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_教育现象_,揭示教育规律。

2.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学记___。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__社会现象____,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4.教育经历了原始社会教育、___古代社会教育__、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5.___遗传___、环境、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__不均衡性____和个别差异性。

7.生产力的发展__制约 ____教育的发展。

8.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__决定___教育。

9.2000年前实现基本__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___,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0.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__普及高中 ___阶段教育。

11.2000年前后,实行教师聘任制和_全员聘用制____,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

12._现代远程教育工程____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她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13.___全面推进素质教育___,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14.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__持证上岗制度____,试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

15.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___教育活动______的各个环节中。

16.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__基础性__、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17.1995年3月,我国正式颁布了_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_____。

18.中小学生是处于__迅速发展时期___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可教育的人。

19.学生是教育的_客体 _____,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0.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_想象力_____等五个方面。

21.推进素质教育,要开展以培训__全体教师_____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填入空格中):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___ b________》。

a.教育论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师论

e.理想国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__ a、c、d、 e _。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梅伊曼

d.桑代克

e.赖依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世界著名教学理论有__ a、b、d_______。

a.《学科结构理论》

b.《教育与发展》

c.《雄辩术原理》

d.《范例教学理论》

e.《新教育》

4.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___ c、e ____。

a.性质

b.机会

c.规模

d.管理体制

e.速度

5.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__ a、b、c、d、e____。

a.幼儿教育

b.中小学教育

c.职业教育

d.成人教育

e.高等教育

6.___ b___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a.1985年

b.1986年

c.1990年

d.1993年

e.1988年

7.“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自己”。这句话出自__ b___书。

a.《教学与发展》

b.《学会生存》

c.《教育过程》

d.《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e.《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8.在教育发展过程中,____ c______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布鲁纳

b.凯洛夫

c.杜威

d.陶行知

e.康德

三、名词解释:

1.教育(p2)

2. 2.教育学(p28)

3. 3.人的身心发展(p78)

4. 4.义务教育(p99)

5.教育方针(p109)

6.素质教育(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的决定》)

7.素质(p115)

8.年龄特征(p139)

9.个别差异(p151)

10.非智力因素(p153)。

四、简答题:

1.教育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P6-7

答:教育要素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的四大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这四个基本要素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都必不可少的,并且在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教育者来说他要研究认识三个学生,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来说,他要认识的客体只有一个——教学内容。

在四个要素中,主要的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P15-26

答: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化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P73

答:起促进作用,具体表现:

第一,为社会科技进步培养人才,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

第二,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最佳途径

第三,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第四,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4.教育现代化的内容P76-

答:包括:1)教育观念现代化。

2)教育内容现代化。

3)教育条件——设施现代化。

4)教育管理现代化

5)教师素质现代化——核心,关键。

5.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答:1)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向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

2)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改革的重点。

3)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4)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改革的重点方面

5)加强改革道德教育——体现改革这一重要特点

6.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7.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8.教师为什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P132-

答:因为1)中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主要是从教育对象的角度讨论教育的政策,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参与,因此,教师要完成培养学生任务,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2)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必须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3)科学的学生观必须研究学为一般特点及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9.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P137-138

答:1)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不能简单化,总体上说应该是: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承认学生可客体地位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与根本。

2)作用:教学的最终效果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同时也取决于学生的学。A,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主动发展自己,必有理想的教育结果反之结果则差。B,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也可以促进发展,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c,教学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有时学生的讨论,提问会使教师、获得教益。

10.小学生心理特点P141-

答:一,小学生认识发展特点:1)感知觉发展特点:感知觉不精确,时、空知觉较为模糊 2)注意发展特点:有意注意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任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极受到外界干扰。 3)记忆发展特点:发展快,由无意记忆向有意识记忆过渡机械记忆占优势。 4)思维发展特点: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抽象逻辑思维较差 5)想象发展特点:想象发展是向正确和完整的反映现象过。

二,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情感内容日丰,情感的深刻性,稳定性不断增强。高级的情感——荣誉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逐步发展情感不稳定,制特点同样突出,当前的不良情感产生——嫉妒、冷漠缺少爱心、无责任感。

三,小学生意志发展特点:存在教多,尤其是独生子女,意志薄弱,主动性,独立性,坚韧性差,依赖性强。

四,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独立认识,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几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有发展,但水平教低。

五、论述题:

1.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P43-45

答:1)解释教育实践

2)指导教育实践

3)推动教育改革

4)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

2.简述教育基本规律P30

答: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这是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规律。

3.试论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P85-86

答:教育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一方面,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作用的发挥又受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要使教育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根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进行。

1)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2)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3)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进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4)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为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4.联系教学实际,试论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P142

答: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培养起来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特质,但教育时对此也并不是不可为,我以为在孩子想象能力的培养中,教师与家长只需作到四点即可。

一是鼓励:让给孩子大胆想,不怕错,哪怕荒唐也要鼓励

二是放手:不给孩子束缚,任其所思,任其所为,孩子的破坏性总是有限的。

三是配合:教师与家长要时时发现孩子思想的火花,顺势导引。

四是支持:给孩子买书,讲故事,捉小虫,看星星,玩游戏,对话对歌

给孩子自由天地,保护启蒙,开发孩子的潜能,也许你没什么好策略,只要做到上述四点,孩子的想象能力定会得到大的发展。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差生所采取的教育策略。P160-161

答:1)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美整体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暂时落后且不均衡的学生

2)具体教育策略:A,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要求他,重建其字尊心克服自卑心理。

B,用放大镜找他身上的亮点,以此为契机对其进行教育。 C,施与高尚的教育爱,激励为主,多提醒,少批评。 D,予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消除师生隔阂,促进其主动接受教育。

6.论教育现代化

7.试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

8.为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P115,459

答: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亦即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从目前我国教育界对素质教育内容看,素质教育包括六大方面的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六个方面的教育同学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是协同一致的,亦即素质教育要通过德、智、体、美来完成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德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技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多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

9.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什么要求。

10.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正确认识学生的意义。P467

答: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为此,党和国家对教师提出了下列要求:

1)教师要热爱党,热爱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3)要不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

4)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5)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创新;

6)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7)尊重学生人格,因材实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育学》形考作业2答案

一、填空

1.赫尔巴特

2.最近发展区

3.布鲁纳

4.分课课程

5.教学大纲

6.教育方针

7.全面发展

8.思想品德教育

9.非智力因素

10.教学基本规律11.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利12.身心发展

13.师生双方14.启发式15.提高教学质量16.学习方法

17.更新课程内容18.培养能力

二、选择题

1.BCE

2.BCD

3.B

4.ABCDE

5.C

6.ABD

7.B

8.ABD

三、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狭义)

答:①广义的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

②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

2.学科课程

答: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3.活动课程

答: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和课程。

4.教学大纲

答:教学大纲是对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5.教学

答: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原则

答: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7.循序渐进原则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

8.启发式

答: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注入式

答:注放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四、简答题:

1.活动课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区别。

答:①在学校教育中所处地位不同。②对教育效果的要求程度不同。③管理力度不同。

④对参加者的要求不同。

2.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①课程结构日趋合理。②课程内容综合化。③课程形式多样化。④重视智力开发与

学生能力的培养。⑤重视个别差异。

3.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答: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部分与集体的关系,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

个途径,除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多种途径。

教学与智力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把两者等同。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相并列。

4.教学实质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学实质:①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组成的共同活动。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

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是辨证统一的。③教学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任务是:①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③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②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⑤教

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6.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答:教学原则的规定必须依据教学规律,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它们的区别是:教学规律是教

学过程中各因素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教学原则是人们主观制度的,并反

映人们对教学工作的要求。

7.全面发展方向性原则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全面发展方向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既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体质等方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8.循序渐进原则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

序进行。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要了解学科知识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②要坚持由

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工作。③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学

习的良好习惯。

9.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是什么?

答:①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②与教学内容相符合。③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

适应。④与教师特点相符合。⑤教学条件。

10.课内外学法指导的内容。

课内学法的指导内容:①预习②听课③复习

课外学法指导的内容:①课外阅读②学科活动③社会调查

11.班级授课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能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③以课为单位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⑤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五、论述题

1.试论执行教学大纲的意义。

答:①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学校教学领导的重要文件。②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③教学大纲为教材规划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编排的顺序,也为教师指明所教课程的目的,要求以及教学的进度和方法等。

2.试论我国中不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①以科学基础知识为干。②重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③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二) 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内容由分化走向综合是当代

课程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趋势是由当代科学的综合化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决定的。(三)课程形式多样化①以学科课程为主,多种课程类型并存。②注重差异化。③加强地方化。(四)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五)重视个别差异①课程要提高弹性②加强个别指导。

3. 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答: 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①非智力因素依赖了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了智力因素。②要按照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各种措施调节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4.联系实际,试论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答: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教学,要正确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教的外因,它只是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来起作用。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相互依存,相统一的。

5.在教学中,如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联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是:①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教学必须首先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以

理论为基础,就谈不上实际。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相当广泛的,如联系生产斗争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等。③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6. 在教学中,如何坚持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答: 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付出较大努力才能掌握的,同时又不能超越他们学习的能力。①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作出科学的估计,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估计,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②要做到“及时而教”教师要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及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及时更改教学内容和方法。③经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7. 如何认识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发现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答:教学方法的优选标准①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应。②与教学内容相符合。③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④与教师特点相符合。⑤教学条件。

历史上形成了种类每繁多的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以一定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如:①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面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8. 试论怎样才能设计好一堂课的教案。

答: 备课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一)备课的内容:①钻研教材,即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②了解学生,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学生,要使备课工作切合学生实际,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③设计教法,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就应解决教法问题。(二)制定三种教学计划: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②单元(或课题)计划③课时计划(教案)。

9. 在实际工作中,评价一堂课的教学优劣,应掌握哪些基本要求,为什么?

答:①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教师要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做到目的的明确、切实可行。②教学内容正确,教学内容必须保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③方法恰当,运用自如(教师要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重点突出。④结构紧凑,(一堂课的进行要有高度的计划性,如教师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科学合理地组织整个教学过程。)⑤教学效果好(一堂课的成败基本标志,最终要看教学效果)。

10. 结合教学实际,试论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答:① 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坚持启发式教学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教学思想的是孔子。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倡教学要坚持启发式,废止注入式。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③坚持启发式教学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

知识体系,促进能力发展发过程。

一、填空

1.继承和发展

2.教育质量

3.教育目的

4.复杂性

5.人生价值

6.原有

7.年龄特征

8.知、道、行

9.各学科10.社会实践

11.封建迷信12.德育基地13.教育规律14.课外教育15.内容的广泛性

16.发展功能

二、选择题:

1.A、B、C、D

2.E

3.C

4.B

三、名词解释:

1.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人身心民展规律,用一定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目标—指在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思想品德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是一个国家或学校对学生所应具有的各方面思想品质的总体概括。

3.德育内容—指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用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价值观念

和行为规范。

4.心理咨询法—指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

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的一种方法。

5.自我教育—指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来培养学生品德的一种方

法。

6.陶冶教育法—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况,给人以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

移默默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7.课外教育—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要课堂教学以外学生身

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四、简答题:

1.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

答:基本目标: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世界观、现实的基础。②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③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德育、劳动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答:德育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并不完全等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影响的发展的过程,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互为条件。

3.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原则。

答:基本特点:是①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

是②不断激发,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性。是③组织

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是④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

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基本原则:①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②知、行统一原则。③ 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

因素的原则。④严格要求和尊重信行原则。⑤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⑥集体教育

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⑦正面教育、疏通引导原则。

4.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答:①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②知行统一原则。③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④严格要求和新尊重信任原则。⑤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⑥集体教育与个别

教育相结合原则。⑦正面教育疏通引导原则。

5.应用德育方法应注意的题。

答:①注意研究和利用好影响方法有效性的因素。②重视发挥方法的整体效应。③要处

理好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④要坚持以科学方法论作指导。

6.课外教育的任务与作用。

答:任务:①配合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②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③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④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快个体的社

会化进展。作用:①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②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

充分发展。③有利于充实学生多方面课余文化生活,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

7.课外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答:基本内容:①社会政治活动。②科学技术活动。③劳动技能学习活动。④文化艺术活

动。⑤体育活动。⑥社会公益活动。

8.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与内容。

答:任务:①对本班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②促使本班学生自觉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和

技能技巧的训练。③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社会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

培养其艰苦朴素的思想和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9.班集体结构中五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班集体结构中目标,人际关系、组织机构、舆论、纪律主要素之间在形成班集体的过

程中各自发展独特的作用,其中目标是导向,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机构是骨架,舆论和纪

律是两在保证,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结构完整的统一体。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答:①知、情、意、行的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

素,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作用。②在思想的品德形

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

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软化。

2.联系实际说明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答:①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②人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多变性和复杂

性对人思想品德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制约作用。③德育过程是多因素参与并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的过程。

3.结合自己德育工作实际谈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答:①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要求。②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③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因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要得体、严而有格。

4.试论教学的教育性。

答:①通过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来是一定阶段成社会所需的。②教学自身的活动过程和形成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可从教学的地位,时间优势、教学内容、教学的教育力量、教学的形成手段方法、教学对象的求知欲望等方面阐述。

5.试论如何才能运用好心理咨询的方法。

答:①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②教育者要做学生真诚的朋友,要关心爱护学生。③应注意深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学生的各种行为中了解学生心理“对症下药”。

6.试论课外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答:①课外教育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②课外教育是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③课外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但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服务。

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设计、组织好课外教育。

答:①课外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②根据课外教育的基本要求设计。③决定组织形式。

一、填空:

1.创造性

2.发展价值

3.教书育人

4.教育教学

5.品行

6.工资报酬

7.民主管理8.职业道德9.教师聘约法10.社会活动11.学生人格

12.合法权益13.保障14.公开招聘15.高级教师16.优惠政策

17.创造性18.民主作风19.社会化20.方向一致21.热爱学生

二、名词解释:

1.教师—指学校教师是指学校中以培养人为职业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

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思想的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人。

2.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

响。

3.社区教育—指以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

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能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的制。

4.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

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三、简答题:

1.教师的具体任务。

答:教师的具体任务,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科学地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开展教育科研。

2.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①思想政治素养。②职业道德素养。③科学文化素养。④教育理论素养。⑤教育能力素养。

3.教师的权得和义务的关系。

答: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终身性、个别性。

基本要求:①全面施教。②民主平等。③以身作则。④爱严相济。⑤要求一致。

4.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教师应自觉悟地履行义务,并增强自我权利意识和能力。

5.社区教育的特点。

答:.①开放性②广泛性③多样性④补偿性⑤融合性。

6.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合力的意义。

答:①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连接。②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统一教育方

向。③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参加继续教育的认识。

答:①参加继续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能满足知识更新的需要。②它是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要求。

③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和能力。④它是不断完善自己的需要。

2.结合实际,谈谈作为一名教师,为什么必须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

答:① 对事业忠诚热爱,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自自觉认识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这一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生生命意义。②对工作精益求精,以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育任务。③对学生真心热爱,热爱学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沟通师生的感情桥梁,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④对教师团结协作,以集体协作精神,团结互助,形成坚强的教师集体,正确处理好劳动成果个体性和集体性的关系, 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工作成绩,努力树立教师的威信。

3.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认识。

答: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①教师要针对不同有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进行因材施教。②教师要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不断创新。③教师要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4.谈谈你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的认识。

答:① 教材分析和再创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要具备教材分析能力和能完整艺术地再创出教材内容。②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语言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逻辑性强而简练。③组织管理能力是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者。④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事着创造性的活动,不断总结教育经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只有这种科研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5.试论如何有效地发挥三结合教育合力。

答:①三者之间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②三者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③三者要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以及分解细化的目标。④本者要有相互协调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争取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⑤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要共同创造社区环境。

五、实例分析:

1.答: 不是。因为:①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②启发式是指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

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

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

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③坚持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内外因辨

证关系原理的。④坚持启发式教学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材料表明这位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对原有知识重复,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而是机械的,执行材料的程序,不符合启发法的定义和理论特点,所以我认为不是启发式。

2.答:①教师义务(概念、内容)②材料中这位教师的做法违了,教师应尽的义务,对学

生的身心健康会带来有利的影响。③职业道德对学生要真心、热爱,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亲。

而材料中的这种做法是一种变相的体罚,追权了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要求。

3.答:不正确,素质教育则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思想和

教育活动。①政治素质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③道德素质教育。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⑤身体素质教育。⑥心理素质教育。

(一)一方面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的环境和网络,更新人才观, 树

立新的教育观;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教育内部,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

的教师队伍,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方向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必须确立以素

质为核心的教育评估体系和科学的全面教育质量观。(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与

根本,就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懂得教育规律、

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材料中该学校虽然开展了各式各样活动,就认为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片面的,

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实质,没有把实施素质的方法,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

体系,不是孤立的个体教育活动。因此该校对素质教育理解不正确。

4.答:①不对。②遗传因素的定义。③遗传因素的作用。④遗传因素是人的发展内在物

质前提,但是经不是起决定作用,决定作用的是教育。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电导作用。

⑥所以材料中认为遗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是错误。

5.答:①这种认识是错误的。②教育学的意义,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

革。③材料中认为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学校领导的问题,它忽视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把教师排除在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之外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它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是不利的。

6.答:①不正确。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对学生真心热爱,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

体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沟通师生的感情桥梁。要求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人。③材料中的这几种做法都属于变相的体罚,不符合教育法的要求。

7.答:① 实施启发式是反对注入式的指导思想。②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

生为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启发式教育思想的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内外辩证关系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④材料中通过大学生与小学生的对比,反映出启发式和注入式的不同后果,所以我们要

坚持启发式反注入式。

8.答:①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父母的代理人。B、学生的朋友。c、心理的治疗

者。②材料中调查表明,部分学生对于老师缺少信心和依赖感,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树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这对学生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应该建立新时期的师生关系。

9.答:①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对学生装要真心热爱。②材料老师的做法表明这位老

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能够做到平等对待,做学生的知心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扶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10.答:①三结合教育的意义: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有利于统一教育方

向,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②基本形式:互相访问的内容。③材料中这些孩子的消费现象对于自身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我们要通过三结合教育使家庭、学校、社会能够达成一致的要求,针对这种现象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纠正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11.答:①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即研究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问题,人的身心发展受到遗传

素质,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必要前提,没有这个生物前提和发展有生大影响,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②材料中这位家长的作法忽视了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忽视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教育不是不能的。它不能超越现有的社会条件的人自身的特征,所以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适得其反。

12.答:① 对差等生采取的策略a.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重建他们的自尊心,克服自卑心理,

使他们感到自己和所有的同学一样都是集体的一分子。b.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感到自己和所有的同学一样都是集体的分子。C.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②教师应尽的义务是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对全部学生负责,不论对什么的学生都要教育尊重学生,杜绝打骂等体罚学生的对象,也不允许有激烈的言语刺激。③现实生活当中所出现的“排名榜”对于促进学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差等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成长是不利的。这就是要求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减少甚至杜绝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这些做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