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利用微观教学原理提高服装实践技能教学水平

利用微观教学原理提高服装实践技能教学水平

利用微观教学原理提高服装实践技能教学水平

【摘要】: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微格教学原理,利用Ncast多媒体录播系统等设备,以教师操作示范、学生电脑同步观看、学生操作视频反馈和教师巡回辅导、针对重点难点巡回播放录像、作业视频点评教学过程的组织,克服传统教学中的需要教师反复演示的弊端,提高服装实践技能教学水平。

【关键词】:服装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微格教学,Ncast多媒体录播系统

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缝制、立体裁剪等课程,其中的基础技能教学部分占的比重较大,需要教师反复示范、学生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微格教学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具体单一的技能,对每一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通过反复练习得到掌握后,再进行综合训练,形成完善的课堂操作技能实践

教学体系,建立高职实践技能的教学摸式。

1.微格教学和多媒体录播系统

微格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通过“讲课一观察一分析一评价一改进”的方法,建立在现代视听技术基础上,用摄像机、刻录机或磁带录像装置记录并再现讲课过程的实验室式的教学练习,使教学行为的训练变得可被观察、分析、评价,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选择性的模拟。

多媒体录播系统配备有摄像头、电脑显示屏幕,把老师和学生的视频、老师的电脑同步录制和直播,可以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及课件内容进行记录。特点是采用分布式架构,便于集中化管理,客观、全面的及时反馈评价功能即时及课后指导点评功能。

2.传统的服装操作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服装操作技能实践教学一直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由于技能操作性强,过程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2.1课前准备材料时间长,教师工作量过大

教师分组示范时必须同时准备几次示范所用的材料,特别是服装工艺、立体裁剪等课程。比如服装工艺课教学时,必须准备好几份面辅料,同时要进行裁剪、做记号、粘衬、熨烫等多道工序的准备工作,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2无法清楚展示教师操作过程

教师示范时操作台较小,只能有少部分学生观看。虽然在教学方法

改革中采用许多其他方法,如分组演示法、分层演示法、“小教师”演示教学方法等教改方法,但需要教师进行多次示范,并且在示范过程中很多学生一起观看,视野较小,难以清楚讲解操作技巧的关键环节,教学效率低。

2.3无法合理安排辅导学生时间

教师既要演示又要巡回指导学生,无法很好的两者兼顾。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指导学生时间,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使教师主导作用难以发挥。

2.4难以维持教学秩序

传统的服装操作技能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反复演示需要大量的

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法顾及整个班级的教学秩序,导致学生聊天、外出等情况发生,影响教学质量。

3.应用微格教学原理,采用多媒体录播系统,建立服装操作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3.1录播系统的硬件配备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服装生产模拟实训室配备40个机位的标准实

验室,两个机位共用一个显示屏,主要配置是:液晶显示器20台、投影仪1台、电脑1台、集中控制器1台、摄像仪1台、分配器6个,共计5万余元。

3.2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个过程----教师示范

教师的示范过程通过摄像仪传输到学生机位上的显示屏上,学生观看教师操作过程。

第二个过程----学生操作

将教师操作过程录像制成课件,在学生操作时反复播出,学生看懂后操作。

第三个过程-----教师辅导

教师在巡回辅导中发现难于掌握部分,通过重新播放视频讲解。尤其是重点和难点部分。

可以几个教室由一个老师上课,学生通过视频学习。

可以选用现成的视频或者课外知识拓展部分,让学习能力强的的同学增加知识面。

3.服装实践教学操作系统的优缺点

3.1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示范通过摄像头直接投影到学生座位上的屏幕,可以同步观

看。教师只进行一次示范即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全方位地清楚观察教师的示范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2突出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指导,通过学生的摄像头可以观察每个同学的操作情况,根据情况可以有选择的重复播放重点难点部分,做到有的放矢。

3.3课件使用

可以使用已有课件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课堂时间,讲解时即方便省时又清晰明了,并能加强巡回辅导。创造动作技能的示范与反馈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从而改进动作技能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4同步教学

可以几个教师同步教学,采用优秀教师示范上课,其他每个教师配备一名辅导教师或实验员,进行现场辅导。可以大大的降低教学成本。

3.5作业讲评

通过教师摄像头进行学生的作品点评。教师可以把不符合工艺要求的作品播放给学生看,并与合格的样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与容易出错的地方再次进行强调,之后再对照操作工艺流程,

指出错误的原因。

4.结论

采用微格教学是技能提高的最佳途径。它的技能项目的分解、信息的自我反馈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用微格教学原理,采用多媒体录播系统,建立服装操作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能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对其他专业的操作技能性课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重点和答案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媒体: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a. 媒体是载有信息的物体b. 媒体是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2.教学媒体: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从本质上看,教与学活动过程是一种收获、加工、处理和利用事物信息的过程,因此作为储存和传递事物信息的任何 媒体,都能作为教学媒体 3.现代教学媒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批新型教学媒体,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指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并用来传递和再现教学信息的现代化信息传递 工具。) 4.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依托,向受众提供信息传播交流服务的新兴媒体。 5.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消息、情况和知识”;信息的本质,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信息论中信息,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6.信息体:承载信息的物体 7.教学方法: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8.线性编辑:指传统的磁带录像编辑,它是利用录像机的磁带为记录媒体,镜头素材中的视频、音频信号以线性方式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记录在磁带上,镜头素材的重放必 须按照电视录像内容的先后顺序(线性)进行。 9.非线性编辑:是以计算机的硬磁盘为记录媒体,在硬磁盘中的镜头素材已成为数字化的视频、音频信息,它是按照磁盘操作系统规则进行分配的,可以随机访问,以任意 顺序调出任何镜头,而不经过前面的镜头。 10.色键技术:是将电视演播室蓝色幕布前的人和景物(前景),迭加在另一个作为背景的图像或活动视频上,从而获得经济而丰富多彩的电视特技画面 11.教育信息资源:广义教育资源是指支持教育、教学的资源,包括支持教与学的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包括教育环境资源、教育人力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 12.视频点播:(Video on Demand,VOD),是新兴的传媒技术,该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是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的产物。可以采用交互方式在电脑或电视上(需通过机顶盒)自由 点播视频服务器节目库中的视频节目。 13.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物学、评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 科。具备推论、学习、联想三大功能。 14.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又称幻真技术或灵境技术,是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模糊逻辑、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及 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的高技术。 15、虚拟现实系统:虚拟现实系统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以及实时 交互的环境。 二、大题 1、一般媒体发展成为教学媒体要具备的两个基本要素(P13) (1)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以成为教学媒体 (2)媒体能用于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学媒体 2、现代教学媒体的研究(P15)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1

HEFEI UNIVERSITY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 系别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专业自动化 班级 09自动化(1)班 姓名 完成时间 2011.12.29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总结 前言 自动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造、农业、交通、航空及航天等众多产业部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人们的劳动环境,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今天的社会中,自动化装置无所不在,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学期我们开了自动控制原理这门专业课,下面主要介绍下我对这门课前五章的认识和总结。 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传递函数的定义: 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是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1)零极点表达式: (2)时间常数表达式: 2.信号流图

(1)信号流图的组成 节点:用来表示变量或信号的点,用符号“○”表示。 支路:连接两节点的定向线段,用符号“→”表示。(2)信号流图与结构图的关系 3.梅逊公式

其中:Δ=1-La+LbLc-LdLeLf+...成为特征试。 Pi: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第k条前向通路的总传递函数 Δi:在Δ中,将与第i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所在项除去后所余下的部分,称为余子式。 La:所有单回路的“回路传递函数”之和 LbLc:两两不接触回路,其“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 LdLeL: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路,其“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回路传递函数”指反馈回路的前向通路和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只积并且包含表示反馈极性的正负号。 二、线性系统的时域分 1.ζ、ωn坐标轴上表示如下: (1)闭环主导 极点:

当一个极点距离虚轴较近,且周围没有其他闭环极点和零点,并且该极点的实部的绝对值应比其他极点的实部绝对值小5倍以上。(2)对于任何线性定常连续控制系统由如下的关系: ①系统的输入信号导数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导数; ②系统对输入信号积分的响应等于系统对该输入信号响应的积分,积分常数由初始条件确定。 2.劳斯判据: 设系统特征方程为 : 劳斯判据指出: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劳斯表中第一列系数都大于零,否则系统不稳定,而且第一列系数符号改变的次数就是系统特征方程中正实部根的个数。 劳斯判据特殊情况的处理 ⑴某行第一列元素为零而该行元素不全为零时——用一个很小的正数ε代替第一列的零元素参与计算,表格计算完成后再令ε→0。 ⑵某行元素全部为零时—利用上一行元素构成辅助方程,对辅助方程求导得到新的方程,用新方程的系数代替该行的零元素继续计算。 3.稳态误差 (1)定义: (2)各种误差系数的定义公式

职业技能理论与实践讲解

1、P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构成了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 2、P教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教学技能是包括心灵、感情和身体在内的整个人的行为,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知识、情感、行为整合的实践。 3、D 我们把教学技能界定为: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这一定义至少包括以下三层涵义:①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②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③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P教学的最高追求—教学艺术。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 5、P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发展的最高形态。 6、P教学技能既表现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 7、教学技能的特点:①示范性②复杂性③发展性④操作性⑤整体性 8、我们把教学技能分为: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9、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①目的性原则②分解原则③示范原则④反馈原则⑤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 10、常用的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主要有:①观察法。受训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教学活动加以细致观察,从而获得事实材料的一种方法。②书面作业法。③对镜练习法。④录音训练法。⑤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受训者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中扮演“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用类似演戏的方式来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水平。⑥模拟教学。⑦介入教学。⑧教育教学实习。⑨微格教学。 11、微格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②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③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12、P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微格教学不能代替教育教学实习和实际的现场操作练习,而只是培养和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只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13、P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如果备课不到位,就会导致课堂教学“高消耗、低效率”。 14、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备课分为不同的类型:①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②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 ③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5、备课的内容:①备课程标准②备材料③备学生④备教学⑤备学法 16、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一)通览教材,全面理解。 ①研究课程标准②研读教材③多渠道搜集教学资源。(二)精读教材,深层领会。①把握教材的内在特征②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三)精细加工,再创教材。①教材语言的转换②教材内容的取舍③教材内容的增补④教材内容的调整。 17、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18、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是外显的而不能是内隐的。 19、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一般由标题、说明部分和教学进度三部分构成。 20、J制定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要求:①要通过教材②内容项目齐全③分析要准确深入④教学目标明确,进度要合理科学⑤措施要得力。 21、教学内容主要由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四部分组成。 22、概括主要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 安排、课型、教法学法、媒体选择等。 23、教学过程是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实施程 序。 24、电子教案是指采用电子设备和软件工具设计、制作、 使用与储存的一种多媒体教案。 25、课件是电子教案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它是将抽象 的或者是在课堂上无法直观展示的东西利用现代电脑 制作手段做成具有一定智能化的播放媒体。 26、课件与电子教案的区别在于:电子教案主要为教师 使用,其中包含有教学步骤设计等内容,多为对整堂课 的全面设计;而课件不仅教师自己可以使用,有时也供 学生使用,重点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即可直接用 于课堂教学。 27、J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①要切合实际,坚持“五 性”②要优化教法,精设课型③要重视“正本”,关注 “附件”④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⑤要内容全面, 并及时调整。 28、课堂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 学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运用的稳固的教学行 为方式。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 29、课堂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集中注意 ②引发兴趣③进入课题。 30、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 31、根据课堂讲授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讲述、讲 解、讲授和讲演四种基本类型。 32、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①语言规范、简明、生动 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③要与板书、体态语想配 合④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3、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34、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中关于认知目标的 层次把课堂提问划分为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 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六种类型。 35、应用提问是检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所学概念、 规则、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的提问。 36、综合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 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方 式。 37、J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①合理地设计问题②要面 向全体学生提问③要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④提问的语 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⑤提问的态度要温和和自然。 ⑥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38、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感官、感情和智 力综合起来,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各类语言涵义的 智力和情感过程。 39、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 过程。 40、根据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言语行为时是否参与其中, 可以把课堂倾听分为介入型倾听和非介入型倾听。 41、J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①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 境。②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③欣赏学生的独特性。 ④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⑤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42、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 本教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 行为方式。 43、课堂对话不同与漫无目的的闲谈,它是教师和学生 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生成“文本”和 创造“意义”的过程。 44、课堂对话的特点:民主性、生成性、多边性、开放 性、倾听性等。 45、课堂对话的类型:人与客体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 人与自身的对话三个方面。 46、人与自身的对话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对话,相当于“自 省”,是指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部世界的回味、认 识和探究。 47、从本质上看,自我对话就是对自我的反思性理解, 对自己过去所积淀的检验、历史、思想等方面所进行的 探究。 48、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①营造对话的气氛②选择适 当的对话话题③真诚地倾听学生言说④要及时指导和 修正对话。宗之,课堂对话需要师生彼此真诚、平等、 相互尊重和信任,真诚接纳,相互分享,无拘无束地交 流、真诚理解和心灵沟通。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 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49、课堂板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和掌握知识,配合教授,把设计好的教学要点书写在黑 板上的教学行为。 50、课堂板书的类型:(一)文字板书①纲要式板书② 语词式板书③表格式板书④线索式板书⑤演算式板书。 (二)图画板书①示意图②简笔画。(三)综合式板书。 51、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①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② 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③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④要文 字精当⑤要书写规范⑥时机要恰当。 52、课堂板书3个类型:①教授教学内容之前②之后③ 同时并进。 53、根据教学进程的讲授的需要来确定,课堂板书分为 ①具有启发性的知识,应超前板书②演算、推理的采用 并进式③具有结论性的知识,应滞后板书,写在分析推 理之后。 54、教学反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表现在激励、调控、 媒介和预测四个方面。 55、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①反馈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为目的②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③反馈必须及 时④反馈必须准确⑤指导学生会自我反馈 56、教学强化的类型:按操作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语言 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四种类型。 57、标准强化是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文字、符号、色彩 对比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进程强化的一种方 式。 58、动作强化是指教师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的表 现予以强化的一种方式。 59、结课的基本要求:①结课要有针对性②结课要有全 面性和深刻性③结课要简洁明快④结课要有趣味性。 60、按照作业的难易程度,可以把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 和发展性作业两种类型。 61、发展性作业是对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 习之后提出的更高要求。 62、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①内容要精心选择②难易要 适度③数量要适当④题目要有启发性⑤形式要灵活。 63、批改作用的基本要求:①批改作业要及时②批改方 式要灵活③要尊重学生④批改态度要认真⑤批改符号 要统一。⑥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64、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①学习成绩②光环效应③期 望效应④刻板效应。 65、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①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② 把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③要保持观察的自然 状态④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66、学生作业成绩检测与评定的方法主要有考查和考试 两种。考查主要有口头提问、书面作业检查、随堂成绩 测验等。 67、学业成绩考试按照考试的内容范围来划分,有单科 考试和综合考试。按照教学阶段的不同,可分为期中考 试、期末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 68、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水平学生加以区分的能力。 69、试卷信度是指试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70、试卷效度是指试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程度,它反映 了测量结果和测量目标之间的符合程度。 71、教学语言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广义的 教学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口语、书面语 言(如板书、作业批语等)、体态语言(如示范性或示 意性动作等)。 72、教学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 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着装色彩解析与七大色彩配色技巧

就像画龙要点睛一样,我们在做服饰的整体色彩搭配时,可以匠心独具地把色彩的味道给“吊”出来,如此整个造型将变得更有层次感、更有生命力。吊味的秘诀有三: 全身都穿同一种颜色时,可以利用不同材质的“不同质感”将色彩的味道“吊”出来。例如:穿着黑色套头毛衣和黑色毛料长裤(这两者材质类似)时,若能搭配一条黑珍珠项链,或一只黑色毛皮包,就能因为黑珍珠的“亮”,或毛皮包的“润泽”,让全身原来的黑显得典雅而不单调。 “对比色”的吊味方式可以点出原色彩的灵魂。例如:全身的紫色装束,若能配上黄色的配件,紫色和黄色都会因为另一个对比色单品的搭配而更显出色、两者相得益彰。 以“色彩不同的明暗度或彩度”来吊味也很好用,例如全身以暗色为基调:穿着深咖啡色长裤搭配深橄榄绿衬衫及深咖啡色高跟鞋时,若能加上一条色彩明亮的橙色腰带,就能吊出各种不同深色服饰的生命力。 色彩搭配也有黄金比例 首先,全身的色块要避免1:1的组合,尤其是穿着“对比色”时。例如穿着一件长度到腰部以下10厘米处的白色上衣,如果再搭配一件黑色及膝裙,查找聚尚美育阅读全文,上衣和裙子的色块面积就成了1:1的比例,此时看起来会显得呆板。 专家研究显示,黄金比例是1:0.618,约略为5:3左右,或是其类似比例3:2或2:1,都是挺好看的比例。以上述的例子来说,如果把黑色及膝裙换成长裙,也就是把下身的比例拉长,整体看起来就会很好看。 另外一个配色黄金比例,是70:25:5,这是指全身各个色块所占的比例,例如:套装(外套加裙子)面积最大,占70%;衬衫面积次之,占25%;首饰的面积最小,只占5%。当你在选

择要穿什么服饰时,可以先从“大处”着手,先决定色块面积最大的单品,再来搭配其他的25%和5%,配起色来就会很省事。 色彩搭配要有连续性的美感 色彩的搭配要有连续性的美,也就是让同样的色彩(或同样的彩度或明度)有韵律地出现在整体配色中,营造出重复性、可以相互辉映的美感,这也是为什么全身的配饰,如耳环、项链、皮带头、手镯等等,可以选择同质性金属(譬如都是银饰)的原因了。这样搭配虽说不是百分之百绝对好看,但却是最不容易出错的。这个原则最常被运用的方式是:全身穿戴同一种色彩或同一种色系的配饰,如:乳白色套装搭配黄绿色衬衫与橄榄绿提包(同色系的连续性美感)。 色彩搭配——整体协调感 谈及到色彩的搭配,说起来简单,但真的做起来就难了。如果光是衣服和裤子的搭配,那也许并不难,但大部分人的着装不协调的部分都出在书包,鞋,配饰与上下衣的不协调,的确要想让你的服装搭配产生“整体的协调感”,精细到全身上下就需要很深厚的功底和专业的知识了,比如:头发、耳针、项链、衣领、鞋子、鞋带等等。一般说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要让你的书包、鞋、围巾、饰物成为你上下衣的颜色一个,而不给你的上下衣添乱。这种视觉冲击力绝不能理解为只能用一种颜色、一种布料或一种款式,而是把全身所有的各种不同的颜色、面料、风格、款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它们产生关联性,使之产生一个集中的感觉。 着装的色彩搭配原理 1、基本色之间的平衡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复习题 2011-11-30 12:40:58| 分类:study | 标签: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字号订阅 v 模块1 教学媒体概述 1、什么是媒体?什么是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媒体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者工具。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当于过去的传统媒体而言的教学媒体,例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光盘、电子计算机等硬件及相应的组合系统,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视听阅览室、微格教学训练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等,都被统称为现代教学系统。可概括为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批新型教学媒体,具有现代化的特征。 2、教学媒体经历哪四个发展历史阶段? 教学媒体的四个发展历史阶段分别为:‘ 一、语言媒体阶段,二、文字媒体阶段,三、印刷媒体阶段,四、电子媒体阶段。 3、教学媒体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及媒体呈现的形态可分为哪些类? 教学媒体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可分为:一、光学投影教学媒体,二、电声教学媒体,三、电视教学媒体,计算机教学媒体。 按媒体呈现的形态分类可分为:1.听觉媒体,2.印刷媒体,3.听觉-印刷媒体,4.静止图像投影媒体,5.听觉-静止图像投影媒体,6.活动视觉媒体,7.有声活动视觉媒体,8.实物媒体,9.人类与环境的资源10.计算机 模块2 教学媒体的本质 1、信息体及信息的形态可分为哪几类? 信息体的类型:自然物信息体、机械信息体、人类信息体 信息的形态:自然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2、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1.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获取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第一手信息。 2.从各种教学媒体中,通过媒体的符号去获取事物的信息。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1016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函数变换、模拟电路、电路分析 总学时数:76 学分:4 适合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机械自动化、电器自动化、通信、包装工程等专业 (一) 课程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理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侧重于理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包装工程等专业、工科及相关理科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

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为各类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打好基础。 (三) 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熟练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3、熟练掌握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掌握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 4、熟练掌握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并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初步掌握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熟练掌握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掌握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域性能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6、熟练掌握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初步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了解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四) 教学学时分配数

服装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是怎样的

服装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是怎样的? 色调配色:指具有某种相同性质(冷暖调,明度,艳度)的色彩搭配在一起,色相越全越好,最少也要三种色相以上。比如,同等明度的红,黄,蓝搭配在一起。大自然的彩虹就是很好的色调配色。 近似配色:选择相邻或相近的色相进行搭配。这种配色因为含有三原色中某一共同的颜色,所以很协调。因为色相接近,所以也比较稳定,如果是单一色相的浓淡搭配则称为同色系配色。出彩搭配:紫配绿,紫配橙,绿配橙。 渐进配色:按色相、明度、艳度三要素之一的程度高低依次排列颜色。特点是即使色调沉稳,也很醒目,尤其是色相和明度的渐进配色。彩虹既是色调配色,也属于渐进配色。 对比配色:用色相、明度或艳度的反差进行搭配,有鲜明的强弱。其中,明度的对比给人明快清晰的印象,可以说只要有明度上的对比,配色就不会太失败。比如,红配绿,黄配紫,蓝配橙。 单重点配色:让两种颜色形成面积的大反差。“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一种单重点配色。其实,单重点配色也是一种对比,相当于一种颜色做底色,另一种颜色做图形。 分隔式配色:如果两种颜色比较接近,看上去不分明,可以靠对比色加在这两种颜色之间,增加强度,整体效果就会很协调了。最简单的加入色是无色系的颜色和米色等中性色。 夜配色:严格来讲这不算是真正的配色技巧,但很有用。高明度或鲜亮的冷色与低明度的暖色配在一起,称为夜配色或影配色。它的特点是神秘、遥远,充满异国情调、民族风情。比如:凫色配勃艮第酒红,翡翠松石绿配黑棕。 总体搭配须知: (1)有图案的上衣不要配相同图案的衬衣和领带。 (2)条纹或者花纹的上衣需配素色的裤子。 (3)鞋子的颜色要与衣服的色彩相协调。 (4)裤腿不能过短,否则会给人重心不稳的感觉,而且有失庄重。 (5)内外两件套穿着时,色彩最好是同色系或反差大的,搭配起来会更有味道。

服装搭配技巧与原理

服装搭配技巧 真正搭配出精彩一定要记住一项时尚法则: 身上不要超过三个颜色。你在挎一个小面积的包时,包的色彩可以选择色彩反差大的红色或者白色,也可选择同色系的米色和金色。这个建议又教给你两个时尚知识:同色系不算颜色,所以米色风衣如果配咖啡色、金色、浅米色的包,都不能称作第三种颜色,只有红色、白色这种反差大的色彩才能算是第三种色彩,它的使用法则是反差度越大越好。对于时尚法则还玩不转的人而言,尽量别做大反差的尝试,同色系永远是最安全的选择。对于中年成熟女性应以贵气为主,也要在自己的成熟的装束中添一点青春的活力才能有风采。 服装搭配原理与技巧 搭配技巧一:掌握主色、辅助色、点缀色的用法 主色是占拒全身色彩面积最多的颜色,占全身面积的60%以上。通常是作为套装、风衣、大衣、裤子、裙子等。 辅助色是与主色搭配的颜色,占全身面积的40%左右。他们通常是单件的上衣、外套、衬衫、背心等。点缀色一般只占全身面积的5%-15%。通常以丝巾、鞋、包、饰品等,会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 搭配技巧二:自然色系搭配法 暖色系除了黄色、橙色、橘红色以外,所有以黄色为底色的颜色都是暖色系。暖色系一般会给人华丽、成熟、朝气蓬勃的印象,而适合与这些暖色基调的有彩色相搭配的无彩色系,除了白、黑,最好使用驼色、棕色、咖啡色。 冷色系以蓝色为底的七彩色都是冷色。与冷色基调搭配和谐的无彩色,最好选用黑、灰、彩色,避免与驼色、咖啡色系搭配。 搭配技巧三:有层次地运用色彩的渐变搭配 方法一、只选用一种颜色、利用不同的明暗搭配,给人和谐、有层次的韵律感。 方法二、不同颜色,相同色调的搭配,同样给人和谐的美感。 搭配技巧四:主要色配色,轻松化解搭配的困扰 单色的服装搭配起来并不难,只要找到能与之搭配的和谐色彩就可以了,但有花样的衣服,往往是着装的难点。不过你只要掌握以下几点也就很容易了。 方法一、无彩色,黑、白、灰是永恒的搭配色,无论多复杂的色彩组合,他们都能溶入其中。 方法二、选择搭配的单品时,在已有的色彩组合中,选择其中任一颜色作为与之相搭配的服装色,给人整体、和谐的印象。 方法三、同样一件花色单品,与其搭配的单品选择花色单品中的不同色彩组合的搭配,不但协调、美丽,还可以变化心情感受。 搭配技巧五:运用小件配饰品的装点,打破沉闷的局面 如果你也象我一样是一个上班族,衣柜里的衣服色彩并不丰富的时候,只要稍加点缀就可以让这些颜色并不丰富的服装每日推陈出新。所以,各位JM们,你是不是该多多投资这些小东东呢。 搭配技巧六:上呼下应的色彩搭配 这种方法也叫“三明治搭配法”或“汉堡搭配法”。 总之,当你不知道该如何搭配的时候,还有以下两个规则可以用一下。 一、全身色彩以三种颜色为宜。当你并不十分了解自己风格的时候,不超过三种颜色的穿着,绝对不会让你出位。一般整体颜色越少,能体现优雅的气质,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层次:?本科?专科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al control principle ◆课程类别:本科选?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 专科选?公共必修?公共选修?职业技术必修?职业技术选修 ◆适用专业:自动化 ◆配套教学计划:2011级教学计划 ◆开课系部:自动化系 ◆学分:5 ◆学时:80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0 ;课外学时:0 ◆执笔人:张海燕教研室审核人:张海燕系部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应用控制理论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常规控制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及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3.掌握用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及状态空间描述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4.掌握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对控制系统的作用。 5.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及状态空间分析法。6.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设计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7.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一般分析方法。 8.初步了解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在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被列为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工程数学、电路、电机拖动等为前序课程,也是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必需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各门专业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三、第四、第五章章,次重点是第一、第二章,一般章节为六章。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4学时) (一)教学要求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记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 备课, 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根据备课的时间先后,可以将备课分为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电子教案是指采用电子设备和软件工具设计、制作、使用与储存的一种多媒体教案。 问题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课堂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 理解提问是检查学生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把握程度的提问。 综合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 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人与自身的对话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对话,相当于“自省” ,是指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部世界的回味、认知和探究。 纲要式板书是指教师以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 从而体现教学信息结构体系的板书形式。 语词式板书是指教师从讲授内容中选择或概括一些关键性的词语, 随着教学的进展依次书写到黑板上的板书形式。

表格式板书是指教师把在讲解过程中提炼出的关键词以表格形式绘制在黑板上的板书形式。演算式板书是指教师在黑板上用文字、数字、和数学符号表达证明过程的板书形式。 课堂板书是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还是之后, 还是同时并进, 要根据教学进程和讲授的需要来确定。具有启发式的知识,应超前板书;演算、推理等板书要与讲授结合并行,采用并进方式;具有结论式的知识,应滞后板书。 标志强化是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文字、符号、色彩对比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的强化。活动强化是指教师让学生承担任务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的强化。 18.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过程。 19.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0. 合作学习是由多种方法组成的一种学习方法。 21. 探究性学习的思想起源于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问题教学法” ,并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性教学理论。 22. 说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将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演习,是教师面对专家和同行,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将自己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程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23. 研讨性说课是指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对说课本身进行探索性研讨的说课。 24. 示范性说课是指让优秀教师所作的作为教师学习和借鉴范例的说课。 25. 评比性说课是指以评价教师说课和教学水平为主要目的的说课,也叫评价性说课或竞赛性说课。 26. 检查性说课是指以检查考核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状况为主要目的的说课。

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实验指导手册教材

《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实验 指导手册 课程名称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实验 学时学分16学时 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2011级教育技术 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 系部信息科学与技术系______

本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课程名称: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性质与类型: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16 学时、0.5 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实验》与是《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配套的实验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主要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了解各类教学媒体的特点,掌握各类教学媒体技术的使用技能初步建立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概念。经过学习学生应认识和了解常用的教学媒体、形成一定的媒体操作和使用技能,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书目: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考核方 式及成绩计算方法: 考试方式:考试。 成绩计算方法:总成绩=考试成绩*80%+平时成绩*20%

课程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实验授课学期:2011-2012 第二学期

实验内容要求: 实验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2 学时) [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功能 2、了解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设备的结构与功能 3、掌握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操作方法 [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多媒体计算机一台, 可连接Internet 、多媒体设备控制系统、多媒体投影机及投影屏幕、视频展示台、录像机、DVD影碟机、功放机、音频卡座、话筒、 音箱、VGA AV等连接线 [ 实验内容] 1.操作使用光学投影机、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DVD等教学设备的使用 2.画出实验中所用的多媒体教室系统的组成结构图,根据结构图选择连接线正确连接多媒体教室系统中的各个媒体设备。 3.在多媒体设备集中控制系统的控制面板上把来自不同媒体输入设备播放的信号切换到投影屏幕上。 [ 实验步骤] (一)多媒体教学系统结构及功能认识多媒体教室由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影碟机(VCD或DVD、录像机、音响设备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组成。 多媒体演示教室里,教师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和数字视频展示台等设备运用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运用板书、教材、图表、图片等常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都可以显示在大屏幕上,摆脱了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其功能包括: (1 、利用计算机演示多媒体课件; (2、播放VCD DVD录像带等音像教学内容; (3、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 网络,调出需要的教学资料;(4、利用数字视频展示台将书稿、教材、图表、图片、实物以及教师即时书写的文字、画图投影到银幕上; (5、利用幻灯片、投影片等常规电教软件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投影机操作方法 多媒体投影机是多媒体教室中计算机、视频展示台、VCD录像机的视频显 示设备,它连接着计算机系统、所有视频输出系统及数字视频展示台,把视频、数字信号输出显现在大屏幕上,多媒体投影机的产品从技术角度上分为阴极射线管投影仪(CRT)、液晶显示投影仪(LCD)和数字光路投影仪(DLP)。下图给出了一款LCD投影仪的实例。 多媒体投影机的使用和一般调整: 1、在使用投影仪前,要将计算机、功放的电源,接上并打开计算机。 2、遥控器的使用: (1、POWER电源)开关:只要按下POWE按钮,稍后投影仪指示灯呈绿色,并会显示投影仪画面.(开机时,机器有个预热的过程,大概有10 秒钟。在这期间,千万不要以为投影仪还没有工作而反复按压启动键,频繁开机产生的冲击电流会影响灯泡的使用寿命) 。 (2)输入信号(输入、视频、RGB选择键:投影仪画面根据您所选择的输入信号而定。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教学技能解读 1.(判)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构成了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17世纪末,教师教育机构开始萌芽 2.(判)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行为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 3.(单选)教学技能界定为: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 4. 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三层涵义:1.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2.教学技能的形成是内外兼修的结果;3.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 (判)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发展的最高形态。 6. (判)教学技能既表现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 7.(多选)教学技能的特点:(一)示范性;(二)复杂性;(三)发展性;(四)操作性;(五)整体性 8.(单选)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微格教学的创始人德瓦特·爱伦 9.(了解)教学技能分为: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等 10.(多选)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一)目的性原则;(二)分解原则;(三)示范原则;(四)反馈原则;(五)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 11.(单选)“角色扮演”就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受训者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中扮演“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用类似演戏的方式来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水平。 12.(单选)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13. 微格教学的特点:(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技能训练针对性强;(3)信息反馈及时有效 14.(了解)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1)理论学习和研究;(2)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3)提供示范;(4)组织讨论;(5)编写教案;(6)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7)反馈评价;(8)修改教案,再循环 15.(判断)微格教学不能代替教育教学实习和实际的现场操作练习,而只是培养和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微格教学安排在教育教学之前 第二章备课技能 1.(判)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2. 所谓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3.(多选)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可以把备课分为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 4.(多选)课后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是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反思教的内容是否明确,学生不懂

媒体理论与实践

.媒体所要达到的效能可以用三个等级来表示即(高效能HP)、(局部效能MP)、(低效能LP)。 2.传送活动图像的电视系统,通常由(摄像)(传输)(显像)三部分组成。3.我国广播电视制式规定采用(隔行扫描)方式,把每帧图像分为两次扫描叫(两场)。第一场扫描1,3,5,7……625奇数行叫(奇数场),第二场扫描2,4,6,8……624偶数行叫(偶数场)。 名词解释: 1.抽象层次原理(P71):抽象是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掉,取其共同点,代表或说 明同一类的事物。学生的学习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只有形象,没 有抽象,不能把学生获得的信息加工成为知识与能力。因此编制 教学媒体选取素材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内进行,并且要 在这个范围内的各个抽象层出上下移动。 2.媒体: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也可以看做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3.教学媒体: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从本质上看 教与学活动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事物信息的过程,因 此作为存储与传递事物信息的任何媒体,都能作为教学媒体 4.有序符号: 5.网络教育信息资源(P515):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字、 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存放在光磁 等非印刷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 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教育信息资源。 简述题: 1.简述电视教学的特点(P317): 答: 1.广播电视能实时、迅速。远距离、大范围传输图像、文本和声音,并且 以传输活动图像为主的教学信息和体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最为擅长。 2.电视会议网络系统能使学与教的过程实时和双向交互化。 3.电视制作与动画特技手段,能突破宏观、围观限制,突出事物观察的重 点和呈现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 4.电视录像的再现功能,能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将过去的或外界的事物 重现于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 5.电视同时传输图像、文本、声音、及多媒体信息,具有教育信息容量大 的特点。 2.简述网络课件的特点(P389):网络课件的特点主要有: 1.可扩展性:网络课件具有可扩展性,使得课件的提供者能够非常便利的 修改已有的课件组织结构,添加新的演示单元,或删除更新相 关的资源素材等。 2.交互性:用户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控制课件的进度并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定课件演示部分的某些参数。

重庆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1 实验背景 (2) 2 实验介绍 (3) 3 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6)

1 实验背景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对于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自动控制原理【1】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指标,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同时,由于数字计算机,特别是微型机的迅速发展,为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他们的推动下,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的动态规划理论。卡尔曼的能控性能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等,这些都标志着控制理论已从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到现代控制理论的阶段。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是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方法),研究“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时变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现在,随着技术革命和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发展,已促使控制理论开始向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三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发展。 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所述及(如下): 至今自动控制已经经历了五代的发展: 第一代过程控制体系是150年前基于5-13psi的气动信号标准(气动控制系统PCS,Pneumatic Control System)。简单的就地操作模式,控制理论初步形成,尚未有控制室的概念。 第二代过程控制体系(模拟式或ACS,Analog Control System)是基于0-10mA或4-20mA 的电流模拟信号,这一明显的进步,在整整25年内牢牢地统治了整个自动控制领域。它标志了电气自动控制时代的到来。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三大控制论的确立奠定了现代控制的基础;控制室的设立,控制功能分离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70年代开始了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技术优势,人们在测量,模拟和逻辑控制领域率先使用,从而产生了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这个被称为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是自动控制领域的一次革命,它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特长,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能做好一切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被称为“集中控制”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系统,需要指出的是系统的信号传输系统依然是大部分沿用4-20mA的模拟信号,但是时隔不久人们发现,随着控制的集中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失控的危险也集中了,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系统瘫痪。所以它很快被发展成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器的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可靠性的大幅度增加,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或分布式数字控制系统),它主要特点是整个控制系统不再是仅仅具有一台计算机,而是由几台计算机和一些智能仪表和智能部件构成一个了控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