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8.阿里山纪行 教案

18.阿里山纪行 教案

18.阿里山纪行 教案
18.阿里山纪行 教案

阿里山纪行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来源:Z+xx+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0408099.html,]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来源:Z+xx+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0408099.html,]

(四)探究: [来源:学*科*网Z*X*X*K]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来源:学|科|网]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0408099.html,]

(六)作业: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 [来源:学科网ZXXK]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来源:学,科,网Z,X,X,K]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来源:学科网]

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若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刹那间红光蓦地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出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好一个“日出奇观”!

阿里山附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

(二)复习旧课

1.移步换景法。试举本册书中的实例。可以《老山界》等为例。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试举课文中的语句为例。

(三)“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四)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提示: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五)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试举例。

(六)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以《美丽的》为题,写一篇习作。600字左右。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 初中语文(1) 课型:诵读品析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观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样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要紧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诵读,品味,拓展 一导入新课 情形导入: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小姐美如水……〞这首歌谣能够讲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关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讲,阿里山悄然耸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向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会那儿的山山水水。 二、学习的第一时期:诵读

〔一〕学法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摸索: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二〕各自放声朗读 〔三〕整体感知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扫瞄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师投影〕 〔温馨提示:可采纳〝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亮的水潭 景宁静的森林爱我河山 美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 如无边的林海 画古老的神木 三.学习的第二时期:品味语言美。 1、师:有许多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情〞在不言中。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师投影 〔温馨提示〕: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爽朗;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亮的节奏;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预习展示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跟唱,营造气氛, 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 实用文档

3、简介作者 4、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鱼鳖.()静谧.() 红桧.()孕.生() 5、熟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 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 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 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 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讨论课文的脉络层次划分,并归纳。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 记的主体部分。 实用文档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 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3、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 学找出来。 4、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 两句话? 5、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 和感受? 三、课堂整理 四、当堂练习 1、找出自己喜欢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2、解释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 _ 骤然: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 __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 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 _ 堪称:__________________ __ 实用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册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 苏教版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4)、本文语言很美,你能不能试着赏析。 (5)、能否模仿着写一段镇江景点的导游词 (6)神木究竟神在哪?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说明: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出示问题,分组合作,信息收集,汇报分享:(提供幻灯片及网站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问题(组内也做好问题选定的统筹),在学习网站上查找资料,进行小组交流(由组长负责主持、记录员记录、汇报员做好总结汇报准备)。然后再由汇报员在班级里汇报,进行资料共同分享。 (三)在问题汇报基础上展开学习 1、展现学生找出来的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作者一路上都见到的美景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2.在解决问题(1)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说一说阿里山给人的总得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概况,解决问题(2)(知识目标) 3、在问题(2)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游记常用的写法:“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解决了问题(3). 4、在解决问题(3)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要求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完成练习,学写解说词。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跳读诵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者也积极参预),完成后提高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段镇江景点的解说词,解决了问题(4)(能力目标) 5、老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着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为了让学生能很快掌握赏析语言的方法,教师可给出范例(从词语、修辞、句式等角度),问题(5)得以很好的解决。 6、最后研讨问题(6),把握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情感目标) (四)总结反馈: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再次强调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建议课后对其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措施。 (五)拓展延伸 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列出景点图。思考完成。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学习书本的最终目标是丢开书本,获得能力;通过习作,学习一种记叙方法,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 (六)作业 学生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学在课堂,得益在课外。扩大课堂的范围和学习内容) 五、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步步把读者带到迷人的阿里山的灵魂——神木。作者寄情于景,抒发了对阿里山如画风光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台湾回归的愿望。阿里山的风景美,文章的语言也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描画风景、诵读感知、品味赏析,在对文本的品读之中领略阿里山的风景美,赏析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

意识及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的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相信你一定喜欢!你可要倾耳细听了。(播放歌曲《高山青》展示带有歌词的幻灯片) 师:同学们听出这首歌写的是什么地方?在哪里?歌词又是称赞什么呢? 生:阿里山,在台湾,称赞阿里山的人美。 师:阿里山的人美,阿里山的风景更美,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跟随作家吴功正去阿里山游览一番。(大屏幕展示课题) 二、走进阿里山(师范读课文) 1、要求听准生字词的注音 2、初步感知阿里山的美景

苏教版语文八上《阿里山纪行》word教案(1)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授课人:虞志江授课班级:初二(6)班 级别:片级授课时间:2005.11.22 一、教学目标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重点:目标2、3 三、难点:目标3中“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1教时 五、教学设想 1、播放歌曲《高山青》,画面展示阿里山的秀美风光。 2、学生介绍阿里山,教师投影文字介绍。 3、展示预习: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4、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2)学生默读课文,梳理出作者的游踪,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形容这些景物。 5、品味语言:(1)填空赏析文中佳句;(2)独立批注,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谈感悟;(3)改动原文,比较辨析优劣。 6、积累:(1)自由朗读喜欢的语句;(2)把它们摘录在笔记本上,并写点感悟。 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歌曲风靡全国。这首歌的名字叫《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不好? 播放歌曲。 这首歌,风格豪放而又不失柔美,曲调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歌中提到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作者吴功正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投示课题、作者,解题。 (二)展示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2、教师投影文字介绍(教师课前调查学生都有哪些资料,投示那些学生难以找到的又能反映阿里山概貌的资料。) 3、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三)整体感知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咱们读文章就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了阿里山。那么,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是怎样的呢?他一路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2、速读课文,根据投影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 台北嘉义阿里山站 姊妹潭神木下山 (2) 景物景点小火车、火车站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森林树木神木 特点古式风味古典文化感觉清澈透亮静谧洁净长满青苔姿态各异气候阴凉庞然大物历史悠久(3)按作者游踪投影阿里山风光图片。 (4)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

18新阿里山纪行1

大庄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制张会敏审核夏一倩魏文静戴文君审批 课题 18 阿里山纪行(1)使用时间编号班级姓名组别等级 学习目标1 掌握课文字的读音及词的意义。 2 反复朗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喜爱。 学习难点引发我们爱自然、爱祖国山河的真情。 学案导案 一.【依案自学自主探究】(熟读熟记、读书自学、查阅资料、完成练习,标注疑难) 1 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课文中标出生字并注上拼音。 2 搜集阿里山的相关简介读一读。 【知识链接】 1 作者档案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享受着。代表作有《小说美学史》等。 2 背景资讯 1997年作者应邀赴台湾讲学,接风宴会上轻轻回荡的《高山青》的歌曲,激发了他游阿里山的愿望,在台湾友人的陪同下,他游览了阿里山并被其优美的景色所震撼,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意在让大陆人民了解阿里山,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3 文学资讯关于“移步换景”的写法 ﹙1﹚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2﹚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 4 文体知识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录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文题解说题目“阿里山纪行”中的“阿里山”点明了游记的对象,“纪行”暗示作者是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为读者介绍阿里山的美景一新课导入 老师播放歌曲 《阿里山姑娘》, 学生听。听完后, 老师说:这优美 动听的旋律歌咏 的是台湾最负盛 名的风景区阿里 山。今天就让《阿 里山纪行》一文 引领我们追随作 者的游踪,去踏 访阿里山的通幽 曲径,去亲近阿 里山如诗如画的 风光。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 的。显然文章的重点是介绍作者的“行”,只要抓住文中表示行踪的语 句即可理清文章的思路。 3 多音字辨析。 幢创禅桧 二【集中问题进行点评】(根据导学案批阅情况,集中所有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补充阿里山的简介。 三【分组合作讨论释疑】(组内讨论交流、解它组疑难、形成展示材料) 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2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老师小结: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 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写下来。一般游记 都采用这种写法。 3 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图,试看用四字短语 概括一下。 4 给课文划分层次。(画在课本内) 四【学生展示总结归纳】(代表展示解答它组疑难,学生点评或拓展) 五【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教师提新知,进行归纳,依教学目标分层次选择练习题, 即“必做题”,“选做题”,“挑战题”) 1给加点字注音风靡.﹙﹚山岚.﹙﹚静谧.﹙﹚ 谛.听﹙﹚红桧.﹙﹚ 2 词语解释。 接风洗尘:静谧: 无可匹敌:谛听: 恍如隔世:山岚: 3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风俗各异的民族分散在全省各地, 像一朵朵绚丽的鲜花点缀着美丽的云南。请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 民族,就这个民族的民居、服饰、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任选 一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四教师小结。 五课堂检测。

第十八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A、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 B、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能力方面: A、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B、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搜集材料,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建构的能力。 C、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D、利用文本及超文本资源设计感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网络手段创设情境。 2、在网络环境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对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个性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魏书生语)。 媒体设计: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打开网页欣赏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

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 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第一板块:呈现文本――感受美。 1、浏览课文,思考: 读准字音、读的流畅(PPT) 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阿里山的思路 (语文活动: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结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明确知识点:这些景点,作者是边走边看,由松山机场乘机到嘉义再乘小火车进山到了阿里山小火车,穿过林海,最后到神木,这是游记常用的移步换景的手法。 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景点?请用五个字的短语来归纳一下,例如“古 式的火车”。 (讨论后明确:) 风古式的火车 光清澈的水潭 美静谧的森林 如厚密的青苔 画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3、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渗透了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喜爱赞美之情融情于景 4、在这些景点中,你觉得最能体现阿里山特点的是哪一个景点?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 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我一听,心里一动 ....,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段析】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为行文定下抒情基调。通过两岸人民各自最爱的歌曲,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我一听,心里一动”“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等语句,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的感受。 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市的融洽场面。 【品味】“台北市……”一句是起始部分,概括地叙述了本自然段的内容,交代了地点和缘由。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心里一动”说明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由乐曲牵动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下文作铺垫。 不到阿里山 ...,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40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阿里山海拔2 274米。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 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穿过莽莽林 ...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 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 ....。山岚云气 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 ..。在自然生态上, ..,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人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段析】这一自然段先以设问句表明中心;接着交代了进山的路线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重点说明“古式小火车”所表现出来的“思古幽情”;之后描绘的“莽莽林海”“云雾浓稠”“山岚云气”等特有景观,给人以幽深、清凉、神奇之感,写出了阿里山的“幽深”特点。“古典文化”是作者初进山林的总体感受,也反映了台湾人发展旅游的观念。这一自然段行文自然、流畅,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的美感,疏朗有致,严谨活泼。 【品味】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寻常的氛围。 “阿里山”一词,提出了本文的中心内容,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叙述的问题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 中语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你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有许多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画了游玩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专门的感受,由衷地颂扬〝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摸索:你所明白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漂亮〞之讲。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翱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立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盛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那么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闻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高耸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特有味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阿里山记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记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 巢湖市居巢区烔炀镇花集初中曹永龙 2007年10月22日 教学设想 《阿里山纪行》一文,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作者通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手法,描述了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景;遣词造句上也尤见功力。学习课文可将作者浏览线路作导游式的讲解,并对字词句段加以细致品味,联系学生过去所学、或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深入文章、体味景致之奇美、文字之奇妙、语文之大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难点: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解决重难点的措施 1、整体感知作者的浏览线路学生作导游式的讲解,反复诵读文句体味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2、借助多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的准备,学生学情情况的大致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标注段记字词和预设问题听录音)课文研读(解决重点——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本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说——口语训练) 1、导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八年级时,我们随郦道元一起去聆听过三峡的流水,也曾随刘叙杰一道登临过巍巍的钟山。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书)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另一个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阿里山纪行》) 听录音,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营造气氛,引入美丽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让学生领略阿里山的风光。 2、作者简介 吴功正(1943——),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二、整体感知(能力——探究训练) 温馨提示: ——指导学生段前标注段序,

阿里山纪行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1—4题。(共12分)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④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着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1.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4分) 宁静的林区拔地参天的神木 2.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3分) 句子: 赏析: 3.选文第一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3分) 附答案: 1.青苔染绿的曲径幽路无边的森林(共4分。每空2分,景物和特征各1分) 2.不设统一答案。(共3分。句子1分,赏析中指出修辞并结合句子简单分析2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习题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①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②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森林里也没有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捕捉,分辨,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词语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骤.然(zhòu)殉.情(xùn)镶嵌.(qiàn)谛.听(dì)(3)请根据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意思,将其改成与前一句句式一致的句子,改后的句子为:林无鸟兽。 (4)第②段有一处病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隧道山岚纯粹人迹罕至风糜一时 (2)青苔雄踞弦律庞然大物穿肌透骨 (1)糜改为靡(2)弦改为旋 3.说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1)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修辞手法:比喻 作用:以“明镜”来比喻水潭,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点。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作用: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的盘曲之势,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修辞手法:引用 作用:引用诗句说明了森林的幽深,空气的湿润,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4.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是万物的摇篮,人类是摇篮中的孩子。自然之美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身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 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习并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 1.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 第一课时 时间:年月日课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营造气氛:播放歌曲《高山青》。 2.视觉感受: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3.激情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吗?你们听说过阿里山吗?阿里山在 台湾嘉义县东北,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阿里山有三大奇观响誉海内外,那 就是森林、云海和日出。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轻柔优美的旋律,来到祖国的宝 岛台湾,来到美丽的阿里山。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1)字音 风靡mǐ山岚lán 堪称kān 谛听dì镶嵌qi àn 禅宗chán 幢顶chuáng 静谧mì一泓hóng 孕育y ǜn (2)词义

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莽莽: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骤然:突然,忽然(表示迅速而意外)。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亭午:<书>正午,中午。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2. 追溯背景 我写《阿里山纪行》(节选) 这里还要提一件事。因为是迎香港回归,台湾故宫博物馆陈列了中英《南京条约》的原件,大陆一些陈列馆,例如南京静海寺所陈列的根本不是如此。能看到这份原件的大陆人士恐怕为数不多,我有幸能看到,真是适逢其遇。我曾在《扬子晚报》发表文章披露此事。看到这份条约的正式文本无疑激起我的民族耻辱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关于当时的心理总背景,这一点应该说到。 台湾有座阿里山,我最早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流传到祖国大陆的歌曲《高山青》中知道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歌词及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已是家喻户晓。这首歌几乎成为沟通两岸的音乐通道,也成为我游阿里山的动因。我一提出来,台湾的美学家们便立刻赞同,并选派了几位陪我去游览。 起初我没有想到写文章,我对阿里山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高山青》上。谁知,我所未曾想到的阿里山的美丽景色一下子吸引了我,甚至震撼了我的心灵。于是创作欲望(还没有形成创作冲动)便萌发了。我想,我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的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以彩笔绘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应该是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因此,本文内藏着思想底蕴。 (三)互动探究,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最后一句说:“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请问:阿里山的风光美在何处呢? 【注意】本题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直接和书本对话,对文章中反映的信息进行感悟,进行提炼。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阿里山的风光.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3.学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呈现阿里山的美景) 这里给我们展现的就是阿里山的美景。犹如一幅优美传神的画,阿里山的风光十分美丽宜人。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作家吴功正先生一起神游阿里山吧。 二、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一位同学来读下列生字词。 请这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幢顶”“红桧” 读的很正确。这两个多音字。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读幢chuáng,表示房屋一座叫“一幢”zhuang。“桧”读hui只用于人名,如秦桧。一起来把生字读两遍。 三、分析课文,探究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边读边划,做上记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这位同学来回答。有需要补充的吗?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 “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 “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徒步穿过进口处” “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 “终于看到了神木” “下山的路上”) 2、按照作者的行踪,依次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不同的景色呢? 用“修饰性的词语+名词”(的)格式概括出景物的名称。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 请这位同学大展示你们的交流成果。 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厚密的青苔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 概括的真好,既简练又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而且结构相同。 的确是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3、因游踪不同,所写的景也不同,边走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叫什么写法?(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来说说看。 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可以把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既能把线索交代得很清楚,又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4、请同学们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美我们的校园介绍给大家。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 方城县券桥乡一初中许宏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步步把读者带到迷人的阿里山的灵魂——神木。作者寄情于景,抒发了对阿里山如画风光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台湾回归的愿望。阿里山的风景美,文章的语言也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描画风景、诵读感知、品味赏析,在对文本的品读之中领略阿里山的风景美,赏析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及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的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相信你一定喜欢!你可要倾耳细听了。(播放歌曲《高山青》展示带有歌词的幻灯片) 师:同学们听出这首歌写的是什么地方?在哪里?歌词又是称赞什么呢? 生:阿里山,在台湾,称赞阿里山的人美。 师:阿里山的人美,阿里山的风景更美,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跟随作家吴功正去阿里山游览一番。(大屏幕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师范读课文) 1、要求听准生字词的注音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过程: 一.导语: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3、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听课文朗诵,一边听一边用笔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真切的感情;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一位特别教师语)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明确教学目标思考、圈画 2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生字、及本文的成语等)交流、思考与运用 3整体感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欣赏、

思考、发言 第二块:理解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 (完成目标一:寓情于景的写法)讨论、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2语文活动:我来做导游,请一个学生带领大家同游阿里山。(主要训练学生的口语及找出本文作者的行踪。完成目标二:移步换景的写法)讨论、训练、自由发言 3再次感悟阿里山的美:用幻灯片播放准备好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巩固本文的情感目标)欣赏 4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⑴先划出本文中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然后小组交流;⑵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所画的句子为什么写得好;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思考、讨论、圈画及朗读 5拓展训练: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通过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训练、讨论、自由发言第三块:知识反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出问题:⑴学完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⑵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综合、质疑、发言 第四块:布置作业

阿里山纪行的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真切的感情;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一位特别教师语)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明确教学目标思考、圈画 2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生字、及本文的成语等)交流、思考与运用 3 整体感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欣赏、思考、发言 第二块:理解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分组讨论: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完成目标一:寓情于景的写法)讨论、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2 语文活动:我来做导游,请一个学生带领大家同游阿里山。(主要训练学生的口语及找出本文作者的行踪。完成目标二:移步换景的写法)讨论、训练、自由发言 3 再次感悟阿里山的美:用幻灯片播放准备好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巩固本文的情感目标)欣赏 4 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⑴先划出本文中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然后小组交流;⑵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所画的句子为什么写得好;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思考、讨论、圈画及朗读 5 拓展训练: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通过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训练、讨论、自由发言 第三块:知识反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提出问题:⑴学完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⑵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综合、质疑、发言 第四块:布置作业 1.把刚才自己画出的优美的语句补充到读书笔记本上去,并任选两句进行仿写练习;2.完成《导学导练》上与本文的对比阅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