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24

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24

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24
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24

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24

限时训练时间:40分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至齐悼惠王时,曾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

初,齐主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之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与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曾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举兵畔之。畔:伴随,跟随

B;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强:坚决

C.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举:指出

D,里妇夜亡肉。亡:没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臣请乞火于曹相国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①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②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D.①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②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英才。当初跟从田荣作乱,是迫不得以的。

B.有人知道蒯通知人善用,显贤进能,所以希望他能向曹参推荐梁石君、东郭先生两人C.蒯通将“怒而逐”里妇的“亡肉家”比喻成当时的执政者,认为是当时的执政者逼东郭先生及梁石君人深山隐居,故蒯通用“束请火于亡肉家”的做法套用在向曹参推荐这两个人才的方法上,是行之有效的。

D.蒯通认为没有“卑节下意”以求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与“幽居守寡不出门”

的妇人相类似,令人敬服,应重用他们。

【答案】

1.C

2.A

3.C

【解析】

1.C (A.背叛B.勉强D.丢了)

2.A (A.①为,②对于,均介词B向,介词 c.你的,代词D.就,连词,表承接) 3.C (非当时的执政者“逼”,而是“两人丑之”,自愿入深山隐居)

到了齐悼惠王的时候,曹参为相国,礼贤下士,邀请蒯通为门客。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谋划发兵背叛项羽,劫持齐地士人,不服从的处死。齐国不曾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也被劫持,勉强服从。待田荣起兵失败,二人以曾参与叛乱为耻,就一同入深山隐居。有人对蒯通说:“先生为曹相国所倚重,帮他拾遗补缺,指出过失,为他推荐贤能之人,在齐国没有人能赶上您了。先生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他们二人本是世俗的人所不及的,为什么不推荐给曹相国呢?”蒯通说:“好。我居住的里巷有一妇人,与同里诸老妇关系很好。一次这个妇人家夜里丢了肉,婆母认为是她偷了,愤怒地把她驱逐了。她早晨离开家,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因丢肉被婆母驱逐的事说了,并向她们告辞。里巷老妇们说:‘你且慢慢走,我们今天就让你家人追你回来。’于是她们把麻絮( )束成引火物,向丢肉家求借火种,说:‘昨天夜晚,狗得到一块肉,互相抢夺厮杀,死了一条狗,想借火回去煮了吃。’丢失肉的那家人赶紧追赶呼叫他家的妇人回来。本来巷里诸老妇并非游说之土,用束麻絮引火的手段也并非是使妇人还归的正当办法,然而事物有相互感应的道理,事有碰巧成功的时候。我这就去向曹相国借火。”于是他求见曹相国,说:“妇人中有死了丈夫三天就出嫁的,有深居守寡不出门的,假若您找妻子,要哪个?”曹参说:“要不出门的。”蒯通说:“那么寻找臣子也应当这样,那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才智过人之士,隐居不出,未曾卑节屈意而乞求做官。希望您派人对他们二人以礼相请。”曹相国说:“我接受你的指教。”于是对东郭先生和梁石君均以上宾接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史记?陈丞相世家》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官:管理,

B.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察:观察

C.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让:让……说

D.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距:抗争

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②诚臣计画有可采者

③信者固多心乎④项王不能信人

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说明陈平受汉王责问原因的一组是

①居家时盗其嫂②事魏不容,归楚不中,亡归汉③尊官之,令护军

④信者固多心乎⑤受诸将金⑥得请骸骨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⑤⑥

【答案】

4.D

5.B

6.C

【解析】

4.D(A.授高官B.审查C责问)

5.B(诚:的确,实在/假如,果真;信:讲信用/信任)

6.④⑤直接说明陈平受汉王责问原因

参考译文:

周勃、灌婴等人都在高祖面前诋毁陈平,他们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与她嫂子私通;事奉魏王不能容身,又逃归楚(项羽);在楚不合意,又逃归汉。现在大王器重他;授他高官,又让他监护军队。听说陈平接受诸将的金钱,金钱给得多受到好的待遇,金钱给得少得到差的待遇。陈平乃是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审查他。”于是汉王怀疑陈平,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我所介绍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责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有尾生、孝己的品行,但对作战的胜负毫无益处的人,(那么)陛下又哪有空闲去使用他呢?现在楚、汉相抗争,我推荐有奇谋的人,只考虑他的奇谋是否有利于国家。至于私通嫂子、接受金钱又哪里值得考虑呢?”汉王又召见陈平责问他:“您侍奉魏王不合意,又侍奉楚王,后又离去,现在又和我共事,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采用我的意见,因而才去侍奉项王。项王不信任别人,他所任用和宠爱的,不是他们项家的人,便是老婆的兄弟,就是有谋之士也不重用,所以我离开了楚。听说汉王能用人,因此我投归大王。我是空身而来的,不接受金钱,便没有钱用。假使我的计谋有可采用的,请大王任用我;若没有可采用的,我收受的金钱全都在,我愿意封好把它。交官府,请求辞职。”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给他丰厚的赏赐,拜官为护军中尉,所有的将领都归他监督。将领们才不敢说什么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①。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严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人,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②夫举大幸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子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宋史?吕端传》

【注】①军:宋代行政区域。②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与:参预

B.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少:多少

C.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坚:坚强

D.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寻:寻找

8.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保安军奏获其母。②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③上戒君勿言于端乎? ④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A.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也相同。

B.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相同。

C.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不同。

D.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不同。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端身为宰相,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论边鄙常事还是军国大计,都认为不可不知。B.吕端认为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就如当年的汉高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一样,因此对待悖逆之人李继迁更应如此,只是处理的方法宜更妥善些。

C.吕端认为杀人不是上策,只会徒结怨仇,令“戒凶逆”的愿望适得其反。

D.吕端善待他人的看法得到太宗的首肯。最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不能说不是吕端计谋的成功。

【答案】

7.A

8.C

9.A

【解析】

7.A (B.稍微C.坚定,使动用法D.不久)

8.C (奏:臣子向君主进言,上书。戒:告诫/警告)

9.A(见“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疆,保安军送上奏章说捕获了李继迁的母亲。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宋太宗打算把李母杀掉,由于寇准官居枢密副使,所以(太宗)只召见寇准商量这件事。寇准议事归来,路经宰相府,吕端猜测寇准与皇上商量的是国家大事,就邀请寇准进府,并对寇准说:“皇上让您别告诉我吗?”寇准说:“不是。”吕端说:“边疆上一般的事情,我不一定参预,倘若是军国大事,我身为宰相,不能不知道啊。”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采了。吕端说:“怎么处置李继迁的母亲呢?”寇准说:“皇上想在保安军的北门外把她杀了。用来警告行凶叛逆之徒。”吕端说:“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请您稍缓一下办理,我再去向皇上奏本。”吕端进了朝内,向宋太宗讲道:“当年项羽抓到刘太公后,想把他烹了,汉高祖却说:‘希望能分一碗肉汤给我喝。’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是一个背叛朝廷、犯上作乱的恶人呢?陛下今天把他母亲杀了,明天李继迁就可擒住吗?如果抓不到他,那就白白地结下了怨仇,会更进一步坚定他的叛逆之心啊。”宋太宗说:“这样说来,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依臣的愚见,把他的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生地照顾她,用这个方法来召降李继迁,即使他不能马上就投降,但终究可以用他老母亲来牵住他的心。他母亲或死或生不是全在我们吗?”宋太宗拍了下大腿,高兴得连连说好:“要不是你,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了吕端的办法。后来李母在延州病死,隔了不久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最后向朝廷缴纳钱款,服从管辖。这都是靠吕端的计谋才实现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咸淳十年,大元兵大举伐宋,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以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淮招讨使,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立信受诏不辞,即日上道,以妻子托爱将金明,

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与似道遇芜湖,似道拊立信背哭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立信曰:?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似道问立信何向。曰:?今江南无一寸干净地,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第要死得分明尔。?即至,则建康守兵悉溃,而四面皆北军。立信知事不可成,叹曰:?吾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以此负国。?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已而闻似道师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立信叹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乃置酒召宾佐与诀,手为表起居三宫,与从子书,属以家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

《宋史?汪立信传》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C.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D.夜分起步庭中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妻子托爱将金明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①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

②(成名)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①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①乃置酒召宾佐与诀。

②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段写了汪立信“受诏”“上道”“立志为国捐躯”“至高邮”的言或行,或详写,或略写,塑造了汪立信忠心爱国的形象。

B.汪立信在大元兵大举伐宋之时,爱国心切,受委任后即日上道,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C.似道问及立信准备到什么地方去,立信表示要死在一处属于赵家的土地上,可见立信一心念及祖国土地的完整。

D.立信听闻似道已兵溃芜湖,江汉守臣的表现也令人失望,知道大势已去,立下决心以身殉国。

【答案】

10.A

11.C

12.B

【解析】

10.A (招募士兵B.落到C,把……作为D.起床,漫步)

11.C (①“但”,转折连词;②“只”,副词。A.“把”,介词B,“于是,就”,副词D.“于是,就”,副词)

12.(本文段没写“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参考译文:

咸淳十年(1274),大元兵大举征讨南宋王朝。贾似道统率各军出兵驻扎江上,任命汪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让(他)去建康(今江苏南京)府库招募士兵以援助江上各郡。汪立信接受诏命,毫不推辞,当天就上了路。他把妻子儿女托给爱将金明,握着金明的手说:“我不辜负国家,你也必定不负我。”道别后就走了。在芜湖见到贾似道,贾似道用手拍着

汪立信的背哭道:“不采纳您的意见,以致到了这个地步。”汪立信说:“平章(指贾似道),平章,瞎贼今日更不能说一句话了。”贾似道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如今江南没有一寸干净的土地,我要去寻找一片属于赵家的土地,死在那儿,只要死得分明。”汪立信到建康,守兵已全部溃败,各处都是元军乙他知道募兵一事已不可能,感叹道:“我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最终是为国而死,但白白送死没用,这样就辜负了国家。”于是率领部下数千人到了高邮(今属江苏),想控制淮、汉,作最后的打算。

不久,就传来了贾似道兵溃芜湖的消息,江汉守臣也都望风投降或逃跑。汪立信感叹道:“我今天还能够死在宋土上。”于是就置酒召集宾客与手下官员,与他们诀别,亲自写奏章给皇帝,又给侄子写信嘱托家事。夜半,他心绪难平,信步来到庭中,慷慨悲歌,紧握双拳反复抚拍桌子,以至悲情难抑失声痛哭。三天后,他上吊而自杀殉国。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宣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

房玄龄尝言:?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鞋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骼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刀笔:文书。

B.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必:假使,果真。

C.朕诚无所爱爱:爱护。

D.今除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除:任命,授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论功行赏,在殿上把长孙无忌等人酌爵位、封邑进行宣逮!让众臣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解释不能凭着私情让他的叔父李神通和功臣同赏。

B.房玄龄等人善于谋断,因此李世民认为他们的功劳并不小于他的叔父,论功行赏应当在李神通的前面。

C.唐太宗认为设立官员分掌职务,为的是人民,因此应该选择有才能的来用,当然,个别旧部下可在掌管国家大政的原则下让他们任职。

D.唐太宗以身作则,常常暗自鄙视以前的帝王弄虚作假,坚决严格要求自身,做到源

清而流长。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4分)

译:

(2)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5分)译:

【答案】

13.C

14.C

15.(1)陛下极为公正,即使对皇叔淮安王也不徇私情,我们这些人怎么敢不安本分呢。(2)朕将用至诚之心治理天下,看见前代帝王喜好用权谋小计来对待臣下,常常私下觉得可鄙【解析】

13.C(爱:吝啬)

14.C(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唐太宗对旧部下格外开恩的一面)

15.(“至”“虽”“吾侪”各1分,共4分)(2)(“方”“权谲”“接”“耻”各1分,共5分)参考译文:

已酉日,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并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田邑,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太宗说:“朕分等级排列你们的功劳赏赐,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各自申明。”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劳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心服。”太宗说:“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这也是自谋摆脱灾祸。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j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不会吝惜爵位和田邑,但不可徇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众位将领于是相互议论道:“陛下极为公正,即使对皇叔淮安王也不徇私情,我们这些人怎么敢不安本分呢。”大家都心悦诚服。

房玄龄曾说:“秦王府的旧僚属未能升官的,都满腹怨言地说:‘我等跟随侍奉陛下身边,也有许多年了,现今拜官,反而都在前太子东宫、齐王府僚属的后面,”太宗说:“君主大公无私,因此能使天下人心服。朕与你们平日的衣食,都取自百姓。因此设官吏定职守都是为了百姓,理应选择贤才加以任用,怎么能以新人旧人来作为选拔人才的先后顺序呢!如果新人贤能,故旧不才,怎么可以放弃新人而只取故旧呢!现在你们不论其是否贤能而只是怨声不断,这哪里是处理国家大政的方法呢!”

有人上书请求除去谄媚的臣下,太宗问:“谁是谄媚的大臣?”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之间,不能确知谁是谄媚之人。希望陛下您跟群臣谈话,或者假装恼怒加以试探,那些坚持已见、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谄媚之人。”太宗说:僖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混浊了源头而去要求支流的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作假使诈,凭什么要求臣下耿直呢!朕将用至诚之心治理天下,看见前代帝王喜好用权谋小计来对待臣下,常常私下觉得可鄙。你的建议虽好,朕不采用。”

丙午,太宗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侈浪费,减轻徭役和赋税,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这时起,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测试历史事件类(有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①乎?楚王田②于云梦③,使虞人④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⑤拂王旃⑥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⑦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 矣!”《郁离子》 【注释】①道:道理。②田:同“畋”,打猎。③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④虞(y 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⑤鹄(hú):天鹅。⑥旃(zhān):赤色曲柄的旗。⑦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陈康肃公善射()(2)尔安敢轻吾射() (3)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4)王引弓欲射()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B. 尝射于家圃楚王田于云梦 C. 以我酌油知之徐以杓酌油沥之 D.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若欲闻射道乎?

4【甲】文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详写这一情节的原因是 。 5. 【乙】文中“养叔”的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2、项籍弃书捐剑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②。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③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的叔父。怒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怒(对他很生气)。 ③略:大概。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学书不成,去()(2)剑,一人敌() (3)不足学()(4)又不肯竟学() 3.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4.项羽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训是什么? 3、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大学语文-文言文译文

寡人之与国也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 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1)范仲淹;滕子京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C 【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范仲淹;滕子京; 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阅读 1、【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七月,戌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应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①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注]①谒:掌管进见的近待。②戏:古地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②为天下唱 ③遣诸将徇地④授兵以击 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扶苏以数谏故以反者闻二世 B.宜多应者后使者至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二世乃大赦天下 D.百姓多闻其贤皆杀其守尉令丞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 译文: (4)【甲】文中陈胜对响应起义的人预测为“宜多应者”,【乙】文中能够验证这一语言的句子 是: (5)【乙】文中秦二世时而“怒”,时而“悦”,时而“大惊”,这些神态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完整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班级()姓名()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五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 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1)范仲淹;滕子京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C 【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范仲淹;滕子京; 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历史事件类一

阅读与鉴赏历史事件类一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 A.烛之武退.秦师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D.素善.留侯张良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题中例句和A项使动用法,使……活下来;使……退;B项,名词动用,驻军;C项,迟:认为……迟;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故选A。 (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主立齐王景遂为皇太弟。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 景达性刚直。唐主与宗室近臣饮,冯延巳辈极倾谄之态,或乘酒喧笑。景达屡诃责之,复极言谏唐主,以不宜亲近佞臣。尝宴东宫,延巳阳.醉,抚景达背曰:“尔不可忘我!”景达大怒,拂衣入禁中白.唐主,请斩之。唐主谕解,乃止。张易谓景达曰:“群小交构,祸福所系。殿下力未能去,数面折之,使彼惧而为备,何所不至!”自是每游宴,景达多辞疾不预。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殿下重.宝而轻士(2)景遂敛容谢.之 (3)延巳阳.醉(4)拂衣入禁中白.唐主

大学语文文言文

原文: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 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 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 ④冀.复得兔冀.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五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六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 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 子: 。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 是: 。 七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阅读10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阅读10篇 1、【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七月,戌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应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①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注]①谒:掌管进见的近待。②戏:古地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②为天下唱 ③遣诸将徇地④授兵以击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以反者闻二世 B.宜多应者后使者至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二世乃大赦天下 D.百姓多闻其贤皆杀其守尉令丞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 译文: (4)【甲】文中陈胜对响应起义的人预测为“宜多应者”,【乙】文中能够验证这一语言的句子 是: (5)【乙】文中秦二世时而“怒”,时而“悦”,时而“大惊”,这些神态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答:

大学语文(04729)古文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孟轲)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秋水(庄周)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亡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处:晋·傅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 A.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B.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口 D。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 一、1.(1)做首领(2)认为(3)对的(4)逃跑 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2)它,代狐狸(3)它,代缺点或错误(4)到 (4)它,代学过的知识(6)的 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 二、1.太子少傅箴 2.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 3.D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举大计亦死 B. 远嫌而避怨/ 远望若有光 C. 顾左右曰/ 顾野有麦场 D. 此人素有痴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帝得疏,大怒,抵之地 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 趣执之,无使得遁 C.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D. 少顷 复取读之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B. (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 (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左右下了命令,最终把他逮了起来。 D. (甲)文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把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②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答案】(1)C (2)D (3)D (4)① 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②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孩子诀别,在朝廷待罪。 【解析】【分析】(1)C都是:回头看。A成功/发动。B远离/在远处。D向来/白色。 (2)A 助词,的。B代词,他。C助词的。D与例句均指代奏章。

中考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阅读10篇(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阅读10篇 1、【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七月,戌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应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①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注]①谒:掌管进见的近待。②戏:古地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②为天下唱 ③遣诸将徇地④授兵以击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扶苏以数谏故以反者闻二世 B.宜多应者后使者至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二世乃大赦天下 D.百姓多闻其贤皆杀其守尉令丞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 译文: (4)【甲】文中陈胜对响应起义的人预测为“宜多应者”,【乙】文中能够验证这一语言的句子 是: (5)【乙】文中秦二世时而“怒”,时而“悦”,时而“大惊”,这些神态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答: 2、阅读《蒙骜①伐魏》一文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②。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③于赵。信陵君畏得罪④,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⑤于诸侯者,徒⑥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⑦,一旦秦人克大梁⑧,夷⑨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⑩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蒙骜(ào):秦国大将。②高都、汲:地名。③信陵君:魏安王之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有食客三千。被称为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政治家。④得罪:被判罪。⑤重:敬重。⑥徒:只,仅仅。 ⑦恤:体恤,顾惜。⑧大梁:魏国都城。⑨夷:铲平。⑩趣(cù):催促。?持:握着……的手。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大学语文古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对庄公的责难。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曹丕《典论·论文》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一)孟子语录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舍弃鲜鱼而选择熊掌。生命,原本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原本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二)女娲补天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焱(y 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 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注释 1.女娲:女神名,传说是我国古代化育万物的创世神,有“抟黄土做人” 的故事流传 2.四极废: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 此指折断。 3.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

4.爁炎: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 5.颛:纯朴善良。 6.狡虫:凶猛的禽兽 译文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裂毁,天不能覆盖,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 (三)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在大别山附近、、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