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层

地层

地层
地层

2.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和形成环境条件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4.原始侧向连续律: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5.地层叠覆律: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未经构造扰动而倒转的地层具有上新下老得规律)

6.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7.相同时代的地层不一定含有相同的化石。原因:(1)相同的时代可有不同的沉积环境(2)相同的时代也可有不同的埋藏和保存环境。

8.我们可以根据化石的内容来对比不同剖面的地层,确定地层的相对顺序及相对时间。11.地层间的连续:沉积作用没有发生间断,地层特征相同。

12.地层的间断:沉积作用有中断,但是没有明显的大陆剥蚀作用,常为岩性的截然变化。连续的地层和具间断的地层都属整合接触。

15.沉积接触: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年轻沉积盖层的底部常含下覆岩石的成分或砾石。

16.侵入接触:年轻的岩浆侵入到较古老地层中,年轻岩体的边缘常含有来源于老地层的捕掳体,地层与岩体的交界部位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烘烤。

17.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特征与属性将地层组织成相应的单位。

18.地层对比:地层意义上的对比指地层特征或地层位置的相当。根据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1)岩性对比(2)两个含化石层的对比(3)年代对比

19.地层划分依据: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学特征,地层的构筑特征,地层的接触关系,以及其他标志。

20.岩石学特征:包括组成地层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和沉积构造等。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岩层可以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不同的地层体应划分为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

21.古生物学特征:主要包括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类别、组合、丰度、分异度,保存状态等。

23.地层的构筑特征:地层序列通常是以特定的构筑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根据地层的构筑方式不同也可划分地层。

24.地层的构筑类型:(1)均一型(2)非均一型:旋回型’趋向型’复杂型

26.地层对比的依据:岩石对比,生物地层对比,构造运动面的对比,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对比,磁性地层对比,事件地层对比,层序地层对比。

27.岩性对比法:在侧向连续的条件下,不同地区岩石学特征相同和地层位置相当的地层可以对比。

28.标志层方法:标志层是指那些厚度不大、岩性稳定、特征突出、易于识别、分布广泛的特殊岩层。标志层有两个类型:穿时性的标志层(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等时性的标志层(年代地层单位的对比)。

29.标准化石法:标准化石指那些变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30.化石组合法: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化石组合法事根据地层的化石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

31.生物演化法:根据生物的演化特点划分对比地层的方法。

32.地质事件:是指地史上稀有的、突发性的、在短暂时间内影响范围很广的自然事件,并在地层中留下了能被识别的显著标志。

33.事件地层对比法:利用地史时期突发的稀有地质事件进行对比地层的方法。

特点:1)易于辨别2)其地层记录具有一定的保存程度3)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4)具有等时性或近等时性5)持续时间较短

级别:全球性事件、区域性事件、地方性事件

34.全球性事件: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观察到其影响或其地质记录的事件。

特点:1)全球性2)瞬时性3)极易辨别

36.低水与体系域:是在F 和R点之间最大海平面下降及其后缓慢上升时期的沉积序列。

由于海平面降至陆棚坡折外侧,暴露的陆棚上出现河流深切谷,大量陆源碎屑越过陆棚直接带至陆坡、盆地区,先后形成成分复杂的低水位扇和低水位楔。前者主要由斜坡扇及海底扇组成,后者以粒度细的楔形斜坡沉积为主。

37.海侵体系域:形成于海平面迅速上升时期。是从低水位体系域之上的最初海泛面开始,内部以出现系列海侵事件为特征,顶部以出现最大海侵面结束。

海侵体系域代表了持续海侵阶段的特有沉积相组合,通常在垂向上变深的退积序列。

38.高水位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的高水位期沉积下来的体系域。

1)一般指从R拐点之后的某一时刻开始,至F拐点之前某一时刻结束的时间间隔。

2)该水域的底是最大海侵面,顶界则是另一个不整合面。

3)代表海侵达到最大范围后相对静止再转化及为开始海退的特殊阶段,垂向沉积相组合呈现向上变浅的进积序列。

4)在碎屑岩中可以分选较差的三角洲沉积为典型代表,底部下超面十分明显;碳酸盐岩中经常呈现巨厚层至块状外貌,顶部出现白云岩和和多种暴露标志。

39.陆架边缘体系域:与低水位体系域同属最大海退阶段的沉积序列,但因海退规模小,陆棚并未全部暴露,也未出现深切河谷和相应的低水位扇和楔。

本体系域下界的特点是海岸平原或滨海—三角洲沉积覆于河流沉积之上,上界为—海侵面,与上覆的堆积型海侵体系域分开。

40.凝缩段:时间上处于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之间的特定层位,空间上分布在陆棚中至外部、大陆坡和盆地部位。

41.在陆坡至盆地区:以硅质、泥质远洋至半远洋沉积为主;在陆坡区:则以瘤状灰岩、泥灰岩、磷灰岩、锰矿层和富含海绿石等相对较深水沉积为特征。

42.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结果:形成相应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43.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分级:群、组、段、层

44.组:是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和具有一定结构类型的地层体。

建组条件:1)岩性相对一致2)内部结构一致3)顶低界线明显4)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

45.群:组的联合。联合原则:岩性的相近,成因的相关,结构类型的相似。

46.段:组的再分。分段的原则:组内岩性的差别;组内结构的差别;地层成因的不同等。

46.层:具有两种类型:一是岩性或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岩层组合,可以用于剖面研究时的分层。二是岩性特殊,标志明显的岩层或矿层。

47.群和组大都以建群、建组剖面所在的地名命名。而段和层大都以岩性命名。

48.岩石地层单位构成一个独立的地层系统,同时也是区域性地层系统。

49.年代地层单位: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段内形成的所有岩石。

50.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带

51.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

58.年代地层单位构成一个全球性的独立地层系统。

59.生物地层单位:是以含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特征,并与相邻单位化石有别的三度空间地层体。生物地层单位为生物带。

60.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内所代表的地层体,代表该类生物从“发生”到“死亡”所占用的地层。

61.顶峰带:指某些化石属、种最繁盛时期的一段地层。

62.组合带:指含有一定特征的化石组合的一段地层。

63.间隔带:指两个明显生物地层界面之间一段地层。

64.哑带:生物地层剖面中不含化石的部分。

65.生物地层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大小级别关系。

66.生物地层单位不能构成独立的地层系统。

67.层型:由某一命名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典型剖面。

68.单位地层:给定义个识别一个地层单位当标准用的地层典型剖面。

69.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为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0.若干层型联合而成的称为复合层型。复合层型内的各个层型称为组分层型。

71.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之间单位的关系——穿时或时侵: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

72.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生物地层单位是物质性的,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时间性的。生物地层单位是指含有某化石的地层,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指某生物生存的时间内形成的全部地层,并非仅指含有化石的地层。生物地层单位不连续,不能独成系统,生物地层单位是为年代地层系统服务的。

73.生物地层与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生物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无一定对应关系。二者的界线是在局部地区可以吻合,一个生物地层单位有时可以跨越几个低级别的岩石地层单位,一个组级的岩石地层单位有时也可包括几个生物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中的化石,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特殊的岩石特征。

74.地层学的研究目的:地层学对于人类认识和理解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组成和演化具有重要义,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如国土资源调查,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有重要意义。

75.地层学的研究内容:地层学主要研究地层的层序关系﹑接触关系和空间变化的关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短期的沉积中断形成地层间的间断关系。长期的沉积间断,经过基盘抬升,构造变动和陆上剥蚀,与上覆地层间则形成多种类型的不整合关系(见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关于地层之间的空间变化关系,也有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概念。多数地层属于沉积成因。根据现代沉积与其生成环境的关系﹐判断地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称为沉积相分析或岩相分析。同样,根据现代大陆内部﹑大陆边缘和海盆不同构造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特征,判断地层沉积时构造环境﹐称为沉积组合分析或建造分析。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一系列地层反映了所处构造环境的不断变化,可称为沉积组合序列。组合系列的总体特征即是地层沉积类型。地层的沉积类型反映了构造环境的空间分异。一般可按构造活动性区别为稳定类型﹑过渡类型和活动类型(见地层沉积组合)。为了概括地反映各区地层沉积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在时间上的发展交替,就有必要进行地层区划,称为地层分区(见地层区划)。为了使地层知识﹑概念﹑方法系统化和规范化,使地层学者在工作中有所遵循,有共同语言,便于学术交流,还须研究地层分类和名词术语等,这些内容都可归入地层指

南(地层规范)。

76.地层学的分支科学:地层学的主要分支包括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以地层的地质年代归属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时间界面为准划分地层,与地质年代表一致是建立地层系统的基本要求。岩石地层学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岩性界面变化为准,划分地层,是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主要方法。生物地层学以地层所含生物化石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生物群的交递变化为准划分地层。由于生物演化具有全球的同时性和一致性,所以生物地层研究是确立地质时代表的重要手段。

77.磁性地层学,利用地层的岩石磁性可作岩性划分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利用天然剩磁确定地层形成时古磁极的位置和正反方向等,作为全球性对比和古大陆位置再造的依据。

78.地震地层学,使用地震波反射提供的地层界面信息,用于地下和海底地层界面的确定。层序地层学利用由间断面分开的、由沉积体系构成的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地层。间断面接近于等时面,层序接近于旋回层。层序地层学是地震地层学的深化和发展。

79.化学地层学,依据地层中化学元素含量分布特征,进行区域地层的对比;也可利用不同时代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推断地球化学环境演变的规律。

80.同位素地层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岩石生成年龄,为年代地层系统提供年龄标定数据,称为地质测时学或地质纪年学。

81.生态地层学,主要从事古生物生态环境的研究,与沉积环境研究相结合,使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有了明显的提高。

82.定量地层学,是指利用计算技术对地层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使用较多的是用化石群的统计分析),以优化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高生物地层学的研究精度。

83.地层学的研究简史:为了建立地层之间的时间关系,19世纪初期就形成了一些地层的基本概念。地层层序律说明地层沉积的原始位置近于水平,老者在下,新者在上。化石顺序律认为不同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可利用不同化石特征鉴别地层。19世纪地层学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化石逐步建立了统一的地层系统,就是现代所称年代地层学。到19世纪末,人们发现同时期形成的地层具有不同的岩性,这种横向变化导出了岩相横变的概念。德国学者瓦尔特,J.把岩相横变同海侵作用联系起来,解释了时间界面同岩相界面的关系,称为瓦尔特定律。岩相的研究说明岩性界限在多数情况下,并非时间界限,所以除年代地层学以外,还须建立岩性或岩石地层学。20世纪30年代以来,详细的地层和生物群的对比研究建立了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一直是地层学中的主要分支学科。50年代以后,由于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手段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地层分支学科,如磁性地层学、地震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

84地层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您认为地学研究内容有哪些重要变化?

传统的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的形成顺序和年代关系的学科,偏重于一个个地层剖面的描述、划分和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以及内容和概念也发生很多变化。

现在的地层学概念不仅涉及岩层的形成顺序和年代关系,而且也涉及岩层的形状、分布、岩性成分、化石内容、地球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实际上,它涉及岩层的所有特征、性质和属性,以及根据环境、形成方式和地质历史所做的解释。现在的地层学研究内容也不仅仅是地层剖面描述、地层资料收集、地层划分和小范围地层对比等,还包括岩相特征和岩相侧向变化研究、地层年代的研究、地层综合分析及成因研究、地层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等很多内容。其中对地层剖面的描述也不是过去那种偏重于岩石名称、标准化石、厚度和接触关系的一般记录,而是分层更细,内容更详地描述,涉及岩层的各种特征和属性。

86.试述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相互关系;并列举5种常用的地层划分方法。

岩石地层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属性进行划分,而年代地层的主要划分依据是地史中生物演化阶段。这两种划分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下:

(1)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与年代地层单位的非穿时性

由于沉积过程中的侧向加积作用,在区域上岩石地层单位常具有穿时性。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按照代表时间界面的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因此决不会产生穿时现象。

(2)地层单位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的关系

年代地层单位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例如一个系严格对应于一个纪,系的底界相当于纪的开始,顶界相当于纪的结束。而岩石地层单位不受此限制,它可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也可以在任一时间结束。因此,除在特例的情况下,岩石地层单位的顶底界线与地质年代界线是不一致的。

(3)展布范围不同

岩石地层所具有的岩石学特征,取决于沉积古地理环境,而沉积古地理环境不可能全球一致。每一种沉积古地理环境只能局限于某一地区,因此决定岩石地层单位也只能局限于某一区域——地区性地层单位。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此限制,因为时间在全球各处是一致的,所以年代地层单位能在全球范围内无限制地延伸。

(4)年代地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具体岩性内容

一个年代地层单位无论是由什么基本层序组成,只要它占有对应的地质时代就可能构成年代地层单位。而岩石地层单位必须有规定的岩石学内容,当岩性内容改变后,就不是原来的岩石地层单位了。

总的来说,年代地层单位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性,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大的优点;岩石地层单位反映了具体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性,对了解某一地区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两种单位从不同的侧面互补地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对了解全球和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作出重大贡献。

87.什么是地层对比?大区域地层对比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地层对比就是比较两个地区的地层,根据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地层间的不整合和物、化属性、同位素年龄等来确定它们是否为同一地层单位或同时期。

作为地层对比的重要手段,在大区域内使用时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横向追索和穿时问题。在岩性方面,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同时形成的地层在横向上会有很大的岩性变化,而岩性一致的地层在不同地点又存在形成时间有先有后的问题,即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生物化石方面,不同生物地理区系的生物群面貌有很大不同,甚至难以找到可以说明时代的共生分子。而作为对比依据的标准化石又可能存在穿时问题。其它对比手段也存在局限性,如地震反射层追踪,它难以跨越盆地边界和断裂带。

目前的趋势是,尽可能使用多种手段,互为参考、补充和验证,这就是综合地层学方法。另一趋势是寻找具有大范围同时性的地质事件的地质记录,这就是事件地层学。

88. 风暴岩与浊积岩的区别是:①流态,浊流是单向的,风暴流是双向或多向的,局部也可呈单向;②层序组合,浊积岩属深水沉积组合,而风暴岩为浅水组合;③垂向层序及层内沉积构造,风暴岩与浊积岩具有相似的鲍马层序,但风暴岩内具有典型的丘状交错层理,而浊积岩中绝对没有;④层面构造,风暴岩中常见特殊的渠槽和钵模,而浊积岩常见槽模和重荷模;⑤生物标志,风暴岩中化石组合标志着浅水陆架环境,而浊积岩中既有浅水生物化石,也有深水生物化石,表现为原地和异地生物混杂。此外遗迹化石也有不同,风暴岩中以叶迹、针迹为主,浊积岩中以弯曲及网状觅食迹为特征。89.层型:也叫典型剖面,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来或后来指定的参考标准。它是特定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特定点,并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被确定的地层界

线的定义和特征说明的标准。

90.延限带:也叫极顶带,指从地层序列的化石组合中,经过选择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化石分子的已知延限所代表的那段地层体。它包括分类单元延限和共存延限两种类型。是指从全部化石组合中任一选出的成分的总延续时限的一段地层。根据其选定成分的特点又可分为分类单位延限带、共存延限带、奥佩尔带、谱系带等。

91. 基本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其对应的整合面限定的一组相对整合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序列)。小层序和小层序组是层序的地层建造块。层序也称基本层序、沉积层序,也称为“三级层序”。对层序涵义的理解和划分,目前比较统一。

92. 巨层序或大层序; 随着层序地层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93. 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大部分超层序是在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二级周期(超周期)期间沉积的,是从水域最大到最小时期沉积的地层层序。

94. 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盆地形成、演化至消亡,再从形成到消亡是一个连续的地质演化过程,因而构造层序被认为是一个巨型盆地充填序列,每一个构造层序代表一个具有特定充填类型的原型盆地充填序列,具有特定的地层或岩性组合,形成于不同的地壳演化阶段和构造环境。因此,可以认为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95. 亚层序:是比层序小,比小层序大的层序。但这一级层序一般不单独划出,有时与小层序级别相当。因此,亚层序不常使用。

96. 小(准)层序和小层序组:小层序是由海泛面及其对应面所限定的一组相对连续的、有成因联系的层和层组。在层序中的特殊位置上,小层序可能要么上面、要么下面被层序界面所限定。

97. 小(准)层序:作为一种沉积实体,小层序往往是某一沉积体系域中的一个沉积旋回的产物。因此,本书采用小层序这一术语。

98. 小层序组:是由主海泛面和其对应面所限定的一组有成因联系的小层序组成的具有显著叠置方式的地层序列。

99. 进积小(准、副)层序组:向盆地远处沉积的、连续的年轻小层序组,总体上,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形成速率

100.加积小层序组:一组相互叠置的连续的组无明显侧向迁移的年轻的小层序组,总体上可容空间形成的速度近似于沉积速度。

101. 退积小层序组:以台阶状后退叠置的型式向陆地方向沉积的一套连续的年轻小层序。总体上,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形成的速率

102. 地层穿时:包括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等在内的所有非年代地层单位在不同地点所代表的时间不同的现象。它表现为地层单位的顶底界面与时间面斜交和顶底界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在不同地点不相等

103. 退积序列:当湖平面或海平面下降时,由于水体分别范围不断缩小,在滨岸地带,特别是在沉积物底面坡度较大的地方(如三角洲),会发生岩相带向陆方向的海侵式迁移。这种沉积序列就是退积序列。

104. 事件地层:地层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利用稀有的突发事件及其地质记录,去划分和对比地层,按自然特征确定地层界线。

事件地层学是研究利用地质事件及其地质记录来对比地层和确定地层界线的学科,地层学的一个分支。根据事件地层学的观点,地层构架是由一系列缓慢渐变过程和短暂的突变或灾变事件组成,而突变或灾变事件在地层研究中有特殊意义,地层界线本质上应反映突变。因此,事件地层学与以渐变论和均变论为基础的传统地层学有显著区别。

105. 初始海泛面:也称海侵面,即海水首次越过陆棚边缘所对应的界面。它是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域之间的物理界面,并以低水位沉积体系向盆进积转换为海侵沉积体系向陆退积为特征,初始海泛面常常伴随着海水进侵过程中在向陆方向对层序底界面的侵蚀作用。在湖泊层序中对应于初始湖泛面。

[层序地层学的一个术语,为层序内部准层序之间的界面,它代表了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其下是低位体系域或陆架边缘体系域,其上是海侵体系域。

106. 生物相: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生物群的生态特征。

以所含化石来表现出地层单位或间隔的生物地层面貌。

107.沉积旋回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沉积旋回以规模较大,常表现为岩性岩相的交替变化而区别于“沉积韵律”。沉积旋回主要是由于地壳周期性振荡运动引起的,而韵律的形成则多与局部的地区性因素有关。沉积旋回是沉降速率B、沉积速率D和侵蚀速率E组合的结果。

108. 沉积层序: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序列。层序地层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基本单位,它由一系列的沉积体系域组成,并被认为是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前一个下降拐点至后一个下降拐点之间的产物。

109. 生物区系:给定区域内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特征。由于地理隔离,不同地区的生物群独立发展,产生组成分子多数不同、面貌存在较大差异的不同生物群,即生物地理分区。而一个生物群分布的地理范围就是一个生物区系。

沉积速率:是指沉积物对可容空间充填的速度。沉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之间的相对关系控制着沉积水体深度和准层序组的叠置方式,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小于沉积物沉积速率时,沉积物向盆进积,沉积水体深度变浅;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沉积速率时,沉积物向陆退积,沉积水体深度变大;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与沉积物沉积速率相当时,沉积物向上加积,沉积水体深度也基本保持稳定。

110.风暴沉积:是由风暴潮掀起陆架上的沉积物,及由风暴潮的离岸流搅起海滩沙,形成向海方向流动的异重流,当风暴减弱时,在风暴浪基面之下形成的沉积物或岩石称为风暴岩。

111.风暴岩的沉积层序:①冲刷面,由强大的风暴流或风暴浪搅动早期的沉积物(多为陆架泥),形成具冲沟、冲槽和工具痕等特征的冲刷面;②递进层,由较粗的滞留沉积物(粗砂或细砾)组成,由下向上粒度逐渐变细,有些风暴岩,冲刷面上有介壳层;

③平行层理段;④丘状交错层理段,是风暴岩的重要识别标志;⑤水平层段,随着风暴作用的减弱而出现的缓流沉积物,有时在水平层之上可见有浪成沙纹的沉积物;⑥泥质沉积物,为正常天气的浪底下的安静环境沉积,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112.地层的划分、对比: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但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地层分类:是指根据岩石本身客观存在的不同特征或属性,将组成地壳的岩层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层。目前国际上主要把地层分为三大类型:①以岩性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岩石地层(岩性地层);②以化石作为划分依据的生物地层;③以形成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时间地层或年代地层。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尽管在年代对比方法上虽然有许多种,但以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指出,虽然同位素年龄测定是前寒武纪和寒武纪以后的深度变质地层时代对比的重要方法,但它在显生宙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对比方面,还不够完善。而古生物(生物地层)的方法,在地质时期划分和地层的时代对比方面,具有全球的相对同时性。而且,迄今为止,年代地层单位(界、系、统、阶)也像生物地层一样,都主要是以化石作为划分和对比依据的,因而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进而主张把地层分为两大类型。20世纪中、后期,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新理论的产生,地层学出现一系列新分支学科,因而地层分类也随之扩大。目前除以上三大类以外,还出现了以岩石体剩余磁性方向的变化作为划分依据的磁性地层;以各种客观存在的,且易用近代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追踪而识别的物理界面(不整合面、地层结构转换面等)作为划分标志的层序地层等等。

1.层型:也叫典型剖面,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来或后来指定的参考标准。它是特定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特定点,并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被确定的地层界线的定义和特征说明的标准。

2.延限带:也叫极顶带,指从地层序列的化石组合中,经过选择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化石分子的已知延限所代表的那段地层体。它包括分类单元延限和共存延限两种类型。

7.生物相:以所含化石来表现出地层单位或间隔的生物地层面貌。

8.混合极性带e:地磁记录表现为正向和反向频繁交替特征的一个岩石单位,是磁极性地层分类的重要单位。

9.沉积层序:层序地层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基本单位,它由一系列的沉积体系域组成,并被认为是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前一个下降拐点至后一个下降拐点之间的产物。

10.生物区系:由于地理隔离,不同地区的生物群独立发展,产生组成分子多数不同、面貌存在较大差异的不同生物群,即生物地理分区。而一个生物群分布的地理范围就是一个生物区系。

简答

1.地层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您认为地学研究内容有哪些重要变化?

传统的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的形成顺序和年代关系的学科,偏重于一个个地层剖面的描述、划分和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以及内容和概念也发生很多变化。现在的地层学概念不仅涉及岩层的形成顺序和年代关系,而且也涉及岩层的形状、分布、岩性成分、化石内容、地球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实际上,它涉及岩层的所有特征、性质和属性,以及根据环境、形成方式和地质历史所做的解释。现在的地层学研究内容也不仅仅是地层剖面描述、地层资料收集、地层

划分和小范围地层对比等,还包括岩相特征和岩相侧向变化研究、地层年代的研究、地层综合分析及成因研究、地层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等很多内容。其中对地层剖面的描述也不是过去那种偏重于岩石名称、标准化石、厚度和接触关系的一般记录,而是分层更细,内容更详地描述,涉及岩层的各种特征和属性。2.试述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相互关系;并列举5种常用的地层划分方法。

岩石地层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而年代地层的主要划分依据是地史中生物演化阶段。这两种划分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下:(1)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与年代地层单位的非穿时性:由于沉积过程中的侧向加积作用,在区域上岩石地层单位常具有穿时性。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按照代表时间界面的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因此决不会产生穿时现象。(2)地层单位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的关系:年代地层单位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地质年代严格对应,例如一个系严格对应于一个纪,系的底界相当于纪的开始,顶界相当于纪的结束。而岩石地层单位不受此限制,它可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也可以在任一时间结束。因此,除在特例的情况下,岩石地层单位的顶底界线与地质年代界线是不一致的。(3)展布范围不同:岩石地层所具有的岩石学特征,取决于沉积古地理环境,而沉积古地理环境不可能全球一致。每一种沉积古地理环境只能局限于某一地区,因此决定岩石地层单位也只能局限于某一区域。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此限制,因为时间在全球各处是一致的,所以年代地层单位能在全球范围内无限制地延伸。(4)年代地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具体岩性内容:一个年代地层单位无论是由什么基本层序组成,只要它占有对应的地质时代就可能构成年代地层单位。而岩石地层单位必须有规定的岩石学内容,当岩性内容改变后,就不是原来的岩石地层单位了。总的来说,年代地层单位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性,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大的优点;岩石地层单位反映了具体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性,对了解某一地区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两种单位从不同的侧面互补地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对了解全球和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作出重大贡献。

3.什么是地层对比?大区域地层对比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地层对比就是比较两个地区的地层,根据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地层间的不整合和同位素年龄等来确定它们是否同时。

作为地层对比的重要手段,在大区域内使用时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横向追索和穿时问题。在岩性方面,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同时形成的地层在横向上会有很大的岩性变化,而岩性一致的地层在不同地点又存在形成时间有先有后的问题,即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生物化石方面,不同生物地理区系的生物群面貌有很大不同,甚至难以找到可以说明时代的共生分子。而作为对比依据的标准化石又可能存在穿时问题。其它对比手段也存在局限性,如地震反射层追踪,它难以跨越盆

地边界和断裂带。目前的趋势是,尽可能使用多种手段,互为参考、补充和验证,这就是综合地层学方法。另一趋势是寻找具有大范围同时性的地质事件的地质记录,这就是事件地层学。

2.试述华北地台古生代某一系的岩石地层划分,并根据地层发育和沉积特点分析其地史演化。

奥陶系:华北地台区奥陶系以下奥陶统为主,地台南部的下奥陶统下部白云岩为主,上部以灰岩为主;地台北部的下奥陶统基本上是浅海相灰岩,化石丰富,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组:冶里组、亮甲山组、下马家沟组和上马家沟组。大部分地区缺失中上奥陶统,只局部地区有中奥陶统下部地层。

复杂岩溶地基处理实例

复杂岩溶地基处理实例 1 工程概况 广西某市中心广场拟建一座24层的贸易大厦,该大厦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土洞发育。基坑北5m紧邻七层高的图书馆及四层高的电影院,南面相距4m处为该市主干道。地基处理施工难度大,施工中引进一些新的施工措施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楼为一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4~4.4m,采用一柱一桩独立基础形式,单桩最大垂直荷载21000kN。原设计为先开挖基坑,四周用毛石砌挡土墙,坑内采用人工挖孔桩。由于人工挖孔桩施工中抽取大量地下水,造成电影院、图书馆多处开裂,建筑物地基有向下滑移现象,同时挖孔桩没办法穿过多层溶洞,施工难以进行,造成停工。在此情况下,对该项工程进行了基础设计修改,采用冲孔和挖孔灌注桩相结合,并制订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施工程序,以保证相邻建筑物的安全及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报告及桩孔的超前钻资料,基坑开挖已经挖除了人工填土层及淤泥层,基坑底地下有6~9m厚的履盖土层,其下为灰岩。该地区属于岩溶发育区,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土洞、溶洞发育,尤其主楼部位岩洞最为发育,最深溶洞达32m,方向呈多方位;洞的大小不一,最大的顶底板间距21m,最小的仅有十几厘米,有的溶洞全被充填或部分充填,有的为空洞并形成地下暗沙。土洞埋藏较浅,常发展到地

面。多层溶洞分布在不同的平面上,岩面起伏不平,高差较大并发育有大量溶槽、溶沟等。大部分基岩上部为块状风化堆积层,充填有黑色淤泥,且厚度大。 该场地地下水属于潜水及岩溶裂隙水,地下水系与相离不远的义昌江相联,场地地下水位高,常高于基坑底面,且流量大,为紊流状态。有的地段钻孔或桩孔地下水往上涌,有的溶洞夯穿时,数台抽水机也无法灌满,所灌浆水进入地下暗河流进义昌江。 3 岩溶地基处理方案 由于地基复杂,普遍存在土洞、溶洞,因此该楼采用一柱一桩的形式,要求桩端置于稳定完整的微风化基岩上。 a.在每个桩孔上钻进1~3个超前钻孔,钻孔深度进入稳定持力层不小于5m。主要目的:查明每个桩孔的地层结构及分布特征;查明土洞、溶洞分布及大小、规模、连通程度、充填情况;查明强风化层厚度,溶洞顶板厚度;查明稳定持力层的准确顶面标高及其标准承载力;初步判定地下水类型、大小及流向。 b.根据超前钻孔资料及建筑荷载进行桩的选型设计。当桩孔下无溶洞或厚层强风化带时,采用人工挖孔桩处理地基,人工挖孔桩要求进入稳定微风化岩石不得小于0.5m,对于起伏较大的持力层面,可打成30cm 宽的台阶;当桩孔下有溶洞或厚层强风化带时,采用大直径冲孔灌注桩处理地基。要求该桩穿过溶洞、土洞或厚层强风化带,进入稳定持力层不小于一倍桩径。

地质图用色标准岩石地层用色对比表

岩石地层用色对比表 地层色标号R G B C M Y K 地形线22518512504010030第四纪60125525521700150第四纪60225525517800300第四纪60325525515300400第四纪60425525517800300第四纪60525525517800300第四纪60625525515300400第四纪60725525515300400第四纪6082552552550000第四纪6092552552550000第四纪6102552552550000第四纪6112552552550000第四纪61225525512800500第四纪61325525512800500第四纪61425525510200600第四纪61525525510200600第四纪61625525512800500第四纪61725525512800500第四纪61825525510200600第四纪61925525510200600第四纪62025525512800500第四纪6212552557600700第四纪6222552552600900第四纪6232552498903650(*)第四纪6242552493803850(*)第四纪6252552491303950(*)第四纪62625525510200600第四纪62725525510200600第四纪6282552557600700第四纪6292552557600700第四纪6302552555100800第四纪6312552557600700第四纪6322552557600700第四纪6332552555100800第四纪6342552555100800第四纪6352552552600900第四纪6362552557600700第四纪6372552557600700第四纪6382552555100800第四纪6392552555100800

岩溶地层中的盾构隧道施工(精)

岩溶地层中的盾构隧道施工 摘要:研究目的:岩溶地层中采用盾构法施工在国内尚属首次。盾构掘进中可能发生盾构机栽头、陷落,地层大量失水、坍塌,严重差异沉降而致隧道结构破坏等事故。对溶洞的空间分布、大小及充填情况,溶洞处理,盾构掘进技术措施3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以保证施工及运营安全。 研究方法:采用多种勘查手段分析岩溶地层,充分注重盾构机及盾构施工的特点,比选、优化设计施工方案。 研究结果:顺利完成岩溶段盾构隧道施工,验证了勘查及加固方案,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研究结论:综合运用多种探测方法对探明溶洞的分布很有成效;根据盾构施工特点制定地层加固方案并有效实施以及对盾构机设计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并采取相应的掘进技术措施都是适宜的。 关键词:广州地铁;岩溶地层;盾构施工 广州轨交通5号线草暖公园—小北站区间,在F1、F2两断裂带间地石炭系灰岩地层149.105m(YCK7+903.505-YCK8+052.610)范围内,详勘阶段有7个钻孔揭示存在溶洞。 但由于钻探孔间距(约20~40m)过大,未能完整揭示溶洞的大小、分布及充填物的物理力学性质。 经对草暖公园—小北站区间整体地质与环境的综合分析,确定其区间隧道(埋深22.86~24.30m)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施工,而在岩溶地层中采用盾构法施工在国内外尚属首次。盾构掘进中可能发生盾构机栽头、陷落,地层大量失水、坍塌,严重差异沉降而致隧道结构破坏等事故。 为确保施工及运营安全,对溶洞的空间分布、大小及充填情况,溶洞处理,盾构掘进技术措施3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1 运用多种勘查方法,探明溶洞情况 根据目前可行的勘测手段,为切实探明溶洞的分布与填充状况,拟定以钻探为主、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探测方案。即:高密度电阻率法地面物探(总体探查溶洞分布情况)加密钻孔(直观掌握溶洞及充填物状况)电磁波深孔CT(在钻孔间加密剖切面勘查,判断边界)综合判断后结合注浆孔布置补孔探测。 1.1 高密度电阻率法物探 对YCK7+880~YCK8+035范围内纵向进行探测,共设计物探剖面6条,剖面长均为177m(详见 图2)。每条剖面均有2个基点控制。 勘察的结果表明,本区地下有4处岩溶发育区(见图1)。据其成果将勘察范围划分为5个区域单元进一步深入勘察。

地层与古生物学阶段性作业3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层及古生物学课程作业3(共3次作业)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10章——第14章 一、名词解释 南丹型 磨拉石 贡瓦纳古陆 印支运动 二、简答题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2.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3.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4.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三、论述题 1.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2.寒武纪扬子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3.泥盆纪华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4.任举中国地史中的二个成煤期并说其古地理环境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南丹型:“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磨拉石: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贡瓦纳古陆:冈瓦纳古陆指古生代初或更早至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解体之前)存在于南半球统一的大陆,它包括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巴次大陆,澳大利亚、南美和南极大陆。因具有相同的“古羊齿植物群”而得名。冈瓦纳植物群与欧美区植物群相对立,凡欧美区植物,在冈瓦纳都未发现。 印支运动:印支运动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甘孜、西岭及南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二、简答题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早、中三叠世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以岭海槽为界,显示出“南海北陆”的特征,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为华南稳定的浅海;西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晚三叠世华南为海陆交互和沉积,随着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方地的形成,华南分为东西两个滨浅海沉积区。西部龙门山,滇黔桂一带早期为浅海海湾,晚期海退为近海盆地。 晚二叠世末,北方华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两伯利亚及劳亚古大陆连成一体,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陆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宁武—沁水,此外,还有东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间盆地。 2.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进化: 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 4、大进化的形式 (1)适应辐射: 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 6、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 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 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泥盆纪

泥盆纪 简介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Devounian,符号D)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416±2.8百万年(Ma),结束于359.2±2.5Ma。 泥盆纪(Devonian):泥盆纪时期是指三亿六 千万年至四亿六百万年前,也就是古生代中叶的 这段期间。可另分为三个时期-前泥盆纪时期 (四亿零六百万至三亿八千七百万年前)、中泥 盆纪时期(三亿八千七百万387至三亿七千四百 万年前)、以及后泥盆纪时期(三亿七千四百万 至三亿六千万年前)。泥盆纪生物生活图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后,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层孔虫(Stromatoporoidea,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目)等继续繁盛外,还出现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和昆虫。脊椎动物中鱼类(包括甲胄鱼、盾皮鱼、总鳍鱼等)空前发展,故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晚期甲胄鱼趋于绝灭,原始两栖类(迷齿类(Labyrinthodontia)(亦称坚头类)开始出现的。 名称来历 “泥盆”(Devon)来自日语,是英国英格兰西南半岛上的一个郡名的日语音译(现称德文郡,Devonshire),日语中“泥”读dee,“盆”读bon,所以日本人就用汉字“泥盆”翻译英文Devon。泥盆纪是英国地质学家塞奇威克(A.Sedgwick)和默奇森(R.I.Muchison)研究了该郡的“老红砂岩”后,于1839年命名的。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泥盆系”,代表符号为“D”。 生物种类 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腕足类在泥盆纪发展迅速,志留纪开始出现的石燕贝目成为泥盆纪的重要化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研究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研究 谢文 桂林市工业设计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地质勘察往往因为岩溶发育的不确定性以及隐蔽等客观性陷入困境,在实际的地质勘察过程中要谨慎认真地做好具体的勘探工作,以便于取得较好的勘察结果。本文详细论述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方法,通过对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的深入研究为实际的勘探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工程应用 Abstract:The complexity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in karst area,often because of karst geological survey uncertainty and hidden trouble such as objectivity,in the actual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process carefully to do specific exploration survey results,obtained better.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karst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method in detail,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method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Key words:karst region;engineering geology survey;engineer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642.25 0前言 岩溶别名喀斯特,指的是以石灰岩、白云岩等为典型代表的可溶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解溶蚀的现象,通常在地下流动水的作用下还会形成一系列的洞穴、裂隙等地质构造。在岩溶发育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长期侵蚀可溶性岩石,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岩溶地貌与形态,流水的作用使得岩层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相应岩石的强度也会下降,此时岩层是不稳定的,无法为上部建筑物提供可靠的承载力。岩溶地区的工程项目建设首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工程地质勘察,具体了解地下岩层的岩溶发育情况,掌握岩溶分布区域以及发育规律,以便于认知地下岩层的实际情况,收集有用的地质数据,为工程建筑的后续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是保障建筑物整体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必须认真对待。1岩溶地基简述 岩溶地区往往地下岩层各种溶沟、裂隙丛生,严重时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岩层整体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岩层上部建筑的安全。岩溶地区各种建筑物必须建立在一个可靠的地基之上,建筑物在建设开工之前必须对岩层地基有清晰的了解,依据碳酸盐出露条件等,岩溶地基可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章 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14.进化的不可逆性。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9. 什么叫地史时期? 现代全新世生命开始发生地壳固结 ⊥——————————————⊥ 1.0万年36亿年46亿年 23. 为什么地球可以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 1.优益的位置:地球处于太阳系中的位置距太阳不近不远,太阳的辐射能达到地球正好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2恰当的质量,质量不大不小,它能保持稳定的大气层,使大气中的主要气体不致逸散。 3.迅速的自转,地球昼夜交替,平均12小时,白天不因日光照射时间太长而使地球温度过高;晚上不因时间过长热量完全散失。 4.小的公转偏心率,地球轨道偏心率e不大不小,使近日点时温度不会太高,远日点温度不会太低。 5.有较大的固体卫星,月球的存在在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个参数的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它的引力影响着地内软流层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潮汐使滨海生境丰富多彩。 6.宝贵的液态水,生命离不开水。地球是唯一具有液态水海洋的行星。 7.神奇的大气圈,只有地球的大气圈主要由氧和氮组成,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中有占大气体积约0.03%的二氧化碳,这不多不少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为保持地球表面温度起到温室效应。 24. 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 (1)形成有机化合物阶段: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N、H、O、CO、CO2、H2O、NH3、H2S、Hcl、甲烷)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下形成有机化合物(氨基酸、核甘酸、多糖、类蛋白质、脂肪酸) (2)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3)形成生命阶段:复杂有机物经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初步的生命现象

高速铁路复杂岩溶环境下超长钻孔桩施工技术

高速铁路复杂岩溶环境下超长钻孔桩施工技术 新建潍坊至莱西铁路大白村特大桥大理岩一般呈层状分布或以夹层、透镜体产于吕梁期侵入岩斜长角闪岩中,地质特征较为复杂。受构造作用、地层结构及地下水等影响,大理岩岩溶强烈发育,呈现出竖向串珠状、横向强连通性的特征,尤以59#墩最为显著。该墩钻孔灌注桩设计为75.5m,屬超长岩溶桩,成孔困难,综合比较后采取冲击钻成孔,长钢护筒、溶洞反复回填冲击、泥浆护壁等综合施工方法,保证了成孔质量及施工进度。 标签:高速铁路;岩溶;钻孔灌注桩;冲击钻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快速发展,但是岩溶地区桩基尤其是超长桩基施工,质量控制较为困难,前人研究采用注浆、钢护筒跟进等方法,但该类方法经济成本高、工期较长,本文通过对复杂岩溶环境下超长桩基施工过程中卡钻、埋钻、漏浆、偏斜等难点进行分析,结合本研究区现场实际施工情况,采用长钢护筒、片石及黏土反复回填等综合施工方法,有效控制了施工质量。 1 工程地质概况 新建潍坊至莱西铁路平度市云山镇区段为剥蚀丘陵、剥蚀斜坡地貌,地层属华北地层区。研究区主要分布元古界中深变质岩,以工程性质较为稳定的硬质岩为主,岩性主要为大理岩;元古界上覆中生界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以软质岩为主;地表第四系广泛发育,主要为黏土、砂类土等松散堆积物。研究区风化程度界线起伏大,地层软硬不均显著,吕梁期斜长角闪岩侵入显著,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互层,地层产状变化大,加剧了地层的不均匀性,地质特征较为复杂[1,2]。 大白村特大桥大理岩一般呈层状分布或以夹层、透镜体产于斜长角闪岩中。受构造作用、地层结构及地下水等影响,岩性交界面大理岩岩溶强烈发育,溶洞见洞率及层数多,大多数泥浆漏失严重,尤以59#墩为最。该处溶洞以竖向串珠状、横向强连通性为主要特征,地勘取芯揭露洞高2m居多,最大达6.3m,溶洞底板最深达75.7m,充填、半充填及无充填均有分布,充填物以大理岩全风化及强风化碎屑为主,夹少量黏性土、砂类土。 该墩基础采用摩擦桩基础,设计单桩承载力3719.8kN,容许单桩承载力5167.3kN。设计为8根φ1.0m钻孔灌注桩,单根桩长75.5m,下部基岩为强风化斜长角闪岩(W3,σ0=500kPa),基岩面起伏较大。桩长范围内弱风化大理岩(W2,σ0=1500kPa)、溶洞及强风化斜长角闪岩(W3,σ0=500kPa)交替出现,极易出现卡钻、掉钻、塌孔埋钻及泥浆严重漏失等异常情况,桩基成孔难度大。通过对该区复杂岩溶环境下桩基成孔技术研究,采取适宜施工方法,对桩基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 难点分析及设备选型

地层及古生物学 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层及古生物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1 一、判断题 1. 火山岩中可以找到化石(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2. 恐龙是胎生(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3. 海百合是植物(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4. 生命是起源于海洋(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 5. 植物化石是实体化石(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6. 化石是石头(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 7.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A)模铸化石B)印模化石C)模核化石D)实体化石答:A 8. Calamites(芦木)是_______(1分)(A) 根化石(B) 茎化石(C) 髓模化石(D) 叶化石参考答案:C 9. 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称__)(A) 侧生动物(B) 后生动物(C) 原生动物(D) 低等动物答案:C 10. 原地埋藏化石多_______(1分) (A) 个体大小不一(B) 个体大小相近(C) 单瓣分散保存(D) 个体破碎磨损参考答案:A 11. 地球上最早的比较可靠的生物出现距今___)(A)35亿年(B)46亿年(C)6亿年(D 32亿年答案:A 12. 四射珊瑚的鳞板与泡沫板属_______?(1分) (A) 轴部构造(B) 边缘构造(C) 纵列构造(D) 双列型构造参考答案:B 13. 以下有关放射虫地史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1分) (A) 前寒武纪就已出现(B) 泥盆纪末绝灭(C) 从寒武纪到现代(D) 二叠纪末绝灭参考答案:C 14. 种子蕨植物门与真蕨植物门的主要区别______)(A) 根(B) 茎(C) 叶(D) 繁殖器官参考答案:D 15. 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大发展阶段称为_____)(A) 新生代(B) 古生代(C) 中生代(D) 元古代答案:A 16. 石松植物门在哪时期为大型乔木_______(1分) (A) 泥盆纪(B) 石炭纪-二叠纪(C) 中生代(D) 现代参考答案:B 17. 高等植物最早登陆在_______)(A) 早志留世(B) 晚志留世(C) 早泥盆世(D) 中泥盆世答案:B 18.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__)(A) 根特征(B) 叶特征(C) 果实(D) 生活环境参考答案:C 二、单选题 1. 中生代植物物界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的繁荣为特征,所以中生代也称为____。(6分) (A) 裸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时代(B) 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 (C) 菊石时代、哺乳动物的时代(D) 松柏类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参考答案:B 2. 白垩纪末出现地史上著名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其中____全部灭绝。(6分) (A) 陆上的恐龙(B) 海中的菊石(C) 陆上的恐龙、海中的箭石、海中的菊石(D) 海中的鱼类答案:C 3. 联合古陆(Pangea)在____时期进入分裂解体阶段。(6分) (A) 三叠纪早期(B) 三叠纪中期(C) 三叠纪晚期(D) 侏罗纪早期参考答案:C 4. 以类蜉游—东方叶肢介-狼鳍鱼为代表的生物组合代表了典型的湖泊相,称为____。(6分) (A) 埃迪卡拉动物群(B) 热河动物群(C) 澄江动物群(D) TPN动物群参考答案:B 5. 三叠纪,特别是早、中三叠世仍继承古生代以来的以秦岭海槽为界所显示的“南海北陆”特征,受中、晚三叠世期间____影响,华南地区明显海退。(6分) (A) 海西运动(B) 印支运动(C) 燕山运动(D) 加里东运动参考答案:B 6. 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具有鲜明特点,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十分注目,南部的海区,以____为界,东侧为华南稳定浅海,西侧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参考答案:A (A) 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B) 秦岭—大别山为界(C) 秦岭—昆仑山为界(D) 龙门山—秦岭为界 7. 华南浅海区三叠系以黔南贞丰剖面发育最好,该剖面下三叠统包括____组。参考答案:B (A) 关岭组、法郎组(B) 飞仙关组、永宁镇组(C) 把南组、火把冲组(D) 把南组、火把冲组和二桥组 8. 发生于中三叠世晚期华南大规模的海退,这就是地史上著名的____。(6分) (A) 拉丁期大海退(B) 印度期大海退(C) 安尼期大海退(D) 瑞替期大海退参考答案:A 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发育良好,生物化石十分丰富,是中国北部陆相三叠纪的标准剖面,其下统刘家沟组,____为紫红色砂泥质岩。(A) 孙家沟组(B) 二马营组(C) 和尚沟组(D) 铜川组答案:C

广西石炭系地层

第八节石炭系 石岩炭分布广泛,地层发育良好,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总厚85-6 675米,其中下石炭 统在桂北、桂东北一带为海陆交互相滨岸碎屑岩,局部夹硅质岩及海底基性喷发岩。化石丰 富,有珊瑚、腕足类、腹足类、蜒类、菊石、层孔虫、苔藓虫、海百合、三叶虫、瓣鳃类、 牙形类和植物等。与下伏泥盆系一般呈整合接触,仅东兰县金谷、龙州县武德、扶绥县大陵 等地呈平行不整合关系。赋存矿产有煤、油页岩、锰、黄铁矿、磷、石灰岩、白云岩、大理 石等,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下石炭统. 下石炭统有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类型,岩相、岩性较复杂,变化大,分环江—钟山、 南丹—鹿寨、桂西—桂中、合浦4个地层区。 环江—钟山区指环江—柳城—永福一桂林—平乐—钟山连线地带。下石炭统为海陆交 互相含煤沉积,化石丰富。 岩关阶沿用丁文江1931年在贵州省独山县城南岩关村创立的“岩关群”,1959年全国 地层会议改称现名,同期用于广西。岩性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硅质岩。厚114-1 812米。 整合于上泥盆统之上。确定时代的化石有丰富的珊瑚、腕足类及科达植物类等,属早石炭世 早期。 罗城、融水、柳城一带的岩关阶,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5年细分为5 个岩性段,其间 均为连续沉积。命名地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城西北郊。 马洞段岩性为深灰色的灰岩夹泥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厚10-92米。主要化 石有湖南接合贝、卵形接合贝、球形接合贝、革老河舒克贝,以及多氏犬齿珊瑚、展布状犬 齿珊瑚、灰壁式内沟珊瑚、古老双形珊瑚、小束珊瑚等。 英沟洞段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的泥质灰岩夹豹皮状灰岩或白云质灰岩、燧石灰岩、硅 质岩。厚60-538米。主要化石有革老河泡沫内沟珊瑚、犬齿珊瑚、顶饰珊瑚、哈德戟贝、革 老河舒克贝、贵州舒克贝及层孔虫等。 尧云岭段岩性为灰黑色的灰岩、泥质灰岩及生物灰岩,底部夹页岩。厚53-245米。主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泥盆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_梅冥相

第34卷 第4期2004年10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 nal of Jilin U niv 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 V ol.34 No.4 Oct.2004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泥盆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 梅冥相 1,2 ,曾萍1,初汉明1,刘智荣1,李东海1,孟庆芬1,易定红 1 (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摘要: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的泥盆系包括下部的海侵碎屑岩系、中部的混合沉积地层和上部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13个三级沉积层序和两个二级构造层序。不同阶段三级层序的相序组构特征及其空间变化代表了不同的岩相古地理背景,形成了一个受海平面变化和区域构造运动共同控制的沉积盆地充填序列;同时也反映出研究区域三级海平面变化与欧美地区相对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层序地层格架;古地理背景;泥盆纪;滇黔桂盆地及邻区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88(2004)04054609 收稿日期:20031222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集团科技开发工程项目(N PJ-1008) 作者简介:梅冥相(1965),男,贵州仁怀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地层学研究,E -mail:meiming xiang @263. net 1 Devonia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its paleogeographical background in the Dianqiangui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MEI M ing -xiang 1,2,ZENG Ping 1,CHU Han -m ing 1,LIU Zh-i rong 1,LI Dong -hai 1,MENG Q ing -fen 1,YI Ding -hong 1 (1.School of Earth S ciences and Resour c es ,China Univer sity of Geosciences,Beij ing 100083,China ;2.K ey L aboratory o f L ithospheric Tec -tonics and L ithopr obling Techonology ,M inistry of Ed ucation ,Be 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Devonian System in the Dianqiangui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consisting of three parts.T he lower part is a set of transgressive sandstones,the m iddle is a mixed rock series and the upper is marked by a set of carbonate rocks.For the Devonian System of the Dianqiang ui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13third -order sedimentary sequences can be discerned and they can be g rouped into tw o second -order tectonic se -quences.In different depositional periods,the facies -succession features of the third -order sequences and their regular spatial changes reflect various palaeogeographical patterns.Controlled both by the global sea -level changes and by the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a particular Devonian filling succession of the sedimentary basin w as form ed.The third -order sea -level chang es in the study area differ greatly from those of Europe and America. Key words: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paleogeog raphical patterns;Devonian;the Dianqiangui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0引言 滇黔桂地区的泥盆系研究程度较高,大量的研 究成果为我们的工作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果 包括:侯鸿飞等、钟铿等关于地层学的系统研究[1,2];曾允孚等对沉积岩相古地理的长期研究[3];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夹层,出露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调查的目的 通过开展岩溶调查,为矿山开发与整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区域性、基础性资料;为矿山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为矿山内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岩溶工程地质调查、专门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设计依据,为开展岩溶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编制专门性岩溶地质和环境地质图提供基础资料,为矿山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 岩溶调查的任务 查明矿区岩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在各种主要自然

地质因素作用和影响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查明矿区内岩溶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查明矿山工程活动对岩溶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主要岩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质灾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初步评价和预测。应重点查明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岩溶水形态,研究分析岩溶发育形态、规模等。 1.岩溶塌陷调查 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和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围绕其基本条件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1)开展岩溶塌陷现状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数量、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2)开展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查明可溶岩分布、第四系覆盖层特征、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诱发岩溶塌陷的人类工程活动等;3)开展典型岩溶塌陷勘查,查明岩溶塌陷地质结构和动力条件,分析岩溶塌陷形成深化模式; 4)开展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建立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数据库,提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2.岩溶地下水调查 岩溶地下水一般具有赋存状态复杂(集中管道状或分散网络状)、动态变化迅猛、迳流通畅、流态多变的特点,这些特征在不同地段由于其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的不

古生物地层学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名词解释:间断平衡论.物种.趋同.趋异.特化 2.用例子说明什么叫生物重演律 3.7地质历史时期最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什么叫绝灭?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2.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3.石化作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 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 第三章,原生生物界 1.蜓繁盛于时期的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2..蜓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3.蜓的旋壁分层类型及旋壁分层的组合类型。 4.标明图中蜓的轴切面上的各构造名称。(b)P32 第四章,植物界 1.层叠石是一类特殊的层纹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和的共同产物。 2.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3.蕨类植物分为哪几个门?各门的一般特性如何? 4.原蕨类植物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5.裸子植物分为哪几个门?主要门的一般特点如何? 6.名词解释:二岐分支,单轴式分支,合轴式分支,叶序,脉序,小羽片,间小羽片,间羽片,鳞木的叶座 第五章,动物界 1.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 2.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和。 3.四射珊瑚隔壁包括,,和三种类型 4.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 5.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 6.四射珊瑚的鳞板和泡沫板有何区别 7.四射珊瑚的骨骼组合类型有几种? 第三节,腕足动物门 1.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a.运动b.生殖c.开闭壳d.固着 2.依据腕足类腹匙形台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3.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 4.腕足类的腕骨类型有哪些类型? 5.腕螺有哪几种形式? 第三节,软体动物门 1.双壳类是通过,和。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 2.简述双壳类的壳体特征。双壳类的绞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绞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比较腕足类与双壳类的壳体形态结构差异。

复杂地层分类

复杂地层分类 地层是由各种造岩矿物以不同集合形式组成,矿物的成分、性质和结构构造决定了各种类型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如岩石的强度、硬度、弹塑性、脆性、水溶性和水化性等。钻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与岩石性质密切相关。 另外,岩层在形成过程中或形成以后,在扭转、挤压、风化、搬运、沉积、溶蚀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松散层、破碎带、孔隙环境、裂隙环境以及溶隙性环境,也是钻进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 根据复杂地层的成因类型、性质和状态及其在钻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可将复杂地层分类如表所示。 地层分类成因类型典型地层复杂情况 各种盐类地层水溶性地层盐岩、钾盐、光卤石、芒硝、天然碱、石膏钻孔超径,污染泥浆,孔壁掉块,坍塌 各种粘土、泥岩、页岩水敏性地层(溶胀分散地层、水化剥落地层)松散粘土层、各种泥岩、软页岩,有裂隙的硬页岩,粘土胶结及水溶矿物胶结的地层膨胀缩径,泥浆增稠,钻头泥包,孔壁表面剥落,崩解垮塌超径 流砂、砂砾、松散破碎地层松散的孔隙性地层,风化裂隙发育地层,未胶结的构造破碎带流砂层,砂砾石层,基岩风化层,断层破碎带漏水,涌水,涌砂,孔壁垮塌,钻孔超径 裂隙地层构造裂隙地层,成岩裂隙地层节理、断层发育地层漏水,涌水,掉块,坍塌 岩溶地层溶隙地层溶隙、溶洞发育地层(石膏,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漏水,涌水,坍塌 高压油、气、水地层封闭的储油、气、水的孔隙型地层,裂隙及溶隙地层储油、气、水的背斜构造,逆掩断层的封闭构造井喷及其带来的一切不良后果 高温地层岩浆活动带与放射性矿物有关地层地热井、超深井所遇到的地层泥浆处理剂失效,地层不稳定,H2S造成危害 上述复杂地层,一些主要表现为井壁直接松散、破碎;一些主要表现为遇水后水化、水溶;另一些则主要表现为漏失、涌水;还有一些主要表现为压力温度异常。许多情况下,地层的多种复杂表现兼而有之,或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或是先有一种表现,继而再出现其他复杂状况。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 xx海洋生物大爆发: 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小壳化石: 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的化石。 xx动物群: xx大爆发的第二幕。 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居群: 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了居群。 特征: 居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率、分布形式等。 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的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化石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化石作用: 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含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相: 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共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化石特征的总和。 简述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他们门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 原蕨植物又称为裸蕨植物,植物体小而简单,高不过2m,多为草本,无根和叶。茎二歧式分枝,地上直立茎的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或有刺状或鳞片状的突起,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具假根,茎内有原始的维管束,为原生中柱。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从水生生活扩展到陆生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植物体出现了适应陆生环境的输导组织、假根、角质层、气孔等,但是还是原蕨植物分化还较简单,所以大多数还只能生活于滨海、沼泽或潮湿低地。 双壳类外壳的定向和度量!! 简述为什么爬行动物比两栖更适应陆地生活? 爬行类更适应陆地生活因为它们角质化的皮肤可以阻止水分过分蒸发,肺具有更完善的呼吸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生殖方式------能产羊膜卵,并且骨骼构造和大脑比两栖动物更加发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