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2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学案 鲁教版选修61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2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学案 鲁教版选修61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2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学案 鲁教版选修61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2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学案 鲁教版选修61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课标要求

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标解读

1.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2.通过不同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使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4.逐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

●新课导入建议

用当前某一重大环境问题设问,探讨产生的原因及实质。

1.概念????? 狭义: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

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广义: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2.分类

(1)按表现形式

①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界本身引起的。

②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

③复合效应: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的。

1.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提示】 二者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其中,自然灾害主要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

(2)人类在不断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大范围、高危害。

2.采猎文明时期不存在次生环境问题,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采猎文明时期,人口少,人类活动的能力和范围小,对环境的影响微弱,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洪涝、干旱等自然原因引起的。但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较小。

1.

(1)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多,增长快,过量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危机;大量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导致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产值、利润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实质

(1)实质: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2)根源: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3)出路:转变观念与发展模式,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可再生资源可再生或循环利用,不会出现资源短缺和枯竭问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是在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如果人类活动的规模、强度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各种环境问题。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而且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原生环境问题只能是自然界本身原因引起的吗?

【提示】不是。有时人类不当的活动也会引起或诱发原生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系如何?

【提示】环境污染可能会导致生态破坏;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环境问题分类的方法很多,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

1.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的比较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威胁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危害人类健康。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鱼、肉、果、菜,遭受噪声的折磨,这些都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下图是非洲部分地区示意图及C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两地自然带的名称。

(2)图示阴影部分位于非洲撒哈拉地区,该地区是世界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请根据C地的气候资料分析当地荒漠化危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3)撒哈拉地区的畜牧业由过去的以游牧业为主向现在的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化。近几十年来,该地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加大,致使撒哈拉以南地区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请分析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趋势,以及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的“复合效应”。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可以确定,A地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B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南侧的热带草原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第(2)题,从图中气候资料分析,图示阴影地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易发生土地荒漠化。第(3)题,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破坏植被,在干旱地区容易使土地荒漠化问题加剧。商品性定居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造成草场超载,旱作农业的北进使草场破坏面积增大。

【答案】(1)A:热带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

(2)C地月均温在22 ℃以上,气温高,蒸发量大;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气候干旱,极易产生荒漠化现象。

(3)商品性定居牧业增加了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的退化;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使草场植被遭到破坏。

1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怎样?

【提示】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自然,人地关系紧张;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紧张,最为尖锐。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

1.环境问题的发展

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掌握环境问题成因分析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1)根据环境问题的类别和性质进行分析

不同的环境问题其成因不同,必须针对这种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就污染来说,大的成因是因为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对生态破坏来讲是因为人们获取资源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供应能力。

(2)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导致环境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如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的污染以及垃圾、噪声等污染,不同的污染方式具体成因各不相同,又如生态破坏包括土地沙化、盐碱化、森林破坏、草场退化等不同方式,其成因又是各不相同的。对于这些不同的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PPE怪圈”是指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确切地说,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性,因而被视为贫困地区贫困问题产生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

(1)从①、④线索入手,简述PPE怪圈的形成原因。

(2)从③、⑤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请简要说明如何走出“PPE怪圈”。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人口与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增长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的过度增长,再加上不注意保护环境,必然会使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加剧,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阻碍经济发展,使生活贫困;而贫困的生活,又使人们为了养老和增加劳动人口,导致人口过度增长,形成“生活贫困一人口增长一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解析】第(1)题,把握住“从①、④线索入手”,可以看出:人口过度增长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活贫困,为生存需要,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退化。第(2)题,生活贫困导致当地政府及居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环境意识淡薄,环保投入少,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环境质量,使环境恶化,而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形成恶性循环。第(3)题,环境问题症结在于人多、贫困,所以必须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快脱贫步伐,加大治理力度等。

【答案】(1)人口增长加大人口压力,造成资源短缺,对环境的压力增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长期的环境效益,致使环境问题加剧。

(2)贫困使人们注重生存、忽视环保,导致环境问题产生,并且出现环境问题时,缺少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投入进行环境治理;环境问题往往又加剧了贫困,二者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

(3)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实施环境工程和颁布环境保护法规;③合理规

划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④国家及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教材P16图1-2-17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由图中可知:

1.工业化初级阶段和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2.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时走过的路子是“先污染,后治理。”

3.给我国发展的启示:应当认识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走过的弯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能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B.伦敦

C.旧金山D.圣彼得堡

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量大的企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3.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

【解析】图中所示的是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由不协调逐渐走向协调的发展道路。第1题,伦敦最能反映出图中所示关系曲线,其他城市所在的国家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工业革命均发生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第2题,A项明显不能采用;B项“自然解决”不可能;C 项“杜绝建设”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采取治污措施才是根本所在;D项既实现了发展又不走弯路。第3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答案】 1.B 2.D 3.A

教材P14活动

【点拨】古文明衰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多数就与生态破坏有关。走向衰亡的古代文明主要有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玛雅文明等。其中苏美尔文明的衰亡就有生态原因,可上网、上图书馆等查找相关资料。

【答案】在距今大约6 000~7 000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谷地,即今伊拉克境内,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称苏美尔文明)。依靠充足的灌溉水源和犁的发明,农民生产了超出他们家庭所需要的食物,剩余的谷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大门。但是,他们的灌溉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水坝和运河渐渐淤塞,河水漫灌和盐分累积使土壤逐渐失去肥力,加之技术不足及频繁受到入侵者的侵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苏美尔人无法阻止环境的退化,文明因而走向衰亡。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①森林火灾、地震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土地次生盐渍化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③

2.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尽管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但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同的

B.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C.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导致生态破坏

D.荒漠化成为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都说明环境问题已发展为全球性问题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和环境问题的分布。第1题,属于人为原因诱发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环境污染、土地次生盐渍化等,其他主要为自然原因引起的。第2题,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同的。

【答案】 1.B 2.A

3.甘肃省定西县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逐渐脱贫致富。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定西县贫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西县脱贫致富源于退耕还林、还草,坚持走生态农业之路。结合上图完成下列要求。

①将下列字母代号填入上图中的方框内。

A.牛、羊B.沼渣、沼液

C.沼气池D.肉、奶、皮毛

②据图说明定西县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定西县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地形崎岖,加之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故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第(2)题,第①小题根据各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产出关系进行分析作答。如苜蓿——牛、羊——肉、奶、皮毛——农户,沼气池产生沼渣、沼液,可为苜蓿生长提供肥料。第②小题,定西县脱贫致富的措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总结为: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发展沼气,改变能源结构等。

【答案】(1)水土流失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2)①见下图:

②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开发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增加了经济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改变单一的能源结构;建立农产品加工厂。

4.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时段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这一时段属于人类社会________时代。此

时人类的人地关系思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济不断增长,但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时段,其形成原因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人类谋求与环境________发展的结果。

【解析】本题通过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考查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以前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A~C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程度也随之加剧;C点以后经济继续发展,但环境污染程度降低;到B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处在较低水平,而此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逐步成熟,环境问题最终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答案】(1)A点以前此时人口数量较少,生产规模小,利用自然资源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都在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2)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工业化人类征服自然

(3)B点以后可持续

一、选择题

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及海域,涉及岛屿面积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完成1~2题。

1.永兴岛的主要植被类型( )

A.亚热带常绿林B.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C.热带稀树草原D.亚热带硬叶林

2.随着三沙市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海南省计划在永兴岛大力发展海岛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易引发的环境问题( )

A.水土流失严重B.滨海湿地消失

C.海水污染加剧D.海平面上升

【解析】第1题,永兴岛位于我国南海,为热带海岛,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故主要的植被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第2题,该岛属于热带海岛,随着海岛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发展,排放的污染加大,则海洋污染加重。

【答案】 1.B 2.C

浙江是“江南水乡”,但水乡亦愁水。结合漫画“挥汗如雨”,完成3~4题。

3.造成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 )

A.时空分布不均B.需求结构不合理

C.人均拥有量少D.生产利用效率低

4.漫画中人类过度的行为最可能导致( )

A.水质下降B.地面沉降

C.降水增多D.土壤酸化

【解析】第3题,注意自然原因,BCD项都属于人为原因。第4题,漫画反映过度开采地下水,故可能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下沉。

【答案】 3.A 4.B

结合我国2009年与2010年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年际比较图,回答5~6题。

5.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 )

①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水②交通运输中的汽车尾气③城市生活垃圾④工厂排放的废气、工地扬尘

A.①③ B.②③C.②④D.①④

6.2010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总体平均的二氧化硫浓度略有下降,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有所上升。要降低重点城市中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②鼓励购买家庭轿车,方便人们出行③合理布局城市工业④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第5题,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水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城市生活垃圾主要为固体废弃物污染。第6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以减少车辆的出行,减轻交通产生的大气污染;鼓励人们购买家庭轿车,会加重交通压力,增加交通带来的大气污染;合理布局城市工业可减轻大气污染;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

【答案】 5.C 6.C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8.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

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

【解析】第7题,图中反映的是地面沉降问题,地面沉降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第8题,地面沉降会影响地面建筑物及工程的安全,地面沉降会使河流泄洪能力降低,并不会增加该地区的降水。京广铁路并不经过该地区。

【答案】7.C 8.A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普遍较发达国家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普遍重视环境保护。据此回答9~10题。

9.目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得到缓解,其原因是( )

①发达国家人口比发展中国家少得多,那里的环境问题从一开始就比发展中国家轻得多

②目前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管理水平较高,又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对环境保护的能力强、投入多③一些发达国家把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④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减弱、目标降低⑤一些发达国家依靠法律管理环境

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⑥发达国家人口素质较高,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和现象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⑤⑥

10.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其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就没有现在的环境问题

B.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水平、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等都会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特点也会不同

C.人类社会越是发展,环境问题越是严重。要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停止发展

D.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也会因人类社会发展而得到治理

【解析】第9题,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在避免环境问题发生和治理环境问题方面要优于发展中国家,另外发达国家污染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会使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国家严重。第10题,人类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也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应当积极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停止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9.C 10.C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机动车数量增加以及城市建设大规模进行,汽车尾气和施工工地扬尘都会使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据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观测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18日,2007年深圳共有217天记录为灰霾,刷新2004年176天的最高纪录。

材料二深圳市2007年1~12月月平均能见度和灰霾日数统计。

(1)简述大气能见度与灰霾天气的关系。

(2)据图说明2007年深圳市灰霾日数的分布特征并作出合理解释。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7年深圳灰霾日数增多的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灰霾天气使得能见度降低。第(2)题,注意结合图示分析总结,不同的月份(季节)灰霾天数有变化,其中秋冬季节受天气影响,灰霾日数较多。第(3)题,注意结合材料分析,灰霾的多少与大气中悬浮物增多和降水偏少有关。

【答案】(1)灰霾天气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2)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灰霾的日数较多。

秋冬季节降水偏少;大气层较为稳定,不利于悬浮物质的输送和扩散。

(3)汽车尾气及施工工地扬尘使大气中的悬浮物质增多;降水偏少,相对湿度低。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日,绵阳周边高新区、青义镇、南塔村等地许多农民把油菜秸秆就地燃烧,引发了绵阳城区烟雾笼罩。“狼烟围城”这一举动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燃烧后的灰可以作为肥料还田,但在燃烧过程中,地表土层中的某些养分会遭到破坏,从而造成肥力损失。其实燃烧产生的灰质肥料,如钾肥,也不是因为燃烧才产生,而是原本就存在于秸秆中,只是燃烧消耗了其他物质使其含量比例提高而已,可以用其他手段加以利用。长期的燃烧造成有机肥力下降,无机肥力提高而已。此外,空气中的PM2.5和PM10也与农作物秸秆燃烧有很大关系。

(1)材料反映了哪两类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________。

(3)为防止“狼烟围城”再次发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地农民应采取哪些措施。(列举两点)

【解析】第(1)题,材料以大气污染反映环境污染问题,以土壤肥力下降反映生态破坏问题。第(2)题,环境问题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也必然要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故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第(3)题,“狼烟围城”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燃烧秸秆,故治理措施主要从秸秆的合理使用方面分析,如秸秆还田,秸秆生产饲料、秸秆造纸等。

【答案】(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发展问题

(3)发展生态农业、秸秆还田、秸秆生产沼气、秸秆加工饲料、秸秆造纸(任答2点即可)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本质

教学目标: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了解。(1)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 (2)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D.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 2、下列环境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A.城市环境 B.农田 C.高山草甸 D.黄河大堤 3、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4、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土地、岩石、矿物 B、社区、村落、动物园 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场 D、阳光、空气、水 环境与人类既对立又统一。据此完成5题。 5、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6、能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环境污染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生态破坏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图7),回答8~10题。 8、图中a、b、c、d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9、与图中b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10、图中c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a的频率④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1、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②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③放射性物质泄漏④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环境污染问题

选修六背记提纲1/3 环境污染问题 1、水污染 (1)主要来源: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还有固体废弃物胡乱堆放、酸雨等 (2)水污染的主要表现: ①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导致。在江河湖中叫水华,在海洋中叫赤潮) ②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自炼油厂含油废水排放、运油船漏油、海上石油生产漏油)(3)我国水污染严重:七大水域都不同程度地被污染,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是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4)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以上原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防治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增强环保意识②对工业和生活中的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④生活中不使用含P洗涤剂⑤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排放⑥采用生物和工程的措施减少营养物质⑦加强立法,保护水资源 (5)海洋石油污染: 【主要分布区】:沿海水域及主要航线的交通要道上。 【产生原因】:主要来自炼油厂含油废水排放、石油运输、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泄漏。 【防治措施】: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收;油层厚达2毫米时可以用燃烧法清除;进行国际合作,制订国际公海海域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公海海域的环境管理;防止石油开采、加工平台和油轮泄漏。 2、土壤污染 (1)来源:①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②固体废弃物的胡乱堆放③污水灌溉④酸雨等(2)危害:直接使农作物减产;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3、固体废弃物污染 (1)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来源 ①工业固体废弃物(量最大,一般为矿渣、炉渣等废渣) ②城市垃圾(量大、成分复杂、变化大) ③农村垃圾(塑料薄膜、生活垃圾、秸秆等) (2)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①污染水体②污染土壤③污染大气④传播疾病⑤占用大量土地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 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 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局势在朝多极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级世界。 2、国际社会期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 3、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和大量核武器存在的现实,每时每刻都提醒人们要维护和平。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3、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4、南北贫富差距大。 应怎样来维护和平?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根本途径) 2、倡导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3、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的功能是( ) ①提供生存空间②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消纳废弃物④消纳新陈代谢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 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 ) ①土地沙化②水土流失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及新陈代谢产物的功能未体现出来。第2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小,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3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开垦无关。 答案:1.A 2.A 3.D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①环节后果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5.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近年来的夏季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水土流失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第5题,酸雨是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第6题,赤潮是人类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 答案:4.A 5.B 6.B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环境问题也不同。据此完成第7~9题。 7.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8.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1)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当代环境现状分析与环境保护热点话题 内容提要 一. 环境保护常用基本名词术语 二.环境问题知多少? 三.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 四.我们的环境权利与责任 五.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 一. 环境保护常用基本名词术语 1.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合,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通俗地说,环境就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如水库、农田、园林、村落、城市、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

2.什么是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主要的、狭义的)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健康和生命有影响的问题。 * (广义的)环境问题可分为:自然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人为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 自然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引起。如:台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难现象。 人为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通常主要讨论此问题)。 一般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受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如:滥伐森林、滥采草原、滥挖矿藏等); 第二类是指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污染、酸雨、生活和工业垃圾等)。 3、什么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时。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检测卷

第一章测试卷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黄河风情线、湿地保护、企业出城入园、大气污染防治……身居兰州,人们都能切身感受到近几年城市的发展和变化。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将兰州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据此回答1~3题。 1。“环境友好型”中“友好”重在强调( )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2。截至2014年,兰州市森林面积315、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96%。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的是 ( ) 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B。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两侧道路的绿化工程 3。下列叙述中,与“环境友好型”理念相符的是 (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建设特色放在首位 B.全民参与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兰州市要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 1~3、【解析】第1题,“友好”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这个要求,前三项都不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只有最后一项可以.第3题,“环境友好型”强调了市民的环境参与意识.A、B两项与“绿色"无关,C项因不明确市民与环境的关系故不能选。公交车和出租车等车辆使用清洁燃料能够减轻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兰州市的大气环境。 【答案】1、B 2、D 3、D 4。下图中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 B。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 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 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等环境问题 【解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森林被破坏后,小鸟失去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案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思路】 对于环境问题,只有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各类环境问题,因此,本课的内容是学习各类环境问题的基础。 本课的内容要求通过分析、归纳,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案例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哪几种分类方法。二是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三是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环境问题的两种分类方法。 2.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通过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的探讨,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 【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环境问题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全球性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问题,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根本原因;资源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传统的发展观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题。二是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发展过程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考察学校或家庭所在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有哪些?如果是生态破坏,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课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 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导学人:孙洪盛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资源和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教学难点:解决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措施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以“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专题,从文献(杂志、报l纸)和附收集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资料。然后,借助整理好的资料认真预习本框内容。 2、师准备若干与“环保”有关的小礼品作为奖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①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 ②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③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的无穷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提出来了。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 活动探究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按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可将环境问题分为() A、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C、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 D、人为环境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印度洋海啸 B、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事件 D、内蒙古草场的退化 3、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个人行为不会影响整体环境 B、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有限的 C、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污染事件不可能涉及到其他国家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相矛盾 4、发展中国家的次生环境问题以什么为主()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环境污染 D、生态破坏 5、下列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地的地下水被过度抽取,造成地面沉降 B、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氟利昂造成的 C、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D、自氧层遭到破坏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 6、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发展问题 D、协调问题 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是() A、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C、发达国家不愿意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 D、发展中国家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愿意及时充分解决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山西的农作物遭受寒潮的袭击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此而减产 读下图,回答9-10题 9.这幅漫画说明()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10.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11、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

1.环境问题的实质: 就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当代人类面临的所谓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和资源的枯竭,都是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与控制又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这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通常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称。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其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矿物等。 广义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优势: 1)资源总量大: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之一,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 二、三位。 2)自然资源种类多,资源类型齐全,总体组合较好:拥有多种多样的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品种多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2)劣势: 1)资源结构不合理,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高,土地利用率低,尤其是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2)自然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协调。 3)区域资源不匹配,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 4)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所占比重较大。 5)人均资源量少。 3.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应从以下几点努力: (1)节省不可再生资源 (2)寻找代替资源 (3)发展可再生资源 (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人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过度使用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强化,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改变。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氧化亚氮等。(理解) 0.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测试-word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湖泊数量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①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弱;②湖水的减少可减轻当地的洪涝灾害;③使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④可减小大气湿度,进而影响到局部地区气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 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 C. 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 D. 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3.读“我国逐年排放SO2情况”图,我国SO2排放量居高不下,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 A. 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B. 生产技术水平 C. 环境保护观念 D. 人口众多 4.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5.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A. 氟里昂等排放物——臭氧层破坏 B. 大量使用农药——土壤和水污染 C. 砍伐森林——酸雨 D.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变暖 6.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量/工业总产值,下列污染排放强度大小排序和相关叙述正确是() A. 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强度火电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啤酒酿造 B. 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上海>太原>旧金山 C. 新疆石化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与产业链延长有关 D. 西气东送与上海污染排放强度下降无关 7.近年,“PM2.5”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话题,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读

课时跟踪检测(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课时跟踪检测(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一、选择题 1.下列问题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A.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气污染 D.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砍伐 解析:选B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人类活动,不属于环境问题。 2.下列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①地震②海啸③甲状腺肿大④台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A原生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干旱等,还包括一些地方病如甲状腺肿大等。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3~5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4.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A.甲B.乙 C.丙D.丁 5.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植被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酸雨 解析:3.C 4.D 5.B第3题,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第4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第5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6~7题。 6.这幅漫画说明()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7.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解析:6.B7.D第6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这幅漫画说明了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第7题,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程网中国教育招生网

课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教版地理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 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湖泊数量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①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弱;②湖水的减少可减轻当地的洪涝灾害;③使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④可减小大气湿度,进而影响到局部地区气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 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 C. 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 D. 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3.读“我国逐年排放SO2情况”图,我国SO2排放量居高不下,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 A. 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B. 生产技术水平 C. 环境保护观念 D. 人口众多 4.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5.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A. 氟里昂等排放物——臭氧层破坏 B. 大量使用农药——土壤和水污染 C. 砍伐森林——酸雨 D.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变暖 6.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量/工业总产值,下列污染排放强度大小排序和相关叙述正确是() A. 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强度火电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啤酒酿造 B. 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上海>太原>旧金山 C. 新疆石化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与产业链延长有关 D. 西气东送与上海污染排放强度下降无关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案鲁教版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对应学生用书P7 ———————情景导入先思考—————— 沱沱河是金沙江源头一段的称呼,全长375 km。在想象中,它应该是清澈的,笔者20年前见到的它,也确是一江清流,碧绿如玉。然而现在,沱沱河的冰川融水流经50多千米后,便开始渐渐浑浊,河水带有盐碱味儿。到了再下段的通天河,就已是浊浪滚滚,酷似黄河了。源头两岸由于森林被毁,地表裸露,造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沼泽干涸,草甸退化,狂风一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谁来保卫母亲河?》思考探究:文章中描述了哪些环境问题? 提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冰川萎缩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问题的概念 (1)狭义: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2)广义: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好—————— 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

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 题。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二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根据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分类,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表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资源短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B .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国家更严重 C .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更严重 D .全球环境变化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复合效应”结果的是( ) A .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多大风扬沙天气

(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高一地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案 马绍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类表现。 3、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人地相关模式图,分析人地关系。 2、说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3、分类描述环境问题表现的主要方面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2、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3、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 4、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与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人类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扩大、森林砍伐和物种消失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地球表面的碳平衡、氧平衡、水平衡和热量平衡等过程。作为一种与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自然历史现象,生态危机的影响在20世纪正逐渐趋于全球化,一场深重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已经将我们裹胁其中。 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就我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与学习:如何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课教学] 板书: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一、人类与环境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人类与环境”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 题: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内外圆圈分别表示什 么含义?图中四组箭头又表示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与点拨: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要影响环境。 上述第一个问题,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应表示人类社会所生存的环境。其中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箭头③④是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箭头⑤⑥是指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⑦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与环境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答: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第三个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从第二个问题中我们可找到答案: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超越了环境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可产生环境问题。具体可分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如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抽取地下水等等造成的林木减少、草原破坏、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也会出现环境问题,如工业大量排放的“三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课堂练习: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展开讨论 试以“人与森林的关系”为例,分析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学生分组讨论后,可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多举实例,以事实来分析人类与森林(环境)的密切关系,叙述不对或有误者,老师要给予纠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切实认识和理解人类与环境之关系。 答案:①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因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与自然界的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人类需要木材,就砍伐森林,滥砍乱伐又不及时种植,导致森林减少,环境恶化,无森林,人类便无木材可取。这种恶性循环体现了人类与森林的对立,也就是人类与环境对立的表现。 ③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人类的需求又必须适应于自然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人类需要木材,可继续采伐,继续培育更新,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我们知道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环境问题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二部分内容,完成下表内容。 板书: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表现为两类: 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