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生菌根对欧洲赤松苗Πινυσσ

外生菌根对欧洲赤松苗Πινυσσ

外生菌根对欧洲赤松苗Πινυσσ
外生菌根对欧洲赤松苗Πινυσσ

年 月

∞ ? ∞ × ≥≤ ∞ ≤∞

外生菌根对欧洲赤松苗 Πινυσσψλ?εστρισ Χυ!Ζν

积累和分配的影响3

黄艺 陶澍 陈有鑑 张学青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北京

∞2 ∏ ∏ ∏

摘要 通过测定 种不同施锌和施铜水平下苗木和离体菌丝中铜锌含量 研究了接种外生菌根 Συιλλυσβο?ινυσ 对欧洲赤松 Πι2

νυσσψλ?εστρισ 苗生长和微量元素积累和分配的影响Λ结果表明 菌丝的侵染增加了苗木生长 同时也增加了植物体内重金属的

含量Λ然而 菌根植物中的重金属大部分分布在根部 在铜处理中菌根植物地下部分的铜含量是无菌根植物的 1 倍 在锌处理中锌是无菌根植物的 1 倍Λ说明菌丝侵染使植物将过量的重金属滞留在根部 从而增加了植物对过量重金属的抗性Λ通过进一步测定培养在过量重金属中的离体菌丝的重金属含量 结果显示随着外界重金属浓度的增加 菌丝分泌物内重金属含量比菌丝内重金属含量增加快 说明滞留在根部的重金属可能并没有进入根系而是以某种形态滞留在菌丝分泌物和菌丝内Λ关键词 重金属 菌根菌 菌根 欧洲赤松苗 积累与分配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2 2 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 ≥ ? ∏ ≤

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黄艺 ? 女Λ 年在德国 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 现为北京大学城环系博士后Λ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对生物生理生态的影响Λ收稿日期 2 2

Αχχυμυλατιονανδ?ιστριβυτιονοφΧυανδΖνινΜψχορρηιζαλΠινυσσψλ?εστρισανδΙτσΑσσοχιατεδΕχτομψχορρηιζαλΦυνγυσΣυιλλυσβο?ινυσΕξποσεδτοΕλε?ατεδΧυανδΖνΧονχεντρατιονσινΧυλτι?ατινγΣυβ2στρατε

3

≠ ∏ ≥ ∏× ≠ ∏ ≤ ÷∏ ? ∞ √ ≥ ° √ ≤ ∞2 ∏ ∏ ∏ ∏

Αβστραχτ ≥ Πινυσσψλ?εστρισ ∏ Συιλλυσβο?ινυσ ? √ 2 ∏ ? ≤∏ × ∏ Συιλλυσβο?ινυσ ∏ 2√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Κεψωορδσ √ ∏ ∏ Πινυσσψλ?εστρισ ∏ ∏ ∏2

菌根不但能增加其寄主植物对土壤中常量营养元素的吸收≈ 同时许多研究显示菌根同样能增加寄主植物对≤∏! 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Λ与非菌根植物相比 这些对过量重金属具强忍耐力的有菌根植物 其地上部分的重金属含量下降 地下部分的含量增加 且植物体内总重金属含量减少≈ ? Λ然而 和 ∏ ≈ 在研究Βετυλαπαψριφερα的外生菌根和?∏ ≈ 研究? 菌根时发现 菌根菌非但没有增强其寄主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 反而加重了植物受毒害的程度Λ

探讨菌根增强寄主植物对过量重金属的抗性的可能性和机理时 有些学者认为是菌丝积累了过量重金属≈ 有的学者认为是菌根菌丝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阻碍了重金属进入植物体≈ Λ虽然各实验的结果不相同 但根据目前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影响重金属进入植物体内以及在植物体内分布的因子直接影响着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Λ

本研究通过对污染状况下非菌根植物!菌根植物和分离菌根菌中重金属分布的测定 研究菌根菌对其寄主植物体内重金属积累和分布的影响 据此探讨菌根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理Λ

1实验材料和方法

露白的欧洲赤松 Πινυσσψλ?εστρισ 在人工生长室 光照 ? ε 黑暗 ε 空气相对湿度 培养 周 每周浇 次全营养液Λ然后将外生菌根菌牛乳杆菌

Συιλλυσβο?ινυσ 的菌丝悬浮液拌在部分苗木的培养基质中接种Λ接种和未接种的苗木在同样的生长条件下培养 周 接种率在 Λ然后分别浇上混有 和 ≤∏≥

及 和 ≥

的营养液Λ再生长 周后 分别按地上部分 针叶 茎 和地下部分 根 菌根 采样Λ样品在 ε干燥 测定干重 然后取 干样用 浓硝酸在 ε的烘箱内硝化 所得的溶液定容到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中的重金属含量Λ

Συιλλυσβο?ινυσ在同上所述不同浓度的≤∏和 营养液中培养 星期 取样前将营养液用蒸馏水定容到初始量 补足蒸发的水 Λ过滤营养液收集容器内所有菌丝 并用蒸馏水冲洗菌丝表面 用真空水泵抽干菌丝表面的水并将冲洗菌丝的水定容到 Λ分别收集菌丝!营养液和冲洗菌丝表面的水 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对样品硝化Λ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中的重金属含量Λ

2结果与讨论

211无污染条件下菌根对植物体≤∏! 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以 ≈ 等给出的全营养液中≤∏和 的含量为正常生长状况对照 种处理条件下植物≤∏和 的含量列于表 Λ

表1菌根和无菌根Πινυσσψλ?εστρισ干物质生长量 #株 1和重金属含量 Λ #株

处理

无菌根植物菌根植物

生物量重金属含量生物量重金属含量

铜锌

对照 1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对照 1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与无菌根植物相比 接种后的菌根植物 无

论是整株植物干物质积累还是植物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无菌根植物Λ其中菌根植物中 的含量是无菌根植物中 含量的 1 倍 ≤∏为

环境科学 卷

1 倍Λ这一结果说明菌根能促进寄主植物对≤∏和 这 种植物生长必须元素的吸收Λ菌

根植物的生物量是无菌根植物的 1 倍 说明在重金属浓度较低的生长环境中 菌根通过增加寄主植物体对这 种微量元素的吸收 促进了植物生长Λ该结果与其他学者的发现一致≈ ?

Λ

212 过量≤∏

! 条件下菌根对植物体≤∏! 积累的影响

在过量≤∏! 存在的情况下 无论是无菌根植物还是菌根植物 植物体内≤∏! 的含量都随环境中浓度的增加而增加Λ且除 处理 外菌根植物的增加量较无菌根植物的增加量大

Λ

图 菌根侵染对Πινυσσψλ?εστρισ微量元素≤∏

! 含量的影响 图 中结果显示 当外界有过量≤∏存在

时 菌根菌并不能象一些学者假设的那样改变

根部的外界环境 将过量重金属阻止在植物体外≈ 而是保持其增加寄主植物对重金属元素吸收的特性Λ但从生物量测定结果看 表 这样的作用并未影响苗木生长Λ除≤∏处理 的有菌根苗木生物量小于无菌根苗木外 其余处理中有菌根苗木生物量都明显大于无菌根苗木Λ这一结果说明菌根虽然增加了寄主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但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减轻了过量重金属对寄主植物的毒害Λ这与? ? 和

∏ 及≤

等的结果一致≈ Λ213 过量≤∏

! 条件下菌根对植物体内≤∏! 分配的影响

在过量≤∏和 条件下生长的苗木的地上部分 针叶和茎 和地下部分 根及根和菌根混合根 中≤∏! 实测含量列于表 Λ

表 结果显示 无论有菌根还是无菌根苗木 地下部分的≤∏! 浓度显著高于地上部分Λ但是 随着外界≤∏! 浓度增加 有菌根苗木地下部分≤∏! 浓度的增加幅度要比无菌根苗木地上部分高得多Λ例如 在对照中 无菌根苗木地下部分的≤∏浓度是地上部分的 1 倍 在处理 中达到 1 倍 而对照的有菌根苗

木地下部分的≤∏浓度是地上部分的 1 倍 在处理 中高达 1 倍Λ 在苗木中的积累也具有同样的趋势Λ

分析地上部分≤∏! 浓度可以看出≤∏在菌根苗木地上部分的积累在处理 中并没有随外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反而略有下降Λ在处理 中 ≤∏增加的幅度也远小于无菌根苗木 图 说明菌根使吸收的过量≤∏滞留在根部而没有转运到植物的地上部分 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破坏Λ相对于≤∏ 转移到地上部分的 较多Λ在处理 中 菌根苗木地上部分的 含量比无菌根苗木多 Λ当外界 浓度进一步升高到处理 的浓度时 无菌根植物地上部分的绝对 含量上升到与有菌根植物的绝对 含量相当的水平 表 而在有菌根植物中 含量却没有继续大幅度上升 使得在处理 中的相对 浓度比无菌根植物小 图 Λ这可能是由于 是叶绿素合成的必须元素 也是许多存在于叶中的酶结构元素 因此在植物的地上部分需要量很高所至≈ Λ当外界浓度相对较低时 菌根促进寄主植物对 的吸收和转运 使地上部分的 浓度迅速达到最大 导致菌根植物地上部分 含量比无菌根植物高Λ在浓度过高

期 环 境 科 学

的情况下 菌根使过量 滞留在根部 减弱其

对植物的毒害作用Λ

214重金属≤∏! 在菌丝培养体系中的积累和分布

为了解滞留在菌根苗木根部的≤∏和 积累在菌根菌内的可能部位 将接种的外生菌根菌Συιλλυσβο?ινυσ单独培养在与苗木实验中同样≤∏! 处理浓度的营养液中 周 测得结果列于表 Λ

菌丝在营养液中生长 周后 对照营养液中≤∏的 和 的

被菌丝吸收到细胞图 菌根侵染对欧洲赤松地上部分微量元素≤∏! 含量的影响

表2有菌根和无菌根欧洲赤松 Πινυσσψλ?εστρισ 苗木地上与地下部分Χυ!Ζν含量 Λγ#γ 1处理

无菌根植物菌根植物

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地上部分

铜锌

对照 1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对照 1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表3过量Χυ和Ζν培养液中单独培养的Συιλλυσβο?ινυσΧυ和Ζν含量处理

≤∏! 含量 #培养 生物量 #培养

菌丝菌丝分泌物营养液 菌丝鲜重

铜锌

对照 1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对照 1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处理 1 ? 1 1 ? 1 1 ? 1 1 ? 1

中 营养液中分别留下 和 Λ但营养液中≤∏! 浓度升高后 残留在营养液中的≤∏! 也随之增加Λ在处理 中 绝大部分≤∏! 留在营养液中 表 Λ比较菌丝和菌丝分泌物在不同处理中的重金属含量 该菌对≤∏! 有不同反应Λ随着外界≤∏浓度的增加 菌丝内≤∏含量急剧增加Λ在处理 菌丝中≤∏是菌丝分泌物中≤∏的 1 倍 在处理 中为 倍Λ而 的情况却相反 菌丝分泌物中 随外界 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加 在处理 中菌丝 含量为菌丝分泌物的 在处理 中 菌丝中 的浓度为菌丝分泌物中 的 表 Λ许多研究证实 菌根菌对不同的重金属表现出不同的忍耐力≈ Λ≤ 和

环境科学 卷

?

认为Συιλλυσβο?ινυσ对 有较强的抗性Λ上述结果或许暗示该外生菌根菌对重金属的抗性与菌丝分泌物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有密切关系Λ

然而 以对照组≤∏! 含量为基准分别计算各处理中各部分的≤∏! 相对含量Λ菌丝和菌丝分泌物中≤∏! 的计算相对含量表明 菌

丝分泌物中≤∏! 的相对含量随营养液中≤∏

! 浓度增加的幅度比菌丝细胞中≤∏! 浓度增加的幅度大 图 Λ尤其是在 处理中 菌丝分泌物中 的相对含量是菌丝细胞中的 倍和 倍Λ该结果显示了菌丝分泌物滞留重金属的巨大能力 预示菌丝分泌物可能是菌根的重金属积累库

Λ

图 菌丝离体培养系统中≤∏! 含量

在早期一些研究植物对重金属忍耐能力的工作中发现 长期生长在污染区对重金属污染有较强抗性的植物 其根部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 Λ本研究结果所显示的菌根植物中重金属的积累和分布特性 与重金属污染抗性植物中的积累和分布特性一致 说明菌根的确能增强寄主植物对环境中过量重金属的抗性Λ而且 该研究所显示的菌根植物体内的重金属总量比无菌根植物高 说明菌根并未改变寄主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而是通过改变其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减弱重金属对寄主植物的毒害Λ

在探讨植物的抗重金属机理时 许多学者认为是植物将重金属结合在根细胞的细胞壁中 阻止重金属传送到叶 从而阻止了重金属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关键生理代谢过程的影响 减弱了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

≈ ?

Λ因此 在研

究菌根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时 有些学者认为是菌丝扩大了根的面积 增加了固定在根部的重金属量从而增加了植物的抗性≈ Λ也有学者推测菌根菌丝分泌物改变了环境中的重金属有效性从而降低它们的毒性≈ Λ然而 本研究测得的菌根菌丝分泌物中有大量重金属 说明菌丝分泌物具有较大的固定重金属的能力Λ

发现在 有抗性的植物中 被苹果酸螯合≈ Λ形成外生菌根菌套的菌丝间有大量空隙 存在于此空间的大量菌丝分泌物可能是固定重金属的重要储藏库Λ然而 与植物共生的菌根菌生理代谢受其寄主植物的影响≈ 菌丝分泌物的数量和成分会有所改变Λ要探明菌丝分泌物对菌根植物重金属抗性的影响 还要在外生菌根体系的分泌物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Λ

3 结论

生长在正常的营养浓度环境中 菌根增加植物对≤∏! 的吸收和积累Λ而在过量≤∏! 存在的情况下 菌根同样增加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积累Λ但增加量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地下部

分Λ当外界≤∏! 增加时 菌丝分泌物中的≤∏! 积累量增加 且积累量高于菌丝细胞内的积累量Λ

参考文献

≥ ≥∞ ≥ 2

≠ °

? ≥ ? √ ? ∏

∏ Πινυσραδιατα Αραυχαριαχυννινγηαμιι ≥ 6 ?

? ° ? × ° ? ∏

2 ∏ ∏ ? √ ∏ ∏ √ ∏

42 ? × ° ∏ ∏ 2

? ° ?

≥ 2

∏ ∏ ° 2 °

? ? ? ? Βετυλα

°

106 ? 期 环 境 科 学

∏ ? √ ? Χαλλυνα?υλ2γαρισ ∏ 292 ?

∏ ? × 2 Ριχαχαχεα √ ° 91 ?

? ∏ ×≤ ? 2 Λαχταριυσρυφυσ Σχλεροδερμαφλα?ιδυμ ∏ ∏ ∏ ° 108 ?

?∏ × ? ° ∞ ? ≥ ? 2∏ 2 ∏ ∏ ? ∏ ≥

18 ?

≤ ? ? ? 2 Πινυσσψλ?εστρισ ° ≥ 143 ?

∏ √ ∏ × 1 ?

× 2

92 ?

÷2 ∞ ∏ 2 ∏ ? 2 2

2 √ ° ≥

136 ?

? ?∏ ? ° 130 ?

? ? ° ∏ ≤ Πινυσβανκσιανα Πιχεαγλαυχα √ ° ≥ 105 ?

2° ° × ∞ ≥ ° ? ≤ ≤°

? ? ≤ 2 Πηασεολυσ?υλγαρισ ? 2 2 ° ° 66 ?

?∏ × ∏ ? ? × ∏ ∏

2 Αγροστισ

στολονιφερα ° 75 ?

? ∏ ∞ √ ° ? ?

× ? ? Βετυλα ° 99 ?

? ?∏ ? ° 130 ?

作者须知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 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 本刊已加入5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6和5中国期刊网6 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包含在本刊所付稿酬内Λ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 请在来稿时声明 本刊将做适当处理Λ

5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6电子杂志社

∞2 地址 ≤ 2≤? ∏ ∏

5环境科学6编辑部专用∞2 地址 ∏

5中国期刊网6网址 ??? ∏

环境科学 卷

云南松菌根土育苗技术

云南松菌根土育苗技术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16日作者:点击:[ 27]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西南地区分布较广的针叶树种,它以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而成为省内主要消荒树种。在造林方法上,以往采用的人工播种造林,由于受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不仅成活 率低,而且苗木生长缓慢,林相参差不齐,不利于形成速生丰产优质林分。这解决这一造林技术上的难题,红河州林科所根据菌根在增强植物吸收利用功能,调剂生理代谢机制,颉颃高温、干旱和病原侵袭等方面和重要作用,开展了松树菌根化育苗造林试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用森林内天然菌根土培育松树苗木,使红河州内一些造林困难地区的云南松成活率,由以往的不足20%提高到85%以上,苗木茁壮,长势喜人。)是西南地区分布较广的针叶树种,它以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而成为省内主要消荒树种。在造林方法上,以往采用的人工播种造林,由于受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不仅成活率低,而且苗木生长缓慢,林相参差不齐,不利于形成速生丰产优质林分。这解决这一造林技术上的难题,红河州林科所根据菌根在增强植物吸收利用功能,调剂生理代谢机制,颉颃高温、干旱和病原侵袭等方面和重要作用,开展了松树菌根化育苗造林试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用森林内天然菌根土培育松树苗木,使红河州内一些造林困难地区的云南松成活率,由以往的不足20%提高到85%以上,苗木茁壮,长势喜人。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植物营养根所组成的共生体,它生活在一种高度平衡的联合体中。菌根真菌从寄主植物处获得碳水化合物和一些必要的物质,而寄主植物则通过菌根真菌扩大其根系的吸收面,有效地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养料,并把不溶性磷和某些复杂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变成可吸收状态,特别是菌根真菌所产生的生产激素和抗生素,对调节植物营养物质的运输功能,促进根的生长分化,印制幼苗根部病害,增强寄生植物对高温干旱和不适酸碱度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1、育苗 1.1育苗基质的配制 基质按菌根土、黄心土85%,火土10%钙镁磷或普通过磷酸钙5%的比例配制。使用这种基质作填料的容器苗,两三个月后,即可发现苗木侧根长有棒状或珊瑚状的菌根,其生长势、苗高、侧根数和单株全苗重与对照苗木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挖取菌根土时,由有经验的人员在林内挖一30cm深的剖面,先观察菌根、菌索的含量与分布,然后决定是否选用。菌根真菌在土壤表层分布较多,为防止取土时带走更多的杂草种子和有害病菌,应在表层的枯枝落叶和杂草除去后,挖取土层10~20cm处的菌根土作容器基质。黄心土可在菌根土下层就近挖取,或在没有种过农作物的林地上就近挖取,但要十分注意黄心土的结构和质地,凡结构和质地差的,一律不能用作育苗基质。 1. 2苗木培育 1.2.1 育苗节令 松树容器苗的培育时间太短,不能保证定植的成活率;培育时间过长,又会延长幼苗管护期,增加造林成本。根据红河州林科所的试验,一般1月下旬至2月上旬是较好的育苗季节;在一些低海拔地区,

松苗叶枯病的真相

松苗叶枯病防治有方 松苗叶枯病最先在日本发现,以后在朝鲜,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和非洲的一些国家都有报道,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东起台湾西至湖南,南起香港北至河南南部多有分布。 松苗叶枯病在中国的主要寄主有马尾松,台湾松,日本黑松,油松,加勒比松等。湿地松和火炬松很少发病。当年播种苗和1-2年生苗受害最重,严重时发病率常达100%,可造成50%以上的死苗率。因而使苗圃遭受毁灭性损失,若用病苗造林,也使栽植成活率大为降低。 病原:松苗叶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赤松隔尾孢霉菌引起的。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部位:叶片 危害症状:松苗叶枯病先侵染下部针叶,逐渐向上部针叶蔓延,受害针叶从叶端开始出现一段一段的褐色黄斑,以后逐渐变成深褐色至灰褐色,病叶干枯后下垂,但不脱落。当病害蔓延到全部针叶后,病苗即干枯死亡。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感病针叶内越冬,如果病针叶埋入土中,病菌的存活率随着

埋藏深度增加而减少。次年夏季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即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传播,遇到松苗即能侵入针叶为害。松苗叶枯病一般在当年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10月为盛发期,11月以后逐渐停止。在发病期间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最易流行。 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夏季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苗圃地耕地过浅,苗木根系不发达,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苗木生长纤弱,易发病;在感病苗圃,连育松苗时,如末清除病苗、深耕和土壤消毒处理,常发病重;育苗时播种量过多,苗木生长过密,通风透气性差,病害容易蔓延;土壤缺肥,管理不善的苗圃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好圃地:苗圃地要选在没有叶枯病发生、土壤疏松、肥沃、以及利于排灌的地方。在发生松苗叶枯病的苗圃,应与抗病树种实行轮作,或在冬季进行深耕,将病苗深埋土

大花萱草的栽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

大花萱草,又称金针花、忘忧草,属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植株矮、花期长等特点。叶绿色、狭长。花大且有芳香。济南地区多用于花坛、马路隔离带、河岸绿地的点缀及小区的绿化等。观叶与观花于一体,是优良的园林绿地花卉。 栽植方法 大花萱草对土壤要求不严。经实地观察,盐碱地、砂石地等上都能够正常生长。但以腐殖质含量高、土层深厚、灌溉条件优越、排水良好的通透性土壤最好。整地时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然后整平、耙细、整畦,畦宽2-3米,便于管理。开沟或挖穴栽植,栽植不宜过深或过浅,株行距保持30-40厘米为宜,栽植后覆土压实,浇透水。 肥水管理 大花萱草除种植时施足基肥外,花前及花期需补充追肥2-3次,可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促使花朵肥大,并可达到延长花期的效果。 大花萱草抗旱能力较强,营养生长期需水量小,但在大花萱草的花蕾期,需水量偏大,要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时还要注意排水防涝,入冬前浇一遍防冻水,以保证翌年春苗子的发芽率。中耕除草 大花萱草定植后,为了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应及时中耕除草。除草一般分两种方法,一是用除草剂清除地里的杂草,二是机械或手工松土清除地里的杂草。 病虫害防治: 大花萱草容易发生病害主要是锈病和叶枯病。 锈病是由锈菌目中的锈菌侵染引起的花卉病害总称,为真菌病害。一般在大花萱草中后期发生,5月上旬发生,6-7月发生严重,主要危害大花萱草的叶片和花苔,锈孢子飞散后,叶片、花苔枯死。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20天喷一次,三次后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叶枯病由刺盘孢属病原真菌引起,是继叶斑病后发生的苗期病害。一般5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上中旬发生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和花苔,严重时全株枯死。用7 0%百菌清500---6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每10-12天喷一次。 大花萱草容易发生虫害主要是红蜘蛛和蚜虫。 红蜘蛛的防治主要是应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进行喷施,均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蚜虫的防治主要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蚜虱立克乳油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正畸过程中的埋伏牙处理

正畸过程中对埋伏牙的处理 定义:超过换牙年龄的牙长期埋伏在牙槽骨内,或由于种种原因使其萌出道受阻而不可能萌出的牙称为阻生牙。对阻生牙的矫治属于早期预防性治疗 一.病因 1.人类咀嚼器官的退化造成牙量大于骨量,临床上常见为第三磨牙及上尖牙的阻生。 2.乳牙早失引起,尤其是乳磨牙早失造成6向近中移动,引起4的垂直埋伏阻生。3由于 替换时间最晚,致其近中腭向倾斜阻生。 3.上3牙胚位于上颌窦的前壁或眼眶下面,位置较高,萌出路径较长。 4.由上颌侧切牙的牙根过短或缺失引起3的萌出位置异常,腭向异位的可能性增加2.4倍。 5.乳牙滞留,乳牙残根,多生牙,先天牙胚受损,牙齿萌出顺序异常,牙冠囊肿,牙瘤, 牙龈纤维增生,牙根早熟,恒牙萌出道上有致密的骨质形成。 6.颌骨或基骨发育不足引起。 7.全身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不足或佝偻病,发热性疾病,不规则的肌肉压力 均可以是阻生牙的原因。 二.危害 1.阻生牙致牙弓形态的不完整,不对称,中线偏移。 2.上3的缺失引起上颌尖牙保护颌的缺失。 3.妨碍正畸治疗。 4.引起骨粘连,牙根外吸收,以及在外伤时的牙槽突骨折。 5.尖牙异位萌出引起侧切或中切牙的牙根吸收。 6.影响咀嚼功能,影响颌骨发育。 7.对全身的影响,各种炎性反应,头痛或神经痛。 三.早期诊断 萌出过程正常的上颌尖牙,在萌出前1~1.5年,可在唇侧前庭沟处能摸到硬性隆起。有资料表明男孩13.1岁,女孩12.3岁时,80%的尖牙已萌出。因此在8岁或9岁时应开始注意尖牙的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错位的尖牙,特别是对有家庭史、上侧切牙过小或先天缺失的患者。 (一)临床检查 通常在上颌颊部前庭沟或腭侧、侧切牙远中区域进行扣诊,估计或确定未萌尖牙的位置。如果未萌尖牙完全唇侧萌出,可以在该区域扣及骨性隆起。临床出现下面的症状可能预示者尖牙阻生: 1.恒尖牙萌出迟延(即超出萌出时间较久)或乳尖牙的长期滞留。 2.10~11岁时在尖牙的正常位置上摸不到尖牙隆起或左右侧尖牙隆起有明显差异。 3.侧切牙远中腭侧存在骨性隆起。 4.侧切牙的萌出延迟、牙冠远中倾斜或形态异常。 5.临床上如果发现双侧侧切牙远中牙槽骨不对称,可以借鉴全颌曲面断层片,了解 和证实尖牙发育和不对称的位置状况。 (二)X线片检查 如果临床检查怀疑尖牙阻生,可以使用X线片进一步检查。 一般X线片可见恒牙胚已形成2/3,但与恒牙正常萌出时间或与口内其他同名牙的萌

共生法培养外生菌根菌菌丝体

共生法培养外生菌根菌菌丝体 黄光文1,张 平2 (1.湖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湖南 永州 425006; 2.湖南师范大学真菌研究室,长沙 410081) 摘要:首次报道外生菌根菌的共生培养法。初步研究了一个较好的外生菌根菌菌丝体培养方法,即将宿主的愈伤组织与外生菌根共同培养,可以明显地促进真菌菌丝的萌发和生长。愈伤组织匀浆液也可促进菌丝体早期生长。 关键词:共生培养法;鹅膏菌;外生菌根菌;菌丝体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10(2005)03-0016-02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宿主植物:石栎(Lithocarpus glaber(Thunb.) Nakai),采自长沙县星沙镇,有鹅膏菌共生。 菌根真菌:假褐云斑鹅膏(Amanita pseudopor2 phyria H ong o)、黄盖鹅膏白色变种(A.subjunquillea var.alba Zhu L.Y ang)、欧氏鹅膏(A.ober winkler2 ana Zhu L.Y ang&Y oshim.D oi)。经组织分离纯培养而来,并经RAPD鉴定[1]。 112 培养基 11211 改良MS培养基:K NO3119g,NH4NO31165 g,K H2PO40117g,CaCl2?H2O0144g,MgS O4?7H2O 0137g,FeS O4?7H2O2718mg,Na2E DT A?H2O3713 mg,H3BO3612mg,ZnS O4?5H2O816mg,MnS O4?H2O1619mg,Na2M oO4?2H2O0125mg,KI0183mg, CaS O4?5H2O01025mg,C oCl201025mg,肌醇100 mg,甘氨酸210mg,盐酸硫氨素014mg,烟酸015 mg,盐酸吡哆醇015mg,琼脂18g,蔗糖23g,胡萝卜100g(煮汁),加水至1000m L。 11212 菌丝生长培养基:上述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2g、蛋白胨2g、麦芽汁(12波美度)20m L。113 愈伤组织培养方法 改良MS培养基附加2,4-014mg?L-1或6-BA018mg?L-1,24℃/20℃(日/夜)下自然光照。详见文献[2]。 114 菌丝培养方法 对照:用打孔器打出直径为015cm的菌丝块接入装有40m L菌丝生长培养基的100m L三角瓶中,于20℃下培养,各设10瓶。测定萌发时间(以肉眼明显可见菌丝外伸为度),萌发后每10d 量一次菌丝长度。(下同) 方法A:在改良MS培养基中加入经过过滤除菌的菌根浸出液(菌根重量与组织块重量一致)作为生长刺激因子。 方法B:菌丝块接种于(紧贴)愈伤组织旁(即共培养方法)。 方法C:将愈伤组织全部挑出,在剩下的改良MS培养基上接入菌丝块。 方法D:无菌状态下将愈伤组织研磨成匀浆,加入到新的菌丝生长培养基中后接种真菌。 2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四种方法培养的菌丝在萌发速度(图1)和生长速度(图2)上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方法B即共培养方法的效果最为显著。 从图3可以看出,菌丝在改良培养基上的生长比较均衡,在前30d逐渐缓缓加快,然后缓缓减慢。愈伤组织匀浆、菌根提取液和愈伤组织分泌物对菌丝的前期生长有较好的刺激效果,效果依次减小,但相关不大。三种刺激物作用一段时间后失去影响。而共培养的菌丝生长速度比其他四者均高,而且在生长后期效果依然显著。不同的菌株对刺激因子的反映程度略有不同,但总的趋势一致 。 图1 菌丝萌发时间的比较 注: A.pse=假褐云斑鹅膏(A.pseudoporphyria); A.sub=黄盖鹅膏白色变种(A.subjunquillea); A.obe=欧氏鹅膏(A.oberwinklerana) 3 讨论 从实验结果看,菌丝体的共培养法是促进外生 收稿日期:2004-10-18 基金项目:国家科委重点课题项目(96-C02-03-07);湖南省教育厅课题(03C358) 61中国食用菌 E DI BLE FUNGI OF CHI NA V ol124,N o13

菌根真菌及病原菌的抗药性实验

2003年林业科技管理增刊由表4可见,打孔注射40%氧化乐果乳油、5096甲胺磷乳油5ml/株杀虫率达87.o%以上,而且对于同一药剂,同一剂量而言,打孔方向为东南、东北杀虫效果均好于打孔方向为西南、东北,可能与天牛在树干上不同方位分布量有关。 3结语 1)利用50%杀螟松乳油、50%西维因乳油、2.5%敌杀死1:100倍液及50%辛硫磷乳油+80%DDVPI:l:100"~200倍,喷雾防治成虫效果达97.2%以上。2)利用粘虫胶+2.5%敌杀死1:20倍液涂环,并放雌虫活体引诱,诱虫效果达88.9%。3)利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灭蛀磷乳油1:100倍液及40%氧化乐果乳油+80%DDVPI:l:100倍液,树干喷雾防治初孵幼虫,杀虫率达93.1%。4)利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5毫升/株干基打孔注射.每株打2个孔,打孔方向为东北、东南,防治木质部幼虫,杀虫率达87.0%以上。 菌根真菌及病原菌的抗药性实验+ 赵平娟唐明刘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杨凌712100) 摘要采用菌根组织分离法从油松根系分离到7种外生菌根真菌(SclerodermapolyrhizumPers.,LepiotaproceraS.EGray.,CortinariusgentilisFr.,Cortinariussp.,Suillusbovinus(L.Fr)Kuntze,SuillusluteusL:FL 和BoletusedulisBull.:Fr)。研究了菌根真菌与油松2种病原菌(Fusariumsp.、Rhizoctoniasp.)之间的拮抗 性,及菌根真菌与病原菌对7种杀菌剂(多菌灵、根病灵、猝例立克、土菌狂杀、土菌一次净、五氯硝基 苯、敌克松)的抗药性。结果表明,Suillusluteus对2种病原菌都有较强的拮抗性,其次依次为Boletusedulis、 Suillusbovinus.和Lepiotaprocera;Sclerodermapolyrhizum的生长几乎不受各种杀菌剂的抑制,其余菌种生 长受猝倒立克的抑制较显著,猝倒立克对2种病原菌的生长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根病灵对Fusariumsp. 和多菌灵对Rhizoctoniasp.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依据菌根真菌、病原菌及杀菌剂3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Suillusluteus和Sclerodermapolyrhizum混合使用对油松猝倒病的防治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菌根真菌病原菌抗药性 猝倒病是油松苗期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油松幼苗的成活和质量。以往采用多种化学方法防治曾取得过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农药残留污染土壤、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用药量增大,对苗木造成有害影响等多种原因,郭秀珍、雷增普、赵志鹏等人研究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猝倒病的作用。证实菌根真菌不但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且可以防治植物的根部病害。但是,在目前以药物防治为主的情况下,我们不但要考虑菌根真菌对病原菌的拮抗性,而且要考虑菌根真菌和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因此,本次实验选用与油松共生的7种菌根真菌和引起油松猝倒病的2种病原菌对7种常用于防治猝倒病的杀菌剂进行抗药性研究,寻找既能抗病原菌又具有抗药性的外生菌根真菌,为菌根真菌在油松育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国家“十五”攻关子课题(2001BA50981203)和橱凌示范区专项基金(99KG22)资助项目

两种断冠方法在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比较

两种断冠方法在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拔除术中 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垂直断冠法与斜向近中断冠法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的效果。方法将120颗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随机分成2组,每组65颗,分别采用垂直断冠法和斜向断冠法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2.65±7.35)min、(25.35±5.65)min。2种方法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种方法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斜向近中断冠法拔除低位水平第三磨牙的手术时间短,且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关键词】断冠方法阻生第三磨牙牙拔除术 随着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颌骨发育退化,下颌阻生智齿检出率高达52.3%。其中,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也占到15.4%。拔除下颌水平阻生智齿对门诊医生来讲,是一项复杂的出槽外科手术,邻牙,骨阻力均较大,拔除困难。作者拟通过不同的去除阻力的方法来探讨两种方法的优劣,以供临床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采集2006年3月—8月(一般资料)在德阳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96例患者的120颗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为研究对象。96例患者中男52例,女44例。患者年龄19—36岁,平均年龄24.25岁。低位阻生牙的诊断标准以全景X线检查为准。根据耿温琦分类法,牙冠部远中面接近于邻牙1/2水平或1/2水平以下为低位水平阻生。

将120颗阻生第三磨牙随机分成2组,每组60颗,分别采用垂直断冠法和斜向近中断冠法拔除。 1.2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均拍摄全景X片。麻醉采用口内注射法。麻醉药物采用含1:100000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阻滞麻醉,为减少术中出血,局部均加浸润麻醉,所有手术均由作者与其助手完成。术后常规给予口服抗生素。 1.2.1直向断冠法 手术切口采用远中切口:由距离第二磨牙远中面约1.5cm处开始,向前切开,直抵达第二磨牙远中面的中央。然后转向颊侧,沿第二磨牙颈部龈缘切开,向下直到第一,二磨牙的牙间隙处。颊侧切口从远中切口的末端向下,并与之约成45°,切至前庭沟上缘处。由远中切口前端开始,向下掀起颊侧粘骨膜瓣,显露阻生智齿,采用高速手机裂钻,去除智齿上方及颊侧骨阻力,再垂直向切断牙冠,此时常因邻牙颈部阻挡,导致牙冠不易取出,需将牙冠分成颊舌两部分,才能取出牙冠,然而再拔除牙根。术后常规缝合。 1.2.2斜向近中断冠法 手术切口及翻瓣均同前,依旧采用高速手机去阻智齿上方及颊侧骨阻力,再斜向近中切断牙冠。此时因是斜向近中切断牙冠,邻牙颈部不再阻挡,牙冠较易取出。术后常规缝合。 1.3效果评价 从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损伤邻牙及牙龈撕裂),术后并发症(术

菌根菌

谁看过这篇博文 正文字体大小:大中小 国内纯培养出的第一个美味牛肝菌子实体(2011-06-12 09:18:56) 转载▼ 分类:菌根食用菌 标签: 美味牛肝菌 子实体 纯培养 2008年 2008年 2009年

*已在2011年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al Mushroomsi(国际药用菌)杂志上发表 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奖) 顶 阅读(37)┊评论(0)┊收藏(0) ┊转载(0) ┊顶▼┊打印┊举报 已投稿 排行榜圈子 到: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采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后一篇:与菌根食用菌有关的几个专业术语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商讯]欧洲杯,有红牛更从容! [发评论] 发评论[商讯]爱心签名换梦想,天天派奖|[商讯]提高博客人气新方法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采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后一篇 >与菌根食用菌有关的几个专业术语 博主 音乐 与菌根食用菌有关的几个专业术语 (2011-06-12 09:53:02) 转载▼ 分类:菌根食用菌 标签: 菌根菌 菌根食用菌 真菌 edible mycorrhizal mushroom ??1.菌根(M y c o r r h i z a):菌根菌与植 物的活根形成的一种特定结构,其 结构和功能:植物通过这种结构获 取矿物质盐,而菌根菌菌丝则获取 到碳水化合物及其它活性物质。 (V a r m a A.&H o c k B.1998) ?2.菌根食用菌(E d i b l e M y c o r r h i z a l m u s h r o o m):一类能与植物的活根

小麦病害

小麦雪霉叶枯病 小麦雪霉叶枯病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发病时期会出现严重的腐烂,造成小麦减产所以农民朋友们应该要了解小麦雪霉叶枯病。 为害症状 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后期多数病叶枯死。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生长温限-2~30℃,19~21℃最适。西北地区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青藏高原麦区,7~8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小麦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对分蘖性强的矮秆品种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2)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80%多菌灵超微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规喷雾。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小麦褐斑病 小麦褐斑病为害下部叶片。初生圆形至椭圆形褪绿病斑,后变紫褐色,无轮纹,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该病西北麦区发生较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中国外生菌根资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收稿日期:2006-03-28 中国外生菌根资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成彬1 ,林久志 2 (1.黑龙江省林口县林业局虎山林场157600;2.八面通林业局) 菌根(My corrhiza )是自然界土壤中的特定真菌菌 丝与高等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特殊联合体,是二者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协同进化的产物,是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相容性共生的普通现象。德国植物病理学家Frank 于1885年首次发现了菌根。随后100多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对菌根分类学、生理学、生态学及其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菌根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 菌根真菌从植物体内获取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而植物通过与共生真菌结合,也能更好的从土壤中得到所需的养分及水分等。H acskaylo (1972)把这种关系描述为“生理上平衡良好的互惠寄生”。菌根与植物的根系互为条件形成共生体,在生理上是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并在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特定的形态特征。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的相互关系多数情况下是互利的,但有时也存在嫌性或寄生的,这主要取决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菌根既具有一般植物根系的特征,又具有由于真菌侵染所特有的生理、生态特性。因此,对菌根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既可以揭示影响植物体根系和真菌结合后生理生态特性变化的本质原因,又可为我国林业及环境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依据。我国的菌根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至50年代末就开始处于长期的停滞状态,直至70年代中期,广东省林科所对从国外引进的接种菌根菌的松树的成活和生长进行了观察研究,菌根研究才又悄然兴起。我国的菌根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有些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于20世纪80、90年代发表了《林木菌根及应用技术》(郭秀珍、毕国昌,中国林科院1989)、《林木菌根化栽培技术》、《林木菌根研究》(花晓梅,1993,1995),《菌根研究及应用》(弓明钦等,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1996)等一系列著作和科技论文。 菌根主要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外生菌根(Ectomy -corrhiza ),内生菌根(Endomycorrhiza )和内外生菌根(Ectendomycorrhiza )。除此以外,还有混合菌根(Mixed mycorrhiza ),外围菌根(Pert rophic myco rrhi -za ),假菌根(P seudo mycorrhiza )等。其中外生菌根是菌根真菌菌丝体侵染宿主植物尚未木栓化的根部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菌丝在植物营养幼根表面形成菌套(M ant le ),并在菌根真菌不侵入细胞内部的情况下, 只在根的皮层组织细胞间隙形成可以通过染色切片观察到的哈蒂氏网(Hartig net )[1] 。 外生菌根在许多植物生长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形成外生菌根的植物约占世界维管植物的10%,主要是包括许多造林树种在内的乔木及灌木,如松科(Pinaceae )、壳斗科(Fagaceae )、桦木科(Bet u -laceae )、杨柳科(Salicaceae )、胡桃科(Juglandaceae )、榆科(U rnaceae )、槭树科(A ceraceae )、椴树科(T iliaceae )等。据M iller (1982)统计世界上能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约5000种。我国已经报道的外生菌根真菌约520种隶属于2个亚门子囊菌亚门(A scomycotina )和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41科77属[2] 。1 外生菌根的发现、分类鉴定及资源调查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外生菌根真菌资源的调查及分类进行了大量工作[3,4,5],这对菌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外生菌根真菌资源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林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及重要用材林树种的外生菌根真菌种类、地理分布、生态学特性已基本明确[6]。我国东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的部分树种已知可形成100多个种的外生菌根。华南地区的松、桉树已知可与11种菌根真菌结合形成外生菌根,其中可与多种松、桉形成外生菌根的彩色豆马勃与多根硬皮马勃为本地区的常见种,且在不同立地条件下,菌根的分布也不相同。陈连庆(1989)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已查明与马尾松共生的外生菌根真菌27个种。陈晔等(1999)的研究表明了庐山不同植物群落下外生菌根真菌的出现的时间、生境及分布等。 由于外生菌根真菌对宿主有选择性,因此受气候等地域性因素影响的宿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生菌根的分布。M olina 和T rappe (1988)根据适应专化性不同将外生菌根真菌分为三个类群:广性宿主真菌,中等专性宿主真菌和专性宿主真菌〗。同时,宿主植物对与其共生的外生菌根真菌亦有选择性。吴人坚等(1983)将菌根真菌的共生范围划分为5个不同类型,认为菌根真菌的分布除气候条件外,还与其共生的树种分布,尤其与一些主要树种的分布密切相关。2 研究方法 105 第4期(总第83期)中国林副特产 N o .4(GSNO .83) 2006年4月Fo rest By -Product and Speciality in China Aug .2006

各类牙、牙根的拔除方法与局部麻醉方法练习及

《口腔外科学》一、各类牙、牙根的拔除方法与局部麻醉方法 一、A1 1、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时,X线片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A、阻生情况 B、牙根形态 C、软组织情况 D、周围骨质情况 E、牙根与下颌管的关系 2、牙钳使用时,错误的是 A、钳喙应尽量向根方夹持 B、夹持患牙时要紧,避免断根 C、鹰嘴钳主要用于拔除上前牙 D、手握钳柄近末端处 E、使用牙钳用力时不能过急、过猛 3、关于阻生牙的概念错误的是 A、阻力来源于邻牙 B、阻力来源于骨组织 C、阻力来源于牙龈 D、常见部位为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第一磨牙 E、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 4、拔牙手术区的准备不包括 A、术前反复漱口、必要时洁牙

B、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术区 C、1%甲硝唑液擦洗牙齿 D、手术区用1%或2%碘酒消毒 E、复杂牙齿需要切开缝合者,要用75%乙醇消毒口周及面部下1/3的皮肤,并铺消毒巾 5、有关拔牙创的处理,错误的是 A、检查患牙是否完整、有无断根 B、搔刮牙槽窝、清除根尖病变及异物 C、检査创口有无牙碎片、骨碎片及牙结石 D、修整过高、过尖的骨嵴或牙槽中隔 E、所有拔牙创均不必缝合处理 6、拔牙术前的准备不包括 A、详细询问病史 B、检查患者全身情况,确定是否有拔牙禁忌证 C、必要时进行化验检查 D、必要时进行药物过敏试验检查 E、必要时进行牙髓活力检查 7、用牙挺取位于牙槽窝内的断面一侧高,一侧低的牙根时,牙挺插入的位置应该是 A、将断面较高的一侧凿低后 B、将断面根管壁劈开后 C、断面较高的一侧 D、断面较低的一侧

E、牙槽中隔 8、关于拔牙体位,拔除上颌牙时上颌牙咬合平面与地面所成角度是 A、与地面平行 B、15° C、30° D、45° E、70° 二、A2 1、患者,女,38岁。拟左下5残根拔除术,注入少量2%普鲁卡因局麻后,立即发生极严重的症状,病员突然惊厥、昏迷、呼吸呼吸、心跳骤停。该患者情况属于 A、中毒 B、晕厥 C、过敏反应 D、癔病 E、肾上腺素反应 2、女,61岁。右上尖牙残根,拟拔除后修复。局部麻醉最好选择 A、眶下孔阻滞麻醉 B、切牙孔阻滞麻醉 C、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D、翼腭管传导阻滞麻醉 E、唇、腭侧局部浸润麻醉

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9619891.html, 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赵玉花 来源:《农业知识·瓜果菜》2017年第04期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草本植物,原产中亚,栽培历史悠久。大蒜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传统调制品,经深加工成系列产品后,可大量出口创汇。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大蒜贸易的发展,大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大蒜叶枯病也逐年加重,一般病田减产20%~30%,重病田减产50%以上,严重制约着大蒜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有效控制其危害,现将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发病症状 大蒜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蒜薹,多从下部老叶尖端开始发病。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叶色逐渐减退,叶面出现灰白色稍凹陷的圆形斑点。病斑扩大后变为灰黄色至灰褐色,空气湿度大时为紫黑色,病斑表面密生黑褐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散生小黑点,即子囊壳。病斑形状不整齐,有梭形和椭圆形。病斑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仅5~6毫米,大的可扩展到整个叶片。发病部位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蒜薹一抽出就可染病,病斑和叶片上的一样。发病严重时,地上部提早枯死,花薹不易抽出甚至枯黄,使蒜头和蒜薹产量降低。蒜头因未充分成熟,不耐贮藏。染病蒜薹不但外观品质大大降低,而且在冷藏期间病部失水凹陷或腐烂断条。 二、发病条件 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田间温湿度呈正相关,一般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当旬平均气温在20℃左右,高湿时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大蒜田管理粗放,整地质量差,田间坷垃大、高低不平,发病重。与葱、韭菜混作,重茬连作地发病重。肥水管理不当,氮肥施用过多,底肥不足,发病重。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风不良,发病重。畦作地膜覆盖栽培,发病轻。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其品种的抗病性密切相关,目前抗叶枯病大蒜品种较少,一般大红皮蒜(改良蒜)、苍山大蒜较抗病。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清洁田园。大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严禁将残株落叶随意遗弃在田边及沟渠中,应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以减少菌源积累。 2.轮作倒茬。合理轮作倒茬,能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减少菌源积累。避免选葱、韭菜、洋葱茬口种植,宜与小麦、玉米、瓜类、豆类等作物轮作。

菌根简介

菌根简介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高等植物的根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共生关系,这种同真菌的共生体称为菌根(mycorrhiza)。根据菌根形态学及解剖学特征,可将菌根分为外生菌根(ectotrophic mycorrhiza)、内生菌根(endotrophic mycorrhiza)和内外生菌根(ectendotrophic mycorrhiza)三种类型。 (一)外生菌根 与根共生的真菌菌丝体包围宿主植物幼根外表,形成菌丝鞘,菌丝一般不穿透组织细胞,而仅在细胞壁之间延伸生长(图4-45)。形成菌根的根一般较粗,顶端分为二叉,根毛稀少或无。这类菌根只有少数植物如松科、桦木科、山毛榉科、杜鹃花科等植物形成这类菌根。 (二)内生菌根 真菌菌丝分布于根皮层细胞间隙或侵入细胞内部形成不同形状的吸器,如泡囊和树枝状菌丝体。因此。内生菌根也称泡囊-丛枝(VA)菌根或丛枝菌根(AM)(图4-46)。这类菌根宿主植物的根一般无形态及颜色变化。90%以上的植物都能形成内生菌根,典型的内生菌根如兰花菌根。 (三)内外生菌根 有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的某些形态学或生理特征。它既可在宿主植物根表面形成菌套,又可在根皮层细胞间隙形成VA菌根,亦可在皮层内形成不同形状的菌丝圈。内外生菌根主要发生于松科、桦木属、杜鹃花科以及水晶兰科植物上。 真菌是低等的异养植物,它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与绿色植物共生后,真菌可以从根中得到它生长发育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而菌丝如同根毛一样,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供植物利用,促进细胞内贮藏物质的分解,增进吸收作用。 菌丝还能产生激素,尤其是维生素B1和B6等生长活跃物质,不仅对根的发育有促进作用,使植物生长良好,还能增加豆科植物固氮和结瘤率;提高药用植物的药用成分含量;提高苗木移栽、扦插成活率等。如松树在没有与它共生真菌的土壤中,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因此,在林业上,常用人工方法进行真菌接种,提高抗旱能力,以利于造林成功。 现已发现在根上能形成菌根的高等植物有两千多种,其中很多是造林树种,如银杏、桧、侧柏、毛白杨和椴树等

日本落叶松根际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

收稿日期:2017-10-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400101);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项目(No.20111143)。 作者简介:王琴(1981-),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保和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E-mail:wqdora@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9619891.html, 。 root Ectomycorrhizal fungal diversity associate roots s of Larix kaempferi WANG Qin (Liaoning Academy of Forest Science,Shenyang 110032,China ) Abstract: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mycorrhizal technology in seedling and afforestation of Larix kaempferi ,ectomy-corrhizal (ECM)fungi associated with L.kaempferi roots were investigated.A total of 40root samples of L.kaempferi were collected in 2012and 2013,and 55ECM morphotypes were detected and 28ECM fungi identified based on ITS se-quence analysis.Of these ECM fungi,Cenococcum geophilum was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which was detected among 95%samples,occupying 34.8%root tips,Russula sp.3,Sebacina sp.2,Tomentella sp.1,Russula sp.2and Sebaci-na sp.1were common species,the other 14species were rare speces. Key Words :Larix kaempferi ;ectomycorrhizal fungi;diversity;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2018年第1期 辽宁林业科技 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 &Technology 日本落叶松根际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 王 琴 (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 摘 要:为在日本落叶松育苗和造林中科学应用外生菌根技术,研究了日本落叶松的根际外生菌 根真菌群落组成。2012年和2013年共采集了40份日本落叶松根系样本,通过形态特征检测到55种外生菌根形态型,ITS 序列分析显示共28种外生菌根真菌与日本落叶松根系共生。其中,土生空团菌是日本落叶松根系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优势物种,在95%的土壤样本中均检测到,占根尖总数的34.8%;Russula sp.3(编号),Sebacina sp.2,Tomentella sp.1,Russula sp.2和Sebacina sp.1是常见种;其余14个分类单元是稀有种。 关键词:日本落叶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分子鉴定中图分类号:S71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714(2018)01-0017-04 2018№1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 ,ECM )是由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1],广泛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菌根真菌一方面从植物根系获取生长所需的碳源,同时又帮助植物从土壤中吸收N 、P 等矿物营养和水分,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宿主抗逆性。据保守估计全球约有20000多种[2],我国目前报道了500余种[3-4],还有大量的外生菌根真菌有待发现[5]。 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 原产地是日本本 州岛中部山区,属温带喜冷湿树种。我国引种日本落叶松己有100多年历史,北起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南至江西省庐山和四川省西高山都有分布。日本落叶松以其适应性强、早期速生、成材快、用途广、材质优良的优势,正成为我国荒山绿化和营造短周期工业用材林不可替代的树种。日本落叶松作为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与其共生的外生菌根真菌的种类一直没有全面的报道。 本项目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系统 — —17

菌根真菌

菌根真菌 菌根真菌是自然界中一种能与植物形成共生体的特殊真菌,菌根现象发现于19世纪中期,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菌根的研究不断深人。研究发现自然界中97%的植物都具有菌根。有菌根的植物是正常的,而没有菌根的植物则是异常的。[1,2]有些树木的根上如果没有足够的菌根,往往难以成活。许多兰科植物没有菌根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甚至其种子没有菌根真菌的感染就不能正常发芽生长。 菌根真菌生活在活的植物根部,从中获取必需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的一些物质,但同时又向植物的根系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酶类和水分,是一种相互有利的共生关系。[3]不同的菌根真菌对于不同的植物而言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一些真菌对某种植物来说是共生的,有利的,而对另一种植物则有可能是是严重致病性的,如假蜜环菌属和丝核菌属的真菌对兰科植物是共生菌根真菌,而对许多木本植物又是严重的致病菌。 1989 年, Harley 根据参与共生的真菌和植物种类及它们形成共生体系的特点, 将菌根分为7 种类型, 即丛枝菌根、外生菌根、内外菌根、浆果鹃类菌根、水晶兰类菌根、欧石楠类菌根和兰科菌根。 早在1900 年, 人们就知道分布最广、与农业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内生菌根真菌, 内生菌根真菌在根的表面不形成菌套,菌丝多数侵人到根的皮层组织内部,但在细胞间隙不形成哈蒂氏网,

(哈蒂氏网和君套是外生菌根形成的标志)菌丝穿入皮层细胞内部形成各种吸器。根据内生菌根真菌的菌丝体在细胞内形成吸器结构的不同,内生菌根又可分①泡囊丛枝菌根(V A菌根)。菌根的菌丝胞间无隔膜,胞内菌丝呈泡囊状或丛枝状。故也称其为丛枝菌根(AM)形成这种菌根的真菌属于接合菌亚门内囊霉目,V A菌根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V A菌根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真菌对共生植物提供的营养物质。此类菌根真菌可以利用土壤中的磷及其他元素,同时V A菌根对豆科植物的根瘤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亦能促进非豆科植物固氮菌的生长发育,并具有防病菌及线虫侵染的作用。V A菌根可以应用于草原、砂荒废地的造林,尤其是接种V A菌根的豆科或非豆科固氮树种造林效果更佳。[3] ②杜鹃类菌根。菌根的菌丝有隔膜,胞内菌丝呈圈状。形成这种菌根的真菌有盘菌属、菌根丝菌属和珊瑚菌属。此类菌根主要发生在杜鹃花科几个属植物的营养根上。有此类菌根的植物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利用碳、磷、氮等元素,并可吸收利用重金属元素,使得这类植物具有抗重金属的特性,这对工矿污染地区的造林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③兰科菌根。菌根的菌丝有隔膜,胞内菌丝呈结状或圈状。这类菌根的真菌多数是半知菌中的丝核菌属和担子菌中的约10属近百种。所有此类菌根菌丝都是来自附近活树根上、伐木桩上、腐木或枯枝落叶腐殖层。它们在同兰科植物形成菌根的同时,又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