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理论考试题库

政治理论考试题库

第一专题高举伟大旗帜实现民族复兴

1.为什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答: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最大程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自信,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一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旗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层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奋斗的必然结果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阐明的特色道路的内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总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宽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

2.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主题和精髓。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探讨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二个层次是围绕主题的一系列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方面: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方面: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文化方面: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和多样兼容并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思想教育,坚持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关心和照顾个人利益,使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术领域,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二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

一、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理论的提出

缘于我们坚持这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仍在大踏步前进。

二、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内容

理论自信,是对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对理论发展进程和未来的充分认识,对理论价值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三、全面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第三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什么是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

出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

大的梦想。”

三、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2.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3.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4.必须要靠实干。

5.必须立足岗位,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二专题正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民族观:是指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人们的世界

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对于一个阶级和政党来说,民族观集中

体现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纲领、原则和政策上。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

律;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放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

中,才能得到解决;各民族之间无优劣之分,一律平等;在民族平等的

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基本观点。

二、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

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共同地域是

前提;共同经济生活是经济基础;共同语言是明显的特征;共同的心理

素质最稳定,保持时间也最长。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发展变化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在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民族的分化、组合、交融和同化的过

程,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不断出现和积累的过程。

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三、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各民族在

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

权利;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联合奋斗,

和谐发展。

四、正确认识民族平等

目前,我国各民族都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

切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相同的义务。但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长期存

在着一定差距,而这并不都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

如何实现各民族完全意义上的平等呢?

一是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

态,学习一切先进的科学和文化,加快本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缩

短与先进民族的发展差距,这就是新疆精神所讲的“开放”和“进取”。

任何封闭保守、坐享其成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进步,更不可能实现现代

化的。

二是党和国家要保障各民族真实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

利,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

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四是在保障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同时,不能损害汉民族的应有

利益。

五、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伴随民族的产生而出现,随民族消失而消亡。

在我国,民族问题表现为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

题、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

矛盾等交织在一起,以非对抗性矛盾为主,以发展中的矛盾为主,比较

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

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判断民族问题的标准有四个:一是发生事件的起因是否涉及民族的

根本利益;二是参与者是否代表本民族的整体;三是是否危害到某一民

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四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处理事件时是否带有明显的

民族倾向性。

各民族师生间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高度重视,防止事态扩大。二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三是辩证对待,多从自身找原因。四是顾全大局,从维护民族平

等、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妥善化解彼此间的纠纷和矛盾。

第二讲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一、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

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

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

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汉族离不

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

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巩固和

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

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

族地区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

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

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养选

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

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

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民族团结

1.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理一步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经济基

础。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坚持不懈地在各民族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4.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5.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三、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1.“两个共同”是新历史条件下加强民族工作的总方针。

2.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3.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观。

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民族平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

2.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

3.民族互助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

4.和谐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和目标

第三讲中华民族利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1.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2.中华民族因兼容并包而富有生命力

中国自秦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各民族在血缘上相互吸纳,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

体。

二、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1.新疆民族数量众多,分布交错杂居

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和生活的地区

3.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三、克服狭隘的民族意识,增强中华民族意识狭隘的民族意识表现为:

1.经济关系中,只顾本民族、本地区利益;在局部与整体关系上,只顾

眼前和局部,不顾长远和整体。

2.与他人相处有矛盾时,易以民族归属为亲疏和是非的判断标准。

3.对于传播媒介中有关本民族的内容极为敏感。

如何克服:要教育各族群众,既要热爱本民族,也要热爱其他各族人民;

既关心本民族的发展,也关心国家和其他民族的发展;在大是大非面前,

要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为最高原则,毫不动摇地与境

内外“三股势力”作坚决斗争,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处理问

题时,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要教育各族群众,各民族之间

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要积极引导民族意识健康发展,增强各族群众的公民意识,

强化中华民族意识。

四、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1.中华民族有着共同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

2.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3.民族团结是新疆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证

4.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

第三专题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第一讲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一、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1.联系

(1)国家的形成与民族的形成有一定联系,两者都是在氏族部落制度解

体后产生的。

(2)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3)从国家和民族的构成情况来看,个人是构成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单位,

国民是构成国家的四个要素之一。

(4)国家的疆域是因国力的盛衰而有变化,民族的分布地域则因民族迁

徙流动、分化融合而发生改变。

2.区别

(1)产生原因不同。国家是随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才产生。民族则是人们

不断要求摆脱血缘关系限制,以地域关系、经济关系调整他们的结合体

中而产生。

(2)消亡规律不同。国家消亡是在阶级消亡后,民族在国家消亡后才消

亡。

(3)表现形式不同。国家以地域划分,以公权力维护。民族有共同的地

域,但更多是以共同的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维持其存在。

(4)国家有明确的疆界,民族则不一定。

(5)稳定性不同。民族比国家更稳定。

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国家利益是指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它

是全体人民政治利益和物质文化利益的总和,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集

中体现。具体民族利益涉及一个具体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

步,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利、平等地位、经济发展等方面。

国家利益即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因为:

一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权的不可侵

犯等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不

仅直接关系国家的存亡,而且也直接影响各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二是国家利益和具体民族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在国家的统一

是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各

族人民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各族人民实现共同

富裕、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

的共同要求。

三、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1.祖国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交往和发展。

2.祖国统一构筑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3.祖国统一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4.祖国统一是抵御外来侵略的强大屏障。

因此,祖国统一是中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也是新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四、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多民族国家首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各国政府的一贯做法。

1.国家意识与公民意识

国家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包括三方面:(1)国家主权意识。(2)国家利益意识。(3)国家安全意识。

公民意识是个人对自身公民身份与所属国家隶属关系的认可。

表现在四个方面:(1)政治参与意识;(2)监督意识;(3)责任意识;(4)法律意识;

2.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国家是每一个公民生存的空间条件和政治依托。公民身份相对于其他身份是第一位的,因此要求公民摒弃狭隘的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认可自己是国家的一员,不能因为所属民族的局部利益而损害所在国家的整体利益。

第二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统治权和最高管辖权。

自汉朝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新疆这一地区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汉之号令班西域”

公元前60年,汉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设“西域都护府”管理军政事务。

2.汉朝之后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

657年,唐朝先后建焉耆都督府、龟兹都督、毗沙都督府和疏勒都督府。还建立了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军镇,史称“安西四镇”,703年,唐设“北庭都护府”。

1251年,元在别失八里设立了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这是行省制度第一次在西域出现。

清政府对新疆的治理以1884年新疆建省为界,此前实行“军府制”,之后转为“郡县制”。

由此可知,新疆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源远流长,自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对天山南北各地进行军政管辖开始,新疆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后,我国历代中央政府都在此建官立制,实施军政管辖。由于历朝统治控制时强时弱,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也时强时弱。但是,新疆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一大趋势却始终没有改变。

二、新疆统一于祖国是历史的必然

1.新疆纳入祖国版图是自先秦以来,新疆同中原地区长期经济文化联系交往的自然结果。

2.西汉以后,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的统一管辖,特别是推行的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宽容优惠政策,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边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祖国的前途命运与新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3.汉以后,新疆的政治安危直接关系和时刻影响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故其战略地位受历代统治者重视。

总之,新疆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顺应了各族民众的共同意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讲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一、“三股势力”是分裂祖国的邪恶势力

“三股势力”是指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分别以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为思想基础进行分裂破坏活动的政治力量。“三股势力”也称“东突”势力。他们恶毒攻击我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疯狂破坏民族团结,严重危害祖国统一,是国外敌对势力的内应力量,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分裂祖国的邪恶势力。

三、“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及其现实危害

1.“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

为了建立“东突厥斯坦国家”,“三股势力”编造了以“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东突”思想体系。

其反动本质就是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破坏国家的统一,破坏各族人民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

2.“三股势力”的现实危害

第一,对国家的领土主权这样的核心利益构成严重威胁。

第二,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构成严重威胁。

第三,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

第四,给新疆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造成了严重危害。3.正确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性质

与“三股势力”的斗争,既不是什么民族问题,也不是什么宗教问题,更不是针对哪个民族、哪种宗教,而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维护社会主义事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场斗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场特殊形式的敌我矛盾性质的政治斗争。

4.充分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长期性。在新疆,境内外敌对势力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危害祖国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犯罪活动从没有停止,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也不会停止。

艰巨性。恐怖斗争不断,也越来越隐蔽和有计划性,大大增加了反

恐维稳的难度。

复杂性。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沆瀣一气,

使得新疆的反恐维稳斗争不断复杂化。

三、“三股势力”向教育领域的渗透

1.教育领域是“三股势力”进行渗透的重点

第一,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意识形态表

达的重要渠道,就很自然地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渗透的

重点。

第二,教育领域是培养各种人才的阵地。

第三,老师的身份和作用也是“三股势力”向学校渗透的重要因素。

总之,教育领域是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个“没

有硝烟的战场”。

2.“三股势力”对教育领域渗透的新动态

(1)向学校渗透的范围扩大化。由新疆向内地延伸。

(2)向学校渗透的途径多样化。

(3)向学校渗透的形式复杂化。

(4)向学校渗透的隐蔽性进一步增强。

(5)境外非政府组织向学校渗透的趋势明显增强。

3.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师生的神圣职责

(1)要保持高度警惕,坚决地与民族分裂主义进行斗争,旗帜鲜明地

维护祖国统一。

(2)强化阵地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思想认识和行为统一到党和政府

决策和布署上来。

(3)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自觉站在反分裂斗争第一线。

(4)恪守政治纪律,牢记三尺讲台有政治,加强政治修养,提高政治

敏锐性和鉴别力,为巩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专题正确认识宗教坚决抵御渗透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宗教的产生、发展与消亡

1.宗教的产生

宗教的产生有其复杂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

第一,宗教的认识根源是宗教产生的主观因素。

第二,宗教的社会根源是宗教产生的客观条件。

2.宗教的发展

第一、从宗教的产生来看,经历了从“自发宗教”到“人为宗教”的过

程。

第二,根据宗教崇拜的对象,经历了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到“一

神教”的发展。

第三,根据宗教传播的范围,经历了“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到“世

界宗教”的发展。

3.宗教的消亡

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全世界范围内彻底消灭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

度,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自由结合的关

系;二是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完全能够驾驭和征服自然,人类能够完全掌

握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

宗教消亡的方式,条件达到后自然消亡。

二、宗教的本质及社会作用

1.宗教的本质

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

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的复杂决定了其作用的复杂。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

某些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其本质决定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体现在:

第一,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作为有神论,它与科学世界观是根

本对立的。

第二,宗教本身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

第三,宗教容易成为敌对势力利用的工具。

三、正确认识宗教

1.正确认识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是两个事物,有交叉,但不等同。

2.正确认识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与个体信仰的宗教

第一,正确认识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抵御宗教渗透是党和国家在社会

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

容,是国家安全必须坚守的精神阵地。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是关系素维

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

第二,正确认识作为个人信仰的宗教。作为个人信仰的宗教是一种世界

观的体现。是个人的私事,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科学信

念,才能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类现实问题有一个客观、正确的看待,从而

摆脱宗教的束缚。

3.正确认识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

宗教信仰的“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有在国家法律、法规和

政策允许范围内的自由才是合法的。

4.正确认识宗教与迷信的关系

都是唯心主义,但表现方式和内容及对社会的影响不同

第一,表现方式不同。宗教有经典、教义、教规、戒律和宗教仪式,迷

信没有。

第二,活动方式不同。宗教有礼仪规范,在神职人员主持下按教规活动。

迷信没有。

第三,组织形式不同。宗教职业人员有明确的身份,迷信没有。

5.正确认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根本不

同的。科学与宗教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四、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

历史上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第一阶段是佛者为主要宗教形式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原始社会末到

10世纪

第二阶段是佛教与伊斯兰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9世纪

末,10世纪初始

第三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形式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16世纪初

第二讲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一、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第一,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第二,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

第三,各宗教一律平等。

第四,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第五,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一方面要管理那些违背宪法、法律和政策,侵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的权利,侵犯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教务的权利和宗教团体、活动场所

合法权益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管理,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

政策允许的范围,防止宗教活动出现无序状态,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

用宗教和宗教活动制造混乱、违法犯罪,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

行渗透。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是信教群众要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各项方针政

策,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二是

宗教活动要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宗教界人士要

爱国进步,要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

第三讲坚决防范和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

一、当前宗教对学校渗透的严峻形势

1.“三股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目的、本质及危害

目的在于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培植分裂分子,与我们争夺

接班人,最终为其分裂的政治目的服务。本质上是宗教范围之外的问题,

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政治问题,是为夺取政权服务的。危害在于严重

毒害了青少年的思想。

2.“三股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手段与方式

一是以办学校(包括地经文学校)的方式宣传宗教,进行政治渗透;二

是借助互联网及新兴现代传媒手段,通过影视、音乐等吸引学生关注宗

教、传播宗教和宗教极端主义;三是利用群众朴素的宗教感情,宣传所

谓“纯正的、正统的宗教”,在新疆主要表现为所谓“回到纯正的、正统

的伊斯兰教规、仪式”。四是把宗教从精神层面引向物质层面。五是资助

留学、访学拉拢学生。六是对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干部、家庭困难学生

渗透。七是依托学生组织进行渗透。

3.宗教极端势力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政治势力

在新疆宗教极端主义的思想有:“神权政治论”“宗教至上论”“异教徒

论”“圣战论”等

这些观点,实质上是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歪曲伊斯兰教教义的一种宗

教极端思想。

三、贯彻“两个不得”“五个严禁”,防范和抵御宗教的渗透

学校教职工不得信教,学生不得信教

要严禁宗教活动、宗教行为、宗教言论、宗教服饰、宗教思想进校园。

第五专题正视民族文化追求现代文明

第一讲全面理解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

一、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

1.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2.国家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1)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3)大量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

人才保障。

(4)组建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1)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及特点

特点:群体性;地域性;相对稳定性;文化性;变迁性;

(2)国家关于风俗习惯的政策

一是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二是保持民族风俗习惯。三是改革民族风俗习

惯。

(3)尊重风俗习惯政策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

结。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二、正确认识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是指用两种(两种以上)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

或教育模式。新疆双语教育,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1.语言的本质是社会沟通的工具

2.培养少数民族民汉兼通人才是新疆双语教育的目标

3.新疆实施双语教育的法规依据

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通用语言文字法;自治区实施(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4.在新疆实施双语教育的政策规定

2004年,《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

5.在新疆实施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双语教育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第二,双语教育可以促进新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第三,双语教育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第四,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第二讲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文化与中华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华文化三大英雄史诗:蒙古族《江格尔》;藏族《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二、新疆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

新疆文化的特点是多元一体。多元是指民族众多,一体是指这些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相互取长补短,互相交流。

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认同:是指认为彼此是同类,具有亲近感或可归属的愿望,彼此间认为一致、相同或赞同。

2.文化认同: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共同合作与发展,消除了民族偏见与隔阂,产生了在政治、文化、情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同一性;能够分享共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共同文化模式带来的利益,并且认可这一文化模式表现的思想准则、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它是各个民族对社会和历史规律认知的一种进步和升华,是现代文化意识的组成部分。

3.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各民族文化同中华文化的归属关系的认同;对中华文化吸收时代先进思想和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而形成的现代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它代表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认同;对它的当代发展理念、方向、宗旨、道路的认同;对它在世界文化中的自我定位和互动关系的认同等。这种文化认同,是我国各民族“现代文化意识”、“现代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

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第三讲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一、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二、现代文化

1.现代文化:是指人们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就是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并建设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张扬现代精神并进而建设共同信仰的文化,其核心就是引领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的现代化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文化的主要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一致性,现代社会的现代价值、现代认同、现代精神和文化的现代转型是现代文化及其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

2.现代文化的核心是现代价值观。现代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塑造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现代文化的内涵: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制度。

3.现代文化和现代化的三个判断标准: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又不破坏自然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又不妨害经济发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又不损害社会和谐。

4.文化在促进社会转型中的三大要素:现代理性、国家认同、公民权利。

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1.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民族的传承与发展。

2.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

3.要尊重和欣赏各民族的文化。

四、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文化

1.面纱、罩袍不是民族传统服饰

2.歌舞是民族文化的鲜活体现

3.正确认识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的关系

风俗习惯是人们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社会风尚、礼仪、习俗等。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标志。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实体,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教义、教规、制度和组织。风俗习惯没有严格规定,只是约定俗成而非约法三章,随意性强。

五、培育现代观念,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1.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2.大力培育现代观念

3.自觉抵制陈腐落后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侵蚀

第六专题聚力长治久安建设美好新疆

第一讲新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一、经济快速发展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9年比1952年增长了92.4倍。

2.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3.基础设施全面改观。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5.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

6.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201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全面第一。

三、新疆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1.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1)突出抓双语教育。(2)优化教育结构。(3)提升保障水平。

2.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1)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三类群体的就业问题。

(2)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3)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支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4)更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就业。

3.社会保障造福民生。

四、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翻译出版《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二讲大力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一、新时期、新阶段、新思路

二、坚持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加快推进“三化进程”

三、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四、坚持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

五、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建设大美新疆

六、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七、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八、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知识点:

1.定位: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和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

2.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阶段性目标任务:2015年实现“五个明显,一个确保”:力争使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确保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三化: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

4.两个可持续:资源可持续开发;生态环境可持续。

第三讲践行新疆精神建设美好家园

一、新疆精神的内涵

1.爱国爱疆: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新疆精神的灵魂。

2.团结奉献: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协作、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是新疆精神的核心。

3.勤劳互助:充分体现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坚忍不拔、互相支持帮助、互相协力合作的精神风貌,是新疆精神的品质。

4.开放进取:高度凝练了新疆各族人民积极进取、变革图强、追求进步、不断创新的胸襟气度和先进思想意识,是新疆精神的主题。

二、新疆精神的实质

新疆精神包括三方面涵义:从价值取向上讲,是一面旗帜。在从思维方式讲,是一种理念。从行为实践讲,是一种责任。

三、践行新疆精神,建设和谐稳定繁荣富裕的美好新疆

高扬爱国爱疆旗帜,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增强团结奉献意识,巩固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坚持勤劳互助,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开放进取,为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第七专题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执教

第一讲依法执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一、依法执教

依法执教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按照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享有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并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教师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

1.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依法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4.依法保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教师法律地位的确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依法执教有何重要意义?

一、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二、依法执教是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依法执教是教育者行为的底线,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

四、依法执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依法执教是保护教师各项权利的重要保障

六、依法执教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

教师应如何做到依法执教?

一、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

二、树立正确教育观,依法履行教育义务

三、维护自身权益,促进教育公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