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2014年12月第50卷第12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ROP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ROP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 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减少ROP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

1.定义: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图1):

Ⅰ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巾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

Ⅱ区以视乳头巾央为中心,视乳头巾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Ⅰ区之后的环状区域;Ⅱ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Ⅲ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Ⅰ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5期(图2~7):

(1)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

(2)2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周(32-40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

(3)3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32-43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7周;

(4)4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和B,4A期无黄斑脱离,4B期黄斑脱离;

(5)5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病变晚期前房变浅或消失,可继发青光眼、角膜变性、眼球萎缩等。

4.专业术语

(1)附加病变(plus disease):指后极部至少2个象限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严重的附加病变还包括虹膜血管充血或扩张(图8)、瞳孔散大困难(瞳孔强直),玻璃体可有混浊。附加病变提示活动期病变的严重性。存在附加病变时用“+”表示,在病变分期的期数旁加写“+”,如3期+;

(2)阈值病变(threshold disease):Ⅰ区或Ⅱ区的3期+,相邻病变连续至少达5个钟点,

或累积达8个钟点,是必须治疗的病变。阈值病变平均发生在矫正胎龄37周;

(3)阈值前病变(pre-threshold disease):指存在明显ROP病变但尚未达到阈值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1型阈值前病变”和“2型阈值前病变”。1型阈值前病变包括Ⅰ区伴有附加病变的任何一期病变、Ⅰ区不伴附加病变的3期病变、Ⅱ区的2期+或3期+病变(图9);2型阈值前病变包括Ⅰ区不伴附加病变的1期或2期病变,Ⅱ区不伴附加病变的3期病变。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在矫正胎龄36周;

(4)急进型后极部ROP(aggressive posterior ROP,AP-ROP):发生在后极部,通常位于Ⅰ区,进展迅速、常累及4个象限,病变平坦,嵴可不明显,血管短路不仅发生于视网膜有血管和无血管交界处,也可发生于视网膜内;病变可不按典型的1至3期的发展规律进展,严重的“附加病变”,曾称为“Rush”病,常发生在极低体重的早产儿(图10)。

二、筛查指南

2004年的指南颁布后,我国ROP有所控制,但出生体重和孕周尚无本质改善,故新的筛查标准仍维持2004年的标准。

1.出生孕周和出生体重的筛查标准:

(1)对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2)对患有严重疾病或有明确较长时间吸氧史,儿科医师认为比较高危的患者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

2.筛查起始时间:首次检查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

3.干预时间:确诊阈值病变或Ⅰ型阈值前病变后,应尽可能在72h内接受治疗,无治疗条件要迅速转诊。

4.筛查人员要求:检查由有足够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眼科医师进行。

5.筛查方法:检查时要适当散大瞳孔,推荐使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也可用广角眼底照相机筛查。检查可以联合巩膜压迫法进行,至少检查2次。

6.筛查间隔期:

(1)Ⅰ区无ROP,1期或2期ROP每周检查1次;

(2)Ⅰ区退行ROP,可以1~2周检查1次;

(3)Ⅱ区2期或3期病变,可以每周检查1次;

(4)Ⅱ区1期病变,可以1~2周检查1次;

(5)Ⅱ区1期或无ROP,或Ⅲ区1期、2期,可以2~3周随诊。

7.终止检查的条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终止随诊:

(1)视网膜血管化(鼻侧已达锯齿缘,颞侧距锯齿缘1个视乳头直径);

(2)矫正胎龄45周,无阈值前病变或阈值病变,视网膜血管已发育到Ⅲ区;

(3)视网膜病变退行。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11077618.html,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 作者:王培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儿和足月儿神经发育结局,探讨高危儿门诊对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干预的作用,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择2014—2017年在我院高危儿门诊规律随访的早产儿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保健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结论:早产儿早期发育商水平低于足月儿,尤其是大运动、语言、适应性和个人社交落 后于足月儿。通过早期干预,早产儿发育商后期能追赶上足月儿。应重视早产儿出院后干 预,促进早产儿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关键词】早期干预;发育商;随访;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2014—2017 年在我院出生并在我院高危儿门诊规律随访的早产儿为观察组(早产儿组),排除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新生儿期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等严重疾病者,按照约1∶ 1. 2 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期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保健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足月儿组)。 二、方法 1. 随访时间:研究对象出院后2 天回院随访和建档,并从校正胎龄40 周开始每月随访1 次,直至校正年龄1 岁。填写生长发育随访表,随访医师由一名主任医师担任,智力测验人员不清楚分组情况。 2. 智力测试( Gesell)评估:在早产儿校正年龄3、6 个月、足月儿生后年龄3、6 个月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2]对小儿神经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大运动( GM)、精细运动( FM)、语言( L)、适应性( AD)、个人社会交往( PS) 5 项指标。 3. 丹佛( DDST)筛查:所有研究对象每月均进行一次DDST筛查。校正年龄3 个月时测评项目包括:伏卧时能抬头至90°、伏卧时能用手臂支持将胸部抬起,对应Gesell评估的 大运动发育;抓住铃铛、注意葡萄干、手能伸向物体,对应精细运动发育;发出笑声对应语言发育;主动对人微笑对应适应性发育。校正年龄6 个月时,测评项目包括:不需要扶持自己坐稳,用手指和手掌夹起葡萄吃,发出无意义的辅音,自己拿住饼干吃,分别对应Gesell 评估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适应性发育。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表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表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其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本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吸高浓度氧气有密切关系,是由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体重者,发生率可达60%~8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因 目前对ROP的发病机理尚不够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视网膜未发育成熟为主要关键。因未完全血管化的视网膜对氧产生血管收缩和血管增殖而引起。正常视网膜血管约在胚胎36周发育达到鼻侧边缘,40周时达到颞侧缘。此期内暴露于高浓度氧,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刺激纤维血管组织增生。早产低出生体重、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是ROP发生的根本原因,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病情越严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上不同病程有各自的特点,可概括为急性期、退性期与瘢痕期。临床表现如下: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急性期 视网膜血管纡曲扩张,尤其静脉更为明显。在眼底周边部可见视网膜上有细小的新生毛细血管。有血管的视网膜向前融合于无血管的视网膜。动静脉形成短路交通支,在其后缘可见视网膜血管长出新生血管及微血管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当病变进行时,新生血管增多,新生血管的大小与广泛程度不一,还可伸向玻璃体,引起玻璃体出血,牵拉可致视网膜脱离。 由于玻璃体混浊使眼底较以前模糊,周边视网膜局限性隆起成嵴状,其上可见增殖的血管条索。此种条索可向玻璃体内发展,多发生于赤道部附近,偶见于后极部。轻症者局限性增殖仅引起该区局部视网膜脱离,如病情严重,增殖广泛,可扩展为大部,甚至全视网膜脱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退行期 急性期患眼,可在病程中不同阶段停止进行,若病变尚局限在小范围即退行,退行后所形成的瘢痕亦较轻微。急性期病变扩大后才退行者,其遗留的瘢痕组织亦广泛,后果亦严重。大多数患儿随年龄增大病变退行,约1/5~1/4患眼的病情继续发展而进入瘢痕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瘢痕期 在急性期后病变退行而遗留的瘢痕,视原有病变的严重程度而有不同的表现。 轻度的表现为眼底的色调苍白或视网膜血管较细,周边视网膜常有小块不规则的色素斑及小块玻璃体混浊,病变较重者,周边视网膜有混浊机化团块,视乳头被牵拉移位,视网膜血管被扯向一方。视乳头另一边缘有色素弧。瘢痕组织牵拉使视网膜出现皱折,多向颞侧周边伸展,通常为一个皱折,偶有数个皱折,每个皱折均与眼底周边部的瘢痕组织相连,但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折分布,此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折之鉴别。

监测早产儿智力发育的方法

监测早产儿智力发育的方法 对于早产宝宝的智力发育监测,父母应该及早做好防范措施,不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宝宝的状况,还要积极主动到医院做正规检查。父母可以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三天到医院为宝宝做颅脑CT以及脑电图检查,并获取促进新生儿脑细胞新陈代谢的药物。父母们还需要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对宝宝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刺激,促进宝宝的发育。 若没有到医院进行检查,父母应该悉心观察宝宝的发育状况,在早期成长的症状中发现宝宝的智力发育是否存在障碍。以下介绍三种种可实施的简单测试早产宝宝是否存在智力发育障碍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拉坐姿势和头竖立 让宝宝仰卧,头部在正中早产儿发育位,父母扶持宝宝两侧前臂慢慢拉起宝宝到45度,观察此过程中宝宝的抬头情况;再拉到坐位观察宝宝的竖头情况。 正常:1个月的宝宝拉起时头后垂,坐位时头能竖立5秒;2~3的个月宝宝在拉起过程中头轻微后垂,坐位情况下可竖头15秒以上;4的个月的宝宝拉起时头和躯干直线抬起,竖头稳,可左右转头看。

异常:1个月的宝宝不能竖头;2~4个月的宝宝在拉起时头背屈(明显后垂),不能竖头。 第二种方法:俯卧位抬头和手支撑 让宝宝俯卧位,在头前方用玩具逗引,观察宝宝抬头和手支撑情况。 正常:1个月的宝宝头部能转向一侧;2个月的宝宝能抬头片刻,大概2至3秒,下巴离床;3个月的宝宝抬头弧度能够超过45度,肘(部)支撐;4个月的宝宝抬头弧度能偶到达90度,肘支撑,头部能够左右转动。 异常:2~3个月的宝宝无法正常抬起头,4个月的宝宝头抬起不平稳,并且不能用手肘支撑自己使胸部离地。 第三种方法:视觉追踪红球或人脸 让宝宝仰卧,头在正中位,让直径大约10cm的红色小球在距离宝宝眼前20cm处轻轻晃动用,引起宝宝注意。然后缓慢左、右弧形晃动,观察宝宝眼球和头部跟随小球的转动情况。 正常:1个月的宝宝眼球能随着小球左右晃动而转动,但头部可能不会转动;2个月的宝宝眼球和头部都能随着小球转动,左、右转动的最大弧度均可达45度;3至4个月的宝宝能随小球追视左、右各90度,即转动180度。 异常:不能注视或追视、转头范围小。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患儿全身情况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患儿全身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04T17:58:02.4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9期作者:王蕾 [导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类发生于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血管增生性眼病,是发达国家儿童盲的首要原因。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眼科江苏苏州 215002) 【摘要】目的:探讨苏州市立医院本部苏州市母子中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分区与患儿全身情况关系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1月在苏州市立医院本部苏州市母子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符合筛查标准的374例的患儿,按照病变分区将患儿分为两组(Ⅰ~Ⅱ区组和Ⅲ区组),回顾分析62例患儿全身情况(出生体质量,新生儿肺炎,低钾血症等因素)分别分析每种因素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区的关系。结果:Ⅰ~Ⅱ区组和Ⅲ区组间出生体质量、患儿低钾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出生体质量越低、出生后低钾血症者ROP严重程度越高。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流行病学;早生儿筛查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220-02 1.引言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类发生于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血管增生性眼病,是发达国家儿童盲的首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围产期医疗水平的提高,ROP的发病率有所提升。自2004年卫生部发布《早产儿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以来,全国已正规开展早产儿眼底筛查工作。基于以上背景,现将我院筛查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2.对象和方法 现对2017年5月—2018年1月在苏州市立医院本部苏州市母子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符合筛查标准的374例早产儿,确诊为ROP 的62例124眼患儿中,男36例72眼,女26例52眼,单胎儿56例112眼,多胎儿6例12眼。按照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按照病变分区将患儿分为两组(Ⅰ~Ⅱ区组和Ⅲ区组)。 检查前先用5g/L托吡卡胺和5g/L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混合眼液双眼散瞳,每10min1次,共滴3次。瞳孔散大后5g/L盐酸丙美卡因1滴表面麻醉后,采用双目间接眼底镜及数字广角眼底成像系统(RetCam)进行眼底检查。按照从后极部至周边部顺序依次检查各象限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病变进展至阈值前病变1型或阈值病变,转至上级医院72h内接受眼抗VEGF或光凝治疗。随访终止标准为周边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或病变消退。分别分析每种因素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所有筛查及登记、随访均由我科负责ROP筛查的医师完成。 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分析筛选可能影响ROP分区的高危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 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 按出生体质量的不同分为两组(<1500g极低体重组,≥1500g组),进行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1,P=0.012,P<0.05,表1)Ⅰ~Ⅱ区组中<1500g极低体重者30例,占组内83.3%,Ⅲ区组中极低体重儿14例,极低体重儿占ROP总数71%。 4.2 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按有无新生儿肺炎分为两组,进行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8,P=0.794,P>0.05)。Ⅰ~Ⅱ区组新生儿肺炎者30例,占组内83.3%。Ⅲ区组<32周者21例,占组内80.8%。 4.3 与低钾血症的关系 按有无低钾血症分为两组,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90,P=0.003,P<0.05)。 5.讨论 ROP是国内外儿童致盲的首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围产期医疗水平的提高,ROP的发病率有所提升。ROP发生率和致盲率也明显提高。2004年我国卫生部颁发《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我院积极开展早产儿及部分新生儿眼底筛查。 RO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高危因素也报道不一。研究表明ROP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多胎、吸氧等有关,其中出生体质量低和胎龄小更是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1]。本研究根据ROP不同分区进行分组,分别分析了患儿全身情况如出生体质量、肺部感染及低钾血症等对ROP的影响。出生体质量越低ROP严重程度越高[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低体质量密切相关。宫内发育迟缓的患儿较同龄儿体质量更低,血清中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因子含量更低,器官发育更不成熟,且导致出生后生长发育缓慢[3]。这些均为ROP发病的高危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Ⅰ~Ⅱ区组中<1500g极低体重者30例,占组内83.3%,Ⅲ区组中极低体重儿14例,占组内53.8%。极低体重儿占总数71%。这说明早产儿中低出生体质量对ROP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另外我们对Ⅰ~Ⅱ区组和Ⅲ区组早产儿新生儿肺炎这一因素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早产儿肺部感染可能与ROP的发生发展无明显相关。本文首次对患儿ROP按照分区分组,首次验证了低钾血症可能是影响患儿ROP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低钾可能对患儿ROP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患儿低钾血症和低出生体质量的控制,可能对ROP的预防、随访、治疗及预后均有一定意义。也可能和我们样本量不够大有关,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毕明超,李松鹤,陆成伟,等.吉林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7):909-913. [2]王倩,李聪慧,信伟,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203例筛查结果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8(6). [3]彭铎,鲁曦婷,李之喆,等.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8(1):163-165.

早产儿健康教育

早产儿健康教育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大多数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 ●外表早产儿:体重大多在2500克以下。身长不到47厘米,哭声轻。颈 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胎毛多,耳壳软,乳晕不清,足底纹少,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呼吸早产儿:呼吸中枢相对更不成熟。呼吸不规则,常发生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达1 5—20秒。或虽不到1 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和出现紫绀。早产儿的肺发育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有宫内窘迫史的早产儿,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消化早产儿:吞咽反射弱,容易呛乳而发生乳汁吸入。胃贲门括约肌松 弛,容量小,易溢乳。 生理特点 *呼吸中枢不成熟,呼吸不规则,常出现暂停现象。若暂停时间超过20秒,心率小于100次/分。并出现颜面发青,则称为“呼吸暂停”。 *吞咽反射弱,易呛奶而发生乳汁误吸。溢乳情况较足月儿也多。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更不成熟,体温调节能力极差,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 *过早离开母体,从母体得到的免疫抗体不足,较正常儿更易并发各种感染。 早产儿的检查 *血糖测试检查早产儿是否并发低血糖或高血糖的症状。 *脑电图检查部分早产儿容易发生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可以通过脑电图进行确诊。 *CT检查可以观察早产儿是否有颅内病变等征兆。 *抗原抗体的检测。

*血液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以及血液电解质和血pH值。出现感染性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有失血、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下降;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注意有无低氧血症和高磷酸血症等。 *胸片 早产儿有哪些问题 *体温调节功能差 *抵抗力弱 *呼吸功能弱易伴呼吸暂停 *消化功能较弱 *早产儿血压比较低 *肝功能差 *肾功能低下 *中枢神经发育不成熟 *生长发育快 早产儿是怎么引起的? ●人为因素: 预产期的计算错误。 ●胎盘因素: 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或胎盘功能不全。 ●子宫因素: 子宫内膜炎、子宫颈内口松弛、子宫畸形。 ●胎儿因素: 先天畸形、感染、胎儿与母体血型不合、多胎妊娠、脐带过 短、羊水过多或过少。 ●母亲因素: 营养不良、过度疲劳、严重身体及情绪的伤害、先兆子痫、 高血压、糖尿病、心肺疾病及感染发热性疾病。 ●社经地位 :社经地位低的家庭小儿易营养不良,另有工作过度、生产过 多或产前照顾不良等。 ●其他 :母亲频繁怀孕、父母亲年龄过大或过小、抽烟过多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的治疗方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的治疗方法 文章导读 本身早产儿就没有足月生产的婴儿身体要好的,因为是早产就很有可能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的,就算是在保温箱里面也保不齐会出现一些疾病的,而且存活下来是非常的困难的,所以在生出早产儿的时候就要立即的检查,及早的检查出来视网膜病变然后进行治疗的,那样的话不至于拖太久的病情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的。 1.手术治疗(1)冷凝治疗:对阈值ROP进行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的连续冷凝治疗,可使50%病例免于发展到黄斑部皱襞、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后果。冷凝治疗通常在局麻下进行,亦可在全麻下操作,全麻可能发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绀等。冷凝的并发症有球结膜水肿、出血、撕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出血等。目前,ROP冷凝治疗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确定。(2)激光光凝治疗:近年,随着间接检眼镜输出激光装置的问世,光凝治疗早用ROP 取得良好效果。与冷凝治疗相比,光凝对Ⅰ区ROP疗效更好,对Ⅱ区病变疗效相似,且操作更精确,可减少玻璃体积血、术后球结膜水肿和眼内炎症。目前认为对阈值ROP首选光凝治疗。国外多主张用二极管激光治疗,二极管激光属红光或红外光,穿透性强,不易被屈光间质吸收,并发症少。也有作者尝试用经巩膜的810nm激光代替冷冻方法,并发症明显减少。(3)巩膜环扎术:如果阈值ROP没有得到控制,发展至Ⅳ期或尚能看清眼底的Ⅴ期ROP,采用巩膜环扎术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巩膜环扎术治疗ROP是为了解除视网膜牵引,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及视网膜复位,阻止病变进展至Ⅴ期。但也有学者认为部分患儿不做手术仍可自愈。(4)玻璃体切除手术:巩膜环扎术失败及Ⅴ期患者,只有做复杂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效果以视网膜脱离呈宽漏斗型最好,约40%视网膜能复位,窄漏斗型最差,仅20%。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得到部分或完全解剖复位,但患儿最终视功能的恢复极其有限,很少能恢复有用视力。 2.内科治疗(1)阈值前ROP的补氧治疗:由于氧疗可诱导ROP的发生,曾经有一段时期禁止给早产儿吸氧,但这并非根本解决方法,而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04T17:32:31.1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9期作者:苗彬 [导读] 综上所述, ROP发生率和胎龄、出生体重、平均吸氧时间、机械通气、呼吸暂停等因素有关。(成都市新都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筛查,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标准,将出生胎龄≤34周或者出生体重≤2000g早产儿进行相关检查,分为无ROP组和有ROP组,探讨发生ROP的危险因素。结果:调查的1000例早产儿里,发现ROP 130例,检出率为13.00%。ROP 组早产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明显低于无ROP组(P<0.05)。ROP组和无ROP组的平均吸氧时间、并发呼吸暂停、机械通气比例显著高于无ROP组(P<0.05)。两组剖宫产率、多胎妊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P发生率和胎龄、出生体重、平均吸氧时间、机械通气、呼吸暂停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筛查;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167-0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主要见于低出生和早产儿的以血管增殖为主要特点的眼底疾病,具有致盲性[1]。目前ROP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和胎龄、吸氧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笔者特选取1000例早产儿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筛查,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标准,将出生胎龄≤34周或者出生体重≤2000g早产儿进行相关检查。男性早产儿630例,女性儿童370例,出生胎龄24~37周,平均(33.11±1.09)周。出生体重700g~3600g,平均(1820.11±3.99)g。自然分娩425例,剖宫产575例。单胎妊娠730例,多胎妊娠70例。 1.2 方法 1.2.1眼底筛查方法所有早产儿均于矫正胎龄32周或者出生后4~6周开始接受检查。所有的早产儿均在进行检查之前的1小时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并由专业的医生进行眼底检查。对于周边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的4周随访一次,小于阈值前病变的2周随访一次。 1.2.2临床资料收集主要包括早产儿的出生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多胎妊娠、剖宫产、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机械通气等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或检验: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理论频数t<1时确切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差异性。 2.结果 2.1 分析ROP的发病情况 调查的1000例早产儿里,发现ROP 130例,检出率为13.00%,1期病变、2期病变、3期病变分别为50例、59例、21例,分别占38.46%、45.38%、16.15%。 2.2 分析ROP的高危因素 ROP组早产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明显低于无ROP组(P<0.05)。ROP组和无ROP组的平均吸氧时间、并发呼吸暂停、机械通气比例显著高于无ROP组(P<0.05)。两组剖宫产率、多胎妊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见表1、表2。表1 分析ROP的高危因素(x-±s) 3.讨论 国外的ROP筛查标准是出生胎龄<28周,或是出生体重<1500g。但我国和发达国家ROP差异性较大因此我国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是出生胎龄≤34周或者出生体重≤2000g早产儿[2]。本次研究调查的1000例早产儿里,发现ROP 130例,检出率为13.00%,检出率较高。ROP的致病因素较多,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所公认的危险因素即为低出生胎龄和低出生体重。而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ROP组早产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明显低于无ROP组(P<0.05)。ROP组和无ROP组的平均吸氧时间、并发呼吸暂停、机械通气比例显著高于无ROP组(P<0.05)。两组剖宫产率、多胎妊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氧疗也属于ROP的高危因素,高浓度氧疗会造成视网膜血管反射性收缩,造成视网膜缺血性损伤[3]。故对于高危早产儿进行氧疗时,应该严格把握给氧适应症,避免突然中断高浓度给氧,也应该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和浓度。 综上所述, ROP发生率和胎龄、出生体重、平均吸氧时间、机械通气、呼吸暂停等因素有关。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脱离的病变,好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导致早产儿失明,足月出生的新生儿或在38周后出生的,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所以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机率减少,但早产儿则不然,那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有哪些呢? 吸氧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之一,因为其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生长就会停止,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并不是所有吸氧的早产儿都会发生眼底病变,有的在早期还是可以自愈。发生病变的早产儿往往是因为给氧标准掌握不好,氧气浓度过高、时间过长才会诱发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一般分为五期: 第1、2期为观察期 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成熟,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如吸氧,变会导致视网膜周边血管会停止生长,视网膜中形成一条分界线,随着病情发展,分界线变宽、变厚,终止动脉、静脉迂曲扩张,该期有部分早产儿可自行消退,也有部分会

进入第3期。 第3期是最佳的治疗时期 第3期时间很短,也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在此时期内使用进行治疗,预防新生血管形成,效果都会比较明显,有20%-25%的早产儿病情继续发展,进入第4、5期。 第4、5期 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机化膜形成,视网膜脱离或严重者视网膜全部脱离,整个玻璃体充满白色机化组织,直达晶状体后,形成"白瞳",导致失明,这个只能通过手术的方法做玻璃体切割或巩膜环扎,做手术后的部分早产儿维持一定视力,但效果较差。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每个父母都不希望发生的,但有时太多的因素没有预料时就会发生这样的病变,这样会影响小儿以后的一生,所以积极预防早产儿的出现对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宝宝的一生。

FVEP在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中的应用

FVEP在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11-23T16:02:35.5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刘梅孙先桃 [导读] 在为早产儿ROP筛查时应该同步检查其视功能。 刘梅孙先桃(郑州市儿童医院眼科河南郑州 450053)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101-02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孕周早产儿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P2波的潜伏期值,研究以F-VEP P2波的潜伏期值为参考值对进行ROP筛查的早产儿的视功能检查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郑州市儿童医院进行ROP筛查的早产儿88例(196眼)矫正胎(孕周+出生后周数)龄在34-46周的早产儿,每间隔两周一组,共六组进行F-VEP检查。F-VEP是在符合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标准的屏蔽检查室内,应用重庆国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型号GT—2000NV—1视觉诱发电生理检查系统。所有早产儿均在睡眠状态(可用10%水合氯醛灌肠)下进行检查,检查前安放电极处皮肤均祛脂消毒处理,安放电极,用不透光眼罩把非刺激眼完全遮住,受检者每眼均进行三次以上测量,获得三次较稳定的一致波形,结果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T检验,P<0.05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着早产儿矫正胎龄的增长,F-VEP P2波的波形越来越稳定清晰,P2波的潜伏期也在逐渐缩短。对P2波潜伏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六组受试者P2波潜伏期均符合正态分布。对各组之间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早产儿的F-VEP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早产儿ROP筛查时应该同步检查其视功能。以F-VEP P2波的潜伏期为参考值对进行ROP筛查的早产儿的视功能检查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瞬态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指早产儿未成熟视网膜上一种复杂的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紊乱[1]。直至今天如果没有最好的医疗护理仍可导致失明。瞬态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是一种采用光刺激,在枕皮质或相应的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诱发电位反应.F-VEP现在已经逐步应用与婴幼儿视功能检查中,它可以反映幼儿的脑部发育情况更可以提示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月到2011年5月郑州市儿童医院进行ROP筛查的早产儿88例(196眼),矫正胎龄在34周-46周,符合早产儿筛查标准(出生体重≤1.5㎏,或孕龄≤31周),同时无围产期窒息史,初查眼部前后节正常,无脑部器质性病变及全身其他系统疾病。按照早产儿矫正胎龄进行分组,每间隔两周一组,共六组:1组34-36周12例(24眼),2组为36-38周共15例(30眼),3组为38-40周共14例(28眼),4组为40-42周共18例(36眼),5组为42-44周共13例(26眼),6组为44-46周共16例(32眼)。 1.2 方法 所有早产儿均在符合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ISCEV)标准的屏蔽检查室内,应用重庆国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型号GT—2000NV—1视觉诱发电生理检查系统进行检查。记录参数:放大器(1-50)Hz40千倍,闪光强度0.25(-0.9log)cd/m2/s,背景光强 0cd/m2,分析时间250ms,采样频率1.3Hz,刺激光为无背景下均匀无图像的闪光。电极安置如下:记录电极放在Oz位(枕骨粗隆上方2.5cm);参考电极放在Fp位(前额正中,鼻根上12cm处);地电极放置在左侧耳垂。所有早产儿均在睡眠状态(也可用10%水合氯醛灌肠)下进行检查,检查前安放电极处皮肤均祛脂且用酒精消毒处理,然后安放电极,用不透光眼罩把非刺激眼完全遮住,助手用手轻轻分开受检者眼睑检查。每眼均进行三次以上测量,获得三次较稳定的一致波形,并测量N1、P1、N2、P2波潜伏期以及波幅。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应用统计学对六组数据进行频数分布分析和T检验,P<0.05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着早产儿矫正胎龄的增长,F-VEP P2波的波形越来越稳定清晰,P2波的潜伏期也在逐渐缩短。其中4例患儿F-VEP P2潜伏期初查轻度延迟,一月后复查,明显延迟,3例眼底检查,视神经萎缩,1例CT检查脑发育不全。转康复科会诊,进行综合治疗。88例早产儿检查结果统计显示矫正胎龄在34-36周,36-38周、38-40周、40-42周、42-44周的六组早产儿F-VEP P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46.36±18.64;140.13±18.87;135.00±14.00;128.8±14.17;121.31±15.31;119.83±11.32。对P2波潜伏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六组受检者P2波潜伏期均符合正态分布。对各组间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早产儿的F-VEP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以F-VEP P2波的潜伏期值为参考值对早产儿(进行ROP筛查的)的视功能检查具有可行性。 3 讨论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发展进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普遍建立,我国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逐年在提高,随之而来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率也越来越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下称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原因。胎龄、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随着我国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使原来不能成活的早产儿存活下来,ROP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儿童致盲的重要病因之一为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ROP的发生,应对早产儿进行视网膜筛查。 尽管人们对VEP的研究已有多年,但直到近来新设备的出现,VEP才更适合被应用与视路疾病的检查和诊断。这项检查是在枕部相当于大脑皮质17区和18区的位置得到电信号。由于神经纤维在视皮质的定位,这项检查中所记录的电活动是来自于黄斑部。因此VEP使检查者看到的是黄斑的功能。1VEP是指向视网膜发出光刺激,在枕区记录由视觉通路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其反射弧是:视网膜感受器接到光刺激传入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枕叶视区。因此整个视路任何部位受损伤都可以引起VEP波形的变化和潜伏期的延长。早产儿由于不能主观配合,只能在其熟睡的情况下进行检查,所以也只能做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FVEP是由一系列正波和负波组成的复合波,开始于30ms左右,结束于300ms左右。在波成分的命名中,先标示为正波或负波(P或N),然后以数字下标表示出现的先后次序。而由漫射刺激诱发的闪光VEP的最常见成分是分别出现于大约90ms和120ms处的N2和P2成分。FVEP P2波德成分比较稳定,是临床主要观察指标之一。同一个体其双眼的FVEP如果有明显的不同,则属于病理现象[2]。所以本研究获得了早产儿F-VEP P2波的形态和潜伏期的数据,研究发现早产儿矫正胎龄越接近足月,其波形越稳定,清晰,随着矫正胎龄的增长潜伏期也逐渐缩短,矫正胎龄到40周后其潜伏期

ROP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一、危险因素 1.早产、低出生体重 自胚胎四个月期,视网膜血管自视盘开始逐渐向周边生长,7个月才到达鼻侧周边的视网膜。颞侧视网膜距视盘的距离较鼻侧远,一般要在妊娠足月时才能到达颞侧周边部。妊娠足月以前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存在原始梭形细胞,它们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前身,在子宫底氧环境下25-35mmHg,梭形细胞先增殖成条索状,它进一步管道化形成毛细血管。当早产儿出生以后突然暴露在高氧环境下,梭形细胞遭到损害,刺激血管增生。先是视网膜内层发生新生血管,血管逐渐从视网膜内长到视网膜表面,进而延伸入玻璃体中。新生血管都伴有纤维组织,显微血管膜沿玻璃体前面生长,在晶状体后方形成晶状体后纤维膜,此外纤维血管膜的收缩将周边部视网膜拉向眼球中心,严重者引起视网膜剥脱。 2.氧疗 3.母亲因素 ①遗传因素 ②小于胎龄儿(SGA)提示在宫内可能存在缺氧、感染和营养不良。存在争议。 ③其他如多胎和宫内感染 4.新生儿因素 ①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真菌菌血症可作为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②贫血和输血 ③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尚无定论 ④血压波动 5.其他因素 ①微量元素铜的缺乏可导致视网膜组织抵抗氧化损伤的作用减弱,削弱抗氧化酶的活性。 ②二氧化碳 二、发病机制 1.细胞因子学说 ①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 ②ANG血管促白细胞生长素是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 ③HGF 肝细胞生长因子可诱导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许多细胞反应 ④b-F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血管生成,对视网膜有营养神经的作用 ⑤PDE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是抑制血管生成的物质 ⑥一氧化氮已在人视网膜上皮细胞实验中证实NO抑制缺氧,诱导VEGF基因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相关性。 2.氧自由基学说 过度吸氧可以形成大量氧自由基,组织内抗氧化防御机制无法同步解毒,从而造成视网膜组织损害。不成熟的视网膜含有低水平的抗氧化剂如NO系统,当吸入高浓度的氧时导致了视网膜高氧,高氧产生过氧化物,包括前列腺素的产生,导致血管收缩和血管细胞毒性,从而导致视网膜缺血,进一步导致血管增生。 3.梭形细胞学说 妊娠足月以前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存在原始梭形细胞,它们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前身,在子宫底氧环境下25-35mmHg,梭形细胞先增殖成条索状,它进一步管道化形成毛细血管。当早产儿出生以后突然暴露在高氧环境下,梭形细胞遭到损害,刺激血管增生。先是视网膜内层发生新生血管,血管逐渐从视网膜内长到视网膜表面,进而延伸入玻璃体中。新生血管

父母必读早产儿护理经

父母必读早产儿护理经 你的早产儿就要出院回家了。这时,你欣喜若狂,可又不知所措。面对这个瘦弱的孩子,出院以后,究竟该如何更好地照顾他呢? 由于早产儿出生时发育不成熟,因此,在家庭护理中一定要立足这一情况悉心照料。 1.由于孩子吸吮力气不足,应耐心喂养:一般出院初期,一次喂奶多是需要30-40分钟。 2.刚出院回到家的宝宝,头两三天内,其每餐的喂食量先维持在医院时的原量不必增加,到适应家里的环境后再逐渐加量,因为环境的变迁对幼儿的影响是蛮大的,尤其是胃肠的功能。 3.餐多量少及间断式(每吸食一分钟,将奶瓶抽出口腔,让宝宝顺顺呼吸约十秒钟,然后再继续喂食)的喂食方式,可减少吐奶发生及呼吸上的压迫。 4.可喂食早产儿奶粉,以促进消化及增加营养吸收。 5.早产儿对温度及变迁亦是很敏感的,所以要注意体温的保持及温度的衡定性以免致病。 6.定期回医院追踪检查及治疗:如视听力、黄疸、心肺、胃肠消化、及接受预防注射等。 7.保持与新生儿医生密切的联系以便随时能谘询。 8.熟练幼儿急救术,如吐奶、抽搐、肤色发绀时的处理、以备不时之需。 注意事项 1.与早产儿玩耍时,动作要慢,要轻,不要经常用新玩具、新面孔包围他。不要过分刺激早产儿。 2.留意早产儿的反应,如他头部转向,或不再注视你时,就表示他已“够”了,这时,应停止与他玩耍。 3.要注意室内温度,因为早产儿体内调节温度的机制尚未完善,没有一层皮下脂肪为他保温,失热很快,所以保温十分重要。 4.晚上又黑又静,早产儿可能不习惯,可亮夜灯及播放育婴音乐,以助早产儿适应环境。 5.早产儿喜欢被襁褓裹起来,注意襁褓料子一定要柔软无刺激性,头部绝不能包起来。 6.早产儿由于呼吸系统未发育完善,对空气污染物十分敏感,所以婴儿房必须空气洁净,禁止吸烟。 7.婴儿床上用品及婴儿室内家具的颜色都不宜过鲜、过明亮,以免对早产儿过分刺激。 8.如果早产儿能吮吸,就让他吸奶嘴,这样可以协助他发展口腔活动技能,而且也可以给予他一定的安全感。 9.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留心你孩子特殊的需求。一般规律不一定完全适合他的需要。你必须“听他指挥”,千万别强加于他。 早产儿父母必修:发育评估 医生建议家有早产儿的父母,应从孩儿一出生就开始注意观察、了解早产儿的动作、智力发展,以便在问题出现时可以求医,作出适时的补救,将伤害减至最轻。 然而,父母必须谨记的是,早产儿的心智发展,必须以矫正年龄来评估(矫正月龄=出生后月龄-(40-出生时孕周)/4)。例如:孕周只有32周的小宝宝,现已出生3个月,他的矫正月龄=3-(40-32)/4=1个月。这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护理及配合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护理及配合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1T09:13:41.60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7期作者:何东琼韩坤萍* [导读] 早产儿及时接受视网膜病变筛查,可及时掌握患儿的疾病情况,在检查中接受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方法与护理配合方法。方法:本次研究的调查时间段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调查研究对象为我院接生的100例早产儿,对全部患儿实施视网膜的早期筛查与护理,观察分析筛查与护理结果。结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10.00%。结论:早产儿及时接受视网膜病变筛查,可及时掌握患儿的疾病情况,在检查中接受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护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定义为没有血管化的视网膜因为缺血、血管新生、纤维增生以及视网膜脱落等原因而导致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1],病情严重会造成患儿失明。现在人们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越来越重视,临床中也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来促使该病治愈率提高,本次研究主要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与其护理进行探究,下文将叙述详细研究内容和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调查时间段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调查研究对象为我院接生的100例早产儿,其中包含有55例男性患儿,剩余45例为女性患儿,患儿胎龄所处范围为29-36周,胎龄平均值为(33.12±4.26)周。 1.2方法 对全部早产儿都进行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患儿在出生后2周就需要进行眼底检查,在患儿眼睛内滴加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生产企业: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1793),对患者实施眼部麻醉处理,开睑后对患儿眼底与视网膜进行仔细检查,然后运用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拍摄患儿的眼底状况。 患儿在检查时的护理措施有:(1)筛查前准备。护理人员在进行筛查前先准备贝复舒、复方托吡卡胺与盐酸奥步卡因等药物,提前准备好巩膜压迫器与开睑器等器材。检查时始终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检查时务必保持动作的轻柔。护理人员将一些急救物品与急救器械放置在检查室内,以备不时之需。(2)环境护理干预。护理人员确保室内环境的安静与清洁,让其维持半暗室状态,调整温度在22-28℃之间,相对湿度调整在55%-65%之间,检查前需要对备检查台进行2次空气消毒,将海绵垫放置在台面上,在检查前的30min将窗户打开,以便空气流通。(3)患者护理干预。患儿在散瞳前20min需要进行少量哺乳,避免检查的时候出现溢奶或呕吐症状,避免出现窒息症状。在进行眼底检查前禁止喂水与哺乳。当运用检查光线进行照射的时候,往患儿眼中滴眼药水,使得角膜湿润,预防因角膜干燥而对观察视野造成影响,借助棉签将溢出的药液进行擦拭,避免药液流到耳内,预防中耳炎的发生。(4)滴眼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滴眼前需要对药液认真核对,仔细查看药液是否有出现浑浊或沉淀的情况,并查看药液是否过期。在进行操作时患儿保持平卧位,将患儿眼睑翻开,再在结膜囊内滴加眼药水,滴完后对泪囊部进行2-3min的轻按压,使得药液弥散速度加快,操作时需要预防眼药水瓶会触碰到睫毛,有效避免污染滴眼或者是碰伤眼球,若患儿不愿意配合操作,护理人员则先给予患儿足够的安慰,待患儿情绪安稳后再实施相关操作。(5)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在检查时认真核对患儿的临床基础信息,在确认没有错误后再对患儿实施检查。因为早产儿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容易发生体温降低的情况,所以需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患儿抱出与检查。检查时需要时刻关注患儿的面色与哭声变化等情况,及时将患儿的口鼻分泌物擦拭干净。在检查时需要注意卫生,医护人员都需要洗手与带口罩后才能够接触患儿,所有仪器在接触患儿之前都需要进行消毒处理。筛查的时候需要运用消毒处理过的柔软被单包裹患儿[2],将患儿四肢固定住,护理人员在患儿两侧耳前放置自己的双手掌心,运用合适的力度来固定患儿头部,避免会对前囟造成压迫,禁止捂住患儿口鼻,注意让患儿的呼吸道保持通畅,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生的相关检查操作。(6)检查后护理干预。完成筛查后护理人员对患儿眼部滴加抗生素眼液,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将患儿放入暖箱保暖。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告知家属随诊的重要性。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需要统计早产儿中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以及需要激光治疗的阈值病变患儿的比率。 2.结果 筛查后可知有早产儿出现视网膜病变,具体数据可观察下表1。 3.讨论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纤维膜所在位置为晶体后,其主要是先天性晶体血膜的遗留痕迹,在临床上也能够称为晶体后纤维增生症[3],其发生原因主要是患儿的视网膜血管还没有发育成熟,导致出现视网膜缺血的情况,纤维与新生血管出现异常增殖而造成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或是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病变并不属于先天性病变,可以通过后天的预防控制来避免其发生。现在临床上还没有药物可以做到完全控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早期筛查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而在筛查过程中加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4],使得患儿可以积极配合筛查相关操作的实施,使得筛查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总结以上叙述内容可知,早产儿及时接受视网膜病变筛查,可及时掌握患儿的疾病情况,在检查中接受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避免出现意外情况,有效预防病变危害患儿生命健康。因此视网膜病变早期筛查应当在早产儿检查中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6):104-105. [2]张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护理配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6):14968-1496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及相关因素研究的新发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及相关因素研究的新发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类易发生于未成熟或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LBW)的病变,由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纤维增生而致视力严重丧失的疾病,自1942年Terry首先报道以来,已经成为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极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存活率也不断提高,ROP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目前,防治的关键是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而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进行ROP筛查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在防盲中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早期检查眼底、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ROP的发展,为以后的治疗争取时间。 标签: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主要见于早产、低体重儿的一类以血管增殖为特点的眼底疾病,因其可导致失明,严重影响患病儿童的生存质量[1]。 1 ROP的发病机制及概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尤其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的双侧性眼病,是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2]。目前ROP真正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在ROP的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早产、低出生体重作为ROP发病的根本原因也已公认。自胚胎4个月起,视网膜血管自视盘开始逐渐向周边生长,7个月才达到鼻侧周边视网膜。颞侧视网膜距视盘的距离较鼻侧远,一般都是在妊娠足月时方能达到颞侧周边部。妊娠足月以前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存在着原始梭形细胞,它们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前身,在子宫低氧环境下,梭形细胞先增殖成”条索状”,它进一步管道化而形成毛细血管。当早产儿出生后突然暴露在高氧环境下,梭形细胞遭受损害,刺激血管增生,先是视网膜内层发生新生血管,血管逐渐从视网膜内长到视网膜表面,进而延伸入玻璃体中。新生血管都伴有纤维组织,纤维血管膜沿玻璃体前面生长,在晶状体后方形成晶状体后纤维膜,此外纤维血管膜的收缩将周边部视网膜拉向眼球中心,严重者引起视网膜脱离。早产儿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而视网膜无血管区的面积大小与ROP的发生关系密切,出生体重越轻、胎龄越小则视网膜无血管区的面积越大,ROP发生的几率就越高[3]。 2 ROP的筛查方法 双目间接检眼镜方法,使用复方托吡酰胺滴眼液对准备检查的早产儿进行散瞳,用眼药水30 min后开始进行眼底检查。检查前使用0.4%盐酸奥布卡因眼药水进行眼结膜的表面麻醉,在暗室内,专用检查床上,将早产儿采取卧姿,由护士或者家长进行头部固定。用早产儿专用开睑器撑开眼睑,医生一手执28D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