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原理工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招生与就业处 2014年12月

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序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人民幸福安康的民生工程,更是国家层面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切实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中强调指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要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山西省委、省政府及教育厅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展和实施,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完善措施,狠抓落实,积极畅通就业渠道,广泛搭建创业平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各项事业实现内涵式发展,不断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3〕14号)精神,遵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和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的通知》(晋教学〔2013〕11号)安排,我校特编制和发布《太原理工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本年度报告中统计数据的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19日,编制过程基于《太原理工大学就业综合管理系统》中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并进行了必要的对比分析和阐述说明,以全面反映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真实有效,请社会监督。

目录

序言.............................................................................................................................I 1 毕业生基本情况 .. (1)

1.1 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1)

1.1.1 总体规模 (1)

1.1.2 学院分布 (2)

1.1.3 性别比例 (3)

1.1.4 生源地分布 (5)

1.2 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 (6)

1.2.1 就业率 (6)

1.2.2 未就业情况分析 (6)

2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7)

2.1 毕业生的就业形式 (7)

2.1.1 基本情况 (7)

2.1.2 分学科、分学历比较 (8)

2.1.3 升学及出国(境)情况 (10)

2.2 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12)

2.2.1 地域分布 (12)

2.2.2 行业分布 (14)

2.2.3 单位规模分布 (15)

2.2.4 单位类型分布 (17)

2.3 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18)

2.3.1 就业满意度调查 (18)

2.3.2 职位满意度调查 (19)

2.3.3 薪酬满意度调查 (20)

2.3.4 专业对口度调查 (21)

3 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22)

3.1 就业方式更为灵活 (22)

3.2 地域选择趋向发达地区 (24)

3.3 单位类型更为多元 (24)

3.4 深造院校趋向更高学府 (25)

4 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26)

4.1 坚持以政策举措为轴,提升就业工作执行力 (26)

4.2 坚持以创新实践为核,提升毕业生就业硬实力 (26)

4.2.1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培养工程领域卓越人才 (27)

4.2.2 设立“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8)

4.2.3 推行国际化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培养新途径 (28)

4.2.4 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28)

4.3 坚持以就业指导为经,提升毕业生就业软实力 (29)

4.3.1 打造全程化、立体式的就业指导平台 (29)

4.3.2 开启“生涯导航”计划,促进理性就业 (30)

4.3.3 构建“三大赛事”品牌效应,以竞赛促就业 (31)

4.4 坚持以单位连接为纬,提升就业工作精准度 (32)

4.4.1 加强校企合作,联手共建双赢平台 (32)

4.4.2 搭建招聘平台,完成优质双向服务 (33)

结语 (35)

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经过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业已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多年来,太原理工大学秉承“求实、创新”的校训,遵循“体现地方经济特色最明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最直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适应地方经济需求最主动”的办学宗旨,不断彰显“以人为本、文体为舟、承载德智、全面发展”的育人特色,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拓展实践创业平台等途径,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校就业工作水平,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1 毕业生基本情况

1.1 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1.1.1 总体规模

太原理工大学2014 届毕业生共计6486名,其中博士毕业生19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3%;硕士毕业生1383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1.32%;本科毕业生5084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8.38%。如下图所示:

图1.1 2014届毕业生学历结构

从近四年的毕业生总体规模来看,我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人数较过去三年增长幅度较大;博士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人数相对比较稳定;此外,由于我校从2011年起已停招专科生,所以2014年没有专科毕业生。

1.1.2 学院分布

我校 2014 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 20个专业学院(直属研究所培养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归口相关学院,不另作统计),各学院毕业生人数如下图所示。其中毕业生人数占比排名前六位的学院分别是:矿业工程学院,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3.60%;软件学院,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2.94%;机械工程学院,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08%;经济管理学院,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20%;化学化工学院,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06%;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81%。

图1.2 2011-2014届毕业生的学历分布

图1.3 2014届毕业生学院分布

1.1.3 性别比例

我校2014届毕业生中,男生4387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7.64%;女生 2099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2.36%,总体男女性别比为2.09:1。

分学历看,各个学历层次的男生均多于女生,其中硕士毕业生中女生占比较高,达41.58%;博士毕业生次之,女生占比为36.84%;本科毕业生中女生占比最低,为29.84%。

图1.4 2014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性别比例

分学院看,理工类及体育学院男生人数明显多于女生,男生占比前6位的学院分别是:机械工程学院、矿业工程学院、体育学院、力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其中机械工程学院的男女比例高达5.8:1。社科类及艺术学院女生人数要多于男生,女生占比前5位的是: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轻纺工程学院,其中外国语学院的男女比例为1:4.7。

图1.5 2014届各学院毕业生性别比例

1.1.4 生源地分布

从生源地分布来看,我校2014届毕业生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毕业人数前三位的省份为:山西省,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7.35%;河北省,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86%;陕西省,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61%。

图1.6 2014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1.2 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

1.2.1 就业率

截至2014年12月19日,我校2014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84.63%。其中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达100%,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5.83%,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4.24%。

图1.7 2014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率

1.2.2 未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对未就业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大部分未就业的毕业生并非就业困难户,而是仍处于选择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情况:不就业拟升学,拟出国(境),备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拟自主创业等。

通过分析发现,90后大学生的就业呈现以下新特点:一是从客观环境看,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相对较为宽松,社会给予他们的选择范围相对较大;二是从主观方面看,他们自主选择的意识较强,个性鲜明,创新创业意愿强烈,互联网思维占主流思维模式。因此,90后大学生不再拘泥于“一毕业即就业”的固有模式,而是更倾向于对自己的人生做出符合自我个性的选择,这势必会使90后大学生的择业期延长。考虑到90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客观因素和特点,我们认为,不能单纯地通过短期内就业率的高低判断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好坏。

2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可直接反映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形象地讲,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的“晴雨表”,是毕业生质量的市场价值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性范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就业流向、薪酬福利、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度的综合反映。

2.1 毕业生的就业形式

在《太原理工大学就业综合管理系统》中,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分为以下七种:协议、合同、定委、灵活、升学、出国、项目。签订《就业协议》者为协议就业;签订劳动合同者为合同就业;入学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者为定委就业;除上述三种形式以外,已就业或创业,并能提供相关材料(如接收函、调档函、单位证明等)者为灵活就业;项目就业包括预征入伍、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等。

2.1.1 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19日,全校6486名毕业生中,协议就业2934名、合同就业13名、定委就业55名,总签约率1为46.28%;灵活就业1385名(21.35%);升学和出国1077名(16.61%);项目就业25名(0.39%);未就业997名(15.37%)。

分学历层次看,在不同学历毕业生中,协议就业均为主要就业形式,其中博士毕业生签约率最高,为100.00%;硕士毕业生次之,为68.11%;而本科毕业生签约率较低,为40.15%,但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较高,为20.06%,灵活就业率较高,为23.54%,项目就业的25名全部为本科毕业生,因此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仅比硕士毕业生低1.59个百分点。

1签约率=(协议+合同+定委)/总人数×100% ,灵活率=灵活/总人数×100%

升学率=(升学+出国)/总人数×100%,项目率=项目/总人数×100%

就业率=(协议+合同+定委+灵活+升学+出国+项目)/总人数×100%

图2.1 2014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形式

2.1.2 分学科、分学历比较

我校2014届毕业生总计6486名,理工类毕业生5207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0.28%,其中本科毕业生3994名,硕士毕业生1194名,博士毕业生19名;文史类毕业生1279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72%,其中本科毕业生1090名,硕士毕业生189名。19名博士毕业生全部为协议就业,以下不再赘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式。

图2.2 2014届毕业生分学科人数分布

图2.3 2014届本科毕业生分学科就业形式比较

在我校本科毕业生中,理工类和文史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选择继续深造的理工类毕业生比文史类毕业生高出8.49个百分点;理工类毕业生的签约率比文史类毕业生高出19.57个百分点;灵活就业的文史类毕业生则比理工类毕业生高出39.16个百分点。因此,总体上看,虽然理工类毕业生的签约率高于文史类毕业生,但总体的就业率却比文史类低了12.47个百分点。

从签约率的情况看,我校理工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优势较为突出,这与理工类毕业生的社会刚性需求较大有关。而文史类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虽然较低,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能及时调整就业观念,选择较为灵活的方式就业,或者选择先就业再择业,通过延长择业期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在我校硕士毕业生中,理工类和文史类也呈现不同特点,选择继续深造的理工类毕业生比文史类毕业生高出3.55个百分点;理工类毕业生的签约率比文史类毕业生高出33.55个百分点;灵活就业的文史类毕业生则比理工类毕业生高出25.32个百分点。从总体看,理工类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文史类高出11.78个百分点,这表明我校理工类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优势较为明显。

图2.4 2014届硕士毕业生分学科就业形式比较

总体看,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理工类毕业生的就业优势较为明显。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理工类毕业生的签约率都高于文史类毕业生;二是学历层次相对高的毕业生就业优势较为明显。无论是理工类还是文史类,硕士毕业生的签约率都高于本科毕业生,这体现了就业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同时也从侧面证明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就业观念越传统,越倾向于选择签约形式就业;三是文史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较为积极灵活。据统计,文史类本科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比文史类硕士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高出25.23个百分点,表明我校文史类本科毕业生更能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新变化,积极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就业。

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形式特点的分析,提示我们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要进一步做到重点明确、有的放矢,坚持从整体上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的同时,对文史类硕士毕业生予以重点引导和帮扶,从而促使他们的就业观念发生有效转变,更加符合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更接地气。

2.1.3 升学及出国(境)情况

我校2014届毕业生中,共有1038名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其中本科毕业生

图2.5 2014届毕业生升学院校分布

982名,硕士毕业生56名;39名选择出国(境)深造,其中本科毕业生38名,硕士毕业生1名。

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中,升入“985工程”院校的有229名,占升学总人数的22.02%;升入“211工程”院校的有689名,占升学总人数的66.35%;升入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的有22名,占升学总人数的2.12%;升入其他院校的有98名,占升学总人数的9.52%。由此可以看出,我校2014届毕业生的升学质量较高,九成以上的升学者进入高层次学校或研究所深造。

我校2014届毕业生的升学院校大多仍为理工科类院校,而且仍然选择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继续深造,这表明我校毕业生对原专业认同度较高。其中升学人数排在前10位的“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如下表所示: 序号

“985工程”院校名称 学生人数 1

西安交通大学 23 2

天津大学 21 3

北京理工大学 17 4

重庆大学 13 5

西北工业大学 11 6

大连理工大学 9 7

东南大学 8 8

华中科技大学 8 9

吉林大学 8 10 四川大学 8

表2.1 升学人数前10位的“985工程”院校

在选择出国深造的39名毕业生中,以下五个学院占比较高,化学化工学院7名,软件学院7名,艺术学院6名,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5名,机械工程学院4名。这部分毕业生多选择到英语系国家或地区求学,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

2.2 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2.2.1 地域分布

通过对采取协议、合同、灵活、定委等四种形式就业的4387名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来看,总体上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山西省工作(占比42%),或选择到东部较为发达的省份工作(占比32%),西部占比最少,仅为11%。 序号 “211工程”院校名称 学生人数 1

太原理工大学 516 2

中国矿业大学 26 3

中国地质大学 18 4

北京科技大学 13 5

北京交通大学 10 6

上海大学 9 7

北京工业大学 8 8

哈尔滨工程大学 8 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8 10 北京化工大学 7

图2.6 2014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表2.2 升学人数前10位的“211工程”院校

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对于就业地域的选择较为广泛,本科毕业生分布在31个省、市、自治区,硕士毕业生分布在28个省、市、自治区,而博士毕业生有84% 留在山西省工作,其余均在东部省份就业。

对比分析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可知,硕士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山西省工作,硕士毕业生省内工作人数所占比重比本科毕业生高出9.13个百分点,而本科毕业生选择西部就业的人数比硕士毕业生高出4.76个百分点。

图2.7 2014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在 4387名采取协议、合同、灵活、定委等四种形式就业的毕业生中,省内生源为1891名,其中1513名选择留在山西省工作,占比80%;省外生源为2496名,其中350名选择留在山西省工作,占比14%。

图2.8 2014届毕业生省内就业情况

通过对上述4387名毕业生就业的城市进行分析发现,我校毕业生更倾向于在省会及其他二线城市工作。在二线城市工作的人数为2266名,占比51.65%;其次为地级城市1032名,占比23.52%;再次为一线城市565名,占比12.89%;最后为县级城市524名,占比11.94%。从总体上看,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较好。

图2.9 2014届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

2.2.2 行业分布

通过对采取协议、合同形式就业的2947名毕业生的就业行业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校本科、硕士毕业生的行业分布基本一致。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热门行业分别是: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能源类行业等。硕士毕业生进入教育行业的比例高出本科毕业生6.89个百分点,博士毕业生进入教育行业的比例更是高达94.74%,这充分映证了教育行业对于学历层次的要求较高。

我校本科、硕士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能源类行业,一是彰显了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办学特色;二是体现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契合;三是表明我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较高,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进入信息技术类、环境类行业的毕业生占比达到16.31%,这表明我校的专业设置不仅适应传统产业的需求,而且符合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2.11 2014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分布

2.2.3 单位规模分布

通过对采取协议、合同形式就业的2947名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规模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其中进入世界500强1企业的毕业生895名,占协议就业总人数的30%;进入中国500强企业的毕业生418名,占比15%;进入其他企业或事业单位的1664名,占比55%。

1 根据《财富》杂志发布的2014年度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及《财富中文网》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500强企业排名。

图2.10 2014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接收我校毕业生人数前15名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及签约人数如下表所示:

序号

中国500强企业名称 签约人数 1

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38 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37 3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33 4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 27 5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22 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8 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17 8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17 9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7 10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13 11

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2 1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11 13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 14

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 9 1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9 序号

世界500强企业名称 签约人数 1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140 2

国家电网公司 103 3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3 4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74 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41 6

山西阳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40 7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9 8

潞安集团 33 9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31 10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30 11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29 12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8 13

中国华润总公司 16 14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15 15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14 表2.4 签约人数前15名的中国500强企业

表2.3 签约人数前15名的世界500强企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