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56-1976年间的探索

1956-1976年间的探索

1956-1976年间的探索
1956-1976年间的探索

1956-1976期间中国探索社会主义过程的曲折

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探索的良好开端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是1956年上半年提出的。其主要标志,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6年上半年提出这一任务,不是偶然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接近完成,中国社会即将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向党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1、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

2、制定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开始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4、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5、提出了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上述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对基本照搬过来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另外,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也是这一时期的探索能够取得积极成果的重要条件

二、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遗憾的是,八大前后提出的一些正确思想和方针政策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从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到1960年底“大跃进”运动结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1、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1957年春天发动的整风运动,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尝试。但是,在整风的过程中,极少数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社会主义发起了进攻。在一段时间的“大鸣”、“大放”后,党中央发动了全国范围的反右派斗争,使一大批党员干部和爱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2、急于求成的“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是在错误批评1956年反冒进的过程中发动起来的。1957

年下半年和1958年上半年,毛泽东多次严厉批评了其他领导人集体决定的反冒进,并提出了十五年赶超英国、实行生产计划三本帐、地方工业产值要在三到五年内超过农业产值等口号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八大二次会议对反冒进作出了完全否定的结论,制定了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提出了工业、农业和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高指标,从而正式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3、急于过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建立人民公社的过程中,还出现了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混淆集体所

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缩小以至取消商品交换、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现译为“资产阶级权利”)和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等错误理论与实践。

在党的八大之后不久便出现上述严重失误,总的说来,是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的深刻了解,没有形成一套为全党所牢固接受的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而党的领导人又在一连串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认识存在分歧。最大的分歧是在经济建设方针问题上。

第二,仍然受着传统观念和苏联模式的束缚。

第三,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的规律和特点缺乏正确的分析。

第四,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党的八大提出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正确方针、主张,但没有在随后制定出具体的法律,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因而,便很容易任意界定和解释其含义,使其名存实亡。

第五,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不正常。

四、探索走入歧途

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入歧途,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最严重的挫折。

在恶劣的环境中,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试图限制以至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及其他各项事业。在实际上开始拨乱反正,进行改革的试验。但由于毛泽东不能容忍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这些努力终告夭折。

五、历史的启示

概括地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理论成果:

第一,在政治上,提出和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也提出了正确的政策主张。

第二,在经济上,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用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以及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等原则;提出了要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第三,在文化上,提出以马列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文化科学事业的基本方针;确认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第四,在外交上,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支持一切人类进步事业;主张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在党的建设上,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重视执政党建设,整顿党的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目标:1、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任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三位模范人物,焦裕禄,王 进古,雷锋等事迹。 教材分析:本课知识点分三方面:重点应放在一、三两个方面,尤其是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大力发 展生产力有许多地方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似。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 难点:认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失误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一)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2、召开1956 北京 3、内容:a、分析矛盾b、提出任务c、指明方向 课堂讨论 1、“八大”的路线方针是否正确,为什么说是良好的开端? 2、“八大”的正确路线坚持下去吗?为什么? (二)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的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全新事业缺乏经验。 2、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失误的表现 课堂阅读:找出典型事例,口号、插读等 理解其危害 课堂分析:怎样看待“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教师明确: 人民群众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这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良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课堂讨论作业:教材P28“动脑筋”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1956-1966年十年间 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 石油工业 电子、原子能、航天工业 课堂讨论:怎样看待 明确:a、八大路线的成就b、中国人民的骄傲 2、模范人物: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章主要概述1956-197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共产党人积极务实,努力工作,全国人民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地认识,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主要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56至1966年是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曲折探索时期,期间面临的两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八大提出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都是这个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果。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等,是在曲折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后,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1966年至1976十年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全局性的错误。不过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遭受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本节的主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以及1957年前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早期积极探索。 本节的知识要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合作”的思考,《论十大关系》的内容、中共八大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远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艰巨事业。刚刚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来建设新中国。但是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本国建设道路的探索,苏联的经验也并不都是成功的。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在共产国际运动中引起极大震动,帝国主义也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这促使中共中央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客观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像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一样,领导全国人民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行“第二次合作”,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离开知识分子与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国知识分子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起向科学进军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又没有现成答案,苏联与其他国家的道路和模式不能完全适合我国情况,全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1)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2)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以多

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2)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史焕章)十年探索 十年发展——谈谈锦天城模式

(史焕章)十年探索十年发展——谈谈锦天城模式 时间:2009-08-04 作者:史焕章 中国律师制度恢复三十年了,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创立也已十年。在这个期间,正遇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形成,并加入了WTO,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律师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锦天城的发展壮大也首先得益于这个大环境、大气候。 锦天城成立十年来,对事务所究竟应该怎么发展,始终处于边探索、边发展之中。因为我国律师制度的恢复毕竟只有三十年的时间,现在也很难说哪一种发展模式是最好的,最适合中国国情的。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由开创时50余名律师增加到300多名;员工由80多人发展到500多人;由上海一地办公发展到北京、深圳、杭州成立了三个分所,业务收入猛增20多倍。面对快速发展的形势,我们也在反复思考:锦天城的模式有没有它的优越性,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事务所能够不断吸引具有各类专业背景的合伙人加盟,是否也反映了这个模式的内在的合理性。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下面就这个模式作些分析。 锦天城成立的背景 一九九八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紧锣密鼓,步伐越来越快,加入WTO指日可待。当时各行各业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形势。 从世界各国律师业发展历史来看,长的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他们拥有顶级的专业人才,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有固定的业务领域,规模上出现了不断合并、扩张的趋势。当时,世界排名前50强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平均人数超过800人。其中前10位的平均人数超过1300人,最多的已达2700人。而我国当时共有律师九万多名,却分布在九千多家律师事务所中,每个所平均10人左右。这样的“小舢板”,如何与几百上千人的“航空母舰”相抗衡?当时惊呼所谓“狼来了”、“狼群来了”。面对这一形势,一批年轻的律师都在探讨如何把我们自己的事务所做大做强,能在入世后,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打破“小富即安”的状况,敢冒风险,能做出一定牺牲,走强强联合之路。 时任锦联、天和、长城三家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就是这样一批先行者。他们表达了想把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共同意愿。经过两次小会的商讨,决定三所合并,统一名称、统一账号、统一办公场所。三个所当时各有几百万的业务量,应该说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合并后意味着主任当不成了,刚刚装修的办公场地也得放弃(损失几十万),成立新所成本增加了(租赁当时租金最贵的金茂大厦办公),而业务能否发展,心中无数。完全由于理念一致,才促使大家走上联合之路。 “锦天城”这一名称,是召开全体律师大会讨论决定的。会上先后提出了20多个名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探索“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主要是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空背景。其主要的一个观点认为,毛泽东的“中国化”探索,既不是他随心所欲创造的,也不是他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此间的曲折与坎坷、错误与成功,既都有鲜明的毛泽东特色,但也都有客观的时空原因。 一、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之中,这是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具体体现。在60 年代之后,中苏关系由结盟而破裂,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和困难。中国和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结盟,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苏联宝贵的支持,同时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使中国取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中国和苏联结盟的分裂,使中国面临两大阵营的国际压力。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既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供了实践经验,也给其造成了极大的时空局限和本体局限。 随着两大阵营冷战的逐步加剧,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不断干涉别国内政,激起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满。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围绕对斯大林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引发了争论。随着双方的矛盾不断扩大,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等问题,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中苏大论战。 1、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中苏论战的根本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虽然在苏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公开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多种错误并推进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变革,但由于其未从根本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它也仅仅是揭开了盖子而未有最终的圆满。但伴随着中苏两党论战过程的持续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在对“以苏为戒”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明确到日益绝对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步入歧途。回过头来看,中苏两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一、专题建构与线索梳理 (一)、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中国的成立与政权的巩固。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实质、目的、方法途径 三大改造意义 局限 颁布机构、性质 1954年宪法内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虽有重大失误,但取得显著成就。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的先进事迹(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既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也

是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在思想建设方面,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竞争、创新成为新时代社会思潮的主流。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 (目的、内容、影响、启示)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70年代: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中美建交 概况 改革开放后: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主题 意义 两弹一星和籼型杂交水稻 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二)、小专题梳理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五次调整 (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

(2)、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富起来了 (5)、2006年全面废除农业税。 此处涉及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观点,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都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在世界史部分有更多的史实为证。例如: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马上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将人们带入蒸汽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俄日改革后,马上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将人们带入电气时代。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在二战后得以推广,马上有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将人们带入信息时代。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 2、思想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竞争、创新成为新时代社会思潮的主流。联系近代史,戊戌变法对西方思想的宣传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民主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最终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第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3年---19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

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十年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一)1956年-1966年历史阶段中的几个问题 1、阶段特征: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有正确的决策,也出现了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还有发展,虽尚未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但却为文革十年的严重错误埋下了伏笔。 2、1956年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4)中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3、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二)1956-1966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是中共八大召开的理论基础。 它是中共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说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十分注重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方法途径: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不仅在十年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

毛概课程题库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后,毛泽东适时提出了( C )。 A.反对本本主义的任务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C.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D.大规模调查研究的任务 2.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是( C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陈云 D.邓子恢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D )。 A.不要四面出击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4.毛泽东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总体上没有取得成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D )。 A.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B.照搬苏联模式 C.以革命的方法搞建设 D.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B )。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6.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 C )。 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 B.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 C.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 7.在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表达是( C )。 A.小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己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大资产阶级 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四个现代化是指( D )。 A.工业、农业、商业和交通业 B.工业、农业、商业和科学技术 C.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 D.工业、农业、国防和交通业 9.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 C )。 A.把圈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B.按照苏联的经验去做 C.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D.照着马列本本去做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主题特征 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而二条历史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自1958年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借鉴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内容: 1、三项探索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三位创业模范:“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二.体系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背景:国内○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2、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全国人民正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存在阶级矛盾。)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 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落实情况:中共八大的奋斗目标未能真正实行,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正确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原因:国内: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具体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 观经济规律。 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价)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是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 “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对后来中国20年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必须稳步前进,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调整: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提高,是有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众多新兴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说课稿设计与反思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课课题来源于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的第一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今天我要说的内容是本节的第二课时。我特别欣赏新课程教材按专题兼顾文体的编排方式,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按专题编排。有利于学生面对同样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培养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承接了了上节课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形势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这十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既有正确的决策又有严重的失误。同时,政治战线的斗争和经济战线上的成就与失误相互交织,使探索道路呈现为曲折发展。但是,总趋势是前进的。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为学生学习理解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引导全面人民终于克服了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从而铭记历史给我们的沉痛教训。因此应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 3.重点、难点 重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学情分析: 我校虽然是省属重点中学。但当地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抚州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专题六:中国现代文明 第一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考情分析:从近几年的新高考来看: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56-66年) 中的经验与教训、70年代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是高考的重点区域,在 复习时要重点把握上述内容。 阶段特征: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政治上:建国初期,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 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经济上: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的过程 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了时代特色。 课本内容: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23课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第五单元的相关内容 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7课的相关内容第七单元的相关内容 主干知识整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⑴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等等 ⑵开放性:(略) 2:关于一五计划的地区分布和发展重点: ⑴:地理分布:集中于东北: 原因:①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②交通便利,资源丰富③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⑵: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①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②重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建国前,我国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③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 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3:正确理解“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①:从背景看:新中国成立时,正处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之中,而以美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的政策,为巩固新政权, 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所以“一边倒”是当时根据国际形势而做出的明 智的选择。 ②:从内容上看:它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而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利益。

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国人民就在寻找适合我们国家的道路。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最后确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路的联合国家的实际情况走适合中国的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经过了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和曲折发展等多个阶段。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④关于政策和策略;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⑥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事实就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邓小平理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二是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是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四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这不是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所能实现的,而是切准时代脉搏,把握中国社会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中国现实的结果。在发展方面:邓小平说出了一些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切合中国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话语。这些思想政策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我们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情况的改变,党中央提出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一】十年探索时期

(十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①国内主要矛盾: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③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评价: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2)指导思想(原因):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性质、特点: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4)影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5)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3.三年经济困难及其原因(1959-1961年) 主观原因(主要原因):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 ②“反右倾”斗争加剧错误 (“反右倾”斗争产生了严重后果,一是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毛泽东认为庐山会议是一场阶级斗争,从而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并把它引申到党内。二是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不良倾向在党内进一步发展。三是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客观原因: ③自然灾害严重 ④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4.七千人大会 (1)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面对严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七千人大会:时间、内容 1962年初,中国共产党召开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3)共同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答案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B 3. C 4. D 5. D 6.C 7. C 8.D 9. B 10. C 11.C 12. D 13.C 14. A 15. B 16.B 17. C 18.B 19.C 20. 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CD 3、AD 4、ABD 5、ABC 6、ABCD 7、ABCD 8、AB 9、ABCD 10、AB 三、简答题 1、简述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简述《论十大关系》 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