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四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四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会宁四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2.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

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B.血缘政治逐渐被取代

C.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

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4.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专制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

C.皇权受到政府制约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5.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C. 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 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6.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7.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问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千耦其耘B.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D.集约经营

8.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B. 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 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 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9.《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该农具()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10.《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D.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1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阻碍作用

③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2.明朝末年,李贽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人辛苦勤劳、甘愿承担风险,问“商贾亦何可

鄙之有”,他肯定商人的权利欲,并宣扬功利主义,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私心,而私心是符合道德的。这一思想出现的根源在于()

A.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

B.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C.传统道德观念受冲击

D.专制腐朽的王朝政治

13.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4.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15.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16.《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

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C.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17.“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②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③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④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8.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 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19.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

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

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20.《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上述转变主要是由于()

A.甲午中日战争B.五四运动C.全面抗日战争D.中华民国成立21.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

22.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性质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的成就2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24.“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25.19世纪初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并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应该是()

A.人文主义B.自由主义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26.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A. 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基础上直接建立的

B. 推动了第一国际的建立

C. 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D. 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7.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D.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28.从政治经济结构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

C.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29.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所具备的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像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这说明()

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西方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C.美国的民主政治的基石是保护党争的自由

D.政党政治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30.对美国、苏联、日本、中国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的解读,正确的有()

②“冷战”格局形成后苏联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在外交上依赖美国的保护

④中国国防开支的加大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有较大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含三小题,共40分)

31.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

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3.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一一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荪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一一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

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DCB 6-10 ACADC 11-15CBBDB 16-20 BABCC 21-25 DDDBC 26-30DCCAA

二.非选择题

31.(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6)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

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4)

32.(12分)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

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

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

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33.(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

责任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任答2点,3分)(2)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

院之间。(4分)

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4分)

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理由: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3)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

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选

择一个观点评述:观点2分,理由任答1点2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