断恶化,城市中汽车数量呈爆炸性增长,不仅造成交通堵塞,而且尾气排放量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导致拉美各大城市饱受空气污染问题的困扰;固体垃圾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由于垃圾处理设备和技术的缺乏使得固态垃圾的处理对拉美而言,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最后大部分都采取了填埋等简单方式进行处理。到90年代中期,圣保罗市每天制造垃圾2万多吨,75%的垃圾被填埋,13%堆积于野外,9%用于植物堆肥,仅3%得到焚烧处理①。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也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墨西哥城上空的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含量都达到了危险程度。据墨西哥卫生部门统计,墨西哥城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市民,每10万人中有93人死亡,居世界之首②。

二、拉美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自然环境优美和资源丰富的拉美为什么历经了几百年的发展,却变成了地球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是有很多原因值得反思的。拉美国家产业结构缺

①CEPALSTAT,http://websie.eclac.cl/infest/ajax/cepalstat.asp?carpeta=estadisticas&idioma=i

②杨西:《环境保护与拉丁美洲》载《拉丁美洲研究》,1992年第3期

陷和在国际分工中的末端地位、对于外资的过度依赖、超前和过快的城市化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淡薄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拉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靠着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独立后的拉美在工业化的早期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早在19世纪初,拉美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人均国民实际总产值达250美元(按1960年价格计算),超过北美(239美元)①。但辉煌的数字后却暗藏危机,由于早期靠出口初级产品的战略取得了经济上的显著成绩,拉美后期的工业化一直没能摆脱早期政策的影响,学界有人将拉美的现代化进程分为3个阶段,即初级产品出口模式阶段(1870~1930年)、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阶段(1930~1982年)、外向发展模式阶段(1982年以来)。在前两个阶段中,当时正在工业化的欧美国家对拉美原材料形成了很大的市场需求,使得拉美靠向外出口初级产品取得了经济上的辉煌的成就,以资源的过度开发换来GDP的快速增长。虽然在此期间中,发展模式的缺陷有一定的暴露,但由于被表面经济持续增长所麻痹,各拉美国家的政府都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一直到了第三个阶段,当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国际市场主流时,才让拉美国家产业结构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缺陷暴露无遗,但由于早期调整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经济转型回天乏术。

因此直至今日,拉美许多国家的发展仍然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往往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区环境恶化越严重。在多数拉美国家中,矿产业和农业占到收入国家收入的很大比重。巴西的铁矿和秘鲁的铜矿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为了扩大产量,很多拉美国家国内的矿山都于过度开采的状态。过度的开采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地层的断陷造成水土的流失;小型企业由于资本有限和技术的匮乏,粗放的开采形式使得矿石利用率很低;冶炼过程中所排出的气体,又没有按照环保的要求进行处理,使得大部分废气中硫元素超标,形成酸雨,对当地的大气、水还有土地造成直接破坏。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压力也很大。1954年,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近90%的收入来自香蕉和咖啡的出口②。近些年来,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在很多拉美加勒比国家,农业仍是重要的产业,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伐木造田成了唯一途径,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巴西在1990年,耕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99%,森林占61.47%,到了2007年,耕地占到了7.03%,森林减少到了55.74%③。特别在国际粮价飞涨的今天,为了

①王小刚:《拉美国家“国家化”的成因及教训》,载《兰州学刊》,2008年第10期,第60页

②杨志敏:《从拉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意义》,载《拉丁美洲研究》,2009

年10月第5期,第44页

③CEPALSTAT,http://websie.eclac.cl/infest/ajax/cepalstat.asp?carpeta=estadisticas&idioma=i

获得超额的利润,巴西向亚马逊丛林“进军”的脚步越来越快。1969年至1975年,亚马逊地区的森林就被毁掉11万多平方公里,巴西的森林面积与400年前相比,整整少了一半。此刻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伐木造田仍在进行,每年都有大量的树木被伐倒,密密麻麻的大豆田、棉花田取而代之。热带雨林的人为破坏使得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不复存在,有人预测,如果亚马逊的森林被伐尽,地球上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同时至少将有50-80万的动植物灭绝,届时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危机。归根结底,拉美资源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对环境的恶化负有主要责任。

第二、失控的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严重污染

在后发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进程中,会出现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聚集,乡村地区逐渐变成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这个过程称为城镇化,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国际上常用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20世纪30年代,拉美的城镇化大幕拉开,到了六十年代,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拉美城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剧性,城市中的人口数量类似“爆炸性”的增长。据统计,欧洲的城市人口由占总人口的10%升至60%经历了50年的时间,而拉美国家仅仅用了25年的时间①。

拉美国家的急速城市化,使得国内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与其城市化进程的不相适合,城市化远远走在了工业化的前面,环境问题立刻突显出来。失控的城镇化进程让城市中人口迅速集中,水资源供不应求,由于污水处理设施的不足,使得城市中,特别是贫民窟中的生活废水基本上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向河流。2004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报告指出,在拉美只有40%的污水进行过处理,其他污水则流入大海和湖泊,造成污染。拉美本来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但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享受到洁净放心的自然水②。汽车和各类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废气排放量逐年上升,使得空气质量变得十分糟糕,巴西的圣保罗宛如一个世纪前的伦敦。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垃圾围城”的困境,在城市周边简单填埋着各种固态废弃物、白色垃圾、电子垃圾,这些垃圾散发出恶臭且持续污染着当地的地下水。

另一方面,失控的城镇化造成城市中贫民数量增加,贫富差距引发严重的“搭便车”心态,这种心态驱使社会大部分人对环境保护无动于衷。虽然环境保护作为一种集体行动,不可避免的会有“搭便车”的现象,但是在拉美贫富差距巨大的背景下,“搭便车”的心态在各个阶层中如病毒蔓延,成了人们心中的“顽疾”,在社会中很难找到一个阶层对环境保护有持续的热情。

①杨志敏:《从拉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意义》,载《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10月第5期,第45页

②郑秉文:《拉丁美洲城市化: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年,第341页

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拉美就一直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地区之一,虽然近几年来在其城市化进程中,拉美各国政府为了缩小贫富差距,采取了多种措施,使得情况有所好转,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是即便如此,90年代拉美的基尼系数仍是0.493,远在0.4的警戒线以上,财富的分配还是处在不公的水平(见图1-1)。

1-1 20世纪20年代-90年代拉美地区基尼系数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Klaus Deininger and Lyn squire, A New Data Set Measuring Income Inequality,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vol.10, No 3, sep 1996 , pp. 565-591.

严重的两极分化导致社会中富人与穷人间互相不信任,穷人认为国家的钱都被富人装进了口袋,保护环境应该是他们的责任;而另一方面,拉美国家的富裕阶层认为保护环境应该是国家的责任,这么多穷人都在污染环境,又凭什么要求我一个人来保护。在这种“搭便车”心理的驱使下,穷人指望富人,富人指望国家,最后大家都无动于衷。贫富的高度分化也导致的社会风气的混乱,腐败丛生,小偷骗子大行其道,人们彼此间也相当冷漠。因此对环境保护这种耗时又长,收益不明显的工作,社会中的多数并不感兴趣。

拉美失控的城镇化不仅直接造成环境的破坏,由此而生的贫富差距也滋生了“搭便车”的心态,间接地使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不够热心。

第三、教育缺失的所导致人们环保意识淡薄

在学术界谈到拉美国家之所以坠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除了例如诸如产业结构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表层原因外,深层原因是整个拉美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平等的、开放的教育体系,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支撑。拉美的人均受教育程度远低于世界水平,残破的教育体系就是对这个结论的最好证明,拉美的生态危机之所以产生,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教育缺失所导致的人们

环保意识上的淡薄。

拉美国家的教育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低等教育的质量低劣,学生的留级和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据美洲对话组织和振兴美洲教育协会2002年发表的《拉丁美洲教育回顾》的调查报告称,阿根廷与巴西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结束高中的学业。实际上大量的,住在贫民窟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能够进入高中,而且即使进入了高中,也不能保证能够毕业;另一个方面就是高等教育的入学的门槛很高。知名的大学大多是私立,且收费昂贵。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材料,墨西哥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60%来自经济富裕的家庭,巴西经济条件优裕的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70%①。虽然最近几十年,各国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但是拉美仍是世界上教育质量最低的地区之一。

中低教育的低劣与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使得拉美国家很难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居民素质。根据调查显示,个人对环保的关注是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的。在拉美贫穷地区,很多父母都没有完整地接受小学教育,自己的环保意识就很不够,对子女也很少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中,辍学打工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很多孩子小学教育都没完整接受,就匆匆走向社会。近些年来,拉美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教育质量不高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民众环保意识的偏低也是拉美生态危机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拉美生态危机对中国生态文明构建的启示

拉美的这些经历向中国证明,在国家现代化的初期,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人力优势来发展经济,是一种可取的路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如果经济结构不进行适时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恶劣的生态环境就会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健康的重大威胁。

目前的中国也暴露出与拉美相似的环境问题。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环境保护思维导致生态环境巨大破坏;毁林开荒引发水土流失;过快的城市化带来严重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以至于有人说我们中国现在的发展方式是“发祖宗的财,断子孙的路”,如果听之任之,拉美的惨痛经历就将是中国的明天。从拉美的教训中,对于中国自身的生态文明构建,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第一、要继续转变经济结构,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在取得了经济上巨大的成功以后,却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源环境不断恶化,

①王小刚:《拉美国家“国家化”的成因及教训》,载《兰州学刊》,2008年第10期,第63页

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压力的上升,使得传统的人力资源越来越不明显,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具体国情告诉我们,欧美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过去长时间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做出调整。

拉美生态危机之所以爆发,主要还是归于由于长期对外资的依赖,早期形成了一个以出口初级产品为导向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后来虽然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不断上升,甚至一度超过60%,但这主要是由于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快速涌入城市而造成的畸形现象,拉美的经济结构至始至终都没有摆脱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

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构建来说,转变经济结构是首要目标,从经济上不转变,单纯的环境治理就难有作为。过去的产业结构对增长速度的盲目追求不仅没有提高实际的增长速度,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要减少过去重工业所占的畸形比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将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结构向依靠技术、依靠资本的方向转移,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二、从“事后治理”向“事中治理”的环保理念转变

拉美国家在早期,由于缺乏环境保护的经验,因此对于国内所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大部分拉美国家才开始大规模立法,设立环境管理部门来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因此拉美的环保思维典型的体现着与欧美工业国早期相似的“事后治理”的思维。

由于我国现代化起步晚,为了赶上世界发展的脚步,我们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上。因此对环境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污染,采取的也是事后治理的思维。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一方面形成了一种“生产—消费—污染”的恶性循环。而另一方面,针对环境的破坏又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末控制”(end of pipe control)策略,形成一个“治理—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这两个恶循环叠加在一起,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经济发展越快环境污染越重,环境污染越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就越多。环监部门对于污染问题疲于应对,无可奈何。

因此想要破解这个难题,除了改变过去传统的产业结构,与之相对应的落后

的环保思维也必须转变甚至抛弃。中国的发展决不能走西方工业国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转变思维,由环保的“事后治理”逐渐向“事中治理”转变。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在生产过程中做好对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过去依赖自然资源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的循环经济,以实现资源环境的综合利用,改善环境质量。意识决定行为,要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确立环境保护“事中治理”的思维。

第三、保持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的适当,走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

拉美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失控的,过度的城镇化进程难辞其咎。以墨西哥城作为代表可以看到失控的城市化所带来的后果。“行驶在墨西哥城的中心大道高速公路上,《环球》杂志记者看到两边山头上布满了密集的房屋,那便是一个个成片的贫民窟。走进去会发现这些地区很少有水泥公路,更多的是土路和石子路,一刮风就会扬起阵阵尘土,房屋矮小破旧,有些区域犹如地震后的废墟。”①在贫民窟中,由于缺乏自来水和下水管道设施,对环境破坏相当严重。以至于有到拉美的旅游者发出感叹,一条清澈的小溪只要流经贫民窟区域,出来就已经成了黑绿色。拉美生态危机的教训向我们证明,当一个国家城镇化的速度超过了它的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之时,不仅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也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让蓝天白云不再;过度涌入的农村人口使得整个城市拥挤不堪;贫民窟的无序扩张使得社会环境持续恶化,失控的城市化使原本的城市越来越不适合生存。

目前中国也正在进行着城镇化,到了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城镇化有效地缩小了城乡的差距,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住房、医疗、环境、卫生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国内不少城市中居住环境急剧恶化,如不少大型城市里的“城中村”,基础设施的匮乏所造成的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为了让中国不重蹈拉美的覆辙,我们必须保证城镇化的速度与城市基本设施的容纳能力相协调,否则超前的城镇化会带来诸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等全面的环境危机,使城市变得越来越不适宜居住。城镇化建设不是二元发展,也不是简单意味着城市越来越大,城市中人口越来多。而是要有序地将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中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并保证在城镇中为其提供一个良好宜居的社会环境。对此,一方面要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要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加强对城市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继续推行严格的减排目标和政策,引进国外领先的污染物处理技术,改造落后的下水道管线和污水处理厂,保证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环境污染减少

①搜狐网:“城市病:墨西哥告诉北京”,https://www.wendangku.net/doc/c99266824.html,/20110728/n314835917.shtml

到最小。

其次,对于环境保护中“搭便车”的现象也需要警惕。一方面要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贫富差距的不可避免,对城市中的贫困群体要加强关注,通过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来缩小差距,保证其拥有基本的住房、医疗、卫生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贫富差距所引发的“搭便车”现象的蔓延,也要引起高度关注。明确后果与责任之间的联系,不管是哪个群体,谁污染环境谁就必须接受处罚,主张谁污染谁治理、污染越大、社会影响越恶劣的,处罚越重,保证权责的分明。

第四、向全体国民推行培养环保意识的教育活动,增强国民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终究还是个人行为,它不靠个人、某个城市、某个国家部门就能单独解决。就如对水污染的治理,上游的污染不解决,你下游治理得再好,污染处理水平再高也是无济于事。要想处理好生态问题,就必须靠全体国民每个人的努力,拉美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巴西的库里蒂巴市,为了调动全体市民的环保积极性,发起了“让垃圾不再是垃圾”的垃圾回收活动。在这项运动中,动员全市家庭从垃圾中分离出可回收利用的物资。目前,库里蒂巴市的垃圾回收率达到95%,仅每天回收的纸张再利用,节约的纸张相当于少砍伐1200棵树。此外,库里蒂巴市政府还资助了“垃圾购买项目”,市民可用垃圾交换事物和公共汽车优待劵,此举在解决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大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并在无形中提升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①

而再反观我们国内,居民心中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具体的垃圾分类活动推行地也不够。比如一颗小小的废电池,就能污染一大片地下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危害,有的人虽然知道废电池的危害,由于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不知道哪个机构回收,最后只有无奈地丢掉。

没有主动的意识,就不会有主动的行动。在邻国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被教导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而直到中国今天的体系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全面的,具体的,覆盖不同人群的环保教育体系,环保意识的普及仍不容乐观的。不用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多成年人不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是破坏环境,何种垃圾是永远不能降解的。因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实际上,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与环保紧密相关,如果不尽快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环保教育,营造一种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那么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观念,环境恶化的趋势就可能还会延续。一个共同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也是构建生态

①郑秉文:《拉丁美洲城市化: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年,第355页

文明社会的思想基础。

结语: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但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口大国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近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的恶化都促使我们不断反思。拉美与中国有相同的历史经历,也面临过同样严峻的生态危机,拉美的经验对中国现阶段的生态文明构建具有实际意义。我们要继续在党的领导下,不失时机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建设出一个山清水秀,繁荣昌盛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杨西.环境保护与拉丁美洲[J].拉丁美洲研究,1992(3).

[2]王小刚.拉美国家“国家化”的成因及教训[J].兰州学刊,2008(10):60-65.

[3]杨志敏.从拉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意义[J].拉丁美洲研究2009,10(5):44-48.

[4]郑秉文.拉丁美洲城市化:经验与教训[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

[5]苏振兴.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张理霖,男,1990年3月24日出生,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2级,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

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中央党校南院D栋100091 275667908@https://www.wendangku.net/doc/c99266824.html,

188********

如有引用,请按照相关学术规范,必要时须征得作者同意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3·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99266824.html,/postgraduate/201307/t20130705_387 69.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