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浅析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浅析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浅析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浅析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我国人民能否真正步入小康社会进而步入富裕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消费增长,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此,要明确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明确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然后理清思路,落实国家措施,采取新的举措,千方百计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关键词:收入来源制约瓶颈解决策略

一、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1、农作物种植,包括:粮食、瓜果、蔬菜;从事这一类的农民兄弟,大部分人仅能解决温饱和日常的花销,而且受到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种植技能、自然灾害底等因素,使得他们的收入已经大不如从前。

2、小本生意、摆小摊。

3、外出务工。

4、水产、养殖业:从事这一种类营生的农民兄弟收入一般来说要优于第一类即农作物的种植,但是有较高的养殖风险,需要有一定的或者是较高的养殖技能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5、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大部分从事的是初级的农产品粗加工,收入也高于从事第一类营生的收入,但是农产品的加工附加价值普遍不高,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资金实力更加重要的是市场营销能力和厂子的组织管理能力。

6、其他。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

1、农产品价格低廉

入世之后,随着我国逐步落实入世的承诺,诸如大幅度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落实对美国大宗农产品进口的承诺等等,对中国农产品的冲击和挑战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对于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生产规模过小而又缺乏政府有力保护的中国农民来说,大量国外物美价廉的农产品的进入,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因素。

2、恶劣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受到干旱、水灾、风暴、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往往是致命的,遇到极端的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农民颗粒无收,全国有很多地区都长期忍受着干旱的折磨,目前干旱的威胁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也是可以有作为的一项。

3、技能缺乏

种植和养殖技能的缺乏,特别是对许多附加值较高的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等技能的缺乏,以及对一些新的品新的种植或养殖方法的掌握能力不足,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较低。

4、规模化、集中度不高

不能形成真正的规模化种植和养殖经营,没有形成产业链式经营,将来的农业生产竞争将是农业产业链的竞争,而非某一项的农作物竞争。

5、相关部门没有尽其所能

农业的行业协会组织不力,没有发挥应有的市场信息、资金、技术、无形资产的集中管理功能。

6、政策落实不到位

农产品市场信息的系统的建设还不到位,相应的销售终端管理也不够规范,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作用力度不强。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策略

1、价格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

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尤其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农产品价格下降是近年来农民来自农业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首先必须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事实证明,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在绝大多数地区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力度,为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提供健全的微观基础。近年来,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有了一定的进展,如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直接从事粮食收储业务的人员大幅度减少。但从总体上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严重滞后,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巨额亏损挂账给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银行带来了沉重包袱。国家粮改政策能否真正落实,还要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国有粮食企业首先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企分开的核心是政企职能分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职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政企不分而又让国有粮食企业行使政府调控市场的职能,就会出现或者市场无法稳定、或者财政难以负担的状况。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政府可通过适当的经济政策来稳定市场,关键是完善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掌握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从近年的情况看,政府收购专储粮对于稳定市场起了很大作用。在市场价格关系理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健全,并能有效地起作用以后,可逐步调减粮食定购量,逐步过渡到只管按保护价收购专储粮。应把现有的国有粮库办成真正的企业化经营的仓库,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法人投资建立并经营粮库,将部分专储粮的储存委托给持有许可证的粮食仓储企业去完成。粮食风险基金制度,是粮食专储制度必须的财力保证,要保证粮食风险基金足额到位。

2、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关键是要作好以下几篇文章:第一,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要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第二,跳出小农业的圈子,做好发展大农业这篇文章。第三,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第四,要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第五,要改变过去催种催收的老办法,把工作重点转到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此外,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保护和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全局性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

3、确保农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努力扩大出口和农产品加工业

告别短缺经济,我国农业增长面临的需求约束越来越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努力扩大农产品需求。

扩大农产品出口是增加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将产生重大影响,从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来看,中国粮食、棉花的价格已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中国蔬菜、水果、畜产品的质量很低,而农产品加工和运销更为落后,"入世"后这些农产品的出口能否大幅度增加是不确定的。目前,我国水果出口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1.2%,蔬菜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也很低。我国花卉种植面积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20%-30%,但出口创汇总额却只有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0.5%。现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能力还极其有限,"入世"以后很难期待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会有很大增长。因为按照WTO贸易规则的要求,国内实行的一些阻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必须废止,例如出口补贴、价格支持、对国有企业营销贷款的支持(贴息)、种子肥料等投入品的补贴等等,都在禁止之列。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政府对国内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余地。"入世"后中国的小规模经营农户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展开直接竞争,后者不仅在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优势明显,并且常常得到政府高额补贴。相比之下,中国农业生产劳动成本虽然低廉,但生产率低下,尤其是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都制约着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为了适应参与

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今后应大力发展优质果、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养殖及加工品的生产;应该利用加入WTO的过渡期,制定投资、技术、价格、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农民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扩大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主要是由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需求和工业部门对农产品原料的中间需求两方面构成的。有关研究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中间需求已超过直接消费需求而成为影响农产品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农业的增长日益依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随着社会需求多样化,农产品加工业将向农业提出生产加工型专用原料的要求。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一些行业在低水平上盲目外延扩张,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滞销积压现象严重。要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作用。金融机构要按照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合理调整贷款结构,适当增加贷款总量。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率,对加工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优惠。支持和鼓励国内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对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自营出口权。最后,要从大农业、大食品战略高度出发,深化农产品加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有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比同等工业化国家滞后24.2个百分点。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积聚的过程,也是城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强化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功能,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劳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重要保障。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在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方面还不适应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健全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

5、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小城镇

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开竞争,从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特别是从提高乡镇企业就业容量的要求看,今后乡镇企业在产业结构上必须实施以下两大调整:一是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下一步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近2/3),而内地的比重则很小,尤其是西部地区只占1/10。乡镇企业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二是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重要内容。目前乡镇企业中80%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很小。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三是要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是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城镇规模过小,城镇功能不健全、不完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偏高、使用效率低下,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受阻、就业门路狭窄。小城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不足成为当前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小城镇发展也面临着体制性障碍,除了户籍制度等城乡分割体制外,土地、行政管理、财税、投融资、社会保障和区划体制等都限制着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在统一规划下,以现有的县城为骨干,同时选择部分条件好的建制镇重点加以发展。必须尽快消除各种体制障碍,使小城镇在户籍、建设用地、投融资、财政、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为小城镇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金融机构要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参与

和支持小城镇建设。国家应在农村电网改造、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斌,张兆刚,霍功. 中国三农问题报告.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 贾大明. 中国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国情国力. 2003年4期.

[3] 张秀英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一版

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对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陈恢忠 一、改善农民的生产经营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生产经营环境由二个部分构成,一是市场环境,二是社会环境。 对农民来说市场环境主要指与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产品价格波动情况。作为生产者,农民一方面要从市场上购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如劳动工具、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另一方面,农民还要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粮食、棉花、油料以及鱼、肉、蛋、奶等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样,市场环境的好坏就会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减。 在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农业生产资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就会加大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的收入。据山东的一项调查披露,我国的几种主要化肥早在1995-1996年的时候就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碳铵、尿素、磷肥95年较94年上涨50%;农药、农膜涨幅也在30%以上,1996年的农资价格上涨小于1995年,但仍高于全年商品零售价总指数8%的上升幅度,农资价格的上涨,使1996年粮食生产成本比1995年上升了51.6%。[1] 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成本的关系表明,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小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或是农产品价格不跌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都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一定增加,然而,这种情况至少当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 为了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家应当调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努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由供给不足所致,那就应当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扶持力度,使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由垄断行为引起,那就应当努力消除垄断,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 市场环境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农产品的售价,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农民的收入增加;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的收入将下降。 实际情况是自1997年开始,我国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逐年下降,1997、1998、1999、2000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指数分别是上年的95.5%、92%、87.8%和96.4[2]。这表明市场环境从1997年开始就变得对农民不利起来,如果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考虑进去,对农民而言,市场环境恶化的时间还要提前2-3年。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 等。 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市场因素。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精选多篇)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精选多篇)第一篇:关于提高农民收入要点的对策探讨 当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努力乡镇企业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种粮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次重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的一贯相关政策,是“三个代表”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迫切要求。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增收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xx村当前农民的收入状况、公害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要采取什么对策、措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本文试作浅探。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冲击主要原因 1、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一九九七年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而粮价一再下降,一九九八年粮食价格是每担三十五银鲈元,九九年是每担五十三元,而二○○○年至二○○二年幅度是在三十六元至十三年四十元左右。这些数字表明,粮价下降的速度快于产量增长放缓的速度。减慢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创收的现象。 2、棉花科技含量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牧区不是抓好,运用新技术改善农产品改观质量、品种,提高价格、提高效率方面做得不够。我镇的山地开发耕作水果优质水果进展缓慢,虽然各级政府及有关党政机关部门对调整农业、农牧区经济结构达成了共识,但如何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遇到了不少外贸难题。由于信息力不从心等服务工作跟不上,出现明显了盲目性和趋同性,造成了农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供过于求,打击了农民参与农业结构,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3、农民收入渠道一般而言,来自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需求量过校农村和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都在减校由于城市国有企业战略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农村实际,分析农民收入现状,深入探讨其症结所在,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对策 一、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事关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首先,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进而实现全国小康。其次,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小,其消费需求增长受到制约,农村消费市场萎缩。农村市场的疲软使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很好落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第三,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保证农村的稳定。第四,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城乡人民的共同富强和工农联盟的巩固。近几年由于农民收入增加不多,使得曾有所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扩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真的会出现两极分化。这显然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不断巩固工农联盟是不相适宜的。第五,农民收入能否增加,事关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巩固,事关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现。只有广大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才能缩小,贫富悬殊才能消除,农村大局才能稳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实。 二、农民收入的现状 1、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79年以来的十多年中稳定快速增长,名义年均收入增幅达14.30%。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却出现了连续4年增幅下降的现象。 2、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持续减缓。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无论从名义收入,还是从实际收入看,都出现了持续减缓趋势。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210元,名义收入比上年增长2.2%,实际收入增长近3.7%,均是近几年来增长幅度最低的。 3、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3年下降,农村总体上已陷于农业减收,只能靠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增收的局面,多数纯农户实际已减收。

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的意义 “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解决好农民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没有9亿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只能是一种愿望,不很好地解决农民问题,农村和农业问题就无从下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农民收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标志。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是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进入21世纪,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收入却没有像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势头那样强劲,农民收入没有显著提高,这样的状况对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将发生负面影响。农民因为是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农民担负着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民收入上不去,肯定影响农民积极性,势必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减少,不仅制约着农民的生活改善,而且制约着农民再生产的投入。从这个角度说,农民收入问题,也是农业生产问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农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每个农民的生产投入水平。 农民收入还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发展经济主要是要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以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显然,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农民口袋里的钱多了,购买力自然增加了,农民愿意花钱了,农村经济自然搞活了。如果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民购买力就上不来;购买力上不去,农村市场就打不开,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才能形成购买力,才能使潜在的、巨大的农村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为工业经济的升级发展创造持续的拉动力量,带动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目前统计部门将农民人均纯收入按来源不同,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其中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是农民收入最主要来源,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呈下降趋势。1990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此后一路下滑,2008年这一比重降为%。由于受到农业结构不合理、经营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今后一段时期,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仍会呈下降趋势。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高,且较为稳定。近几年,虽然由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但二者之和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始终未能超过10%,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不大。 工资性收入即劳动报酬收入,是农民受雇于单位与个人,依靠出卖自己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在非企业中的从业收入;二是在本地企业中从业收入;三是本地常住农村人口在外地的从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

1997年以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使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1985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2007年为%,提高了20个百分点;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仍达到1 85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2008年,在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仍达%。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会不断扩大;随着国家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加强和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力度的加大,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单位工资率会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还会快速增长。我们应适应这一变化趋势,深入剖析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因素,积极为农民工资性收入乃至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农民有了进城务工经商的自由,但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一直存在,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许多企业却把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参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焦敏1,王红梅 2 (1.内蒙古宁城县天义镇财政所,内蒙古宁城024200;2.内蒙古宁城县五化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阐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对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 本思路。 关键词收入;农民;必要性;现状;制约因素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2- 作者简介 焦敏(1974-),女,内蒙古宁城人,经济师,从事会计工 作。 收稿日期2012-01-21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正视城乡收入差距态势,并关注其对全局的影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1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实现农村稳定,也是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密切,社会治安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1.1 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 大市场有效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要扩大 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 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提高农民购买力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2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大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1.3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 追 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经济发展的2个目的:①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②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 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 必须使农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我国对农产品供给目标历来都很重视,而对农民收入目标则重视不够。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推广,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 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2 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2253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6977元,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这些年医疗、教育、农资的支出增长相比,这个增长速度仍很慢。 农民收入中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地区差距上看, 全国50%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中部,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多于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如果从局部来看,基尼系数已突破0.4的警戒线。从城乡差距看,随着1985年后改革重心向城镇转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从农民的就业选择看, 纯农业的收入低于非农业户和兼业农户,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这部分农户基本上是中低收入户。 加入WTO 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 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3 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经济行为能力降低,对收入预期下降, 从而导致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是严重侵犯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影响了 农技服务,2012,29(2):233-235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内容提要: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针对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我们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一篇很大很难做的文章。必须从宏观和微观方面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农业减收。农业收入受"两头"影响,一头是农民本身;另一头是农产品市场。农业减收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现阶段城镇中,住宅、通讯、汽车、旅游和子女教育等新兴消费领域的需求增长很快,而食品尤其是未经加工或只经初加工的农产品需求增长缓慢。二是就业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

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此外,因乱摊派增加农民负担,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 综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 1.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农产品质量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吃饱肚子是第一位的,好吃不好吃,无人挑剔。现在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人们对粮食等农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日益呈现出

在新的历史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研究

在新的历史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研究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三农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及有效供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如何有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紧迫的问题。结合新的历史阶段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应从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效应、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好综合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出发,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可持续增长。 标签:新的历史阶段;农民收入;长效机制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开篇便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①,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②。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无论对我国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是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成效 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14年发布了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为指向的一号文件,对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进行重大部署。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民收入整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趋势,2004—201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36元增至12363元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農民收入总量稳步增长,收入来源结构稳定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整体上保持了显著的增长趋势。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36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6.2%,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④,对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已形成以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为主的收入来源结构⑤,四部分收入构成在这些年均有各自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 2.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在农民收入中占比最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球村、全球制造、全球商品中国制造等大环境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市场空间,也提供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在农闲时走出农村获得较高的工资性收入提供了可能。农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农民通过向单位或者个人出售自己的体力劳动而得到的回报,每年增长幅度都很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资性收入由2004年的998元增长到2016年的5022元,增长约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4.41%。同时,工资性收入在农民

农民负担过重原因与对策研究

目录 1、摘要 (2) 2、体制上的原因 (3) 3、农业生产自身的原因 (3) 4、农村经济体系的不健全 (4) 5、农业生产投入成本的不断上涨 (4) 6、农业人口的流失 (5) 7、教育医疗的投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5) 8、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6) 9、城市的扩张 (6) 10、中央应出台积极财政倾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 (7) 11、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 12、大力发展大力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科技兴农 (9) 1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9) 14、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10) 15、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 (10) 16、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1) 17、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医疗、保险制度 (13)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作者: 摘要: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中国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负担过重的状态,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农业生产自身的原因、农村经济体系不健全、以及对教育医疗的投入不堪重负,并且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等原因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国家首先要采取对农业倾斜的政策,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各项保障措施,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负担、过重、原因、对策。 200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经过60年的辛勤努力,共和国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个方面都硕国累累,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可以自豪地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崭新又充满活力的新中国巍然地屹立于东方大地。60年建国大业,30载改革浪潮,我国在各条战线上的成就都彰显着中国的力量,听之让人振奋。但是,一些影响着国计民生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在我们为胜利而欢呼的时候,如何切实解决这些制约社会发展的难题,已成为现阶段国家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其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建设的日新月异,成就斐然,农业综合简略大大增强,农业生产技术也大幅提升,广大农民从食不果腹,到基本温饱,再到向小康社会迈进,生活较之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难题。农民负担过重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基础牢固了,相应的上层建筑才能稳定。作为在中国人口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农民,一旦负担过重,将会给整个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农民负担过重问题还将是一个政

[收入,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思考 摘要: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当前制约莲花镇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有多方面,本文通过对莲花镇农民收入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分析;途径 莲花镇是厦门市同安区主要农业镇之一,“三农”问题一直是钳制该镇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三农”问题中最核心问题追根溯源是农民收入问题。几年来,莲花镇的农业虽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同期其他行业收入而言,农民收入不仅水平明显偏低,而且增幅也过于缓慢。 一、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二)农民收入增长优势不明显。近年来,一是受农业科技转化率提高影响,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加上国外农副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农产品流通渠道受到严重制约,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二是由于社会消费量萎缩,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农民增收难度增加;三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受规模、地域和市场需求等限制只能带动一部分农民增收,加上基地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等,对农民的普遍增收带动、辐射作用不大,农民收入增长优势体现不出来。 (三)农民收入增收渠道不畅通。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近年提出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来安排农业生产,但面临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可以赚钱和短缺的农产品越来越少,出现了农产品一年涨、二年跌、三年四年全灭绝的现象。加之受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大规模有效转移无法实现,农民收入增收渠道不畅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非农经济收入。 (四)农民收入增加的政策未落实。近年来,虽然中央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生猪养殖户、农民购置农机具等的补贴力度,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由于区、镇财政困难,对农村各种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持续发展,加上由于户籍、医疗、社保和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效果还不显著,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进展。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一)减少农民非生产性支出 当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一定时,减少农民非生产性支出其实质就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大力扶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2010级02班姓名:蒙清新指导老师:邓李林学号:20100342048 摘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如今改革开放的航船已驶过三十几个春秋,中国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本文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内江市的农民收入现状及增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内江市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制约内江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充分说明农民工收入状况造成的严重影响及需要迫切解决的紧迫感。我们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收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农民工收入情况增长问题影响改变 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着郯城人民的命运。30年前,人们住的都是土房,房顶连瓦片都没有,下雨天,人们可就遭殃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有时墙壁也会掉土。还不时听见老鼠窸窸窣窣的声音。人们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穿的都是粗布衣,补丁罗补丁,家里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一直穿到实在不能穿了,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穷,念不起书,都没有上过学校。即便上了学校,一两年也就辍学了。交通工具就更没有了,出门全是步行。小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收割机,播种机,全部是人工,每当农忙时节,你便会看到地里忙忙碌碌的,大人小孩,手操镰刀,弯着腰一把一把的收割,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冒着炎炎烈日,时间就是生命啊,若遇上大雨那一年的功夫就化为泡影了,那时完全是靠天吃饭。现如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也不断优化。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拼搏,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今天,在衣、食、住、行、用等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直接反映了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以来,我国提出的农民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跨入小康社会,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和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农村超市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超市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院(系)××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农村超市营运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分析了发展农村超市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提出了未来我国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双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农民消费观点和习惯、加强超市的管理、低价策略和积极营销、资全筹集、物流配心等营运模式构建的设想. [关键词]农村超市困境及原因具体对策 引言 2005年国家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此我国农村连锁超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村过去有合作社,没有现在形态的超市存在。超市在农村的大环境之下是个新鲜的事物。 本文主要介绍农村超市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前景,农村超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前人已经有过农村超市方面的很多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很零碎,不够全面,很难详细具体说明农村超市遇到的问题及可以采取的相应对策。本文从面对现实出发提出问题,然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未来农村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农村在经济的增长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给超市经营方提出了他们可能面对的农村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相比前人的研究,本文更加详细和准确,对发展农村超市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一、农村超市发展的现状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零售业态, 是上世纪 90 年代引入我国的。到 2006 年,超市的销售额已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5%左右。[1]乡镇超级市场是指设在小集镇或农村人口流动性大的交通便利地带,根据农村经济水平的不同,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及其他商品的自选商店。[2]自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农村超市已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以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消费网络,对繁荣农村市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3]农村具有发展超市的天然条件,随着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购买力的逐步增强,刺激了农村商业流通领域的快速发展。而目前城市的竞争压力日渐增大,许多有远见的超市已悄然进入农村市场。[4]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中国超市发展的起步相比较西方国家起步很晚。中国是个后发展的国家,要想在农村超市方面有所成绩,国家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来#政府积极致力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定了多项惠农措施#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税减免、家电下乡等增强了农民的消费信心。2005年国家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后,各地方也分别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村超级市场的经

浅谈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_0

浅谈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增加农民收入是规划中要解决的规划之一。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通常包括发展乡村企业以增加工作机会,加大农村经济的发展渠道,制定一套账簿的代理制度,对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稳定与规划,将土地带来的效益进行分配,做好对农村的经营管理。 标签: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发展捷径 1 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还是将土地的承包责任制积极有效的推进下去 邓小平曾经说过做到对农业的发展就要实现两个飞跃:实行家庭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从而废除之前设定的人民公社制度,其二就是要发展规模经济,高速适应科学的发展,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与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实现的这两个飞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做好长远发展的准备。 1.1 要坚持实施对土地的承包责任制度,增加农民的积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便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对农村来说,要实现家庭的联产承包的责任制度,继续此制度的施行和稳定,要建造一个有活力、高效率的建设体系,共同谱写美好的生活乐章。 改革开放以后,多年的实践可以证明对土地的联产承包制度是一项特别成功的举措,因为它鼓舞了人民耕地的积极性,更大的带动了农业生产,它使得中国亿万人口的口粮和某些工业的原材料得到了供应,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 1.2 加快对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以及承包工作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阶段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农民对土地的生产和承包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特点逐渐显现出来,各种集约化、产业化以及专业化。对一些小城镇的进程,发展的越来越城市化的农村,乡镇的企业越来越多,发展的越来越快,极为频繁,以及普及开来的农业机械化等等,无一不显示了农村的发展趋势,在稳定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制度的同时很好地实现流转对土地的使用经营权,推动农村的额发展,设立更多可发展的各种企业,增大就业机会,推动农村进步和发展。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在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时候,要防治某些人改变其使用的用途,防治某些奸商损害农民的利益,保证农民的发家致富的道路通畅。 2 有计划的兴起乡村企业以此来带动农村经济 党中央在对十七大的报告中明确:要将三个代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带进

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能否实现的目标,我国人民的核心问题能否真正实现小康社会和小康社会,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消费增长,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此,有必要明确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明确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然后理清思路,落实国家采取的新举措,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看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三农”,那么“三农”是什么呢?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探讨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在农业上,继续加大鼓励政策力度。对耕种大片农业地面积的农民加大资金和物资支持,在农村家庭牲畜方面,鼓励个体户优化规模,尤其增加其养殖技术的培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始终是农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农民出外务工,必然会对其收入结构产生一定冲击。因此,在收入来源上面要注意从农业本身的效能来考虑,这正如“水之源,木之本。”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引导农民参与第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农村的信息不流畅,而且农民群体往往不集中,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用工信息传达、相关技能培训等方面工作。让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参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直接快速的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有一定资金支持自身农业的发展。把推进城镇化与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统筹起来,用城镇化建设来创造就业契机,农民也要抓住城镇化的机遇来增加自己收入,不能把收入来源仅仅限于农业收入上面。

除此之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土地特性,在充分当地土地资源、交通条件、水利资源、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基础上,与大城市或者其它农村进行资源互换,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各方面资源的效能。同时,由于当前一些城市转型,许多从事旧产业的城里人正转变投资方向,或者由于城市土地相对缺乏,尤其像花卉、林木等种植业的投资成本就会比农村的高出几倍。所以,要敢于让出外务工人员把农村的土地信息带到城里去,在相关网站上面积极发布信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外来投资者。这样一来,在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使农民的生活领域拓宽和引起外来人员对农村的新看法,一举多得。 当然,增加农民收入不是仅仅限于单向的考虑增加,还要减少农民其它方面的支出,这也是一种增加收入的有效做法。农民的教育支出、通讯支出、卫生健康等等支出,成为当前一种必然的支出,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农民要让自己子女尽量获取更多知识,于是教育支出反而增加;通讯的遍及,农民每月都会有一部分资金用于这方面;由于长于从事户外工作,缺乏健康保健意识,身体弱,于是在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医疗费用又成为一个问题。这些都是收入与支出的辩证关系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才能找出对策,从而使农民收入有所提高。调查显示,2007年至2010年的4年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年增长速度依次是14.6%、12.4%、7.0%、10.5%,增长速度呈逐年放缓态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速未超过5%。受近两年物价过快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活支出明显加大,导致实际收入呈现前高后低的增长态势。 同时,农民收入差距拉大。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在拉大。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在拉大,近几年由于经营传统农业与从事非农收入差别的影响,农村居民两级分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缺乏劳动力户、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的对策与 建议 按照区委的要求,我们张山子调研组一行4人从7月16日至21日对张山子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并侧重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问题与镇、村干部及部分党员、群众进行座谈,形成了共识。 一、基本情况 张山子镇总面积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939亩,总人口46000多人,辖65个行政村、89个党支部、6个党总支、1624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1276名。在所辖的65个行政村中,一类村28个,二类村30个,后进村5个。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近年来,该镇党委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村级集体经济出现了稳步发展的趋势。据统计,全镇65个行政村,集体资产总值485万元,现有村级工副业项目19个。其中集体积累20万元以上的村有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10 -20万元的村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1%;5万-10万元的村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2.3%;5万元以下的村3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0%;经济空壳村、负债村1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3%。 二、张山子镇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的主要做法 1、落实责任,严格奖惩,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为提高 1 / 17

村干部工作质量,增强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自觉性,该镇建立了党支部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党建和经济工作任务下到支部,责任落实到支部书记,年终按考核实绩进行奖惩。即按照综合得分高低“发票子”,按照表现“亮牌子”,按照能力“坐位子”。乡镇规模调整后对村干部的报酬又作了调整,实行效益工资制,把村干部的报酬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调动了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今年以来,全镇新上工副业项目4个,增加集体积累15万元。 2、突出抓了村级财务的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该镇将村级财务全部收归镇经管站,统一管理,实行“双代管”,村村聘请了人大代表或退休老干部为监督员。对农村招待费、电话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实行限额控制,并制订下发了文件,每年可节省开支20多万元,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增加了农村积累。同时针对各村债权债务严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镇里成立了清欠小组,对帐务逐村进行了清查,使债务问题得到了有效的化解。如西伊家村因87亩土地承包金问题,干群关系一直紧张,干部工作难开展,该村也因此成为张山子镇的后进村。工作组进入该村后,通过对帐目进行认真地清理、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减了负,松了绑。 3、更新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为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该镇组织村干部对市场经济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使大家解放了思想,增强了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