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提挈诺学派

浅析提挈诺学派

浅析提挈诺学派
浅析提挈诺学派

摘要:通过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提挈诺学派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探求提挈诺学派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营造富有地域特点的建筑之路。

Abstract The following paper intends to review the history of Ticino School,and toanalyze the selected Ticino architectures,which is the model combining basic principl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with local culture.

Key Words:Ticino school,Modern architecture,Critical regionalism

2590km ,201882St.Gotthard Mario Chiattone Chiattone Marino Marini Giuseppe Terragni Casa del Fascio Carlo Scarpa Aldo Rossi 11941Rino Tami 2Tami Luigi Snozzi,Livio Vacchni,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瑞士南部提契诺州出现了一批被誉为“提挈诺学派”的优秀建筑师,他们的作品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精练而娴熟的现代建筑语言,充分尊重地域性的环境和文脉,成为现代建筑的基本原理与地方文化结合的典范。最令人吃惊的也在于此,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区域(总面积只

有总人口万),一个瑞士与意大利的边境地区,竟然能够发展起来吸引全球注意力的设计作品和一群正在蓬勃发展的建筑师群体。提挈诺一个地区的名称如何能够成为世界性的建筑学派的象征,这其中的原因和发展历程都很值得探讨和研究。

提契诺州是瑞士南部毗邻意大利的一个省,属于瑞士的意大利语区,位于瑞士与意大利的边境同时也是位于欧洲的中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提挈诺地区处于地中海与中欧多种文化的交汇处。地处阿尔卑斯山南侧的提挈诺地区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人文环境都与北部意大利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提挈诺从地理位置上看更像是属于意大利的,由于同样是使用意大利语,没有了语言隔阂的提挈诺地区与意大利北部的地缘文化交流更为广泛。意大利建筑史上最有名的建筑师之一伯尼尼便是来自提挈诺的小山村,而作为意大利现代建筑策源地的柯莫与提契诺州最大的城市卢加诺只有数十公里的路程。年第一条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打通了隧道,这一延伸了

的国际线路极大的促进了提挈诺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使提挈诺地区与意大利北部的交往更为密切。

从历史的角度看提挈诺地区的近代社会文化发展也受到了意大利各种文化事件的影响。在米兰的提挈诺建筑师就参予了未来派的运动。不过当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回到提挈诺家乡后,就中断了其先锋派的创作而是回到了一种近似于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中。在随后在欧洲大陆专政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瑞士中立国的特殊地位,涌向瑞士的国际移民也丰富了提挈诺地区各个方面的创作(如雕塑家就在米纳西奥住了多年),很多先锋文化和意识形态在五十年代被完整地介绍进来,也收到了热烈的反响。同时就建筑思潮而言,不仅是未来主义,意大利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的许多著名作品就在紧邻提挈诺的柯莫城,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法西斯宫()。而随后的以为代表的威尼斯学派,和“相似性城市”理论的兴起,也不断的冲击着提挈诺的建筑文化。

但是,即使是在如此众多的意大利学派和理论思潮的影响下,提挈诺建筑并没有走简单移植和翻版的道路;而是从关注城市历史地段的形式特征,和对特殊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的融合出发,重新思考如何将地区典型的乡土文化和现代建筑元素相结合,提挈诺建筑师不断思考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建筑之路。

卢加诺的州立图书馆(图)于年完工是提挈诺地区第一个运用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她出自当时还很年轻的之手。通过几何形体的有序组织将各个功能部分连接,通过水平和垂直构件墙体、楼板来分割空间,北面的开窗方式、檐口以及建筑顶部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受到德国包豪斯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而南面大片光滑的混凝土墙体和主题浮雕,又显示出提挈诺地区精湛的工艺和意大利式的浪漫色彩(图)。从这个建筑中可以看出不仅有现代建筑严谨的形式逻辑,也具有浓厚的南方文化特征。在之后的建筑师作品也都具有这一特征,这是因为像2

一、地理历史原因

二、现代建筑语言的基石

关键词:提挈诺学派,现代建筑,批判性地方主义

浅析提挈诺学派

SimplyAnalysisonTiceneseSchool

孙艳Sunyan

Aurelio Galfetti

,

ETH(

)

ETH

Rino Tami Augusto Jaggl Alberto Camenzind

Peppo Brivio, Franco Ponti,Tita Carloni

Luigi Snozzi,Livio V acchni,Aurelio Galfetti,Giancarlo Durisch,Ivano Gianola,MarioBotta

Botta Carloni Camenisch

Vacchni Carloni ETH

Snozzi Galfetti

Rino Tami

1975Ticino21

ETH

Botta

Botta

Bianchi 3

4

Snozzi Galfetti

Snozzi

等提

挈诺本土建筑师均

有在瑞士联邦

工学院学习的经

历,而是德语

区最重要的工学

院,其学风深受北

部德国影响,以严

谨著称的北部文化

在这里与来自南方

的思想产生碰撞,

为提挈诺学派的成

长提供了契机。

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初整个提挈诺地区的文化看上去还像是十九世纪的模样,处于一种未开发的状态,提契诺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相对落后,建设较少,所以当现代建筑在其他地区普及,大型郊区住宅和工业化预制生产住宅楼宇大量出现时,在当地却未能被作为一种正常现象所接受,现代建筑的传入更是晚于一般时间。但正是这一滞后的发展反而给与提挈诺建筑师时间来思考现代建筑的种种弊端和比较各种建筑思潮的优劣,从而创造出适合于本地区的建筑形式语言。

作为提挈诺第一代现代建筑师,

,致力于建筑创作的本土化与现代建筑语言的结合,以一种友善的态度对待环境和历史。随后的建筑师

也进一步继承了他们的这一观点。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提挈诺地区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有着更为广泛影响的建筑师,

以及。这些建筑师不仅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并且后辈的建筑师大多都在前辈建筑师那里工作或学习过。像就曾在和的建筑公司当学徒;

也在那里实习过,毕业后为

工作了五年,之后又和合作搭档四年。这种师承关系也使得很多对地域性建筑的理解得以传承,并直接体现在提挈诺学派的建筑作品中。

建筑师们秉承了等老一代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地方性是指对建筑而言在特殊领域的景观建构的认识。费兰姆普顿称之为批判的地方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全力关注于在特定地区里建筑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场所中的建构。“保持高度的批判自觉性,间接取自特定地点的特征要素来缓和全球性文明的冲击。”“它当然不是简单地恢复某种乡土特色。批判的地方主义实践取决于一种双重调节过程。”提契诺的乡土主义,正是这种坚持自身地域性特点又充分结合现代建筑的语汇创造性的产物。提挈诺学派在年人组于苏黎世的展览——“提挈诺现代建筑”上得以全面的登台亮相,自此提挈诺学派开始引起世界的瞩目。

虽然这些建筑师同属于提挈诺学派,又有着相似的经历,但他们各自对于建筑的处理手法并不完全一致。经常通过建筑来定义周边的空间和环境,更加关注于建筑自身的空间创作。在看来自然环境是一致的,采用最简单的建筑形体反而能与自然环境产生最佳的协调关系,因而圆、立方体等简单的几何形体是他运用最多的建筑形体。相对于外部空间,他更注重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和建造技艺的精准,通过建筑空间的内部逻辑和几何形体的光影,对建筑材料以及建造工艺的把握来体现建筑对历史和传统的记忆。像他早期的住宅(图)依山势而建,简单的立方体主体建筑,通过精致的钢架桥引导入口空间,看似与环境脱离的封闭立方体,却在恰当的地方通过洞口和开窗与自然环境达成了一种默契,这正是建筑师的独具匠心之处(图)。

对于和而言,建筑和城市,与历史文脉或是周边的

环境是密不可分

的。因此他们创作

的目的是为整个地

区注入新鲜的活

力。建筑作为一个

公众事件,对于地

区有着深远的历史

影响,应该考虑到

建筑本身对于区域

过去现在和将来所

可能产生的作用。

善于运用清

水混凝土这种简单

的建筑材料来塑造

建筑形体,与场所

环境进行对话产生

三、一脉相承的传统

四、丰富多样的建筑手法

图1州立图书馆外观

图2州立图书馆的浮雕

图3Bianchi住宅外观

图4Bianchi住宅的桥

共鸣。他的作品涉及别墅、社会住宅、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更是因

小镇的改造项目而闻名世界,住宅就是

小镇中的一个项目。(图)经常是通过建构场所空间的研究来展开他的工作,仔细分析地理、地质和各种自然要素的介入,对自然特征的理解和尊重,仔细观察那些位于陡峭台地上的设计,小路小得仅够满足使用功能;现状地貌改变最少,避免了一般情况下原始基地地貌特征被建筑师完全消灭殆尽。对基地隐含印迹的理解不仅仅体现在选址上,选择的建筑语汇也是通过单一质材来完成。在

住宅的设计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对原有场所空间的尊重。

建筑师

则是从另一个方面思考建筑,以建筑的单元性为考虑的首要问题。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有很强的主题和一致性,都延续了现代建筑大师的理念,像密斯、柯布和路易斯康。他九十年的作品以极简的结构构件来达到极大的建筑表现。洛卡诺的室内体育馆(图),卢加诺的公寓,洛卡诺的公共设施楼和南希的学校。洛卡诺的室内体育馆是极简风格的集中体现,简洁的矩形平面和阵列竖向构件形成了整个建筑的主体(图)。没有任何附加的多余装饰,也没有多余的空间,建筑师将所有功能巧妙地组织在了一个单纯的矩形中(图)。建筑本身体现了一种力度和美感,以最简单的方式直接表达功能和空间组合;运用最少的元素既是结构构件又是建筑构件来创造建筑形体,建构逻辑清晰明确。

提挈诺地区建筑的繁荣历史根源在于经济的增长,提挈诺地区从一个相当穷的地区增长为一个相对富有的地区,社会改革,学校教育,文化的发展都归功于此。这一增长又与来自南方和北方的人口和资金的流动有关。除去经济和文化的依存关系,提挈诺州还幸运的地处于既是瑞士边界又是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作为技术、经济、艺术的结合体的建筑,是文化的放大再现,再现了这种矛盾混杂的现象也创造性的超越了这一复杂的阶段提出了历史性的进步。

今天的提挈诺地区正在向瑞士其他地区借出它的优秀人才(

在任教,在洛桑高等工业学院,和

在日内瓦大学建筑学院)而在年

与及其合伙人在一起创办了瑞士意大利语区建筑学院,来培养更多的未来提挈诺建筑师。学院广泛邀请意大利、西班牙、以及瑞士本土的建筑师前来讲学授课不断促进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重新看待提挈诺建筑与提挈诺学派,会发现他们的建筑作品都有一种对于现代建筑和现代运动弊端的反思和对地域性建造文化的保留。他们虚心学习更早期的现代建筑并将现代建筑元素融会于地域性的建构中,虽然各自的建筑观点不径相同,但在维护地域性和独创性方面却是一致的。

Monte Carasso

Morisoli

Monte Carasso

5~7Snozzi

Morisoli

Vacchini

?

8

V acchini

9

10

Mario Campi,Flora Ruchat,Fabio

Reinhardt ETH Luigi Snozzi

Peppo Brivio,Tita Carloni Bruno Reichlin

1996Aurelio

Galfetti Mario Botta Mendrisio

Mendrisio

五、今日提挈诺

(作者为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研究生;)

1.Unlugar,cuatroarquitectos:Botta,Galfetti,

Snozzi,VacchinienelTicino:MuseodeBellas

Artes,Caracas(Exposición)

2.TheTicinoguide,GerardoBrown-Manrique,

NewYork,N.Y.: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

c1989

3..欧洲现代建筑解析.江

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

参考文献:

丁沃沃、张雷、冯金龙编著

图5Morisoli住宅鸟瞰

图6Morisoli住宅设计图

图7Morisoli住宅外观

图9洛卡诺的室内体育馆室内

图10洛卡诺的室内体育馆平面

图8洛卡诺的室内体育馆外观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和洞喻)、知识论、回 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快乐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主义卢克莱修:丰富伊壁鸠鲁学派物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批判宗教迷信、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 早期 + 巴内休斯:折中斯多亚学派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伦理学方面 否认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 晚期希腊斯多葛主义中期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最新 浅谈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哲学比较分析-精品

浅谈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哲学比较分 析 引言:伊壁鸠鲁又与此前及此后的其他流行的快乐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在西方,人们谈到伊壁鸠鲁主义通常有不同的联想,以下是小编对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比较分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和中国先秦道家学说 1. 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 同早期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哲学不同,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的人生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伊壁鸠鲁(Epikouros)作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家,自然要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观察人与世界。尽管对善的求索和关于人生目的论的解释都深刻地显示着先哲的影响,然而,从人生之至善或者人生的最高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伊壁鸠鲁与他们的观点{1}迥然不同,他明确指出: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2}。对快乐的至善定位也与同时代诉求德性的斯多葛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从渊源上来说,无论是第一哲学还是人生哲学,他主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和理论,由马克思当年的博士论文《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可知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但毕竟,根本方面还是一致的,所以周辅成的《西方伦名著选辑》一书将他们放在了同一章,称作德谟克里特-伊璧鸠鲁路线。作为柏拉图最讨厌的思想对手,德谟克利特也把快乐视作最高的善,如,他说过: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3}。与德谟克利特的箴言集锦有所不同,伊壁鸠鲁的学说已经体系化;另外,伊壁鸠鲁貌似以原子论为基础来推导出他的人生哲学,实质上是为成就后者而选择了前者。因为原子论的宇宙阐释相比较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或奥尔弗斯教义的神秘主义来说是最唯物的,即最能减轻神或来世对此生此世之人的纠缠和瓜葛,而且相对于泰勒斯等对宇宙本源或水或气的解释更加成熟和圆通。如果说德谟克利特是的、柏拉图是的、亚里士多德是生物学的话,那么伊壁鸠鲁则是伦理学的,人生哲学是他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然而,伊壁鸠鲁又与此前及此后的其他流行的快乐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即使今天,在西方,人们谈到伊壁鸠鲁主义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联想:其一,与美食、烹调、感官享受密切相关的快乐原则;其二,原子论{4}。从hedonism(享 乐主义)又叫Epicureanism(伊壁鸠鲁主义),以及Epicurus(伊壁鸠鲁)与epicure(美食家)的词源关系,可知以上观念的广泛流行。然而,这却是对伊壁鸠鲁学说的最大误解。昔勒尼学派在其早期创始人亚里斯提卜(苏格拉底的学生)那里可谓赤裸裸的享乐主义,认为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应该追求眼前的、现实的肉体快乐。伊壁鸠鲁认为这样的快乐主义过于肤浅和盲目,因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事物产生快乐的同时往往也会附带着痛苦,他说:没有一种快乐自身是坏的。但是,有些可以产生快乐的事物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

浅谈语言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浅谈语言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摘要:在科学研究中,每一次发现或创新,实质上都是研究方法上的变革。纵观语言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研究语言的方法在不断改进,而方法上的不断进步又直接推动着语言理论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语言研究;研究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每一次发现或创新,实质上都是研究方法上的变革。语言科学的发展同样依赖于研究方法的更新或变革。从19世纪语言研究学科的独立到现在语言学流派林立、新学科层出不穷,每次一变化都伴随着研究方法上的改进。 一、语言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 1、语文学时期 在语言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正式独立之前,语言研究的方法也是基本局限于哲学、逻辑学、历史学和文学的方法。这个阶段,人们不是为了弄清语言而研究语言,相反,对语言问题的研究只不过是研究其他事物的需要。比如在公元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在辩论过程中认识到语言的逻辑问题,于是从逻辑的角度讨论语言的起源和结构;古印度人和咱们中国的祖宗,出于准确传授经典的需要,从释义的角度研究语言。所以说,这一时期语言研究没有独立,其研究方法也只不过是其他学科方法的延伸,还谈不上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2、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时期 19世纪,在语言研究内部发展的推动下,在自然科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历史比较语言学派迅速形成。该学派的语言学家开始把语言作为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主要运用历史比较法对语言的亲属关系

及其历史演变展开研究,从而使语言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该学派在整个19世纪都几乎一直是西方语言学的主流。该学派以拉斯克、葆朴、格里木、施莱歇尔等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创造并扩大了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他们依靠这种新颖、有效的研究方法使语言的亲属关系得到了普遍确认。 3、结构主义语言学主导时期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由索绪尔创立并在20世纪30—50年代深刻影响全世界的语言学流派。其特点是:区分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系统的结构是由声音和意义的关系、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语言学只研究纯粹的语言形式和关系模式,可以采用形式化的方法研究语言系统。它重视关系,忽略实体,注重静态描写。主要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学派三大分支。结构主义语言学不仅在理论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他们将语言看成一个结构体,严格运用形式主义的方法对语言系统进行解剖、分析,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二分法对语言展开描写。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不仅影响到语言学领域,还影响到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使语言学成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的领先科学。正如布罗克曼所说:“现代语言学所起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种数学的作用。”① 4、转换—生成学派盛行时期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转换—生成学派。因为这一学派在哲学基础、理论主张,以及研究方法上相对与描写的结构主义来说都是革命性的,因此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

略谈布拉格学派

WENJIAOZILIAO 2015年第10期(总第678期) 现代语言研究中,“功能主义”指的是通过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写和解释各种语言音系的、语法的和语义的语言学特征[1]。作为功能主义思潮发源地的布拉格学派之所以被冠以“结构—功能学派”,概因其首次将结构和功能同时引入对语言的研究。布拉格学派认为语言首先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服务的,是用于交际的、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功能系统,与“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这一共识相契合。布拉格学派对于语言的认识及理论研究即使到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有深刻的影响。 一、布拉格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布拉格学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其中以“布拉格语言学派”的组织形式存在是从1926年到1953年。尽管其组织形式存在还不到三十年,但期间布拉格学者们在语言理论方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对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一)准备时期(1922-1925年) 1920年,俄国学者雅各布森移居捷克,由于对原“莫斯 科语言小组”学者缺乏联系不满,在1925年应马泰修斯之 邀,与马泰修斯的助手特伦卡博士制订了创立布拉格语言小组的计划。同年10月马泰修斯邀请雅各布森等五名学者聚会。会上,首先由马泰修斯作了题为《语言研究中的新潮流和趋势》的报告。他列举了语言研究新的方法,并把报告的主要论点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以作为准备成立的语言小组的思想基础[2]。之后布拉格学派的会议就固定沿用了这种报告加讨论的形式。这次聚会的圆满成功为之后布拉格学派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经典时期(1926-1939年) 1926年10月6日,布拉格学派举行第一次聚会,此次参会者共六人,首先由德国语言学者Henrik Becker 做题为《欧 洲的语言精神》的报告,之后就报告精神进行组内讨论,这次聚会标志着布拉格学派的成立。1928年,布拉格学会在参加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时把音位学的观点第一次公之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1929年,布拉格学会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语文学家大会上提出了一个“论纲”,系统阐明了其语言 理论和方法论观点。在1932年的海牙语音科学会议上,人们正式提出了“布拉格学派”这一称呼[3]。 鲜明的国际性是经典时期布拉格学派的显著特点:与西欧的语言学者保持密切联系,也与前苏联语言学界有较深的关系。雅柯布逊、特鲁别茨科伊和卡尔采夫斯基这三位侨居国外的语言学家也加入布拉格学派。前两位是这一学派代表人物,学派的成就与他们的杰出贡献密不可分;后一位是索绪尔的学生,这表明了日内瓦派与布拉格派的密切联系。布拉格学者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活动。在学派顶峰时期,功能主义的语言观影响广泛,一些非布拉格学会成员的语言学者因其理论与学派观点接近,也对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派刊物《布拉格语言小组论丛》的开始和结束正好界定了布拉格学派的经典时期,即该学派最有朝气、最有成就的时期。 (三)后经典时期(1940—1948年) 后经典时期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活动不再活跃,理论见解上也不像之前那般新锐和富有朝气。对学派发展更不利的是,部分布拉格学派学者的观点向传统观点提出挑战和质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国家机构调整的原因,布拉格学派被解散。至此,布拉格学派从有组织的理论研究转入零散的个人小组研究。 二、布拉格学派的理论成就(一)音位理论 布拉格学派最突出的贡献是区分了语音学和音位学。其相关理论集中体现在特鲁别茨柯依所著的《音位学原理》一书中。这本专著耗尽特鲁别茨柯依一生的心血,是该学派最杰出的作品,主要成就在于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他将音位学从之前的语音学中独立出来并与语音学予以区别———语音学是关于言语的声音的学科;音位学,是关于语言的声音的科学。进而明确了音位的定义:从语音对立和特征出发,认为音位是某种语言中最小的具有辨义对立特征的语音单位;提出了划分音位的“替换原则”;分析了语音特征,即元音、辅音和非音质特征。 摘 要: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 ),被语言学界公认为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学派,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本 文旨在通过对布拉格学派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各阶段成就的纵向介绍探讨其在语言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和功绩,以及学习布拉格学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布拉格学派 功能 结构 音位学 (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青海西宁 810000) 丁乃妮范荣玲 略谈布拉格学派

斯多葛学派中禁欲主义的看法

斯多葛学派中禁欲主义的看法 基督教有很多的纪律规范,其中一个就是禁欲主义,许多的基督教者像奥利金、奥古斯丁,都是在这个高度禁欲的宗教环境中创作以及解析圣经文本的涵义的。那么为什么,基督教会有这样的一条戒律呢?这条戒律又是继承什么样的文化而来的呢? 早在公元三百年左右,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派别兴起于雅典。这一哲学思想一直流行到6世纪,影响了许多伟大的学者,作家和统治者,甚至是宗教。这一学派就是斯多葛学派。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是出身于塞浦路斯岛的芝诺,他早年潜心于赫拉克利特哲学,深受其火本原说和逻各斯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因仰慕苏格拉底,深入研究犬儒派、麦加拉派和柏拉图学园派的思想。公元前294年,芝诺在雅典开办了自己的学园,由于该学园设在一条有壁画的长廊下,在希腊语中,“画廊”一词的音译为“斯多亚”,芝诺的学园因此而得名为斯多葛学派,即画廊学派。 在斯多葛派的学说中,禁欲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学说。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们对于物质享乐的态度主要有:(1)快乐从属于自然。合理的逻辑就是由于对于神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人不必刻意追求快乐。(2)历史上,美德就是幸福,只有顺应自然、服从命运,才是道德的、幸福的生活。因此,人生在世应当通过理性摆脱一切快乐、欲望、恐惧和悲哀的纷扰,对于现实世界采取一种清心寡欲、无动于衷的生

活态度。这与伊壁鸠鲁学派所谓幸福即快乐的观点相反。其根本的理由是斯多葛主义无可置疑的对神的崇拜。人们为了归属于神,作为神的子民,显示节制欲望,砥砺苦行。(3)斯多葛禁欲主义号召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这与伊壁鸠鲁的号召人们“放弃社会生活,走向隐居”大相径庭。这大概是与国家或社会更多时候都代表着强势的力量,往往被赋予神或自然的代表有关系的。罗马时期信奉斯多葛主义的西塞罗、塞涅卡等人,都是斯多葛学派不排斥国家甚至积极入世但又与世俗社会若即若离的态度典型的代表。 根据上面的陈述,斯多葛主义是基督教的源头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斯多葛派所具有的对神意、自然的理解,对欲望的节制、刻苦的修行,等等这样禁欲的表现,与基督教的相似性不言而喻。基督教传统中的禁欲主义,就是从斯多葛禁欲主义中而来的。它是一个修行的纪律规范,目的是要让信徒得到拯救,或者更进一步来说是要让信徒有所悔悟,当然也包括精神启蒙的目的。虽然修道院中的修士和修女的严格修行是最常见的,但其他早期的基督徒的禁欲主义修行也有不少。早期修道院中的禁欲主义,也许大部分像是只有性欲的禁绝。但是,抛弃性欲只是禁欲主义的戒律的一个方面而已。古代的修士和修女们有着其他与抛弃性欲相等份量的需要考虑的品质,它们是:自负、怜悯、辨别力、耐心、评判他人、祷告、殷勤、施舍。对于早期的基督徒而言,贪食是一种比性更为原罪性的问题,所以减少食物摄取痛痒是禁欲主义的一个侧面。所以在七宗罪里头有暴饮暴食这一罪行.

伊壁鸠鲁

“快乐”是一种善 ———试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 摘要: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是以他的感觉论和原子论为哲学基础的。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人间最高的善。他所追求的快乐,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快乐。伊壁鸠鲁强调,人们在追求快乐时应该遵循德性的指导,这样他就把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区别开来,赋予人的快乐以道德价值。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成为后世功利主义的滥觞。 希腊化时期的伦理思想多以个人为思考对象,形成了不同于古希腊伦理思想的个人伦理学。古希腊的伦理学强调社会性要求,认为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幸福生活的获得必须通过城邦才能实现,因为“人是城邦的动物”。但是,随着马其顿王国的入侵,城邦纷纷瓦解,依附于城邦的公民成为无依无靠的个人,原有的城邦伦理丧失其道德价值,关于个人的思考反而成为一种潮流,人们认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养成德性、得到幸福。“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希腊化时期的伦理思想无一例外地关注个人如何安身立命、倡导追求个人幸福、张扬个人价值。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正是这一时期的个人伦理学的重要代表。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的感觉论哲学基础上的。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都是产生于感觉。人们的认识离不开感觉,因为感觉是最可靠的。“一切感觉都是真理的报道者”。离开了感觉,一切事物都会失去判断标准。当然,这里所说的感觉既是指人的身体、肉体的感觉,又是指人的心灵的感觉与体验,而快乐就是人们唯一的真实的感觉和体验。“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觉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从感觉出发来判断快乐与痛苦,成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既然“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那么人们就应大胆地去追求快乐。但是横亘在人们心灵中的两大障碍———对神的恐惧和对死的害怕———阻碍了人们对快乐的追求,要破除人们的这种恐惧心理,就必须从根本上颠覆其产生的思想基础。在继承和发展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思想的基础上,伊壁鸠鲁运用其原子论思想对人们进行了心灵的哲学治疗。伊壁鸠鲁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世界的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物质产生的,而不是由物质世界以外的某种力量创造的,创造宇宙万物的物质就是原子。伊壁鸠鲁强调,整个宇宙世界是由形体与虚空组成的,其中,构成形体中复合物的就是原子。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原子相互冲击与碰撞的产物。所以原子既是创造宇宙世界的本体,又是生成世界万物的动因。当然,原子的这种自身运动,不仅生成了世界万物,也生成了人,生成了神。世界是物质的,因而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人以及神也是物质的。首先,伊壁鸠鲁从根本上否定了神的神圣性与绝对性。在当时人们的思维习惯中,认为神是凌驾于世界万物之上的一种绝对力量,神始终干预人们的生活,它具有神圣性。伊壁鸠鲁以原子论为思想武器,指出既然所有的存在都是物质的,都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神既然是一种存在,它也是物质的,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而不是什么超越宇宙万物的神秘力量,它也是有形体的、有重量的,也是会作盲目运动的,因而在本质上与人没有什么区别。伊壁鸠鲁认为,神没有主宰世界的绝对权力,也没有赐予人们幸福与痛苦的权力;神从来不关心也不干预人间的事情,它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因而,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与神无关。人们对快乐和幸福追求的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 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 一、引言 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

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

布拉格学派的理论特征

布拉格学派的理论特征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活动中心是布拉格语言学会。 形成与发展1920年,“莫斯科语言学小组”的创始人雅各布森移居捷克。会同威廉.马捷齐乌斯等人,于1926年10月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主要成员除捷克学者B.哈弗拉内克、B.特伦卡、J.瓦赫克、V.斯卡利奇卡、J.穆卡若夫斯基、A.V.伊萨钦科等人外,还有当时侨居国外的俄国语言学家尼古拉.特鲁别兹科依(在维也纳)、雅各布森(在捷克)和S.O.卡尔采夫斯基(在日内瓦)。1929年,学会向第一次国际斯拉夫学者代表大会(在布拉格召开)提交一份《提纲》,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原则;1930年,他们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音系学代表会议上又详述了自己对语言(尤其是对语音结构)的观点。此后语言学界遂以“布拉格学派”称之。学会自1929~1939年出版了8卷《布拉格语言学会学报》,发表了许多有国际影响的著作,此外,自1935年起还创办了期刊《词与语文》。 1939年3月德军占领捷克后,学会成员流散,活动中断,至1948年方恢复,其组织存在至1952年。后来,特伦卡、瓦赫克等人以及一些年轻的捷克学者继承布拉格学派的传统,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以现代语文学部功能语言学小组的形式从事研究工作。 布拉格学派的鼎盛时期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当时学会同各国语言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进行过许多学术交流活动。有些语言学家虽非学会成员,但因观点不同程度地接近布拉格学派,也对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奥地利的K.比勒、法国的A.马丁内和E.班维尼斯特、波兰的J.库里沃维奇、挪威的A.萨默费特、荷兰的A.W.德·格罗特等。 一般认为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泰休斯、尼古拉.特鲁别兹科依和雅各布森,但是也有人把马丁内包括进去。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一方面肯定了索绪尔提出的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又反对脱离历史发展过程来谈论共时性,由于语言永远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这种运动又触及语音、词汇和语法各方面,所以共时研究不能绝对地排除演化的概念(如有的成分已经陈旧、正在消亡,有的则产生不久,尚在发展);另一方面,历时研究也不能完全抛开系统和功能等概念。布拉格学派反对哥本哈根学派那种将语言视为封闭性符号系统,脱离符号的实体去研究纯粹的关系等做法,因为语言既然是在一定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那么研究这个系统时就不能不考虑它同社会现实(文化、文学、艺术等等)的联系,不能抛开实体去研究语言结构中的纯关系。 在方法上,布拉格学派认为无须再用历史比较法去研究谱系关系和构拟母语,而应采用共时的分析比较法去研究各种语言(包括非亲属语言)的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他们针对语系的概念,提出“语盟”的概念,认为有些语言虽不一定有谱系关系,但在地理上相毗邻,在音系和语法结构上有近似特征,如巴尔干诸语言,就可以算是语盟。他们还主张在语言研究中把传统的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统计方法)结合起来,以便得出一些贯通性的结论,例如考虑什么是能产型,什么是非能产型等;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到1935年,该学派便采用了结构主义的名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捷克结构主义。后来捷克结构主义走出语言学研究的门槛,利用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结构。这一学派的理论家认为,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系列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列结构。这样,捷克结构主义为后来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斯多亚学派

斯多亚学派 目录[隐藏] 斯多亚学派概述 斯多亚派的主要观点 早期斯多亚学派 晚期斯多亚学派:服从命运就是善 [编辑本段] 斯多亚学派概述 雅典城有一个用希腊著名画家波立戈诺特的绘画装饰起来的富丽堂皇的画廊。大约在公元前308年,希腊哲学家们在这个地方创立了一个学派。画廊在希腊文中叫斯多亚(stoa),所以,这个学派就叫斯多亚学派,也可以叫画廊学派。 斯多亚学派存在的时间很长,一般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斯多亚学派(从公元前3 08年—公元前2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有芝诺、克雷安德和克吕西波。它的特点是在自然哲学和认识论中有较多的唯物主义因素。中期斯多亚学派(公元前2 世纪中叶~公元1 世纪末),代表人物有巴内修斯和波塞唐纽斯。它的特点是抛弃了早期斯多亚学派的唯物主义成分,引进了相当多的柏拉图主义的理论。晚期斯多亚学派(公元1世纪~2世纪),代表人物是辛尼加、爱比克泰德和奥里略。它的特点是着重发展了宿命论和禁欲主义的伦理学。在这三个时期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早期和晚期两个学派,中期的影响不大。 [编辑本段] 斯多亚派的主要观点 斯多亚学派通常比伊壁鸠鲁学派更怀疑我们有能力控制外在的善,因此斯多亚学派建议人人都独立于外部因素。如果我们想要确保我们的幸福,我们必须学会尽可能独立于这些无法控制的外部事物,学会生活与我们能够控制的内在自我之中。斯多亚学派生成幸福实际上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善。他们采取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同样的

立场:一个人幸福的唯一条件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而德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西多亚学派完全前后一致地坚持这个立场。有德性地生活是一个人唯一的善,而不去果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是唯一的恶。任何其他外部境况,诸如生命、健康和富裕与此都不想干。我们生活中是遭遇不幸,还是取得成功、获得荣誉,都无关紧要;我们是主人还是奴隶,是贫穷还是富裕,也没有关系。知识、德性和幸福都独立于所有外部境况。 一个人要能够对各种各样的命运无动于衷,要靠什么样的洞见和德性才行呢?斯多亚学派说,德性就是依照理性、依照逻各斯而生活。逻各斯是宇宙的主导原则。他们把这个原则也称作神、圣火或命运。人们可以像逻各斯敞开自己,使其灵活符合宇宙的和谐秩序。最重要的洞见,可能是意识到万物都具有明智的秩序,对种种事件加以干预实际不可能也不可取的。万物都受逻各斯或神的引导。人们的任务是学会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愉快地接受。这样,斯多亚学派倡导禁欲道德以面对外部世界,倡导教育以增强内在的品格力量。在命运的判决面前,一个人应该显示出斯多亚式的平静和冷淡。 斯多亚学派劝人控制有可能控制的事情,也就是他们的心灵,这并不是完全不切实际。对应于从共同体中的人向私人的个体的转化,心灵被理解为某种内向的东西,与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分离开来。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非希腊的在;伦理与政治分离开来。每个人都要独立于社会和环境而修养自身。我们看到的是与社会相分离的私人的道德的观念。伊壁鸠鲁主义或许从未有许多人追随其后,但斯多亚学派却从者如云,影响巨大,尤其是在罗马时期。 [编辑本段] 早期斯多亚学派 早期斯多亚派的特点是:强调责任和品格,而不仅仅是禁欲主义地从世界抽身而出。此外,四多亚学派开始表述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自然法。斯多亚主义在越来越成为上层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后又有进一步的变化:对责任和品格的重视、对普遍法则的相信,这些对罗马上策阶级有吸引力,后者最后把斯多亚主义转变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下层阶级的犬儒主义的弃世特征受到压制,而一种以责任与坚强和负责的品格的培育为基础的支持国家的道德则占了上风。起初的遁世只留下一丝痕迹:对内在的和私人的东西与外在的和公共的东西之间的区分。斯多亚学派在私下里写下他们最内在的思想(哲学家马克·奥里略),而同时公开地履行他们对社会的责任(皇帝马可·奥里略)。 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的基提翁的芝诺(约公元前336年~前264年)。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曾经到雅典经商,从那里给他儿子带来许多书籍,特别是苏格拉底学派的书籍。据说,正是这些书籍引起了芝诺对哲学的爱好和渴求。后来,芝诺本人也到雅典经商。大约在他20岁时,在去雅典途中,因乘船沉没,丢失了全部财物,这使他决心在雅典研究哲学。开始时他访遍了各个哲学流派,后来,他自己创立斯多亚学派。芝诺生活简朴,他只靠清水、面包、无花果和蜂蜜充饥度日。他品格高尚,道德严肃。这些都使雅典人十分尊敬他。雅典人曾经把城堡的钥匙交给他,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新)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 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 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 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 1、国别文学 2、民族文学 3、总体文学 4、世界文学 5、比较视域 6、对话平台 7、汉学 8、主题学 9、意象 10、接受11、海外华文文学12、译介学 三、问答题 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 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 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 7、什么是比较文学? 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 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 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12、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3、文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4、在古代中国“诗学”有哪两重含义? 四、论述题 1、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

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_聂锦芳

第51卷第5期2014年9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51,No.5 Sep.2014 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 聂锦芳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需要讨论的一个前提问题是:马克思本人哲 学思想的起点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以下简称MEGA )第4部分第1卷刊出的文献提供了答案。通过对“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解读,可以知道,无论是就表征伊壁鸠鲁思想文献的选择、理论源流的追溯,还是其思想中的“准则学”和“主要原理”的概括,乃至“原子论”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换逻辑的探究,以及对“原子”的抽象性质与古代原子论的思维特征的揭示,都表明处于起点上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所具有的水准;这就要求我们也必须以此为基础来估量他之后哲学思想的发展,而不能再出现“低于起点”“起点之前”乃至偏离起点的理解、诠释和发挥等情况了。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起点;伊壁鸠鲁;原子论中图分类号:B 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919(2014)05-0012-13收稿日期:2014- 08-28作者简介:聂锦芳,男,山西寿阳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基于最新文献的马克思重要文本再研究”(14AZX002)。引言:为什么要讨论马克思哲学 思想的“起点”问题?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论”的方式,即通过原理教科书了解和领会这一理论形态的核心范畴、基本命题、体系框架和思想主旨。二是“史”的方式,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看成一个不断探索、深化的过程,通过对马克思及其后继者不同阶段文本、文献的细致阅读来把握其思想的原始情形、论证逻辑及其内涵演变。总体上看,这两种方式当然各有其特点、合理性,也都有欠缺处,但长期以来,第一种方式则更为普遍和流行,不必说普通民众、广大党员、干部,就是不以马克思文本、文献为专业的研究者,也基本上是通过这一途径来接触、评判马克思主义的。这里并没有完全否定原理教科书的价值和意义的意思,但同样显见的事实是,由于马克思本人并未以这样的著述形式表述过其哲学体系,所以教科书实际上是后人根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做出来的概括和阐释,而且相当程度上 带有时代的印记和编写者特有的考量。实际上通过这一途径把握到的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思想 的原始状况之间就“隔”了一层。如果接受者不直接面对第一手的原始文献,却要作出属于自己的梳理、甄别和判断,那么由此而达致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正因为如此,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思想发展进程的考察和辨析,来呈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复杂性、丰富性、变动性和总体性,就成为提高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准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而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那么对这一过程中若干关节点、阶段性的把握和划分就成为很关键的事情了;而这其中需要讨论的一个前提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何在?因为起点就是基点、出发点,表明马克思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展开其哲学运思的、是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开始其哲学征程的。马克思后来的哲学观点、哲学思想当然会有变化、超越乃至自我反省和否定,但就理论思维来说,却是对起点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不会低于起点的水准;后人更不能把马克思后来逐渐深邃起来的思想阐释得比起点

布拉格学派 介绍

布拉格学派是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建人是布拉格查理大学教授V.马泰休斯。一般认为布拉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泰休斯(Vilem Mathesius)、特鲁别茨科伊(Trubetzkoy)和雅柯布(Roman Jacobson) 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在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和F. de索绪尔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同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看法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及分割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应对其结构进行共时的研究,不同之处是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究。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布拉格学派认为句子能从语法角度分析也能从功能角度分析用主位和述位来分析句子。主位指已知信息或在给定语境是明确的话语起点前信息,述位指说话者陈述的有关或涉及话语起点内容。 布拉格学派的理论有:音位理论、句法功能、语言功能、系统和共时研究。 音位理论 在语言学领域,布拉格学派的突出贡献在于音位学。而这一学派有关音位学的理论在其代表人物之一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这一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该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1、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 特鲁别茨柯依把统一的语音学划分为两门科学即语音学和音位学:语音学即是关于言语的声音的学科;音位学,即关于语言的声音的科学。语音学只应该研究语音物理性质和心理性质,音位学则只应该研究功能方面,把音位学看成是对语音功能的研究,这样也就把语音学和音位学区分开来,确定了音位学的研究范围。 2、明确了音位的定义 特鲁别茨柯依从语音对立和特征出发,认为音位是某种语言中最小的具有辨义对立特征的语音单位。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位的三个特征:A具有区别性;B是最小的语音单位;C只能通过区别性特征来确定。 3、提出了划分音位的原则 一,如果两个音不能相互替换或者相互替换之后就会改变词的意义或者把词歪曲到不能辨认的程度,那么它们就是不同音位的体现。 二,如果两个音出现在同样的位置,并且能相互替换而不改变词义,则它们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 4、分析了语音特征 特鲁别茨柯依把各种语言中构成辨义对立的语音特征分为元音特征、辅音特征和非音质特征。 句法功能 布拉格语言学派在句法的功能分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马泰休斯认为有必要把句子的实际切分和形式切分区别开来。形式切分是一种传统语法上的切分,而实义切分则是一种功能交际切分,即从功能角度分析句子的方法。具体而言,它是从心理角度来看待句子的。 马氏又指出,句子的形式切分的基本要素是语法主语和语法谓语,实际切分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表达的出发点和表达的核心,即主位和述位。主位指已知信息或在给定语境是明确的话语起点前信息,述位指说话者陈述的有关或涉及话语起点内容。

伊壁鸠鲁哲学下的终极关怀

伊壁鸠鲁哲学下的终极关怀 摘要:终极关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渴望,是对宇宙人生形上层次的哲学思考,这个论题一直都占据着哲学和宗教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是作为徘徊于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的主体,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人生的救赎。伊壁鸠鲁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宗教意义下的终极关怀。我们可以从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以及其死亡哲学中去探讨这一论题的答案。 关键词:伊壁鸠鲁终极关怀死亡哲学快乐主义 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哲学生活又谓人生的“静观”,而对于人生最大的静观问题,则莫过于对死亡的静观。自上古、中古至今,西方还是东方。在对死亡和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一问题上,哲人们的思想出奇产生了一种共鸣。那便是对至高的善的讨论,以及对“精神家园”慰藉。但是在这其中,由于价值观的取向不同,以及人对人、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的不一致,导致了一些局部区域的分歧。 “真正的追求哲学, 无非是学习死, 学习追求死的状态”。大哲人苏格拉底如是说《斐多》。当这无处逃匿的肉身终将面对这一悲剧性的终将—死亡,人们会产生恐慌、焦虑、焦虑、或者期待。于是这就使得哲学的目光凝聚于这一课题上,宗教哲学也如此,不遗余力的探讨着如何成全生与死的圆舞。如此我们便很清楚的有个认识,那就是为何智者派的论题会集中到人——这一灵长类高级生物的身上,在哲学范畴里,我们称之为对主体的认识。 在早期希腊哲学时期,研究主题还是“世界的本源”,如伊奥利亚派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爱利亚学派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变的一。在种种论点不得一致的时候,便引起了哲人们的另一思考,那便是“我们是什么?人是什么”。所以在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主体的认识成为了热点。譬如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德尔菲在阿波罗的圣殿上写着“认识你自己”诸如此种种,在哲人们引入这个话题的时候,便慢慢的认识到了探讨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一重要性。 伊壁鸠鲁学派作为后苏格拉底哲学,与当时的斯多亚学派一道,但却是最受责难的一个学派,历史上一直颇受诘难,好在在很多书籍上面,很多有识之士依旧认同伊壁鸠鲁学派伦理学方面的贡献。这可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思想若是在批判中任然屹立不倒,方显起价值,在本文中,将重点讨论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与死亡意识,继而说明起哲学意义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一、伊壁鸠鲁的死亡意识 首先,伊壁鸠鲁派哲人把消除世人对死亡的恐惧当作自己伦理学说的重心。他们将幸福生活等同为精神与肉体俱无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有两类: 焦虑与恐惧。而这两种痛苦的根源在于民间宗教的种种说法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创始人伊壁鸠鲁把自己的伦理学说的精髓概括为四行“口诀”: 神明对众生漠然视之; 死无所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