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7 短文两篇(1)

27 短文两篇(1)

27 短文两篇(1)
27 短文两篇(1)

27 短文两篇(1)

【基础须知】

一、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二十岁中进士,多次在朝廷中做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年,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的思想较为复杂,儒、释、道对他都有影响。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二、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全文,并积累文言词语。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分别了解两位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把握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只有在了解作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理解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的深刻意蕴。学习《答谢中书书》时,要体会作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所达到的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和图画美。体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两篇文章的语言均凝炼动人,要抓住精彩语句加以赏析,体会语言之美和用词之妙。

【重点梳理】

一、背景纵览

1.《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类作品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美学价值的精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衙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跟流放差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本文。

二、内容感知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绘山川景色之秀美。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特别是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结尾则用两个反问句、一个感叹句直接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和赏月的欣喜。

三、结构简析

《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第二层(第2~5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第三层(第6、7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1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初一下)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初一下)【教学构想】 ?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尽管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 关于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有以下摸索: 1.注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爱好。 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明白得,因而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教材中新颖有味的内容,补充学生感爱好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丰富知识底蕴,培养文言语感。 3.注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文言文课堂教学大多依旧教师〝包办〞,学生在被动中同意教师的所谓知识传播。事实上,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词句学习,总结归纳,长期坚持,学生的积存多了,明白得能力也就会提高。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的积存的目的。 4.注意〝文〞、〝言〞并重。 在教学中应以〝文〞的领会带动对〝言〞的明白得。因为文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假如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定是舍本逐末。关于第二篇短文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明白得,并联系实际,注重唤起学生的体验,期望能在处世态度方面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常用文言词语,明白得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文章包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存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显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经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观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

27《短文两篇》

2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1、体味文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学习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一、导学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交辉四时俱晓歇 乱颓竞未复与 2、翻译重点句子: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同桌轮译课文,检查效果,将译的不通畅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4、理解文章结构思路,为背诵做准备。 二、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

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三、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四、写作背景 1、解题: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2、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五、合作研讨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4、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5、写了哪些景物? 6、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六、质疑探究 1、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27.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 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 1、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字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 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 (消散) B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 (争相跳) C 、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和)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 少闲人(只是) 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合作研讨】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谢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课文导读】 这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洽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想象课文景象。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学法指导】 这两篇山水游记应该运用诵读学习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景色优美,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月夜静谧,语言朴素,诗情画意。在朗读时,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这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学习中可对比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时要结合自己脑海中对这类美景的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些景物的感受,从中也学一点山水游记的写法。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tú) B.沉鳞竞.跃(jìng) C.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无松柏.(bǎi)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水之韵,既风姿绰约,妩媚动人,又刚烈piāo hàn(),不惧一切;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落拓不羁,极具个性;既沉稳含蓄,静若处女,又气宇xuān áng(),满腔豪情;既婉约如诗,豪放如词,严厉起来又如一篇气势恢宏的战斗檄文…… 3. 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八年级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①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②四时 ..俱备(四季) ③晓雾将歇.(消散) ④夕日欲颓.(坠落) ⑤沉鳞 ..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③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自:①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自康乐以来(从) (3)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 ) 秣.陵(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 交横(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 ) ②五色交辉.. ( ) ③四时俱. 备( ) ④晓.雾将歇.( )( ) ⑤夕日欲颓.. ( )( ) ⑥沉鳞.竞跃( ) ⑦念. 无与为乐者( ) ⑧相与..步于.中庭( )( ) ⑨积水空明..( ) ⑩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 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谢中书即 。 ②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 、 、 ,以及唐代的 、 。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 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 ⑥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二七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1、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 背景资料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

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 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自主学习】 1、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通明,自号,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2、 注音写字: 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西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4、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

27 短文两篇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有《东坡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2)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3)文言句式 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以及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 (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示二: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 提示三: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以前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所以,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 ..之仙都 ....。实是欲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7短文两篇

27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之仙都 ....。实是欲界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27 短文两篇 练习题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3.……四时 ..俱.备.()()() 4.晓.物将歇.()() 5.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6.实.是欲界 ..之仙都 ..()()() 7. 未复 ..能有与.其.奇.者()()()() 二、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 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月色入户.() 2. 解.衣欲睡,欣然 ..起行()() 3. 念.无与为乐 ..者()() 4. 怀民亦未寝.() 5. 相与 ..步于中庭() 6. 盖.竹柏影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 学案 内容预览: 27.短文两篇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预习导学】 ●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陵与其奇者()荇() 寝()夕日欲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鲁教版初一下)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鲁教版初一下)达标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奇者③藻、荇交横 2.讲明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 〝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以下咨询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以下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 ___________中有那个字,就作那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 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参考答案

27短文两篇_评估测试

27短文两篇?评估测试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_ ,字通明,号_________ ,有《_______ 》。 2.默写课文。 _______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__ 。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X”。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 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 。②积水空明: ______ 。 ③盖竹柏影也: ________ 。④但少闲人: _______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 2 一、积存与运用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 2.讲明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 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 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 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 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伙儿〞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以下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讲讲其作用。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什么缘故会想着夜里去寺院游玩? 12.作者是如何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如何样的感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27 短文两篇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有《东坡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2)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3)文言句式 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以及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 (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教学要点:赏读背诵《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了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 受一番。 (板书课题:答谢中书书) 2?解题:题目中的第二个“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读课文 1.初读通文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聆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 (2)检查朗读。选一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师强调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4)全班齐读课文。 2?再读明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多媒体显示: 理解下列句子意思,并解释加点词语。 (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三读理结构。 (1)生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先写__________ ,再写 ____________ ,最后写___________ 。 使学生明确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2)学生根据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快速背诵课文。 (3)检查背诵。抽查两名学生背诵课文,老师做适当点评。 三、品美点 总写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突出一个“美”字,总领全文。接下来的文字无不围绕 它来铺开,分别写了“峰”、“流”、“石壁”、“林”、“竹”、“雾”、“猿鸟”、“夕 日”、“沉鳞”,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你发现了本文的美了吗?请根据自己的想象,以“我发现了本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的句式,说几句赏析语言。 (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辉、夕阳、猿鸟、沉鳞,激发学生想象。) 教师提示:可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1?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可这样赏析,如: (1)我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文章短小精焊,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叙议结合,经纬分明,脉络贯

27短文两篇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 1.了解与陶弘景相关的知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重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一幅“清丽 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1.注音写字。 夕日欲tu 1(颓) 沉鳞j ing(竞)跃 未复有能与(y L)其奇者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俱备 (3)晓雾将歇(消散) ⑷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6)未复有能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其奇者 3.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探究一 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其中“美”字点明全文的中心。 探究二 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 ,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 的山川之美的? 答案: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 :从仰望 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又写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的景色,这 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 生,这是动景描写。 探究三 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 ? 答案:(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 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 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 丽动人,美不胜收。 (3) 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 ,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 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 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探究四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 ,而是抓住景物 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之情 , 课堂?餡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足百字 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 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 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总领一美 高11氛清激 两岸?,五fef 四时 写景青林、四时J 晓雾、猿鸟[曰氏 ■夕日、沉鳞严 抒怀一仙都、未复 j 1.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的意思有: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 著作。④书信。⑤文件。⑥(Sh 0姓。 请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书”的意思。 (1)书本一一(③) ⑵书写一一(①) (3)书信一一(④) ⑷楷书一一(②) ⑸判决书一一(⑤)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 ,视觉、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 ,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 >美

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第27课《短文两篇》助学练测集优方案 ☆课文导读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 藻.(zǎo)荇.(xìnɡ)竹柏(bǎi) 二、词语释义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夕阳。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指奇山异水。 相与:和……一起,共同。 中庭:院子中。 空明:空旷澄澈。 闲人:无事可做的人,这里指清闲的人。 三、语句解读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