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僧临古寺 学界聚道场

高僧临古寺 学界聚道场

高僧临古寺学界聚道场

--记2004年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

金风送爽,梵净流芳。2004年9月23日,梵净山西线的护国禅寺,薄雾漂浮,秋雨朦胧。早来的那几分凉意,丝毫也未能减轻数千僧尼、居士、信众和专家学者对梵净名山憧憬的那份热心。在原址上重建的护国寺大雄宝殿英姿焕发,格外辉煌。"2004年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暨护国禅寺大雄宝殿佛像开光大典开幕式"在隆重、庄严、热烈的气氛中进行。3000余各界人士欢聚一寺,热闹非常。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龙德芳、省民宗委副主任柏怀思、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邓健、铜仁行署专员谌贻琴、地区人大工委主任戴振华、地委宣传部部长田建高、地委统战部部长邓应明等领导莅临,使开幕式大为增辉。开幕式由印江县县长李健主持,由地区佛协会长、护国寺方丈宣布大会开始,印江县委书记陈康致欢迎词,齐晓飞、学诚、谌贻琴以及居士代表先后讲话。在简洁而热情的欢迎、介绍、祝贺之后,人们或者拥进大殿,去沐浴琉金佛像的光泽;或者拥进两厢,去领略古寺文物的历史底蕴和书法之乡的墨芳;或者拥向寺旁广场,去品赏浓郁民族风情的地方表演和河北佛乐队奏出的悠扬。尤其是下午举行的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更是不同寻常。

这次研讨会,共收到专著一部、论文60篇。专著《名岳之宗梵净山》是梵净山地域文化丛书之一,由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原副主席、地区作协主席、地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吴恩泽撰写。该书以较为独

特的语言,全方位介绍了梵净山弥勒道场的由来与兴衰和高僧大德、皇寺觉庵以及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影响,是当前系统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力作。论文60篇,按内容分,关于梵净山佛教37篇,关于贵州佛教9篇,关于中国佛教6篇,关于佛教与现代社会8篇;从作者看,有的长期生活在梵净山下对其山水佛花具有特殊情感;有的曾经在梵净山地区工作过,心灵上曾有梵净山的深深印记;有的对梵净山作过深入考察,有的对贵州佛教、对中国佛教潜心研究,造诣颇高。他们或者是史学界的权威,或者是佛教文化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或者是长期从事宗教组织管理工作者,或者是文学家、或者是大德高僧。如省社科院原院长、研究员蒋南华,著名史学家、《贵州通史》副主编史继忠,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期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宋立道,贵州大学文化书院院长、教授张新民,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贵州佛教史》作者王路平,省社科界联合会研究员韦启光,贵州大学教授赵荣、顺真、王晓卫、许为晴,省社科院研究员黄万机、林建曾、于民雄,贵州民族学院教授度修明、贵阳师专教授刘宗棠等;有黔灵山弘福寺方丈慧海大和尚,澳大利亚悉尼佛学会会长释行愿;有贵州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学者李诗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煜等。还有副教授、副研究员、讲师及有关专家40余人。其中年纪最大的近八旬,小的才20几岁,多数是年富力强的权威和热心研究者。

研讨会上,绝大多数作者蒞临现场,参会的还有省地县统战部、民宗委、佛协的负责同志和部分旅游企业界的同志。省政协邓健副主

任、省民宗委柏怀思副主任自始至终与会。地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吴恩泽主持研讨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释学诚作书面发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峨嵋山佛教协会会长释永寿和尚发来贺电,河南大相国寺住持心广法师、护国寺住持释佛友到会并发言。六十多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先恐后,慷慨激扬,就梵净山佛教及贵州佛教、中国佛教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研讨交流。会上发言的有:学诚、赵幼立、李敦礼、宋立道、王煜、张明、佛友、史继忠、王良范、心广、李诗锦、赵荣、庹修明、蒋南华、黄万机、韦启光、肖忠明、等等。由于时间太紧,许多人未能在会上发言。但在会后的路上、车上、桌子上、寝室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释学诚法师指出:"佛教传入梵净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的隋唐时期,当时就有很多人在此结庐修行。到了南宋,白莲社入驻梵净山,取弥勒、释迦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金顶之说,开创两佛两殿之无边法界、极乐天宫,使梵净山之名播扬四海。……明清以来,梵净山以佛教世界构成观为基本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以红云金顶为中心,象征须弥山和兜率陀天;以四大皇寺和48觉庵为寺院布局,象征众星捧月,接引无量信众。……当前,梵净山彻彻底底是一个佛教道场。……相信通过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能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梵净山的历史,认清梵净山的佛教特质与现状,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梵净山提供充足的资源。"

研讨会认为,梵净山弥勒道场源远流长,名副其实;梵净山佛教文化特征鲜明,特点突出,其文化特色需要进一步挖掘研究与弘扬。

这次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参加的专家学者多、层次高,收到的论文多、水平高,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有深度,不仅就梵净山的佛教史、梵净山佛教特质与现状及如何开发进行了研讨,还就贵州的佛教、中国的佛教等问题交换了观点、交流了材料,必将对"弘扬佛教文化、振兴佛教名山"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1年4月28日黔山第一编于罗浮山观音古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