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第一课时

农业第一课时

农业第一课时
农业第一课时

必修二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一课时

学案编号:X09 使用时间:2015年4月9日 编写:王翠平 审核人: 王志勇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熟练记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某地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分析

【基础知识】

1、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 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具有 、 和 等显著特点。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以及 等。

4、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古代, 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随着社会进步, 和 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知识点拨】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

①气候——光照、热量(温度)、水分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光照——我国青藏地区、西北丰富,四川最少。

案例:新疆的瓜果含糖量大,特别甜是由于新疆的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较大。 热量——低纬比高纬丰富,我国南多北少。影响作物的复种指数(耕作制度),

案例:我国海南岛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而东北地区只能一年一熟。 水分——降水多的地区丰富,我国东南多,西北少。

案例:⑴制约青藏高原地区河谷农业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河流。

⑵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光照;制约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的主要因素是灌溉水源不足。

②地形——平原—耕作业(种植业),山区—林牧业,丘陵地区—缓坡修梯田,陡坡发展林牧业

(防止水土流失),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山区发展立体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因地制宜的利用低洼的 地形 发展了基塘农业。

③土壤——不同的作物适宜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中种植。如 茶树:适宜在我国南方酸性红壤中生

产。

④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即主导因素),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二、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最终决定农产品的类型和规模。如大城市郊区的乳畜业,花卉、蔬菜种植等, ②政策:影响、干预农业生产。例如,政府用财政补贴维持农产品价格等,有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交通——商品农业必须考虑此条件。因此类农产品保质期短,易腐烂变质,如花卉、奶制品、园艺业等需要考虑接近市场和靠近交通线。 三、技术条件:

冷藏、良种、化肥、机械等。如发展蔬菜无土栽培需要技术做为保证。

【案例剖析】

1、阅读课本P.58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有哪些区位优势?并对寿光蔬菜生产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⑴区位优势: 自然条件:光照充足,雨量适度,地下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①蔬菜生产历史悠久;②便利的交通条件(水陆交通便利);③劳动力丰富;

④政策支持;⑤发达的通信;⑥国内外市场广阔。

农业技术条件:农业技术的革新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促进了蔬菜生产的发展。 ⑵合理化建议:①坚持以质取胜,不施或少施化肥,多用有机肥,发展有机农业;不用或少

用农药,多用生物灭虫,发展绿色农业。②发展科技,提供更多品种、更好品质的蔬菜,加大对蔬菜的深加工。 ③广泛收集市场信息,积极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习惯、生活习惯,准确把握市场信息。④推行专业化生产,形成产—供—销—服务—信息网络。

2、判断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

注意: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等。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值大小。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棉粮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

方便的地方。

【巩固练习】

1.2009年中国大蒜市场价格暴涨,许多农民打算在2010年扩大大蒜种植面积。由此可见,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

A.气候

B.政策

C.地形

D.市场 2.海南省可以种植三季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降水丰沛

B.热量充足

C.土壤肥沃

D.地形平坦

3、读下图,该镇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请在A 、B 、C 、D 、E 五地安排这五种农业,并说明理由。

A 布局 ,理由

B 布局 ,理由

C 布局 ,理由

D 布局 ,理由

E 布局 ,理由

A 地发展养鱼,因为A 是水库。

B 地发展果园,因为B 处地形为丘陵,适宜发展经济林业,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

C 处应发展乳牛业,因为乳产品容易变质,应选择距离市场(即城镇)较近且交通便利(靠近主要公路)的地方。

D 处应该发展花卉种植业,因为花卉需要保鲜且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单位产值高,付租能力强,所以应该选择有水源且离城镇近的地方。

E 处种小麦,因为E 处地形平坦,面积广阔,有河流灌溉,距离城市远,地价低。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第一节农业第一课时

1、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 3、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4、我国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5、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农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新的农业基地。 1、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 3、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4、我国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5、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农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新的农业基地。 1、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 3、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4、我国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5、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农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新的农业基地。 1、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 3、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4、我国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5、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农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新的农业基地。 1、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 3、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4、我国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5、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农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新的农业基地。 1、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 3、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4、我国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5、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农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新的农业基地。

我国农作物分布

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 (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 (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其他作物 (1)高粱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 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

高中地理必修3 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 第一课时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了解东北地区的基本概况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6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①__________三省和②__________东部。 2.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 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④____________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_______ ___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________、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________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____________和⑩__ ______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______平原、?______平原、辽河平原。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__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 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第一节农业第1课时 教案

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 布 课时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2.知道农业的含义和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 3.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理解我国农业的东西和南北差异。 4.依据地形气候等知识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地区分布规律。 5.据图掌握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和主要农作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教师(展示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同学们学过很多类似的古诗,这些诗歌反映的是我们什么产业。 学生:农业。 教师:同学们看看周围有哪些物体用到农业产品。 学生:衣服、课桌、书本等。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农业,了解农业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及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导入二:教师(展示不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图片):同学们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讨论图片反映的这些产品哪些适合在本地发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讨论为什么不适合有些产业的发展。 学生讨论:地形、气候等。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农业,了解农业的重要性,能够在一个地区安排合适的农业类型。 二、推进新课 教师展示教学目标。 学生分组运用齐读、默读等形式认定教学目标。 (一)农业与我们 教师:我们刚才知道了我们周围的很多物品都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农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呢? 学生:生物。 教师:对农业的劳动对象就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其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0、91页图文资料,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列举自己知道的相关农业类型的产品。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举相关农产品。 (成果展示)

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课后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下面是我国某两种农作物优势产区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A.①大豆、②棉花 B.①甘蔗、②油菜 C.①油菜、②大豆 D.①棉花、②甘蔗 2.我国有四大牧区,它们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共同特征是() A.湿润、半湿润的平原,水源丰富 B.河湖众多 C.降水较少,有广阔的天然草场 D.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 3.某外商计划在南方投资建制糖厂,从原料来源考虑,他可在下列哪一组省级行政区域中选择厂址?() A.湘、滇、蜀 B.粤、琼、浙 C.闽、粤、皖 D.粤、桂、闽 4.下表是我国某地自然要素统计表。请判断该地所处地区与主要农作物的组合,正确的是() A.山东丘陵——冬小麦 B.四川盆地——棉花 C.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 D.黄土高原——谷子

5.下列各组地理事物中,都属于北方的是() A.旱地、小麦 B.一年三熟、水浇或灌溉 C.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一年三熟 D.水田、油菜 6.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域不但大量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而且还是我国的甜菜种植基地,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黑龙江省 B.湖北省 C.西藏自治区 D.广东省 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提高粮食安全性,稳定粮食价格,我国实施了粮食储备战略。下图为我国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9题。 7.以下四地粮库数量最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甲地粮库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多,粮食消费量大 B.人均耕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C.气候干冷,便于粮食储存 D.自然灾害频发,赈灾粮食需求量大 9.根据我国粮食作物分布规律推测,乙地粮库储备的粮食主要为() A.稻谷 B.小麦 C.玉米 D.高粱 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最适合在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农业是()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第一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我国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尝试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农业作为基础的重要性,熟悉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思考:你能说说歌词中提到了哪几种农业生产类型?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听完这首歌,谁来回答问题。同学发言,导入今天学习的内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二、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农业?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了农业的一些部门,其实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畜牧业。什么是农业呢?多媒体展示:出示农业的概念 师: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规律,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这个问题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谁来说一下?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属于哪个农业生产部门?多媒体分别展示四组图片,每出现一组学生说出属于哪个农业部门。 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我们靠海部分的渔业是海洋渔业,畜牧业。 师:下面来做个练习看看你是否理解农业。 展示练习:判断真伪。 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农业,属于何种农业? 人工养殖珍珠、采矿、打猎、养鱼、造纸。 (二)农业与我们 可以说农业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吃、穿、用都离不开农业,请你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吃、穿、用哪些来自农业? 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家再来看这几幅图片说明分别来自农业的哪些部门。 农业不仅为我们提供吃、穿、用等物资资料也为我们发展工业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你能列举农业可为工业提供哪些原材料么? 师补充:棉、麻、丝为纺织工业提供原料,小麦、水稻、花生、油菜籽、牛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材料;森林为建筑工业提供原材料;森林、皮类为家用品制作提供原材料等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知道农业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下面关于农业地位的说

高中历史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 (3)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_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便于中耕的和便于的收获的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区域农业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范围 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 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 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 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 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 地方。 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2、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 润)季风气候 特点:冬季寒冷、夏温较 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 对农业影响:作物可一年一熟 南北差异: 春小麦、大豆 1000℃寒温带北部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1000℃~3600℃中温带中部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3600 ℃暖温带南部 作物≥10℃的积温温度带地区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P67、69思考? 请说出东北 地区的积温 和降水的变 化?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作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 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 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 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 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 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 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 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 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 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 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 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

第一节 农业生产概述

第一章农业生产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含义、农业生产的实质和特点; 2.掌握农作物的概念和分类; 3.理解作物产量的含义,稻、麦、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4.了解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和合理结构的调整趋势。 教学重点:农业、农作物生产的概念,农作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农作物生产的特点,作物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内容: 一、农业的含义、农业生产的实质和特点 1.农业:是指人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有机体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获取人类所需产品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狭义的农业只指种植业。 2.农作物生产:是指人们借鉴传统经验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栽培管理的一系列有目的的农事活动。 (1)实质:是以绿色植物为机器,将太阳能吸收转化为化学潜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2)特点:①严格的地域性;②强烈的季节性;③农业生产的连续性;④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⑤农业生产的综合性;⑥农业生产的经济性。 (3)基本环节:①植物生产;②动物生产;③微生物生产。 二、农作物的概念和分类 1.作物: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由人工栽培的一切植物。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林木。 2.农作物:是指被人们用来种植的大田植物。 分类 (1)按用途分为 ①粮食作物;谷类作物(水稻)、豆类作物(大豆)、薯类作物(马铃薯); ②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甘蔗)、嗜好作物(烟草)、药用作物(薄荷);

③绿肥与饲料作物(紫云英)。 (2)按特性分为 ①按温度不同分为:喜温作物、耐寒作物、喜凉作物; ②按光照时间不同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日中性作物; ③按水分不同分为:耐旱作物、耐涝作物、沼泽作物、水生作物; ④按C02同化途径不同分为:C3作物和C4作物; ⑤按播期不同分为:春播作物和秋播作物; ⑥按收获期不同分为: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 三、作物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概念 (1)作物产量:是指农作物积累的所有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所收获的总干物质量。 (2)经济产量:是指根据栽培目的所需要的农产品收获量。 (3)经济系数:是指经济产量与作物产量之比。 一般来说,①以营养器官为主要收获物的农作物,经济系数较高;以生殖器官为主要收获物的农作物,经济系数较低。②收获产量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农作物,经济系数较高;以蛋白质或脂肪为收获产量的农作物,经济系数较低。 2.产量构成因素 (1)禾谷类:单位面积穗数、穗实粒数、粒重; (2)棉花: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有效铃数、每铃籽棉重、衣分; (3)油菜: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 (4)大豆: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粒重。 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 1.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 (1)偏重于粮食作物生产,忽视经济作物生产; (2)偏重于种植业,忽视其他四业。 2.合理产业结构的标准 (1)满足人们对各种农副产品需求; (2)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潜力——社会效益; (3)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防止环境污染——生态效益;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习内容】 一、神农的传说(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创制了原始农具。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就是用牛耕种。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所以国富民强,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和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利: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弊: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土地兼并

湘教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四章第一节农业

第一节农业 第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业概念、农业的五个部门及主要产品。 2.知道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3.运用农作物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4.明确我国畜牧业的种类,据图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及其优良畜种。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讨论、感悟理解农业对于家庭、国家的重要意义,进而阐明农业的重要意义和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则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历史、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各种农作物和牧区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综合分析专题地图,并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和讨论来提高学生对概括性比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充分肯定我国农业巨大的发展成就,丰富爱国情感;通过辩证分析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地位,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通过农产品、牧区的分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通过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世界上的地位。 2.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前景。 3.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畜牧业的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农业各经济成分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 方案③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 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为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教学难点: 分析区域的地理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世界有三大产业的划分办法,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服务、交通旅游业等等。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研究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必要。 板书: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 一、分析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因地制宜)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过渡: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怎样呢? 二、区域地理条件及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从图4.1中读出东北地区的边界和范围,进而分析其农业生产条件) 板书: 1边界; 2范围:黑吉辽+内蒙古东部 3位置; 4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不足 学生活动:读图4.2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小结: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学生活动:完成思考题 1.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教案】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6)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