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拜占庭的拓殖运动

试论拜占庭的拓殖运动

试论拜占庭的拓殖运动
试论拜占庭的拓殖运动

试论拜占庭的拓殖运动

徐家玲

【英文标题】On the Immig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Byzantine

【作者简介】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春 130024)【内容提要】 7-9世纪拜占庭的农业拓殖运动,是中世纪世界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在实行军屯和民屯的政策方面,拜占庭继承了罗马共和到帝制时代的历史传统,但与罗马时期以开疆拓土为目标的外张性拓殖相比,拜占庭拓殖的主要目的是守护边疆、强化政府管理机制。拓殖政策的实行,使得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半岛上的“新来者”将其“蛮荒时代”的社会和生产结构方面的因素糅进拜占庭的社会生活当中,促进了中世纪东地中海各不同起源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一个堪称为“东方基督教文化圈”的东地中海文明共同体的形成。

【关键词】拜占庭/拓殖/东地中海文明共同体

7-9世纪间,随着阿拉伯人的征服和扩张,原被誉为“罗马帝国大粮仓”的拜占庭属埃及沦陷于阿拉伯人之手,多瑙河流域也经常处于斯拉夫化的保加利亚人和其他外来民族的攻击和控制之下,农业发展的空间开始局限于黑海南岸的本都地区、小亚细亚、希腊—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半岛南部等地区。但是,拜占庭人仍然坚持以“农业为本”①的传统国策,他们坚信:“农业和军事技术”是保全一个国家的重要依据②。由这一基点出发,帝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实行了强制性的移民(民屯)和军事拓殖(军屯)政策,以保证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使得拜占庭能够在经常处于新兴阿拉伯人和斯拉夫人南北夹击的困境下发展生产、强化边境治理,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奠定了10世纪拜占庭历史上之“辉煌时期”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东地中

海区域具有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拜占庭东方基督教文明”这个大环境下的融合。

一拜占庭拓殖活动的罗马传统

拜占庭的拓殖活动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至少在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能找到与它相似的生产组织形式。罗马士兵、和平居民的开疆拓土活动与活跃于整个地中海—罗马世界的商贩们的贸易活动是随着罗马的不断对外扩张而步步延伸的:自英吉利海峡彼岸的不列颠岛、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高卢地区、日耳曼尼亚、多瑙河南岸的潘诺尼亚,至巴尔干半岛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乃至埃及尼罗河流域、北非的努米底亚和利比亚地区,形成了以意大利半岛为圆心,以罗马军队和移民、商人的外向活动为半径向外辐射的“罗马化”(或曰“拉丁化”)运动。在所有移民区内,都很快地奠定了罗马移民役使当地土著居民的管理模式和罗马文明的统治地位,同时实现了民族融合。公元154年,一位被称为“诡辩家”的罗马人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在罗马城发表的著名演说《罗马献辞》中,非常自豪地称罗马帝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在开明的管理者或领导者英明治理下的、包括希腊、意大利和外省的“自治城邦的联合体”。在这里,没有作威作福的君主,也没有希腊人同野蛮人、土著人和异邦人之别,整个社会是和谐、平等的③。但他承认,罗马世界的平等不是绝对的,“上智者”和“下愚者”之间的差别始终存在,智者治人,愚者治于人的模式也始终存在。只不过,他所强调的上智者,并不仅局限于罗马人或拉丁人,而是指拥有罗马公民权的各地区所有精英人士。这种态度,反映了罗马—地中海世界统一观念(orbis romanus)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

在罗马共和晚期至早期帝国时代一些政治家的积极推动下,这种外向型的“罗马化”和“都市化”运动发展颇为迅速。于是,在莱茵河流域、不列颠、西班牙、达尔马提亚和东地中海的希腊化地区,出现了许多以罗马名人命名的新建城市,如“图拉真堡”、“普洛提娜堡”、“马尔契亚堡”和“阿德里亚堡”等。

有些城市,如科隆、美因兹、沃姆斯、科不林士、斯特拉斯堡、巴塞尔等,“直到帝国历史的后期,与其说是城市,不如说是军营”④。另一方面,为了安置那些在罗马国家的军事扩张中付出青春和健康代价的退役军人,罗马人也在阿非利加、莱茵河和多瑙河流域建立了众多退役军人移居地,即所谓的“屯市”(colony)⑤,它们虽然只是被广阔农耕区域所包围的军人集聚区⑥,但却是罗马政府用以恢复被征服地区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组织形式,“……一个地区被征服以后,紧跟着的,便是开发农业、进行殖民、筑造道路、兴建港口等等事业,所以一般的结果,那被破坏地区的物质复兴,能迅速地完成”⑦。

除了军人之外,受到皇帝惠顾的平民和商人也有机会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安身立命。据记载,第三次布匿战争后,曾有6000名罗马公民(包括一些投机商人)在非洲获得地产,形成“一个非常有钱而又有势力的业主阶层,他们的世袭领地和大地产遍布全境”⑧。达契亚显然也有一批这样的罗马移民,他们是在图拉真皇帝征服之后陆续迁徙进入的。据称,当皇帝哈德良想放弃达契亚,把罗马军队撤回多瑙河南岸时,遭到了这些罗马移民的强烈反对,致使这一政策不能实行⑨。

为了保证罗马公民在行省中的数量优势,罗马统治者们在被征服地区实行了“掺沙子”的移民方式。如图拉真征服努米底亚及其邻近各省的土著居民部落之后,先将当地土著居民的全部土地没收,分别归入“皇产”⑩和私人地主名下,然后将失去土地的部落居民强行迁移到罗马人占领的其他地区,以补充罗马退役军人或皇产管理者所经营的各类田庄中劳动力的不足(11)。不久后,这类屯市很快获得了城市特权,在政府关注下建立了对当地青年公民进行军事训练的社团组织,使之成为罗马军队的后备力量。在这类屯市的外围农村,从事耕作的人群是大量的屯户(coloni,或译为佃户)(12),而不是奴隶(13)。

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特别是皇帝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确立了以军人为本的基本国策后,更多的军人或平民屯户出现在帝国已经征服或者是新征服的土地上,特别是皇庄和皇家的禁田(defensiones或defentiones)之上。塞维鲁重

视多瑙河及叙利亚等地的农民,对他们的作战本领颇为赞赏,“竭力要在阿非利加创造一个类似的阶级”(14)。锡提菲斯地区出现的一些碑铭文件中,揭示了塞维鲁时期在上日耳曼尼亚、色雷斯、叙利亚、阿非利加、埃及等地安置移民的特点:他使农业居民(包括“蛮族”土著居民、士兵和罗马化的非拉丁居民,即“屯户”)集中居住于原本驻军的设防堡垒中,授予相应的自治权,使之承担维护边防的任务,在必要时则编入野战军上前线作战。这些屯市内的居民名义上是屯户,“其实是军事化的小地主”。于是,他们以这些碑铭文字表达对皇帝感恩戴德的情绪。他们所居住的农村,也成为“皇权的主要支柱”(15)。就这样,塞维鲁成功地实行了农民阶级的军事化,做到了藏兵于民,同时也有效地开发了边疆经济。后人注意到,4-6世纪以后,在叙利亚、埃及、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地区等军事“屯市”密布的农业区,其经济繁荣程度令世人瞩目(16)。

尽管,塞维鲁将罗马军队至少部分地“转变为一群定居的农民”这一政策的后果并不尽如人意(17),但其后人却并没有放弃这种政策。塞维鲁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222-235年在位),曾下诏将所征服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奴隶和牲畜)分配给辅助部队的首领和士兵,而且规定,受地者须世世代代为帝国服兵役,他认为:“如果战争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土地,那么他们将会付出更大的热情……”(18)这种价值取向显然被中世纪的拜占庭所继承,于是,在斯拉夫人大量进入巴尔干半岛,阿拉伯人大批涌入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新的拓殖形式陆续出现在拜占庭帝国仍然控制着的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土地上。

二7-9世纪拜占庭的拓殖运动

与罗马时期相似的是,拜占庭的拓殖活动也是先由军队开始,后推行于民间。

拜占庭军事拓殖运动的出现,可上溯到4世纪蛮族入侵时期(19)。当时,由于战事频繁、兵源缺乏,帝国开始在军队中大量使用蛮族人,境外一些骁勇善战的“蛮族”战士也“受到鼓励在帝国西部安家”(20),在不列颠、高卢、意大利

和西班牙服兵役,其中有日耳曼人、阿兰人、萨尔马特人,还有许多其他民族的成员,“帝国通常为这些移民提供家宅和税收总额的1/3”(21)。383年,因狄奥多西一世签署法令将西哥特人安置于色雷斯,受到一位宫廷诗人帕克塔斯·德雷帕尼乌斯的大加赞叹,他写道:“你收留了哥特人,为你的军队又增添了战士……并且为你的土地提供了农夫。”(22)后来,罗马军中的蛮族士兵数量更加扩大,甚至奴隶们也正式进入军队,狄奥多西的继承者霍诺留(395-423年在位)于406年颁布的诏书透露了这一信息,诏书强调:“奴隶们将为战争奉献他们自己……那些在军队服役士兵及盟邦和外国自由民的奴隶们……很显然……正在与其主人一起作战。”(23)

这些“与主人一起作战”的奴隶,并不一定终身为奴,一旦立了军功,就会很快获得自由,有些甚至能攀升高位,进入上层统治集团。此即被许多学者关注到的“拜占庭军队的蛮族化”或者反过来说,即“蛮族士兵的罗马化”进程,尽管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罗马化程度是非常浅的”(24)。狄奥多西一世时期,由于那些在他宫中“居于高位的日耳曼人”肆无忌惮地骚扰百姓,曾引起过萨洛尼卡市民的反抗。但皇帝毫不留情地镇压了敢于反抗的民众,“妇孺皆不予赦免”

(25)。5世纪中期以后,拜占庭的阿兰人军事首领阿斯帕尔居然能够执掌朝政,甚至经他一人之手选任了两位皇帝(26)。出身于小亚细亚陶鲁斯山区伊苏里亚部落的芝诺(474-491年在位)则在拜占庭皇帝对抗蛮族势力的斗争中,通过婚姻与政治联盟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皇权(27)。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476年在罗马古都颠覆了罗慕洛·奥古斯都统治的奥多阿克也是权倾朝野的西哥特人军事将领。

拜占庭帝国军队中哥特——蛮族人势力的崛起曾经引起元老贵族势力的极大担忧,5世纪著名元老派代表希奈修斯致狄奥多西之子、拜占庭皇帝阿卡第的谏议书“论皇权”就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忧患意识。该演说特别回顾了狄奥多西皇帝赐予蛮族士兵土地、同盟者地位和政治权力的慷慨之举,认为“罗马”皇帝对

于蛮族异己势力的特别恩宠会动摇帝国的统治基础,他还痛心疾首地请求皇帝下手“清理军队”,以免“杂种发芽”危及良种(28)。

然而,少数元老贵族的呼声并不能阻止拜占庭军队的蛮族化进程,而且,在早期拜占庭,军队的蛮族化与士兵的农民化几乎是同步的。“当军队逐渐整合成社会的非军事机构,大部分士兵成为士兵—农民,同时有的成为士兵—镇民的时候,国内的人口便逐渐军事化了。”(29)这种“军事化”的人口构成拜占庭皇帝手中一支数量相当可观的野战军,使得6世纪的皇帝查士丁尼能够得心应手地借助这支军队(30)和他手下的优秀将领贝利撒留、纳尔泽斯打赢了对北非汪达尔人、意大利东哥特人和西班牙西哥特人蛮族政权的长期战争,基本实现了其“光复帝国”的宏愿。随后,他任命的北非驻军将领借鉴了古罗马时期建立军事性“屯市”的拓殖方式,在北非占领区实行了军事拓殖运动,使边防军人“农民化”,艰苦地、但有效地阻止了非洲土著摩尔人对拜占庭统治区的干扰,稳定了“罗马人”(31)的统治。莫里斯皇帝(582-602年在位)统治时期,更进一步在北非的迦太基和意大利拉温那两个新征服地实行了军政合一的“总督制”,并使戍边军人在休战时期开发边疆土地,发展农业经济、保障军队供给的拓殖模式成为边疆管理的特殊模式(32)。

希拉克略王朝时期(610-711年),由于东方边境上拜占庭夙宿敌波斯的长期压力和7世纪中期以后阿拉伯势力的兴起,对外的军事行动和有效的边境防御成为维护拜占庭帝国之生存的重中之重。希拉克略采用了向地方教会借贷的非常手段,取得了对波斯战争的胜利(329年)(33),但又不得不立即面对这场两败俱伤的战争造成的近东和小亚细亚地区大片无人耕种的边疆荒野又被新兴阿拉伯人夺去的威胁。于是,以军区制的建立为标志的军事移民和以安顿巴尔干半岛新来者斯拉夫人为目标的农业移民就成为拜占庭政府解决上述难题的重要政策性措施。

在军区制度下,政府将分散于帝国各边界要塞之地和多瑙河岸的驻军划分为

数个军团戍守区,由军团将军操纵当地最高的军事、行政、司法和税收权力,选任文职官员管理非军事事务。那些无人耕作的土地则按照罗马时代的传统,依军事编制逐级分给官兵,使他们亦军亦农,在战后的和平期间开发边境地区荒芜的土地资源,以自给自足的方式补充军队的基本给养。同时要求他们在对敌战争需要时随时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家园(34)。

关于军区制建立的原因和大体时间范围,学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20世纪早期的一些历史学家如瓦西列夫和奥斯特洛戈尔斯基通常强调,军区制建立于希拉克略对波斯战争之后,即7世纪30-40年代间(35)。瓦西列夫在援引了库拉科夫斯基和路易·布莱耶尔的观点后,指出在希拉克略结束了波斯战争、“改组亚美尼亚政府时,没有任命文职行政官员,掌权者完全是军方人士”(36)。当代美国拜占庭史家瓦伦·特利德哥尔德(Warren Treadgold)则认为,拜占庭以推行农业拓殖为手段的军区制出现的时间,应该不早于康斯坦斯皇帝(641-668年在位)统治后期(37)。他还特别强调,拜占庭之所以实行军区制,是由于7世纪中期以后,拜占庭国家除了荒芜无主的土地资源外,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士兵的薪饷。他强调,近年来,考古学家们在西亚一些地区发现的铅制印章能够证实:7世纪的拜占庭政府经常征收实物贡赋以解决士兵的武器和军装供给;另一方面,在安纳托利亚地区鲜有7世纪中期以后帝国发行的钱币出土,这多少说明了对波斯战争之后,近东地区商品经济衰落的事实(38),也多少揭示了在7-9世纪军区制的实行的特别必要性。

除了实行军屯政策之外,为了缓和边境地区的政治、宗教、民族矛盾,7-9世纪的拜占庭皇帝们还经常实行强制性移民的“民屯”政策。希拉克略皇帝统治时期,“采取了一项对于巴尔干半岛前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步骤”(39),他将喀尔巴阡山麓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移至亚得里亚海岸的达尔马提亚地区和伊利里亚地区,让他们耕种当年罗马人和希腊居民所放弃的土地。另外一些蛮族群体,如哥特人,潘诺尼亚的赫琉来人和塞加西亚人、阿拉伯人、埃及人、波

斯战俘、突厥血统的阿瓦尔人等,也被分别安置在巴尔干半岛的腹地。其中,阿瓦尔人被安置在美塞尼亚附近的那瓦里诺;保加利亚人被安置在亚克兴海周围;另有1.5万名突厥人被安置在东马其顿地区;其他民族被安置在奥赫利德湖(40)四周。在被强制移民的拓殖者中,斯拉夫人占绝大多数。

希拉克略王朝的末代皇帝查士丁尼二世(41)(685-695年,705-711年在位)时期,政府推行的强制性迁徙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据记载,他在东马其顿地区和斯特莱蒙河谷一次性地安置了斯拉夫人战俘7万名之众(42),另将8万名斯拉夫人迁徙到小亚细亚的奥普西奇翁(Opsikion)军区(43),其中有3万人是以军队调动形式迁徙到位的。这些斯拉夫人被安置下来之后,很快接受了东正教和希腊人的语言文化,成为拜占庭农村劳动者的主力,其原始的野蛮性也渐渐被希腊人所同化。调到奥普西奇翁军区的斯拉夫人参与了对阿拉伯人的战争,但因其在战争中背叛了皇帝查士丁尼二世,遭到可怕的屠杀(44)。著名中世纪考古学者B.S.潘切恩科(Panchenko)发现了当年奥普西奇翁军区比西尼亚省斯拉夫人军事移居地的一枚印章,他认为这枚印章是“斯拉夫部落历史的新的片段”,它“在大迁徙的迷雾中透出了一线光明”(45)。

在拜占庭对阿拉伯的长期战争中,迫于阿拉伯人的压力,查士丁尼二世还将叙利亚前线的边境居民——马尔代特人强行迁徙到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伯罗奔尼撒和伊庇鲁斯、塞萨利等地定居。这批马尔代特人原来是居于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叙利亚边境之间的自由边民,因其忠实于拜占庭皇帝,在边境上形成阻止阿拉伯人渗透的重要“隔离带”,曾一度成为阿拉伯人的心腹之患(46)。查士丁尼二世的这一移民行为,削弱了拜占庭边防,显然有利于阿拉伯人对拜占庭边境的骚扰和侵犯。

伊苏里亚王朝(717-847年)时期,政府强制性移民的主要目标是活跃于小亚细亚的摩尼教徒和保罗派(47)、雅各派教徒,他们被政府强行迁徙到色雷斯和希腊半岛。拜占庭皇帝以为,这种做法既可以缓和这批异端教徒对于小亚细亚各

省的宗教和政治稳定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利用这些民族英勇善战的特征抵抗拜占庭北疆最具威慑力的保加利亚人,显然是“一箭双雕”之举。另一方面,自多瑙河沿岸南下,自行进入荒芜空虚地区的斯拉夫人自由移民也往往成为政府政策的补充。因此,至8世纪早期,斯拉夫人已经分散于希腊半岛各处。迪拉基乌姆(今都拉索——译者)和雅典城均有斯拉夫人出现(48)。利奥三世时代,一位去耶路撒冷圣地朝觐的西方人在途经伯罗奔尼撒城市蒙内姆巴西亚时,认为这座城市“处于斯拉夫人的土地上”(49)。746-747年,源自于意大利的大瘟疫使首都君士坦丁堡人口迅速减少,政府从爱琴海诸岛和希腊腹地移民到首都周围以保持首都的繁荣。于是斯拉夫人乘虚而入,充实了希腊半岛上那些荒无人烟的“真空”地带。女皇伊琳娜被迫派出专门部队去对付伯罗奔尼撒半岛、萨洛尼卡和希腊腹地那些不驯服的斯拉夫移民(50)。“紫衣家族的”君士坦丁七世在其著作《论军区》中强调说,“当鼠疫在整个世界蔓延时,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变得斯拉夫化和野蛮化了”(51)。与此同时,迁至小亚细亚的斯拉夫人数量也迅速增加,到762年,迁至小亚细亚的斯拉夫人数量已达20.2万人之多。

西方著名经济史专家齐波拉在其《欧洲经济史》中列出了东地中海地区人口公元500-1000年的人口估计数字简表(52),从中明显可见这一地区人口增长的幅度:

东地中海地区公元500-1000年的人口估计数字简表(单位:百万人)地区500年 650年 1000年

希腊和巴尔干 5 3 5

意大利 4 2.5 5

齐波拉认为,公元500-1500年间小亚细亚的巴尔干地区人口增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气候转暖”,显然,他没有注意到巴尔干地区和小亚细亚人口增长过程

中的移民拓殖因素。但无论如何,人口的增长“有助于拜占庭帝国的长期存在”

(53),这一结论却是可信的。

三拓殖运动的影响

长期的有目的的移民运动和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上“自由的”民族迁徙活动,是以东正教文化为特点的现代南斯拉夫及希腊、东地中海各民族实现真正融合的“催化剂”。拜占庭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将军和皇帝就产生于这些移民的后裔中。8世纪被称为“伊苏里亚”王朝的奠基人皇帝利奥三世(717-741年在位)实际上是叙利亚人的后裔,他能流利地讲阿拉伯语和罗曼语(即希腊语),并十分理解伊斯兰教的信仰(54)。利奥三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科普洛尼姆斯(741-775年在位)与草原民族卡扎尔人汗的女儿结合,其子利奥四世(775-780年在位)因此被称为卡扎尔人(55)。9世纪中期马其顿王朝的创立者瓦西里一世(867-886年在位),是移居到马其顿地区的亚美尼亚人—斯拉夫人混血的后代(56)。在马其顿朝皇帝瓦西里二世亲政之前,先后操纵拜占庭国政的两位将军尼斯福鲁斯·福卡斯和约翰·齐米西斯都是出生于亚洲土地上的军人后裔。其中,尼斯福鲁斯是小亚细亚的卡帕多细亚人,约翰·齐米西斯是亚美尼亚人。他们两人都因战功而进入上层社会,并因其与女皇狄奥法诺的特殊关系一度执掌国政(57)。最后,马其顿王朝的末代女皇佐伊所选择的第二任丈夫(迈克尔四世,1034-1041年在位),亦是小亚细亚的帕夫拉戈尼亚人(58)。

由于拜占庭政府实行的拓殖政策和斯拉夫民族自由拓殖的发展,希腊半岛上许多荒无人迹的地区有了新的居民,一些斯拉夫化的新地名出现(59)。到10世纪时,伯罗奔尼撒半岛几乎已经成为完全的斯拉夫民族区,乃至于近代著名德国学者法尔梅赖耶(Fallmerayer)强调:现代希腊人与古代希腊人没有血缘关系,今天的希腊人完全是在中世纪侵入希腊的斯拉夫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后裔(60)。虽然上述说法似乎武断,但事实上,今日希腊半岛之希腊人已经是自希腊时期以来几千年来多个民族、种族和文化融合的后代了,它包含民族迁徙时期的东、西

哥特人的基因、斯拉夫人的基因、罗马人的基因、西欧法兰克人的基因,甚至犹太人的基因、阿拉伯人的基因、土耳其人的基因等,希腊和斯拉夫人的基因只是其中一部分。

于是,如布瓦松纳所说,拜占庭改造了这些尚无民族自觉心的移民,通过使他们皈依东方基督教“正教”的方式将他们希腊化。在这个民族汇合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一个“返老还童”的中世纪希腊国。(61)另一方面,斯拉夫人在拜占庭境内的大批定居,加之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边境经常处于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的交替统治下、形成拜占庭人与阿拉伯人混居的环境,极大地改变了拜占庭的城乡生活。带有原始初民古朴风格的斯拉夫人习惯法与拜占庭通行的罗马—拜占庭法和拜—阿边境地区所接触到的伊斯兰教法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构成了新的城乡法制传统,一些新的立法文献(如《农业法》、《海商法》(62)等)于7-8世纪之交出现,揭示出这一时期拜占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变化。这些民间习惯法和实用法的通行促使伊苏里亚时期和马其顿时期的皇帝们致力于编写和修订新的法典,以使国家立法适应于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需要。

在8世纪出现的《农业法》(63)中,人们注意到,由于斯拉夫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生活几乎回到了地域性的农村公社时代。在这种体制下,耕地归公社全体自由农民占有,森林、草地、牧场为村社的公共所有地,自由农民份地要定期轮换,使用权受到公社保护,作物收割后,休耕地要暂时收回作为公共牧场。当然,这种农村公社的生产组织形式并没有存在很久,与所有民族的发展轨迹相同,随着私有财产的发展,农村公社的瓦解和贫富分化过程在9-10世纪的拜占庭农村迅速发展,乃至于各代皇帝不得不制定一些律令来调节社会关系。甚至强制性地推行联保制(Allelengyon),要求富裕者为其贫穷的邻人纳税,以防止因劳动力流失导致国家税收和兵员的减少。皇帝瓦西里二世时期,其措施尤其严厉(64)。

拜占庭政府实行的拓殖和保护农业政策,多少保证了国有土地和农业劳动力的良性开发和使用,保护了农民和大小土地所有者们的生产积极性,强化了小农

经济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地位,东地中海区再次成为全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希腊半岛上的色雷斯、塞萨利、伊庇鲁斯地区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及意大利南部重新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中心和整个地中海区域农、林、牧业产品的重要产地(65)。许多研究农学和畜牧学的作品在这一时期问世,一些较先进的耕作方法,如灌溉、经济作物(果树、橄榄树、葡萄)的栽培和种植技术等,也由此传之后世。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拜占庭工商业的繁荣。9-10世纪的拜占庭成为地中海世界丝织品、葡萄酒、玻璃制品和金银细工制品的主要出口国,君士坦丁堡、萨洛尼卡等城市成为全欧洲所向往的最繁荣的“世界级”城市,君士坦丁堡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金桥”,并与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和印度洋贸易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亚欧大陆的封建世界又重新出现蓬勃向上的氛围。与此同时,是拜占庭知识阶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拜占庭社会文化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拜占庭拓殖政策(无论是军事性的还是移民性的)的实行有其迅速发展的政治背景和物质基础。一方面,自君士坦丁—查士丁尼时代以来,拜占庭东方帝国建立健全了以皇权为中心,以基督教会与皇权的相互协调为基本原则,以政区和行省两级管理为基础的庞大中央集权的官僚主义体系,这是政府能够有效管理和分配国有资产的强有力政权保障。另一方面,4-7世纪以来拜占庭连年遭遇来自多方面民族进攻的战乱和多次大瘟疫造成的劳动力锐减,使得东地中海沿岸、两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上的许多农耕区成为荒芜不毛的旷野,这是国家能够用来分配和开发的丰富物资资源。但是,随着9-10世纪以后帝国领土不断受到新兴民族(主要是阿拉伯民族和斯拉夫民族)的进攻和蚕食,其疆域迅速萎缩,可用来分给士兵和移民的土地越来越少,乃至于在破坏圣像时期(8-9世纪),皇帝们不得不采取没收修道院和教会地产的方式满足军事贵族们的要求。这一行为激化了教会贵族和军事贵族的矛盾,又引起了另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即由希腊半岛和色雷斯地区移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这一次移民决定了南意大利民族成

分的变化和丝织技术(66)的西行。

与罗马时期外向型的开疆拓土运动相比,拜占庭的拓殖基本上是在自己的领土范围之内,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发展。拓殖的目的一方面是有效运用国有土地资源和必要的劳动力资源,扩大国家税收和军队兵员的基础;另一方面是缓解外来民族的人群(特别是斯拉夫人)对于地方统治机构造成的压力和斯拉夫人习惯法及阿拉伯人伊斯兰教法对既定的罗马法制传统的冲击(67)。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强化了拜占庭军队的实力,发展了城乡经济,有效地保证了9-10世纪间帝国边疆的稳定和城乡生活的相对安定。另一方面,它促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的瓦解,又反过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11世纪中期后,塞尔柱人和诺曼人同时从小亚细亚和意大利蚕食了拜占庭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其国土范围和可耕地面积更进一步萎缩,拓殖的空间不复存在。但是,长达几个世纪的有计划的、由政府行为强行实施的拓殖运动的发展,却促进了各不同历史、文化起源的民族在拜占庭所辖区域的长期融合,构成了一个堪称为“东方基督教文化圈”的东地中海文明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内,孕育着巴尔干各民族在经历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400余年统治之后实现民族复兴和民族国家重建的强大动力。

注释:

①当然,此处的以“农业为本”与中国古代帝制社会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不同。在意大利北方城市商人基本控制了爱琴海至黑海之间的通商要港和主要税卡收入之前,商业和关税收入一向是拜占庭国家岁入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帝国居民和长期征战的军队所必需之粮食,却主要产于本国农业。

②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3页。

③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社会史》上,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9-190页。

④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页。

⑤按照罗马政府的优惠政策,退役军人往往以极低的价格获得一份国有地,集中定居,形成享有相应地方自治权的“屯市”、“集(或集市)”、“站”等。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社会史》上,第31页;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社会史》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14页。

⑥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社会史》上,第194页。

⑦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第6页。

⑧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第8页。

⑨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第20页。

⑩“皇产”即由皇帝所支配的国有资产,包括土地等不动产。徐家玲:《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2页。

(11)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社会史》下,第458-460页。

(12)厉以宁认为,“屯”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别,但都与迁移、聚集、开垦、防守有关,所以译为“屯户”(coloni)。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社会史》上,第214-215页。

(13)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社会史》下,第464页。

(14)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社会史》下,第593页。

(15)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社会史》下,第592-593页。

(16)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社会史》下,第595页。

(17)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社会史》下,第597页。

(18)转引自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19)笔者以为,自从君士坦丁皇帝统一了地中海罗马帝国,并决定迁都于君士坦丁堡之时(324年)可以认为是拜占庭历史的开端,因此,4-6世纪所谓“西罗马”的历史事件也属于拜占庭的研究范围。徐家玲:《拜占庭的历史分期与早期拜占庭》,《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

(20)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第111页。

(21)马克垚先生特别研究过狄奥多西时所制定的“客户法”,其中,不同地区对不同等级的日耳曼人士兵所分配的土地和房屋资源是不一样的,如对驻屯士兵提供1/3的房屋,对指挥官则提供1/2。士兵的供给由国家负担,但对于日耳曼人驻军,则要提供房屋和1/3的收入或耕地。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2)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第111页。

(23)转引自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第110页。

(24)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经济社会史》下,第563-564页。

(25)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324-1453年》(A.A. Vasiliev, History of Byzantine Empire 324-1453)第1卷,麦迪逊1961年版,第82页。

(26)这两位皇帝先后是莫里斯(450-457年在位)和利奥一世(457-474年)。

(27)徐家玲:《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第105-106页。

(28)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324-1453年》第1卷,第91-92页。

(29)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第110页。

(30)杰弗里·帕克通过对当时史料的分析,确认查士丁尼时代国家掌握的军人数量仍然有十几万之多,贝利撤留和纳尔泽斯各自率领的军队都达到2万人之多。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第111页。

(31)在拜占庭整个存续时期,人们始终以“罗马人”自诩,其周边的民族,亦如此行,这显然是对罗马帝国时代辉煌的一种追忆。徐家玲:《拜占庭的历史分期和早期拜占庭》,《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

(32)徐家玲:《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第227页。

(33)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324-1453年》第1卷,第197页。

(34)乔治·奥斯特洛戈尔斯基:《拜占庭国家史》(George Ostrogorsky,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牛津1968年版,第86-88页。

(35)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324-1453年》第1卷,第227-229页;乔治·奥斯特洛戈尔斯基:《拜占庭国家史》,第74、86-88页。

(36)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324-1453年》第1卷,第227页。

《拜占庭及其军队284-1081年》(Warren Treadgold, (37)瓦伦·特利德哥尔德:

Byzantium and its Army 284-1081),斯坦弗1995年版,第22-25页。

(38)瓦伦·特利德哥尔德:《拜占庭及其军队284-1081年》,第24页。

(39)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第219页。

(40)该湖位于马其顿共和国、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交界之处,是欧洲最大的内陆湖之一。

(41)这位皇帝因暴虐成性,曾被其臣民废黜(695年),后来在保加利亚人帮助下复位(705年),但最后仍然没有摆脱被其臣民抛弃的下场(711年)。

(42)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第33页。

(43)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1卷,第228页。

(44)V.I拉曼斯基:《小亚细亚、非洲和西班牙的斯拉夫人》,圣彼得堡1859年版,第3页,转引自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1卷,第215-216页。

(45)B.S.潘切恩科:《7世纪比西尼亚的斯拉夫人移民》(B.S. Panchenko,“The Slavonic Monument in Bithynia of the Seventh Centure”),《君士坦丁堡俄罗斯考古学会学报》1902年第8期,1-2、15页。

(46)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1卷,第215页。

(47)保罗派为受到摩尼教影响的基督教二元论异端派别,后来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的波高美尔派和发生在法国及意大利北部的纯洁派与之有着重要的渊源

关系。任西曼:《中世纪摩尼教派》(St. Runciman, The Medieval Manichee),剑桥大学出版社1947年版,第3章。国内文章,可见孙培良:《摩尼教及其东西传播》,《世界中世纪史研究通讯》1979年总第1期;蔡鸿生:《7-9世纪拜占庭的保罗派运动》,《历史教学》1965年第4期;徐家玲:《12-13世纪法国

南部异端运动的派别及其纲领》,《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48)瓦西列夫:《希腊的斯拉夫人》(A.A. Vasiliev,“The Slaves in Greece”),《拜占庭年鉴》(Vizantiysky Vremennik)第5卷,1898年,第416-417页。

(49)威利瓦尔第:《传记》(Willibaldi,Vita),G.H.佩斯:《日耳曼历史文献——手稿》(G.H. Pertz, 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 Scriptorum),XV.93,转引自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1卷,第240页。

(50)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1卷,第240页。

(51)紫衣家族的君士坦丁七世:《论军区》(Constantine Porphilogenitus, De Thematibus),I.贝克编:《拜占庭历史资料大全》(I. Bekker, Corpus Scriptorum Historiae Byzantinae),波恩1840年版,第53-54页。

(52)根据卡洛·M.齐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8页简表整理。

(53)卡洛·M.齐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1卷,第28页。

(54)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1卷,第234页。

(55)第234-235页。

(56)据一位专门研究瓦西里时代的史学家说,瓦西里的家庭可能属亚美尼亚世系,后来因为同大量定居于部分欧洲地区(马其顿)的斯拉夫人通婚而逐渐斯拉夫化了。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1卷,第301-302页。

(57)拜占庭皇位的继承并不完全实行男系传承的原则。陈志强:《拜占庭皇帝继承制特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58)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1卷,第302页。

(59)约·哈尔顿:《拜占庭,一部历史》(J.Haldon, Byzantium, a History),时代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60)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1卷,第18-19页。

(61)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4页。

(62)即Rodian Sea Law,据称通用于7-9世纪间,即希拉克略王朝末期和伊苏里亚王朝统治时期,是地方习惯法和部分官方章法的汇编。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1卷,第248页。

(63)关于《农业法》的希腊文原文和英文译注,可见W.阿什布尔内:《农业法》(Walter Ashburnerr,“The Farmer's Law”),《希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第30卷,1910年,第84页;第32卷,1912年,第68-83页。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也选刊了耿淡如所译《农业法》的一些条目,很有参考价值。

(64)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第1卷,第348-349页。

(65)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第35页。

(66)关于中国丝织技术的西行,普罗柯比:《战史》(Procupius, History of Wars),哈佛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Ⅶ,xviii,1-7,曾生动地描述了两位景教僧人受命于查士丁尼皇帝赴东方求取蚕种的经历。国内学者对于丝织技术的西行,也有过相关论述。徐家玲:《从君士坦丁堡到里昂——中国丝织技术西行考》,《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6期;张绪山:《6-7世纪拜占庭帝国对中国的丝绸贸易活动及其历史见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813227548.html,/lishi/060518/09032190.html;等等。

(67)这是中近东民族融合和两大宗教信仰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重要方面,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日后另文探讨。

转自《世界历史》(京)2009年2期第96~105页

外建史-拜占庭建筑

浅谈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历史: 在公元395年,罗马正式分裂为东西部,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都的帝国便是拜占庭,拜占庭帝国在公元5-6世纪时处于最鼎盛时期,西罗马解体灭亡。当时皇帝君士坦丁称其是“为了执行上帝的意旨”来建设新城,故得名“君士坦丁堡”。在一个帝国的鼎盛时期,恢弘的纪念性建筑以及宗教建筑是不可或缺的,拜占庭帝国处于极盛时期,大兴土木,举国建造纪念性建筑,而传予后世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帝国及其建筑风格的发展: 6世纪中叶,拜占庭占领意大利,几乎统一了旧罗马帝国的版图,处于极盛时期,各地建造庞大的纪念性建筑物; 7世纪后,帝国瓦解,逐渐没落; 15世纪中叶,苟延残喘的拜占庭帝国正式灭亡,而当时恰逢西欧“文艺复兴”,带来热衷于古典学习的潮流,因此,拜占庭文化及其人文学者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西欧和中欧,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主流最终于中世纪让位予罗曼式建筑和哥德式建筑。 拜占庭式建筑没有因为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而消失。拜占庭建筑风格又在后世复兴,在19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再次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在俄罗斯帝国达到高峰,以致俄罗斯境内至今保存有不少带有拜占庭风格的建筑。 拜占庭建筑风格及其特点: 1、由于拜占庭所信仰的宗教是东正教,因为宗教的原因,采用了集中式的建筑 形制,加上当地的建筑传统,采用穹顶的屋顶构造,因此创造了将穹顶支承在独立支柱上的结构,也形成拜占庭建筑的一个主要成就。 2、拜占庭建筑彻底解决了方形平面使用穹顶的结构和建筑形式问题,为了摆脱 承重墙,而使用十字拱,而后进一步完善其形象故而形成帆拱,拜占庭结构中的帆拱、鼓座与穹顶,这些结构方式与艺术形式,在之后的欧洲广泛流行。 希腊十字式也是此风格的一种形制。 3、拜占庭独特的装饰艺术,其内部富丽精致,而教堂建筑外观朴素,其内部装 饰具有玻璃马赛克、粉画及石雕。 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 处于首都君士坦丁堡,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典礼的场所,极盛时期的纪念碑。 除了圣索菲亚大教堂之外,拜占庭没有重大的建筑活动,而各地教堂规模也都很小,因为国家信奉东正教,主要是流行这种形制的教堂。 其结构关系明确,层次井然,内部空间既统一又曲折,色彩绚烂,圣索非亚教堂恢宏无比,充分体现出了卓越的建筑艺术。

西方服饰史中的典型风格及其主要设计元素

西方服饰史中的典型风格及其主要设计元素 【哥特式服装】 一面料哥特式服装的面料多选用蕾丝,鱼网,pu皮,漆皮,软羊皮,雪纺,绸缎,羽毛,有弹力的棉,麻等。 二辅料常用的辅料有金属或银制的搭扣,铁链,拉链,铆钉,珍珠,钻饰等 三颜色哥特风格的颜色选择以黑色为主,给人神秘,性感和高贵的感受。其次选用红色(大红,暗红),深紫色(茄色),墨绿,湖兰以及灰色与黑色搭配使用。 四款式特色 现今的哥特式服装继承了中世纪服装的特点,又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结合新的概念,派生出实用性强的,非舞台夸张效果的服装,只强调一种感觉,哥特式的神秘感觉。另外与苏格兰格相结合而产生的略带punk风格的哥特服装,代表着从post punk 到gothic转型的过程。还有将淑女风格的洋装,娃娃服加入哥特元素形成的lolilta风格。 哥特风格注重的是细节与整体的协调性。通过一些细节的处理突显哥特味道。 1 镂空:蕾丝与面料的叠加产生很好的镂空效果。从黑色花纹网中透出的红或紫色,产生神秘而性感的视觉感受。在镂空面料的服装下隐约透出苍白的皮肤,这正是哥特风格的特点之一。 2 面料上的暗花纹:这种在面料上的暗花多以图腾或圆线条为主,也有花草图案,通常是直接织或绣在面料上,而印花并不常用。这种面料不显张扬却也不失内容,更代表了哥特族人的细腻与考究,充满了贵族的气质。 3 捆绑束腰带有自虐色彩的女士束胸衣代表着中世纪对女性的压迫,虽然已经被现今舒适服帖的胸衣所取代,但是这种装束仍延用到现在的哥特服装中。加上漆皮,金属打造的捆绑式sm装束,更呼应了哥特风格中性与虐恋的主题。没有什么比丝带捆绑出的纤细腰枝更能让人激动的了。 4 繁杂的褶皱与简约的线条褶皱堆砌出的层叠效果给哥特装增添了一丝奢华,大荷叶边的领口,袖口,巨大的裙摆延续了十八世纪没落贵族华丽的颓废。而与之相对应的细线条简约风格的裁剪不但可以修长身型,塑造魔鬼般的身材,更体现出沉稳与凝重,这正与哥特族的内心世界不谋而合。 五塑造哥特风格的关键在女款服装中,我们多用柔软的雪纺面料和绸缎,纱,蕾丝来表达女性婀娜与性感。特别是轻薄的雪纺,衣者宛若从地狱飘来的邪恶天使,让人渴望却不可及。男装中除用华丽的绸缎面料外还采用了合成面料,皮与帆布来表现男性刚强与坚韧。让男性充满了统治者的风范。 1 领高耸的立领夸大的荷叶领 V字领 2 肩高垫肩小窄肩 3 袖高袖笼修长的窄袖收紧的袖口与散边的袖口 4 腰高腰身束胸衣 5 裙修长的礼服裙大下摆的公主裙 6 裤紧身鸡腿裤宽大的裙裤 7 鞋 【古典主义风格服饰】 服装中的古典主义风格源起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服装和雕塑一样,强调对人体自然美好的推崇。它一般属于块料型,大多不用缝纫,以各种形状和品种的材料披覆和包缠在身上,用别针、金属扣或腰带等固结或系结,充分表现了人体的自然之美。基同(CHITON)和希玛申

拜占庭帝国教学设计

拜占庭帝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地理范围,《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以及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了解《查士丁尼法典》,了解拜占庭帝国创造的辉煌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人们把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三、教师指导讲解内容。 学生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拜占庭帝国的形成。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_____、_____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古称为拜占庭而得名。帝国统治下的两河流域、叙利亚、小亚细亚和埃及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_____业、_____业和_____业繁荣。发达的经济为拜占庭帝国提供了较为丰厚的_________,也使它拥有比较强大的______________。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存在了近千年。 2.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1)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_____西部和非洲_____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和贸易发达,社会比较稳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 “_____”。 (2)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期间编成《_____》,同时又汇编成了《_____》,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_____》,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_____》。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_____》。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精美教案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材分析: 《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组成的《罗马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启示我们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3、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4、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服装设计风格要点

古典主义 包括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盛行于19世纪前的新古典主义。 就艺术特征而言,它意味着高雅、简洁、对称,强调理性和节制,追求形式上的单纯性和清晰性、统一性和必然性。 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的合理、单纯、简洁的作品风格。古希腊和罗马服饰是古典主义的服装之源,19世纪初的帝政风格服装为新古典主义的典型。 现代服装:古典主义被宽泛引申为最佳的、第一流的地位,指符合传统而又不那么时髦花哨、不前卫的非最新款式的衣饰。广义:具有简洁单纯的构思,典雅端庄的效果,稳定合理的设计作品。 致西服被形容为古典的,如保罗·史密斯,强调合身的剪裁、精细的做工,上乘的面料,沉稳的色彩,穿着搭配一丝不苟,并把装饰降低到最低限度。 英【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被认为是古典主义的代表,它的男装系列被称为“以古典为主线忽左忽右”,夹克衫、袖窿开得很低,使它更便于穿着,修改裤型,衣料采用花呢等毛织物及棉织物。 设计准则: 装饰不仅是一种对与浪费的嗜好,而且是对理性本身可以产生美。

的展现,强调理性和纯洁并力求完美。 形式特征:服饰重视形式的美好和对于传统形式的关注,在形式法则上遵守合理、单纯、适度、明确基本规律。造型以人体自然形态为基础,简单、朴素、结构对称遵守经典的比例法则,面料质朴,色彩单纯,图案简洁。 浪漫主义 如果说古典主义是理性和思辨的,浪漫主义风格就是感性的,无所约束的思维,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它是具有较强精神的音乐性的和运动性的因素,服装史上1825-1845年欧洲服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20世纪具有浪漫主义创造特征或者倾向的代表设计师 (意罗密欧·吉利(ROMEO GIGLI女装以柔美和浪漫著称,精巧的装饰是他的惯用手法,用珠绣营造礼服的华丽,外套四周以布满绣花,色彩明亮柔美,具有浓厚的民族情调和复古造型。 在经历恐怖和战争的残酷打击之后,21世纪的浪漫主义俨然成了化解现实的一剂解药,2002年春夏时装发布会设计师在解释自己的作品用RELAX,苦难需要遗忘,心灵需要放松,线条、色彩都需要一种轻盈灿烂的感觉。 现代浪漫主义服装,给人的更是一种全新的浪漫、妩媚,是指可以说是性感乃至奢华的感觉,是一种全新的浪漫主义,在当今时代构建了属于自己时代特征的浪漫美学。 形式法则:强调在遵循最为基本的形式组合规律的基础上打破僵硬的教条,追求幻想和戏剧化效果,常用复古、怀旧、民族和异域主题,造型夸张独特,线条或柔美或奔放,常见有非对称和不平衡结构,色彩明亮多变,图案缤纷斑斓,面料追求自然和质感对比,装饰手段丰

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优秀教案

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拜占庭帝国的地理范围;《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 (2)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 (2)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的历史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多元的文明社会里,我们既要学会甄别外来文明成果的精华与糟粕,又要有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以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及其影响,拜占庭帝国创造的辉煌成就。 教学难点: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拜占庭帝国由古代罗马帝国分裂而成,因其以东部城市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历史上又称东罗马帝国。其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你知道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又如何呢?为什么人们会把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新知讲解。 1.展示拜占庭帝国的地图,提问:拜占庭的版图内包含了之前的哪些古文明?教师概况点评拜占庭帝国地理的优势,介绍其发展特点。 版图范围:希腊、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社会情况:农业商业经济活跃、社会稳定

2.阅读归纳: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的过程。 措施:将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思考: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 结果:不仅没有给予拜占庭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地区。 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十字军东征14世纪,突厥人的一支奥斯曼土耳其人兴起。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船,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土军用重炮轰城,但因城防坚固,金角湾又有铁链封锁,一筹莫展。后来,用木板铺路,上涂油脂,把七十多艘战船从木板路上运入金角湾。然后,迅速架起浮桥,从海路两面同时攻城,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在战争中,土军烧杀劫掠,很多宏伟建筑毁于一旦,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 3.罗列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历程。 (1)6世纪,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此后,外患不断。 (2)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十字军东征)征服。 (3)15世纪中期(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4.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1)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2)拜占庭文化的影响(西欧、东欧)? 5.展示图片介绍查士丁尼的生平。 查士丁尼483年生于农民家庭。其叔父靠军队发迹,并最终爬上东罗马君主宝座。公元527年,查士丁尼继承了叔父的权位,正式成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盛极一时。查士丁尼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基本恢复了罗马帝国的疆域。 6.回顾罗马帝国因为奴隶制的衰落而衰落,得出拜占庭如果不想重蹈罗马的覆辙,就要在奴隶制上和罗马不一样,引出《查士丁尼法典》。让学生概况法典的主要内容。 提问: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7.阅读教材,问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拜占庭帝国知识点练习

第8课拜占庭帝国 【知识管理】 知识点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帝国形成: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还存在了1000多年。 帝国强盛: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间,通过多次对外战争,使拜占庭帝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疆域西起直布罗陀海峡,东至两河流域,北达多瑙河和克里米亚半岛,南抵埃及尼罗河。 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很早以来就是东西方往来的必经之地,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经济繁荣,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帝国文化:拜占庭帝国由于历史传统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 帝国衰亡:①原因:长期的军事扩张,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国内人民不断起义,统治者却心态保守,固步自封。②过程:11世纪后,帝国开始衰落。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和西方军队的东征,对帝国构成了严重威胁。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知识点2《查士丁尼法典》 背景:为了维护奴隶制度,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查士丁尼一世主持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 组成:在《查士丁尼法典》颁布后,又陆续颁布了《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编》和《查士丁尼新律》三部法律文献,作为《查士丁尼法典》的续编。这四部法典后来被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宗旨:《查士丁尼法典》旨在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明确宣布皇权无限。查士丁尼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挽救专制制度的目的。 影响:《查士丁尼法典》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以后西欧各国制订民法影响深远。 【基础过关】 知识点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1.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材料评价的帝国是(D) A.雅典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共和国 D.拜占庭帝国 2.小乐同学查找资料,完成资料卡片如图所示,资料卡片描述的城市是(C) 1.罗马帝国首都 2.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 3.沟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金桥 A.罗马 B.雅典 C.君士坦丁堡 D.长安 3.他在位期间通过多次对外战争,使拜占庭帝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这里的“他”是(A) A.查士丁尼一世 B.屋大维 C.恺撒 D.伯里克利 4.拜占庭帝国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它又在无数灾难和动乱中维系了近一千年,但还是没有逃脱被灭亡的命运。15世纪中叶灭掉这个帝国的国家是(C) A.阿拉伯帝国 B.古巴比伦王国

(完整word版)《服装设计》会考试题(附参考答案)分析

《服装设计》会考试题 一、填空(30%) 1、作为一名设计师,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想象力、创造力和( )。 2、意向性思维的过程是:目标定位→( )→充实细节→完善总体。 3、服装是立体的,它不但具有长度和宽度这样的平面形态特征,还具有“( )”。 4、色彩的和谐来自于色彩的统一和对比,二者缺一不可。统一,就是( );对比,就是( )。 5、把平面形象转变成立体形象的过程和结果,称之为( )。 6、童装设计,要以( )、方便、有趣、亮丽为基本原则。 7、职业女装的( )变化较少,分割就受到了高度重视。 8、系列时装构成的特征,也是系列感形成的基本要素,它们是数量、( )和个性。 9、系列时装的整体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各个单套时装之间的关系,使每套时装都处在( )的关系之中,使系列时装构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的有机整体。 10、现代感较强的包,装饰应少而精,以( )图案为主。 11、袖窿结构直接影响夹克衫的外观效果。常用的结构形式有上肩袖、落肩袖、插肩袖以及( )。 12、如果裤子或裙子比较短小,鞋就既是服装风格的集中体现,又是 ( )的呼应和延续,更是服装设计思想的重要补充。 学校______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装 ………………………………………订……………………………………………线……………………….

13、服装的()和()常常是指一件服装的两个方面,两者合而为一,构成服装完整的形象。 14、服装设计表现的方式有()、()和服装画。 15、()是服装造型中最重要的部件。 16、设计师()曾以荷兰画家蒙得里安的现代绘画为灵感源设计出无领无袖连衣裙。 17、主题系列时装设计中,若想加大某套时装与其它时装的差异,可以在形态、造型、色彩、()上加强。 18、在整体设计中,服装侧重于款式的配套和色彩的搭配;()侧重于发型、化妆与服装情调的协调;()侧重于主题、情调的需要,以及与服装的内在联系。 19、结构缝主要包括()、()、袖窿、裤腰(裙腰)、立档等几个方面。 20、()的外观与立领很相象,但不存在横向接缝,常常使用纵向的省缝或开口辅助造型。 21、时装具有时间性、()、()三方面特性。 22、选择服装搭配主色的主要依据一是根据设计主题、情调、效果,二是根据所掌握的()进行选择。 23、()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也是系列时装创作的基本依据。 二、选择题(20%) 1、著名设计师()讲述过“面料披挂、植物灵感、动感设计、增量设计”四种设计构思方法。

拜占庭的毁灭

拜占庭的毁灭 拜占廷最后一个阶段的历史,是从1261 年尼西亚皇帝米海尔·巴列奥略收复君士坦丁堡开始,到1453 年他的继承者君士坦丁·巴列奥略在首都城门被杀结束.这时候,这个可怜的、残存的帝国,在欧洲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和巴尔干的几小块地区,皇帝在皇宫就可以看见不属于帝国的山脉,在亚洲只剩下小亚细亚的西北角,而且外患严重.帝国的经济已经破产,外贸已由意大利人控制,十四世纪中热那亚人在君士坦丁堡的关税收入是帝国政府关税收入的七倍.货币贬值,皇帝连皇冠都典当给威尼斯银行家.不但如此,帝国内部还有政治、宗教纠纷,为得到西方人援助,皇帝数次许诺让东正教会归顺罗马教皇,结果使国内形成亲拉丁派、正教派、亲土耳其派三派政治势力,国家更为虚弱. 十四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已占领巴尔干绝大部分和整个小亚细亚,君士坦丁堡已成孤城. 场景一: (北风呼啸,冷冽地侵蚀着平原上的树木;岸边一阵阵波涛涌起,将岸边的一切无情地吞噬;太阳被连绵的乌云所掩盖,阴暗的阳光仿佛预示着什么……) 比提尼亚的军营里,一堆军官正在讨论着什么,而他们身前的领头人却是一个衣着朴素的少年。少年面容并不俊朗,却无比坚毅,如鹰般尖锐的目光令人发岑,小小年纪,剑与火却已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记。听着手下们的争论,眼神却早已望向海峡对面的君士坦丁堡,眼神坚定而又充满渴望。 少年(坚定地):不用说了,我意已决,准备了那么久的计划不容更改,况且……XXXX:可是,尊敬的苏丹,拜占庭人…… 少年(俊秀的脸上浮现出狠辣与贪婪):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必多言,奉我军令,全军出发! 将军们:是,苏丹! 场景二: (阳光普照大地,将土地映射出金色的光芒。春天,本就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但周围的断壁残垣,却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 君士坦丁堡,这个世界上最雄伟的城市,就像是一座海上的灯塔,经历了千年的磨难,却依旧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璀璨夺目的皇宫与外城的破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皇宫内君士坦丁十一正坐拥美女,与群臣们共声歌舞。 大臣甲(面露愤怒):尊敬的陛下,根据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的情报,突厥人的新苏丹正筹备军队,准备攻打我们。臣恳请陛下早作准备。 将军乙(神色凝重):是的陛下,而且经历了突厥人多年的攻打,圣城的外城墙已经有不小的破损,如果不及早准备,臣恐怕圣城虽雄伟坚硬,也会…… 君士坦丁十一(面露讥笑,一脸不屑):就是你们这些所谓的忠臣,天天大惊小怪。突厥人算什么,不过是走运的蛮荒之辈,况且我早已向意大利的教皇及商人们申请了援军,相信不日就会到达。(对舞女)宝贝,别管他们,继续跳。 将军乙(略微放松):若如陛下所说,那当然是极好的。相信在陛下英明神武的领导下,突厥人必将大败而归…… 侍卫(步伐急促、面带紧张):启禀陛下,罗马的天主教皇派修士觐见……

各种服装风格的设计特点

各种服装风格的设计特点 服装风格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服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服装设计追求的境界说到底是风格的定位和设计,服装风格表现了设计师独特的创作思想,艺术追求,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服装风格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时代特色、社会面貌及民族传统:二是材料、技术的最新特点和它们审美的可能性;三是服装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服装风格应该反映时代的社会面貌,在一个时代的潮流下,设计师们各有独特的创创作天地,能够造成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如今,服装款式千变万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风格,有的具有历史渊源、有的具有地域渊源、有的具有文化渊源,以适合不同的穿着场所、不同的穿着群体、不同的穿着方式,展现出不同的个性魅力。 嘻皮风格: 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新嬉皮主义”风尚延续,多种元素的混合搭配特点:从细节上看,繁复的印花、圆形的口袋、细致的腰部缝合线、粗糙的毛边、珠宝的配饰等,都将成为个性化穿着的表达方式;从颜色上看,暖色调里的红色、黄色和橘色,冷色调里的绿色和蓝色都将大热;从款式上看,为了展示身体曲线的美感,女式紧身服采用轻薄又易于穿着的面料;而男式衬衫甚至外套广受异域风情的影响,把夏威夷海滩风情穿进办公室也不奇怪。 嘻哈风格: 虽然说嘻哈很自由,但还是有些明确的服装标准(dress code),好比宽松的上衣和裤子、帽子、头巾或胖胖的鞋子。如要细分,嘻哈的穿法还可以分成好几派。 衬衫、刷白牛仔裤、任务靴和渔夫帽,嘻哈中也有时尚感。整体来说,美国是嘻哈发源地,仍为主流穿法,低调、极简的曰式嘻哈属于小众潮流。美东纽约一带由于主流品牌,如sean j ohn、mecca逐渐调整品牌策略和设计风格,穿着、搭配更注重精致感。美西风格一如加州的爽朗、明快、自由,冬天帽t(连帽t恤)、夏天t恤配上垮裤即可,但是非常重视衣服上的涂鸦,甚至当做传达世界观的工具。 美国的嘻哈非常生活化,对品牌没什么要求,主要就是穿得宽松简单,可是却强烈要求个人风格。嘻哈穿着风格一直在转变。以当前纽约流行来说,宽松依旧,但不用过于松垮。要穿得好看、简单、干净即可,鞋子不管是球鞋、任务靴或休闲鞋,一定要干净,才能呈现质感。 朋克风格: 早期朋克的典型装扮是用发胶胶起头发,穿一条窄身牛仔裤,加上一件不扣钮的白衬衣,再戴上一个耳机连着别在腰间的walkman,耳朵里听着朋克音乐。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时装界出现了后朋克风潮,它的主要指标是鲜艳、破烂、简洁、金属。 采用的图案装饰,常见的有骷髅,皇冠,英文字母等,在制作时,常镶嵌闪亮的水钻或亮片在其中。展现一种另类的华丽之风。但PUNK虽然华丽,甚至有些花哨,但整个服装色调是十分整体的。PUNK装束的色彩运用通常也很固定,譬如红黑,全黑,红白,蓝白,黄绿,红绿,黑白等等,最常见的是红黑搭配。制作的也很精致。在这点上即可区分嬉皮,嬉皮比较粗犷,疯狂,

古代龟兹服饰述略

古代龟兹服饰述略 龟兹是古代塔里木盆地诸国中的一个大国,位于天山南麓,地处“丝绸之路”北道要冲,是古代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印度、波斯以及希腊、罗马等国文化艺术在此交流汇聚。长期以来,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龟兹史地、石窟、乐舞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众多可喜成就。然而,关于龟兹服饰,至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身边的零星资料,就这一问题略加陈述。 一、先秦至两汉时期 龟兹服饰是在龟兹历史长河中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深厚广博的复合体,是古代龟兹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衣、食、住、行”等文化基本要素中,“衣”列为首,足见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古代龟兹居民的服饰究竟如何,史乘仅见片言记载,考古发现分量亦显轻微。因此,目前我们尚无法透视其全部内涵,仅能为其勾勒出一粗浅轮廓。 近代考古发掘证明: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在龟兹。考古学家曾在库车境内的哈拉墩遗址发现了耳坠、耳环等装饰品1”。其中有一耳坠系取一直径32毫米、宽20毫米椭圆形天然石子制成,在石的上端凿一径4毫米孔为穿线之用,中间凿有3毫米之槽供系线之用。从而说明,龟兹早期居民已开始利用石制品装扮自己、美化生活。在发掘的石器制品中,尚存一石纺轮,它的问世,无疑向我们揭示着龟兹纺织业的诞生。在散乱的骨器中,考古学家找到不少用于缝纫和梳妆的骨锥、骨针、骨簪等物品。据黄文弼先生考证,这些石器、骨器是公元前3至1世纪的遗物。若然,说明龟兹早在公元前3世纪时就已经用骨针缝制衣服,且有佩戴石制耳坠、耳环之习尚了。他们生活在自然环境较为严酷的戈壁瀚海边缘,用自己的双手改造生活,装扮自己。每个民族在其社会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一般说来,是先从自己形体的装饰开始的,尤其是发式和衣着成为其主要的审美形式。早期的龟兹居民正是如此。 当历史的鼓点敲开两汉时期的巨门,龟兹也健步登上历史的舞台。农业、手工业日益发达,在西域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一时期,汉匈争雄西域,最终却以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境内宣告胜利。自此,汉文化遍播西域沃土。龟兹的服饰文化也甚受汉服饰文化的浸染。 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乌孙公主路过龟兹,龟兹王绛宾留 女不遣,即与联姻。汉亦以主女比于宗室,号称公主。元康元年(公元 前65年)主女与绛宾俱入朝,备受宣帝宠爱,赠送甚厚,绛宾亦乐于亲汉。绛宾回国后,史称“乐汉衣服制度,治宫室,作缴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绛宾作为一国之主既如此崇尚汉文化,其国民之仿效风尚当不难想见。西汉时,一般人日常穿着大体可分长袍、短衣两大类。袍服源自先秦的深衣2。贵族身穿禅衣,该衣其实是单层的薄长袍。东汉时期,禅衣已由一般常服演变为武职官员的正式制服。一般庶民还服用褕。此乃一种用厚衣料制成的可以加皮毛装饰的宽博得长袍,多用来作春秋外衣。士民的便服还有夹袍,又称“复袍”,

2019智慧树知到[拜占庭历史与文化]章节答案

2019智慧树知到[拜占庭历史与文化]章节答案 [第一章测试] 绪论单元测试 1.【单选题】下列哪一个王朝被称为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君士坦丁王朝 马其顿王朝 赛奥多西王朝 帕列奥列格王朝 答案:马其顿王朝 2.【单选题】公元1204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是第几次十字军? 第一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二次 答案:第四次 3.【单选题】古代文献当中提到的商业城邦“拜占庭”是由什么人建立的? 罗马人 希腊人 腓尼基人 犹太人 答案:希腊人 4.【多选题】查士丁尼大帝为了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荣光发动了数次对外战争,请问下列有哪些战争是由他发动的? 东哥特战争 阿拉伯战争 汪达尔战争 波斯战争 答案:东哥特战争汪达尔战争波斯战争

5.【判断题】拜占庭帝国是在古代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拜占庭帝国也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拟制血亲制度。 对 错 答案:错 1.【判断题】君士坦丁规划的新都——“新罗马”的城市规模要大于原来的罗马城 错 对 答案:对 2.【判断题】君士坦丁大帝在成为帝国唯一的统治者时接受洗礼并皈依了基督教。 对 错 答案:错 3.【判断题】当他去世时,阿纳斯塔修斯皇帝通过种种改革措施留下了一个更为强盛的帝国。对 错 答案:对 4.【判断题】按照历史学家普罗科比所说查士丁尼皇帝在尼卡起义时表示宁死也不逃离君士坦丁堡。 错 对 答案:错 5.【单选题】以下哪部法典不属于《罗马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法典 塞奥多西法典 查士丁尼新律 法学汇编 答案:塞奥多西法典 [第二章测试] 1.【判断题】拜占廷帝国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军区制改革。 答案:错 2.【判断题】在与阿拉伯人该时期的战争中,拜占廷人尽管在陆地上屡遭挫败,但依然拥有极其强大的海上力量。 答案:对 3.【单选题】以下哪位皇帝将毁坏圣像运动进行得最深入? 答案:君士坦丁五世

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式、拜占庭式的建筑区别

哥特式艺术 哥特(Gothic)艺术是指8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文学、建筑、戏剧等。 哥特(Gothic)建筑,中世纪教堂的建筑形式,以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型的天花板为特色,饰以斑斓的彩色玻璃窗和宗教壁画雕塑。是天主教神权的象征。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是其优秀代表。 罗马建筑 罗马建筑是指文艺复兴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於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 学习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古典风格,并且发展了『柱式』的概念。 * 强调建筑的比例如同人的比例一样,反映了宇宙的和谐於规律,这一点上很强烈地体现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的影响。 * 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 * 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 * 反对哥特式建筑 知名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布拉芒特(Donato Bramante)、帕拉蒂奥(Palladio)等。 巴洛克艺术

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层面。17世纪起源於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从语源学上讲,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於装饰的代名词。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 知名建筑师: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博罗米尼(Borromini)、约翰·巴塔萨·纽曼(Johann Balthasar Neumann) 知名建筑:圣保罗大教堂、圣安德烈·阿尔·奎亚纳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无忧宫、凡尔赛宫等。 洛可可式 洛可可(Rococo)时期起源於18世纪的法国,一开始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 演变而来,原意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 洛可可式建筑是巴罗克末期建筑风格的代表。它的主要特徵是将贝类、树叶以极其丰富、半抽象的装饰形式表现出来,并充满了曲线花纹或漩涡花纹的装饰。洛可可式室内家具也出现了相当独特的宫廷式金编镶嵌的风格。

西方史学史简答论述题

一、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1、文化背景: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与史学的发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经济背景:国富民安,经济实力强大;3、政治上:民主政治繁荣;4、社会背景:公元5世纪中叶前后,古希腊出现新思想与旧传统的激烈抗衡,阿那克萨哥斯提出了物种论,从此希腊思想转向了由重自然到研究人事。5、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最著名的是《荷马史诗》古希腊史学诞生在爱奥尼亚地区;6、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二、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1、在西方史学上开创了一种编史传统--社会文化史;2、创立了一种编纂方法--历史叙述体;3、已经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对史料进行鉴别、批判;4、治史视野宽广。评价:优点: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学上的奠基人,在西方史学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开西方历史叙述体之先河,这种编史题材经过俢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得到了完善与发展,至今仍被西方史学界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裁。他在东方历史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去伪存真,比较各家一同,去除不可信的部分,最早采用历史批判的方法,从而为西方史学界的发展开创了新东西。希罗多德把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从此希腊人及其后人懂得如何写作历史著作,并形成了希罗多德的风格:广采博收、文笔优美。缺点:1、在治史方面有着强烈的亲雅典的政治立场,尝试他在研究历史时不免偏袒一方,有时难免出现违背历史事实的现象;2、天命史观使得他的作品出现神示、梦兆、幻觉、占卜之类的东西,从而使作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3、希罗多德“史话家”的兴趣,使他热衷于逸闻趣事,从而客观上造成了他的作品枝节蔓生、结构庞杂、阅读困难。 一、俢昔底德史学思想: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史学特点:1、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2、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3、.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4、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影响:求真和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此书特点:1、结构严谨,各事件联系紧密,以时间顺序来写,以一场战争为中心,贯穿前后,彼此间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2、文笔洗练,力求准确,结构严谨,求真务实;3、该书代撰演讲词,与叙事浑然一体,于是该书成为美妙的历史散文。治史缺陷:1、宣扬英雄史观,影响史学研究的方向性;2、在编纂史书时,记载方法不够准确,不能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 四、比较希罗多德和俢昔底德治史观:1、俢昔底德的著作以内容集中见长,专记政治历史,被称为“政治史之父”;而希罗多德的作品以内容宏富取胜,多研究社会文化现象,被称为“社会文化史之祖”;2、俢昔底德在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及政治史都比希罗多德进步;3、希罗多德在研究历史时追求博大宏伟与无所不包,不免使其研究有奇闻异事,而俢昔底德在研究历史时去除一切与记载战争无关的内容,荒诞的内容一扫而光;4、希罗多德有首创历史叙述体之功,但不完善,枝蔓丛生,让他的叙述时常游离于主体之外,缺少一种和谐的整体之感;而俢昔底德的历史叙述更加完备,所叙历史紧扣主题;5、都具有历史批判精神,但希罗多德的批判精神不及俢昔底德。俢昔底德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文章中,俢昔底德否定了天象与人事的联系,摒弃超自然因素的作用。6、希罗多德研究历史也有人本观念,且处于幼稚阶段,但俢昔底德把人本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相似之处:1、都有论著问世,《历史》《史记》,史学内容相当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法典》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法典》 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法典》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法典》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组成的《罗马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启示我们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3、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4、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图片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

拜占庭建筑风格英文介绍

The Byzantine architecture is developed in the succession of Roman architectur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draws the culture of Persia,Mesopotamia,Syria and other oriental countries.Finally,it forms its own building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Byzantine archite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From the 4th century to the 6th century,it was in its fourishing stage.Hagia Sophia is th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of this period.From 7th century to the 12th century,it 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 footprint and higher altitide.The large central dome was gone,replaced by a few small domes.And it focused more on decoration,such as Venice's St Mark's Church.From the 13th century to the 15th century,wars severely damaged the Byzantine Empire,so its buiding had nothing creative. As for its characteristics,first its roof shape commonly uses dome top.Secondly,its center is very prominent in the overall.Thirdly,its dome is supported by independent square columns.Fourthly,its color is fickle and unified. And its columns are square taper,engraved with plants or animals,mostly honeysuckle grass.Mosaics and glass window design are its other interior features.

考研历史学统考(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

考研历史学统考(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 (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单项选择题1-20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以下文化遗存不属于黄河流域的是( )。 (分数:2.00)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 解析:解析:红山文化主要发现于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不属于黄河流域。 3.春秋时期,楚相( )主持修建的“芍陂”,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水库。 (分数:2.00) A.王景 B.李冰 C.孙叔敖√ D.屈原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春秋时期的水利工程。春秋时期各国为了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其中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 4.神龙元年(705),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拥立新帝,武周统治结束,这位被拥立的唐代帝王是( )。 (分数:2.00) A.李治 B.李旦 C.李显√ D.李隆基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唐代政治。张柬之拥立中宗李显即位。 5.头下军州中,除了( )和一半田租之外要全部上交辽中央,其他都归头下主所有。 (分数:2.00) A.盐税 B.茶税 C.酒税√ D.田税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辽代制度。头下军州是辽代重要的地方制度之一,头下军州的赋税除酒税和一半田租交纳辽政府外,其余全归头下主所有。 6.发生在雍正时期的文字狱是( )。 (分数:2.00) A.南山集案 B.明史案 C.吕留良案√ D.胡中藻案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清朝的文化专制政策。其中明史案、南山集案发生在康熙时期,吕留良案发生在雍正时期,胡中藻案发生在乾隆时期。 7.晚清时期地方势力崛起,下列属于淮系势力的是( )。 (分数:2.00) A.曾国藩

相关文档