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以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胜天湖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 2011级

学号 222011320280117

姓名周启琪

指导教师廖兴勇

成绩

2015年 4 月 6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引言 (2)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

1.1研究区概况 (3)

1.1.1 研究区范围 (3)

1.1.2自然环境条件 (3)

1.1.3 社会经济状况 (4)

1.1.4 土地利用现状 (4)

1.1.4.1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3)

1.1.4.2 实施规模结构 (3)

1.1.4.3 耕地质量现状 (3)

1.1.4.4 荒草地条件分析 (3)

1.2 研究方法分析 (4)

1.2.1 生态效益分析的一般方法 (4)

1.2.2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的分析方法 (5)

1.2.2.1 数据处理 (3)

1.2.2.2 研究方法 (3)

2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及程序 (6)

2.1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6)

2.1.1 土壤状况 (3)

2.1.2 景观格局 (3)

2.1.3 环境服务功能 (3)

2.2构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9)

3 数据研究及分析 (12)

3.1数据分析 (12)

3.2评价结果及原因分析 (19)

4结论 (18)

5讨论 (19)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

——以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胜天湖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周启琪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关于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评价较多,而对生态效益的评价较少,且已有的多是从农业生产条件在土地整理前后是否改善等角度出发,鲜有评价是从生态环境视角来进行的。基于此,本文从生态环境的视角选取评价因子,结合实际情况和特尔菲法,二级评价指标选取土壤状况、景观格局和环境服务功能等3 项,三级评价指标选取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土体厚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生物丰度指数等5 项,据此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并进行量化;最后,以北碚区金刀峡镇胜天湖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土地整理,其生态效益总体增加。金刀峡镇的土地整理项目成功地增加了耕地面积,在优化生态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上做的努力也值得肯定。表明此生态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合理的,现实中部分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评价也可用之。

关键词:土地整理;环境保护;评价系统;生态效益

Ecological benefit evalu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Case of Shengtianhu Villages in Jindaoxia Town of Beibei County

Zhou Qiqi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Evalu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s more on both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but less on the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mostly from whether if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ound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s improved ,rar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be evaluated.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chooses evaluation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combined the actual situation with the Delphi method, selecting soil conditions, landscape patterns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s a secondary evaluation, also index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soil thickness index, landscape richness, vegetation cover index and biological abundance index 5 as three-class evaluation to construct eco-efficiency evaluation system, and to quantify; Finally, the case of consolidation project in Jindaoxia town is introduced to validate the evaluation system .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nd consolidation, increased its overall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main purpose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is to increase soil thickness of the town and increas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 increase in the cultivated are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also in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work done on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good,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show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reasonable an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som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practice.

Key word:land consolid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valuation system;ecological benefits

引言

着眼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安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1]。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核算是根据一定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因子,对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计算的过程,它是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量化和评价,并监测土地利用的状态及优劣程度[2]。

目前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效益评价,虽然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去进行评价。如黄文研,胡渝清等运用层次分析法,以正负效益相结合,构建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3];侯鲁川等以半定量的方法对土地整理的三大效益进行评价[4]。极少数学者将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除了上述三方面外,又增加了景观效益这一评价标准,如张正锋等[5]。另外,一些学者借鉴土地整理较为成熟的国家所采用的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加上自身的有益探索,这些都使我国土地整理在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且评价方法更加成熟。如孙雁,付光辉等运用货币的形式定量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使土地整理的价值评估更加精确化[6];信桂新、杨庆媛等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进行专门评价[7];胡廷兰等以能值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生态效益评价体系等[8]。

这些研究深化了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方法,但是大多数都只注重整理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评价,而围绕生态效益所进行的专项评价目前还很少,并且已有的评价多是从农业生产条件是否改善等角度出发,很少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去评价,本论文运用归一化法,特尔菲法[9],以及景观生态学上的一些研究方法[10-11]如景观生态法等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引入景观格局景观丰富度作为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的评价标准之一,并以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胜天湖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以期为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评价及土地整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选取的原则除了应具备客观性、综合性、主导性、稳定性等一般性质外,本文的指标选择还应具备如下性质,一是能反映生态环境的优劣,特别是能衡量土地整理前后生态环境功能的变化;二是能适当反映土地整理后农业生态

系统受到的影响,且尽可能定量化;三是能规制土地整理活动,能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控制。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1.1研究区范围

北碚区属重庆市城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川东平行岭谷区的西部边缘褶皱区,东邻渝北区,南与沙坪坝区相邻,西靠壁山县,北与合川市接壤。

北碚区金刀峡镇胜天湖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位于北碚区东北部地带,位于华蓥山西南麓。距北碚城区46km,介于东经106°38′03"~106°40′14",北纬30°00′23"~ 30°02′19"之间。涉及胜天湖村楼房沟社、马槽屋基社、扇子坝社、上茶腊坝社、神仙洞社、苏家咀社晏家坝社,共1个行政村7个社。东与渝北接壤,西与天俯镇毗邻,南与柳荫镇相连,北接邻水。

项目区范围以上述村社的村社界为界,涉及开发整理面积327.52hm2。

1.1.2 自然环境概况

(1)地质地貌

北碚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川东南平行岭谷褶皱区,位于华蓥山脉南麓。由温塘峡背斜构成东山,沥鼻峡背斜和花果山背斜构成西山,包围全境。

项目区地处龙王洞背斜山以西,悦来场向斜山以东,属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势总体上东高西低,呈南北走向,地貌为丘陵。项目区海拔高度介于322.2m~494.4m,最低海拔位于项目区西南部胜天湖村苏家咀社苏家咀河滩,海拔322.2m;最高海拔位于项目区东北部胜天湖村扇子坝社和上茶腊坝社相交的火石梁子,海拔494.4m。项目区整体上分为三部分,其分界线是项目内中部的一条小河沟和一条主要公路。小河沟位于项目区胜天湖村神仙洞社尖山河沟——晏家坝社乌龟堡——学堂堡——上茶腊坝社大湾屋基——五通庙——上茶腊坝——晏家坝社杨家咀——苏家咀社苏家咀,由北向南流;西部的公路位于胜天湖村马槽屋基社大坡岚垭——马槽屋基——黄角堡——胜天湖村委会——胜天湖村楼房沟社黄远沟,最后。在北直达金刀峡镇。东边部分主要以旱地为主,且坡度较高,分布有较大面积的荒草地;在项目区中部以旱地和水田为主,是项目区人口主要居住区,在马槽屋基社与晏家坝社边界处分布有大片的有林地,其他地区零星分布有有林地。西侧是以旱地为主,分布有大量的林地、荒草地以及在马槽屋基社川主庙

东部分布有一大片牧草地。

项目区地质属沙溪庙组,由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灰黄色块状长石砂岩组成,由于构造节理和裂隙基本上是在砂岩中发育,因而主要含水是在砂岩层,相对而言泥岩是隔水层,但泥岩中风化裂隙较发育,为存蓄地下水提供了条件。

(2)气象

项目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冬暖、秋短夏长、初夏多雨,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多阴雨,无霜期长、风力小、云雾多的气候特点。年辐射总量81.84千卡/cm2,辐射量小,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45.1h;多年平均气温18℃,热量丰富,年无霜期平均为325天,≥10oC积温5752~5859℃;多年平均降水量1050mm,最少年(1961年)495.3 mm,95﹪的年份在1000 mm以上。总体上项目区雨热同季,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1.1.

2.3 水文

项目区地质属侏罗系沙溪庙组,由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灰黄色块状长石砂岩组成,由于构造节理和裂隙基本上是在砂岩中发育,因而主要含水是在砂岩层,相对而言泥岩是隔水层,据资料分析,项目区内地下水矿化度为0.1~0.3克/升,酸碱度pH为8.0,除硫化物含量偏高外,其它指标均为良好的农作物灌溉用水,能满足农田灌溉的要求。项目区内地下水平均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约1.53万m3,但开发投资大,成本高,除少数地方可开采供人畜饮水外,农田灌溉尚无开发价值。

1.1.

2.4 土壤

项目区土壤以灰棕紫色水稻土和灰棕紫泥土为主,属侏罗系沙溪庙组。由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灰黄色块状长石砂岩风化发育而成的紫色砂土。其母质风化度低,矿质养分丰富,理化性状良好,土体松泡,土壤厚度40cm左右, pH值介于6~8之间,土壤自然肥力高,总体质量较好适种性广,作物产量高而较稳。

1.1.

2.5 自然灾害

项目区内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洪灾。金刀峡镇境内的干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存在着春旱、夏旱、伏旱和秋旱,以伏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春旱多为2月下旬~4月底,使小春作物缺水,妨碍大春作物出苗、生长、移栽;夏旱多发生在4月下旬至6月底,有时延到7月初,若与伏旱连接,比其他季节干旱危害性更大,严重威胁水稻抽穗扬花和玉米、红苕等作物生长;伏旱多发生在7月上旬~8月中旬,据1960年~1985年资料统计,伏旱频率高达96%,特重旱年1次,重伏旱12次,伏旱持续

时间平均20~30天。金刀峡境内的洪灾一般为暴雨洪灾,多发生于7月~8月,因此常受洪灾危害。

1.1.3 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涉及1个行政村7个社,人口2374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人均耕地0.09hm2。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旅游业和外出务工。农业主产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有适量的小麦、油菜和豆类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萝卜、卷心白、黄瓜、菠菜等蔬菜以及花生等油料作物。旅游业主要是胜天湖旅游景点收入。

项目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传统农业,其次是旅游业和矿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及豆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等,经济林木主要以梨、柑桔为主。项目区农民在长期的垦殖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形成了比较精细的耕作传统,而且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较快,耕作技术水平较高。

项目区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着力于胜天湖旅游业,贯彻北碚区重庆后花园,生态城区建设,适居环境建设的理念。在保持基本农田指标基础上,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规模化农业产业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1.1.4 土地利用现状

农村居民点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复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把农村居民点复垦作为土地整理的载体来推进示范村建设已成为首要工作。探索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思路,结果分析后得出的指导意义,不仅有利于耕地动态平衡,更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平衡,也为今后相关思路提供借鉴。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以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类型对土地条件的要求逐个与土地资源类型的性质相互匹配并确认其适宜性的过程。农村居民点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即根据某一地区具体的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选出其影响较大的相关因子,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所需条件相比较,通过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作为是否开展整理(即整理的可行性)和怎样进行整理(即整理的模式)的依据。

本文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复垦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全国土地适宜性评价试点单位中广泛采用的因素限制法和相关因素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能同时兼顾其他因子对评价单元总体质量的影响,突出主要限制因子的作用,同时两种方法相互间起了交叉检验的作用。

1.1.4.1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根据北碚区国土资源管理分局和测量单位提供的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项目区总面积483.31hm2,其中农用地416.21hm2 ,建设用地42.69hm2 ,未利用地23.63hm2 。

表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单位:hm2 )

Tab.1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table of the project

土地权属单位胜天湖村

楼房沟社

胜天湖村

马槽屋基

胜天湖村

扇子坝社

胜天湖村

上茶腊坝

胜天湖村

神仙洞社

胜天湖村

苏家咀社

胜天湖村

晏家坝社

合计

百分

比%

土地总面积84.98 63.61 68.98 105.65 20.38 52.58 86.35 482.53 100

农用地

合计74.67 55.62 54.98 95.72 16.36 43.05 75.81 416.21 86.25 耕地

小计41.11 19.7 31.53 57.26 7.9 23.93 33.46 214.89 44.53 望天田11.95 5.7 13.85 14.79 2.28 8.63 16 73.2 15.17 旱地29.16 14 17.68 42.47 5.62 15.3 17.46 141.69 29.36 园地

小计 4.15 10.24 0.9 7.49 2.67 5.02 16.36 46.83 9.71 果园 4.15 10.24 0.9 7.49 2.67 5.02 16.36 46.83 9.71 林地

小计10.97 7.89 9.68 5 2.09 4.6 11.86 52.09 10.8 有林地10.97 7.89 9.68 5 2.09 4.6 11.86 52.09 10.8 草地

小计0 7.28 0 0 0 0 0.03 7.31 1.51 人工牧0 7.28 0 0 0 0 0.03 7.31 1.51

其他农

用地

小计18.44 10.51 12.87 25.97 3.7 9.5 14.1 95.09 19.7 坑塘水

0.33 0.47 0.19 0.27 0.12 0.6 0.35 2.33 0.48

农村道0.84 0.5 0.8 1.25 0.19 0.59 0.84 5.01 1.04 沟渠 1.72 1.78 1.1 3.52 0.48 0.47 0.72 9.79 2.03 机耕道 1.44 0.64 0.34 0 0.26 0 0.15 2.83 0.59 晒谷场0.15 0.1 0 0.26 0.12 0.01 0.23 0.87 0.18 田土坎13.96 7.02 10.44 20.67 2.53 7.83 11.81 74.26 15.38

建设用地

合计 5.02 7.12 6.13 7.84 3.96 4.74 7.88 42.69 8.85

居民点

及独立

工矿用

小计 4.64 6.48 6.13 7.84 3.71 4.42 6.82 40.04 8.3 特殊用

0.03 0 0 0 0 0 0 0.03 0.01

农村居

民点

4.61 6.48

5.77 7.84 3.71 4.42

6.82 39.65 8.22

工矿用

0 0 0.36 0 0 0 0 0.36 0.07

交通用

小计0.38 0.64 0 0 0.25 0.32 1.06 2.65 0.55 公路用

0.38 0.64 0 0 0.25 0.32 1.06 2.65 0.55

未利用地

合计 5.29 0.87 7.87 2.09 0.06 4.79 2.66 23.63 4.9

未利用

土地

河流水

0 0 1.33 0 0.06 1.01 2.55 4.95 1.03

荒草地 5.29 0.87 6.54 1.82 0 3.78 0.11 18.41 3.81 裸岩地0 0 0 0.27 0 0 0 0.27 0.06 注:此项目总面积已扣除大于25坡度面积,其中大于25坡度面积为0.78公顷。

1.1.4.2 实施规模结构

项目区拟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总面积为327.52hm2,其中土地整理309.11hm2,开发18.41hm2。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规模结构见表2。

表2 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规模表(单位:hm2 )

Tab.2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implementation scale table of the project

土地权属单位

农用地未利用地

合计合计

耕地其他农用地

未利用土

地小计

望天

旱地小计

坑塘水

农村

道路

机耕

田土

荒草地

胜天湖村楼房沟社59.4 41.11 11.95 29.16 18.29 0.33 0.84 1.72 1.44 13.96 5.29 5.29 64.69

胜天湖村马槽屋基

社30.11 19.7 5.7 14 10.41 0.47 0.5 1.78 0.64 7.02 0.87 0.87 30.98

胜天湖村扇子坝社44.4 31.53 13.85 17.68 12.87 0.19 0.8 1.1 0.34 10.44 6.54 6.54 50.94

胜天湖村上茶腊坝

社82.97 57.26 14.79 42.47 25.71 0.27 1.25 3.52 0 20.67 1.82 1.82 84.79

胜天湖村神仙洞社11.48 7.9 2.28 5.62 3.58 0.12 0.19 0.48 0.26 2.53 0 0 11.48 胜天湖村苏家咀社33.42 23.93 8.63 15.3 9.49 0.6 0.59 0.47 0 7.83 3.78 3.78 37.2 胜天湖村晏家坝社47.33 33.46 16 17.46 13.87 0.35 0.84 0.72 0.15 11.81 0.11 0.11 47.44

合计309.1

1 214.8973.

2 141.6

9

94.22 2.33 5.01 9.79 2.83 74.26 18.4

1

18.41 327.5

2

百分比% 94.38 65.61 22.35 43.26 28.77 0.71 1.53 2.99 0.86 22.67 5.62 5.62 100

1.1.4.3 耕地质量现状

项目区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主。旱地和水田分布比较集中,水田分布在沟槽中,旱地坡度主要在6°~25°之间,其中6°~15°面积为74.49hm2,15°~25°的面积为

67.20hm2,项目区旱地分坡度级统计见表3;在项目区内居民点和其它地类呈零星分布。

表3 项目区分坡度统计表(单位:hm2 )

Tab.3 Statistics of the slope in the project

坡度范

围土地权属单位

农用地未利用地

合计

耕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土地

小计望天田旱地小计田坎土坎小计荒草

2°~6°

胜天湖村楼房沟社 4.54 4.54 0 0.77 0.77 0 0 0 5.31 胜天湖村马槽屋基社 1.28 1.28 0 0.22 0.22 0 0 0 1.5 胜天湖村扇子坝社 5.69 5.69 0 0.97 0.97 0 0 0 6.66 胜天湖村上茶腊坝社 2.31 2.31 0 0.39 0.39 0 0 0 2.7

胜天湖村神仙洞社 2.24 2.24 0 0.38 0.38 0 0 0 2.62 胜天湖村苏家咀社 4.9 4.9 0 0.83 0.83 0 0 0 5.73 胜天湖村晏家坝社 1.89 1.89 0 0.32 0.32 0 0 0 2.21 6°~15°

胜天湖村楼房沟社 26.66 7.41 19.25 9.22 2.66 6.56 1.36 1.36 37.24 胜天湖村马槽屋基社 11.01 4.42 6.59 3.83 1.59 2.24 0.3 0.3 15.14 胜天湖村扇子坝社

17.13 8.16 8.97 5.98 2.92 3.06 1.66 1.66 24.77 胜天湖村上茶腊坝社 32.75 12.47 20.28 11.39 4.48 6.91 1.51 1.51 45.65 胜天湖村神仙洞社 1.91 0.03 1.88 0.65 0.01 0.64 0 0 2.56 胜天湖村苏家咀社 11.64 3.73 7.91 4.03 1.34 2.69 0.13 0.13 15.8 胜天湖村晏家坝社 23.74 14.13 9.61 8.34 5.07 3.27 0.11 0.11 32.19 15°~25° 胜天湖村楼房沟社 9.91 0 9.91 3.97 0 3.97 3.93 3.93 17.81 胜天湖村马槽屋基社 7.41 0 7.41 2.97 0 2.97 0.57 0.57 10.95 胜天湖村扇子坝社

8.71 0 8.71 3.49 0 3.49 4.88 4.88 17.08 胜天湖村上茶腊坝社

22.17 0 22.17 8.89 0 8.89 0.31 0.31 31.37 胜天湖村神仙洞社 3.75 0 3.75 1.5 0 1.5 0 0 5.25 胜天湖村苏家咀社 7.4 0 7.4 2.97 0 2.97 3.65 3.65 14.02 胜天湖村晏家坝社 7.85 0 7.85 3.15 0 3.15 0 0 11 合计 214.89 73.2 141.69 74.26 21.95 52.31 18.41 18.41 307.56

百分比%

69.86

23.8

46.06

24.15

7.14

17.01

5.99

5.99

100

1.1.4.4 荒草地条件分析

项目区荒草地面积较少,大都处于6°~25°,分布在项目区的胜天湖村楼房沟社、胜天湖村马槽屋基社、胜天湖村扇子坝社、胜天湖村上茶腊坝社、胜天湖村苏家咀社和胜天湖村晏家坝社,总面积为18.41hm 2,土层平均厚度在20cm 左右,部分荒草地土层较薄,以及有岩石裸露,需要对其进行一定量的爆破改土。总的来说,项目区可垦荒草地土质条件较好,基本具备了开发为旱地的条件。开发后的荒草地结合布设的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可以较好地进行农业生产。荒草地地块的现状条件见下表4。

表4 项目区荒草地现状条件分析

Tab.4 Analysis of grassland in current condition in the project

编号 面积(hm 2) 坡度(°)

适宜条件

区位条件

开发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胜天湖村楼房沟社 5.29 15°~25°

沙壤土、不需土壤改良,适宜开发 道路状况不理想,开发后可达耕作要求 不影响生态环

境、开发潜力大 胜天湖村马槽屋基社

0.87

15°~25°

沙壤土、不需土壤改良,适宜开发 道路状况不理想,开发后可达耕作要求 不影响生态环

境、开发潜力大

编号 面积(hm 2) 坡度(°)

适宜条件 区位条件

开发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胜天湖村扇子坝社 6.54 6°~25° 沙壤土、不需土壤改良,适宜开发 道路状况不理想,开发后可达耕作要求 不影响生态环

境、开发潜力大 胜天湖村上茶腊坝社 1.82 15°~25°

沙壤土、不需土壤改良,适宜开发 道路状况不理想,开发后可达耕作要求 不影响生态环境、开发潜力大 胜天湖村苏家咀社 3.78 15°~25°

沙壤土、不需土壤改良,适宜开发 道路状况不理想,开发后可达耕作要求 不影响生态环

境、开发潜力大 胜天湖村晏家坝社

0.11

15°~25°

沙壤土、不需土壤改良,适宜开发 道路状况不理想,开发后可达耕作要求 不影响生态环

境、开发潜力大

1.1.4.5 土地利用效果

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和实施规模结构表,项目区土地垦殖率为44.46%,项目区土地利用率为95.10%。项目区水稻产量7000kg/hm 2,玉米产量6000kg/hm 2,小麦产量3200 kg/hm 2,油菜产量3100kg/hm 2。

表5 项目特性表

Tab.5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编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编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一 工程位置 16 新建农涵 个 13 1 涉及行政村 个 1 17 新建农桥 座 4 二 土地开发整理面积 hm 2 327.52 18 规划沉沙凼 个 5 1 土地整理面积 hm 2 309.11 19 维修山坪塘 口 2 整理新耕地面积 hm 2 40.40 20 规划田间道(2条) km 0.654 整理新增耕地率 % 13.07 21 维修田间道(3条)

km 0.937 2 土地开发面积 hm 2 18.41 22 规划错车道 个 3 开发新耕地面积 hm 2 15.92 23 规划生产路(3条) km 0.391 开发新增耕地率 % 86.47 24 维修生产路(59条)

km 26.316 3 总新增耕地面积 hm 2 56.32 25 规划标志牌 个 1 4 总新增耕地率 % 17.20 七 项目预算 万元 530.97 三 地貌类型 丘陵 1 工程施工费 万元 463.37 四 抗旱天数 天 30 土地平整 万元 146.71 1 灌溉模式 续灌 农田水利 万元 159.81 2 排洪标准 10年一遇 田间道路 万元 156.73 五 土地权属 集体 其它工程 万元 0.12 六

工程数量

2

设备费

万元

1 人工挖降坡土方万m3 1.2657 3 其它费用万元57.19

2 土埂修筑万m30.7366 前期工作费万元26.13

3 干砌条石万m30.5313 工程监理费万元 6.95

4 人工挖沟槽土方万m30.0966 竣工验收费万元13.90

5 爆破改土万m3 1.900 业主管理费万元10.21

6 新建排水沟km 2.511 4 不可预见费万元10.41

7 规划100m3蓄水池口 4 八项目建设工期月 6

8 规划200m3蓄水池口 2 九项目亩均投资元/亩1081

9 规划排水沟(14条)km 2.511 十新增耕地亩均投资元/亩6285

10 规划田间道边沟(1条)km 1.391

11 维修排水沟(12条)km 2.723 十一项目效益

12 维修灌溉渠(6条)km 1.650 1 新增耕地面积hm256.32

13 规划引水渠(1条)km 0.222 2 年增加净效益万元66.82

14 规划引水管(1条)km 0.179 3 预算总投资万元530.97

15 规划拦山堰(2条)km 0.299 4 静态投资回收期年8

表6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Tab.6 Changes of land use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hm2)

土地利用类型整理前面积整理后面积增减耕地214.89 271.21 +56.32

林地52.09 52.09 0.00

草地7.31 7.31 0.00 其他农用地95.09 94.22 -0.87

建设用地42.69 42.69 0.00

水域 2.33 2.33 0.00

交通运输用地 2.65 2.65 0.00 未利用地23.63 5.22 -18.41

1.2 研究方法分析

1.2.1 生态效益分析的一般方法

由于较难用货币直接表示生态效益,所以一般采取定性描述以及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12]。谭术魁教授、彭艳丽,贾文涛,柳晓雷、张慧、陈薇,陈琪瑶、金晓斌等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特尔非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指标分值,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或其中一方面效益进行评价[13]。吕祥、周宝同、刘小波、涂建军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以物元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经典域、节域、待判物元的确定以及关联度的计算构建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模型[14]。李岩、欧名豪、赵庚星构建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对土地整理造成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研究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15]。李鑫锋亦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他从土地整理对土壤、水资源及水环境、植被、大气、敏感生态系统及景观等五个层次的影响建立了指标体系,并选取确定各指标权重和分值的方法,然后利用其建立的指标体系对三个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比较[16]。

在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中,除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外,许多学者运用了一些其他方法进行了探索。胡廷兰、杨志峰提出了以自然环境系统的无偿能值投入变化量为表征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方法,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评价公式[17]。许璐璐在其硕士论文中应用胡廷兰和杨志峰的观点,结合实际情况,计算土地整理前后各生态因子的太阳能值含量,从而得出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的能值量,并运用能值货币比率将其转化为货币值,其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内容有产品生产、固碳制氧、土壤保持、表土生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涵养水源六个方面[18]。闫岩、雷国平、谢英楠从生态条件、生态平衡性、环境质量、环境治理能力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AHP法、熵权法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及其协调度进行了评价[19]。吴翔华、唐德善、付光辉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探讨了测算区域土地整理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的方法,并通过敏感性指数分析了ESV对各地类转移面积变化的依赖程度[20]。崔嘉昕、刘峻岭、李申、孟伟庆后从景观生态、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等3个层次讨论了在土地整理中以农业生态系统构建为总目标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途径,最后提出了我国今后进行生态化土地整理的建议[21]。杨雪婷、张林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中,并结合四川省雅安市的3个土地整理工程实际,测算土地整

理后项目区生态效益,评价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2]。

1.2.2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的分析方法

1.2.2.1 数据处理

在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为消除其影响,在构建综合指数时,将各指标进行转换,即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是归一化处理。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指数是根据其所包含的各指标归一化处理后的值乘以各自权重后进行加总得到,本文采取加权求和公式,计算公式如下:

三级指标的计算方法:

JQQh3 = B ×( w1×a1 + w2×a2 + w3×a3+ w4×a4 +,?,)/A (1)

式中 B 为归一化系数,B =100/ B最大值;w1 , w2 ,w3 , w4 ,…,为各指标所占的权重,其和为1;a1 , a2 ,a3 , a4 ,…,为每种类型的土地面积;A为区域总面积。

二级指标、一级目标层的计算方法:

JQQh1,2 = w1×I1 + w2×I2 + w3×I3 +,?, (2)

式中w1 ,w2 ,w3 ,…为三级指标或二级指标各自所占的权重,其和为1;I1 ,I2 ,I3 ,…为三级指标或二级指标的指数值。

1.2.2.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权重的确定,采用了特尔菲法(Delphmethod),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主要包括土地整理的土壤状况、景观格局和土地整理后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等,并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删除最不重要的因素,确定有价值的评价因子,提出结论性意见。结果显示,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二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依次为土壤状况,环境服务功能状况,景观格局状况;三级评价指标中,选取了以下五项指标:土体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景观丰富度,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

用特尔菲法排列出各因子的重要程度后,得出最终各因子所占的权重。

2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及程序

2.1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都具有一定的功效,这种价值被称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23],然而,真正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推向前沿,引起人们重视的是Costanza(1997)在《自然》杂志发表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

值估算”[24],根据该研究,全球17类主要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气体调节、土壤有机物积累等功能。其中,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主要为生产功能等,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结合特尔菲法(Delphi method ),本文将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一级指标确定为土壤状况、景观格局和土地整理后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二级评价指标为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土体厚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生物丰度指数[25-26](图1)。

图1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Fig.1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benefi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2.1.1土壤状况

土地整理活动必然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产生重大影响,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27],土壤状况包括多种情况[28],根据特尔菲法,土壤当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体厚度是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选择这两个因素来反应土地整理前后土壤发生的变化。

(1)有机质含量指数。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决定土壤肥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9], 这里选择有机质含量指数来反映评价区域内有机质含量多少的程度,根据特尔菲法,耕地的重要性最大,其所占的比重也最大,其次是林地,再其次是草地;其具体比重大小通过查阅资料确定为耕地为0.55,林地为0.25,草地为0.15,未利用地为0.05,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Index of soil organic content,简称Isoc)其具体计算方法为:

Isoc = Borg ×(0.55 ×耕地面积+0.25 ×林地面积+ 0.15 ×草地面积+0.05 ×未利用地面积)/区域总面积 (3)

式中Borg 为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该系数是对数据标准化计算的一种方法,是对数据的无量纲化,能把反应生态环境质量的各数据统一到一个层面上,便

景观格局

土壤状况

环境服务功能

有机 质含 量指数

土地 厚度 指数

景观 丰富 度指数

植被 覆盖 指数

生物 丰度 指数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

指标

于比较,又叫最大值法;Borg = 100/B最大值 ,下同。

(2)土体厚度指数。土体厚度指数(Index of soilthickness,简称 Ist ),其计算方法为:

Ist = Bth i ×(0.45 ×Ⅰ级面积+0.30 ×Ⅱ级面积+0.25 ×Ⅲ级面积)/区域总面积(4)

式中 Bth i 为土体厚度的归一化系数,土体厚度指数分权重,Ⅰ级为0.45,Ⅱ级为0.30,Ⅲ级为0.25。

然后,确定因子权重,即确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体厚度对土壤状况的影响程度的高低,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专家咨询,得出土体厚度对土壤状况的影响程度更大,则评价因子的权重经计算分别为有机质含量指数为0.45,土体厚度指数为0.55,则土壤状况指数的计算方法为:

TRZK= 0.45 ×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0.55 ×土体厚度指数(5)

2.1.2 景观格局

景观空间格局指不同的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配置,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结合特尔菲法,这里选取景观丰富度指数来表示景观格局状况。

调查出研究地的景观类型有哪些,根据实际情况,各景观对该地的景观丰富度贡献大小一样,所以各指标权重也是一样的,假如该地共有n种景观类型,本文把各自的权重确定为1/n,则归一化后景观丰富度指数( Index of landscapeabundance,简称Ila)的计算方法为:

Ila = Bric ×(1/n ×水田面积+,?,+1/n ×荒草地面积)/区域面积(6)则景观格局状况指数为:

JGGJ = 1.00 ×景观丰富度指数(7)

2.1.3 环境服务功能

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服务功能也不一样,土地整理后的环境生态服务功能,主要通过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来反应;为了便于比较,植被覆盖程度用植被覆盖指数来表示,生物多样性程度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来表示;其中,植被覆盖指数越高,生物多样性指数越高,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就越大。

(1)植被覆盖指数。用归一化法来计算植被覆盖指数,根据各类植被对大气的贡献,林地最高,其次是耕地,再其次是草地,具体权重分别为林地0.45,耕地0.20,草地0.20,未利用地0.15,则植被覆盖指数(Index of vegetation cover,简称Ivc )

的计算方法为:

Ivc = Bveg ×(0.20 ×耕地面积+0.45 ×林地面积+ 0.20 ×草地面积+0.15 ×未利用地面积)/区域面积(8)

(2)生物丰度指数。用归一化法来确定生物丰度指数。根据特尔菲法,林地对生物丰度贡献最大,其次是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计算确定各类型用地的分数权重分别为林地0.38,水域0.20、草地0.18、耕地0.11、建设用地0.08,未利用地0.05,则生物丰度指数(Index ofbio-abundance,简称Iba )的计算方法为:

Iba = Bbio ×(0.11 ×耕地面积+0.38 ×林地面积+ 0.18 ×草地面积+0.08 ×建设用地面积+ 0.20 ×水域面积+ 0.05 ×未利用地面积)/区域面积(9)接下来,确定这两个因子的权重,根据实际情况,得出这两个评价因子的权重为植被覆盖指数为0.65,生物丰度指数权重为0.35,则环境服务功能指数为:HJFU=0.65 ×植被覆盖指数+0.35 ×生物丰度指数(10)

2.2 构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也即确定各因子对总目标的贡献程度,不同的评价因子对生态效益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确定本权重时,采用的是特尔菲法,权威认为土壤状况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影响最大,其次是环境服务功能状况,最后是景观格局状况,结合当地有经验的村干部及村民的经验,得出各评价因子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的影响程度,即权重分别为土壤状况0.40,环境服务功能状况0.35,景观格局状况0.25,以及三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7。则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指数(Index of ecological benefit,简称 Ieb)的计算方法为:

Ieb = 0.40 ×土壤状况+ 0.25 ×景观格局状况+ 0.35 ×环境服务功能状况(11)结合共公式(5)、公式(7)、公式(10),可得出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效益指数,由此可比较出整理前后的生态效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30]。

表7 各评价因子权重表

Tab.7 Weightness of each evaluation factor

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权重

有机质含量指数0.45 土壤状况0.4

土体厚度指数0.55 景观格局0.25 景观丰富度指数 1.00

植被覆盖指数0.65

环境服务功能状况0.35

生物多样性指数0.35

3 数据研究及分析

3.1 数据分析

根据公式(3)(4)结合表6,表7,得出土地整理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分别为55.23,63.91;土体厚度指数分别为28.60,36.19;则土壤状况指数分别为40.58,48.66。

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将项目区的景观类型分为七种,项目区景观类型在土地整理前后变化情况如表8。根据公式(6),结合表8,得出土地整理前后的景观丰富度指数分别为38.76;47.06。

根据公式(8),公式(9),结合表6,表7,得出土地整理前后的植被覆盖指数分别为49.33,55.21,生物丰度指数分别为40.15,44.41,则环境服务功能状况指数分别为46.12,51.43。

由以上数据,根据公式(11),结合表6,得出土地整理前后生态效益指数分别为42.06,49.23。土地整理前后以上各评价因子的指数见表9。

表8 各景观类型整理前后状况

Tab.8 Condition of each landscape in the project (hm2)

斑块面积

景观类型

整理前整理后增加或减少面积水田73.2 85.40 +12.20

旱地141.69 185.81+44.12

园地46.83 46.83 0.00

林地52.09 52.09 0.00

荒草地18.41 34.33 +15.92

河流水域 4.95 4.95 0.00

表9 整理前后各评价因子及评价目标指数

Tab.9 Each evaluation factor and evaluation target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he land arrangement

各指数土壤状况景观丰度环境服务功能生态效益整理前40.58 38.76 46.12 42.06

整理后48.66 47.06 51.43 49.23

增减+8.08 +8.30 +5.31 +7.17

3.2 评价结果及原因分析

(1)金刀峡镇胜天湖村土地整理前后土壤状况指数由40.58 上升到48.66;景观丰富度指数从38.76上升到47.06;环境服务功能状况指数从46.12上升到51.43;生态效益指数从42.06上升到49.23;整理后,三个指数都呈现上升。

(2)土地整理后土壤状况指数增加了8.08。由于金刀峡镇胜天湖村本身地理位置较好,处在位于华蓥山脉南麓,地貌属丘陵地区,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数并不小,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如顺坡耕作),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老化现象严重,部分坡耕地已经退化成或正在演变成坡瘠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时由于不断推高填低,松动土壤,因此土壤活性增强,有机质含量增加;另外,土层厚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新增占地改造为耕地过程中,要求用施工机械将拆迁区地表以下的硬土层深挖、捣碎,用作耕作层,不足部分取客土回填;二是在实施土地平整时,对荒草地和坡改梯区域内的部分旱地实行爆破改土,需要爆破的总面积为4.75hm2。爆破平均深按0.4m计算,每公顷松动爆破方量约4000m3,使田块土层厚度达到60cm的要求,项目区总计松动方量约19000m3。这两个措施使土层厚度比整理前有所增加。新增加的耕地与原有耕地集中连片,灌排方便,易于耕作。

(3)景观格局状况指数即景观的丰富度指数上升了8.30。从计算公式上分析,由表8可知,项目实施前后景观类型变化的有水田、旱地、荒草地,而在计算景观丰富度指数时所有的景观类型所占权重都是一样的,所以任一数据的较大变动也会引起结果的改变,而水田、旱地、荒草地面积均增加10hm2以上,因此景观格局状况指数有较为明显的上升;从工程实施上分析,纵向上景观类型的数量虽然没有增加,但是横向上占据大部分的单一景观类型扩张了,因此景观格局状况有所改善,指数上升。土地整理过程本身会改变甚至破坏原有的景观格局,因此,建议当地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多考

虑有深远意义的生态效益,不仅要保留生境丰富的原有景观格局,使这些生境继续发挥生态效益,同时还要合理创造新的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景观。

(4)环境服务功能状况指数上升了5.31;土地整理后,该区域的植被覆盖指数和生物丰度指数分别上升了5.88和4.26。该涨幅相对于之前的土壤状况指数和景观丰富度指数涨幅来说稍小,原因一是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减少面积的主要是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而在这两种类型的土地中,植被覆盖率和生物丰富度本身是比较低的,而增加面积的主要是水田和旱地,相较之下水田和旱地的植被覆盖率和生物丰度要高于前者,因此两个指标均升高;二是项目区处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附近,原本植被覆盖率和生物丰富度较高,所以涨幅稍小。因此,建议金刀峡镇在今后的土地整理实践中,继续保留有重要生境的区域,包括一些古树、大树等;大力植树造林,建立农田树林网,即可以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又增加了景观多样性,增加了动物的生存空间。

(5)从总体上来讲,北碚区金刀峡镇胜天湖村的土地整理工程在开发宜农荒地,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做了较大的贡献。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做出了相应努力,当然这与该地优良的自然环境条件分不开。在以后的土地整理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保护生态价值大的土地类型,适当地绿化、造林,建立起新的景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1)目前工作中的土地整理工程将重心更多地放在短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而生态效益对土地整理工作同样重要。开展关于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工作一来能够约束和规范土地开发的行为和方式,推进土地整理工作从只重视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的方向努力,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农业生产条件是否得到改善是目前已有的土地整理项目在生态效益评价方面最多的切入点,而生态环境角度很少涉及。基于此,本文从生态环境的视角选取评价指标,用特尔菲法排序出土体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这两个评价因素,还考虑了整体景观格局的改变状况即景观丰富度以及项目实施前后的植被覆盖和生物丰度状况,最终确定了五项三级指标,它们分别是: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土体厚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以期在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中,政府及规划者等能充分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报告

********************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效益分析报 *****土地整理中心 **年**月*日告 目录 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1.1自然条件 1.2社会经济条件 2、土地开发整理效益分析的方法 3、经济效益分析 4、社会效益分析 4.1项目区有效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4.2项目区农产品生产总量及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变化情况4.3项目区排水灌溉和居住等条件改善情况 4.4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产权关系调整情况 5、生态效益分析 6、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与结论 7、附表: 附表1:《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增产效益分析表》。 附表2:《新增耕地净效益分析表》 附表3:《原有耕地开发整理后新增效益分析表》。

附表4:《项目区开发整理后农产品年产值分析计算表》附表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附表6:《土地开发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农产品年生产总量和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变化情况表》。 1、土地开发整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1.1自然条件 **************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区位于*********镇西南部,***河与***河之间的狭长地带,东经********,北纬*************。 项目区属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地面平均高程**米(黄海平面标高),西部地面高程**米,略高于东部;项目区属**河流域,**河源于***县,***境内控制面积***平方公里,多年径流均值为***亿立方米,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蕴藏量较大,地下水水质良好,分布于项目区的冲积层内,富水性强。 项目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宜于农业生产发展。本区无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生产植被主要为水稻和旱地作物,一般利用方式为双季稻,配以种植小麦、豆类、绿肥等。本区过去易受洪灾影响,经过治理,现已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项目区总占地***公顷。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水冲沙压区内土壤表层质地为砂土,土壤表层养分低,有机质平均含量**%,沙性重,保肥能力差,通透性好,保蓄性差。耕地土壤主要为潴育型水稻土,质地为轻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克/公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施肥有效性好。 1.2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涉及**********村*****,区位条件优越,**铁路和***高速公路从境边穿过,沿**河堤、**河堤可与***国道***国道相通,对外交通十分方便。本区用电由陶冲变电所提供,电力供应有保障,电力设施部局合理。邮电通讯已实现程控化。项目区内总人口*****人,总户数***户,人均耕地***公顷,项

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总结报告

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双坪村土地整理项目 施 工 总 结 报 告 编制单位:重庆昌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5年11月1日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区位于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北部,涉及三教镇的双坪村狮子山社、石碾沟社、瓦店子社、雷打石社、王家桥社、张家坡社和高牌社。项目区东西长约3.2km,南北宽约 3.6km,地理坐标在东经105°50′25″~105°52′20″,北纬29°29′53″~29°31′51″之间。项目区东以永铜公路为界,西以坪村石碾沟社的溪沟为界,北以双坪村与永坡村交界处的苗圃为界,南以双坪村与利民村的村界为界。项目区范围线主要是以权属界和地类界为界线。 本项目于2009年由重庆市永川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申报,同年向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交了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于2010年批复为市级土地整理项目,批准该项目建设规模为433.61hm2,新增耕地为37.83hm2,总投资1223.82万元。该项目由重庆市永川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重庆瑞升资产土地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该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入库备案后于2012年2月进行公开招投标,由重庆昌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并由重庆渝兴监理工程有限公司进行监理。 由于“西三环”(永川-铜梁)高速公路在该项目入库备案后规划南-北方向贯穿整个项目区,在项目区内征地面积为15.65hm2,造成项目建设规模减少,部分原规划的道路、沟渠等工程因西三环建设需要调整线路或取消修建。 由于项目区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耕地进行了流转,采用集中经营方式,导致原设计的土地平整工程实施方式不适宜现在的经营方式,需对土地平整工程位置及设计方式进行调整。 经重庆市永川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向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请示,并征得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意见后,同意对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变更,因此重庆市永川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重庆瑞升土地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对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双坪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变更。 本项目原规划设计总投资为1223.82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为1069.46万元,占总投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1 数量潜力测算 按照前述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的测算方法,统计并分析全区历年已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计算得到项耕系数、可整理建设规模、待整理建设规模和农用地整理出地率,再进行测算,得到全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农用地整理的出地率一般为3.00%-5.00%,而统计出的已实施项目的出地率偏高,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提高农用地整理的可行性,确定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出地率为3.00%,丘陵山区出地率为5.00%。 测算公式如下: i i i i P M N δ=-*() (公式1) 其中:i M =i S /i β; (公式2) i i i S W *α=; (公式3) i i i L /N β=; (公式 4) 式中:i P ---i 镇的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 i M ---i 镇可整理建设规模; i N ---i 镇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 i S ---i 镇可整理耕地面积; i W ---i 镇基期年耕地面积; i L ---i 镇已实施项目区内的耕地面积; i α---i 镇耕地连片系数; i β---i 镇项耕系数; i δ---i 镇出地率; 2 质量潜力测算

质量潜力以产能提高潜力来表达,主要方法是根据各测算单位的产能提高状况确定。以镇(街道)区域为基本测算单位,以全区内待整理耕地的综合产能代表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假定全区整理前耕地为该县因素指标区二级区的农用地平均等别,整理后耕地达到该乡镇所在的二级区的农用地分等最高等别,原有耕地部分质量提高潜力为全区内待整理耕地质量由平均等别升到最高等别所增加的产量;新增耕地部分的质量潜力为全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乘以农用地平均等所对应的标准量单产。 质量潜力测算公式如下: ()()15i i i i Q M N P K γ=-*+** (公式5) 式中:i Q 是i 县通过耕地整理产生的质量潜力,单位为公斤; i M ---i 县可整理建设规模,单位为公顷; i N ---i 县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单位为公顷; γ---i 县耕地提高的等别指数,为该县所在因素指标区的 二级区的农用地等指数最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i P ---i 县新增耕地面积,单位为公顷; K---i 县农用地最低分等指数;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广东云浮市为例 摘要: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广东云浮市的实际,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重点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提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关键词: 广东省云浮市;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土地整理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但对土地整理进行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还较为缺乏,而且当前土地整理的主要动力集中在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和提高产出率上,因此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主要集中在新增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人均收入提高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1-3],相对缺乏更深层次的效益评价。而效益分析评价在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是否能够投资该项目以及项目选优等。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评价的研究,对促进土地整理成熟理论体系的形成,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就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并结合广东云浮市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例分析,为广东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定量依据。 1.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涵 1.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及法律等手段,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新安排土地资源,以达到人地协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的活动[4]。土地整理根据整理区域的不同,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理主要以农地整理为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本研究所指的土地整理,主要针对农地整理而言。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生命力所在。 社会效益评价是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和运营对社会带来的效益及产生的影响,是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整理区社会生活、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识别、统计、综合、分析和论证,以评价项目的所产生社会效益是否可行。社会因素是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因子,因此,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目的所在。 生态效益评价对于山区主要调查分析植被覆盖率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对于平原地区则主要是计算农田防护林网密度、农田污染恢复程度、防洪除涝改善程度等;调查分析土地整理对周围环境的综合影响[5]。自然因素、生态因素是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因此,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基础与前提。土地整理应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做到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和谐,经济上有效[3]。 1.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及原则 1.2.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景观等方面引起的效应,研究土地整理效益的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对规范和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定量打分预测,为项目实施提供可行性论证,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量化依据;②通过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者提供土地整理项目判断对比的标准,为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继续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③通过对具体项目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定,为其他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④通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助于土地整理项目继续深化落实整理措施,切实提高综合效益,有力地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2.2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原则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摘要:土地整理是一个涉及面广、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忽 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才能真正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使土地整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对此,本文将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业内人士提 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影响 我们国家的人均耕地面积都比较少,为了使耕地总量的动态能够平衡,对土 地进行可持续的运用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土地整理。在施行土地整理这个项目的 过程中要对自然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要与我们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相符合。 那么在实施项目的进程中怎样才能使生态、社会、经济的效益协调发展就成了人 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 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或 国家,对土地的需求及利用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使得土地整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由于土地整理工作起步较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 际情况,1998 年原国家土地局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 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 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 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郑拥军认为,科学的土地整理概念应该是,在一定的 区域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 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混乱现象进行调整、改造、理顺、综合整治的过程,以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工作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为 了全面整合实际工作,就要从多个层面对影响因素进行阐释和分析。从生态学的 角度出发,土地整理过程是突破传统结构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这就必然会对周围 环境产生影响,其中,水资源、土壤资源、植被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等都会受到不 同程度的影响,只有充分认知相关影响因素,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构更加 具有生态意义的土地整理标准体系。 第一,土地整理对水源的影响。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无论是工程措施还是生 物措施,都会对水文结构形成影响,尤其是区域内水源的分配效果以及水环境的 基本质量,这也是造成安全隐患和威胁的关键点。 第二,土地整理对植被的影响。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必然会对植被的数量结 构和空间布局产生制约,植被的砍伐以及迁移都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第三,土地整理对土壤产生的影响。土地整理过程最直观的影响因素就是土壤,不仅会改变其原有的结构,也会对土壤质地和土壤肥力等产生不可逆的破坏,甚至会造成土壤污染问题以及土壤推广加剧问题等,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严格 约束,否则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生态过程。 第四,土地整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其影响大气污染以及小气候过程,会造 成区域内大气环境不达标的情况。

土地整理测量技术总结

土地整理测量技术总结 《土地整理测量技术总结》这里给大家。篇一:土地整治项目地形图测绘技术总结 ××市××区四联村、新晓村土地整治项目 地形测绘技术总结 编写单位:×××××× 编写者:××× 审核者:××× 审定者:××× 编制日期:20XX年5月8日 目录 1 测区概况....................................................... . (1) 2 作业依据....................................................... . (2) 3 基本要求....................................................... . (3)

4 已有资料....................................................... . (3) 5 作业流程....................................................... . (4) 6 基本控制测量....................................................... . (4) 7 图根控制测量....................................................... . (8) 8 地形测量....................................................... . (8) 9工程测量....................................................... .. (10) 10 成图规格....................................................... .. (11)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经验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1 B原始数 C100 D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B-1~1 C-~ D-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A差 B中 C良 D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地势平坦低洼 B排水顺畅 C长期潮湿

D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t/(km·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 ~ ~ ~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生态用地比例 B绿地覆盖率 C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地表水质量 B空气质量 C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等方面表示。 A大气环境质量 B水环境质量 C声环境质量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分指数 A生物丰度指数 B植被覆盖指数 C水网密度指数 D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土地整理项目监理阶段性工作总结

高压线路2 2400(米) 地整理项目监理阶段性工作总结 克什克腾旗宇宙地土地整理项目位于该镇的刘营子村, 地理坐标为:东经 117° 50 ‘ 08〃一 117° 56’ 39〃,北纬 43° 30 ‘ 41 〃一 43 ° 33 ‘ 29 〃。四至为:东至林西县边界, 南至杨家大院和杨树林自然村,西到热水开发区,北至集通 铁路边。建设期限约15个月左右。土地整理面积为199 25亩, 新增耕地面积2770亩, 新增耕地率达到13%。 项目总投资2 18 8万元,平均亩投资为110 0元。 、工程概况 1、土地平整工程 : 土地平整1 7 3 . 5 8万m3 土地翻耕1 8 4 . 6 8 hm 2、农田水利工程 新打机电井86 井房89 座) 农沟35 排水井8管道13 424 9 .2(米) 给水栓1 56 斗沟18 46 .3(米) 米)

低压线路18800 米) 3、田间道路工程。 新建田间道路132 7 5(米) 改建田间道路354 5(米) 新建生产路2619 0(米) 改建生产路1950 米) 4、农田防护林工程 乔木栽植7 . 46(万株) 5、设备购置 水泵89(台套)变压器45(台)高压线22400 (米)低压线18800 (米) 、监理组织机构 1、公司派驻项目区监理部承担该项目的监理工作。 、监理人员配备情况: 由两名常住监理工程师组成, 位是从事多年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监督的水利高级工程师王维全同志,另一位是从事多年林业、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和监督的林业高级工程师王立业同志。并且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又增加了两位监理人员,一位是从事多年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并有一定管道施工经验的监理赵云甫同志。另一位是从事多年农业和农田基本建设、

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模式及效益分析问题 摘要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当前塑造新农村、新农业、富裕新农民的根本。土地开发整理本身就是政府利用城市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进、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了农村和农业改革。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 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 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土地整理具有效益的统一性, 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国民经济与整理区农户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贡献与影响; 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景观的影响; 而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综合。 关键词: 土地整理;模式;效益; 分析

引言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从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实践来看, 理论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作为一门学科, 土地整理目前尚不存在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 相关理论与方法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 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 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尽管国内外的土地整理在目标、内容、技术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 但实践证明, 土地整理不仅可以使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益, 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景观, 同时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和生产劳动提供优良环境。所以, 我们将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定义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四者的综合。由于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重点为农村地区的农田整理与村庄整理, 其余如建设用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等开展并不广泛, 故本文所指土地整理效益仅指农田整理与村庄整理效益。 1.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现行模式 现行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一般模式是:“前期→实施→验收→移交→归档”这几个过程。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组织机构、项目五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公告制)、项目施工、项目设计变更、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项目审计、项目竣工验收、项目移交、项目档案管理等。 (一)前期工作 主要是项目申报、项目区测绘、设计、论证、立项等工作,项目的前期工作直接影响项目是否能够实施,因此在前期时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细。要切实做好项目前期管理中各环节的有关工作,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行为,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效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乡镇申请→整理中心现场踏勘、论证→符合条件的列入土地整理项目备选库→拟选上报项目→在征求乡镇、村委、群众意见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编制方案→测绘、设计→方案公布→方案公布后无疑义→上报审查→论证、立项。 (二)实施管理工作 项目实施管理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坚持一个原则,落实四个控制,抓好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总结

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的特征 1)一种环境影响 2)一种环境影响的性质 一种影响可以是好的(对人群有利)或不好的(对人群不利),分别以(+)或(-)表示。 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哪些人受益,受益的情况和程度如何?哪些人受害,受害的情况和程度如何,这类信息对拟议行动的决策十分重要。 一种环境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著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潜能的)。 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潜能的)影响往往比明显的影响严重和重大。 在一个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 例如: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后,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沿着河流发生变化,在离排放口不同距离的断面上,溶解氧浓度是不同的。 一种环境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①在拟议行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 ②一种影响随着时间延续,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也发生变化。 例如,向海湾水域排放台汞废水,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随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汞离子的迁移转化,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降低,但水域底泥和一些小生物体内的甲基汞浓度增加,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新的影响。 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环境因子变化的可能性和大小是随机的,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特征。 例如,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均匀地排人一条河流,在有些季节的某些日子出现河水的BOD5超标,这种超标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呈周期性变化,而是随机的。 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可逆影响是可以恢复的:例如施工期打桩噪声,在施工结束后即消失、复原。 不可逆影响是不可恢复的: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绿色植被消失,代之水泥或沥青铺砌。一般说,所谓可逆和不可逆影响是相对的;不可逆影响主要是作用于不可更新资源产生的。 各种影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 例如排放燃煤废气造成大SO2和TSP浓度的增加.而SO2和TSP在一起又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的危害。 原发性(初级)环境影响往往产生继发性(次级)影响。 原发性(初级)影响是开发行动的直接结果,继发性(次级)影响是由原发性影响诱发的影响。 影响的效应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短期影响常是由行动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常引起继发性影响。 一项开发行动常是兼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 环境评价 概念: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分类 现状评价 根据近一二年的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定。 它可以近似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制订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土地整理施工总结.doc

叶县2010年度常村乡等(3)批补充耕地项目施工档案工程竣工资料 工程名称:常村乡等(3)批补充耕地项目第八标段案卷题名:工程质量评定资料——农田水利工程 编制人: (共一册第一册) 河南华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月日

目录 一、项目质量评定资料 1、完成工程量清单 2、施工总结 3、单位工程验收签证 4、分部工程验收签证 二、工程管理资料 1、工程开工报审表 2、施工组织设计 3、施工进度报审表 4、原材料进场报审表 5、机械进场报审表 6、竣工图 7、施工月报 8、影像资料

叶县2010年度常村乡等(3)批补充耕地项目施工八标段 完成工程量清单

子长县史家畔乡沟道土地整治项目Ⅰ标段 施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子长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 陕西九鼎建设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我公司承建的子长县史家畔乡沟道土地整治项目Ⅰ标段工程,自二0一四年三月份开工以来,在整理中心的领导下,陕西九鼎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驻子长县项目部的正确指导下,当地村民委员会的密切配合下,经我公司参加本项目全体员工紧张有序的施工,该项目主题工程已完工,现将本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报告如下: 一、合同工程概况: 此项目位于子长县史家畔乡丹头及史家畔村,项目区位于秀延河的一级子沟丹头沟川道,以洪级地貌为主,海拔高程在900m~1100m左右,地面坡度6°~15°,属微坡地,土壤类型以黄棉土、淤土为主。距子长县城约50公里,隶属史家畔乡所辖。项目区所属的丹斗村和史家畔村两个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丘陵地带,施工前交通十分不便,施工后交通便利、将大大改善当地村民出行耕作,边界清楚,土地权属明确。主要项目包括: 1、合同工程量: 土地平整工程:平整土地166048.41m3、客土回填197421.20m3、天面翻耕37.81hm2、田坎修筑61944.72m3. 农田水利工程:新修4.5m×2.6m排水干沟(一条)2375.90米、1.0m×1.5m 排水支沟(5条)693.90m 、新修排水暗涵92.00m及80m×80m闸门一座、坝体加固一座、溢洪道加固一座、排水干沟跌水及排水支沟汇水口、竖井及以上护栏修复。

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是我国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地价评估部门,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矿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与土地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利用、整治、保护和土地信息等专业人员以及高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在科研、教学与业务工作中的参考文献。 土地整治项目不仅可以使农业增收增效,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由原来单一的追求耕地数量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并重转变[1],由最初的追求经济效益转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2]。在国外土地整治效益分析中,景观效益是必不可缺的一个内容,这对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具有借鉴意义。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3]。社会效益分析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分析是可研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评定一个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的一个基本标准;生态效益是衡量土地整治活动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景观效益是评价整治建设给环境方面带来的影响的重要元素。因此,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十分必要。 1综合效益分析

1.1社会效益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为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带来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配套建设,将项目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方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区域,可以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需结合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在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平衡、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情况。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一般包括中低产田面积减少率、复种指数、新增耕地面积、居民年均收益增加值、粮食单产增加量、土地垦殖率、机械化作业率和群众支持率等8个评价指标[4](表1)。 1.2经济效益土地整治项目经济效益是对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效益[5]。土地整治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现有耕地的地均产出水平和新增耕地的新增土地产出能力所带来的收益增加。经济效益可从现有耕地增产产值、新增耕地产值、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静态投资回收期等指标进行分析[4](表2)。1.3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土地整治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等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6]。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效益可从灌排保证率增加值、旱涝灾害控制率等方面加以分析[4](表3)。1.4景观效益景观效益是指土地整治后带来的村容整洁、布局合理的舒适景观,给当地居民带来舒适感,生存环境改善。景观效益具体是指能使农村各要素和组成部分种类大小、形态、数目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总结

2013年内蒙古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克什克腾旗土城子镇子项目第四标段 施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2015年6月 我公司承担的《2011年内蒙古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克什克腾旗土城子镇

子项目第四标段》施工于2014年5月4日正式开工,在项目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2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至2015年5月18日,完成了如下任务工程,具体汇报如下。 一、工程概况 (一)项目地点:土城子镇天保同号村的大营子组、炒蛋房组、书声组。 (二)本标段设计主要工程内容:1、土地平整74252m3;2、机井工程:机井成孔(50m)15眼,750m;3、井房工程:18座;4、管道工程:φ160PVC-M 管道铺设安装30675m,排水井36座;5、田间道路工程:改建田间道 (路面宽4m)5500m,改建生产路(路面宽 2.6m)550m;6、农田防护工程:推土机推树根2000株;7、采购设备:水泵及附属设备(200QJ80-55-5)15套,减压起动器15套,井房门(2000×900)18套。 (三)工程中标情况 根据《招投标法》,克什克腾旗国土资源局委托内蒙古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2014年4月1日,我公司以2560237.27元中标。 二、工程进度及工程量完成情况 1、土地平整工程:2014年10月26日至11月16日、2015年3月 30日至至4月15日完成土地平整分部工程全部施工任务,项目设计平整田块8个,应项目区群众的建议,克旗国土局土地整理中心和监理同意,对设计的8个田块工作量进行了适当调整,同时新增56号、68号、69号3个田块,共完成工程量为73937m3。 2、机电井工程:2014年5月4日至2014年8月30日,新打机电井15眼,完成机电井全部施工任务,设计工程量750m,完成总工程量为919m,较设计工程量增加229m。 3、井房工程:2014年7月27日至2014年11月6日,完成井房工程全部施工任务,按设计变更要求共修建井房18座。 4、管道工程:2014年10月24日至2014年11月20日,完成管道工程全部施工任务,设计工程量30675m,完成(φ160PVC-M)28017m,较设计工程量减少2658m。 5、排水井工程:2015年4月7日至2015年4月30日,完成排水井工程全

土地整理工程

土地整理工程 第一章绪论 1 土地整理的概念 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 土地整理的内容 ●农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理 ●土地复垦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区域性综合整治 A.农用地整理 在以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代表工程有: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浙江省“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B.建设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治包括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臵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活动。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对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工矿等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 C.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D.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对宜农未利用地采取整治措施,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E.区域性综合整理 区域性综合整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以村、镇为基本整治区域,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目标更加多元化,呈现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 3.土地整理的概念发展 第一阶段(1998年以前):以“土地整理”概念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07年):以“土地开发整理”概念为标志。 国土资源部构建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基本政策制度体系: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土地整理出效益(成功经验)(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前排右一)和参加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会议的代表,在漳州市和诏安县党政负责人陪同下,参观诏安县梅州土地整理现场。 近年来,福建省诏安县坚持土地开发整理与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相结合,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整治”的目标要求,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全县整理土地总规模19693亩,总投资3660万元,整理后可新增耕地3916亩,开始显现出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去年10月全国土地整理工作会议的代表参观了该县土地整理现场,给予高度评价。 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第二轮土地延包后,一片土地既有村“公地”,又有各家各户承包的责任田及零星分布的自留地,育秧田、饲料地、边角地等,“犬牙交错”,加上地块高低不一,排灌标准不高,生产道路滞后,抵御旱涝较差,制约了农业的发展,2002年12月,诏安县梅州乡大陂洋的土地整理第一期工程动工,整理面积3210亩,项目总投资642万元,2004年3月通过福建省验收。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治理,加上超大集团投入519.42万元用于建设微灌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形成“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沟渠桥涵闸站配套齐全”的现代农业格局,整理后不但未因路、坎及配套设施占地面积扩大而使土地“缩水”,反而新增耕地632亩,占整理面积22.21%。形成了“农田园林化、种植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的良好格局,农业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出现了“林间见白鹭,田里闻蛙鸣”的自然生态景象。通过大力建设低农残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开发绿色食品,现生产西瓜、黄瓜、南瓜等瓜类和青菜等无公害绿色蔬菜,并出口日本等国。 土地大面积流转,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整理提高了耕地质量,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产品形成规模,形成了专业化市场。出现外来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大面积承包,实现了土地面积流转,连片开发。土地整理后,超大现代农业集团马上与项目所在的村签订2180亩土地承包合同,建立“梅州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专营种植高优绿色蔬菜出口。土地流转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农民除了一部分裂变为农业工人、农业商人、种植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从事第二、三产业,使小农意识守住承包田的农民转变为争当工人的现代新型农民。目前,有1500人成为农业工人。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土地整理逐步使传统低效农业向现代高优农业转变,该区农业科技贡献率从45%提高到65%,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的产业率提高了25%,耕地产出率由整理前年2800元/亩,上升到4500元/亩以上。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后,承包企业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一定的管理费,村财政收入增加,农民变工人,既有土地租金,又有工资收入,成为“拿工资的农民”,整理区的农民每年比整理前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推进了产业化经营。通过对区内的一些灾毁地、坟地、废弃地和低洼田的改造整理以及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配套,使牛、犁、耙、水车等靠人力、靠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成为历史,农业机械化程度已达60%以上。农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有效地促进对外农业合作,吸引了一大批农业企业落户示范区。现在超大等农业企业和10户种养大户参与土地整理区建设,推行公司+农户、外企租赁、种植大户和

张家口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第17卷第1期?50?2009年2月环境卫生工程EnvironmentalSanitationEngineeringV01.17No.1 February 张家口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吴治花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采用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对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合指数低于Ⅲ级标准,未过及格线,尤其是环境指标适宜度指数过低,未迭到V级标准,说明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06(2009)01-0050-03 Eco-environmentQualityAssessmentofZhangiiakouCi略 WuZhihua (SchoolofCity&Environment,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Liaoningl16029) Abstract:Thepresenturbaneco-environmentquMityinZhangjiakoucityWaSevaluated,withthemethodofindexforurbaneco-environmentsuitability.Theresultindicatedthatthecomprehensiveindexofthepresenturbaneco-environmentquMityinZhangjiakoucitywaslowerthanⅢdegree.andwasnotpassthedemarcationlinesstandard,especiallytheenvironmentalsuitabilityindex哪lowexcessively,anddidnotreachVdegree,itshowedthatthepresenturbaneco—environmentquMityinZhangjiakouwasrelativelybad,thecityisurgentlyinneedofimprovingeco--environmentquality. Keywords: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quality;evaluatingindexsystem 近几年来,诸多学者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过分析与评价,但各位专家的着眼点不同,所研究的内容不同,评价的分类、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取以及评价结果也有所不同。而本文是对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性生态系统评价,评价指标从生产、生活和环境3方面选取,以体现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性,采用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旨在为相关部门进一步管理张家口市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1评价区域与评价方法1.1张家口市生态环境概况张家口市属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京、冀、晋、蒙交界处,是京、津的上风上水地带。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本地具有连接京津、沟通晋蒙、支援沿海、开发内陆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因此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影响张家口市的人居环境,而且制约京津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张家口市境内地貌特殊,阴山山脉将全市划分为坝上坝下2个自然地理区域,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坝上高原区风沙、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草场退化严重,坝下河川区、浅山丘陵区和深山工业收稿日期:2008-06.30区相对集中,水土流失日甚,污染相对严重,因此又属生态环境脆弱区。 1.2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选择国内目前广泛应用的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适宜度理论是在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研究作物生长发育、濒危动植物生存、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区域社会发展要求与现实环境资源供给的协调程度。适宜度评价针对具体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而言,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标所引入的生态学基本原理不同、适宜度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别…。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主要是通过对 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确定,依据指标权重及基准值建立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模型,利用模型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及预测[2]。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2.1评价指标与标准值的确定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诸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分类对指标进行构建,如王文杰等采用环境压力一状态一反映的方法来选择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指标,重点包括区域内的人口及相关活动、水生生态、自然植被以及景观变化等方面[,1;云南省的生态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提出了资源、环境、 人口3个方面指标[?1;李永建在《:拉鲁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研多窃中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