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

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

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
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

“革命加恋爱”作为一个主题或是公式在192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它是对一系列政治事件具体的文学反映:国共合作和破裂(1923—1927)、城乡起义以及苏维埃革命的国际影响,而后者在此时出现的文学作品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宽泛地讲,这个主题指涉的是与五四运动(1919)的文化余波有关的“革命”期待,诸如个人在动荡的社会中的位置,日益加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身份和性别身份的混合。这个非常流行却没有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的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内涵,不仅在革命文学早期被左翼作家所喜爱,而且到了1970年代还一直影响着文学的主流,通过它,我们可以重新考察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偶发事件和某些文坛上的争论,也可以重新考察写作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虽然这个主题无可避免地被套上政治意识的框架,文本中革命与爱情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值得商榷。这其中仍然有许多被忽略以及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在中国二十世纪动荡的历史中,个人及其政治化的表达意味着什么?为何将性与政治联系在一起?革命与恋爱的结合,只是中国官方的现代文学历史中意识形态的反映,还是其本身就是整个历史叙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与政治密切的纠缠之中,性别在表达和表现政治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具有大量政治和文化含义的色情描写?在不断变化而且不断冲突的革命与恋爱的表述中,文学与政治、性别和权力、现代和传统这些引起争论的关系是如何被呈现出来的?这些元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不仅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互为矛盾又对立统一的背景,而且提供了新的视角,超越了线性的文学史的类型研究,让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新的认识。

近年来,文学研究将革命与恋爱当作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的主题来研究,很少有学者关注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少数关注二者关系的研究中,孟悦着重讨论了毛泽东时代的革命话语规范的压抑性,指出革命话语限制并且压抑了个人的欲望、情爱、性、自我以及其他感情。王斑则认为这样的理解在政治表达与身体力量之间强加了一个严格的二分法,他反而强调共产主义文化本身就包含着许多性冲动,是性欲(力比多驱力)的某种体现,所以革命话语中所指的爱与幸福早已超越了异性之间的恋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个体的欲望能够戴上大众的、政治的、表面上看与性无关的伪装。”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解释——革命的政治话语典型地压制了恋爱、女人和性;力比多驱力是性与政治的原始推动力——没有考虑到任何一个单一的模式都无法恰当地解释关于革命与恋爱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关于这二者关系的历史表述有多种多样,有时它们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可有时又常常是矛盾的。比如说,毛泽东时代的革命话语无疑影响和确立了性别规范和性本身,但是这些身体和性行为的符码反过来也改变了革命崇高的形式。

当我们踏入一个新的世纪,回顾二十世纪革命与恋爱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关系的变化实际上指涉着一种动感的“表演式”(performative)的文学史概念。意识到革命和爱情都是不断变化而不是固定的无止境的独立存在,我认为文学实践被两者不断变化的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改变,而这一文学实践又是由社会和历史所构成的。在本书中,我试图质疑学院派中将革命与爱情的相互作用仅仅看作是一个模式的流行的范例。与这种看法相反,我更重视二者之间关系的多变性,首先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多变的地带,然后再来考察,在这一多变的地带中,政治与性别认同是如何被表现的。我将1930年代到当下的“革命加恋爱”的写作公式作为研究文学政治的一个案例,追寻这一公式的起源和知识谱系,以及它对文坛的影响与传播。通过清晰地描绘这一主题被一再反复表述的历史脉络,我考察革命话语是如何影响文学表现的,尤其是对性别规范和权力关系的文学表现与再现,而女人的身体又是如何充满了多变性与游离性,这一游离性往往是同一标准的霸权式的文学史的叙述模式所无法涵盖的。

现代性与革命

革命和爱情是描述中国现代特征的两个非常有力的话语。爱情至少包含个人的身体经验

与性别认同,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一种自我实现;革命指称的是进步、自由、平等和解放的轨迹。由于这两个范畴相互融合、冲撞甚至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叙事中相互影响,当前的学者将它们当作现代性的两个主要的象征性修辞。正如唐小兵恰当地指出,“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概念——‘革命’是集体力量的经验,‘爱情’则通过个人自由来显现成功的社会制度——是现代性合法性话语中重要的意识形态构成”。然而,这种隐喻性的处理方法,实际上已经预先假设两个概念都是超历史的,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置换的,从而抹煞他们各自的历史特征及他们结合的知识谱系。而且,它将“现代性”这一概念当成了万灵丹药,没有触及到革命和爱情努力想定义的动荡而又矛盾的历史现实,只是把其看作为空洞的指涉。毕竟,革命意味着真实意义上的流血牺牲,只是隐喻性地谈这一概念,以及与这一概念紧紧相连的爱情观,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近年来许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可以被看作是努力叩问现代性的结果,尤其是叩问现代性与进步、革新、革命、启蒙和民族解放等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果。其意义在于质疑五四作家最初确立起来的文学标准。然而,诚如亚历山大•福格斯(alexander des forges)所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一种严重的倾向,一种对“文学现代性”的“本质性的恋物癖”倾向。借用弗洛伊德的“恋物癖”理论,福格斯认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起,美国汉学界所迷恋和依赖的几个重点大词汇中“现代性”是最突出的一个。文学现代性常常被定义为与“传统”的一场裂变,始于五四时期。这些研究往往接纳欧洲的理论结构,总是事先假设一个庞大的坚如磐石的中国传统,然后,把这一传统与现代文学相对立起来,无视中国文学自己的文本。由于以西方的文学经典为参照系,早期汉学家不得不时常为他们所研究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次等作品”道歉,感叹中国的伟大作品少之又少。七、八十年代的汉学家比较注重对经典研究的超越,开始注意“五四”以外的一些时期,如晚清、“五四”以外的民国时期,以及八十年代等等,在研究方法上也注重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的区别。不过,福格斯批评道,这些对“五四”经典的扩展和超越研究,却仍是顺延“恋物癖”的逻辑和思维,仰仗于一两个与“现代性”相关的词汇,来描述各种现代文学现象。这些研究通常在“现代性”这个关键词前加上一或两个定语,例如“迟到的”、“半殖民地的”、“翻译的”、“性别的”、“被压抑的”、“另一种的”和“中国的”等等。虽然福格斯认为这些相似的定语是有益的,但他仍然提出下列的问题:“对现代性的恋物癖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些强调现代性是主观的、鬼魅的、有限的、失败的、成问题的研究——好似现代性若没有前缀将无法表达自身——是不是仅仅适用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有没有可能这种“恋物癖”本身证明了如上所述的文学现代性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和成问题的?”的确,这些在现代性一词加前缀或者后缀的学术著作,好像在质疑现代性,又好像在肯定现代性,读者进入不了文学自身的“真问题”,因为全被“现代性”这一概念所“隔”。这些研究让我们感到困惑,是否“文学现代性”这一定义本身就过于含糊?是否这一“恋物癖”本身反映了学者们自身的混沌状态?

我们确实应该认识到,过于信赖西方现代性理论可能遮蔽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实在中国历史中成份混杂的文本常常使描述中国现代性的权威叙述变得含混不清而成问题。而且,那些对现代性的追问忽略了想要为中国现代性问题找到确定解释的学者们的创造和介入。福格斯对这种“恋物癖”的考察是有意义的,因为虽然现代性及其相关理论挖掘出了大量“被压抑的现代性”的文本它们仍有可能无法充分阐释一些复杂的社会语境。例如,时髦的现代性话语在某种程度上与革命话语非常不兼容(在1930年代左翼作家的文学叙述中),因为有一些是被左翼文学拒斥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语调。由于在当代中国大陆消费主义成了主要的潮流,远远超过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人们很容易忘记中国左派最初的奋斗目标,忘记中国左派最初是为了努力战胜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神话的,而这一神话就是“相信工业化能够通过提供给大众丰富的物质从而建立一个良性社会”。的确,文化大革命这场突如其来

的灾难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其中一个最负面的影响就是中断了我们关于革命能够创建美好未来的记忆。但是在以往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知识分子欣然接受与拥抱革命(这种拥抱通常以激情和暴力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因为革命给了他们希望,将他们对民族解放的渴望和对现代危机的焦虑感转变成对美好未来的乌托邦幻象的憧憬。带着争取个人和集体幸福的合法愿望,革命很大程度上与阶级概念和建构现代社会相关;革命并不拒绝技术、科学、和现代化,但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条件。现代性的“恋物癖”忽略的恰恰是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的乌托邦幻象以及包含在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渴望、焦虑和绝望。

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创伤使人们对革命意识形态、共产党和宏观的历史叙事不再着迷。作为一个话语的词汇,“现代性”在19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热”中开始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中;然而,批评领域的“反抗现代性”(西方现代化)直到1988年才为人所知。毋庸置疑,文学批评领域的现代性话语和反现代性话语成功地使文学批评领域的语言变得“陌生化”,从而抛弃了以往流行的政治当先的批评话语,比如“阶级斗争”等等。通过接受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现代性的“恋物癖”情结已经大大地控制了美国和中国大陆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院研究领域。一些文学批评家庆祝现代性思潮在当前文坛的话语支配权而不去反思或者批判西方现代性内部的矛盾,有些批评家则主张应该审慎地用这个术语,同时质疑中国现代性是否完全是西方现代性的翻版。的确,在新的全球化的名义下,全球化经济促进了现代性作为支配性话语的扩展。我想,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是否要停止追问现代性,而是如何找到更加特殊而确却的方法来做文学评论,以及如何更加有自我反思意识地面对中国的语境与文本。

在评述了marshall berman的将革命与现代性结合起来的令人信服的理论之后,perry anderson为“革命”下了个清晰的定义:

“革命”这个词语有着明确的含义:政治性地自上而下地颠覆一个国家的秩序,,然后再改朝换代。随着时间的流逝来削弱它,或是把它延展至每一个社会空间,都将一无所获……我们有必要坚持说明,革命是一个定时发生而并非永久性的进程;也就是说,革命是政变中的一个片断,压缩时间,集中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开端——当旧政权的机构毫无损伤时爆发,并且有一个有限制的结尾——当那个机构被决定性地摧毁并被一个新的所代替时结束。

与这个确切的定义相反,perry anderson认为“现代主义”是“所有文化范畴中最空洞的”(the emptiest of all cultural categories),因为它只涉及“时间本身的空白段落”(the blank passage of time itself)。以他的看法,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把更多不同的概念考虑进去,比如历史时期、地域,以及显示多种审美实践边界的力场。他不认同berman的观点,berman则是把革命和现代性都放置在“基本的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停流动的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转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差别,仅仅在旧与新、早与晚的时间次序上有所区分。”

安德森的观点似乎有些落伍,好像是一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然而他对用“基本的发展进程”来连接革命与现代性的批评,可以应用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领域,这个领域非常危险地将现代性的概念扩展至每个角落,即使有些时候这种扩展在对抗习俗时是有效的。将革命从现代性的语境中切除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革命有它自己的历史,从它一开始被介绍进中国,然后日益深刻地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有其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历史过程的。在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革命的背景中,他们如何在某种意义上接纳它以适应中国语境,他们为什么会对它迷恋不已,中国历史是如何被他们对革命的渴望所书写,继而又是如何被他们的理想幻灭所改写——所有这些都应该被放置在历史阶段中来考察,而不是限定在现代性隐喻的框架中。

在1980年代反思文革,拥抱西方启蒙思想的“文化热”中,哲学家李泽厚第一次用“启蒙”和“救亡”来描述中国现代史。他指出,启蒙的传统包括现代的自由、独立、人权以及

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中引进的民主,在五四运动之后并没有被充分的研究和发展;相反,在救亡——革命的浪潮中被当作资产阶级的糟粕而被否定。主要由农民领导的革命战争的影响,使中国知识分子不能吸收类似启蒙和民主的概念,而是农民意识、传统文化结构和部分马克思主义。正如他所说的:

中国革命实际上是一场以农民为主的革命战争。这场战争经过千辛万苦胜利了,而作为这些战争的好些领导者、参加者的知识分子,也在现实中为这场战争所征服。具有长久传统的农民小生产者的某种意识形态和心理结构,不但挤走了原有那一点可怜的民主启蒙观念,而且这种农民意识和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还自觉不自觉地渗进了刚学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

李泽厚的观念在1980年代一度非常流行,直到1990年代出现现代性和反现代性话语才受到挑战。在论文《丁玲不简单》中,李陀批评李泽厚在隐喻的层面将启蒙看作追求现代性,救亡看作拒绝现代性而确立“启蒙/救亡”的二分法。在李陀看来,这种二分发忽视了另一条始终批判西方现代化的思想传统(包括马克思•韦伯、马丁•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这样的忽视说明,中国知识分子还没有发展出批判“疯狂的”现代化的能力,“很难看到在启蒙主义/现代性向全世界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扩散中,发生于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之间的种种相互渗透、互相制约的复杂情况。”虽然李泽厚指出中国革命的缺陷是在1949年以后失去了早期的对人权和个人自由的渴望,但他对于五四运动中启蒙话语的反思仍然是不充分的。他的关于启蒙与救亡对立的二分法没有指认出,在民族危亡和反抗帝国主义的独特背景中,二者互相渗透并且深深地根植于对方的复杂关系。为了批评现代性,李陀将革命话语(用他的话说,是毛话语)放置在一个更为复杂的历史语境中,在此语境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超过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渴望与他们对于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文化价值的否认相结合也相交锋。然而,李陀将“启蒙”与“救亡”同时包含进现代性话语的努力,虽然大大突出了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深受帝国主义霸权影响的一面,但也过于整体化了。毕竟,中国不同于印度,并没有被殖民化的历史其反殖民主义的语境有自己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李陀在强调毛话语和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关系时,对毛话语作为一个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模式的历史变化甚少关注,对毛话语的批判也不够强烈。

不过,相对于其他一味追寻现代性而缺乏批评声音的学者,李陀更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性”本身的陷阱。在他的论文《反抗现代性》中,它表达了在文学批评中描述“现代性”的困难:

“现代性”这一范畴在西方近两三百年的发展积累过程中几乎包含了所有东西。虽然很多研究者延续马克思•韦伯的框架,确认现代性的出现与传播伴随着社会理性化的进程,但如何分析和描述这一进程却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研究者都基于自身的立场和语言背景有各自的观点;一个统一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批评家如何处理这一宏大的话语,他们应该选用什么立场来接受现代性成为相当困难的问题。而且,当中国批评家考虑如何处理其与西方现代性话语的关系时,他们必须面对本国的现代性问题。

虽然如此,在李陀对毛话语的解释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将现代性话语放入中国语境中所面对的困境。即使他将毛话语解释为是一种中国自身的现代性话语,他仍然忽视或是拒绝看到,革命对文化所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并非基于“社会理性化的过程”,而是基于力比多驱力所造成的革命激情。此外,他并没有考虑革命早期对人的情欲和渴望(爱、浪漫主义、性行为、满足感、普遍的善)的合法性表达,在被毛话语终止后成为一个禁区,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可以说,在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当中国知识分子启蒙大众时,他们并不缺乏面对西方现代性所带来的严重危机的迫切感;但同时,他们的革命意识又源于民主和启蒙的概念。所有这些因素都需要更为细致的历史调查,以及相关的文化和文学分析。

因此,对革命的研究应该超越现代性结构中的隐喻式阅读;它的范围应该更加宽泛地包括

其他叙述。例如,依照刘禾的跨语际实践理论,陈建华在他的著作《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中证明晚清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翻译、介绍、本土化和语义增生来逐渐理解不同于其欧洲意义的革命概念,这个概念如何从一种文化被移植到另一种文化,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多层次的理解和转变。陈对梁启超(1871—1929)和孙中山(1866—1925)对革命有着不同的接受和理解做了精心的研究,他的研究告诉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对革命的不同想象常常是矛盾的。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预先假定全球的共同的解放,并且以欧洲为中心开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明了本土化的观念,使马克思主义变得中国化。这些研究提醒我们,革命的概念的产生、传播和运用是由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所以,当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描述中讨论革命与爱情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一个范畴是超越历史、超越民族和固定的。如果每一个范畴的含义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发生变化的话,那么它们的相互关系在客观的历史记录和社会关系中就会表现得更为复杂。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革命与爱情的结合类似于“与狼共舞”;它不断地被定义与被描述,每一次看似重复的主题重述,会显示出新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新的互动关系。我们不能将革命仅仅看作是与不断发展着的现代化相似的霸权话语,也不能将性别关系理解为是无时限的永恒不变的,更不能把女性的身体理解成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中介,能够固定地传递政治信息,或者容易被升华到“崇高”的革命话语和形式中。

延续与中断

1927年之后处于支配地位的、从长远来看更为政治化的倾向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的结合。1927年蒋介石对共产党的镇压加剧了知识分子对革命文学的偏爱,这种偏爱使得那段时间出现了大量的左翼出版物。如果文学期刊《新青年》代表了五四运动所制造的文化空间,那么1928年由留日进步青年冯乃超(1901-1983)、朱镜我(1901-1941)、彭康(1901-1968)以及李初梨(1900-1994)创办的左翼期刊《文化批判》则大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学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与同化。在晚清和民国初期,文坛中曾有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努力,但直到1928年马克思主义才产生了迅猛的影响。依照左翼批评家成仿吾(1897-1984)的说法,《文化批判》的创刊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替代五四文学的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五四运动和左翼文学的关系暗示了革命和现代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革命文学的目标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不惜将五四文学贬低为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代表,但与此同时,它又依赖五四文学所宣扬的现代性理念中的革新和进步等概念,借以取得它在中国文坛中的合法性地位。因此,“革命文学”既是对五四文学的否定也是对其的延续。

“阶级”这一概念,好像是超民族的,全世界所有被压迫者好像是没有国界的,然而这一概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神话已经被解放被压迫者的渴望所替代了。相反,由于民族处于危机之中,中国知识分子试图用“阶级”这一概念来抵抗帝国资本主义,这里面依旧包含了对民族—国家神话的认同。以往的研究者经常把“阶级”和“民族”看成是两个相互竞争与相互对立的概念。与这种看法相反,杜赞奇则认为“阶级作为一种比喻建构了一种特殊的强有力的关于国家的表述”。的确,将“放之四海”的马克思主义放在中国语境中,中国左派接受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可同时还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中国的左翼作家对表现小资产阶级情感和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之间的矛盾非常感兴趣,他们不仅强烈地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跨国帝国主义对被压迫者的剥削,而且在民族主义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个人与自我的立场。爱情在革命文学中不仅如同五四叙述那样,是现代性的标志,而且也是对个体和民族的乌托邦理想的标志。

冯乃超于1928年发表在《创造月刊》上的短篇小说《傀儡美人》,是一篇很值得研究者注意的小说,因为它标志着“阶级”的概念已经完全渗透到对性别的表述中了。基于故事新编的文学类型,冯乃超重新设计了著名的红颜祸水褒姒的传统形象。依据历史学家司马迁的

描述,她惊人的美丽和魅力最终毁灭了周王朝。与传统的红颜祸水的观念相对立,冯乃超把受祖国和敌国双重剥削的褒姒描写成受压迫者的典型代表,极力强调阶级意识的重要性。于是,性别关系和妇女问题被打上了革命文学中的阶级关系的印记。

然而,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革命文学的早期,虽然阶级意识已经完全控制了对革命与爱情、性、性别相结合的表述,但它们仍然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充满诱惑力的女革命者形象,有着放荡的身体加上革命的精神,这成为左翼意识形态最普遍的表述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性解放也象征着革命本身,它也是一种革命,与集体的革命激情并不矛盾。例如,在左翼作家洪灵菲(1901-1933)的小说《前线》(1930)中,年轻的革命者霍之远当女朋友答应了他的求爱之后,在他们的合影后面这样题着:“为革命而恋爱,不以恋爱牺牲革命!革命的意义在谋人类的解放;恋爱的意义在求两性的谐和,二者都一样有不死的真价!”

上述对革命和爱情和谐关系的表述,可以说是1930年左右早期革命文学中最流行的主题之一。这个主题探索了彷徨的个体与自我,尤其是城市知识分子的自我,探索个人在1927年国民党清党后的动荡社会中的位置。象洪灵菲这样的一位左翼作家,革命——集体的乌托邦目标——是个人的,因为只有通过集体的奋斗,个人的幸福才能得以实现,才能有所保障。虽然其他的左翼作家,比如蒋光慈(1901-1931),喜欢表现小资产阶级情感与集体革命运动的冲突,他们仍然将二者看成是互相可以置换的,互相等同的,因为二者皆产生于相同的力比多资源。用蒋自己的话说:“浪漫?我自己是浪漫的,所有的革命者是浪漫的,没有浪漫,谁会参加革命?……理想主义、激情、不满现状以及渴望创造新事物——这就是你拥有的浪漫精神。一个浪漫主义者就是拥有这样一种精神的人”。尽管“革命加恋爱”这一文学公式充满了政治的意味,李欧梵还是认为蒋光慈和他的同伴们是秉承五四文化遗产中的主体精神的“浪漫的一代”。与将个人情爱和主体性压抑或者升华为集体力量的毛泽东时代相反,蒋光慈的时代高度赞颂个人自由和革命激情。用郁达夫的语言来说,就是“革命生涯的出现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些激情,那种无法分割的对一个女人的爱的陶冶。那种激情,如果延展它,其热情足以烧毁暴君的天堂,其强有力足以摧毁巴士底狱”。郁达夫所强调的“小激情”,让我们想起马尔库塞非压抑条件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中,“性活动倾向于‘变成’爱欲——也就是说,在持续的延展关系(包括工作关系)中自我升华,而这种自我升华能够加剧和扩大本能的满足感”。从“小我”升华到“大我”,从“私人的爱”升华到“集体的爱”,这都让个体得到一种本能的满足感。所以,这个所谓的“小激情”,成功地将爱情和革命、性活动和爱欲(性活动自身的延展扩充)连接起来,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创造社突然从个人情感的描述急剧转向集体革命激情的描述,这样的一个突然转向对于很多学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教代会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学校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张家集镇中心学校教代会 目前我校创示工作已告一个段落!现在首要的工作应该是放在教学改革上,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每一位教师有责任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现在提出我们的设想和建议。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现在我校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主要表现有教师独霸课堂,以“满堂灌”为主。教师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一百个不放心,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以教定学,学生围着教师转,顺着教师的思路。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上课睡觉! 2、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培养性,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虑很少,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3、只注重习题训练,忽视方法培养。教学重点没有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没有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没能让学生掌握答题规律,而是简单使用题海战术,把学生训练成答题的机器,这样就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思路。

4、学科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即使教研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教研组,所研究的也仍然是浅层次的教什么。而没有深入到深层次的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更有甚者,某些备课组只是简单地交换教案和课件。 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打破以“教师为主体、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奠定基础。 根据我校生源差,生源少和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按照合山市市委书记的要求,我建议我校适合采用分层次小班教学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七年级学生为试点)即把学生按成绩高低分为A、 B、C、D四个层次8个班!两个A班,分别按段考成绩的1、3、5和 2、4、6名抽取A1和A2班,两个B班也按A班类似抽取,后面的C 和D的4个班可按学生成绩每班45人抽取!两个A班实行师生“捆绑”制,即由班主任统筹兼顾,在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下,把A1和A2班30名学生按每科目5名“缺腿”学生分配给相应的科任老师负责!(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这四科尤其重要)如某某某同学这学期的英语“缺腿”,就先把他分配给英语老师负责!下学期这位同学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后,如果他的物理成绩也“缺腿”,那又把他分配给物理老师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各科成绩均衡发展,更大程度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两个A班每个班只有30人,设

男女对待爱情的差异男女对待爱情有何差异

男女对待爱情的差异_男女对待爱情有何差异 *导读:男女对待爱情的差异,男人和女人不仅身体构造不同,性格不同,思维、观念也不同,因此,两者的爱情态度也不同,男女对待爱情的差异,总而言之,男女对待爱情的差异有很大的不同。 (1)、对漂亮的异性都会让人产生好感。美,本身就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男人比女人更多地为对方的外貌所吸引,这也说明在爱情问题上男人的识别能力比女人要低一些。 (2)、男人陷入情网比女人陷入情网要快。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研究者对500个青年男子和450个青年女子做了一项浪漫爱情的测验,发现四分之一以上的在4天之内就匆匆地爱上了某个女子,但是同样情况的女子只占15%。 (3)、女子对爱情的态度远比男子实际。男性对爱情往往很浪漫,而且狂热。女人对爱情通常要考虑婚姻与将来。她们评估爱情关系时更加面向现实,对经济问题与环境问题考虑比较多。

(4)、在求爱的问题上,男子一般比较大胆,主动,富于进攻性,有时甚至过于鲁莽;而女子则往往瞻前顾后,欲进而止,有时甚至会有与内心相反的行为表现。 (5)、在恋爱交往过程中,男子往往表现得更加狂热,甜言蜜语很多,而且爱情的温度一下子会升得很高;可是多数女子却喜欢温热,要求适度,过热的爱情反而可能使她们有顾虑。 (6)、女子更易被对方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在坠入爱河以前,女子的重重考虑比男子多,但在坠入爱河后,却更容易轻信对方。有人说,陷入热恋的男人,一半是理智,一半热情;而陷入热恋的女人,全部都是热情,有时就不考虑其他问题了。 (7)、在恋爱中,男人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提出性要求。女子在这方面一般不处于主动地位,并有自然的抗拒心理;但是如果屈从了一次,以后就完全依附于对方。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 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 1 自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教师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观念系统,工作的着力点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目前,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所提供的导学案基本上没有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

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 6、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爱情中的男女思维差异有哪些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9289804.html, 爱情中的男女思维差异有哪些 我们常说女人来自金星,男人来自火星。明明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甚至只是平白的一句话,为什么女人总能瞬间脑洞三级跳,说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来。而女人有时又只是想征询一下意见,男人却可以长篇大论,爆出一大堆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好不容易听完却等来一句自己参考看着半的结语。 因此,本文今天特意针对情侣间关于纪念日和礼物的不同意见,剖析男女间思维不同之处,希望能帮助你提升自我建设,达成更好的共识。 女人总会习惯性设定各种各样纪念日,今天是相遇的几百天,明天又是第一次约会的一周年,然后带着满满期待的眼神望向对方,期待对方会给自己准备什么礼物,会精心安排什么节目,会有怎样的惊喜出现,两人一起纪念一下,让彼此的爱情之花开得愈加鲜艳。也可以让外界见证下自己过得多么幸福,享受姐妹们羡慕嫉妒的眼光。 而男人又常认为两个人平平淡淡才是真,都‘老夫老妻’在一起这么久了,还折腾这些干什么。把钱花在这事上,不如两人出去吃顿好的,或是买个更实用的家具,提升下生活的质量。而且感情明明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一起呆在家里做什么都好,为什么一定要在外人的面前,对方才更满意和高兴呢。 对于这个问题,,就像情感专家所说的一样,现代女性沉迷于韩剧、偶像剧的爱情,就会越发觉得自己的爱情经历平淡无聊。女性因为对偶像剧爱情的憧憬使得自己的感情阀值增高,导致对伴侣不满意从而分手,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因此,女性朋友们应该趁早明白凡事都有度,适可而止方为好。两个人相处这么长了,平日要操心的事情就已经够多了。有些时候,就得学会适当让步,体贴对方,不要总给对方寄托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9289804.html, 太多的期待。期待多了,人总会负重不起的,那是失望就只会更多了。 而男性朋友也需要意识到,女人设定与有关你纪念日越多,越喜欢强调,就越表明对方越心里越重视这份感情,越看重你。因此,希望你也能陪她一起重视这份感情。如果你觉得这种珍惜方式不适用的话,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框架,用行动告诉她,你一直很重视她和这份感情, 就算不在这纪念日里,你的心也还是一样。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在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应用,将信息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极大程度的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善了课堂的质量,为我国高校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本文从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如何更有效的在课堂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伴随这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各层面开始熟练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各方面的效率。在新的教育体质改革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课堂方式,无局限性的教学空间限制,致使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极大程度的得到了改善和转变,开始大规模的被我国高校接受和应用。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及现状 1、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同,在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明显,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将信息化应用到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必须,但是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在教学课堂中无法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从而无法真正的解决高校课堂的效率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是将学生转变为技术人才从而送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种明确的目的下,就要求高校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自主能力,培养学习独立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必须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具备随时接受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态度。 2、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1] 首先,课堂教学有着十分明显的目的性。在我国高校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都有十分明显的目的性,表现为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学到什么,而课堂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围绕更好完成这一目的来进行,也就是说在每一节课学生必须要学会一些相应的知识。将整个课堂定义为学会,学生就存在一个很强的被动性,同时也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将课堂看作是学习知识,学会知识的场所。 其次,课堂以老师和学生共同为主体。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很早就意识到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原本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为与老师共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还是主要利用老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加入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恋爱中男女心理差异分析

恋爱中男女心理差异分析 鉴于上次从心理学课上有粗略地了解恋爱中男女心理差异,还处于菜鸟的我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四周去找资料,想要一一窥探恋爱中男女心理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确定好主题后,我从网上还有图书馆中找了许多的资料,归纳了恋爱中男女的心理差异具体表现: 1.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一见钟情 人们之间的了解,总是从相识开始。爱情萌生于好感,而人们之间的好感,也离不开最初的一见。有的初见没有什么,但会日久生情;而有的只要见上一面,就会顿生情愫。通常情况下,男性更注重女性的外貌长相,而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内心世界,选择对象一般比较慎重。因而男性比女性更易一见钟情。 2.男性在恋爱中的自尊心没有女性强 在恋爱中,男性一般并不过分计较求爱时遭到对方拒绝所带来的尴尬。如果求爱受挫,他们会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以求得自身心理上的平衡。而女性则不然,她们在恋爱中极其敏感,自尊心强,并想方设法来满足这种需要。 3.男性求爱时积极主动,女性则偏爱“爱情马拉松” 在恋爱的过程中,男性往往比较主动,敢于率先表白自己的爱情,喜欢速战速决,与对方接触不久,就展开大胆的追求,希望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成功。而女性则不然,她们喜欢采取迂回、间接的方式,,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喜欢将爱情的种子埋藏在心灵深处。 4.女性的情感比男性细腻在恋爱中,男性往往有些粗心,不能体察女方细微的心理变 化。他顾及大的方面,而不注意小的细节,发现对方情绪变化时,经常百思不得其 解,不知所措。 女性的情感很细腻,善于体察对方的心理。她们追求爱情的亲密,要求男子的言谈举止都要称心。粗心大意的男友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也会使她们伤感不已或大发脾气。 5.男性的戒备心理没有女性强 一般来说,男性在恋爱中的戒备心理比女性少一些。不少男性在与女性开始接触后,几乎没有什么怀疑对方的心理。女性则不然,她们在恋爱初期显得十分冷静,常常以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对方是否出自真心实意,考察对方的家庭细节,唯恐上当受骗。所以在恋爱的初期,女性往往显得十分小心谨慎。 6.在情感表现方面,女性较男性含蓄男女在恋爱中的情感表现大不相同,即使到了感 情白热化的热恋阶段。 男性一般反应迅速强烈、意志坚强、勇敢大胆、激情洋溢,但情绪不稳定。这种个性特点,使他们对爱的感受容易溢于言表、喜形于色。言行多不深思后果,易冲动,受到刺激时不善控制自己,如急于用亲吻、拥抱等亲昵行为表达爱。女性一般沉稳持重、灵活好动、情绪多变、感情充沛而脆弱。体现在恋爱过程中,则是她们感情羞涩而少外露,善于掩饰自己,表达爱慕常感到羞涩,喜欢用婉转含蓄、暗示的方法而不喜欢过早用动作、行为的亲昵来表达。 很多的时候,男女双方上恋爱之前,每个人都是个体。但是,非常不幸的是,男女双方在恋爱之后,总想要成为一体。总想着:两个人相爱后,吃饭要在一起,睡觉要在一起,就连想的任何东西都恨不得在一块。其实,这些观点全是错误的。要记住,在你们相爱前,你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并不是他的另一半,也不是他的附属品。正常的恋爱观必须建立在独立的人格上。其次,男女在身体和心理的个性上本身就存在差异,就如男人是在火星,女人在金星,本来就不在同一个星球,勉强要磨平自身的性质去融合另一个星球的人。请问

男女恋爱不同的心理生理差异

男女恋爱不同的心理生理差异 男女恋爱心理生理的大差异,这是大家再清楚不过的事情了,男女在心理及生理本来就是存在差异,生活上男人常说结果,女人爱讲过程男女间沟通的最大不同是,男人习惯先讲“结果”,很快抓住重点,马上解决;女人则习惯强调“过程”,凡事从头说起,最后才归纳出事情的结果及原因。 男女恋爱不同的心理生理差异: 对于儿子,父亲是他的行为榜样,如果父亲忙于在外工作,无暇与儿子相处,儿子和母亲在一起时间较长,儿子就无模型可循,他的行为就容易受到母亲的影响而变得女性化,比别的男孩敏感、脆弱、怯懦和被动。 爱情发生的时候,不仅会产生心理反应,也会同时产生生理反应,男女恋爱心理生理的大差异,这在男性身上会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他们会主动提出有性意味的要求:拉手、拥抱、接吻、爱抚等。心身反应在男性身上会同时出现,是自然的本能;而在女性身上,生理反应是滞后的、混沌的,恋爱中的女 性不太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一般地,男性更多地依赖视觉摄取“性”信息,他们更喜欢看街上的美女。男性总希望更多的女性爱慕他,而他也能同时喜欢几个女人,而女性只希望被一个人爱。男女恋爱心理生理的大差异,男性在恋爱时会感觉自己得到了什么,女性则认为自己失去了什么。这些差异,使女性对男性的表现有些担心:他是不是只爱她的身体而不是她的心,担心他是个流氓而不是个可靠的人,担心纯洁的爱情会被“性”亵渎。 其实,爱情就是去爱一个与我们不同的人,去探索一个未

知的心理世界,既是非常美妙的人生感受,也有一定的科学规律可循,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理智地去面对。 遇上一段恋爱迷路了即处于恋爱中男女双方没了感觉,女人会很让自己先停下来需要一个缓冲的过渡期或者再问路去探索,男女恋爱心理生理的大差异,而男人则会到处乱转,不惜跑冤枉路,这都是很基本的男人与女人不同的心理差异。

浅谈爱情中的两性差异

浅谈爱情中的两性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普遍认为男女两性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实际中,这种两性差异是否真的存在呢?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男女在性观念、择偶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又有学者认为,不应该过分夸大爱情中的男女差异,并认为其中的相似性更加重要;如果过分强调差异性,只会加强人们错误的性别印象。因此,本文将对以往关于爱情中是否存在两性差异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讨论,从而加深对爱情中两性差异的认识。 标签:爱情;两性差异;相似性;差异性 一、关于爱情中存在两性差异的理论研究 进化心理学认为,雄性动物通过子代数量来衡量交配的成功率,而雌性动物则以能否成功抚养后代作为标准。由于抚育后代的成本过高,因此雌性会更慎重地选择交配对象。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类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生殖潜力,进而演化出各具特点的交配策略。女性为确保后代的生存,必须比男性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交往目的在于获取男性的长期的资源支持,这对女性保证自己以及后代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而男性为了能成功传递自己的基因,对固定性伴侣采取短期交配策略会更加高效,导致男性倾向于与同性竞争具有发展潜质的女性,因而男性的竞争性相对较强。两性在爱情中表现出差异不只受到生物和进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学家认为,其中还需要考虑社会与文化因素。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生活中男女在社会地位以及拥有的权利上存在差距,正是这种差距导致男女在行为上出现差异。从世界范围来看,女性拥有更少的权利、地位和财富,导致女性选择伴侣时更看重对方的金钱和社会地位。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此种角色分配导致了男女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其各自特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所拥有的同情心、无私等特质导致女性倾向于通过向伴侣表达关心来传递爱;而男性的活动特质和群体化特征则让其更愿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爱。 二、关于爱情中存在两性差异的实证研究 尽管男女在爱情中存在差异这一观点得到了相关理论支持,但事实上,在爱情中两性差异是否也表现在行为上呢?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男女对爱情的体验存在差异。多数人认为女性容易因一见钟情而陷入爱情;但研究证明男性更易坠入爱河,并且男性更期待浪漫爱情的体验。研究者以夫妻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让已婚夫妇评价婚姻质量并报告多久参加一次协调彼此关系的活动,报告主要针对五项活动。虽然以上学者并没有直接探讨两性差异,但研究结果发现,妻子在评价高质量婚姻时,与所有的五个项目相关,而丈夫则只与履行承诺相关。 三、关于爱情中存在两性差异的质疑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教学模式实际就是教师在教学期间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模式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这也让传统教学当中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而为了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改革,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使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此,文章围绕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讨论,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对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相关见解。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合理化建议 一、传统小数数学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应该对课堂氛围进行有效的控制,既不能太过沉闷,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也不能太过活泼,影响课程的正常进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应用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往往是以师生之间的简单问答为主,未能对知识进行真正的探究,且学习过程中缺乏协作,导致每个学生都成了独立的个体,但小学生受到认知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 2.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 在相关调查当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准备例题时,都未能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教学例题与学生生活不符,导致学生难以根据自身生活对所学知识进行具象处理,数学知识的抽象化导致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从而使其对数学知识失去兴趣,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严重消减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建议 1.对合作教学模式加以应用 合作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有效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在合作中明确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组织分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探讨,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例如,在对乘法口诀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先针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相互之间进行提问,这样能够有效改善死记硬背造成的枯燥问题。此外,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预留相应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明确课堂学习中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所掌握的不扎

恋爱中男女思维方式差异总结

恋爱中男女思维方式差异总结 恋爱中男女思维方式差异总结男人看重大事,女人看重小事 男人觉得只有事业有成、有房有车、送爱人豪华钻戒这类大事才能赢得女人的欢心。 但其实女人特别喜欢从细节里考察一个男人,你会不会帮我提购物袋、记不记得我生日这类小事才能看出男人爱不爱自己。 其实要让女人感受到爱,在细节上下功夫就可以了。 例如有时早上刚到办公室就接到我男友的电话,询问我有没有堵车,是不是按时到了,最后会说“我想你了”。 这都是不用花钱的小事,但是却能处处让女人感觉到爱。 女人等待男人主动帮助,男人等待女人提出请求 女人天生敏感,在女人的世界里,谁需要帮助了,大家都会马上感觉到,并且主动提供帮助,这被视作是一种爱的表现。 女人认为爱是不需要要求的,要求得来的爱根本不算爱。所以女人也习惯性地以为男人也像女人一样敏感,可以迅速感知自己的需求,并且主动提供帮助。 女人甚至以此作为考验来探测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 女人假定,如果他爱我,就能够预测我的需求,并主动提供未经请求的帮助,否则他就没有通过我的考验。 但是,在男人的世界里,主动提供帮助是莽撞的行为。如果

男人没有提出请求,帮助只会令男人感到愤怒,因为他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所以,为了维护他人的尊严,男人从不轻易提供帮助,除非有人主动提出请求。 男人需要独处,女人需要倾听 男人面对压力或者心情烦躁的时候,往往会喜欢自己独处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外在的一切都于他如空气。 但女人不顺心或者压力山大的时候,总是需要有个人来倾诉。这个时候,她需要有一个人在认真地听她倾诉,否则她就会感觉到不理解和不被爱。 如果一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恋人在一起,矛盾就会激化。男人面对压力时,对女人的冷漠使女人非常紧张,认为对方在排斥和拒绝自己。 女人感觉到压力,就会要求男人跟自己沟通,听自己谈论自己的感受。男人在压力状态下无法集中注意力来倾听,女人为了吸引男人的注意力就会谈论更多的烦恼,以确保男人能够真正了解她的心。 男人害怕女人唠叨,女人害怕男人沉默 从生理的角度看,女人的确是拥有了比男人更善于说话和唠叨的大脑硬件,也就是女人比男人的语言能力要强更多。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从女人的角度来看,男人总是那么沉默寡言;而从男人的角度来看,女人总是喋喋不休。 但唠叨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女人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她通过唠叨来引起男人的注意,让你更了解我,更爱惜我。

对军校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对军校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军校数学教育远离数学培养目标的现状,提出数学教学模式的一些改革建议。首先是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改革,其次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最终达到或者越来越接近高等数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军校数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从在市场经济交易中反映买卖双方交换关系,作为一种计算和描绘工具开始,数学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到今天数学的应用已经远远不只这些。它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交通、统计、设计、教育、机械、建筑、经济、工程、物理、决策,等等。 但是,数学发展的现状与数学教育都存在很大的弊端。 一、军校数学教学模式现状 军校数学教育占了文化课程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考核要求最高的文化课之一。但是数学课程的开设、教学和考核等手段真的实现了数学实质的教学目标了吗? 数学与应用数学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

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军校目前课程开设情况,教学效果及考核内容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学员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数学教材的难度系数大,封闭又传统,理论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与实际联系不大;第二,教材与考核要求很少涉及数学理论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考察,于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试形式和题型变化微小甚微。 数学发展表现出来的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和在外部应用中的自觉性还将在下个世纪中继续下去。这样的发展现状对数学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首先在教育中数学应该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要强调数学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注意加强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的整体观念的建立可以帮助理解数学,增强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反之,综合应用能力的增强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 二、对军校数学改革的建议 1.教学内容需要改革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尽量精简,除去过时陈旧的知识,把实用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增强逻辑性;其次,习题训练一

两性心理差异

两性心理差异 通常,男人总是以男人的想法去想象女人,女人总是以女人的想法去揣度男人,而当命运将这两个迥异的人放入一份恋情时,他们之间很难不发生这样或那。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对方的想法,是不是会消除很多尴尬呢?所谓恋爱中的误解,绝对有双向的可能。即男人对女人的误解,以及女人对男人的误解。 男人对女人的误解 一、女人的多变 最使男人迷惑不解的恐怕要算是女人的多变。尤其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初识的女性交往时,常常彼此颇有好感,甚至两人已经进入了某种亲密关系,但有时一夜之间,或三日不见,待两人再见面时,女人先前的热情和后来的冷漠时常让男人百思不得其解。 心理分析 1、女人的这种感觉反应是极其复杂的,纵使女人和女人相比,也并非所有的女人在对待男人的态度上都呈现着同一种“神秘”色彩。就是说,这种态度是因人而异的。 2、但有一点恐怕是女人的共同特点,即恋爱中的女人对待男人的态度和男人对待女人是大不相同的,并且她在这一特定场合与她在日常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不大一样。当一个女人完全处于一种工作状态时,她通常是以她的社会角色和男人打交道的,这时男人会觉得她是通情达理的,至少他不会感到她有什么不正常。而一旦在和男人交往时需要动用的是她的性别角色而非社会角色,女人在很多时候确实会表现出令男人无法揣摩的任性。 3、每个女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秘密世界,这恐怕是男人无法理解的。男人也有自己的世界,但男人的世界通常是明朗的,它的轨迹是清晰可辨的,当一个男人欲追求一个女人时,通常对他发出命令的内在指挥官并非情绪,而多半是理智,男人会按照他心目中的目的步步为营、察言观色。女人则不然。 并且,只要恋爱中的彼此处于男人主动(即追求)女人被动(即被追求)的位置,男人的战术大都离不开试探、表达、讨好、请求这4个步骤。虽然男人因着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关于当下学校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当下学校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王嘉宇12小教2S 摘要:直至今日,我国学校课堂大多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提的地步。日后我国课堂教学,将会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倡以信息加工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加工教学改革 《大学生》杂志中曾经做了一期留学生专栏,这一期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在北京留学的各国留学生。许多学生想来中国留学都是被北京所吸引的,笔者也进入各所高校了解了他们的生活。这一期文章在两个方面让我深有感触,很多留学生都提到,中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缺乏基本的活力,既没有让学生学到基本的知识,更别说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兴趣。也许你觉得这一点略微难以想象,那么接下来的这段话你会深有感触。美国留学生约翰在回国前这样回忆在北京的留学生涯:“中国的学生学习都很刻苦,但趴在桌前的中国学生努力去学习并非是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而是抱着一个念头,拿高分刷绩点。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看完专栏的这一段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的学习带有这样的功利性,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和兴趣,问题出现在哪里。我想问题自然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课堂教学模式。在二者的共同影响下,所有的学生则不得选择不走向这样的学习之路。 开始的时候我提到我国课堂多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那么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何特点呢?这一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即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到理解,进而达到领会和运用的状态,最后再由教师检查学习效果。这种方法起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并经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加以改造进而引进我国。 过去的60年,“教育”一词的含义多有变迁,从解放之初将“教育”与“教学”、“教养”对举,到“十年动乱”期间将教育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再到改革开放之初普遍将教育作广狭两义的区分,发展到今天教育含义变得不太确定,反映了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教育认识的变化。时至今日,我们也应再次认真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 当下传统的课堂讲解教学模式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考验,我认为,客观上学生在这一模式下处于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被动地位,因而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主动性的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所以这种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质疑。结合我自身经验而言,这样的模式下学生被灌输了过分概括化

课堂教学改革十条建议

课堂教学改革十条建议 香情雪龙的课堂教学改革十条建议 课堂教学改革十条建议 1、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轻松愉悦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应成为一个互相学习、和谐发展的生命共同体。 2、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阅读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用自身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智慧,接受教师的指导;同时也从同伴那里获取信息;让每一位学生在其智力、能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每节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课堂学习的空间在结构上要多样化,比如可采用系统整体观和结构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活动空间。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以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得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实行在备课中既备“教师的活动”又备“学生的活动”的“双案制”备课法。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应科学、准确、清晰、恰当,能抑扬顿挫、缓急有致、刚柔相济,不断激起语感和美感,使学生如坐春风、浮想联翩,这样才能掀动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思维,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发言,无论学生的种族、地域、性别、贫富,都要一视同仁。更要关注心理上、经济上、学习上的弱势群体。要因势利导,培养和塑造学生的道德规范和完整人格。 6、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要使教学节奏达到这样的境界:张弛相间、变而有度、活而有序,能有一种强烈明快的节奏感。不管是接受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都要引导学生时停、时续、时急、时慢,才能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更好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田。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要提倡和引导学生求异思维,要鼓励学生能用不同的语言表述同一个事物;要激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即使学生的创见是错误的也值得欢迎。 8、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科思想发展的脉络。要注意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发展的现实、现代科技、生产实际与书本知识的沟通。 9、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作业,既要有必做题,也要有选做题;既要有“短作业”,又要有“长作业”。并引导学生对自已的知识和作业适时进行监控和评价。 10、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身对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的反思与创造。 看兖州一中推行的“‵循环大课堂′三步六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时至今日,兖州一中推行的“‵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这个课改行为,究竟是怎样的内涵或秘密?它到底实现了怎样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否真的符合素质教育精髓,又有着多大的普适性?它将会是昙花一现还是碧水长流?对我们每一个非兖州一中而言,又有着怎样的启发或该引起怎样的反思呢?现转引过来,和大家共同参阅。一上课,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忙着讲题或布置学习任务,而是组织学生热热闹闹地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据校长杜金山介绍,“展示”是兖州一中课改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第一章 从高效课堂的视角构建“三三制”课堂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因此,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本文:http:///网]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最好的阵地,要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就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根据教学计划,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的有效学习的过程。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变讲堂为学堂,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尝试构建“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力求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能够“以生为本”,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得其所,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三三制”教学模式要坚持三个面向 “三三制”教学要求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基点,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心中应该有课本,心中应该有学生。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不论他们在生活经历,还是个性特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个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作为教师不能整齐划一地去看待他们。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和个性怪异的孩子,我们更应给予关怀和照顾。对于学习较吃力的孩子,我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找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鼓励他们与同学交流。对于性格怪异、调皮的孩子,我充分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寻找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尊重是相互的。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我尽量做到对每个学生细心的呵护和照顾。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三三制”教学模式要在时间上要做到三个控制 “三三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掌握课堂时间三控制,即新课讲授时间不超过2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一切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上,真正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高效课堂所追

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岐山县教学研究室史荣刚 自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教师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观念系统,工作的着力点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目前,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所提供的导学案基本上没有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

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 6、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7、学习评价中的问题。教师们仍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劳动付出纳入学习评价中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之间的点评还不能形成争论的话题,不能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纠正、导向、指导、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8、课堂教学的监控问题。具体表现在:学校没有对教师工作细节上的明确要求,对课堂管理还比较宏观,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比较粗糙;备课组不能及时地针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教师们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够深入,缺少有效的尝试。 二、改进建议 1、切实转变观念。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对教师们的教育观念进行革命,没有教师们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向“学生为本”育人观的转变,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改革。教师们在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习惯了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学生,替代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所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和记忆。而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教师们要把学习知识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

恋爱中男女交流差异

题?: 恋爱中男?之间的交流差异研究 ?组成员:李枫婷 阙依宁 陆?霞 邓梓欣 张乾钰 沈亦妍 指导?师:何?忠

恋爱中男女之间的交流差异研究 摘 要:男女之间由于生理结构、思维方式等不同在语言交流上有较大的差异,在男 女的亲密关系到达一定程度时,这类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双方之间的误解,进而使关系恶化。因此,理解男女间的交流差异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对于双方交往关系处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两性关系;男女差异;交流障碍 一、恋爱中男女交流差异现象 在研究之前,我们先对男女恋爱时交流差异以及其是否导致矛盾等现象作了汇总,分别用了调查问卷和个例研究两种方法。共有131人填写了问卷,有效问卷131份。回收问卷后,我们根据男女不同性别的数据分布,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男女之间的交流差异十分明显。 32%5% 13%51%吵过架?目前没有没有单身 根据问卷结果显示,有51%的人曾和恋爱吵过 架,只有5%的人断定不会有交流障碍,另外 13%的人也持保留态度,认为未来可能会有争 吵。除去32%的单身群体,超过一半的恋人都 有过与对方因交流差异而产生争吵的经历。 015304560 性格不不合吃醋沟通问题其它 吵架原因调查显示,有20%的情侣吵架因为性格不合, 有20%因为吃醋等行为,而有52%的情侣是 由于沟通上的问题,还有8%属于其它。此数 据说明沟通上的障碍是导致男女之间发生矛盾 的主要原因。而我们认为,沟通障碍主要是由 于交流方式差异所导致的。

随后,我们采用个例研究及观察的方式,汇集了几种典型的男女交流方式差异造成的不合现象: (1)女方向男方讲述身边人的新鲜事:我室友她最近在搞国际文化节,拉外联,就是可以认识很多留学生的那种,然后她碰到了个俄罗斯小哥哥他挺喜欢的,但是我看起来那人面相不咋地,而且还有女朋友……;男方:你烦不烦。 总结:在女性阐述一件事情时,似乎会倾向于将其细节化,并在讲述前因后果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情感因而将其变得冗长,而男性却普遍喜欢听结果。 (2)女方对男方说:我今天难得旷了一次高数课,结果它居然课堂测验了,害得我又从宿舍一路飙自行车飙过去…… 男方:谁叫你旷课的,别旷不就好了。这时候女方就会很生气。 总结:男性似乎在听女性倒苦水时,会更偏向于提出解决方案或进行责骂。而女性诉苦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安慰。 (3)女方对男方说:我今天吃了饺子。过了五分钟发:我一会儿要去开例会啦,今天例会有小游戏。男方说:以后这种事别和我说,跟我又没什么关系。女方:生气。 总结:男性似乎不喜欢女性与其进行日常生活琐事的分享。 (4)男方对女方说:我们去吃饭吧。女:今天天冷,去吃馄饨吧。男:不要,我要吃饺子。(几乎每次女方提出意见男方都要反对) 总结:男性似乎更爱做决定者。 (5)双方在路上找路,女方对男方说:你去找个人问下路吧。男方:不要。(每次) 总结:男性似乎不爱问路,可能他们觉得这样属于屈服的一种。 (6)【场景:幼儿园】男生讨论:“我能跳这么远!”“我比你跳得更远。”女生讨论:“我妈妈今天给我烧了面条!”“我今天也吃的面条!” 总结:男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似乎更偏向攀比,语言关注层级,旨在分个高下;而女性的语言关注连带,意在表达亲疏。因此我们认为在一场对话之后,男性或许会问:“刚才的对话是让我升了一级还是降了一级?”而女性可能会问:“刚才的对话是让我们更亲近了还是更疏远了?” 二、构成交流差异现象的原因 通过问卷和个例分析观察两种方式,我们总结出了以上六种比较典型的交流差异现象,之后,我们通过查阅往期学术论文的方式对这些浅层现象背后的原因作了分析,并作出以下总结。 1.社会原因: (1)社会地位的差异: 传统的主流文化是以男性为主的文化 。虽然东西方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但在对待男女的态度问题上,两者似乎有共同之处 。例如 ,东西方文化有关社会分工模式方面 ,都是男主女从,男主内女主外 ;在社会地位方面是男强女弱,男尊女 。“男主内,女主外”的性别分工暗示了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伉以及女性的附属角色 。而 “男强女弱 ,男尊女卑”传统观念作为无处不在的权力影响并压制着女性。 这是造成两性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由于男性常常处于政治和经济的优势地位,他们往往拥有很强的驾驭女性的优越感。在与女性对话时 ,或者盛气凌人 ,或者主观武断 ,甚至于不屑理睬对方。而处于受支配地位的女性为了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以便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力量 ,她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更多地使用赞美词、礼貌语或特定的语气来迎合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