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

专题二: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

专题内容范围:主要涉及英国、法国、美国、俄国、德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革命或改革、政治制度的沿革、内政外交、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变化等知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政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二战后资本主义政治新发展等。

专题复习目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重要的政治思想及其对社会改造的推动作用;结合世界特定背景,理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局变化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

专题知识概要:

资本主义政治演变趋势:

1.14—16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内容:文艺复兴(原因、内容、意义)、宗教改革(选学)、尼德兰革命(选学)。

特征: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曙光显现

2.17—18世纪,资本主义产生,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形成。

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经过、意义,主要措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经过、意义,主要措施);美国独立战争(原因、经过、意义,);殖民扩张、启蒙运动(原因、主要内容、意义)。

特征:资产阶级势力壮大,加快向资本主义过渡。

3.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内容: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主要内容、意义);美国内战(原因、经过、意义);日本明治维新(原因、主要措施、意义、成功的原因);

德意志统一(原因、经过、意义);意大利统一(原因、经过、意义)。

特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政权,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内容:国家职能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两党政治形成,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特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政治生活发生显著变化,政局相对稳定。

5.一战至二战结束,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危机时期。

内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革命与战争连绵不断,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反苏和纵容法西斯侵略。

特征: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发展,法西斯的嚣张与反法西斯斗争。

6.二战后至20世纪后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旧世界政治交替。

内容:美苏“冷战”局面,政治多极化趋势。

特征:资本主义世界重新组合;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专题学习范例:

范例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发展:

1.英国:17世纪上半期,产生于13世纪的英国议会下议院融合了很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充满了反复和曲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历了君主制、共和制、“护国主”独裁制、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五种政权的更迭,才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19世纪晚期,两党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进行社会改革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积极推行扩张政策,新成立的工党为资产阶级所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英帝国分解,政党政治发生变化,自由党势力衰退,工党势力大张。1924年后,工党领袖曾两次组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进一步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和多党竞争制。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1949年,英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86年加入欧洲共同体。

2.美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北美殖民地产生了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通过1775~1781年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的联合专政。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颁布了第一部宪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分离、相互制衡的国家体制。此后逐渐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政党——共和党和民主党。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共和党长期执政。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两党之间的差别开始消失,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对外扩张。1929~1933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民主党上台,罗斯福实行“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进一步完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在全球推行霸权政策,领导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动摇,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3.法国:18世纪晚期,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人民结盟,掀起大革命,经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三个掌权时期,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场革命。热月党人和拿破仑统治时期,大革命成果得到巩固。1814~1830年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此后,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二月革命、九月四日革命,最终结束了王朝时代,资产阶级共和制得以巩固。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第一次伟大战争,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遭到亡国,北部由法西斯占领,南部由贝当傀儡政府控制。战后,法国继续

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

法国政权更替:

波旁王朝(1589—1792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 →复辟的波旁王朝(1815—1830年) →七月王朝(1830一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维希政权(1940一1944年) →临时政府(1944—1946)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年)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至今)

4.德意志:19世纪中期,封建邦国林立。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尤其是1848年革命以后,统一问题重新摆上历史日程。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9世纪70~9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走议会斗争道路,俾斯麦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抢夺殖民地,并在1914年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部分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1919~1933年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下,阶级矛盾尖锐,希特勒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制度,并逐渐演变为欧洲战争策源地,国内政治以转向对外侵略为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国法西斯制度。战后,德国分裂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80年代末重新统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政权的更替: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 →(莱茵同盟(1806—1815年) →德意志邦联(1815—1866年) →北德意志同盟(1866—l871年) →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 →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 →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1945年) →四国分区占领时期(1945—1949年) →东德和西德

(1949—1990年) →统一后的联邦德国(1990至今)

5.俄国:16世纪上半期发展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彼得一世改革为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期,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为了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1903年诞生了列宁主义,1905年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又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独立各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俄国名称的沿革:

沙俄(十月革命前) →苏俄(1917—1922) →苏联(1922—1991年) →独联体(1991年)

6.日本:19世纪中期,由天皇、将军、大名和武士构成封建统治阶级,实行封建幕府军事专政,天皇有名无实。倒幕派武装倒幕,还政天皇。明治维新废藩臵县,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障。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形式上确立了立宪君主政体,实际上加强了天皇专制统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也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0世纪30年代,日本逐步建立了法西斯制度,二战中被摧毁。战后日本走上了议会制,使日本集中全力高速发展资本主义。

7.意大利:19世纪中期,意大利处在政治分裂状态和外族统治之下。1848年欧洲革命火花首先在意大利迸发。完成统一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经济混乱,工农革命运动高涨,中央政府软弱瘫痪,在大资产阶级支持下,墨索里尼在1922年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对内镇压,对外扩张。1943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范例二: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

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生,即法国启蒙运动。

(2)、资产阶级为实现民主化而进行的斗争(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理论上《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实践上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3)、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的起步,即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用立法的形式,确立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等。

(4)、资产阶级民主化的发展和完善。如资本主义各国民主改革,劳动人民基本的民主权利的获得等。

(5)、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如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各国进一步强化国内民主建设,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范例三:关于罗斯福新政

(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垄断组织形成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面临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力扭转颓势。(2)、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罗斯福总统曾经说,新政“是旧民主主义秩序的新应用”。所谓“新”即是以国家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的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3)、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策调整,即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若干环节进行改革。

(4)、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对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影响。

(5)、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控制和干预经济(如控制金融、给农民补贴、兴办公共工程等);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突破:新政的措施及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这方面的措施克服了资本主义金融系统的无政府状态,扶植了大金融资本家。

(2)、颁布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制定生规模、价格水平。从而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一定的有控制的轨道,减少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另外,对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调整了劳资矛盾。(3)、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压缩生产,稳定农产品的价格。通过限制生产发展解决产销矛盾。

(4)、积极推行“以工代赈”。面对庞大的失业队伍,罗斯福政府一方面救济失业工人,另一方面兴办公共工程,减少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总之,通过上述措施,罗斯福政府运用国家的调节功能,从解决产销矛盾入手,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

专题复习拓展: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规律:

特点:

(1)、革命只发生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如英、美、法等国。因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力量尚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就的程度,加之各国的革命又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息息相关,革命只能在小范围内爆发。

(2)、革命的领导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人民群众是其同盟军。

因为资产阶级具备了经济和政治思想方面的力量,能够制定反封建的纲领,提出了明确的斗争口号。他们的反封建斗争既体现了自身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此时的人民群众自觉不自觉地服从了资产阶级的领导。(3)、革命的理论武器是启蒙思想。欧洲启蒙思想提出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学说,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确立了一整套构想,为日后各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4)、革命基本成功后,掌握政权的是大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即金融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相对强大,而且与政府往来密切,又能赢得群众拥护,因此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表。

(5)、革命进程曲折多变,如英国资产阶级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也是如此。

(6)、激进的革命措施最终被取消,保留的一般是大资产阶级掌权时的成果,法国革命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的胜利,主要表现在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各国的革命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英国革命为美法革命树立了榜样,美国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法国革命的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出现表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2.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地位、作用、方式、共性

(1)、地位: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始终,它是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一般途径。

(2)、作用:在早期资本主义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方面为工业资产阶

级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也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改革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和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生命力的法宝。

(3)、方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四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法国;二是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如美国;三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以俄国、日本为代表;四是通过民族统一运动,如德意志、意大利等。

(4)、共性:①、各国革命或改革前,资本主义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随着自身经济力量的不断增强而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②、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严重阻碍和束缚,这正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深刻动因。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点:

(1)、美国:①、由殖民地直接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②、两次社会革命为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③、领土扩张与西进运动交织在一起,成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和丰富资源的大国。④、地处“新大陆”,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横跨北美大陆,濒临两大洋,南北邻国较弱。⑤、率先进行两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19世纪末垄断程度高,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⑥、三次科技革命,为综合国力强大奠定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先引进技术,后有重大发展,特别是标准化生产方式,推动了机器的普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均有突出表现。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实施庞大的科技计划,抢占科技制高点。⑦外来移民与美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外来移民对于早期美国的开发和近代工业化的完成及工业现代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⑧20世纪美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中心从欧洲移到美国。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这一转移过程。

(2)、英国:①属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类型,政局稳定。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主要在下院。19世纪中期以来,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②16世纪到20世纪始终坚持殖民扩张③岛国位臵,海军强大,长期推行“欧洲势力均衡”政策。④二战后,依附美国,力求保持美英特殊同盟关系。

(3)、法国:①从大革命开始到复辟王朝覆亡,是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中心任务是消灭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②从七月王朝开始到第二帝国倒台,历史的中心课题是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80年代,共和制最终确立。③从第三共和国开始,是法国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模式形成并确立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走向成熟。④17世纪以来长期坚持扩展政策,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近代法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夺取欧洲大陆霸权。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法国沦为二流国家。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法国致力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走联合自强之路,力图重振大国雄风。

(4)、德国:①统一前四分五裂,二战后东西德国分裂。②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方式,完成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对德国政治有较大影响,富于侵略性和扩张性。③长期和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二战后,在美苏夹缝之中,德法和解,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走联合自强之路。(5)、日本:①德川幕府时期实行幕藩体制,将军是最高统治者,藩主的割据性很强;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日本转变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天皇权力大,议会形同虚设;20世纪30年代,日本建立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二战后,日本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天皇成为日本国的象征,随着经济崛起,积极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②对外政策上,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扬。从“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到梦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表现出疯狂的侵略性。二战后,日本法西斯主义

未被彻底清除。近年,日本极右势力泛起,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综合与创新:

1.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比较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资产阶级展开了一系列争取民主和政治权利的斗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主要包括: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

这一时期的革命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许多异同点。从相同方面看:革命发生的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阻,目的都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革命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不同方面看:(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不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只需要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政权问题。此外,不担负别的使命,而这一时期的革命充分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既要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要为建立工业社会而斗争性;(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程曲折多变,而这一时期的革命要顺利得多,不只是革命方式取得成功,改革的途径也是一帆风顺;(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特点是资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封建阶级和阶层的联盟,而这一时期阶级关系的特点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存。

2.近现代德国与日本的比较

19世纪中期德意志和日本政治经济状况的相似性:(1)政治上封建落后,分裂割据。德意志四分五裂;日本是“幕府体制”,地方大名有很强的割据性。(2)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发展。工业革命扩展,德意志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日本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9世纪晚期,德、意、日崛起的相似性:(1)德国通过了三次王朝战争、

日本通过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2)实现社会转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近代化国家;(3)均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逐步发展为带有封建性、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4)打败邻国,获得巨额赔款,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本。德国通过普法战争,日本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后起的资本主义大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经济迅速发展,产生垄断组织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经济大危机,德日历史走向的相似性:(1)对内建立法西斯专政。德国以纳粹党为核心,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赢得国会选举,希特勒出任总理。日本以军部为核心,通过暗杀、政变,由军部组阁实现。(2)对外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二战以后至今,德日历史发展的异同:相同点: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利用东西方“冷战”局面,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都成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国家。不同点:(1)德国成为东西方“冷战”战场,东、西德分裂;美国力图扶植日本为“反共堡垒”。(2)德国对所犯战争罪行深刻反省,力图防止悲剧重演;日本则不愿正视历史问题,极右势力泛起,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3.中国资产阶级的斗争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19世纪末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由于顽固派的反对而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资产阶级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最后还是失败了。1924—1927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民主化的模式已基本成型。即政党政治,公民参与,舆论监督,定期选举,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模式。这是一种包括健全的代议制度和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民主政治模式。这一套政治模式,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稳定秩序、保持经济发展。在当时,人们至今还公认的资本主义大国是美、德、英、法、俄、日等六国。这六国在政治形态上可以分成两类,即民主的和专制和两类。美、英、法属于民主类型。另三国为专制主义类型。

5.英法美的民主义政治体制

英国:《权利法案》制定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而议会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光荣革命”之后,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法律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治形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和国会至上的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1789年大革命发生后,先是于1791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92年又成立了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帝国。此后,民主与专制体制交替。持续性的革命引发了法国社会和政局长期的剧烈震荡,直到大革命结束后将近百年的1875年,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后通过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根据三权分立学说划分国家职权部门,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它所确立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先例,有力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南北战争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获得相对完善。6.俄、德、日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君主专制政权。整个近代时期俄国根本就没有设立过议会,任何进步团体或组织都没有建立的自由,更没有存在权利。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

德国: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成立了德意志帝国。设立了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帝国议会还是普选产生的,并颁布了《德意志宪法》。它在实现统一后的相当时期里,貌似民主的议会其实没有民主的权力,重大的决策几乎全由行政首脑决定。1918年十一月革命中建立了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曾一度实行法西斯独裁政权。

日本:1868年明治天皇掌权重新实行君主专制,1899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7.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反对封建制度的法律文献,进一步英国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独立宣言》: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也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将启蒙学说中关于政治民主的主张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1791年法国制宪会议颁布《1791年宪法》,反映法国大革命第一阶段的革命成果。1804年的《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制订,孙中山颁布。

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劳资矛盾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无产阶级除了开展经济斗争以外,也开始了要求政治权利、要求民主的斗争。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政治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的觉醒。1836年英国爆发的要求普选权的宪章运动,首次将争取民主权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推动了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政治、经济的管理方面都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利。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国民党专制独裁势力进行斗争。1945年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主政治表现。从1947年起,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镇压民主运动、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等独裁措施,国统区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即第二条战线。

9.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

相同点:①都是美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②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上的障碍;③都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进作用。

不同点:①前者的主要背景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地阻碍着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后者是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矛盾焦点;②前者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具有民族独立的性质,后者废除黑人奴隶制,反击南方奴隶主种植园主的叛乱,使资产阶级革命深入社会化;③前者胜利后建立了北方资

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的联合政权,后者实现了国家统一。

10.美国废除黑奴制与俄国农奴制

相同点:农奴或黑奴获得了自由,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主要是解放的方式不同。美国采取了无条件废除黑奴制度的方式,俄国废除农奴制度则是采用由农奴出钱赎买土地,才能获得真正自由的方式。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虽然两都有利于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一大社会进步,但美国废除黑奴制的措施相对彻底一些。

1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1)“冷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和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和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特点: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明显地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

原因:俄罗斯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日本提出以日、美、西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位臵;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确立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将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表现: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2)冷战后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主要有哪些重大问题?

第一,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美国推行霸权政策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干涉他国。两格局结束后,民族、宗教、种族、领土争端导致地区冲突

严重,不断爆发地区战争。

第二,恐怖主义的威胁。

第三,国了际裁军和军备控制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12、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所应该做的一切: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说明原因。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它们是通过哪些形式完成其革命任务的?

(1)列宁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斯图亚特王朝和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这两个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产阶级当权,资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推翻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当权、经济上发展创造条件。

(3)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主要是在政治上用暴力形式,通过武装斗争、人民起义,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和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还有法律形式,资产阶级利用立法权力通过了有利于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若干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和法国的《人权宣言》等,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成果。

13、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请用文化

史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表现:春秋时期孔子的“仁”的主张,墨子的“兼爱”“非攻”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作品和绘画品中,都歌颂了人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反映人物复杂的个性和真实的世俗世界。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奴隶社会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各阶层的思想家都提出了重视人的价值的主张。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而要求摧毁教会和各种封建传统观念,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总之,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仁政”思想被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接受,“仁”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和世俗统治的思想武器,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4、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社会学说?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各举一例

说明法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怎样实践了这些学说?

社会学说:三权分立学说、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社会根源:17、18世纪,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要结束上旧制度,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做好舆论准备。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因此,欧洲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思想。

举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把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布了《人权宣言》,宣称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1792年法国召开国民公会,通过了成立共和国的决议,废除了君主制度,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1793年国民公会以国王路易十六“阴谋反对公众自由,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将其推上断头台,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另外可举美国的《独立宣言》中社会契约思想;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学说等)

15、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受其影响,中国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主要内容: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重大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历史功绩: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16、17世纪~18世纪,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产生了要求社会变革的进步思想,

即早期的民主思想和启蒙思想。

请回答:

(1)概述一下这两种进步思想的主要观点。

(2)这些进步思想在中国和欧洲各产生怎样的影响?

(3)试从社会基础、思想构成以及反对的对象等方面比较、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1)中国早期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反对空发议论,不务实际,认为世界由物质构成,主张限制君权;欧洲的启蒙思想:高举理性大旗,猛烈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的构想。

(2)中国的早期民主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但在当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欧洲的启蒙思想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并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社会基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欧洲发展迅速,手工工场主、自

由派贵族以及高利贷商人已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这一切为启蒙思想奠定了经济、阶级和思想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早期资本家也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儒家思想也在强有力维系着封建统治。早期民主思想基本上没有经济、阶级和思想基础。

思想构成:欧洲的启蒙思想不仅把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批得体无完肤,还对未来社会作出了美妙的构想,这不仅给资产阶级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更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中国早期的民主思想也反对专制王权,但其实质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对未来社会设计上仍是“明君加贤相”的旧模式,即限制君权。

反对对象:17~18世纪欧洲王权相对较弱。而此时的中国,由于清朝前期帝王励精图治,出现了盛世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也不断强化。

17、概括孟子和黄宗羲思想主张的核心内容,简析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

孟子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黄宗羲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在清朝中期逐渐衰退落,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孟子主张“仁政”。其产生的条件是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战乱不休;小生产者大量产生,封建经济发展。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其产生条件是封建制度衰落,封建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生。

孟子的观点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在西汉被改造发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清朝前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思想控制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产生新兴阶级;加上西学东渐,黄宗羲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在清朝中期渐趋衰落。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三、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16—19世纪初) 14—16初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的殖民扩张和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扩张变本加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

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

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具体来看: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 (1)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 地点:西欧、美洲 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特别是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虽然没有建立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却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确立。 时间:19世纪中期 地点:欧洲、亚洲、美洲 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统一------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专题八: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本专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并向帝国主义过渡及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 【专题概括】: 近代资本主义经历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建立与巩固的历程,近代历史的发展实质上是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在这部历史中,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到来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它为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手段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欧美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最终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一、主体线索和分期: 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抓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史,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资本主义的发生史 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二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时代,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三是两次世界大战;四是二战后至今。 二、知识结构与精要 【历史分期】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出现近代曙光) 1、背景:1)、14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2、影响:西方国家走上资本主义扩张的道路,世界市场出现雏形。

(二)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欧美少数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背景: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2、表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英、法两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通过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拓展探究】: 1、《独立宣言》和攻占巴士底狱产生的直接影响分别是?(宣告美国诞生,掀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直接对他们所作所为产生影响?(启蒙运动)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对欧美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开启现代法制社会先河;是对封建社会和殖民统治的批判与否定) 3、联系所学知识,谈谈美法两国在革命中相互影响的史实?(美独立战争期间得到法国支持;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推动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发展。) 4、美国两次战争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影响是什么?(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英法美三国革命中,三国人民共同的追求是什么?(追求民主、自由、富强等) (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9中期)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成为时代的主流 1、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表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1868日本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它的基本点是经过几年一度的竞选,由某个或某些资产阶级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其代表人物担任政府首脑,或者参加内阁,在议会中占取多数或一定席位。执政党按照竞选纲领治理国家与社会,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专政。在野的资产阶级政党与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互相对立,力图取而代之,但是它们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社会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巩固资产阶级专政。所以在换届改选、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中,双方又会在激烈的争吵中出现有限的抵制、微妙的配合和改头换面的取代。在资产阶级政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体制中,只有处于非法、在野或参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能够为捍卫和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坚持斗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几种具体类型:①传统的分类是根据 一国实际执掌政权的政党的数量,把政党制度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两党制是由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的体制,最先形成于英国,以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和美国都实行两党制。但各国又有其不同模式。多党制是由两个以上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的体制。在法、意、德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林立,各党势均力敌,很难有某一党在议会竞选中独占绝对多数,这样就只能以一党为主,多党联合执政。一党制是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掌国家政权的体制。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法西斯政党一党掌权,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历史上的意、德、日、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曾经出现过的一党专政;另一种是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本国历史上政党不发达,长期由一党掌权,或者取缔其他政党活动,如非洲的加蓬、扎伊尔等国;还有一种是名义上存在多党平等竞争,实为最强大的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长期独掌政权,如日本自由民主党从1956年以来一直在历届议会选举中独占多数,连续执政。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政党制度在更多国家的建立,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传统的三分法 已无法全面概括当今世界的政党制度。A.S.班克斯和R.B.泰克斯特提出五分法,即一党制、 主从党制、一个半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意大利的G.萨尔多里主张七分法,即一党制、霸党制、第一大党制、两党制、有限多党制、极端多党制和微型多党制。 ③萨尔多里等人还摆脱按政党数量的分类法把政党制度分为“无竞争性”和“竞争性”两 类。他们把一党极权制、一党权威制和一党多元制的各种一党制列入无竞争性政党制度;而把两党制和多党制列入竞争性政党制度。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1).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1) 1、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 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 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 (19 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 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战 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 经济兴起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②列强对世界其它地区国家的侵略、宰割,使亚非拉国王地区陷入长期落后状态,但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知识归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包括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殖民体系三大部份。其形成可分为工场业时期(萌芽)、蒸汽机时代(初步形成)、电气时代(最终形成)三个阶段,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丧失原因:a、19世纪末 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主要经济理论的演变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主要经济理论的演变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先后出现了不同的经济理论,指导了各个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重商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一、重商主义理论 16~18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盛行的一种经济学说。其本质特征是把以贵金属即金银为代表的货币和商业看成国家富裕的标志。重商主义的盛行,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对财富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迫切愿望 它是封建社会晚期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产物,它主要是由欧洲的封建君主推行、实施。推行重商主义的结果是国家财富增加,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导致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商业资本的力量和工业(实际上是工场手工业)资本力量的比较上,始终占有优势地位。这种情况直到工业革命兴起后,才被逐渐改变过来 二、自由主义理论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它的最高原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开始代替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流行的结果是:①一方面迫使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客观上促使科技与生产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生产过剩危机;②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③在激烈的竞争重,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 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得到强化,“二战”以后,普遍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要表现在:(1)国有企业发展。这些国有企业一般都是投资高、利润低、风险较大的行业或部门;(2)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重的比重升高,很多国家的财政开支占到国民经济总值的一半以上;(3)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4)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即加强计划。主要作用有:①突破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从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政策调整,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对资本主义发展中经济思想的认识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反映,同时也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但重商主义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工业革命后兴起的自由主义,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日益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废除封建束缚,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生产社会化日益剧烈,这时期自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逐渐减弱。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又引起了通货膨胀和其他社会经济矛盾。凯恩斯主义是对国家垄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体系〔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体系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第一个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这场首先开始于欧洲并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战争,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的时代,以争夺世界霸权为交战双方的目标,因此使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世界性战争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并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 1914年秋,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大战的厮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就曾沮丧地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他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它不仅是

那个时代的写照,而且其正确程度比格雷当时所能预见的还要大得多。 从表面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突显的变化好像不大。除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取代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出现在世界政治的版图上之外,这个世界似乎仍然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以英法为首的战胜国是战后和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它们因获得了更多的殖民地和对所谓落后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而使其殖民帝国甚至比战前更大更完整;另外,由于它们实际操纵了20 世纪的第一个全球性的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而使欧洲对世界的控制力似乎比战前更加强大。但是,在这些表象之下的形势却完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没有一个发动战争的国家是真正的胜利者,反而加速了欧洲的实际衰落过程。 大战使参战各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 亿美元。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英国失去1/4,法国失去1/3,德国失去全部;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 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它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 大战导致欧洲的财政金融地位下降,1919 年仅各协约国对美国欠下的债务就高达100 亿美元,使美国从战前持有30 亿美元外债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四)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在世界近代史上,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也开始了对外的殖民扩张。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一、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一)早期的殖民扩张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同时,他们还称这个时期是“发现的时代”和“勘察的时代”)。欧洲人在这个时期,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他部分大规模的扩张和殖民。 1、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的流传,促使很多欧洲人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阻隔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④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②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西欧的地图绘制技术先进);③科学技术的发展(罗盘针的运用、多桅多帆的海船出现、武器装备的改进——火炮)(3)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①15世纪晚期已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国,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②有利的地理位置——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 (5)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①引起商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欧亚非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与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区商品之间在欧洲市场上出现;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为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②引起价格革命: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③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证明了地圆学说 ⑤推动了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 ⑥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世界一体化开始迈步)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最早完成新航路开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1)西班牙和葡萄牙扩张的概况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十四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南北战争 材料:美国媒体对奥巴马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的评论 2008年11月4日,东部时间晚上11点刚过,一名黑人———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赢得了足够多的选票,当选美国总统,就在这一刻,南北战争真正结束,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这一刻至关重要,因为尽管一百年来出现了公民权利立法、司法介入和社会活动家的奔走呼吁……可是如果在美国占到多数的白人不真正选出一名非洲裔美国人担任总统,那么就永远不能说南北战争已经真的结束。 提问:为什么奥巴马的当选会引发美国媒体如此的评价? 借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回溯近150年的历史,完整地审视这场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美国南北战争。 一、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 1、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独立战争胜利后,尽管民族独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美国南方和北方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两条发展道路。(插入“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视频) 北方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在本质上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社会经济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北方和南方之间的矛盾就变得越来越尖锐了。那么,南北方之间的矛盾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1815年到1860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北方对于劳动力极度渴望。大量移民的到来,也没有完全解决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急需的自由劳动力问题。 材料1 随着棉花种植的扩大,奴隶制度也在恶性膨胀。南方的黑人奴隶人数从1790年的70万增长到了1860年的395.4万,其中有200万黑奴在种植园里从事着极其艰苦的工作。 思考:这组材料反映了南北方之间的一个什么矛盾? 可以看到,被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视为大量自由劳动力来源的黑人,在南方却以奴隶的形式被禁锢在了种植园里,双方对于劳动力问题的矛盾立即显现。 材料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do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从代议民主制走向行政集权民主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自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建立“议会至上”的代议民主制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议会民主制作为资产阶级理想的政府形式经过了从兴到衰的发展历程。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每个国家都把建立议会作为自己的战利品。正是这样,继英国建立“议会至上”的代议民主制后,议会开始走向世界各国。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从代议民主制走向行政集权民主制的趋向。产生这种趋向的原因,一方面是代议制本身的问题,如普选过程中出现的贿选等腐败现象,以及由于政党制度的引入,造成议会权力的虚化,议会传统权利不同程度被弱化,议会往往只是通过政府的议案而已。同时议会本身的决策模式不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议会无法满足决策所要求的效率原则和及时原则。另一方面,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国家只是“守夜人”的角色,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采取放任的态度,由市场来调节。所以说,那时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由于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矛盾,导致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严重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干预理论成为各国政府的指导理论。为缓解危机,政府必须扩大职能,增强对经济的干预,增加政府开支,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垄断资本主义极为注重对资源的掠夺和控制,这就推动行政特别是行政首脑进一步高度集权。 与行政集权独裁制相比,行政集权民主制仍保留议会,且议会仍发挥它的作用,只是弱化了许多;仍实行普选制,并继续扩大公民的普选权。行政集权民主制实现了民主制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实现了权力重心的转移,即权力中心从议会转移到行政,行政集权,行政首脑专权构成了它的特点。 二战后,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西方国家政治上的权力的到进一步扩大,但这些发展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另一方面,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扩张,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普遍干预。正是这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行政集权民主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行政集权不可避免的引起行政机构和管理人数的膨胀以及行政开支的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又导致职能交叉并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在行政权力不断扩张、官僚机构和人员不断膨胀的同时,现有的监督机制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此一来,行政集权民主制下的民主就陷入了危机,行政官僚弊端严重,政治腐败普遍存在,政治丑闻频频曝光。 只要现代社会发展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管理,行政集权民主制就不会发生动摇。 (二)走向体制外的政治发展:团体政治和社群主义应运而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名义上是“主权在民”,历来都宣称自己是全民国家,但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诞生之初就是资产阶级统治。选举制度是民主实现的保证,而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选举实行限制,人民的权力根本无法实现。19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行业、职业和人群的利益在分化,与此同时,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中附带了自己的偏好,因而不可能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利益格局的细分和利益表达要求的高涨导致“利益集团”的出现,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些集团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力图影响政府做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专题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梳理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2.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几个阶段 (1)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③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①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 ②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③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特点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①革命的手段都采用暴力的形式。 ②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 ③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统治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的特点:多是自上而下,资产阶级与旧势力达成妥协。 4.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 (1)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首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2)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3)法国:《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4)对于这些法律文献,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内容,而且一方面要理解其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有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理论旗帜,有的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直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其对未来新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的构建作用,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 5.资本主义的发展: (1)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其启示(见下表) 时期表现(特点) 主要原因启示20世纪五 六十年代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①美国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开拓市场,赚取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濮阳市一高高三历史组潘自力 一、概念: 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通过殖民扩张、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和对世界的瓜分,使世界市场形成,确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 二、主要内容: 1.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3.殖民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三、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16—19世纪初) 14—16初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的殖民扩张和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扩张变本加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具体来看: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 (1)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 地点:西欧、美洲 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特别是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虽然没有建立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却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确立。 时间:19世纪中期 地点:欧洲、亚洲、美洲 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统一------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 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3)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模式定型: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政治模式:实行议会民主制的政体,同时实行政党政治,自由竞选和公民自由 经济模式: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开始形成:(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扩张。15-18世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概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概述 江苏唐庆喜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统治巩固的基础上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殖民体系和全球性的国际关系。其实质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一、形成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从发展。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商品,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后,它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的资本输往海外,进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二、形成过程 1.14~17世纪是准备时期。 长达300年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准备时期。从16世纪初到工业革命前:①在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生产力发展表现在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发展;②在社会结构中,新的社会阶级不占主体地位; ③在思想文化方面,经济思想是重商主义,政治思想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天主教会;④在国际关系方面,全球化起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打开了世界市场)。 2.19世纪是形成时期。 在19世纪长达100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完成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条件下世界形成为一个整体。此时:①在经济结构中,两次工业革命带来整个社会的大变化;现代化工业占主体地位;生产力发展表现在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②在社会结构中,新的社会阶级(工人、资本家等)占主体地位;③在思想文化方面,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是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④在国际关系方面,全球化发展。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直接动力是市场需求,推进方式是殖民扩张。 三、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评价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十一)·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其本质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近代,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得以确立。进入现代以后,现代化模式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近代时期的现代化进程: 1、新航路的开辟与整体世界的出现(1500年前后—1760年) (1)发展进程: 欧洲人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大规模地扩张和殖民。到18世纪60年代,西方的殖民势力遍及美洲,到达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的沿岸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桩强行卷入国际交换领域。同时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2)经济联系的特点: 以西欧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为中心;国际贸易开始具有全球性;贸易的商品种类突破了奢侈品的范围,大众消费品和日用工业品增多;贸易数量大增;开始出现商品交易所之类的有固定组织的市场。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1760年—1860年) (1)发展进程: 工业革命18世纪印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18世纪末扩展到欧美各国,19世纪70年代完成。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和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推行,空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工业革命它还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对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工厂制度的建立: 工业革命建立了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3)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工业制成品,使各国生产社会化,劳动专业化,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把一系列国家的生产纳入国际分工体系。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它们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19世纪6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这一市场的特点是以英国为中心;英国的工业产品行销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工厂”;商品结构以机器制成品为主;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发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整体世界的完全形成(1860年—1900年前后) (1)发展进程: 1870年前后,许多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基本完成。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它以重工业为重点,具有极强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能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受为重工业为主导,由农业为主导转变为工业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解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解析 一、典型的西方政治制度介绍 二、英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三、美国与法国的总统制 四、德国的政体演变 五、俄国的政体演变 一、典型西方政治制度介绍 1 、二元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 在历史上,采取这种制度的典型国家是1871—1919年的德意志帝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的权力虽然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但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仍然是君主。 2、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 英国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后来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到19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家先后采用这种制度。二战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实行这种政体。跟二元君主制不同,议会君主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第二,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其职责大多是 礼仪性的,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第三,作为政府或政府核心的内阁不仅由议会 产生,而且对议会负责。(责任内阁制) 、议会共和制 议会君主制的君主是世袭的,议会共和制的总统则有选举产生。在现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芬兰、奥地利、希腊等国实行议会共和制。 与议会君主制类似,议会共和制的内阁必须和议会保持某种协调关系。当议会对内阁表示不信任时,或者内阁辞职,或者解散议会。(责任内阁制) 4 、总统制 在议会制下,议会是立法机关,内阁执行议会的立法。在总统制下,以总统为首行政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互相分离。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法国自从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后,实行的则是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国家。俄罗斯也是总统制国家。 ?5、法西斯独裁政体 二战前夕及大战期间,意大利、德国的法西斯政党凭借暴力夺取了政权,在前所未有的规模上使国家机关警察化和军事化。两国在名义上保留着议会,实际上国家的权力完全被法西斯首领所掌握。同时期的日本虽然保持着二元君主制,但是在逐步完成军国主义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专制独裁的性质。 二、英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权利法案----议会至上 历次改革---民主制度的完善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概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概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三个方面。 资本主义政治体系 (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前) 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地点:西欧、北美 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虽没有建立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但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是资本主义形成世界体系的最重要标志。 时间:19世纪中期。地点:欧洲、亚洲、美洲 代表: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 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统一——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 结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定型 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形式: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异常活跃,自由竞选,胜者执政。 代表:英法美————政党政治、公民自由、民主代议制。 德日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前)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为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紧密联系的整体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力量壮大起来。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自由竟争时期(自由竟争主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代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19世纪中期,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陆续掌握了政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逐渐得以实施。此阶段,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对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美的侵略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把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如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同时传播了新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

世界近现代史资本主义发展演变史

世界近现代史资本主义发展演变史 复习要求:掌握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特征。 一、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产生时期 1、经济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萌芽 2、政治特征: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开展反封建斗争 这一时期的主要反封建斗争主要形式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指导思想。 二、16—18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1、经济特征 (1)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 (2)欧洲出现了“商业上的革命”和所谓“价格革命”。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各地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意大利的商业地位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国、尼德兰所代替。大量贵重金属源源流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3)欧洲国家加紧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海外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贩卖黑奴等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4)欧洲各国工场手工业发展不平衡,荷兰、英国等处于领先地位。法国经路易十四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欧国家。 2、政治特征 (1)这一时期处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在少数先进国家——英、美、法等国爆发,并取得胜利。 (2)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学说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整套构想。 (3)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封建统治,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都出现过多次反复,欧洲的封建君主国一度战胜资产阶级的拿破仑帝国,恢复封建统治秩序。 三、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 1、经济特征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到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完成。19世纪初,工业革命扩展到法、美等更多的国家,19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俄、日、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传统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其标志。 (3)英、法等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广占殖民地,将亚、非、拉广大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兴盛起来。 2、政治特征 (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亚、非三洲都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俄国发生1861年改革,美国发生南北战争,德意志和意大利完成了统一,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就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 (2)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欧洲封建君主国战胜拿破仑帝国后,建立了维也纳体系,政治上出现反动局面。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运动,动摇了维也纳体系,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使俄国、日本、德、意等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3)这一时期,工业取代金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四、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经济特征 (1)19世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大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和资本的日益集中,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了少数大资本家手里。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大。英法经济发展趋于缓慢,工业生产分别由第一、第二位降到第三、第四位;美、德后来居上,赶上并超过了英法;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