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的研究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的研究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的研究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的研究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的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构建新的学习方式”中期研究报告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一、研究意义及目标:

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校所学知识在人的一生中应用的比例为60%,九十年代,这一比例锐减为20%,因此,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终生教育益发突显出刻不容缓的意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仍“秉承”既往的传统学习方式,只会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接受既成的知识、经验,像复印机一样把书本上的知识复制到考卷上,则他们的未来堪虞。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其后果也是我们无法承担的。负责的态度是:让学生在学校中学会学习,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何为会学习?我们认为:拥有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并能藉由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完成信息搜索、整合、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贯的行为、意向表现可视之为会学习。可见,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很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视角的独特性、观点的独到性、处理方式的新异性,可以说,拥有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式,是创新的起点。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中,如果一提起“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调查表明:

从前测不难看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现实学习情境中的运用率普遍较低。由

此我们认为:不论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是改变教师教学现状,开展转变学习方式的研究是突破课堂教学“瓶颈”的重要途径。《纲要》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理念。我们认为: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为此,我们以“转变学习方式”为契入点,开展在学科教学中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达成以下目标:

1、通过实验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获取知识信息,并知道合理运用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和智力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接受教育打好基础。

2、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是一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系统,除了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将十分重视情感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这一系统工程不仅贯穿于学科教学(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始终,而且还必须渗透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只有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和实施自主创新学习的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才能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的21世纪的新人。

3、具体操作过程中,要致力于改革学科课程,优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形成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致力开发应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和技术;改进教学方式,进行学法指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探索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通过实验,转变、更新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在内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邀请专家来校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2、教历研究:案例评析要求教师把教学中含有问题或疑难情节、具有典型性的事件

描述出来,并加以评析;观看优秀课例录相,对研究课录相,“切片”研究;以日记形式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得失或随感……

3、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4、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5、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发布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三、研究内容:

(一)、理论思考:

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创新可以分为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指敏锐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小学生的创新是相对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而言的。如果他们能创造性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独立地掌握知识,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增强意识,养成习惯,体验乐趣,就说明他具有创新精神。

转变学习方式,指转变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变以教师讲授为主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变经常布置多为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为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变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为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从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在学科教学中构建新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各学科特点,认真分析本学科学生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积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环境,切实提高学生多元学科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各学科教学互动的观念,以“大学科观”,找到各学科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共通之处,关注学科的统整,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研究措施:

1、整合整体与个体研究以“求实”:

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多次商讨的基础上,制定总课题实施方案。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总课题的研究落到实处。我们组织分管领导、教研组长、骨干

教师认真学习总课题方案,广泛讨论,建立了6项子课题,《数学课堂教学沟通生活联系,丰富探索性学习活动》、《以开放式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发教学资源、创设英语情境提高交际能力》、《创设问题学习情景,在探索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以自主表现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生活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各子课题都建立研究小组,分别制定研究方案,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或探索。从而显现自主性研究、小组性研究、群体性研究三位一体的良好氛围,逐步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四种意识:(1)树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意识。(2)树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的意识。(3)树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我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意识。(4)树立各项研究活动要成为必须成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并努力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2、整合多种研究方法以“求明”:

从某种程度上讲,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和有机整合,决定着课题研究目标的有效达成。

(1)理论学习

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法规。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自身职责。学习和贯彻《江苏省教委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提升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层次,尤其是提高其质量和效果明确方向。

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组织教师继续学习《课堂教学论》等理论专著和各学科专业杂志外,要进一步掀起学习《学习论》(施方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创新与教育》(彭坤明著,南师大出版社)、《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袁桂林、熊梅著,东北师大出版社)、《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等专著的热潮,定期以书面、座谈等形式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建构主义、多元智力论、反思性教学的专家论文。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与研究相关的理论材料,明确相关概念,了解研究动态,不断对研究内容进行理性思考。

(2)调查研究

2001年9月,进行了“雕庄中心小学第一次教育教学情况调查”,分学生卷和教师卷。由子课题组组长组织教师结合自身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研究前的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

告。2002年10月,总课题组又组织了全校性的“学生学习方式和创新精神”的调查。通过两次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发现了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哪些学习方式?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而积极运用,变成每个教师的具体行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总之,调查研究工作,既为课题组组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又为校长、其他领导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3)教学、教历研究

课题组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相互取长补短。提倡撰写优秀教学设计、课后小记、精彩片段评析、教学论文等。课题组成员争取每年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1-2篇文章。

我校教科室还会同各课题组组长,学习贯彻市教研室《常州市关于课题研究的管理办法》,讨论制订了《雕庄中心小学课题研究活动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把上述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实践确立下来。具体内容包括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教历研究、成果提炼等制度,明确各类研究活动时间安排、内容、要求等,初步构建“校长室—教科室—各课题组—子课题组—各组组员”研究网络,形成有效工作流程。

3、整合研究与教学以“求真”:

课题研究流于形式的最大原因是课题研究方案讲一套,课堂教学做一套,相互不牵连。要把两者有机联系起来,必须明确两个问题:1、自身研究内容与自身学科教学实践的内在关系是什么?2、准备以怎样的方式到课堂教学中去探索这种关系?整合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每个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教学观。

⑴开放的“40分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运用,总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在当前,我们搞任何教学研究都离不开40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改变原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只有改革课堂40分钟的教学。我们认为要做到“开放”的40分钟,这里有三点:一是“开放”知识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设计开放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亲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使学生围绕中心主动地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开放”学习方式的选择使用。我们知道,学习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喜欢并适应的学习方式也不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在一节课中,在主动接受、主动探究的前提下,允

许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对触觉学习者、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可以做实验,可以自己阅读看图片资料,可以听讲并互相讨论……总之,在一节课中,可以有各种学习方式共同存在,相互影响。三是“开放”作业的设计。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作业,但大多数学生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老师布置作业也大多是书上的第几页上第几题,这样的作业周而复始就使学生于被动中疲于应付。因而,在课堂上要开放作业的设计,改变一成不变的写写算算的作业形式。总之,开放作业的设计,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要让课堂上“完成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

⑵学科“互动”:在小学阶段,各学科分得还是比较清楚,学语文与学数学仿佛没有多大联系。其实,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学科之间彼此影响是互动的。特别是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每一种学科的设置,都是提供并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激活学生在其他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因此,我们要站在学习方式的高度来看待各学科教学,各学科也在学习方式的使用中找到共同之处。

⑶“跳”出课本来学习: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在学校摄取的知识或信息是相对缺乏且狭窄的,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本来学习或者说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里的途径有许多条,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开放型的作业练习,还可围绕某个主题让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依靠阅读课外书、上网、上图书馆等获取更多的信息。

4、整合校内外环境资源以“求善”:

⑴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这里有二点:一是充分利用电脑互联网,使学生通过上网实现交互式学习,学到比课本更新、频率更高、速度更快的知识、信息,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让学生通过在图书室查阅资料,自己阅读课外书获取更多的信息,而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从一方面也改变了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⑵丰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方式的形成,除了课堂上40分钟的培养,也离不开在学校除了上课外的其他时间内的确立养成。作为学校,我们能做到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尽快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活动既指每一学科设置的活动课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的必要时间、空间;另一方面也指在校内开展的一切主题活动、兴趣活动等;这一切校内的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锻炼的载体,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确立自己最合适的学习方式。

⑶优化家庭环境。通过学校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会等渠道,沟通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带动家长转变观念,建立“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育人原则,优化学生赖以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

⑷构建新型的活动课程,在活动中转变学习方式。

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校外活动时间,自主地搜集感兴趣的知识信息,发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判断和积累。学校利用说话课、班队课围绕一个中心,或天文地理、科技动态,或国家大事、社会见闻,或校园现象、身边琐事,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构建一种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智能训练于一体的新型活动课程。

四、研究初步成效: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多元: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转变学生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创新性、实践性。

1、主体性

课堂上与教师大胆对话、提问质疑,学习中与同学热烈讨论,互相交流。讨论课堂外的活动编排和设计;家庭里整理房间,实验制作……处处留下学生探究的足迹。

2、合作性

课堂上小组学习的方式,被普遍采用。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合作。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内引向课外,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情境,或收集、或调查、或实地考察……在不断的磨砺中,培养相互支持、配合的合作精神。

3、创新性

各学科教师在领会课题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各学科加强渗透,综合协调,互补互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发散思维”过程,课堂教学不在于追求“标准答案”,而是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寻找分析问题,使之养成多侧面、多角度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佳方法的习惯;学会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去体验、去猜测;掌握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结果的策略;获得在学习中体验、探究、冒险,提出新的想法,对失败和挫折的无所畏惧,尝试新事物后的喜悦等情感。

4、实践性

积极创设实践情景,从教学活动(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实验教学(学科实验、艺术创作、课外阅读、科教活动等)、课题研究(课外制作、小发明、研究性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少年军校、社会调查、义务劳动、慰问军烈属)四个层面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环节。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获取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实践情景中获得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经历创造性劳动的体验中获得创新精神和品质的培养。

(二)课堂的生命活力不断焕发

1、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高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真正使我们的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积极探索各学科全新的教学活动。

如语文学科探索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数学学科探索生活数学、有价值必需数学的教学活动;英语学科探索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思想教育探索从儿童生活出发,创设活动情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艺术学科探索以自主表现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语文学科而言,实践“出示目标,引导自读——聚焦重点,多元训练——质疑问难,延伸拓展——观察体验,研究实践——成果展示,交流共享”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初步理解词句,读通课文入手,选择听说读写的训练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提问,筛选、整理、选择课题,制订学习方案。在课外开展研究性、观察性、体验性、实践性学习活动,并以文字、图片、照片、录象、录音等形式体现学习成果,利用演讲会、研讨会、辩论会、课本剧表演、信息交流会、竞赛、欣赏、出手抄报、歌咏、幻想等活动形式交流。

又如数学学科,以“沟通生活联系”与“丰富探索性学习活动”为抓手,实践“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课堂教学。以故事、活动、游戏、动画等再现生活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解题欲望,确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猜想,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组织操作实践,解决问题;模拟生活情景,巩固学习所得,补充相关内容;拓展学习时空,

设计活动,实践探究,培养应用能力;开展数学活动,交流学习成果。

自然科学学科其研究与实践内在的关系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的探究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由此,我们围绕这种关系,分别在三、四、五年级进行“生疑-自主(小组)学习-交流-再质疑-再交流“、”质疑-研究性学习——交流”、“质疑-探究性学习-交流”等教学流程的探索。

(三)教师科研潜能得以开发。

一方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其核心是教师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因此,转变学习方式,不应仅仅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应内含教师自身学习方式的不断转变。理论学习方面,引导教师做到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自我感悟和交流研讨相结合。学习形式有个案分析、案例评析、填写活动卡等,促进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渴求、学习、消化吸收。在常规工作方面,认真开展好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备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变教案为方案,变执行教案为试行方案,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所有集体备课的内容都可以上研究课,提倡教师上课后写小结,听课后写案例评析。另一方面,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充分认识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离不开教师对当前先进教育理念和认识的提升,更离不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参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较大提高,我校现有市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学科骨干教师4名,分别担任课题管理、组织工作,加上学校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氛围的初步形成,都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学校的办学特色初步凸现:

我校坚持“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上一级学校、家长、社会各界对我校也有较高的赞赏。2001年12月,《常州晚报》刊登《雕庄中心小学素质教育结硕果》,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2000年通过省教委实验学校视导评估,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年相继获得市“省体卫工作两个条例优秀集体”、市“示范图书馆”、省“少先队红旗大队”、市“少先队现代化示范学校”、“市教科研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教师围绕“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撰写论文四十多篇,在全国、省、市各类教育杂志上分别发表、获奖。其中不乏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教学研究》、《小学科学教育》等,各有1人次获全国

一、二等奖,5人次获全国三等奖,4人次获省二等奖,4人次获市一、二等奖。涌现出在市级公开课堂教学教学评优活动中获二、三等奖教师3名。另外,共有五十九篇学生作文、小论文获奖和发表,我校学生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国际青少年书画赛”金奖1名,银奖2名,获“全国科幻小说大赛”三等奖1个,获市少儿基本体操比赛第二、四、六名……以上成果,起到较好的实验、示范作用。

五、问题与讨论:

1、在“转变学习方式”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表现为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是否适当,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学习水平是否高效,学习效果是否良好。教育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更要满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求。让转变学习方式不成为一句空话,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于课堂、校园、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教师乃至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涉及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转变,还是“有限”转变,取决于学校所在地区的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包括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只有在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下,学习方式的转变才会水到渠成。

3、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参与研究的教师队伍,加强培训。进一步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素材,并鼓励他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创造出结合学校实际且具有特色的教学路子。另一方面,我们还将着力开展如何培养学生选择、运用学习策略能力的研究,开展如何实施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评价的研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创新新形势下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创新新形势下发展模式.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症结性”问题。10年前,“九五”计划提出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取得根本性转变,重外延、轻内涵,重速度、轻效益等情况依然严重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是“十一五”期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中把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强调,我们今天“发展”的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就产生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的问题。原来讲的发展是比较狭窄的概念,把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发展,进而又把经济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主要是看GDP这个指标。这种传统发展理念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 “十一五”期间之所以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作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相当严重,原来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在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成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丹尼斯·米都斯(DennisL.Meadows)教授等在《增长的极限》中就警告世人,受资源约束,增长是有极限的。最近,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在讲到亟待解决的八个突出矛盾时,把“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列为第一位,是意味深长的。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家发展战略角度考虑,要打破这一战略瓶颈,必须要在增长方式方面找出路。二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下一步怎么走?不能按照西方和东方国家老的工业化思路走,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污染比较小、各种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三是我国在未来新时期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逐步与国际经济交融到一起,加上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崛起,这两个潮流同时涌来,给我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 我们深知现在中国的竞争力在国际上排序不高,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如何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新发展模式的角度看,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战略性措施。一是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产业依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三是重大举措: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制度支撑:推进体制创新,在开放中获取尽可能大的比较利益。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和世界,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动力源泉。通过对先进生产力发展若干规律性现象的研究,有下列5点认识:(1)科学发明——技术创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笔记与重点总结

第一章思维与创新思维 思维: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思维定义的三方面:①思维是人脑的技能②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 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思维:思维是人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思维是促成人的行动的决定因素;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本质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和内隐性 思维的功能特征: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思维功能特征之间的关系:思维的逻辑性是基础功能,批判性是触发功能,创新性是超越功能。思维的逻辑性支持思维过程测进行。思维的批评性促成思维的发散和跳出常规。思维的创造性使我们超出常规、实现超越。 思维的分类:①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②收敛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③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④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思维的历史发展线索:经历了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四个历史时期。从一般性思维到创新思维: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引发了对创造的认知基础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成果首先应用于美国工商界?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创新技巧、创新能力测量,推动了美国创造性思维教育 中国思维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思维,并力图建立一门跨学科的思维科学?20世纪90年代,创造性思维首先受到工商界的重视,同时,为了适应对国民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势,创新思维的研究和教育也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创新: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创新的表现方式:①新产品和新服务②老产品的新用途③新的研究方法④新观念和新理论⑤纯粹的思想结晶 创新定义的四个方面:①创新是一种超越②创新是一种独创力③创新是一种扩张力④创新是一种智慧力 创新的特征:智能性、社会性、团队性 创新智能特征的2个方面:①创新是人类智能活动的产物②创新的智能性扩展了我们对创新的认知范围,让我们领悟到还可能有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 创新社会性的三个方面:①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②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③创新具有竞争性 创新的种类:(1)按领域分类:①科技创新②社会创新③人文创新(2)按主体分类:①个体创新②团队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 创新思维含义的两个方面:①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②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创新思维的本质:创新思维的超越是无止境的,创新思维中的异质增加过程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就是在这样无止境的思维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完善自身。 创新思维的自身超越:创新思维首先是对自身障碍的超越,超越我们的心理障碍,超越于我们既定的思维模式。 ①超越思维的惯性②超越思维的惰性③意志的超越 创新思维的境界超越:创新思维需要对思维对象、思维对象条件有所超越。①前提超越②逻辑超越③关系超越

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改新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 武震武清区河北屯中学(301704) 论文摘要: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一文,作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紧密联系初中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亲历亲为,论述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才能使学生由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进而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本文以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采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为论述重点,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1、恰当运用讲授法教师要注意“精讲”学生要有自学、讨论。 2、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教师要提炼“问题”,活化教材,整合教材。 3、讨论教学方法的运用由拟定题目、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小结评价四个环节构成。 关键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论文正文: 学习方式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意味着提升思维方式、提升生存方式。使学生由成为学习的主人到成为生活的主人真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可见,转变学习方式,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共存且互动的的关系。如教师频繁地测验,频繁的评价会使学生更易于为了功利目的而采用深层次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深层次的教学方式,则学生倾向于采用深层次的学习方式。所以,改变学习方式,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采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呢? 一、恰当运用讲授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的方法大本可以分为讲授法和发现法两种。发现法在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深层次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往往有很好的作用。但它们都有一个缺点就是教学时间较长。因而,不能单一地运用某一种方法教法。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意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那么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讲授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效果呢? 1、要注意“精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该讲的讲到位,不该讲的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 (1)讲知识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知识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而知识结构揭示了概念间、原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所以学生明确了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顺利地进行。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掌握地越扎实、越深刻就越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对新问题、新情况的适应性也越强,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强调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如学习“分子和原子”内容时,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一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改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3.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学习方式转变的开题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学习方式转变的开题报告 篇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在我校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之际,我们课题组开始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课题研究。研究历程中,我们本着以校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解决学习问题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个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着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扎扎实实的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研究情况小结如下: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内容,完善课题理论准备。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一、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组织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均是中心校领

导、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或者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组,不但认真制定课题阶段研究计划和研究策略,还具体参与到研究当中。对于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的课例从备课、上课、反思、评价等各方面均全程进行指导,带领全体教师执着地追求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课题组还规定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与课题相关的科研论文,上交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例。对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教师,还要求他们学成回来后进行书面汇报、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共享学习收获,转变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为教师们指明教改的方向。为拓宽教师们的教学视野,促教育与科研能力同步提升,学校还有针对性地订阅和购进了一些科研刊物和课改书籍向全体教师开放。 二、认真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 在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科研与教研结合起来,力求实效。我们的课题组主要开展以下系列工作: 1.课题负责人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2、组织培训课题研究的教师。利用网络、专注自主学习,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积累业务知识,并做好业务笔记。 3、开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活动。制出学习方式

创新方法与创新思维课期末论文

创新方法与创新思维课期末论文 论述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造个性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对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有必要更有责任去充分了解创新思维,学习创新方法,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迎接新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承担新时代新任务做好充分准备。在此,这篇文章讲主要从定义,方法及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几个方面来论述创新方法与创新思维,并重点介绍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造个性。 关键字:创新、方法、思维、途径,创造性思维、创造个性 正文: 一、从理论上理解创新方法、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一)何为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不只是发生于组织之间的某种事,而是组织以外的一种变革。创新应以它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创新在,商业,技术,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二)何为创新方法 创新方法则是人们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各种途径与手段,并在时间过程中不断更新与进取。 (三)何为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因此既有一般思维的基本性质,又有其自身特征。与常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而这些特性的产生在与巧妙地发挥了人脑思维的潜能,特别是与右半脑的功能密切相关。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四)何为创造个性 创造个性是指创造者在从事创造性活动中,在行为、作风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创新思维,创新角度和创新方法,这都是创造个性的具体体现。 二、主要创新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及创造个性 (一)创新方法 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论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只有突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其他方面的创新。所以说理论创新是其它一切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在旧理论体系的禁锢和束缚中,就谈不上其它方面的创新。

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苏省育才中学顾谈明 [关键词] 新课程、学习方式、发现学习、课堂调控技巧 一、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与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总体上看是符合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达到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 有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为了上好新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他们看来,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课堂效果就越好。他们花了不少心思,精心制作大容量的课件。课堂上,教师成了“一指 禅” ,从头摁到尾。一会儿用Powerpoint 展示这个片断,一会儿用Flash 来呈现那个材料,不断切换,忙得不亦乐乎。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但事实上,学生在这样课堂上,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干扰过大,对知识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思考。学生等于和机器在交流,很少与老师有直接的情感交流。虽然有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是,一堂课结束后,再看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教师又教给了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教学目标、学习效果究竟怎样,往往教师自己也不知道。 为了突出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中心,有的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或表演等活动,但因讨论时间可能过短,或者之前没有让学生作好准备,结果使讨论毫无目的,缺乏实效性;表演过后缺少必要的点拨。这种讨论或表演只能属于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点缀,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白浪费时间。 有的教师为了强调情感教育,强调学习方法,倡导欣赏教育,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呵护得太多。学生虽然得到了快乐,但失去了一定的压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以上这些所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是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表面的特征,其内在实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教学时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与学的途径、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到我们的英语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跟上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理念。为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1.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于色彩鲜明,动感性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比如在讲到去野餐那个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张贴上了很多的食物,并画出了一个野餐垫,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到一个野餐的氛围当中,学生都很想积极参与,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来进行对话 2. 巧设疑问,激发求知。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

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把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上花点心思。 3. 体现民主,语言激励。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产、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因此,我京城创设情境,重视语言激励,给每一个学生都到台上来“试一试”的机会,采取只要“试一试”就会得到一个小贴贴的激励手段。 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语言课堂上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探讨、研究的空间。 三. 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旧模式教学中,学生自身存在的种种消极心理,如胆怯、从众、自卑等,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活动。要培养学

OECD国家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与教训

OECD国家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与教训:某些 特征和政策 杨春学 2013-05-13 16:43:49 来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12年12期 【内容提要】OECD国家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增长方式的两次转变,虽然各国的各类具体政策有差异,但其基本的机制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政府巧立法规,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激励;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功能,有效促进R&D 及其成果运用,实现产业结构的自然升级。虽然它们的第二次转变付出了较大的成本,但这种成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德国、日本和美国企业部门控制污染的资本支出最高时也只占工业投资的4%~5%。 【关键词】增长方式/R&D体制/产业结构/激励机制 最早提出“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的是前苏东国家,但直至它们的体制崩溃,也未能实现转变。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一直强调转变增长方式,但迄今为止,仍未见显著成效。OECD主要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种问题,却较顺利地实现了转变。对我国政策的制定来说,如何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国内已经有不少文献来讨论这个问题,但几乎都没有在时间序列上明确区分增长方式转变的两个阶段,即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从集约型向环保型或“可持续”增长的转变,而且,仅仅只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是否超过50%作为“转变是否实现”的衡量指标。这就不仅误解了增长方式转变的复杂性,而且也导致这些文献在讨论政策问题时的时间错位。

一、OECD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 (一)第一次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 如果以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农业产值的比重作为指标的话,发达国家早在第二次产业革命结束时(20世纪初)就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确切地说是进入“初级工业化社会”。这种工业化社会是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基础的,虽然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明显,但却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以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为基本特征。如果以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来衡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话,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发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高级工业化社会”。这是一个已经彻底完成制造业的重心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的时代。 对这两个工业化阶段的增长类型的差异,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神门善久利用美国和日本的生产率增长核算资料,进行了较精细的说明。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资本一劳动比率的增长率超过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意味着资本一产出比率提高较快;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大小于资本一劳动比率增长(即资本深化)的贡献,例如,1855—1890年,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的贡献仅为36%,日本1900—1920年的同类指标仅为11%。到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超过资本—劳动比率的增长的贡献,表明集约增长类型的形成。例如,1929—1966年,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的贡献达到78%,日本在1958—1970年间的同类指标达到54%。[1]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与依据。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要把40分钟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地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目前,县教育局提出了“先教后学,创造高效课堂”的总体要求。我县教育局高瞻远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素质教育。县教育局的明确工作思路为我们的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可靠的工作背景,为我们铺展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重在“开展高效教学行动”的行动研究,其主要目的有:一是根据我县课堂教学的推进“先教后学、创造高效课堂”的总体要求,逐步转变教学理念,研究讥效教学行动的手段、方式方法和工作策略,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二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在自主与合作上动脑筋,在学习方法上深探究,在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上找契合点,使之科学有序的向前推进。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研究,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高效教学模式。这些新模式的行动研究对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此同时对这些新模式的评价和体系建构的研究将会丰富、完善、发展现有的高效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经过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基本经验的升华,不仅对指导本校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他人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研究现状 1、国外高效教学的研究:在1972年美国的乔依斯与威尔的《当代西方教学模式》、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及发现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兰布德、布莱克伍德等提出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及保加利亚洛扎洛夫创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中,对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研究都有涉及。特别是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优选法理论,为世界范围内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以取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国内高效教学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课堂教学要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的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成为时代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指导下,各地对高效课堂教学也有所研究,其中以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成果尢为突出。以上这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研究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但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尚不够具体深入,亟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如何实现“先教后学,创造高效课堂”这一模式,很值得我们去探索。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 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

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及实践研究报告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 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

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别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合理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

(19号)浅谈新课程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正文: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一致。因此,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模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缩影。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市课改的逐步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出来的新课堂,会深深地体验到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师生的角色正在发生大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为丰富而个性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习惯得到了真正的培养;课堂效率普遍提高,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一、新课程倡导师生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思想上的支持与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 1

(国际贸易)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国际贸易)贸易增长方式 转变

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于改革开放经历了1/4世纪,特别是入世后于更大范围内利用参和经济全球化上带来机遇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增长速度,令国人自豪,也使世界惊叹。然而,于我国对外贸易领域中,近年来却频繁发生贸易摩擦,遭遇各种贸易壁垒,出口环境日益严峻。面临这壹新形势,如何能保持我国外贸的持续增长.是壹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壹、中国外贸的快速增长和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增强了吸收外资的能力,我国已连续12年吸纳外国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家,吸收外资累计超过6000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外资企业直接吸纳了2400多万人就业02005年外资企业完成制造业增加值占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27.8%,纳税总额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8%。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和设备。仍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投资和贸易的融合和互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出口的重要动力,目前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5%之上。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1978年中国的出口、进口、进出口总额分别只有97.5亿美元、108.9亿美元和206.4亿美元,于世界贸易格局中举足轻重:至2005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4220亿美元(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进口6600亿美元),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三大国。27年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9倍之多。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至2006年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跃居世界首位。

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题目: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 095班 姓名:耿大珊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其次,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旧的思维定式。 再次,要善于转化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 关键词:发散思维主要包括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征。 1、敏锐性:敏锐性是指观察事物的敏感度,具有发现事物的缺洞、需求、不寻常及 未完成部分等特征,且能根据这些特征敏锐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思维反应灵敏、迅速、畅通无阻,能 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会感到束手无策,而是思路畅通,思维敏捷。 3、变通性:变通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不受现有知识和常规式 的束缚,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能从一种思想转换到另一种思想或是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解决同一个化学问题。 4、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发散思维的方向要新颖独特,能够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 观念去认识事物,思维的结果具有新异、独到的。 参考文献:《创造教育与高级思维能力培养》作者:芮仁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作者:周耀烈浙江大学出版社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作者:黄华梁,彭文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各个方面的创新,例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等等,创新就是发展。要做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关键还是人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没有人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提高,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只能是空谈。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就需要加强我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一个人如果他经常能发现很多问题,那他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就很活跃,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就一定能取得大的成就。牛顿正是在极普通的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正是在极平常的开水蒸汽冲动壶盖这一现象发明了蒸汽机;有的人正是在住院治疗中观察了医院墙壁上的一张世界地图才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还有的人正是观察了杯子落地摔碎的大小块多少,硬币反复抛出落地后正反面各出现的次数这些现象提出了概率论,等等吧。 这些现象都是极普遍极普通的事情,我们大多数人都熟视无睹,而那些问题意识强的人,却对这些现象产生了疑问,在这些疑问的驱使下,他们发现了一些客观存在的规律,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创造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为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旧的思维定式。 所谓的思维定式就是思维习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思维定式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书本定式。 读书对人有好处也有坏处,书本读得多了,有些人就成了书呆子,平时遇到一些事情,他们就会想到某某书本里是怎么做的,于是就照本宣科,绝对地去按书本讲的去做。我们讲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就是这类人。 二是经验定式。 有些人在办事情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把以往得到的经验绝对化,完完全全按过去的老经验办事,这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者。 三是权威定式。 一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迷信和崇拜一些权威人士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完全遵照权威人士的方式方法去做。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就必须突破这三种思维定式框框的束缚,在办事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方式要,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确保采取正确的思维方式。

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策略 (遂宁中学本校区语文组何勇 629000) 摘要:课改进行一年多了,但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认识上、操作上的误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要么上的是课改新教材,用的还是原来的老教法;要么是误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理念,把一堂课上成了活动课、讨论课、表演课等,整堂课貌似热闹,但学生学习方式没有得到任何改变。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的学习方式转变呢? 一、认清原有学习方式的利弊 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一是靠书本,二是靠实践。长期以来学生为了“应试”,学习的方式就是以书本为主,一提起“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在课堂上更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材,很少布置如观察、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上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没法获得直接体验。 当然,原有的接受式学习也不能一概否定,其优点如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等是否应继承与发扬,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善于抓住主客观条件,把接受式学习变为有意义的学习。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追求外表形式的变化。忽视学习方式的本质,放弃传统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把“满堂灌”变成表面的合作、探究之后,反而成了“满堂乱”,把旧有的比较“扎实”的教学,被大“杂烩”的虚假合作、讨论活动所替代,转变学习方式只会成为空话。只有辩证思考,认清学习方式的利弊,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定义: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解释: 一般指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数量型增长方式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致使经济增长质量低,效益差和结构失衡;质量型增长方式则改变这些弊端,注重经济增长中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 特点: 质量型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和要求,但也具有一些基本特征:(1)经济增长效率高,主要表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贡献率高;(2)国际竞争力强,主要表现为产品及服务的质量高而成本低;(3)通货膨胀率低,即通货膨胀低于经济增长率,或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程度小;(4)环境污染程度低,即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污染面小和污染率低。 经济增长的质量取决于整个经济中的投入质量、运行质量

和产出质量。投入质量包括投入生产的物质资源质量和人力资源质量,前者是指生产资料的装备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品质状况,后者是指生产人员的文化水平、专业能力以及熟练程度。运行质量主要包括生产技术水平、微观和宏观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关系等方面。产出质量主要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成本水平以及结构状况。投入质量、运行质量和产出质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经济增长连续性,产出质量既受投入质量、运行质量的影响,反过来它又会影响投入质量,改善运行质量,来达到提高产出质量的效果,并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 区别: 从经济增长推动的方式区别,数量型增长方式一般都是由高投入、高消耗推动的,是一种消耗型增长方式;而质量型增长方式则是由劳动、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技术进步、资源转移、规模经济等因素形成的动力所推动,是一种效率型增长方式。因此,从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由消耗型增长方式向效率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不同角度出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有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或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之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