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蚌医附院ICU 杨梅

一、亚低温治疗

1.定义

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肛温32~35?C),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2 .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

①缓解ATP的消耗速率,减少低血流灌注区域的氧需求;

②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释放和摄取;

③改变细胞内信使的活性,改变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

④延缓破坏性的酶促反应,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和炎性反应;

⑤减轻对血-脑屏障的破坏;

⑥保护膜蛋白的流动性;

⑦缓解再灌注导致的细胞内钙超载;

⑧减轻细胞内酸中毒等;

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

3.方法:

使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中心温度为32??35℃)。先将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哌替啶100mg+0.9%氯化钠注射液40ml)用微量泵静脉泵入,根据病情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调整用量,使患者安静无寒战,结合物理降温,可根据具体条件使用半导体或循环水制冷式降温仪,降温效果差者可加用冰袋或酒精擦浴,也可使用血管内降温机。

4.临床意义

1)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

2)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

3)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

4)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

5.适应症

1)心肺复苏后病人

2)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

3)低温麻醉病人

4)高热惊厥或中枢性高热病人

5)感染中毒休克早期及颅内感染病人

6 .亚低温治疗的原则

1)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

2)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

3)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

4)降温不宜过快,体温每小时下降1℃为宜,复温速度要慢一般每个4小时复温1℃,在12-16小时内升至36.5??37℃。

二、护理

1 .环境要求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机会。

2 .神经系统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提高警惕。特别在复温阶段,因为复温过快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3 .呼吸监测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幅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4 .循环监测

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

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

5 .体温护理(监测)

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2~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鼻腔温度在33~34℃。

若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

若体温低于32℃,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

若体温低于30℃,易出现心律失常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提高室温等保暖措施。

6 .呼吸道管理

若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啰音,提示呼吸道梗阻。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同时应重视呼吸道的湿化及温化,维持病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平衡,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7 .体位护理

冬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8 .基础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病人的皮肤、口腔、眼睛泌尿道等护理。氯丙嗪易引起便秘,因此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便秘出现,必要时进行灌肠或使用缓泻剂。

9 .复温护理

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情反复。若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三、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

1 .寒战

降温过程中常有寒战发生。寒战可显著增加能量和氧需求,持续寒战使代谢率提高1倍。可应用镇静剂、麻醉药予以对抗。采取手、足和面部皮肤保温措施,有可能减少寒战的发生。

2 .免疫抑制及增加感染风险

低温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抑制白细胞的迁移和吞噬作用,从而抑制炎性应答反应,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由于低温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糖,可能进一步增加感染的风险。应严密监测警惕感染的发生,尤其应关注手术切口、外伤创面、导管穿刺部位及压疮的护理。

3 .电解质异常

在低温诱导和维持期,可发生多种电解质水平低下,导致低镁血症、低钾血症、低磷血症和低钙血症等。

4 .干扰凝血功能

低温通过影响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抑制凝血通路的酶类及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活性,最终产生抗凝效应,导致凝血酶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对于具有低温治疗指征,但同时有活动性出血或有极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采用较浅的低温水平,并注意严密监测。

5 .诱发高血糖

低温可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故接受低温治疗的患者发生高血糖的风险增加。由于昏迷患者发生低血糖不易被发现,除应严密监测外,不宜将血糖控制过低,维持在8~10mmol/L之间较为稳妥。

6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轻度低温导致心动过缓和体循环阻力增加;体温低于30℃时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但在33℃以上时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极低。

7 .影响药物的清除及效能

多数情况下,低温对药物的影响是减少其清除,使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应用镇静和镇痛药物时应加强临床观察和评估,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1.亚低温治疗开始时先给冬眠药物再行物理降温,停止亚低温治疗时,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渐停用冬眠合剂。

2 .复温应缓慢进行,多采用自然复温至正常,一般在12小时恢复正常,防止复温休克和颅内压骤升。

3.多器官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严重心肺疾病,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亚低温治疗,儿童老年患者慎用。

4.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包括冻伤及压疮,水电解质紊乱,凝血障碍,复温休克,心律失常及各种感染等。

5.当患者达到治疗温度,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维持24小时即可停止亚低温治疗,若病情需要可延长低温时间,通常一个疗程为3¨C7天。

讨论:

临床常用的物理降温的方

及注意事项?

局部冷疗法

1.头置冰帽为患者戴上冰帽,患者后颈部、双耳外面和接触冰块的部位垫以海绵垫,以防止冻伤。因为中枢性高热体温分布不均匀,躯体及头部温度高,而肢体温度不高,所以头置冰帽,可直接降低脑局部温度,从而减少脑细胞耗氧量,起到脑保护作用。头置冰帽期间,要注意观察头部化,每10 min查看一次局部皮肤颜色,尤其注意患者耳廓部位有无发紫、麻木及冻伤发生,注意心率变化,有无心房纤颤,心室纤颤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2.大血管处置冰袋

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把冰袋装在布袋内或用小毛巾包裹,然后放在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腘窝等血管丰富处,每次放置时间不超过30 min,以免局部冻伤或产生继发效应。使用冰袋过程中也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

全身冷疗法

1. 温水擦浴取32 ℃一34 ℃温水,暴露擦拭部位,以浸湿的纱布垫包裹手掌,自颈部外侧沿上肢外侧擦至手背,自腋窝沿上肢内侧擦至手掌,自颈下肩部擦拭全背部至臀部,然后穿好上衣,脱去裤子,自髋部沿下肢外侧擦至足背,自腹股沟沿下肢内侧擦至内踝,最后从臀下沟沿下肢后侧擦至足跟,边擦边按摩。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处稍用力擦拭并延长擦拭时间,以促进散热。禁忌擦拭胸前区、腹部、后颈部、足心部位,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比较敏感,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擦拭过程中注意为患暂保暖,30min后测体温。

2. 乙醇擦浴

取25%一30%乙醇4l ℃一43℃,操作步骤同温水擦浴。乙醇是一种挥发性液体,热乙醇挥发更快,擦浴时在皮肤上迅速蒸发,吸收和带止机体大量的热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因此,机体散热增加,降温效果更强,乙醇温度高于皮肤2℃一3 ℃有利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快、皮肤表面温度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带走大量热量。

3. 静脉降温法

对个别顽固性高热,可给予静脉输注低温液体,有效率l00%。可将0.9%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置入冰箱降温至0℃一10℃时取出,用保温套包裹。50岁以上及小儿患者输入5 ℃一10 ℃ 500 ml液体40滴min,其余年龄输0 ℃一4 ℃ 1 000 ml液体60滴/min,输注时需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心电监护,测体温1次/10 min,若收缩压低于100mmHg或者

体温降至37.5 ℃以时应停止冰水输液。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 王晓燕 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 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或冬眠疗法。目前国际上将体温维持在28-35℃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高热,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1〕。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有抑制作用,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易引发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如何减少与预防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中重要的环节。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目前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按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降温。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和血液降温三类。而在临床上通常分为物理降温(体表降温)及药物降温;前者包括冰袋、冰帽及降温冰毯;后者则包括了中枢镇静药、镇痛药、肌松剂等﹝2﹞。 2.亚低温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 2.1 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亚低温治疗降低了机体的体温,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影响了体内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易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冬眠合剂中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2 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黏稠﹝3﹞ 。肌松药物完全抑制了患者的咳嗽和吞咽反射,患者无排痰能力,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细支气管内无法吸引,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亚低温治疗期间患者躺在降温毯上,,经常翻身会影响低温的效果,而长时间的平卧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4﹞。 2.2 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低血压及心律失常。镇静药氯丙嗪具有扩张血管及降血压的作用,易引起循环不稳及体位性低血压。低温可使病人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室颤﹝5﹞。 2.3 电解质紊乱:低温治疗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起低血钾。Polderman 等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尿量增加的同时,血清K+、Mg2+、磷酸盐

亚低温治疗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亚低温治疗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亚低温治疗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1.什么是亚低温治疗 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2.亚低温治疗在神经外科的适应症有哪些 ⑴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伴有去大脑强直者; ⑵弥漫性脑损伤,伴有广泛脑水肿及ICP(颅内压)增高者; ⑶丘脑下部损伤,或有持续性中枢高热者; ⑷颅内血肿清除或内、外减压术后脑肿胀严重,仍有ICP增高者; ⑸伤后有明显精神症状或谵妄、躁动不安者; ⑹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初学伴有ICP增高者; ⑺外伤后脑梗死伴有ICP增高者。 3.亚低温治疗的禁忌症有哪些 ⑴患者有严重复合伤或已处于全身衰竭期; ⑵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或有出血倾向者; ⑶怀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的患者; ⑷年老且伴有严重心血管功能不良者。 4.亚低温治疗的准备工作 ⑴应行脑室外穿刺引流术,监测并记录ICP、HR、BP、R和SPO2变化情况。 ⑵患者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⑶冬眠药物备用:维库溴铵吗啡芬太尼咪达唑仑。 ⑷为防止出现低血压应备用升压药物。 ⑸冰毯温度先设定在20℃左右,根据情况调整冰毯温度,并做好测量肛温的准备。 5.冬眠药物的使用 ⑴患者如有躁动可肌注M1半量(杜冷丁50mg 氯丙嗪25mg 异丙嗪25mg),同时静脉缓慢推注稀释至20ml的芬太尼或咪达唑仑一支。 ⑵维库溴铵先静脉稀释缓慢推注1-2支,再将10支维库溴铵稀释为50ml静脉泵入,开始为5ml/h,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一般为3ml/h持续给药,一般为5-7天。 ⑶吗啡100mg稀释后静脉持续泵入。 ⑷因维库溴铵有引起横纹肌溶解的副作用,使用冬眠药物时应在保持患者体温的情况下,尽量少用维库溴铵,多使用吗啡。 ⑸在使用维库溴铵时有可能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应在床旁备用升压药物。 6.

亚低温治疗流程

亚低温治疗流程 适应症 开始时机 目标温度 亚低温维持 时间 复温最主要的是缓慢可控的复温,每4H体温 升高1℃,恢复至37℃为xx 持续12-24小时 心跳骤停者(特别是院外室颤 性心脏骤停者) 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昏迷(对指 令无反应)立即实施亚低温治疗多采用物理、药物联合降温法数小时内 降至目标温度(32-34℃),主要预防降 xx过程中出现寒战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持续3-5天(颅内压高峰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包括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脑损伤后或术后立即开始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是对复苏后昏迷患者唯一有脑保护作用的措施。目前国内外临床上的亚低温治疗一般是32-34℃。 2010美国心脏协会CPR指南推荐对于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的成人ROSC后仍昏迷(对指令无有意义的反应)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C并持续12~24小时(class I)。

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跳骤停,或具有无脉性电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class II b)。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主性轻度亚低温(>32°C)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class III)。 重度颅脑损伤后的亚低温治疗还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认为: 损伤后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轻度低于35℃,持续3-5天(颅内高压高峰时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降温方法: 1.冰袋、冰帽置于头部或腋窝、腘窝等。Bush等对成功复苏后的27例患者联合应用冰袋、冰水浸湿的毛巾进行降温,大约需7.5小时可达到目标温度。 2.装有循环冷冻液的降温毯或装有循环空气的特制床垫 Haugk等研究发现,在体表黏附装置中有循环冰水的垫子进行降温,降温速度可达1.2°/h。 3.冰水、酒精浸浴 4.体表黏附温垫进行降温 5.静脉输液法 9个病例组研究显示用500ml-30ml/Kg的0.9%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降温是安全的。 也有文献表示,静脉输液法无法准确监测降温的幅度,而且需要大量液体对有些危重患者不利。 6血管内导管降温。将一装有温度可控的循环盐水导管插入到大静脉(通常有股静脉插入到下腔静脉),其降温高效、可靠、可主动控制性复温而且并发症较少。 7.人工体外循环降温。应用血管内温度监控系统控制和维持脑深部温度,降温准确快速,容易控制,但侵袭性过强、价格昂贵、技术要求过高。

亚低温治疗流程

亚低温治疗流程

亚低温是对复苏后昏迷患者唯一有脑保护作用的措施。目前国内外临床上的亚低温治疗一般是32-34 ℃。 2010美国心脏协会CPR指南推荐对于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的成人ROSC后仍昏迷(对指令无有意义的反应)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C并持续12~24小时(class I)。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跳骤停,或具有无脉性电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class II b)。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主性轻度亚低温(>32°C)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class III)。 重度颅脑损伤后的亚低温治疗还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认为:损伤后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轻度低于35℃,持续3-5天(颅内高压高峰时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降温方法: 1. 冰袋、冰帽置于头部或腋窝、腘窝等。Bush等对成功复苏后的27例患者联合应用冰袋、冰水浸湿的毛巾进行降温,大约需7.5小时可达到目标温度。 2. 装有循环冷冻液的降温毯或装有循环空气的特制床垫 Haugk等研究发现,在体表黏附装置中有循环冰水的垫子进行降温,降温速度可达1.2°/h。 3. 冰水、酒精浸浴 4. 体表黏附温垫进行降温 5. 静脉输液法 9个病例组研究显示用500ml-30ml/Kg的0.9%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降温是安全的。也有文献表示,静脉输液法无法准确监测降温的幅度,而且需要大量液体对有些危重

患者不利。 6血管内导管降温。将一装有温度可控的循环盐水导管插入到大静脉(通常有股静脉插入到下腔静脉),其降温高效、可靠、可主动控制性复温而且并发症较少。 7. 人工体外循环降温。应用血管内温度监控系统控制和维持脑深部温度,降温准确快速,容易控制,但侵袭性过强、价格昂贵、技术要求过高。 8. 体腔灌洗降温。可用冷却的无盐生理盐水注入胸腔、腹腔、鼻腔及直肠等进行灌洗降温,但容易引起心室颤动或其他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故不常用。 以上都有效,但没有证明哪一种单独的方法最好,一些如冰毯及应用大量冰袋的方法都易做而且有效,但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力护理及更密切的监护。在诸多降温方法中,若单纯予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均难以取得良效,而物理降温与冬眠药肌松剂相结合方为最适宜的降温方法,应在数小时内降至目标温度,主要防止在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复温:1.速度:每4 h体温升高1℃的速度 2.整个复温过程持续:12 h 3.恢复至37℃左右为宜 复温注意:最重要的是缓慢而可控地复温,缓慢的复温不仅决定了亚低温的治疗效果,还减少了由于复温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脑温监测: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正确监测脑温至关重要,其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温法和间接测温法。直接测温法准确可靠,但为有创,不为临床所常用。临床常用的间接接测温法包括:(1)中心温度;(2)口腔温度;(3)鼓膜温度;(4)直肠温度,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的优点,直肠温度比脑温低0.33℃左右;(5)膀胱温度,与脑温接近;(6)颞肌温度,可较好地间接反映脑温。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 护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亚低温治疗组利用药物及降温毯将患者肛温控制在32-35℃,维持1-7天,其他治疗同常规治疗组。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亚低温治疗又称为目标体温管理治疗,指通过外界手段如药物或者其他物理方式使患者体温处于较低的状态来降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有利于康复的状态,并且将所有的损害降到合理范围内[1]。近年来,随着对低温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监测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亚低温治疗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开展亚低温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亚

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作以下简单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4月― 2017年12月入住ICU 的52例患者,其中心肺复苏4例,颅脑损伤48例(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14例)。将其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6-82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9例,非手术治疗5例)。常规治疗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35-78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g治疗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 8分。亚低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后6-72小时不等的时间给予了亚低温治疗,使用亚低温治疗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同时予以抗感染、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对症等治疗。常规治疗组部分患者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除不使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同亚低温治疗组。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蚌医附院ICU 杨梅 一、亚低温治疗 1.定义 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肛温32~35?C),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2..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 ①缓解ATP的消耗速率,减少低血流灌注区域的氧需求; ②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释放和摄取; ③改变细胞内信使的活性,改变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 ④延缓破坏性的酶促反应,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和炎性反应; ⑤减轻对血-脑屏障的破坏; ⑥保护膜蛋白的流动性; ⑦缓解再灌注导致的细胞内钙超载; ⑧减轻细胞内酸中毒等; 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 3.方法: 使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中心温度为32??35℃)。先将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哌替啶100mg+0.9%氯化钠注射液40ml)用微量泵静脉泵入,根据病情及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调整用量,使患者安静无寒战,结合物理降温,可根据具体条件使用半导体或循环水制冷式降温仪,降温效果差者可加用冰袋或酒精擦浴,也可使用血管内降温机。 4.临床意义 1)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 2)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 3)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 4)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 5.适应症 1)心肺复苏后病人 2)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 3)低温麻醉病人 4)高热惊厥或中枢性高热病人 5)感染中毒休克早期及颅内感染病人

6..亚低温治疗的原则 1)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 2)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 3)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 4)降温不宜过快,体温每小时下降1℃为宜,复温速度要慢一般每个4小时复温1℃,在12-16小时内升至36.5??37℃。 二、护理 1..环境要求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机会。 2..神经系统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提高警惕。特别在复温阶段,因为复温过快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3..呼吸监测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幅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4..循环监测 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 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 5..体温护理(监测) 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2~35℃之间,头部重点降温的病人可维持鼻腔温度在33~34℃。 若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 若体温低于32℃,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 若体温低于30℃,易出现心律失常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提高室温等保暖措施。 6..呼吸道管理 若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啰音,提示呼吸道梗阻。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同时应重视呼吸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患者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患者等。 一、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及度冷丁100mg加5%GS稀释到50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使用控温帽、控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时将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2ml/h,再持续静脉维持。 二、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单间病房,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5℃,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室内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60min,使空气净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三、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的深浅度以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如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和循环方面的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患者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四、护理 1、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会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呼吸监测及护理 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患者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胸廓呼吸运动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深,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气管加压给氧。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 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 0~25 ℃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2.3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4呼吸监测及护理 2.4.1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2.4.2 人工气道护理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阻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梗阻。因此应重视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亚低温治疗仪的使用

亚低温治疗仪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一、目的应用亚低温治疗仪能够快速有效的使病人体温降至正常,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的病人。 二、适用范围主要用于脑损伤患者及高热患者的物理降温治疗。 三、禁忌症1、严重心肺疾患2、失血性休克3、精神病4、妊娠期妇女5、三岁以下儿童或七十岁以上老人6、机体感觉障碍者 7、携带心脏起搏器及外壳植入物患者 四、操作步骤1、开机:接好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液晶屏显示一控图案及状态,状态显示表示为:中间线段动态变化,表示压缩机正在工作,右边旋转符号表示右边水循环在工作,左边旋转符号表示左边水循环在工作。 2、使用降温功能时 (1)水温设置有四档:按水温设置键时它们循环被设定四档分别为:4-10度,10-15度,15-20度,35-40度。前三个具有降温功能,第四个具有复温功能。 (2)体温设置有四档:按体温设置键时它们循环被设定,四档为:33-34度,34-35度,35-36度,36-37度。 (3)按下水温控制开关on/off,液晶屏上显示一个“开”字符号,表示已逊于制冷功能工作,制冷系统是否启动,取决于制冷液体的温度和所设定的温度。 a.当所测液体的温度超过所设置温度范围的上限(设定4-10度)上限为10度时复温系统工作压榨机启动,此时压榨机状态仿真符号-中间直线段(动态变化)表示压榨机工作。 b. 当所测液体的温度低于所设置温度范围的下限,低于4度时,压榨机停止工作。 (4)当温度传感器放在患者腋窝,按下体温控制开关on/off,液晶屏上显示一个“开”字符号,已允许对应液体输送,水泵是否启动,取决于所测体温和所设定的温度。 a.当所测体温温度超过所设置温度范围的上限(33-34度)为34度时,水循环启动,对应符号(旋转)。 b.当所测体温温度低于所设置温度范围的下限33度时,水循环停止,对应符号(静止)。 (5)在使用过程中,若想停止治疗,可再次按体温开关,液晶屏上的“开”字小时,水循环停止。 五、治疗方法选择1、各种原因所致的发热,体温低于40度,未出现谵妄、昏迷者,建议使用34度至35度档。2、各种原因所致的发热,体温高达40度以上,出现谵妄、昏迷者,建议使用33度至34度档。3、小儿发热,建议使用35度至36度档。 4、如需保持正常体温则使用36度至37度档,必要时可使用复温功能。 六、注意事项 1、保证本仪器的网电源及接地环境安全稳定。 2、本机底板背面的有接地标志,请确保接地。 3、本仪器仅限使用自配的传感器,不得向水箱中加入任何固体物质。 4、不得在高温高湿、易燃失衡、强腐蚀性、烟尘过量、电磁辐射的场所使用本仪器。 5、不得拉拽本仪器的电缆、导联线、冰毯接头及软管。 6、本仪器无客户可自行维修的组件,发生故障时请勿自行拆卸。 7、毯、帽使用后必须平放,不能折叠,以免损坏。 8、毯、帽为耗材,其使用期限为三个月。 七、报警系统1、缺水报警:水箱内水位过低时,仪器发出间隙的报警声,液晶屏显示水位线,只显示一条表示水箱缺水。 2、传感器脱落报警:按下控制开关on/off键,液晶屏上显示“开”字进入工作状态,报警功能启动,显示体温温度≤32度,仪器发出急促的报警声,表示传感器从人体脱落。 3、传感器断路、短路,按下控制开关on/off键,液晶屏上显示“开”字,进入工作状态,报警功能启动,传感器断路(0度)、短路(显示>50度),仪器报警。 八、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1、温度显示异常(1)由于传感器插头与航空插座接触不好,导致导致拔出插头再插入,使其接触良好。 (2)测温线路短路造成显示不正常,显示70-90度,可判断为测温线路短路,检查维修排除故障。 2、开机无显示(1)由于运输或其他原因,可能造成线路松动,打开机盖,检查各线接线是否插牢固。 (2)保险丝熔断,更换保险丝,必须按附件规定型号更换。 3、不制冷1)开机30分钟不制冷,初步判断为制冷机泄露,在医院添加制冷剂或返厂维修。 (2)开机制冷,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制冷,停止放置12小时,开机制冷,可判断为冰堵,工程师处理。 608控温毯 一、操作 1.接通主机电源线。 2.开机前先观察水位窗口,水位应在水位低限以上。 3.按下电源开关,机器自检后将正常显示。 4.将毯子放在病人身上或身下,连接水管并观察主机水位、水流。如机器提示(water level)水箱需加水,要求用纯净水。5.如果前次使用设置温度值小于20度,开机后机器将提示(set value小于20度) ,按下释放键,关闭报警,才可解除报警正常运行,此时机器显示。 6.可用上下键设定温度,设定范围15-30度。 7.如果温度设定小于20度以下时,同时按两个释放键。 8.当机器持续运行时,按下功能检测键,每天进行自检。 9.按下键(alarm off)可以取消次要报警响声。 10.只要关掉主机电源,才可以取消次要报警。 二、注意事项 1.使用大号毯运行室温如果过高大于25度,将不可能降到15度,此种状态长时间运行机器将提示(temp biff大于1度),这时应将设定温度调至实际温度小于1度的范围。 2.主机两侧通风口不得遮挡,保持排风通畅。 3.使用完毕后先拔下毯子导管再关掉电源开关,防止毯内水会溢出。 4.主机放置高度应比毯面略高。 5.每2-3个月给水管街头密封圈处涂一些凡士林,可保护接头插拔轻松不漏水。 6.主机和毯面可用中性洗涤剂擦拭。 7.每半年更换水箱和毯内的循环水。 8.使用中机器如果提示其他报警信息,记下后与厂家联系。

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

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 一、技术简介 国际医学界将机体低温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 ,33~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 ,28~32℃),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 ,17~27℃)和超深度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 ,16℃以下)。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 随后这一概念被国内所广泛引用。 二、目的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且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治疗重型颅脑伤患者具有疗效肯定和安全方便等优点。 三、适应症 1、重型( GCS 6~8 分)和特重型颅脑伤患者( GCS 3~5 分)、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 2、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伤。 3、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 4、中枢性高热。 5、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跳骤停,如电击伤、溺水、一氧化氮中毒所致的脑缺血及低氧患者。 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7、心肺复苏后脑病。 四、禁忌症、

1.患者有严重的复合伤或已处于全身衰竭期; 2.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或有出血倾向者; 3.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的患者; 4.老年且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妊娠妇女。 五、评估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水、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用物、环境准备是否齐全适宜。 六、技术操作难点及对策 (一) 降温及复温的速度控制; 1.原因分析 (1)降温及复温速度过快。 (2)降温及复温过程中,冬眠合剂撤离较快。 (3)使用冰块降温,温度不易控制。 (4)输液或鼻饲温度较高,影响整体降温效果。 (5)使用的体温计不正确,不能准确反映患者体温。 2.解决方法 (1)严格控制降温及复温速度 (2)冬眠合剂应用要适量,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冬眠药物泵注入速度和剂量,严防寒颤; (3)保持亚低温治疗仪正常工作,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必要时加用物理降温措施; (4)需鼻饲时,饮食温度以30~32℃为宜或不能超过当时体温;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的方法是患者体温下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作用机理为降低脑氧耗,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代谢能量,减轻乳酸堆积和降低颅内压力。亚低温主要指27~35℃的轻中度低温,但由于32℃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目前国内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低温就已应用于心血管直视手术,以保护脑及其他重要脏器,但由于心功能损害,室颤和凝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而被人们放弃,仅被选择性用于某些复杂的心血管直视手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ermia):33—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ermia):28—32℃;深度低温(pm~tmd hypoSermia):17—27℃;超深低温(dtrapmgund hypoSermia):16℃以下,前二者定义为亚低温(MHT)。20世纪9o年代以来,亚低温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再次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临床应用研究发现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而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国内也陆续开展了这一方面的试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目前对亚低温治疗的方法、条件、机制等诸多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且把亚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案。 亚低温对实验动物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通过反复试验均证实,在缺血后给予亚低温治疗能减少梗死灶面积,减轻脑神经元结构的破坏。不同脑区对亚低温的敏感性不同,在全脑缺血模型中,海马CAI区受损程度随亚低温的度数降低而呈线性减轻,而对丘脑网状核的保护作用不明显.为研究缺血后亚低温是永久保护海马CA/区神经元还是仅推迟其损害,Huang等用Koizumi法将SD鼠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3 h再灌注72 h,分别观察缺血期MHT(MHTi),再灌注期MHT(MHTr),(MHTi+MHTr)及常温组的脑梗死灶体积,发现MHTi 组和MHTi+MHTr组梗死灶体积明显较常温组小(P<0.01)。Ooboshi等研究了19—23 mo龄老龄鼠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在20 min暂时性前脑缺血过程中,保持海马区温度在36℃,33℃,30℃,1 wk后测定海马CAI区的神经组织病理损害,33℃组和3O℃组的缺血损害明显好于36℃组。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试验资料: 山东某医院为探讨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将收治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均于伤后24 h内采用亚低温冬眠治疗,并常规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抗感染及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除不应用亚低温冬眠疗法以外,其他疗法同治疗组。结果两组于治疗后第1、3、7天的血糖和颅内压、住院4周内的平均昏迷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半年后对存活者随诊的治愈、中残、重残、植物存活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是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改变遗传信息的传递,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恢复,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改变脑缺血后各种酶的活性,抑制神经元调亡;抑制自由基清除剂的消耗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抑制脑损伤缺血、缺氧后的炎性反应,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抑制酶促反应,从而减少氧自由基产生。 亚低温治疗的适应证:(1)重型(GCS 6—8分)和特重型(GCS 3—5分)颅脑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2)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3)弥漫性轴索损伤。(4)难以控制的恶性高颅压。(5)中枢性高热。符合上述诸项之一者,尽可能应用亚低温疗法。注意以下患者禁忌用亚低温治

亚低温治疗仪操作技术

亚低温治疗仪操作技术 操作流程: 1.使用前准备①先见查各接口是否脱落,导线是否松脱②将体温传感器按相应的颜色插好(位置不可调换)③将毯、帽接口按标记方向插好(出、入水接口处有方向标志)④在冰毯上铺一层薄毡。 2.接好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液晶显示工控图案及状态线和水位显示线,请检查水箱内的水位是否正常,液晶显示屏上水位显示线3—4条线为正常,显示1条线则需加水(95%乙醇500ml+4500ml的纯净水)。该仪器可同时供两人使用,分别左、右两个水循环,d单人使用时请正确选择水循环。 3.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水温设置”和“体温设置”,中间为水温设置,左右两侧为体温设置,请根据毯、帽接口正确选择“左侧”或“右侧”体温设置。 4.将体温传感线放在患者腋窝或插入肛门,请妥善固定传感线。传感线持续感应病人温度变化是保证该治疗仪正常工作的关键。 5.请按下水温控制键“on/off和体温控制键“on/off”,仪器进入工作状态。使用降温功能时,水温控制启动时液晶屏上显示“开”字,制冷系统是否启动,取决于制冷液体的温度和所设定的温度,当所测液体温度<所测定温度的下线,则压缩机停止运行中间直线段静止;当 所测温度>所测温度上线,则压缩机停止运行中间直线段动态变化。体温控制启动时液晶屏上显示“开”字,水泵是否启动,取决于所测体温和所设定温度,当所测体温度<所测温度的下线,则水循环停止运行对应侧的旋转符号静止;当所测温度>所设温度的上线,则水循环停止运行对应侧的旋转符号旋转。使用复温功能时,所有相反。 6.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若想停止治疗,可再次按下水温控制键“on/off” 和体温控制键“on/off”,仪器停止工作。 注意事项 1.保证本仪器的网电源及接地环境安全稳定。 2.本机底板背面有接地标记,请确保接地。 3.本仪器只限使用自配的传感器;不得向水箱中加任何固体物质。 4.不得在高温、高湿、易燃、失衡、强腐蚀性、烟尘过量、电磁辐射的场所使用本仪器。 5.不得拉拽本仪器的电源、导连线、冰毯街头及软管。 6.本仪器物客户可自行维修的组件,发生故障时请勿自行拆卸。 7.毯、帽使用后必须平放,不能折叠,以免损坏。 8.毯、帽为耗材,其使用期限为三个月。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患者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患者等。 ? ?? ?一、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及度冷丁100mg加5%GS稀释到50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使用控温帽、控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 二、?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单间病房,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5℃,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室内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60min,使空气净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 三、?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的深浅度以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如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和循环方面的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患者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 四、护理 1、??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会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 ?2、呼吸监测及护理 ? ???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患者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胸廓呼吸运动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深,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气管加压给氧。 ? ???保持呼吸道或人工气道的通畅??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有梗阻现象,应及时吸出痰液及分泌物,保持其通畅,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患者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黏液―纤毛的正常排出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避免痰栓形成引起缺氧,合并肺部感染。 ? ?3、?循环监测??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ECG、血压、脉搏、肢端末梢血运及面色等。正常情况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患者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提示有循环障碍,说明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温,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一、概念:亚低温主要是指轻度低温33-35℃(均为体何温度), 中度低温29-32℃,在临床上用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者 人工冬眠。 二、适应症: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 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 热、心肺复苏术后。 三、作用: 1)、主要是积极预防、控制脑水肿和脑缺氧。 (1)、防止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高热、保护血脑屏障,防止脑水肿进一步恶化。 (2)、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和耗氧量,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低颅内压。 (3)、减少甘露醇用量,相应减少肾功能损害的毒副作用。 2)、降温时间窗:伤后亚低温实施越早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也越明显,尽量在伤后24h内实施。中心体温在8-12h逐渐降至33-35℃,并维持24-48h为宜。 四、作用机理 1)减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3)抑制有害物质释放,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 4)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

5)增加泛激素的合成,促进脑细胞结构很和功能的修复。 6)减少Ca2+的内流,调节钙蛋白激酶Ⅱ活性。 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体温下降至25℃时,脑组织耗氧 量仅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但 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 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脑脊液压力下 降5.5%;体温低于25℃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 18-20℃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是安全的。 六、方法: 1)、局部降温:降温:冰袋、冰枕、冰帽、冰毯。 全身降温;冰水浴、亚低温治疗仪。 2)、降温前准备: 1.头颅CT检查,如有手术指征,则先行急诊手术。 2.连接各种监护设备。(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要置入带有温度探头的 导尿管,行BIS监测) 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连接呼吸机(关闭呼吸机的加热装置?)、 使用肌松药物。 4.常规化验检查(电解质、血凝等)。 5.行脑室内穿刺或脑组织穿刺,安置颅内压及脑室监测套管。 6.设置室内温度至20℃左右。 3)、治疗细则;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定义】 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其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外界不良因素侵袭而引起的各种反应,保护机体免受过多的消耗,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O C、中度低温28~32O C、深度低温17~27O C和超深度低温12~16O C四种。由于深度低温易发生室颤和凝血功能障碍,故临床上不使用。若将体温维持在28~35O C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的神经功能,预后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适应症】 ⑴心肺复苏后的病人。 ⑵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是伴有去皮质强直、广泛脑水肿或脑肿胀的重度脑挫裂伤。 ⑶GCS<8分,术后严重脑水肿。 ⑷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 【禁忌症】 ⑴全身衰竭、失血性休克。 ⑵患有严重的心肺疾患。 ⑶<16岁儿童或70岁老人。 【护理要点】 ⑴评估病人一般情况,有无治疗禁忌症。 ⑵准备各种用物,并检查评估是否完好。用物包括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听诊器、降温或大冰袋、冰帽、呼吸机、监护设备和冬眠、抢救药物等。安置患者单人房间,光线宜暗,室温18~20o C。 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情况,亚低温治疗时应用肌松剂的同时,配合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按机械通气护理。 ⑷在放置颅内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防止脑灌注不足,维持颅内压在20mmHg以下,脑灌注压在70mmHg以上。 ⑸在放置脑氧分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脑氧分压的变化,防止脑供氧不足,维持脑氧分压在15mmHg以上。 ⑹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肌松剂滴入的速度及肌肉松弛程度。降温时,先使用冬眠药物待自主神经被充分阻滞,病人御寒反应消失,方可加用物理措施。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o C 为宜。体温降至肛温33~34o C,腋温31~33o C较为理想。 ⑺固定好观察脑温、肛温的传感装置,翻身或做治疗时动作要轻,随时检查固定情况,防脱落或滑出,影响测温效果。 ⑻预防并发症:肺部并发症、低血压、冻伤、压疮。 ⑼缓慢复温: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步减少药物剂量或延长相同剂量的药物维持时间直至停用。复温不可过快,以免出现颅内压“反跳”、体温过高或酸中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