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史专题二总结

中国历史专题二总结

专题总结

一、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联系

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贸易等一系列主权。同时,西方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清朝统治者开始被列强控制,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马关条约》中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新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

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辛丑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有利于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税收;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驻兵京津地区、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通过控制外务部,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至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二、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农民阶级

(1)实践:先后掀起两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2)主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3)特点: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

那就是其阶级属性决定了革命斗争只能是“血溅轩辕”。

2.地主阶级

(1)实践: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掀起洋务运动。

(2)主张: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

(3)特点:“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资产阶级

(1)实践: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或利用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

展资本主义。

(3)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决定了

其改革或革命只能是“屡战屡败”。

4.无产阶级

(1)实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3)特点: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到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

三、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阶段特征。抓住主要矛盾,整理阶段线索。

1.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

注意整理北洋军阀的统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的史实。2.1927年8月至1937年6月,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注意整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经济革命及思想斗争(包括理论创新)等方面的史实。

3.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主要矛盾是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注意整理日本扩大侵华到战败投降、蒋介石集团的对日政策及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实。

4.1945年8月至1949年4月,主要矛盾是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注意整理国共双方围绕和平民主进行的斗争、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展开战略反攻、进行战略决战及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史实。

——规范审题

在平时的考试当中,好多同学总是抱怨所答内容不能得高分,仔细分析大家的试卷会发现主要问题:一是基础知识薄弱或者表述不准确,二是对题目的规定性没有很好的研究。只有在平时考试当中注意审题的规范要求,才能在高考中尽量减少失误。

一般一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审信息来源或者答题依据:常见的表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等。

2.审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3.审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4.审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在大家平时考试当中,容易忽略的是第一和第四方面的审题要求,即容易忽视“答案来源的判定”和对限定词的审读与思考。

5.审题目分值:一个2分的求答项,不可能需要回答很多文字。主观题题后均有相应的分值,实际上是为考生确定了答题的重点和详略程度,一般分值高的设问详答,分值低的则简答。实例点批

(本题满分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地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戴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复兴之路》环球时报材料二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出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请回答:

(1)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

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6分)

(3)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4分)

点批(1)在第(1)问的回答中,该生调动知识不够全面,忽略了“红军长征胜利”这一内容,可得2分。在第(2)问的回答中,该生运用知识时取舍不当,答案突出了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舍去了其在中国反帝斗争史上的地位,可得4分。第(3)问的回答中,调动运用知识仍不够全面,忽略了美国因素,可得3分。

(2)该生字体工整,答题规范,但应注意仔细审题,全面调动所学知识,恰当地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切忌匆忙作答,避免出现回答不全面和错别字。

规范答案

(1)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摆脱外侮,实现民族的复兴,取得近百年来反帝

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坚持内战独裁。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 考情分析 专题概述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核心知识聚焦 核心知识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 知识结构

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二

专题复习五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 一、帝国主义侵略 1、割地: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②《马关条约》增开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 3、制造大屠杀: 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②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1937年八·一三事变。 四、人民的反抗 1、人民群众的斗争 (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2)1899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3)1931年9.18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3)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 (7)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 (8)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国民党) (9)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地点、主力:前期(北京学生)后期(上海工人) 3、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古代史专题梳理

中国古代史专题梳理 专题一古代政治文明进程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战国——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 (2)建立:秦朝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3)巩固:西汉——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完善:隋唐——隋时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科举制完备起来。 (5)发展:元朝——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 (6)加强:明清——明:废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 (7)顶峰:清朝设军机处由皇帝及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2、思想控制 (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2)秦始皇:焚书坑儒(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隋唐:科举制;(5)明清:八股取土 3、地方行政制度 (1)西周:分封制度;(2)战国时期:商鞅推行县制 (3)秦朝:废分封,立郡县(4)西汉: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5)元朝:行省制度 (6)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重大的改革与变法 战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经济上: 发展农业的举措 合理政策:(战国时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承认土地私有;开辟湖田(魏晋南北朝)减轻赋税(唐太宗)兴修水利:(隋朝)大运河开通,加强南北交通 商业贸易: 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统一度量衡 汉:丝绸之路魏晋: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城市繁荣。宋:出现娱乐场所----------“瓦舍”。(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北宋:纸币的出现——交子。(商品经济繁荣) 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1、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魏晋南北朝以来 原因:南方战乱少,社会较安定;北方人口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 验;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2、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从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两宋时期。 原因:人口南迁、社会相对稳定、民族融合、大运河的贯通。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1、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概况 (1)秦朝时期——同匈奴作战,夺回河套,北筑长城,防御匈奴。 (2)北魏时期——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3)唐朝——吐蕃——文成公主入西藏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结婚 (4)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5)清朝时期——在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同时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西藏 (1)唐朝: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密切了汉藏交往的基础。 (2)元朝:元政府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 境。 主线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4.意义: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真题例证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 (2016·江苏单科,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 一、区别两者: 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对外关系: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考点梳理 (一)民族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疆问题 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A、西汉:___年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唐朝:____和____,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_____和_____) C、清朝:乾隆平定了________的叛乱,设置____,管辖包括巴尔喀什么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阿古柏侵入新疆,___收复新疆。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3、西藏问题 (1)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A、唐朝与吐蕃关系:“_____” 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______ 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史实: 唐太宗把_____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世纪______嫁到吐蕃。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_______”。唐朝与吐蕃关系密切。 B、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置____,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C、清朝:顺治册封___,康熙册封___,并规定以后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1727年,设置____,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西藏和平解放 (二)对外关系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精选)

中国历史第二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政权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中华文明的诞生 1.文明是最高程度的文化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创造、发展起来的。 2.中国的文明史经历了先民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时期,这些历史时期的演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3.长江流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因为这一区域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就开始有人居住,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文明,这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起点。 4.离散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以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为代表,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迈入了文字时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商周文化的兴起 1.中国的封建制度从商代开始形成并发展壮大,商代社会最典型的特征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2.商代最有名的历史文献是《易经》,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类智慧,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3.商代时期的青铜文化在中国的封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 商代的铜器到西周的青铜器,这种文化不仅在工艺和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4.周代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周代的祭祀 制度、宗法制度和诸侯制度等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周铜器的发展也恰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经过长 达四百多年的发展,它不仅预示着中华文明从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跨越,而且包含了智慧、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丰厚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珍品, 其中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和法家等都有着不亚于西方哲学体系的深刻思考和精彩表述,这些思想成就不仅对中国文化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被广泛运用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中。 3.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科技、艺术、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是非 常显著的,铁冶炼、钱的流通和海外贸易、城墙的建设、大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2、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 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夏、商、周的更替: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必修3 学案: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学习总结

1.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名称发明与改进外传意义 造纸术西汉:已发明植物纤 维纸东汉:蔡伦改进 造纸术 4世纪传到朝鲜,后 来传到越南和日本; 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 洲和欧洲 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 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 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 牛皮纸,促进了欧洲 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升发明了活 字印刷术 13世纪中期,传到朝 鲜,以后从西域传到 欧洲 传入欧洲,推动了文 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 革,促进了人们的思 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指南针战国:司南 北宋:发明了指南针, 并应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西欧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 了远洋航行,迎来了 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火药唐代:唐末火药开始 应用于军事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 传入欧洲 火药传入欧洲,对欧 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 贵族起到了一定作用

2.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朝时期: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5)宋代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行于民间。面对动乱、分裂的现实,宋代词人或发出振奋人心的豪放情怀,或发出对国破家亡的离愁别恨。 (6)元代社会黑暗,汉族文人进取无望,他们往往用散曲抒发对民生艰难的感叹和自身的愁闷情怀。 (7)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3.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学是应用科学,重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3)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4)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用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并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了方向。 例题(2014·重庆文综,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B.《老子》 C.《庄子》D.《离骚》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斗争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1840-1842年) (1)背景:①根本原因:(历史的必然)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大门,夺取更多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3)中英《南京条约》 ①时间:1842年②内容: 内容危害 割地:割香港岛_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人民负担,引起阶级矛 盾尖锐 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 南沿海地区)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 的税款,中国须同_英国商定 ③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④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影响: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变

化) ②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 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③思想的变化:引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原因:列强需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暴行:英法联军1860年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英法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_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1895) (1)结果: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 时间: 1894—1895 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 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商埠;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 内地免受内地税。 影响: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学习总结要点归纳(第二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到90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2.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3.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4.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非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①甲午战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4.公车上书失败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宣传维新变法。 5.百日维新: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开始了变法。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政治);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经济);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教育和思想);创办报刊,开

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

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化的探索 ——“2017侨商广西行走进美丽防城港”在防城港举行 1. 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仁人志士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材料三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我疗伤”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我国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所述内容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措施?依据材料概括该事件中政治方面的措施并指出颁布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是如何“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的?他的这一探索有何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之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之二 ——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近代前期)2005年1月18日星期二 【知识梳理】 一,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1.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2. 鸦片战争:林则徐、邓廷桢、陈连升、关天培、定海三总兵、裕谦、陈化成、海龄、三元里抗英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爱国官兵与大沽口之战、广州人民、香港工人罢工抗英法 4. 中日甲午战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徐邦道、左宝贵等爱国官兵 5. 八国联军侵华:聂士成等爱国官兵、张德成曹福田等义和团将士 6. 一战期间:社会各界层广泛参加的“爱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 7. 巴黎和会:前期以学生,后期以工人为主力的“五四运动” 8. 国民大革命: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收回汉口与九江英租界 9. 日本侵华战争:义勇军、十九路军、抗日同盟军、八路军等的抗战 太平天国运动: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反对清政府的斗争 戊戌变法: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 保路运动:立宪派领导的群众性反封反帝斗争 辛亥革命: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政治斗争:颁布临时约法、组建国民党、五四运动、国民会议运动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军事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北京政变 思想斗争:新文化运动 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反对政府的反对统治

一、近代中国思想的演变 ⑴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带有明显的时代变化印记,保留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⑵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西方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⑶资产阶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效法日本,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性与爱国性。 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⑸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

2023湖北省黄石市初中历史中考总复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专题一、专题二)

2023湖北省黄石市中考总复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专题一、专题二)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地方主要行政制度的演变 【三】文化专制——古代封建王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影响 【拓展】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什么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 ①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③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④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念。

(2)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3)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此制度下两种主要矛盾。 (4)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2.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1)积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国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交融。 (2)消极:易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激化社会矛盾。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生产力的停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拓展】 ①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②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③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历史必修三专题二知识点总结

①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传播到

4、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因素: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甲骨文、金文(殷商)→小篆(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于汉魏)→楷书、草书(汉末)→行书(晋代盛行) 结论: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 2. (5)名家: 朝代著名书法家及特长 秦朝李斯是著名篆法家。 东晋王羲之擅长草书、行书,号称“书圣”。 唐朝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创楷书中的欧、颜、 柳体;怀素、张旭擅长草书。 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擅行书。 元代赵孟頫,创赵体 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3.

[易混易错] (1)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 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 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文字不等同于书法。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 阶段,故其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 展,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而书法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自觉地 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书 法是汉字的艺术形式。 4.绘画:①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②表现技法:工笔画、写意画 ③文人画: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 5.戏曲: ①徽戏进京:清乾隆时期,“四大徽班” ②京剧:道光二十年以后正式形成 (5)清代: 6、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时代变迁关系 提示: [深层点拨] 中国绘画的演变特点:画的用材由多样化到单 一化;绘画理论逐步成熟;由以人物画为主,逐步以风俗画、写意画为主;画的题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202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考热点知识专题复习笔记专题二 中国古代重要朝代.doc

专题二中国古代重要朝代 一、商鞅变法 背景: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了变法运动。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其中“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一核心措施, 推动秦国封建化的进程。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二、秦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一秦朝,定都咸阳。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后来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 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军事上:北击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三、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背景: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措施: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出现了治世的局面。 2、汉武帝的大一统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措施:①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削弱诸侯的实力;②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③经济上,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统一铸五铢钱。④军事上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影响: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襄阳枣阳人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其统治被称为“光武中兴”。 4、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时期,汉武帝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访问西域许多

初中历史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68468)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郭沫若 (1)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 (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 (4)结合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2.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我们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 重要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毋庸置疑,促成战国手工业商品化的,不只是工商食官制(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的瓦解。战国时期农林牧副渔生产的飞跃发展及其产品的商品化,客观上要求手工业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并使其产品商业化,以适应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战国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各诸侯国推行富国政策,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大批的奴隶获得自由,逐步转变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对诸侯国的发展束缚缩小,各诸侯国可以扩大城市规模。 (1)材料一的图一和图二均与古代哪个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请选择其中一幅图片说说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我的观点是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