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诗歌四首》公共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公共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公共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公共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公共教案

设计:尹永华审稿:罗桂霞时间:2017年9月11日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在情境中读懂诗歌内容,了解“诗言志”,体会诗人情感。

2.引导学生勾连比读曹操的其他代表性的诗歌,培养学生归纳、积累诗歌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读懂诗歌内容,了解“诗言志”,体会诗人的情感。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勾连曹操的其他诗歌中归纳并初步体会以曹操为代表的汉魏之际的雄健深沉的诗风。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翻开厚重的中国古代诗歌史,我们会认识很多光彩夺目的诗人名家,品读到他们谱写的人生之歌,那或悲伤或喜悦的诗词曲赋,千百年来依然打动人心。今天,让我们走进两位诗人,聆听他们的心语。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走近诗人。

2.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并朗读与诗人相对应的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走进诗歌

1.学生读诗,设题点将,翻译诗句,理解内容。

2.教师补充说明曹操写作《观沧海》的背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和所表达情感之间有什么联系;再进一步鼓励男女生赛读,看哪一组更能读出诗的壮景与豪情。(可能男生更有优势)

3.《次北固山下》──教师补充说明在古代由于交通与通讯不便造成的游子群体和他们刻骨的乡愁;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王湾在诗中的游子经历和游子心情;在此基础上引导男女生赛读,看哪一组更能读出思乡怀亲之情。(可能女生更有优势)

4.自由竞背,小组多种形式表演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意象、故事和情感。

(四)趣味拓展

1.故事新编──将诗人、诗题、诗句趣味串联,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适当想象,写成一则故事,100字左右。(战后凯旋、游子思乡)

2.手绘插图──反复诵读诗歌,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写在诗的题目旁,并在诗歌所写的景物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能传达诗人情感的(如碣石、沧海、乡书、归雁等),在诗题的右侧空白处手绘一个小的景物插图。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意象、故事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

从知人论世角度将“诗言志”的概念教给学生,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知人论世,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建议

一、总体建议

1. 教学时间:2课时。

2. 要注重朗读。以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当堂背诵。注意各篇作品的感情基调不一样,所以朗读的感情表达也各有所区别。

3. 在读懂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不提出欣赏的过高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已包含了欣赏的成分。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因为在本阶段培养上述两种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而不要涉及意象和意境的理论知识,也不要引导学生求索过深。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个原则,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至于诗词格律,讲与不讲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

4. 讲解相关知识。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原则上不另作介绍(曹操的生平与《观论海》的理解有关,可适当介绍)。课文的几首古代诗歌都是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透露出“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等时代精神,可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适当讲解时代背景,但不要介绍文学史(学生积累不足,很难真正把握)。

二、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朗读背诵。

学习古代诗歌,比学习现代文更需要朗读背诵。提示朗读背诵的要求,提示方法、技巧,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产生画面感,以形象思维带动理解、分析。

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诗句节奏,句读要正确。例如“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代表长顿,—代表短顿,“阔”和“生”是单音节,语言节奏不能读错。同时,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是一致的。读得准确了,就便于理解诗意。当然这只是基本要求,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读得响亮,有感情,读出诗中的美来。

通常只管提朗读背诵的要求,不管过程和方法,是不可取的。

2. 抓住每篇作品的要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教学。

这是学生在初中语文课上首次学习中国古代诗歌,要注意教学的基础性:一是与小学相衔接,了解读过哪些古代诗歌,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二是教学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不要随意拔高学生接受的标准。

教学古代诗歌尽量做到“实”一些:注重朗读和背诵,这是学生接受古代诗歌的基本门径,也是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打好的基础;注重激发联想和想象,把课本上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脑海中的鲜明形象或画面;注重引导学生初步赏析古代诗歌,谈谈个人的感受或看法;注重“知人论世”教学法,给学生讲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或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共同交流;适当讲授一些文体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下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歌的特点。

可以提示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继承、学习,学习古诗文是现代中学生增进文化素养必由之路;提示学生学习古代诗歌重在朗读背诵,默读体会,赏析探究。导入不必过长过久。

可以简介作者,概述诗作内容,提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此给予学生必要的“台阶”,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

《观沧海》描写沧海宏观景象,抒发豪情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遥”字深意——遥想、遥祝,“杨花”“子规”——点明时令,“我寄愁心与明月”——关键句,精彩句,“与”,给予意;

《次北固山下》通常的理解是颔联和颈联最精彩,学生更容易明了颔联,故颔联应成为品味的重点,抓住“阔”“正”二字,此外,“客”“归”是领会诗人表情达意的关键字;

《天净沙·秋思》一是要想象景,抓住一些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枯”“老”等);一是要体会情(“思”),抓住“断肠人”,并体会“枯”“老”等词语中的情绪色彩。

3. 在朗读、背诵和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练习,并交流感受。

学生的初读体验有时是非常奇特而珍贵的。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达。老师不应该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取代学生的阅读体验。“思考探究”一、三、四题都属于这类练习,需要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各式各样的鲜明的画面。学生的个人体会,可以是联想、想象式的,也可以是解说分析式的;可以关乎整篇,也可以赏析精彩诗句;可以分析思想内容,也可以分析写作方法,甚至可以运用刚学到的诗歌体裁知识,分析具体作品的某些特点。这些都应当鼓励。当然也要防止学生的不规范思维和不负责任的表达。学生的乱想乱说,表明学生没有正确把握诗句和诗意,所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非常重要。课后练习大多点出了诗歌在风格特征上的关键点,教学中可以参考。

此外,要适当介绍古代诗歌体裁常识。本课诗作体裁各不相同,四言、五言、七言和散曲兼备,可以稍微介绍它们的体裁常识。视学情可以讲一些律诗的篇章句法知识。诗歌意象知识暂不涉及,以俟将来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

一、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边朗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以便进入诗中的情境;同时,还要填补画面中未写明的内容,即艺术空白。

二、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这几首诗各含有不同的情感。一要结合写作背景,如读《观沧海》要结合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想进一步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来体会;二要结合景物描写来体会,如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要结合对“杨花”“子规”“明月”的描写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来理解。

三、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注意“初步”二字,不必求深,不要离开本课诗歌介绍太多知识,重在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一、整体把握

1. 《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

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说它新,就新在诗人想象奇特上。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这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比李白早些的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在李白之前似乎还不曾有过。

3. 《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

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4. 《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二、素养提升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1. 对小学教学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现在进入初中学段,要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

但另一方面,本单元的古代诗歌教学又应有别于小学教学。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而要更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情境有所体认,对诗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下面以课后“思考探究”习题为例加以申说。

《观沧海》:小学能达到第二任务“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而对第一任务“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则回避。可以看出:小学读诗重在感受和体验,初中读诗既感受体验,又理解辨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引导学生体会“杨花”“子规”的深意,这是初中教学才有的任务。

《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小学能完成前一任务,初中能完成后一任务。

《天净沙·秋思》:小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能体会到诗歌的基本氛围,但对于“组合富有特征的事物”这一艺术手法的把握则是初中的学习内容。

也就是说,小学古代诗歌教学以启发形象思维为主,初中则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兼顾(还添加对古诗文体的认知);或者说,初中教学融合了小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又更加扩大而深入。借此强调,一方面要通过朗读、背诵引入古代诗歌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适时申说;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多、过细地讲授,避免单纯理性地理解作品,避免过深地分析艺术手法。有些教学任务应延缓,待日后完成。

2. 要提供必要的知识(写作背景、欣赏方法等),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例如《次北固山下》,“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

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例如,读《观沧海》中“日月之行”四句,就要告诉学生: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荡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

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理解诗句。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气象阔大,无妨让学生在理解诗人本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联想,要相信学生中总会有说得好一些的。联想也是有感悟的一种表现,有联想才能把诗读“活”。

3. 把握好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度。

这里说的是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主体性的问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诗意和艺术手法,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引导学生参与,不可只做旁观者;二是但求初步理解,产生兴趣,不求过深过细。不提倡不顾学生的水平,而无度地拔高教学目标。

一要激发学生有所感、有所悟,珍视学生的初读体验。例如读《观沧海》《天净沙·秋思》,实行体验式教学,学生的答案可能各有不同,都应加以鼓励;如果发现有的答案“离谱”,也应鼓励,同时温和地纠正。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教法,强令学生接受教学参考书的标准理解。

二要实现稍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教学目标,主要内容有:初步了解一些文体知识,训练初步的欣赏能力,理解作品中的某些意象的文化内涵(如“杨花”“子规”)等。

三、问题探究

1. 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

了解诗歌体裁知识也是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诗经》集四言诗之大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它们都要遵循格律。《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下面以《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为例,简单说明相关的格律问题。

《次北固山下》的四联: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前”“悬”“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

《天净沙·秋思》的平仄(“△”为可平可仄):

△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仄,

△平△仄平平。

2. 如何理解这四首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1)各篇景物描写特点不同,决定情感不同特点。例如《观沧海》是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的,写的都是大景象,因此场面宏大,体现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达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又如《次北固山下》也有壮阔景象,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提示学生体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感受,当然是体会诗人的感受,其中包含着开阔的胸怀、雄放的激情、立志功名的志气等(当然还有其他诗句所传达的思乡之情)。

(2)关键词语传达出景中情。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提到“杨花”“子规”,点明了“龙标”“五溪”“夜郎”等,也写了“明月”,这些都是客体意象,那么情呢?“愁心”一词最关键,给这些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再如《天净沙·秋思》中景物描写所带的修饰词“枯”“老”“昏”“古”“瘦”等,本身就传达一种衰落、颓败情境的特点,再加上“断肠人”,痛苦、低落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情与景融洽无隙。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说明

一、思考探究

(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此题意在结合四言诗的体裁特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作的景物描写,体认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设计意图:此题意在抓住诗中的重要之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参考答案: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三) 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设计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揣摩语言,训练语感,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参考答案:这一联千古名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认真品味。首先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顺风顺水,一路扬帆,志得意满。“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这道题提示学生发挥想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丰富诗中的画面内容,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四) 《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此题意在激发阅读时的画面感,训练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参考答案: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二、积累拓展

(五) 古诗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1.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设计意图:此题意在扩大视野,增加古诗词名句积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略。

(六) 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设计意图:积累古诗词名句名篇。

参考答案:略。

《古代诗歌四首》译诗示例

1. 《观沧海》

策马东来,

登上碣石。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淼,

水波澹澹。

突兀耸立的山岛,

最先跃入眼帘。

岛上的树木,

一丛丛生长着,

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

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

都是大海吐纳的;

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

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树花落已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3. 《次北固山下》

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

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4. 《天净沙·秋思》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部编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 cāng ):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 ..( sǒng zhì):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 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古代诗歌四首答案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平仄相对。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类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诗句中也称为对仗 互文:定义为文章中某上句省略下句出现的字词,下句省略上句出现的字词,但上句与下句合并后成为一个意思: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翻译为:开我东阁西阁门,坐我东阁西阁床。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对偶)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拟人)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偶)

《观沧海》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总写全景的两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诗的前八句描写观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秋风、洪波”写的是动景,“山岛、树木、百草”写的是静景。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练习题积累与应用 1. 根据课文,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早莺() 白沙堤() 2. 请选出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两项()() A.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 乱花溅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D.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E. 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 F. 树木丛生,白草丰茂。 3. 理解性默写。 (1) 《观沧海》一诗中表现使人胸襟广阔、想象奇特的 句子是: (2) 《次北固山下》中既是借景抒情又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3) 《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4) 春天,香格里拉草原野花开遍,芳草如茵,游客骑 马踏青,真可谓: ,( 用《钱塘湖春行》中诗句填空) (5) 《天净沙. 秋思》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4. 请选出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

A. 潮平/两岸/阔,风正/ 一帆/悬。 B. 夕阳/ 西下,断肠/ 人/ 在天涯。 C. 几处/ 早莺/ 争暖/ 树,谁家/ 新燕/ 啄/ 新泥。 D. 最爱/ 湖东/ 行不/ 足,绿杨/ 阴里/ 白沙/ 堤。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朝著名诗人。 B.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 C. 《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宋朝著名的戏曲作家。 D.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的诗人王湾。 6. 请收集古诗歌中描绘“风”、“花”、“雪”、“月的诗句,各写一句。 “风”: 花” 雪” 阅读与鉴赏 ( 一) 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1 ------- 4 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青山”在这里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带答案)

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展现出了一幅辽阔、壮观的图景,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涌动。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这样写景,不着悲痛之语,却尽显悲痛之意,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遭贬谪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参考答案: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堤岸相平。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满起,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小舟奋力地向前驶去…… 上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式,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

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四、《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示例】夕阳西下,诗人骑着瘦削的老马走在曲折的山路上,西风嗖嗖地迎面吹来。走过小桥,几户人家,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停留着三两只乌鸦,一幅凄凉的画面便映入眼帘。在夕阳映照下的“枯藤、老树、昏鸦、人家、瘦马”让人觉得格外的忧伤,由此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外流浪已有多年,尝尽了一个“断肠人”在外羁旅生活的凄苦,又想到未曾回过久违的故乡看一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此使我想到了自己有家的幸福。 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参考答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六、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点拨: 反复诵读这四首诗歌,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在背诵的基础上尝试默写,注意生难字词的掌握。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 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 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 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看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导读《观沧海》 (一)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听《观沧海》朗读。 1学生齐读《观沧海》。 2、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至(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一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一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 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 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与答案资料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与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 1、曹操是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的第一章,选自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3、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东临碣石()⑵山岛竦峙() 4、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⑴水何澹澹⑵秋风萧瑟 5、《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开头以“”字统领以下的十句写景句,其中前六句写,后四句写。“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6、有人说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镜像的诗句中,写动景诗句 是,写静景的诗句 是。 8、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9、在《三国演义》中和在民间故事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雄。显然那是一种误解,是文学形象。请你结合《观沧海》一诗和自己对曹操的了解,说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10、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⑵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11、试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 二、《次北固山下》 1、王湾是时代的诗人,本诗是律诗中的,从内容上看它属于诗。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思结合,体会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入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倍受后人称赞的《观沧海》吧! 二、解题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弄懂字义。 2.选择其中两句写景诗句想象其描绘的画面。 四、感悟诗人开阔的胸怀 1.曹操的诗风一贯是豪气开阔的,这种豪气在《观沧海》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吞吐日月、想要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其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可见一斑。 2.以写作背景来佐证这份豪情与大气。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五、拓展延伸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的风格。《观沧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也体现了曹诗的“慷慨悲壮”之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戴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借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高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整体感知 1.文题解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此寄,这首诗篇。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诗人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这两句抒情。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知识点+课后习题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课文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⑤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⑥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③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新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的作者是。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中的想象之句是:《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是代著名家。全曲中,暗含题目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次北固山下》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海日生残夜(残夜:) 10.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1.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1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16.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17.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18.前三句用了个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19.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三、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读与赏析《观沧海》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归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观沧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泰来农场学校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 授课人:林青明课型:新授课打印时间:2014、9 授课时间: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2·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前预习: 1·读“题目解说”,回答: 沧海,即。问题交代事件“观沧海”。此诗是写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壮丽的景色。 2、读“作者简介”,回答: 曹操,三国时家、家、诗人。字。代表作有诗歌《》《》。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2、理解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什么意思?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几句? 3、结合语境,说说两个“若”字的表达效果。 《次北固山下》课前预习: 读“题目解说”,回答: “次北固山下”中“次”意思是。 1、读“作者简介”,回答: 王湾,代诗人。现存诗首,其中最出名的是《》。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成了古诗中 一个重要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预习自测: 解释下列词语: 客路青山外: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发挥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 《钱塘湖春行》 课前预习: 1·读“题目解说”,回答: “钱塘湖”,即。“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名了、、。 2、读“作者简介”,回答: 白居易,字,晚年又叫。代诗人。著有《》。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学习《古代诗歌四首》。在正式讲课之前,老师要交给大家一个学习古诗的方法。那就是我们要做到“情景交融”,也就是说当你在诗中明白了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景来承载什么样的情感的时候,你就可以说你充分的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读懂了作者的心灵。下面我们就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曹操的《观沧海》来看。看看这两位作者怎样在作品中做到情景交融。 齐读导语,分析导语要求 《钱塘湖春行》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1、齐读注释 2、补充 曾任翰林学士等职,后因上书言事被贬,任杭州、苏州刺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创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学生练读后齐读 三、探究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 2、选取一个景物谈谈它的特点? 3、作者除了在这首诗的景色描写过程中,抓住了每个景物的特点的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种 写作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4、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5、作者通过哪个字或者哪个词表现了西湖生机勃勃的动态特点?——为什么选用这两个 词? 6、作者通过描绘西湖唯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能不能用诗中的两个字来表述

一下? 四、小结 《观沧海》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观沧海》。 一、作者作品简介 1、齐读注释 2、补充: ①曹操性格:有抱负《三国演义》 ②《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打破盘踞在我国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他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诗。 ③关于汉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二、学生练读 要求:注意节奏停顿,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 指导: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三、学生质疑→老师补充 1、澹澹 2、竦峙 3、若 4、碣石 四、老师提问 1、哪些句子是写看到的景色? 2、试选取一个景物说说这个景物的特点? ——动静结合 3、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这个虚写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1: ( 一) 观沧海 曹操 1. 这首诗选自,是组诗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慨。 2. 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是。 3. 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特点。 4. 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 最好也是四个字) ,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5. 填写。 (1) 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___________ 。 (2)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 ___________ 后四句写___________ 。 (3)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 ___________ ,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 。 (4) (4) 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 选择。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 A. 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 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人沧海。 D. 日月的行踪,都好像与沧海有关。 (2) 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 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 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 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 二)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 《钱塘湖春行》一诗,处处紧扣早春西湖的特征,描绘了西湖早春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迷人景色, 表现了诗人好游的性格,抒发了诗人之情。 2. 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 山岛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篇课文。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值得好好品味。同时都是中考考察篇目,因此设计4课时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够系统。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需要学习那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文体知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练习新人教版

4.古代诗歌四首 曹操(155—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蒿里行》《观沧海》等名篇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为主调,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当数《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又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有散曲120多首,《汉宫秋》是其代表作。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碣.石( jié) 澹.澹( dàn) 竦峙 ..( sǒng zhì) 萧瑟.( sè) 涌.动( yǒng) cháo(潮)水 xuán(悬)念枯ténɡ(藤) 天yá(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__到达,登上。__ (2)星汉 ..灿烂__银河。__ (3)次.北固山下__停宿。__ (4)断肠人在天涯 ..__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__ 3.诗句赏析。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__这四句诗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极为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案__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予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作者借明月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深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忱的关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思念和祝福。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案__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表现了时令的迅速交替,时光逝去匆匆不可待,从而让身在旅途中的作者由此生发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答案__这两句既营造出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则使人感到幽雅闲致。仅仅12个字,便勾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4.古诗词默写。 (1)__杨花落尽子规啼__,闻道龙标过五溪。 (2)初夏的湘江,江水上涨,江面变得开阔,一叶小舟,驶向远方。此番景象,不由使人想起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__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__”描绘的景象。 (3)《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__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__。 (4)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景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