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关帝文化

第三章关帝文化

第三章关帝文化
第三章关帝文化

一、概说

二、关帝庙和家庙介绍

三、历史上的关羽

四、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关羽(包括戏曲中的关羽)(雅文学:史传、诗歌,俗文学:说唱、小说、戏曲,泛文学:善书、宝卷、碑记、楹联)

五、关羽崇拜的演变(侯――王――帝)

关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从三国时期英勇善战、无人能敌却功业未终的勇将,到地位凌驾于历代武将之上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再到几乎让天下所有汉人崇拜的关圣大帝,其影响遍及海内外,持续千余年,直到今天。在历史形成的多种多样的信仰中,关帝崇拜可以和“文圣人”孔子相提并论,并称以“武圣人”,再加上佛道两教和儒家的推崇,甚至的关帝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孔子。这种现象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不能不令人惊异,发人深思。

第一节、关羽家世及生平

一、家世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历史文献对他的记载较少,虽然《三国志》有其本传,也仅仅有其子关兴、孙关统、关彝的寥寥数语。宋元明清几代,关帝崇拜的盛行,专门记载关羽的各类书籍和志传大量出现,元代胡琦《关王事迹》、《汉寿亭侯志》,明代戴光启、邵潜《关帝年谱》,赵钦汤《汉前将军关公祠志》,孙际可《关天帝纪》,清代张鹏翮《关夫子志》,卢湛《关圣帝君圣迹图志》等,都对关羽的家族、世系、事迹进行了一定的记载,其中一些记载虽不免穿凿附会,但也可以大致勾勒出其世系及生平事迹。

据各种文献记载,河东关氏出于夏大夫关龙逄。祖父关审,字问之,号石磐;父关毅,字道远。今解州关帝庙崇圣祠即为祭祀关羽曾祖、祖父、父亲而建。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封其曾祖光昭公、祖父裕昌公、父亲成忠公;咸丰五年(1855),有追封三代为王,曾祖光昭王、祖父裕昌王、父亲成忠王。关于关羽妻子,《关圣帝君圣迹图志》这样一部记载关羽生平事迹的书籍,只对其妻子、儿子作了简单的交代,并没有介绍其姓氏。山西运城一带民间传说,关羽少年时代在一位叫胡斌或胡守约的私塾先生家里读书,后娶其掌上明珠胡金蝉为妻。今解州关帝庙中的胡公祠,奉祀的就是唐振武将军、节度使、工部侍郎胡证。当地传说胡证乃关妻之父胡斌的后裔。关羽有两子,长子关平,随父征战多年,与父亲于建安二十四年(219)一道殉难;次子关兴,曾任蜀国侍中、中监军等,可惜英年早逝。有关统、关彝二孙。《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说明关羽有一女。《关公文化旅游志》载:

关羽后裔中较有影响的当属唐德宗时宰相关播。清代,朝廷对关氏后裔授封了可以荫袭的世职。雍正四年(1726),授关公52代孙关居斌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雍正六年(1728),53代孙关世隆袭;乾隆二十二年(1757),54代孙袭;乾隆五十三年(1788),55代孙关国选袭;嘉庆十六年(1811),56代孙关兆庆袭;道光二十二年(1842),57代孙关恩绍袭;同治十二年(1873),58代孙关绳武袭。河南、湖北的关氏后代也曾被授予过相关的世职。山西运城、河南许昌、湖北荆州现均有关氏后人。其中,山西运城盐湖区西古村关氏已传至六十二代,盐湖区龙居镇小曲村关氏后人传至59代。

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世系图》

关龙逄……审——毅——羽----平

----兴-----统-----彝……播1

二、关羽生平

《三国志?关羽传》记:“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亡命奔涿州。”这是在其本传中仅见的对其生平事迹的交代。至于生年、生日及享年,历史文献均无记载,相关的史料与民间传说、祭祀,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于六月六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是日崇宁真君生”,但未说明是哪一年。

2、东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六月二十四日。元胡琦所编《关帝年谱》提出关羽生于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享年60岁。元汴梁路许州判官普颜至正十二年五月立石,无名氏撰《关王庙碑》记:

王薨于章乡,今当阳玉泉山也,今好号大王冢,每岁清明,乡人相率上冢,如祭扫之礼。宋荆门守臣王铢始建祭亭,环垣树松柏。绍圣三年五月赐庙“显烈”,东庙曰“昭贶”,即侯子平也,俗呼为三郎。荆楚之人相传显烈六月二十四日生,昭贶五月十三日生。朝拜祭赛者远近辐辏焉。2

据此,六月二十四为关羽生辰,五月十三是关平生辰。光绪《山西通志》亦依此说。山西解州关公故里、荆湘地区的民众也认定这一天为关羽生辰,并沿袭至今,每年这一天都要在关帝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3、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清张镇《解梁关帝志》序称:“关帝,亦称关公,字云长,号长生。河东解梁人氏。东汉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出生。弱冠之年奔涿郡与刘备、张飞结为义兄弟。”乾隆二十一年(1756)编修的《关帝志》也认为是这一天。

1山西旅游景区志丛书编委会编《关公文化旅游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页。

2引自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第117-118页。

4、生于五月十三日。明清两代多在这一天祭祀关帝。元郝经所作《汉义勇武安王庙》,描绘了当时祭祀关帝的盛况,并说:“夏五月十三日,秋九月十有三日,则大为祈赛,整仗盛仪……况汉季遗民?”1《解梁关帝志?祀典》记:“明嘉靖年间,朝廷定京师祀典,每岁五月十三日,遇关帝生辰,用牛一、羊一、猪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礼,四孟及岁暮,遣官祭。”2清著名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明确说:“今时以五月十三日为关帝生日。”

纵观四种说法,个人认为以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较为可信。因为元人无名氏《关王庙碑》明确突出了关羽和关平的生日,且是最早提及的;山西解州和荆楚之地都把这一日作为关羽的生辰,祭祀关帝。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山西解州民间传说,关羽为铁匠,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关羽流落到涿郡(今河北涿县)后,正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4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替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领一支

1《解梁关帝志》卷三

2《解梁关帝志》卷一

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

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1

第二节解州关帝庙与常平家庙

关庙,作为民众关帝崇拜的物质载体,从关羽受到崇拜始,各地就始建关庙。中国关庙的创立,以玉泉山关庙为发端,距今已有1800多年。自南北朝时期陈文帝下令,敕修玉泉山圣祠起,也有1400多年。2此后各地陆续修建名称各异的祠庙,或曰关王庙,或曰武安王庙,或曰义勇武安王庙等等,延续到金元时期。尤其到明清关帝崇拜之风盛行,大小不一的关庙开始遍及海内外。据《关公文化旅游志》统计:仅山西历史上曾建有各类关庙3万馀座,遍及山西各地,保存至今的仍有1036座。台湾地区有979座。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穷乡僻壤;无论是崇山峻岭,还是广袤的平川,都建有关庙,有的甚至有多座。如清代晋北的左云县城南大街、西街、南月城、北城楼各有1座。

运城市西南约40华里,有个久负盛名的解州镇,蜚声中外的解州关帝祖庙就座落在这里。

解州关帝祖庙是我国乃至海外关帝庙中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庙宇,也是国内现存最好、最完整的关庙建筑群之一。南面峥嵘耸翠的中条山,北负银镶玉砌的硝池。总面积约1.8万余平方米。庙貌宏敞,堂皇富丽。早在明代时,曾任运城和山西巡抚、监察御史的汤沐,在拜谒了此庙之后,即情不自禁,感发出“四海只今多庙貌,英灵还属旧河东”这样的赞吟。

据文献记载解州关帝祖庙创建于隋初(公元589年),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扩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再建后又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毁于大火,历经十余年修缮,始恢复旧貌。它南倚巍巍之条山,东邻浩渺之盐泽,湖光山色,秀美迷人。整个庙宇的建筑布局分南北两大部分,十分规制、严谨。南为结义园,北为正庙。正庙又分前后两院,前为庙堂,后为寝宫,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的格局。且殿阁嵯峨,气势宏伟,建造华美,环境清丽,颇有一种王宫帝阙的非凡气宇。

结义园位于正庙之南。由木牌坊、君子亭、三义阁、假山、莲池等建筑组成。周置水渠、小桥,遍植桃柳花卉。步入园内,穿走廊,绕义阁,至亭下小憩或登假山赏景,但见轩廊回环,曲池婉转,桃柳夹岸,清流潺潺。其情其景,全是仿照当年刘、关、张涿郡三结义时的桃园意境所设计,建造的。每逢春末夏初,桃林繁茂,古柏荫浓,奇石苔碧,异草竞艳。虽时过境迁,物换景移,人均作古,而且睹此情此景,也会把人诱入一片遐思,陶然于悠悠往古之间。

正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完全承袭了我国古建筑中特有的中轴对称式的传统风格。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为中轴,两侧配以木枋、石坊、钟鼓楼、崇圣祠、胡

1《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华书局,出版年代,页数。

2玉泉山关庙位于湖北省当阳市西南玉泉山玉泉寺内,发端于东汉末年。关羽去世不久,蜀汉将士为了纪念他,便于此祭奠。到南北朝陈天嘉三年(562)敕修,以后历代不断重修,1960年被毁,1997年,台湾佛教居士宽霖捐资重建。见《关公文化旅游志》,第178页。

公祠、追风伯祠、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等。

端门,又称山门,是一座古朴雄伟的砖结构宫门。门楣正中,悬挂有“关帝庙”三个大字的匾额。大门左右两隅,铁狮雄踞,围墙高耸,端门前面是一座琉璃六龙壁。门前空地上,立有三根交叉的铁柱,名为“挡众”,这是当年文武官员前来朝谒关帝时,必须落轿、下马的标志。

由端门而入,迎面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雉门。左右另辟文官、武将出入的文经门和武纬门。崇圣祠、胡公祠分列于两门东西。在这一字排开的三门两祠前,是一条宽阔的通道。通道的两头,高耸的钟、鼓二楼遥相对峙,气势雄伟。两楼的前方,分别竖有雕刻精致的木、石牌坊;楼下均有通道并设门。现在,钟楼下供游人进入庙内的通道。

跨进雉门,建在高大台基上的门庭,其过道后半部分正中凹下的台级处,是一座可搭可拆的活动戏台。平时,大门洞开,供拜谒关帝的信众上下出入;每逢庙会演戏时,搭上木板,便将大门关闭,变后部为前台。如今,虽已难以看到昔日的演出盛况,但在每年的庙会期间仍在演出折子戏。门庭内设置的木制隔扇上,悬挂“全部春秋”匾额,左右两侧为上下场门,分别镌刻着“演古”、“证今”的字样。

进入雉门为午门,这是一座厅式建筑。四周环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板。午门两端,镶嵌着五彩琉璃的松鹤和小鹿。1午门明间柱子上挂有民国时解县(治所解州)县长郭象蒙所书的一幅板刻长联,上联“国贼数操,谁曰不然,顾权无以异也。张挞伐,建纲常,天地低昂鬼神泣”;下连“圣乡说鲁,囊乎尚矣,惟解赤相侔焉。仰威灵,明祀事,山川磅礴庙堂巍”。这副长联既骂操、贬权、颂羽,又赞关庙之壮观壮伟。门厅内东西山墙上,还彩绘有关羽的两员贴身猛将——周仓和廖化的画像,以及关羽出关斩将等故事连环画,均为民间艺人手法。画技虽欠工细,亦将关羽故事绘制的栩栩如生。

沿着甬道,穿过雕刻华美的“山海钟灵”木坊,便是御书楼。这是一座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造型别致,精巧玲珑。该楼原名“八卦楼”。因八角藻井叠架而上,直至顶层,故名。后因康熙皇帝御书“义炳乾坤”题匾,而改称御书楼。楼下挂有清解州知府言如泗草书“绝纶逸群”横匾,此四字是诸葛亮对关羽的赞语。

再往前走,便是正庙的主体建筑——崇宁殿。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追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据说,这座大殿是专为关帝处理政事而设置的。这恐怕是死后近千年的关羽万万也想不到的事。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基址高耸,月台显著;台下设有云路石级,殿周置有石栏环廊;廊下立有二十六根石质大柱,柱上浮雕有团飞缭绕的祥云、昂首奋爪的游龙。雕造之精,形态之美,令人望柱兴叹,誉为观止!正脊上八仙峙立,两只雄健的蟠龙鸱吻矗立于歇山之上,愈发增添了殿宇壮丽威严的气氛。正如庙内碑文所云:“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大殿的门楣上方及前檐下,悬挂着十余方题匾,其中的“万世人极”和“神勇”两匾,分别为清咸丰御题和乾隆钦定,

1据庙内管理人员说,这些琉璃制品,出自山西河津吕氏祖孙三代之手,但其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祖辈手法奔放开朗,如泼墨写意的国画,制品色泽艳丽,造型逼真。父亲的制品工整细腻,似工笔重彩的国画,但失之拘矜。孙子则兼收并蓄,作品兼工代写,用色亦佳。

可见,到于清代,关羽“恩受”皇帝何等的殊宠。殿内木雕神龛之中,供奉着头戴冕旒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的关羽帝王装塑像。其端庄肃穆之态,勇猛刚毅之姿,全然溢于神表,足使人恭而敬之。神龛上方悬挂的“义炳乾坤”题匾,即为康熙在八卦楼(御书楼)题书。

寝宫位于正庙的后边,习称后院。这里原有关夫人殿和其子关平、关兴殿,因早已塌毁,如今辟作花园。花径之前,有“气肃千秋”木坊,左右分别为刀楼、印楼。庙内的精华建筑——春秋楼,楼前是四棵参天古柏。

春秋楼,气势宏伟,结构奇巧,以楼内塑有关羽坐观《春秋》像而得名。《春秋》又名《麟经》,故又称麟经阁。楼为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间建,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两层三檐,歇山顶,高约30余米,为庙内最高建筑物。上下两层均有回廊,四周勾栏相连。在楼内底层神龛中,塑有关羽帝王装金身坐像。沿着楼内山墙处所设的木梯拾级而上,可见二楼正中的木制暖阁内,塑有关羽夜读《春秋》的微服像。脸色赤褐的关羽,侧身而坐,左手扶案,右手捋髯,正在凝神细读。在塑像的两旁,悬有一副对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

1965年11月25日,郭沫若先生在游览该庙之时,挥毫题词:“传说关羽是铁匠出身,在乡曾打死欺压良民的恶霸,这故事颇有阶级斗争的意义。这可能不是虚构。从这个角度上我对于这位古人可以表示敬意。”郭老的这幅珍贵墨迹,如今完好地保存在关帝庙里。

从1999年起,关帝庙每年秋季举行大祭。

关帝祖茔

关帝祖祠,俗称关帝家庙,位于关羽故里,即今运城市西南22华里的常平乡常平村,距解州关帝庙约20华里。南面中条山,北临盐池。该庙占地面积约1.3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大多是清代遗物。布局与解州关帝庙相仿,但规模却远远不及。

庙前左右各有一座木牌坊,东面的上刻“灵钟鹾海”,西面上刻“秀毓条山”。木牌坊两边为钟鼓楼,中间是石牌坊。由石牌坊进入,依次是山门、午门、享殿、崇宁殿、娘娘殿和三祖殿。

崇宁殿,面阔5间,四周廊,重檐歇山顶。殿内神龛内是彩塑关帝像……头戴冕旒,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上。内外有4各侍卫侍立两旁。神龛两边悬挂一幅对联,上联为:“紫雾盘旋剑影斜飞江海震”,下联为:“红霞缭绕刀苄交插斗牛清”。

由崇宁殿向后,进入垂花门,即为专祀关夫人的娘娘殿。面阔、进深皆5间,重檐歇山顶。东西配殿为关兴和关平殿。再往后,便是三祖殿,分别祀关羽的始祖忠谏公、曾祖先昭公、祖父裕昌公、父亲成忠公及三祖妇人。像这样的供奉在全国其它的关庙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家庙中,还有一座八角七层塔。位于午门东南隅,该塔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有塔铭)。相传,这里原是口水井。因关羽杀了恶霸一家老小,官府缉拿关羽,关家人为了避祸,四处逃亡。而其父母年迈,不便出行,无奈之中,双双跳井。后人为了祭祀其双亲,便在井上修建了这座塔。

庙南的中条山石磐沟坡上,古柏苍翠,有关羽的祖坟,在通往坟地的山路上,有历代官员为祭典关氏祖先而修建的献厅、祭台等遗迹。在庙西约1里左右,往解州的路旁,有“关圣故宅”碑一通(立碑年代)。

历史上的关羽

关羽,字长生,后改云长,三国时蜀汉大将。据记述他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生于河东郡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今山西运城市常平乡常平村)。成年时为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杀死本乡恶霸,逃亡在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与张飞共投刘备聚义,共图扶汉。刘备善待关张,寝同床,如兄弟,稠人广坐,二人侍立终日,随刘备周旋,不畏艰险。以后随着刘备的发展,曾任下邳城太守。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东征,刘备投袁绍,关羽被曹俘,被任为偏将。后斩袁绍大将颜良,解曹操围,又被封为汉寿亭侯。因重恩义,辞曹封金挂印而去,再辅刘备过江,被封拜为襄阳太守。以后刘备为汉中王,又拜羽为前将军。此后,关羽多经战事,以威勇刚烈著称于世,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孙权遣将斩杀于临沮(今湖北远安境内)为止。纵观关羽一生,不过是有名的武将之一,并无特异超凡之处。其官职在一生的升迁中也没有获取高位。关羽终生所受官职只有七次:第一次任职是在他随刘备创业之初依附于公孙瓒时,被封为“别部司马”,这个职务在当时不属于正规将军营的五部下设统兵官,而是以外非正规编设的军营下属的统兵官。东汉军制中将军营五部,部设校尉,其副职为军司马部下设曲,曲下设屯,别部司马与军司马近似,只以别部为异。当时,刘备任平原相,即县令等级,关羽之职也不过与张飞分别统领一县兵马,俸比一千石,应在正七品之下。第二次是东汉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与刘备联合斩杀吕布后,关羽与刘备入许都,曹操表封关羽为“中郎将”,此官职相当于将军营部的部校尉,即正规军的正四品或五品之职位,俸比二千石,仅次于将军之职。但是,关羽所受之表封是曹操“礼之甚厚’的结果。其中不无荣誉之称,未必有其实。第三次是刘备败于曹操,关羽被迫屈就曹营,受曹操表封的“偏将军”,其位同前,次于将军,比二千石,为五品级之职。以上均是由东汉朝廷所授之职。另有四次是刘备授予的。第四次,建安四年(199年),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后,命关羽驻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当时各州刺史职比六百石,改州牧为比二千石,每郡太守比二千石,和以往汉室表封之职持平。第五次,建安十四年(209年)时,刘备占领荆州南四郡,封拜元勋时,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由于当时襄阳仍在曹操占领之下,所以这个职位形同虚设,并没有实际领地。第六次是建安十九年(214年)时,刘备西定益州,自领州牧后,拜羽“董督荆州事”,这种总管州务的军政要职,最高与刘备相同,是州牧比二千石的职位。第七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做了汉中王之后,拜授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个职位早在东汉即不常设,按《后汉书·百官志》的说法在四种相当于公位的将军之下才设有前后左右将军,也不过是次于上卿的比二千石的职位。刘备在拜授关羽“前将军、假节钺”职的同时,还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拜黄忠为“后将军”。按《三国志·关羽传》载,关羽为此还曾对刘备拜降将马超为将致书诸葛亮论马超的高低,诸葛亮在复信中,强调马超虽文武兼资,雄烈过人,但终是“与益德(张飞)

并驱”不及“髯(指关羽)之绝伦逸群”,引起关羽“大悦”。事实上,正如诸葛亮在拜四将军时所料到的,关羽与张、马、黄不能齐位。所以,最后排列出的前、后、左、右将军,虽同军职而不同军权,前将军授以“假节钺”,即授以斩杀犯军令者的最高权力,甚至可以因受钺而有斩持节文武官员的大权。古代拜将仪礼是先授节,后授钺。可见关羽在当时比张、马、黄三将军更多军令实权,显然高于别将。这是关羽终生最高的军职,也还没有位列大将军的高峰之职。关羽生前所受的爵位及死后所受的封谥,实际上也证明了他并没有超凡神异之处。建安五年(200年),关羽约40岁时,在曹营因斩大将颜良,受曹表封“汉寿亭侯”爵。亭侯这个爵位在《后汉书·百官志》中说:“列侯,所食县为侯……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亭侯”之爵早在汉初即有,其领地食邑小于一乡,只有一亭之户。“汉寿”是被封的爵地名,也就是关羽的领地,在湖南北部的洞庭湖畔的一个东汉县地境内的亭名。足见这个爵位是当时所受的小功小赏。关羽战死后受后主赐谥号为“壮缪侯”,以褒奖其忠名之美、实功之爽,比赐张飞、马超、黄忠的谥号均高且重。以上是未被神化的关羽其人。

自魏至唐,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并不大。大约在南朝的梁或陈时,有人仅在关羽的死亡处……今湖北当阳市玉泉山立祠祀之。直到宋代以后,统治阶级便利用关羽对君主忠贞不二的一面,进行大肆宣染和教化,关庙也随之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北宋哲宗首封关羽为“显烈王”,并亲赐匾额给当阳市玉泉寺。徽宗则更进—步,先后追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后来,爵位和封号越叠越高。南宋高宗进封其为“壮缪义勇王”;孝宗改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文宗又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至明太祖朱元璋时,可能认为封得过了头,遂恢复其原封,称“汉寿亭侯”。岂知,到了明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不仅复起古来,并变本加厉,褒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甚至让陆秀夫、张世杰(均为南宋末大臣,抗元兵败殉国)为蒸左右丞相,岳飞为元帅,尉迟恭为伽蓝(护法神)。清代统治治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封头衔竟达二十六字。顺治敕封他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可谓登峰造极,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雍正则加封关羽的始祖、曾祖、祖父、父为公;乾隆又把关羽的谥号“壮缪”改为“忠义”;咸丰似乎觉得好词都被先祖用尽,但又不甘无能,遂又把关羽的始祖、曾祖、祖父、父以“王”进封。真所谓“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关羽的祠庙也在此十分嚣尘上的加封之中,遍及穷乡僻壤。;有人曾据《京师乾隆地图》所载统计,仅北京城内专祀和以关帝为中心的庙宇,竟达一百一十六座,几占北京城内全部庙宇总和的十分之一。明王朝甚至在宫中的宝善门、思善门、乾清门、仁德门、平台之西及皇城各门,皆供关圣之像。清王朝在“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也建造了几座关帝庙。即便在北京最著名的喇嘛宫……雍和宫(西跨院),和喇嘛教一统的藏、蒙地区,过去也有关帝庙(殿)与之并存。

关羽不仅是国家祭祀的高级神祇,更是民间供奉的神明。明清时代,关羽有“武王”、“武圣人”之尊,与“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由于关羽的不断神化,在中国民间诸神中,大概除了送子之外,关羽是位无所不能、无事不管的“全能之神”。当然关羽的忠

贞不二、义气千秋、见义勇为的英雄好汉之气概,也不能不说是人们对他十分敬慕、推崇和爱戴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论在大陆、台湾,还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关羽都是深受崇拜的。其影响之深远,是孔圣人难以比拟与企及的。

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关羽(包括戏曲中的关羽)

一、民间说唱文学中的关羽形象

在三国故事的流传中,《三国志平话》和成化刊本词话《花关索传》是宋元时期说唱的口述记录。

《三国志平话》作为讲史话本,其中的故事大致是根据历史事实来发展编排的。关羽的故事主要包括“桃园结义”、“关公袭车胄”、“刺颜良”、“曹公赐袍”、“千里走单骑”、“斩蔡阳”、“古城聚义”、“单刀会”、“斩庞德”、“水淹七军”等。其中刺颜良、擒庞德、水淹七军都是史实,而其它的则或移花接木、或阴阳差错、或是民间江湖义气,对史实进行加工改造,来突出关羽义、勇和儒雅的形象特征。

《花关索传》中的关羽是作为神魔之父的身份出现的,描写关羽形象着墨不多,正面的肖像描写仅见《贬云南传》中,刘备收了成都府后,摆太平宴,封关羽为荆州并肩王,张飞为阆州一字王。筵席间,关羽建议三人分别驻守,刘备要关羽先唱得萧墙倒才叫他们分开,这时只见:“(唱)关公当时忙披挂,浑身结束做将军。槽头牵过赤兔马,口过钢刀似板门。且说关公怎打扮,连环铠甲战袍红。头下乌髭撒五路,金兽宝刀青迹踏,绣鞍马跨赤须龙。似此将军凡世少,只疑神下九天宫。征袍战骥荆无色,刀和朱缨一样红。匹马单刀,连喝三声,只见一声响亮,倒了萧墙。”萧墙之患喻指内部潜在的祸害,使人联想到“祸起萧墙”的典故。关羽喝倒萧墙可能也是一种对于这三个结义兄弟接踵而来的分离、遇害的暗示。这里体现出关羽具有一种非常的法力,而全篇词话便是着力从侧面渲染了关羽武器(青龙偃月刀)、坐骑(赤兔马)的神奇:关索多次得到赤兔马的神力相助,打败对手;关羽的刀法是关索复仇的重要功力。此外,词话中还描写了关羽的傲气。《下西川传》中,刘备、张飞、诸葛亮等人率兵收取西川,被鬼头王志和吕凯等人围困在阆州城,刘备写信由姜维送到荆州关羽处求救:“关公接了书来看,微微冷笑两三声。当初不用爷儿将,今朝却做受围人。传语哥哥休要怪,镇守荆州不出门。(说)关公道:‘姜维去时,不用爷儿们,今朝却宋取,我也不去。”姜维于是将黑松林转钢叉吕凯写的向关羽挑衅的字给关羽看。“关公看了道:‘这厮无礼,我和你有甚冤仇?’当时便唤关平、关索本不去,一来要捉转钢叉吕凯,二来救哥哥皇叔,不负桃园结义之心,我父子都走一遭。”从这儿看,关羽的傲气争胜之心胜于兄弟情意,须以激将法才得以调动。

这两部早期说唱文学中的关羽形象的人性和神性都还仅仅初具雏形。

戏曲中的关羽形象

元杂剧中关羽故事按照其创作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宋元说唱平话的故事情节加以再创造的故事。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和《西蜀梦》、郑德辉《虎牢关三战吕布》、无名氏《关云长千里独行》等。第二类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故事。无名

氏《桃园三结义》、《关大王大破蚩尤》、戴善夫《关大王三捉红衣怪》(已佚)。第三类是对历史故事的重构,并以历史故事来反映元代社会生活。《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寿亭侯怒斩关平》等。

首先,关羽在元杂剧作家笔下成了具有凛然气节的民族英雄。

其次,是关羽勇猛无畏的战将形象。

第三,关羽是一个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清官形象。

明清戏曲中的关羽形象

明杂剧三国戏著录有26种,现存6种(残1种);明传奇著录29种,存10种(残3种),其中朱有燉《关云长义勇辞金》杂剧和无名氏《古城记》传奇是关羽戏的代表。具有的特点:一是关羽戏的多种演出形态中忠义形象的多层阐释,使得关羽形象丰满动人,有广泛的影响。其次,人神形象的交叉影映,促使神格不断攀升,使关羽形象的宗教色彩逐渐加浓。

清代前期的戏曲主要有《大转轮》、传奇《补天记》、《南阳乐》等,塑造的关羽形象带有浓厚的社会使命感和非人性(神性、灵性)的特征。乾隆以后,《鼎峙春秋》中关羽形象和《三国演义》基本相同,京剧中的关羽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后期,由于关羽信仰的日益深入人心,在统治阶级着意渲染的宗教气氛中,关羽成为三教合一、护国的正神,配享国祀。《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忠义勇的化身、人神合一的形象。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论文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 【摘要】关公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是民间英雄崇拜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范畴,是对被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关圣、关帝、武圣等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云长的崇奉和膜拜。本文首先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定位,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揭示出民族传统价值观与关公崇拜的关系。其次对什么是关公崇拜进行总体界定,进而分析出关公崇拜产生的四个主要原因;再次从多个侧面进而揭示出“忠贞赤诚、正义奉公、宽厚仁慈、崇尚智慧、诚实守信、崇尚礼义和勇武神威”就是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价值观,也从其中反映了关公崇拜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负面的影响。最后指出正确区别对待关公崇拜现象,继续弘扬和传承关公崇拜文化,积极构建精神文明家园,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关公崇拜;民族传统;价值观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的一名主要军事将领,是“三足鼎立”的关键性人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出生于古代华夏荆楚大地,他诞生于平凡而普通的农耕民族家庭,出走于群雄逐鹿,世事纷争混乱的年代,因而其生命的存在是真实的。同时,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浩瀚而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与其他众多平凡的历史人物一样,仅仅是推进历史向前发展的一分子,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建树和特殊作为。因此,他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诞生的平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 在三国历史时期,他与刘备有着异性兄弟兼朋友加君臣的关系,其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的多重性。同时,关公诞生于儒家思想和教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他的为人处世思想和原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春秋》的熏陶和感染,他的行为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因此,他的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决定了他性格特征的多元化。作为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他在那段战火连天,战马啸啸,血流成河和英雄惜英雄,英雄爱英雄的历史长河中和逝去而不复返的岁月里,曾经疲劳过,曾经流血流汗,也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体现出了其生命的不平凡性和性格的复杂性,但是就因为其生命的不平凡性、性格的复杂性和特殊的历史性,也就决定了他性格上的缺陷性,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必定是以悲剧收场的一生,体现出了生命价值的悲剧性。虽然他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角色,但是他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和行为曾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中国长期而漫长的封建社会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是在跨越新世纪的今天也依然对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社会团体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深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关公为人处世思想、原则和行为或者说人格精神和人品道德的熏陶和感染,导致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朝代如何更替,关公依然被人们不断推上神坛,并封侯、封王、封帝,并被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社会团体、三教九流和古今中外民众一体尊崇,始终不曾冷落过。这是任何神灵的地位也无法与之比拟的。如此广泛而长久的崇拜,不但超越了宗教,超越了民族,甚至还超越了时空和国界,这就是关公崇拜或者说关公崇拜现象。那么关公其人真有这么伟大的形象和如此完美的人性吗?能受到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社会团体以及古今中外众多民众的极力推崇。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和动力在推动和引导着人们对他不断的加以推崇,并规范和影响着中华民族主体和个体价值的取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在起作用。那么,民族传统价值观与关公崇拜有什么关系?关公崇拜的本质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传统价值观或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在历史与现实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区别和对待关公崇拜现象,弘扬和传承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 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 ”“信”“义”“勇 ”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细说关羽简介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传》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但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公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

「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了。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以上这幅清代关庙中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至今海内外华人,仍然有关老爷、关帝君、武圣人、关帝公、关圣、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很有意义。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关公文化的多彩世界。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关羽成神究竟是受到《三国演义》传播的影响,还是相反?从现在发现的历史资料看来,从唐宋到元明清,都是关公成神的传说早于三国故事的流传。正因如此,历代三国小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了,它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当海外华人来到解州关帝庙,面对蔚为壮观的大殿牌坊,许多人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终于找到了祖庙,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啊?”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宋明两朝盛极一时,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一场大火,以后历经10多年才得以修复。 这座关帝庙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使人们俨然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北部是正庙,庙内一切均按帝王体制兴建。过雉门,穿午门,越御书楼,便至崇宇殿。 崇宇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四周是高大宽敞的回廊,廊下撑有26很精雕蟠龙石柱。在中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只有这座关庙可以配有龙饰。 殿外门槛的石板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深深嵌入石中,传说是关公送客时踩下的,而另一只脚印却留在了中条山上。

由崇宇殿出来再往后走,过了后宫,便是春秋楼。春秋楼乂名麟经阁,四周共有108个窗扇,据说是代表山西所辖的108县。 这位头戴王冠,身穿龙袍,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最早也是一个普通凡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 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踽。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儿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 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这位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替民行道的千古名将,从此以他不同凡响的经历留给后人一本多彩的画卷。 史书《三国志》粗略地记录了他的生命轨迹。 关羽逃出乡关后,奔走琢郡(今河北琢县)时,正值刘备在乡里聚集人马,他和张飞便投奔到刘备手下,三人“不避艰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图匡扶衰朽的汉室;刘备投靠军阀公孙瓒,做了平原相,任关羽为别部司马,与张飞分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 化传统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华琛(James 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笔者认为,

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杜赞奇(Prasenjit DMara)所说的“语意链”(semanticchain);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官方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源。正因为如此,官方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

关帝崇拜的起源

关帝崇拜的起源:一个文学史现象的历史文化考索 胡小伟 引言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在正史《三国志》中得到的评价实在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他怎么也不会料想到,在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保民」的神祗。明清间一度遍布全国城乡的「关帝」庙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清人赵翼对此也颇不解,他曾历数关羽崇拜的过程,并感慨道: 「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皆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当阳之庙。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明洪武中复侯原封。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平为『竭忠王』,子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以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其道坛之『三界馘魔元帅』,则以宋岳飞代,其佛寺伽蓝,则以唐尉迟恭代。刘若愚《芜史》云:『太监林朝所请也。』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本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何其寂寥于前,而显烁于后,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1] 在清代关庙中有这样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封建时代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对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义。说起来,在有关关羽的「造神」过程中,文学诸样式,包括传说、笔记、说话、戏曲、小说等与民俗、宗教、伦理、哲学一起相互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关羽是与中国古代小说、戏剧这些文学样式共相始终的一个形象。正是在这些人文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在清初文学中,关羽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2]了。 笔者在多年收集资料之后,正着手撰写《关帝崇拜》一书,力求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之起源,形成、发展的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作一个全面系统的考索。从现有资料看来,关于「关羽显圣」的说法,实起源于隋唐之际佛教传布,但涉及因素则远不止此。本文即是对这一现象分析考索的撮要。不揣固陋,以俟海内外博雅君子教正。 一,魏晋南北朝关于关羽的传说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关公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的典型和神明的三者复合体。关公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关羽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他身上综合了忠勇仁义的精神,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关羽逐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形象——关公。关公具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因此他成为了跨时空、跨地域和跨行业人们的一种共同信仰。关公形象的符号化和影响力贯穿古今,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关公文化,关羽,关公崇拜,信仰,历史 关羽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典型和神的三者复合体。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一千多年来,关羽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及护佑生民的传说故事盛传不衰,直到现代社会,关羽仍旧被人们当成神明一般供奉。关公的崇拜现象不仅盛行于中国,还传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关公文化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 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话与传说等。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一)历史名将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三国志·关羽传》加上裴松之注只有2000多字,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故魏晋南北朝的武将们,都以关羽、张飞自励。 (二)关羽的忠义仁勇

关公文化结题会申请报告修改稿

关公文化结题会申请报告修改稿

关于召开“山西旅游跨越发展”远见讲坛 暨首届“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的申请报告 山西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据不确切统计现存的地面文物约占全国的76%。山西旅游资源丰富,然而旅游文化的开发却仍处在原始经营状态。浙江远见旅游发展机构袁建董事长来到山西考察后,发现了山西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经董事会决定,在省城太原成立了远见设计分公司,并于近期联合世界关公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共同举办山西旅游远见讲坛。 关公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之一。关公文化是千年民间记忆的沉淀,其“忠义仁智信勇”的文化内涵,不但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通共融之处,具有上升为国家信仰的潜力。同时,其“契约精神”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具备有全球传播的能力;遍布全球的关帝庙和信众为关公文化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义、仁、智、信、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至明清时,关公被尊为「武圣」或「山西夫子」,已与官方所尊孔子的「文圣」和「山东夫子」的

地位同样崇高,而民间信仰则尤过之。在中国名目繁多的各种本土神祇中,唯有关公信仰圆融了佛道儒三教,并覆盖了社会全部阶层,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大的价值符号,不愧为大中华“武财神”。 文化是一种战略资源,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为了打造新型文化产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探讨关公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构建关公文化产业化空间架构,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试论关公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产业化架构》(课题编号041063-04)课题组,将于9月20日在运城市举办“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 “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的主要议题:关公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公文化与国家信仰、关公文化与政府行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与晋豫鄂通力打造关公文化品牌、关公文化与“契约精神”、关公文化全球传播、关公文化产业化架构、关公文化与全球经济危机等。 “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拟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和关公研究者(见附件)。组织及承办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最后,“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还将就成立“晋豫鄂三省关公文化发展基金(私募)”启动筹备工作进行宣讲。

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论文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论文

————————————————————————————————作者:————————————————————————————————日期: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 【摘要】关公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是民间英雄崇拜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范畴,是对被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关圣、关帝、武圣等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云长的崇奉和膜拜。本文首先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定位,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揭示出民族传统价值观与关公崇拜的关系。其次对什么是关公崇拜进行总体界定,进而分析出关公崇拜产生的四个主要原因;再次从多个侧面进而揭示出“忠贞赤诚、正义奉公、宽厚仁慈、崇尚智慧、诚实守信、崇尚礼义和勇武神威”就是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价值观,也从其中反映了关公崇拜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负面的影响。最后指出正确区别对待关公崇拜现象,继续弘扬和传承关公崇拜文化,积极构建精神文明家园,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关公崇拜;民族传统;价值观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的一名主要军事将领,是“三足鼎立”的关键性人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出生于古代华夏荆楚大地,他诞生于平凡而普通的农耕民族家庭,出走于群雄逐鹿,世事纷争混乱的年代,因而其生命的存在是真实的。同时,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浩瀚而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与其他众多平凡的历史人物一样,仅仅是推进历史向前发展的一分子,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建树和特殊作为。因此,他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诞生的平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 在三国历史时期,他与刘备有着异性兄弟兼朋友加君臣的关系,其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的多重性。同时,关公诞生于儒家思想和教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他的为人处世思想和原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春秋》的熏陶和感染,他的行为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因此,他的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决定了他性格特征的多元化。 作为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他在那段战火连天,战马啸啸,血流成河和英雄惜英雄,英雄爱英雄的历史长河中和逝去而不复返的岁月里,曾经疲劳过,曾经流血流汗,也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体现出了其生命的不平凡性和性格的复杂性,但是就因为其生命的不平凡性、性格的复杂性和特殊的历史性,也就决定了他性格上的缺陷性,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必定是以悲剧收场的一生,体现出了生命价值的悲剧性。虽然他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角色,但是他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和行为曾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中国长期而漫长的封建社会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是在跨越新世纪的今天也依然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拒绝“义”的负能量 赵秉文 内容提要:历史上的关羽只是蜀汉的一员大将,而传说中的关羽则成了“忠义仁勇”的武圣,由关羽故事、关羽精神演绎而形成的关公文化,其核心是“忠”与“义”。笔者对关羽的“忠”“义”作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后强调:关公文化并无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后世的影响负面多于正面。今天我们必须消除关公文化的负面影响,坚决拒绝“义”的负能量。 长期以来,关公由将而侯而王而帝,最后竟被封为?关圣帝?,其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甚至超过了孔圣人,成为了全民族各阶层都顶礼膜拜的?护国佑民?的神祗。随着关羽地位的不断提高与神化,自然地产生了?关公文化?。今天,我们应当正确评价关羽,正确分析?关公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拒绝其价值观取向中?忠?、?义?的负能量,真正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正能量。 一、关羽其人 (一)历史上的关羽,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应当是一位?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的大将。纵观其一生,他的武功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斩颜良,二是困樊城。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袁)绍将莫能当者。?在都督荆州、相机北伐、围困樊城时,杀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更加突显了这位大将的神勇与神威。 尽管如此,陈寿对关羽的评价并不算高,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的确,作为?董督荆州?一方大将,?骄矜?是其致命的弱点。当马超投奔刘

备时,关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在回信中盛赞马超?一世之杰?以后,说他?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一付志得意满的样子。刘备自称汉中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为列!?不肯受拜,(《三国志〃费诗传》)又是何等骄狂! 那么,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败亡?仍以《三国志》的历史记载为依据进行分析,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关羽对?北伐中原?的战略意图领会较深执行也坚决,而对与东吴孙权联盟的战略方针则认识不深,执行不力,这是他走向败亡的根本原因。在曹操欲解樊城之围,遣使劝孙权断关羽后路之前,陈寿特别追记了关羽拒婚一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试问:为了孙刘联盟,刘备可以娶孙权的妹妹为夫人,而关羽为什么不能将其女嫁孙权之子呢?如果说不许婚还情有可原,?而骂辱其使?,则只能破坏孙刘联盟,使自己两面受敌,最终归于失败。 第二,对属下严苛,不仅不能为了共同事业团结同僚共同奋斗,反而迫使麋芳、麋士仁投降孙权,使自己失去了后援,陷于极度孤立。当时麋芳任南郡太守,士仁镇守公安,不仅是关羽的重要后援,还是其军需物资的补给线。由于?供给军资不悉相数?,关羽就扬言:?还当治之?。二人原来就?嫌羽自轻?,此时更?怀惧不安?,于是便?叛迎孙权,羽因覆败?(《三国志〃麋竺传》)。 第三,对吕蒙奇袭荆州缺乏警觉,是关羽败亡的直接原因。为了夺回荆州,孙权与吕蒙可谓费尽心机,首先,吕蒙?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三国志〃吕蒙传》),随后称病,离开陆口回京养病。关羽果然被麻痹,将原来留在公安、南郡的兵将逐步撤离至樊城攻打曹仁,致使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成功,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和他的儿子关平、都督赵累等均为孙权将领潘璋部下司马马忠所擒。可见,真实的关羽,除了性格上刚愎自用外,在军事才能上亦是平平,既缺乏战略眼光,也缺乏战役谋略。 (二)如果说,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只是一个勇武的大将,而小说中的关羽则已是集忠义仁勇于一身的武圣了。在尊刘贬曹的正统历史观的指导下,《三国演义》虚构了关羽?夜读春秋?、?温酒斩华雄?、?封金挂印?、?千里单骑护嫂?、?过五关斩六将?、?华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了,它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当海外华人来到解州关帝庙,面对蔚为壮观的大殿牌坊,许多人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终于找到了祖庙,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啊~”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宋明两朝盛极一时,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一场大火,以后历经10多年才得以修复。 这座关帝庙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使人们俨然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北部是正庙,庙内一切均按帝王体制兴建。过雉门,穿午门,越御书楼,便至崇宁殿。 崇宁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四周是高大宽敞的回廊,廊下撑有26很精雕蟠龙石柱。在中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只有这座关庙可以配有龙饰。 殿外门槛的石板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深深嵌入石中,传说是关公送客时踩下的,而另一只脚印却留在了中条山上。

由崇宁殿出来再往后走,过了后宫,便是春秋楼。春秋楼又名麟经阁,四周共有 108个窗扇,据说是代表山西所辖的108县。 这位头戴王冠,身穿龙袍,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最早也是一个普通凡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 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 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这位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替民行道的千古名将,从此以他不同凡响的经历留给后人一本多彩的画卷。 史书《三国志》粗略地记录了他的生命轨迹。 关羽逃出乡关后,奔走琢郡(今河北琢县)时,正值刘备在乡里聚集人马,他和张飞便投奔到刘备手下,三人“不避艰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图匡扶衰朽的汉室;刘备投靠军阀公孙瓒,做了平原相,任关羽为别部司

论关公崇拜的文化价值

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早已成为朽骨;但一个文化的关羽却依然生命之树常绿。千百年来,无论政权如何更迭,江山怎样代换,关羽却越发被人推上神坛,为帝为圣,始终不曾受过冷遇,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风景。关羽文化奇景的出现,虽说是多方的合力共造,但历史为什么就选择关羽,却不能不让我们注目于这一历史性选择的文化土壤,去审视关羽崇 关羽崇拜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许多文化学者在论述文化的地理环境时,把人类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认为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它的生存空间狭小,所以就尽其力地利用海洋的优势,向外扩展,因而商业发达,人员交流方便,思维的空间也显得广阔。而大陆民族则正相反,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土地就是他们的生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我们的先祖也像其他的生活在贫瘠地区的民族一样,在一块广袤却不丰腴的土壤上挣扎生存。地理的限制,使他们没有向外扩展的野心,而养成一种独自经营,安土重迁,乐天知命的国民性格。他们关注的两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境内民族的矛盾,以及怎样最有效的分配境内有限的资源和最起码的生存。他们中间的领导者不是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去应付自然的挑战和强迫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上,而是过份地关注人们之间的生存秩序,努力地调整各色人等之间的关系。他们构筑了一个伦理的世界。伦理的社会中的伦理文化,就发展出一整套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一整套少有变化的价值体系。在这种农耕社会当中,天不变道亦不变,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重农抑商,重义轻利,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以及重自然轻人为的价值观。宗教虽然说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宗教所占的地位并不像在西方那样显著,宗教情绪也不像西方人那样强烈。重现实讲实际的文化性格,使中国呈现出虽然造了许多神、信仰了许多神,却没有一尊能统摄天下生灵的元神和主神的现象。神明也有着地方主义的倾向,也显出了明显的行业特点。尽管本土的儒教、道教和外来的佛教都有着维系社会和人心的独特手段,但无论哪一种宗教,哪种文化都无法涵括所有的人。因此,这个社会要长治久安,绵延后代,就需要建立起与社会相一致的精神文明和社会意识,而这种社会意识的一统或独尊局面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儒家文化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官方的手段来加以执行,但儒术之外,仍然有着极为广泛的意识市场,诸子百家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何况外来的佛教正方兴未艾。再者众口难调,就像最高明的厨师也难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味口一样,任何一种文化或者社会意识都不能满足每一个人。因此,对于社会各阶层而言,寻找一个能为各方接受的,可以起到精神寄托、安慰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属于理想人格的崇拜偶像,以求与全民各阶层在现世和来世获得保护和超度,就成为农耕社 千百年来,人们寻到了许多个偶像,历史的、宗教的、官方的、民间的,无一不有。可是,没有哪一方的偶像能被整个社会所完全接受。这个偶像在一方或多方得到了认同,可是 关羽作为文化资源,他自身的一些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这种素质在农耕社会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古代的许多传奇英雄一样,关羽首先以其武勇和神威而受人崇拜,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特别是乱世之中,他的个人行为给当代和后世留下深深的印象。所以清人赵翼说:“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不唯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虽然儒家文化尚德不尚力,但“力”仍然是农耕社会里受到普遍礼赞的不可缺少的东西。天灾人祸,内争外患,不是完全靠“德”能解决得了的。人与自然固然有着可以沟通的一面,但有时更需要“力”的威慑和降服;内争自不必说,外患也不是靠“修文德”可以弥消的。长于争战的孔武有力的英雄,在普遍缺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 关公崇拜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文化,可以概括为关公文化。所谓关公文化可以表述为:基于对关公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相关社会集团具有的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就是说在千百年来人们尊崇、信仰关公的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相关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它以关帝庙宇为物质载体,以祭祀、文学、传说、民歌、绘画、雕塑等不同形式寄托人们对关帝的无限崇拜和敬仰,形成了奉祀关公的丰富的文化景观。关公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大环境中形成、发展的,千百年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错综复杂地影响和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各种分异。反过来,关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条件下可孕育出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关公信仰文化同样如此。此过程按照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分析关公文化的基本框架。即关公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产生的源地随时间过程的传播扩散、不同时间断面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关系、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冲突和整合、所有这些过程发生发展的结果或状态(即文化景观)。本文对关公崇拜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审视分析,由此勾画其在时间长河中发展的流变。 一、关公其人 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有一类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对人神的崇拜。所谓人神崇拜就是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些生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进行神化,并赋予其某种或某些职能进行祭祀和崇拜。原始人类认为生前强有力的人,其鬼魂也一定是强有力的,于是就把这些人神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这种信仰方式为后世所继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历史人物被人为地神化,成为某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保护神或专门神,有些甚至充当了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祇。奉祀人神的庙宇遍布城市乡村,人神信仰成为民间重要的信仰形式。如,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这说明在中国民间对关公的信仰非常普遍。关公崇拜最初属于民间信仰,是对三国人物关羽的人神崇拜。随着中国古代文化地理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使关羽崇拜逐步上升、扩大,但该文化的形成发展并非偶然,而与该文化的核心人物关羽本身所具有的特质直接相关。 关公是人们对关羽的尊称。关羽,字云长,出生于约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关羽在世近六十年,有关他的史书记载中很简单。在关羽逝世后14年出生的史学家陈寿在48岁时所著的《三国志》中也不过1146字。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以上史书中大致概括了了关羽自25岁在家中打抱不平杀死郡豪,出逃后遇到刘备和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后,关羽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等的大致过程。在当时和他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在人们心目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将。与他生活时间相距不长的陈寿甚至都没有在意,也没有考证一下关羽的生辰,只把他当作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列入“关张马黄赵传”之中已矣。否则,也不至于几百年后关公成神时后人对其生辰无从考证、至今仍无定论。后来,特别是隋朝以降,由于大的文化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文艺作品对关羽的生平大加粉饰,如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浓笔重彩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关羽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以“武圣”的至高荣誉与“文圣”孔子齐名。 在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有不计其数的、浩如烟海的、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缔造者,然而在如此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中,被后人尊为“圣人”

《关羽崇拜》阅读答案

《关羽崇拜》阅读答案 《关羽崇拜》阅读答案 关羽崇拜 李国文 ①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尤其怪的,由于崇拜,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高峰。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 ②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伟大的人物绝对要一无瑕疵,而被否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一些历史人物总是盖棺论定不了,就因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欲美化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其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 ③应该看到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因为《三国演义》把他写成能敌万人,是仁义之师,

是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 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 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在书中,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 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 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 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 观为标准的。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 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 相助,豁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这也正是 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④从帝王的角度,需要这样忠心不二的神,来鼓舞 民心,激励士气,实施统治;从百姓的角度,需要这样 仗义正直的神,庇护弱者,保佑良善,得到信仰的力量。由此,也可以了解这部古典文学永盛不衰的原因了。 “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公案,已经是昨天的 事情了,但是,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范例。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 的神灵,名垂万世,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字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