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鼠疫与明亡

鼠疫与明亡

鼠疫与明亡
鼠疫与明亡

清为何能取代明朝2007-06-21 16:34

科学寻找明亡清兴的关键因素!(原创)

朝代更迭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较常发生的事.一般过几百年遇上小冰河气候就会发生一次.失去政权的君主被叫住亡国之君,一般会受到唾骂;被称为昏君.然而,对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评价却不是这么肯定.

明亡清兴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小小满清入关前统治区人口仅仅百万。兵员最多十几万。竟然能击败号称百万的李自成军与百万明军入主拥有上亿人口的中原。

与蒙元灭南宋不同。元军灭南宋时,蒙古大军已经征服了欧亚大陆上很多国家,在综合国力上已远远超过南宋。

因此很多人都大惑不解,力图找出原因。

和所有的皇帝所有的人一样,崇祯皇帝不是完人;但他决不是一个昏人.面对天灾人祸与强敌入侵,他没有不管不问.他宵衣旰食,运筹策划.苦心经营多年;采取了那种历史条件下可能采取的一切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政权.并没有犯重大错误.但他还是失败了.

李自成的军队打到北京城下,看来是严重的事.后来有人认为崇祯应当早点迁都,就可能象南宋再熬上百年.可是,强敌兵临城下的事崇祯早已遇见多次.满洲兵打到京城外好几次都无功而返.这绝非偶然.!北京城城墙高大,驻有十几万精兵并有全国收来的粮草,还能期待八方勤王兵马援助.可以说是坚强可靠的据点.李自成流动作战是强项,阵地战能力并不强.精壮的满洲兵尚不能拿下北京,崇祯有什么理由早早

逃跑?

1644年春天,李自成北上京城。本来只想找崇祯要个西北王玩玩。岂料竟然看见北京无人守城!李自成当然不是司马懿那样谨小慎微的人;面对空城他没有下令急速退兵――尽管这可能是他应当采取的正确措施。事实上,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流行,空城计成了妇孺皆知的笑话,就算书本上的司马懿再生,他也不可能真的再次面对空城命令退兵!李自成就像旅游一样信步进入了北京.崇祯别无选择,只好自尽.

满洲兵打不下的北京.李自成能轻而易举拿下.看来他的军队应当比满洲人强.然而怪事再次发生.仅仅过了个多月,久经战事的李自成军队面对满洲兵竟然一触即溃!而且再无力还手.有人说是李自成的手下进京后腐败了,失去人心,所以失去战斗力.可是要说腐败失人心,李自成比得上多尔衮/皇太极……等满洲兵吗?李自成的手下杀了少数明朝贪官污吏追赃,那就叫腐败该败?!.满洲兵在各地屠村屠城,烧杀抢加上”跑马圈地””留发不留头””文字狱”……如此无恶不作倒成了仁者无敌.岂有此理???!!!

崇祯的御林军哪里去了?李自成的主力哪里去了?当时谁也不知道.今天我们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留下的痕迹,才发一个令人拍案惊奇的答案-----他们是被传染病鼠疫消灭了!

李自成进京前后,北京周边地区流行鼠疫,有许多文献作证。最近出版的《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集》曹树基就对此作了详细论证。其它一些文章也提到了鼠疫对明朝灭亡的影响。因此,明朝末年流行鼠

疫基本已有定论。然而,这些文章不能解释为什么清兵能不受鼠疫影响而受到质疑.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有关传染病研究的大量文献证明鼠疫发源于阿拉伯地区;致病源为鼠疫杆菌。主要传播于人――跳蚤――鼠之间。跳蚤吸病人或病鼠血后再吸其他人导致初期腺鼠疫流行;其特征是淋巴结肿大,死者肤色发黑(故被称为黑死病---black death)。鼠疫杆菌感染病人肺部引发咳嗽使细菌通过空气传播成为肺鼠疫,会大大增加人间鼠疫传染性。研究表明,鼠疫每次传到一个新地区时,由于当地人/鼠/跳蚤都没有抵抗力,其死亡率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于50%。有文献说,7世纪欧洲首次鼠疫流行死亡率超过70%.病人(也许还有病鼠病跳蚤)病愈后对鼠疫有较强的免疫抵抗力。所以鼠疫的破坏性会逐渐减弱,最后消失。

欧洲14世纪爆发鼠疫,死亡2500万人。军人因集体生活,鼠疫流行对古代军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然而欧洲人研究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时从留下的壁画及文字中发现在鼠疫大流行中骑兵幸免于鼠疫。于是得出结论――鼠疫经跳蚤传播,跳蚤讨厌马味,所以骑兵不被鼠疫传染!。如果这一点属实则明朝灭亡过程中许多令人迷惑的问题就有了答案:

一.李自成为何得以轻松进入北京城?答案是李自成军于农历3月进抵北京(公历为四月五月),崇祯16年秋鼠疫已出现,只因冬天鼠疫传播变缓,3月春暖花开跳蚤、老鼠活跃,鼠疫自然爆发。考虑到鼠疫的高额传染死亡率,崇祯的御林军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就毫不奇

怪。李自成因此不经大战轻松进京。

二.李自成造反以来历经坎柯,多起多落,为何进京40天后部队竟然失去战斗力――遇清军一触即溃,而且从此一蹶不振?以往人们把李自成的失败归罪于腐败。可李自成军在北京仅仅是杀贪官追赃,并没有如清兵纵兵屠城烧、杀、抢,腐败失人心远不及清兵。因反贪而失去战斗力,这种答案显然不成立。真相很可能是李自成军进京后感染了鼠疫,自然战斗力大减,当然打不过清兵。并且败兵因此成了鼠疫传染源――文献记载“贼过处皆大疫”。因此李自成纵然有白银数千万两,可以招兵买马,但新兵入伍即染病失去战斗力,始终无法抵抗清兵。李自成因此一改百折不挠常态,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可能因此受到巨大的精神打击,出家成了“奉天玉和尚”。李自成从北京搞到了几千万两银子,相当于明朝十年的税收,至少在几年内他可以实现他”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成为有史以来最得人心的统治者.他拥有一支久经考验的军队和基本团结的部下,其军队数量至少多清兵一倍而且还可以以巨大的财力从数量巨大的汉人中招兵扩大军队,如果不是受到鼠疫攻击,他不可能一蹶不振而最终失败.

三.当年多尔衮全族总动员拼凑十几万兵入关。这十几万兵是满清的全部家底,如果他们步李自成军的后尘染上鼠疫,清兵从此失去主力,则李自成不可能失败。然而满清兵并未感染鼠疫。为什么如此,这是很多不相信鼠疫因素者的疑问.深入研究鼠疫传播可以发现,因为鼠疫经跳蚤传播,跳蚤讨厌马味,所以骑兵不被鼠疫传染!这一点欧洲人已经发现。如果因为跳蚤的原因,骑兵不被鼠疫传染。这就

解释了清兵不被鼠疫传染的原因。――清兵主要由骑兵组成。汉军中吴三桂部也是骑兵占多.李自成部下死于鼠疫者多,但是李自成本人与他手下大部分骑马的军官如刘宗敏/田见秀/郝摇旗……都未染病.

据说左良玉发兵“清君则”,途中吐血而亡,军队溃散。这吐血而亡其实是肺鼠疫症状,主帅尚且染肺鼠疫而亡,何况其他兵丁。爆发的鼠疫使得汉族军队大减员,难怪无论扬州、嘉定、南京..….守军都少得可怜;太原、潼关、洛阳、西安统统未见恶战。持不同意见者可能举出李自成余部有22万降清。我说这22万的数字是不能认真的,千万不要忘记甚么叫吃空名额!为什么这22万大军要在阿济格走后才出来投降?这里面的猫腻一目了然。争强好胜是造反者天性,如果李自成部下真有22万健康有战斗力的军队,他们绝对不可能面对不过10万清兵不战而降。

跳蚤不咬骑兵,所以满洲兵不染腺鼠疫,更不可能染肺鼠疫,自然精神饱满杀气腾腾。所以满清兵四处攻城都象李自成入北京一样容易。因此我说明灭清兴,跳蚤是重要因素。

对这一点,很多朋友将信将疑发出:“真的吗?”的疑问。为此我进行了认真研究,结论是确实如此。现在用科学方法加以证明。

首先,关于跳蚤很多人都不陌生。有关文献对跳蚤作了全面研究,发现跳蚤主要寄生在猫、鼠、狗身上。唯独没有任何文献提到跳蚤寄生在马身上。也没有跳蚤咬马的记载。这说明跳蚤确实讨厌马。如果任何人有相反的发现,欢迎报告。应该是重大发现。

其次,我查阅了马病防治的书籍。关于马的寄生害虫有很多种,唯独

没有跳蚤。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跳蚤确实讨厌马,不吸马血。

第三,如果跳蚤咬马,则鼠疫流行会大量感染马。事实上没有任何大量马感染鼠疫的报道。任何人有相反发现欢迎提出。

如果跳蚤讨厌马的味道,则常年与马共处全身马臊味,有可能减少跳蚤叮咬!这一点,请有跳蚤地区的朋友帮忙验证,或提出反证!

明朝之前,海上交流不发达。由于鼠疫不能通过马传播,而中国西部、北部都是广阔的高山与沙漠,鼠疫由陆路经长途跋涉进入中国的可能性极小。明朝末年海上交流频繁,因而发生鼠疫传入很可能是首次。流行必然十分剧烈(欧洲发生鼠疫流行都与船有关)。文献资料表明明末人口剧烈下降50%以上,完全符合鼠疫首次大流行的特征。只不过当时是乱世,人祸天灾并行更加惨烈。

1894年,香港发生鼠疫流行,耶尔森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鼠疫杆菌.那次鼠疫未造成全中国大流行.这说明两件事:1.1894年以前中国确实流行过鼠疫,中国广大地区已经对鼠疫有较高免疫力.2.1894年不是中国首次鼠疫流行.明朝末年的鼠疫很可能是中国首次发生鼠疫.其破坏性极大.

以上种种科学证据表明,跳蚤确实不咬马,清兵确实不容易感染鼠疫。大明王朝灭亡过程中,传播鼠疫的跳蚤的特性对改变汉满军事实力对比起了重要作用。以致只有十几万兵的满清骑兵能在鼠疫大流行中幸存,而上百万的汉军步兵受到毁灭性打击几乎完全失去战斗力。更因为鼠疫是当时中国人不了解的新型烈性传染病,无人了解、无法救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明朝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不可避免。

明未清兴分开来看似乎原因很多。有的认为是崇祯的问题。有的认为是不该杀袁大人。有的认为是袁大人不该杀毛大人。总之是大臣将相品德不高不和睦的问题。有的认为是财政问题。有的认为是气候问题。有的认为老百姓觉悟不高的问题――李自成、张献忠不故大局,不愿饿死宁愿造反,不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但是这些分析是关起门找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对明朝对满清同样存在。当年小冰河气候对高寒的东北影响更大。满清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多尔滚、豪格、多铎同样尔虞我诈。满清的财政绝不会比明朝宽松。顺治的昏庸糊涂远在崇祯之上。老百姓在满清手下同样没有“提高觉悟”以致宁愿饿死不造反。

真正的关键因素应当是明朝独有而满清没有的问题。这是个甚么问题,其实就是跳蚤传播鼠疫的问题。只有这个因素是对明朝大大不利,而对满清大大有利。鼠疫大流行,亿万汉民染病而亡;明朝政府军、农民军在劫难逃。而由于跳蚤因素,满清骑兵很少染病。以明朝当时的科技水平,无人能够认识跳蚤与鼠疫问题,更无人能解决跳蚤与鼠疫问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汉民汉军莫明其妙地大批死亡,满清骑兵莫明其妙地不受传染。甚至在360年后大多数人仍然看不到这个问题,还在纠缠甚么袁、毛该不该杀;李自成、张献忠该不该造反。正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与关键性,可以想象,当年就算崇祯南迁,跟随他迁移的鼠疫也会毁掉他的所有军队---就像对李自成一样.

这个问题好比自然界里正常条件下狼不可能吃大象,就算大象睡大觉狼也不可能吞象(就像万历时代)。唯有大象生病倒下狼不病方能吃

象。如果象与狼同时患病,狼仍然不能吃象。

一般情况下,以汉满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与人心向背,满清不可能取胜。只有在鼠疫在汉人中爆发流行而清兵不被跳蚤叮咬而不受感染的特殊条件下,满清才得以取胜。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偶然。日本鬼子曾妄图复制这一偶然,人为传播鼠疫;然而300年后汉人对鼠疫已有了较强抵抗力,其阴谋不能得逞。

无独有偶,西班牙以少量军队灭亡印加帝国也是因为天花病首次在美洲大流行.

综上所述,科学证明――跳蚤确实是明亡清兴的关键因素。

鼠疫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鼠疫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篇一:鼠疫 第三章细菌感染 第一节鼠疫 学习要求: 掌握鼠疫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熟悉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预防,了解本病的病原学。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通过鼠蚤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和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一种危害最为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规定为甲类传染病。 链接鼠疫疫源地分布世界各地。人间鼠疫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历史上鼠疫有过三次大流行,死亡数以千万,直到20世纪60年代方才止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及非洲的一些国家,鼠疫又开始活跃,至90年达到高峰。如停息了26年之久的印度,1994年又重新爆发人间肺鼠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没有发生大的流行,只有少数散发病例发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再次进入活跃期,一些静息了多年的疫源地重新暴发流行,并向周围蔓延,同时,新疫源不断出现,人间鼠疫流行时有发生。疫情分布于全国17个省区,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南部地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的某些牧区。 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又称鼠疫耶尔森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兼性需氧短小杆菌,两端染色较深,长约1~μm,宽约~μm。无鞭毛,不活动,不形成芽孢,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最适培养温度为28℃-30℃,在普通培养基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已证实鼠疫杆菌至少有19种抗原,即 A-K、 N、 O 、Q 、R 、S 、T 、V、W,其中FI(Fraction I)、T、V、W为主要抗原。FI为荚膜抗原,属糖蛋白,有高度免疫原性及特异性,相应抗体有保护作用。V和W抗原为菌体表面抗原,两者常同时存在,为本菌的毒力因子,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具有强力的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缺失V 和W抗原的菌株即失去毒力,为无毒株。T抗原即鼠毒素,是由18种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引起出血坏死病变、毒血症和肝脂肪变性,有良好的抗原性,人和动物感染后可产生抗毒素抗体。鼠疫杆菌菌体含有内毒素,内毒素能引起中毒症状、DIC、中毒休克等,为本菌致病致死的重要毒性物质。 鼠疫杆菌在潮湿、低温及有机物内存活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 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甲酚皂、5%~10%氯胺等均可将病菌杀死。

鼠疫培训试题及答案

鼠疫培训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鼠疫的病原微生物是(鼠疫耶尔森氏菌) 2、鼠疫的传染源是(染疫啮齿动物)(肺鼠疫病人) 3、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鼠疫病例,应(立即)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判定鼠疫或疑似鼠疫疫情后,按规定时限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4、肺鼠疫在临床上常分为(原发型肺鼠疫)和(继发型肺鼠疫)两种类型。 5、我国鼠疫流行有最猛烈的三个疫源地。它们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地)、(滇粤闽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6、鼠疫被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7、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发现一疑似病例后必须立即以(最快)方式逐级上报。 二、单项选择题 1、腺鼠疫的好发部位是( D) A.肺部B.肝脏 C.脾脏 D.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 2、最凶险的鼠疫临床型是(A ) A.败血型 B.腺型 C.肺型 D.其他型 3、鼠疫在我国传染病法中为哪一类传染病( A ) A.甲类B.乙类C.丙类D.以上都不是 4、最凶险的鼠疫临床型是(A ) A.败血型B.腺型C.肺型D.其他型 5、对鼠疫或疑似鼠疫的患者,只要标本量许可,首先要做哪项检查(B ) A.尿培养B.血培养C.粪培养D.反向血凝试验 6、对鼠疫患者的隔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 A.对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都要采取严密隔离措施 B.在9天内与鼠疫患者同室工作和生活的人也应该隔离 C.凡已经确诊的各型鼠疫患者可在一室隔离 D.以鼠疫病人的住宅为中心,划定隔离圈进行隔离 7、治疗鼠疫的首选抗菌药物是(B ) A.青霉素B.链霉素C.氯霉素D.磺胺嘧啶 8、腺鼠疫淋巴结病变的特点为( D) A.淋巴结肿大,但不疼痛 B.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但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C.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粘连,但不破溃 D.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粘连,1周后很快化脓破溃 9、下列哪项是感染肺鼠疫的主要途径( C ) A.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再叮咬人 B.人剥食染病动物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科室姓名 一、选择题 1.鼠疫是我国法定()传染病 A. 甲类 B. 乙类 C. 丙类 D. 丁类 E. 以上都不是 2.鼠疫出现过()次世界大流行 3.鼠疫杆菌属于()科、()属 A. 棒状杆菌、棒状杆菌 B. 肠杆菌、沙门氏菌 C. 棒状杆菌、肠埃希菌 D. 肠杆菌、耶尔森菌 E. 棒状杆菌、耶尔森菌 4.有关鼠疫病原学下列描述哪项不正确() A. 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 B. 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 C. 无芽孢、无鞭毛 D. 早期培养可有荚膜 E. 最适PH值;~ 5.鼠疫大流行的特点是() A. 发病急、病程短 B. 病死率高 C. 传染性强 D. 以上均正确 E. 以上均错误 6.鼠疫属于()传染病 A. 自然疫原性疾病 B. 乙类传染病 C. 病毒性传染病 D. 非传染病 E以上都不是 7.人间鼠疫多发生在() A. 1-3月 B. 4-6月 C. 6-9月 D. 9-12月 E. 以上都不是 8.鼠疫主要以()为媒介而传播 A. 蚊虫 B. 鼠蚤 C. 昆虫 D. 家禽 E. 以上都不是 9.下列哪项不属于鼠疫的易感人群() A. 鼠疫自然疫源地居住的人群 B. 进入疫区的人群 C. 从事动物屠宰、皮毛运输的人群 D. 从事相关科研的人群 E. 长期卧床的人群 10. 关于鼠疫传播途径的描述哪项最合适() A. 通过带菌的鼠蚤

B. 通过皮肤 C. 通过呼吸道 D. 以上均正确 E. 以上均错误 11.鼠疫分型中病死率最高是下列哪个类型() A. 肺鼠疫 B. 腺鼠疫 C. 败血症型鼠疫 D. 肠鼠疫 E. 以上都不是 12.鼠疫治疗首选的药物是() A. 青霉素 B. 头孢菌素 C. 链霉素 D. 红霉素 E. 以上都不是 13.腺鼠疫淋巴结病变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淋巴结肿大,但不疼痛 B. 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但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C. 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黏连,但不破溃 D. 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黏连,1周后很快化脓破溃 E. 以上都不是 14.鼠疫分型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 肺鼠疫 B. 腺鼠疫 C. 败血症型鼠疫 D. 肠鼠疫 E. 皮肤型鼠疫15.下列关于鼠疫诊断依据描述最恰当的是() A. 流行病学依据 B. 临床表现 C. 细菌学诊断 D. 血清学诊断 E. 以上都正确 16. 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告的时限是() A. 城市2小时,农村4小时 B. 城市4小时,农村6小时 C. 城市6小时,农村12小时 D. 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 E. 城市24小时,农村36小时 17.预防性服药一般服用() A. 青霉素 B. 头孢菌素 C. 磺胺药 D. 链霉素 E. 以上都不是 18.鼠疫流行波及中大城市或波及2省,属()级疫情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E. 五级 19.下列哪项不属于鼠疫疫情的法定报告人() A. 个体医生 B. 检疫人员

败血症病例分享

20岁,慢性肾功能不全,颈静脉置管术后发热,双肺弥漫多形性变 一、病历摘要 男性,20岁,个体。因头昏、乏力、少尿1月,鼻衄半月于2011年8月25日入院。患者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恶心、心慌并出现尿量减少,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未予以重视。半月前患者开始间断性鼻衄,每次流血50ml 左右每天流血3~4次,可自行停止。5天前鼻衄加重遂至当地某省级医院住院,查血常规RBC 1.98×1012/L,HB 56g/L,PLT 45×109/L↓,肾功能CREA 2700μmol/L,诊断为“1.贫血、血小板减少查因;2.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予以利尿及对症等治疗3天后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求诊,予急诊血液透析治疗后收住我院肾内科。既往有血压升高病史2年。 入院体查T 37.0℃,P 102次/分,R 20次/分,BP 151/100mmHg。慢性病容,贫血面容,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呼吸运动度对称,语颤无增强,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腹部、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4.7×109/L,RBC 1.70×1012/L↓,HB 46g/L↓,PLT 76×109/L↓;24小时尿量100mL↓,尿比重1.000↓,蛋白质定性(+++);肾功能BUN 64.40mmol/L↑,CREA 2336.4mmol/L↑,UA 375.3mmol/L↑;血沉105mm/h↑;血管炎三项、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14项、免疫球蛋白、补体、C反应蛋白均(-)。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T间期延长。心脏、腹部彩超:高血压所致心脏改变、左室壁增厚、左房增大、升主动脉内径增宽、二三尖瓣反流、左心功能测值正常范围,双肾实质弥漫性病变、肾脏缩小、腹腔积液。胸片示双肺无明显主质病变,心影稍增大。 二、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予血液透析、护肾、降压、纠正贫血、及营养支持治疗。9月3日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黄色粘稠痰,最高体温达40℃,5天后血培养回报:金黄色葡萄球菌;复查胸片示双肺广泛渗出灶。先后予氨曲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米诺抗感染,效果欠佳,我们再次详细追 问病史,患者入院时无发热、胸片亦未见异常,入院后曾行颈静脉置管术,术后 5天即出现持续发热,后血培养回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考虑金黄色葡萄球菌败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_张涛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对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了系统调查,根据疫源地的活跃程度,发现天山山地、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云南横断山区、内蒙古高原等为动物间鼠疫常年流行区域。而在新疆的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鼠疫疫源地,内蒙古与宁夏、陕西、河北4省(自治区)交界区域的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鼠疫疫源地,松辽平原、甘宁黄土高原以及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自治区)交界区域的家鼠鼠疫疫源地等地区,动物鼠疫流行有明显的间歇期。还有几十年未发生鼠疫,但历史上曾是鼠疫的流行区,例如广东、广西、福建3省(自治区)的家鼠鼠疫地区。现就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学说以及控制措施进行论述。 1自然疫源地学说的研究进展 20世纪初叶,前苏联学者巴甫洛夫斯基提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并提出这种疾病在自然界并不依靠人类及其活动而存在。这一概念最初是针对森林脑炎提出的,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许多疾病都具有这种性质。强调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古老的疾病,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在自然界中出现,人类只是偶然介入自然界的疾病循环,才有可能被感染。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理空间,称自然疫源地。我国将鼠疫自然疫源地划分为12个类型[1]。 动物鼠疫在自然界的存在是以鼠疫菌、鼠疫宿主、鼠疫噬菌体及病媒传播链和三维空间接触为基础,在进化中形成鼠疫特有生物群落圈,并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鼠疫生物群落地理分布特征区域即鼠疫自然疫源地[2]。以土壤、湿度或媒介作为生态系,形成了对其外界环境有一定适应性,维持其生命的延续。同时蚤类的卵是否具有传播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特 别是在活跃的疫源地通过冬眠鼠类及蚤类保存机制。高海拔(2000~4600m)、寒冷及低温环境适合鼠疫菌在自然界的保存。 由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存在都需要宿主、媒介以及支持病原微生物、宿主和媒介生存的自然条件[3]。这就决定了这种类型的疾病必定只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之内。因此,自然疫源地并不仅局限于空间的概念,而是指存在于这一地理空间中的生态系统。自然疫源地的英文名称Natural foci是从俄文演化来的,使用复数的意思是强调所有疾病的疫源地都是由许多微小的灶状结构组合而成。人们逐渐发现,所有人兽共患病的疫源地都有类似性质,包括那些依存人类的动物,如家鼠或家养动物中的疾病。 正因如此,自然疫源地学说中的“自然”性质,反而被逐渐淡化。特别是活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所表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生态系统、动物种群及其媒介生物)[4],如青藏高原、三江源和滇西纵谷地区出现的生境、垂直自然带、鼠类及蚤类、鼠疫菌基因分型的生物多样性,说明生物多样性适合鼠疫菌在自然界的保存[5]。 许多微小疫源地组合在一起,才可延续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过程。能够保持疾病长期存在的最小疫源地单位,称为基础疫源地。疫源地内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宿主,使疾病流行仍有足够数量的个体存活,或得到疫源地周围地区不断的补充。在微小疫源地特有的微小生境,如山谷及谷口扇形冲击地等,更适合鼠类生存,每年检出鼠疫菌概率较大,疫点之间存在明显的水平与垂直分布。虽然基础疫源地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疫源地单位,但却有实际意义。在消除疫源地工作中,必须使残留疫源地规模逐渐缩小到形成基础疫源地的条件以下。在基础疫源地规模之上,还应有一些实际存在的单位,是一片相互延续的地理区域,即相对独立疫源地,指的是一片由高山、大河、荒漠等构成的自然屏障环绕的疫源地。一种疾病的疫源地,也可因同样原因形成不同的类 ·综述·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 张涛,李丽,赵建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首先从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活跃程度入手,分析了疫源地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特点;接着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角度阐述了鼠疫自然疫源地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疫源地的隐伏状态、鼠疫菌的突变改变了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状态等。提出在人口密集区域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干预措施:通过综合防治手段使相对独立鼠疫自然疫源地→基本稳定控制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长期静息鼠疫自然疫源地→逐步缩小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消除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可能。 关键词: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特征;疫源地隐伏状态;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25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4692(2013)03-0283-02 Investigation of theory of plague natural foci ZHANG Tao,LI Li,ZHAO Jian?hua Ningxi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Yinchuan750004,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zoonotic plague in foci with respect to the epizootic activity of plague natural foci in China and then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plague natural foci,including hidden state of foci and changes in zoonotic plague epidemic situation caused by Yersinia pestis mut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focal diseas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plague natural foci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area,e.g.,eliminating plague natural foci through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ns in the following steps:relative isolation,basic stabilization and control,long?term resting,gradual decrease in area,and elimination. Key words:Plague natural foci;Epidemic characteristics;Hidden state of foci;Intervention measure 作者简介:张涛(1965-),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鼠疫的研究及防治工 作。Email:melody68m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1200946.html,

霍乱、鼠疫等六种传染病疫情应急响应解除条件

H7N9禽流感疫情应急响应解除条件(一队、二队) 1、所有禽流感住院患者经规范治疗临床症状消失,且连续2次(间隔24小时采样)核酸病毒检测阴性,解除隔离; 2、所有密切接触者经过10天的医学隔离观察,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按期解除隔离; 3、所有疫点经过规范的终末消毒,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10天疫 区无禽流感新发病例的出现; 4、对禽类交易环境或疫点中被禽类污染的环境进行采样检测均为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5、相关禽类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疫情处置专家组经过疫情风险评估,达到上述解除条件,向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申请报区政府批准解除应急响应。 埃博拉疫情处置应急响应解除条件(一队、二队) 1、所有埃博拉患者经过隔离住院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连续2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临床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其适时出院; 留观病例(疑似病例)的解除:1、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若发热超过72小时,采样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若发热但不足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到72小时后再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密切接触者进行为期21天的隔离医学观察,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按期解除隔离; 3、疫点经过规范的终末消毒,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21天无埃博拉新发

病例的出现; 疫情处置专家组经过疫情风险评估,达到上述解除条件,向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申请报区政府批准解除应急响应。 鼠疫疫情应急响应解除条件(三队、一队) 1、肺鼠疫患者经规范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再治疗3-5天,停止治疗后,对其痰及咽喉分泌物连续检查鼠疫菌3次,隔3天检查1次,均为阴性,可解除隔离;腺鼠疫及其他型鼠疫病人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肿大淋巴结完全吸收或残留小结硬结,可解除隔离;皮肤鼠疫及肿大淋巴结破溃者,创面洁净并已基本愈合后,患病局部连续3次检查鼠疫菌,每隔3天检查1次均为阴性者,可解除隔离; 2、所有鼠疫密切接触者经过隔离医学观察9天,禁止外出,并进行预防性服药7天,未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按期解除隔离; 3、疫点内所有的污染物(即小隔离圈)经过规范的终末消毒、 灭蚤灭鼠,其中室内游离蚤指数为0,室内鼠密度降至0.5%以下,生活区(大隔离圈)鼠密度降至1%以下; 4、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9天疫区无鼠疫新发病例的出现; 疫情处置专家组经过疫情风险评估,达到上述解除条件,向鼠疫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申请报区政府批准解除应急响应。

鼠疫调查分析

鼠疫调查分析 2009年四川省德格县鼠疫流行态势,为该疫源地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鼠疫总体规划”和“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主要传播媒介为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染疫动物2种,分别为喜马拉雅旱獭、牧犬;分离菌株12株,均来自旱獭,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血清3份,1份来自旱獭,滴度为1:1280,2份来自牧犬,滴度分别为1:80、1:320,鼠疫反向血凝试验(RIHA)阳性9份,均来自旱獭,最高滴度为1:819200,最低滴度为1:16000。结论2009年德格县动物鼠疫维持流行状态。 2007-08四川省德格县更庆镇上、下压巴村地区发生喜马拉雅旱獭动物鼠疫疫情后[1],经进一步调查,德格县被确认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2]。根据要求四川省于2008年成立了德格鼠疫省州县联合调查工作队长期驻扎德格县,进行疫源地相关情况的调查和动物间鼠疫的监测工作。为进一步明确该疫源地动物鼠疫区域界限、分布范围、流行规律及与此相关的宿主动物、媒介昆虫构成,为鼠疫防治、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在总结2008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进行了更为缜密的调查研究工作,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验材料旱獭、藏系绵羊、家猫、五趾跳鼠、社鼠、草狐等检验标本来主要来自德格县更庆镇、柯洛洞乡、八邦乡、阿须乡、打滚乡、龚垭乡、三岔河等。鼠疫诊断试剂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布基地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 作者单位:1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31) 2 德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作者简介:吴朝学,男,医师,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 1.2 方法采用路线法(以步行或骑马直线或曲线向前先行进,由起点开始计时,同时地面上能见到的喜马拉雅旱獭数量。视野宽度以每侧50~100m,路线长度按步行3km/h、骑马5km/h计算),通过统计踏查面积和见獭数,计算獭密度;采用5M笼夹法(前后左右间隔5M、同一方向、当天黄昏布放夹笼,次日晨收取,计算鼠种与数量)和定点观察法(选取某乡村某条沟/山脊,分别按照月-旬-天的某时段,选择上/下午某个时段观察动物活动频率、进行数量收集)明确动物种群结构和野外夜行鼠情况;对捕获宿主动物进行梳蚤,鉴定蚤种类,统计获蚤数、染獭数,计算獭染蚤率((带蚤獭数/总獭数)×100%),蚤指数(蚤总数/獭数);细菌培养按照常规方法进行[3~5];血清学检验按常规方法进行[6];动物种群结构调查5m笼夹法,定点观察法;动物鉴定按《青海经济动物志》[7]进行;蚤类鉴定按《青藏高原蚤目志》[8]进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调查德格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地处东经98°12′~99°4l′,北纬31°24′~32°43′之间,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班县相连,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面积11955平方公里。全境辖26乡(镇)171个行政村,人口70184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6.49%,汉族、彝族、土家族、苗族人数占总人口的 3.5%。全县以雀儿山为标志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分,东北部高属川西北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属高山峡谷地貌;该县为内陆干燥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在动物地理区划分上,德格县属于古北界、中亚亚界、青藏区,该区系主要

鼠疫传染病培训试题1及答案

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鼠疫防治知识培训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鼠疫是我国法定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2、鼠疫主要以为媒介而传播。 A.蚊虫 B.鼠蚤 C.昆虫 D.家禽 3、鼠疫的临床分型中,最为凶险。 A.腺鼠疫 B.肺鼠疫 C.败血症鼠疫 D.其他类鼠疫 4、在鼠疫的血清检查中,可对鼠疫感染做出快速诊断的是。 A.接血凝法(PHA) 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C.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 D.荧光抗体法(FA) 5、是消灭鼠疫的根本性措施。 A.鼠疫疫苗接种 B.消灭鼠疫传染源 C.切断传播环节 D.抗生素治疗 6、鼠疫是主要通过下列哪种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 A.野鼠 B.鼠蚤 C.蚊子 D.家鼠 7、鼠疫耶尔森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是哪种细菌: A.G-,需氧菌 B.,厌氧菌 C.需氧菌 D.厌氧菌 8、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道的时限为

A.城市2小时内,农村4小时内 B.城市4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 C.城市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 D.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 9、鼠疫分型中病死率极高,最严重的临床类型是。 A.肺鼠疫 B.腺鼠疫 C.败血症型鼠疫 D.肠鼠疫 二、是非题 1.鼠疫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2.鼠疫杆菌对抗菌素中的青霉素很敏感。() 3.鼠疫杆菌耐热但不耐寒,在-30度低温下即可死亡。() 4.鼠疫不存在有隐性感染及带菌现象,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不可作为传染源传播鼠疫。() 5.鼠疫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一般无年龄、性别差异。不同人群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传染源接触的机会。() 6.肺鼠疫为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俗称“黑死病”。() 7.对鼠疫接触者应检疫7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4天。() 8.检测鼠疫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急性期间隔两周的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或一次滴度》1:100时有诊断价值。()9.鼠疫疫苗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10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三、填空题 1、鼠疫以鼠蚤为媒介而传播,常流行于齿类动物,是典型的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兼论传统时代的“天人合一”观 一问题的提出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鼠疫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记述的恶核病:“恶核者内裹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不即治,毒入腹,烦闷恶寒,即杀人。”这是鼠疫学界公认的对腺鼠疫的科学描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录之一。 根据现有的研究,中国大范围的鼠疫流行至少有三次,14世纪的鼠疫大流行造成中国人口大量死亡;这次鼠疫通过蒙古军人的西征,传入中东和欧洲,引发影响深远的“黑死病”[1]。16~17世纪的鼠疫大流行则与当时的旱灾与人民起义互为因果,在华北地区即造成一千万人以上的人口大死亡;其中17世纪的鼠疫流行成为导致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19世纪中叶云南回民起义时期,鼠疫的大规模流行使人口死亡亦以数百万计 [3] 。除了这三次大规模的鼠疫流行外,历史时期,在蒙古、东北、陕西、宁夏、山西、青海、新疆、河北、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均发生过规模不等的人间鼠疫流行,累计造成的死亡人口相当可观[4] 。很显

然,中国的鼠疫流行范围广阔,历史悠久,构成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关于中国鼠疫是内源性的还是输入性的,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以19世纪云南鼠疫为例,“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起源于云南,并认为云南是一个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断言云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谓云南的鼠疫是输入性的”[5],即从印度和缅甸直接或辗转传入的。然而,1974年,云南鼠疫工作者从云南剑川县的中华姬鼠中分离到鼠疫菌,证实了滇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者们称为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6] 。 在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中,存在若干个鼠疫动物病的好发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地貌为山间小盆地,四周山峦环绕,中间平坦,山谷溪流汇集其间,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利于种植粮食。鼠类经常沿山谷溪流转移到耕地觅食,从而将鼠疫扩散到家栖鼠类当中。1984年就曾发现过野鼠间鼠疫曾一度侵入家栖鼠中的事例[7] 。这一研究暗示着在今天云南境内广泛存在的居民区农田黄胸鼠疫疫源地,有可能是受到野鼠鼠疫的传染或侵入而形成的。 什么是“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学界将“鼠疫自然疫源地”看作陆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鼠疫生物群落:鼠及其他啮齿类动物是鼠疫菌的主要宿主;寄生性鼠疫菌是鼠疫自然疫源

鼠疫疫源地调查

鼠疫疫源地调查 分析四川省攀枝花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对策。方法按照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要求进行。结果2005-2010年调查发现:啮齿动物2科3属11种,检测犬血清940份,阳性1份,鼠血清333份,病原学检测鼠类425份,鼠疫反向材料68份,媒介蚤2科2属2种6匹,均阴性。结论攀枝花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鼠疫为《传染病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据史料推测,1949年前攀枝花地区有过鼠疫流行。2005年云南玉龙及古城区被证实为鼠疫疫源地确认[1],并发生5例鼠疫病例。攀枝花地区与云南丽江接壤,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境观相似,同时由于交通便利,距攀枝花市约100km,人员物资来往频繁、存在鼠疫输入的可能。随着四川省1997年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 2]、1999年人间鼠疫的发生[3]、2007年旱獭鼠疫疫源地的证实[4],攀枝花是四川的南大门,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进行核实,从工作实际出发,2005年将攀枝花市纳入四川省级鼠疫监测点,2005-2010年对该地区实施了现场调查和相关工作,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四川省2005-2009年鼠疫监测工作资料及专题调查、监测等相关资料。 1.2 方法总体按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1.2.1 标本采集鼠类用中号鼠铗捕鼠或野外5m夹线法(前后左右各5m、按照统一方向或顺序布放鼠铗,当晚放铗、次日晨收铗,收集老鼠)进行。牧犬血清:用空针于股动脉/静脉抽取3~5ml全血、自然分离血清待用。 1.2.2 鼠种鉴定按《四川兽类原色图鉴》[5]进行。 1.2.3 实验方法鼠疫间接血凝试验、鼠疫细菌检测按常规四步法进行。 1.2.4 诊断用品由中国疾控中心鼠布基地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200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课题编号-90407 作者单位:1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2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汪立茂,男,大学,主任医师,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 通讯作者:吴建林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与自然地理景观攀枝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西跨横断山脉,东临大凉山山脉,北接大雪山,南抵金沙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攀枝花市东部为小相岭—螺髻山—鲁南山系,中部为牦牛山—龙肘山系,西部为锦屏山—柏林山系,山脉走向近于南北。平均海拔1000~1800m,最高点盐边县境内的百灵山的穿洞子海拔4195.5m,最低点是仁和区平地镇师庄海拔937m。东经101°08′~102°15′,北纬26°05′~27°21′。东北面与凉山州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与云南宁蒗、华坪、永仁3县为界,气候属南亚热带—北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式气候,年均气温20℃,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面积7434.5km2、以山地为主(占92%),其次是林地、草地荒山、、耕地面积、水域和园地。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坝、台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类,以低中山和中山为主、占88.38%,低中山和中山景观见图1和图2。 2.2 动物调查攀枝花地区属东洋界、西南区西南山地亚区、川南盆缘山地小区,由于丰富的植物种群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之地,野生动物400多种,珍稀动物近20种,兔目和啮齿目动物有藏鼠兔、草兔、红颊长吻松鼠、岩松鼠、红白鼯鼠、

人间鼠疫疫情分析

人间鼠疫疫情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对2012年四川理塘县人间鼠疫疫情综合处置分析,为今后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疫情积累经验。方法依据《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GB15978-1995)》、《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和《四川省鼠疫应急预案》,对鼠疫患者与接触者进行隔离管理,并对隔离区和现场进行相关卫生学处置,鼠疫细菌培养、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鼠疫反向血凝试验(RIHA)和鼠疫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按照卫生部行业标准-《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执行。结果细菌检测病人体材料15份、细菌阳性5份,确诊病例为腺型继发败血型鼠疫。自毙旱獭1份分离鼠疫菌1株;IHA检测接触者人体血清23份、结果阴性;RIHA检测病人体材料15份、阳性7份,滴度1:80~40960不等;鼠疫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抗原检测病人体材料15份、阳性7份;旱獭检材1份RIHA和GICA抗原检测均阳性。结论鼠疫疫情发生后,根据鼠疫传播特点,因地制宜,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等效防措施,防止了鼠疫疫情扩散;同时证实理塘县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鼠疫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与危害性是众所周知的,也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0年与理塘县相邻的巴县鼠疫疫源地被证实[1],理塘与巴塘县接壤,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境观相似,同时由于交通便利,人员物资来往频繁,理塘县喜马拉雅旱獭分布广泛,但因该县属于内陆县份,与省外无接壤区域,因而未列入四川鼠疫监测点,当然,也未进行过较详细的鼠疫相关调查与监测。然而,2012年9月7日理塘县发生了四川省第二次人间鼠疫疫情,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标本来源:2012年9月7~8日采集病人血清、呕吐物、鼻拭子、肛拭子、右腋下淋巴穿刺液、心、肝、脾、肺、心包液、心血皮下血拭子、肋骨、右腋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标本15份,接触者血清22份、毙旱獭1只采自病人定居点附近。试剂:鼠疫F1抗体IHA 试剂盒、鼠疫F1抗原RIHA试剂盒,由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赫氏干燥培养基由北京陆桥生产,效期内按说明书使用。 1.2 人间疫情处置方法依据《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GB15978-1995)》、《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和《四川省鼠疫应急预案》进行。 1.3 检测方法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解剖病人尸体,取标本直接接种于平板内,用接种

败血症的临床治疗

败血症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1-04-28T09:25:40.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关生永姜艳[导读]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问题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希望提高疗效,但也可引起菌群失调。 关生永姜艳 (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164300) 【中图分类号】R5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104-01 【摘要】败血症(septicemia,bacteriemia)是各种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得到繁殖与播散,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并可诱导细胞因子引起严重毒血症和全身性感染。常有高热、寒战、全身无力等毒血症表现,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DIC或迁徙性炎症。致病菌:指典型致病菌,是引起传染病的病原菌,易引起流行。有些传染病的病程中也可有败血症期或型。【关键词】败血症传染治疗 (一)病原治疗 1.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这是败血症治疗的关键措施。须注意的要点: (1)抗菌药物的选用依据应考虑:①病原菌方面种类、特点与药物敏试结果。②病人方面原发局部炎症与迁徙性炎症,病人的特点。③抗菌药物方面抗菌活性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如分布与排泄特点,半衰期长短,与毒副反应等。 (2)抗菌药物的选用步骤①凭临床经验试治即在尚无病原菌培养结果时,则根据临床表现估计诊断与病原菌,结合病人情况,选药试治,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酌情调整。②凭检验结果治疗即血培养获得确认的病原菌与药敏后,再结合病情与其他检验结果,酌情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治疗。以后还须继续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 (3)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问题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希望提高疗效,但也可引起菌群失调。特别是广谱高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引起的菌群失调更为常见,增加治疗的困难。从实践的经验来看,对于败血症或其它严重感染,如果根据前述的选择办法,一般只选用一种敏感的抗菌药物也可。 (4)败血症的常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参考包括一般成人的每日剂量,分为3次,静脉滴注,q8h。 1)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 金葡菌与表葡菌败血症金葡菌与表葡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增加趋势,可根据药敏与病情,酌选苯唑西林9g、头孢唑啉6~9g,阿米卡星0.4,q12h,克林霉素0.6g,q12h或 q8h或去甲万古霉素0.4,q12h(去甲万古霉素主要用于多重耐药的葡萄球菌与肠球菌败血症)。 肺炎链球菌与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青霉素G720万u~960万u,苯唑西林6g或头孢唑啉6g。 肠球菌败血症青霉素G960万u,氨苄西林9g,或去甲万古霉素0.4 q12h。 2)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或肠杆菌属等的败血症哌拉西林9~12g,头孢噻肟6g,头孢呋辛4.5~6.75g,头孢唑肟6g或头孢三嗪2g(1g,q12h),美西林(Mecillin)1.8g,或替莫西林(Temocillin)1g,q12h。 铜绿假单孢菌败血症哌拉西林9~12g,头孢他定6g,环丙沙星0.4,q12h,氧氟沙星0.2~0.4g,q12h,氨曲南(Aztrenam)3~6g,依米配能/西司他丁1.5~3g或拉他头孢3g。 3)厌氧菌败血症甲硝唑0.5,q12h,替硝唑(Tinida- zloe)0.4,q12h,哌拉西林9~12g,克林霉素1.2~1.8g或青霉素G 960万u(后者对脆弱类杆菌无效),头孢美唑(Cefmetazole)3~6g或头孢西丁(Cefoxitin)3~6g。 4)念珠菌败血症氟康唑0.4g(0.2bid静滴)或氟胞嘧啶6g。 5)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一般用静脉滴注,每剂抗菌药物加于100~200ml输液中,1~2小时滴完,每8小时一次。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至病情显著减轻后酌情减量(或改为肌注)。 2.原发局部炎症的处理如为脓肿者应予引流。有的还是原发的疾病,均应作适当的治疗。 3.基础疾患的治疗败血症易在某些基础疾病患者发生,对这些基础疾病仍应继续治疗,如须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其剂量应酌减。 (二)病情治疗 指针对病人情况的治疗。 1.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2.减轻症状和减轻痛苦。 3.维护生理功能 (1)输液:补充必要的水分,热量与电解质,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周围循环和代谢废物的排泄。输液同时提供了静脉给药的通道。 (2)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应特别注意呼吸、心血管、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吸氧;必要时给强心剂以维持周围循环和肾血流,适量的葡萄糖以保护肝脏功能。 4.调整机体反应性有高热等严重毒血症症状者,在给予有效抗生素的基础上酌情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滴注,以缓解毒血症症状。 5.并发症的防治①感染性休克详见感染性休克节。②迁徙性化脓性炎症或脓肿应及时进行有效引流。 [预防] ①如有创伤应及时消毒包扎。②原发局部炎症的及时抗菌治疗,严禁挤压以防止细菌扩散。③医院内的各种诊疗技术操作应认真执行严格消毒与无菌技术。④加强医院内的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参考文献 [1]余加林,吴仕孝.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

败血症治疗方法!

败血症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与对症治疗败血症患者的体质差,症状重,病情需持续一段时间,故在应用特效抗菌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甚至小量多次给予人血白蛋白(白蛋白)、血浆或新鲜全血以补充机体消耗、供给能量、加强营养、支持器官功能,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有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严重毒血症表现时,可予升压药、强心药及(或)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高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者可予退热剂与镇静剂。需加强护理,注意防止继发性口腔炎、肺炎、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 2 病原治疗:由于近年来败血症致病菌的种类逐渐发生变迁,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各类细菌耐药性自然发生率高及败血症引发MSOF极为常见,病死率较高。故致病菌的鉴别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是败血症临床治疗的基础,而合理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则是治疗的关键。 (1)病原菌明确的败血症:在药敏结果未出来前,针对已知病原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尽可能低的花费并避免毒副作用。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以金葡菌和表葡菌多见,但金葡菌对青霉素G普遍耐药、近年发现其对苯唑青霉素也已有耐药菌株,故主张选用头孢噻吩、万古霉素或壁霉素。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疗效最佳者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厌氧菌败血症常与需氧菌形成复数菌败血症,选用甲硝唑、克林霉素、氯霉素及上述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物。如系严重复数菌败血症又经多体治疗方案仍无效时,可考虑选用泰能。真菌败血症可选用二性霉素B或氟康唑,但应注意前者的副作用。细菌L型败血症可选用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及多粘菌素等。一旦药敏试验报告,则应根据其结果更改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的选择: ①葡萄球菌败血症:因金葡球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已达90%左右,故青霉素G对其疗效很差,而第一、三代头孢菌素不同程度地抑制了β-内酰胺酶的作用,对其敏感的菌株可达90%,故现常选用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还可联合应用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首选万古霉素。 ②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氯霉素、氨苄西林。现已普遍耐药。第三代头孢菌素对此类菌有强抗菌活性,敏感率一般大于90%,第二代头孢菌素对大肠杆菌及肺炎杆菌也有抗菌活性。故对此类败血症可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中选用一种,可与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也可与哌拉西林联合。绿脓杆菌败血症时应用头孢克肟无效,以用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较好。或将上药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伍用,疗效也好。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对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G-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受外界影响小,与其他类抗菌药物未见交叉耐药性,副作用轻,临床上也常被选用。 ③厌氧菌败血症:常呈复数菌混合感染,选药时应兼顾兼性厌氧菌或需氧菌。常选用的药物有氯霉素、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羧苄西林、氨苄西林、拉氧头孢、头孢唑肟、头孢曲松、甲硝唑、替硝唑、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等。 ④真菌败血症:使用咪康唑(达克宁):人工合成的1-苯乙基咪唑衍生物,

传染病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感染:是病原体突破人体的防御机制,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又称传染。 感染过程: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WHO 将其命名为严重性呼吸综合征。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啮齿动物为主携带的不同型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禽流感:是禽类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和鸟类的传染病。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疱疹病毒引起的不同表现的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脑膜化脓性炎症。 细菌性痢疾:简称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的一种强烈的肠道传染病。 毒血症:病原体在体内繁殖,其产生的毒素或代谢产物不断进入血流,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中毒性病理变化,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肌肉关节酸痛等,称为毒血症。 菌血症:细菌从局部侵入血液循环,但不在血液循环中繁殖,称为菌血症。细菌在内脏中繁殖后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持续时间较长的,称为第二次菌血症(中毒症状较明显)。 败血症: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后,在血中繁殖,称为败血症。败血症患者中毒症状较严重,可有寒战、高热、皮疹、肝脾肿大等表现,甚至引起感染性休克。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寄生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称为传染源。 主动免疫:将特异性抗原,如菌苗、疫苗、类毒素等接种于人体,使人体在接种后l~2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称为主动免疫。 重复感染:传染病尚未痊愈,又受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是指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不加限制,每天诊察,测量体温,或做必要的检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的征象。此法适用于乙类传染病的接触者。自然疫源性疾病: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长繁殖,人们只有在生活活动或偶然进入该地区时,才有可能被感染而发病,这类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即预防接种,是将特异性疫苗接种到人体,使体内产生抗体的一种人工免疫。为提高特异性免疫力的有效措施。 被动免疫:是将特异性抗体注入人体,使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免疫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周。常用制剂有白喉抗毒血清、破伤风抗毒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人胎盘或丙种球蛋白等。 毒力:毒力有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组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等。 留验:留验又叫隔离观察,是指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加以限制,并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确诊后予以隔离。此法适用于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对集体单位的留验又称为集体检疫,将受验单位或家庭内的成员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并接受医学观察。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体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按其发生在显性和隐性感染之后分为恢复期和健康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者称为潜伏期携带者。按其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下或以上分为急性与慢性携带者。 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感染: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此过程与病原体的作用及人体免疫应答作用有关。 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由于不同病原体所具有的抗原绝大多数是不相同的,故特异性免疫通常只针对一种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复发:传染病已进入恢复期或已初愈,病原体在体内又再度活跃,再次出现症状,称为复发。 再燃:传染病已进入缓解期,热度尚未降至正常又复上升,症状重新出现,称为再燃。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某些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病如鼠疫、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亦可受感染,又称人兽共患病。 乙脑后遗症:指少数重症乙脑病人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常等。高血容量综合征:出现体表静脉充盈、脉搏洪大、脉 压增大、心率增快、脸部胀满等表现,可见于肾综合征 出血热少尿期病人。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以前称为“流行性出血热” (EHF),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鼠类为主 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休克、 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力。 内格里小体:内格里小体是狂犬病的特征性病变,即 神经细胞胞质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为狂犬病毒的集 落,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后呈樱红色,具有诊断意义。 固定毒株:野毒株连续在家兔脑内多次传代获得的病 毒株称为固定毒株(fixed strain),其毒力减弱,潜伏 期短,但仍保留免疫原性,可供制备疫苗之用。 野毒株或街毒株:从自然条件下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 分离的病毒称为野毒株或街毒株,其致病力强,潜伏期 较长。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 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 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重型病毒性肝炎:为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临床类型。 急性重型肝炎在10天内病情迅速进展,表现为:①黄 疸迅速加深;②肝脏进行性缩小;③出血倾向;④中毒 性鼓肠或迅速出现腹水;⑤肝性脑病;⑥肝肾综合征, 常因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而死亡。若10天之后出现上述表现则为亚急性重型肝 炎;若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上述表现则为 慢性重型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为慢性肝炎, 病人可反复出现疲乏、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肿大 等,后期可持续或反复出现黄疸,有明显的蜘蛛痣、肝 掌、肝脾肿大等体征以及肝功能异常。 Dane颗粒:是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其由包膜与核心 两个部分组成,包膜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核心部分有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 原(HBcAg)和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具有 传染性。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 间质水肿而出现的低氧血症,如肾综合征出血热、SARS 等疾病均可发生。 酶-胆分离:重型肝炎因大量肝细胞坏死,丙氨酸转氨 酶(ALT)随黄疸迅速加深反而下降,这种现象称为酶- 胆分离。 抗原漂移:指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时相对较小的一种变 异形式,其出现频率较高,且有逐渐累积效应。 类白血病反应:病人表现为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 粒细胞增多,并可见幼稚细胞,但不是白血病,此现象 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抗原转换:指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时相对较大的一种变 异形式,其发生频率较低,发生也很缓慢,通常产生强 毒株而引起大流行。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具有高度致病性的一种禽类疾病。但近年已确定它也可 通过与鸡、鸭等密切接触直接感染人类引发疾病,严重 者可因并发症而死亡。此时称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由于各种病因如严 重创伤、休克或严重感染等所导致的两个以上重要脏器 呈累加或连锁形式出现的功能衰竭。 科普利克斑:简称科氏斑,或称为麻疹黏膜斑。约90% 以上的麻疹前驱期患者在病程的第2~3天,于双侧第 一臼齿的颊黏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 晕,常具有早期诊断的意义。 炭痘: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细菌主 要从皮肤侵入,引起皮肤炭疽,表现为皮肤坏死和焦痂, 亦可吸入感染引起肺炭疽,误食感染引起肠炭疽。 环口苍白圈:猩红热患者面部因充血而潮红,多无皮 疹,但口鼻周围充血较轻,与面部相比显得发白,形成 环口苍白圈。 败血症休克型流脑:是暴发型流脑中较常见的一种类 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临床特征为突起寒战、高 热,迅速出现一系列休克征象,全身皮肤黏膜出现广泛 瘀点、瘀斑甚至融合成片状皮下出血;多数患者无脑刺 激征,脑脊液基本正常,血及瘀点培养可见病原菌。 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化脓性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 和退疹后蜕皮为特征。少数病人后期可出现变态反应性 风湿病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帕氏线:猩红热的全身猩红色皮疹在腋下、肘窝、腹 股沟等皮肤皱折处更为密集,常因压迫摩擦而呈紫红色 线状出血,称“帕氏线”。 草莓舌与杨梅舌:猩红热患者在全身发疹的同时出现 舌乳头肿胀,初期舌被覆白苔,红肿的舌乳头突出于白 苔之外,称为“草莓舌”。后期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 绛红色,红色的乳头仍然突起,称“杨梅舌”。 华一佛综合征:暴发型败血症曾称华一佛综合征,见 于流脑等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由于大量细菌进入血 液循环,在其毒素的作用下,体内发生一系列严重变化, 主要是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血管壁损伤、微血栓形 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及纤溶蛋白溶解加速等,临床上 出现严重休克和全身广泛性出血,病情十分凶险,不全 力抢救可于数小时内死亡。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 以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和外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症 状为特征,重症病人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 脑膜刺激征:指脑膜受到炎症、出血或颅内压增高等 刺激而出现的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简称克氏征)阳性 和布鲁津斯基征(简称布氏征)阳性等一组体征。常见于 各种脑膜炎、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等疾病。 伤寒复发与再燃:少数伤寒病人由于抗菌洽疗不彻底, 或机体免疫力低下,于退热后l~3周,潜伏在病灶中 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又趋活跃,再次侵入血流, 致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伤寒复发。还 有部分伤寒患者,可能因菌血症未被完全控制,在病后 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症状再度加 剧,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天后才恢复至正常,血 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可为阳性,称为伤寒再燃。 肥达反应:肥达(Widal)反应是协助诊断伤寒并有助于 伤寒与副伤寒鉴别的一种血清凝集反应,在病程的第 2~4周此试验的阳性率可达90%;如果多次检查,凝 集效价逐步增高者更具诊断意义。试验中用的抗原有伤 寒杆菌的菌体抗原(0)和鞭毛抗原(H),以及副伤寒杆菌 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共5种。通过凝集 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对未经免疫者,当“0” 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 时,可确定为阳性,具一定诊断价值;从“H”、“A”、 “B”、“C”鞭毛抗体效价上升程度,可判断感染的菌 种,以助鉴别伤寒、副伤寒。 里急后重:里急后重是炎症等病变侵犯直肠而引起的 一种特殊症状,表现为便意频繁而紧迫,既想排便却排 不出,患者痛苦异常。以急性菌痢所致者最为多见。 感染性休克:当严重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时,由于细菌等毒素引起机体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血 液灌流量不足,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 或因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代谢产物,以致发生脏器功能 障碍,甚至发生多系统器官衰竭,临床上出现血压下降、 皮肤花斑、脸色苍白、额出冷汗、四肢厥冷、脉搏细弱、 尿量减少等一系列休克表现,称为感染性(亦称中毒性) 休克。 包囊:包囊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型,由肠腔内小 滋养体形成,呈圆形,其外周有一层透明囊壁,随粪便 排出体外,在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具有传染性,能起 传播作用。 疟疾复发:指疟疾病愈后隔一定时间再次发作,有近 期复发与远期复发两种情况。疟疾病人如果治疗不彻 底,血中疟原虫未完全消失,在初发2~3个月后再次 发作,称为近期复发;初发6个月后由肝细胞内的疟原 虫(即迟发型子孢子)再次侵入红细胞而引起的发作,则 称为远期发作。恶性疟、输血疟无复发。 阿米巴滋养体:滋养体是阿米巴在人体的生活史中的 主要阶段,通常在结肠腔内或组织内营二分裂增殖,也 是阿米巴的寄生型。按其形态可分为小滋养体和大滋养 体。小滋养体是肠腔共栖型滋养体。不侵袭组织而以宿 主肠内容物为营养,其伪足短小,运动迟缓,以吞噬细 菌为主,一般不致病。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肠腔内 生理条件改变时,才可侵入肠壁形成大滋养体。大滋养 体是组织致病型滋养体.见于急性期病人粪便和病灶组 织中,能形成伪足,运动力强,可吞噬红细胞及组织碎 片,并借助其伪足的运动能力和分泌的多种溶组织酶侵 袭与破坏组织而具有致病力。当宿主免疫功能良好或环 境不利时可转变成小滋养体。 黑尿热:是疟疾病人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多 见于恶性疟,是疟疾最严重的并发症。溶血原因可能是 由于病人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 并和疟原虫释放的毒素、抗疟药奎宁或伯氨喹等的不良 反应,以及人体变态反应有关。临床表现为急起寒战、 高热、腰痛、酱油样小便、急性贫血和黄疸,重者发生 急性肾衰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