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长之的文艺美学思想评价

李长之的文艺美学思想评价

李长之的文艺美学思想评价
李长之的文艺美学思想评价

李长之的文艺美学思想评价

一、生平简介:

李长之(1910—1978),东利津人。一九二九年入此1931年秋进清华,起先学生物,后转入哲学系。学生时代得杨丙辰、杨振声、闻一多诸先生的教益。他非常喜读康德、克罗齐的著作,又颇喜欢法国的玛尔霍兹。但他说他受影响顶大的,一个是孟子,“爱他浓烈的情感,高尚爽朗的精神。”“我以个人的偏好论,却是?,换言之,我的立场,完全是浪漫派的·······”。一个是歌德,“羡慕他丰盛的生命力”。还有一个是现代的鲁迅“我敬之,是他对人对事之不妥协”。1933年从清华毕业以后,曾在清华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北师大等处任教。

李长之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建设花了不少力气。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文艺批评。学过《鲁迅批评》这样有影响的著作。他从事过中西洋美术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以及文学概论等方面的教研工作,出版过《中国画论体学及其批评》等专著,翻译出版了玛尔霍兹的《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和康德《批判力批判》等书。他的《批评精神》、《苦雾集》等文艺批评论著,在这些专著作中,有许多独到的美学见解。尤其可贵的,是他对孔孟、司马迁等秦汉思想家的美学思想,作了开拓性的探索。

纵观李长之的一生论著中的美学思想和文艺批评方面

的贡献,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致力于建立中国现代文艺新美学。他认为文艺美学在数个文艺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文艺科学的核心。对于文艺创作,它可以突出“一切原理原则”;对于文艺批评,它跟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李长之作为文艺批评家,他更多地论述了美学与文艺批评的关系:文艺批评根于文艺美学;把文艺美学应用于文艺批评,可以衡量文艺作品是否合符统一、和谐、个性、风格、内容与形式合一等艺术原理。他在评价梁实秋的《偏见集》中阐述了他与梁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分歧,梁实秋太重外在的形式,他说:“只求形式之大,就未免太重?了。形式上的大小,不足变更艺术价值?下的?便似乎又是人文主义者,因为缺少?美的立场而忽略了的。”在此基础上,他又从美学的角度对一个批评家提出要求,“求‘真’而又不惜破坏‘假’,求善而不惜嫉‘恶’如仇,为‘美’而热烈的爱护、礼赞,以一切不完善,不调和,污秽,丑陋,缺陷相奋斗的精神,便是伟大的批评家精神,只有这样,才是伟大的批评家的根本点。”

对于任何建立中国现代新美学,他有过具体的设想。他在《释美育并论及中国美育之今昔及其未来》一文中,指出中国现代美学要从四个方面研究完美,即“研究自然的美”,“研究艺术的美”,“研究人类民族观构成美感时(无论创作

或欣赏)的心里状态”,“研究那成了抽象原理的美学概念”。他对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主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在诸种教育中,“只有审美教育可以以全代偏,以深代浅,以内代外,可以铸造新个人,可以铸造新人类,打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因此,他热情地呼吁:“我期待新美学,我期待新美育”!

李长之不是一个空谈家,而是一个实干家。新美学必须建立在中国古典美的基础之上,但又必须吸收西方文化的营养,从西方美学论著的学习与研究中取得借鉴,用之来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对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等等美学思想的探讨即是实例。“孔子一生的成功,是美学教育的成功。”“生命史美的,而充实的生命更美,假如把充实的生命潜力统统发挥出来,则更美,这种美,就是孟子所要求的。”“现代的心理学界有以压抑说和补偿学来解释文艺的创作了,但我们在两千多年前却早已有一个?,这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他不仅论述一个个古代家论述的贡献,而且探源寻法。试图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出自己的研究结论。比如,他说:“和孔子的文化息息相通的,是?鼎彝,是汉代的五四,是晋人的书法,是宋人的瓷,?!和屈原的文化息息相通的,是汉人的?画,是司马迁的文章,是宋元人的山水。?!”通过上述,我知道李长之早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探索和发掘,其目的是为了建设中国的新美学。

第二、文艺批评家必须具有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便体现在批评家的审美能力上。?年代的批评家中,他跟梁实秋主张的古典派的理性的批评不同,又跟李健吾提倡的印象批评有所区别,比较倾向于情理结合,情中见理,理中渗情。他运用情理的尺度对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倍加赞赏,而对左翼作家颇有微词。他说:“?的批评,虽有力而只为捧朋友,?的批评,虽有见地而只为作奉命八股,最近作得起劲的又有茅盾先生了,然而他似乎捧朋友和奉命八股是最而有之。”他对左翼作家的批评失之过当,他貌似公正的宣称:“我们要说好,说坏?。在人身背后放一块小石头,或者利用黑夜而狂吠,这是卑鄙的。”李长之这种批评态度以及过激言论在具体批评实践中,给他的批评打上了缺陷的印记。

在什么是审美能力这一问题上,李长之认为:“正因为物质条件的不可?,才更给天才以确然存在的根据。唯独因为有那样的教育,有那样的阶级基础,才成功为那样的天才·······天才和普通人一样吗?一样的,因为都是人。天才完全和普通人一样吗?有些不一样,。就因为他是天才。”他一再宣称:“天才是怎么样也不能否认的”。他指出:“我承认天才,而且也确说艺术为天才的产物,然而天才仍然受物质环境的培养,也任然受物质环境的限制”。(《梁实秋著<偏见集>》)李长之一方面承认天才,而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现存制度对大多数人的天才的扼杀。他说:“现在的文艺创作

及欣赏,也无疑是限于少数的天才,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然而我们希望那些因环境不幸而不得发展的天才,假若环境好了,却不受限制起来,这都是更好的”。(《梁实秋著<偏见集>》)李长之认为一个批评家的审美力最终应归结到天才上,没有天才就无所谓对作品进行批评。

审美理想,虽然体现在审美能力上。但毕竟二者不能苟同。李长之说:“感情就是智慧,在批评一种艺术时,没有感情,决不能充实,详尽,把住要害。我明目张胆的主张感情的批判主义”。接着他又说:“于感情的批判主义下,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在一篇作品中爱憎要?。唯独如此,才不姑息,才不求全,也才能公平。二是把带有自己个性的感情除开,所用的乃是跳入作者世界里为作者的甘苦所浇灌的客观化了的审美能力”。(《现代》P463)通过上述,我们便能证明了,“感情”成为李长之审美理想的核心,我们知道,创作、欣赏、批评都是一种各具特色的审美活动、李长之还具体说明了什么是感情的批评主义:“一是态度方面,一是批评方面,一是理解方面”。(《现代》P465)他对于鲁迅和其他作家作品的分析,就是基于这样的批评原则。

李长之对鲁迅的评价并不是很全面、准确。如他认为鲁迅是诗人,但又说鲁迅不能称为思想家,后一种论断显然失实。然而当他用审美的眼光剖析鲁迅的创作,就处处显示出他作为天才的批评家的灼见卓识。他把《孔乙己》、《?》、《故

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伤逝》和《离婚》这八篇作品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完整的艺术品。而对于其它小说则以为有故事简学、松弛不紧凑,独白而落于单调等缺点,原因呢?鲁迅专于写农村,而不?生活。他还认为《野草》有一部分是诗,但有些则属于散文的杂?,而不是诗。这些分析,反映了作者独到的美学见解,虽说用语上常有过失之处,然而绝不能忽视作故意的无理得贬责。在文艺批评上,他曾说:“美善不当侧重,倘若侧重,我宁重美。”(《对于“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关系”的看法》)他认为梁秋实的“伦理的主张太过。而哲学意味着美学的根据太稀少。以我的灼见,一个批评家却是当重在后一方面的。”(《梁实秋著<偏见集>》)重视美,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局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的思想与艺术的统一方面更全面考虑分析文艺现象。美的本质是什么呢?显然用感情是不能概括的;感情对于审美理想,它只能一部分。他在1935年2月《?》文学?中,他分析当时中国文坛的现状:“就不少读者看,则所谓趣味(tatse)这种东西是在趋于低级化。有不少人对于读物是要求?,愿意?而不愿意?,愿意性质是软的而不是硬的了。这样的结果,社会就愈发没有真是非起来,对于?有价值的东西,大家就不会认识。”审美理想,要求人们应具有高尚的文学趣味,对于批评家来说,也才能识别出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我们?浪漫气息,

作家要以?的理智来解放其感情!太小、太狭、太低、太薄弱局面,我们要冲开!新的诗人要勤快、勇猛、忠实;他必须独立,而不受支配于读者、编辑、舆论和商人。”批评家必须具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或审美标准)而“决不能马虎的随了流俗”。他曾宣布:“我觉得一个批评家首先要有不盲从的‘能力’和‘勇气’”。李长之一贯主张批评精神要“反奴性”,“批评家之所以为批评家,在他的批评精神,批评精神的核心是战斗”。(《鲁迅在文艺批评工作上的启示》?)李长之高度地赞扬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批评家“勇猛”而不“不怯弱”的战斗精神。为此,他对诗上存在的“以糊涂派作了朦胧、含蓄和隐约”的现象,他以为这是中国诗坛上的厄运。并指出隐约、含蓄、朦胧,可以增加诗的美,帮助诗的美的姿态,但这只是诗的一种。如果把这一种认作是唯一的,那就是诗人“对于美学的病态”。试问:“?何尝隐约,何尝含蓄,何尝朦胧,难道不一样美么?”李长之坚决反对那种没有理想和情感的糊涂诗人和糊涂诗了,“让人猜着不止一个意思,而每一个意思并未必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思”。这些评论虽然有些过分,但对于他自己确立的一种美学主张,并对此孜孜不倦的追求来说,也无可厚非。

第三、技巧是审美的基本要求。李长之的批评文学中,他对文艺作品的高度重视,并不亚于内容。他说:“批评家对于技巧要说者有三事。第一,是一般的最高技巧,批评家

必须是拟得出,将现有的作品的技巧,与之作一个照量。技巧要求是什么呢?一是美,二是力,沿了历来的说法,力仍是属于美之中。如何完成这美?有两个条件,一是形成的完整统一,二是由艺术形式到艺术形式的形式之超出。完整统一是美的要求。甚至有人指出完全的丑也是美的主张(?)。形式面对形式,是艺术创作的特质。”(《现代》P460)“二是,那作家所特有的技巧,批评家必须指出”。P460“第三是,也如同理解一个作品时所需的跳入作者的世界,批评技巧时?,就像他自己也有那些思想和情绪,而要表达出来似的,以体验作者的甘苦”。(P461)他对技巧的认识,是基于对作家、批评家审美能力的,技巧不仅是审美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审美能力的集中表现,也是达到审美理想的通途。李长之在《论文艺作品之技巧原理》一文中,指出技巧包括着风格、手法与结构。文艺作品的技巧的根本原则是以特殊表现普通;一具体表现抽象;技巧本身需要调和;技巧是以能够表现作者个性为起点的;技巧的最高点是表现情感的型;一个作家的技巧是统一的;技巧与内容,有不可分割性,他说:“技巧的极致,统统是内容的极致。因为假若没有内容时,使人不会超乎形式而加以理解和欣赏”。也就是说,针对一部作品的创作或对某部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来说,技巧与内容时互为消长的。

李长之按照他的技巧论,从他对艺术美的基本认识出

发,他批评过:“普通文艺,千篇一律”,批评过左翼理论家若干机械论的见解,批评过把诗变成口号标语,公事之传等倾向。他也曾公开支持梁实秋对左翼文坛的攻击。“现在的文坛上,是充斥着‘无生气’,‘无真挚’的‘积极性’的拙劣的‘宣传品’了。”(《梁实秋著偏见论》)。这些措辞激烈的话,虽然与梁实秋站在致对立场上来反对左翼文学运动,是有所不同的。因此,鲁迅曾经写信称:“听见人说先生(李长之)也是‘第三种人’里的一个。上海习惯,凡在我一类刊物上投稿,是要被看作一伙的。不过这也无关紧要,后来,大家会由作品和事实上明白起来”。(鲁迅《书信集》878页)当然,李长之是有自己独立的美学思想的,确乎很少受某一思潮某一法派的左右,他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本怀抱着热情,充满了期望。他称誉鲁迅的《?》、《上海文艺之一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等文章,“又有生气,又有条理”,“爽朗、广阔、极有力量”。对郭沫若、曹禺等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们的创作,也都作出了比较准确地评价。“郭沫若有诗人的情感,而粗糙,而不纯粹”。(《批评精神·中国新诗坛的厄运》)曹禺的剧作,“我们很应该赞赏作者之造型能力,及心灵的透视能力,犹如他那善于用诗意的韵律的背境之可赞赏然。不过我们同时觉得,诗意的背境固然无碍,小说化的说明却可以稍稍收敛一些”。(《苦雾集·论曹禺及其新作北京人》)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发现,他始终按照自己

的美学思想对文学作品进行一分为二的剖析。他的批评态度,有时满怀着一腔激情,而有时候又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由此可见,纵观李长之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他用他的历史发展眼光,在文艺美学这个领域中,有他独特的建树,对后人也有许多启示。

研究性学习陶渊明思想初探

研究性学习陶渊明的思想初探 成员:方淑嘉 王纯纯 王喆 辅导老师:蒋同萍

【导语】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自成一家的伟大诗人,其对后代的影响力巨大而深远。本文介绍了陶渊明其人,并简单探讨了其思想性格特点。 【一】陶渊明其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传唱不绝的诗歌创作上,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十分巨大的文学遗产。更在于他在出世与隐逸的徘徊之间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思想境界,透过其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思想变化历程,展现了一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画。使得其文学作品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为历代所称颂。陶渊明思想的形成及变化是复杂的,其总体趋势是从积极入世到淡然出世变化的。政治、社会环境以及陶渊明的个人性格及其价值观念是其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另外还有哲学思想的影响、文化制度的影响等原因。从而使他的思想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矛盾体。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其作品以农村自然风景及田园生活为主要特色,多表达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显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二】陶渊明的思想 1、积极的入世思想 首先,陶渊明形成积极入世的思想是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杂诗?其五》中“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写出了陶渊明少年时期对建功立业的渴盼之情。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八岁丧父,十二岁母亲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期间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陶渊明却得以接受良好的儒家思想文化教育。如他在《饮酒》其十六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在他的思想意识里,逐渐渗入了儒家以建功立业作为自己读书目的及最高人生追求的理论基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行为准则在陶渊明的思想意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其走上仕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其祖父与父亲都曾做过太守。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由于早年丧父,因此陶渊明的早年生活在物质上是贫苦的,但他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在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就有了“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济世之志。中年时当陶渊明在仕途上仍找不到出路时雄心壮志依然未曾消减,他曾写下“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及至晚年他仍热情地歌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可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想法一直都是陶渊明思

世人评价陶渊明美文

各界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有哪些?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这是名人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大隐士,而我在陶渊明的归隐中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据说他最后一次从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十二岁了。这就是那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为。从此,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世”。这样,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 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 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种美。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这也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也正是“真”的显现。 陶渊明活在诗意里。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陶然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而除去陶渊明本人的品格操守不谈,除去陶诗的哲学佛理不谈,单单是他词句间独特的语言美,就让我钦慕不已。很难想像陶渊明是属于东晋那个朝代的人,当时的东晋文坛雕砌浮华之风盛行,而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完全与之相反,甚至比后世唐宋田园诗歌更为朴实自然。东晋时期产生的那些作品,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而消声匿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长河里闪烁着耀人的光辉。他的诗歌辞赋早已超越时代的束缚,由他的思想驭驾着自由驰骋。 再读陶渊明,领悟着他让千百年来人们称颂的情操与文采,自己好像成了林语堂语中“自惭形秽”的人般自嘲。陶渊明在归隐的诗上施上了丰厚的肥料,长出了茂密的意境。他的归隐如诗,诗显归隐让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隐士,也让我们千年传颂。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喜欢他所创造的那种意境,五柳树下,八仙桌前,与无怀氏与葛天氏对饮,任酒杯中飘出一朵朵纯朴的菊花,高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然后则醉卧于菊花丛中,吟诗一曲,却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各界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有哪些?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思想上的自我评价文档2篇

思想上的自我评价文档2篇 The self-evaluation document of thought 编订:JinTai College

思想上的自我评价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本文档根据自我评价内容要求 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 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思想上的自我评价文档 2、篇章2:思想上自我评价范文 篇章1:思想上的自我评价文档 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该如何写呢?来看看优秀的范 文吧。下面是小泰搜集整理的思想上的自我评价精选,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自我评价栏目! 思想上的自我评价 1.在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方面取得的收获和进步 一直以为,所谓理想,便是那些泡沫一样的东西,是很 好看但是很脆弱的东西。所以,从小的时候,就不喜欢说理想。

理想,每个人都有的,不过区别就在不是每个人在将来,都实现了那个或早或晚存在于他心底的那个梦想。我不喜欢失败,所以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思考这些。 一直以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没有存在的意义,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而能实现的,又仅仅如同你手中握着的一瓶可乐一样简单;从两方面说,都是可有可无的。我个人的观念里,仍然认为你做到的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能做到的。很多因素影响了我们的脚步,或好或坏,或者不能作出评价。我们到底应该报有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是否应该一直都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去看待。 但是人总不能没有理想,很多情况下都不能,你需要一个支撑你的信念,不管是否你认为需要。记得很早看过一个试验,蒙上一个人的眼睛,让他向前走,他走不成直线。原理我不想深究,但是有一点和我们的状态总是想像的,大部分人还是不能预言到20xx年以后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也看不到明天,下一个时刻,甚至下一秒所发生的事情,我们称之为“意外”。 所以我的哲学理论在受到考验,我在考虑每一步的意义,但是总体上,长久而言,我究竟会不会走弯路,我是不是在围绕一个灯塔作着徒劳的绕圈行动。理想,在这个时候突现出其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对陶渊明的历史评价素材1

躬耕垄亩吟咏田园——陶渊明与他的柴桑故里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东晋时浔阳郡柴桑县(今九江市西南人)。他生活在充满战乱的时期,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等职,直到41岁归隐。13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为其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不如摆脱官场的羁绊,退归田园,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气节。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他毅然作出这一抉择。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奉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据旧县志记载:彭泽县治在现今的湖口县江桥乡柳德昭村南的凤凰山下。当年城内有玩月台、九曲池、洗墨池等名胜。陶渊明常与江州名人在此吟风赏月,议论时政。后人在此建祠塑像,纪念陶渊明的高风亮节。故址现仅存玩月台遗迹。 当年,陶渊明是在“洋洋平津”的鄱阳湖上挂上归帆,回到柴桑故里的。归途中,他“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现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行船靠岸,他远远望见家门,就狂喜地“载欣载奔”,而后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他走进后园,看到“松菊犹存”,更为兴奋。于是他“携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他甚至感到村子周围的树木和溪流也因为他的到来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他对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陶渊明饱蘸激情之笔所写的《归去来兮辞》一文,叙述了他辞官归里的原因和归途中的感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文情并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赞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陶渊明刚回家时,由于有僮仆,只偶尔参加田间劳动,以消愁解闷。后来,家境贫困,雇不起僮仆,非亲自务农不可。他早出晚归,春种秋收,承担全部农活。对于读过书,当过官的封建文人来说,确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妻子瞿氏,与他志趣相同,安贫乐道,励志耕耘。田野上时时出现“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情景,被当地人民传为佳话。 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当年所居的上京村,即现今星子县的玉京山,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地貌特征。从星子县城乘车至此只需半个小时。“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登东皋以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在诗中所写的“东皋”、“西畴”、“斜川”等遗址均存。东皋是一个石岗,这里有陶渊明的石刻。西畴是一片田园,至今庄稼茂盛。“斜川”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港,至今清流涓涓,流向鄱阳湖。鄱阳湖中有一座小岛——落星墩,是陶渊明吟咏过的“曾城”。 陶渊明在与乡邻“披草共来往”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家中场院,挈壶相至,只鸡相邀,谈天说地,“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这个时期,陶渊明写了不少描绘田园风光,抒发自己隐居躬耕愉快心情的诗文,如《归

文艺美学尔雅满分答案

————————————————————————————— 文艺美学(上)已完成 1 审美对象不包括? 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正确答案:B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审美对象 B、审美经验 C、审美体验 D、审美提升 正确答案:D 3 不属于文艺学研究的内容是 A、文学文本 B、文学史 C、文学批评 D、社会学 正确答案:D 4 美学主要谈什么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都是 正确答案:D 5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的重要著作。() 正确答案:√ 6 自然美没有阶级性 正确答案:√ 7 孔子删定以后《诗经》多少首 A、100.0 B、205.0 C、305.0 D、450.0 正确答案:C

8 不属于审美经验特点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历史的 D、个人的 正确答案:D 9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统称为什么 A、审美原则 B、审美主体 C、审美对象 D、审美经验 正确答案:C 10 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区别就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区别正确答案:√ 11 美学主要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正确答案:√ 12 美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心灵美 正确答案:D 13 审美对象的内容包括四类。 正确答案:× 14 审美体验指的是个人的。 正确答案:√ 文艺美学(下)已完成 1 关于审美经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变化的 D、历史的 正确答案:C 2

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用什么看艺术美? A、审美经验 B、审美体现 C、审美体验 D、审美对象 正确答案:C 3 审美主体包括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 正确答案:√ 4 朱光潜是哪个大学的教师 A、清华 B、人民大学 C、北大 D、川大 正确答案:C 5 宗白华是艺术美学论 正确答案:√ 6 朱光潜是主客观统一论 正确答案:√ 7 《美学散步》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B 8 《西方美学史》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A 9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是艺术论美学 正确答案:√ 10 哪位学者的美学是主客观统一论 A、朱光潜 B、宗白华 C、高尔泰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着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陶渊明在南朝同时代人评价较低的原因试探》

陶渊明在南朝同时代人评价较低的原因试探 在整个南朝约300年时间里,人们对陶渊明的评价都低于谢灵运、颜延之。在钟嵘的《诗品》中,他认为:“……(陶潜)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风华清靡,岂直骂为田家语邪?”(《历代诗话》第1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诗品》将他列为中品,置于颜延之之前:比刘勰《文心雕龙》对陶渊明的只字未提的评价有所提高。宋代苏轼等人把陶潜的诗作和声誉抬到无上的位置(《诗薮》:“如苏长公谓……陶潜愈于子建”)。众所周知,在晋宋时代,两大诗人颜延之、谢灵运并途齐驱(《诗品》:“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各在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钟嵘把颜延之放在中品,这当中暗示着某种变化。这个变化和到宋代的彻底转变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从中揭示出评价间变化的原因。初步的梳理的结论,就南朝来说,当时的审美标准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宋代的文学家所持的审美标准和对陶潜的重读的结论,至今仍是被我们认可的,于是由比较形成了差别而使问题出现;最后,类似于词体“自娱”的诗作面貌的出现,对当时诗坛来说,是一个异数。这三方面的原因,都是陶诗本身所具有的,是作品的总体构成所体现出来的。 一、钟嵘之前评诗无准的状况及《诗品》的标准对陶诗评价的影响 《诗品》说:“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这是钟嵘著《诗品》的当时评论界的概况。就当时而言,两种主要的诗歌流派大致形成,即颜延之的“雕绘满眼”“错彩镂金”的创作风格和谢灵运的“清新自然”“如出水芙蓉”的创作风格。颜氏向晚辈鲍照问自己和谢灵运的诗作优劣,鲍照的评语使颜“终身病之”,它反映了当时历史的大趋势:人们推崇谢灵运的风格,历史正在淘汰颜氏的风格。《宋书·颜延之传》:“延之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俱以词章齐名,江左称颜谢也。”同书《谢灵运传》:“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南齐书·文学传论》:“今之文章,作者虽多,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以绮,终改迂回,宜登古宴,本非准的,而疏慢阐缓,膏盲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也。次则辑事比类,非蓄才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唯者见事例,顿失情采;此则傅咸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似,可以类从。次则发唱警挺,守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将《宋书》、《南齐书》、《诗品》对二人的评价进行比较,很明显,《南齐书》的传论指出的齐代“三体”没有包含颜延之的诗作风格面貌,而颜谢时代(晋宋之交),二人并驾齐驱,连鲍照、沈约都不易下断语,而今颜谢的风格只有谢氏的“一体”延续,“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和《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华有因革,庄老告退,山水方滋”两句都说明谢诗为新兴起的一种诗作,这间接说明了颜作一直以来作为传统的创作道路,它在没落以至沉堙;而在晋宋之交,新的审美趣味使人们的评诗标准上更倾向谢灵运,《诗品》把颜延之列为中品更加表明了旧审美标准的没落;至少钟嵘和刘勰对这两个作家的评价是一致的。在最杰出的、时风所尚的两大诗人之间作出取舍,既持有非此即彼的思维,那么就极可能将陶作忽略或有意贬低。 在主要将批评范围放在五言诗的评价的《诗品》那里,我们得到对此体文学创作成就的较准确的评价。将对列为上品的作家的评语进行统计,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雅、清、怨的定位(有的此类评语没有直接出现,但可以从所“师承”的作家那里得到间接影响);而被列

工作中在思想上的自我评价

工作中在思想上的自我评价工作中在思想上的自我评价要怎么写下面小编整理了工作中在思想上的自我评价,欢迎阅读! 工作中在思想上的自我评价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紧张、充实的xxx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里,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我勤奋踏实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也顺利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自身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现将这一年的学习、工作情况等情况做一总结: 一、注重学习理论,提高自身政治素质 平时注重学习贯彻党的重要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加强了政治思想和品德素养。认真学习了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并自身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二、加强学习,兢兢业业,提升工作业绩 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的新形势要求,体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一年来我还是紧抓业务学习,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行政许可法》、《路政管理规定》等路政管理方面政策法规,向领导前辈们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好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能力水平。

片面的掌握自己的工作业务是不够的,平时我也注重向其他业务往来单位学习熟悉了解各种工作流程,在多学习、多接触中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办事效率,使自己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在日常工作期间,我能严格遵守站上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也能恪守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礼貌待人、热情服务,耐心细致。根据工作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治超工作新思路、新做法,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以上级治超工作部署为工作重点,积极研究科学可行的治理措施。 三、廉洁自律 在实际工作中,自己严格遵守中央、盛市委关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规定,按照“十不准”、“六不准”等的要求,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按法办事,按制度办事,按原则办事,文明服务。坚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严于律己,公正严明,按照制度和规定,严格对照检查自己的执法行为。 总的来说,这一年,我在各方面得到提高。虽然有一点成绩,但是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有些不足,新的一年来临,与时俱进是我始终所坚持的,我会努力克服缺点不足,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继续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切实地服务群众。

2018文艺美学(尔雅期末考试题)

1 古典音乐最重视音乐三要素中的()。(1.0分) A、旋律 B、和弦 C、节奏 D、和声 2 中国古典乐曲《十面埋伏》中的主要乐器是什么?()(1.0分) A、二胡 B、古筝 C、竖笛 D、琵琶 3 《红楼梦》中()的名誉被描述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1.0分) A、妙玉 B、黛玉 C、惜春 D、宝玉 4 不对任何问题加以判断,不对任何是非问题表态的写作方法叫做()。(1.0分) A、零度写作 B、红色写作 C、高度写作 D、白色写作 5 形式主义结束于20世纪()。(1.0分)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6 ()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理念就是本体。”(1.0分) A、叔本华 B、胡塞尔 C、康德 D、黑格尔 7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诗人顾城的哪个作品?()(1.0分) A、《远与近》 B、《弧线》

D、《一代人》 ()是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特点。()(1.0分) A、雅俗共进 B、粗俗坦荡 C、精致 D、雅 9 ()在美术学术界被称为“本体论年”。(1.0分) A、1986年 B、1988年 C、1990年 D、1992年 10 ()提出人最好不要出生,其次是早死,再次就爱艺术吧,艺术会使人快乐地过一生。(1.0分) A、尼采 B、黑格尔 C、叔本华 D、维特根斯坦 11 ()被誉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1.0分) A、契诃夫 B、欧·亨利 C、马克·吐温 D、海明威 12 下列选项中关于“本体论”的转向叙述错误的是?()(1.0分) A、由“客体论”(必然)转向“本体论”(自由) B、由传统实在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转向人类生命本体——个体感性生命本体 C、由逃避自由转向人的自由 D、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转向人的感性生成 13 音乐要素中的“和声”又被称为()?(1.0分) A、附体 B、伴体 C、织体 D、并体 14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九南)人。私谥靖节。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有《渊明集》。 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整个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渊明。 一、渊明的诗歌 1、思想容: 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所反映的思想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咏怀诗和咏史诗: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其它: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2、艺术成就: 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赞美陶渊明的作文8篇

赞美陶渊明的作文 8 篇 篇一:归去来兮看陶渊明
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非一两天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羡慕。 原因在于他的淡,淡泊名利。想来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不然这一篇篇流 传千古的作品能如此声名远扬?但他却隐于田野乡村, 而并非像世人一样将光芒 放射得耀眼。仅从这一点便可以得知,于他而言,这名利不过是世人间互相争夺 来,争夺去的一个幌子罢了,是毫无意义的。 当一个隐者,这种感觉应该更不一般。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不需要看任何 人的脸色度日,那种悠然,那种坦然,自然也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他就有此先 见之明,远离那污浊不堪的俗世,来到这悠闲自在的世外,过着这样羡煞世人的 生活。果然乐极! 那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境了吧,也许在他心中,重要的 并不是居庙堂之高时的锦衣玉食,而是处江湖之远时的田野风情吧!作文 尽管陶渊明如此地想“独善其身”, 但他心中仍放不下“兼济天下”, 否则 它早已解脱,何苦又来“举杯浇愁”呢? 这样就是这个想满足于田园乐趣、而又企图帮助那些有着痛苦生活的人民, 的一个“大写的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作文 即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即使他远离这凡尘俗世, 他那颗“金子”般的心灵 却依然无法归于平静。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始终无法极乐般逍遥自在,但率性自然,洒脱无羁的 陶渊明确实让人由衷羡慕的,在像我这样的后人心中也是不可磨灭的。 篇二: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 来第一人。 ——题记 家, 是安乐窝, 是避风港, 那里有天伦之乐, 有浓浓亲情。 你浪迹天涯海角, 不管是得志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陶渊明,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官场生活后,亦然决 定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到自己那魂牵梦绕的家,享受天伦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快乐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 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他兴奋异常, “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 是悠闲的。 他悠然自得, 自娱自乐, “引壶觞以自酌,

个人思想道德上的自我评价范文精选

个人思想道德上的自我评价范文精选 个人思想道德上的自我评价范文精选1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初中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所以我的哲学理论在受到考验,我在考虑每一步的意义,但是总体上,长久而言,我究竟会不会走弯路,我是不是在围绕一个灯塔作着徒劳的绕圈行动。理想,在这个时候突现出其存在的实际意义。每走一步,你可以看到,你距离你的最终目标是否更近了一步,还是你在远离,奔向了其他方向。 个人思想道德上的自我评价范文精选2 我是一个有修养,恬静的女孩子。在课堂上,我认真听讲,专心研究学习上的内容,不懂就问。我同时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我责任感强,常受老师们同学的好评。经过我的努力,我的成绩还算不错。 在初中三年中,我得到了友情,收获了成熟。我喜欢观察社会中许许多多细腻温柔的东西,我更尽我所能的我笔尖表达出我内心的感受。我都音乐也有着敏感的触觉,随着对音乐的乐趣,我也取的小成果。立足于现在,面对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考验——中考,我学会了放下父母的手,靠自己的努力取争取属于自己的成绩,我我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尽我所能的,我会创造出自己的未来,有志者,事竟成! 而且本人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蒸蒸日上、迈着改革步伐前进的社会主义祖国,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积极参加党章学习小组,

《走进陶渊明》

《走进陶渊明》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的生活经历,体会其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全面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意义。 2、分析体会陶诗歌平谈质朴的语言特色。 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诗歌赏鉴的技巧。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性格 一、导入 以初中所学陶渊明的作品导入 二、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经没落。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已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可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陶渊明的后期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亲自参加了劳动。这就当时文人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本是鄙视劳动的,两晋南北朝士族尤甚。陶渊明却冲破了这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地走上了躬耕自给的道路。 三、陶渊明的生平阶段 陶渊明(365~427),友人尊他为陶征士,私谥靖节,世称陶靖节、靖节先生。曾任彭泽县令,因称陶彭泽、陶令。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居家读书时期 这一时期从陶渊明出生到29岁。此间他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居家读书。 由于父亲早逝及战乱等原因,至陶渊明时家道衰落。陶渊明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在柴桑农村度过的。此间他潜心学习经籍。“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陶渊明俨然是个超脱“尘事”、忘乎“世情”的读书郎。 其实,陶渊明并没有完全忘却“尘事”与“世情”,他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有三个志向:一是忠君孝亲,二是弘扬信义,三是诚心获显。这三个志向的宗旨是做一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好官。

评优思想上的自我评价

评优思想上的自我评价 篇一 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校、老师、家长、同学给予我关怀和 教导,使我学到许多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在这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我会学着去团 结同学,尊敬老师,按时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和事情。我还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二这些都是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的做人之道。 在家里,我尊敬父母,耐心听取家长的教导,关心父母做家务, 减轻父母的负担。虽然我在学习上思维没有其它同学灵敏,但我勤奋 好学,比别人多做多练。性格开朗、活泼、天真、成熟、温柔的我擅 长有唱歌、跳舞、古筝、运动。在特长里,我曾拿过五个荣誉证书。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广播音员。有理想有目标才能让人进步,我会继续 发扬我的长处,努力改正自己的短处。努力学习,持续进步,朝着目 标前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二 刚刚踏入初中生活时,我还有许多的不适应,后来,在学校领导 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才开始融入初中的生活,无论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有了的一定的进步。本学年我曾被评为xx县“优秀共青 团员”和县的“三好学生”。下面就是我一年来的具体表现。 在德育方面。一年来,我严格、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和学校的规 章制度,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思 想政治》课,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懂得了真善美,学会了做人 的道理: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系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 抵御封建迷信和黄赌毒活动的影响;认真参加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政 治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向团支部靠拢,并加入了中 国共青团。

在智育方面。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勤 奋刻苦、自强进取,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 安排时间,有惜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全面地学习了本学年各学科 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 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学校及各学科所举办的各项科 研活动。因此,各学科的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去年第一学期期末统 考中,我获得了整体综合分第二名;本学期中段考整体成绩一等奖。 在体、美、劳方面。我十分重视体育课和劳动课,积极参加各项 体育运动和劳动,持续地提升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锻炼了自己的坚 强意志,懂得了劳动能创造一切的道理,进一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 美能力。 但我也有好些不足的地方。在一年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有时向 我提出一些疑难的问题时,我觉得还不够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态度也 不够热情。有时看到某些同学做坏事、结群斗殴也不敢大胆揭发等。 这些都是我在过去的一年里表现不够的地方。以后我决心把这些不足 的缺点纠正过来,做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篇三 我是来自理学院数学系20XX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的闫辛。进入大 学已经两年多,我深刻的感受到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充满挑战的。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当中,我学到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在学习、工作、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我清晰的知道作为一名学生,最首要的任务还是学习。特别是作 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更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保证自己的 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的去学习专业知识, 并且更多的了解课外知识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可以更好的有所收获。 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利用大学校园中优越的条 件来充实自己。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大一一年的学习中,我取得了总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 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但是后来发现桓玄是个野心家,他不肯同流合污,在诗文中对这次仕桓玄心中有些后悔。如他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我想陶公此时的心境,与李白晚岁出仕永王李麟幕府当有相同之处。诗人鲜有仕途一帆风顺的,这可能和诗人本身的气质和清高情怀不适合官场有关。隆安五年冬天,陶渊明因母亲去世辞职还家。在此期间,桓玄举事,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即帝位。后刘裕起兵讨伐桓玄,他投入刘裕幕下做镇军参军。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乔装私行,冒险去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全过程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同篡夺者抗争的意愿。他在《荣木》第四章中对这次行动有所记载:“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他此时的心情是兴奋且怀着很多希冀的。他从刘裕身上看到了希望,但不久,刘裕的所作所为又让他很失望,然后辞官归隐。到405年,他又去江州刺史刘敬宣

名家对于诗五首的评价

名家对于《饮酒》(其五)的评价 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孙月峰《文选瀹注》卷十五云:“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4] 名家对于《春望》的评价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7]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钟惺《唐诗归》:“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明·王嗣奭《杜臆》:“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起联笔力千钧。……‘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匡复无期,趋朝望断,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清·吴见思《杜诗论文》:“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近代·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曰:“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现代·顾随《驼庵诗话》:“(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现代·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又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11] 现代·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名家对于《雁门太守行》的评价 王谠《唐语林》:李贺以歌诗谒韩愈,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有篇《雁门太守》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缓带,命迎之。 王得臣《麈史》: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诗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射日金鳞开。”王安石曰:“是儿言不相副也。方黑云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