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像其他学科的认识一样,历史认识也是由一个一个的判断构成的。历史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它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批判来历史事实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确定事实”或弄清楚“是什么”那个层次上的认识;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解释事实”或弄清楚“为什么”的认识。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它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等进行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以借鉴于现实的认识。与这三个层次的历史认识相对应,历史判断也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即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考察这三种历史判断各自的特点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任务。

一,事实判断

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之真相,为进行其它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事实判断是历史判断中最基础的判断。离开了事实判断这个基础,其他各种历史判断都会成为无本之木。郭沫若[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郭沫若[1892~1978]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07年秋至1913年夏,先后在嘉定府中学、四川省高等分设中学堂、成都高等学校理科就学,曾多次带头参加反抗旧教育制度的学潮,并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次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8月,往福冈,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几位留日学生组织“夏社”,搜集日本各报章杂志有关列强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投寄国内各学校、报馆,并撰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宣传的文章。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人建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1923年3月,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获医学士学位。1924年5月,译完〔日〕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从此初步倾向马克思主义。1926年3月,经瞿秋白、林伯渠等推荐,任广东大学(次年改为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秘书长、副主任等职。“四·一二”政变后,撰文声讨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的罪行。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和宣传委员会主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旅居日本十年(1928年2月至1937年7月),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1930年至1939年间,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著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先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49年8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名誉会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历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届常务委员,二、三、五届副主席。数十年间,他未曾间断过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身后留下《郭沫若全集》38卷。)说;“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有害”。(《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第三页。)只有将进一步的判断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才能使我们的研究立于不败之地。马克思、恩格斯经常以依据坚实的事实基础立论而充满自信、感到自豪。马克思曾说:“我的《资本论》一书

引起特别大的愤恨,因为书中引用了许多官方材料来评述资本主义制度,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学者能从这些材料中找到一个错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165页。)恩格斯也曾说:“这本书(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所叙述的,都是我看到、听到和谈到的。……但是我要毫不迟疑地向英国资产阶级挑战:让他们根据象我所引用的这样可靠的证据,指出哪怕是一件多少能影响我的整个观点的不确切的事实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9页。)进行事实判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属于技术性方法。正如我们在第六章中指出,研究者实际上总是在一定的导向性方法或理论指导原则主导下运用那些技术性方法。有一种常见的误解,认为考证史料、确定事实不需要什么理论指导原则,只需严格遵循形式逻辑规则去做,就足够了。这是很片面的。要确定事实,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事实?史料和事实浩如烟海,无边无涯,研究者除非下定狠心只研究极细微的问题,不会为如何筛选史料和事实发愁,研究稍许复杂的问题,都要面临怎样确定必须搜集的史料和事实的范围问题。这就不是一个单纯技术性问题,而是要由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观和与之相应的理论指导原则或导向性方法来确定的问题。例如,以兰克和兰克学派位代表的传统史学家,由于信奉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认为历史只不过是领袖或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意志的展现过程,因此他们认为最珍贵的史料就是领袖或精英人物留下的书信、日记和其他与他们直接相关的档案材料和文字资料。因此,他们就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搜集和辨识此类史料。与此不同的是,法国年鉴学派学者们由于相信普通大众比领袖或精英人物在更大程度上起着决定历史进程的作用,这种历史观驱使他们特别注重搜集整理反映普通大众生活状况的史料,诸如有关居民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教区纪录、法庭档案、土地登记册、征兵征税资料、契约、租约、遗嘱、财产清单、帐簿、食谱、墓葬、宗教和世俗生活图像、教堂和民居的建构、设置和装饰、私人藏书目录、有关物价、工资和进出口贸易的资料……等等,传统史学家不屑一顾的东西,他们认为是最珍贵的史料资源宝藏。而且,事实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是单一事实,如“北魏统治者于太和9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有的是复合事实,如“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经过”;有的还是带有价值判断的事实,如说“北魏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于单一事实,运用技术性方法即可确定。但是对于复合事实和带有价值评价的事实的确定,就必然会有社会历史观和与之相应的理论指导原则或导向性方法在其中发挥导向作用了。

二,成因判断

研究者完成了事实判断以后,一般都要接着追问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事情发生?为什么事情会是那个样子而不是另一个样子?就是说,要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事实做出解释。对事实的这种解释,我们称之为成因判断。

成因判断就是对历史事实出现的原因做出判断,实际上就是对事实出现的因果规律性做出判断。

如我们在第六章所讲,人们解释事实不外乎采取三种方式:用“常理”解释,用经验规律解释,以及用因果必然性规律作解释。这三种解释方式也就是常见的三种成因判断方式。亦如第六章所讲,这三种解释方式或成因判断方式实际上代表着三种不同社会历史观和与之相应的理论指导原则或导向性方法。用“常理”作解释,就是用“人性”、“人之常情”或“理性人的正常理智”作解释,一般说来,倾向人本主义的人们多倾向于用“常理”解释历史事实——事件出现的原因;倾向于科学主义的人们多倾向于用经验规律解释历史事实——事件出现的原因;奉行唯物史观的指导原则或导向性方法的人们一般都力求用因果必然性规律解

释历史事实——事件出现的原因。持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观的学者,对于同一个历史现象可能做出同样的事实判断,却不大可能做出同样的成因判断。例如,持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观的许多中国和西方学者可能都认同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比较崇尚和谐、均平,厌弃竞争、取胜,西方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则比较崇尚竞争、取胜,厌弃和谐、均平。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倾向人本主义的学者可能认为是不同的“文化基因”或“文化积淀”造成的“人性”差异或“文化根性”差异的结果;倾向科学主义的学者可能列举一些同类或相似情况,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归纳出一些经验规律,人文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的随机组合造成的;运用唯物史观作为指导原则或导向性方法的学者,则可能要从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决定价值观念的因果必然性规律来解释,可能认为中华先民从远古就依靠宗法——家长制组织大协作之下的小生产方式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最需要在一个大共同体内保持统一和安定,最怕受到竞争和相互争夺的伤害,由此产生了崇尚和谐、均平,厌弃竞争、取胜的价值观念;而西方大多数民族经历长期充满迁徙、征战的游牧、游耕的生产生活方式,定居下来以后,由于种种自然的和人文的条件制约,也没有形成中国那样需要大共同体组织大协作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形成一些仍然充满竞争和相互争夺的小共同体,由此产生了崇尚竞争、取胜,厌弃和谐、均平的传统价值观念。

怎样评价这三种解释方式或成因判断的是非得失呢?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怎样检验历史认识的是非时,再探讨这个问题。

三,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就是研究者对他所研究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或过程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评价。

标榜客观主义的学者声称历史学家必须保持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不能对他的著述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或过程做出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如我们在前面谈到兰克的客观主义主张时指出,那是根本作不到的。任何人对待任何事物都必然有一个判断其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价值标准,而且必然会有意无意地、或隐或显地把他的价值判断表现出来。

如我们前已指出,历史学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人们鉴往知来的需求才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如果它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而要满足人们鉴往知来的需求,历史学家就必须作价值判断。当然,历史学家所作的价值判断是否都具有真理的价值,或是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那是另一回事。

在是否需要对历史做价值判断上,我国古代史学家的认识是十分明确的,他们把史学的作用理解为劝善惩恶,训世资鉴。《易经》里就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大畜》。)孔子(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自觉地这样做了,相传他在《春秋》这部编年史里首创“褒贬义例”,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在字里行间“寓褒贬,别善恶”,对人们的言行作出价值判断。例如,同样记载杀人,就有“诛”、“杀”、“弑”之分,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虽然孟子说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腾文公下》)带有很大夸张成分,但从此以后,《春秋》笔法却成为我国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史官们记载史实,往往把鉴定善恶功过,进行劝惩的价值判断当作题中应有之义。《礼记》则定出了应当歌颂的五种人物:“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礼记·祭法》)这就是说,有创作发明为大家所遵行使用的,献身于某种事业的,对安定国家有劳绩的,

能防止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抵御外患、侵略的,都要被纪念、被歌颂。司马迁[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写《史记》[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司马迁撰。初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其父司马谈于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为太史令,曾有志编写古今通史,但未能如愿,去世前嘱咐司马迁继承其遗志。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任父职,在太初元年(前104)参加制定《太初历》后,开始撰写《史记》。经十余年努力,终于成书。该书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讫于汉武帝,历时三千余年。所述史事,详于战国、秦、汉。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动精炼,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和传记文学有良好的影响。]入选的人物不仅有历代的圣君贤相、功臣名将,还有许多地位不高的中下层人物,如游侠、刺客、日者、滑稽、名医、商贾富人等,说明司马迁的价值观念较前代有很大变化。但是,不管他把历史记载的范围如何拓宽,所记的人物或事件都是从一定的价值观念出发的,反映着他对所记录的对象的一种价值评价,那就是要“稽其成败兴衰之理”,以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秦始皇本纪》)我国古代史学家在价值判断上,还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对德行的看重。例如,没有事功表现的伯夷、叔齐仅仅因为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也不食周粟,在《史记》里居于列传之首;《三国志》传记的开篇也是功劳不大、但却重义轻利而与同窗“割席”的管宁。德高才会望重,即使是一般老百姓,只要道德上有过人之处,特别是孝子贤孙、节妇列女,都可以青史留名,从而流芳百世。由此可见,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是多么的鲜明。

近代以来的史学家也不例外。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陈垣先生[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陈垣(1880~197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生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他重视教育事业,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间,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著《通鉴胡注表微》。这是一本考据性著作,其旨义在于阐发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的微言大义。宋元之际人胡三省亲历宋亡之祸,借注《资治通鉴》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感情。《通鉴》注里埋藏着他的全部精神寄托。但是,以往读《通鉴》胡注的人,都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地理学家、考据学家,而从未注意过胡三省注《通鉴》时的心情、思想。抗日战争中,陈垣先生生活在敌伪统治下的沦陷区,重读《通鉴》胡注,豁然领悟到胡三省当时的心境,于是发愤作《通鉴胡注表微》,将胡三省对故国的热忱、情感揭示出来,以宣扬他忠于祖国的思想。陈垣先生在沦陷区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显然有他明确的价值性选择。其实,不独这本《通鉴胡注表微》,陈垣先生在抗战期间的所有考据性著作,如《旧五代史辑本发覆》、《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等,都具有明确的价值目的。他在建国后致友人书中说:“所有《辑覆》、《佛考》、《诤记》、《道考》、《表微》等,皆此时作品,以为振国之道止矣。所著已刊者数十万言。言道、言僧、言史、言考据,皆托词,其实斥汉奸、斥日寇、斥当政者。”作为历史考据学大师的陈垣先生尚且如此看重史学的价值内涵,讳言价值者何以自解。

外国史学家也同样重价值判断、重借鉴于后世。例如希腊、罗马的一些大史

学家的著作,象希罗多德[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的《历史》、修昔底德[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公元前401)是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雅典一个富裕而显贵的家庭。公元前424年当选为将军。同年冬,斯巴达将领布拉西达斯进攻雅典在爱琴海北岸的重要据点安菲波利斯,修昔底德指挥色雷斯舰队驰援被围困者不力,城陷后获罪流放,凡20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返回雅典,不久去世。流传至今的按编年体记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修昔底德用30余年的时间编写的一部未完成之作,记述的事件止于公元前411年。全书共8卷,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学者之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李维[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李维(Titus Livius ,公元前59~公元17)是古代罗马历史学家。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塔维乌姆(今帕多瓦)。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后移居罗马,与奥古斯都过从甚密。公元17年在帕塔维翁逝世。李维著述丰富,但流传下来的只有《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一书。他用40年左右时间写成的这部罗马史巨著,共142卷,记述自传说中的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至公元前9年的史事]的《罗马史》里,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希罗多德尤其重价值判断和道德教诲,他认为国家兴亡与人事成败都与君主的品德有关;历史上那些专制暴君都如过眼云烟,最后兵败身死,为天下笑;而那些在历史上多少做过一些好事的人,则遗爱在民,永为后世景仰。

总之,古今中外史学家的一切历史著作,实际上都含有价值判断。至于如何评价那些价值判断的是非得失,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

四,三个层次判断的相互关系

事实、成因和价值这三个层次的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简略地归结为: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和归宿。事实判断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成因判断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是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三个层次的判断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或者说,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应该甚至必然会包含着这样三个层次的判断。固然,在实践中,有的历史学家往往只做出其中一种或两种判断。例如,侧重于考实性研究的学者,可能主要做事实判断,而不做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或者只做实事判断和成因判断,不做价值判断。但这只是就研究者个人而言,可以在自己的研究中只完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的一部分工作,就好像一个工人只完成一个产品中的某一个组件的制作一样。

为什么说价值判断是目的或归宿呢?这是因为如我们在前一节所说,人们决不会无缘无故去研究历史,总是带着要解决某个问题的目的去研究历史,也就是说,他要通过历史的考察寻求某种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这说明,他在动手研究历史之前,已经确定了做那样的研究的价值目标。这就决定了他必然要对他的考察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和过程做出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在很多情况下,研究者实际上事先已经有了某种价值评价的假设,然后才去考察相应的事实和成因。也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所以要去小心求证,一是为了测试自己的假设是否能够成立,二是为了获取充分的事实和因果论证,以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的说服力。例如,在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发生的中西文化优劣的论战中,新文化派中的某些极端西化主张者显然事先就有“中劣西优”的价值评价和“弃中从西”的价值选择主张,然后做出相应的事实判断和成因判断;东方文化派显然也大都事先就存有“中西各有优劣短长”的价值评价和相应价值选择主张,然后做出相应的事实判断和成因判断。(参见庞卓恒著:《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第八章:《中西历史文化比较及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为什么说成因判断是关键呢?这是因为,如我们在前面指出,成因判断是对

历史事实——事件出现的原因做出解释,而怎样解释历史事实——事件出现的原因,却决定于研究者持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转化为研究者的理论指导原则或导向性方法,首先制约着研究者认定需要研究和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还制约着他在动手研究之前提出什么样的理论假设。那假设中不但包含着他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价值及其成因的预设,还包含着他对价值选择的预设。一旦他经过考察或研究做出了明确的成因判断,那里面包含的价值选择主张就更加明确了。例如,如果他认为中西传统价值观念差异的原因在于历史地积淀起来的“文化根性”或“国民性”的差异,就意味着他主张首先需要改造中国人的“文化根性”或“国民性”;如果他认为中西传统价值观念的差异原因在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差异,那就意味着他会主张首先需要改造制度和社会环境;如果他认为中西传统价值观念差异的最终原因在于生产生活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的差异,就意味着他会主张首先需要考虑如何促进生产生生活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的改善。

最后,为什么说事实判断是基础呢?因为它是研究者进行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起点和初始依据。事实判断如果出了错,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必然要跟着出错。例如,中西文化论争中的全盘西化主张者,实际上首先有一个“西方自古先进,中国自古落后”的事实判断作为初始依据,然后去寻找造成那个“事实”的原因,最后证明他们要求按照西方模式改造“文化根性”或“国民性”,或根本改造制度、环境,有理有据。这一系列判断错误的最初的额起点,就是“西方自古先进,中国自古落后”这个事实判断的错误。因为事实是:西方原来落后,后来先进;中国原来先进,后来落后。因此要找原因就的寻找“西方原来落后,后来先进;中国原来先进,后来落后”的原因。找准了这样的原因,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判断。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事实判断不出错呢?这就要依靠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了,特别是前一节提到的复合事实和带有价值评价的事实,更是需要依靠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导向,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事实判断。

可见,社会历史观对三个层次的判断都起着导向作用。

司法考试法理学知识点之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司法考试法理学知识点之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发布日期:2011-12-07 文章来源:互联网 人们对于法律问题的认识与审视,大致可以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人们必须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来衡量法律的存在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人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价值性认识;二是对法律问题进行符合其本来面目的反映和描述,这种认识也可以称为事实性认识。由此种认识出发,对于法律问题的判断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价值判断;二是事实判断。 所谓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将之引入法学领域,则意味着就法律所拟定的原则、规则、制度等客观存在(客体),人们必须从它们能否体现和满足人们的需要,能否有更为理想的原则、规则、制度存在等角度来予以分析法律,从而涉及法律的应然状态和理想追求问题。由此可见,将价值问题引入法学领域,不仅是人们对法律认识的深化,更为主要的则是以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来对法律制度进行批判性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提高法律与人们生存、需要的关联度。 所谓事实判断,在法学上是用来指称对客观存在的法律原则、规则、制度等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与判断。换句话说,与价值判断不同的是,法律中的事实判断主要解决客观存在的法律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它并不主张或者说根本抵制从“应然”的角度追问法律应当怎样的问题。在法学思潮上,代表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三类:一是规范分析方法,强调研究法律规范本身存在的机制、蕴涵的意义、解决的问题等,这可以凯尔森的纯粹分析法学作为代表。二是社会实证方法,认为对法律问题的研究应当将之置于社会存在的具体环境中,用社会需求、社会效果等标准来判断法律的正当性。法社会学所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三是历史实证方法,即认为只有历史上法律资料的挖掘,才能证成法律沿革的脉络。历史法学派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现行法律的制定问题。 那么,在法学上使用的这样两种判断,究竟有何差异呢?大致说来,有关法学上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判断的取向不同。法律的价值判断由于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进行的相关判断,因而它以主体为取向尺度,随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关差异。例如,法律制度上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问题,不同的主体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或者处境作出不同的回答。但事实判断则不然,它是以现存的法律制度作为判断的取向的。简单地说,事实判断是为了得出法律制度的真实情况,如果该种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它的结论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法律的强制性是法律的基本属性”这一事实判断,就可以为法律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所证

12.2【教学设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教)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二框题。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含义、产生、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性特点,第二目主要介绍影响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因素、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条件及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等。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价值判断的含义,掌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在阶级社会种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阶级性。 【过程与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牢固奉献意识,热爱人民的情感,在价值冲突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学难点】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相关典型事例、图片和文字材料。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人生面临很多选择,如何做出不让人遗憾的选 择,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 选择(呈现标题) 出示课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我们今天的话题从 2015年的一个热点话题开始: 播放视频《二孩政策全面开放》,呈现媒体调查数 据。 2.出示探究题:你如何看待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 你家的决定?为什么?? 看视频,提取 有效信息。 2.思考行为 选择,并进行简单 评价。 通过案例创设 情境,引导学生进入 新课。设疑导思,启 发学生认识价值观 的导向作用往往通 过个人的价值判断 和价值选择体现出 来,自然引入本节主 题。 通过案例,激发 兴趣和学习动机。为 新课学习创造良好 的条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环节 二、 案例 探究活动一:你如何看待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你 家的决定?为什么?? 2.在学生思考基础上归纳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价 依据教师提 供的探究方向,思 考: 通过“你家如 何看待二孩政策” 这一中学生比较感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导学案(附答案)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导学案(附答案) xx年高二政治必修四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编制人:毛娟英 编号:21 日期: 第二课 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使用说明】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二课第二框的内容,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探究案。 2、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学习目标】 1、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及特征,掌握如何做出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帮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3、在价值冲突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 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 ;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 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二)本框重点: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之路。 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二、请选择:下列关于刁娜的语录和行为,哪些属于价值判断?哪些属于价值选择? ①发现一人躺在地上,浑身是血 ②此人可能是被车撞了③此人有可能会被第二次碾压 ④“人要有一颗爱的心,做一个有爱的人” ⑤“一条腿换一条命,挺值得。” ⑥指挥车辆绕行,冒险救人价值判断: 价值选择: 2、请完善: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知识点详解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知识点详解在教师资格笔试中,《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在考试中占有一定比重,在试卷的分值比重计算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拿“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知识点来说,在考试中涉及到的频率就比较高,下面我们将就此知识点与大家分享。 【考点精讲】 一、含义 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属性 价值判断是对事物属性与人的需要关系作出的判断。既然是对一种“关系”作出的判断,它就要考虑到双方的因素,一方面要考虑到客观事物自身的性质,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主体自身的需要。因此,价值判断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价值判断的结论一般来说不会是唯一的,但这并不排除价值判断有正误之分。衡量价值判断正误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价值判断要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因为没有对事物自身性质的认识,我们也就无法对它能否满足自身的需要作出判断。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分:事实判断是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价值判断是对事物是否满足主体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三、价值判断的性质 1.客观性 2.主观性 3.多样性

4.社会历史性 四、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要自觉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走历史的必由之路,不能违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同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评价各种现实和历史中的价值观念,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价值观,跟上时代的步伐。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每个人、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同时,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由各种具体利益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整体出发,协调各方利益,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典型例题】 1.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这就是成语“指鹿为马”的由来。“指鹿为马”错在( )。 ①在错误价值观指导下作出了错误的价值选择 ②否定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③改变了事物自身固有的对人的积极属性 ④扭曲了客观事物自身所应当具有的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新闻价值选择标准

所在栏 课程讲义 目>> 第三章新闻的选择标准 第一节新闻选择的主体及过程 “新闻选择”,是指新闻传播者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现象和事件进行鉴别、衡量和取舍,从中筛选出值得自己传播的内容,通过新闻媒介加以报道的过程。 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环节,也是决定整个传播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决定因素和关键环节。 一、新闻选择的主体 新闻选择的主体,指的是新闻内容选择的承担者,在传播学中它被称作“把关人”。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选择主体不但要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而且还控制着新闻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并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理解。 新闻选择主体由于其自身的因素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会对新闻选择造成影响,从而出现不同的选择结果,使得新闻传播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二、新闻选择的过程 在新闻传播各个不同的阶段,“把关人”所承担的角色,以及所采取的标准都会有所不同。 1、新闻采访收集阶段的新闻选择 这一阶段,新闻选择主要体现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价值判断上。 它需要新闻传播主体充分地去挖掘相关的事实信息材料,并且要迅速做出价值判断,以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的新闻与信息需 要。 2、新闻加工制作阶段的新闻选择 这一阶段,新闻选择主要体现在记者写作新闻和编辑编排新闻过

程中的价值判断上。 它需要新闻选择主体判断哪些新闻事实信息和新闻稿件价值大,哪些价值小;哪些新闻事实信息和新闻稿件适合自己的媒体传播,应当快写、快编,哪些不适合自己的媒体传播,应当舍弃。 3、新闻发布传播阶段的新闻选择 这一阶段,新闻选择主要体现在对新闻出口的最后“把关”上。它需要新闻选择主体判断哪些新闻与信息可以及时发布和传播,哪些需要择时发布和传播,哪些不能发布和传播。 三、新闻选择标准的构成 新闻选择包括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两个标准。 新闻价值标准决定新闻事实值得不值得报道,属于新闻选择的业务标准。 新闻选择的“业务标准”,是指根据新闻报道的业务要求规范所确定的选择标准。它所代表和反映的是新闻事实信息内在的客观传播价值。 新闻政策标准决定新闻事实允许不允许报道,属于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 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是指根据政治因素的制约和政治环境的需要所确定的选择标准。它所代表和反映的是新闻事实信息附带的主观宣传价值。 新闻价值标准是一个“入口”标准,凡是不符合新闻价值的内容和事实,都不允许进入新闻制作和传播过程之中。 新闻政策标准是一个“出口”标准,凡是不符合新闻政策的内容和事实,都不允许流入媒体,进入新闻传播过程之中。 要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政治标准和业务标准的关系,在坚持新闻价值标准的时候要考虑新闻政策的要求,而在坚持新闻政策标准的时候要考虑新闻价值的要求,要做到两个标准的统一,以争取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除此外,法律法规、道德、文化传统,以及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等也会影响新闻的取舍,成为新闻选择的标准。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价值)

第二章 新闻价值 2.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1.事实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值得叙说的新闻,前提之一是接收者的“不知” (1)即使事情发生了许久,对不知的人来说,仍然是新鲜的,因而这个事情对他来说可能是新闻。 接收者的“不知” 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传播者、接收者双方相互认可 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 新闻价值是什么 事实是客观的 人们只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人们本能关注新鲜的、警惕性的信息 的判断依据 对异常事物的关注 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坏消息综合征 对自身偏好的关注 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十句话 新闻价值的要素 休梅克提出的新闻价值的四个方面 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排序会受环境影响 宣传性要求的压抑 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 为自身利益而不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传媒运作周期带来的对新闻价值实现的折扣 新闻价值

(2)“不知”的情形,包括刚才或正在发生的非常规事实、新披露的以前发生的事实、不知道的知识等。 (3)不能重复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陈韵昭与吴文虎两位学者在《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足以使一个事实构成新闻的第一个条件,在于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或是新近才公开暴露的,即事实须具“时新”的素质。 2.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能否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常常被看成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核心尺度之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兴趣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对受众以后的需要选择产生影响,成为一种价值的评价尺度。 (1)不同传播者专注于不同的报道领域,在我国首先是传媒内部分工的结果,有些是记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的结果。受众对不同新闻媒体的选择、对具体新闻的选择,也是受其兴趣和需要支配的。记者采写新闻时,要时刻考虑读者的共同兴趣。 ①事实本身能够引发受众对其的兴趣,这一事实的价值属性是开启新闻发现、选择和接收的重要“阀门”。这种属性是在事实与人们感觉的关系中确定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②与事实本身的关系或需要,更是人们选择事实加以报道和接收的动因。我们生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如果不能随时感知它的变化、跟上它的变化,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没有对外界变化情况的感知,人就会失去行动的依据,同时也不能通过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感知外界新情况是人的一种需要。 (2)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普通人接触最多的信息,是各方面的新闻。 ①各种传播途径,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到Web2.0的各种信息平台,每日每时报告着国际、国内和本地最近发生的新闻。

必修4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必修4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价值判断的含义,掌握如何做出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及其特征。 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培养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奉献意识,热爱人民的情感,在价值冲突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重点】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难点】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的探讨一下人生观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的真正价值?其实,每个人都想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受意识的支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我们才能理性的做出价值判断,更好

地作出人生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话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有的选择很简单,有的选择却异常艰难,弥显珍贵,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剑英的人生选择。 一、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背景材料: 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XX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4000人。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XX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有什么区别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有什么区别 江西铅山西坂农中余建华 1.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有什么区别? 所谓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所谓事实判断,在法学上是用来指称对客观存在的法律原则、规则、制度等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与判断。 大致说来,有关法学上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判断的取向不同。法律的价值判断由于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进行的相关判断,因而它以主体为取向尺度,随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关差异。但事实判断则不然,它是以现存的法律制度作为判断的取向的。简单地说,事实判断是为了得出法律制度的真实情况,如果该种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它的结论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判断的维度不同。法律上的价值判断,明显地带有个人的印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相反,就法律上的事实判断而言,其目的在于达到对现实法律的客观认识,因而无论是认识的过程抑或是认识的结果,都应当尽可能地排除自己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主观性因素对认识问题的介入,而尽可能地做到“情感中立”或“价值中立”。 第三,判断的方法不同。法律上的进行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判断的方式,它关注法律应当是怎样的,什么样的法律才符合人性和社会的终理想。但法律事实判断则是一种描述性判断,其任务主要在于客观地确定现实法律制度的本来面目,是典型的“实然”判断。 第四,判断的真伪不同。法的价值判断的真伪,取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契合程度。但事实判断有同,事实判断的真伪主要在于其与客体的真实情况是否符合。 就区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意义而言,主要在于:第一,有利于明确认识、评价法律的多维角度,从而拓宽法学研究与法律分析的视野。第二,有利于协调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固有张力,从而使得法学研究能寻求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固有平衡。 联系: ■价值是客观世界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人对任何事物的价值判断,不管你意识到与否,实际上都是并且应该是以人的价值尺度来评价世界的,所以可以这样说,世界万物的价值及其等级和次序,并不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从来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尺度来排列的。而人要在社会交往、合作、互立和共享中实现各自追求的价值,这样就必须有全社会范围内通行的行为规范。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二者都不可缺少,是同样重要的,任何时候都要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结合起来,否则这一判断就是空的。比如过去在一些地方只讲究追求事实判断,过度地追求GDP,没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忘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存在,结果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反过来人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威胁。今天我们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就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科学发展观就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结合的一种体现。 当前在重视规律性的前提下,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尊重人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有事实判断,还要有价值判断,因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在现今社会中是同等重要的。

新闻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11448241.html, 新闻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作者:陈栋 来源:《商情》2020年第07期 【摘要】作为新闻记者主要负责为受众报道事实,相应的工作内容是感知、评论、判断,以此来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评估现实,并推断得出事物的实际发展与关系,其中判断、选择新闻的事宜相当复杂。基于此,本文概述了新闻价值,并探讨了这方面的判断与选择。 【关键词】新闻价值;判断;选择 在新闻领域,价值由新闻事实来决定。经过长时间的新闻报道,记者、编辑往往积累了一定的价值经验,并逐步形成了判断新闻价值的规范与标准。目前,自主利用这些标准,来规范指导报道,现已发展成为每一名成熟记者的一大标志。鉴于此,记者做出的价值判断,则属于选择报道新闻的一项导向性活动,要求充分把握受众的整体价值追求方向。但是新闻价值判断只是新闻媒体做出的一种经验性判断,与新闻价值并不等同,万不可混淆这二者。 一、新闻价值概述 西方的商业化新闻,引出了新闻价值。自上上个世纪30年代伊始,美国逐步从政党报刊转向商业化报刊,从此即应运而生了新闻价值的概念。而我国很多学者也纷纷提出了对新闻价值的多种认识:价值属于客体满足主体必需的一种效益关系,所以,新闻价值十分重视新闻在受众角度上的效用;新闻价值是指一定事实既有的在受众新闻满足方面,所展现出的作用;新闻价值是指作为新闻传播者在进行事实选择、报道时,需要用到的判断事实是否有必要报道的一种标准;新闻价值是指记者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评估整个新闻事实各方面的效益,以选择性地报道新闻;新聞价值既涉及尺度性与选择标准,又涉及功能性与新闻传播的作用。 二、记者判断新闻价值的方法 针对一条新闻或者一个事实,记者需要先判断相应的价值、是否能够满足受众的特定需要,再确定有没有必要选择加以报道。其实新闻价值的整个判断过程,还可以叫做对新闻价值的整体评价。而在报道的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选择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并且做出的选择均以价值为核心,来展示选择的具体目标与标准,而报道中心即属于价值选择。记者在选择新闻价值时,首先应明确事实在受众角度看来,是否存在效用或者效用的具体值,以上的鉴别能力就是对新闻价值的整体判断力。 其实多种因素才组合而成新闻价值的实际判断力。首先,记者、编辑能充分认识新闻价值,并对价值积累了一定的判断经验,还自主运用这些经验来对新闻价值做出准确的判定。其次,记者、编辑做出的价值判断应用于对受众服务,并且认真考察、把握受众的实际价值需

第二章 新闻价值

第二章新闻价值 本章重点: 1、掌握新闻价值含义 2、区别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评价 3、掌握新闻价值要素 第一节新闻价值的涵义 一、价值的涵义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价值客观的表现是功利关系 价值是客观的 二、新闻价值的概念 1、新闻价值就是新闻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它的需求 2、对新闻价值概念的理解 是对人类社会的功用 是客观的 主体是受众的总体 三、新闻价值评价 1、新闻价值评价并不意味着可以全凭主观,需要以新闻价值为基础。 2、新闻价值评价层次 (1)初级新闻评价层次(媒体) 影响媒体新闻价值评价的主要因素: 新闻价值媒体定位社会效果 《央行九年来首次加息》(北青报) 《银行存贷款利率今起上调》(北京娱乐信报)

(2)终极新闻价值评价(受众) 第二节新闻价值要素(什么新闻有价值) 时新性 1、时效性强(时间上的最新) 2、新鲜感强(应知未知) 如何判断? 1、事物新鲜度往往取决于纵向的对比 ①不知道的新发生的事 ②不知道的最新变动(不轻易被发现,长期关注) 2、在联系中捕捉事物的时新性 ①通过联系知道啥是新鲜的(未报到的,受众想知道的) 例如:温家宝用2种语言致贺词 3、关注新概念(观念)新事物(大稿子,好稿) 观念变化细微,潮流敏感头脑而不是技术 例如:农民告官消费观婚姻观代表社会深层次变化 4、关注反常的情况 ①违反常理的事情 ②本该发生而未发生的事物 5、过去事实最新揭露 ①不知道的最新发现 ②历史事实(悬案奥秘)揭露或有最新发现 注意:要有公开的时效 要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好奇心 对新的认识:新事物新变化新奇不熟悉(对社会的认知要更深入)重要性(与新闻特性不大一样)

高中政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知识点

高中政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知识点 高中政治内容繁多,复习的时候很不方便,为了便于高三学生复习, 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也不同。 四、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

和价值选择。 五、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八、实现人生的价值警示: (1)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

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与伦理考虑(一)

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与伦理考虑(一) 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问题一直持一种非常暧昧的态度,尽管在经济学中有实证经济学(positiveeconomics)和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的划分,但是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学研究中是否应该加入价值判断仍然莫衷一是。我曾经在一篇有关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的《道德情操论》(TheTheoryofMoralSentiments,1759)的读书笔记中阐述了对于价值判断的看法1。在那篇笔记中,我原则上同意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的观点,即虽然区分"经验事实"和"价值判断"在社会科学中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在经济学研究中坚持"道德中立"的原则,拒斥"那种认为经济学可以而且应该从一种特殊的'经济观点'中汲取价值判断的糊涂观念",是任何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必须秉持的理念。但是韦伯同时也指出,"无疑这并不是说,仅仅因为价值判断最终依赖于特定的理想,因而从根源上说是'主观'的,就必须从一般科学讨论中排除价值判断"2。当然,韦伯这种引起许多非议与误解的"无涉个人意念的价值判断假设",有其浓厚的历史背景和学术话语背景,这个背景就是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发生在欧洲的历史与社会认知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有关科学方法论的"价值判断论战"3。对韦伯方法论应该进行的必要澄清之一,就是尽管韦伯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致力于获得在逻辑上和事实上正确的结果,但他从来没有试图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与价值判断没有任何关联。在我看来,问题并不在于经济学中应不应该涉及道德和价值判断,而是道德和价值判断应该以何种方式进入经济学研究以及经济学家应该以何种姿态面对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问题。 经济学的伦理学渊源是大家已经熟悉的事实,在亚当·斯密的时代,经济学是广义上的道德哲学的一个分支,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1933-)还指出,直到不久以前,经济学还是剑桥大学道德科学荣誉考试中的课程。这些事例是判断经济学本质的传统实例,由此,阿马蒂亚·森认为,现代经济学不自然的"非伦理"(non-ethical)特征与它作为伦理学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事实之间存在着矛盾4。尽管经济学与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但是在经济学的发展的历程中,特别是经过马歇尔和萨缪尔森的拓展,经济学逐渐地抛弃了它的伦理学渊源,在前提假定和论证范式中都发展了它的工程学特征和数理形式。随着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学的知识生产体系中不断强化这个趋势,我们看到,经济学逐渐脱离和淡化了伦理学的影响。被称为"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不仅在理论分析中回避了规范分析,而且还忽视了人类复杂多样的伦理考虑(ethicalconsideration),而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这些伦理考虑会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的实际行为。在那些研究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家的眼中,这些复杂的伦理考虑本身就是基本的不可回避的事实存在,它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规范判断问题,对于这一点的阐明,是阿马蒂亚·森对实证主义者的一个非常智慧和有力的挑战。实际上,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的发展源泉,一个是工程学,一个是伦理学。工程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是注重逻辑的推演和判断,而忽略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的伦理问题,不关心人类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判断,因而也就不能回答著名的苏格拉底问题(Socraticquestion)所提出的"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样的疑问。但是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它的工程学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伦理学的一面却遭到了漠视,这对于经济学的发展是一种非常不利的趋势,可以说,与伦理学隔阂的日益加深是经济学出现贫困化现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尽管我们不能断言这是唯一的原因。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重新引入价值判断和道德哲学的智慧,是包括阿马蒂亚·森在内的许多现代经济学家试图恢复经济学与伦理学渊源关系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表现在他们对于经济学基本假设和论证范式的反思和重新表述上。经济学教科书所灌输给经济学学生的对于人性假设的固执的偏见,是影响经济学价值趋向的重要因素。主流经济学把理性的人类行为等同于选择的内部一致性(internalconsistencyofchoice),并进而把它当作自利最大化。但是,在阿马蒂亚·森看来,这种严重忽视伦理考虑的人性假设既不是对于真实世界中人性的最佳近似,

高中政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1

课题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学依据 本课题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4.12规定的“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4.13规定的“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本课题包括两个目题: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第一目的逻辑结构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实践基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第二目的逻辑结构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识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含义,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原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能力:通过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要求学生深刻领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做到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教学过程设计 【来自生活的报告】 多媒体展示:播放电影《生死抉择》片断(约五分钟)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四稿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关系分析 [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英国哲学家休谟首次提出了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问题,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事实知识与价值知识的区别。在我们介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首先,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不但是一个逻辑领域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实践的问题,因此,在纯粹的简单的逻辑围是不能够从事实中推论出价值的;第二,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不但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第三,价值是源于事实的,但更高于事实。据此,我们分析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关系:价值判断是基于事实判断而产生的,并且是从事实判断之中而推导出来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仅仅只有事实判断是绝无没有任何可能能够产生或者推导出价值判断的;只有当事实判断能够与主体所相关的欲望、需要、目的的判断发生关系时,才有可能从事实判断之中推导或者说产生出价值判断:要求事实判断与主体所相关的需要、欲望、目的判断相符的是正确的价值判断;而需要事实判断与主体所相关的需要、欲望、目的判断的相悖的则是错误的价值判断。 [关键词]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关系分析;指导意义 “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最早由休谟提出,史称休谟问题,在我国也被称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都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存在于事实与价值之间的根深蒂固的二歧鸿沟,更是给诸如科学探索、伦理评价、行为选择以及决策活动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作为分析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二者关系的基础,我们首先应该分析事实与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在哲学上,事实与价值是作为一对畴而存在。关于事实与价值,马克思认为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的关系①。 在哲学领域,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始终是价值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人文学科的重要话题,但是我们在探讨这两者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搞清”事实”与”价值”的涵,才能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事实的哲学涵 在哲学角度谈论的”事实”的含义是具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的。首先,广义含义的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过程、关系、事物、属性的总称。根据其广义的定义,可以得出其意指的是包括在人之前或之外的具有现在性和客观性的自然界以及带有人类意志烙印的人工或人化自然等一切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而狭义的事实则是指作为认识与实践对象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这种定义显然也是把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学依据(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提示与建议:社会调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从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言论中,探究影响其价值判断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什么叫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理解:价值判断的独特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分析: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价值冲突和价值标准。 2、能力目标: 联系实际,分析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通过事例总结概括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从而正确地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实践基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这一目中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引入元代大学者许衡的故事。第一问让学生思考“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句话的含义。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每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受其特有价值观支配的,同样,饥渴难忍的许衡之所以不去摘梨的选择,也是在其价值观念的支配下作出的选择。 第二个探究活动,旨在告诉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合规律、合目的的统一,而不是哪一个人的凭空设想。我党建党八十多年来所走的每一步,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都是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都是自觉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我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制定出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最高的价值标准。 这一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要求老师告诉学生,在阶级社会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价值观就会不同。 第二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对所列的几种行为选择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讨论,如果看见一个人落水,你会选择如何去做。在这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人们对事物认识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评价就会不同。要求学生自觉分辨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哪一种是

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与新闻价值的实现

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与新闻价值的实现 摘要新闻价值是新闻的灵魂,是一个实现的过程。本文阐述了新闻价值的内涵解释,确定了新闻价值评价的五大标准,并就各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与新闻价值的实现进行探讨,分析其间联系,意在为新闻传播活动的现实开展提供借鉴与支持,保障新闻价值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新闻价值;评价标准;实现;分析 当今社会,新闻传播方式多样,电视广播趋于窄播化,频道、频率不断增加,刊物保值功能分工更加细致,媒体间覆盖较差相互传播,共同构成了信息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特征。新闻报道中,新闻从业者担当者传者角色,且将个人化色彩越来越多地注入其过程。新闻价值评价标准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而新闻价值的实现则是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因此,对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与新闻价值的实现进行探讨,分析各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下,新闻价值的阶段性实现十分必要,对于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优化与长足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新闻价值解释阐述 对新闻价值的内涵,有以下两种解释:第一,新闻作用下的社会效应。新闻价值大小由广大受众来作最后判定,而现实生活环境又影响受众,决定着其对某种新闻的特定关心。因此,归根结底,新闻价值属一种客观现象,不以某人意志为转移;第二,对事实是否能够成为新闻的客观衡量标准。新闻价值属新闻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直接作用于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上述两种解释具有互补性,第一种解释提醒新闻工作者应对信息接受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地位给予特别关注,其对新闻价值大小发挥着直接的决定作用。第二种解释规范了报道内容中的新闻文本,建议在进入传播模式前,就应当对一则报道新闻价值的大小进行判断。 2 新闻价值评价标准的确定 新闻价值评价包括初级评价和终极评价两方面,初级新闻价值评级指的是新闻传播者以新闻价值为依据,来预测和判定新闻事实。终极新闻价值评价指的是信息接收者以新闻价值为依据,判断和评估所接收的新闻。因此,就可对新闻价值评价标准作出如下定义:是新闻受众和新闻传播者对新闻文本与新闻事实的判断标准,其表现形式在主体(新闻受众和新闻传播传播者)与客体(新闻文本和新闻事实)活动中得到具体体现。统筹这四者间的彼此联系,可确定新闻价值、传播者与受众特征标准;新闻的价值为新闻价值评价的三大标准。同时,新闻价值评价的进行是于一定社会条件下完成的,受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影响,各组织也会进行具体行为准则的制定,来作用新闻价值评价,而这些具体准则就成为重要的新闻价值评价标准。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的编排形式方面要注意合理配置,达到优化组合的效果,以便更好的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量需求。此外,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者还要对节目实效性进行严格把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电视媒体的传播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电视节目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场转播所具有的实效性,观众也有极为强烈的了解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迫切感。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方面,采取采制直播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实现同步传输和播放,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满足广大观众希望同时收看的愿望。能否建立现场播报机制是衡量电视台反应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者要抛弃对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传统的制作观念,而是要不断致力于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同步报道。此外,新闻传播活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文案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Ⅳ)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第二框【课标要求】 1.课程目标: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2.内容目标: ①4.11中“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作用”。 ②4.12中“剖析生活实例,表明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判断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③ 4.13中“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等正确的价值观。” 2.课标教学建议: 举例说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名人所代表的一个或几个重要的价值标准,讨论价值标准的时代因素;讨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的不同方案,确定应遵循的价值准则;自述生活中的价值冲突,或价值判断的两难问题,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勤俭与享受,传统与时尚等,探讨解决冲突的策略和方法;以模范人物为例,从价值选择的意义上,评估个人能力的发挥与集体合作之间的联系。 【设计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要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本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带动教学内容的讲授。较多的学生活动设计使学生能够充分思维、积极合作、加强交流,学会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整节课的设计都贯穿着情感教育,促进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生活基础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知识的基础。 从能力看,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从情绪、情感角度看,高二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加之社会很多的价值诱因导致他们选择与判断的迷茫,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价值判断的含义,掌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在阶级社会种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阶级性。 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培养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奉献意识,热爱人民的情感,在价值冲突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重点难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