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YD 5017)

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YD 5017)

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YD 5017)
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YD 5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安装工程

YD 5017-96 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1 总则

1.0.1 本规范是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安装工程中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卫星通信建设工程。

本规范主要根据国内卫星通信TDM/QPSK/FDM(2Mbit/s)系统进网技术要求YD/T613-93、国内卫星通信网工程电路验收指标、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卫星通信地球站标准(IESS—306,lESS—307,IESS—308)和操作指南(SSOG—306,SSOG—307,SSOG—308)等标准文件,结合工程实践编写。

1.0.2 凡本规范未列入的安装规格标准,应按照《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GB—××××—××)办理。

1.0.3 各类设备的安装规格及所采用的器材规格程式均应符合本规范和施工图设计的有关要求。原有设备的迁装和换装,其设备指标应根据甲乙双方共同协商的测试项目和指标要求办理。

1.0.4 本规范未包括的特殊项目及其指标要求,可由建设单位与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协商,拟定临时技术要求,在指定工程中试用并报部备查。

1.0.5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本规范,施工单位要加强质量检查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建设单位应遵照本规范的要求及时检查施工艺和技术指标测试情况,并组织随工检验及签证。

1.0.6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应执行部颁《邮电基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的规定,其验收项目和方法应按本规范办理。凡发现不符合本规范的项目,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凡由于施工不良造成的,应由施工单位返修至合格为止。

1.0.7施工单位制订的操作规程应贯彻本规范的要求,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

2 施工前的准备

2.1 对机房的要求

2.1.1 开工前必须按工程设计对机房提出的工艺及有关要求进行检查,具备下列条件方可开工。

a)与机房有关房屋的土建已完成,室内墙壁干燥,地面及机房的内部装修完毕,机房门窗应齐全、严紧,能闭锁;

b)预留孔洞、预埋件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c)天线基础已完成并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

1)天线基础高度、方位及承载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2)天线基础顶面平整,允许水平偏差为±1.5mm。

3)预埋螺栓的规格、间距及露出顶面高度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4)在天线工作波束方向上无障碍物,近区场地符合《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GB—××××-

××)的要求。

d)市电已正规引入工地,机房各种照明设施已安装完毕并能投入使用;

e)地槽的规格、位置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盖板严密平整;

f)预埋穿线管的管径、弯曲度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管内无堵塞、无积水,并预置有穿引电缆用的引线。

2.1.2 机房通风、采暖、空调、防火告警等设备应安装完毕,并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2.1.3 室外工作接地及防雷、保护接地装置应完工,接地母线已引入室内,接地电阻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2.2对器材的要求

2.2.1 开工前应对到达施工现场的设备及材料的数量进行清点和外观检查,具备下列条件方可开工。

a)到达现场的设备、材料数量能满足连续施工的要求,设备、材料的规格程式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b)按施工图设计核对各种波导及波导器件的种类、型号和数量,且外观平直,无弯曲、扭曲、凹陷、裂纹等损伤,内壁清洁光亮;

c)所有设备均开箱检查,主要设备的合格证、说明书、测试记录、备件均齐全。

2.2.2当发现设备有受潮、浸水或破损现象时,应由建设单位会同施工单位、订货单位三方代表共同检查测试并做好记录,三方共同协商,由订货单位联系解决。

2.2.3工程中不得使用未经鉴定的设备和不合格的材料。

2.3对天线施工场地的要求

2.3.1开工前天线场地应平整好。场地面积要满足构件编排、底座组装和主反射面组装及吊装时起重吊车作业的要求,场地内回填土应夯实,以便安全承载吊车作业时的荷重。

2.3.2起重吊车进出通道应清理畅通。

2.3.3天线场地及起重吊车的通路上,如有临时电力线或其他障碍物,应在开工前妥善处理。

3 安装机房设备

3.1 安装电缆走道

3.1.1 电缆走道的位置和高度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3.1.2 安装电缆走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电缆走道与列架保持平行或垂直,安装电缆走道平直,允许每米偏差为2mm;

b)水平延伸电缆走道用水平接头卡子连接;垂直接头用垂直接头卡子连接,卡子内应垫衬铁,卡子螺栓一律朝上安装,连接牢固、端正;

c)同—机房内,水平电缆走道与垂直电缆走道的连接成直角;

d)特殊电缆走道或槽道必须按施工图设计安装。

3.1.3 穿墙洞、穿楼板的电缆走道,必须在洞口加固。

3.1.4 电缆走道终端应用加固角钢加固,加固角钢用膨胀螺栓水平地加固在墙壁上。

3.1.5 过长的电缆走道必须在侧旁加装支撑点,一般支撑点间距在3m左右(视土建结构定),侧旁支撑安装应平直、端正、牢固。

3.1.6进墙槽道按施工图设计要求施工。

3.2 安装机架

3.2.1 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3.2.2 机架安装工艺应符合下列要求:

a)同排机架列面成一直线,允许偏差为3mm;

b)机架安装垂直,允许偏差为2mm;

c)机架对地加固、抗震加固的加固方式均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3.3开箱

3.3.1 开箱时应辨明箱盖方向,不得倒置。

3.3.2 开箱时应先取下箱内对设备的加固件,不得硬敲、硬撬、硬砸。

3.3.3 开箱时施工单位应会同建设单位按下列要求共同进行检查,并做详细记录。

a)按照装箱单检查,设备型号应符合订货合同和施工图设计要求,零件、部件和说明书等应无短缺,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

b)机架无受潮、锈蚀现象;

c)机架及其部件应无松脱、变形、破损现象;

d)波导器件不应有凹凸或其他变形。

3.4立架

3.4.1 机架的排列顺序应符合工艺施工图设计中设备平面布置图的要求,机架位置如有变更,需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并办理相应的设计更改手续。

3.4.2 立架前应将可拆卸的机盘取下。在调整机架垂直和水平时,不得用力敲击机架;遇有地面不平时可用铅皮或薄铁皮垫角,垫片不得多于三层,并不得露出机架底座外框。

3.4.3 严禁拆卸或随意调整机器或部件的漆封部分和调整螺钉。必须调整时应按说明书规定的调整程序,使用相应的仪表监视下方可进行调整,并作好记录。

3.4.4 凡设计中无明确位置要求的附属设备(如电视解调机、监视机、充气机、交流稳压器等),应由施工单位会

同建设单位协商确定。

3.5 安装机盘和分部件

3.5.1 分盘机条和部件应安装平稳牢固,有紧固装置的要锁好紧固件,并使机盘能顺利插拔、转动灵活。

3.5.2 安装插入式机盘时要对准位置缓缓推入,使插接件自然吻合,电器连接件接触良好。

3.5.3 速调管和风机必须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安装,通电后不应有异常震动现象,风筒排风通畅,所有保护接地必须有良好的电器连接。

3.5.4 安装有微电子元件的分盘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采取防静电损害措施。

4 电源线和信号线的布放

4.1 电源线的布放要求

4.1.1 电源线必须用整条线料,严禁中间接头,外保护层应完整无损。

4.1.2 电源线宜在地槽内布放。如需要在电缆走道上布放时,应与中、高频电缆、信号线分开排列在电缆走道两侧,走向路由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4.1.3 截面积在10mm2以下的单股电力电缆端头用打接头圈连接,接头圈可略砸成扁平,打圈方向应与紧固螺帽的方向一致。

4.1.4 截面积在10mm2以上的多股电力电缆端头应使用线鼻子连接,做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线鼻子的规格与导线线径相吻合;

b)线鼻子内壁及导线线头表面打磨干净后,再将导线线头插入线鼻子,用压接钳压接良好。

4.2 信号线的布放要求

4.2.1 信号线的规格和路由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4.2.2 信号线的编扎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扎线松紧适度,间隔均匀整齐;

b) 线束编成圆形,转弯处圆滑,成直角缓弯,不得有曲折、扭绞现象。

4.2.3 信号线端头的处理与焊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a)信号线的屏蔽层不宜松散,严禁损伤绝缘层,无短路现象,按施工图设计或设备说明书要求接地;

b)信号线在剖头时不得损伤芯线;

c)焊接时可使用松香助焊,严禁使用焊油。焊点均匀光滑,无假焊、短路现象,露铜小于2mm;

d)信号线端头宜加装合适的套管,保护焊点。

4.2.4中频电缆的布放要求:

a)在布放中频电缆以前,应按照施工图设计要求的走向路由,实际丈量(曲率半径不小于6cm)、裁剪、编号,并按顺序顺直布放,不得出现交叉扭绞现象;

b)中频电缆的端头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电缆头端面平齐不变形。

2)电缆芯线与电缆头内导体的焊接端正,焊点光滑,无虚焊、凹陷、凸泡。

3)可用松香酒精溶液做焊剂,严禁使用焊油。焊好以后的焊点要用酒精棉球擦洗干净。

4)电缆与电缆头的组合端正牢固,电接触良好。

5)焊好电缆头的中频电缆内外导体间的绝缘电阻符合相关设备的要求。

c)多条中频电缆应进行扣扎或绑扎,具体要求详见4.3.2条。

4.3 电缆的绑扎

4.3.1 电缆的绑扎可用尼龙锁紧带或浸腊麻线绑扎。

4.3.2 电缆绑扎应符合下列要求:

a)绑扎后的电缆相互紧密排列,外观平直、整齐,下线按顺序,不交叉;

b)线束绑扎间隔均匀,松紧适度,特别是对高、中频电缆注意防止线扣过紧使电缆外皮变形;

c)电缆束外部绑线与电缆走向垂直,绑线在电缆走道横铁上不得交叉。

4.4 机房地线的布放要求

4.4.1 机房地线与各部件连接方法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4.4.2 扁钢地线接头搭接长度不小于宽度的二倍,铜皮或铜排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小于宽度。

4.4.3 扁钢与扁钢连接至少有三面满焊,焊接处外涂沥青,扁钢与扁钢,铜排与铜排在走线架上宜用螺栓连接;铜排与铜皮宜用焊接或铜铆钉铆接。

4.4.4 扁钢或铜排与机架地线引入线宜用螺栓连接,引入线是否用接线鼻子连接应按4.1.3和4.1.4的要求办理。

5 天线安装

5.1 一般规定

5.1.1 开工前必须将全部构件进行清点编号,规格数量齐全,构件质量符合要求,并按施工顺序排放整齐。

5.1.2 构件如有变形,应在安装前矫正完好。镀锌构件如有镀层脱落生锈,应除掉锈层并进行补漆;喷漆构件如有漆膜脱落也应在安装前补漆。

5.1.3 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不得对构件进行锤击、剪切和冲孔。当环境温度低于-16℃时,不得对钢塔构件进行冷矫正。

5.1.4 构件上如有冰雪、泥土或其他污物,应在吊装前予以清除。

5.1.5 天线防雷接地体及接地线应事先做好,并测试接地电阻值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天线安装。

5.1.6 各种含有转动关节的构件,应先进行转动试验,确认转动灵活、平滑且无异常声音时才能进行安装。

5.1.7 天线施工中采用精度为六秒级或六秒级以上的专用经纬仪。

5.2 天线底座的组装

5.2.1 基础支座钢板应按施工图设计标高安装,调好水平,必要时可在偏低的基础支座钢板下面垫以钢板或灌注水泥砂浆。

5.2.2 与底座相连的主材及其连接板应在安装前进行预组装或试装。孔位偏差在2mm以内者,可先打过冲后穿入螺栓,超过2mm时应征得设计单位或制造厂家同意后,进行扩孔或焊补后再重新钻孔,焊补孔洞时应使用适用于母材的焊条,每组孔眼焊补数量不得超过总数的五分之一。

5.2.3 主柱安装完毕后,应用经纬仪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检验垂直度,并进行校正和固定。主柱的倾斜度不得超过千分之一。

5.2.4 凡用角钢背靠背连接的构件,在紧固时应先将中间连接螺栓上紧,然后再上紧两端的螺栓,以保证两根角钢的边缘相互平行,受力均匀。

5.2.5 连接螺栓应按制造厂家的说明妥善紧固,经检验后作出标记。

5.2.6 天线驱动电机应在安装前进行绝缘电阻测试和通电转动试验,确认正常后再行安装。

5.2.7 检查驱动系统变速箱内润滑油是否充足,必要时应补足润滑油后再行安装。

5.2.8 应保持驱动丝杠的清洁,防止尘埃、雨露侵入。检查丝杠润滑脂是否充足,必要时应补充润滑脂后再行安装,丝杠的防护罩应完整无破损,卡箍牢固。

5.3 骨架及反射器的安装与调整

5.3.1 组装骨架及反射器的场地必须夯实、整平。骨架各支承点应找平,允许误差为2.5mm。中心套筒或中心轴线应为铅垂,顶面应为水平,用经纬仪检查应无可辨别的偏差。

5.3.2 应按制造厂家说明书的顺序组装骨架,在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条件下可采用扩大拼装的方法进行组装。

5.3.3 将经纬仪置于中心筒或中心体顶部中心,检查骨架边缘各支撑点的高度,其偏差应不超出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5.3.4 吊装主反射器面板时,每块面板吊点应不少于四个,用人力安装时,应用力均匀,不得产生塑性变形。

5.3.5 主反射器面板就位后用少量螺栓临时加固,待全部面板安装完毕后再装上其余的螺栓,应采用专用工具紧固螺栓。

5.3.6 主反射器的调整应在风速小于8m/s(四级以下)的连续阴天或夜间进行(为缩短夜间作业时间,可在白天进行初步调整)。经纬仪使用前要认真进行检验校准。观测点在设置后要进行一次复查。

5.3.7 安装副反射器时应有妥善的防护措施,用上下对点器、经纬仪或激光定位仪将副反射器的中心准确地置于主反射器轴线上,同时用钢尺或厂家提供的置位杆测量并校准副反射器与主反射器之间的距离,当两者都满足厂家规定精度后,上紧加固螺栓,再次复查中心位置及距离,如误差超过容限时需重新校正与检验,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5.3.8 吊装反射器前必须切实了解其重量,选用承载能力及吊臂长度都足够的起重机。

5.3.9 根据不同天线型号及结构特点,应尽可能在反射器吊装到底座上以后再进行一次主、副反射器的检查与调整。

5.3.10 对大型天线必须在架上组装时,应按天线安装说明书的技术要求进行。

5.4 安装馈源

5.4.1 必须在干燥充气机和充气管路安装完毕,并可以连续供气的条件下才能安装馈源。

5.4.2 安装前检查连接极化器的直波导应无变形,内壁洁净,无锈斑。必要时用柔软、干净的丝绸沾四氯化碳进行清洁。

5.4.3 极化器及合成器网络已经在厂家精细调测,施工中严禁任意调整,安装时尽可能整体与喇叭辐射器及其他波导元件连接。如限于结构特点必须拆开安装时,应在拆卸前做好标记,重新安装时准确按原标记恢复。

5.4.4 在整个安装过程中严防螺栓、螺帽或其他异物掉进馈源系统。严禁用手抚摸馈源的内壁。

5.4.5 馈源各接口处应用销钉准确定位。密封圈安装正确,螺栓应配套齐全,螺帽紧固。

5.4.6 馈源安装完毕后应及时密封并充以干燥空气。充气机的气压和起动间隔要求应符合馈源及充气机说明书规定条件,以免损坏喇叭辐射器窗口密封片。充气后作气闭试验,应无明显泄漏。

5.5 安装低噪声放大器

5.5.1 安装前的准备

a) 低噪声放大器安装板与天线结构的连接必须在地面进行试装,以便事先处理安装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b) 安装前应对低噪声放大器的增益和带宽特性进行调测,当满足指标要求后方可进行安装。

5.5.2 安装低噪声放大器

a) 低噪声放大器的安装应与馈源安装结合进行。低噪声放大器连同安装板吊装到天线后部临时用螺栓固定,然后安装连接馈源与低噪声放大器的波导元件,调整安装板及馈源的相对位置,使各波导口自然吻合,先用销钉定位,垫上密封橡皮圈,再用螺栓连接,螺帽应对称均匀紧固。注意不能吻合的波导口不得用螺栓强行连接。

b) 电源线、信号线、控制线等的布放、连接应正确无误,接触良好。充气管应排在电缆渡槽侧壁,以防挤压变形而影响气路畅通,电缆和充气管在布放时应留出适当余量,以免天线在俯仰或方位平面转动时受拉或挤压。

c) 低噪声放大器的外壳(或衣板)必须用多股铜线或铜编织线与接地体作良好的电气连接。

5.5.3 低噪声放大器的驱湿净化:低噪声放大器是否需要驱湿净化,应根据设备说明书技术要求而定,具体操作方法按操作规程办理。

6 馈线系统安装

6.1 一般规定

6.1.1 同轴电缆及波导馈线的走向、连接顺序及安装加固方式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6.1.2 波导馈线的安装工艺应符合下列要求:

a)波导馈线连接前先将其位置调好,使法兰盘自然吻合,先用销钉定位,装好密封橡皮圈,然后再用螺栓连接,螺帽紧固。当法兰盘不能自然吻合时应更换波导节,调整相关设备或器件的位置或加工可调波导节。严禁用螺栓强行拉紧合拢,以免波导管受附加应力而损伤。

b)波导口接触面及内壁光洁,无铜屑和其他杂物。

c)波导接口定位正确,销钉、螺栓配套齐全,密封垫或橡皮圈安装正确,装好后橡皮圈不得扭绞或挤出槽外。

d)拧紧连接螺栓时,应对角交替、循环上紧。

e)加固时除可略向上托以消除因重力下垂以外,不允许波导馈线在其他方向受力(如向下压或向左右扳)。

f)整条馈线内充以干燥空气,气压符合施工图设计或设备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6.1.3 同轴电缆馈线的安装工艺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一般射频同轴电缆转弯的曲率半径不小于电缆直径的12倍,LDF4—50同轴电缆转弯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25mm;

b)同轴电缆头的组装顺序和工艺符合出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c)焊接电缆头时可用松香酒精溶液为焊剂,严禁使用焊油,内导体触头与外导体同心;

d)室外同轴电缆接头有保护套并用硅密封剂密封。

6.1.4 方向耦合器应安装正确,不得装反。

6.1.5 馈线按施工图设计要求留足余量,以适应天线的转动范围。

6.1.6 波导馈线和低损耗射频电缆外导体在天线附近和机房入口处应与接地体作良好的电气连接。

6.2 安装矩形波导管

6.2.1 矩形波导馈线自身应平直,其走向应与设备边缘及走线架平行。加固时受力均匀稳定。矩形波导馈线的加

固点与相邻的软波导、分并路系统及负载应尽量靠近。

6.2.2 可调波导节的加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可调节的长度准确无误;

b)锯口平整,波导口无变形,法兰盘选择正确;

c)焊接的法兰盘平面与波导纵轴垂直,平整牢固,焊锡均匀,不漏气。波导管接触面及内壁无残余焊剂、焊锡、铜屑及其他异物。

6.3 安装椭圆软波导管

6.3.1 椭圆软波导馈线转弯和扭转应符合下列要求:

a)转弯

1)长轴方向(相当于矩形波导的H弯),曲率半径应符合馈线出厂要求;

2)短轴方向(相当于矩形波导的E弯),曲率半径应符合馈线出厂要求。

b)扭转角不大于馈线出厂说明书的允许值。

6.3.2 椭圆软波导馈线与法兰盘的连接加工应遵照出厂说明书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a)锯口平整、无损伤,波导口不变形;

b)翻边剪口距离均匀,翻边后平整,波导口不变形;

c)包胶密封、平整、美观。

6.3.3椭圆软波导馈线引入机房前,必须按施工图设计要求接地,并在剥除护套处做好密封。

7 天馈线系统调测

7.0.1馈线系统衰减和驻波比测试

a)发信波导及收信同轴电缆的衰减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馈线和部件的参数值参见表7.0.1。

7.0.2 系统噪声温度测试

通过检测负载与冷空两种状态下热噪声功率的比值(即Y因子)求得系统噪声温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应不大于10K。

7.0.3接收方向图测试

a)在验证测试以前可利用卫星信标信号测试天线的接收方向图。由于信标信号电平很低,一般只能测得主瓣及第一旁瓣,以主瓣峰值为标准,两侧第一旁瓣电平的平均值应不高于-14dB;两侧第一旁瓣电平之差应不大于2dB。

b)半功率波束宽度应符合设备出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c)根据半功率波束宽度估算天线的接收增益应符合设备出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并可根据第

7.0.2条测得的系统噪声温度估算G/T值。

d)如上述各项测试值基本符合规定指标,就可以申请进行验证测试;如果与规定指标相差较多就要分析原因,必要时重新调整副反射器或主反射器。

e)口面直径大于13m的天线,用射电星法测试。

7.0.4自动跟踪性能检查

a)低噪声放大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后,应立即转动天线接收卫星信号,天线主波束中心对准卫星后调整跟踪接收机,使接收的卫星信标电平达到规定值;

b)按设备出厂说明书技术要求校准跟踪控制单元;

c)人工驱动天线使接收到的信标信号达到最大值。在俯仰(上、下)及方位(左、右)四个方向上人为转动天线使之偏离卫星方向,直到信标信号电平下降2dB为止,启动自动跟踪系统,经过一个扫描循环应能使信标信号电平恢复到最大值;

d)天线跟踪精度、指向精度应符合设计指标要求。

7.0.5天线平均转动速率测试

利用卫星信标信号使天线从波束中心驱动天线在方位和俯仰两个平面内分别转动±5°,测量二至三次求出平均转动速率;

8 微波设备系统测试

8.1 高功放分系统测试

8.1.1功能操作:

应符合设备出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8.1.2增益和输出功率:

a)额定输出功率:达到设计及出厂指标要求;

b)额定输出功率下的增益:满足设备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c)功率稳定度:指标≤±0.25 dB(24小时)。

8.1.3幅频响应和互调产物:

应满足设计和设备出厂指标要求。

8.1.4高功放输出频谱应满足SSOG—308的要求,如图8.1.4所示。

归一化频率

R 为传输速率,它被定义为由于比特率进入调制器后又增加了前向纠错(FEC)和报头信息比特。

注:相对功率0dB相当于最大功率密度。

图8.1.4 HPA输出频谱模框图

8.2低噪声放大器分系统测试

8.2.1 功能操作:

包括倒换系统均应符合设备出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8.2.2 增益、频率响应:

应满足设计和设备出厂指标要求。

8.3 上变频器分系统测试

8.3.1 功能操作:

包括倒换系统均应符合设备出厂说明书技术要求。

8.3.2 输出电平:

应符合设计和设备出厂指标要求。

8.3.3 增益:

10~30dB范围内可调,或按设备出厂指标。

8.3.4 中频到射频频率响应:

正常输入电平时射频输出幅度允许偏差为±0.4dB。

8.3.5 频率稳定度:

在24小时内允许偏差为±5×10-9

8.3.6 相位噪声:

100Hz≤-65dBc/Hz

lkHz≤-75dBc/Hz

10kHz≤-85dBc/Hz

100kHz≤-95dBc/Hz

1MHz≤-112dBc/Hz

10MHz≤-13dBc/Hz

8.3.7 杂散输出电平:

与信号相关的杂散输出电平<-65dBc;

与信号无关的杂散输出电平<-80dBm。

8.4 下变频器分系统测试

8.4.1 功能操作:

包括倒换系统应符合设备出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8.4.2 增益:

在20~40dB范围内可调(射频输入-75dBm~-30dBm,3625~4200MHz频率范围内任一频率),或按设备出厂指标。

8.4.3射频到中频的频率响应:

输出幅度允许偏差为±0.4dB。

8.4.4频率稳定度:

在24小时内允许偏差为±5×10-9

8.4.5相位噪声:

100Hz≤-65dBc/Hz

lkHz≤-75dBc/Hz

10kHz≤-85dBc/Hz

100kHz≤-95dBc/Hz

1MHz≤-112dBc/Hz

10MHz≤-130dBc/Hz.

8.4.6杂散输出电平:

与信号相关的杂散输出电平<-75dBc;

与信号无关的杂散输出电平<-80dBm。

8.5 线性放大器分系统测试

8.5.1功能操作:

包括倒换系统应符合设备出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8.5.2增益、频率响应:

应符合设计或设备出厂指标要求。

8.6 调制解调器分系统测试

8.6.1功能试验:

各项指标达到设备出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8.6.2相位噪声(只测调制器):

1kHz≤-76dBc/Hz

10kHz≤-101dBc/Hz

100kHz≤-11ldBc/Hz

8.6.3频谱图:

符合CCITT标准,如图8.6.3所示。

偏离中心的归一化频率

注:相对功率0dB相当于比非调制波功率低10lg(R/2)dB/Hz.

图8.6.3 调制器输出功率谱密度模框图

8.7 监控分系统功能试验

监控分系统的功能应符合设备和分系统操作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监控分系统应监视全站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当有告警出现时,应能在监视台显示出来,并有警铃告警提示,同时在监视台可以进行远端人工和自动倒换。

8.8 ESC业务联络电话

8.8.1 收发接口电平

发信口输入电平:-14dBr

收信口输出电平:4dBr

8.8.2噪声电平

热噪声电平≤-50dBm。

9 验证测试

9.1 一般规定

9.1.1 凡具有上行线设备的新建地球站或在原有地球站内扩建、改建天线馈源系统的工程,都必须在投入运行前进行验证测试。

9.1.2 验证测试要在国际通信卫星管理机构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

9.1.3 建设单位会同施工单位根据落实的工程进度适时向国际通信卫星管理机构提出入网验证测试申请。

9.1.4 在得到国际通信卫星管理机构批准并下达验证测试计划后,按计划进行验证测试。

9.2 验证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9.2.1 验证测试期间本站与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操作中心和监测站间应进行不间断的工程勤务通信。本站必须在验证测试前建立与上述通信目标的一条话路和一条传真机(或电传打字机)线路。

9.2.2 验证测试前应备好下列资料,尽早报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操作中心:

a) 天线在方位平面及俯仰平面的平均转动速率;

b) 以验证测试使用的卫星方向为中心,天线(在不更换或改变天线驱动杆条件下)在方位平面及俯仰平面内可以转动的范围;

c) 馈源的出厂测试记录(主要是馈源交叉极化隔离度测试记录)。

9.2.3 根据下达的验证测试计划及本站具体条件,将确认可以进行的测试项目及有关事项报告国际通信卫星管理机构或其操作中心。

9.3 验证测试的项目及指标

9.3.1 验证测试项目应按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操作中心安排的测试计划进行。

9.3.2 验证测试项目及指标要求(4/6GHz):

a)地球站的品质因数G/T值

晴天工作仰角为10°时,其G/T值应达到下列指标:

1)12m天线:G/T≥32.17dB/K

2)13m天线:G/T≥32.88dB/K

3)16m天线:G/T≥34.95dB/K

以上测试频率为4000MHz。

b)天线的发收增益及辐射旁瓣:

1) 天线的发收增益:

发射频段:5.85~6.425GHz

接收频段:3.625~4.2GHz

发射增益应满足下式:

12m天线:≥55.7+201g(F/6)(dBi);F:GHz

13m天线:≥56.0+201g(F/6)(dBi);F:GHz

16m天线;≥58.1+201g(F/6)(dBi);F:GHz

接收增益应满足下式:

12m天线:≥52.5+201g(F/4)(dBi);F:GHz

13m天线:≥53.2+201g(F/4)(dBi);F:GHz

16m天线:≥54.9+201g(F/4)(dBi);F:GHz

天线发收增益测试频点为最高、中心、最低三点。

2) 天线辐射旁瓣特性(收、发正反极化均测):

第一旁瓣应小于或等于—14dB;

宽角旁瓣:天线旁瓣峰值数的90%不得超过下式的规定:

29-251gΦ(dBi) 1°≤Φ≤20°

-3.5 (dBi) 20°<Φ≤26.3°

32-351gΦ(dBi) 26.3°<Φ≤48°

-10 (dBi) Φ>48°

c) 天线轴比:

双圆极化轴比≤1.06:1

d) 天线隔离度:

1) 双圆极化交叉极化隔离度≥30.7dB

2) 双线极化交叉极化隔离度≥33dB,当离轴增益下降ldB时,交叉极化隔离度≥30dB。

注:天线收发交叉极化隔离度要在监测站配合下进行测试,测试点的数量和间隔按测试计划规定办理。

e) 天线馈源指标(出厂验收指标)

1) 馈源驻波比≤1.25(575MHz频带内)

2) 馈源隔离度:

(1) 馈源收/发隔离度≥80dB

(2) 馈源发/发隔离度≥20dB

(3) 馈源收/收隔离度≥20dB

f)整条发射馈线的电压驻波比≤1.32(在575MHz频带内)

g)全向有效辐射功率(EIRP)稳定度及载波频率稳定度测试要在监测站配合下进行,指标要求如下:

1) 地球站发射EIRP的稳定度充允许偏差为±0.5dB(晴天、在24小时内)。

2) 载波频率稳定度:

(1)调频多路电话载波频率允许偏差为±150kHz。

(2)调频电视载波频率允许偏差为±250kHz。

(3)中速数据传输系统(1DR)载波中心频率允许偏差为±3.5kHz。

(4)时分多址(TDMA)系统载波频率允许偏差为±lkHz。

10 数字复用设备的测试

10.1 数字终端设备的测试

10.1.1各机盘电源电压测量:

电源电压允许偏差为:±0.1V。

10.1.2时钟频率检查,

频率容限见表10.1.2。

表10.1.2 时钟频率容限表

10.1.3误比特率测试,

测试各支路观察15分钟,误比特率为0。

10.1.4抖动特性:

a)输入抖动容限见表10.1.4—1及图10.1.4—1。

表10.1.4-1 输入口允许抖动容限表

b) 输出抖动:

对于一、二、三、四次群各种标称比特率,在数字有线通道输出口所测得的最大输出抖动不应超过表10.1.4-2所给出的限值。

见表10.1.4-3和图10.1.4-2

表10.1.4-3 抖动转移函数

单机指标<0.25 UI

10.2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器功能检查(ADPCM)

10.2.1 加电后,本地A ,B ,C 支路告警,总告警灯亮,电源灯亮。

10.2.2 同步检查:

分别检查A ,B 支路到C 支路是否同步,通过帧同步分析仪观察同步情况。

10.2.3 安全保护、直通和自环功能检查。 10.2.4 编定模块地址码。 10.2.5 信令传输测试检查。 10.2.6 国内备用比特传输检查。 10.2.7 传输遥控告警检查。

10.2.8 64kbit /s 透明信道测试检查。 10.2.9 误码性能检查。 10.2.10 单音测试检查。

10.2.11 信号量化噪声比检查。

10.2.12 音频调制解调器测试检查。 10.3 数字倍增器功能检查(DCME) 10.3.1 在计算机上检查时钟设置。

10.3.2 在计算机上检查透明通道的设置。

10.3.3 测试各支路误比特率。观察15min ,误比特率为零。 10.3.4 信令(a ,b ,c 三比特)检查。 10.3.5 计算机其他功能检查。

10.3.6 DCME 系统计算机功能检查:

按说明书要求,应具有监视和倒换功能,还应具有在设备远端(即计算机上)设置设备运行参数,并控制设备进行自测。

11 中速数据传输系统(IDR)测试

11.1 卫星链路连通测试

11.1.1 IDR业务连通测试程序及指标要求(包括测试方法及使用仪表)应按IESS—308,SSOG—308中的规定进行。

11.1.2 中频环路解调器误码性能(含扰码、前向纠错码FEC),如表11.1.2所示。

注:组合速率=信息速率+报头的速率传输速率=组合速率/FEC

11.1.3 临近信道抗干扰能力:(本站模拟环测)三个IDR 2Mbit/s载波均匀依次排列,间隔为载波需要的分配带宽,速率相同,两个相邻载波的电平高于信号载波7dB时,应满足表11.1.3的要求。

11.1.4 卫星环路解调器误码性能(含扰码FEC)应满足表

11.1.4的要求(晴天、微风条件下)。

表11.1.4 卫星环路解调器误码性能

11.2.1 卫星通信地球站间对测误码性能指标(连续测试24小时):

a) 任何月内90%以上时间的误比特率(BER)<1×l0-7;

b) 误码秒(ES),严重误码秒(SES)应符合表11.2.1中卫星数字通道指标要求。

注:ES——误码秒,

SES——严重误码秒;

RPO——用于计算误码性能投入业务限值等的“参考性能指标”,以时间百分比(%)表示;

A——数字线路段上误码性能的配额占RPO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

T——测试时间,以秒(ES、SES)为单位的次数;

K——定义“投入业务限值”时的系数;

S o——对应于RPO和配额A在T时间内的误码事件数,单位次,即投入业务指标;

S1,S2——对应于投入业务限值的门限,在T时间内的误码事件数,单位次;

S3——对应于投入业务限值的门限在3天内误码事件数,单位次。

11.2.2 全程数字链路(通道)指标测试(包括进城终端):

a)误码性能指标(连续测试24h):

1) 任何月内90%以上时间的误比特率(BER)<1×10-7;

2) 误码秒(ES),严重误码秒(SES)应符合表11.2.1中全程数字通道指标要求。

b)抖动性能测试:

1) 输入抖动容限,如图11.2.2—1和表11.2.2—1所示。

图11.2.2-1 输入抖动容限图

表11.2.2-1 输入抖动容限表

对于一、二、三、四次群各种标称比特率,在数字有线通道输出口所测得的最大输出抖动不应超过表11.2.2-2所给出的限值

3) 抖动转移特性:

见表10.1.4-3和图10.1.4-2。

12 时分多址传输系统(TDMA)测试

12.0.1单机和分系统指标应符合设备出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12.0.2地球站发射全向有效幅射功率(EIRP)稳定度:稳定度在24h 内允许偏差为±0.5dB 。 12.0.3调制解调器中频环路性能指标:

a)无前向纠错码(FEC)的误码性能(信息速率为52Mbit /s 时)如表12.0.3—1所示。

b)有前向纠错码(FEC)的误码性能:(FEC 编码为7/8,信息速率52Mbit /s)如表12.0.3—2所示。

12.0.4 卫星环路性能指标要求:(FEC为7/8,信息速率52Mbit/s)如表12.0.4表示。

表12.0.4 卫星环路性能指标

13 卫星电视传输系统测试

13.0.1 单机复测项目指标按合同指标抽测。

13.0.2卫星电视传输系统测试项目和指标:

卫星电视传输系统测试分为上星对测和站内模拟测试。站内模拟测试项目和指标参照上星对测项目和指标进行。

上星对测指标如下:

a)射频特性测试

1)射频频率允许偏差为±250kHz;

2)能量扩散(EDF)三角波频率在规定值的±2Hz以内;

3)等效全向有效辐射功率由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操作中心通知;

4)载噪比(C/N)测试值应和计算值相符。

b)中频特性测试

1)中频一中频衰耗/频率响应如图13.0.2—1所示。

图13.0.2-1 中频一中频的衰减频率响应模框图

注:(1)此图与滤波器中心频率成对称;

(2)此图不是按比例画的,

(3)频率以MHz为单位,线性刻度,

(4)幅度以dB为单位,线性刻度。

表13.0.2-1 中频—中频的频率响应

*:用IESS—306所规定的值乘以因子2就可得出这些数值,因为发送和接收双方的滤波器均包含在测量中。

2)中频一中频群时延响应指标如图13.0.2—2所示。

图13.0.2—2 中频一中频群时延模框图

注:(1)此图与滤波器的中心频率成对称;(2)此图不是按比例画的;

(3)频率单位为MHz ,线性刻度;(4)群时延的单位为ns 。

表13.0.2—2 中频一中频的群时延响应

*:用IESS —306所规定的值乘以因子2就可得到这些数值,因为发送和接收双方的滤波器已均被测量。

c) 视频特性测试

1)视频测试音频偏和插入增益

(1) 在1伏峰-峰(0dB)点上,交叉频率峰-峰值频偏应符合表13.0.2-3所给数值。

(3) 视频输出端插入增益变化范围:

短时间(如1s)≤±0.1dB ;较长时间(如1h)≤±0.25dB 。 2) 视频衰耗/频率响应 衰耗/频率响应指标见表13.0.2—4

注:“+”表示衰减增大,“—”表示衰减减小。3) 噪声测试

(1) 连续随机噪声

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信号与加权连续随机噪声之比,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2) 周期性噪声

信号与周期性噪声之比应符合如下要求:信号与lkHz以下的噪声之比≥35dB;

信号与lkHz到视频高端频率f c范围内的噪声之比≥55dB;

525行传输制式行f c=4.2MHz,625行传输制式f c=6.0MHz。

(3) 冲击噪声

对于偶尔(或不经常)发生的冲击噪声,信号与冲击噪声之比≥25dB。

4) 线性失真测量

(1) 场时间失真:测试信号的白条顶端对其中心点允许偏差为±1%。

(2) 行时间和短时间失真,有关指标见表13.0.2—5。

5)非线性失真测量

(1) 同步信号非线性失真:在同步脉冲顶端中点上所测得的振幅应在标称幅度的105%到90%之间。

(2) 微分增益失真应≤10%。

(3) 微分相位失真:

对于30MHz电视载波微分相位失真≤±3°;

对于20MHz电视载波微分相位失真≤±4°。

d)伴音特性测试

1)伴音副载波的频率和电平

(1) 伴音副载波中心频率的容限

每一路伴音副载波中心频率允许偏差为±10kHz。

(2) 在副载波分路设备输入端口所测得的伴音副载波的相对接收电平(电平测量以视频峰-峰值电平点为参考)

·伴音副载波电平为-20dBr±0.5dB(对30MHz电视载波)

·伴音副载波电平为-18.9dBr±0.5dB(对20MHz电视载波)

2)伴音测试音频偏和插入增益

(1)伴音测试音频偏如表13.0.2—6所示。

(2)伴音测试音的插入增益应在0dB±0.25dB范围之内。

3) 伴音通道的衰耗/频率响应

衰耗/频率响应如下表13.0.2—7所示。

注:“-”表示衰耗减小,“+”表示衰耗增大

4) 伴音通道的噪声指标要求如表13.0.2-8所示

测试音电平为9dBm0时,二次、三次谐波失真应在表13.0.2-9所示范围之内。

14 工程验收

14.1 竣工技术文件

14.1.1 按部颁《邮电基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见邮部字[1996]54号文)的规定办理。在工程竣工验收前,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交系统而完整的竣工技术文件。竣工技术文件为一式三份(如建设单位需要增加份数时,可自行复印),其中一份在竣工验收签证后退还给施工单位。

14.1.2 竣工技术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工程说明;工程开工报告;交工(中间交工)验收通知书;交工(中间交工)验收证书;建筑安装工程量总表;已安装的设备明细表;停(复)工通知;随工验收、隐蔽工程检查签证记录;工程设计变更单;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单;其他(交接书);测试记录;竣工图纸。

14.1.3 竣工技术文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内容齐全,规格形式一致;

b) 数据准确,标记详细,缮写清楚;

c) 竣工图纸即施工图纸,工程有变更时,应在原施工图上用红笔改绘;如在原图上无法表示清楚时,则应

补充图纸。

14.2 验收内容

14.2.1 竣工验收时,对设备工艺安装质量、设备分系统、系统测试及天馈线测试、验证测试和连通测试应按表14.2.1所列项目进行检查。

14.2.2 施工工艺、天馈线测试和单机分系统测试项目应由建设单位组织随工检验,凡经随工验收合格的项目应予签证,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在竣工验收时一般可不再另行检验。如验收组织认为必要时,可进行抽查复验。复验中如有不合格项目,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凡由施工不良造成的应由施工单位负责处理。

14.2.3 竣工验收时由建设单位组织人员,对全程数字通道和卫星电视传输系统测试项目进行抽查复测,验收合格后由建设单位出据验收证书。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本规范中要求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如下写法:

A.0.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用词:

a) 正面用词采用“必须”;b) 反面用词采用“严禁”。

A.0.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a) 正面用词采用“应”;b) 反面用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A.0.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a) 正面用词采用“宜”或“可”;b) 反面用词采用“不宜”。

条文说明

1.0.1 由于目前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来自国内外各个不同生产厂家,其出厂技术指标各不相同,为了使我国的标准既能满足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建设的需要,又能顺利地与国际标准接轨,故本规范根据YD/T613—93国内卫星通信TDM/QPSK/FDMA(2Mbit/s)系统进网技术要求、国内卫星通信网工程电路验收指标、国际卫星通信组织的地球站标准和操作指南等标准要求编写的。

1.0.6 部颁《邮电基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法》是根据邮电部(1996)邮部字54号通知撰写的。

设备安装调试验收规范

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管理规定 1 目的 为加强对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的管理,按时保质的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设备安装调试相关工作。 3 安装规范 设备部作为生产设备的归口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设备安装现场的格局和设备的具体特点,制定设备安装方案,并报设备部经理审核。对于供应商提供安装服务的设备,需和供应商共同制定安装方案。 准备工作 保证安装现场干净、无杂物,以免影响安装并将设备的精度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保持地面平坦以便设备定位和水平调节。 保证在有限的空间里各管道、电缆和设备不出现重叠及相互影响,按要求预留安全距离,设备进厂前人员培训和各项准备工作。 由各车间主管负责合理人员分工,并做好进厂安装前安全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安装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以及发生危险的急救措施。 准备好拆箱、安装前所需的工具如:管钳、整套开口扳手、公制内六角和英制内六角扳手、手枪钻、铁锤和橡胶锤、虎钳、人形梯等,并对没有安装调试经验的员工进

行工具使用培训工作。 劳保用品的准备,如线手套、PVC手套、工作帽、创口贴、紫药水、防砸劳保鞋等。 设备到厂后需要由使用单位和设备部共同填写设备到货单,主要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到厂时间、卸货地点等基本信息。 设备安装 安装前期需要做基础、有破地要求的,由设备管理部向基建主管室申请清理路面,不在基建主管室承受能力范围的由设备管理部联系外来施工单位进行路面清理; 1)要安装的产品必须是合格的产品,不合格的设备不得安装; 2)电箱应安装在安全、干燥、易操作的场所。配电箱安装时,如无设计要求,则一般照明配电板底边距地不小于.并列安装的配电箱、盘距地高度要一致,同一场所安装的配电箱、盘允许偏差不大于5mm. 3)安装配电盘所需要的木砖及铁件等均应预埋,明装配电箱应采用金属膨胀螺栓固定。 4)铁制配电箱均需涮一遍防锈漆,预埋的各种铁件均应刷防锈漆,并做好明显可靠的接地。导线引出面板时面板线孔应光滑无毛刺,金属面板应装设绝缘保护套。 5)配电箱带有器具的铁制盘面和装有器具的门及电器的金属外壳应有明显的可靠的PE保护地线(PE线为编织软裸铜线),但PE保护地线不允许利用箱体或盒体串接。6)配电箱上配线需排列整齐,并绑扎成束,活动部位均应固定;盘面引出和引进的导线应留适当余量,便于检修; 7)垂直装设的刀闸及熔断器等电器上端接电源,下端接负荷。横装者左侧(面对盘面)接电源,右侧接负荷。

一体化设备安装施工规范标准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安装施工规 建设规模:地下-0.5m至地上+1.5m 质量标准:国家施工质量验收规合格标准。 施工围:1.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安装 一、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安装 ⒈施工前的准备 熟悉设备安装施工图及施工验收规,确定设备位号、安装标高、 方位、以及安装技术要求。 ⒉设备开箱验收 (1)设备出库验收,分外观检查与开箱检查: ①裸装设备的外观检查,按照所需出库的设备明细表会同建设 单位查对设备编号、规格、数量、及设备外观无缺陷等,并 与建设单位办理出库手续和填写设备检查记录。 ②设备的开箱检查在工地进行。箱装设备出库后,根据设 备的安装图和设备明细表等,会同建设单位仔细清点和检查 设备零、部件的数量和质量,并认真填写“设备开箱检查记 录”。 (2)随机所带的产品说明书、出厂检查试验记录、装箱单等及产品 合格证,建设单位应及时提供给我公司(原件或复制),以作 为我公司安装的技术参考和交工资料。 (3)设备开箱应在有关人员参加下,对照装箱单及图纸,按下列要 求项目检查与清点,并填写《设备验收清点记录》: ①箱号、箱数及包装情况; ②设备名称、类别型号及规格; ③设备外形尺寸及管口方位; ④设备件及附件的规格尺寸及数量; ⑤表面损坏,变形及锈蚀状况; (4)易丢失、易损坏的零部件,在设备试运转前安装,且安装部位,

的孔洞应及时暂予以密封,不得进入灰尘和杂物。 (5)出库后对加工零件及附件等设备件上有防护物的,不准过早拆除, 如有损坏应及时修补防护,以免备件受损。 (6)随机带来的专用工具及供应的易损、易丢件,在出库时作好记录。 工程竣工后,我公司将专用工具及多余的零部件退还建设单位,并办理移交手续。 ⒊设备的起重和搬运 一体化设备现置临时货场,安装之前需用吊车配合平板汽车运输至机械楼边侧临时施工道路上,需用平板车一辆(12米)、吊车一辆(25吨)。 (1)检查所有起重搬运机具、钢丝绳和滑轮等,证明确实可靠后使用。 (2)操作起重机械,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施工安全规定。 (3)设备搬运、吊装准备工作 ①摸清设备装卸的场地、道路、设备的安装位置、方向及设 备搬运的先后次序。 ②找好设备吊装位置时,确定受力部位。 (4)吊装时,在吊装绳与设备加工面或棱角处垫以木板、胶皮等物。 (5)每根钢丝绳受力要均匀,并与垂线所成的夹角不得大于30 ⒋垫铁布置及抄平: 按设备安装标高配制各组垫铁,并用水准仪将各垫铁组顶面 抄到同一标高。垫铁与垫铁之间,垫铁与底座之间应紧密贴 合,接触面积不得少于接触面积的70%,不得有松动现象。 ⒌设备就位: 将设备吊装在其对应施工部位上方,调整好设备方位,并设备 底座中心线对正施工部位上的安装基准线,然后设备徐徐座

GB-50270-98-连续输送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连续输送设备安装工程 施工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Continuous Conveyer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GB 50270—98 主编部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 9 9 8年1 2月1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8 北京

关于发布《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等十项国家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8]9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和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原机械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等十项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下列规范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TJ231及《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66—84同时废止。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98 《连续输送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0—98 - 《金属切削机床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1—98 《锻压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2—98 《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3—98 《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98 《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98 《破碎、粉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6—98 《铸造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7—98 《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8—98 上述规范由国家机械工业局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工业部安装工程标准定额站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doc 101页)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doc 101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eneral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GB50231—98 主编部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8年12月1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8北京

关于发布《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 及验收通用规范)等十项国家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8]9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和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原机械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等十项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下列规范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TJ231及《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6684同时废止。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98 《连续输送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0—98 《金属切削机床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1—98 《锻压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2—98 《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3—98 《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98 《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98 《破碎、粉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6—98 《铸造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7—98 《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8—98 上述规范由国家机械工业局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工业部安装工程标准定额站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设备安装安全规范—【安全资料】.doc

设备安装安全规范 第一节一般安全要求 第一条通信设备安装施工作业计划、施工方案中,必须有安全生产内容。安全交底时,应同时交安全技术措施。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 第二条施工作业前,必须对所用工具、电气设备及电源进行认真检查有不合格的须修复后方可使用,不得使用带“病”工具和设备。 第三条插销板、电烙铁、行灯及手电钻等设备的电源线要布放合理,避免作业人员踢碰和绊倒,不得将电源线挂在通信设备上。 第四条铁架、机架及高凳上,不准放置工具和器材。工作需要必须往高凳上放工具和器材时,人离开必须随手取下;当搬移高凳时,应先检查上面有无工具和器材。 第五条需要支、搭脚手架时,脚手架要支搭牢固.脚手板要放置平稳,木板厚度不得少于5厘米。跨度不得超过2米。不得支“探头板”。脚手架的高度,以人上去后能直立起来并操作方便为宜。 第六条登高作业,严禁脚踩铁架、机架、上下电缆走道;严禁攀登配线架支架、严禁脚踩端子板、弹簧排。 第七条在机房施工使用的电气设备,应安装漏电保护器,并标明所使用的电压。 第八条带电作业时,应使用专用绝缘工具,便用的金属工具如改锥、扳手等应用胶布或绝缘塑料带缠绕,并检查是否可靠;在带电的设备、头柜、分支柜

中施工时,施工人员必须将身上诸如手表、钥匙等金属品除下,以防引起电源短路造成事故。如需要登高操作时,应使用绝缘高凳或木质高凳。 第九条在带电的设备头柜、分支柜中作业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螺丝钉、垫片等金属材料掉落引起事故,确保设备及人员安全。 第十条重要工序,建设单位随工人员、监理人员及工程负责人必须在施工现场监督、监视方能作业,并由熟悉工序的技术人员操作。 第十一条割接时,要做好割接方案,制定应急措施,责任明确到人,人员安排到位,统一指挥。必要时,割接前通知建设单位(机房人员)做好数据备份,预防在割接失败或意外情况时能迅速恢复机房原装及正常运行,确保万无一失。 第十二条施工场地应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 第十三条每日工作完毕离开现场前,必须清理作业现场,切断施工电源,检查火源及其他不安全因素,确认安全后才能离开工作现场,必要时告知随工人员或机房值班人员。 第二节现场开箱搬运 第十四条开箱 一、应在无尘、无潮湿的环境下进行开箱。在室外开箱应有防尘、防潮措施,遇风雨天气不得在室外开箱。 二、开箱时应注意包装箱上的标志,严禁倒置。 三、开箱时应使用专用工具,严禁用锤敲打,防止剧烈振动损坏箱内设备。 四、随时清理工作场地拆下的箱板、铁皮等杂物,应妥善处置,防止砸、刮伤人员和设备。

GB50231-2009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 50231-2009《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管子对接焊口应使内壁齐平;钢管内壁错边量不应超过壁厚的()。 A、5%; B、10%; C、15%; D、20%; 答案:B(6.2.1) 2、管道敷设时,管子外壁与相邻管道的管件边缘距离不应小于() A、10mm; B、20mm; C、30mm; D、40mm; 答案:A(6.3.1) 3、管道的涂漆,描述不正确的是() A、管道涂防锈漆前,应除净管道外壁的铁锈、焊渣、油垢及水分等; B、涂漆工作对于环境温度无特殊要求,涂漆后宜自然干燥;未干燥前应采取防冻、防雨、防污、防尘措施; C、管道的涂漆颜色和涂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规定;涂层应均匀、完整,无损坏和漏涂; D、5 涂层应附着牢固、并应无剥落、皱纹、气泡、针孔等缺陷。 答案:B(6.5.3) 4、下列关于垫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斜垫铁的材料可采用普通碳素钢。 B、平垫铁的材料可采用普通碳素钢或铸铁。 C、斜垫铁的斜度宜为l/l0~1/20;振动或精密设备的垫铁斜度可为1/40。 D、斜垫铁可单独使用,当使用成对的斜垫铁时应采用同一斜度。 答案:D(附录A) 5、垫铁组的使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A、承受重负荷或有连续振动的设备,宜使用平垫铁; B、每一垫铁组的块数不宜超过5块; C、所有垫铁相互间应用定位焊焊牢; D、垫铁的厚度不宜小于2mm; 答案:C(4.2.3) 6、螺栓或螺钉联接紧固时,描述不正确的是() A、螺拴紧固时,宜采用呆扳手,不得使用打击法和超过螺栓的许用应力; B、多只螺栓或螺钉联接同一装配件紧固时,各螺栓或螺钉的拧紧顺序无特 殊要求。当有定位销时应从靠近该销的螺栓或螺钉开始拧紧; C、螺栓头、螺母与被连接件的接触应紧密;对接触面积和接触间隙有特殊 要求时,尚应按规定的要求进行检验;

设备安装主要规范

第二节化工石油机械设备安装主要标准规范 一国家标准 GB50231-2009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70-2010 输送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1-2009金属切削机床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72-2009 锻压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3-2009 锅炉安装工程验收规范 GB50274-2010 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75-2010 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6-2010 破碎、粉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7-2010 铸造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8-2010 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26-2008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 GB/T 50448-2008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 50393-2008钢质石油储罐防腐蚀工程技术规范 GB50128-2005 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25146-2010 工业设备化学清洗质量验收规范 GB50211-2004 工业炉砌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现场设备GB50236-201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683-2011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5-2010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52-2010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容规)二行业标准 SH/T 3541-2007石油化工泵组施工及验收规范 SH/T 3539-2007 石油化工离心式压缩机组施工及验收规范SH/T 3544-2009 石油化工对置式往复压缩机组施工及验收规范 SH3538-2005 石油化工机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SH/T 3514-2001 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H 3532-2005 石油化工换热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SH 3508-1996 石油化工工程施工及验收统一标准SH 3534-2001 石油化工筑炉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6-2007 管式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T3540-2007 钢制换热设备管束复合涂层施工及验收规范SH/T3542-2007 石油化工静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规程SH3524-2009 石油化工静设备现场组焊技术规程SH/T 3537-2009 立式圆筒形低温储罐施工技术规程SH/T3530 -2001 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储罐施工工艺标准SH/T3512-2002 球形储罐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SH/T 3522-2003石油化工隔热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SH/T 3538-2005 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蚀技术规范 SH/T 3507-2005 石油化工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H/T 3143-2004 石油化工往复压缩机工程技术规定

设备安装验收规范

设备安装施工验收规范 大纲 一、设备验收与保管 二、设备安装前基础验收工作 三、设备安装前作为技术员应作的工作是什么? 四、设备安装前的一般规定和要求 五、找正和找平 六地脚螺栓、垫铁和灌浆 七压力试验 八工程验收 设备安装规范及常见设备安装程序 1、设备验收与保管 1、出厂合格证;(国外设备需经商检) 2、设备说明书 3、质量证明书 4、按装箱单检查清点并作好记录和交接手续; 5、发现质量异议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2、设备安装前基础验收工作 1、基础外型尺寸及外观质量的检查及相应质量合格证; 2、基础的标高基准线、横轴和纵轴中心线; 3、相应的建筑(构筑)物上应标有坐标轴线; 4、设计要求做沉降观测的设备基础应有沉降观测水准点; 5、设备安装前应依据设计要求,核对基础的各种基准线是否符合要求; 6、设备就位前,基础表面应进行修整,需灌浆的基础表面应凿成麻面,被油污的混凝土应铲除,放置垫铁处(至周边50mm)的混凝土表面应铲平,铲平部位的水平偏差为2mm/M ,且应与垫铁接触良好,预留地脚螺栓孔内的杂物应清除干净. 3、设备安装前作为技术员应作的工作是什么? 1、熟悉图纸,检查设备合格证和说明书及管口方位图 2、熟悉设备布置图和构筑物结构图,掌握安装顺序。

3、设备的开箱检查、规格尺寸和重量 4、基础验收,同时作好设备支座尺寸是否与基础预留地脚螺栓相吻合,同时要到现场勘察和测量设备预留孔是否满足设备的出入。 5、详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审批完和技术交底(吊车选型和占位) 6、交工技术文件的准备 4、设备安装前的一般规定和要求 4-1技术及文件的准备情况 4-2测量仪器的检验情况 4-3有温差变化的设备安装及采取的措施 4-4人员组织的准备 4-5材料供货和检验 4-6各种措施和工机具的准备 4-7大型吊装机具的核算和落实情况 4-8特殊设备安装前的准备 4-1 技术及文件的准备情况 安装前应按设计图样或技术文件要求画定安装基准线及定位基准标记,对相互间有关联或衔接的设备,还应按其要求确定共同的基准。有内件装配要求的设备,在安装前要检查内壁的基准圆周线与设备的轴线是否垂直(如板式塔),以保证内件安装的准确性。 4-2测量仪器的检验情况 安装时所用的量具及检验仪器的精度必须符合国家计量局规定的精度标准,并应定期检验合格。包括水平尺、经纬仪、漏电保护器、各种表等 4-3有温差变化的设备安装及采取的措施 设备的安装一般是在自然环境温度下进行的,投入使用后则是在操作温度下进行。当安装环境温度与操作温度有较大温差的设备时,要检查膨胀(收缩)的数值与方向,最大膨胀(收缩)时是否受到外部的阻碍;固定侧地脚螺栓的紧固情况,滑动侧地脚螺栓孔的方位及尺寸,地脚螺栓在滑动孔中的位置,滑动侧地脚螺栓的螺母与设备底座的间隙;固定外部附用的螺栓及孔的形状和尺寸,受限制的连接件强度和支承情况。 4-4 人员组织的准备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31-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 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31—98 主编部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8年12月1日 关于发布《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等十项国家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8]9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和计综[1987]2390号 文的要求,由原机械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等十项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下列规范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TJ231及《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66/84同时废止。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98《连续输送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0/98《金属切削机床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1/98《锻压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2/98《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3/98《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98《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98《破碎、粉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6/98 《铸造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7/98《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8/98上述规范由国家机械工业局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工业部安装工程标准定额站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450号文的要求,由原机械工业部负责主编。具体由机械工业部安装工程标准定额站组织,会同冶金部第一冶金建设总公司、化工部施工技术研究所、全国安装协会技术标准中心和重庆建筑大学等单位共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认真总结了原《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一册“通用规定”贯彻执行以来的经验,充分调查了解了我国机械设备安装行业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严格按照建设部修订标准规范的程序、步骤和要求的规定,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为8章、18节和20个附录。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将原设备安装工程“通用规定”,修改为全国各类机械设备安装工程都适用的通用规范,扩大了规范的覆盖面。 2.增加了新技术、新工艺等新的内容,如胀锚地脚螺栓、环氧砂浆锚固地脚螺栓、减振垫、无垫铁安装、座浆法、液压、气动润滑管道,联轴器装配扩大至11个品种和类型,清洗、除锈和脱脂的技术要求、方法和质量检验更加明确。 3.原规范是70年代制订,其参数和技术要求科学性、实用性较差。随着我国产品和施工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目次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施工准备 第一节施工条件 第二节开箱检查和保管 第二节设备基础 第三章放线就位和找正调平 第四章地脚螺栓、垫铁和灌浆 第一节地脚螺栓 第二节垫铁 第三节灌浆 第五章装配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螺栓、键、定位销装配 第三节联轴器装配 第四节离合器、制动器装配 第五节具有过盈的配合件装配 第六节滑动轴承装配 第七节滚动轴承装配 第八节传动皮带、链条和齿轮装配 第九节密封件装配 第六章液压、气动和润滑管道的安装 第一节管子的准备第二节管道的焊接和安装第三节管道的酸洗、冲洗、吹扫和涂漆第七

章试运转 第八章工程验收 附录一设备基础尺寸和位置的允许偏差附录二水平拉钢丝时,两支点距离、钢丝直径、重锤的选配和钢丝自重下垂度附录三YG型胀锚螺栓的规格、适用范围和钻孔直径及深度的规定附录四环氧砂浆的调制程序和技术要求 附录五斜垫铁和平垫铁附录六无收缩混凝土及微膨胀混凝土的配合比附录七座浆混凝土配制的技术要求及施工方法附录八压浆法放置垫铁的施工方法附录九金属表面的常用除锈方法 附录十碱性清洗液和乳化除油液配合比附录十一常用金属清洗剂 附录十二脱脂剂 附录十三防咬合剂 附录十四螺栓刚度及被连接件刚度的计算方法附录十五联轴器装配两轴心径向位移和两轴线倾斜的测量方法附录十六具有过盈的配合件装配方法 附录十七冷装用的常用冷却剂附录十八管道酸洗液的配合比附录十九管道冲洗清洁度等级标准附录二十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1.0.1 条为了指导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确保质量和安全,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制定本规范。 第1.0.2 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机械设备安装工程,从开箱起至设备的空负荷试运转为止的施工及验收,对必须带负荷才能试运转的设备,可至负荷试运转。 第1.0.3 条设备安装工程应按设计施工。当施工时发现设计有不合理之处,应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并经设计变更批准后,方可按变更后的设计施工。 第1.0.4 条安装的机械设备、主要的或用于重要部位的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和产品标准的规定,并应有合格证明。 第1.0.5 条设备安装中采用的各种计量和检测器具、仪器、仪表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现行计量法规的规定,其精度等级,不应低于被检对象的精度等级。 第1.0.6 条设备安装中的隐蔽工程,应在工程隐蔽前进行检验,并作出记录,合格后方可继续安装。 第1.0.7 条设备安装中,应进行自检、互检和专业检查,并应对每道工序进行检验和记录。工程验收时,应以记录为依据。

安装技术规范及要求

安装技术规范及要求 1 施工准备阶段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了解甲方要求的工期情况;了解施工单位的人力、安装工具配备情况;了解制造厂设备的发货情况;了解施工现场的电、水、气、行车等的供应情况。根据所掌握的确切资料,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此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1 图纸会审一般为甲方召集的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技术交流,其主要内容有: (1) 安装图纸、安装有关的技术文件是否齐全; (2) 设计单位对于施工单位在安装工艺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解答; (3) 与安装相关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1.2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其核心内容即为工期的控制,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1) 设计单位的设计完成情况; (2) 施工单位的人力、安装工具、材料等准备情况; (3) 所需安装的设备制造情况; (4) 土建基础的施工情况; (5) 甲方现场条件的准备情况。 2 设备安装的一般程序 2.1 设备开箱与清点,在设备交付现场安装前,由总承包方负责与业主(或其代表)或供货商共同按设备装箱清单和设备技术文件对安装的机械设备逐一清点、登记和检查,对其中的重要零部件还需按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查验后,双方签字鉴证、移交。 2.2 设备基础检验 (1) 基础施工单位应提供设备基础质量合格证明书:主要检查其混凝土配比、混凝土养护及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 如果对设备基础的强度有怀疑,可用回弹仪或钢珠撞痕法等对基础的强度进行复测。 (3) 对基础的外观检查:主要察看基础表面有无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 (4) 对基础的位置、几何尺寸的测量检查:检查的主要项目有基础的坐标位置,不同平面的标高,平面外形尺寸,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凹穴尺寸,平面的水平程度,基础的铅垂程度,预埋地脚螺栓的标高和中心距,预埋地脚螺栓孔的中心位置、深度和孔壁铅垂程度,预埋活动地脚螺栓锚板的标高、中心位置、带槽锚板和带螺纹锚板的水平程度等。 2.3 基础放线依据设备布置图和有关建筑物的轴线或边沿线和标高线,划定安装基准线。互相有连接、衔接或排列关系的设备,应放出共同的安装基准线;必要时应埋设一般的或永久的标板或基准点;设置具体基础位置线及基础标高线。 2.4 设备就位、找正 2.4.1 设备就位在安装设备前,因先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吊装方式和临时堆放场地。在吊运设备时,绳索应拴在设备适合受力的位置上,在绳索与设备表面接触部位应垫上木垫板,以防损坏其油漆表面或已经过加工的表面。 2.4.2 设备找正指设备的纵横中心线与基础上的中心线对正。根据安装图定位,中心线可以使用激光经纬仪校对。 2.5 设备的找正

设备安装调试流程及规范

设备安装调试程序1.开箱验收 新设备到货后,由设备科,会同厂方进行开箱验收,检查设备在运输过程中有无损坏、丢失,附件、随机备件。专用工具、技术资料等是否与合同装箱单相符,并填写设备开箱验收单,存入设备档案,若有缺损及不合格现象应立即厂方代表交涉处理,索取或索赔。 2.设备安装施工 设备科会同设备使用科室及厂方,对设备的安装进行定位。对设备定位要考虑以下因素。 (1)应适应工艺流程的需要 (2)应便于使用者的医疗操作 (3)设备及其附属装置的外尺寸、运动部件的极限位置及安全距离 (4)应保证设备安装、维修、操作安全的要求 安装前要进行技术交底,组织施工人员认真学习设备的有关技术资料,了解设备性能及施工中应事项。 安装过程中,对基础的制作,装配链接、电气线路等项目的施工,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执行。整个安装过程设备科应派技术人员跟进,做好厂方和使用科室的沟通桥梁。

3.设备试运行 安装结束后,设备使用科室应与设备科及厂方一起对设备进行试运行,试运行前应充分检查电源和设备的接地是否良好。试运行时,对设备的各功能进行核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设备安装工程的验收与移交使用。 (1)设备基础的施工验收由设备科,使用科室,厂方三方共同验收,填写施工验收单。 (2)设备安装工程的最后验收,在设备调试合格后进行。在安装、检查、安全、使用等各方面有关人员共同参加下进行验收,做出鉴定,填写试车运转记录等凭证和验收移交单由参加验收的各方人员签字方可竣工。 (3)设备验收合格后办理移交手续 设备开箱验收(或设备安装移交验收单)、设备运转试验记录单由参加验收的各方人员签字后及随设备带来的技术文件,由设备管理部门纳入设备档案管理;随设备的配件、备品,应填写备件入库单,送交设备仓库入库保管。

现场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范(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现场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范(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现场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范(新版) 1为了指导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确保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2施工准备 2.1施工条件 2.1.1工程施工前,应具备设计和设备的技术文件;对大中型和复杂的安装工程尚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2.1.2工程施工前,对临时建筑、运输道路、水源、电源、蒸汽、压缩空气、照明、消防设施、主要材料和机具及劳动力等,应有充分准备,并合理安排。 2.1.3工程施工前,其厂房屋面、外墙、门窗和内部粉刷等工程基本完工,当必须配合施工时,有关基础地坪、沟道等工程应基本完工,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5%;安装施工地点及附近的建筑材料、泥土、杂物等,应清除干净。

2.1.4利用建筑结构作为起吊、搬运设备的承力点时,应对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行核算;必要时应经设计单位的同意,方可利用。 2.2开箱检验和保管 2.2.1设备开箱应在建设单位有关人员参加下,按下列项目进行检查,并应作出记录: 2.2.1.1箱号、箱数以及包装情况; 2.2.1.2设备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2.2.1.3装箱清单、设备技术文件、资料及专用工具; 2.2.1.4设备有无缺损件,表面有无损坏和锈蚀等; 2.2.1.5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2.2.2设备及其零、部件和专用工具,均应妥善保管,不得使气变形、损坏、锈蚀、错乱或丢失。 2.3设备基础 2.3.1设备基础的位置、几何尺寸和质量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并应有验收资料或记录。设备安装前应对设备基础位置和基础尺寸进行复检。

设备安装验收规范精编

设备安装验收规范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设备安装施工验收规范 大纲 一、设备验收与保管 二、设备安装前基础验收工作 三、设备安装前作为技术员应作的工作是什么 四、设备安装前的一般规定和要求 五、找正和找平 六地脚螺栓、垫铁和灌浆 七压力试验 八工程验收 设备安装规范及常见设备安装程序 1、设备验收与保管 1、出厂合格证;(国外设备需经商检) 2、设备说明书 3、质量证明书 4、按装箱单检查清点并作好记录和交接手续; 5、发现质量异议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2、设备安装前基础验收工作 1、基础外型尺寸及外观质量的检查及相应质量合格证; 2、基础的标高基准线、横轴和纵轴中心线; 3、相应的建筑(构筑)物上应标有坐标轴线; 4、设计要求做沉降观测的设备基础应有沉降观测水准点;5、设备安装前应依据设计要求,核对基础的各种基准线是否符合要求; 6、设备就位前,基础表面应进行修整,需灌浆的基础表面应凿成麻面,被油污的混凝土应铲除,放置垫铁处(至周边50mm)的

混凝土表面应铲平,铲平部位的水平偏差为2mm/M ,且应与垫铁接触良好,预留地脚螺栓孔内的杂物应清除干净. 3、设备安装前作为技术员应作的工作是什么 1、熟悉图纸,检查设备合格证和说明书及管口方位图 2、熟悉设备布置图和构筑物结构图,掌握安装顺序。 3、设备的开箱检查、规格尺寸和重量 4、基础验收,同时作好设备支座尺寸是否与基础预留地脚螺栓相吻合,同时要到现场勘察和测量设备预留孔是否满足设备的出入。 5、详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审批完和技术交底(吊车选型和占位) 6、交工技术文件的准备 4、设备安装前的一般规定和要求 4-1技术及文件的准备情况 4-2测量仪器的检验情况 4-3有温差变化的设备安装及采取的措施 4-4人员组织的准备 4-5材料供货和检验 4-6各种措施和工机具的准备 4-7大型吊装机具的核算和落实情况 4-8特殊设备安装前的准备 4-1 技术及文件的准备情况 安装前应按设计图样或技术文件要求画定安装基准线及定位基准标记,对相互间有关联或衔接的设备,还应按其要求确定共同的基准。 有内件装配要求的设备,在安装前要检查内壁的基准圆周线与设备的轴线是否垂直(如板式塔),以保证内件安装的准确性。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 5023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 50231-98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指导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确保质量和安全,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类机械设备安装工程,从开箱起至设备的空负荷试运转为止的施工及验收,对必须带负荷才能试运转的设备,可至负荷试运转 第1.0.3条设备安装工程应按设计施工。当施工时发现设备有不合理之处,应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并经设计变更批准后,方可按变更后的设计施工。 第1.0.4条安装的机械设备、主要的或用于重要部位的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和产品标准的规定,并应有合格证。 第1.0.5条设备安装中采用的各种计量和检测器具、仪器、仪表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现行计量法规的规定,其精度等级,不应低于被检对象的精度等级。第1.0.6条设备安装中的隐蔽工程,应在工程隐蔽前进行检验,并作出记录,合格后方可继续安装。 第1.0.7条设备安装中,应进行自检、互检和专业检查,并应对每道工序进行检验和记录。工程验收时,应以记录为依据。 第1.0.8条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地脚螺栓与垫铁 第一节地脚螺栓 第2.1.1条地脚螺栓地脚螺栓在预留孔里应垂直,无倾斜。 第2.1.2条螺母与垫圈、垫圈与设备底座间的接触均应紧密。 第2.1.3条拧紧螺母后,螺栓应露出螺母,其露出的长度宜为螺栓直径的

1/3~2/3。 第二节垫铁 第2.2.1条当设备的负荷由垫铁组承受时,垫铁组的位臵和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每个地脚螺栓旁边至少应有一组垫铁。 二、垫铁组在能放稳和不影响灌浆的情况下,应放在靠近地脚螺栓和底座主要受力部位下方。 三、相邻两组垫铁的距离宜为500~1000mm。 四、每一组垫铁的面积,应根据设备负荷,按下式计算: A≧C (Q1+Q2) ×102 R 式中:A——垫铁面积(mm2); Q1——由于设备的重量加在该垫铁组上的压力(N); Q2——由于地脚螺栓拧紧所分布在该垫铁组上的压力(N),可取螺栓的许可抗拉力; R——基础或地坪混泥土的单位面积强度(Mpa),可取混泥土设计强度; C——安全系数,宜取1.5~3。 五、设备底座有接缝处的两侧应各垫一组垫铁。 第2.2.2条使用斜垫铁或平垫铁调平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承受负荷的垫铁组,应使用成对斜垫铁,且调平后灌浆前用定位焊焊牢,勾头成对斜垫铁能用灌浆层固定牢的可不焊。 二、承受重负荷或有较强连续振动的设备,宜用平垫铁。 第2.2.3 条每一组垫铁宜减少垫铁的块数,且不宜超过5块,并不宜采用薄垫铁。放臵平垫铁时,厚的宜放在下面,薄的宜放在中间且不宜小于2mm,并应将各垫铁相互用定位焊焊牢,铸铁垫铁可不焊。 第2.2.4条每一垫铁组应放臵整齐平稳,接触良好。设备调平后,每组垫

设备安装验收规范

设备安装验收规范 设备验收与保管 ?一、设备验收与保管 设备安装前基础验收作 ?二、设备安装前基础验收工作 ?三、设备安装前作为技术员应作的工作是什么? ?四、设备安装前的一般规定和要求 五找正和找平 ?五、找正和找平 ?六地脚螺栓、垫铁和灌浆 ?七压力试验 ?八工程验收

设备安装规范及常见设备安装程序 2006.1 20061

一、设备验收与保管 一设备验收与保管 合格备商检 ?出厂合格证;(国外设备需经商检) ?设备说明书 ?质量证明书 ?按装箱单检查清点并作好记录和交接手续; ?发现质量异议及时通知建设单位。

二、设备安装前基础验收工作 基础外型尺寸及外观质量的检查及相应质量合格?1、基础外型尺寸及外观质量的检查及相应质量合格证; 2、基础的标高基准线、横轴和纵轴中心线; ?2基础的标高基准线横轴和纵轴中心线; ?3、相应的建筑(构筑)物上应标有坐标轴线; ?4、设计要求做沉降观测的设备基础应有沉降观测水 准点; ?5、设备安装前应依据设计要求,核对基础的各种基准线是否符合要求 线是否符合要求; ?6、设备就位前,基础表面应进行修整,需灌浆的基础表面应凿成麻面,被油污的混凝土应铲除,放置垫铁处表面应凿成麻面被油污的混凝土应铲除放置垫铁处 (至周边50mm)的混凝土表面应铲平,铲平部位的水平偏 差为2mm/M,且应与垫铁接触良好,预留地脚螺栓孔内的杂物应清除净 的杂物应清除干净.

、 三、设备安装前作为技术员应作的工作是什么? 1熟悉图纸 ?1、熟悉图纸,检查设备合格证和说明书及管口方位图 熟悉设备布置图和构筑物结构图掌握安?2、熟悉设备布置图和构筑物结构图,掌握安装顺序。 3设备的开箱检查规格尺寸和重量 ?3、设备的开箱检查、规格尺寸和重量 ?4、基础验收,同时作好设备支座尺寸是否与基础预留地脚螺栓相吻合,同时要到现场勘察基础预留地脚螺栓相吻合同时要到现场勘察 和测量设备预留孔是否满足设备的出入。 详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审批完和技术交?5、详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审批完和技术交 底(吊车选型和占位) 交工技术文件的准备 ?6、交工技术文件的准备

设备安装工艺标准

设备安装通用工艺标准 本工艺适用于通用设备安装工程中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垫铁的施工及设备的校正。 一、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1、设备图、安装基础图、工艺流程图、产品使用说明书; 2、土建相关的图纸; 3、国家规定的施工规范及标准; 4、施工平面布置图。 (二)主要器具及材料 1、机具:电焊机、砂轮机、导链、千斤顶、钳工移动操作台、轮轴节定心卡具、钢丝绳、手电筒、各种钳工工具及专用工具。 2、材料:钢板、橡胶板、道木、木板、铜皮、铅丝、煤油、汽油、砂布、金相纸、塑料布、白布、棉纱、尼龙绳、脱脂液等。 3、仪器仪表:水准仪、千分表、外径千分尺、内径千分尺、游标卡尺、水平仪、塞尺、钢板尺、卷尺、转速表等。 (三)现场作业条件 1、设备房内墙面、门窗及内部粉刷等基本完毕,能遮蔽风、沙、雨、雪。 2、接通水源、电源、运输和消防道路畅通。 3、土建设备基础已完成。 二、施工工艺 (一)设备基础 1、基础的检验 (1)基础的主要技术要求 1)基础重心与设备重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上,其允许偏移不得超过基础中心至基础边缘水平距离的3%~5%。 2)基础标高、位置和尺寸,必须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和技术条件。 3)同一基础应在同一标高线上,但设备基础不得与任何房屋基础相连,而且要保持一定的间距。 4)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按设备的底座轮廓尺寸而定,底座边缘至基础侧面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100mm。 5)设备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当其静荷载P≥100N/m2时,则混凝土基础内要放两层由直径10mm的钢筋以15cm方格编成的钢筋网加固,上层钢筋网低于基础表面不应小于5cm,其上下层钢筋网的总厚度不应小于20cm。 6)凡精度较高,且不能承受外来的动力,或本身振动大的设备,必须敷设防振层,以减小振动的振幅,并防止其传播。

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阐明了制订本规范的目的。本规范是对制冷设备安装要求的统一技 术规定,以保证该设备的安装质量和安全运行,同时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促进安 装技术的不断发展。 第1.0.2条本规范的适用范围为国家定型的制冷设备安装。由于制冷设备的安 装具有与其他机械设备安装不同的特性,本规范中的安装是从设备开箱起,至试运 转合格工程验收为止,其试运转中,以空气(水)为介质与其他介质,常温与高、低温,单机空负荷、负荷与成套负荷等均很难绝对分开或单独进行。故对制冷设备, 安装单位一般负责到系统充灌制冷剂,并配合建设单位进行系统负荷试运转,考核 系统在最小热负荷情况下降至设计温度为止,而不考核其他属于设备性能或工艺设 计上的技术指标。至于单机的空负荷、空气或水为介质的常温下试运转,在安装中 应由安装单位负责进行,建设单位参加;而在高温或低温下其他介质进行试运转时 由建设单位进行,安装单位参加。无论单机还是成套设备的试运转,发现确实是安 装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均由安装单位负责处理;即使在办理了交工验收手续发现 属于安装造成的问题,也应由安装单位负责处理。在试运转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动力、设备、油料、材料(介质)等,均由建设单位提供。上述情况是多年来我国的实 际情况形成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行各业体制与管理也在不断 改革创新,为此关于试运转也可由安装单位与建设单位在合同上协商决定。 第1.0.3条按设计进行施工是安装现场施工的基本要求。制冷设备安装管路系 统复杂、工艺流程严格,故以此条强调其重要性。 第1.0.4条在制冷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中所涉及到的施工共性技术要求,如施 工准备、设备放线就位及调平,地脚螺栓、垫铁及灌浆和装配等内容,在现行国家 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中已有详细规定,本规范不再重复 规定。在制冷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中涉及到其他工程和辅助设备、装置、部件等的 安装时,因均有相应的国家现行标准如:《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范》等,故本规范不再重复规定。 第二章制冷设备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本规范的制冷设备安装工程所包括的内容为:以活塞式、螺杆式、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为主机的压缩式制冷设备,溴化钾吸收式制冷机组和组合冷库。 不包括蒸汽喷射式、氨——水吸收式制冷设备,对于制冷剂,活塞式设备主要使用 R717、R22、R502、R12,螺杆式设备主要使用R717、R22。R12,离心式设备主要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