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一)

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一)

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一)
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一)

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一)

高二年级地理——第十九讲(第十九周)

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三单元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1.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类型及后果,能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说明文化扩散及其意义。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某种文化扩散的类型。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一、文化扩散类型

(一)概念: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空间)

(二)类型:

1.扩展扩散(距离短)

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2.迁移扩散(距离长)

(三)文化扩散实例分析:

7世纪中期,日本贵族和学者向从大唐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传染扩散

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在中央设立大学,在地方设立国学——等级扩散

南方温暖地带的轮滑旱冰运动——刺激扩散

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迁移扩散

(四)文化扩散的意义

是文化发展的反映;扩大或产生了文化区;有利于文化繁荣和发展二、身边的文化扩散

现代社会文化扩散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和快速化: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光纤、网络等

3.教材分析

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现象和事物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过程。文化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播过程称为“文化扩散”;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称为“文化传承”。文化的扩散与文化的传承彼此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一种民间技艺产生于某个地区,该项技艺由发明者一代一代传给其后代。实现了这种文化事物的文化传承;在这项民间技艺发明者的后代中有一些人移居他乡,将这种民间技艺带到了新的地区,又实现这种文化事物的空间扩散。由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是空间的过程,所以教材中重点介绍了文化扩散。为了突出“空间性”,在本课题目上加上了“空间”两字。

首先明确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现象,是文化发展的反映。

就是说,没有文化传播就没有文化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在此前提下认识文化扩散的类型,一是理解扩散的含义、二是不同类型的扩散表现形式,特别是要和实例结合。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还应注意的是文化扩散的类型对于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扩散来说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如有的扩散从总体上是迁移扩散,但在具体扩散的过程和不同阶段来说可能是扩展扩散;就扩展扩散来说,其中有的属传染扩散,而有的则属等级扩散。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它传入中国主要是迁移扩散:印度僧与西域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来了印度文化区的宗教信仰,法显、玄奘、义净等中国僧也不辞劳苦去天竺取经。属于迁移扩散。佛教进入中国之初,先为上层社会接受(如皇帝等),而后才逐渐扩散到民间,这种扩散过程则是等级扩散。所以我们不能绝对地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只是迁移扩散。事物是复杂的,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规律是对—般情况而言的,特殊情况反映在个体上总是有差异的,将复杂的文化事物简单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例如,武断地说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扩散是迁移扩散就是错误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同的文化要素在向外扩散时的扩散形式并不是一样的。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将中原的农耕技术传给西南少数民族,后少数民族又将农耕技术传给了缅甸人,这个扩散过程就是扩展扩散。而造纸、活字印刷向西方的传播,则属于迁移扩散。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某种复杂的文化综合体或文化体系的传播属于何种扩散形式。

4.重点

文化扩散类型

5.例题精讲

例]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电脑目前已开始在我国向家庭普及,这种扩散属于什么类型的扩散?│分析]电脑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文化事物。它源于美国,传到我国一方面是我国向外派遣的留学人员从国外带回,另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外引进新技术传进的。从这些形式看属迁移扩散;在我国,首先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先行掌握,继而不少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培养了有关硬件、软件的专门人才;后来中小学也陆续开设电脑课,到现在会用电脑的人已大大增加,电脑的数量也极大地发展。答案]迁移扩散。在国内属扩展扩散,高校开设计算机课、举办各种电脑培训班属传染扩散;从高校科研人员掌握到普及至家庭属等级扩散。而电脑的汉字化处理则属刺激扩散。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要经过沙漠地区;唐玄奘赴天竺要越过青藏高原;日本“遣唐使”到中国学习要乘舟渡海的扩散类型。

分析]古代长距离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是迁移扩散。这是因为各个文化区之间有较大的空间距离,通常是海洋、高山、荒漠等人烟稀少的地区,处于文化扩散源地与被扩散地区之间。

答案]迁移扩散。例3]有关文化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的反映

B.没有文化扩散,文化就很难发展

C.文化扩散的主体是文化内容

D.文化扩散就是继承和发扬

分析]发展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壮大和延续,包括空间范围的扩大和时间的持续延伸。文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自身的繁衍要发展,因此文化本身要发展,就要求空间上的扩大和时间上的持续;相反没有文化扩散,人类创造的文化经过一段时间仍在原地就失去了意义。发展的主体是人,文化扩散的主体当然也是人,是掌握了某种文化的人,文化内容是人们掌握的文化事物或文化体系。对文化扩散来说,主要是指空间范围位置的变化;继承和发扬主要指时间即文化的传承。

答案]A、B

二、网上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文化扩散方式中,有可能创造新文化区的是

A.传染扩散B。刺激扩散C.等级扩散D.迁移扩散

2.新发型从大城市向小城镇的扩散类型是

A.等级扩散B.刺激扩散C.传染扩散D.迁移扩散

3.90年代初期,某城市妇女绝大部分都争相购买蹬脚健美裤,这种服饰文化扩散属于

A.迁移扩散B.传染扩散C.等级扩散D.刺激扩散

4。中国饮食文化向美洲和欧洲的传播居于

A.迁移扩散B.扩展扩散C.文化传承D.等级扩散

5.某钢铁企业通过向“邯钢”学习,制定了自己的改革措施,这种管理经验的传播属于

A.等级扩散B.刺激扩散C.传染扩散D.迁移扩散6.在新大陆的美洲、大洋洲常见到基督教的教堂及其风俗,这种文化扩散主要属于A.扩展扩散B.迁移扩散C.传染扩散D.等级扩散7.下列关于刺激扩散的正确叙述是A.该文化易为大家所接受,一旦接受就能帮助传播B.由于人的长途迁移带到某地,被当地人接受C.该文化现象只能被部分人群所接受D.该文化被吸收者作了某些改变后继续传播8.中国餐馆几乎遍及世界各大城市,这种文化扩散现象主要是:A.迁移扩散B.扩散扩散C.等级扩散D.刺激扩散9.8世纪时,一批欧洲青年学者,跋涉干里到阿拉伯帝国学习天文、数学、化学和医学,学成之后回国。这种文化交流属于

A.传染扩散B.等级扩散C.迁移扩散D.刺激扩散

10.我国目前购买家用汽车的传播属于

A.等级扩散B.传染扩散C.刺激扩散D.迁移扩散

(二)、是非题.1.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的反映。没有文化扩散,文化就很难得到发展。2.现代信息社会里的广播电视、通讯卫星、光纤、网络等先进技术设备,大大丰富了文化的空间扩展形式。3.任何文化区都是文化以其源地为中心,向外逐渐扩展而形成的。(三)、综合题1.简

答题:在辽宁省沙锅屯及河南省仰韶村发现的彩色土器和土耳其的玉那(Anan);西亚(Gidic5a)等地发现的彩色土器非常相似,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地理。2.将正确的文化扩散类型填到每小题的括号中:A.迁移扩散B.等级扩散C.刺激扩散D.传染扩散(1)许多现代的时装设计师设计的时装灵感来自于满族人传统的“旗袍”。()(2)“麦当劳”、“肯德基”登陆中国。()(3)电脑从科研转到民用,直至在家庭中普及的过程。()(4)新航路的开辟,将欧洲的文化传播到亚洲、非洲和北美。()(5)20世纪30年代“义勇军进行曲”在我国的广泛传播。()(6)我国水稻种植技术被传到南亚和东南亚。()(7)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B4A5B6B7D8A9C10A

(二)、是非题.1√2√3×

(三)、综合题1.在原始社会,人们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在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可能会产生形似的文化现象。2.1C2A3B4A5D6A7C第三单元练习(一)基础知识测试题(下列各题中有1—4项是正确的)1.下列关于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文化是地球上所有事物的总称B.文化是人类社会范畴的所有物质,但不包括自然物质C.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现象,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财富之和D.文化是世界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之和2.下列事物、现象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A.陕北民歌B.我国制造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C.山东蓬莱仙阁附近海面出现的海市蜃搂D.三北防护林3.下列属于物质文化事物的是()A.多媒体教室B.环境保护法C.奔驰在公路上的轿车D.厄尔尼诺现象4.有关精神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B.与自然环境没有关系C.大连服装节属精神文化D.歌剧《白毛女》属精神文化5.反映当地自然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的是()A.西双版纳傣家竹楼B.因纽特人的雪屋C.纽约的摩天大楼D.黄土高原的窑洞6.下列属于文化景观的有()A.网吧B.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C.组合音响D.泰山日出7.有关文化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文化景观必然带有创造和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B.文化景观要占据一定空间C.文化景观都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D.文化景观可以不同程度地反映其所属的文化体系的特征8.江南丘陵的茶园与太湖平原的农田的不同景观反映了()A.文化景现与自然环境无关B两地土地利用方式不同C.自然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 

1]2]下一页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

第五节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 一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类型及后果,说明文化扩散及其意义。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某种文化扩散的类型,学会分析文化的传播、扩散图形及路径,认 识其特点。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类型及不同类型扩散的表现形式。 教学方法: 文化扩散的类型比较复杂,应通过具体实例具体分析,注意在不同的阶段中,情况并不相同。规律是对一般情况而言的,特殊情况反映在个体上总是有差异的。 教学过程: 任何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都是经过多代人的不断努力而发展起来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一、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现象和事物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过程,文化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播过程称为“文化扩散”,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称为“文化传承”。文化的扩散与文化的传承彼此不是截然分开的。 文化传播的形式可以有许多种分类方法,因此对应的文化扩散形式的划分方法也很多,依据传播借助的媒介划分,有电视传播、广播传播、报刊书籍传播、网络传播等;依据传播路线划分,有“U”型传播和“J”型传播等,前者是指文化事物和现象从源地传出,又经他地传回最初产生的源地的传播形式,后者是指文化事物和现象从源地传出,在向回传播时并没有返回到最初的源地的传播形式,可见,文化扩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差异的。 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根据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短,我们可以将文化扩散分为两大类:即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的称为扩展扩散,人的空间移动长的称为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是指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人们接力似地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三种形式:(1)传染扩散:它是指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由一些渴望寻求社会变革道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首先接受的。(2)等级扩散:它是指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的扩散过程。例如,佛教进入中国之初,先为上层社会接受(如皇帝等),而后才逐渐扩散到民间,即是等级扩散。(3)刺激扩散:它是指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它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例如滑旱冰,在寒冷地带,人们发明了滑冰的娱乐形式,而南方温暖地区的自然环境不适宜这项活动,因此,人们吸收了滑冰的思想,抛弃了原有的冰鞋形式,将冰刀改为滚轴,新的“冰鞋”称为旱冰鞋。这一刺激扩散的结果是丰富了文化内容。 2.迁移扩散:是指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这种扩散方式有可能创造新的分布区。例如随着欧洲殖民涌入美洲和澳大利亚,他们将欧洲的宗教、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也带到了那里。 我们在区分各种文化扩散形式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扩散的形式绝对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传播形式。例如,佛教传入我国,总体来说是迁移扩散,但具体在我国内的传播还有传染扩散和等级扩散等。第二,将复杂的文化事物简单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例如,把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扩散说成是迁移扩散就太武断。其中不同阶段、不同范围则有不同的扩散方式。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由马古山和麒麟山两条小山脉从北往南平行走向构成,占地面积148万平方 米。通过国际招标,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设计主题为“展示客家古邑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河之源”瀑布、历史阶梯、客家迁徒雕塑(浮雕、雕刻)、孙中山塑像、规划展览 管、图书馆、观景阁、生态湖、樱花园和社会公德林等。 为了高质量建设好公园,按照市委书记何忠文、市长彭建文、副市长李扬达的要求,专门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脉。公园建设采取 “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2010年11月,为迎接世客会在我市的召开,拉开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目前 已完成公园一期工程即中山雕像以南景观工程11万平方米的建设。 该景观工程有四大亮点: 一、构建了河源地标,即孙中山先生塑像与两颗高大的英雄树(木棉)融为一体的构图。 二、气势宏大的历史阶梯,包涵了60米宽的230级台阶和反映客家人文历史的雕塑、浮雕、雕刻的画卷,其中迁 徒中喂奶的客娘,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大文豪与骏马的铜像,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艺术化 的篆体“客”字水池,象征着客家人漂洋过海闯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河之源”瀑布,6米宽15米高,勾画了“河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观。 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园林绿化,樟树、桂花等100多钟乔木灌木构建了华农林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 二期工程即中山铜像以北景观工程28万平方米,实行代建制,由市代建局负责,于2013年1月开工,二期第一阶段 景观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第二阶段景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约60%,计划今年年底前完 由市城管局牵头负责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公园。东边30平方米的山体植树绿化工作,2013年已完成10万 平方米“公德林”景区的社会化植树,今年再次启动了“公德林”景区二期10万平方米的树木认种认养工作,目前正 在进行中。

文化的空间扩散教案

3.5文化的空间扩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文化传播的形式。 2了解文化扩散的类型和意义。 3了解身边的文化扩散。 (能力目标):1能根据资料或现象判断、选择文化事物和现象的扩散形式。 2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结合案例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文化扩散类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文化扩散类型的识别选、择。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文化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文化的传播过程,文化的传播包括空间上的扩散和时间上的传承。地理学注重的是空间过程,因而教材重点讲述文化的空间扩散。本节教材由“文化扩散类型”和“身边的文化扩散”两部分内容组成,前者讲述文化扩散的类型,特点及作用,后者从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出发,讨论文化扩散对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出示材料“日本教科书的一段课文和日本奈良时代服饰”思考:日本的文字、古代服饰与我国文字、服饰是否有相似之处?引出文化传播的概念和分类。 (讲授新课): 一、文化传播的两种类型及其含义 (1)文化传承: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过程。 (2)文化扩散: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想一想):“民间技艺都是由师傅传给徒弟的,这只是属于文化传承,不属于文化扩散。”这句话是否正确?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文化传承是从时间上来说的,文化扩散是从空间上来说的,两者一起构成文化传播,不能截然分开。 (承转):由于地理学关注的重点是空间过程,故本节重点探讨文化扩散;为了突出“空间性”,本节题目上加上了“空间”两字。 读图3.21说明:文化扩散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异的,有的扩散快,有的扩散慢,有的扩散近,有的扩散远。 二、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一)、依据文化传播借助的媒介来划分,可分为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书籍传播和网络传播。 (二)、依据文化扩散的主体—“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的长短来划分: 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的,称为扩展扩散; 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的,称为迁移扩散。 1 、扩展扩散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种。 (1) 传染扩散: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例如:1、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浅析文化的空间扩散形式

浅析文化的空间扩散形式 发表时间:2011-05-05T13:43:21.983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赵梅芳[导读] 文化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它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文化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它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根据人移动距离的长短,文化扩散可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该种文化扩散方式从一地传往下一地是近距离,但扩散靶地距文化源地也会很远。其特点是扩散文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即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且位于新的分布区内。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传染扩散亦称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已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或想接受它的人。该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该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例如电视机的传播。 等级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 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其特点是受到该文化的启发有了创新。 迁移扩散是指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这种扩散方式有可能创造扩散文化新的分布区,其特点是扩散文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连续性。 1、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种文化传播属于() A、文化传承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刺激扩散 读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示意图,完成2~3题: 2、中原农耕技术向西南、缅甸扩散,属于() A、迁移扩散 B、扩展扩散 C、等级扩散 D 、刺激扩散 3、有关中国文化向日本扩散过程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A、迁移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刺激扩散 4、日文中的片假名、平假名是根据汉字创造出来的,属于() A、迁移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刺激扩散 5、企业在另一地方设厂的同时,也将企业文化传到该地。这种现象属于() A、迁移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刺激扩散 6、文成公主进藏,这属于() A、迁移扩散 B、扩展扩散 C、等级扩散 D、刺激扩散 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共有32支球队进入决赛圈,这不仅是体育界的盛会,也是文化交流的盛会。 7、比赛期间各国文化在此交流,此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属于() A、等级扩散 B、传染扩散 C、文化传承 D、刺激扩散 8、更多的人是在电视等媒体里感受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此种文化传播方式属于() A、迁移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刺激扩散 【解析】1题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有了创新,属刺激扩散。所以选D。 2题中原农耕技术向西南、缅甸扩散,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属扩展扩散。所以选B。 3题中国文化向日本扩散,空间分布上具有不连续性,属迁移扩散。所以选A。 4题日文是受到汉字的启发有了创新,属刺激扩散。所以选D。 5题有企业分厂才有该企业文化,即该企业文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连续性,属迁移扩散。所以选A。 6题文成公主进藏,带去的是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不能说存在汉文化的空白吧,因此不属于迁移扩散,所以选B. 7B. 8B.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创新扩散理论

創新擴散理論 Theory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所 研究生 張雅卿 摘要 擴散到底是什麼,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它的應用。有些人常不解為什麼一項好的發明,或一個可以造福個人或眾人的觀念,在推廣的時候,沒有想像中的容易;而相對不好的產品,卻可以繼續大行其道。 進步的科技與快速的研發,加速產品生命發展的腳步,更激烈了市場爭戰情勢,企業須不斷進行創新以取代進入衰退期的產品與事業、降低所面對之風險。然而並非所有創新事物皆得以為廣大市場所接受,曾有學者估計過, 新產品上市時的失敗率約為75% ,於僅有四分之一的創新可能成功的情況下,企業進行商情分析時莫不謹慎,有鑑於此,許多學者紛紛投入潛在市場的預估、新產品採用與擴散行為之研究,所以在此心得中,主要會針對企業的角度,探討創新擴散理論的應用。 一、為何要創新 「創新」是一種可以使企業資產再增添新價值的活動。當前企業普遍採行的持績改善,自廣義的定義,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創新」,亦即企業的創新活動在本質上就包含持續改善產品、製程、客戶服務等 (陳志龍,2005)。 近年來,隨著網路及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得全球的經貿環境快速的變化,顧客的需求朝著多元化及個人化發展,市場區隔化越來越明顯,使得產業競爭更加激烈。當企業降低成本的效用偏低、企業的獲利空間有限時,提升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藉以區隔市場其他產品以創造利基市場的創新活動,就成為企業一項最好的競爭優勢。因此企業若要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掌握競爭優勢,企業本身就要不斷地創新,利用創新來加強企業競爭力與適應力。「不創新,即滅亡」已成為今天企業奉為圭臬的一種說法。創新雖有較大的風險,但若企業不敢冒這種風險以創造未來世界,其實是冒另一種看不見的更大風險。

浅谈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浅谈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刘扬徐泽 【摘要】本文以城市文化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和分类;并对城市文化战略、各类文化规划以及文化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基本技术框架,包括文化资源调查与标绘、城市文化空间体系构建、文化空间分类引导以及重点文化发展区规划指引等四个方面;最后,简要指出编制和实施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支撑体系。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引言 实际上,与城市文化空间相关的规划并非新鲜事物,例如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设施布局等方面的规划早已出现,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另外,随着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创意空间规划也逐渐出现和成熟。但值得关注的是,以往这类规划通常仅针对文化空间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类别,并以文化部门为主导组织编制和实施,而将城市文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和规划实践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城市文化空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其概念、分类、及相关的规划内容和方法,以期形成一个基本框架,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工作建立基础平台。笔者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以“构建特色文化城市”作为发展主题,整体性的文化空间保护与建设是实施文化战略、提升城市文化特色和环境形象的重要途经,系统化的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将在文化空间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功能,它也将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和新成员。 1.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及分类 1.1 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 较早提出“文化空间”概念[1]是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2005年,我国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将“文化空间”作为

信息扩散理论

最早提出新事物发展S曲线理论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传播与新闻学教授Everett M. Rogers,他在"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书中提出了新事物发展与扩散的五个步骤: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 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几乎大部分新思想、新事物的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是呈“S”形曲线。开头人数很少,扩散的进程很慢,当人数增加到居民的10%~25%时会突然加快,曲线呈迅速上升趋势,而在接近于最大饱和点时再次慢下来。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早期的采用者为后来的普及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这些早期的采用者可能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劝说别人采用某项新技术。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等新事物并甘愿为之承担风险的那部分人。他们不仅能够接受新产品初期的局限性,还经常通过口头传播,使他们所处各群体的意见领袖们相信并且采用新产品。之后,意见领袖们又向处在他们人际传播范围中的受众扩散影响,于是更多的人接受新产品。 罗杰斯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通常,这个数量是人口的10%-20%。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起飞,进入快速扩散阶段。饱和点(saturated point)的概念是指创新在社会系统中一般不总能100%扩散。事实上,很多创新在社会系统中最终只能扩散到某个百分比。当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再也没有增加时,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数量(绝对数量表示)或创新采纳者比例(相对数量表示),就是该创新扩散的饱和点。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的,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但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交流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因此,创新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他指出,到2002年7月,世界上互联网的用户人数已经超过5.44亿人,约占世界上的人口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客家话 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据考证,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在异地,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的标志,是客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客家文化的精神 客家人具有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精神。历史上,南移的客家人每到一地,要在异地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聚族而居,集中力量,并要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决心和智慧,才能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自然环境抗争,做到和睦亲邻。所以,客家人养成了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开拓进取精神。 南越大地贫瘠,山高林密。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入仕,或是经商致富,这也许是客家人以前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客家人很重教崇文,非常重视教育。 客家人讲究落叶归根,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会表现出对原有文化、故土、人情的眷恋。所以,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具有浓厚

LotkaVolterra系统下的社会型危机信息扩散模型

Lotka-Volterra系统下的社会型危机信息扩散模型 钟琪1,2戚巍2张乐1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26;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合肥230026 危机信息在扩散过程中的失真会导致社会型危机的损失呈几何级数扩大,研究危机信息的 扩散规律有助于社会型危机的应对.将危机信息分成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两大类.从生态学角度来 看,可以把社会型危机信息扩散过程看成是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争取灾民信任的动态竞争过程.在 Lotka-Volterra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型危机信息扩散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 表明,危机信息扩散过程中的平衡状态只与替代系数相关,达到平衡的时间与扩散率间的差值正相 关,而拐点由替代系数、扩散率和初始状态决定.最后提出了通过建立危机信息共享制度、危机信 息发布制度和多元参与机制以有效应对危机. 社会型危机信息;信息扩散模型;Lotka-Volterra模型;仿真 C931.2A 1000-6788(2012)01-0104-07Social-pattern crisis information diffusion model under Lotka-Volterra system  ZHONG QiQI WeiZ HANG Le2010-03-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08JA630082) 作者简介:钟琪(1982-),男.江西黎川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危机管理,E-mail: qiz3@mail.ustc.edu.cn;戚巍(1975-),男,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科技政策;张乐(1982-),男,安徽六安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危机管理.

选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5节文化空间的扩散同步练习

高二地理人教版3.5文化空间的扩散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25分钟) 3.5文化空间的扩散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文化扩散方式中,有可能创造新文化区的是() A. 传染扩散 B. 刺激扩散 C. 等级扩散 D. 迁移扩散 2. 新发型从大城市向小城镇的扩散类型是() A. 等级扩散 B. 刺激扩散 C. 传染扩散 D. 迁移扩散 3. 90年代初期,某城市妇女绝大部分都争相购买蹬脚健美裤,这种服饰文化扩散属于() A. 迁移扩散 B. 传染扩散 C. 等级扩散 D. 刺激扩散 4. 中国饮食文化向美洲和欧洲的传播属于() A. 迁移扩散 B. 扩展扩散 C. 文化传承 D. 等级扩散 5. 某钢铁企业通过向“邯钢”学习,制定了自己的改革措施,这种管理经验的传播属于() A. 等级扩散 B. 刺激扩散 C. 传染扩散 D. 迁移扩散 6. 在新大陆的美洲、大洋洲常见到基督教的教堂及其风俗,这种文化扩散主要属于() A. 扩展扩散 B. 迁移扩散 C. 传染扩散 D. 等级扩散 7. 下列关于刺激扩散的正确叙述是() A. 该文化易为大家所接受,一旦接受就能帮助传播 B. 由于人的长途迁移带到某地,被当地人接受 C. 该文化现象只能被部分人群所接受 D. 该文化被吸收者作了某些改变后继续传播 8. 中国餐馆几乎遍及世界各大城市,这种文化扩散现象主要是() A. 迁移扩散 B. 扩散扩散 C. 等级扩散 D. 刺激扩散 9. 8世纪时,一批欧洲青年学者,跋涉千里到阿拉伯帝国学习天文、数学、化学和医学,学成之后回国。这种文化交流属于() A. 传染扩散 B. 等级扩散 C. 迁移扩散 D. 刺激扩散 10. 我国目前购买家用汽车的传播属于() A. 等级扩散 B. 传染扩散 C. 刺激扩散 D. 迁移扩散 二. 综合题: 1. 简答题: 在辽宁省沙锅屯及河南省仰韶村发现的彩色土器和土耳其的玉那(Anan);西亚(Gidic5a)等地发现的彩色土器非常相似,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地理。 2. 将正确的文化扩散类型填到每小题的括号中: A. 迁移扩散 B. 等级扩散 C. 刺激扩散 D. 传染扩散 (1)许多现代的时装设计师设计的时装灵感来自于满族人传统的“旗袍”。()(2)“麦当劳”、“肯德基”登陆中国。() (3)电脑从科研转到民用,直至在家庭中普及的过程。() (4)新航路的开辟,将欧洲的文化传播到亚洲、非洲和北美。() (5)20世纪30年代“义勇军进行曲”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6)我国水稻种植技术被传到南亚和东南亚。()

3.5文化的空间扩散1

3.5 文化的空间扩散 教学目的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扩散类型 将各种扩散类型形象化,拉近抽象概念与实际的距离,培养知识趣味性; 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分析历史上与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 教学重点 用实例说明文化的扩散类型; 教学难点 文化的扩散类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看图分析】观看“文明发源地及其推测的早期扩散路线”图,分析其中的文化扩散现象,用事例说明这种推测的路线的可信性。 【提问】文化的扩散包括哪两类?如何区分?(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一、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1.文化传播的两种类型及其含义: (1)文化传承: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过程。 (2)文化扩散: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说明』 (1)文化传承是从时间上来说的,文化扩散是从空间上来说的,两者一起构成文化传播,不能截然分开。(2)文化从源地向外扩散,形成新的文化区。(3)文化扩散的特点是:时间和空间上的扩散有差异。文化先从源地核心向外扩展,而后再进行长距离、跨越地区的扩散。可见,文化扩散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有空间上的延伸过程。(4)由于地理学关注的重点是空间过程,故本节重点探讨文化扩散;为了突出“空间性”,本节题目上加上了“空间”两字。 『想一想』民间技艺都是由师傅传给徒弟的,这只是属于文化传承,不属于文化扩散。 『解析』这句话是错的。一种民间技艺产生于某个地区,该项技艺由发明者一代一代传给其后代,实现了这种文化事物的文化传承;在这项民间技艺发明者的后代中有一些人移居他乡,将这种民间技艺带到了新的地区,又实现了这种文化事物的空间扩散。因此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承是不能分开的。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及其含义: (1)扩展扩散:指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人们接力似地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2)迁移扩散:指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 『说明』 (1)注意:类型又称形式,如文化传播或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又称两种形式。 (2)文化扩散的划分依据及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的区别。文化传播的类型有许多种分类方法。

技术扩散模型

技术扩散模型 一、贝叶斯模型 (一)、提出理论 托马斯?贝叶斯(Thomas Bayes) ,英国数学家.1702年出生于伦敦,做过神甫。1742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63年4月7日逝世。贝叶斯在数学方面主要研究概率论。他首先将归纳推理法用于概率论基础理论,并创立了贝叶斯统计理论,对于统计决策函数、统计推断、统计的估算等做出了贡献.1763年发表了这方面的论著,对于现代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贝叶斯的另一著作《机会的学说概论》发表于1758年。贝叶斯所采用的许多术语被沿用至今。 (二)、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假设 贝叶斯决策理论是主观贝叶斯派归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叶斯决策就是在不完全情报下,对部分未知的状态用主观概率估计,然后用贝叶斯公式对发生概率进行修正,最后再利用期望值和修正概率做出最优决策。 贝叶斯推理的问题是条件概率推理问题,这一领域的探讨对揭示人们对概率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与规律、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判断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贝叶斯决策法是最常见的以期望为标准的分析方法。它是在不完全情报下,对部分未知的状态用主观概率估计,然后用贝叶斯公式对发生概率进行修正,最后再利用期望值和修正概率做出最优决策。 贝叶斯定理也称贝叶斯推理,早在18世纪,英国学者贝叶斯(1702~1761)曾提出计算条件概率的公式用来解决如下一类问题:假设H[,1],H[,2]…互斥且构成一个完全事件,已知它们的概率P(H[,i],i=1,2,…,现观察到某事件A与H[,1],H[,2]…相伴随而出现,且已知条件概率P(A/H[,i]),求P(H[,i]/A)。 1、重点 是一种以动态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在做统计推断时,一般模式是: 先验信息+总体分布信息+样本信息→后验分布信息 可以看出贝叶斯模型不仅利用了前期的数据信息,还加入了决策者的经验和判断等信息,并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结合起来,对异常情况的发生具有较多的灵活性。这里以美国1960—2005年的出口额数据为例,探讨贝叶斯统计预测方法的应用。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文化扩散

高二年级地理——第十九讲(第十九周) 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三单元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 1.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类型及后果,能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说明文化扩散及其意义。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某种文化扩散的类型。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一、文化扩散类型 (一)概念: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空间)(二)类型: 1.扩展扩散(距离短) 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2.迁移扩散(距离长) (三)文化扩散实例分析: 7世纪中期,日本贵族和学者向从大唐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传染扩散 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在中央设立大学,在地方设立国学——等级扩散 南方温暖地带的轮滑旱冰运动——刺激扩散 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迁移扩散 (四)文化扩散的意义 是文化发展的反映;扩大或产生了文化区;有利于文化繁荣和发展 二、身边的文化扩散 现代社会文化扩散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和快速化: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光纤、网络等3.教材分析 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现象和事物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过程。文化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播过程称为“文化扩散”;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称为“文化传承”。文化的扩散与文化的传承彼此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一种民间技艺产生于某个地区,该项技艺由发明者一代一代传给其后代。实现了这种文化事物的文化传承;在这项民间技艺发明者的后代中有一些人移居他乡,将这种民间技艺带到了新的地区,又实现这种文化事物的空间扩散。由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是空间的过程,所以教材中重点介绍了文化扩散。为了突出“空间性”,在本课题目上加上了“空间”两字。 首先明确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现象,是文化发展的反映。就是说,没有文化传播就没有文化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在此前提下认识文化扩散的类型,一是理解扩散的含义、二是不同类型的扩散表现形式,特别是要和实例结合。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还

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

3~5 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化扩散的概念和类型。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图表、资料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类型,增强其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如利用本节知识可以指导商品的推销形式,指导文化观念的倡导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有“文化扩散”和“文化扩散形式”两个知识点,其中不同类型的扩散形式(特别是要和实例结合),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阅读法、讨论归纳法,启发式讲述法,个案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投影仪、挂图、版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我们中国历经15年的坎坷终于在2001年11月10日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我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年到许多新事物,例如:牛仔裤,可口可乐,过圣诞节等等。加世贸后,将会有更多的新事物不断涌现,文化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扩散。什么是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 讲授新课:

一、文化扩散及其类型 1、文化扩散的概念 文化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它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思考:P67图3.14“文明发源地及其推测的早期扩散路线”。 ⑴我们常说的四大古文明是哪些?(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 ⑵除此之外还有哪几个古文明?(西非的古加纳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秘鲁一带的印加文明)这些文化源地是何种类型的文化源地?(文化系统源地) 看图,一种文化事物或者现象在一地产生以后,首先从源地核心向外扩展,而后再进行长距离的、跨越地区的扩散。现在世界11大文化区:华夏区、南亚区、东南亚区、西亚-北非区、东欧-北亚-中亚区、西欧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北美区、拉丁美洲区、太平洋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区)就是由上述的古文明区经过几千年向外不断扩散的结果。所以说任何文化区的形成都是文化从源地向外扩散的结果。 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承一起构成了文化传播。 ⑶什么是文化传承?(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如杂技是一种民间技艺,河南吴桥的杂技闻名中外,该项技艺就由发明者一代一代传给其后代,实现了这种文化事物的文化传承。) ⑷什么是文化扩散?并举一例说明。(文化扩散就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者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电脑源于美国,现在电脑已开始在我国向家庭普及。电脑这种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文化事物从美国传到中国,即为文化扩散) 2、文化扩散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文化扩散一般先从源地核心向外扩展,然后再进行长距离的跨越地区的扩散。 思考: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扩散在载体、空间等方面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