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

第十章隋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战争

理解并掌握“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名词概念;弄清隋朝统一全国的原因;弄清隋初改革的内容;弄清大运河的修建及其意义;弄清隋末农民战争与隋炀帝的关系;对隋炀帝进行公正的评价;正确认识隋王朝的历史地位。

第十一章唐朝的强盛与衰落

了解唐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藩镇割据、甘露之变、会昌灭佛、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史通》等名词概念;弄清唐代的重要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科举制度;弄清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弄清唐代文化发达的原因;认识唐代文化的特点和唐王朝的历史地位;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科学的评价。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的演变

理清五代十国的线索;知道“沙陀三王朝”;弄清幽云十六州问题的来历;弄清十国的分布及其兴亡情况;分析五代时期的“冯道现象”。

第十三章宋、辽、夏、金的社会状况

了理清宋辽夏金的线索;注意宋王朝与辽、夏、金之间的关系;弄清北宋前期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掌握陈桥兵变、澶渊之盟、靖康之难、绍兴和议、程朱理学、《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等名词概念;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岳飞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精神。

第十四章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

了解蒙古国西征和南进的基本情况;掌握行省制度、达鲁花赤等名词概念;弄清成吉思汗、忽必烈和耶律楚材对元朝历史的贡献;分析评价元朝的民族政策。

第十五章明朝的专制统治

掌握厂卫制度、卫所制度、靖难之役、土木之变、一条鞭法和八股文等名词;弄清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其意义;弄清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盟芽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缓慢的原因;弄清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的情况及其危害;分析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对张居正改革进行评价。

第十六章清朝的崛起与衰亡

解释八旗制度、三藩之乱、《尼布楚条约》、军机处、改土归流、摊丁入亩、乾嘉学派等名词;掌握清代前期发展经济和维护边疆的措施;弄清“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的异同;探讨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清代的闭关政策。

第十章隋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战争

1、名词解释

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大运河瓦岗军

2、简要回答

(1)简述隋朝统一中国的经过。

(2)简述隋初发展经济的措施。

(3)简述隋朝的大运河。

3、论述题

(1)论隋朝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

(2)试论隋炀帝的是非功过。

常见名词

1、输籍定样:隋朝采取的确定户口等级和赋役数额的措施。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用宰相高颎的建议,行此方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察,令百姓五党(100户为1党)或者三党为一团,根据财产多寡定出户等之上下,以此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并颁行天下。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能改任情舞弊,还吸引了部分逃亡农民,使他们重新列为国家编户,其中多数原是豪强荫庇的私属。大量佃客脱离世宗大族,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有效的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大索貌阅:隋朝采用观察、核对相貌的办法来检查户、口的一个措施。隋朝建立之初,地方豪强大量隐匿人口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文帝遂于开皇二年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等生理特征,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若有户、口不实者,正、长皆受流刑。通过这一措施,

既增加了国家的编户,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3、大运河:隋炀帝时期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始开凿于文帝时期,名为“广通渠”,用于拨运关中物资。隋炀帝即位后,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其开凿目的,政治上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经济上为转运南方的物资;军事上为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调动军队和筹集物资的需要。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大运河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9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4、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军之一。隋末,炀帝统治异常残暴并连续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引起农民起义。各地起义军经过重组、整合,于公元617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其中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尚军势力最大。瓦岗军曾在荥阳大海寺消灭隋在中原的主力军队,毙隋悍将张须陀;又克兴洛仓,以粮济民。由于李密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翟让遂将起义军的领导权让给他。李密称魏公,建元永年。接着,瓦岗军又先后攻取了洛仓,黎阳仓以及金墉城等地,直逼洛阳。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大业十三年(617),李密袭杀翟让,引起起义军内部的严重分裂,于次年被王世充等人镇压。

重要问题

1、隋的经过统一中国的经过

在隋朝建立之前,北周已经灭了北齐,这时除了已经成为附庸、仅领有江陵沿江三百里之地的后梁之外也只有南朝陈政权偏安一隅,南北统一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开皇七年(587),后梁主萧琮入朝于隋,至大兴,隋文帝留其不回,共历三主、享国三十三年的后梁亡。

开皇八年十月,文帝令次子晋王杨广、再次子秦王杨俊、信州总管杨素

三人为行军大元帅,出总管九十,甲兵计五十一万八千,由杨广承总节度,分别出六合、襄阳、信州等地伐陈。而后陈仅有甲兵十万,且分布在东至巫峡、西至沧海的漫长战线上,强弱对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伐陈之役进行的很是顺利。到开皇九年正月陈后主被俘,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灭陈,在273年的分裂以后,南北复归于统一。

2、隋朝为什么能实现统一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元开皇。在此后的几年里,雄才大略的隋文帝迅速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而隋文帝能够统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周建立在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之上。在隋建之前,北魏太武帝扫荡了十六国的残余,北周武帝又进一步扩大了北朝的地域,这就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民族融合的彻底完成。自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经过长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和中华民族的主干汉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样,自西晋末年以来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使中国的南北很容易的统一起来。

最后,北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继续发展。由于北朝时期的均田制得以继续推广,自耕农大量增加,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在此基础上扩大起来的府兵制,也因为兵源相对稳定,府兵的经济比较稳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战斗力比较强。

所以,正是有上述有利条件,在杨坚等人的正确领导之下,自永嘉末年西晋王朝崩溃起,长达二百三十七年的分裂局面,至此南北复归于统一。

3、简述隋朝前期发展经济的措施

隋前期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①颁布均田令,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受到一些贵族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所以均田制不可能彻底实行,农民少田缺地的情况必然存在,但农民多少得到一点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②改定赋役:隋朝的赋役制度沿袭了北朝而又有所改革,它与隔的均田制相适应,隋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更多了,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③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④整顿货币和度量衡,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隋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4、大运河的修建过程

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一千多年以来为沟通南北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在我国交通运输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隋代的大运河始凿于大业元年(605),是年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万,开通济渠,引洛水、谷水入黄河,沟通了淮河和黄河,使得南北水路运输路程大大缩短,是大运河最重要的一段。

同年,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长三百余里,宽40步。邗沟始凿于吴王夫差时期,隋代在原有基础上加宽加深,它沟通了淮河与长江。

大业四年(608),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至黄河,到今天津附近,我国古代漕运主要经由这条水道。在开凿时,因工程浩大,丁男不够,开始征发妇女服役。后人称这条河为“北运河”。

大业六年(610),炀帝敕穿江南河,八百余里,宽十余丈,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江南河也是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加深加宽,连接了长江和钱塘江。

5、如何评价隋炀帝的是非功过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固然凶暴荒淫,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在隋建立过程中以及在他的统治时期也曾做过一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事情。现分述如下:

在隋统一的过程中,杨广率军灭了陈,对中国的统一作了巨大贡献。

此外,隋炀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南北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隋炀帝抗击了突厥,经营西域,同时派人打垮了吐谷浑,重通丝绸之路,维护了辽阔的疆域;

隋炀帝废除了过时的周礼之官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相权一分为三,把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古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改革,它的创立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隋炀帝还兴办学校,广索史籍,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隋断帝在位所采取的上述措施,无疑是进步的,它有利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唐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有着重要影响,对后世也有着深刻影响,其历史功绩是巨大的。

但是隋炀帝又是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刚愎自用,不恤下情,推行的一系列暴政,使得社会矛盾迅速发展和激化。其暴政表现在:大修离宫,游幸江都,三侵高丽,屠杀人民。隋炀帝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人民死伤无数;他还频繁对外发动战争,三侵高丽,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农业生产遭到重大破坏,隋朝的统治危机四伏,一场全国性的农民起义风暴即将来临。

第十一章唐朝的强盛与衰落

1、名词解释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三省六部武则天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两税法元和中兴甘露之变会昌灭佛古文运动

《唐律疏议》唐八史刘知几

2、简要回答

(1)说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2)简述唐代前期的重要制度。

(3)简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4)唐代诗歌的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3、论述题

(1)论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2)分析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如何评价武则天。

(4)分析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

(5)论隋唐文化的特点。

常见名词

1、晋阳起兵: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初,李渊官至太原留守,据守北方重镇。此时,农民起义遍地而起,汹涌澎湃,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离心离德,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李渊早有了取隋而代之的野心,为太原留守后,他暗中加深了改朝换代的各项准备。是年秋天,李渊认为时机已成熟,打着废昏立明,安定隋室的旗号于太原起兵反隋。李渊率军沿汾水南下,于霍邑全歼隋将宋老生部,又连下临汾、绛郡,成功渡过黄河,西进关中。军队迅速发展到二十余万人。同年十一月,李渊攻破长安,封自己为唐王,都督内外诸州军事,掌握实权。次年三月,江都兵变,五月李渊称帝建国,改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定国号为“唐”,都长安。李渊是为唐高祖。

2、玄武门之变:唐朝前期在玄武门发生的一场宫廷政变。唐朝建立以后,随着改朝换代的成功,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日益激化,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结成的太子集团和在统一战争中实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集团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后发制人,率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偕同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迫其退位。这场宫廷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并最终夺得了帝位。

3、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年到649),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快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标榜儒家传统的德政,继续完善唐朝前期的各种制度,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并且注意发展经济,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调整民族关系,精减机构,提高办事效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唐王朝出现了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是我国古代社会著名的治世之一。

4、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又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其组织形式和权力效能各有演变,至隋唐,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5、武则天:(624——705)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一生历经太宗才人(低等嫔妃),高宗昭仪(后宫嫔妃,地位仅次于皇后)、皇后,高宗死后建立大周王朝,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君临天下凡十余年。武则天通文史,权变而且多智,具有超人的魄力和胆略和杰出的政治才华。在武周统治时期,武则天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继承和完善了唐初的各项制度。在她统治时期,虽曾滥用酷吏,政治却相对比较清明,社会生产持续发展,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6、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公元680年举进士而入仕,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左散骑常侍等职,并兼修国史。他撰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他个人的修史主张。他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并提出了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输庸代役:唐初推行的一种赋役制度,规定农民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按照每天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

十天的以之以代役,这称“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延长其服役期限,除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出现水、旱、虫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官僚贵族亦享有免租庸调的特权。纳庸代役制的推行,使得农民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多少改善了农民的处境,对唐前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8、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其渊源可上至隋代。唐高祖时,命裴寂等人以隋《开皇律》为基础,经过增补删减,于武德七年成《武德律》;太宗继位以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对《武德律》加以修订,于贞观十一年修成《贞观律》,并颁行全国;至此,《唐律》基本上形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李勋等人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于永徽二年,颁行全国。永徽三年,又对《永徽律》做了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总计12篇、502条)并将其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9、开元盛世: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佐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2)抑制食封贵族(3)压制佛教势力(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5)搜检括户,限制土兼兼(6)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因为上述各项措施的有力实施,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10、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玄宗末年边镇守将安禄山和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经过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于公元763年成功平叛。安、史叛乱虽然被扑灭,但是长期的战争缺使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开元盛世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一时消耗殆尽。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繁荣富强,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1、郭子仪:(697-781)唐中叶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开元中,以武举等第,公元754年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兵马使。安禄山反,唐以子仪领兵东讨,击败叛将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肃宗时,朔方军成为唐朝恢复两京的支柱,多次击败叛军,但后来代宗听信鱼朝恩的谮毁,解除子仪兵权,只保留其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诸衔。安史之乱后,吐蕃、回纥连年入侵,子仪被起用,在收复长安、备御吐蕃中起了积极作用。德宗即位召子仪还朝,充当山陵使,主管代宗安葬事宜,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免去军职。公元781年,去世。

12、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局面。玄宗时,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以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有节度使,且各节度使拥兵自立,不从朝令以至叛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宪宗朝虽执行削藩政策,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无法阻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加深,直到唐亡后,各藩镇相互兼并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13、两税法:两税法是一项与庄园经济相适应的赋税制度。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势力发展,均田制被破坏,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安史之乱后,为解决财政危机,德宗采纳杨炎建议于780年行此法。即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每户资产多少征户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并以征钱为主。它改变了按人丁户口征计的办法。以土地财产多少征税,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而且适应唐代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农大量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势;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这种税制直到明代行一条鞭法后才被废除。

14、元和中兴:唐中叶以后,唐王朝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众多的弊政暴露无遗,政治革新的声浪涌起。随着一般地主阶级的发展,中小地主和下级官吏要求参与政治,革新政治。通过各种革除弊政的努力,如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宪宗时恢复宰相制度和削平内地强藩,均取得一定成效。对于藩镇割据,宪宗元和年间,一举平定了淮西镇的叛乱,随后沧景、卢龙、承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淄青镇也

被宪宗发兵击败。到此时,唐朝算是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故史称“元和中兴”。但中兴只是暂时的,藩镇割据并未消除,不可能持久统一。元和十五年(820),宪宗被宦官杀死后,藩镇又相继叛乱。

15、朋党之争:唐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是两种不同出身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领,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士族地主。这次派系斗争从其酝酿到结束,约40余年,两党斗争的焦点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选官和如何对待藩镇问题,最后牛党得到宣宗的支持而胜利。牛李党争对唐朝社会没有积极意义可言,牛李两党都是当时的腐朽势力,无论谁掌权,都不可能较大地改进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反,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16、甘露之变:甘露之变: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是皇帝和朝臣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宦官掌握了中央军权后,地位愈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宦官专权局面形成。文宗即位后,企图惩治宦官,任用李训和郑注等人夺回皇权。835年,经过一番布置,文宗登紫宸殿朝见百官,李训用计谎称天降甘露,企图将众宦官引入埋伏,一举消灭,但被仇士良看出破绽,劫文宗回宫,并派出禁军大杀李训被诛杀等许多朝臣。此事被称为“甘露之变”。此后,宦官一直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17、会昌灭佛:唐武宗会昌年间的灭佛事件。唐后期,由于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严重损害了国库收入。唐武宗崇信道教,痛恨佛教的种种弊端,在会昌年间下令灭佛。先后令26万僧尼还俗,拆毁全国大小佛教寺院近5万所,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卑15万人,释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50万以上,给佛教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佛教徒称为“会昌法难”。

18、唐八史:唐代撰修的八部正史。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建立后,提倡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鉴于梁、陈、

隋、北齐、周、隋五史没有志,后来又编修了《五代史志》十种,一并附进《隋书》,即今《隋书》十志。唐八史大大丰富了我国历史的内容。

19、古文运动:唐后期由韩愈和柳宗元掀起的一场散文改革运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衰微,骈文这种贵族文体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名义上是要求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实际上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企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重要问题

1、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在唐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太宗李世民率军平定了各地割据势和,建立了显赫的战功,对唐统一全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唐太宗在他在位的23年期间,在高祖建制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实施一系列改革,奠定和完善了各项治国制度。三省六部制、州县两级制是后世官制制定的基础。均日制与租庸调制的制定,以法律形式使一般百姓得到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稳定社会有积极作用;府兵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作用;科举制度为国家广泛地招揽了大地人才。上述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他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贞观之治”。

同时,唐太宗能够总结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真切地认识到国君好比是舟,人民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治政甚勤。他鼓励臣下指摘国君过失,开怀纳谏,懂得澄清吏治的重要性,注意精兵简政,重视刺使、县令等“采民之官”的人选,注意法制,贞观年间,形成了执法严明公允的局面,他还对少数民族采取不歧视的开明政策,使胡汉各族相安共处。总之,唐太宗的个人才能及他商明的政治手腕使他在位其间形成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治世”局面。

但是,作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晚年的政治已经远不如即位前期,显得有些刚愎自用,志得意满,多次对一些国家用兵,

还大兴土木,营缮陵墓宫殿,已显得不愿听忠告,曾令人仆倒自己为魏徴作的刻石碑文,晚年屠杀张亮、刘泊等极有才能的宰相,最后只信任他的妻舅长孙无忌等少数亲信和一些一味逢迎吹拍的佞幸之徒。

2、武则天的是非功过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女皇帝,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她是一位比较杰出的政治家,以铁腕剥夺土族势力的政治权力,并且从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上打击士族势力,进一步破坏了门阀制度更进一步有利于有才的庶族参与政事。在她执政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规定以农业政绩的好坏作为对地方州县官员升降标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她还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广泛招揽人才,首创殿试,同时又增开武举,选拔军将。为了广揽人才,她创立了“自荐”和“试官”制度,鼓励官和百姓自荐,以求进用,开元名相姚崇、宋璟都是这次时发现提拔起来的,所以史称“当代谓知人之明,果朝赖多士之用”。武周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国人口继续上升,是一个发展的时代。

但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很大消极面的人物,她用酷吏滥杀,其中错杀了许多好人,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她还大肆佞佛,到处筑佛造像,浪费无度,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

虽然武则天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每个历史人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可以立之为历代女子之典范,她以自己的魄力和胆识夺得皇位,向传统士族和封建势力提出了挑战,并给之以沉痛的打击,她任人唯贤,统治时期社会高速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她的开阔胸襟和雄才伟略。

3、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是隋唐朝中央政府的最高机构,它的出现是专制社会君权和相权斗争的结果,即:将相权一分为三,以达到限制和削弱宰相权力的目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又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其中: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唐前期因为太宗皇帝曾经担任过此职务所以一直由次一级的左、右仆射为实际的长

官),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负责诏、敕的实施;门下省的长官称侍中,主要负责起草以及封驳不当的诏、敕;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是决策机构。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目的都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其组织形式和权力效能各有演变,至隋唐,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有唐一朝,三省六部制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比如,武则天时期就曾改六部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中书门下出现后,三省长官如果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就不再是宰相而只能管理本省事务了。不论三省六部制度如何改革,它作为一种具有开创性的中央官制在我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4、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文化能力考核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四年(608),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唐朝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之上,又有新的发展。现简述如下:

唐的科举分为贡举、制举和武举。贡举是法定考试,每年都举行。它包含的科目很多,比如秀才、进士、明经(又分为明五经、明三经、明二经、学究一经)、明书、明算等,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有唐一朝,进士科是入仕的主要途径,而其名额奇少(录取比例仅为百分之一、二),在士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制举是临时性的考试,主要招考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完全视需要而定,其科目有五、六十种之多,如贤良方正科、博学鸿词科等等,不一而足。武举设立于武则天时期,主要是招收军事方面的人才。

总而言之,唐代科举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达到了集权中央、巩固统治的目的。

5、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武德七年(624),高祖李渊颁布均田令和赋税令,标志着这两种制度的确立。

(1)均田制。唐制:丁男(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中男(十六岁至二十岁)可授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口分田不许买卖,丁男老(六十岁以上)时,政府收回五十亩,依然可以保留口分田三十亩、永业田二十亩,丁男死后,政府收回口分田,允许永业田传子孙;不是户主的老男、笃疾、废疾者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均田制之所以能够实施,是由于唐建之初,政府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所以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实施均田。但是,政府掌握的土地毕竟有限,而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显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授给农民,只是徒有其名罢了。这并不是说均田制一无是处,它的意义在于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短期内维持小生产者的稳定性。

(2)租庸调制。租即为田租,庸相当于人头税,调则是徭役。唐制:凡授田民(不管是否足额授给),每丁纳粟二斛为租;绢二丈、棉三两或者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是为调;每丁服徭役岁二十日,若不应役,每日折绢三尺或折布三尺七寸五分,这种折绢或布的代役金,称之为“庸”。除此以外,临时加役十五日,免其调;加三十日,则租调全免。租庸调制是唐王朝剥削均田农民的主要方式,虽然对农民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但是这种相对灵活的赋役制度有力的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6、唐朝前期有哪些重要制度

(1)官制:在中央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地位最高,唐太宗后尚书令名存实亡,由地位较低的左、右仆射成为尚书省实际的长官。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均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其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项敕令和政策。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还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10道,后来又重新划分为15道。道是监察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有乡,乡下有里。

(2)军事制度:唐王朝继续沿袭西魏北国时期形成的府兵制度,其中央领

导机构主要是左右千牛卫、左右武卫等十二卫,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折冲府分为团、旅、队,火几部分,府兵的兵员按一定的挑选原则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每三年挑选一次,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番到京城宿卫,叫做“番上”。府兵制度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并贯串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以“内重外轻”为设置折冲府的指导思想。

(3)科举制与学校: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玄宗开元二十年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不定期举行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4)法律:《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共12篇,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唐的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是以后各朝代的法律蓝本,对周边国家的法律制度也有很大影响。

(5)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唐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其内容有:①对百姓授田的规定:授田男子的田地分为口分田、永业田;口分田男子在60岁以后收归国家,同时给僧尼寺院、鳏、寡、孤、独分一定的田地。②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王公贵族安爵位高低分给10—4亩不等;按官职大小,由60亩后依次下降;

③土地买卖的规定:官僚贵族的口分田,永业田可卖。百姓因贫穷,迁徒也可卖口分田。

(6)赋役制度: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7、论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

安史之乱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天宝年间,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唐玄宗十分昏庸,宠爱杨妃,奢侈无度;政事付于奸毒有数的李林甫、杨国忠之徒,吏治败坏;又穷兵黩武,喜大建功,

进行“拓边”,国力耗虚。加之官僚地主竞相兼并土地,封建政府大肆搜括农民,从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这使叛乱者有了可乘之机。

(2)府兵制破坏之后,“外重内轻”之势形成。开、元之际,府兵之制破坏,募兵之制渐兴,募兵制逐步代替了府兵制,“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地方节度使反叛中央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更有甚者,各地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不仅领兵,而且把土地的民政、财赋等权力也抓到手里,很快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唐中央统治的离心力量。

(3)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领兵最多,实力最强,野心最大。他几入长安,目击唐中央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乃谋作乱,夺取天下。于是,厉兵秣马,准备就绪之后,便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乱。

安史之乱经过了叛军向唐王朝发动大举进攻、唐王朝强力反击、叛军再次进攻和唐王朝再次反击、取得胜利四个阶段。唐军虽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

(1)它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既未直接受到安史兵变,经济也没有受到多大破坏。)(2)它使唐朝边防空虚。为平定安史之乱,唐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

(3)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藩镇割据势力在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战乱频起,生灵涂炭。

总之,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

8、唐后期的政治形势如何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经济和制度方面此后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转入后期。此后的政治形势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了,但为求得暂时苟安,唐代宗措置失当,“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使安史降将摇身一变,成为了由中央任命的地方节度使,

保存了相当大的离心力。同时,在内地也多置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藩镇与唐中央及藩镇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它们“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使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不安。四镇之乱、淮西之乱、河朔三镇之乱使唐中央无力与藩镇较量,割据局势愈演愈烈。

(2)为了平叛,唐中央不得不把边防军调往内地,造成边防空虚,吐蕃等周边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南方也经常受到了南诏的侵扰。从此,唐朝不仅在西域的力量大为削弱,就连关中也不能确保无虑。

(3)唐自高宗以后,特别是玄宗时,宦官数量逐渐增加。其中五品以上者达千余人,甚至有些人官至三品,如唐玄宗时的高力士尤被重用。此后逐渐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们掌握兵权,控制将相,废立皇帝等,到唐后期,朝官结党,斗争激烈。其中最典型的是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

(4)当时朝臣与宦官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斗争,史称“南衙北司之争”。重要事件有德宗时朝官反对宫市;文宗太和初,用宋申锡为相,谋除宦官事;公元835年的“甘露之变”;昭宗时崔胤引朱全忠谋灭宦官。

9、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唐代实行的两种赋税制度。

(1)租庸调制是唐初实行的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制度。它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其服役,则每丁可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称作庸。这项赋税制度的推行,使农民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多少改善了农民的处境,对唐前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一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2)两税法是一项与庄园经济相适应的赋税制度。内容是:①取消租庸调以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②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③户税按每户资产的多少分九等征钱,资产多者其税多,资产少者其税少。④对于工商业者三十税一(后改为十税一)。⑤按照“量出制入”的方法来确定赋税总额。收税的

标准实际上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无论地税还是赋税都分为夏秋两季征收。作用:①它改变了按人丁户口征计的办法。以土地财产多少征税,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而且适应唐代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农大量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势。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③简化了税收的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对百姓的盘剥。④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唐王朝的实力,促成了所谓的“元和中兴”,它对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种税制直到明代行一条鞭法后才被废除。

10、唐代诗歌的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到今天的,就有二千二百多个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代诗歌的发达主要表现为:诗人辈出,诗篇众多,内容丰富,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状况,意境高远,艺术性很强。初唐诗坛,有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努力摆脱浮艳诗风,并卓有成绩。稍后的陈子昂,倡导诗歌改革,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树立了内容充实、语言刚健质朴的新诗风,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期上诗歌发展的繁荣期,期间才华横溢的诗人大量涌现,相映争辉。这时的诗人发展了诗歌的各种体裁和形式,流派众多,风格各异,蔚为万紫千红、缤纷灿烂的壮观。较早的主要有两派:浪漫主义诗派和隐逸诗派。浪漫主义诗人有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等,善于以简短的绝句表达复杂的感情;另一部分浪漫主义诗人李颀和岑参,擅长古体诗,特别是七言歌行。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孟浩然和王维。他们在写作技巧上有很高成就,但在思想内容上带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到了高峰。中晚唐诗人有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有新乐府诗派代表元稹、白居易,有奇险冷僻代表韩愈等。

唐代的诗歌在百花盛开、争奇斗妍的唐代文学中最为光彩夺目。它促进了中国文学以至中国文明的发展。唐诗在科举考试中,已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为唐社会选出了大量具有真才实干的官员。唐诗不断传入新罗和日本等国家,丰富了它们的文学,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同时,唐诗对后代的诗歌也有巨大的影响。

11、论隋唐文化的特点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文化以其博大的内容,宏伟的气势,雍容华贵的风度,昂扬向上、坚定执着的进取精神,生动自然,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艳丽明快的色彩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总的来说,隋唐文化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1)隋唐文化反映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背景。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270年国家分裂的历史,经历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过程,形成了大一统的多元文化体系。在唐朝统治的近300年当中,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时期比较长,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的统一性再一次得到了加强,如唐代统一儒学的形成是明显的例证。

(2)隋唐文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融合性。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同时实行开放的政策,与亚、非地区许多国家交往。同时,这时,大量外来民族的入居,必然带来他们的饮食起居、衣冠服饰、宗教信仰乃至风俗习惯,统治者又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因此,隋唐文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融合性。

(3)隋唐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文化特色。这时,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许多外国宗教在中国传播开来,如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五、六百年的传播,至唐朝达到了最盛阶段。唐代还把儒、释、道列为三教,认为三者皆可以为国家所用。总之,隋唐时期宗教、迷信在社会上十分盛行,佛、道、神仙思想广泛流行于民间,并支配着人们的生活,由此形成了种种与宗教有关的文化和民情风俗。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的演变

1、名词解释

五代十国沙陀三王朝长乐老

2、简要回答

(1)简述周世宗柴荣的改革与北伐

常见名词

中国古代史隋唐单元测试题

中古史隋唐单元思维能力测试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中这样评说随文帝“他在宝座上实行的一系列改变了中国政治结构的改革,才真正体现了一代雄主的远见卓识”,这里的“远见卓识”含义是A.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B.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结束了长期分裂,重新完成统一D.通过察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2.陕西师范大学历史胡戟教授指出,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建树不包括 A.率军灭陈,完成国家统一 B.设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C.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D.营建大兴城,促进商业繁荣3.隋炀帝不只是一个暴君,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就出自他之手。他为了“江南好”、“征辽”而采取的活动是A.修筑北方驰道B.三次攻打高丽 C.开凿大运河D.巡游江都4.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说明:A.隋朝实现了国强民富 B.隋朝社会经济繁荣C.隋朝时人民负担沉重D.隋朝仓库储粮丰富5.唐太宗说:“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唐太宗认为仓储的主要作用应该是:A.满足军费开支所

需 B.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C.用于放在赈荒需要 D. 维持政府运转开支6.唐高宗修订《姓氏录》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 皆升士流。”这一规定所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 C.打击 了土族门阀特权 D.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 7.“农业富,天下富”,唐朝的兴衰得益于农业的繁荣,下列因素中对唐朝农业繁荣有 直接促进作用的是①社会环境——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②生 产技术——曲辕犁、筒车的使用③统治政策——统治者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④对外关系——实行开放,交往频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这则材料提供的关于唐朝的历史信息包括:()① 唐朝始设宰相②唐朝宰相中曾有贤相③唐朝有的宰相专 权乱政④唐朝所用的宰相尽是小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9.王仲荦在《隋唐五代史》中记 载: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索性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 募丁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下列有关唐朝这种兵制调 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形成于武则天时期 B.它是均 田制遭破坏的产物 C.它使兵将之间逐渐形成隶属关系 D.“长征 健儿”是职业兵10.隋唐时期对于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 革。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进步之处主要是()A. 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B. 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 C.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政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政治方面) 1.夏朝 ⑴约公元前2070年 ⑵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朝 ⑴公元前1600年前后 3.周朝 西周(公元前1046年) 分封制(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确立了周王权威) 东周(公元前770年)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4.秦朝 ⑴公元前221年 ⑵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①在朝廷: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太夫;②在地方:废分封制,采用郡县制。 示意图 5.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年)⑴前期:①休养生息政策;②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 ⑵汉武帝:①推恩令(意义: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使王国再也没有力量和中央对抗了); ②中央:设司隶校尉(监督朝廷中官员和贵族的举止); ③地方: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 6.西晋 ⑴266年 ⑵氐族建立前期政权 7.十六国后期 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8.隋朝 ⑴581年,杨坚建立 ⑵首创三省六部制 9.唐朝 ⑴618年,李渊建立 ⑵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 ⑶沿袭和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意义:三省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示意图 1

10.宋朝 ⑴960年,赵匡胤建立 ⑵①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②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影响: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形成“积贫”局面) 11.辽王朝 ⑴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⑵在中央设南,北面官。南:长官用契丹贵族;北:长官用汉人,契丹人。效仿中原制度。 12.金朝 ⑴12世纪初,阿骨打建立金 ⑵①迁都燕京;②改革管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13.元朝 ⑴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 ⑵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北京) ⑶①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14.明朝 ⑴1368年,朱元璋建立 ⑵①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政管理; ③设殿阁大学士,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④设专门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⑤设立“廷杖”制度; 15.清朝 ⑴1664年,李自成建立 ⑵效仿明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设立军机处附:专题:概括 1.原始社会出现禅让制。后世袭制 2.西周建立分封制,在地方分封诸侯。 3.战国时期秦国:建立县制(商鞅变法); 4.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在中央设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6.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7.元朝:设立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8.明朝废除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加强中央集权。 9.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2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这样说的目的是() A想实行焚书坑儒 B准备攻打匈奴 C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准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3、《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A、反对 B、赞同 C、听其自然 D、主张适当改变 4、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是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5、王安石设想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 收入。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B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 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 )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 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 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 )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 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10、“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2、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 D.整顿吏治 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一) 史前时期

基础知识过关 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期 1、①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 ②什么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1分) 2、①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生活地点在哪里?距今多少年?(3分) ②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什么?(1分) 3、①北京人距今多少年?(1分) ②有什么外貌特征?(1分) ③北京人掌握了哪些生产生活技能?(4分) ④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4、①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生活在什么流域?(2分) ②他们各自居住在什么样式的房屋?(2分) ③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2分) ④他们使用什么样的陶器?(2分) ⑤他们有什么共同点?(2分) 5、①海内外华人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2分) ②海内外华人祭拜炎帝和黄帝有什么作用?(1分)

参考答案 1、①证据:化石; ②依据:考古发现。 2、①元谋人;云南元谋;距今170万年; ②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3、①约70万-20万年; ②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③制作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④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 4、①半坡人:黄河流域;河姆渡人:长江流域; ②半坡人:半地穴式;河姆渡人:干栏式; ③半坡人:粟;河姆渡人:水稻; ④半坡人:彩陶、乐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人:陶器、玉器(猪纹陶钵); ⑤共同点:懂得了更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5、①炎帝、黄帝的发明创造,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的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②作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中国古代史试题 考生注意: 一、本试卷共五道题: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考试纪律,否则按相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试卷答完后,须将问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四、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号:﹎﹎﹎﹎﹎﹎﹎ 祝你考试愉快!

中国古代史试题 (命题范围:隋~清)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的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推行全国的经济政策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持谁建立了伪齐政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 D成化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158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一(1)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一(4、7) 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下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3.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4.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推广5.《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6.《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7.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8.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干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9.下列哪一幅图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史书载:“初,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赠也)甚厚。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影响深刻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答案】B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答案】C 4.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后,所控制的地区包括[ ] A.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 B.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 C.东起大海,西到咸海 D.东起大海,西到阿尔泰山 【答案】B 5.下列少数民族中自己学会制造铁器的是[ ] A.突厥族 B.族 C.回纥族 D.吐蕃族 【答案】D 6.唐朝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 ①养蚕②铸铁③酿酒④制碾磨⑤制瓷⑥造纸墨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7.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 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答案】A 8.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答案】A 9.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有[ ] ①耧车②水排③翻车④筒车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A 10.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答案】A 1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 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 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答案】A 12.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中哪一项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 A.推广植棉 B.奖励垦荒 C.实行“更名田” D.实行“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史复习试题(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复习试题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事件是() A.炎黄联盟 B. 大禹治水 C. 夏朝的建立 D. 商朝的建立 2. 秦统一全国后,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没有人认识。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语言 3.西汉王朝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4.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治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 B.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东汉派班超经营西域 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这两句诗描写了北方人民南迁江南的情况。从材料可以看出,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7.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其中哪一个作为都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间最长?() A. 西安 B. 洛阳 C. 南京 D. 北京 8.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9.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是 A. 道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0.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石刻上的文字应是()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草书 1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 A.知识分子思想活跃 B.各学派重视学术交流 C.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D.各国诸侯重视知识分子 12.按照时间长短排列下述历史时期() ①春秋②战国③西汉④东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②③④① 1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夏启以禅让制代替王位世袭制 B.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C.曹操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D.汉武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14.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漠北之战 C.赤壁之战 D.河套战役 15.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时间是() A.494年 B.485年 C.386年 D.439年 16、北魏的建立者属于( ) A、匈奴族 B、汉族 C、鲜卑族 D、氐族 1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者是( ) A、主父偃 B、萧何 C、董仲舒 D、张良 18、秦始皇确立的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9.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0.北魏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A.平城 B.洛阳 C.建康 D.长安 2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①氐族②羌族③鲜卑族④匈奴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4、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黄帝。请你判断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建立行省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25、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26、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孙武 C、韩非 D、董仲舒 27、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 法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 墨家学说 28、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帝王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唐玄宗 29、科举制度创立于 A秦朝 B两汉 C隋唐时期 D明朝 30.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31、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对此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中央政府分管监察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殿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3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物。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算一算,这一事件距今(2013年)应是多少年: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 A.考试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 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 2.大运河中哪一段河道的地理位置接近于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3.唐朝专设国家史馆,重视官修史书,主要是为了[ ] A.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B.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C.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D.美化唐朝历史以维护封建统治 4.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5.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6.下列少数民族地区使用铁器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域各族②越族③契丹族④吐蕃族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7.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8.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 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9.以表现人民生活风俗而著称的画家是[ ] A.阎立本 B.吴道子 C.顾恺之 D.张择端 10.下列制度中,属于隋朝开创的有[ ] ①均田制②三省六部制 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元朝的时候,通惠河的起止点是[ ] A.杭州到大都 B.东平到临清 C.直沽到大都 D.通州到大都 12.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品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有[ ] ①敦煌发现的两面都有绘画的薄绢 ②马王堆墓出土的彩绘帛画 ③新疆吐鲁番发现的花鸟纹锦 ④松江的“乌泥泾被” ⑤浙江墓中出土的棉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④⑤ 13.明朝时农业生产的特点中,哪一项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汇编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5年 前632年城濮之战 前551年-前479年孔子在世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前260年长平之战 秦前221年——前206年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西汉前202年——8年 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前140——前87年汉武帝在位 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东汉 25年——220年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魏晋南北朝 220年——581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 581年——618年 7世纪初隋创立科举制 唐朝 618年——907年 627-649年贞观之治 713-741年开元盛世 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辽)北宋 960年——1127年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41年宋金和议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 1271年-1368年 明 1368年-1644年 清 1644年-1911年 1661-1796 康乾盛世 1684年康熙设置台湾府 1727年乾隆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乾隆平定大小和卓 叛乱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最新《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________ 2 一、单项选择(4×15) 3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4 A .西南的卢沟桥 B .元大都遗址公园 C .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 5 周口店 6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7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8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9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10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11 A .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12 家 13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14 A .朱熹 B. 孟子 C .韩愈 D .孔丘 15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16 A .汉朝 B. 秦国 C .齐国 D .秦朝 17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18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9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20 A .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 .南宋末年 D . 东汉时期 21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22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3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24 A .张衡 B. 郭守敬 C .蔡伦 D .祖冲之 25 11. 旗袍式样来自( )。 26 A .汉族 B. 满族 C .蒙古族 D .白族 27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28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29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 30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31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

1.唐宋时期主户和客户的含义有何变化? 2.科举制度的意义? 答:(1)科举制的创立冲破了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出身的士人开辟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而且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有力的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有利于边远地区的社会进步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权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地主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5)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精华有哪些? 答:(1)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哲学命题,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有心派生出来的 (2)提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命题,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说法 (3)提出致良知的说教,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 (4)在治学方面强调独立思考,自求自得,反对盲从权威。 (5)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是消除人们的反抗动机 4.南方经济的发展纲目(十三章第三节) 答: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唐朝后期,安史之乱使北方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2)北方长期战乱,迫使北方人口不断南迁,不仅为北方增加了众多劳动力,而且为南方带去大量技术和经济开发资金(3)江南从六朝以来就有了发展,社会安定,为发展经济提过有利条件。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水利事业发展,耕地面积扩大 (2)农业工具改进如曲辕犁的发明 (3)农业生产超过北方,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 (二)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的发展,质量和产量超过北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经》的出现 (3)南方成为主要的造船业基地 (三)南方商业的发展 (1)出现众多商业城市,而且城市经济繁荣 (2)对外贸易获得很大发展 (3)城市和乡村中各种形式的定期集市出现 (4)许多城市出现夜市 (6)货币信用机构“柜坊”和货币兑换业务“飞钱”的出现 5.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 答: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是雍正实行的赋税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此举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简化了收税程序,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松弛了对人民的封建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统治,不必为逃避逃亡,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下列不属于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削弱封国势力 C.强化监察制度 D.统一度量衡 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 A.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 ) A.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 .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6.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和西方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地区 B.长安--今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 D.----缅甸--印度--欧洲 7.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 D.明朝时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一举一动 8.下列为反抗外来侵略、保卫边疆而作出的努力,不属于清朝前期的是( )

A.成功收复和清朝设置府 B.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戚继光抗击倭寇 9.在某市构建和谐社会座谈会上,有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孔子,这是基于孔子( ) A.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B.编订中国古代文献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提出“仁”的政治主 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撰写《齐民要术》、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农学家是(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徐光启 D.宋应星 11.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 ) ①元谋人②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13.“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入版图。”这首诗是学良先生为赞颂收复的民族英雄而创作的,这位民族英雄就是( ) A.戚继光 B.和 C.成功 D.康熙帝 14.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夏 B、商 C、周 D、 15.1973年,为建造排涝站,省余市农民在挖掘地基时,意外的发现一处遗址。在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A.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D.河姆渡居民遗址 16.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说:“天进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能有无。”它反映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推行( ) A.严厉的禁海政策B.“重本抑末”政策C.“对外开放”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 17.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 ...的看法是(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